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案范文8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水在自然界中的循环》一课是第五单元《水的变化》的总结课。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前几节课学习的水的形态变化的知识综合起来,从构成水的形态变化的相互关系与循环变化规律的完整认识;另一方面要以此知识为基础,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联系自然界的实际情况,将水的三态变化知识扩展到自然界循环变化的认识。
学情分析
学生是有着较好的知识经验基础的,我们应当相信孩子们具有思考的潜力,在课堂上尽可能地为他们创设安全、自由、宽松的思考氛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基于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理解水在自然界里是循环运动的。
2.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3.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4.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培养学生搜集资料的能力和对资料的分析综合能力以及对自然界里水的变化的归纳概括能力。
2.通过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渗透“自然界是永恒变化的”科学自然观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是名副其实的“水星”,水是地球上各种生命的源泉,这节课我们综合认识自然界的水。
二、学习新课
1.找水
⑴水藏在自然界的哪些地方?我们都见过哪些形态的水?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
⑷出示自然界景观示意图,学生书写各种水的名称,在图上粘贴,以丰富其感性认识。
小结:水在自然界里的分布是非常广泛的,水有多种形态。
2.建立联系
⑴各个地方的水有什么联系?水的'形态会发生哪些变化?
⑵学生交流
⑶学生展示所搜集的资料、汇报。
小结:
下雨、下雪是天上的水降下来;陆地上的水会通过江河流入海洋;陆地上和海洋里的水会蒸发到天上;陆地上的水会渗入地下;地下水会变成泉水冒出地面或被人抽出地面、水还会进入动植物体内……
3.综合认识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
⑴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水在整个自然界里是怎样运动的?怎样把你的想法有条理地说出来?
⑵学生讨论
⑶学生试说明水在自然界里是怎样循环运动的。
⑷能不能用简单的文字和箭头把水的这种循环运动过程表示出来?
⑸学生画草图(表达形式自定)
⑹汇报交流
⑺讨论、修改、完善
三、学习拓展
1.在你所搜集的资料中,有没有一些具体的数据,比如:地球上水资源的总量是多少?淡水总量有多少?人类可以
2.化工厂排放污水是否会影响到其它地方?为什么?
通过以上两组问题继续引导他们基于自己所掌握的学习资料展开讨论与交流,既深化了他们对水在自然界里的循环运动的理解,又渗透了对他们进行节水爱水的环保教育。
布置作业:
调查我市居民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是怎样进入自然界的水循环的,并对其危害提出建议。利用的淡水又有多少?针对这些数据,你有什么想说的?
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了解生活中常见的洗涤用品的名称及用途
2、能讲述洗涤用品变出泡泡的方法
3、尝试用相应的.洗涤用品搓泡泡,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活动准备:
教具:教学大书
学具:幼儿用书、泡泡器、装水的小盆、洗手液一瓶、香皂一块
活动过程:
一、出示泡泡器,演示吹泡泡,激发幼儿的互动兴趣。
师:这是什么?它可以干什么?
二、启发幼儿结合生活经验,大胆表述泡泡哪里来
师:除了吹泡泡,平时,你们还在哪里看到过泡泡,摸到过泡泡?泡泡是怎样变出来的?
三、出示香皂及水盆,启发幼儿介绍生活经验,指认图片真能干相应洗涤用品的名称,并尝试说出其用途。
师:图上有没有会变泡泡的东西?你们认识吗?有什么用?
1、幼儿自由表述自己对洗涤用品作用的认识。
2、引导幼儿说一说洗手液、洗衣液等变出泡泡的方法
四、教师出示洗手液,引导幼儿去盥洗室体验搓出泡泡的惊喜。
科学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知道如何定性描述一个物体的位置,能理解物体的位置需要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来确定。
2.能利用太阳辨别方向,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正确判断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八个不同的方位。
3.能用感官感知自然事物,正确使用方位词句准确描述物体所在位置。
4.能让学生想知道,爱提问,乐于与他人合作交流。
教学重点:正确分辨出东,西等八个方位。
教学难点:
让学生如何掌握好参照物。
教学准备:
1.教具:学校方位的挂图。
2.学具:白纸。
教学过程:
一、提出研究问题。
师问:升旗台在校园里的什么位置?生自由发言,要求学生平时你是怎么认识的就怎么说。
二、开展科学探究。
1.以自己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指导每一生都认识前,后,左,右。
2〉指派四位学生分别站在升旗台一侧附近不同的位置。每一位同学描述的一样吗?为什么?
3〉让四位同学分别站在升旗台的四周,面向同一方向站立,根据自已站的位置,说一说升旗台的位置。
4〉告诉学生什么是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为什么要选另一个物体作为参照物?上面两次活动中,各位同学描述升旗台的位置时,分别是以什么作参照物的?
2.任意选定参照物,用东南西北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1〉让学生以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前,后,左,右”试着描述一下升旗台在什么位置?想想这种描述准确吗?还有没有其它办法?
2〉“东南西北”分别在我们的什么方向?日常生活中,我们常用什么办法辨认“东南西北”方向?指导学生正确指出早晨太阳升起的位置,从而判断分辨方向。
3〉让学生用学校大门为参照物,用“东南西北”及东南,东北,西南,西北方位来描述升旗台的位置。
3.表达与交流。
1〉由学生任意选定一个参照物,描述升旗台的位置,再相互交流,整理成一种大家都比较满意的说法,记录在课本的P5。
2〉教师选择一个参照物,这一个参照物的某个方向上有远近不同的两个建筑物,让学生讨论如何描述其中一个建筑物的位置,而不让听的人产生误会。
3〉请一位同学在校园选择一座建筑物加以描述。
4〉课外学习与实践。
①打听长辈,日常生活中他们有哪些辨别方向的办法。
②自编符号,绘制一张校园建筑方位图。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重点银河系
教学难点宇宙的广袤空间
课前准备
学生课前准备:收集我国及世界宇航事业的最新动态
教学器材:各种星系图片、相关视频资料、地心说动画、日心说动画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在长达数千年的古代,绝大多数人都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认为地球是中心的观点,叫做地心说;认为太阳是中心的观点,叫做日心说。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的“哥白尼与日心说”的材料,了解天文科学发展的历史。
(媒体展示)播放地心说、日心说动画
(提问)哥白尼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你是怎么认为的?
(学生讨论回答)
(教师)太阳系虽然很大,但是也只是银河系中很小的一部分。教师用一组数据说明银河系的特征:银河系的直径、恒星数目、太阳系到银河系中心的距离。
教师展示银河系的图片,学生认识银河系的形状。
(设问)银河系的中心是宇宙的中心吗?
(学生讨论回答)
(讲授)教师讲述星系的概念,宇宙是由许许多多的星系和广袤的空间组成的。目前人类能够观测到的'宇宙,就有10亿个类似银河系的天体。人类可观测的最远天体,距离地球约150亿光年。
(提问)我们看到最远天体发出的光,是在什么时候从那边发出的?
(学生回答)
(提问)银河系似乎也不是宇宙的中心,那么哪里是宇宙的中心呢?或者,宇宙到底有没有中心呢?
(学生讨论回答)
(简要)
(复习反馈)当堂做教材的练习第1、2题。
教案点评:
本节紧密衔接上节,使学生的视野由走出地球,变成了走出太阳系,走出银河系。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充分注意广阔的宇宙概念和宇宙中星系众多的概念在学生头脑中的建立。教师可以通过多组数据的比较,给学生一个空间大小和星系数目的概念。宇宙中未知的事情很多,在课堂上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科学思辩的能力。
科学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对常见的蛋宝宝感兴趣,激发幼儿爱吃蛋的情感。
2.了解不同的蛋有大小、外壳颜色的不同之分,尝试剥蛋壳。
3.知道几种常见的蛋宝宝的名称,初步了解不同的蛋有相同的结构——蛋壳、蛋清、蛋黄。
4.培养幼儿对事物的好奇心,乐于大胆探究和实验。
5.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活动重难点:
重点:知道几种常见的蛋宝宝的名称,知道蛋有大小、外壳颜色之分。
难点:初步了解不同蛋宝宝有相同的结构。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生的鸡蛋、鸭蛋、鹌鹑蛋各1个;煮熟的鸡蛋、鸭蛋、鹌鹑蛋个数与幼儿人数相等;碗3个,盘子、毛巾若干,轻音乐;《爱吃蛋》歌曲视频;煎蛋用的电磁炉、锅、铲子、油;相机;会生蛋的动物图片。
知识准备:幼儿吃过完整的煮鸡蛋,知道鹅、鸡、鹌鹑等会生蛋。
活动过程:
(一)导入:游戏“摸摸乐”。教师用一个大口袋里面放上很多蛋。请幼儿摸一摸,并猜一猜摸到的东西是什么?激发幼儿的兴趣。
引导语:小朋友,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神奇的大口袋,你们想不想知道里面装了什么?请你们伸进小手去,摸一摸、猜一猜吧!
提问:你摸到的东西有什么感觉?(硬硬的、滑滑的)你猜到是什么了吗?(蛋)
评价语:
硬硬的、滑滑的——你形容的可真不错!
硬硬的、滑滑的——你的小手可真灵巧,感觉的非常对!
蛋——哦,你猜对啦,就是蛋宝宝!你可真棒!
渗透蛋有大小之分:小朋友们可真棒,一下就猜出了是圆圆的、硬硬的、滑滑的蛋宝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和蛋宝宝做游戏吧!首先请小朋友们每人拿一个蛋宝宝吧!一定要轻轻地、小心翼翼的拿,千万别把蛋宝宝摔坏了。请你看看自己的蛋,再看看其他小朋友的蛋,谁拿的蛋是最小的.?谁拿的蛋是最大的?谁拿的蛋和老师拿的蛋一样大?
(二)展开:
1.认识蛋的外形。
引导语:小朋友们摸到的硬硬的、滑滑的是蛋的蛋壳,请你快看看蛋宝宝的蛋壳一样吗?
提问:你拿的蛋蛋壳是什么颜色的?
小结语:原来有的蛋大、有的蛋小;有的蛋壳是白色的,有的蛋壳颜色偏红、有的是浅绿色、还有的蛋带有花纹(出示课件)……不同的动物生的蛋宝宝是不一样的。那你知道它们的妈妈是谁吗?
2.蛋与妈妈一一对应。
(1)引导语:瞧,有三个妈妈找不到自己的蛋宝宝了,让我们一起来帮帮他们吧!(出示课件鹅、鸡、鹌鹑,课件让妈妈们说话,介绍自己的蛋宝宝,幼儿通过倾听,出示蛋宝宝。)
提问:谁拿着鹅妈妈的蛋宝宝?谁拿着鹌鹑妈妈的蛋宝宝?谁拿着鸡妈妈的蛋宝宝?
小结语:妈妈们非常感谢小朋友帮她们找到了蛋宝宝,谢谢大家!
(2)简单了解会生蛋的动物。
引导语:世界上还有许多动物妈妈也会生蛋,小朋友知道那些动物妈妈会生蛋吗?(幼儿自由答) 出示课件。
小结:世界上有很多动物会生蛋,麻雀、喜鹊、孔雀、鸵鸟、乌龟、鳄鱼、蛇等等。动物世界可真神奇!(哦,小朋友,蛋宝宝有些累了,让我们先把他们放到小盘子里吧!)
3.认识蛋的内部结构。
引导语:我们刚才了解了许多关于蛋宝宝的知识,那老师想要再考考小朋友,你们知道蛋里面是什么样的吗?那我们可以怎样看到蛋宝宝的里面?(幼儿回答)
小实验:(相机辅助)
(1)生蛋(将生蛋打在碗里,每种蛋打一个。)
提问:每个蛋宝宝里面都是一样的吗?(是)
小结:虽然蛋宝宝的外形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蛋壳,蛋壳很薄,容易碎,蛋壳里面有蛋清、蛋黄。生鸡蛋里面的蛋清都是透明的,蛋黄都是黄色的。
(2)熟蛋(教师做煎蛋)
引导语:那小朋友们想不想知道熟蛋的蛋清和蛋黄是什么样的?(教师操作,煎鸡蛋。)
小结:蛋熟了之后,蛋清就变成白色的了。哇,好香啊,真想吃一口。
4.蛋的营养。
引导语: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吗?蛋宝宝特别的有营养,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而且也特别的好吃,有一首歌曲就是赞美蛋宝宝的,让我们一起听一听吧!(小朋友们来吃蛋,蛋类食物最营养;卤蛋蒸蛋和茶鸡蛋,常常吃蛋最健康;小朋友们来吃蛋,蛋类食物最好吃;蛋饼蛋糕和蛋花汤,天天吃蛋身体棒;噢,奇妙的蛋,噢,奇妙的蛋,小朋友们来吃蛋,天天吃蛋身体棒!)
小结语:哦,原来蛋宝宝可以做出那么多好吃的食物,看的我都流口水啦!多吃蛋可以让身体棒棒的、健健康康的。老师知道你们一定非常的喜欢吃蛋,对吗?
(三)结束:请幼儿动手剥鸡蛋。
引导语: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动手,剥下蛋皮,吃美味的蛋宝宝吧!(播放轻音乐。)
活动反思:
蛋是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也是孩子们生活中经常吃的食物,小朋友们很熟悉它。但大部分幼儿不了解蛋的名称及结构特征,所以为了让幼儿进一步认识蛋,我设计了此次观察认知型的科学活动。并让大大小小的蛋宝宝来激发幼儿对生活中科学的探索兴趣。我将活动的重点定位知道几种常见的蛋宝宝的名称,知道蛋有大小、外壳颜色之分;难点是如何让孩子发现不同的蛋有相同的结构。
在活动中我引导幼儿通过比蛋(认识不同的蛋)——打蛋(了解生蛋及熟蛋的内部结构)——吃蛋(激发幼儿爱吃蛋的情感)来突破重点和难点。并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事物,通过看一看、摸一摸、闻一闻、尝一尝等来认识蛋宝宝。整个活动,孩子们的探索愿望还是很强烈的。活动后,我们预引导幼儿了解更多会下蛋的动物,加深他们对事物的探索的乐趣。
科学教案 篇6
一、作者
乔治·萨顿(1884-1956),美国科学家,科学近代史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代表作是《科学史导论》。
他具有非常广博的知识,并掌握包括阿拉伯语和汉语在内的14种语言。有人称他为20世纪世界上学识最渊博的人之一。他将自然科学知识和人文学科知识和谐地集于一身,成为罕见的科学家与人文学者相结合的典范。
二、解题
本文中的东方是指亚洲和非洲一带,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远东、中东地区和近东地区。在上古和中古时期,这里曾建立了光辉灿烂的埃及文明、苏美尔文明、巴比伦文明、波斯文明、阿拉伯文明、蒙古文明和华夏文明等等。
三、字词积累
重蹈覆辙:再走翻过车的老路,比喻不吸取失败教训,重犯过去的错误。
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震惊(多指坏事)。
盛气凌人:以骄横的气势压人。形容傲慢自大。
四、整体感知
速读全文,试给课文分出3部分,并归纳各部分大意。
可按引论、本论、结论来划分。引论部分抓住“两件事”这一中心:
1、本论部分抓住对科学的态度;结论部分抓住“希望和前景”。
2、引论(第1-3节)强调“必须记住两件事”,要正确对待东西方科学;
3、本论(第4-9节)论述研究科学,必须有科学的态度;
4、结论(第10节)提出“希望和前景”。
五、问题探讨
1、前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例证法:古希腊因为目空一切,忘乎所以,唯我独尊,最后走向衰亡,一落千丈。这是一个强有力的例子。事实胜于雄辩。(用意是什么?)告诫那些排斥东方文化的人不要重蹈覆辙而要引以为戒,今日的西方仍然需要东方。
2、仔细阅读本论部分(第4-9节),完成以下练习。
(1)试分析这一部分的结构特点。
(2)论述“我们必须谦虚”时,用了怎样的论据?论述走向实证科学的极端时(离开东方的人文理念,正确思想指导下的“科学方法”——实验科学的方法,会有局限),含而不露地写到了怎样的论据?
第一问,答案在第5段。
第二问,答案在第6段。
3、“光明从东方来,法则从西方来”的含义?
光明从东方来,东方是双关、隐喻,太阳是从东方升起的,人文主义的.理念是东方文化所具有的。东方的思想和西方的法则相结合必然会使世界文化呈现异彩。
4、东方科学与西方科学有什么样的关系?作者从什么角度论述了东方科学在发展人类文明方面在作用,并批评了某些偏见的?
东方科学和思想思西方科学的源头,并且会给现代西方带来新的生计。作者将自己多年研究科学史得出的结论,告诫某些带有民族和地区偏见的西方人,要他们以科学的态度对待历史与现实,进行文明对话,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和繁荣。
六、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科学的种子——实验数学、科学——来自东方
东方科学——(哲学思想、人文怀念)——西方科学
科学教案 篇7
一、学习目标
1.尝试说出人类健康面临的挑战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关系
3.尝试像科学家一样实验
4.了解自然发生说的含义及其相关的实验
5.了解科学实验的方法和实验各步骤的重要性
二、学习重点
1.人类面临的问题及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2.举例说出生物科学与社会的关系,人类健康面临的新挑战
3.了解科学家挑战“自然发生说”的主要过程
4.理解研究生命科学需要正确的方法
三、知识梳理
(一)人类面临的问题之一:健康问题
1、细胞的癌变
⑴概念:在个体发育过程中,有些细胞由于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而变成了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⑵引起细胞癌变的因素称为致癌因子,致癌因子很多,大致可以归纳为3种类型:
①物理致癌因子:该类致癌因子主要是辐射致癌,包括紫外线、X射线、电离辐射等。
②化学致癌因子:如砷、苯、亚硝胺、黄曲霉素、煤焦油等,农药中的有机氯杀虫剂等。
③生物致癌因子:乙肝、丙肝病毒等。
⑶预防措施:
①避免接触物理、化学、病毒等各种致癌因子:
②增强体质,保持心态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⑷细胞癌变的特点:
①能无限增殖;②癌细胞形态结构发生变化;③癌细胞的表面糖蛋白物质减少,使得细胞之间黏着性减少,导致癌细胞在有机体内的分散和转移。
2、传染病
⑴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体(细菌、病毒等)引起的,能在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间相互传染的疾玻它是许多种疾病的总称。20xx年我国法定报告传染病的发病率为180.14/10万,死亡率为0.35/10万,病死率为0.20%.其中发病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病毒性肝炎、肺结核、痢疾、淋病和麻疹;病死率较高的传染病依次为狂犬病、艾滋病、白喉、新生儿破伤风和流脑。
⑵传染病的突出特点:具有传染性和流行性。
⑶其预防措施:①控制传染源;②切断传播途径;③保护易感人群。
(二)生物科学与社会:基因诊断和基因治疗
1、基因诊断的几种方法(初步认识)
⑴核酸分子杂交法(DNA探针法)
该方法是根据碱基互补配对原则,把互补的双链DNA解开,把单股的DNA小片段用同位素、荧光分子或化学发光催化剂等进行标记,之后同被检测的DNA中的同源互补序列杂交,从而检出所要查明的DNA或基因。
具体步骤:抽取病人的组织或体液作为化验样品;将样品中的DNA分离出来;用化学法或加热处理法使样品DNA解旋;将事先制作好的DNA探针引入到化验样品中。这些已知的经过标记的探针能够在化验样品中找到互补链,并与之结合(杂交)在一起,找不到互补链的DNA探针则可以被洗脱。这样通过遗留在样品中的标记过的.DNA探针进行基因分析,就能检出病人所得的病。
⑵聚合酶链式反应法(PCR法)
PCR技术可模拟细胞核内DNA复制的天然过程,可在3~4h内使目的基因扩增上百万倍,达到肉眼可见的量,不需要放射性同位素标记就能分析、检测基因,大大提高了基因检测的灵敏度。
具体过程:首先,研究者把DNA加热,使双链分开,然后人工合成一段单链核苷酸,即DNA引物,把人工合成的引物粘附到DNA单股螺旋上,之后按照DNA复制规律就能够复制出DNA来,重复放大50倍后就可以制成10亿个DNA分子。在PCR放大过程中的关键是利用耐热DNA聚合酶使少量的DNA在短期内即能扩增数百万倍,便于分析、检测。
2、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外源正常基因导入靶细胞,以纠正或补偿因基因缺陷和异常引起的疾病,以达到治疗目的。基因治疗的原理是指采用转基因技术将目的基因导入患者的某种细胞中,体外培养使其增殖,然后输回患者体内,这样重组受体细胞因导入正常的基因,可以纠正或弥补缺陷基因带来的影响;或将带有治疗作用的基因通过载体直接送入患者的某些细胞中,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三)科学家不断实验:挑战“自然发生说”
观点提出问题实验设计实验结论实验关键(或缺陷)
雷迪相信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来源于生殖。
腐肉上的蛆是从哪里来的?
①苍蝇与肉接触-----肉上出现了蛆
②苍蝇与肉未接触---肉上不会出现蛆①苍蝇是由亲代苍蝇在腐肉上产的卵产生的
②苍蝇或蛆不会自然发生单一变量和对照原则
尼达姆支持“微生物自然发生说”结构复杂的生物由亲代产生,微生物能否自然发生?①煮沸羊肉汤杀死微生物,用软木塞塞紧瓶口,几天后肉汤中滋生了大量微生物。
②改用植物种子和杏仁煮汤,结果相同。
微生物能自然发生缺陷:无法排除肉汤本来存在微生物的可能;瓶子未完全密封,微生物可能进入。
斯巴兰扎尼反对“自然发生说”对肉汤彻底密封和杀菌,还会自然产生生物吗?盛肉汤烧瓶实验后一段时间
A(塞上软木塞,煮沸2min)污染
B(塞上软木塞,煮沸1h)污染
C(熔化玻璃封口,煮沸2min)污染
D(熔化玻璃封口,煮沸1h)未污染`密封的肉汤长时间加热煮沸,就能阻止外来微生物,微生物也不会自然发生。关键:严格密封和杀菌,以排除外来微生物和本来存在的微生物对实验的干拢。缺陷:严格密封不能排除有空气时微生物可以自然发生的可能。
巴斯德不同意“自然发生说”让肉汤接触无污染的空气,微生物能自然发生吗①盛酵母菌溶液的普通瓶子(消毒后带到山顶冰川处,暴露一会儿后密封,若干年后)多数瓶子保持无菌。
②盛酵母菌溶液的瓶子(消毒后拉成曲颈瓶,未密封)保持无菌。微生物不能自然发生
①瓶内先消毒,排除其内微生物对实验结果的干扰。
②曲颈使瓶内不会被污染。
(四)像科学家一样实验:科学实验
研究生命科学的程序:
①生命科学的研究大多数从观察开始。
②在观察中提出问题。
③根据观察到的现象以及研究者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对所提出的问题作一个初步的解释及设想,进而提出假说。
④对所提出的假说作出科学的预测。
⑤设计严谨的实验对预测进行检验,即用科学实验验证假说的正确与否。在生物科学研究的实验设计中要设计对照实验组,要考虑数量及重复性。
⑥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并得出结论。结论可能肯定所作的假说,也可能否定假说。
⑦修正假说并进一步观察,进入下一步认识周期。
科学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自主积累词语,必须掌握的词语有:兄弟、捉虫、蜜糖、著名、长角须、粘成、标本、鬼脸、盖子、忍不住。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达尔文和兄弟俩的对话。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2、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教学难点:
理解达尔文为什么称兄弟俩为“小叫虫”以及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教学准备
教学挂图,生字、词语卡片。
教学环节
教学过程
实施反思
导入初读感知,感悟理解
一、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自学预习,感知本课学习任务。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脉胳。
1、“孩子”指谁?“科学家”是谁?孩子为什么考科学家。
2、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指名读第1~4自然段。
兄弟俩为什么非要见见达尔文不可?
(结合理解“甜滋滋”、‘著名“的意思。)
2、分组读第5、6自然段。
3、自由读第7自然段。
a、画出叙述兄弟俩制作“虫子标本”过程的内容,并说一说他们这样做的'目的。(结合理解“怪模怪样”的意思,“虫子标本”则通过挂图让学生直观感知。)
b、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兄弟俩不盲目相信别人。
4、重点指导学习第8~16自然段。
a、自由读第8~16自然段,了解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b、反复朗读:分角色读、示范读、表演读,让学生自己弄清楚兄弟俩是怎样考达尔文的。
c、理解两个“叫虫”的不同意思。
第一个“叫虫”学生联系上文自己说说意思。即“会叫的虫子。”
第二个“叫虫”则让老师作适当的讲解,即“说谎虫”。
d、说说达尔文称兄弟俩为两只有趣的“叫虫”说明了什么?
5、齐读第17自然段。
事后,兄弟俩为什么对达尔文更尊敬了?
(正由于达尔文见多识广,平时对虫子观察得细致,所以才不会被考住,兄弟俩对达尔文爷爷更加尊敬了。)
五、开故事会。
收集有关达尔文爷爷的资料或故事。
了解达尔文爷爷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将故事讲给同学们听。
六、认识生字及词语。
七、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捉、忍、鬼、盖”等几个字。
八、作业
1、读课文3遍;
2、写下自己读文后的感想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科学教案11-18
科学教案07-20
科学教案(精选)12-14
科学教案经典07-09
(经典)科学教案10-28
科学教案[经典]08-20
科学教案(推荐)11-06
实用的科学教案09-02
科学教案(推荐)11-14
(热)科学教案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