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实现教学目标的计划性和决策性活动。那么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牧童》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牧童》教学设计1
教材说明:
《画家和牧童》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身为著名画家,面对一个牧童的指正,非常诚挚地向牧童道谢,虚心之美德令人感动。小小的一个牧童面对地位尊崇的大画家出现的错误,竟然“挤”进赞叹着的人群大喊画错啦,又是何等的率真!不盲从,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品德值得我们学习。
学习目标:
1、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难点:
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教学准备:
挂图字卡录音机及磁带,投影仪等。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一个小小的牧童,竟然对着著名的大画家戴嵩的画大喊:“画错啦,画错啦!”这胆量令人佩服。这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的故事同学们想知道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齐学习21课《画家和牧童》。
2、相机出示课题。画家和牧童(“画家”写的大些,“牧童”写的小些)(齐读课题)
3、谁知道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4、教师设疑,引导读书,这个人人敬佩的大画家却对小牧童连连拱手道谢,说:“多谢你的指教。”这是怎么回事呢?快读课文,到课文中去找答案。
二、朗读感悟
1、初读整体感悟。
(1)自已小声读课文。要求不指读,不读错字,不加字添字,边读边想,把使你感动的句子画出来。
(2)小组中展示,同桌或小组中互相读读,向大家展示你的朗读情况。
(3)小组中交流一下,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为什么?
2、看图重点朗读感悟
(1)出字课文插图在文中找出图中不同的人说的话仔细读一读。
(2)图上的哪一个人是大画家戴嵩?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3)小组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图中的故事。
(4)对比,感悟人物品质。
戴嵩——牧童
年龄不一样: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地位不一样;一个是画家,一个是牧童。
生活不一样:一个画画,一个放牛。
品质不一样:一个谦虚,一个勇敢、实事求是。
(5)看图说说牧童是在什么情况下指出画家戴嵩画错的。练习用赞美的语气读人们的评价。
如果你是戴嵩你会感到怎样?可他却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用诚恳和蔼的语气读戴嵩此时说的话。用对话的速度,天真质朴的语气读牧童说的话。
(教师可适时范读,引导评读、仿读、赛读、表演读等)
(6)四人小组,合作练读。在分角色读时,力争通过表情和动作把叙述部分的内容表现出来。
(7)请组内朗读好的学生在全班表演朗读。从表情动作语气三方面引导评议,检查学生对“称赞赞扬和蔼惭愧拱手”等词语的理解情况)
3、领悟内容诵读全文。
(1)想象当时的情况,人们听了会说些什么?
(2)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谁说什么?
(如:我想对戴嵩说;真佩服您!您的画画得多好。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您又是那样谦虚,一个大画家还虚心向一个牧童请教。
我想对牧童说:你真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你也很会观察,斗牛的情形你记得清清楚楚。)
(1)带着各自对课文的体会,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总结课文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哪些收获,快来告诉老师和同学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上节课同学们不但课文读的好,表演的好,而且对课文内容理解得也很好,真了不起!能选自己喜欢的部分读给老师听听吗?(分段自由选择读课文)
(2)同学们,从大家流利的读课文中老师知道你们把文中的生字都认不下了,还有不认识的吗?这节课咱们就想办法解决。
二、生字教学
(1)各自读课文,把不认识的字找出来划住,用自己喜欢的办法学会它们(生字全部学会的同学,可以当小老师,在组里帮助其他同学认字;也可以查字典;问老师;等等)
(2)小组内同学们互相检查识字情况。(可以认卡片;也可以自编谜语,自编游戏。)
(3)投影片出示要求会认得生字词
戴上价钱购买浓墨涂抹和蔼批评翘起来驱赶苍蝇惭愧拱手
(自由读读,不认识的看看书或问问同学;一起读一读。)
(4)小黑板出示要求会写的生字
兄呆商抹挤拱决价钱购批评
a指名读读,说说它们各是什么结构的字。
b同桌讨论,你读了些字发现了什么?
“抹,挤,拱,批”四个字都有提手旁。
“商”字很像“摘”字的右半边,但不一样。
“价”字有三个撇,最后一撇写法不同。
“钱”字和“浅”字只是左边的偏旁不同。
c示范指导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钱”:左短右长,重点指导金字旁和斜钩的写法。
“钩”:“宝贝”的“贝”字和“匀画”的“勾”字都写的瘦长一点。
学生在书上描红,并练习书写。
同学们,你们能帮这些生字找些朋友吗?(指名说)
三、拓展延伸
用你最喜欢的字组个词,再说一句话。(小组内进行)
说说你有更好的办法很快的学会这些生字吗?(指名说)
开一个“人无完人”的故事会:
课外收集能说明“任何人都不会是完人,都需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故事,自己读读,并和同学交流交流。
(如:孔子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的故事;华罗庚的故事等。)
板书设计:
画家 和 牧童
浓墨涂抹和蔼 喊
轻笔细描惭愧
虚心 勇敢
《牧童》教学设计2
1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以及校情和学情的分析,围绕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教学纬度,设定本课的目标如下:
1、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在学习过程中积累有关夸赞戴嵩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中画家面对错误,谦虚谨慎,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挑战权威的优秀品质。
3、让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了近两年的学习,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识字方法,识字是重点,但不是教学的难点。怎样让学生在阅读实践中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成为我本课教学的难点
3重点难点
重点:会认13个字,会写12个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难点:引导学生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评论(1) 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
1、在拼读和识记的过程中会认戴、价、购、墨、抹、蔼、批、翘、驱、蝇、惭、愧、拱等13个生字。
2、会写本节课12个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评论(1) 学时重点
在拼读、识记的过程中会认本节课的13个生字。
评论(0) 学时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21、画家和牧童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播放课件)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把画画的很好的人叫什么吗?
生:画家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棒,那么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欣赏一幅画(播放ppt,出示图片)大家从这幅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我们把这个放牛的小朋友叫做“牧童”,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 板书“画家和牧童”(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21、画家和牧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师:一边是画画很好的画家,一边是放牛的小孩子,这两个人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可是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大家说一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
师总结:一个小孩大胆的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的错误,大画家虚心的接受的`牧童的建议的感人故事。
(二)认读生字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拼读。(播放课件)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教师纠正。
3、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4、划去拼音,学生开火车读,教师检测。
5、指导识记生字
(1)偏旁归类识字:惭愧
(2)加偏旁识字:区—驱 末—抹 比—批 共—拱苗—描
(3)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4)看字形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5)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
“购”,去商店购物
6、强调难写、易错的生字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钱:重点指导金字旁的写法
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思考:画家戴嵩和牧童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一个是画家,一个是放牛的小孩
一个很有名,一个很普通
一个谦虚,一个勇敢
三、小结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兄 呆 钱 购 批评
活动3【作业】21、画家和牧童
1、本课生字一个三遍,带拼音并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画家 一( )先生 一( )画
一( )商人 一( )牧童 一( )牛
4。2第二学时评论(0) 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
1、会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
2、积累有关夸赞画技高超的词语和句子,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全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评论(0) 学时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会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的句式说话。
评论(0) 学时难点
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21、画家和牧童
教学过程:
一、旧知导入
1、习题导入(播放课件)
2、学习了上节课的内容,你能完成下面这个填空吗?先自己说一说。(播放课文录音)
出示填空:唐朝有个著名的画家戴嵩画了一幅《 》,围观的人看了,( )。只有牧童( ),戴嵩听了,( )。
活动2【讲授】21、画家和牧童
二、读文品悟
1、自由读课文,思考:对于戴嵩的画,大家是怎样评价的?
⑴出示商人、教书先生和牧童的话,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播放课件)
a、带表情读
b、带动作读
(抓住不同人物的表现,引导学生品析文字,感受戴嵩画技的高超。)
2、大家为什么纷纷称赞戴嵩的画?轻声读课文一、二自然段。
⑴怎样读才能让人感觉戴嵩是著名的画家?学生练习读、指名选择喜欢的句子读、教师范读、分组读。
(追问:你为什么这样读?)
⑵重点指导这两句话:(播放课件)
A、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戴嵩的画画得好。)
B、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细笔轻描,很快就画完了。
(戴嵩画得很快。)
⑶师:你们看,汉语中的“一”多神奇啊!你还能举出这样的例子,夸夸它吗?
指导学生用”一……就……”练习说话
指导学生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对于戴嵩的画,大家赞不绝口,可是小牧童却挤进人群大声喊,(喊什么?)指名读、男女分组读、齐读。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观察围观人的表情,想一想当时人们是怎么想的?(播放课件)
(2)如果你是大画家你当时会怎样?戴嵩是怎么说怎么做的?轻声读课文5、6自然段,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戴嵩很谦虚
生2:画家也有出错的时候
……
(3)有感情地朗读戴嵩和牧童的对话:练习读、同桌分角色读、指导读、范读、评议读、表演读。
(通过牧童和围观人态度的对比,在多种朗读中感受文本,体会出牧童的实事求是和戴嵩的谦虚。)
4、深入思考:
读到这里,你想说点什么?想对谁说?指名任意说。
三、小结
学生共同分享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自己的喜爱。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大)画家 本领大 谦虚
了不起
(小)牧童 细心 勇敢
活动3【练习】21、画家和牧童
四、出示课堂练习
我会填
赞扬 夸赞 称赞
(1)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 )的,还争着购买
(2)戴嵩沉思片刻,挥笔画了一幅《斗牛图》。围观的人看了,纷纷( )
(3)“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 )道。
活动4【作业】21、画家和牧童
作业设计
写一写:
给画家戴嵩或者小牧童写一段话
21画家和牧童
课时设计课堂实录
21画家和牧童
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课时目标:
1、在拼读和识记的过程中会认戴、价、购、墨、抹、蔼、批、翘、驱、蝇、惭、愧、拱等13个生字。
2、会写本节课12个生字
3、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学时重点
在拼读、识记的过程中会认本节课的13个生字。
学时难点
能够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21、画家和牧童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播放课件)
师:小朋友们,你们喜欢画画吗?
生:喜欢
师:那你们知道我们把画画的很好的人叫什么吗?
生:画家
师:我们的小朋友真棒,那么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欣赏一幅画(播放ppt,出示图片)大家从这幅图中都看到了什么?
……
师:同学们观察的可真仔细,我们把这个放牛的小朋友叫做“牧童”,这节课老师就给大家介绍两位新朋友。 板书“画家和牧童”(齐读课题)
活动2【讲授】21、画家和牧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自由朗读,整体感知
师:一边是画画很好的画家,一边是放牛的小孩子,这两个人似乎没有什么联系,可是他们之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画出生字。
大家说一说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生:……
师总结:一个小孩大胆的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的错误,大画家虚心的接受的牧童的建议的感人故事。
(二)认读生字
1、出示课件,学生自由拼读。(播放课件)
2、指名当小老师领读,教师纠正。
3、同桌合作做“你指我认”的游戏,互相帮助识字,看哪组合作的最好。
4、划去拼音,学生开火车读,教师检测。
5、指导识记生字
(1)偏旁归类识字:惭愧
(2)加偏旁识字:区—驱 末—抹 比—批 共—拱苗—描
(3)换偏旁识字:沟—购 绳—蝇
(4)看字形识字:“墨”—墨是黑色的
(5)生活识字:“价”,超市里写有“天天平价”
“购”,去商店购物
6、强调难写、易错的生字
兄、呆:上面的“口”要上宽下窄:“兄”的最后一笔要圆润舒展:“呆”下面部分的竖要写在竖中线上。
钱:重点指导金字旁的写法
购:“宝贝”的“贝”字和“勾画”的“勾”字都写得瘦长一点。
(三)对比感知
1、检查读文,师生共同评议,重点纠正字音和难读的句子。
2、思考:画家戴嵩和牧童有什么不同?
生:一个是大人,一个是小孩
一个是画家,一个是放牛的小孩
一个很有名,一个很普通
一个谦虚,一个勇敢
三、小结
大家对戴嵩的画赞不绝口,在这种情况下小牧童却说他画错了,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研究。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兄 呆 钱 购 批评
活动3【作业】21、画家和牧童
1、本课生字一个三遍,带拼音并组词
2、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画家 一( )先生 一( )画
一( )商人 一( )牧童 一( )牛
吴忠市红评论第一学时学时重点
优点:
重点较详细
缺点:
要把“四会”生字作为重点
吴忠市红评论第一学时教学目标
优点:
目标明确,清晰
缺点:
三维目标体现不明确
吴忠市红评论重点难点
优点:
重点、难点分析准确到位
缺点:
会认13字确定为重点稍微有些偏
Tags:画家,牧童,优质,教学设计
《牧童》教学设计3
【教学理念】
立足语文本体性教学,按“认识一实践一迁移”的程序设计教学,强化语言表达,落实语言实践,形成语言技能。
【教学过程】
一、比较牧童的前后喊话,感情朗读故事、讲述故事
1.朗读。师:接下来,我们学习第二则故事《牧童和狼》,谁来读好故事?
2.比较。师:故事的主角是牧童,伊索写了他的两次语言。比较下,要读出牧童两次“大叫”的不同情感,你想怎么读?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第一句要读出牧童表面慌张,实质在戏弄、欺骗村民,有种扬扬自得的感觉;第二句要读出牧童真的是害怕、慌张的语气。两句都可以采用夸张的语调读,第一句拉长语调、得意扬扬地读,第二句带着哭腔读。)
3.演读。师:请采用表演式的`朗读,来讲一讲这则故事。
(设计理念:感情朗读是每篇课文共性的语文技能,就是语文本体性教学的共性内容。本则寓言的朗读训练是采用夸张式的语调表现人物情感,将体会牧童的内心情感渗透在感情朗读这一本体性教学内容之中。)
二、比较长句与短句,认识“短语式语言描写”方法
1.比较。师:我们再来比较下面两组句子,想想课文为什么不用第二句呢。
第一组:
(1)好几次他大叫:“狼来了!狼来了!”
(2)好几次他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
第二组:
(1)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来了!狼来了!快来帮忙啊,狼在吃羊了!”
(2)牧童吓坏了,他慌忙大叫:“狼真的已经来了。狼真的已经来了。大家快来帮忙啊,狼真的在吃羊了。”
(第二句一是没有用“!”,二是都是长句子,不能很好地表现牧童的情感。)
2.小结。师在人物语言描写中,为了表达急切、害怕、慌张等情感,要用短句和感叹号,不该用长句。
(设计理念:通过比较,让学生读读、议议,认识到“短语式语言描写”能表达急切、慌张等现场情感,但学生形成的还只是抽象、模糊的概念。)
三、比较原文与改写,练习“短语式语言描写”,理解寓意和写法
1.练习描写。师,故事中没有村民的语言描写,我们来试着描写村民的两次语言,写在课文合适的地方。想想,你想表达出村民怎样的内心,采用长句还是短句,还要注意正确使用标点。
2.交流表达。
出示学生的描写:
(1)好几次村民们都互相大喊:“快打狼!快打狼!”
(2)村民们听了,摇了摇头说:“又在说谎!又在说谎!真是个贯说谎的孩子,谁还相信他呢?”
(通过“短语式语言描写”,第一句表现出村民的急切、果断,第二句表现出村民的无奈、气愤。)
3.理解寓意。师:最后,牧童明明说的是真话,村民们为什么还这样说呢?(一贯说谎的人即使说了真话,也没有人会相信。)
4.比较写法。师:再比较一下,伊索为什么不写出村民的语言,这样不是更具体些吗?(“伊索寓言”短小精悍、情节紧凑,出现村民们的语言描写就不符合特点了;再说,村民们不是故事的主角,写了就不能更好地突出牧童。看来,还是请同学们擦去刚才村民们的语言描写为好。)
(设计理念:在上个环节学生获得“短语式语言描写”的概念后,通过仿写村民语言的实践运用,对“短语式语言描写”的认识变得更为清晰具体,这才可能转化为语文技能。并在实践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有机渗透了寓言的寓意理解。)
四、作业
师:这则寓言故事的道理,在我们的生活中也会有。请你仿照《牧童和狼》的写法,也来写一个故事,可以是编的寓言故事,也可以是生活中真实的故事。做到短小精悍、突出语言描写、点出道理。
(设计理念:在学生对寓言故事特点已形成模糊认识的基础上,力图通过故事编写这一语言实践活动,使寓言故事特点在学生脑海中明晰起来。)
《牧童》教学设计4
一、课前游戏
看图猜古诗
二、揭题
刚才咱们读的最后一首《所见》,写得是牧童白天放牧的情景。放牧归来,牧童的生活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新的古诗,揭题。
简介诗人。
三、初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读谁字音,读顺诗句。
2、指名读,评价。
相机指导:多音字铺为什么读铺呢?
第四句中有个平舌音容易读错。课件出示蓑衣
指生读。这个字在哪首诗词中学过?
知道蓑衣是什么吗?引导学生看注释。
3、齐读。
四、有板有眼地读
1、提示七言诗的停顿,生练读。
2、师配乐范读。
3、谁听出来了,老师是怎么读的?
注意反馈时的引导。抓“铺、野、明”,指导学生读出古诗的抑扬顿挫。
4、齐读。用手势指挥。
5、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牧童?相机板书悠闲自在
五、品读感悟
1、从哪儿能感受到牧童的悠闲自在呢?现在,就让我们跟着吕岩走进牧童的生活吧!
2、出示一二句,指生读。
诗人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呢?
3、那是怎样的草啊?你从哪些字眼能体会得到?
①“六七里”感受草原的广阔。
②“铺”舒服和辽阔指导感情朗读
4、男女生读。
5、听了大家的朗读,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这样一片美丽的草原。(课件出示图)
你想听到些什么样的声音?
6、此时的草地上正传来了———听(课件几声笛子)
那是晚风吹来了牧童的笛声啊!引读第二句
7、牧童他可能会想到些什么呢?链接诗句。
8、笛声三四声,吹尽了他牧牛的乐趣,悠闲的生活。引读——第二句
9、笛子不是用来吹的吗,诗人为什么要用一个“弄”字呢?他到底是怎么吹得呀!
链接“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体会“弄”表达的意味,指导朗读。
10、夕阳西下,草野茫茫,牧童短笛随风扬。多静谧的景象,多悠闲的心境啊!引读一二句。
11、牧童就这样悠悠地回来了。回到家后,他又做了些什么?
出示三四句。
12、你又从哪体会出牧童的悠闲自在呢?
13、引导学生感受牧童生活的.快乐。小组读。
14、诗人吕岩为何要写这样的牧童呢?出示:吕岩小传
谁能读出他的这种渴望?
15、看着这些准确传神的词,你能试着把这首诗背一背吗?
16、(配乐)看着课文的插图,背诵古诗。
六、拓展
1、吕岩笔下的牧童以弄笛、卧月为乐,让我们再来认识两位儿童,去分享他们的快乐。
2、课件出示《池上》《稚子弄冰》
七、小结
我知道同学们在积累古诗时有很多好方法。今天我们感受到了许多古代儿童生活的快乐,你们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一句诗、一个场景,配上图,用画面表现出来。还可以配上熟悉的曲调,尝试着把这些古诗唱一唱。当然你们还可以试着演一演。相信大家会有更多的收获。
《牧童》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
《牧童》是唐代诗人吕岩的作品。这首诗形象、鲜明的表现了郊野辽阔的景色和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文字浅近,用意却深。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绝句。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凝练,意境悠远,是我国古典文学的精华。怎样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进入古诗那优美的意境呢?我确定了这样的教学思路:“淡化诗意,品析诗句,反复诵读,领悟诗情。”着力体现三个方面。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流利朗读、背诵古诗。
2、理解词中字词的意思以及整首词的意思。
3、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
3、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诗句大意,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牧童无拘无束、自由自在的思想感情。通过反复诵读古诗,达到熟练成诵,让学生感受牧童自在快活的生活,体会牧童悠然自得的心情。
教学过程(牧童短笛)
一介绍诗人,激发兴趣
大家听说过“八仙过海”的故事吗?谁知道“八仙”是哪八个人?()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牧童》相传就是八仙中的“吕洞宾”写的。吕洞宾到底是不是神仙我们不知道,但历史上确实有吕洞宾其人,他原名叫做“吕岩”,唐代人。本单元的主题是童年,那在吕岩笔下的牧童,他的童年生活是怎样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慢慢地,认真、仔细地将这首诗读三遍以上。
2、谁有勇气单独为大家朗读这首诗。(评价:读通顺,流利)谁再读?
他读准了一个生字,生板书:蓑强调字音不卷舌分析字形
3自由默读全诗,想想每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1诗的意思搞清了吗?那老师要考考你:谁先来读这首诗?结:读得字正腔圆有节奏大家注意诗中有一个多音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铺诗中为什么读pu?:(多音字从字义上区分读音)把东西散开放置,平摆。诗中指什么?(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
2你能根据第一小句给我们描述一下那是那是一片怎样的原野?(“铺”字,让我们想起眼前绿草葱茏,一片生机。“六七里”:眼前似乎浮现宽阔的原野)你能美美地读出这样的原野吗?
3眼前绿草茵茵,我们耳畔似乎又听到什么?(清脆悦耳欢快牧童的笛声)你是从哪个字中,听到了这样的笛声?生板书:弄“弄”什么意思?(逗弄)“笛弄晚风”是笛声逗弄晚风吗?你从弄字体会出什么?(把风中笛声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结:刚才抓住一个”铺、弄”字去体会诗句的意思,这是学习古诗的一种方法。
结出示:抓重点字体会诗意齐读
4快乐的牧童边吹笛边嬉戏。同学们,张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听着晚风中传来的牧笛声(点音乐《牧童短笛》)或许,他刚一吹气,老牛便抬起头看着牧童;或许,不远处传来了更悠远的牧童歌声,或许老牛一听着笛声,便安详的吃着草……或许……谁能试着边想象画面边朗读这两小句诗?结:读出视觉上的宽阔和听觉感觉上的美好
5一片葱茏的广阔原野上,牧童正在逗弄他的短笛,偶尔吹出几声清脆的笛声,好不悦耳。随身一躺,都似乎躺进了大自然的怀抱。可是牧童在哪里呢?出示:(1)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牧童?(你看他,正撑着小肚皮,一路归来,吃饱了,喝足了。困了,就往草地上一躺,有清风明月为伴)你从古诗的哪些字句中看到了牧童?根据刚才学古诗的方法,你认为这句诗中的重点字是哪一个?生板书:饱卧你能试着说一说这句话的意思吗?
6的确,广阔的原野上,铺满了青青的野草。牧童悠闲地放着牛,吹响了短笛,几声悠扬的笛声和着徐徐的晚风传来。多美的风光,多自在的牧童啊!牧童回到家里已到了黄昏,晚饭吃得饱饱的。连蓑衣都没脱,就躺下来,有滋有味地观赏那渐渐升起的明月。这正是“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7蓑衣是什么意思?怎么知道的?(注释插图)
结出示:学看注释理解字义也是学古诗的一种反方法齐读
蓑衣那决不是一件漂亮舒适的衣服,牧童为什么不脱蓑衣而躺在院子里看明月的升起?你是怎样想的?
(①牧童辛苦了一天,困了,来不及脱下蓑衣。
②他是很自在潇洒的,没有想那么多。他可能想用蓑衣当被盖吧!)
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饿了就吃,困了就睡,无牵无挂,自由自地,是多么可爱的牧童啊!请你们用自己的喜爱之情,再读这句诗。
(2)这样的生活真是——?(悠闲、自在、无拘无束)
(3)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牧童会是怎样归来呢?(展开丰富的.联想)
7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白日老牛牧笛为由,晚上清风明月为伴,真如世外桃源的生活。在这样怀抱中的牧童,是怎样的感受?师板书:安然自乐如此悠闲、自在、轻松,谁能将他的感受读出来?(读出牧童吃饱后躺在月夜下的惬意)你向往这样的生活吗?自由读读全诗,读出你的向往。
四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1闭上我们的眼睛想象,眼前绿草茵茵,耳畔牧笛声声;老牛品草静静,夜晚清风习习,高空明月朗朗,牧童卧草眠眠,太惬意了!你能再读出这样的快乐吗?(齐读)结:刚才大家一边想象,一边用朗读把牧童的情感表达出来,这又是学习古诗的另外一种方法。结出示:想象意境感悟情感齐读
2、作者吕岩为什么要写这样的牧童?大家从吕岩小传中或许就能明白。出示读你明白了吗?生于兵荒马乱的吕岩多么渴望能过上这样悠闲快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生活啊!谁还能读出作者这种渴望?
3人们常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作者用精炼、生动的语句,描绘了一幅宁静、悠闲的乡村生活图,刻画了一个可爱、调皮、安然自乐的牧童形象。这样的生活不但作者十分的喜欢、热爱、向往,连我们都十分的羡慕,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情感再来读一读或背一背这首诗吧。
4能背下来了吗?试着背一下,注意感情。
五总结学习方法: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学习方法、诗意……)今后用学到的方法灵活学习
六、拓展延伸,积累语言
1、今天我们一起欣赏山村原野迷人景色的同时,认识了一位悠然自得的牧童,其实古代有不少诗人把小朋友生活中的趣事写入诗里。你知道这样的诗吗?
如《所见》、《小儿垂钓》、《清明》、《村晚》等,课下多背诵积累这样的诗
2同学们,透过诗人的笔触,我们对千年之前的儿童的生活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不无遗憾的是,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小小的镜头,只是无声的电影。如果这个镜头再放大一点,电影里的人物动起来,这部电影有了声音,有了色彩,那该多好啊!很多反映历史的电视电影,其实是几句话就能写完的事,可经过现代人的想象复原,就成了充满生活气息有声有色的故事。能不能尝试着今天学的这首古诗改写成一个故事,让诗中的牧童更加生活化,离我们更近?
《牧童》教学反思
进入了四年级,学生对于古诗的学习已经不再感到陌生,对于古诗的学习方法也不再感到生涩,于是课堂伊始,我以童年的美好引入课文的学习,引导学生体会自己童年时光的幸福和美好,激发学生探究一千多年前的儿童是怎样度过自己童年的兴趣。在理解的基础上,学生对于诗文的内容也就不费吹灰之力了。在教学过后,我仔细反思了整个的教学过程,教学中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充分地信任学生,学生也会充分地信任自己,从而产生课堂教学的朵朵美丽的火花。但是反思之余也发现了自己在这个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在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主体性的同时,教师的主导性在我的课堂似乎反映的不够。教学目标达成后,教师的深入挖掘仍是课堂教学的点睛之笔。
改写牧童:
在一片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晚风“呼呼”地吹着,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这时,晚风中断断续续得传来了一声声的笛声。草原上的小草仿佛听懂了这笛声似的,一起跳起了舞。循着声音望去,我看见了一个正吹着笛子的牧童。他的衣服不太平整,衣服上还留着几颗饭粒,一副吃饱了的样子。他悠然自得地躺在软软的,仿佛胜过一切床的草坪上,旁若无人地吹着牧笛。羊群们也听懂了这笛声,听话地在牧童的旁边吃草。牧童吹了一会儿,仿佛累了,便翻了个身,穿着蓑衣,望着明月,两手逗弄着手边的青草,继续在这美丽的风景中自得其乐地享受放牧的自由,享受晚风的吹拂。
《牧童》教学设计6
启发谈话: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内容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味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著,作于一九三四年。
(二)“听”完全曲,“听”后回答下列问题:
1、《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
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
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
(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全曲
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
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
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
本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象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
分段分析,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学生加深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作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七、课堂小结及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养成安静聆听音乐的好习惯,积极参与体验乐曲带给人们的不同的情绪。
《牧童》教学设计7
一、复习导入
师:同学们,有一些热情的小词语已经等不及要见你们了,想不想认识他们?
1、[出示词语](请三位,每人读一排。——齐读词语。)
2、师:这三个淘气的词语想考考你们,敢不敢接受挑战?(敢)戴嵩、称赞、购买。
师:好样的!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戴嵩是(唐朝著名的画家),你能用上这几个词来介绍一下这位大画家吗?谁能把三个词都用上? 生说
3、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位大画家和一位牧童的故事。板书:画家和牧童(“画家”写得大,“牧童”写得小)。
师:齐读课题,你发现了什么?
师:你知道老师为什么把“画家”二字写得特别大,“牧童”二字写得特别小呢?
生:画家是大人,牧童是小孩
师:是呀,他们年龄不同。
生:画家是非常有名的,而牧童只是个普通的放牛小孩。
师:他们身份不同。
生:、、、、、、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有道理,可就是这么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却做了一回小牧童的学生,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轻轻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2——5自然段(生读课文)
2、师:读完了吗?那读出了哪段是写戴嵩正在作画?
[示句图:戴嵩现场作画图]此时,戴嵩正在画《斗牛图》,只见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看到这情景你想说什么?
生:戴嵩真不愧是著名的画家。
师:能你的这种感受送进去,读!
生:戴嵩画得好快呀!
师:我注意到了你把“一会儿”重读了,你怎么想到要把它重读了?(生说)
生:戴嵩真厉害啊!
师:我听出来了,戴嵩真是一位能干、多才多艺的画家啊!好,同学们,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一起读!(齐读)
3、师:!这幅《斗牛图》很快完成了,围观的.人对这幅画是(纷纷夸赞)。现场谁愿意来夸夸它?[活动:扮围观的群众夸这幅画]
[示句子:“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
师:这位商人,你来夸一夸
生:……
师:不错。这位大商人,你请!
生:……(生边读边竖起了大拇指)
师:果真是绝妙之作啊!(边说也边竖起大拇指)现场有教书先生吗?这位教书先生你来夸一夸吧!
[示句子:“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生:……
师:现场还有很多尊贵的客人,还有谁想对戴嵩的画夸赞一番呢?
生:、、、
师:你对这画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生: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
师:你和教书先生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谁有特别一点的夸奖之词吗?这位你请!
生:画得太妙了,画得太妙了,不愧是著名的大画家啊!
师:果然与众不同!这位你来!
生:画得太好了,简直栩栩如生啊!
师:你有何高见?
生:这真是难得一见的佳作啊,画得实在太像了!
师:这么多人,你一言,我一语就是课文说的“纷纷夸赞”。
《牧童》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歌曲《牧童谣》
教学目标:
1、通过演唱歌曲,学生能够对mi,sol,la,re”的音高有所感知
2、能够风趣、准确的演唱歌曲,唱出湖北民歌的这种味道。
3、通过演唱歌曲,学生了解4/4拍的强弱规律,并能在歌曲中熟悉运用。
教学重点:
1、了解4/4拍节奏的强弱规律,并能准确表现
2、学唱歌曲《牧童谣》,体会民歌的风格,感受歌曲的情绪。
教学难点:
歌曲中第三小节旋律的音准。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钢琴
教材分析:
歌曲《牧童谣》是一首湖北民歌,4/4拍子,五声调式。歌曲的节奏抒展,旋律活泼欢快。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描绘天上太阳放光明和地上草儿青又青的田野风光,抒发了小牧童悠闲放牧的愉快心情。歌词中巧妙运用“那斯那斯嗨”的衬词,简单易学,利于传唱。也方便学生编创回答式的歌词。全曲由re、mi、sol、la四个音构成,以生动有趣的问答式的歌唱表演形式来反映牧童在放牧时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师生问好学生按顺序座位坐好
二、引入主题
1、通过古诗句,引出牧童的概念
师:同学们之前是不是都学过这样的一句诗,借问酒家何处有,( )遥指杏花村?生:牧童遥指杏花村!
生回答牧童后,牧童作为新朋友出现,贯穿整节课适合儿童的心理富于童趣
2、教师点击课件,请出这位小牧童。 (课件)牧童和小朋友们打招呼
同牧童相互问好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活跃课堂气氛。
三、学习新歌
1、节奏游戏
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拍手玩儿水果节奏游戏,并提问相应音符时值让学生回答。
不仅带动了课堂气氛,增加了学生的积极性,又巩固了之前学过的乐理知识,一举两得。
2、节奏引入
(教师点击课件,出现歌谱)教师通过水果节奏游戏,将各种相对应的音符时值带入到本课歌曲节奏中。让孩子更容易快速学会歌曲节奏的同时,加深学生印象。
3、引出4/4拍及其强弱规律的概念
师:同学们,4/4拍,是以几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几拍呀?
生:四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四拍
师:老师告诉大家,4/4拍的强弱规律是:强弱次强弱
让学生看着课件内容,用手势表示出来,之后看着曲谱,一边按节奏念歌词,一边拍强弱规律。
4、认识mi,sol,la
师:学会了节奏呢,老师下面给大家介绍三个小伙伴,他们分别是,mi,sol,la(出示课件)
让学生指出这三个音在五线谱中的位置
5、学唱旋律
师:认识了这三个主要的小伙伴之后,让我们一起来演唱歌曲的旋律吧指导学生识谱演唱,强调第三小节的音准
四、新歌教学(点击课件)
1、师用琴带小朋友先唱较难唱乐句的歌谱,(歌曲中的.第三小节),再带领学生跟着钢琴伴奏唱完全曲
2、分角色,学生分角色,划节拍,有感情的演唱歌曲。通过分角色演唱,增强彼此之间的合作精神
五、歌曲创作
1、师:让我们把这首《牧童谣》的歌词变一变,使它成为一首新的歌曲。
(1)学生自由讨论,创作歌词。
(2)教师下位巡视辅导
(3)师弹琴伴奏
(4)教师点评
(5)各小组派代表演唱新歌曲。通过创作歌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六、知识拓展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跟随新朋友---小牧童,学习了一首欢快活波的湖北民歌《牧童谣》。那么,现在让我们跟随小牧童的脚步来到国外,一起欣赏捷克斯洛伐克民歌《牧童》。让我们一起来感受国外小牧童的快乐生活。
让学生体会不同地方风格的民歌,不同的韵味和风格,增强学生多元化的意识,扩展学生的音乐领域
七、下课(点击课件)牧童和小朋友们道别!学生演唱《牧童谣》和小牧童道别让学生在音乐中结束本节课,回味无穷!
《牧童》教学设计9
【教材简说】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的是唐代一个牧童勇敢地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出现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批评的事。课文以生动的叙述深深的吸引学生去朗读、去品味,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画家的虚心好学和牧童实事求是敢于提意见的优秀品质。
【教学目标】
1、认读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难点】
读说结合,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教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同学们,你认识哪些大画家呢?他们的画画得怎样?在古代有一位大画家,他画的画却被一个牧童指出了错误,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
2、板书课题,齐读,问: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读题激疑)
3、师:同学们想知道这些问题的答案吗?那我们赶快把课文读一读吧!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生自主读文,画出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小组合作认读生字。
3、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游戏:摘苹果)
师:看来,同学们都把生字认读好了,真棒!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三、读说结合,感悟提升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
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不明白的?
2、小组交流,解疑。
3、指名汇报。
4、大画家画的画一定很棒吧!哪些句子写出了他的画很棒呢?
5、指名汇报,教师相机指导朗读,并完成以下练习:
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用“……一……就……”练习说话。
⑵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轻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用“……一会儿……一会儿”练习说话。
6、戴嵩画的斗牛图,众人有什么看法呢?
7、再读课文,想想故事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
8、谁能把课文中的故事表演一下?
四、总结全文
1、学了课文,联系你的体会,你想对大画家戴嵩或牧童说些什么呢?
2、指名汇报。
3、师:是呀!大画家戴嵩不但画画得好,还是一个谦虚的人,牧童也很了不起,敢向大画家提意见,也是一个勇敢的孩子。我们要向大画家戴嵩和牧童学习,在生活、学习上,也做一个谦虚,勇敢的人,好吗?
4、齐读课文。
【板书设计】
21、画家和牧童
众人 赞 画斗牛 看
谦虚 勇敢
《牧童》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 会认13个生字,会写12个字,理解“浓墨涂抹、轻笔细描、纷纷夸赞”等词语的意思,会写“抹、挤、拱”三个形近字。
2、 能理解“称赞、赞扬、夸赞”三个意思相近的词;
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读中感受画家的著名。
学习重点:
1、能用“一……就……”、“一会儿……一会儿……”说句子。
2、品读语言文字,感受画家的著名。
学习过程:
欣赏戴嵩的画。今天老师给大家一幅《斗牛图》,
这就是一幅有名的《斗牛图》,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大画家戴嵩,这幅《斗牛图》被视为绝世佳作,珍藏在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关于这幅画还有一个故事呢。
一、揭示课题
一起读课题21、《画家和牧童》。
画家和牧童之间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看看吧!
二、初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认识的字,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多读几遍,读正确,读通顺。
2、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 我会读下面的词语
sōnɡ cán kuì
戴嵩 惭 愧
mò mǒ pī ɡǒnɡ
浓墨涂抹 批评 拱手
ɡòu qiào qū
购买 翘起来 驱赶
yínɡ ǎi jià
牛蝇 和蔼 价钱
三 、自由读读1-4段。
研读第一自然段。
戴嵩是个怎样的人?你从哪儿感受到了他的“著名”?
PPT 唐朝有一位著名的画家叫戴嵩。
什么样的.画家才叫“著名”? 这节课,我们先去感受这个画家的著名。
PPT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你注意到了“一……就……”。)
指名读读。 齐读句子。
PPT2、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没有不点头称赞”是点头称赞还是不点头称赞呢?还可以怎么说?(都)
把自己的感受读出来。
用“一……就……”的句式说说。
PPT看画的人一 ,就 。
有钱的人一 ,就 。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觉得戴嵩可真是一位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
研读第二自然段
他画得这么好,他究竟怎么画的,你们想看看吗?一边读一边画出戴嵩画画的句子。
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一会儿……一会儿”(画画速度多快啊!)
“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画画技术多高超啊!)
PPT“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的图片让学生感受指出。
谁能用朗读把这两个词语的意思表现出来。
还有几个形容画画的词语:泼墨如云 工笔细描 浓墨重彩 细线勾勒
请用这个句式夸夸戴嵩的画技?
戴嵩的画一 ,就 。(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很多人围过来看。……)
指名生夸一夸。(学生自由练习后,教师指名回答。)
看来,戴嵩的画果然是名不虚传啊!
这样,你也夸,我也夸,大家都在夸,就叫——PPT(纷纷夸赞)
是啊,戴嵩的画画得这么快,这么好,难怪画一挂出来就有人欣赏,还不停称赞呢?
研读三四自然段
你听到谁在称赞了?(商人 教书先生)
PPT“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夸一夸。
指名夸一夸,说说为什么?
句中有两个词,都是表示夸奖的意思。请找一找。(称赞 赞扬)。
(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会使文章更生动,以后小朋友写作文时也要这样。)
像这样意思相近的词文中还有一个,你能找到吗?PPT(夸赞)
师生合作读。男生读商人,女生读教书先生,老师读提示语。
引:戴嵩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还不停称赞呢?
一位商人称赞道——男生接;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女生接。(老师听出你特别强调神笔这是为什么呀?)
你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戴嵩的画确实是绝妙之作。如果你也在场,请你也夸夸他的画技?让我们带着敬佩之情读一读1-4段,再次感受大画家的著名。
四、指导书写
1、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PPT生字:抹 商
2、教师范写。
3、学生书写,互相评价。(教师巡视,指导写字姿势)
4、评议修改。
5、看看其他几个字在写时还应注意什么。
五、课堂练习:
读读写写
(1)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一 ,就 。
(2)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画就成功了。
一会儿 ,一会儿 。
《牧童》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学唱牧童之歌,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牧童放牧时愉快的心情。
2、通过欣赏《牧童短笛》,了解不同地域牧童的生活,感受不同的音乐风格。
二、教学重难点
1、体验不同地区牧歌的风格。
2、掌握歌曲中连续附点音符节奏。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钢琴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新疆的音乐风格
播放新疆风光图片,背景音乐《牧童之歌》伴奏
简介:新疆位于我国的西北部,地域非常的辽阔,中部是横贯着天山山脉,背面是浩瀚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南面是肥沃的千里牧场。新疆有很多美丽的风景,哈纳斯湖便是其中之一。新疆的物质资源也很丰富,最著名的要数哈密瓜和葡萄干了。新疆是有维吾尔族和哈萨克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组成的,他们非常的能歌善舞,因此也有“歌舞之乡”的美称。
(二)节奏练习,突破难点
让我们跟随小牧童一起分享他美好的放牧生活!听,从遥远的天山牧场,传来了谁的脚步声?出示节奏︱你能模仿出马儿的脚步吗?
1、认识小附点节奏,学生跟读。
2、师生接龙练习此节奏。
3、渐强,渐弱处理,模仿小马由远及近再到远的马蹄声。
4、你们可真棒!你梦按照这样的节奏把这句话念出来吗?
骑上骏.马扬起鞭,赶上牛.羊下河滩。
(三)学习牧童之歌
骑上骏马在草原上奔驰真是件快乐的事,让我们也跟随小牧童去放牧,好不好?
1、出示歌谱
(1)老师带领学生有感情的按节奏朗读歌词,体会牧童愉快的心情。
(2)用“啦”跟钢琴模唱旋律。
(3)跟随老师模唱歌曲
2、找出歌曲中难唱的部分,并解决问题
3、歌曲情绪的处理。牧童骑在马背上是那样的.轻快,我们在演唱时要注意些什么?
(活泼;欢快;热情;豪放;喜悦的注意唱歌的表情噢)
4、跟伴奏唱歌曲。(男女同学分唱,女同学优美活泼些,男同学热情豪放些)
5、分组演唱歌曲。
(四)拓展欣赏
1、笛子独奏《牧童短笛》
刚才我们领略到了新疆牧童放牧时的热情豪放,是不是所有的牧歌都是这样呢?在我们江南也有一群可爱的小牧童,他们的生活又是怎样的?他们又是怎样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的?
2、说一说乐曲的情绪。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
(柔美,活泼。小牧童倒骑在牛背上,笛声悠扬动人,神情怡然自得。在田野间嬉戏玩耍。反映江南音乐柔美,婉转的特点)
3、介绍作者
4、比较《牧童短笛》与《牧童之歌》的不同感受。
[设计意图:感受身边江南牧歌的风格特点,比较不同地域的牧歌,让学生全方位了解各地牧歌风格,理解音乐音乐可以表现出不同地域的风情]
(五)总结
今天,我们和牧童们共度了美好的时光,感受了他们的不同生活,现在也让我们扬起鞭,做一次小牧童吧!再次唱响《牧童之歌》,离开教室。
《牧童》教学设计12
一、教材分析
《画家和牧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科书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课文讲述了唐朝著名画家戴嵩为好友作画,当所有的人都在夸赞这幅画的时候,一个牧童却勇敢地指出了画中的错误,戴嵩虚心接受的事。
这节课是课文的第二课时,结合课标对第一学段的具体要求和本课的实际,我将本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以下几点上:第一,通过读书帮助学生理解“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通过体会戴嵩的画技高超和感受围观的人对他的夸赞来体会“著名”的含义;第二,在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和运用词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寻找近义词、结合上下文、结合画面等方法来落实。整节课的环节设计以学生的已有认知为基础,鼓励学生质疑、自读自悟、读悟结合
二、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课要求会认的生字词,读准字音;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品读重点词句,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3、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积累、运用语言。
4、感受戴嵩谦虚和牧童勇敢的良好品质。
三、教学准备
课件、斗牛图相关资料。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幅画,大家一起来欣赏,这就是有名的《斗牛图》,这幅绝世佳作现在就珍藏在中国台北的故宫博物院里。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的一位主人公画的,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知道他是谁吗?请你叫出他的名字,这幅《斗牛图》和课文中的那幅《斗牛图》一样吗?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寻找答案,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画家和牧童》,老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整体感知
自由轻声读课文,复习课文中的生字,并了解复习课文大意。
(1)课件出示词语、生字,指名朗读。
(2)开火车读词语。
(3)说说课文大致内容。
(三)再读感悟
1、学习第一自然段,感受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同学们将课文读的真准确,相信大家对文中的主人公戴嵩也有了一定的了解,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想一想,这一段告诉我们戴嵩是一位怎样的画家。
生: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指名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著名?
生:出名、有名
师:同学们真聪明,用意思相近的词语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词语的意思。
师:这一自然段除了直接说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哪些地方也能看出呢?
生:交流第一自然段描写戴嵩著名的句子。
生:齐读第一段
2.学习戴嵩作画的句子
师:说戴嵩著名,相信他画的画一定非常好,文中有一个写他作画的句子,(课件出)快来读一读
(1)生齐读这一句
(2)请你好好地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3)指名读,说说你的感受
(4)这个句子中有两个不好理解的词语:“浓墨涂抹”、“轻笔细描”,你知道意思吗?指名说
师:这两个词语是国画的绘画技巧,是两种不同的绘画方法,我们来欣赏一幅图片,请你上台指一指,哪里用了浓墨涂抹的方法,哪里用了轻笔细描的方法?
生上台指示
师:现在你明白这两个词语的意思了吗?是呀,有时我们借助生动的画面就能体会出词语的意思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两个词语吧
(5)读句子
师:戴嵩就是这样寥寥数笔画出了一幅《斗牛图》,快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句子,感受他的画技高超
生:齐读
师:从描写戴嵩作画的句子中我们就能感受到他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6)回读第一自然段
师:是呀,戴嵩画技高超,画出的画精美绝伦,所以课文第一段中才说——“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带着你的体会齐读第一段.
书写指导
有一个难读的词语“浓墨涂抹”(出词卡,生齐读),词语中有一个需要写的字:“抹”,这是一个带有提手旁的字,请你认真观察这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说一说在写的时候我们要注意什么指名说
师板书范写,强调字型注意事项,生书空
学生在田字格中练写一个实投出示,点评,再次练写,实投展示
还有两个带提手旁的字,大屏幕出示,齐读,相信你一定能在刚才的基础上将这两个字写的正确又美观先认真观察,再来写写完就用端正的坐姿告诉大家,实投展示(强调写字姿势)
3.学习夸赞的句子
(1)读
师: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快读读商人和教书先生是怎样称赞他的
指名读
师引读:商人看到戴嵩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出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作,他禁不住由衷的赞叹道:
他的画技多么高超,仅仅是一会儿时间,就把牛画得像真的一样,多了不起呀!教书先生看了发自内心地夸赞(指名读)
自由读
师:真是神来之笔呀!快来看看这幅传世之作吧,如果你就是商人和教书先生,你会怎样由衷地赞美他呢?带着你此时的感受自由练习读一读生自由练读句子
指名展示读
看到如此精美的画作,你情不自禁地夸赞道——指名读
戴嵩画的又快又好,围观的人都忍不住纷纷夸赞,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带着你的感受读——指名读
他的画技多么高超啊,就像是用神笔在描绘,画出的牛都像活了一样,请你再来发自内心地赞美他吧——指名读
齐读
(2)比
孩子们,你在刚才读这三个句子的时候,有没有发现哪几个词的意思很相近?
指名说(夸赞、称赞、赞扬)
你还知道其他和它们意思相近的词语吗?指名说,师板书齐读词语
小结:作者用词多么巧妙呀,表达一个意思却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语,避免了重复,而且作者用的词语多么的恰当呀我们在今后的说话和写话中也要向作者学习
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三个句子,体会体会吧生齐读
(3)说
如果此时你也是围观的人,看到戴嵩精美绝伦的画作,你会如何来夸赞他呢?想一想,自己试着先说一说
指名说,相机点评
刚才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你能试着用上这样的句子,并且可以学着书中商人和教书先生夸赞的句子来说一说就更好了
指名说,点评
同学们真会学习!如果你能在刚才所说的句子的基础上再用上这些词语,你的语言就会更加形象和生动了先来读一读这些词语
师领读词语,生跟读
想一想,先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思考后指名说句子评价
小结:真棒!积累的词语如果能恰当的用在表达中,我们的说话、写话就会更加生动了
就是这样,大家你一言我一语,七嘴八舌都在夸赞,就叫做“纷纷夸赞”,在读书的基础上,通过联系上下文,我们就理解了“纷纷”这个词语的意思请你带着此时的感受再来读一读这些句子吧
生齐读
戴嵩的画赢得了大家的赞赏,大家都喜欢他的画,怪不得有人还要花大价钱购买呢!可见他是一位多么著名的画家呀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的第一段吧,齐读.
师:咦,同学们,围观的人只有
商人和教书先生吗?(不是)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怎样夸赞大画家的画呢?理解纷纷夸赞。大家都在兴致勃勃地夸赞大画家的画,可是,却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是谁呢?(看课件)你看到了什么?
师:谁还来大点声喊一喊?(生读)
师:大家也来扮演小牧童大声喊一喊吧!听了小牧童这炸雷一样的喊声,围观的人都怎么样了?为什么大家都呆住了?假如你是围观的人,你会想什么?
4、师:面对小牧童的批评,戴嵩是怎样的态度呢?到底是大画家画错了,还是小牧童说错了?我们读一读5、6自然段就知道了。
指名读读戴嵩的表现。
和蔼是什么意思?那咱们再来读读这一句。
师:从戴嵩的表现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板书:虚心
师:那到底什么地方画错了呢?现在我就是戴嵩,谁来给我讲明白了。(指名对照图讲)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咱们一起读一读小牧童的话吧!
师:你们认为牧童说的对还是不对?为什么?
师:面对著名的画家,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小牧童指出了他的错误,你觉得这个小牧童怎么样?板书:勇敢
师:是啊,当我们发现了别人的错误时,就应该勇敢的指出来。
戴嵩听了牧童的话,有什么感受?
(评点:这一部分是师生、生生、及文本对话的重要环节,对话是否成功关键是看教师对文本细读后会抛出怎样的话题。温老师以角色表演的方式让学生在表演中浮现画面,深入感悟人物语言的刻画,进而感受人物品质特点,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在读读议议中树立起画师与牧童的人物形象。
四、拓展升华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对课文中的人物说点什么吗?
2、同学们,你们说的真好,不论是大画家的虚心,还是小牧童的勇敢都很了不起,都值得我们学习。那你觉得老师刚开始这样一大一小写课题还合适吗?(集体改课题)
3、齐读课题
(评点:学生语文能力过关的主要标志是能够熟练地运用语言进行口头和书面交际。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对人物评说,这是对文本理解的深化与概括,也是对学生言语表达的一次训练。)
(总评:1、写文章讲究前后照应,课堂教学也要前后照应,让学生在心中画上一个圆满的圆。本课的教学教师十分注重引导学生画出心中的圆。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以 “想想老师为什么这样写课题”引导学生的思维,学生在充分朗读课文过程中感悟课文内容,最后让学生发表对老师书写课题的评议,又引导学生紧扣课文内容,训练语文表达能力,深化对课文的理解,将语言和思维表达训练落到实处。整个教学走了一个来回,把小画家的品质和画家的人格深深地铭记在心中。
(六)小结
这节课通过读书,我们认识了著名的画家(出示词卡)——戴嵩,我们再来齐读一次课题吧,生齐读文中的小牧童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戴嵩和牧童之间又会发生什么事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五、板书设计:
21 画家和牧童
谦虚 勇敢
《牧童》教学设计13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是人教版课标教材六年制二年级下学期语文教材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本组课文的主题就是“培养优秀的品质”,寓优秀的思想品质教育于生动有趣、感人肺腑的故事之中。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以读为主,在读中认识生字,在读中积累语言,在读中发现主人公的优秀品质,感悟做人的道理。所以“朗读感悟”是本文教学的难点。
此文要求会认和要求会写的字很多,课文篇幅较长,寓意深刻。在课时分配时把识字写字教学都放在第一课时,目的在于利用第二课时指导学生充分读书,在读书中感悟道理,解决本课难题。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熟读课文进行识字写字教学(略)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 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熟读课文《画家和牧童》。你们知道是什么事把画家和牧童连在一起的吗?
生:一个牧童指出著名画家戴嵩画中错误,画家虚心接受的的事。
(二)自读自悟 品读课文1—4自然段
1、 师:戴嵩是一个著名的画家。(板书“著名”)你们知道什么是著名吗?
生:有名,画画得好。
师:从哪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得画家呢?默读课文1—4自然段,找出戴嵩是位著名画家得句子。
2.画好的同桌交流。
3.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注意,要体现“以学定教”的思想,学生汇报到哪句教师就应引导到哪句,教师要把每句话该怎样指导学生理解后有感情读,做到心中有数。以下为几句重点句的汇报)
汇报A句:“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
师: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体会到戴嵩画的画十分好,有许多人观赏。
师:听老师读“他的画挂出来,有许多人观赏”,有什么不同吗?
生:老师这么读就听不出来戴嵩的画特别好,也许挂出来好久才有人看,加上“一…就…”说明画刚挂出来就有人观赏。
师:这就是关联词“一…就…”的作用,你能用“一…就…”说一句话吗?
生:班长的作业一交上去,就受到了老师的表扬。(学生自由练习说句子)
汇报B句“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师: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戴嵩的画好?
生“没有不点头称赞的”说明看画的人都称赞。
生:“争着”、“花大价钱”也可以看出他的画好,都愿意买。
师:你能把理解到的意思读出来吗?
汇报C句”他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师:“一会儿浓墨涂抹,一会儿轻笔细描”画家的技术多高超呀!谁还愿意读?
学生自由读,学生互评
相机鼓励评价:你这样读,我们好象看见了大画家在那儿认真的画画,大家都试着读读。
汇报D句:“围观的人纷纷夸赞”
(1)(请学生读商人的.话)
师评价:这样读大家好象看见了这幅画,画得太像了!老师听出来了,你这位商人都要买画了是吗?
这样读才是称赞别人!把这个词画下来(学生画出“称赞”一词)
(2)(请学生读教书先生的话)
师:你为什么这样读?心里想些什么?
教师随机评价:听了这位教书先生的话,让我们感到这幅画真的画活了!这样才是赞扬别人!(学生画出“赞扬”一词)
(3)师:你从画下来的两个词发现了什么?
生:是一对近义词
师:文中还有他们的一个兄弟词,你找到了吗?
生:夸赞。
师:这就是作者在用词上的讲究,避免了重复,希望同学们在写作文的时候也要推敲用词好吗?
4.说话练习,理解“纷纷夸赞”一词
师:上文说“纷纷夸赞”啊,老师怎么就听见教书先生和商人两个人在夸赞呀?你还能想象出有其他人会怎样夸赞吗?
生:还会有他的家里人夸赞,比如说他父亲会说:“儿子,你的画太好了,我真为有你这样的孩子而骄傲。”
生:还会有朋友来夸赞:“这牛好像活了一样,你真的太牛了!”
生:还有过路的人……
师:对,这才叫纷纷夸赞!
(三)图文结合,品读课文5、6段
1.师:就在人们的纷纷夸赞声中,一件意想不到的事发生了,(出示课文插图)
你们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见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画错啦!画错啦!”
师:你观察的很仔细,谁还愿意读牧童的话?
生:读
师指导:牧童“挤”进来“大声喊”,他多么迫不及待呀!谁还想读
生再读互评
师评价:你读得真好,人们都在夸赞他,你这么一读,我们就知道了,人们肯定惊呆了,真像炸雷一样。
生:我看到了有的人瞪起了眼睛,有的人翘起了胡子,有的人还摸着头。
师:你想想,他们会在想什么呢?
生:他们在想“哪画错了呢?”
2.师:面对小牧童的批评,其他人都惊呆了,而大画家戴嵩是怎样做的呢?
生读:他把牧童叫到面前,和蔼的说:“小兄弟,我很愿意听到你的批评,请你说说什么地方画错啦?”
互评,读出和蔼的语气。
师:你们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生:戴嵩很虚心,真心实意地接受批评(板书“虚心”)
3.师:人们都在想“哪错了呢?”大画家戴嵩也急于知道哪错了,你们知道吗?
生读牧童的话──互评──再读
4.你认为牧童是个怎样的孩子?
指导生体会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品质,并板书“勇敢”
5.你想对牧童说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6.这时,戴嵩听了小牧童的话,他怎么说,怎么做呢?
生读最后一段──互评──再读(读出画家的谦虚)
7.这么著名的大画家却这么虚心接受别人的意见,多么令人敬佩呀!(板书“虚心”)你想对大画家说些什么吗?
四、分角色朗读,感受人物品质
师:现在请小组分角色来读课文,看哪个小组在把握人物上做得最好。
1.小组练习 2.指个别小组读
五、小结全文,拓展延伸
1.正是这著名的画家接受了小牧童的批评,最后他才画出了真正的《斗牛图》。你们愿意看吗?(课件展示《斗牛图》)教师讲解,并说明此图收藏在台北的故宫博物馆。
2.这位虚心的画家戴嵩以画牛为擅长,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观察之精微,技巧之高超。请同学们欣赏他的《三牛图》、《归牧图》。(课件展示)
3.小结:(全文完成板书)同学们,有句话说的好“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文坛巨匠苏东坡有“菊花萎而不落”的笑谈,孔老夫子也有不能解答“两小儿辩日”的尴尬。可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们的伟大,今天我们又认识了这样一位谦虚、知错就改的画家戴嵩。无论是戴嵩的虚心、还是小牧童面对大人物直言不讳的勇敢,都是我们做人应具备的优秀品质。老师希望大家学完这篇课文能够有所收获。
情趣盎然的课堂──执教《画家和牧童》公开课随感
《画家和牧童》是一篇感情丰富,形象生动,内涵深刻,贴近学生认知水平的文章。当我在自治区教学能手比赛中抽到这个课题时就想,如果在教学时能调动起学生的情感,那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为了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的情绪之中,在这节课中我采用了巧妙的手段激发学生的情趣,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环节。
一、课前交流时──“情趣”在这里发芽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有经验的教师总是善于把握小学生具有好奇心强和好胜心强的心理特点,上课前和学生谈谈话,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我在上公开课前对学生说:“同学们,能和大家在这明朗的早晨一起学习,我非常高兴,一句话说的好,‘一日之计在于晨’,老师相信这节课能带给我们一天的好心情,你们相信吗?”接着我又向学生了解了几天前他们在同一会场上另外一堂公开课的情况,让他们互相说说课上谁表现的最好。听完学生的评价,我富于鼓动性的指出最出色的学生的标准“注意听讲,主动思考,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倾听别人的发言,这样的学生就是最出色的学生,谁有信心做这节课最出色的学生呀?”学生齐刷刷的举起了小手。我及时充满信任的说“老师相信你们每个人都能做到,让咱们上完这节课见分晓吧!”接着师生都以饱满的热情进入了课堂。
这一番充满鼓励和信任的谈话使学生的精神为之一振,一定会受到激发,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内趋力。
二、品读感悟时──“情趣”在这里生长
在品读感悟时,激发学生的情趣,使之入情、入境才能有效地品味语言。只有学生真正投入,才能有所感悟,有所体验,才能和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但学生的任知水平有限,有时即使感悟到也不能通过读表达出来,此时教师的渲染、示范就显得尤位重要,能迅速把学生引入文章所描述的情境之中。
在教学《画家和牧童》时,学生画出很多能表达画家著名的语句,可是在读的时候不到位。例如:在指导读“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时”我去掉“一”和“就”来读,让学生感觉意思表达上的不同。学生感悟到“老师读的好象大画家戴嵩的画挂出来并不是马上有人来看,这画不一定好。”接着再让学生去体会读,学生就能抓住重点词读好这句话了。再比如:读商人、教书先生的话时,我引导说:“这是位年轻的教书先生,哪位是留着长胡须的教书先生?”“听了这位商人的话,我感觉到他马上要花大价钱买画了。”这些评价性的语言对学生有较强的激励作用。在感悟人物品质时,我采用分角色读、教师引读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使学生读书时的兴趣经久不衰。
三、创造表达时──“情趣”在这里绽放
从小学生学习心理特点的角度看,他们的情绪不可能始终处于高涨、紧张的状态,总会随时间的推移而产生心理疲劳,这往往是一节课的的平淡之处,如何在这时迅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活他们的思维,是一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
小学生的思维比较活跃,创新意识比较强,在教学《画家和牧童》一文时,我设计几处创造性的说话训练,例如“想象一下除了商人和教书先生,还会有什么样的人,怎样称赞戴嵩的画呢?”,“当牧童挤进来大喊‘画错了!’时,刚才纷纷夸赞的人们心理会想些什么呢?”。这些创造性的说话训练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课文学到最后,学生已感悟出两个人物的品质。我在这时设计了“你有什么话想对虚心的画家或勇敢的小牧童说吗?”这一创造性说话训练的环节,马上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情绪又一次被调动了起来。
四、拓展延伸时──“情趣”在这里定格
新课标提倡要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教学时我特别注意这一点,不要局限于教材,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把教材用“活”。
在完成《画家和牧童》的各项教学目标后,积极进行教学拓展,把文中提到的《斗牛图》给同学们进行展示,并将唐代画家戴嵩的人物知识和其他两幅闻名的作品进行了简略的讲解,使学生的学习情趣在这里进行了升华,此时此刻结束这节公开课,更有一种“余音绕梁”的效果。
整个一堂课,学生的情趣都很高,能够积极思考,主动接受知识,教师也顺利的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谓一堂成功的公开课。
短评:在阅读教学中如何体现语言训练,这是语文阅读教学中尚未解决好的问题。体会言语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应该说为阅读教学提供一片广阔的天地。《画家和牧童》的教学设计,在这一点上体现得较为充分。是如何体现的,文中的例子很好,如“一……就……”的教学……。
《牧童》教学设计14
教学目的:
1.认识“戴、价”等13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体会画家和牧童的优秀品质。
3.懂得要敢于挑战权威,也要谦虚谨慎。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
教学难点:体会人物的优秀品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课件《斗牛图》
2.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看一幅图,图上画的是什么?它们在干什么?(生答)这幅图是唐朝著名的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在他画成这幅图之前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想知道吗?(想)好,让我们一起走进21课来了解这个小故事。(板题;指名读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识字
(一)读文
1.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不多字也不丢字。
2.检查读文:指名读文,看谁读得准,其余同学跟着默读。
(二)识字
过渡:同学们课文读得不错,老师想看看你们对生字词掌握得怎么样。
1.课件出示带音节词语认读:
①借助拼音自己在下面练习读一读。
②谁愿意当小老师来领读?
2.去掉音节你们还认识吗?
①我们来开火车读字再读词。
②男女生接读词语,看谁读得准读得快。
3.看,本课的生字宝宝向我们飞来了,快和他们认识一下吧。
①我们来分排领读。
②小队之间比一比,看谁是最棒的。
4.这些生字你用什么方法记住它们的?老师觉得“戴、翘”两个字记起来有些困难,你有什么好方法吗?(指导用熟字换部件、根据字形来识字),其余的字跟同位说一说。
5.巩固识字: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师手拿鸭梨图片)每个鸭梨的背后都藏着一个小秘密,你如果能大声地读出这个字,并且组个词或说句话,那么大鸭梨就归你啦!(生分两批到前面认读,领取鸭梨)
过渡:同学们对生字掌握得不错,相信再读课文一定会更加流利。
三、再读感悟
1.指名读文,看谁读得准确、流利,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汇报(课文主要写了画家戴嵩画了一幅画,牧童指出了他的错误,戴嵩接受了。意思对即可)
3.文中的人物很多,你最喜欢谁?
课文的哪些句子让你喜欢上了他,默读课文,用“——”画出有关的句子。
4.班级交流,教师提问:你最喜欢谁?
①喜欢牧童: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勇敢、实事求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②喜欢画家:读一读你找到的句子,从中你知道了什么?(板书:虚心)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5.教师小结:一位是著名的画家,可面对小牧童的指点既为自己的错误感到惭愧,又非常诚恳地向牧童道谢,虚心的美德令人感动;而一位身份贫凡的小牧童面对著名的大画家却能勇敢地指出错误并根据事实加以说明,他的胆量着实让人敬佩。戴嵩也正是接受了牧童的指点才画出了闻名于世的《斗牛图》。
6.出示《斗牛图》,观察这幅图与书上的图有什么不一样?想象一下,此时此刻,围观的人会说些什么?(生答)同学们真有想象力!
过渡语:接下来就让我们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或表演。
四、反顾整体
1.以小组为单位练习分角色朗读或表演:不用读旁白,只读人物的话。(教师参与小组指导)
2.小组展示:分角色朗读;表演(引导评价)
五、拓展
在我国现代的画家中,有不少画家以画动物而闻名,你还知道哪些大画家?他们擅长画什么动物?(生答,出示课件)你们知道得真不少。希望同学们课下去收集他们的其他作品,下节课我们再来欣赏。
《牧童》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画家的虚心请教和牧童的敢提意见的品质。 巧妙设疑,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3. 结合图画、找近义词等方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感受关联词“一……就……”的妙处,并练习说话。引导学生 用自己话说一说小牧童说戴嵩画错的理由。
教学重点:
教学目标:1、2。
教学难点:
感受关联词“一……就……”的妙处,并练习说话。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检查生字词。
2、理清人物关系,初步感知学会概括课文内容的.方法。
二、学习课文。
(一)感受戴嵩的“著名”
1、(出示句子: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著名”是什么意思,谁能给它换一个词?
2. 从哪里可以看出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的1--4自然段,并把有关的句子画下来。
3. 师生交流。
第一处句子:“ 他的画一挂出来,就有许多人观赏。看画的人没有不点头称赞的,有钱的人还争着花大价钱购买。”
(1)比较句子,体会“一……就……”的妙处,并练习说话。
(2)抓住“一……就……”“没有不”“争着”这些词,指导学生读出戴嵩的画画得好,从而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第二处句子: “ 他一会儿浓墨淡抹,一会儿轻笔细描,很快就画成了。 ”
(1)结合图画理解词语“浓墨涂抹” ““轻笔细描”。
(2)体会戴嵩的画画得又快又好,指导朗读。从而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第三处句子:
“画得太像了,画得太像了,这真是绝妙之作!”一位商人称赞道。
“画活了,画活了,只有神笔才能画出这样的画!”一位教书先生赞扬道。
(1)这两句话中有一对意思相近的词语,你发现了吗?
(2)创设情境,指导学生朗读商人和教书先生夸奖戴嵩的句子,进而理解“纷纷夸赞”的意思。
(3)更进一步体会戴嵩是一位著名的画家。
4. 小结,齐读三处句子。
(二)体会戴嵩和牧童的品质
1、正在大家纷纷夸赞时,一个牧童挤进来喊着——(出示句子: 画错啦,画错啦!)指导朗读。
2. 这时围观的人会怎么想?
3. 小牧童到底说戴嵩的画什么地方画错了?请孩子们 默读课文五、六自然段。
4.用自己话说一说小牧童说戴嵩画错的理由。
5、戴嵩的态度和大家一样吗?他是怎么做的?
6. 抓住“和蔼”“惭愧”“连连拱手”这些词语体会戴嵩的虚心请教,并指导朗读。(相机板书:虚心请教)再次感受戴嵩的“著名”不仅因为画画得好,更因为他虚心请教的品质。
7. 小牧童又留给你什么印象呢?(相机板书:敢提意见)
三、质疑探究。
关于戴嵩的《斗牛图》是不是真的像小牧童说的那样画错了?现在又有人提出来不同的意见,下课后让我们继续去了解。
板书设计:
虚心请教
21 画家和牧童
敢提意见
【《牧童》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牧童》教学设计04-13
【优选】《牧童》教学设计05-08
《牧童》教学设计优秀11-24
《画家和牧童》教学设计06-06
五年级《牧童》教学设计09-25
二年级教学设计:画家与牧童08-27
《牧童》优秀教案07-03
教学设计的设计07-17
《》教学设计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