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山界》教学设计

时间:2023-10-13 17:02:0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老山界》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老山界》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老山界》教学设计

《老山界》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学习运用细腻描写生动表达文章主旨。

  教学重点:

  准确分析细腻描写的句子运用的具体方法。

  教学难点:

  全面概括细腻描写的多层方法。

  教学过程:

  一、熟读文本找细节

  默读课文,勾画出细腻描写的句子,想象作者翻越老山界的情景。

  1、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2、“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3、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二、活用技法析细节

  自由朗读出示的三个句子,多角度进行赏析。

  1、描写对象是“火把”,“之”字的形容准确传神,具有生动的画面感,形象地写出山路的陡峭,侧面表现红军行程的艰难。用“奇观”来评价,蕴含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运用语言描写,每句末以感叹词和感叹号收尾,有强调意味;每句独立成段再次强调,同时由个体到群体,红军战士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品质溢于字里行间。

  3、描写对象是声音。一是运用对比——寂静与声响,远与近,大与小。二是将听觉的感觉暗暗与前面视觉的感觉相贯通——星星“跟我们这样地接近”,这是“极远的又是极近的”。三是以一组极富抒情性的比喻作结,句子短小而整齐,形象丰富又生动,易于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三、启发思维总细节

  本文将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选择的句子是“登山时、中途休息”的三个节点,从“物”“事”“人”三个角度进行细腻的`描写,其中运用到了多感官描写,语言描写,对比,比喻。在句式上有排比式的短句,有独立成段的短句。这些技法值得大家借鉴学习。

  教学反思:

  本节微课主要是复习学过的细节描写的方法,再次让学生感受它生动形象表现主题的效果。七年级学生在记叙文的阅读和写作上已经具备一定的经验和基础,但在具体的教学中发现整体运用的自觉性还有所不足。在阅读时,对文句的赏析易出现遗漏;在写作时,易就事论事,语言直白浅显,缺乏布局和描写习惯。因此根据微课的特点,选择文本中较具有借鉴性的三个句子,由学生独立思考,调动已有的知识储备,完成赏析,落实教学重点。教学难点主要由教师完成,交给学生综合运用的方法,培养学生技法整体运用的意识,以便在写作中更好地谋篇布局,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吸引读者的阅读,同时落实相关的语文核心素养。

《老山界》教学设计2

  教学重点: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三处景物描写)(难点)

  3、长征的革命传统及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5000里的长征过程中,红军战士亘古不变的英雄气概和不折不挠的坚毅精神浓缩在毛泽东笔下的“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然而此山此水真的寻常吗?今天一起学习《老山界》。

  二、整体感知

  1解题:老山界,五领之越城领,是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

  三、内容精析

  1、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的交流

  2、根据找出的时间地点,试着复述课文

  3、用简短的话概述课文的内容

  4、由同学的复述体会你对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感受(难、艰难、辛苦等)

  5、再读课文,找出难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

  走路难“向上看…就在脚底下。”“陡极了…只有一尺多宽。”“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睡觉难“路只有一尺来宽…不就骨碌下去了么?”“寒气逼人…浑身打着颤”,“横着心躺下去” ……

  吃饭难“肚子很饿,力气不够”、“鼓着勇气前进”……

  处境难“伤病员都下了担架走,旁边需要由人搀扶着”,“机关枪声很密”“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讥笑敌人飞机的无能……

  6、红军战士面对困难的态度如何?表现出红军战士怎样的.精神面貌?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反复朗读,体会情感

  打笑逗趣奋勇登山酣然入梦观赏夜景鼓着勇气继续前进毫不畏惧嘲笑敌机……

  表现他们:顽强不屈,艰苦乐观,昂扬奋发,不怕困难,没有丝毫的胆怯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注:包括几处典型的景物描写,并分析作用

  四、拓展延伸

  老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启示我们“活到老,学到老”,那么我们的学习道路只是万里长征刚起步,在这条路上也可能钱难万险,试想我们该如何走好学习这条长征路。

  五、总结

  学生小结(内容、特色、启发、探索、疑问……)

  漫漫长征画卷就像是一篇神话,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不仅仅是学习,都需要我们发扬长征精神,一路搏击!

  六、作业

  1、背诵景色描写的句子

  2、继续收集有关长征的资料,进一步体会长征精神

《老山界》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长征的革命传统;

  二、学习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特点;

  三、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彩的语段。教学重点、难点学习观察方法;勾画关键语句,揣摩其含义及作用;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写法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布置预习:

  1、仔细阅读课文,解决字词疑难(识记注释中的词语:攀谈、苛捐杂税、奇观、绝壁、峭壁、骨碌、酣然入梦、蜷、缀、细切、澎湃)

  2.读文中自己认为写得好的部分,说明理由。

  教学步骤

  一、导入:我们学习的前两篇课文是用诗歌形式写长征壮举的,今天学习课文《老山界》,它是一篇回忆录,真实地记叙了红军翻越“第一座难走的山”的过程。

  二、检查预习,要求学生复述课文,要突出文中关键词语,做到语言简洁连贯,声音响亮,内容周全(常规要求)教师可边引导学生叙述,边课件出示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的行踪图。

  三、启发学生理解课文的思路和思想内容课文分为二部分:

  第一课时

  第一部分(1自然段):概括介绍老山界,点明山高,摆出困难。

  第二部分(2—33段):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按翻山经过将这部分分为四层,标上“│”号(常规要求),编写各层提纲。

  第一层:(第2---11段)山脚访瑶家。(表现了军民关系,既不脱离中心,又展示了长征生活的一个侧面。)

  第二层:(第12---23段)从天黑以后写道黎明之前,主要内容有:

  1.在“之”字拐的路上;

  2.山腰露宿(表现登山艰苦和红军的乐观主义精神);

  第三层:(第24—31段)从次日黎明写到下午两点多钟,主要内容:

  1.攀登雷公岩;

  2.继续登山,到达山顶;

  3.山顶所思。(表现红军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点明翻山长征是为了北上抗日。)

  第四层:(32—33段)下山的情景。

  第三部分:(最后一段)呼应开头,小结全文,回顾了整个长征。本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

  四、组织学生课内探究活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1.仔细读第3、6段,一处写“照着习惯”,一处写“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各反映了什么现实?课文中写了:“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军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请你以一个红军宣传干部的身份向瑶民说明红军是什么。

  2.学生勾画写红军翻山艰难的语句,用如“走路难”三字的.形式概括几难(还有“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

  3.学生议论:红军为何能战胜困难?人民的军队,坚强的革命意志,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团结互助的力量等。

  五、布置作业:读全文,重点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边阅读、边思考、边勾画关键词语。

  第二课时

  (一)理解作者如何观察、反映生活,研读生动描写的段落。学生带着以下问题读星夜登山和山腰露宿两段。

  1.星夜登山作者的立足点在哪里?选择了怎样的观察方法和观察角度?调动了什么感官进行观察?观察什么?怎样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述?红军战士的喊声笑声(听觉),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和乐观精神。

  2.半夜山腰露宿。“半夜里……睡不着。”写挨冻的感觉,冻醒了,冻得怎样?勾画关键词:逼、刺入、更卷、蜷。这些词的使用使冷的程度具体化。“天上……几堆火没有熄”。观察方法:定点观察;写景顺序:由远及近,先写星星,次写山峰,再写四周的山。视线:仰视、平视、环视。形象描述:运用比喻。(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像巨人矗立;山谷像一口井)“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既是所见,也是所闻,由视觉到听觉,转入自然。“除此以外,……又睡着了。”所闻:以声写静谧,用比喻描写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所见所闻既表现征途生活的艰苦,又有乐观情趣。

  前文写登山的热烈,这里写夜宿的静溢,使文势变化多姿,起伏跌宕。

  (二)、讨论完成课后习题二、三

  (三)总结全文:

  1.引导学生归纳中心意思:本文记叙了_______实况,通过对老山界____________的描写,对红军___________的描写,歌颂了红军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精神。

  2.提示学习重点。

  3.朴素与生动的语言相结合,文风质朴,真实可信。

  (四)布置作业:学习作者观察的方法,参考下列题目写一篇观察日记。《望星空》《在阳台上》《窗前》

《老山界》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学习和掌握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件、安排结构的方法。

  2、以及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2、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按时间顺序、地点转移记叙事情的方法

  2、用生动的描述,贴切的比喻表达中心的写作手法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长征PPT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横桥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2、简介长征:PPT

  3、二万五千里长征,历时一年,震惊中外。英勇的红军战士克服了重重困难,越过了万水千山,胜利到达陕北。同学们,你们知道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是哪一座吗?那就是老山界。这座山高三十里,悬崖峭壁,十分险峻,可我们的红军战士却勇敢地翻过去了。大家想听听这段故事吗?那就请亲身经历过这次翻山战斗的一位老红军给我们讲述吧。

  4、作者简介:陆定一,生于1906年,江苏无锡人。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于上海南洋大学电机科。曾任共青团中央宣传部部长、共青团驻少共国际代表。1934年参加长征。长征时,在红军第一方面“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后任八路军野战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总政治部副主任。

  二、自主学习展示

  1、字词

  惊惶jīnɡhuánɡ欺侮wǔ呜咽yè咀嚼jǔjué酣然入梦hān

  矗立chù蜷quán陡dǒu落得很远là苛捐杂税kē缀zhuì、

  2、合作交流

  三、学生通读全文

  1.分析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1)点题,概括介绍老山界。

  第二部分(2—32)叙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第三部分(33)指出老山界是红军长征中所走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

  2.阅读这篇课文,注意课文的记事顺序,划出描述山势险峻和表现作者在山上过夜的细腻感受的一些生动句子,想想文章为什么这样写、并注意学习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四、学习课文,合作探究(解决难点)

  1、文末一句话“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红军在翻越老山界时遇到的许多艰难险阻,可以分为哪几个方面?是怎样对待的?

  (1)指导学生复述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并说说他们遇到了哪些困难。

  (走路难、睡觉难、吃饭难、处境难)PPT

  (2)面对这般重重困难,我们的红军战士是如何对待的呢?

  打趣逗笑、奋勇登山。

  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鼓着勇气、继续前进。

  毫不畏惧、嘲笑敌机PPT

  (3)这些描述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性格?

  顽强的意志、乐观的精神 PPT

  2、本文把红军战士的顽强意志和乐观刻画得具体形象,靠的是什么?生动的描写。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的?行动、语言、场面、景物

  (1)、揣摩行动描写行动描写贯穿全篇,只要求学生抓住几个典型细节加以领会。

  (2)、揣摩语言描写细读文中的语言描写,表现了红军的什么精神?

  如“别掉队、做乌龟、顶着天、哈哈笑”等,表现了相互鼓励,豪迈乐观。

  (3)、揣摩场面描写

  ⑴找出最典型的场面描写。 “之”字奇观12 18

  ⑵作者是怎样描绘这一奇观的?

  着重于观察的立足点和角度的理解,想象场面的雄奇壮观。

  第12、18节,思考:奇观奇在哪里写出山路,山势的什么特点表达作者何种精神

  答案:这两段星夜爬山的场面描写得有声有色,十分生动,把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渲染得极为感人,使人深深地感到红军确实是一支无高不可攀的英雄部队。

  作者从多方面描写景物来表达中心意思。从不同的`视角方位,描绘出老山界山势的特点。如:写“之”字路上的火把,先写从山下向山上望的情景,写出山的曲折;写到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突出了山的险峻;再写走到“之”字拐的路上向下看的情景,“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以俯视再现山的陡峭。

  ⑶这样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烘托出红军英勇豪迈的英雄气魄。

  (4)揣摩景物描写

  ⑴找出最精彩的一段。半夜醒来观赏夜景(所见所闻)

  ⑵“见”主要写了哪些景物?以什么为序?用了

  (3)所“见”景象给人什么感受?“闻”突出了什么特点?庄严、奇伟。寂静⑷可作者描写的却是各种“声响”,这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矛盾。以动写静,角度巧,效果好。(进一步要求学生谈谈自身感受)

  ⑸这些声音有何特点?采用什么方法写出?远、近、大、细;比喻、拟人(山泉呜咽)⑹这段景物描写对表现中心意思有何作用?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颤,而红军战士却能平心静气地欣赏眼前景、细听耳边声,可见红军战士的镇定与豪迈。这是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的形象刻画。

  五、小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描写景物要注意观察景物的立足点和角度。课文第一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仰视;第二次写火把,立足点在,——观察角度是既有()视,又有()视。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张照片,说说摄影者是站在什么位置,从什么角度照的。

  4、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语句,回答问题。

  (1)她的房子和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告知我们的部队不准拆篱笆当火把。

  (如果把“生怕”改成“怕”,把“不准”改成“不要”,行吗?为什么?)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飞机会“叹息”吗?这里为什么用“叹息”?)

  (3)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笨重”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这“意志”指什么?)

  (5)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删去“照着习惯”行不行?为什么?)

  六、总结

  板书设计:

  老山界陆定一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顺吃饭难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老山界》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 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 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 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 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星光——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 山路险峻,悬崖峭壁 —— 走路难

  ② 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 —— 睡觉难

  ③ 饥饿 —— 吃饭难

  ④ 伤病员多,敌人追击 —— 处境难

  ⑶ 表现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 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 走路难

  间 翻山经过 睡觉难 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 吃饭难 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序 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 第 13--19 节 (2) 第 23 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 仰望

  山路难行 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 山峰 由远及近 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 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 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 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

  背诵第22节。

《老山界》教学设计6

  一、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课后生字词的含义,能灵活运用;

  2、思维发展与提升:①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②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4、文化传承与理解:感受文章所传达的精神品质,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梳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把握文章的叙事线索;

  2、通过梳理红军战胜的困难,分析出红军部队具有的军民一心、革命乐观、团结互助、坚强勇敢等优秀品质;

  3、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赏析具体的字词、句子,学习作者平实的语言,体会作者在行文中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讨、研究

  四、教学课时:

  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地图导入

  展示红军长征路线图,师讲:大家看到我们红军是从这里出发,一路翻山越岭、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完成了长征的壮举,而这其中,红军翻越的第一座难爬的山,就是——老山界。当时的情形是怎样的呢?我们今天就通过《老山界》这篇文章来了解一下当时的情况。

  (二)作者简介

  这篇文章的作者是陆定一,参与了“长征”整个过程,当时是在“红章”纵队政治部宣传部工作。

  (三)默读课文,梳理内容

  1、本课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展开叙述,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勾画表示时间和地点变化的词,并注意在该时段与地点发生了哪些事情。

  2、学生们用大约5分钟的时间阅读课文。

  3、师生共同完成“翻越老山界经过”的梳理。

  第一天,下午动身,沿着山沟向上走;傍晚(“天色晚了”),到一户瑶民家攀谈;天黑了,到山脚,登山;之后走了半天(夜里),在山路上露宿;半夜里醒来,之后又睡着了;第二天黎明被人推醒,抢着吃了早饭;走了没多久,到了雷公岩;翻过雷岩,继续爬山,“快要到山顶”时,“落得很远了”;下午两点多,到了山顶;之后,一气儿跑下山去。

  (四)再次浏览课文,找出“总写句”

  1、请同学们再次浏览课文,看看有没有一句话能高度概括本文的所有内容?

  学生们可能会找第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第一段是“决定要”,事情还没有发生,不具有总结性;也可能会找最后一段,这时要提醒学生,这一段只有评价,没有人物地点等信息,不具有概括性……

  2、找出该句——难翻的老山界被我们这样笨重的队伍战胜了。

  为什么此句能概括全文?时态是完成时,有主要人物,有主要事件。

  3、分析该句的组成部分,并从这几个部分入手,撬动对整篇文章的分析。

  这句话里的关键词有哪些呢?(难翻的、笨重的、战胜了)

  第二课时

  (一)分析如何“战胜”“难翻的”老山界。

  1、请同学们根据文章内容概括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

  预估学生们能答出:山高、路陡、睡不好、吃不饱

  老师稍加提示再总结出:有伤病员、有敌军追赶

  老师再让同学们分析一开始接触到瑶民的句子,抓住“照着习惯、躲、请、惊惶”等字词从语言、动作、神态等方面分析出一个隐形的困难:当地的民众害怕与躲着红军

  2、分析如何克服民众害怕红军的困难?

  ①瑶民怕红军,所以红军是如何做来消除这些害怕的?

  讲解介绍红军、送米、保护房子和篱笆

  ②我们做的这些,最终形成了一种怎样的军民关系呢?

  展示这些句子:

  那女人哭起来了。

  你们红军早些来就好了,我们就不会吃这样的苦了。

  她问我们饿了没有。

  她拿出仅有的一点米……

  我们给她钱,她不要。

  她非常欢喜地接受了。

  总结:我们能从这些句子中感受到我们与瑶民之间的关系是一步一步、慢慢地靠近的,而且军民之间相互理解。

  ③总结:是军民一心的作风让红军赢得了当地民众的支持。

  3、分析如何克服山高、路陡、睡不好等困难?

  ①句子分析:

  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抓住“都想”

  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 抓住“横着心”

  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抓住“坚强意志”

  结论:红军就是靠“你争我赶、不服输的劲儿;咬牙坚持下定决心、坚强勇敢”等的'意志战胜了诸多困难。

  ②句子分析:

  我们烧了些水给大家喝。

  我们几个人又停下来,立刻写标语,分配人到山下山上各段去喊口号,演说,帮助病员和运输员。

  医务人员中的女同志们英勇得很,她们还是处处在慰问和帮助伤员病员,一点也不知道疲倦。

  总结:从这些句子中,我们发现没有人懒惰、懈怠,大家是分工合作,靠着团结一致战胜了诸多困难。

  ③句子分析: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抓住“奇观”的含义分析,这里既是指见到的奇特壮观的景象、也只红军长征这一伟大事业、还有一种革命必胜的乐观心态。

  “不要掉队呀!”“不要落后做乌龟呀!”“我们顶着天啦!”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抓住搞笑的语言分析出乐观。

  回头向来路望去,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抓住“矮子”分析得胜的心态和乐观的心态。

  总结:这是一支遇到困难不退缩,而是用乐观、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的队伍。

  (二)分析“笨重”与“难翻”之间的矛盾之处。

  1、“笨重”强调的是我们自身方面的困难:大家并不是轻装上阵,相反,队伍庞大、有伤病员、有马匹、有随身的行李,更有追击的敌人。

  2、“难翻”是在侧重表述客观方面的困难。

  3、总结:自身条件如此差,要翻越的山如此难,越是笨重,越是难翻,越是需要坚强的意志和勇敢的精神,而这一切,我们的红军队伍做到了。

  (三)情感表达

  1、如果你是队伍中的一员,当你翻越了这么难翻的山之后,你会如何直接表达你内心的情感?

  预设学生答案:我好骄傲啊!我好自豪啊!我们真的太厉害了!

  2、作者并没有如此直接说,可是我们能从哪些句子感受到呢?

  我忽然想起:将来要在这里立个纪念碑,写上某年某月某日,红军北上抗日,路过此处。

  我长长地吐了一口气,坐在山顶上休息一会。

  路上有几处景致很好,浓密的树林里,银子似的泉水流下山去,清得透底。在每条溪流的旁边,有很多战士们用脸盆、饭盒子、茶缸煮粥吃。

  ……

  这些就是作者使用的间接抒情的句子,同样能表达出作者内心的激动,还使这种情感的表达很丰富。

  (四)批注分享

  文中还有几处句子,在现今读来,还是有一些独特的地方。请任选一句,完成批注并分享。

  1、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

  可以从“模模糊糊的梦境”的角度去解读这种奇妙的感受。

  2、远远地还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显身手呢

  可以从拟人、嘲讽去解读。

  3、老山界是我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但是我们走过了金沙江、大渡河、雪山、草地以后,才觉得老山界的困难,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可以从人生路上的苦难重重,我们该如何去克服解读。

  总结:学生们言之成理即可。

  (五)作业布置

  1、抄写课后生字词(全班)

  2、写写读后感,200字左右(部分)

  (六)板书设计

  老山界

  笨重的我们 战胜了 难翻的老山界

  革命乐观 山高路陡

  团结互助 吃睡不好

  坚强勇敢 敌人追赶

  军民一心 伤病员多

  六、教学反思

  本次教学设计思路清晰,重点突出,抓住关键句贯穿于整篇文章的解读,并注重具体字词、语句的分析,能充分锻炼学生的语言揣摩能力。可是在情感渗透、革命传统氛围的熏陶上做得不够,在革命情怀的解读上存在欠缺。

《老山界》教学设计7

  一、学习目标、重难点:

  1.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的层次(重点)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意思的作用(难点)

  3.长征的x传统及红x的x英雄主义精神和x乐观主义精神

  4.理解一些词语的含义,赏析精x的语段

  二、导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阅读课文,圈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地点的词语,并概括红x的相应活动,完成下表。时间地点活动

  2.以上表理出文章层次思路,想想这是什么记叙顺序?作者以这样的写法有什么样的好处呢?

  3.再读课文,找出老山界难走,究竟“难”在哪些地方有感情地朗读,并进行扼要的概括想想这体现了红x什么样的'精神?

  (二)体会文章精x描写

  1.重点读23段,对于半夜醒来的描写,试着从描写的顺序及运用的修辞方面来加以举例分析,写在下面。

  2.找出文中其它地方体现朴实而优美,凝练而细腻的语言的语句,并注意体会其中的感情。

  (三)揣摩特定语境中词语含义、作用

  1.思考“探究练习”二、三题,体会词语作用含义。

  2.体会下面几句加点词语含义。像泉在呜咽。抢了一碗就吃。那些小山都成了“矮子”。

  3.理解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照我们一路上的经验,不论是谁,不论他们开始怎样怕我们,只要我们对他们说清楚了红x是什么,没有不变忧为喜,同我们十分亲热起来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但是我们走过了……,才觉得老山界的,比起这些地方来,还是小得很。

  (四)赏析文章个x写法

  1.既然文章是写红x翻越老山界的过程,那么再写与瑶民攀谈是不是有点画蛇添足,冲淡主旨了?

  2.文章中恰当运用了伏笔与补笔,前后归照应使文章浑然一体,试从文中找出几处来,写在下面。

  3.对于整个登山过程,文章也并非是平均用墨,而是有说有略,将你的见解写在下面。

  (五)读以致用

  运用你的“妙笔”将你所观察到的一处景物,试着从多种角度、用多种修辞方法,尽量细腻而准确地写出来,看看能否“生花”?

《老山界》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3、感悟红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

  1、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2、感悟红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红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山界》一文(板书),进一步感悟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二、揭示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掌握生字词。

  2、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三、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纲:

  ⑴∠山界》记叙红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⑵老山界是红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⑶面对困难,红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2、讨论明确

  ⑴时间顺序:

  “下午才动身天色已晚了天黑了才到山脚满天都是锈半夜里黎明的时候到了山顶,已经是下午两点多钟直到宿营地”。

  ⑵ “难”体现在:

  ①山路险峻,悬崖峭壁走路难

  ②要在一尺多宽的陡峭山路上睡觉睡觉难

  ③饥饿吃饭难

  ④伤病员多,敌人追击处境难

  ⑶表现了红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顽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3、红是一支人民的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四、小结。

  写作特色其一:掌握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文章层次的方法。

  五、布置作业:

  朗读全文,熟读描写的段落。

  板书设计:老山界

  决定翻山

  时走路难

  间翻山经过睡觉难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

  顺吃饭难乐观主义精神

  序处境难

  翻山以后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感悟课文

  1、作者描写红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阀的欺压,每有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标语,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二、总结课文。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领导下的工农红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作业。

  背诵第22节。

《老山界》教学设计9

  一、构思

  全课在注重师生互动的前提下,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造性、主动性和立性,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创造思维、创新意识和社会适应性;提高主动参与精神、求知欲、竞争意识;增强学生的自尊、自信、自我判断、自我调控的能力,使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何发展。

  二、教法的选择

  本课的主要教材是集体舞,由于内容较单调枯燥,我采用了一材多教的方法。在教学中增设音乐伴奏,变换角度、方位,运用竞赛、学生自编、自演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韵体感、协调能力和合作能力。体现了课程的精神:“玩中学、学中练、练中指导、练中提高”。

  三、课程资源开发

  在教材的搭配上,准备部分,学生在音乐伴奏下自编舞蹈操。分组活动中安排打布袋、舞蹈表演、羽毛球、篮球、足球、土保龄球、橄榄球等多项活动。这些活动组织简单,器材可以自己制作,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在放松活动中配上音乐集体跳“兔子舞”,从而达到身心健康的目的。

  四、学法

  教学中注重以学生学、练为主,突出学生主体性,学生能尽情发挥,充分活动,培养了参与意识和团结协作精神,促进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感情交流。

  课时安排:

  任课教师:

  教学内容

  1.复习集体舞中青少年十六步基本动作。

  2.学习集体舞中青少年十六步的队形变换。

  3.自选项目练习。

  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青少年十六步的动作要点,通过练习有70%以上的学生基本完成十六步的队形变换。激发学生舞蹈兴趣,主动参与。

  2.在合作与交流中积极探究,塑造美好形体,以强健体魄、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和谐发展。

  3.增强学生的自练意识和创新能力。

  10、《日》《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体会诗中的情感;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重点:

  1、理解诗文内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且能背诵。

  2、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

  教学难点:

  利用各种信息资源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思念亲朋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课前活动:

  1、在老师的带领下,让孩子们在学校多媒体教室,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谬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过程:

  一、激情揭题。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王维九岁即才学出众。

  李白被称诗仙,杜甫被称诗圣,王维被称诗佛。

  3、释题,画简图助理解。

  a。回顾课前在资源库中搜寻的对王维故乡的了解。

  b。画简笔画:区别课题中的山东和现在的山东省。

  (山东不是今天的山东省。王维家居今天的山西永济县蒲州,华山以东,因此为山东兄弟。)

  二、初读悟意。

  (一)认音

  1、生自由读诗,读准字音。

  2、检查认字情况(生字卡)

  3、再读诗句。

  (二)知意

  1、生自己读诗句,借注释理解诗意。

  2、读读自己读懂了些什么,还有哪些不懂的。

  3、共同初释诗意。(借机板书:思)

  (三)悟情

  (1)自由读在异乡为异客

  a。

  简介诗作背景。

  诗人十五岁那年就离开了故乡到长安参加科举考试,到二十岁考中进士,在这期间,他一直漂泊在外。这首诗是他在十七岁时创作的。他不在自己的家乡,所以说是异乡。

  b。

  同学们去别人家做过客,在别人家做客就是别人家的客人。王维在长安就是长安的客人,所以说是异客。

  c。

  王维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

  (2)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

  a。师: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

  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b。

  口头练习:

  诗人离开了亲人,平日里常常想家,在节日里他会更想家;

  诗人离开家乡两年了,平日里常常想家,要过节了他就会更想家。

  所以说:(生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习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e。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

  口头练习:

  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

  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

  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

  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f。今天是重阳节了,有谁知道重阳节的习俗?(师生共同介绍习俗: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可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并且认识茱萸)

  长安的人们是怎么过节的呢?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

  (师配乐启发,生闭目想象):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街上热闹非凡,家家户户老的`少的,都兴高采烈地忙着过节了。有的约了一行人一边比赛着登山,一边采着菊花;有的约了几个要好的朋友一边喝着菊花酒,一边高声谈笑着什么;到了夜晚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吃着丰盛的晚餐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g。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说出来。

  是啊,在家乡,亲人团圆是多么幸福啊,朋友相聚是多么快乐,可此时的王维呢?

  h。展开对比图: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

  i。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

  王维虽然人在哪里(长安),但他的心却在哪里(家乡),让我们跟着王维的心看到家乡的兄弟在干什么呢?你从哪里看出来?

《老山界》教学设计10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同学们,红军长征路上有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正是红军精神的真实写照。今天,让我们一起来研读《老山界》一文,进一步感悟革命先辈的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板书课题)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文章叙述的顺序。

  2、通过圈画词语来学习课文按照时间变化和地点转换安排结构的方法。

  3、感受红军在翻越老山界中遇到的困难及表现出来坚强意志和乐观主义精神。

  【三】、自主学习

  1、检查预习

  注意划线字的注音和写法

  蜷缩()呜咽()点缀()澎湃()

  咀嚼()篱笆()酣然入梦()苛捐杂税()

  2、自由朗读,注意读准字音、正确停顿、读出语气语调。

  3交流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句,感受红军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预设:下午----天色晚了----天黑了----半夜-----黎明---下午两点

  山沟瑶民家山脚(山腰)(山腰)山顶宿营地

  4交流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预设:红军克服种种困难翻越老山界的经过。

  5、从红军翻山过程中你感受到红军战士身上怎样的精神或品质?

  预设:乐观精神、坚强意志

  【四】合作探究:

  1、既然老山界是红军长征途中所经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那么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困难就是“走路难”。

  走路难:

  ①路有怎样的特点?找出文中对应的句子。②红军又是怎样克服的?

  预设:①陡。(第18.25节)

  ②第13-17节。【打趣鼓劲】;第26节【小心登山】

  走路难:陡打趣鼓劲,小心登山

  2、小组讨论:依照上面的例子,思考红军在翻越老山界过程中还遇到哪些困难?如何克服的?

  睡觉难和吃饭难,按照学生的回答的顺序进行,采用追问的方式进行。

  睡觉难:

  ①在什么环境下睡觉?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路窄、不平、寒气逼人(第20.22节)【突出强调1尺的概念】

  ②第21节【酣然入梦】;第22节【观赏夜景】

  睡觉难:路窄、不平、寒气逼人酣然入梦,观赏夜景

  吃饭难:

  ①文中哪些句子体现出吃饭难?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粮食少、肚子饿、吃饭工具简单(第8.28.32.33节)

  ②第28节【鼓足勇气】;第22节【巧妙应变】

  吃饭难:粮食少、肚子饿、工具简单鼓足勇气,巧妙应变

  3、除了走路、睡觉、吃饭等自然因素之外,是否有人为因素导致翻山出现困难?

  处境难:

  ①文中哪些人也会为红军翻越老山界带来困难?②红军又是如何克服的?

  预设:①伤病员、敌人(第29节)

  ②第29节【搀扶前行】;第29节【嘲笑敌机】

  处境难:伤病员、敌人搀扶前行,嘲笑敌机

  小结:

  本文记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故事,通过记叙红军在翻山过程中遇到的走路难、吃饭难、睡觉难、处境难等困难,表现了红军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反馈检测

  1、《老山界》记叙红军翻越老山界的故事,它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按时间顺序记叙的,请你找出表示时间的词语。

  2、老山界是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难走的山。“难”体现在哪几方面?请从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回答。

  3、面对困难,红军战士以什么态度面对,是如何克服的,体现了红军战士的什么精神?(可用文中语句回答)

  4、红军是一支人民的军队,他是在宣传群众并同敌军作战中前进的,他始终代表了人民的利益。试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生动的描写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2、背诵一些优美的段落。

  合作探究

  1、作者描写红军夜里翻越老山界的情景,有两处景物描写,找出来读一读。

  (1)第13--19节(2)第23节

  2、作者说:“这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奇”在哪里?

  “之”字火把连到天上仰望

  山路难行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

  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俯视

  3、半夜里醒来,作者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用了什么修辞?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4、作者除了从视觉方面写所见到的景,还从听觉方面写了所听的各种声响。用了哪些比喻?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细切而极近的

  不可捉摸的声响像山泉在呜咽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

  5、生朗读、感悟、背诵。

  6、品味划线词的作用。

  (1)男人大概是因为听到过队伍,照着习惯,到什么地方去躲起来了。

  反映了瑶民长期遭受军阀的欺压,每有军阀部队通过,就担心人丁被抓,财产被抢,因而不得不“躲起来”的严酷现实。

  (2)她的房子如篱笆都是枯竹编成的,我们生怕有人拆下来当火把点,就写了几条,用米汤贴在外面显眼的地方。

  生怕:很怕

  显眼:明显而容易被看到,以引人注目。

  起强调作用,表现了红军对瑶民利益的关切和保护。

  (3)不知道前面为什么走不动,等了好久才走了几步。

  第2.20节是指因山路难走,队伍被堵住了。

  第29节是因又饿又累,极度疲乏而无力再走。

  (4)我们完成了任务,把一个坚强的意志灌输到整个纵队每个人心中,饥饿、疲劳甚至受伤的痛苦都被这个意志克服了。

  指红军为北上抗日,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而争取胜利的坚强意志。这是红军长征的思想基础和力量源泉。

  (5)远远地听见敌人飞机的叹息,大概是在叹息自己的命运,为什么不到抗日的战线上去显身手呢?

  红军用嘲笑的口吻讽刺敌人,反映了他们对自己战斗能力的确信。

  总结

  本文真实、生动地叙述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全过程,写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红军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的坚强意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反馈检测

  背诵第23节

  板书设计

  星星

  视觉山峰由远及近比喻

  山谷

  像春蚕在咀嚼桑叶(谈话声)细切而极近的

  听觉像山泉在呜咽(流水声)

  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山风声)洪大而极远的

  像波涛在澎湃(风吹树叶声)

  教后反思

《老山界》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感受红军的革命传统2.了解课文按时间变化和地点转移安排材料的特点3.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赏析精彩的片段

  二、教学设想:

  (一)、预习要求:

  1.掌握生字词,积累词汇,巩固基础知识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和地点的词语,多读课文

  (二)、教法学法:

  教法:教学过程中,首先应围绕教学目标理清教学思路,本文第一课时重在解决目标1和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让学生从对课文的熟读过程中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完成对学生的情感教育,同时又理清文章写作思路,学习一种常见的写作方法;而第二课时则重在引导学生研读和赏析精彩片段,学习生动形象的语言,理解其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过程中,注意启发性,给以方法,让学生来解决问题。

  学法:动脑思,分析理解;动口说,组织语言;动手写,整理明确。

  (三)、课时安排:两课时

  (四)、准备教具:录音机朗诵带投影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按时间和地点变化转移材料的特点

  2、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学习红军不怕困难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一、导入新课

  毛主席的诗《七律长征》中,讲到了雄伟险峻的五岭山,这里面有一座山岭叫越城岭,是五岭中最险的一座山,它也被称为老山界,红军战士是怎样翻越这样一座被称为长征途中最“难”翻越的一座山的呢?师板书:老山界难

  二、自主学习

  1、放录音,听朗读带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A、这是一篇什么体裁的文章?

  (生回答后出示投影,引导生继续思考)明确记叙了什么事?记叙文有哪些要素?记叙这件事用了哪种顺序?以什么为线索?B、划出表示时间和地点转移的词(自主完成表格)思考:这样有什么作用?(可采用投影的方式,稍作提示)引导学生理清文章写作思路

  2、师述:从毛主席的诗中我们已经可以看出五岭是绵延雄伟。在诗中,诗人笔下的红军战士以一种大无畏的精神来面对困难,那么实际情况究竟如何?生速读课文

  同桌讨论:翻越老山界过程中,红军遇到了哪些困难?生归纳整理,师板书

  3、提问:面对这些困难,红军战士的态度是怎样的?生再读课文,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

  4、小结:生速读课文,归纳中心,明确文章主题

  5、要求学生组织好语言,在笔记本上作记录

  并点名上黑板归纳,师检查其句子语言是否组织的完整通顺,当堂批改

  三、感悟、延伸

  1、点名作小结:你从课文的学习中又增添了哪些知识?哪些将来可以被我们利用到?师作简单板书

  2、课堂活动、讨论:你从红军战士的身上学到了什么?你怎样具体的将这种精神运用到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来?学生自由发言

  四、布置作业

  1、继续搜集有关长征的资料

  2、将学习红军的行动落实到实处,做出行动,在这一单元结束后全班交流

  3、思考:你觉得文中哪些语言写得比较好?找出来,多读一读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体会重要语句的含义

  2.赏析精彩的片段,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体会生动的语言对表达中心的作用教学重点:赏析精彩的段落,学习生动的语言描写

  课前准备:要求学生找出文中自己觉得描写精彩的句子,多读教学过程:

  一、自主展示

  鼓励学生用多种方式展示搜集的资料。

  二、自主精读,赏析语言

  (一)赏析重要语句

  1、提问:在读过课文以后,你觉得哪些语句能表现老山界的“难”?哪些语句能表现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乐观精神?

  2、生分小组讨论,交流课前所划出的文中语句,交流心得

  3、师引导,点名学生作分析

  (二)赏析精彩片段1生齐读

  师投影出示思考题,帮助学生分析赏析

  1、描写“之”字路的奇观有什么作用?

  2、有几次写火把?分别以什么为立足点?从什么观察角度进行观察的?

  3、分析红军战士的语言,思考语言描写对表现人物精神有什么作用?生自由朗读,赏析体会

  (三)赏析精彩片段2生根据思考题,自由朗读

  1、赏析文中的修辞,你最喜欢这一片段中的哪一个修辞?说出理由。

  2、阅读文中写声音的句子,思考:

  文中既说“寂静”,又说“有许多不可捉摸的声响”,这样矛盾吗?生讨论问题

  师针对具体情况作补充

  3、创设情境,发挥想象

  描绘“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所营造的意境,(投影出相应画面)

  4、生齐读

  三、小结巩固

  小结语言特色,学习文章生动而凝练的语言:

  朴实而优美的语言,使读者如身临其境,引起了多方面的联想,同时也饱含着真挚而强烈的感情,渲染出了红军战士高昂的斗志,乐观的精神。自由朗读精彩片段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半夜里??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2、运用修辞和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一段景物,写出感受

【《老山界》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老山界》教学反思10-30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01-26

《迷人的张家界》教学设计11-28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中学教学设计11-09

加法教学设计11-03

足球教学设计11-06

尊严教学设计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