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02 16:39: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植树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植树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植树教学设计

植树教学设计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植树问题》例一及相应练习

  教材分析:

  本册《数学广角》主要渗透有关植树问题的一些思想方法。通过现实生活中一些常见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从中发现一些规律,抽取出其中的数学模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是实际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思想方法。植树问题通常是指沿着一定的路线植树,这条路线的总长度被树平均分成若干段(间隔),由于路线的不同、植树要求的不同,路线被分成的段数(间隔数)和植树的棵数之间的关系就不同。在现实生活中类似的问题还有很多,比如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它们中都隐藏着总数和间隔数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就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在植树问题中“植树”的路线可以是一条线段,也可以是一条首尾相接的封闭曲线,比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圆形等等。本节课着重研究直线上植树的一种情况(两端都种:棵数=间隔数+1)

  设计理念:

  自主探索,凸显学生个性;合作探究,构建和谐课堂。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性: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3.能够借助图形,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从实际问题中发现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学模型。

  教学难点:

  灵活运用植树问题(两端都种)的数量关系,正确解答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

  课件、纸条、表格、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激趣导入

  1、活动交流

  师:同学们,我知道你们都聪明、好学、上进。今天我很高兴能与大家一起探索数的奥妙,你们欢迎吗?

  谢谢你们的掌声。下面请大家伸出你们懂事的双手,让老师看一看,可以吗?

  大家认真地看一看,将来我们就是要凭借这一双手,创造我们的幸福生活。

  同样也是这一双手,还藏着很多数学奥秘,你们想知道吗?

  2、教学“间隔”含义

  师:看着老师举起的这只右手,你们看见了几个手指?

  学生齐说:“5个手指头”。

  师:很好。你们再看看,这5个手指间有几个空格?

  生:4个

  师:很好!在数学上我们把这样的“空格”叫做间隔(板书)。

  大家再仔细观察自己的手,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么,4个手指间有几个间隔呢?3个手指,2个手指呢?同桌互相说一说。

  师:你们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的规律了吗?谁能勇敢地站起来告诉老师吗?

  答案:手指的个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3、导入课题

  实际生活中的“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

  今天,我们就以植树为例,一起来探索数学里间隔的奥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课前导入这一部分,学生配合的比较好。而且学生之间发现“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联系”,这是非常好的,但是,我在这觉得这样是不是有点多余。可是我又觉得这里,让学生初步的感知这一数量之间的关系,其实是一个铺垫作用。想想也有此理。

  二、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1、创设情景(课件出示)

  师:我们学校为了进一步美化校园环境,准备在学校门口这条路的一

  边种上白桦树。

  师:你们想不想看看学校打算怎么种吗?我们一起来看看具体要求吧!

  2、理解题意

  [出示要求]:我们学校准备在学校门口长100米的这条路一边种上白桦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请问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想请一个同学来读一读,从这份要求,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同学们可以小声交流一下,然后把你们交流的结果向全班同学汇报。(师根据学生汇报板书: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树)。

  师:两端都栽你们怎么认为的呢?

  指名说一说,然后师实物演示。

  师:每隔5米是什么意思?你能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来告诉你的同学吗?

  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归纳小结。(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五米,每两棵树的距离都相等,两棵树之间的间距是5米)

  师:好,你们能帮帮老师算一算,学校需要准备多少棵树苗呢?

  3、自主探究

  生:自由做题

  师:指点几个学生上台板演。同学们做完了吗?我们看同样的要求却出现了不同的答案。你们同意哪个呢?那学校究竟该买多少棵树苗呢?是20还是21……

  这个环节,不知是不是学生基础比较差,还是……我从学生的小组中发现只有一种答案没有别的,别的就是很离谱的过程。这里学生只知道100/5=20(棵)这一答案。这样使我在讲时就有点难。

  师:这样吧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听清楚要求:利用你们准备的学具摆一摆。也可以用一条线段来代表100米的小路,用你们喜欢的图案表示树。把你们小组的想法在纸上画一画。(小组活动)

  4、汇报交流,展示思路

  师:同学们,你们探究出结果了吗?

  生:画线段的方法

  生:摆火柴的方法……

  师:初步推出棵数=间隔数+1(板书棵数)

  这里学生们有一部分的学生知道通过摆一摆的方法去探究出实际需要21棵。但是没有学生知道用线段来画,许多的学生不知所措。不知道怎么做。我在想是不是我讲解不清楚,可是有一部分的学生可以通过摆一摆得出这个规律呀。这可能对学生了解不够深吧。也许该用更简单的方法去授课。用20米长的小路,也许会有更好点的效果。

  三、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探索规律

  学生汇报,师也同时在黑板具体教学摆一摆及画线段图的方法。进一步理解间距、间隔数

  师:学生都表现的不错,我们再来看一下这种规律发现过程。这是一条100米的小路,学校要求两端都栽,我先在一头栽上一棵树,隔5米栽一棵,隔5米栽一棵。现在是几棵树,几个间隔,现在呢?这又是几棵树,几个间隔……。好了,我不栽了。请同学们想一想6棵树几个间隔,8棵树几个间隔,10棵树几个间隔,100棵树几个间隔,那15个间隔几棵树,18个间隔几棵树,那20个间隔几棵树。

  师:从中你们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指名回答,要强调是在什么情况下。)棵数比间隔数多1,间隔数比棵数少1。

  师小结:两端都栽的情况下:“间隔数+1=棵数”

  “间隔数=棵数-1”(板书)

  请同学自己读一读。

  师:同学们,在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棵数与间隔数有什么关系?

  请同学错的上台订正。

  师:同学们,我们在刚才探讨了在100米的小路上,两端都栽,每隔5米栽一棵,需要21棵树苗。我代表学校谢谢你们。

  2、运用规律

  师:如果让你来设计我们学校这条小路的植树方案,还是这10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两端都栽)还可以每隔几米栽一棵?(整米数)

  出示:表格。

  师:根据学生汇报,完成表格。这一部分可能是多余的。我在授课时,发现这样填表格起不了什么大的作用。

  四、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师:现在我们得用用这个规律来解决数学问题

  师:还是这条小路,假如每隔两米栽一棵,在两端都要栽的情况下,需要几棵树苗呢?请你们口答这题。

  师:假如现在这条小路延长到200米,还是每隔5米一棵(两端都栽),需要几棵树苗呢?

  师:如果我种了5棵树,每隔5米栽一棵,从第一棵到最后一棵全长多少米呢。

  师:真棒,我发现学生学的非常的认真!我们刚据探讨出来的规律就运用的这么好。老师真佩服大家。运用植树的规律不仅能解决植树的问题,还能解决我们生活的实际问题。其实在日常生活中,在我们的周围有很多类似于植树问题的事件,同学们你能列举一些这样的事例吗?(学生汇报后,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的事例图片。)

  师再出示:安装路灯、电线杆、设立车站、摆花盆、走楼梯、建楼房、排队做早操等等。

  五、提升思维,巩固练习

  师:看来,数学知识与我们的实际生活有很密切的联系,我们平时一定认真观察,多留心身边的事物。

  师:运用今天所学的知识我们可以解决生活中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1、做一做

  在全长1000米的街道两旁安装路灯(两端都装),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一共安装了多少座路灯?

  2、想一想

  在沿河路的一边,设有16个节能路灯(两端都设),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60米,这条路有多远?

  3、猜一猜。

  甲、乙、丙谁说的对?

  有100人参加春游活动,这列队伍中如果每两人平均距离是1米,请问这列队伍全长多少米?

  甲说:100米

  乙说:99米

  丙说:101米

  六、质疑:学习到这里,同学们想一想有没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有的可以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七、归纳:(同学们学得真不错,让我们一起完成一首儿歌吧!)教学儿歌

  小树苗,栽一栽,

  两端都栽问题来,

  间数多1是棵数,

  棵数少1是间数,

  怎样求出间隔数?

  全长除以间长度。

  八、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师:同学们坐好了,这节课上同学们个个都表现得特别棒,积极思考,涌跃回答问题,这一却都给了我快乐,给了我鼓励,和同学们在一起我很幸福,你们快乐吗?那你又有什么收获呢?谁能说说。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发现了植树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探索和发现。

  板书:植树问题

  总长间距间隔数棵数

  20米5米45棵

  20÷5=44+1=5(棵)

  两端都要栽:间隔数+1=植树棵数

  间隔数=植树棵数-1

  间隔数=总长度÷间隔

  教学反思:

  不足之处

  一、设计基本可以,但任务没有完成。

  基本上没有讲练习,课前准备的练习都没有去练。因为没有时间。所有的时间都花在的探讨之中,所以时间不够。

  二、前松,好!后紧,乱!

  由于,前面时间把握不够好,时间大多数都花掉了,到了后面就很紧,由此而乱。在教学儿歌时就草草的收场了。

  我觉得这节课,自己还是比较满意的。我对自己说,又有一次大的进步。从无形中就提高了自己。我感谢这次的活动机会。在这节课的突破了重难点,学生能自己得出这个规律,我已很满足。在上课之前,我都担心突破不了。

植树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使孩子透过生活中的事例,初步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2.初步培养孩子从实际问题中探索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的潜力。

  3.让孩子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孩子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潜力。

  教学重点:

  用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理念:新课标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同时指出:“孩子是数学学习的主人,老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学中力求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让他们动脑、动手、合作探究,经历分析、思考、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植树问题这一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植树吗?你植过树吗?(生答)植树能绿化环境,造福人类。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在路的一边、间隔必须的距离植树,这就需要计算准备多少棵树苗。还有许多类似的问题:比如在公路两旁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等等,在数学上,我们把这类问题统称为“植树问题”。

  二、揭示学习目标:(媒体出示)

  透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要解决哪些问题呢?

  1.能根据相关条件,求出需要多少棵树苗或计算两树间的距离。

  2.能利用植树问题,灵活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

  三、探究新知:

  1.出示例1: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生读题)

  师:你会计算吗?(让孩子回答)你算的对吗?请同学们自己动脑来验证一下。

  学习提示:(媒体出示)

  ①假如路长只有10米,要栽几棵树?如果路长是20米,又要栽几棵树?请你画线段图来看看。

  ②透过上面的分析,你能找出什么规律?和同桌或小组内说说。

  ③此刻你能算出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吗?

  ④你还有别的想法吗,在小组内说说。

  2.孩子自学探讨。(师巡视)

  3.班内交流。孩子回答后,师媒体演示间隔数和间隔点数的关系。

  总结规律: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完成例题。

  四、变化巩固:

  1.做一做:118页孩子独立完成。订正时说说怎样想的,重点让孩子明确先求出间隔数,即36棵树有35个间隔。

  2.122页第2题。独立完成,同桌交流想法,可一生板演。

  五、检测反馈:(独立完成)

  1.在一条长400米的马路的一边,从头到尾每隔8米种一棵树。一共能够种多少棵树?

  2.5路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12千米,相邻两站的距离是1千米。一共有几个车站?

  3.从王村到李村一共设有16根高压电线杆,相邻两根的距离平均是200米。王村到李村大约有多远?

  孩子完成后师批阅订正,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六、总结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植树问题,并能利用植树问题解决生活中类似的实际问题,解答时要重点分清栽树的棵数与间隔数间的关系,后面还有一些不同的状况,期望大家开动脑筋,灵活处理。

植树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通过动手实践,合作探究,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数学建模,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能力,以及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的能力。

  3、情感与态度目标:让学生在探索、建模、用模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二、教学重点:理解植树问题棵树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应用植树问题的模型灵活解决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未完成的表格。

  四、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多媒体放映牛顿和苹果的故事)

  师:科学家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勤于观察,善于思考,大胆猜想…)

  谈话引入:说到不如做到,让我们从现在开始,看谁的观察最仔细,看谁的思考最积极,看谁这节课也能从平常的事物中发现规律,准备好了吗?

  (一)、提出问题、引发思考、探究规律。

  1、手引发的思考。

  师:伸出你的左手,张开手指,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师:大家都有一双锐利的数学眼睛,发现手指与间隔之间也有数学。其实在生活中那些司空见惯的现象,只要用心观察、思考也能发现他们的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将深入研究类似手指与间隔这样的数学问题。

  2、整体感知、确定研究方向。

  课件出示:在15米长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种一棵。可能有几种情况?

  展示学生的猜想:(两端都种,共4棵)(只种一端,3棵)(两端不种,只2棵)

  理解:“间隔”、“间隔数”、“棵数”。

  (二)、小组合作,探究规律

  1、提出问题。

  课件:在全长1000米的孟州市大定路的一边植树,每隔10米栽一棵树(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学生的猜测可能有不同的结果:1000;1001;1002)

  2、自主探究。

  棵数和间隔数到底之间有什么关系呢?让学生大胆地猜想,并用图示的方法验证。

  课件显示:隔10米种一棵,再隔10米种一棵……,一直画到1000米!学生会感觉:这样一棵一间隔画下去,方法是可以的,但太麻烦了,又浪费时间。

  引导学生:要研究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有更简单的方法吗?

  让学生思考、交流,尝试从简单入手,用“把大数变小数”的方法进行研究,渗透“化繁为简”的数学思想。

  3、发现规律。

  学生开始动手画图、填表、比较分析,然后展示他们的研究结果,发现在小数据中两端都种的情况下,都有“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

  师:“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规律是同学们用较小的数据研究出来的,如果数据增大,这个规律还成立吗?

  课件动态演示:一个间隔对应一棵,这样一直对应下去, 1000个间隔就有1000棵,种完了吗?

  师:如果这条路变得很长很长、无限长,两端都种还有这样的规律吗?让学生从中体会到,不管数字多大,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最后还要补上一棵才能达到两端都种的结果。这个环节,潜移默化地渗透“极限”的思想。

  4、总结归纳。

  归纳“化繁为简”的解题策略。让学生体会到研究问题可以从简单入手,将困难的变为容易的,将复杂的变为简单的.,用这样的方法,可以有效的解决问题。把抽象的数学化归思想渗透在教学中,让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提高思维的素质。

  5、总结规律。

  师:你们能用一个式子把规律表示出来吗?

  【板书】间隔数+1=棵数 棵数-1=间隔数

  6、联系生活

  在我们生活中存在着很多类似植树问题的现象,你发现了吗?

  让学生通过举例,体会到植树问题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路灯排列、排队等生活现象都与“植树问题”有着相同的数学结构,也给这种数学思想以充分的建模。

  (三)、点击生活

  ①(求间隔数)判断:元宵节,中华大街一侧从头到尾一共挂了200个大红灯笼,如果在每两个灯笼间挂一个中国结,需要201个中国结( )

  ②(求间隔长)公共汽车行驶路线全长9千米,从起点站到终点站共有10个站,相邻两站的距离约是多少千米?

  ③(求棵数)老师登古塔,每层有11个台阶,从一层开始一共走了55个台阶,龙老师到了第几层?

  ④ (求全长)塔楼上敲钟,从第一敲开始,每隔4秒敲一次,到第5敲时,一共间隔了几秒钟?

  (四)、拓展延伸。

  (课件出示世界著名数学问题)

  师:数学史上有个“20棵树”的植树问题,几个世纪以来一直都引起科学家的研究兴趣。这就是:‘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早在十六世纪,古希腊等国完成了十六行的排列。(出示图1)

  十八世纪,美国数学大师山姆完成了十八行图谱。(出示图2)

  进入二十世纪,数学爱好者绘制出了二十行图谱,创造了新纪录并保持至今。(出示图3)

  (结语)今天进入21世纪,20棵树,每行4棵,还能有更新的进展吗?数学界正翘首以待!期待着同学们大胆探索、积极思考,相信你们一定会有更大的收获!

植树教学设计4

  一、复习导入

  教师引导背第一段

  二、学文

  1.是呀,一棵棵青翠的小树,将和少先队员们一起茁壮成长,变成参天大树,带给人们绿色。同学们,在读课文时,你有没有发现文中出现了好几次“绿色”这个词语,找找有关的句子读读吧。

  2.交流:

  绿色的工厂绿色的希望绿色宝库(板书)

  师:能读懂他们的含义吗?

  3.学习“绿色的工厂”句子。

  (1)指名读第3小节

  (2)绿色的工厂指什么?

  (树木在光合作用下会放出氧气,净化了空气。就像一座“绿色”的工厂。)

  (3)体会比喻用法的妙处。

  (4)小结:植树的好处

  4.植树还有什么好处呢?读第4小节,并概括。

  理解“染”你种一棵树,我种一棵树……每个人都行动起来,献出自己的以份微薄之力,总有一天,我们能染率祖国的版图,为大地披上一件绿色的衣服。

  5.学习“绿色的希望“

  (1)理解“绿色的希望”指什么?实指小树,虚指美好的愿望。即希望祖国山清水秀。

  (2)理解“风沙乖乖点头”说说植树的好处,土地沙漠化、鸟儿等动物因失去家园而日渐消失等问题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而植树造林却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于是种下一棵树,也就等于埋下了一个愿明天的世界更美好的.愿望。

  6.学习“绿色宝库”

  (1)表明了植树造林对人类有巨大的好处。

  (2)体会首尾呼应的写法

  三、朗读背熟

  1.联系课文内容,(结合板书)说说植树的好处。

  2.植树造林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千秋大业,我们国家把每年的3月12日定为植树节,号召全民植树。同学们不仅要积极响应还要动员其他少年朋友。怎么动员呢?这首诗就是最好的动员材料。现在我们一起把全文有感情地朗读一下,能背的就背。

  四、总结

  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用你的微薄之力,为世界增添一份绿,集大家共同的力量,还地球一件绿色的衣裳。

  五、作业:调查学校的一种树木

植树教学设计5

  【教学背景】“植树问题”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数学广角”的内容,教材将植树问题分为几个层次: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环形情况以及方阵问题等。其侧重点是:在解决植树问题的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种在数学学习上、研究问题上都很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化归思想,同时使学生感悟到应用数学模型解题所带来的便利。

  【教学内容】数学广角(一):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教材第117至119页例1、例2及相应的“做一做”。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操作及交流活动,探索并认识不封闭线路上间隔排列中的简单规律,并能将这种认识应用到解决类似的实际问题之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以及与他人合作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探索新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及概括能力,从而初步认识植树问题,会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几幅有关北方沙尘暴的图片,引出植树的.话题。

  学生看完视频和照片说一说有什么感受?

  治理沙尘暴最有效的办法是植树造林。你们看,我们学校的学生家长和老师,都积极投身到植树造林的活动中。看到这一排排整齐的小树,如果我们从数学的角度来分析,这里面还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植树中的数学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播放沙尘暴视频及照片,让学生深刻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时渗透环保教育】

  二、引导探究,发现规律。

  (出示情境)为了绿化校园,学校要在一条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种树。每隔5米植一棵。想一想,要植多少棵树?(学生自由读题)

  (1)理解什么是每隔5米植一棵?下一棵怎么栽?

  (2)介绍什么是一个间隔?学生指一指每一个间隔。

  (3)教师出示学具分析题,学生可以借助学具摆一摆再列算式算一算。(学生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设计意图:把课本中的例1在100米长的路上种树,改为在20米长的路上种树。这样降低了探究的难度,便于学生观察、思考。同时通过情境图和开放性的提问,为下一环节的探究作好准备。】

  ①组织反馈交流

  师:你给大家介绍一下你是怎么想的?(学生可能只出现只植两端)教师及时引导在我们实际植树活动中会遇到什么情况?

  可能会遇到建筑物,遇到建筑物怎么了?植不了树了,可能会在哪些地方遇到建筑物?看来不仅有这一种植法,还有其他可能,请同学们再动手摆一摆算一算。(学生继续操作)

  ②学生汇报其他两种植法。

  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在哪里遇到建筑物,植了几棵树?

  ③比较三种植法有什么不同?(强调在20米的小路一边间隔是5米植树只有这三种情况)并板书:两端都植、只植一段、两端都不植。

  【设计意图:本环节先通过想象提问,为学生如何去探究起到提示作用。接着采取较开放的形式,自主确定每棵之间长度,通过对每一种方案动手摆一摆,列式计算,初步感知每种方案的计算方法。再接着让学生观察每一种方案,使学生从中得出,虽然确定的每棵之间长度不同,而计算方法是相同的。最后教师又让学生想象、观察,针对实际背景的不同,应选择相应的种树方案。整个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领下,充分突出了学生的主动参与,使学生经历了在操作中思考,在观察中比较,在交流中评价概括。】

  (4)理解三种不同的植法中为什么都有20÷5=4这个算式?(学生说一说并上来指一指4在哪里?)

  20÷5=4原来都是在算有几个间隔数。强调虽然植法不同但他们的间隔数却都相等,都有这样的4个间隔。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数形结合理解在植树问题中,求出间隔数非常关键。】

  (5)理解4个间隔加1为什么等于5棵树?介绍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

  学生先想一想,再一起来看一看。

  重点强调:1棵树对于1个间隔,1棵树对于1个间隔,4棵树就对应了4个间隔,最后1棵树没有对应的间隔就多了1棵树,所以是4棵树加1棵树等于5棵树。

  找一学生再来说一说,同桌两人说一说。

  (6)学生独立尝试借助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解决另外两种植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体会一一对应的思想,并深入去理解其他两种植法中也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得出的规律就有水到渠成的效果很好地突破难点。】

  小结:刚才我们在理解这几个算式时用到了一个重要的数学思想,叫做一一对应,一一对应的数学思想可以使复杂的数学问题变得非常简单。

  (7)寻找三种不同的植法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观察这三种不同的植法,植的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这样的关系?你可以看图来想一想也可以借助算式来思考。同桌两人商量商量。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有这三种不同的植法,但他们的间隔数都相等,看来在植树问题中求出间隔数非常重要,我们还知道了他们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分别是两端都植是棵树等于间隔数加1,只植一端是棵树等于间隔数,两端都不植是棵树等于间隔数减1。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设计意图:新知结束后带着学生一起回顾所学的知识,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知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精讲精练:同学们在全长10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要栽)。一共要栽多少棵?学生独立完成。

植树教学设计6

  教学内容: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科书第117页的例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和掌握在一条线段上植树问题的规律,本节课研究“两端都要种”的“植树问题”中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引导学生用画线段图的方法分析理解题意,在摆学具的过程中理解间隔数与所栽棵数之间的规律,建构数学模型,感受数学的简化思想和应用价值。

  过程与方法

  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能力,受到热爱劳动、保护环境的教育。

  教学重点:

  发现“两端都栽”的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并用发现的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能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法与学法:

  教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探究

  学法:小组合作讨论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30根小棒、6个圆片、6个三角形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课件出示:几张沙尘暴发生时的图片

  问生:看到这几张图片,要想改变这样的生活环境,你应该做的最有意义的活动是什么?(植树造林)

  师:植树造林可以防止沙尘暴,防止水土流失,净化空气,对我们有很多的益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几张照片,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体验到数学问题来源于生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渗透环保教育,由此导入新课,明白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课件出示:(下面哪种情况属于两端都栽的)

  让学生直观地看到两端都栽的植树情况,然后进入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图示法,让学生直观地理解“两端都栽”的意义,为更好地探究新知作铺垫。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课件出示例题

  1、出示例题后,让学生猜一猜,可能栽了几棵?(4棵、5棵、6棵)

  设计意图: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以及学生对自己答案的解释,这个环节教师不论学生答案是否正确,不作任何解释。引出矛盾,激起学生下一步探究的欲望。

  2、这时教师不急于下结论,让学生通过摆学具、画线段图等方法去验证哪个答案是正确的。学生发表各自的看法,说出为什么是5棵?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

  设计意图:通过摆学具、画线段图,让学生动手操作,直观验证到底哪个答案是正确的,潜移默化地渗透一一对应的思想。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法,做到心服口服,不盲目地作出选择,培养学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3、想一想:植树时为了美观,整齐关键先确定什么?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两端要栽),还有哪些植树方案?(学生会出现间隔7米栽一棵,这时说明理由,如果这样栽的话,间隔长就不相等了)

  设计意图:给学生展现自我的机会,出现反例时,更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利用错误资源,能更好地证明间隔长必须是相等的,引出“间隔长”的意义。

  (2)课件出示表格

  (3)解释表中的“间隔长”、“间隔数”分别表示什么?

  (4)观察表中的数据与课件图示,让学生找一找全长、间隔长、间隔数、所栽棵数之间的关系,互相交流讨论。

  设计意图:通过分组练习探究,最后把结果都绘制到一个表格中,通过3个例子,采用不完全归纳法,让学生观察、讨论、交流,得出数量之间的关系,这是本节课的重点之处。

  (5)汇报交流成果,得出规律。

  从左向右看:全长÷间隔长=间隔数间隔数+1=所栽棵数

  从右向左看:所栽棵数-1=间隔数间隔数×间隔长=全长

  设计意图:数形结合,完善数学模型,弄清表中四个数量之间的关系,为后面解题提供解题思路。关键是弄清楚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

  (6)初步应用规律解决问题。

  三、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1、自测题,看学生的掌握情况。

  设计意图:理解植树问题中,求全长的方法。

  设计意图:理解植树问题中,求所栽棵数的方法,加深理解“植树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的道理。

  2、让学生说一说生活中的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把植树问题进行扩展,在生活中找到植树问题的原型,这样把知识系统化,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知道植树问题中的“树”可以代替生活中的其他事物,找到数学中的植树问题与生活中的植树问题的联系。

  四、应用规律解决生活中植树问题问题的原型。

  1、这一组有9个同学,相邻两个同学之间的.距离大约是()分米,第一个同学到第9个同学的距离大约有多远?先让学生测量间隔长,然后再求问题。

  2、钟表问题。

  设计意图:灵活应用植树问题的数学模型解决生活中类似的植树问题,把植树问进行扩展应用,提高学生灵活解题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

  设计意图:如此设计是基于学生的思维状态,让学生对当堂课的知识和收获做一个回顾,就是学生整理知识思路、内化知识的过程,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更能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教学反思:

  《植树问题》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四年级下册中数学广角的内容。数学广角作为人教版新增的内容之一侧重点是让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向学生渗透一些常用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如何把抽象的数学思想方法很好地渗透在环节在教学中使学生在“润物细无声”中深刻体验到数学思想方法的价值这是我在教学设计时着重思考和要解决的问题。一节课实施下来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之处。现做一个简单的小结与反思。

  成功之处:

  一、教学设计有深度、有厚度。

  教学设计分两条线走:一条线以构建学生知识结构为线索,使学生对植树问题的认识经历了“生活问题——猜想验证——建立模型”不断数学化的过程,较好地实现了由生活中的具体问题过渡到相应的“数学模式”,为上升到更抽象的数学高度奠定了基础。然后又让学生运用模型解决问题,把数学化的东西又回归于生活,也让学生再一次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另一条线以渗透数学思想方法为线索。

  对于植树问题的探究,不仅让学生通过画线段图、摆学具的方式自主探究、寻找,而且结合线段图、摆学具,让学生理解了为什么两端都种时,棵数会比间隔数多1,多的1指的是哪一棵树。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由反复的修改,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了对教材研究的重要性,明白了“教师对教材看得有多深,才能使你的课堂有多厚”的道理。也让我知道了自己今后应该努力的方向。

  二、敢于放手让学生去探究,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整堂课,我都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因为我知道,只有学生自己想学、愿学,才能主动地学,并把学到的东西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因此对于重点部分的引入,即探究两端都种时,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究竟有什么关系,我先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猜测得到答案。当几种答案产生冲突时,再引导学生探究,这样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而后的探究部分我就放手让学生去做,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掌握用线段图探究植树问题规律的方法。由此把方法内化为自己的东西,为下节课自主寻找另外两种植树问题的规律时,学生就比较轻松愉快了。

  三、注重教学思想的渗透和学习方法的传授。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我都很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比如:当学生用一个线段图证明规律时,适时点拨。用一个线段图就能证明它是普遍存在的规律吗?再画几个试试(以小组为单位,分组研究)。交流时,让不同的学生说出用不同间隔的线段图得到同一个规律,实际就是向学生渗透不完全归纳法。在展示交流部分,通过对比10个间隔与2个间隔的线段图的难易,对比画一棵树和用

  一个点表示一棵树的难易,让学生体会简化的思想。通过找生活中的植树问题,并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让学生体会化归的思想。对于学习方法的传授,整节课都特别重视线段图的运用。

  当然,这节课也有许多的不足之处,列举几条:

  一、教学时间安排欠妥。有的教学内容没有来得及出示,有的内容讲解比较仓促。练习巩固时间不充分,没有检测时间,使教师没有及时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情况,心中没底。

  二、本节课,我本想借助一一对应的思想去突破本节课的难点(两端都栽的情况下,所栽的棵数比间隔数多1),可是没有深入去理解植树问题中所蕴含的一一对应思想。所以,感觉得出的规律有些牵强、抽象,没有达到水到渠成的效果,没有把一一对应的思想与植树规律结合在一起,没有很好地突破难点。

  三、对学生评价这块显得能力不足。对于学生的评价如何做到即准确又有深度,还要具有启发性,这是我还得努力学习的方向。

  四、数学课关键在于“说”,以说促思,以说引思,这样可以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是否正确,以便教师及时调控课堂,改变教学策略,但是,为了能够完成教学任务,明知道应该让学生多说,但是由于时间问题,就把学生说的权利剥夺了,而去进行下面的教学内容,这是我一贯的通病,我争取改正,把更多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总之,一堂课下来,发现自己真的还有那么多的不足之处。反思自己,今后还应加强学习,学习理论知识、学习优秀课例,特别应该针对自己的不足之处,运用于实际教学之中,逐步完善、改正。希望能通过自己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调控、处理课堂生成的能力,使自己能不断进步、不断发展。

植树教学设计7

  【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积累语言。

  2.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

  让·乔诺(1895~1970),生于法国普罗旺斯地区马诺斯克市,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曾当过步兵,在经历惨烈场面后成为坚定的和平主义者。让·乔诺的作品获奖很多,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二十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1932年获得法国荣誉勋章,1953年以全部作品获得摩纳哥王子奖,次年,入选为龚古尔学院成员。

  让·乔诺的作品多半作品都是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马诺斯克的居民至今还为让·乔诺感到骄傲,当地建有纪念他的让·乔诺中心,还有一条街名叫让·乔诺街。

  《植树的`牧羊人》描述了一战至二战时期法国普罗旺斯地区的一个孤独牧羊人,将内心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了对大自然的关爱,将余生倾注在阿尔卑斯山上荒原的植树工作,用自己的双手和坚韧的毅力将荒芜之地变成了人们可以安居乐业的田园。这部作品在1987年被著名的加拿大动画大师弗烈德瑞克制作成一部动画片,并荣获第六十届(1988)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在环保逐渐恶化的今天,《植树的牧羊人》所描写的“一个平凡人热爱大地”的精神,更给人以启示。

  二、探究生趣

  第一步,泛读课文,校正读音,积累词语,理解结构。指导学生阅读时,要求用着重号标出表现牧羊人品格的文字,用()标出环境描写的文字,用横线标出文章的线索,用序号标出意义段,批注自己的阅读理解,列出不懂之处。

  要阅读的过程校正读音,积累词语:

  坍(tān)塌废墟(xū)流淌(tǎng)缝隙(xì)琢(zuó)磨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流淌:液体流动。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地方。

  酬劳:酬谢,给出力的人的报酬。

  转悠:漫步,无目的地闲逛。

  富饶:物产多,财富多。

  三、理解结构

  1. 为课文划分段落,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老人心存善念荒山苦植树

  第二部分:老人十年植树已蔚然成林

  第三部分:老人创造奇迹改变了环境

  第四部分:老人健康长寿荒地成沃土

  2.本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明确: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将人物的活动放在一二次世界大战的背景之下以突出人物的品质,以及生命的价值。

  3.本文的结构对你的作文有何启示?

  四、总结固趣

  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荒原到绿洲的变化为线索,条理清晰。行文中注意前后对比、照应;用第一人称叙事,“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故事才显得真实可信,又通过我的所想所感,对植树人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

  五、布置作业

  深入阅读课文,并对课文作个性理解。

植树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用除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用具: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同学们,秋天到了。秋天师播种的季节,为了今后我们的生活处处充满绿色,今天我们就要去进行植树活动。

  探索新知

  1、出示挂图,观察图片,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2、解决“每组3人,可以分多少组?”可以怎样列式,并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2、学生列出“36÷ 3”的算式后,引导学生思考怎么计算。

  3、全班交流

  二、小组选代表发言,得出36÷3=12中的36表示一共有36人,3表示每组有三人,12表示可以分12组。

  学生得出计算方法:

  1、因为12×3=36,所以36÷3=12。

  2、30÷3=10,6÷3=2,10+2=12。

  3、因为12+12+12=36,所以36÷3=12 ……

  对于学生的计算方法,只要正确,教师都要进行表扬和鼓励,准许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计算。

  4、优化算法。你认为哪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师小结:同学们,这几种方法都是你们自己的想法,各有各的`理由,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

  三、拓展应用

  1、 46÷2 84÷4 630÷9 96÷3

  66÷3 100÷5 720÷8 48÷2

  ⑴、一双鞋子的价钱是一副手套的几倍?

  ⑵、一双鞋子的价钱比一副手套贵多少倍?

  ⑶、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四、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一位数除两位数的除法计算,可以先用除数去除被除数中整十的部分,再去除被除数的个位数,然后把两次除得的结果合起来。如果有道理,也可以用你喜欢的其他方法来计算。生活中有很多问题的解决都要用到我们今天学到的知识,同学们要做一个有心人,下课后,我们可以试一试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还能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植树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117、118页例1、例2。

  教学目标: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进一步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利用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发现分的段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并能利用规律来解决简单植树的问题。

  2.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应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解决问题,让学生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教学、具准备:

  课件、表格、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教学“间隔”

  1.教学“间隔”的含义。

  师:同学们,在我们的身边到处有数学。请你们伸出一只手张开手指,仔细观察,你看到了什么?(5个手指,4个空)这4个“空”也可以说成4个“间隔”,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那4个手指之间有几个间隔?3个手指之间呢?(请生在自己的手上指一指)2个手指之间呢?(全班一起找)通过刚才我们找手指数和间隔数,你发现了什么?谁来说说。(手指数比间隔数多1或间隔数比手指少1。)

  2.引入植树问题的学习。

  师:你们真聪明!发现了手指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像这类问题其实就是——植树问题(揭示课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植树问题。

  二、自主探究 找出规律

  1.课件出示:为迎接2008奥运会,北京市城市规划局准备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题。谁知道每隔5米栽一棵是什么意思?那共需多少棵树苗,谁来猜一猜?

  预设:学生可能大多数对得到20棵。

  师:你们的猜测正确吗?下面我们就一起想办法来验证一下。但是100米这个数字有点大,不好验证,怎么办呢?在遇到比较复杂的问题是我们可以先用比较简单的例子来验证。假设路长只有20米,每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要栽几棵呢?

  师:下面就请小组同学一起想办法验证一下你们的猜测是否正确?

  全班交流汇报。(重点让用线段图来验证的小组来说明理由。)

  师:这个小组的同学真会想办法,他们用一条线段表示这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这时出现了几个间隔和几个间隔点?

  生:4个间隔和5个间隔点。也就是把一条小路平均分成4份后,如果两端都要栽树的话,共要栽几棵?(5棵)20÷5不是等于4吗?怎么是5棵呢?多的这一棵是怎么来的?

  师:如果每隔4米栽一棵、每隔2米栽一棵又需要栽多少棵树苗呢?请小组同学一起讨论一下,并将你们解决的方法写在练习纸上。

  根据学生的回答,师填写表格:

  总

  长(米)

  每两棵树之

  间的距离

  (每段长)

  棵

  数

  间隔数

  (段 数)

  20

  全班观察表格寻找规律。

  师:同学们非常能干,通过猜测、讨论、验证发现了植树问题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律,那就是在一条路上植树,如果两端都要栽的话,栽树的棵数比平均分的份数也就是间隔数多1。(板书:棵数=间隔数+1。)

  师:对得到的`这个规律有没有不同意见?

  三、巩固练习

  师:现在我们用得到的这个规律来验证一下你开始的猜测正确吗?

  (1)基础练习。

  师:请看题目,谁愿意来说一说?

  A1. 在长100米的迎宾道一侧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A2. 如果是每隔10米栽一棵呢?(口答)

  B.师:同学们真能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周围存在许多类似的植树问题。这是陈老师家乡重庆的鹅公岩大桥,想知道这座桥上有多少盏路灯吗?

  课件出示:大桥全长1420米,大桥的两侧每隔10米安装了一盏路灯。一共安装了多少盏路灯?

  C.这是我们重庆的轻轨列车,陈老师每天就坐轻轨列车回家。

  课件出示:从学校到老师家一共有14个站,每相邻两个站之间的距离平均是1千米,你知道陈老师的家离学校大约有多少千米吗?

  (2)拓展练习。

  师:老师的家乡重庆是一个美丽的城市,在重庆有一个解放碑。想听听它的钟声吗?

  课件出示解放碑的大钟及题目。

  解放碑的大钟5时敲响5下,8秒钟敲完。12时敲响12下,需要多长时间呢?

  师:请同学们独立的在练习本上完成。

  小结:同学们真棒!不仅能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找到植树问题中当两端都栽树时棵数=间隔数+1,而且还运用规律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数学文化

  介绍二十棵树植树问题:有20棵树,若每行四棵,问怎样种植,才能使行数更多?

  五、全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其实植树问题里还有许多有趣的知识,如植树时有时需要一头栽一头不栽,在圆形的球场一周栽树以及围棋盘上摆棋子的问题等(课件图片展示),这些都需要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好方法。

植树教学设计10

  教学内容: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所有例题,以及相关习题。

  教材分析:

  现实生活中与“植树问题”类似的有很多:如安装路灯、花坛摆花、站队中的方阵、锯木头、走楼梯,等等。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抽取比较有代表性的“植树问题”,作为数学模型研究,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

  本节课是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理解间隔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规律。

  2、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3、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

  难点: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巩固练习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直接揭示课题:今天我们来复习第八单元数学广角的植树问题。板书课题

  2、出示复习目标:

  (1)、理解并掌握“植树问题”几种类型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

  (2)、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3、常见类型:

  (1)、两端都栽的植树问题;

  (2)、两端都不栽的植树问题;

  (3)、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植树问题;

  (4)、封闭图形的植树问题。

  二、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1、出示例题:

  例题: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上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你能想出几种植树方案?

  2、学生自主尝试,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合作交流。

  4、全班交流。

  特点棵树间隔数棵树与间隔数的关系

  方案1两端都栽54棵树=间隔数+1

  方案2两端都不栽34棵树=间隔数-1

  方案3一端栽,一端不栽44棵树=间隔数

  方案4封闭图形44棵树=间隔数

  5、总结学习方法:

  植树问题有高招,做题之前先分类。

  两端都栽,棵树=间隔数+1;

  两端都不栽,棵树=间隔数-1;

  一端栽,一端不栽,棵树=间隔数;

  封闭图形,棵树=间隔数。

  三、巩固提高、发展创新。

  1、在一条长400米的道路一旁安装路灯,每隔50米安装一座(两端都要安装),一共可以安装多少座路灯?

  2、两座楼房之间相距56米,每隔4米栽雪松一棵,一行能栽多少棵?

  3、学校要在80米的跑道一旁插彩旗,每隔5米插一面。如果一端不插,一共需要多少面彩旗?

  4、一个圆形池塘,它的周长是200米,每隔10米栽一棵柳树,需要树苗多少棵?

  以上四道题为基础巩固题,下面两道为拔高题。

  5、一根木料锯成4段要12分钟,锯成10段要几分钟?

  6、祁老师要上楼去某班教室,从一楼开始,每走一层有32个台阶,一共走了96个台阶,你知道祁老师去几楼的教室吗?

  四、全课小结。

  你在这一节课里学习了什么知识?

  师:其实数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勤于动脑,你就会发现生活中有很多有趣的数学问题。

植树教学设计11

  精彩开篇词

  画家,用他的画笔,在一卷长长的宣纸上,在大片的空白中,绘出青山的苍翠。而他却远离浮躁,回归自然,孤独地行走在茫茫荒漠中,挥起锄头,把一片荒漠变成绿洲,一个简单而深邃的形式,便承担起此重任,那瑰丽的风光将永远深深地印在我们灵魂的深处。

  学习目标

  1.领悟并学习传神的肖像描写。

  2.学习人物的无私精神和高贵品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假如生命是船,不要随波逐流,要高扬风帆在风雨中奋斗搏击。假如生命是鹰,不要畏惧困难,要张开翅膀在碧海蓝天中自由翱翔。今天我们一起走近不随波逐流之船,不惧困难之鹰——植树的牧羊人。

  二、自学指导(一)

  1.请给下面加点的汉字注音。

  废墟(xū) 干涸(hé) 坍塌(tān) 戳(chuō)

  酬劳(chóu) 流淌(tǎng) 水渠(qú) 乍看(zhà)

  2.解释下面的词语

  废墟:城市、村庄遭受破坏或灾害后变成的荒凉的地方。

  干涸:(河道、池塘等)没有水了。

  坍塌:建筑物或堆积物倒下来。

  溜达:散步,闲走。

  刨根问底:追究底细。

  不毛之地:不长草木的地方。毛,地面上的植物。

  3.作者简介

  让·乔诺(1895—1970),法国著名作家、电影编剧。多部作品获奖,部分作品被搬上银幕,被认为是法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作品风格多样,多半以他的家乡和周边地区——阿尔卑斯山和普罗旺斯地区为背景。

  三、自学指导(二)

  (一)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读课文,利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筛选关键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本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交流点拨】

  牧羊人用几十年的坚持,不断用双手把荒漠变成绿洲,使万人享受幸福生活的故事,赞美了牧羊人的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自信平和、忠厚内敛、认真细致的高贵品质。告诉我们人类有潜藏的智慧和改天换地的能力,只要心存善念必有善报,只要心存美好的愿望并长期不懈地努力去做,人类的'可悲命运最终会被改变。

  2.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叙事的?请按这一顺序划分文章的段落结构并概括段落大意。

  【交流点拨】

  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叙事。

  第一部分(1):开门见山点题,交代牧羊人是个慷慨无私、不图回报的好人。

  第二部分(2—12):初遇牧羊人。第三部分(13—18):再见牧羊人。

  第三部分(19—20):最后一次遇牧羊人。

  第三部分(21):再次点题,抒发对牧羊人的敬佩之情。

  3.请分别写出“我”前后三次见牧羊人时高原的情形。

  【交流点拨】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村庄废弃,泉眼干涸,狂风呼啸;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重见溪水;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树木歌唱,泉水长流,人口增加,村庄富饶。

  (二)深层探究

  在你眼中,牧羊人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交流点拨】

  他是个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坚持不懈、勤劳朴实的人。牧羊人种橡树,不在乎是谁的地,也不在乎能成活多少,也不在意别人知道不知道,一直这样,一个人种着树;他还是一个认真细致、做事一丝不苟的人。从他挑选橡子、房间收拾得整齐、餐具洗得干净等细节可以看出。

  (三)技法赏析

  1.本文运用第几人称来叙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

  运用第一人称叙事;采用第一人称“我”来讲述种树人的故事,通过“我”的耳闻目睹,所思所想,对种树人平凡而又伟大的一生做出了高度的评价。“我”在文中仅仅是个过客,在人生的不同阶段,目睹了一个寸草不生的荒僻之地变成森林村庄。“我”作为一个见证人,使种树人的事迹具有极强的纪实性,使种树人的故事显得真实可信,产生了打动人心的力量。另外,“我”并没有和种树人朝夕相处,对种树人的生活了解得并不是非常全面,但是这个地方沧海桑田的巨变却令“我”震撼,这就使得种树人的生活具有神秘感和神圣感。

  2.遇上牧羊人之前,作者为什么要描写荒漠的毫无生气?这样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

  与后文荒漠变成了绿洲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

  3.作者最后为什么还要写来到这里的居民的精神境界?

  【交流点拨】

  通过写居民的精神境界的变化,从侧面衬托牧羊人的贡献之巨大,他不仅改变了荒漠,还改变了人。

  四、板书设计

  初遇牧羊人:群山荒芜 村庄废弃

  泉眼干涸 狂风呼啸 牧羊人

  再见牧羊人:树木挺拔 重见溪水 创造的

  最后一次相见:微风飘香 树木歌唱 奇迹

  泉水长流 人口增加

  村庄富饶

  五、拓展延伸

  生活中直面不幸,勇敢超越,实现人生价值的牧羊人又何止一个人呢?请你再找找身边的“植树的牧羊人”的事迹,并为他写一段颁奖词。

  【交流】

  20xx年,格桑德吉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毕业之后她并没有像其他同学一样选择留在大城市工作,而是毅然回到西藏。为了让雅鲁藏布江边、喜马拉雅山脚下的门巴族孩子有学上,格桑德吉放弃拉萨的工作,主动申请到山乡小学教学。

  墨脱县帮辛乡,因常年遭受泥石流、山体滑坡的灾害,是墨脱县最后一个通公路的乡村。为了劝学,格桑德吉常常天黑走悬崖,在满是泥石流、山体滑坡的道路上频繁往返;为了孩子们不停课,别村缺老师时她不顾六个月身孕,背起糌粑上路;为了把学生平安送到家,每年道路艰险、大雪封山时,格桑德吉过冰河、溜铁索,把四个月才能回一次家的学生们平安送到父母的身边。为了教好孩子们,格桑德吉将自己的女儿从两岁时一直寄养在拉萨的爷爷家,当一年之后格桑德吉再到拉萨的时候,女儿已经不认识她了。

  13年来,在格桑德吉的努力下,门巴族孩子从最初失学率30%,变成到今天入学率95%。她教的孩子有6名考上大学,20多名考上大专、中专。村民们亲切地称她为门巴族的“护梦人”。

  【颁奖词】不想让乡亲的梦,跌落于悬崖。门巴的女儿执意要回到家乡,坚守在雪山、河流之间。她用一颗心,脉动一群人的心,用一点光,点亮山间更多的灯火。

植树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认识15个生字。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课文内容,知道植树的好处,体验植树的快乐,感受自己象小树一样成长。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5个生字。

  2、感悟课文内容,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看图激趣,引出课题。

  1、出示图片:画面上画了什么?你了解到了什么?

  2、出示课题:我们去植树

  3、齐读课题,教师重点指导“植”的读音。

  二、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1、自由读文,找一找哪些读音自己读不准。

  2、听老师范读课文,学一学自己读不准的字音。

  3、自己在课文中找到要求认的字,并画出词语,再读一读。

  4、出示词语卡片进行认读,再出示会认字的.卡片进行认读。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用什么方法记住的。

  5、再读课文,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些字的读音?

  三、解读课文,朗读课文。

  1、读一读第一段,你了解到什么?

  (1)、我们是怎样种树的?

  (2)、边看图边读,你有什么感受?

  2、你们想到哪儿去种树?快读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从马路、小山、河岸的话中你们体会到什么?

  (2)、教师引读,听了这些感谢的话你们会怎么说?

  (3)、表演读。

  (4)、练习背诵。

  3、自由读第三四自然段,你又了解了什么?

  (1)、小树给我们带来哪些快乐?

  (2)、我们和小树之间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3)、快带着快乐读读课文吧。

  (4)、试着背一背这两个自然段。

  四、小组讨论,自由发言。

  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想法?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八个会写字,学习新笔画。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难点

  1、认识15个字,会写8个生字。

  2、感悟课文最后一句话的意思。

  教学过程

  一、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1、准备活动。

  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用什么方法汇报上节课你的收获?怎么汇报?

  2、汇报。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3)、读自己积累的好词佳句。

  二、识字写字。

  1、抽读识字卡片,开火车读。

  2、抽读识字卡片,指名读后齐读。

  3、观察这些字,你能为它们分分组吗?

  4、按笔顺写一写这些字。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6、写字指导。

  (1)、观察“洒”字,哪两笔最难写?是怎样占格的?

  (2)、动笔写一写,边写边订正。

  7、其他字的书写练习。

  (1)、强调书写姿势和书写习惯。

  (2)、课堂巡视,个别辅导。

  板书设计:

  2我们去植树

  栽端铲洒

  我们小树

植树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说说植树的好处。

  3、体会少先队员们要用实际行动绿化祖国的决心,教育学生从小要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重点难点:

  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说说植树的好处。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文。

  1、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认读。

  2、课文说了一件什么事?分段及段意!!

  认读生字,概括课文只要内容及分段。

  复习巩固,回顾旧知为新内容的学习做铺垫。

  二、学习课文

  1、学习第一段

  指名读第1节。

  引导理解“和煦” 、 “迈开轻快的脚步” 说明了什么?

  (说明学生积极行动起来,去参加植树的情景。)

  指导朗读,要读出轻快、有力的语气,读出少先队员的蓬勃朝气。

  引导学生想象省略号后所省略的内容。

  指导学生感情地朗读第2小节。

  自由朗读第2节,说说第2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少先队员到什么地方去植树?用一个词语概括这些地方——“到处”

  有感情地朗读第2小节。

  通过自读感悟,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通过朗读升华情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

  2、学习第二段

  板书:绿色工厂、增添新绿、绿色希望、绿色宝库

  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词句,指导朗读。

  出示课件关于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而释放生产出氧气,净化了空气的小知识。

  指导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指导读好第3、4、5小节。

  想象祖国处处是“参天的大树”的景象

  细读3-6小节,思考:植树有什么好处?

  讨论、交流

  进一步理解词句,朗读。

  看课件,结合光和作用让学生理解“绿色工厂”。

  读好“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幸福健康。”

  讨论:“绿色宝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森林是“绿色宝库”?除了“盖房、架桥、造船、铺路”外树木还有哪些好处?植树有这么多好处,所以人们称它为绿色宝库。

  联系上下文,理解“亿万棵树连起来,就染绿了祖国的版图”一句,说说什么是“绿色的希望”

  土地沙漠化、鸟儿等动物因失去家园而日渐消失等问题是当前世界所面临的最大难题,而植树造林却可以解决这些难题。于是种下一棵树,也就等于埋下了一个愿明天的世界更美好的愿望。

  练习有感情的朗读第二部分。

  练习背诵。

  通过自读感悟,理解重点词句理解文章,通过朗读升华情感进一步感悟。在感悟的基础上达到背诵的目的。

  3、学习第三段

  同学们,植树的好处多不多?植树的意义如此重大,让我们动员所有的朋友一起去植树吧!

  请同学们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一节。

  齐读最后一节。

  激情朗读。

  四、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1、植树造林,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让我们都积极行动起来,用你的微薄之力,为世界增添一份绿,集大家共同的力量,还地球一件绿色的衣裳。

  2、选择你身边的一种树木,查阅资料,按名称、外形特征和作用三个方面向同学们作介绍,并写在小作文本上。

  板书设计

  走,我们去植树

  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增添新绿——染绿版图

  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绿色宝库——建设“四化”

  教学反思:

  课文是一篇现代诗歌,以简洁轻快的语言表达出了对青少年热爱环保的号召。在教学是,我从课题入手,课题是这篇文章的眼睛,直接的表达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文章的重点主要是理解诗歌内容,了解植树的重要,说说植树的好处。

  所以在课前我准备了课件,通过课件展示了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而释放生产出氧气,净化了空气的小知识。这样能更加直观的帮助学生理解树林对空气的作用这一抽象的化学过程。学生在观看课件展示后,马上能理解并加深了对植树的重要性的认识,教学重点及时能得以突破。

  对于一篇课文而言,一般有提示文章中心、能统领全文的总起句、总结句或中心句(词),对于一个章节或一个段落而言,也有能够提示概括主要内容、能统领全段的关键词句,在阅读教学中,如果能抓住它们引导学生步步深入地阅读课文,就可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例如在教学第1小节时,我就引导学生抓住“和煦的春风” “轻快的脚步”来体会植树的季节和少先队员参加植树造林的快乐心情。在教学第2小节时,我则引导学生抓住后面的省略号来展开想象,促进感悟。学生们还想到“少先队员们在学校操场边植树。” “少先队员们在小区里植树。” “少先队员们还在公园里植树。” “少先队员们在江河边植树。”......当他们这样想的时候,那些植树的少先队员们就已经从书本中走出来,从城市孩子所陌生的荒滩、沟渠、山坡、公路边走来,走进了他们的生活,走进了他们的世界,于是,学生与文本产生了共鸣,进一步真正体会到了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植树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合作探究,动手实践,让学生在做数学的过程中经历由现实问题到构建数学模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植树棵数与间隔数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自主实验、探究、交流、发现规律,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并培养学生针对不同问题的特点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让学生在探索、构建模型、用模型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喜悦和认识归纳规律对后续学习的重要性,培养学生探索归纳规律的意识,体会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在观察、操作和交流中探索并发现间隔数与棵数的规律。并能运用规律解决实际的问题。

  【教学准备】课件,纸条。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明确课题

  在我国的北方经常出现沙尘暴天气,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危害,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了几张有关沙尘天气的图片新闻。(课件出示沙尘暴的图片)同学们知道吗?实际呀沙尘天气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正因为以前人们的乱砍乱伐,破坏了大自然的生态环境,才会出现今天的沙尘天气。最近呀咱们这个城市也经常出现雾霾天气,雾霾比沙尘暴天气危害更大,那雾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什么不便呀?那你们知道治理沙尘和雾霾天气最好的办法是什么?(植树造林)。那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植树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设计植树方案

  为了改善我们的`校园环境,让大家呼吸到更新鲜的空气,学校准备在全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请按照每隔5米栽一棵的要求设计一份植树方案。(你能设计出几种方案)

  你们认为应该怎么种树?只让学生口答方案,追问有哪三种方案?(两端种树、一端种树、两端不种)。

  (二)、两端都种

  出示方案一: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要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学生齐读题,理解题意:强调“一边”和“两端”,理解每隔5米栽一棵的意思。

  (2)理解示意图展示。

  那我们就一起来试着种一下吧!用一条线段来表示20米长的小路的一边,我们应该怎么种呢?开头为什么要种?(因为是两端植树)也就是说路的开头先要种一棵,那下棵怎么种呢?要和头一棵树隔5米,也说是隔5米种一棵,一直种到小路的末端。

  (3)理解株距。

  看示例图,大家发现没有每两棵树之间的距离相等吗?都是多少?(5米)这里的5米就表示株距,株距指的就是每两棵树间的距离。实际上株距表示的就是一个间隔的长度。

  (4)发现规律

  谁能说说棵数和间隔数之间是什么关系?

  板书: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间隔数棵数-1

  (5)教学画线段图

  这个公式短时间记住没问题,但时间长了,三个月、半年、一年忘了怎么办?可以借助画线图,带着学生在黑板上画线段图。

  (6)引导学生列式:

  20÷5=4(个)(这里的4指什么?)

  4+1=5(棵)(这个算式求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加1?)

  答:一共需要5棵树苗

  (三)、两端都不种

  出示方案二: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两端都不栽)。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指生读题后,说说这道题和上一题的不同点。

  (2)两端都不栽什么意思?指生比划一下,出示示例图让学生判断画的对吗?

  (3)发现规律并板书。

  (4)同桌之间互相列算式。

  (5)指生交流并点评。

  (四)、一端种树

  出示方案三:学校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植树,每隔5米栽一棵(只栽一端)。一共需要多少棵树苗?

  (1)生齐读题后,说说这道题和上一题的不同点。

  (2)只栽一端什么意思?

  (3)指生交流,发现规律并板书。

  小结:通过这三种植树情况,大家发现没有要想算出棵数,必须知道什么?(只要知道间隔数,就可以算出棵数。)引导学生说出:间隔数=总长÷株距。

  你们真是学校的智多星,不仅帮学校解决了难题,还探究出了植树的规律,真是太棒了!你们幸福吗?拍拍手吧!

  (五)强化规律

  课件出示种树的三种情况,学生抢答,记忆种树的规律。

  其实啊,植树问题也不只是与植树有关,生活中还有很多的现象与植树问题类似,你能举出一些类似的例子吗?(指名说一说,如,路灯,栏杆,队形……)数学上我们把这些现象统称为植树树问题,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生活中的植树现象。(课件展示图片。)

  三、回归生活,实际应用。

  我们都知道数学离不开生活,要解决生活中的植树问题,我们首先要确定它是三种情况中的哪一种。老师收集了一些生活实例,同学们能不能运用我们刚探究的这些规律来解决这些问题呢?对自己有没有信心?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数学,走进生活吧!(课件逐一出示练习)

  1、为迎接六一儿童节,学校准备在教学楼前60米的道路一旁摆放鲜花(靠墙一端不放),相邻两盆花之间的距离3米。一共需要几盆花? 属于( )

  ①两端摆 ②一端摆 ③两端不摆

  答:一共需要( )盆花。

  2、小学生广播操队列中,其中一列纵队26米,相邻两个学生之间的距离是2米。这列纵队一共有几个学生?

  属于( )

  ①两端都站 ②一端站 ③两端不站

  答:这列纵队共有( )个学生。

  3、一根木头长8米,每2米锯一段。一共要锯几次?属于( )植树现象?

  ①两端种 ②一端种 ③两端不种

  答:一共要锯( )次。

  4、动物园的大象馆和猩猩馆相距60米,绿化队要在两馆间的小路两旁栽树,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是3米,一共要栽几棵树?

  (1)先判断属于哪种情况,独立解决。

  (2)小组交流。

  (3)汇报。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学习永远是件快乐而有趣的事情,这节课老师感到很快乐,我收获了幸福,你们收获了什么?

  【板书设计】 植树问题

  两端都栽: 两端都不栽: 只栽一端:

  棵数=间隔数﹢1 棵数=间隔数-1 棵数=间隔数

  间隔数=棵数-1 间隔数=棵数+1

植树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生字新词,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能有情感地背诵这篇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地朗读,有韵味性、有节奏地朗读课文,感受在春色烂漫的大自然中快乐植树的情景。

  3.读懂树木的对人类的作用,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同学们,在这明媚的春光中,新的学期开始了,相信大家会怀着百倍的热情,来学习我们的第一篇课文。可是,在这之前,有两位新朋友,央求老师带着他们和我们一起学习呢!看,他们来了。

  1.电脑出示,一个阿联酋的小男孩

  过渡:同学们快停停,听,又有一个朋友风尘仆仆地赶来了!

  2.电脑出示一声鸟鸣,出现一个满身污泥的小云雀:“同学们,我有一个心愿--你们愿意帮我实现吗?”出示《云雀的心愿》的教学视频故事。

  (二)出示课题,朗读课题

  1.齐读课题

  2.齐读指导

  过渡:小云雀的心愿,愿意帮它去实现吗?请你号召一下大家,读题目。

  这位红领巾,你愿意帮助完成小云雀的心愿吗?读题目。

  二、整体感知,扫清障碍

  (一)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看看全文共几个小节,并且思考:诗歌中写了树的哪些作用?

  (二)检查预习

  1.沟渠2.形近字,栽、裁、载有什么办法把它们区分开?

  3.指导关键字:“乖”书空。

  4.句子,红领巾的欢声笑语,伴随金色童年的是一棵棵青翠的小树。什么叫“欢声笑语”?文中是谁在欢声笑语?

  5.文中写了树木的哪些作用?请你找到相关语句,说说你的.理解。

  教师小结。

  三、精读品悟,体验美读

  (一)学习第三小节。自主阅读,以学定教。

  1.出示句子: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片片枝叶都是快乐的音符,给我们送来清新的空气,让每个人都健康、幸福。

  2.师引导理解“一棵树就是一座绿色工厂”?(光合作用)

  3.结合旧知理解光合作用

  4.小结

  5.创境体验,指导朗读

  (二)学习第五小节

  1.出示句子:叫风沙乖乖低头,让百鸟翩翩起舞。

  2.学生谈理解

  3.总结:是啊,所以树木能够抵挡风沙,让小云雀这样的小生物和人类一起快乐生活。

  4.创境体验,配乐朗读。

  (三)学习第四小节

  师创境朗读

  四、总结升华,激情表达

  (一)知道了树的作用,你想对身边的小朋友说些什么呢?

  (二)学生自由表达,各抒己见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一)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树木对我们有哪些好处?你们能说出来吗?(鼓励学生不看书,并用书上的语句说出。)

  (二)同学们,多植树对我们大好益处,我们得用自己的双手去植树-我们的身边,荒山、野岭还都等着我们去植树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植树吧。

  二、深入品读,感受情境

  (一)师生配合有感情朗读。(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朗读,感受诗歌的情境。)

  (二)抓住重点语句,引导学生理解人物心情

  1.同学们,你们此时此刻是怎样的心情?

  2.少先队员们又是怎样的心情,从哪些地方你出来的?

  (1)默读,划出重点词句

  (2)小组讨论,勾勾画画谈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

  ①和煦的春风,轻快的脚步。(心情愉快)

  ②表演理解:迈着(昂着头,大步走,叫做迈,说明少先队员心情愉快!)

  ③到处回荡着,红领巾的欢声笑语(抓“到处回荡”,体会愉快心情)

  ④抓住标点谈理解:亲爱的少先队员们,走,我们一起去植树!(走,一停顿,很有号召性,“!”说明少先队员们兴致很高。)

  (三)创设情境,激发想象

  1.他们都去了哪些地方?(关注“……”他们去了许多地方)

  2.你能想象一下,他们还可能去了哪些地方吗?

  三、对照板书,背诵指导

  1、帮学生理清一下诗歌的脉络。

  1-2节写的是我们“一起去植树”的情景。

  3-5写植树的作用好处。

  最后一节总写我们离不开树木,号召去植树。

  2、分段落背诵。

  3、指名背。

  4、小组比赛背诵。

  同学们,3月12日植树节马上到了,老师希望大家利用春天这个万物复苏的美好季节,为我们的家乡,为我们的祖国增绿添绿,更为我们肩负的责任,爱绿护绿!让我们再一次用高昂的斗志喊出--“走,我们去植树”。

  总起欢声笑语绿色工厂健康幸福

  板书:1、走,我们去植树树的作用增添绿色染绿版图

  总结绿色宝库绿色希望沙退鸟舞

【植树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07-05

《走,我们去植树》教学设计6篇04-28

五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05-10

四年级《植树问题》教学设计06-28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4-06

植树问题教学反思04-02

教学设计模板-教学设计模板07-14

流程设计教学设计12-09

教学设计01-14

《看戏》教学设计0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