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4 13:18: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9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优秀的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优秀的教学设计优秀【9篇】

优秀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本课的7个生字,理解词义,积累词语。

  2、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感知战士们的精神品质,从而受到思想熏陶。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情境,探究课文内容。

  2、品读、抓住人物的语言、行动,体会其对祖国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海防战士的爱岛爱国之情,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

  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想象、感知,理解课文内容。

  2、反复朗读,品析将士的言行,体会将士们第祖国海岛的热爱。

  教学准备:

  礁盘的有关资料、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在异国他乡的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祖国母亲;驻扎在海岛上的边防战士,用自己的方式表达着对祖国对海岛的爱。我们一起来阅读《礁盘》,感受边防战士的情感。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 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2) 理解词义,了解文章的内容。

  2. 小组交流讨论。

  3. 班内交流讨论。

  1) 读准生字的.字音,辨别字形。

  驮(tuo)蔬(shu)熬(ao)罐(guan)秧(yang)筷(kuai)构(gou)

  2) 理解词语。

  凝视:聚精会神的看。

  沉吟:低声吟咏(文辞、诗句等);(遇到复杂或疑难的事)迟疑不决,低声自语。

  3) 文章的内容

  引导学生注意文章的相关信息,如:时间、地点、人物、中心事件。

  理清文章思路:

  第一部分(1~10)将士们在礁盘上借助大棚种出了蔬菜。

  第二部分(11~25)将士们共享劳动成果。

  第三部分(26)将军向“地图”,行了一个军礼。

  三、再读课文,学生质疑问难

  1、学生自读,提出疑难问题。

  2、交流归纳疑难问题。

  四、课堂小结

优秀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夹竹桃》教学设计。能找出直接描写夹竹桃的句子,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作者为什么爱上了夹竹桃,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3、学习作者对比,联想的写作方法。

  4、学习用:"无…不…无不…"造句.

  教学重点:

  感悟夹竹桃花期和花影所呈现出的可贵韧性和奇幻动人。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文本对比、映衬手法的作用,从中感悟夹竹桃可贵的韧性。

  教学准备:

  夹竹桃图片,以及相关语段的幻灯片。

  教学程序:

  一、导入

  罗丹有句名言: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在我们生活中,每一种植物都有可能是一幅画,请看大屏幕。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花的叶,花朵都有哪些特点?人们把这种花起了一个富有诗意的名字"夹竹桃"。今天就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当代教育家季羡林课写的一篇有关夹竹桃的.文章。板书题目。齐读课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

  二、通览全文,抓住主旨

  1、作者为什么写夹竹桃?(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丽的花,但它对我来说,却是最值得留恋最值得回忆的花。)

  2、作者是怎样爱上夹竹桃的呢?你能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吗?

  "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的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

  出示并组织读该句,从中提挈出关键词、灵魂词--"爱",板书。作者爱夹竹桃的什么呢?板书。

  三、品读课文

  (一)韧性

  1、课文哪一自然段直接描写了夹竹桃的韧性?画出你认为最能体现夹竹桃韧性的句子。哪儿让你感受最深?细细地品味,在书旁做一做简单的批注。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提到"韧性"你想到了哪些词语?(不屈不挠、顽强不屈、能屈能伸…)那么夹竹桃的韧性又体现在哪呢?学生自己朗读体会

  4、同学们,我们交流一下,教案《《夹竹桃》教学设计》。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

  (1)"一朵花败了,又开了一朵,一嘟噜花黄了,又长出一嘟噜。"(夹竹桃默默绽放,常年不败,不张扬。):

  过渡:默默无闻的夹竹桃总是连续不断地竞相开放着。能通过你的朗读来体现吗?指名读

  一朵接一朵,一茬接一茬,从不间隙,确实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韧性。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

  A、谈谈你的感受(夹竹桃生命力顽强,一年三季充满生机,花期长。)

  B、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C、"无.不"能不能换一种说法呢?(每日都)比较句子,体会双重否定的作用

  用"无…不"造句。(无时不、无人不、无法不)

  (3)"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

  A、谈谈你的感受,一直、一直、无不:开花时间长。这是别的花无法与之相比的。

  B、换一种说法。造句。

  C、指名读句子

  5、小结:不论天气变化,还是季节更替,夹竹桃依旧迎风吐艳。它们不张扬,不倦怠,不抢眼,而生命之歌却是那样嘹亮,这是多么可贵的韧性呀!齐读第四自然段。

  6、是啊,"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反问句改陈述句)

  7、院子里其它的花又如何呢?请三人分角色读第三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通过她们地朗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场景?

  (1)多美的庭院,让我们美美地把这一段读一读。(齐读)

  (2)对比朗读:春天,迎春花…夹竹桃…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夹竹桃…秋天,玉簪花…夹竹桃…一年三季,虽万紫千红,却又花开花落。唯有夹竹桃,在和煦…

  8、是啊,夹竹桃不仅花期长,而且生命力强。它不与其它花争芳吐艳,而是默默地开放。同学们是不是已经喜欢上了夹竹桃呢?让我们再来看季老先生喜欢夹竹桃的另一个原因吧。

  (二)幻想

  1、过渡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月光下的夹竹桃就像一剂催化剂,引发了我许多幻想。

  自由读一读课文的第五自然段,说一说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引起了作者产生哪些幻想,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种幻想去读一读。

  2、月光下的夹竹桃为何能引起"我"的幻想?

  ①指名回答。

  ②谁能用朗读将我们领入情境中去。

  3、如此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如此精妙绝伦、生动有趣的幻想,确实令人着迷,作者又是如何将它们写得这么美的呢?(体会排比句的运用)

  4、如此花影还能让人产生哪些幻想呢?现在,让我们在音乐的引领下也写一写自己独特的想象。学生配乐想象,书写。

  5、通过大家的幻想,这婆娑的花影越发的令人神往。

  这样的夜晚,这样的花香,你站在它下面,早已醉倒在这花香中了,让我们带着这份沉醉,把心中的感觉美美地读出来。

  配乐朗读月光下的夹竹桃

  三、总结全文

  夹竹桃平凡,却具有顽强而持久的韧性;夹竹桃默默无闻,毫不张扬,却始终如一,却持之以恒,这就是作者眼中的夹竹桃,老师和大家也对夹竹桃有了敬意之感。让我们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情感吧。出示:这样的韧性,又能这样这样引起我许多的幻想,(引读)我爱上了夹竹桃。

  四、课堂延伸,拓展阅读

  (一)在总结课文的基础上,补充了解下列内容:

  不仅季羡林喜欢夹竹桃,古代也有许多文人墨客有对夹竹桃的描述。出示:诗句

  (二)布置课外阅读季羡林先生的散文集《二月兰》。

优秀的教学设计3

  教学内容: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91、92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凑十法”,并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比较、抽象及概括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对知识的迁移类推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数学应用的意识。

  教学重点:能正确熟练地口算8、7、6加几。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自主探索得出计算8、7、6加几的各种方法。

  教具准备:主题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上节课我们研究了运动会上有关饮料计算的问题,学会了9加几的计算方法。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运动会上的数学问题。

  二、动手操作,探求新知

  1、教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怎样求跑步的一共有多少个学生?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8十5。

  师:8十5应该怎样计算呢?请同学们在小组里用小棒摆一摆。

  2、小组汇报交流。(由于学生有了9加几的基础,所以很容易想到用“凑十法”来解决这个问题。)

  3、师边板书边小结:同学们真聪明,都想到了从5根小棒中拿出2根,跟8根小棒凑成10根,10根小棒再加上剩下的.3根,就等于13根小棒,这种方法真不错。

  问:其他小组还有不同的计算方法吗?

  4、师:刚才我们通过摆小棒,计算出了8十5=13,现在我们不摆小棒,只看算式,你能计算出8十4、7十6、6十5的结果吗?

  学生汇报。(教师多让几个学生说想法。)

  5、师:同学们刚才都是把8、7、6分别凑成l0,然后用lO再加上剩下的数,这也就是我们今天共同研究的主要内容8、7、6加几的计算方法。

  6、师:同学们真不简单,自己想出了做8、7、6加几的题的方法,这种方法跟我们学过的9加几的方法一样,都是利用“凑十”。那老师这里有一道题目8十9,看哪个同学想到的方法最多?

  学生汇报:

  三、巩固梳理,拓展应用。

  1、完成教科书第91页“做一做”。1、2、3题。

  (1)、 第1题。“圈一圈”,完成凑十的过程,再算出得数。

  (2)、 第2题。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2、完成教科书第92页“做一做”。1、2、3题。

  四、课堂总结。

  教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优秀的教学设计4

  一、课型:阅读课

  二、知识能力:知识目标:了解课文“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特点。

  三、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及写作能力。

  四、创新运用:在大量课外读物的阅读中,发散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创新能力。

  五、情感道德:

  1、德育:通过外祖父爱梅花,体会华侨老人眷恋祖国的思想感情。

  2、心育: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力及创新力。

  3、美育:从外祖父如梅花一般的品质中受到人格美的熏陶。

  六、训练点

  1、落实单元训练重点,体会“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好处。

  2、在语言文字训练中,提高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鉴赏能力。

  3、在情语相融的交流中,通过声情并茂地读文,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

  七、创新点

  1、回顾全文,针对全文质疑,培养学生思维的广度及灵活性。

  2、大量阅读课外资料,发散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八、重难点

  1、理解外祖父爱梅花,并在爱梅花中寄托了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了解课文是怎样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

  九、教法

  1、落实训练点1让学生体会“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一单元训练重点在课文中是怎样体现的。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手、及、口并用的能力。

  3、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在带有选择性的读文中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激发学生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质疑问难,发散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十、学法

  以“情境教学法”为主,辅之以“谈话法、讨论法”。

  读文—析句—悟情—运用

  十一、媒体配备:录音机、投影仪

  十二、设计目的:激发情趣导入,创设学习新知的情境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像这样无数赞美梅花的优美诗句,可谓是字字含情、句句铿锵。千百年来,中华儿女为何对梅花情有独钟,文中的老华侨又是怎样表达自己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对祖国的眷恋之情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共同来学习第19课《梅花魂》相信同学们会受益匪浅的。

  二、整体感知,情感渲染。

  1、谁来说一说《梅花魂》这篇文章所在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

  2、课文中又是怎样体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一单元训练重点的呢?

  3、这篇文章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首尾连贯。就是在作者字字含情的叙述中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一单元训练重点,文章中“忆往事”部分使得全文骨肉丰满,情真意切,谁来说说课文写了作者和外祖父之间发生的哪几件事?

  三、自读自悟,牵情入境

  1、在这看似乎平常的小事中,作者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请同学们自由读文,哪一部分使你深受感动,可以用笔画下来,多读几遍,看看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汇报自己的感悟。

  2、学第13自然段

  A这段文字以外祖父的话自成一段,同学们可以动笔在书中画画,看看这部分内容可以分成几层?

  B实际上这部分内容分三层可以,分四层层次更清楚。同学们在小组内讨论一下,说说如果分四层,这四层之间有怎样的联系?

  C从外祖父的话中,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D傲立雪中的片片梅花清高、雅致正像旅居海外的祖父,外祖父的爱花之情,更是那亘古不变的爱国情,这种真挚的情感,我们可以通过声情并茂地朗读把它表现出来,同学们可以在这部分内容中选择自己认为最动情的语句来读,自己选一选,试着读一读。

  E音乐怡情,配上音乐,感受这种意境,谁愿意大声地有感情朗读。

  三、质疑探索、挖掘内涵

  1、本文的作者正是在这看似乎平白的叙述中,流露出外祖父的爱国之情。文章写得真实、自然,同学们有没有不明白的问题,可以提一提。

  质疑后学生答疑,师生共同探究。

  2、教师设疑:这篇文章为什么以《梅花魂》为题?可不可以以文章重点段落所写内容“忆往事”为题?

  教师和学生共同解疑

  小结:

  梅花有魂,人有情,外祖父就是那千千万万侨居在海外的游子的缩影。此时此刻,海外游子的爱国心、爱国情已淋漓于纸面。可见以《梅花魂》为题是作者巧具匠心地安排,也是文章的主旨所在。

  四、拓展训练,强化效果

  1、现在这篇课文我们就学完了,文章中“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写法使得文章浑然一体,真是妙不可言。老师想请同学们打开《阅读训练100篇》从训练15、33、92这三篇文章中任选一篇来读,看看这些文章是怎样体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的,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2、同学们也可以翻阅手中的其它资料,自己选择阅读内容,体会文章这样写的好处。

  一篇饱含深情、结构完整的文章,总是使人百看不厌,相信体会到“前后照应、首尾连贯”这一好处的同学一定会使自己的文章锦上添花的。

  附板书:

  19* 梅花魂

  看梅花

  读唐诗宋词

  爱惜墨梅图

  前后照应  忆往事  因不能回国而哭爱国情

  首尾连贯送墨梅图

  送梅花 手绢

  看梅花

优秀的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字词,弄懂课文大意。

  2、学习它短小精悍、起承转合的驳论文写法。

  3、学习王安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的思想作风。

  二、教学重点:

  1、学习驳论文的写法,训练学生提炼观点的能力。

  2 、讨论与辩论相结合。

  3、朗读课文。

  三、教学设想:采取课内外衔接的教学方式,学生既要掌握重点字词,弄清课文内容,学习它短小精悍、起承转合皆备的驳论文写法,又要学习王安石不迷信古人,不迷信权威的思想作风。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四、教时:一课时

  五、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都知道司马迁写了;;史记>>,并被鲁迅先生赞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在《史记》中孟尝君是齐国的贤公子,王安石读了《孟尝君传》后,不步人后尘,不囿于陈说,写下了这篇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驳论性文章《读;孟尝君传>》(师板书),被誉为驳论文中的“千秋绝调”。

  (二)师提问:为什么《读;孟尝君传>》会被称为“千秋绝调”?

  学生找到答案,老师让学生们在阅读提示上做记号。

  (三)补充文学常识,老师简介战国“四公子”(出事小黑板),让学生记录在摘抄本上。

  (四)师生互动解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

  1、师放录音,学生听课文。

  2、师出示小黑板,点拨文中重点字词。

  3、让学生结合注释及古文资料自行翻译,再小组讨论交流,然后老师抽查学生翻译情况,并及时纠正。

  4、点一个朗诵能力强的同学朗读课文,要求读音正确,吐词清楚,有抑扬顿挫,读出古文的韵味。

  5、讨论:生讨论课后习题一、二资料《名师伴读》P744、5题,进行课内语段阅读训练。

  6、师就全文分析小结:

  作者抓住孟尝君能否得士为突破口,开篇以“世皆称”转述传统观点就暗示作者将有与众不同的见地,紧扣人心。紧接着作者分三个步骤对传统的观点进行了批驳,第一步骤,针对孟尝君“能得士”的观点,直接批驳。指出孟尝君不过是“鸡鸣狗盗”之流的首领罢了。“嗟乎”,这一声充满了感情色彩的慨叹,既使文势迅速逆转,又表达了作者对孟尝君的无能的惋惜,更表达了对世人的由于崇拜权威,迷信书本或人云亦云而形成俗见的感慨。“特……耳”这种句式的应用,既流露出了作者对平庸的没有贤相良将重臣才能的孟尝君的蔑视和鄙夷的语气,更表明了作者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对大历史学家司马迁的权威性的结论和古往今来的世人的共同看法不屑一顾的态度。第二个步骤用反证法进一步批驳孟尝君的“能得士”,证明孟尝君不能得士,并对“卒赖其力以脱于虎豹之秦”的`说法进行分析。第三个步骤,从原因上说明孟尝君不能得士,并对“士以故归之”的观点进行分析,原因就在于“鸡鸣狗盗之出其门”。鸡鸣狗盗之徒与安邦治国平天下之士,在理想、气质、风度、道德、情操乃至立身处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是很难相处的。正所谓虎兔不可以同群,鱼龙不可以为伍。

  7、生讨论课后习题三,展开辩论(只要说得在理就行)。

  8、师小结亮出自己的观点,帮同学们认清历史真伪。

  我同意王安石的观点。齐是东方大国,管仲曾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为霸王。齐桓公可以说是得一士而成霸业。其后,秦昭王十九年,齐与秦并称东、西两帝,齐秦成为雌雄之国。孟尝君任齐泯王相,如能奋先世之遗烈,不仅可以继续增强齐之实力,而且可以“南面制秦”,成就帝业。以孟尝君的权势之重,养士之多,如得一真士,不难如此,但事实竟不如此。孟尝君是一个目光短浅的人物,根本没有南面制秦的志向和胆略,他所追求的只是好客的虚名和一己的私利。门客三千不过是滥竽充数,其中没有胁迫楚王签定纵约的毛遂式的辩士;没有在战斗中率三千敢死士赴战却秦军三十里以存邯郸的李同式的门客;没有慷慨献出生命和力量以助魏公子救赵的候赢、朱亥那样的义士勇夫……他收养的门客中最杰出者不过是为他“焚券市义”,营就三窟的冯谖。一些门客所能有助于他的不过是几次使他免于危难。孟尝君着重经营的是他的封地,一生对国家没有什么建树。更有甚者,他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势,不惜背叛、损害自己的宗国。如为了排挤从秦国来的吕礼,他请求秦昭王出兵伐齐,齐王要罢他的相,任魏昭王相,联合秦、燕,攻破自己的父母之邦。这样一个智术短浅的人物,怎能称得上得士呢?王安石正是具有高屋建瓴的政治眼光,破除了世人对孟尝君的盲目崇拜。

  (五)延伸迁移(衔接,也是口头作文训练)

  1、这节课同学们学了驳论文,下面老师列举几个错误论调,大家口头分析它们的要害之处,并针锋相对地阐述正确的主张。

  ①上音乐课、美术课是浪费时间,将来我又不当音乐家、美术家。

  ②读书是我自己的事,我个人负责,用不着你老师操心!

  2、本文是一篇求异思维的范例,大家想想还有没有其他反传统、反世俗的观点,体现创新思维的例子。

  明确:①俗话说,知足者常乐→现在:不知足者常乐(主要指知识)。

  ②过去经常批评在行家面前显示本领,是班门弄斧→现在:弄斧就要到班门(指挑战精神,不迷信权威)。

  ③过去批评“各人自扫门前雪,哪管他人瓦上霜”→现在:(有人认为)只有各人扫好门雪,才能管好他人瓦上霜。

  3、小结:大家都说得很好。通过学习这一课,大家既要学习王安石善于怀疑,又善于实事求是的精神,还要学习本课“短而好”的文风。

  4、学生齐读课文,再一次从整体感知课文。

  (六)布置作业

  把课后方框里的“鸡鸣狗盗”对照P256书下注释1好好看一下。

  (七)板书设计(略)

优秀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意思,积累词语

  ⑵读懂课文,编写阅读提纲,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⑶抓住有关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⑷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

  ⑴自学生字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表达的意思。

  ⑵联系生活,展开想象,理解内容。

  ⑶品析重点词句,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感受现代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

  ⑴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强烈欲望。

  重、难点

  1.重点:了解作者是怎样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学会编写阅读提纲。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时数:

  两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理解词义,加以积累。

  2.读懂课文,感知大意,理清层次,编列阅读提纲。

  3.了解作者是怎样一步一步地介绍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的。

  4.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你第一次看到“种瓜得豆”这个课题时,是不是觉得很奇怪?莫非是写错了吗?就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懂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个常理,种瓜怎么会得豆呢?可是,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这已经不是不可能的事情了,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的.疑问就会得到解决。

  2.教师板书课题:种瓜得豆

  3.学生读题并对课题提出疑问。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出示生字新词,学生认读识记,

  重点强调:玫瑰的瑰读轻声,供不应求的供读一声

  4.分段开火车朗读课文,集体评议,纠错正音。

  6.讨论:课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

  (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及其应用)

  7.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写转基因技术能做到“种瓜得豆”。

  第二部分(第2-4自然段):介绍了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第三部分(第5-10自然段):介绍了转基因技术的应用。

  三、编列提纲、理清层次

  1.指导编写课文第二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认真默读课文第2-4自然段,弄清每个自然段的内容。

  ⑵想想各个自然段间的联系,说说作者是如何向人们说明转基因技术的?

  ⑶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⑷结合学生的发言,教师示范编写阅读提纲,理清文章层次。

  ①提出问题。

  ②介绍基因的作用。

  ③什么是转基因技术。

  2.学法小结,独立编写课文第三部分的阅读提纲。

  ⑴.指名反馈。

  ⑵.集体评议,达成共识。

  ①转基因技术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不怕棉铃虫的转基因棉花、蓝色的转基因玫瑰、可杀死杂草的转基因大豆、不容易腐烂的转基因西红柿)

  ②转基因在医学上的应用。

  (用转基因猪的心脏为人体实施心脏移植手术)

  四、课堂小结

  种瓜得豆看似不可思议,但由于现代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却完全能够做到。这科学技术的神奇力量真是令人惊叹呀!

  五、布置作业

  1.读读本课的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完整地编写本课的阅读提纲。

  3.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转基因技术。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继续学文,品析语言,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阅读链接《话说基因工程》,感受文章的情趣,激发阅读以及探索的欲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听写词语。

  2.回忆编写阅读提纲的方法。

  (通读全文,了解文主要介绍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每个方面又分别说了什么,按顺序用简练的语言进行概括)

  二、品析语句,体会写法

  1.读了这篇课文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2.你觉得课文在表达方法上(叙述方法、语言表达)有什么特点值得我们学习?

  (打比方)

  3,课文运用了打比方的写法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如“基因是每种植物或动物的‘大管家’”。从课文中再找出这样的语句读一读,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4.学生默读课文,动笔用“---”从文中找出运用了打比方写法的语句,谈谈这种写法对自己读懂课文有什么帮助?

  5.先独立找句子,再在小组内交流、介绍。

  6.指名反馈,全班交流,找出语句,体会写法。

  7.教师小结:作者借助丰富的想象力,运用打比方的写法,用人们熟悉的生活行为来形象地介绍深奥的科学知识,使文章所表达的内容通俗易懂,并且富有情趣。

  8.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3、4自然段。

  9.把你觉得描写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的部分找出来读给大家听。

  10.结合学生的发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的有关段落。

  三、阅读链接,编写提纲

  1.学生独立阅读选文《话说基因工程》。

  2.运用所学的方法为短文编写阅读提纲。

  3.小组交流阅读提纲,发现不足,进行修改。

  4.指名反馈,全班交流

  5.展开想象,举例说明怎样合理使用基因工程为人类造福。

  四、课堂小结

  转基因技术、基因工程对我们来说曾经是那么陌生、那么神秘,作者运用打比方与列举事例的写法为我们作了形象而生动的介绍,使我们在阅读时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们在感叹科学技术的神奇与伟大的同时,不得不佩服作者写法之高明。

  五、布置作业

  1.摘抄文中自己喜欢的语句。

  2.如果你是一位掌握了转基因技术的科学家,你会运用这项技术做些什么?

  六、板书设计:

  什么是转基因技术基因的作用

  种瓜得豆转基因技术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在医学上的应用

  2.难点:结合具体语句,体会文中打比方写法的表达效果。

优秀的教学设计7

  【教学内容】

  反比例。(教材第47页例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地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反比例的量。

  2.让学生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习方法。

  【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反比例的量的特点,进而抽象概括出反比例的关系式。利用反比例的意义,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复习导入】

  1.让学生说说什么是正比例,然后用投影出示下面的题。

  下面各题中哪两种量成正比例?为什么?

  (1)每公顷产量一定,总产量和公顷数。

  (2)一袋大米的重量一定,吃了的和剩下的。

  (3)修房屋时,粉刷的面积和所需涂料的数量。

  2.说出每小时加工零件数、加工零件总数和加工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在什么条件下,其中两种量成正比例?

  教师:如果加工零件总数一定,每小时加工数和加工时间会成什么变化?关系怎样?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新课讲授】

  1.教学例2。

  创设情境。

  教师:把相同体积的水倒入底面积不同的杯子,高度会怎样变化?

  出示教材第47页例2的情境图和表格。

  请学生认真观察表中数据的变化情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

  (1)水的高度和底面积变化有关系吗?

  (2)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变化的?

  (3)水的高度和底面积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学生不难发现:底面积越大,水的高度越低;底面积越小,水的高度越高,而且高度和底面积的乘积(水的体积)一定。

  教师板书配合说明这一规律:

  30×10=20×15=15×20=……=300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说明:高度和底面积有这样的变化关系,我们就说高度和底面积成反比例的关系,高度和底面积叫做成反比例的量。

  2.归纳反比例的意义。

  组织学生小组内讨论:反比例的意义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指名汇报。

  教师总结:像这样,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3.用字母表示。

  如果用字母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乘积(一定),反比例关系的式子怎么表示?

  学生探讨后得出结果。

  x×y=k(一定)

  4.师:生活中还有哪些成反比例的量?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举例说明。如:

  (1)大米的质量一定,每袋质量和袋数成反比例。

  (2)教室地板面积一定,每块地砖的面积和块数成反比例。

  (3)长方形的面积一定,长和宽成反比例。

  5.组织学生将例1与例2进行比较,小组内讨论: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有哪些?

  学生交流、汇报后,引导学生归纳: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6.你还有什么疑问

  如果学生提出表示反比例关系的图像有什么特征,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48页“你知道吗?”中的图像。

  反比例关系也可以用图像来表示,表示两个量的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点所连接起来的图像是一条曲线,图像特征不要求掌握。

  【课堂作业】

  1.教材第48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51页第9、10题。

  答案:1.(1)每天运的吨数和所需的天数两种量,它们是相关联的量。

  (2)300×1=150×2=100×3=300(答案不唯一),积都是300。积表示货物的总量。

  (3)成反比例,因为每天运的吨数变化,需要的天数也随着变化,且它们的积一定。

  2.第9题:成反比例,因为每瓶的'容量与瓶数的乘积一定。

  第10题:50 100 12

  【课堂小结】

  说一说成反比例关系的量的变化特征。

  【课后作业】

  1.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2.教材51~52页第8、14题。

  答案:

  2.第8题:成反比例,因为教室的面积一定,而每块地砖的面积与所需数量的乘积都等于教室的面积54m2。

  第14题:

  (1)斑马和长颈鹿的奔跑路程和奔跑时间成正比例。

  (2)分析:可以通过图像直接估计,先在横轴上找到18分的位置,然后在两个图像中找到相应的点,再分别在竖轴上找到与这个点对应的数值;也可以通过计算找到。

  解答:从图像中可以知道斑马10min跑12km,那么1min跑1.2km,18min跑1.2×18=21.6(km)。

  从图像中可以知道长颈鹿5min跑4km,1min跑0.8km,18min跑0.8×18=14.4(km)。

  (3)斑马跑得快。

  第3课时 反比例

  两种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如果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一定,这两种量就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做反比例关系。

  用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x和y成反比例关系用字母表示为:x×y=k(一定)

  正比例与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相同点:都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且一种量变化,另一种量也随着变化。

  不同点:正比例关系中比值一定,反比例关系中乘积一定。

优秀的教学设计8

  教材简析:

  “际天而来”、“吞天沃日”,这该有多么雄伟、气势磅礴啊,这就是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潮”。课文带领学生走近浙江潮,感受那磅礴的气势,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生字新词,正确美观书写本课生字6个。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握好古文的读法。

  3、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情境,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通过古今文字的对比,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通过感受大潮的奇特、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古今文字的对比,感悟祖国语言的魅力,增强语感和对祖国语言的由衷热爱。

  教学难点:

  Δ※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理清作者的思路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今天我们将首次接触到文言文,齐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2.课前已经预习了课文,能说说第一次读古文的感觉吗?

  3.有什么办法可以解决这些困难吗?

  二、初读课文,质疑解疑

  1.各小组分两步来解决问题:第一,认真读课文,先把课文的大概意思读明白;第二,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把课文读通顺。时间暂定五分钟。(生合作学习。教师很认真地逐组巡视辅导。)

  2.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评价,纠错)

  3.指读课文:课文读通顺了吗?谁来试一下?(评价)

  4.教师范读,学生跟读,把握古文的韵律读法

  三、细读课文,感悟理解

  1.围绕着“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来感受浙江潮的伟大。

  从哪里能看出浙江潮是伟观呢?请你默读课文,画出有关的句子,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形:仅如银线等色:玉城雪岭等

  声:如雷霆势:震撼激射

  2.指名回答:远——近——气势—诗歌评价

  3.指导美读: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你能读出你的感受吗?

  4.教师配乐范读,学生练读,指读。(古筝曲)

  5.再读古文,说说为什么称浙江潮为“天下之伟观也”?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以及自己的理解进行交流。

  6.指导朗读:将你感受到的浙江潮读出来,注意读出气势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律。

  四、拓展运用

  1.其实描写浙江潮的文章有很多,老师又给你带来一篇。出示《钱塘江大潮》,请你读读,感受一下这两篇课文有什么不同?在小组内交流一下。

  2.指名读,说感受。

  五、课堂小结:

  虽然本课只有短短四句话,却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壮观的浙江潮,感受到了我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把你的感受朗读出来吧!

  六、布置作业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古文描写的浙江潮,简洁、传神。今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现代散文

  板书课题:观潮

  看看两者有哪些不同?

  二、检查预习:

  1、通过预习,你认为哪些生字的读音需要提醒大家注意?

  学生进行交流,纠正读音

  2、指名朗读本课生字新词

  3、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注意生字的读音

  4、学生质疑

  三、学习课文:

  1、理清课文脉络:快速浏览课文,看看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

  2、学习潮来前课文1—3自然段

  学生齐读课文第一节,点拨学生理解“观潮”与“天下奇观”中的“观”字。“观潮”中的“观”是看的意思;“天下奇观”中的观是景象的意思,在这里是指大潮来时的.景象。进而理解课题《观潮》即观天下奇观。

  找出写大潮来之前江面景象及人们心情的句子,读一读。你感受到了什么?(江面平静人们急切)

  3、精学“潮来时”,学习课文4—5节。

  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中,你们的心情急不急呢?老师找来了大潮到来时的录像带你们想不想看呢?播放录像思考:潮来时有哪两点给你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潮的声大,浪高)教师指导学生自己读4—5节,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出“写潮来时的声音”和“写潮的样子”的句子。

  知潮声:声像什么?响声怎么样?千百万辆坦克同时开动的响声像什么?在学生回答出来之后,让回答最确切的学生将“闷雷”,“越来越大”,“山崩地裂”写在黑板上。

  知潮形:用以上的方法,让概括最全面又准确的学生将“一条白线”“拉长变粗”、“白色城墙”,“白色战马”,书写在黑板上。

  知潮序:通过板书,你可以看出作者的观察顺序吗?

  从课文中找出相关词语“远处”,“过了一会儿”、“水天相接”、“向前移动”、“再近些”、“越来越近”。

  训其说:根据板书叙述潮来时的经过。先让全体学生按板书内容练习说,再让学生加上表示观察顺序的词练习说。

  解其情:如果你们就在观潮的人之中,此时此刻你们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学生理解观潮人的“喜”、“惊”之情。

  小结:钱塘大潮声巨大、浪罕见令人又惊又喜,使人惊心动魄。让我们一起有感情朗读“潮来时”这一部分。

  4、自学“潮过后”学习课文第六节。

  潮过江面景象会是什么样?带着这一问题自学第六自然段,自学后交流。

  从潮头“奔腾而去”、“余波还在漫天卷地涌来”分析中理解了潮头汹涌,余威犹在。

  “霎时”一词的分析中,理解了潮头一眨眼就过,进一步理解了江潮速度之快。

  “水位上涨六米”的分析中进一步理解钱塘大潮之奇。

  5、再忆“潮来前”,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天下奇观”。

  四、本课小结:

  这正是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你认为这里所引用的天下指什么?

  学生理解“天下”可以认为是中国,也可以泛指全世界。

  学生理解“天下无”为中国之最,也可以理解为“世界皆无,唯中国独有”,这说明钱塘水潮是世界之最。

  第三课时

  一、复习导入:

  1、齐读:浙江潮

  2、齐读:观潮

  二、学习写作方法:

  1、从“思路线”的归纳中教给学生解词的方法,“天下奇观”中的“奇”是指特殊,声形巨大,海水倒灌异于一般。

  2、从潮的“形、声、线”的归纳中让学生理解“静——动——静”的写法以及以静衬动的描写手法。

  3、请三个同学有感情朗读“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其他同学听读中再次观录像。让学生的心情与作者同“急”、同“喜”、同“惊”,同“赞”。作者赞美钱塘大潮天下奇观、热爱祖国山河的笔下之情,为学生的心中之情。

  4、在描写中作者运用那些修辞方法?

  5、文章开头与结尾一句之间有什么联系?

  三、对比赏析:

  浙江潮和观潮两篇课文的不同之处?

  语言文字方面朗读感受方面内容结构方面

  四、全文总结:

  同学们还曾记得,那神奇美丽的五彩池;雄伟壮丽的瀑布;四季如画的小兴安岭;还有这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这就是我们可爱祖国的山山水水,我们怎能不感到自豪,作者也正是把这种热爱与自豪之情蕴含在文章的字里行间。

  板书:

  浙江潮 观潮

  天下奇观

  潮来前 平静

  声 形 色

  远 闷雷 一条 白线

  稍远 长 粗 横贯

  潮来时 再近 白色城墙

  更近 千万坦克 千万匹白色战马

  潮来后 平静

优秀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美观地书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认识“鸟”“隹”两个偏旁,认识了解6种鸟,学习与“月”有关的生字和词语。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识字能力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PPT

  【教学过程】

  一.经验导入

  小朋友,生活中,你见过哪些鸟?集体交流(指导学生把话说完整,说清名称、样子、特点)

  小朋友所说的鸟,有的色彩斑斓,有的歌声动听,还有的具有特殊的本领,真让人喜欢!这节课,我们学习识字8,共同走进鸟的世界。

  二.看图学习一二组词

  1.PPT 出示图片

  仔细观察,你认识哪一种?

  指名说,相机出示词语,指导读正确,学会生字“鸦”“杜”“雕”“雁”(换偏旁、拆分法)。

  适当补充,丰富学生语言积累。

  乌鸦:乌鸦全身乌黑,但是很会动脑筋。乌鸦不仅吃好多的害虫,还爱吃腐肉及一些废弃物,人们送给它一个美称,叫做“清道夫”。

  海鸥:海鸥有的翅膀长而有力,能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自由飞翔。海鸥是海上航行安全的“预报员”。

  杜鹃:羽毛五彩斑斓,歌声清脆婉转,还有一个名字“布谷”,是报春鸟。

  麻雀:极为常见的一种鸟,小巧灵活,非常可爱,常成群栖息在电线上。

  老雕:比鹰更大,是最凶猛的一种鸟,长着锐利的嘴和爪,喜欢在高空盘旋翱翔,能捕食野兔。

  大雁:出色的空中旅行家。在长途旅行中,雁群常常排成人字形或一字形。

  2.学习第一组:乌鸦 海鸥 杜鹃

  指名读,男女生读,分组读。

  再读读这组词,你有什么发现?它们都带有相同的部首“鸟”。

  知道“鸟”这个字是怎么来的吗?古时候的人很聪明,看到鸟就照着它的样子画下来,渐渐地鸟字就演变成了现在这样。我们也来学着古时候的人画一画。(简笔画)“鸟”是一个字,也可以作为一个偏旁,叫做“鸟字旁”,写鸟字旁时要瘦长一点。齐读词语。

  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带有“鸟”的字?喜鹊、黄鹂

  3.学习第二组:麻雀 老雕 大雁

  指名读,分组读,齐读。

  读了这组词,你又有什么发现?都带有“隹”。

  古人看到一些短尾巴的鸟,就用古文字把它们记录了下来。简笔画古文字“隹”。

  同桌互读词语。

  拓展:你还知道哪些带有“隹”的字?孔雀

  4.小结:为什么它们都是鸟,名字却要用不同的偏旁呢?

  组织讨论,结合图片介绍:隹字旁的字一般指短尾巴鸟。齐读一二组词语。

  5.练习说话:大自然中生活着各种各样的鸟,有( )、( )、( )……我最喜欢( ),因为( )。

  同桌互说,指名说,师生共同评价。

  6.除了课文中的,你还想为大家介绍哪一种?拓展延伸。

  过渡:刚刚我们认识了这么多可爱的鸟,还知道了“隹”、“鸟”这两个部首的字大多和鸟类有关。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这个偏旁可有意思啦,它能表示两种意思呢。

  三.自主学习三四组词

  1.仔细看表格,读词语,想想这个部首分别表示哪两种不同的意思。

  2.集体交流:古时候用 表示月亮,用 表示肉,现在用“月”表示这两种事物。知道用“月”做偏旁可表示哪两种意思了吗?

  3.学习月字旁的两排词语

  你会读哪一组?展示读,相机正音。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

  再读词语,边读边思考:哪一排的词语跟月亮有关,哪一排的词语跟肉有关?

  (1)填上合适的词:明亮的( ) 晴朗的( ) 朦胧的( )

  相机学习生字“朗”,与“郎”比较。

  (2)读第二排词语“弯腰 踢腿 挺胸”,加上动作读,感受到这些带有“月”的字都是身体的一部分。相机学习生字“腰、踢、腿、胸”。

  四.总结练习

  1.学了《识字8》,我们知道了同一种事物可以用不同的偏旁来表示,同一个偏旁又可以表示不同的事物。掌握了这些规律,我们的识字能力将越来越强。

  2.指导书写《习字册》。

【优秀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优秀教学设计01-22

优秀的教学设计07-06

称赞教学设计 称赞教学设计优秀06-23

白杨优秀教学设计优秀09-21

乞巧教学设计 古诗《乞巧》的教学设计优秀10-23

《zcs》教学设计优秀04-28

《泉水》教学设计优秀03-22

挑山工优秀教学设计08-09

颐和园优秀教学设计08-29

比的意义教学设计优秀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