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日记》读后感集锦15篇
已到了一天的末尾,想必大家都学习了不少新知识,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篇日记了。那如何写一篇漂亮的日记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安妮日记》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安妮日记》读后感1
应该是由于我个人保守的习惯吧,我习惯于杜那些成名的作品,饱受赞誉,销量过亿……无数美丽的光环。但如果静下心来去品读,作者在那样的时代环境下,那样的家庭背景中,在某一个时刻产生的真挚的感受也一定会引起你的共鸣,和你的心交相辉映。
一个国家千百年的历史留下的仇恨与罪过没有必要让一个只有14岁的小女孩来承担,但现实不可避免的到来之
时,命运也就如同一把锁链一样把我们一个一个的紧紧的联系在了一起。达恩一家,弗兰克一家,还有杜塞尔先生。当我们靠的足够近的时候,也就发现了一个个真正的鲜活的人。所以才有了作者眼中风骚的达恩太太,可爱善良的皮特以及那个神经质的杜塞尔先生。当你饥饿的时候,无论是谁都会去争抢桌上的那点果酱,当处于悲伤的时候,谁都需要心灵的慰藉。这些平易近人的语言揭开了宗教的'神秘面纱,冲破了道德的层层阻碍,国籍也变得不再重要,我们终于面对面地坐在了一起,谈论对于和平的渴望以及对与自然不变的向往。
也许这样的一段的经历算是一种苦难,但那也是宝贵而不可多得的,在这里,作者收获了初吻,开始了对于生活与生命不断的思考。但可怕的是这居然成了安妮生命中的最后与一段时光。了解成书的背景永远是一件残酷的事情,透过一个展现在面前的美好看到真正的本质是多么的残酷。初看是那个爱哭的、叛逆的,时常沮丧哟普不是阳光的女孩的日记却是被一位无亲无故,一无所有的心灵饱受创伤的父亲出版的。很难想象他当时的心情。可怜的皮姆看到这一篇篇日记时,也一定禁不住潸然泪下吧。当安妮写完8月14日的日记是,她的心情已应该还算不错吧,真希望那是一切的结束,但现实总要进行下去,在贝尔根─贝尔森的凄风冷雨中所发生的一切真让人不愿意去现象。
这就是悲剧,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算了,我还是选择逃避吧,我宁愿成为皮特,和安妮在那个湖南的阁楼上度过一个炮声隆隆的夜晚。
《安妮日记》读后感2
读完安妮日记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安妮·费兰克。她是一位犹太女孩,安妮在十三岁时收到一个漂亮的日记本,所以她就从1942年6月的一个星期五开始写日记。
1942年7月刚刚过完十三岁生日的安妮·费兰克跟随父母姐姐和安妮父亲的朋友凡·丹先生一家为了躲避纳粹士兵的搜捕,搬进了一间偏僻隐蔽的阁楼里,他们为了保证安全,他们白天不能随便出来走动。在这间逼仄狭窄的阁楼里,虽然在阁楼里缺少食物和生活用品,但安妮和家人还是在阁楼里坚持阅读与学习。
在1944年8月4日安妮一家由于被人告密,很快安妮一家全部被德国警察逮捕。1945年3月安妮姐妹都死在了纳粹的集中营内。
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出作者安妮是一个开朗乐观善于思考,并渴望实现梦想与自信独立的女孩,即使在最恐惧和最痛苦的黑暗时刻,安妮仍然以积极的心态面对这一切苦难,她渴望自由,更渴望和平。她勇敢乐观的面对恶劣恐怖的环境,并且运用自己的思想与智慧真实的记录了她那短暂而又灿烂的一生,她的日记不仅记录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她对甜蜜爱情的热烈追求,更记录了凶狠残暴的纳粹士兵无情地屠杀犹太人的罪恶行径。
看完这本书,让我对战争有了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战争,不仅让无辜的人们遭受生命的涂炭,更让很多原本拥有快乐童年的孩子从幸福的家庭逐渐走向死亡的深渊,这是一个多么令人恐惧而又残酷的'事实啊!所以我们一定要远离战争,珍惜现在安定幸福的生活,只有如此,我们才会拥有快乐而又幸福的美好生活。正如我国著名的作家巴金所说,“人类的希望像是一颗永恒的星,乌云掩不住它的光芒。特别是在今天,和平不是一个理想,一个梦,它是万人的愿望。”
《安妮日记》读后感3
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与父母,姐姐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从1933年希特勒法西斯证券执政后,对犹太人进行残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过13岁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从此与日记做朋友,名为吉蒂。这时候,德国法西斯已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更为残酷的迫害。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楼的房屋里面,成为了他们隐蔽的密室,同样为犹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进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他们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这可是什么概念哪,他们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来,我感到十分地感动。详细地描写一下,为了躲避德国法西斯的攻击,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严严实实,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帘,挡住光亮。白天,为了不让下面的人发现,只能轻手轻脚的,如果是现在的话,我们应该是很难办到的!
可世界还是存有一些极少的好心人,他们的食品就是从靠公司几位员工。这些人无私为他们奉献,给予他们食物,书籍,学习!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过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阳光,不能触摸自然,是极其枯燥,烦闷的和无聊的!这里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良好的老师,没有无限的快乐,没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战争形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
安妮总说
纸比人更有耐心,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受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多的事情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日记为发泄,倾诉!她渴望自由,快乐。在这本日记中,可以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成熟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毅力!
中间也有许多的人鼓励安妮,比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读完这本书,我非常地感动!建议大家也去看吧你们会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乐。我接下来要看大仲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阅读愉快!
《安妮日记》读后感4
安妮·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与父母,姐姐过着富裕安宁的生活。从1933年希特勒证券执政后,对犹太人进行残酷地迫害,使安妮一家人移居到荷兰的阿姆斯特丹。而在1942年6月12日,安妮过13岁生日,收到了一本日记本,从此与日记做朋友,名为“吉蒂”。这时候,德国已侵占了荷兰,对犹太人进行更为残酷的迫害。为了躲避,逃到了自己公司大楼的房屋里面,成为了他们隐蔽的“密室”,同样为犹太人的一些人也躲了进去……
读完这本书后,我深有感触!他们在密室里整整生活了2年。2年这可是什么概念哪,他们居然那么有毅力地生存了下来,我感到十分地感动。详细地描写一下,为了躲避德国的攻击,他们不得不把密室盖得严严实实,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者是厚厚的窗帘,挡住光亮。白天,为了不让下面的人发现,只能轻手轻脚的',如果是现在的话,我们应该是很难办到的!
可世界还是存有一些极少的好心人,他们的食品就是从靠公司几位员工。这些人无私为他们奉献,给予他们食物,书籍,学习!可是……
可是,想想也是!密室的生活可不是好过的,在里面的生活不能看到阳光,不能触摸自然,是极其枯燥,烦闷的和无聊的!这里没有要好的朋友,没有良好的老师,没有无限的快乐,没有……而且再加上密室外的战争形势,不停地轰炸使他们烦躁!
安妮总说“纸比人更有耐心”,是的!这种说法我也感受得到,对人讲一些繁多的事情还不如跟纸对话!每天以日记为发泄,倾诉!她渴望自由,快乐。在这本日记中,可以看出来安妮对自己的看法,他人的看法,生活的看法。从13岁的黄毛丫头长到成熟的15岁姑娘,再次声明,很有毅力!
中间也有许多的人鼓励安妮,比如说她的姐姐玛戈,还有彼得!彼得是最多的,每次不是安妮上去,就是彼得叫她上去。
读完这本书,我非常地感动!建议大家也去看吧——你们会感受到里面的喜、怒、哀,乐。我接下来要看大仲马的《茶花女》咯,祝大家阅读愉快!
《安妮日记》读后感5
当我又拿起安妮。弗兰克笔下的《安妮日记》时,感动又漫上心堤。
安妮是犹太人,自小,她的自由就被严格限制了。后来,为了躲避纳粹的迫害,她藏进了密室,她以书信形式,向假想的凯蒂展现了密室里的平凡琐事,倾述了自己的真实感情。
安妮在密室的时光,艰苦而紧张,她却说:“只要我还活着,只要这一切还在,我就不可能不幸福。”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想象我自己,待在密室里,一脸的颓然,可能摧毁了所有的信念与希望,等着德军来抓捕,安妮对美好的向往和她必胜的信念,构造了我对她的敬佩。
她能在密室里幸存两年,依靠的是信心、快乐、热情。她写到:“我感觉我是个女人,一个拥有道德力量和勇气的女人。”彼得也对她说:“你一直在帮我,用你的快乐。”我没有安妮那份坦率的自信,受到沉重的打击,我总认为自己无药可救。然而,困难像弹簧,你弱它就强。我想,为了活下去,就要变得强大,为了强大,就要发现优点,努力地放大。我也没有安妮那份热烈的欢乐,总是悲观地为将来殚精竭虑,所以,我要跟上安妮的脚步,让快乐萌生勇气,让勇气造就生存的激情。
日记中,安妮表现了共居者怪癖的性格,面对他们针对自己的'评论,安妮选择了写。因为她不断重复:“没有人能理解我”、“纸比人有耐心”,所以她把日记当做朋友吐露心声。我终于和作者有了共同点,我认为写作是一种情感的宣泄,也是一个领会的过程。忆起一次英语比赛前,妈妈反复向我说教、叮咛,我厌烦地吞下这一切,便在日记中随心所欲地阐述,发表意见。懊恼在字里行间中流淌,在一页页纸里淡化,回过头来品读,我渐渐领悟了:这是妈妈的关心与怜爱。
安妮虽然有家人与朋友,但仍然倍感孤独,她仍是选择了写。我时常伤感,因为很少有人真正理解我的内心世界,孤单变成了文字。我深切地体会到:写作是交流,是分享。
被《安妮日记》中的事感动后,我便要一点点地向安妮接近,用写作与精神力量摆脱困难。
《安妮日记》读后感6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书,它的名字叫作《安妮日记》。我一听书名,就觉得这本书一定没意思,于是我就搁在一旁不管它了。可事实上这本书不是我想的那样。
一天下午,我觉得很无聊,想看会儿书。我来到书橱旁,用眼睛一扫,发现了我前几天搁在一旁的书——《安妮日记》。我即兴翻了几页,觉得这本书还不错;我又翻了几页,我便后悔当时我没先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很吸引人;我又翻了几页,那时的我已经放不下这本书了,我被这本书深深地打动了。
这本书的主人公是书名中的“安妮”,不过她的全名叫安妮·弗莱克,她是一个犹太女孩。《安妮日记》这本书重要讲:安妮在13岁时,随着家人躲藏到父亲公司的顶楼上,他们在密室里生活了二十五个月之久。因为那时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就大量的追杀犹太人,因为他认为犹太民族是个极为劣等的民族。在逃亡的这段时间,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在狭窄的空间里自己的.成长。在面对死亡的恐惧中,她开始思考战争、自然、宗教等等,逐渐成长为一个成熟的、对生命有很深感悟的人。但是最后,在那密室里生活的8个人都被抓走了,最后只有安妮的父亲一人生还。这本书让人们全新认识了战争,让我十分震撼。
我一口气读完了这本书,读完后,我心里想:战争真是太恐怖了!为什么要有战争?难道各国之间就不能和平相处吗?同时,我也对安妮的命运而惋惜。我有一个问题:如果安妮活下去了,她长大后会是什么职业?著名的作家?著名的文学家?著名的科学家?不过,她已经去另一个世界了,但愿她在那会很幸福。
大家为了纪念这位永远的天使——安妮·弗兰克,特地出了《安妮日记》这本书,特地拍了关于安妮·弗莱克的电影,特地造建了安妮·弗兰克的纪念馆。
这本书不仅让我爱不释手,还让我有了对生命的感悟。
《安妮日记》读后感7
这个寒假我在妈妈的高压政策下读了一本书,书名叫《安妮日记》,我本来准备稍微应付一下妈妈的,可是最后我却只花了4天的时间将这本书认真的读完。因为这本书对我的感触太深了。
安妮·弗兰克是一个犹太少女,(读书笔记)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一犹太富裕家庭,其父为一公司总经理,母亲也是富家闺秀。安妮自幼备受父母的溺爱,上学后又得宠于老师,真可谓养尊处优。可是随着法西斯执政起盖世太保便把魔抓伸向犹太人,从那一刻起,安妮这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因为为了躲避灾难她们一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不得不躲进她父亲公司的密室,八个人藏身阁楼密室25个月。《安妮日记》就记录了这25个月的点滴。
1942年6月12日,在她13岁生日那天,她收到一个日记本作为生日礼物,从此开始写日记。在这一天中,她写道:“我对谁都不曾做到推心置腹,无所不言,但我希望在这里能对你如此,我也希望你能够成为我获得慰籍与支持的一个泉源”。密室是非常隐蔽的,窗户全部钉上了板子或是拉上了厚窗帘,挡住了一切光亮。在躲进密室的这25个月里,她们白天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包括严禁上厕所,只有到晚上才能打破禁忌,所有一切只能通过她父亲公司的同同事帮助才能解决。在漫长的25个月内,安妮用她的笔,用她要做个作家的梦想,支撑她记录下密室内每一天的事情和自己的成长。直到她16岁那年因伤寒而死。
我读了《安妮日记》,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安妮,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还能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阅读和学习的人生态度,永远满怀理想,身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再看看我自己,从小就一大家人的宠爱中。经不起一点点小小的挫折,常常会因为一些小小困难而轻言放弃,但相对于经历战争痛苦的安妮,我们所谓的“逆境”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安妮日记》读后感8
安妮 弗兰克是个犹太少女,1929年6月12日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1933年希特勒法法西政权,执政以后,开始对犹太人尽兴残酷地迫害。这时,德国法西已经侵占了荷兰,对这里的犹太人进行更残酷的逮捕和屠杀。奥托 弗兰克带着家人,躲进了自己的公司大楼后面的一些隐蔽的房屋里面,也就是安妮在日记中称“密室”的地方。
密室是非常隐蔽的,窗户全部钉上厚窗帘,没有一点光亮。白天不能发生一点声响,怕被别人发现。晚上能只有活动,可以开一点点窗透气。密室里面的生活事故极其枯燥和烦闷的。密室里没有阳光,没有快乐,只有饥饿。他们只能吃黑市上的食品,烂土豆……
看完这本书,令我受益匪浅呀!我在其中还了解到安妮是一个十分爱说话,爱动的少女!对于她来说,在密室生活白天不能说话,乱动,是一种考验!渐渐的,安妮习惯了密室的生活!况且,她们的食品是很差的!一些烂土豆,黑面包……可是她们都忍受下来了!如果我当时也在密室里,我想,我会埋怨,生气……对爱你的忍受我对她的敬意再次萌生!
什么是幸福?在安妮心里,能活下来就是幸福,能吃到东西就是幸福!有时候她觉得很痛苦,也有气愤的时候,她想: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那么差?为什么我们会被歧视?可是埋怨过后,就会想到她正在受苦受难的朋友的女朋友们就知足了!如果自己没来到密室,早就见上帝了!她用自己的笔墨,控诉了法西邪恶的战争,谴责了毫无人性的种族歧视,描述可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的灾难。她对自己的情感,别人的情感直言不炜。坦率地表露在文字之间。所以我可以看到,她在这段生活中的`苦闷和困惑,但是她都一一克服了!
最重要的是,我能从中感悟到安妮热爱生命,热爱自然,热爱阅读和学习的人生态度,永远满怀理想,审处逆境不气馁,不屈服。我还要学习她善于思考,敢于剖析自己,正视自己的缺点,不断提升自己的品格。
我要向安妮学习,学习她不屈不挠的精神,学习她乐观的精神,学习它的人生态度…
《安妮日记》读后感9
一位少女在集中营悄然死去,一本她写的日记却永远传下来。她的希望、她的勇气和她的温柔却永远地打动着全世界所有人。
这是一段多么黑暗的日子呀!特别是对于犹太人来说,更是一场灾难。安妮是位犹太少女,她原本幸福的生活就这样破碎了。1942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
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尤其对安妮这样一个好动多话的女孩。单调的饭菜、性格奇怪的邻居、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限制,而且常常担惊受怕。这一切差一点把安妮逼疯了。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几乎不可能实现。但是安妮仍写道:“我仰视天空,冥冥中觉得世界还能好转,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坚强的人在黑暗中呐喊,带着心中不可磨灭的希望!
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社会问题!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
但是,这样的一名少女最终没有逃过被纳粹残害的命运。当她在贝根贝尔森集中营永远地闭上双眼时,她距自己16岁生日尚差3个月。
安妮生前写道:“我希望在我死后,仍能继续活着。”她的愿望终能得偿。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10
喜欢看书,但是不喜欢写书评,这似乎是我第一次写,毫无头绪,但总会好起来的!
下面从几个方面来说说我的感触:
一、小小的年纪,丰富的内心
安妮的情感细腻,情绪多变,最可贵的是她敢于深层剖析自己的内心,敢于面对自己的对错,这也是她能快速成长的原因之一,现实生活中有多少人得过且过,我想如果人能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就有成功的希望,如果混沌度日,虽长命百岁也不如安妮的16年有意义。
二、理解的重要性
安妮和彼得是青春期少男少女的典型心理代表,他们深深感觉到没人理解的痛苦,安妮表现得尤为明显,她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表现出叛逆,如果她的妈妈能试着理解她,心就不会那么疏远,这也给我敲响了警钟,我要试着理解我的爱人,而不是一味地去改变,去要求,这完全是以爱之名的残害!
三、珍惜眼下
看安妮内心世界的时候,我总在想我13~15岁的时候在干什么,答案是无忧无虑吧,尽管家境拮据,但起码衣食无忧,有着充分的自由,能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开怀大笑,想跑就跑,想跳就逃,这看起来简单的`需求,在战争时期都是奢望,在这样的环境下,安妮反而迅速成长,尽管恐惧笼罩,尽管噩梦不断,但支撑她的还有很多,她能为了争取单独学习的时间而与杜塞尔起争执,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作小说...炮火连天,遭遇可怕的灭族危机,安妮并没有表现出多少沮丧和悲伤,而是一直拥抱自己热爱的一切,不断汲取营养,用尽全力来等待阳光的来临。
我多么希望他们能坚持到解放,能重现过上正常的生活,当看到结尾的时候,我的心是颤抖的,捶胸顿足,就差一点点,奇迹并没有发生,命运并没有被改写,我想如果安妮能活下来,一定会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像她自己向往的一样,亲爱的安妮,祝你在天堂依然坚持自己,依然与众不同。
《安妮日记》读后感11
近期以来,我已经看了五本书了,但这五本书中,最让我难忘的还是那本让人匪夷所思的一一安妮日记,书中讲述了一个二战时期的犹太少女安妮跟随爸爸妈妈一起逃亡的故事,它们藏在一位好心人科夫伊斯先生的房子里,那时,德国太保正在到处寻找着犹太人,准备将他们赶尽杀绝,身为逃亡者的安妮一家和范丹一家都过着提心吊胆的生活
这本书令人匪夷所思的地方就在于爱,在于爸爸妈妈对她的爱,也在于她喜欢的人对她的爱,在安妮的日记中,安妮说爸爸是她最靠谱的保护伞,而不觉得妈妈是一个好妈妈,在现实生活中,多少个儿童都怀揣着这样一个心理,就连我也不例外,可我觉得。妈妈不是想大家想的那样不好,只是对你的爱太深了而已,所以,追究到最后,还是爱的因果关系,日记中还有一点,就是安妮喜欢的人一一皮特,他们几乎形影不离,不惜代价成为一对好伴侣,而那时,皮特都十九岁了,而安妮才十六岁,一个未成年与成年人的爱情,怎能不让人匪夷所思,而还有一个重点,就是那时安妮生活的.环境,她生活在德国人可怕的统治当中,书中很多地方都在描写战争的可怕:安妮经常时不时地听到炸弹的轰炸声,那时,天都快要塌下来了一样。
由此可见战争的残忍与危害,据统计二战使十九亿以上的人口被卷入战争这次战争中,军民共伤亡九千余万人,四万多亿美元付诸流水,在结尾,安妮全家与范丹全家都被告发,被抓到集中营里,最后,只有当过兵的安妮的爸爸幸存之外,其他人都被折磨致死,最后,我合上书,闭上眼睛,仿佛那一幅幅悲惨的景象还在我的脑海之中。
《安妮日记》读后感12
最近我很热衷于世界名著。后来品德书里有《安妮日记》资料,我便顺便把《安妮日记》找来读了。
刚开始读的时候,真的没什么感觉。唯一的感触也就是觉得,安妮是个很朴素很认真的女孩,她偶尔受了委屈,也能默默地忍着,但面对自己觉得不正确的现象就会勇敢地反驳。我认为安妮是个很不错的少女。尽管她也有自己的小脾气,但也正好反映了一个花季少女的倔强、纯真与可爱。而在搬进密室后,她变得更加成熟了。当然,这是后话。
后来继承自己奇怪的读书习惯,直接翻了结尾。看到“后记”,我简直是义愤填膺,气愤不已。在当时纳粹的侵略下,住在密室里的8人,7人死于惨无人道的集中营、监狱等。而那几位帮助密室住户的几个好心人,也被加害,或是心力交瘁而死去。安妮执着的立场,认真的叙述,尽管只是一本普通的日记,但还是深深感动了我。
“生活最真实的就是背叛。”没有谁背叛了犹太人,他们却被命运所背弃。安妮心中所向往的正义、公平之所以是一个奢望,终究在于这个满目疮痍的社会。在当时的世界,公平啦、正直啦,即使有人怀着这样的'情感,但也无法在社会上立足。犹太民族是个智慧的民族,可惜智慧无法改变命运,这正可谓“秀才遇到兵,有理说不清。”既然如此,所谓的正直有从何而来呢?因为血统而被杀,因为言行而被杀,因为反抗而被杀——这就是战争所带来的残酷和无奈。这些灾难的罪魁祸首,还是战争罢了,还是野心罢了。
我所庆幸的是,那样一个被权利和战争所左右的年代结束了。在安妮的生命里,有着太多的不公平,假如安妮能够看到这一切,该是多么美好。我静静地沉思着。
《安妮日记》读后感13
安妮是一个普通的小女孩,但她的命运却不同寻常。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战争对德国来说越来越紧迫,同时,他们对犹太人的大肆屠一杀也在不断加剧。安妮就是众多受害者当中的一个。那时,安妮刚刚过完她13岁的生日,他们一家就开始了躲藏生活,竟在密室里生活了25个月之久。而这25个月里,他们却过着痛不欲生的生活:白天,他们不能说话,不能穿鞋,不能有任何动静,就连上厕所也不能。只有到晚上,他们才能依靠父亲同事给的食品和生活用品维持生命。而在这25个月的漫长岁月里,小安妮用她的笔记录下密室内的点点滴滴和自己的成长。她思考战争,思考反犹太主义,思考一切的一切。显然在她幼小的心灵里,已经有了对生命独特的感悟。她每天生活在战争的阴影下,面对着随时被发现的恐惧,但却坚持着记录下生活的点点滴滴。在那样的环境里,空气都是令人窒息的,她却依靠她成为作家的梦想写作着,直到被发现送往纳粹集中营。
在阅读这本书时我们能感受到安妮的乐观、坚定和执着。她说:“我常常沮丧,但从不绝望,我把这段躲藏生活看作是有趣的冒险”。她还说:“当我仰望天空时,我总会感到事情会越变越好,残酷终将结束,和平与宁静会重新来临,我更加坚定自己的梦想,也许有朝一日我能够实现它”。安妮,这个充满乐观自信的小女孩,她是寒冷时的篝火,是沮丧时的'星光,是绝望时的朝阳,有她在,就有生命的存在。
安妮从13岁生日写起,一直写到1944年8月4日,直到他们的隐居地被德国军队发现不久。这个年龄和我们一般大的小女孩,经历了多少,又忍受了多少?
战争的残酷并非常人能想象的。战争就是一种悲剧,它会摧毁我们美好的生活,摧毁我们的一切,如果真的爆发战争,那将是更痛苦的深渊,让我们感到痛苦和无助。
《安妮日记》读后感14
《安妮日记》读后感19xx年—19xx年,战争与种族灭绝的阴云布满了天空,盖世太保的铁瓜伸向每一个无辜的犹太人,在历史上上演了一场惨绝人寰的浩劫。安妮是位犹太少女,19xx年7月,由于压迫犹太人的风声紧急,他们家和另外四名犹太人到她父亲公司的“密室”躲藏。密室的生活十分枯燥,单调的饭菜、性格怪癖的居伴、几年不能出门、用水和去卫生间都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她所经历的一切并没有使她的心田荒芜,那里已经成为一片生机勃勃的希望的田野!安妮想成为作家和记者,可这个美丽的愿望在当时那股势不可挡的黑暗洪流下显得那么脆弱,像闪着彩光的泡沫。但是安妮仍写道:“这场残酷也会告终和平与安详会重新回来。在此同时,我必须执着我的理想。也许有一天,我能实现我这些理想!”读到此我仿佛看到一个不屈的'灵魂在黑暗的密室中呐喊!经过密室中无数个漫漫日夜,安妮由一个任性、少不更事的女孩蜕变为一名成熟的少女。在安妮的15岁生日时,安妮有了惊人的成长。她已将自己的反省提高到了社会层次,开始思考男女平等等问题了:“现代妇女要争取完全独立的权利了!”“但独立也不够,妇女还应该获得尊重!”“我谴责的是我们的价值系统,和不承认女人在社会中的角色多伟大、多困难,同时也多美的男人!”……实现在让人难以想象的那样一个战火蔓延、人人自危、无数人倒在血泊中的时代,身居密室接近两年的十五岁少女安妮居然能真知灼见地谈起了男女平等这个深刻的社会问题!读到此处,我不禁感叹,战争能摧毁一切,唯独不能侵占一颗坚强、勇敢、自由的心!我相信《安妮日记》会一直流传下去,控诉战争与丑恶,宣扬和平与友善,用她真挚的文笔,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感动和启迪一代又一代人!
《安妮日记》读后感15
“我希望在我死后,也能够继续活着”这是安妮在日记中写的话。每当我一次又一次地读完这本书时,总会思考:她真的做到了吗?现实坚定的声音告诉我:她的确做到了。
这本书读起来是轻松愉快的,不像闻名遐迩的名著那样枯燥无味,让人没有读下去的欲望。每当我想起战后的满目疮痍,安妮的悲惨结局,便会不由自主地感到失落,情绪的落差就像高高飞起的风筝一下子被人扯了下来。
这本日记记录了她从十三岁到十五岁的每一个充满未知、危险但又富有情趣的生活细节,以及激烈的战况和她内心深处的'思考与疑问。在这两年时间里,安妮一家一直居住在一间密室里,每一举一动都受着限制。尽管我与安妮年龄相仿,读起这本书来有着强烈的共鸣感,但我仍然无法想象,她是怎么在如此与世隔绝、不自在的环境中生活的?然而安妮似乎并不这么想,有时甚至把新的战况当成一个逃离的新希望。她有着一颗无比乐观的心,就这点,让我无比钦佩。
我承认我总会被安妮乐观的心态打动。“如果从外部看,我只是一只没有自由又喜欢嬉戏的小羊羔;但在内部,指引我的则是美好的那一面的我”她总是向往着美好的自我,美好的未来,而并非自己的悲惨的下落和战后的惨状。这不由得引发我的深思:对生活感到烦躁厌倦时,难道就一定要一味地抱怨生活吗?还不如静下心好好想想解决问题的方案,朝着美好生活大步向前。即使遇到困难,也不应彻底放下希望,失落只会让阳光更难透过紧密的乌云,照耀到我们身上。
的确,安妮早已在七十三年前去世,但她的乐观仍然在影响着全世界。她仍活着,以另一种方式活着。每次在遇到所谓的“人生大起大落”时,想想这个女孩,我都会觉得,一切一定都会好起来。
【《安妮日记》读后感】相关文章:
《安妮日记》读后感12-16
安妮日记读后感08-19
安妮日记读后感(荐)11-12
【荐】《安妮日记》读后感09-12
安妮日记读后感15篇(精选)10-09
读《安妮日记》有感09-04
[精华]安妮日记读后感15篇09-13
安妮日记读后感汇总(15篇)10-24
(精品)安妮日记读后感15篇10-09
绿山墙的安妮读后感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