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7 13:23:10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问题来了,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1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

  2、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狮子形状的描写。

  教具准备:

  1张幻灯片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卢沟桥及“七七事变”,出示录像。

  2、齐读课题,说说由题目可看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3、观察图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教师据情况找适当时机加以解决。

  三、深入阅读,学生自悟

  1、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

  2、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出示幻灯片和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写具体的。使学生体会到除了写看到的,还可以把想象的也写进去。

  2、教师补充“七七事变”的资料,播放录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五、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会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狮子。

  3、把想象出的狮子的形状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

  三、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生识记重点生字。

  2、指导学生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推荐作业

  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略

  教后记:

  1、导课时,让学生说说有关卢沟桥和七七事变的情况,谭硕同学讲得很多,由此可看出学生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处,今后要多鼓励学生课前拓展预习。

  2、在学习赵州桥时,学生已经初步的研究认识了卢沟桥,这次学习重点抓住第二段。教学这一段时,我紧抓住形状“各不相同”一词,图文对照,让学生展开想象。首先让学生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的五种形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2

  教学任务

  1、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

  2、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

  (一)学生自读质疑,师生归纳析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梳理归纳如下:

  (1)卢沟桥的狮子有多少?

  (2)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

  (3)我不理解“联拱桥”“挑衅”的意思。

  (4)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评析]虽然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层次段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忆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还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大纲》要求———从整体入手。

  (二)自读解疑

  1、激发自读兴趣:亲自耕耘,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

  2、生自读课文。想想看,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哪些段落来领悟呢?(第一、二段)

  3、读后,学生说出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三)部分深化,读中寻解

  1、指名读第一段,找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数不清)

  2、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相机理解“联拱桥”。

  3、出示投影,指导看全景图。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

  [评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

  小结: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有498只。这些狮子还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刚才我们是通过读课文找中心词句,认真观察图并说图意来学习这一段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

  [评析]及时小结学法,注重语文学法指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学。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并用“———”划出写狮子大小的词句,用“”划出写狮子形状的词句。

  5、讨论、交流:

  (1)找中心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文中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从卢沟桥狮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两方面来说明的。)

  (2)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大小的句子,说说怎样有意思。

  (3)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形状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形状的狮子?为什么?

  (4)这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形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的狮子。下面请五位同学依次朗读这几句,大家用心体会这些狮子形状的变化以及每种形状的情趣。

  (5)同学们从以上五种不同的形状中,体会出了每种形状都很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是不是只有这些形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6)投影:卢沟桥的狮子局部图。指导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

  [评析]这段的结构是典型的先总起再分述。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自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理解中心句的意思和作用,并找出围绕中心句展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全段的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6、引读。师:这些狮子真有意思———生:它们有大有小。师:大的———生:大的……小的……师:它们的形状———生:各不相同。师:有的———生:蹲坐……师:有的———生:低着……师:有的小狮子———生:偎依……师:有的小狮子———生:藏在……师:还有的小狮子———生:大概……

  7、小结过渡:通过读课文,大家弄明白第一个问题了吗?(明白)。卢沟桥的狮子不仅数量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座桥还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呢!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又该读哪段来领悟呢?(第三段)

  8、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9、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机理解“挑衅”这个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因此,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0、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指名读后评议。(要读出憎恨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11、全班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段。

  [评析]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据文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活动不枝不蔓,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不仅找出“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给学生以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生动鲜明的画面,不仅学习语言,而且增强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整体优化,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熟读第二自然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评析]通过学生的朗读,了解历史,启迪他们的心灵,并进行思想教育。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形象。

  〔总评:本“教学设计”运用“质疑———析疑———解疑”的课堂教学结构,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朗读训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教学有的放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教学设计注意了图文紧密结合这一“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边读文边看图说图意,牢牢把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结构模式,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结合起来;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3

  教学任务

  1.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

  2.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

  (一)学生自读质疑,师生归纳析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梳理归纳如下:

  (1)卢沟桥的狮子有多少?

  (2)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

  (3)我不理解“联拱桥”“挑衅”的意思。

  (4)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评析]虽然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层次段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忆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还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大纲》要求———从整体入手。

  (二)自读解疑

  1.激发自读兴趣:亲自耕耘,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

  2.生自读课文。想想看,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哪些段落来领悟呢?(第一、二段)

  3.读后,学生说出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三)部分深化,读中寻解

  1.指名读第一段,找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数不清)

  2.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相机理解“联拱桥”。

  3.出示投影,指导看全景图。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

  [评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

  小结: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有498只。这些狮子还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刚才我们是通过读课文找中心词句,认真观察图并说图意来学习这一段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

  [评析]及时小结学法,注重语文学法指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学。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并用“———”划出写狮子大小的词句,用“”划出写狮子形状的词句。

  5.讨论、交流:

  (1)找中心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文中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从卢沟桥狮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两方面来说明的。)

  (2)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大小的句子,说说怎样有意思。

  (3)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形状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形状的狮子?为什么?

  (4)这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形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的狮子。下面请五位同学依次朗读这几句,大家用心体会这些狮子形状的变化以及每种形状的情趣。

  (5)同学们从以上五种不同的形状中,体会出了每种形状都很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是不是只有这些形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6)投影:卢沟桥的狮子局部图。指导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

  [评析]这段的结构是典型的先总起再分述。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自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理解中心句的意思和作用,并找出围绕中心句展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全段的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6.引读。师:这些狮子真有意思———生:它们有大有小。师:大的———生:大的……小的……师:它们的形状———生:各不相同。师:有的———生:蹲坐……师:有的———生:低着……师:有的小狮子———生:偎依……师:有的小狮子———生:藏在……师:还有的小狮子———生:大概……

  7.小结过渡:通过读课文,大家弄明白第一个问题了吗?(明白)。卢沟桥的狮子不仅数量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座桥还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呢!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又该读哪段来领悟呢?(第三段)

  8.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9.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机理解“挑衅”这个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因此,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0.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指名读后评议。(要读出憎恨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11.全班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段。

  [评析]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据文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活动不枝不蔓,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不仅找出“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给学生以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生动鲜明的画面,不仅学习语言,而且增强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整体优化,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熟读第二自然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评析]通过学生的朗读,了解历史,启迪他们的心灵,并进行思想教育。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形象。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4

  教学任务

  1.激发自读意识,通过自读自悟了解卢沟桥狮子的建筑特点和历史意义,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2.培养学生认真阅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指名读文,回顾全文内容。

  2.指名学生说说上节课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

  二、析疑定向,自读探索

  (一)学生自读质疑,师生归纳析疑

  1.学生自由读课文,结合预习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2.学生提出的问题,大致梳理归纳如下:

  (1)卢沟桥的狮子有多少?

  (2)为什么说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

  (3)我不理解“联拱桥”“挑衅”的意思。

  (4)卢沟桥为什么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评析]虽然通过预习和第一课时的教学,学生对课文内容及层次段落已有一定的了解,但是在第二课时的一开始,让学生通读全文、回忆分段情况、理清文章脉络还是必不可少的。体现了《大纲》要求———从整体入手。

  (二)自读解疑

  1.激发自读兴趣:亲自耕耘,才能体会到收获的快乐。让我们一起来边读边思考,解开心中的疑团。

  2.生自读课文。想想看,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这个问题我们应该阅读哪些段落来领悟呢?(第一、二段)

  3.读后,学生说出卢沟桥狮子的特点: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三)部分深化,读中寻解

  1.指名读第一段,找找文中哪个词能说明卢沟桥的狮子多?(数不清)

  2.卢沟桥是一座怎样的桥?相机理解“联拱桥”。

  3.出示投影,指导看全景图。说说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

  [评析]古人云:“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教师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而依据本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进行梳理归纳,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了“开放式教学”的新思想。

  小结: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可文物工作者早就数清了,总共有498只。这些狮子还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刚才我们是通过读课文找中心词句,认真观察图并说图意来学习这一段的。现在请同学们运用这种学习方法学习第二段。

  [评析]及时小结学法,注重语文学法指导,举一反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4.自学。快速默读第二段,找出中心句,并用“———”划出写狮子大小的词句,用“”划出写狮子形状的词句。

  5.讨论、交流:

  (1)找中心句。(这些狮子真有意思)文中从几个方面来说明这一中心的?(从卢沟桥狮子的大小和形状这两方面来说明的。)

  (2)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大小的句子,说说怎样有意思。

  (3)指名读描写卢沟桥狮子形状的句子,说说你最喜欢哪种形状的狮子?为什么?

  (4)这些千差万别、各不相同的形状,使我们仿佛看到了一群充满朝气、富有生命力的狮子。下面请五位同学依次朗读这几句,大家用心体会这些狮子形状的变化以及每种形状的情趣。

  (5)同学们从以上五种不同的形状中,体会出了每种形状都很有意思。卢沟桥的狮子是不是只有这些形状呢?你从哪里知道的?

  (6)投影:卢沟桥的狮子局部图。指导看图,展开想象,说说卢沟桥的狮子还有哪些形状。

  [评析]这段的结构是典型的先总起再分述。根据这一特点设计自学环节,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思考、议论,理解中心句的意思和作用,并找出围绕中心句展开的两个方面的内容。学生很快就能从总体上把握了全段的内容和结构,为进一步深入探究创造了条件,起到了纲举目张的作用。

  6.引读。师:这些狮子真有意思———生:它们有大有小。师:大的———生:大的……小的……师:它们的形状———生:各不相同。师:有的———生:蹲坐……师:有的———生:低着……师:有的.小狮子———生:偎依……师:有的小狮子———生:藏在……师:还有的小狮子———生:大概……

  7.小结过渡:通过读课文,大家弄明白第一个问题了吗?(明白)。卢沟桥的狮子不仅数量多、大小不一、形状各异、成为北京的一道风景线,而且这座桥还是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呢!为什么呢?这是我们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又该读哪段来领悟呢?(第三段)

  8.默读,自学思考:为什么说卢沟桥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9.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机理解“挑衅”这个词。(卢沟桥是“七七事变”的发生地,抗日战争从这里正式开始。因此,卢沟桥成了我国人民永远难忘的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

  10.有感情地练读这一段。指名读后评议。(要读出憎恨日军,牢记这段历史的感情。)

  11.全班带着这种情感齐读这一段。

  [评析]教师在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理解文意、学习语言的过程中,据文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推进,使教学活动不枝不蔓,有条不紊。以问促读,以问启思,以问导议。放手让学生从课文中找答案,不仅找出“是什么”,而且理解“为什么”,给学生以读书、思考、议论的权利和机会,引导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求解。学生通过品词析句,展开想象,把抽象的文字符号还原为生动鲜明的画面,不仅学习语言,而且增强形象思维的能力。

  三、整体优化,总结全文

  1.总结全文,体会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2.熟读第二自然段,背诵第二自然段

  [评析]通过学生的朗读,了解历史,启迪他们的心灵,并进行思想教育。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在学生的头脑里形成一个整体形象。

  〔总评:本“教学设计”运用“质疑———析疑———解疑”的课堂教学结构,放手让学生自学,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解决问题,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并将学生的主体性引向朗读训练、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既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使教学有的放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课教学设计注意了图文紧密结合这一“看图学文”的教学特点,引导学生边读文边看图说图意,牢牢把握“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教学结构模式,层层深入,把教师的引导和学生的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语言的理解和积累结合起来;把发展学生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结合起来。〕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5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图文结合,感受卢沟桥的狮子数量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

  2、了解卢沟桥成为一处具有历史意义的建筑的原因,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并体会课文中对狮子形状的描写。

  教具准备:

  1张幻灯片录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简介卢沟桥及“七七事变”,出示录像。

  2、齐读课题,说说由题目可看出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3、观察图画,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二、检查预习,质疑问难

  1、指名读课文。

  2、提出自己不懂得问题,教师据情况找适当时机加以解决。

  三、深入阅读,学生自悟

  1、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课文主要写得是什么?

  2、卢沟桥的狮子有哪些特点?

  3、“这些狮子真有意思”在课文中起什么作用?课文是怎样描写的?

  四、教师点拨,突破难点

  1、出示幻灯片和描写狮子形状的排比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它们写具体的。使学生体会到除了写看到的,还可以把想象的也写进去。

  2、教师补充“七七事变”的`资料,播放录像,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卢沟桥的历史意义。

  五、感情朗读,深化理解

  学生有感情地自由朗读全文,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新词。

  2、会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第二自然段。

  4、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

  一、朗读全文,指名说说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二、围绕重点,学习表达

  1、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

  2、指导第二自然段的背诵,进一步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并让学生发挥想象力,想象还会有哪些形状的狮子。

  3、把想象出的狮子的形状用通顺的语言写出来。

  三、综合训练,发展技能

  1、指导学生识记重点生字。

  2、指导学生用“大概、甚至”造句。

  3、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推荐作业

  预习第三课。

  板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

  大的

  大小不一、小的

  卢沟桥的狮子、有的

  形态各异、有的

  有的

  有的

  “七七事变”抗日战争

  教后记:

  1、导课时,让学生说说有关卢沟桥和七七事变的情况,谭硕同学讲得很多,由此可看出学生提前预习和查找资料的好处,今后要多鼓励学生课前拓展预习。

  2、在学习赵州桥时,学生已经初步的研究认识了卢沟桥,这次学习重点抓住第二段。教学这一段时,我紧抓住形状“各不相同”一词,图文对照,让学生展开想象。首先让学生想像课文中描写的狮子的五种形态,把语言文字转化成具体形象的画面,用表演的形式展示出来。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会生字,理解词义。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卢沟桥的狮子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特点。学习边观察、边想象的描述方法。

  3.了解卢沟桥的历史意义,从石柱上雕刻的狮子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的责任感。

  教学重点:

  1.精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卢沟桥的狮子真有意思。

  2.学会抓关键词句品读、感悟,学习观察与联想相结合的描述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对卢沟桥和卢沟桥狮子的了解,激发起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和历史责任感。

  教具准备:

  课件、词卡、田字格磁贴

  教学过程:

  创设氛围,课前互动

  1、出示一幅卢沟桥的大图,师述:卢沟桥是一座举世的桥梁,到此游览的中外游客都会被卢沟桥的狮子深深地吸引住。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游览一下这座著名的卢沟桥,好吗?

  2、播放多幅带有狮子的卢沟桥画面(伴随音乐,由远及近、从高到低、从正面到侧面,用简要的话语指引学生欣赏卢沟桥)。

  谁能用一两句话描述一下你眼前的卢沟桥。(生自由说,师引导学生抓住最大的特点:狮子多。)

  同学们,咱们开始上课了,好吗?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师:今天要学习的课文就是着重向我们介绍卢沟桥的狮子的。板书:卢沟桥的狮子(边写边指导写“卢”:“卢”字第一笔是竖,第二笔是横,不要写成“户”、)。

  生齐读课题。咱们先来读读词语吧!

  二、扫清字词障碍,初读课文

  1.检查词语,纠正读音。

  课件出示:

  长吼、偎依、淘气、甚至

  大概、挑衅、建筑、抗日

  数不清、歇后语

  lián、gǒng、shu、xiē、gài、tiǎo、xìn、jiàn、zhù、kàng、hǒu、wēi、yī、táo、shan

  拱石桥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指名读,一个人读一行词语,字音不对的请小老师纠正;然后重点停留:指出多音字“挑”,另一个读音组词:挑水,理解本课“挑衅”的意思,注意渗透理解词语的方法;简笔画理解“联拱石桥”;最后简介“歇后语”的相关文化,明确文中开篇第一句歇后语的用意,突出卢沟桥的狮子多的特点,引起全文。)

  2、初读课文,了解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yì

  师: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课件提示读书要求)

  生自由读文。

  三、学习课文

  师: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课文写了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

  生:写了卢沟桥的狮子多得数不清,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师相机板书:多、大小不一、形态各异

  师:三个词语出现在同一句话里,你们发现了吗?

  生:第三自然段。

  PPT出示第三自然段句子: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真是很难数清楚。全班学生读句子。

  师:卢沟桥的狮子真是很难数清楚。出示第一段文字,读悟“多”“数不清”,抓关键词语体会狮子多的特点。从歇后语、数据,要不仔细数是数不清楚的,仔细数,你们知道有多少只狮子呢?(增加课外资料补充,仔细数出来的具体数字是501只狮子,体会“多”)。

  师:还因为什么“很难数清楚”呢?

  生:是因为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这个不一定答得出来,可以直指第二自然段。)

  师:不动笔墨不读书,现在请同学们拿起铅笔,默读第二段,用横线画出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的句子,用波浪线画出卢沟桥的狮子形态各异的.句子。

  出示句子:它们有大有小,大的有几十厘米高,小的只有几厘米,甚至连_______鼻子眼睛都看不清。(结合实际,引导学生去感受、体会大小不一的狮子“真有意思”、。)

  出示句子:它们的形状各不相同,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

  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____正在熟睡;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还有的小狮子____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请同学们找到你最喜欢的狮子,自己和同桌一起读一读。

  学生读出自己喜欢的狮子(结合图文进行不同形式品读、演读)。

  (预设)

  生1: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

  师:这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猜它们在做什么游戏呢?

  生:捉迷藏。

  师:也许他还会说什么呀?

  生:它们好像在说:“你找不着我的,找不着我的。”

  师:一边读一边想象,就能把课文读好。谁还想读?

  生2: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师:老师发现你按得比较温柔,这是只温柔的狮子妈妈。

  师:还喜欢读哪一句?继续。

  生3: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师:出示词卡“偎依”——“依偎”,学生读词,师生配合演读体会。说说还知道那些类似于这样的词语,例如:来往——往来。

  师:她用虚声读,好像怕吵醒了小狮子的梦,太有味道了。

  生4: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

  师:猜猜看,这是怎样的狮子?长长的吼叫,是怎么吼叫?狮子大王真威风!谁来吼一吼?一生表演狮子的动作,一生再读这句。

  生5: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我觉得这是只喜欢安静的小狮子。

  师:这些不动的石头狮子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力,读着读着,我们仿佛觉得这些狮子是有人情味的,是有灵气的,老师也忍不住想和同学们一起读读。

  (PPT完整呈现排比句式)

  有的蹲坐在石柱上,好像朝着远方长吼;

  有的低着头,好像专心听桥下的流水声;

  有的小狮子偎依在母狮子的怀里,好像正在熟睡;

  有的小狮子藏在大狮子的身后,好像在做有趣的游戏;

  还有的小狮子大概太淘气了,被大狮子用爪子按在地上?

  师:你们发现没有,这组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1:我发现都用了“有的……好像……”句式。

  师:意义相关结构相同的几个分句排列在一起,中间用分号隔开,这是排比句,达到加强语气的效果。

  生2:我看到句子的前半部分是作者观察到的狮子的形态,后半部分是由此产生的联想。(分男女生合作读。)

  师:这样边观察、边想象的句子让人读起来感到既生动又有趣。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知道卢沟桥的狮子不但数量多,而且大小不一、形态各异,非常有趣。

  2、能结合课文内容说说句子的意思,在读中展开想象。

  3、对卢沟桥的狮子产生喜爱之情,为北京有这样的著名古建筑物而感到自豪。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第二自然段,了解卢沟桥狮子的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结合句子展开丰富的想象。

  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字词,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卢沟桥的狮子

  师:孩子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25课《卢沟桥的狮子》,和字词宝宝交了朋友,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看字词宝宝来了,快快找找你的朋友。(学生认读,书空“卢、世、异此”)

  二、直入重点,展开想象

  1、切入重点

  师:你们真是太棒了,学习课文也这么棒吗?看课题,你想知道什么吗?(质疑学生,生回答:1、我想知道有多少狮子?2、我想知道狮子的.大小···)、师:你们真会动脑筋,这些问题其实就是一个问题:卢沟桥的狮子有什么特点?(课件)文中有一句话就写出了卢沟桥狮子的特点,请你默读课文,找到这句话,用直线画在书上。(生动手读书,找句子。教师巡视)

  汇报: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很不容易数清楚。

  (师板书: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数不清)

  2、理解“大小不一”

  师:文章哪段写了“大小不一”?请你大声读出来。(第二段第一句话)(课件)你怎样理解这句话。只有、甚至、什么意思?(你能用读告诉大家吗)

  3、理解“形态各异”

  师:什么叫“形态各异”?(、它们的样子各不相同)它们的样子怎么不相同,你是从哪知道的?用波浪线画在书上。

  师:小朋友们找的真认真,谁来说说:你找到了什么样子的狮子。(适时其他孩子补充)

  (教师出示课件)

  师:你们找的都很好。我们先来读一读描写大狮子的句子。你发现什么?(表示动作的词,有的···好像)

  师:作者就是通过对石狮子进行不同动作的描写,使狮子的形态跃然纸上,不仅如此,作者除了向我们介绍狮子的形态,还加入了想象。把昂着头的狮子想象成朝着远方长吼,把低着头的想象成在听桥下的流水声,多么形象生动的描写呀!使人如临其境。这就是“栩栩如生”(板书)让我们带着想象读一读吧!(课件)

  师:小狮子就更有趣了。你能找到动词吗?圈一圈。

  师:小狮子这么有意思,你能用动作把小狮子的形态表演出来吗?快来试一试。(评选表演小明星)

  4、拓展练习

  师、卢沟桥的狮子只有这五种吗?你从哪知道的。

  还会有什么形态的狮子,展开你的想象说一说。(课件,说话练习)

  师:读了作者的介绍,卢沟桥的狮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或你有什么感受?)

  师:卢沟桥的狮子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那么,它真的是数不清吗?(学生讨论:)

  5、师总结

  岁月如梭,卢沟桥在风雨战火中始终不倒,成为了“举世闻名”(板书)的建筑,这是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让我们为有这样的古建筑感到自豪吧!

  三、小结、促升华

  师:同学们,课文学完了,你想对卢沟桥的狮子说什么吗?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狮子和鹿》的教学设计02-17

狮子和鹿教学设计05-20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12-27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12-22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04-06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10-17

狮子和鹿教学反思10-26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04-18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