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联系实践和语言环境理解运用“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自由自在”“毫不介意”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重点、难点: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导入新课。
请跟着老师一起书写课题。
(1)螳螂是什么?(昆虫、益虫)螳螂这两个字有什么特点?(形声字)像这样的字还有很多,举例:蜻蜓。你们也找找看?(蚂蚁、蝴蝶、蚂蚱、蚱蜢)有些动物的名称中有虫旁,但不是昆虫,举例:青蛙、蛇、蚯蚓。
(2)“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是一个八字成语。说一说此成语的意思。
(3)今天学习的《螳螂捕蝉》这篇文章是一则寓言故事。寓言故事都有一个特点——借一则故事说明一个深刻的道理。那么,课文中的这则寓言想借螳螂捕蝉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相信学了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深刻领会到的'。
二、检查预习情况。
1.出示课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
诸侯国
禀报
固执
毫不介意 不堪设想 恍然大悟
打消念头
隐伏祸患
劝阻
2.文章中还有一些字一字多音,你能读准吗? 处死
打着鸟
转来转去
弹弓
禀报大王
乘虚而入
举起前爪
露水
3.分节次开火车朗读课文,纠正误音,并画出不理解的词语。4.理解词语的意思。(有的需结合上下文,在具体的语文环境中理解。)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螳螂捕蝉,这篇课文到底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认真地读,边读边想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谁能用简单的几句话来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你能按照起因、经过、结果来说一说吗?
3.给课文分段,并拟定小标题。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这个故事的起因是——吴王想攻打楚国。课文第一自然段就交代了这个故事的起因。
2.用你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一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心体会,从读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3.交流
A吴王是位暴君
相机出示句子:可是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1)“固执”是什么意思?找近义词法理解,可以理解为——顽固
(2)你能否讲讲吴王怎么样,才叫固执?
(3)A学学这位暴君的样子,表演朗读,然后全班一起来学一学。B大臣为国家着想相机出示句子:大臣们认为,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C事情发生在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国力确实较吴国弱,吴王又有称霸的雄心。看来吴王的固执是有原因的。可当时的地理位置是吴国南面是越国,西边是楚国且较远,北方其他诸侯国还有很多。事实上,攻打楚国对吴国是极为不利的。
五、细读课文,了解结果。
同学们,尽管大臣们极力劝阻,吴王的态度仍是如此坚决,似乎不可更改。可结果,他恍然大悟,打消了攻打出国的念头。
1.请同学们自由读最后一节,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词语圈画出来,好好体会体会。
2.理解“恍然大悟”吴王明白了什么?联系课文第一自然段,想一想。
3.文章开头说吴王固执己见,最后又交代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这样的写作上的安排我们称之为——首尾呼应。
那么读了这两个自然段后,你又产生了什么新的疑问呢?
(1)少年说了什么?为什么能使固执的吴王改变主意呢?
(2)吴王说少年讲得太有道理了,到底有什么道理呢?这正是我们下节课学习的重点。
六、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指导观察。
2.教师示范,学生练字。
3.学生完成《习字册》。板书设计:
螳螂捕蝉
起因
固执攻楚
经过
巧妙劝说
前后照应 结果
打消念头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七个生字,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指代的不同内容。
2、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展开想象,创造性地复述课文。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在考虑问题和处理事情时,不要只顾眼前利益,要瞻前顾后,通盘谋划。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文章所蕴涵的道理,展开想象,创造性地进行复述。
三、教学难点:
理解“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二者之间的必然联系。
四、教具准备:
计算机课件。
五、教学时间:2课时。
六、教学过程:
教学目的: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理解“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不同内容。
2、指导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4、正确地评价少儒子这个人物。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故事所蕴涵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计算机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古文《螳螂捕蝉》。还记得我们都学过哪些古文吗?我们是怎样学习古文的呢?
(回忆学过的古文,复习学古文的方法。)
所学过的古文有《狐假虎威》、《滥竽充数》、《刻舟求剑》等
学古文的方法:
(1)多读。
(2)看注释,查字典,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3)在理解每句话的基础上,明白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4)查阅有关资料。
二、按预习要求逐项检查预习情况。
(一)、课件出示预习要求:
1、读课文,查字典,看注释,对照译文,理解每句话的意思。
2、结合上下文讲一讲每个“其”字的意思。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提出不懂的问题。
4、查阅有关资料。
(二)
1、逐要求进行检查:
(1)学生介绍有关资料。
(2)老师在学生介绍的基础上进行补充。
2、检查朗读:
(1)谁愿意第一个把课文朗读一遍。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读的是否正确、流利,停顿是否合理。
(2)评读,再指读。
(3)练习读出一点儿古文的味道。
a老师示范读第一句。
b学生体会读。
c指名读,齐读。
3、检查字词的理解。
(1)结合上下文理解“其”字在不同句子中的意思。(课件显示整篇课文,“其“字加点)
a、文中这么多的“其”字你们都理解了吗?谁能一边读课文一边说说“其”字在不同句子中分别指的是谁或什么?
(指一人说)其他同学作裁判,看他和你理解的是否一样,如果认为他说的不对,可以随时举手订正,看谁判断准,反应快。
b、理解了这么多“其”的意思,你有什么发现吗?
(课件把所有带“其”的句子及解释全部显示)引导学生发现并了解同样一个“其”字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所指代的事物是不同的。在古文中像这样的字或词很多,它需要我们结合上下文才能理解,这是我国古代文学语言艺术的一大特色,同学们以后还会深入地学习。
(2)检查注释中没有的、必须通过查字典才能理解的重点字词的意思。
子(你)是(这,此)务(追求)悲(动听)
(学生逐个讲解自己所查的重点字词的意思,课件重点出示这四个字的意思。)
注:“悲”在汉语词典和新华字典中均没有“悲鸣”的解释,学生大多选“悲哀”,这里老师须引导学生理解“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此时它不但不悲,反而是在唱着动听的歌,这“动听”的意思是从古代汉语词典中查到的。有许多字古今的意思差异很大,所以同学们要想深入学习古文还要预备一本工具书—《古代汉语词典》。
4、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话讲一讲这个故事。
(1)自己练习。
(2)指名讲故事内容。
(3)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提出不懂的问题:
1、老师把学生所提的问题进行归纳、整理。
(1)少孺子为什么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
(2)吴王为什么不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
2、学生小组合作,展开讨论,解决这两个问题。(可结合课外资料谈)
3、全班交流
(1)少孺子为什么要讲“螳螂捕蝉”这个故事呢?我们先来看一看这个故事(课件显示“故事”)。
(2)学生结合当时的形势来说一说。(课件显示“春秋形势图”)
a、学生谈。
b、引导学生找出“螳螂捕蝉”和吴王伐荆这二者最根本的相同点是什么。(找出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此三者皆务欲得其前利,而不顾其后之患也。”)
c、老师操作课件,并给予进一步补充:如果吴王为了夺取地盘而攻打楚国,就可能使吴国遭到巨大损失,甚至丢掉整个江山。可见少孺子对当时的形势看得非常清楚。
d、少孺子讲这个故事的目的是什么?
(劝阻吴王不要攻打楚国,要考虑周到,通盘谋划。)
e、既然目的是这个,直接向吴王讲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讲故事的方式呢?他当时是怎么想的?
(引导学生想象少孺子听了吴王“敢有谏者死!”这个命令后的心理活动,认识到直谏不行,不见又不忍心眼看着自己的国家白白地葬送。所以他才故意地“怀丸操弹,游于后园,”故意地“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就是要引起吴王的注意,趁机讲这个故事。一切的一切都是他精心安排设计的,足见他用心良苦。)
(3)吴王为什么没有杀少孺子,反而说“善哉”呢?
a、少孺子的目的达到了吗?读读书上的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意思?(吴王曰“善哉!”乃罢其兵。)
b、吴王说:“好啊!”他在夸赞什么?
(1)少孺子聪明
(2)少孺子机智、勇敢。
(3)少孺子忠心爱国。
c、教师适时点拨,引导学生理解吴王在夸赞少孺子的同时还在为自己没有攻打楚国而庆幸,为国家有少孺子这样的栋梁之材而自豪。所以他由衷地说了一句“善哉!”(生读)
应当重重奖赏的忠臣,能杀吗?——不能。
四、指导学生有语气地朗读课文。
1、吴王决心伐楚,态度极其坚定时,他是怎么说的?
a、学生自读
b、学生体会读。
c、指导学生有语气地读
d、全班体会读
2、指导学生对比朗读吴王的话。
a、指名前后对比读。“敢有谏者死!”——“善哉!”
b、全班对比读。
c、师生合作对比读。
3、学生带着自己的体会与理解自由朗读全文。
五、学生谈学完这篇课文后的收获或体会。
a、可以谈对课文道理的理解。
b、可以谈对文中两个人物的看法。
六、教师小结,布置作业。
同学们的感受很深,这正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个成语一直流传至今的原因。回去以后把它背下来;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和同学一起合作,编排一个课本剧;也可以发挥想象,练习创造性地复述。
第二课时
教学任务:检查背诵课文。指导创造性的复述课文。
教学过程:(略)
【《螳螂捕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11-28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06-07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12-30
《螳螂捕蝉》教学设计优秀07-24
《秋天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4-08
水乡歌课时教学设计09-07
《胖乎乎的小手》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2-17
《黄鹤楼送别》第一课时教学设计06-04
《第1课时》的教学设计08-02
盘古开天地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