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4-14 08:19:02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教学设计通用15篇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作者因为什么体会到了父亲的严和疼中含着的爱,改掉迟到习惯的过程。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及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3、通过学习,能理解课文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认识改正错误,从小养成好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感受父亲这份既严厉又深沉的爱。

  教学难点:体会我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教学方法:合作探究、交流感受。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40X2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 谈话导入

  许多同学都有早晨赖床的坏习惯。也一定因此迟到不少次吧?每当这时你们心理怎么想的?爸爸妈妈又是怎么做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去体验作者小时侯的迟到经历吧!

  板书课题:迟到

  二、 阅读感悟,体会严格

  1、 师:在文章的开头,提到这样一句话:(出示课文第一句)

  我的父亲很疼我,但是管教我很严,很严很严。

  同学们,读一读,你发现了什么?

  生:有感情的读。

  2、 师:是啊!严格的父亲对于作者的这次迟到一样是严厉对待——狠狠地打了“我”,请大家浏览课文,找出相关的语句,从哪里看出打得好痛?

  3、 学生找出语句:爸爸气极了,一下把我从床上拖起来,我的眼泪顿时流了出来。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子抄起一把鸡毛掸子,倒转来拿在空中一抡,发出嗖嗖的声音。我挨打了!

  引导学生交流:为什么作者有“抄”而不用“拿”?学生试着用手做一做。

  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4、 师:父亲狠狠打了“我”,“我”委屈、生气、怨恨、那么父亲为什么要打我呢?

  学生找出有关语句,谈看法。

  (1) 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我竟很勇敢地赖在床上不起来了。

  ① 想到这么不舒服地上学,怎么不舒服?

  ② “竟”字说明了什么?(意想不到)想不到什么?你能联系上文谈谈吗?

  ③ 指导朗读。

  (2) 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怎么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了?居然有勇气不挪动。

  ①“父亲开始就准备打我吗?”抓住重点语句说说父亲情绪有什么变化?”

  ②“快起!快起!”——“起”!说明父亲情绪有什么变化?

  ③指导朗读。

  (3) 理解“居然”,体会情感。面对父亲的命令,我是怎么做的?“居然”代表作者什么心情呢?

  (4) 对比“竟”和“居然”,感受父亲的严厉。

  (5) 分角色朗读这部分。

  三、展开想象,体会慈爱。

  1、师:范读课文12—15自然段。生:想一想父亲打了“我”,为什么还送东西?

  A、生:交流。

  B、展开想象,对照插图想想作者此时面对父亲,他会说些什么?

  C、生:交流明白严是爱。

  2、自从这次挨打后,作者再也没有迟到过,后来她是怎么做的呢?

  指名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延伸。

  1、学到这儿,你想对文中的作者说些什么?

  2、教师总结。

  五、布置作业。

  模仿本文,写写你与父母的一件难忘的事。

语文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通过调查、交流、查阅等形式,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2、创设情境,分组活动,人人参与,促进学生积累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

  3、通过活动,增进同学间的友谊。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探讨名字中的语文现象,领略祖国语言的文字魅力。

  教学难点:根据同学名字的特点赠言,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广泛收集我国古今名人的轶事。

  2、向父母等长辈询问自己名字的'来历、意义等,看谁获得的相关信息多。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每个人都有一个名字,这个名字伴随着我们的一生。每个名字都蕴藏着语文,这节课我们将要进行“口语交际”,主题是“名字中的语文”。

  二、自读“口语交际”提示,明确交际目标

  1、自读提示:了解本次口语交际的内容。

  (1)学生自读提示。

  (2)讨论交流口语交际的要求及内容。

  2、师生共同却东各项交际要求及内容。

  三、小组交流

  (1)就小组成员名字中不懂字向本人提问。

  (2)把长辈给自己起名字时发生的故事说给小组成员听。

  (3)说说当你知道父母为自己起名字的用意后有什么感受。

  四、猜想性评价

  1、教师列出若干本班学生的名字,请学生进行猜想性评价,本人验证。

  2、教师相机引导归纳。

  五、创意性表达

  1、了解你最感兴趣的同学的名字的来历。

  2、根据其特点写赠言。

  3、全班交流评价。

  六、交流平台

  1、交流自己手机的我国古今名人名字资料。

  2、吧大家收集的资料装订成册,课后传阅。

  七、小结归纳

  通过口语交际,加深了学生间的相互了解,了解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感受了名字所散发吃饭胡来的文化气息,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你还有那些收获呢?自己归纳一下吧!

语文教学设计3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育点

  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

  2、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三)德育渗透点

  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重、难点

  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和细致含蓄的心理刻画。

  三、课时安排

  1课时

  四、学生活动设计

  要求学生用划出文中集中描写环境的文句或段落,边诵读边体会其意境的作用;找出文中表现翠翠心理的文句甚至文段,揣摩其含而不露的.特点,分析这些心理描写对塑造翠翠这个人物和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五、教学内容和过程:

  1、重难点的学习与目标完成过程

  (1)导入新课

  A简介作者沈从文。

  B人物可爱,是沈从文先生小说的一大特征。他的作品所有人物全都可爱善良,可又为什么能从中感到悲哀的分量呢?请读课文。

  (2)检查预习,学生快速阅读课文中几种描写环境的内容,并与学生共同探讨:这些景物描写有何共同特点?又有何作用?

  文中集中描写的有四处。(景情结合、烘托)

  (3)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主要抓住翠翠心理,理解课文。

  翠翠心中的凄凉——翠翠的父亲、母亲——翠翠的梦——爷爷上城——爷孙谈“唱歌”——翠翠爱听“歌”

  A翠翠为何要“胡思乱想”?谈谈你的感受。

  B翠翠的梦,有什么深刻含义?祖父为什么“不告诉翠翠昨天晚上的事实”?

  C“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

  D翠翠开始问爷爷“我万一跑了呢”,到后来她又问“爷爷,我一定不走,可是,你会不会走”,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4)参考注释,分析课文中出现过的人物形象的共性,进而领悟文章的主旨

  2、总结与引申

  反复研读,体味文章所表现出的“善良的悲剧”。

  3、作业布置

  以“‘成人之美’和‘自我牺牲’”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4、板书设计

  翠翠

  美丽多情

  天真可爱

  爷爷

  安于清贫

  忠于职守

语文教学设计4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八单元语文天地。

  一、 字词句运用

  1. 每天我们都会遇到许多事,我们的心情也常常会随之改变, 看,这个小朋友眼睛都眯成了一道缝了,多高兴呀。

  猜猜她为什么这么高兴?

  2、看老师的表情,生:生气。每当你们上课不认真时我就很生气。

  能做做生气的样子吗?师:(面向全班),你们什么时候最生气?

  3、再看,这个呢?这个小女孩张大嘴巴,很害怕。

  这个呢?这个小女孩皱着眉头,很(难过).

  你有过害怕或者难过的心情吗? 谁能说说当( )的时候,我很( )。

  4、小结:刚刚我们学了四个字:一起读读,高兴、难过、生气、害怕。有没有发现这四个词语都是描述的是我们的(一种心情), 其实表示心情的词语还有很多很多,比如 (慌张,后悔,喜欢,着急,羡慕)

  5、运用。

  我们不仅要会说这些词,还要会运用这些词。

  *哎,昨天我做了一件坏事,现在想想我真不该做,我好(后悔)哦。

  *马上就要交卷了,我还有许多没写完,我真(着急)。

  *每次写完作业妈妈给我讲故事是我最(喜欢)的。

  *我好朋友友考了100分,我真(羡慕)他。

  过度:同学们这堂课的表现真好,为了表扬你们,给你们一个猜个谜语。

  二、 谜语导入

  1、红冠子,白外衣,每天早上喔喔啼,它叫人们早早起。 (大公鸡)

  2.你见过大公鸡吗? 看!4.(大屏幕出示大公鸡的图片)请小朋友认真观察图,你看到什么?红红的鸡冠,白白的`羽毛。

  3.我国明代杰出的大画家大诗人唐寅,他也喜欢大公鸡,为它画了一幅画,还为它写了一首诗,名字叫《画鸡》(板书课题)。

  5.图上的大公鸡真美丽,诗中的大公鸡更美你们想读吗?

  教师范读,生听老师大声读,学生小声指读。(注意停顿)孩子们停顿提示自由读,指名读

  1、孩子们,你们读得真不错,但是最厉害的呢,是能够听老师的意思,读出那行诗来。认真听,看看老师读的是哪行诗,把它读出来。

  好威风的一只公鸡啊,头上鲜红的鸡冠,不必裁剪,天生就像一顶将军帽。

  诗人写道——生齐,第一句。

  2、它浑身雪白的羽毛多么引人注目!看,它就像一个大将军,昂首阔步向我们走来了。诗人写——生齐

  师: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大公鸡?

  生回答:漂亮的大公鸡、威武的大公鸡。(师板书)

  师抽生读第一二句,看看谁读出的大公鸡最漂亮,师生评议。读出威风,有力。

  3.这可是一只不一般的公鸡,平时他是不轻易说话啼叫的。读这行的时候啊,我们轻一点——第三句。齐读

  为什么呢?——

  因为它有重大的任务,等太阳出来,它要大声催促人们赶紧起床,快快去做事!

  师:是呀,它一叫家家户户都开门了。哪一句————

  师 :1.公鸡一声啼叫,千家万户把门开。农民要 。小学生要--------------工人要------------司机要------------------交警要-----------------

  师总结:是呀,大公鸡天一亮就起床了,叫醒了睡懒觉的小朋友,帮助了他们,大公鸡是我们的好朋友。我们要向大公鸡学习,每天早早起床不睡懒觉。你喜欢这只勤劳的大公鸡吗?

  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诗,有力。

  现在我们把这首诗变个样子来读一读。

  画鸡

  (明)唐寅

  头上红冠不用裁,不用裁,

  满身雪白走将来,走将来。

  平生不敢轻言语,轻言语,

  一叫千门万户开,千门万户开。

  现在我们把这首诗变个样子来读一读。

  男孩女孩比赛读

  三、 师:孩子们,好书不厌百回读,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要多读多练,反复读,因为,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坚持这样做,你就能把语文学得很好。

语文教学设计5

  一、教材分析:

  “我的发现”这项活动目的是引导学生发现两种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学习自主识字,并认识七个生字。

  “日积月累”这项活动主要目的是积累语言、练习读、写基本功、巩固识字。

  教材在安排口语交际《春天在哪里》是对前面课文熟悉的基础上,穿插了综合实践活动,使口语交际更有凭借,更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使学生对这单元的知识更深有感触,更有话可说,激发学生对春天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3、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4、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识字、写字、朗读背诵短文、口语交际

  2、难点:口语交际训练

  四、教学准备:

  生字词语卡片、小黑板、学生搜集关于春天的词语、文章、童话故事或图片等资料,

  并画一幅春天的画。

  五、教学时间:

  三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发现识字规律,自己小结识字方法.

  2、积累有关春天的词语。

  教学过程:

  ㈠情境导入: (出示挂图):春天来到了。你们看,花园里的花多美呀!瞧,花园里来了几个字宝宝,你认识他们吗?

  ㈡ 我会认

  1、出示生字卡片:

  1 哥--歌

  直--植

  星--醒

  古--故

  底--低 丁--灯

  鸟--鸣

  我们来和这些好朋友打个招呼吧!(学生自由读字)

  2、小组交流:小组里互相交流一下,读了这些字,你有什么新发现?

  3、集体交流:小组派代表汇报,总结识字方法。

  4、出示小黑板:

  平--评(评论)

  油--邮(邮局) 方--访(访问)

  桥--轿(轿车) 齐--挤(挤满)

  线--钱(花钱)

  按照刚才发现的识字方法“熟字加偏旁”、“熟字换偏旁”来认识这些生字,看哪个小组的同学认得又快又好。

  5、小组学习:互相认读生字、记忆生字。

  6、抽读生字卡片,说说怎么记这个生字。

  ㈢ 展示台

  1、只要我们做个有心人,每天都能认识新的汉字朋友呢!

  2、小组内互相传看作业本,识记同学的名字。

  3、你想认识谁的名字,就下座位去向他请教吧!

  第二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句子,激发写句子的兴趣。

  2、熟读背诵《花园果园》。 教学过程:

  ㈠ 我会读。(复习导入)

  1、过渡:春天的景色真美呀!我们来读几个描写春天的词语。

  2、学生分小组自由读词语,要求把字音读准。

  3、抽读词语卡片(正音)。

  4、扩展练习:你们还知道哪些和春天有关的词语?

  ㈡ 我会写

  1、过渡:我们已经会写很多字了。我们知道字可以组成词,词可以组成句子。现在我们来写两个句子吧!

  2、看看谁最先知道我们要写什么句子(学生读拼音)。

  3、教师范写“春”字。(提醒学生要按田字格的位置写)

  4、比一比,哪个同学写的句子最漂亮?(学生书写)

  5、小组互相评议,推荐写的好的同学在展示台展示。

  ㈢ 读读背背

  1、过渡:春天,花园里的花开了,果树上的花也开了,到了秋天,还会结果子呢!

  2、学生自由朗读《花园果园》。

  3、小组互相读短文(正音)。

  4、小组互相交流短文写的是什么。

  5、比一比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把短文背会。

  6、给能背的小朋友配乐、配画面背诵。

  第三课时

  课时教学目标:

  口语交际,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春天。

  教学过程:

  ㈠ 出示挂图,进入“日积月累”天地,揭示课题 春回大地

  春暖花开春

  风拂面 柳绿花红

  百花盛开

  万物复苏

  1、指名读、齐读。

  2、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3、谈话揭题:是啊,春天来了!瞧,小朋友们正在寻找美丽的春天呢!让我们一起加入他们的行列吧!(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导入课题。)

  ㈡ 创设情境,口语交际

  1、创设情境1:“说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亲爱的小朋友们,大家好!我是春姑娘。听说大家都很喜欢我,能不能讲一讲和我有关的故事、背一背和我有关的`古诗、课文呢?”

  B、学生下座位找好朋友说一说、背一背。

  C、指名说、背、评议。

  D、说说春天是个怎样的季节?

  2、创设情境2:“找春天”

  A、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在这美好的季节里,你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快和小伙伴们说一说吧!”

  B、分小组交流。

  C、指名说、评议。

  3、创设情境3:“赞美春天”

  A、既然大家都找到了春天,想不想用我们动听的歌声、五彩的画笔来表现它、赞美它?

  B、自由组合成“创意组”、“演艺组”和“剪贴组”。

  C、明确要求:

  ◆请创意组的同学画一画春天的图画,并写上描写春天的句子。

  ◆请演艺组的同学加上动作,歌唱春天。

  ◆请剪贴组的同学根据收集的图片合作贴出一本春天的画册,可以配上诗句或课文。

  ◆根据三个组的内容,准备几个问题向对方提出。

  D、三个组依次上台展示介绍,接受对方组的提问并回答(说说自己的画和剪贴的内容以及为什么这么画、贴,唱的歌里有些什么)。

  ㈢ 总结

  1、播放磁带—春姑娘的话:“我真高兴你们送给我这么多美丽的图画、好听的歌曲、还有那么动人的故事,谢谢!”

  2、教师谈话:是啊,春姑娘就在我们身边,它是一幅七彩的画、一首无言的诗、一曲悠扬的歌、一个讲不完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进入美丽的春天吧!

  3、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大家齐唱。

语文教学设计6

  一、导入:

  课文中没有一个穷字,却让我们在字里行间时时处处感受到穷人生活的穷苦、艰难与悲惨。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却让我们的心灵被渔夫夫妇的勤劳、善良、坚强所震撼!这就是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今天,我们再次走进这篇课文,用心灵去触摸、去感受大师的语言和思想。

  二、目标出示:

  这是本课的学习目标:对照一下,看哪几条是你本课中新接触,需要在学习中特别注意的。

  1、梳理课文重要的写作方法,结合课文句段谈这样写的好处。

  2、运用环境、对话或心理活动等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品质。

  3、从人物的对话和心理活动中继续体验穷人善良、勤劳的美好品质

  4、人人参与,热情投入,在合作中提高

  三、小组展示,梳理写法:

  先来看导学提纲上的第一个问题:哪一部分写得最好?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思考结果,最后选择你们组认为体会最好的一点进行全班汇报。哪位组长说说,小组交流时你要做好哪些安排?(学生发言)一是安排好本组内的发言顺序,二是安排好汇总记录,三安排好全班交流时的发言人员。哪位组员说说,这一环节中你应做些什么?一个小组汇报时,其他小组做什么?

  1、环境描写:通过室内外的环境的对比,烘托出桑娜勤劳的品质。

  齐读这段话。是啊,屋外的天气那么恶劣,可小屋里却如此温暖舒适,多么勤劳的桑娜啊。

  不同的环境在不同心情的人眼里,会有不同的感受,环境只是为烘托人物而做的。

  课前布置大家背诵这一段,请同位检查一下。

  2、心理描写:通过对桑娜心理活动的描写,让我感觉到桑娜当时的紧张、不安,矛盾的心理。让我们感觉到桑娜本性的善良。

  出示这段话。让我们再次走进桑娜复杂的内心世界。我提示,大家读:桑娜在猜测,在自责……桑娜以为丈夫回来了,吓了一跳……桑娜后悔自己没考虑周全,……桑娜坚定了信心……一段心理活动,让我们在体会到了桑娜不安的'心情,更感受到了桑娜的善良

  再来想一想,作者不是桑娜,他为什么会把桑娜的心理变化刻画得如此真实、生动?(板出:设身处地)

  此时此刻,你就是桑娜,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

  3、对话描写:通过这些对话描写,这些对话非常朴实,他们没有交流一些豪言壮语,却让我们感觉到渔夫和桑娜一样,也是个非常善良的人。

  对话确实要朴实,要符合人物的特点,除此之外,对话描写还要注意哪些问题?自己读读这一部分,想想看,然后和同位交流交流。(学生能说出说话前都加上了人物的动作和表情,这样使对话更形象。)

  师出示:完全说在前,对比读。谈谈读后的感受。

  这些对话是运用了说的四种不同形式,使对话不单一,很灵活。

  小结:语言描写要符合人物的特点,要善于运用说的四种形式,而且提示语的运用至关重要。

  课文的结尾戛然而止,作者留给我们无限的想像空间,现在,我们要接过作者的笔,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

  接着看导纲的第二个问题: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请同学汇报,老师有一点要求,汇报时,不要照搬导纲上的答案,要将它压缩成一句话。()时间,()事,赞美()的()品质。看谁的概括能力强。

  小组合作练笔:

  出示合作要求:

  1、选择故事,确立方法:选择小组内最感兴趣的一个故事和最喜欢的一种写作方法

  2、口头续编:小组成员口头合作续编片断

  3、个人练笔:在小组口头续写的基础上,个人练写

  4、欣赏修改:小组成员互换作品,欣赏修改,选出最优作品。

  小组展示,评价。

  小结:时间关系不能所有优秀作品都展示,课后,请这些同学领作文纸认真抄写,装订成作秀作文选,供同学们学习。

  四、总结布置作业:

  在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将故事续写成一篇完整的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7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内容,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继续练习用比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教学重点:

  认识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变化的过程。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1.预习课文,理解词语意思,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准备珍珠鸟一只。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哪些小朋友家里养了小动物?谁来说说你和家中的小动物是怎样相处的?

  2.老师给你们带来一只珍珠鸟。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珍珠鸟》,你知道本文的作者是谁吗?冯骥才。冯骥才既是作家,又是一个画家。他的每一篇文章都好象是一幅美丽的画。冯骥才也曾经养过鸟,他和鸟之间是怎样的关系呢?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朗读课文(表扬采用默读方式的学生)

  2.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三.质疑。

  在初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觉得有哪些地方不理解可以提出来。

  (为什么这只怕人的鸟能和作者相处得那么好?文章最后一句话是什么意思?)

  四.根据导读交流讨论,理解课文内容。

  1.出示导读要求。

  认真读读课文,想一想,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和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

  2.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讨论研究。

  3.交流讨论。

  (1)珍珠鸟在我的照料呵护下发生了哪些变化?找出有关语句,仔细体会交流,指导朗读。

  (2)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3)从哪里体现了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指导朗读。

  a、当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时,作者是怎样照料它们的?

  b、三个月后这一对珍珠鸟有了雏儿,作者对它更是疼爱有加,把它当作了一个活泼调皮的小孩,称它小家伙。快速默读课文,找找看,课文几次出现了小家伙,哪些字词体现了作者对这个小家伙的喜爱之情?

  (第一次:作者对它观察仔细,好肥。

  第二次:小鸟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胆子越来越大,而我不管它,不伤害它,微微一笑

  第三次:重点体会摸、啄。

  第四次:小鸟对作者非常信赖,把他的.肩头当成最安全的地方。)

  4.课文读到此时,看了这张人鸟相依图,你有什么想法呢?是啊,作者此时的内心感受和我们是一样的: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5.你能举出生活中信赖创造美好的境界这样的例子来吗?

  五.作业。

  1.从以下题目中选择一个写一段话。

  (1)温暖舒适的巢;(2)可爱的小红嘴;(3)淘气的小家伙;(4)人鸟相依图;

  2.这篇文章一个自然段就是一幅画,喜欢画画的同学可以挑一个喜欢的自然段画下来。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挨挨挤挤”、“饱胀”、“翩翩起舞”等词语的意思。能用“有的……有的……有的”写话。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3、通过对课文学习的指导,使学生了解荷花、荷叶的样子和颜色,从中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难点:

  1、感受荷花美丽的姿态,体会作者丰富的想象,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2、理解“把眼前的一池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等语句。

  课前准备:

  查找有关荷花的资料,如文字或图片资料。教师准备有关荷花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新课

  1、(示图:荷花)上课前,老师先请大家看几幅美丽的图片。用一两个词来形容你所看见的荷花。

  2、关于荷花,古人曾有许多赞美她的优美诗句。你们的小脑袋里装了几句吗?把你所知道的和大家分享一下。

  3、看来,大家知道的还不少呢!是啊,多么动人的诗句呀!多么美的荷花啊!著名作家叶圣陶爷爷也特别喜欢荷花,他还用优美的文字描述了公园里一池美丽的荷花,让我们随着作者到文中细细欣赏吧。(板题,齐读课题)

  二、民主导学

  1、老师已经忍不住现在就去欣赏她的美了。你们想去吗?好,跟着作者去荷花池边欣赏一下吧!(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2、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话来读。注意读音正确,不多字漏字,不读破句。

  3、交流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意思:

  (1)挨挨挤挤:(一个接着一个)说明荷叶、枝叶多繁茂。

  (2)碧绿:青绿色,课文指荷叶的颜色。

  (3)莲蓬:莲花开过后的花托,倒圆锥形,里面有莲的果实。

  (4)翩翩起舞:轻快地跳舞。

  (5)饱胀:饱满,指花骨朵快要开了。

  (6)破裂:出现裂缝,课文里指荷花开时花骨朵的样子。

  4、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想说的吗?你想说什么就说什么,可以是自己的感受、体会,也可以是自己的疑问。

  5、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可以把学生的发言小结一下:瞧,同学们积极思考,主动发言,大家说得多好啊,老师把刚才同学们的发言总结一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己的感受,一方面是自己的疑难。这种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学习方法真棒。

  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

  1、现在,我们就来欣赏这美丽的荷花。刚才好多同学都夸荷花很美,你们是从哪些地方体会到的?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把你认为写得特别美的句子划出来,读一读,先独立思考,再与小组同学说说你对这个句子的体会。

  2、出示挂图,看图上的荷花多美!让我们边看边想,好像看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指点:课文第一自然段就写了荷花的香味,“一进门就闻到了一阵清香。”

  学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3、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特别美“荷叶挨挨挤挤的,像一个个碧绿的大圆盘。”这个句子写出了荷叶的多、大、绿。

  (1)“碧绿”写出了荷叶的“颜色美”;“大圆盘”写出了荷叶的样子,突出了荷叶的“姿势美”,挨挨挤挤,写出荷叶的繁茂,像一个个小孩子挤在一块儿,把荷叶写活了。

  (2)(出示课件,体会荷叶的挨挨挤挤)

  看,这么多荷叶,是一种怎样的情景啊!这真是——一片()一片?

  指名交流。

小结:是啊,这么多荷叶,一片挨着一片,一片挤着一片,一片连着一片,一片靠着一片,一片追着一片,一片叠着一片,真多啊,这就叫——挨挨挤挤!

  (3)指导朗读:该怎样读才能把荷叶的美表现出来?学生练习,指名朗读。

  4、我觉得“有的才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儿全都展开了,露出嫩黄色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看起来饱胀得马上要破裂似的。”这个句子写出了荷花的不同姿态。(出示课件,体会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

  (1)看,白色的荷花中,露出这么一个嫩黄的小莲蓬,就象张着笑脸欢迎着我们呢!来,谁能把展开的荷花读得美美的?指名读。

  (2)真美呀,连还没开放的花骨朵,也是这么的别有韵味。你能读好这含苞欲放的荷花吗?指名读。齐读。

  5、多美的白荷花呀!千姿百态,生机勃勃,让我们一起有滋有味、满怀激情地赞美这美丽迷人的荷花吧!齐读“白荷花——”

  6、“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我觉得“冒”这个字用的特别好。

  (1)想想:怎样的长才能叫“冒”?

  (2)如果不用“冒”字,这里可以换成哪些字?(长、钻、伸……)

  (3)那请大家想一想:和“冒”字相比,哪个好?为什么?

  (4)好,谁来读好这句话?读出荷花的活力来。

  7、有句话说得好,红花还需绿叶衬。碧绿的荷叶把荷花衬托的更美了,再加上嫩黄的莲蓬,多美的色彩啊!来,我们一起把这白花、绿叶的美景读出来,让大家欣赏欣赏。齐读第二段。

  (设计意图:作者因景入情,以情观景,情景交融,不仅写出了荷花的丰姿,而且写出了荷花的神韵,使读者既赏心悦目,又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有情,文亦有情,“课文学生”之间情感的桥梁就是教师的情感,要由老师去点燃、去传递、去深化,让学生的情感随文波动起伏,与文共鸣,与景相融,物我两忘,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熏陶效果。)

  自主识字、写字

  1、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

  2、学生分析识记生字字形,交流方法。

  裳与衣服有关,下边是衣字;蜻蜓与虫子有关,左边是虫字旁;蹈与用脚跳舞有关,左边是足字旁。

  3、指导书写:

  蹈”的第十四笔是横折,“佛”的第四笔是横。

  4、学生练写。

  三、小结

  荷花的美不仅仅是这些姿态,下节课我们将继续领略它的风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听写本课词语。

  2、试着背诵第二自然段。

  二、民主导学

  1、一池的白荷花是不是只有这三种姿态呢?你怎么知道?齐读第三自然段。

  2、出示“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

  (1)这些荷花的姿势真是太美了!这么多的白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其实,荷花的姿态还不止这些呢!你喜欢哪一种?把它的美说出来。你能说说他们是一种怎样的姿态?或者想象一下他们仿佛在做什么?(生发挥想象,交流)

  (2)同学们的想象可真丰富!是啊,看看这一朵,(很美);看看那一朵,(也很美)。我们的`眼睛都快来不及看了!真是目不暇接。

  (3)面对这满池的美景,老师突然有个想法:(示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呀,这位画家是谁呢?有这么大的本事,把眼前的荷花看做一幅画。你们觉得呢?(大自然)

  (4)的确,不用纸,不用笔,就给我们描绘出这么美丽的画卷,就带给我们如此美的享受,真是一位了不起的画家!让我们好好地把这一段来读一读,夸夸这位了不起的画家。齐读。

  3、好美的一幅荷花图啊!让我们一起用心去体会,跟着老师飞到荷花池边去看一看。

  (1)(配乐)闭上眼睛,飞呀,飞呀,飞到了美丽的荷花池边,只见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挨挨挤挤的荷叶间,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荷花亭亭玉立,她们千姿百态,清香怡人,伸出手摸摸那荷叶,多么的油滑,摸摸那花瓣,多么的细腻,把鼻子凑近闻一闻,一股清香沁人心脾,我忽然觉得……(第四自然段)

  (2)刚才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还有哪些小动物告诉你什么悄悄话呢?

  生自由表达:小鸟告诉我……蜜蜂告诉我……蝴蝶告诉我……青蛙告诉我……

  (设计意图:物我两忘是情感的最高境界,随着学生对荷花形象理解的深入、情感的交融,使学生“忽然觉得自己仿佛就是一朵荷花”,随风舞蹈,与物交流。“蜻蜓飞来过,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适时扩展学生视野:“你还看到……你还听到……”宛若就是美若天仙的荷花仙子吸收着日月精华,品评着物语流声。醉了,醉了,班上成了荷花池,飘舞着满地的荷花。完全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学生走进了课文,领悟到荷花的神韵。)

  (3)师:同学们的想象真丰富。多么美丽的荷花啊,连蜻蜓、小鱼、小鸟都被吸引过来了。请同学们再美美地读读这一自然段,先在小组里读,等一下各小组推选读得比较好的同学来比赛读,看谁读得最好。

  (4)学生展示朗读。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在探究性的阅读教学中,倡导的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开放。它突破传统的限制,立足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为学生创设探究的背景,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积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在课堂中,创设一定的情境,能启发学生运用多维视角去思考解决问题,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丰富学生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从而满足他们的探究欲、表现欲。)

  4、其实,我们都不是荷花,作者也不是荷花,我们都是在看荷花。齐读第五自然段。我怎么会忘记自己是在看荷花呢?

  (因为荷花太美了,深深的吸引了我。)

  三、回顾,总结全文

  1、作者用生动的语言,将他闻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出来,把我们带入了一个美妙的世界,我们似乎也闻到了那股清香,看到了婀娜多姿的荷花,想到了自己变成荷花的情景。作者怎么能把课文写得那么好呢?(因为他对荷花充满了喜爱和赞美的感情)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一次欣赏那一池美丽的荷花,再一次品味作者生动优美的语言。

  四、拓展练习

  作者把荷花写得多美啊!生活中你喜欢哪种花,这些花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你能说一说吗?

  1、学生交流,口头习作

  2、完成小练笔。

  五、作业(任选一项完成)

  1、画一幅荷花图。

  2、写一首赞美荷花的小诗。

  3、办一期有关荷花的手抄报。

  4、深情地诵读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9

  一、教学目标:

  1.经过朗读,用圈点勾画的方法,感知课文大意,梳理文章结构。

  2.结合写作背景,体会作者的所感所悟,把握文章主旨。

  3.揣摩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4.体会紫藤萝花的独特意蕴。

  二、教学重点:

  1.揣摩意味深长的语句,体会写景的妙处。

  2.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三、教学难点:理解文中紫藤萝花的深刻含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新课导入:

  1、由写作背景导入:宗璞一家在危难中深受迫害,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当时作者最钟爱的小弟癌症晚期,作者十分悲痛,文中提到的“生死迷,手足情”指的就是这件事情。应对着紫藤萝花,作者会有些什么感悟?而我们从中又会得到什么样的启示?

  2、说说作者宗璞。(生小组派代表汇报)

  女,1928年出生,常用笔名宗璞,另有笔名丰非、任小哲等。原籍河南省唐河县,生于北京,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作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长篇《野葫芦引》等。

  二、课文朗读,整体感知:

  1、读准下列字音:

  迸溅(bèngjiàn)伶仃(língdīng)盘虬(qiú)卧龙

  仙露琼(qióng)浆酒酿(niàng)

  2,理清写作思路。

  我们先把课文的结构梳理一下,请大家用10分钟时间,再把课文读一遍,要求——(1)用_____线勾画表示“我”观赏紫藤萝瀑布的行踪的语词;

  (2)用~~线勾画“我”每一步行踪的所做或所想的语句;

  (3)用几个短语简要而准确地概括勾画出来的主要资料。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读书,圈画有关语句,并概括资料.)

  师:同学们刚才按教师的要求在书上进行了认真地勾画,同时也对勾画出来的资料进行了简要的概括。下头,把教师的概括,与同学们交流一下。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作者的行踪。大家在读书的时候必须注意到了,文中作者的行踪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看到紫藤萝瀑布就停住了脚步,然后是伫立花前抚摸花儿;最终是加快脚步离开了紫藤萝瀑布。行文思路相当清晰并且开头停住脚步,结尾加快脚步,首尾呼应。

  学生:停住脚步伫立花前加快脚步

  师:那么,在这个过程中,作者又做了些什么?想了些什么呢?相信同学们刚才已经找到了有关语句并进行了概括。让我们来交流一下。

  停住脚步驻步赏花伫立花前伫立忆花加快脚步快步思花

  用三个词准确而简洁地来概括作者的写作思路:作者停住脚步来“赏花”,伫立凝望在“忆花”,加快脚步为“悟花”。

  赏花————忆花————悟花

  3、捕捉情感变化。

  这一路走来,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很多波折。作者的感情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请同学们细读课文,用三角标注表示感情的词句。

  (现场教师组织学生阅读、批注、发言、评价。)

  同学们,让我们一齐来看看答案:作者刚看到紫藤萝时先是一阵“惊喜”,之后看到每一朵、每一穗花时产生了“振奋”与“激动”之情;在驻布凝望,抚摸花朵之际,“疑惑、痛楚、遗憾”之感一并涌上心头;最终在再次抚摸花朵,经过一番沉思之后,她的内心又被“宁静、喜悦、振奋”所包裹。

  总结:感情变化:

  惊喜——振奋——激动——疑惑、痛楚、遗憾——宁静、喜悦、振奋。

  三、小结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条理清晰,首尾呼应,情景交融。

  四、布置作业。

  文中描述紫藤萝的语句很生动,画出你喜欢的句子,圈出其中关键的字词,在句子旁边简要的做评析。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理清了写作思路,即赏花,忆花,悟花,此刻让我们跟随作者去赏一赏花吧。

  二、赏花之美,写景之妙。

  在作者眼前的一树紫藤萝是怎样样貌的?作者是如何来描述紫藤萝花的呢?请同学们在文中画出下列有关眼前紫藤萝花的五个方面的语句。{教师指导学生圈划,批注,赏析}

  1、整体形状;2、花朵形状;3花的颜色;4、花的香气;5、花的枝干

  1、整体形状的语句

  (1)“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来,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比喻:把整片垂下来的紫藤萝花比作瀑布。写出了这一树紫藤萝气势非凡,辉煌灿烂)

  2、花朵形状的语句

  (1)“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之后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比拟:那里同样是以动态写静态,把一朵一朵,一串一串的花拟化为人,甚至是一群小孩子在相互推挤,玩闹,生动地写出花的多,也就是它开得很茂盛。同时她也写出了花的可爱,像一群天真活泼的小孩子一样可爱,我认为这是一种童话般的美)。(2)“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比喻:形象、生动并且具体地写出了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形状)。

  (那里面作者不仅仅有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的应用,也有整体描述和局部描述的分别,还有先写和后写的分别。作者描述紫藤萝花的形状的顺序依次是花瀑——花穗——花朵,先写整体,后写局部。)

  3、花的颜色的语句

  (1)“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比拟:把花的.颜色写成人的动作行为,生动形象地写出花的神态,赋予了紫藤萝花的动态美。一派生机勃勃的样貌。)

  (2)“紫色的大条幅上像迸溅的水花。”(比喻:既写出了花的形状,也让人感受到了它的质感,是像水一样晶莹剔透的。同时,“迸溅”两字,也赋予了花动感,让人感觉到它是在跳动的,而不是静止的。)

  4、花的香气。

  描述花的香味:“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提问:作者为什么把花香说成“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

  引导:感到花的香用的是人的嗅觉,浅紫色是一种颜色,需要人的视觉,那里作者要写的是花香,是嗅觉,却用视觉的浅紫色来形容,这就使作者所描述的紫藤萝花更加具体可感,使读者对紫藤萝花有一个更深刻的印象。同时也使其语言更加的清晰灵动。这种手法称之为通感。

  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等)经过比喻或形容沟通起来的一种修辞方式。说得简单一点就是各种感觉相通。

  5、花的枝干的语句。

  “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夸张的修辞手法可见紫藤萝在茁壮蓬勃的生长。

  学生品评之后概括紫藤萝的生长特点。学生选择自我喜欢的语句或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

  三、忆花悟花,述花之语。

  1、比较花的此刻与过去,理解作者的感悟,把握文章主题。

  师:提问:眼前的紫藤萝盛开犹如一条瀑布,而十多年前是什么样的?请从课文中快速的搜索一下十多年前的紫藤萝。

  “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改种了果树”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稀落、伶仃、甚至被拆掉和眼前的繁茂蓬勃构成比较。

  师:十多年前花经历了衰败,那赏花的人呢,是不是一帆风顺呢?

  “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作者此时内心是十分悲痛的

  师:联系花和人的遭遇,作者感悟到了什么?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有了这样的感悟,你觉得作者会如何对待自我的不幸,作者的感悟对你又有什么启发?

  鼓励学生联系自我的实际谈一谈,主要让学生们懂得一时的挫折或失败,不足畏惧,人生应当豁达、乐观、奋发、进取。

  3、作者从花那里得到了启示和感悟,这也是花在对作者说话,请同学们猜一猜紫藤萝花的花语吧。

  四、教师总结:

  课文让我们明白,花的不幸正像小弟的不幸,但那可是只是生命长河中的一小点,只要坦然走过,又会“枯木逢春”。花的辉煌正像时代的提高,人们总是在提高中意气风发。同学们,但愿你们每个人都是一朵小小的紫藤萝花,酝酿自我的花舱、装满生命的酒酿,张满帆在闪光的花瀑上冲浪,在花河上远航!

  五、布置作业。

  搜集并积累吟咏花木的诗句。

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主旨以及作者的感情。

  2.了解文章的结构及揣摩文章的语言。

  3.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对“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行探讨。

  教学难点:揣摩语言及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引导学生朗读,以探究式教学为主。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都说生命美好,“好死不如赖活着”。苏格拉底说“未经思索的人生是不值得一过的”。同学们,你们想过自己到底为什么而活着吗?我们先来看看英国作家罗素是怎样回答这个问题的。

  二、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注意多音字。

  遏è制飓jù风俯瞰kàn濒bīn临

  多音字

  颤抖chàn秘鲁bì呼号háo

  颤栗zhàn神秘mì号外hào

  2.重点字词

  死寂:没有一丝生气;形容极其安静,死沉沉的。

  遏制:制止,控制。

  濒临:紧接,靠近。

  俯瞰:俯视。

  飓风:气象学上旧指12级风。

  3.作者简介

  伯特兰?罗素(英国):罗素是当代西方最知名和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也是最为我国读者所熟知的西方哲学家之一。他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坚强地生活,后来成为一位集众家于一身的伟人。他被称为“20世纪最知名、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还被无数人视为是“未来时代的先知”;他还是的数学家、逻辑学家,社会活动家,又被公认为“富有鼓动天才的辩论家”。20世纪初,取得了现代数学基础研究的重大成果“罗素悖论”及解决这一悖论的“类型论”。在1950年他又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被称为“百科全书式文学家”。95岁高龄完成《罗素自传》的写作。

  三、整体感知:

  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短文,整体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思考文章结构。

  1.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方式,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明确自己的人生追求。

  第二部分(2—4)作者对其人生的三大追求进行具体阐述。

  第2段:作者大胆率直地表白了追寻爱情的三方面原因。

  第3段:写作者寻求的三大知识范畴。

  第4段:出于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让作者把目光投向现实世界。

  第三部分(5)总结上文:苦难的一身却愿意重活,展示崇高的品质和博大胸襟。

  2.通过理解重要词句,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1)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析】运用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罗素生于1872年,死于1970年,经历两次世界大战,他的一生动荡不定。在这样的生涯中,罗素有过深沉的痛苦,也曾陷入绝望,但是,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的同情,这三种感情是如此强烈,犹如飓风一样,给他摆脱痛苦的希望和力量,让他从绝望中奋起,从爱情中发现美好,从知识中获取力量,对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意识到人生的责任,总之,这句话的含义是说,这三种强烈的感情,是鼓舞他人生的强大动力。)

  (2)我寻求爱情,其次是因为爱情可以解除孤寂——那是一颗震颤的心,在世界的边缘,俯瞰那冰冷死寂、深不可测的深渊。

  【解析】句中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后边的语句解释前边的“孤寂”的感觉。意思是说没有爱情滋润的感觉就像亲身经历过可怕孤寂而产生的战栗的感觉,处于这种可怕孤寂中的人,有时会感觉到除了自己,这世界好像再也没有其他生命,自己也似乎走到了生命的尽头,沉在没有情感、没有温暖的无底深渊之中。这孤寂之苦,反衬爱情的给人的充实、喜悦。

  (3)在爱的结合中,我看到了古今圣贤以及诗人们所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解析】“爱的结合”,就是最美好的生活,就是进了天堂,这样的天堂正是作者要追求的人生境界。告诉我们爱情给人类生活带来的美好体验。

  (4)爱情与知识,尽可能地把我引向云霄,但是同情总把我带回尘世。

  【解析】爱情和知识把罗索引向美好的理想境界,而对于人类苦难的同情又使他把目光投向了现实世界,这体现了一个伟大思想家拯救人类苦难的良知。

  (5)我渴望减轻这些不幸,但是我无能为力,而且我自己也深受其害。

  【解析】作者从小失去父母,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但他始终关爱人类:反对战争,反抗独裁专制,追求世界和平。年轻时因反战而锒铛入狱,在他老迈的晚年,仍致力于禁核运动,奔走呼号,创立和平基金会。就在他逝世的当天,还为以阿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而忧心忡忡。这一切缘于他对人类的同情和爱心。只是个人的力量有些微弱。

  (6)这就是我的一生,我觉得我活着值得,如果有机会的话,我还乐意再活—次。

  【解析】作者总结上文,虽然他一生的追求常给他在人生“苦海”上带来“绝望”,但他仍认为“是值得活的”,这正是罗素博大的胸襟和高洁的情怀的写照,也是一个热爱人类、热爱生活的思想家的肺腑之言。

  四、作业:

  1.俄国作家契诃夫说:“感到自己在这个世界是件多余的装饰品,那是很难堪的,活着而又没有目标是可怕的”。对于“我为什么而活”这个问题,结合自己的实际,谈谈你的看法。可以借鉴本文作者的表达方式来表述。

  例文(略)

  2.概括说出作者渴望爱情的原因。

  解题思路:此题考查对课文内容的把握情况,熟读第二段内容,抓住关键词“首先、其次、最后”就能概括出来。

  参考答案:(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

  答案解析:

  中间三段对第一段内容进行具体阐述。作者说,追求爱情,有三方面的原因:(1)爱情可以带来狂喜;(2)爱情可以摆脱孤独;(3)爱的结合可以使人看到梦想的天堂的缩影。总之,爱情使人生活得更加美好;追求爱情,则是追求人生的境界。在这里,作者把爱情描写得极其美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作者也以像追求爱情一样的激情去追求知识。

  3.品读课文,赏析句子:

  (1)生命是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总是只暂时地在哪一个个体内住一会儿,便又离开前去了,那些个体消逝了,它却永远存在。”

  (2)这三种激情,就像飓风一样,在深深的苦海上,肆意地把我吹来吹去,吹到濒临绝望的边缘。

  解题思路:要求赏析句子,凡赏析句子都要先看句子有没有用修辞,如果有修辞,就分析修辞及作用即可。此题就让学生巩固这一点。

  参考答案:(1)比喻。把“生命”比作“一个不懂疲倦的旅客”,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个体的生命虽然是短暂的,人类的生命却是永无休止的。

  (2)比喻,将“这三种激情”比成“飓风”,生动形象地告诉我们对爱情的渴望,对知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是作者在漫长一生中奋斗不息的强大精神动力。

  答案解析:先定修辞,若是比喻拟人,都有生动形象的效果,然后分析写出了事物什么特点或表现人物什么感情。

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点,运用程序说明顺序,使用简明、平实、准确的语言说明事物的特色。

  2.掌握“为”、“就”、“火”、“印”、“之”、“以”、“则”等文言词语的词义和用法,初步认识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的现象,了解把单音节词变为双音节词的翻译文言文的方法。

  方法与过程

  自学文言文字词,找出说明的要素。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我国古代科学技术的伟大成就,认识我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1.本文文字比较浅易,文章也较简短,结合课文下注释,学生大体可读懂。因此,在扫清文字障碍的基础上,可以帮助学生对文中的一词多义现象加以归纳,并辅导学生掌握文言中单音节词的翻译方法。

  2.学习按工作程序说明的顺序,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可以结合疏通文字初步提出,之后再强调分析。行文的简洁,语言的准确也应作适当讲解。

  3.准备《辞海》一部和若干铅字印模,备用。

  [课时安排]

  安排两课时,连上最好。

  1.介绍毕昇和他的活板印刷术,沈括和他的《梦溪笔谈》。

  2.疏通文意,朗读、背诵。

  [教学过程]

  一、解题。

  我国古代的四大发明——纸、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它们都是由中国相继传入世界各地的,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巨大贡献。在《辞海》中,对“印刷术”是这样介绍的:

  我国是最早发明印刷术的国家。早期的印刷方法是把图文刻在木板上用水墨印刷的,称“刻板印刷术”。刻板印刷在我国唐代已开始盛行,并先后传至日本、朝鲜、越南、菲律宾、伊朗等国,影响到非洲和欧洲。宋代庆历年间(1041—1048),毕昇首创泥活字板,使书籍印刷更为方便。之后,又陆续出现用木、锡、铜和铅等金属制成活字板印刷书籍。1450年左右德人谷登堡用铅合金制成活字板,用油墨印刷,为现代金属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

  可见,毕昇的活字印刷早于西方四百多年,毕昇开创了现代印刷术的先河。这篇课文就是介绍毕昇活字印刷术的一篇科技说明文。 板书:活板(科技说明文)

  这篇文章的作者沈括,也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他的《梦溪笔谈》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重要著述。请同学朗读“阅读提示”的有关介绍。板书:北宋、沈括、《梦溪笔谈》.

  二、范读全文,要求同学参照注释,注意字音。

  板书下列汉字(或出示卡片),提问学生,其中多音字要求学生连同词一起读。

  昇shēng、 薄báo、 唇chún、 和huò、 炀yáng

  砥dǐ、更gēng、瞬shùn、帖tiē、 韵yùn、 贮zhù

  粘zhān、燔fán、沾zhān、予yú、从zòng 旋xuàn。

  三、学习课文第1段。

  指名朗读第1段,教师指导学习。

  疏通文意:板,刻板、雕板,这里义为“用雕板”;印,动词,印刷。唐,唐代,公元618—9XX年;尚,还;盛,广泛的,大规模的;为,动词,使用;之,代词,指“板印书籍”这种方法,可译为“它”。五代,公元907—979年;时,时候;始,开始;五经,指易、书、诗、礼、春秋五种儒家经书。已后,以后;典,经典,例如“五经”;籍,一般书籍;皆,都;为,判断动词,是;板本,雕板(印刷的)本子。 共5页,当前第1页12345

  总结:(一)专用名词:朝代、书名、人名、地名、官职等不译。(二)文言文省略较多,译为现代汉语时,要疏通上下文意,补上。(三)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现代汉语以双音节词为主,译时有很多单音节词要补上一字变成双音节词。采用这种方法要注意:(1)照顾上下文,准确搭配,(2)不可只拘泥于这一种方法。

  请同学译出第1段全文:用雕板印刷书籍,唐代的人还没有广泛的使用它,从五代的时候开始(用雕板)印刷五经,以后(各种)经典书籍都是雕板(印刷的本子)。

  分析:介绍活板,先说雕板,既说明了活板渊源又提出了比较对象。“尚未盛为”,并非绝无,用词考究。“尚未……始印……皆为”,干净利落的交代了雕板印刷的发展过程,自然的引向说明中心——活板。

  提问:课文这一段介绍了什么?

  归纳:简述我国雕板印刷发展状况。(加黑字板书)

  学生齐读。

  四、疏通第2段文意。

  这一段是全文主体,具体说明了活板的发明、制作、印刷及有关事项。

  (加黑字板书)

  1.学习第一层。

  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动词,发明。庆历年间,有(个)平民毕昇,又发明了活板(印刷)。

  提问:第一段中“唐人尚未盛为之”的“为”译为“使用”,这里的“为”译为“发明”,根据什么?

  归纳:根据上下文意。前一处宾语“之”指“板印书籍”的方法,“为”译为“使用”;这一处宾语是“活板”,所以“为”译为“发明、创造”。

  提问:这一句十二个字,介绍了什么?

  归纳:活板发明时间、发明人身份及姓名。(加黑字板书)“布衣”二字,表现了人民的创造力,也表明作者不以地位取人的进步态度。“又”字呼应第一段,说明活板是在雕板印刷基础上的新创造。

  2.疏通第二层文意。

  指名学生朗读第二层(“其法……瞬息可就”),教师指导,看注释,逐句疏通文意。

  (1)其,他的,指毕昇;胶泥,有粘性的泥土;一印,一(个)印模,省略量词;火,名词,在这里是“用火”义。全句意:他的方法是使用胶质泥土雕刻文字,薄厚好像铜钱的边缘,每个文字制作一个印模,用火烧烤使(它)坚硬。——这句介绍制作活字的工序。同学们注意单音节词译成双音节词的方法。

  同学齐读这一句(“其法……火烧令坚”)。

  (2)其,那,代铁板;以,介词,用;两个“之”用法不同,前一个,助词,可省去,后一个,代词,指铁板,可译为“它”。

  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以下各句同)

  译文;预先设置一块铁板,那上面用松脂、蜡混合纸灰一类东西蒙盖它。

  同学齐读这一句(“先设……冒之”)。

  (3)“置”后省略介词“于”(在)”;乃,于是;满,用作动词,排满;三个“则”字,都是顺承关系连词,可译作“就”。 共5页,当前第2页12345

  译文:想要印刷时,就拿一个铁框放在铁板上面,于是密密排布字模,排满铁框子就算作一块活板,拿着(它)靠近火边烧烤它;等药物稍微熔化,就用一张平板按压它的表面,字模就平整得像磨刀石一样了。——以上两句介绍制作活板的工序。

  同学齐读这一句(“欲印……字平如砥”)。

  (4)止,通“只”;为,认为,算做;神速,极快、快得惊人。

  译文:如果只印刷两三本,不能算作简单方便;如果印刷几十几百甚至上千本,却快得惊人了。——这句介绍印刷工序中的一板单印。

  同学齐读这一句(“若止印……极为神速”)。

  (5)请学生译文,同学校正,教师评判。

  译文:经常准备两块铁板,一块铁板印刷,一块铁板另外排布字模,这一块印刷的刚刚印完,那第二块板已经备好,交替轮流使用它们,转眼间就能够完成。——这句介绍两板交替。

  同学齐读这一句(“常作……瞬息可就”)。

  以上是第二段第二层,介绍活字印刷的制板印刷程序,是文章的说明重点。

  3.疏通第三层文意。

  这一层介绍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事项。共四句话,分别请四位同学朗读、翻译。

  (1)第一句译文:每一个文字都有几个印模,例如“之”、“也”等文字,每个文字有二十多个印模,用来准备一块板面内有重复出现(这些字的时候用)

  (2)第二句译文:(活字)不使用时,就用纸条标记它们,每个韵部标上一个标签,用木格(分别)贮藏它们。

  (3)第三句译文:有生僻文字平时没有准备的,随即雕刻它,用草火烧烤,转眼间就能够制成。

  (4)第四句译文:不用木头雕刻活字的原因,因为(木头)的纹理疏密不匀,沾水浸湿后就会高低不平,并且(字模)和药物粘结在一起,(拆板)时不能够取下;不好烧烤泥模,用完后再用火烧烤使药物熔化,用手轻轻一摸擦它们,那些印模就自动脱落,一点也不会沾药弄脏。

  同学齐读第三层。

  五、学习第3段。

  指名同学朗读,教师指导,看注释,疏通文意。

  为,介词,被;予,我。

  学生翻译。译文:毕昇死后,他的印模被我的侄子们得到,到现在还(妥善的)保存收藏着。——这段介绍了毕昇活字模的下落,证明自己所介绍的活字印刷术是确切无疑的。这段说明是必要的。

  六、朗读、背诵。

  同学齐读全文。背诵第二段,教师可将每句起首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作为提示。

  布置作业

  1.根据第2段第二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具体工作程序,参照完成练习

  2.根据第2段第三层的说明,思考活字印刷的有关工艺的具体事项是什么,用四个短语归纳概括这一层的四句话,参照完成练习一。

  3.反复朗读全文,争取能够背诵。

语文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跳水》这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的一个故事。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处境的危险

  师:思路真清晰。那孩子当时的处境危险吗?

  生:危险。

  师:文章的哪些描写表现了孩子危险的处境?我请一个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孩子给大家读一下学习导航。(出示学习导航)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当时的孩子处境的危险呢?

  生:

  1、桅杆的顶端(批注:高、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批注:远危险)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批注:危险)

  3、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批注:危险)

  师:孩子这时候失足没有?

  生:没有。

  师:对了没有,还没有发生的情况,只是大家的猜想,叫假设。师:那想来读一读这两个假设的句子呢?

  生: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声音很洪亮,如果能读出孩子当时危险的处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已经感觉到了危险。全班像他一样用危险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只要就??

  (二)甲板上的人的表现

  师:在孩子追猴子的这个过程中,甲板上的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生:

  1、甲板上的人笑得声音更大了。(批注:看热闹)师:孩子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脸红了。(批注:生气)

  师:生气的孩子爬上桅杆,可猴子还在戏弄孩子,这时候孩子心里?

  生:气急了。

  师:可是猴子还是做怪样,孩子心里已经?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的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这时甲板上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生:

  1、吓呆了。(批注:危险)

  2、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批注:危险)

  3、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批注:危险)师:这一声大叫让当时的孩子?

  生:醒悟过来了。

  师:孩子当时的处境到底有多危险呢,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去看看。(出示图片)你在甲板上看到了孩子站在什么地方呢?甲板上的人他们又都是怎样的?

  生:孩子站在桅杆的顶端,甲板上的人惊呆了的表情。师:可见当时孩子的处境真是十分危险、万分危急!

  三、高潮部分

  师:在这个万分危机的时刻,船长走了出来。当看见自己的儿子站在横木上,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出示学习导航)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学习导航?

  生:读学习导航,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

  1、四个感叹号。(批注:危险、担心)

  2、立刻。(批注:果断)师:只要孩子一失足??

  生:他就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

  师:即使他不失足??

  生: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师: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啊,在父亲刚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跳到了水里,这时大家还在看热闹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已经。说明孩子还没跳水的时候,水手已经在海里了。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你觉得这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大家当时心情都十分紧张。(批注:紧张)

  师:又过了几分钟,孩子又开始呼吸了。当船长看到这儿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呜咽起来。

  师:看来船长不仅机智果断,还有着作为父亲对儿子的?

  生:爱。

  四、内容小结

  师:托尔斯泰通过对孩子当时所在的位置和甲板上其他人的变现,刻画出了当时孩子的处境万分危急。作为孩子父亲的船长用他的机智果断,化解了这场危机。我们也一直在这甲板上感受着当时的危险,现在孩子已经获救了,你有什么话,要对轮船上的人说吗?

  生:对船长说?对甲板上的人说??

语文教学设计13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和书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2、读对联,理解其意思,了解其手法,注意诵读的停顿位置,尝试背诵。

  3、自主学习古诗,提高学生自主阅读古诗的能力,引导学生自主积累古诗。

  4、讲别人的童年故事,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和表达能力,并由此更加珍惜自己的童年。

  5、习作,要求作文能写通顺,形象生动,有细致具体的描写,并且能在习作中有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

  1、正确朗读和书写词语超市里的词语,并练习用其中的词语说话。

  2、顺畅地诵读对联,背诵。

  3、能将自己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归纳,并且能用自己的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表达出来。

  教学准备

  1、做好词语卡片或者课件。

  2、在课前布置学生自学语文乐园“读对联”和“古诗诵读”部分。

  3、搜集“语文生活”部分要求的资料,做好开展班级故事会的部署。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通过一个单元的学习,同学们学到了不少知识吧?谁来谈谈自己的收获?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语文乐园六,这里是训练语文能力,巩固语文知识的地方,大家愿不愿意来这里锻炼锻炼?

  二、词语超市

  我们先来读一读“词语超市”里的词语。

  1、出示“读一读,记一记”的词语:

  荆棘狗刨门槛枪栓劫难胸脯枪毙瓦砾中尉云杉呻吟

  2、先自己练习读一两遍,注意读准字音。再读给同桌听听。

  3、指名读词语。

  4、齐读词语。

  5、再出示“读一读,写一写”的词语。

  先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然后说哪些词语我们在写的时候要特别注意。

  6、同桌之间互相说说对词语的理解。

  7、抄写词语。

  三、金钥匙

  我们再来看“金钥匙”部分。

  1、默读。是不是有同感?你还能从本组课文中找出同样生动、形象、细致的描写吗?

  2、让学生快速浏览本组课文,交流意见。感受生动形象的描写能够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3、学生交流汇报。

  4、教师总结:

  我们平时说话、写作,也要学习表达得生动、形象,给别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读对联

  1、自由读对子。同桌之间可以互相交换意见,谈谈自己预习后的收获。

  2、指名读句子,注意正确的停顿。

  3、让学生汇报对句子的理解。

  4、教师整合学生的意见,梳理字词、句子的意思。

  5、尝试背诵。

  五、古诗诵读

  小组合作学习古诗《江雪》。

  1、学习要求:

  A、了解作者。

  B、诵读全诗,读通读准。

  C、了解全诗大意。

  D、感悟诗境。

  2、学生反馈。老师相机引导。

  A、柳宗元,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

  B、指名朗读,纠正字音,齐读。

  C、各小组派一名同学汇报古诗大意,同学们集体整理后串讲句意:

  千山万岭见不到飞鸟的影子,大道小路没有行人的踪迹。只有一位披着蓑衣戴着斗笠的渔翁,独自坐着小舟在落雪的江流中垂钓。

  D、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一想,冰雪世界一尘不染,万籁俱寂,给你的感觉是什么?

  介绍古诗创作背景,引导学生品析“绝”“灭”“孤”“独”这四个字。这首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期间。“绝”“灭”二字写出寂寥苍凉的背景,以衬托渔翁孤独的形象。“孤”“独”正是作者自己的写照,寄托着诗人清高孤傲、超凡脱俗的品格。

  E、再读古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六、作业

  按照“语文生活”的要求,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下一节课,我们将开展一个“不一样的童年”故事会,看谁讲得最好。

  第二课时

  课前将学生按小组分开坐好,并且在黑板上写下美术字“不一样的童年”,安排一个小主持人。

  一、主持人出场

  开场白可以用书上的提示语或稍作修改:

  在《小英雄雨来》《夜莺之歌》《滹沱河上的儿童团员》等课文中,小英雄们投身于民族解放事业,在炮火连天的岁月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还有很多很多不同时代的.人,他们的童年都各有特点。今天我们就来讲讲“不一样”的童年故事。

  二、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好的相关资料

  先在小组内讲故事。注意把一个人童年的“不一样”讲出来。讲故事要注意事情的先后。精彩的人物语言、动作可以模仿着表演出来。其他同学认真听,并且要提出自己的评价意见。

  三、小主持人收集各小组讲故事的情况,有讲得好的,推选出来

  四、各小组推选讲得最好的代表,在班上讲故事

  评出讲得好的同学,授予“故事大王”奖。

  五、作业

  将自己的故事资料再进行修改整理。

  第三课时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开展了一个精彩的故事会,这节课我们就把我们讲的故事写下来。

  先请同学们默读习作要求。习作要求说得很明确。谈谈自己对习作要求的理解。

  二、“根据资料和讲故事、听故事时受到的启发,丰富、完善你讲的故事”

  这句话怎么理解?

  三、“把别人感兴趣的地方写细致,写具体。”

  怎么知道哪些地方是别人感兴趣的呢?怎么才能写得细致、具体呢?

  让学生讨论交流。(可以把故事再讲一遍给别人听,要别人提出意见,就知道哪些地方是别人最感兴趣的了。)

  四、学生打草稿,教师巡视

  五、誊写作文教案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及新词,积累好词佳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4、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交流资料。

  1、同学们,你们喜欢看跳水吗?这是一项体育项目,在各种赛事上,我国的体育健儿在跳水项目上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绩,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无比自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不是体育比赛,而是一个惊险的故事。

  2、出示课题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谁跳水?为什么跳水?他在什么情况下跳的水?经过怎样?结果又如何等。)我们一起来看课文

  3、《跳水》是谁写的?你还知道什么?(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列夫托尔斯泰的资料。)(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的文学家。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等。)。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一)自由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自学生字新词,画出不理解的词语或读不懂的句子。

  (三)再读课文,直到把课文读熟读通顺。

  (四)检查自学情况。交流字、词的掌握情况。

  1、出示电脑课件,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这些生字词你掌握了吗?想一想:这些字在字形上有什么特点,你能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

  2、理解词语。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理解了哪些词,是用什么方法理解的。

  把不理解意思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理解,然后在小组内互相交流,教师做适当点拨。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一)检查朗读课文情况:指名学生分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师生进行评议。

  (二)学生读书后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并提出不懂的问题。

  (三)在书中标画出课文中都有谁?他们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因为水手拿猴子取乐,所以猴子放肆;因为猴子放肆,所以去摘孩子帽子;因为帽子被摘,所以孩子去追猴子;谁能接着老师的话,用“因为??所以??”的句式将事情的过程介绍完整?(指名练说)

  (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

  四、自主合作学习课文。

  (一)课件出示思考题: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要求:(1)学生自己读书做批注笔记。(2)小组内互相交流个人收获。(3)在班上汇报交流。

  (二)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五、品读感悟,理解重点部分。

  通过刚才的学习,同学们不但对课文做了细致的学习,而且还做了认真的讨论探究,这对我们学习文章有很大的帮助。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品尝读书的果实。学生品读课文中的段落,教师重点指导学生品读以下段落。

  (一)孩子为什么会走到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去?从哪些地方看出猴子非常放肆?

  1、猴子跳到一个十一二岁的孩子面前,把他的帽子摘下来,戴在自己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水手们都笑了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光着头站在那里。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把帽子摘下来,用牙齿和爪子撕。他好像故意让这孩子生气,指着孩子,冲着他做种种鬼脸。孩子吓唬它,朝着它大声叫喊,但是它撕得更凶了。指导学生理解“放肆”,猴子为什么会放肆起来?(因为猴子知道大家拿它取乐,它做鬼脸,模仿人的样子。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又撕咬。)(猴子逗孩子,水手们在一旁“都笑起来”,孩子“哭笑不得”,很尴尬。)

  “哭笑不得”什么意思?孩子为什么哭笑不得?(猴子弄得孩子没有办法,由于猴子摘下孩子的帽子,水手们的哄笑,使孩子受到了羞辱,但又拿猴子没办法,只能哭笑不得。)

  2、水手们笑的声音更大了,孩子的脸红了。他脱了上衣,爬上桅杆去追猴子。

  引导:猴子不怕孩子的吓唬和喊叫,撕得更凶了。此刻,孩子心里想的是什么?(我要是拿不回帽子,也太丢面子了。)(我一定要追上这只可恶的猴子,夺回帽子,绝不能轻易便宜了它。)(这时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伤害,很生气,于是爬上桅杆去追猴子,想制服它。)

  3、猴子不时回过头来逗孩子,孩子气急了,不停地往上追,眼看就要爬到桅杆的顶端,??把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然后??扭着身子,龇着牙做着怪样。

  孩子气极了。他丢开桅杆,走上横木。

  (猴子越来越放肆,竟然将孩子的帽子挂在最高的横木的一头,孩子忍无可忍,气愤到了极点,于是走上了最高的横木去取帽子。)引导:区分“气急了”与“气极了”,体会孩子“气极了”的心情,也就是孩子走上桅杆顶端横木的原因。

  (二)从哪些地方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指导学生理解以下两个句子。

  1、出示句子理解

  (1)当时甲板上的人有什么表现?

  抓住“吓呆”一词,从中感悟这些经历许多困难的水手已被眼前情境(太危险的情境)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知道傻站着,更深入感悟了孩子的处境太危险了。(从侧面衬托出事态的严重。)

  从水手们的表情可以看出“全都吓呆了”;“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

  (2)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命了。即使他走到横木头上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会不会失足?为什么他拿到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孩子有可能会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得粉碎。退一步讲,即使不失足,也难以回转身来,桅杆太高、太险。)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摇摇晃晃”、“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脚底下就摇晃起来”等词句的描述中看出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

  学习方法引导:抓住重点句、关键词语谈自己的理解,可联系上文。

  2、出示电脑课件,指导学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指导朗读: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语速再快一点、声稍高一些,突出重点词语。你们读文的技巧掌握得真好,太令老师欣赏了!

  (三)看到这里紧张吗?你想救他吗?如果当时你就站在甲板上,看到这样危险的情景,你会怎样做呢?你想用什么办法救孩子?赶快想办法,时间可不等人啊!(让学生各抒己见。)(找海绵垫(床上被褥)、让水手围成一圈手拉手在下面接着、找直升飞机、让水手上去救孩子??)

  采用小组讨论的办法,逐个分析,看哪个办法既能赢得时间,又有把握。

  (四)这些办法实际上都不能行,默读课文,“正在这时候”指什么时候?这句话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这时是千钧一发的紧急关头,这句话是个过渡句,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五)面对这样危险的情景,那船长----孩子的父亲是怎样做得呢?自读课文的最后两个自然段,看一看船长是怎样做得?请同学们再把这几个自然段读一读,想一想:船长为什么要用枪瞄准孩子,命令他跳水?

  研究:如果孩子不跳水,父亲会不会开枪?(小组展开辩论。)从课文中找出根据,说明父亲不会开枪。结果怎样?

  (这时,要救孩子,唯一的方法就是跳水了,退了不行,摔下来必然粉身碎骨。船长担心孩子不当机立断,所以一再提到“开枪”。)船长当时会怎样想?把自己想到的先在小组内交流,然后全班交流。﹙提示:你可以这样说:船长当时会这样想或船长还可能这样想?

  感情朗读:这是一位机智、勇敢、果断的船长。你能把自己的体会读出来吗?“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已经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八)这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作者要赞扬什么?(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九)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仅仅两句而已,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活脱脱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生动。这种对人物的描写手法,是我们在写作中值得借鉴和学习的。

  六、总结全文。

  (一)教师结合板书总结全文。

  (二)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你最佩服谁?佩服他什么?

  (这篇课文作者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不要束手无策,要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三)此时此刻,你想对船长的儿子说些什么?(你做错了事,要敢于回头,不要怕别人笑话。)(你为了一顶帽子,差点失足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这不是勇敢,而是莽撞。)(你想过没有,万一失足,你会给亲人、朋友带来多么大的痛苦。你为了赢回一点儿面子,险些付出了生命的代价。今后做事一定要想想后果??)

  七、拓展延伸。

  (一)孩子被救上来以后,会说些什么?船长会说些什么?水手们又会说些什么?展开想象,

语文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引导学生掌握作文审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2.能力目标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二、教学要点

  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

  三、教学难点

  通过分类整理和指导,让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特点和审题技巧,并用之于写作实践。

  四、教学流程

  教学流程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环节一:

  明确考点

  中考作文命题,一般分为话题作文、材料作文、半命题作文和命题作文。识记,把握考点内容充分把握本考点。

  环节二:

  直击中考(20xx届北京中考)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对话是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沟通的一种方式。对话可以增进彼此的了解,可以倾诉各自的心声,可以碰撞出智慧的火花请你以“对话”为题目,写一篇文章,可以记录精彩的对话过程,可以描述对话产生的美好结果,可以阐述你对对话的认识

  题目二:《超级智能住宅》这篇科幻小说的结尾充满悬念。男主人与房子之间的矛盾冲突会怎样收场,超级智能住宅里又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你发挥想象,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2)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字数在600—800之间。(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参考例文:资料包20xx届北京中考作文卷.doc

  【解析】题一,从三个方向延展作为立意与素材。第一,指出对话范围:小到同学间、师生间,父母亲人之间,只要是人与人之间均符合题意。第二,对话内容:情感、道德等方面具可以涉及。第三,作文的难点在于对话要设置一定情境,有原因才会展开对话。题二,只要考生所写内容与科幻小说的情节相契合,符合情节的发展,同时注意体现自身理解,从社会实践活动出发,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益,且在文章的立意方面着重对人生、自然或社会阐述感悟即可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话题作文】

  话题作文的“话题”是写作的核心,是审题立意的对象,所以审题立意是关键。话题作文审题立意的中心是“话题”,而非材料或提示语。如话题“学会理解”,有的考生只在“理解”上行文,忽略了话题中“学会”一词的“题眼”作用,没有在关键词上做文章,以致严重偏离了话题。

  话题作文的特点:一是立意自定,立意可大可小,最好能以小见大;二是文体自选,只要没有特殊限制,除了记叙文、议论文处,写成散文、小说、剧本、实验报告等都是允许的;三是题目自拟,这时你前边准备的材料很可能就派上用场了。

  注意事项:

  1、首先我们要记住一句话:话题作文写作时最重要的特点就是“主题与话题相关”。

  2、其次在拟题中注意四点:

  第一、不拿话题做题目,题目的.范围要小,从小处入手。

  第二、力求有新意,有创造性。

  第三、题目精练,不显得冗长呆板

  第四、文题中尽量含有话题中的关键词语,或所拟文题与话题有关,不宜离题太远,甚至过于隐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材料作文】

  材料作文是把一则简短的材料(文字材料或图画材料)提供给学生,让学生从中发现中心,然后写作。材料作文其实就是让考生自己总结出“话题”,考生可以按照学课文时总结文章中心的方法总结所给材料的中心,然后提炼出中心词,提炼出中心词后就可以按照话题作文的要求去写作了。

  注意事项:

  1.抓关键词,仔细分析命题者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

  2.把握材料寓义.

  3.比喻、寓言类材料,先概括材料大意,再通过寻找与生活的对应点,深入理解题旨。

  4.对同一材料,不同的考生会有不同的选择角度,要选取那些最能表现题旨的角度。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两类文体应注意的事项】

  现在的作文很多不限文体,不限文体并不是不要文体,你一旦决定了写作的内容,就一定要确定文体,考场上最常用的是记叙文和议论文。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记叙文的注意事项】

  ①把内容落实到人或事或物上,把人写好,把事写实,避免文章的空洞。

  ②若从自己或身边的实际中难以开发出动人的故事,写一篇小小说或散文也不失为一种聪明的选择。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

  环节三:

  考点分析方法解读【写作议论文的注意事项】

  ①在文章开头一定要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不要让评卷老师找不到你的论点;

  ②一定要有典型的事例和名人名言做论据;

  ③写过论据之后一定要有针对观点的分析。

  在理解的基础上交流、识记,形成能力。通过本次活动,使学生了解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