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色彩教学设计

时间:2024-10-02 10:04:35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学业业绩问题的解决措施进行策划的过程。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美术色彩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1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民间美术的主要色彩关系;理解民间美术的独特艺术美感;掌握并体验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规律。

  2.通过欣赏对比与探索体验,了解民间美术的色彩特点与民间美术的艺术性与实用性;能够运用民间色彩搭配的特点设计制作一件手工艺品或创作一幅装饰画。

  3.认识中国民间美术独特的美感和表现特点,感受民间美术作品和谐的艺术与实用价值;体会劳动人民创造美的智慧,体验并尝试创造美的乐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特点。

  难点:运用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特点创作一件美术作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激趣导入

  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说一说春节期间各地会有些什么民俗活动?

  学生自由作答,回顾自己所了解的一些民俗习惯如:贴春联、窗花,赏花灯、舞龙活动等。教师引导总结:这些都属于民间美术作品,都出于劳动人民之手。

  中国民间美术的色彩体现着中国文化的精神和祈福迎祥、求吉避凶的.民俗心理,它用最具乡土味的、自发的艺术语言,完美地体现了民间意识中最美好的愿望。中国民间美术重视视觉效果,设色讲究,色彩鲜艳、对比强烈,同时又兼顾色彩的调和,表达出质朴、真挚、热烈的情怀。从而引出课题《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

  环节二:直观感知

  (一)走进民间美术

  教师播放多媒体课件,从主要的六个方面向学生简要介绍民间美术作品,学生观看欣赏回顾所学知识,尝试回答问题:中国民间美术大致分为哪些类别?

  学生观察归类,教师总结:玩具类、剪纸类、染织刺绣类、木版年画类、风筝类、面具类等。

  通过分类欣赏,引导学生对民间美术有个较全面、清晰的了解,并在欣赏过程中,感知民间美术材料的特质美、色彩美、表现形式美等,从而获得丰富的感官刺激,能较好的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

  (二)感受魅力色彩

  教师出示陕西泥塑《挂虎》以及现实生活中的老虎照片,鼓励学生观察分析:美术作品中的老虎与生活中的老虎有哪些不同?

  学生思考问题,教师引导学生从色彩搭配与造型等方面入手分析,师生共同得出结论:色彩搭配上以对比色为主,且用色大胆,多为纯色,造型夸张。

  教师继续出示民间美术作品《万象》以及《小花猪》,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万象》的色彩是怎样搭配的?《小花猪》运用了什么色彩关系?这样做的好处是什么?

  学生分小组讨论后由小组代表回答问题,教师补充:《万象》多运用了邻近色和渐变色;《小花猪》则以对比色居多,且以大红色为主,这样做为了突出吉庆有余的美好寓意。

  通过比较生活中的老虎与民间玩具中虎的不同,分析几件民间美术作品的色彩搭配方法;引导学生更一目了然的了解民间美术作品色彩的运用特点,接着深入分析几件民间作品的色彩搭配,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作品的能力。

  环节三:深入分析

  教师展示一组各地区的民间美术作品,玩具《布老虎》、年画《莲年有余》、布艺《耄耋纹耳枕》、泥玩具《花牛》以及刺绣《苗族绣片》等,引导学生对比分析:民间美术在色彩搭配上有哪些规律可循?为什么?

  学生各抒己见,教师补充总结:多选用纯度较高的色彩,以取得喜庆热闹的效果;强调色彩的色相、明度、纯度的对比,用中性色,如黑色衬托或分隔,达到色彩的和谐之美。

  环节四:实践展评

  教师课件出示课堂练习要求:运用民间美术的色彩搭配特点,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设计一张五彩鸟的色彩搭配或一幅织锦图案的色彩搭配练习。

  学生动手实践,教师加以巡视辅导,提示学生在创作过程中注意色彩的搭配以及画面效果。

  学生创作完成后自主展示并描述作品,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评价,教师做最后总结。学生在展示成果时体验成功的乐趣,同时积极参与评价。

  环节五:小结拓展

  由学生大胆进行本课重点内容的梳理,教师鼓励学生课后收集当地有关的民间美术作品或资料;尝试用刺绣或剪纸等方式,做一件小饰品。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2

  一、说教材

  本节课是湘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八课《色彩对“印”》活动一的内容———有趣的对印画。《美术课程标准》中指出:美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技能技巧的训练,而应视为一种文化学习,不是把美术看作技艺的传承,而是力图使学生体验和认识美术的文化内涵。

  本课属于“综合、探索”领域,是以“对称图形”为主线进行联想,用对印方法进行的表现。本节课教学设计在于让学生感受、体验对称的美和特点后,将其内化为对对称美的理解与运用。通过游戏、欣赏、启发和找规律来充分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层层递进,从生活中的对称形象中提炼美术的形象,即要求他们尽可能发现相关的事物,还要求他们能把想到的形象通过自己的技能想象,表现成对印的形象,这既训练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表现美的技巧。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寻找自然界和生活中的对称形,感受对称在生活中的应用,体会对称规律。

  2、技能目标:运用对称的造型手法发挥想象,在学习活动中掌握方法和技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细致、耐心的工作习惯,发展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想像、创造思维。

  教学重点:

  在学习活动中让学生感受、体验对称美和偶然效果,将其内化为对美的理解与运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学难点:

  制作时注意颜色匹配、颜料稀稠合适、面积适中、拓印力度适中,以及拍打、磨压、按压方法的运用。

  2、说教学准备

  教材、课件、水粉纸、水粉颜料、水粉笔、调色盘、小桶等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

  1、情景体验教学法;

  2、激励评价法;

  3、练习法;

  4、谈话法;自主探究法。

  学法:

  1、自主探究法;

  2、小组合作学习法;

  3、练习法。

  三、说教学思路

  通过游戏、欣赏、启发和找规律来充分打开思路,展开联想,层层递进,从生活中的对称形象中提炼美术的形象,即要求他们尽可能发现相关的事物,还要求他们能把想到的形象通过自己的技能想象,表现成对印的形象,这既训练学生发现美、感受美的能力,还锻炼了他们表现美的技巧。

  安排学生在自学教材的基础上先进行尝试练习,并在操作过程中发现问题,然后师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教师在指导中巧妙地进行重难点的突破,为第二次的创作表现扫清“拦路虎”,有意识地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操作能力。

  最后进行分组合作学习,多进行讨论与交流,使学生在独立解答问题的基础上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及表达能力,通过作业训练,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开发学生自身的创作潜力和构思动力,为设计思维与图形表现技巧打下良好基础,尽可能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对学生作品评价进行自评、互评,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

  四、说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欣赏探究

  1、游戏:

  教师和学生一起盖印小游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来做一个游戏请问同学们你们盖过印章吗。大家齐说盖过。

  师:哪位同学说一说你是怎样盖印章的。

  生:把印章先蘸点颜色,然后用力的盖在纸上。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仿照盖印章的形式做一个游戏,请同学们拿出餐巾纸,把它揉成团,然后把纸团当成印章蘸点颜色,用力的盖在纸上,体验一下盖印的乐趣。(学生两分钟的体验时间)

  师:时间到,请学生上台展示印章作品,并说说感受。

  2、导出课题:色彩对“印”,并板书。

  3、欣赏:教师出示课件,欣赏图片。

  师:这些图片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都是对称图形。

  师:什么是对称图形。

  生:在对称轴的两边图形一样,沿对称轴翻转两边可以完全重合。

  师:对我们称这样的图形为对称图形,大家表达的非常准确。对称藏匿于生活之中,我们身边还有哪些对称形的东西呢?请同学们来说一说。

  生举手回答:黑板、白板、灯泡、桌椅、文具盒等等。

  师小结:孩子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来夸夸自己吧。(嗨嗨,我真棒。)

  4、教师出示对印画作品。

  师:这些画是画出来的.吗。它们有什么奇妙之处。

  生答:不是画出来的,是印出来的。它们色彩丰富、对称等

  师小结:这些画主要是用对印、折印的方法制作出来的。奇妙之处:色彩丰富、对称、抽象、肌理。

  (二)、初次尝试,自主探究

  师:刚才我们欣赏了生活中的许多对称事物和画作,那么同学们想不想自己尝试创作一幅对印画呢。

  生:想。

  师:五分钟体验时间马上开始,请同学们尝试制作一幅对印作品,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停笔坐好。

  收集学生第一次作业展示。

  (让学生进行初步的自学尝试,能够主动进行思考,并能提出问题,探究解决方法。)

  (三)、反馈指导,教师示范

  1、出示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师:同学们真是守时的孩子们,谁来说一说你的作画步骤。

  生:对折—涂色—对印—补色(教师板书)

  师:这位同学回答的非常好,那么在你制作的过程遇到了什么问题。

  生:对印不上,颜料干掉了,颜色脏了,中间有条白缝等

  师:怎么办呢。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解决吧。

  说一说你是怎样处理的。

  2、教师示范,边制作边讲解方法和要领:(实物投影仪展示)

  (1)首先将画纸对折后展开。

  (2)然后在折线的一侧涂上颜色(可有形象目的,也可随意)最多3——4种颜色即可,当然你可以进行叠色,像我这样,注意:颜色在折线位置一定要把折线盖住,这样中间就不会有条白缝。

  还有两种颜色不能混合,用完一种颜色要把笔洗干净。

  (3)再将另一侧纸张盖住,用手轻压,推或者轻轻的拍打。注意动作要快,以免颜色干掉,或者画一种颜色就对印一次,然后打开再添加颜色。

  (好了,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打开后的效果呢。)

  (4)最后揭开,发现颜色不足时可在你画的一侧进行补色,这样一幅对印作品就完成了。

  (5)还可以根据揭开后的效果,自己稍加添画,联想命名。?

  (四)、欣赏范作,拓展思维

  欣赏优秀对印画作品,拓展学生思维,启发想像。根据不同的对称现象,对印画在折法上可以有什么变化?根据不同的折法,你准备印什么?(CAI课件出示优秀作业)

  学生举手回答,说想法。

  (五)、自主表现

  1.提出作业要求。

  (课件出示作业要求)

  (1)制作方法正确,对称关系明朗。

  (2)色彩较丰富,有纹理变化。

  (3)想像丰富,作品富于创造性。

  2.学生再次练习,教师行间巡视指导。

  (课件循环播放对印画作品,并播放轻音乐)

  (六)、欣赏感悟

  1.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活动中的感受和体会。

  2.作业展评,学生自由欣赏、交流后对表现优秀的小组进行颁奖。

  3.师总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对称美,知道了人类在创造美的过程中,真诚地向大自然学习,看看我们身边的事物,你能找到许多不同的美,所以大自然是我们最好的老师。希望大家用心寻找,获得更多的美的体验。

  五、说板书设计

  色彩对“印”——有趣的对印画

  制作步骤:

  1、对折

  2、点涂颜色

  3、对印

  4、补色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3

  课题: 色彩的对比 (小学四年级上册第5课)

  课型:造型、表现,欣赏、评述

  课时:1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和运用色彩的对比知识,掌握对比技巧。

  2、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自己的色彩感觉,提高学生画色彩画的兴趣。

  3、让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学习好方法,感悟色彩的强烈对比效果。

  教学重点:

  感受色彩对比的效果,培养学生对色彩美的表现力。

  教学难点:

  大胆运用色彩对比知识于创作之中。

  教学准备:

  教师:资料图片、课件、画笔、颜料等。

  学生:水彩笔、油画棒、纸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复习旧知识、激趣导入

  出示冷暖对比色两幅图片,围绕下面问题师生对话交流。

  1、请说说你对这两幅画的色彩感受。

  2、组织学生用油画棒按色彩推移排列成一个色环。

  (课的开始以复习旧知识引入,引导学生回忆冷暖色的表现力,以巩固所学过的色彩知识。让学生总结冷暖色的.特点,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过渡导入新知,并以排列色彩推移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新课

  1、师引出对比色感念。

  我们生活的环境里,因为有了鲜艳的色彩对比,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今天我们来认识在色彩中对比最强烈、最鲜明的颜色。我们称两个相互作为补色的颜色为对比色。

  2、师出示色彩的对比图片。学生了解色彩知识,直观感悟。

  3、欣赏和分析

  (1)、欣赏民间年画,谈一谈运用了哪些对比色?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2)、绘画中色彩的运用(讲解绘画比对色彩的运用技巧)。

  4、生活中色彩对比的运用

  师出示课件:让学生为小女孩配裤子、游艇上的救生圈。

  运用对比色配色,说说自己的配色习惯?为什么要选择强烈的色彩?

  5、师生总结梳理

  四、巩固练习:

  运用色彩的对比为一幅年画配色。

  五、展示与评价

  作品展示,师生一起评价,评“个性鲜明、色彩运用合理、构思巧妙”之作。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4

  一、教学目标

  1.认识邻近色和邻近色的调配规律,及其运用邻近色表现画面内容的基本方法。

  2.通过调色练习,加深对邻近色的认识,体验色彩的魅力。

  3.感受邻近色的美感,提高对色彩的感知度,学会运用邻近色表现生活的情趣。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邻近色的调色方法及其规律。

  难点:运用邻近色调配出和谐的色彩搭配。

  三、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水粉颜色与绘画工具等。

  四、教学过程

  活动一:设置游戏,导入新课

  游戏导入,教师出示色彩卡片,请同学根据卡片上的色彩“找朋友”,说说其余色彩配不成“朋友”的理由。

  学生交流回答,揭示课题《色彩的和谐》。

  活动二:赏析作品,引导想象

  (一)感知、体验色彩的和谐

  1.感知邻近色

  ①利用课件出示色相环,并讲授邻近色的概念:在色相环上,相邻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

  ②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并提出问题“在色相环中找一找哪些颜色属于邻近色?有什么规律?”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相临近的色彩称为邻近色。

  2.体验邻近色

  出示任务:同学们按照邻近色的方法,把彩笔盒重新进行布置安排。

  (二)欣赏、讨论色彩的和谐

  1.寻找邻近色

  学生四人一组交流并回答问题:

  ①色彩的和谐在生活中有用吗?与生活有着怎样的关系?在教室内找一找?

  教室环境布置、学生服装等色彩搭配。

  ②回忆生活中还有哪些体现了邻近色?

  室内设计、建筑等。

  ③展示建筑类、生活用品、文具用品、装饰画、标志招贴等图片,这些图片给你什么感受?

  教师总结:给人和谐、舒适、优雅的感觉。

  2.欣赏邻近色

  ①课件展示罗斯科《红黄橙》引导学生观赏。

  ②教师设问“画家用了哪些邻近色?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运用邻近色红色、黄色、橙色;画面产生一种和谐的效果。

  ③画家在使用邻近色作画时,颜色是否用的一样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邻近色调色方法:运用邻近色作画时要注意确定一个主色调,主色调对画面的和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

  ④欣赏优秀学生作品,引导学生感受邻近色的运用。

  活动三:示范操作,实践练习

  (一)教师演示

  演示邻近色调配方法,完成一幅画,讲解要领:

  1.根据需要可以画好铅笔稿,也可以按一定走向随意涂色。

  2.依据色环选择邻近色。

  3.可按一定顺序进行调配绘制,如橙、黄橙、红橙。注意用橙色在调配时加黄、加红的比例多少和水分的多少要把握适中。(邻近色色块形状、大小和组织,可以自由些,依据自己的喜好决定。允许学生局部模仿,尝试练习。)

  (二)课堂练习

  用一组自己喜欢的邻近色来组织完成一幅作品,可以是抽象作品,也可以是有具体形象的风景画、图案等作品。(教师巡视指导过程中,针对共同存在的问题,及时指出、及时纠正。表扬有创意的作品,对个别学生进行技法指导。)

  活动四:展示评价,巩固提升

  (一)学生展示交流

  1.学生自愿分享自己的作品,并且介绍自己的绘画思路和方法。

  2.学生互相展示作品,并从邻近色的搭配等方面交流评议。

  3.教师总结评议。

  (二)拓展提高—游戏连连看

  1.复习对比色。

  2.根据对比色和邻近色的不同色性,找到适合运用的场所。

  游乐场、交通警示——对比色。

  卧室、图书馆、书房——邻近色。

  五、板书设计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5

  教学内容: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美术(岭南版)第十二册第10-11页。

  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感受重复的形式美感。

  2、通过训练,使学生掌握色彩重复的构成方法,并运用对比色或同类 色搭配作色彩的重复设计。

  教学重点:了解重复的变化规律,感受重复的形式美感;掌握对比色和同类色配色 方法。

  教学难点:掌握重复的变化规律,设计有新意。

  教具准备:CAI 课件、电脑。

  学具准备:电脑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课件演示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地球绕太阳公转动画、鸟飞翔和豹奔跑的动画。

  师生谈话:这些都是自然界中的重复现象,让我们感受到自然界的神奇魅力。

  2、课件演示生活中的重复现象(图片)。

  师生谈话:这些重复现象把我们的生活装点得更加美好。

  3、课件演示艺术中重复的运用。

  ①指导欣赏一段动听的音乐(民族管弦乐曲《瑶族舞曲》)。

  师生谈话:音乐中重复的应用也给人带来美的'享受。

  ②美术是艺术的一个门类,在美术中重复的应用也很多,并能创造出很美的视觉效果。我们在五年级的时候学过《有趣的重复》,那是一种“形”的重复。

  课件出示一些“形”的重复作品,指导学生欣赏。问:这些作品是怎样做出来的?

  请几位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形”的重复的制作步骤:①设计一个简单的基本形;②设计排列骨式;③确定排列方式;④将基本形按排列方式填入排列骨式中。用课件演示重复构成的制作过程。)

  引出课题:如果我们将这些重复构成作品涂上颜色(课件演示),就成为“色彩的重复”作品。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色彩的重复”(板书课题)。

  二、讲授新课

  “色彩的重复”的设计和制作方法

  (1)课件出示数幅“色彩的重复”作品,学生欣赏,想:“色彩的重复”是怎样做成的?

  (2)请一位学生说说“色彩的重复”的制作步骤。(教师在黑板演示:①设计一个简单的基本形;②设计一个排列骨式;③确定一种排列方式;④将基本形按排列方式填入排列骨式中;⑤涂上颜色。)

  (3)教师示范时重点讲解“色彩的重复”的制作过程中较难掌握的地方:①基本形要设计得简洁;②骨式图的绘制要规整;③怎样将基本形不走样地画到排列骨式中?(用硬纸片做一个基本形模子)④色彩的搭配(用对比色或同类色搭配)。

  三、学生作业,教师辅导。

  选用对比色或同类色的搭配方法,设计一件色彩的重复作品。

  要求:1、截取的基本形要饱满,外形简洁,基本形排列要有规律。

  2、格子可以是方形、菱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等。

  3、不超过四种颜色。制作精致,画面整洁。

  四、课堂小结。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

  2、能用制作颜料的简单方法试着制作1一2种颜料。

  3、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

  了解人类文化最早最重要的载体——美术的传统媒材。

  教学难点:

  掌握粘贴画的制作方法和基本技能。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小实验。请一名学生在实物投影仪下将菊花在白纸上用力摩擦,发现了什么?

  2、讨论:在生活中你还发现过这样的事情吗?

  3、师总结:在大自然中有丰富的材料都可以制作出颜料。

  二、欣赏讨论

  1、欣赏几幅作品和染制的方巾。

  2、寻找合适的材料:你从大自然中找来了些什么材料?

  3、分小组讨论:如何利用工具将自己带来的材料制作出颜料呢?

  4、总结制作方法:用小棒和碗捣汁,用纱布包好或用过滤网挤压过滤出汁液。

  三、自主探究

  边制作边用简短的文字填写研究表格。

  四、交流探讨

  每组小组长进行汇报总结,讨论解决遇到的困难。

  五、总结评价

  1、用自己制作的颜料组内共同完成一幅画。

  2、贴在展示板上评一评。

  六、欣赏评析

  1、生活中还有很多东西的`色彩很漂亮,我们也可以直接利用它们来直接作画。

  2、史前艺术家都是用土和矿石制作出颜料画画。

  我国古代染色用的染料,大都是以天然矿物或植物染料为主。中国画中的朱砂色颜料是把朱砂矿石研成粉末获取的。

  研究表格:

  制作的原料

  制作的方法

  遇到的困难

  颜料的颜色

  试试效果

  是否成功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学生观看录像

  2、教师小结:生活中有很多东西的色彩很漂亮,我们可以直接利用它们来做一幅美丽有趣的画。

  二、整理材料

  1、学生观看图片

  2、学生开展讨论:你找到的细小物件有哪些颜色?有哪些形状?

  3、教师提问: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可直接利用的材料吗?

  三、方法步骤

  1、欣赏范画,讨论这些画是用什么颜色和哪些东西做的?

  2、学生看书,讨论并总结活动步骤。

  四、自主探究

  1、尝试作画后学生自评。教师总结作画方法。

  2、引导学生评价范画,掌握创作要领。

  3、教师小结:构图要饱满;设计要新颖;涂胶水要匀;铺色块时材料要密、齐、匀;巧妙运用不同形状的材料。

  五、开展活动

  1 、学生分工又合作,愉快地创作。

  2 、教师巡回指导。

  六、学习评价

  1 、学生互评。

  2 、师评:肯定学生的精心制作,赞扬学生的大胆表现。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一、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1.能够在色轮或色谱上区分出冷色与暖色。

  2.能够说出冷、暖色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或联想。

  3.用拼贴、绘画等方法,创作一幅表现温暖或寒冷的作品。

 二、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1、感性认识色彩的冷与暖。

  2、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色纸,训练他们的感觉。

  3、寻找生活中或教室里的冷色与暖色,并说出为什么?

  4、冷暖色调的认识。

  5、判断色调,练习配色。

  三、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内容的逻辑关系。

  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的事物,激发丰富的想象力与创造愿望。学习对比与和谐、对称与均衡等组合原理,了解一些简易的创意和手工制作的方法,进行简单的设计和装饰,感受设计制作与其他美术活动的区别。

  四、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通过美术教学,培养学生对美术的兴趣与爱好;学习美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品德情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已经初步认识形、色与肌理等美术语言,学习使用各种工具,体验不同媒材的效果,能通过看看、画画、做做等方法表现,有一定的色彩基础,对美术也有着浓厚的兴趣,但还缺乏想象力和创造精神。

  教学目标

  1.能够在色轮或色谱上区分出冷色与暖色。

  2.能够说出冷、暖色给自己带来的感觉或联想。

  3.用拼贴、绘画等方法,创作一幅表现温暖或寒冷的作品。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 冷色与暖色的认识与区分比较。

  难点: 冷色调与暖色调在作品中的实际运用。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检查学具

  二、引导阶段

  1.认识色彩的冷与暖:

  2.学生自由回答后,老师小结: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色彩的冷与暖”。

  三、发展阶段

  1.继续引导学生观察色纸,训练他们的感觉

  2.出示色轮,指导学生从色轮上了解冷暖色,了解到靠近红色的为暖色,靠近蓝色的为冷色。

  3.寻找生活中或教室里的冷色与暖色,并说出为什么?

  4.色彩的冷暖有时是相对的:老师同时出示两种颜色,让学生进行比较,哪个更冷?哪个更暖?

  5.冷暖色调的认识:观察教材上的范图和教师准备的范图,说一说这些图片给人的整体感觉?然后分析一下每一幅画中分别使用了哪些颜色?其色调以什么色为主,暖色还是冷色?

  6.思考并讨论:在表现寒冷的作品中,能使用暖色吗?使用暖色时要注意什么?反之呢?

  7.判断色调,练习配色

  四、学生创作

  1.布置作业:画一幅表现冷或暖感觉的作品。

  2.作业要求:可选用拼贴或绘画的形式来表现;内容可以是具象的,也可是抽象的;造型不必太复杂,主要在色彩的搭配上。

  五、欣赏展评

  七、课后拓展

  鼓励学生根据不同的季节与心情,利用不同的色调去装饰自己或集体的环境与物品。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内容,使学生感受色彩的魅力,了解色彩基本知识。并引导学生学会用色彩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2、过程与方法:通过欣赏大量的图片感知色彩,感受画家笔下的线条与色彩所传达的不同的

  感觉。自主探索用色彩等绘画语言表现情感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艺术家对艺术的真挚感情,养成积极观察、传达情感和表现美好生活的良好习惯。提高色彩的感知能力,培养善于想象、大胆表现的学习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针对色彩的感知、识别中感受色彩的美,了解色彩的相关概念。提高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欣赏、运用色彩表达自己内心情感的能力

  教学难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的同时融入色彩的基本知识。运用不同线条、色彩的组合与搭配进行有主题的表现。

  三、教学策略

  本课是围绕色彩的基本知识展开,包括色彩形成的原理,影响自然界中物体色彩变化的因素,固有色与环境色和光源色的区分,色彩三要素、色彩的心理等。本课重点解决影响物体颜色的.因素和色彩的几个概念。分析光与色的关系,明晰色彩的几个概念。介绍印象派画家莫奈的作品,让学生对色彩产生新的认识,提高审美水平。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深化所学知识。教材紧扣色彩美来引导学生自主展开探索活动。了解色彩的基本知识,通过欣赏不同风格大师作品,并自主探究,引导学生用色彩表达自己的感受。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9

  课时:

  1课时学习领域:欣赏.评述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欣赏、分析艺术作品,能认识到不同季节的色彩变化,及不同色彩给人带来的不同感受。

  2、技能目标:认识书中四位画家,对其作品进行分析,并写出短文。

  3、情感目标: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培养学生观察大自然、热爱大自然的能力和情感。

  教学重点:认识四季的色彩,能正确表达自己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教学难点:用写短文的方法,表达个人对艺术作品的感受。教学准备:课本、课件、四季美术作品教学过程:

  一、预见教学明确目标

  稳定情绪,检查用具准备情况,做好上课准备。

  二、搜集资料感知欣赏

  学生根据所学课题进行多渠道的资料搜集,在收集准备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欣赏课文,享受学习的快乐,增强学生对课题的关注。

  三、设置问题氛围激发探究热情,美术课件,美术教案,美术课例,美术课题研究,素描作品,水粉作品,油画作品,国画作品,手工制作

  1、一年有四季,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色彩,也带给人不同的感受。你喜欢什么季节,为什么?

  2、板书课题。

  四、对话交流质疑解疑

  1、欣赏。仔细观察并思考,说说书中作品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

  2、总结。同:每幅作品都有树,都是风景画。

  异:表现的是春夏秋冬不同的季节,画法不同,用色不同,视觉效果不同,画家国籍不同…….

  3、分组活动。

  (2)学生根据要求,在问题的引导下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指导。

  (3)问题:①这是什么季节?画面主要运用了哪些色彩?

  ②从作品中你看到了什么,又感受到了什么?

  ③作品采用了什么艺术表现形式(风格,如油画)?画面采用了什么笔触?

  4、学生反馈,教师指导补充。

  《早春之路》是一幅写实性、装饰性较强的日本画。画面主要使用了绿色和蓝色。嫩绿色的草地,把蜿蜒的小路送向了画面的深处,那一抹新绿还悄悄地爬上了树梢,将春的天空点缀得含情脉脉。

  《夏》画家使用了深浅不同的绿色,运用了细碎而完整的笔触向我们展现了夏的生机勃勃,夏的明亮苍翠。透过夏日灿烂的阳光,白桦林以其丰富、深厚的绿色,展现了夏天的生命

  《金秋》画面主要使用了黄色、橙色和红色,画面用色浓重。这是我国画家林风眠将中国画的写意情怀与西洋画的浓重色彩进行了大胆结合。在苍山的衬托下,亮丽、耀眼的黄色和橙色,将金秋的风韵渲染于纸上。水中的倒影给画面带来几分恬静,使画面热烈的颜色与幽深的'意境完美地统一。

  《冬猎》这是一幅冬日经典作品。主要用了棕色、土黄、绿色。画面深远的透视效果把我们的眼界带进了无边的冰雪世界。冬天里,似乎万物进入了休眠,天与地静静地孕育着春的力量。而画中人物则是静谧中动的分子。打猎归来的人们带着他们的猎犬,带着几分疲惫,进入画面左下角。顺着他们的路线抬眼望去。我们看到了在湖面上忙碌的人们,虽是渺小的身影但一样可以体会到冬日里人们忙碌的气氛。

  五、展示收获评价整合

  从课本中选出你喜欢的作品,从画中表现的形象、色彩、感受等方面写一篇短文。

  写完后小组交流。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1.学习色彩表现原理,尝试运用点彩画法进行色彩练习。

  2.通过观察、讨论、实践等方法,掌握点彩画的特点,提高对色彩的驾驭及表现能力。

  3.了解古今中外绘画作品传递的不同情感和表现形式,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优秀习惯。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点彩画的特点并用其表达自己对色彩的独特感受。

  难点:理解色光现象并运用到点彩画创作中。

  三、教学过程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PPT播放两组图片,分别是莫奈的《草垛》《睡莲》以及把它们处理成黑白的图片,提出问题:你喜欢哪张?给你什么感受?

  学生可能会回答:喜欢有色彩的图片,色彩给人以鲜亮、活泼、富于动感的感觉等。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色彩是美术作品的重要表现因素,色彩不仅能够真实地再现对象的色彩关系,还能触动人的心理和情感,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导入新课《色彩的表现》。

  (二)设置游戏,掌握类型

  教师设置“连连看”的游戏:PPT展示大卫·霍克尼的《花瓶静物》、冷军的《牛仔裤》、马蒂斯的《红色的和谐》、梵高的《星月夜》以及“表现性色彩”“固有色彩”的字样,引导学生进行连线。

  教师总结:固有色彩表现物象本身的颜色,表现性色彩摆脱色彩的客观真实性,完全表达主观的情感和内心体验。

  (三)欣赏作品,探究特点

  1.展示吴作人的《三门峡》和修拉的《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引导学生观看并提问:两幅作品的色彩和笔触有哪些不同?(《三门峡》色彩浓郁、笔触凝重,细腻的描绘了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运用具有表现性的小色点不重叠地混杂排列在一起,表现出人们午后散步游玩的场景,并且形成光色弥漫的视觉效果)

  2.教师追问:画家是使用什么方法创作的.?

  学生小组讨论后举手回答,教师总结:《三门峡》是画家将不同颜料按不同比例混合获得自己需要的色彩,然后再将其画到画面上,我们把这种画法称为色彩混合法;《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是画家在画面中将不同纯度的小色点交错并置在一起,使观看者在视觉上产生空间混合的效果,我们把这种表现方法称为点彩画法。

  (四)设置活动,分析原理

  教师放大《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作品中“戴帽女子”的局部,组织学生找出人物身上色彩的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裙子受光部的黄色点为光源色,裙身中的朱红色点为固有色,裙子背光部的绿色、蓝紫色点为环境色)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总结:光源色是指照射物体光线的颜色,不同的光源会导致物体产生不同的色彩;固有色是物体本来具有的颜色;环境色指在光照下的物体受环境影响改变固有色而显现出一种与环境一致的颜色。

  (五)教师示范,掌握步骤

  教师展示“海滩”的单线稿,以“夕阳下的海滩”为主题示范点彩画的方法,学生从旁观察、记忆、学习光源色、固有色和环境色的表现方法。

  (六)学生实践,作品展览

  1.布置活动练习:鼓励引导学生以“情感最饱满的刹那”为主题,大胆创新,激发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进行创作。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主题清晰,颜色运用和谐,色点大小一致。

  2.组织学生展示作品,小结评价。教师引导学生可从主题和色彩等多方面评价作业。

  (七)课堂总结,开放作业

  1.总结重点知识,并升华情感,引导学生养成尊重多元文化的优秀习惯。

  2.课后搜集点彩派的另一位画家西涅克的资料,下节课带来与同学交流分享。

  四、板书设计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感受色彩强烈对比带来的视觉美感,深入了解对比色知识;运用强烈的对比色和生动有力的笔触,创作一幅富有动感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学生在回忆、探究、分析、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对比色知识和使画面产生动感的方法,选择合适的主题进行表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对比强烈的色彩带来的表现力,学习运用对比色创作富有动感的美术作品,激发学习兴趣,并促进对美术学习产生持久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深入理解和运用对比色。

  【难点】

  如何运用对比色创作一幅有动感的作品。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图片,并提出问题:说说你发现了什么?教师对图片进行去色处理,再次引导学生观察并提出问题:还会有动的.感觉吗?

  教师总结:我们一起来探究色彩“动”起来的秘密,揭示课题《让色彩动起来》。

  环节二:欣赏作品,探究对比色

  (一)对比色的概念

  1、提出问题:什么样的色彩给你欢快、有节奏的感觉?(红色、黄色、绿色等)

  2、出示色相环,引导学生找一找色相环中哪些颜色对比强烈?(红-绿,黄-紫,蓝-橙)

  继续追问:这些色彩在色相环中距离是怎样的?(180°)

  3、讲解对比色的概念:色相环中,每个颜色对面(180度对角)的颜色为对比色。如红-绿、蓝-橙、黄-紫互为对比色。

  (二)感受对比色

  1、作品中的对比色

  多媒体展示《威斯敏斯特大桥》,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问题:这幅作品中,画面色彩给你什么感受?作者运用了哪些色彩?他是如何运用这些色彩进行表现的?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总结:画面色彩夸张,充满动感,画家运用了补色以及冷暖差别大的色彩。画面中相邻的颜色都运用强烈对比的色彩,不同冷暖、深浅的色彩交替使用。

  2、生活中的对比色

  我们已经感受了作品中色彩的运用,同样的生活中也存在很多的对比色,那回想生活中存在哪些对比色?

  教师总结:玩具、游乐场、红绿灯、民间彩塑

  环节三:实践练习,运用对比色

  1、提出问题:要想表现一幅具有动感的画面,你认为如何用色最合适?

  教师总结:运用对比色可以使画面更加的明亮鲜艳从而产生动感。

  2、布置作业:创作一幅能让色彩动起来的画。

  3、学生实践,教师巡视辅导。

  环节四:展示评价,分享对比色作品

  1、学生自愿展示作品。

  2、组织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评价要点:谈谈你表现的内容是什么?主要用了哪些对比色?你是如何表现的?同学们的作品中,你认为谁的画面最活泼、色彩对比最强烈?

  环节五:小结作业

  1、总结回顾对比色的相关知识。

  2、课后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色。

  四、板书设计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12

  【教材分析】

  本课选自苏少版美术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六课,属于“设计.应用”领域范畴。美好的色彩能焕发人们的情感,能描述人们的思想。本课力求通过生活中的色彩变化向学生展示大自然的“美”无处不在,引导学生从色彩的角度去了解和发现其在绘画和设计中的“语言”状态,以及色彩的变化所带来的审美感悟。本课以点带面使学生全面学习色彩的基础知识,感受色彩的无穷魅力,并运用色彩知

  识去创造、表现自己的艺术作品。本科的学习,不仅为今后的“设计.应用”的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而且也为“造型.表现”中色彩语言的运用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学情对象分析】

  七年级下半学期的学生们,在美术方面的基础有所加强,并且保持着对美术的浓厚兴趣。虽可以利用色彩做简单的美术创作,但是对色彩知识的了解不全面、不系统。这个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了解艺术与生活间的联系,提高他们的欣赏能力的同时,激发艺术想象力和创造的潜力。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和协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新。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认识色彩的基本属性和变化规律。

  2、技能目标:学习色彩的知识、色彩的调和方法及应用法则;

  能够主动使用色彩进行创意设计、美化生活。

  3、情感目标:通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色彩的基础知识、基本要色和应用法则。

  难点:理解色彩的变化规律和情感表达特性。

  【教学方法】

  多媒体演示和现场演示、直观教学法等教学方法。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彩色图片、绘画工具。

  2、绘画工具、彩色颜料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欣赏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找一找图片中的颜色。多媒体展示图片:色彩绚丽的自然风景和生活用品。

  2、生回答:树是绿色的也有黄色的,山是蓝色的也有点发紫…………

  3、师总结:色彩给了我们视觉上的享受,我们生活在一个缤纷的色彩世界里。我们感受着色彩的美丽多姿与变幻莫测,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多变的色彩”。

  4、导出课题:多变的色彩

  (设计意图:通过欣赏图片,找一找图片中的颜色,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到处都是充满色彩的,有了“美”的感受从而调动学生

  参与色彩学习的积极性。)

  二、新授:

  (一)三原色、三间色

  1、老师这里有个小谜语,请同学们来猜一猜?

  出示谜语:红橙黄绿蓝靛紫,凌空南北架彩桥。寻常事日看不见,雨后偶尔露妖娆。

  生回答:是彩虹。(展示彩虹图片)

  师提问:彩虹好美啊,为什么彩虹会出现这么多的颜色呢?

  2、师简单介绍牛顿的实验

  展示三棱镜折射光谱的图像。感叹光的神奇。

  展示牛顿色环。(多媒体展示)

  请同学们找出三原色:红、黄、蓝

  三原色:是色彩王国忠最元老级别的颜色,其他的颜色都来自于他们三个。

  3、通过他们两两调和我们就可以得到三间色,请同学来演示一下。(用事先准备好的颜料请学生上台)

  师:我们得出的三种颜色也就是“三间色“是哪三种?生回答:橙、绿、紫。

  (设计意图:谜语的设置用以调动课堂的气氛,拉近师生距离,为下一步开展专业的色彩知识学习进行铺垫,学生动手演示使学生体会调色的趣味性。)

  (二)三要素,色相、明度、纯度

  1、师:我们了解了三原色和三间色的知识,知道通过他们我们还可以调出成千上万的颜色,在著名的`牛顿色环中就包含12种漂亮的颜色,你们都能说出他们的名字吗?

  生回答:有红色,橙色、紫色、绿色等等。

  可以说每种色彩都有自己的样子,这就是色彩的一个要素——色相,也就是色彩本身的相貌。

  2、色彩还有两个要素叫做明度与纯度,老师带着同学们一起来研究一下。

  明度:指色彩的明暗程度。纯度:指色彩的纯净程度。不参杂其他颜色的。

  3、同学们请看大屏幕:明度渐变图片。

  当我们把一个颜色(如蓝色)加入白色进行调和,随着我们加入白色的量的增加,蓝色的纯度下降但明度提高,当我们加入黑色进行调和的时候,蓝色的纯度和明度同时都下降了。

  (三)色彩的冷暖、情感特性。

  今天同学们学到了很多色彩的专业知识,认识了三原色、三间色;了解了色彩的三属性;然而色彩还有具备的其他特点,我们继续来认识一下:

  大屏幕播放蓝色系和红色系作品,提问,这两幅图的主色调是什么?给同学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觉呢?同学们小组讨论一下。

  师总结:不同的色彩会产生不同的色彩气氛,给我们观赏的

  人带来不同的影响和情感体验,这幅蓝色的我们觉得清凉舒适,红色的这幅我们觉得温暖炽烈。这就是色彩的冷暖特性和对我们的情感情绪的表达。同学们只要在生活中用心的去观察,一定会有所收获。

  (设计意图:直观的演示加欣赏体验让学生记住色彩的基础知识。色彩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带给我们美的体验。)

  三、设计实践

  (一)回顾展示彩色生活物品图片、风景图片、绘画作品。

  我们生活中不可以没有色彩,在座的同学们你们应该也都有自己喜爱的颜色吧。是不是也想自己动动手去装饰呢?下面我们就来动动手,拿出课前老师让你们带来的饮料瓶子、酸奶盒子、或是一次性杯子。用今天学习的色彩知识来把他们装扮一下。(师巡回辅导)

  要求:1、同学之间可以合作创作同一作品。

  2、设计装扮时注意从色相、明度、纯度入手。

  (设计意图:酸奶盒、纸杯等都是生活中做常见的材料,对其进行装扮学生更易入手,且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四、交流评价

  1、学生阐述设计意图,自我评价。

  2、学生互评,找出不足与闪光点。

  3、师总结点评。对于好的做法给予表扬。

  五、课堂小结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13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三原色、对比色以及色彩的三要素等知识,观察色彩在作品中的效果,感受艺术家利用色彩传递出的自然之美和主观情感,并运用色彩搭配的方法创作出一幅表达情感的作品。

  过程与方法:观察色彩的三要素变化实验和色彩图片,了解色彩基础知识,学会搭配方法,通过观察生活中的色彩,体会不同色彩搭配产生的心理感受,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组合表达主观感受。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受色彩搭配的魅力,用色彩美化和装饰生活。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色彩知识和搭配的方法。

  难点:合理运用色彩搭配,表达主观感受。

  三、教学过程

  (一)趣味情境导入

  分别播放音乐《蓝色多瑙河》和《西班牙斗牛曲》,提出问题:

  ①这两首音乐带给你们怎样的感受呢?(舒缓的音乐感觉平静、激昂的乐曲感受到了兴奋)

  ②什么样的颜色能表达这种感受?(蓝色、红色)

  教师总结:音乐可以触动我们的心灵,其实色彩也可以表达我们的情感。我们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里,色彩不仅能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让我们一起走进色彩的世界,一起感受它的魅力吧!引出课题《色彩的魅力》。

  (二)作品图像识读

  1.了解色彩基础知识

  ①展示色相环提问学生:哪些是三原色?为什么称之为“原色”?(红、黄、蓝,三者不可被其他色彩混合得出,但可混合得出其他色彩)

  ②演示三原色颜料互相调和的实验,提问:三原色发生了什么变化?(色彩改变,颜色明暗程度改变,纯净度改变)

  教师总结:色彩三要素包括色相、纯度和明度。色相是每一种色彩的“相貌”,明度是色彩的明暗深浅程度,而纯度则是色彩的饱和度。

  2.色彩搭配方法

  ①展示图片《树枝上的樱桃》和《蓝天下的麦苗》,提问:图片中都有什么颜色?它们在色相环的什么位置?(红色和绿色,色相环对应180°;蓝色和绿色,色相环相邻90°以内)

  ②继续展示火焰和冰山图片提问:图片中主要有什么颜色?给人什么感觉?(火焰以红色和黄色给人温暖的感觉;白色和蓝色的冰山让人感觉寒冷)

  教师总结:对比色带给人强烈的感受,类似色带给人和谐的感受;带有红色、橙色色调的色彩,给人以温暖的感觉,一般称为暖色,而以蓝色、青色为主色调的色彩,给人寒冷的感受,一般称为冷色。

  ③对号入座:出示三幅色彩搭配图片和词语卡片(欢快、压抑、休养),请学生参与图与词的对应游戏,提问:三幅作品中面积最大的分别是什么颜色?用什么词语形容?(左图主色为红色,代表欢快;中图主色为黑色,代表压抑;右图主色为绿色,代表休养)

  教师总结:色彩除了以上感受,还能给人前进、后退等诸多感受。色彩之间通过互相搭配,能够传达出不同的情感,只要把握好搭配原理和方法,色彩就能变幻出无穷的魅力。

  (三)技法表现探究

  教师以四季为主题,分析色彩,为学生演示搭配方法:

  1.选取相同的造型和构图,形成一个系列;

  2.根据季节选取合适的'主色调,进行色彩搭配。

  (四)美术创意实践

  1.布置活动练习:制定主题,绘制能表达主观感受的色彩画面。

  2.教师巡视辅导,辅导要点:色彩搭配除了考虑三要素的变化,调节色调也可以丰富画面。

  (五)多元展示评价

  设置“魔幻色彩碰撞大赛”的情境,请学生将作品贴在展示板上,并从色相对比和冷暖对比等多方面评价作业。

  (《多彩玩具世界》,两幅相同的构图,采用造型简括的玩具娃娃形象,将娃娃分别放置在绚丽温暖的阳光下和幽静清凉的树林中,突出冷暖色调的对比,色彩之间运用明度变化进行调和,强烈对比中又不失协调。)

  (六)小结升华作业

  1.总结色彩的相关知识。

  2.升华情感:色彩装点和美化着我们的生活,也传达着我们的情绪感受,合理利用色彩,让我们的每一天就像色彩一样绚丽多姿。

  3.课后尝试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功能来记录自己每一天的心情。

  四、板书设计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14

  一、教材内容分析

  本节课是基于人教版新课标教材《美术》七年级下册《春天的畅想》内容的一节关于色彩的基础知识的美术课。计划1课时,45分钟。本次课的重点是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及基本知识,难点是如何正确的使用色彩表现作品。

  本设计中主要通过色彩运用实例的分析启发学生构思,通过分析讲解色彩基本知识及运用方法来提高学生对色彩的认识和使用技巧。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理解色彩知识的基本术语。

  培养学生认识、运用色彩表达的能力。

  提高学生学习运用色彩表达情感的方法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学习和教师讲解引导获取络相关知识信息,使学生掌握掌握色彩基础知识和色彩运用的能力和方法;

  学生通过参与活动过程,提高对色彩的理解,掌握从不同角度分析、运用的方法。能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合理地安排画面。

  能够运用一定的色彩知识评价他人的作品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色彩的'学习形成一定色彩知识概念和常识,培养对色彩知识的求知欲。

  通过对生活中色彩的关注与鉴赏,提高关注社会生活中的美的热情,促进审美修养进一步提升。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3分钟)

  拿出一盒水彩笔,做个小调查找几个同学选出他们心中能代表春、夏、秋、冬的画笔。教师总结丰富的颜色不仅可以愉悦我们的视觉,更能触动我们的心灵。本课我们将带领同学们进入色彩的世界,学习色彩的常识,体验色彩的表现力,感受色彩的魅力。

  引出今天的课题——色彩的魅力

  色彩是我们进行绘画训练时不可缺少的重要的绘画语言,是美术的基本技能和知识。今天让

  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色彩的基础知识。上课之前让我们先来欣赏一下大千世界的色彩,共同感受世界的美好,领略色彩的神奇魅力

  欣赏体会两幅作品

  思考,学生发表看法。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二)、展开(5分钟)

  研究与讨论一:

  1、观察自然界中的色彩,感悟它们的美。

  2、赏析美术作品是如何用色彩来表达自己之美和主观情感的

  播放幻灯片:教师展示一些色彩优美的摄影作品,同时播放柔和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观看和欣赏作品,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教师边进行讲解和启发提问,用自然界美丽的色彩、实用性的美术色彩把学生带入到一个绚丽多彩的领域中

  学生回答问题,说出各种色彩,以及感受。

  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色彩知识了解的程度。了解学生欣赏的感受,让学生知道世界因为有了色彩而更加美好。色彩在生活和学习中的重要性。

  (三)、深入(5分钟)

  播放幻灯片:颜料中的色彩、色彩的三要素、色彩三原色与三间色,对比色,相邻色。色彩对比、色彩对比的实验、

  色彩的功能及色性

  学生理解体会,并根据教师的引导,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调色实验,通过做连线题目的方式来了解色彩的功能及色性。学生辨认平时最常用的颜料中的色彩,了解三要素、色彩三原色与三间色、对比色、相邻色、对比色、色彩的功能及色性色彩在生活和作品中的运用等知识。

  探究与发现二、:

  在春、夏、秋、冬四幅图中找出:

  1、互为类似色调的两幅图;

  2、互为对比色调的两幅图;

  3、互为冷色调、暖色调的两幅图。

  (四)、作业

  1、设计一个有创意的色相环(24色相),了解色彩的对比关系。

  2、运用不同的色彩,通过组合分别表达欢快和沉静的感觉(也可以是其它的情感表达)。

  (五)总结:

  色彩是视觉艺术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绘画的基本要素之一。“色彩学”是美术理论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在平时的生活和学习中有意识的加强色彩知识的学习,提高我们的审美创造能力,用色彩来美化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色彩对人产生的心理联想,掌握色彩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加深对色彩在美术作品中的感染力的理解,提高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欣赏、体验探究、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体验感受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中色彩所传达的情感和内在含义。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激发学生对不同风格艺术形式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新知识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了解色彩的三种不同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2、如何从色彩角度分析鉴赏美术作品。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学手段: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㈠情境激趣,导入新课引导学生欣赏音频资料,请学生说说乐曲中体现出的艺术感染力可以用什么样的色彩进行表现,导入课题。

  ㈡欣赏作品,初步了解色彩的心理联想

  1、欣赏图片,感受大自然和美术作品中的色彩表达主观情感。

  2、讨论探究:尝试用一些词汇来描述以下几种色彩给人的.心理联想。

  ㈢欣赏体验,了解色彩的表现形式及其特点

  1、欣赏三幅绘画作品,说说画家在运用色彩表现对象上有什么不同?

  2、课堂反馈,欣赏探究作品,掌握色彩的三种表现形式。

  ㈣欣赏实践,体验感受不同风格绘画作品中色彩所传达的情感。

  鉴赏一组作品,教师设计问题,指导学生鉴赏作品:

  图片展示,教师提示鉴赏角度:从内容、色彩特点、情感表达几方面交流对作品的分析感受。

  ①作品描绘了怎样的场景?

  ②画面中色彩的主色调是什么,主要运用了哪种色彩表现形式?

  ③你从作品中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㈤课后拓展,布置作业:

  1、观察生活中运用色彩的现象,体会其运用色彩过程所传达出的情感。

  2、结合本节课的所学,尝试运用色彩来创作一幅小画,表达自己某种心理感受。

【美术色彩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01-25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02-18

《春天的色彩》教学设计05-21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15篇02-28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15篇)04-12

美术教学设计04-29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集锦15篇)06-06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汇编15篇06-11

中班美术教学设计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