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时间:2024-09-17 10:05:3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精品)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精品)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5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1、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2、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

  ②停顿恰当;

  ③有表情地朗读;

  ④有画面地朗读。

  3、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

  ㈡我能说,1、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2、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

  ②画一个片段;

  ③画连环场景。

  2、作品展示。

  3、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一、猜字导入

  1、出示“天、门、山”的象形字由学生猜。(分别板书:天门山)

  (1)连起来读——天门山

  (2)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3)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就能从“天门山”这三个想象到天门山的样子,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出示“天门山”的注释)

  2、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

  (1)“望”是什么意思?

  (2)读课题,读出远看的感觉。(“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初读感知

  1、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2、师强调“中断”、“至此回”的读音。

  3、再指名读,注意朗读节奏。

  4、(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根据划分的节奏再读?

  三、读诗,感悟美景

  1、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就像一幅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板:景)

  2、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3、(出示“楚江”的注释)

  4、同学们,天门山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那楚江给你的感觉呢?用一个字来形容。

  5、那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很远)

  6、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的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在读诗的时候应该把速度放慢一点儿。

  四、感悟诗中色彩的鲜艳,明丽。(色彩美)

  1、同学们我们欣赏完这幅画的景,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色叫碧色?

  3、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

  a、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

  b、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

  c、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4、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5、孤帆和日是什么色?

  6、同学们碧、青、白,红,这么多的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7、是呀!李白望见的显然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就让我们读出诗的美丽,注意在读的时候慢中要带着激昂。我们来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五、感受景的动态美

  1、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色彩明丽的景,就会发现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你能找出让你感受到景在流动的字和词吗?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2、有了这些动词,这幅画似乎动起来了,活起来了!

  3、感受“断”“开”体现的江水气势汹涌

  (1)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2)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砍断天门山的利斧是什么?

  (3)从这我们能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4)这“断”这“开”,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4、体会“出”和“来”的妙用

  (1)同学们即使是这样来势汹涌的江水,在遇到天门山却也至此回,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2)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5、那么青山和孤帆,诗人又是怎样把它们写活的.呢?两座青山相对而立着,此时此刻的李白,似乎感到两座青山在欢迎他呢,如果说李白是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主人),面对这青山,这绿水,这孤帆,李白会对着天门山说些什么呢?

  6、那么李白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7、是呀!这些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板:情)一起读,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

  8、同学们,青山碧色,孤帆日边,这在常人眼里就是一道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课件)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同学们李白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瞧,眼前天门山的美景给了他一个机会,读——

  9、同学们,试想此时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于是,你提笔写下了,(配乐)读——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景情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生字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0.(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1.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2.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5

  课文内容分析:

  《古诗三首》一课由《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三首诗组成,都是描绘祖国山河美好,赞美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古诗。《望天门山》写的是天门山与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饮湖上初晴后雨》通过描写西湖在不同气候下显现的不同风姿,表达了作者对西湖的喜爱之情。《望洞庭》以轻快的笔触,勾勒出一幅优美的洞庭湖秋月图,表达了诗人对洞庭湖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三首诗都是写景的,有共同之处,可以重点教学第一首古诗,然后放手让学生自学另外两首。

  学情分析:

  第二学段的孩子对古诗的学习有兴趣,也有初步的方法积累。课程标准对第二学段古诗学习时提出的要求是不做过多的解释,了解诗意为主。所以,指导他们在朗读中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味,在想象与联系生活场景中理解诗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背后优美的画面,由景入情,由情促读是古诗教学的重点。本单元提出的语文要素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因此在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查字典,图文对照等多种方式理解诗句中关键词的意思,从而达到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教学目标:

  1.认识“亦、宜”等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抹、磨”,会写“楚、断”等1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

  教学重点: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难点:

  如何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孩子抓住关键字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感受诗歌的意境。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第1首古诗《望天门山》,借助抓关键字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2.积累古诗学习的方法,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3.有感情朗读、背诵、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流程:

  一、回忆旧知,导入诗文。

  (一)出示诗题《望庐山瀑布》,齐背。

  (二)唐玄宗开元十三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四川,他乘船顺着长江东下,被波澜壮阔的长江从天门山中间奔流东去的雄奇景色所震撼,于是,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

  (三)齐读课题,读准字音,读出韵味。

  二、抓关键字,了解诗题。

  (一)从题目中,你读懂了什么?

  方法引导:抓住关键字,理解题目意思。

  1.干什么——望:看;

  2.地点——天门山:长江上;

  3.谁——谁乘船顺着长江东下:李白。

  (二)现在谁能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三)李白常常在写诗题的时候会告诉我们一些写诗时的背景,带着理解再读诗题。

  (四)小结:了解诗题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一步,接下来就让我们——熟读古诗。

  三、读熟诗文,想象画面。

  (一)学习第一句诗——了解山的雄奇。

  1.指名读第一句,这句诗里,写到了两个景,分别是什么?

  (板书:天门楚江)

  2.结合插图、字理理解“断”“开”

  (1)出示“断”篆文,猜一猜什么字?讲解断的意思。指导书写“断”

  (2)结合诗句,插图,“断”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3.用自己的话说说句意,想象:这是一种怎样的景象?

  汹涌的江水原先被天门山阻挡,现在天门一开,就像万马奔腾一样,一起喷涌而出。

  4.小结:这一句看是写山,实际上是借山势写出了浩荡东流的楚江勇往直前,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指名读,齐读第一句。)

  (二)学习第二句诗——感受水的壮阔。

  1.继续读诗,指名读第二句。

  2.想象画面:第一句中的“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水劈山断的壮丽画面,那么,这一句中的哪一个字也向我们展示了独特的意境呢?“回”是什么意思?由“回”字联想:读到这一句,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震耳欲聋的声音……)

  3.交流画面,读悟结合。

  这一句主要写什么?(长江水)什么样的水?借水又衬托什么?(天门山)什么样的山?

  滔滔碧水在李白看来,尽管能够将大山冲开,但是它却不得不在天门山脚下放慢了脚步,被迫回旋,在山脚下发出了震天的响声,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这一句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4.小结:古诗中的每一词,每一句都是一副优美的画面,我们这样边读边想象画面,你就能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再现诗的意境。现在让我们走入诗的境界,通过诵读再现这“山阻水回”的画面吧。

  5.齐读一、二两句。

  (三)学习三、四两句——品味“出”的灵巧。

  1.出示三、四两句,自由诵读。

  2.圈画景物,交流并板书:青山孤帆红日

  3.理解诗意,想象画面。

  4.辩一辩:“出”字用得对吗?

  (1)小组讨论:天门山会动吗?不动的话应该是“立”的,应该是“两岸青山相对立,孤帆一片日边来。”作者却用“出”对吗?

  (2)交流,联系生活经验,你在什么样的情况下看到原本静立的事物会“出”?

  (3)想象“日边来”:诗人感觉自己不是乘着帆船而来,而是驾着云朵从天边而来,在这无比壮观的自然景象面前,诗人全然不觉得自己渺小,而是跟它们相提并论了,这就是才华横溢、气度超凡的李白。

  5.出示李白资料,你感受到什么?读出把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声音高昂一些。

  四、小结写法,诵读积累

  1.回顾全诗,小结学法:

  读——读准,读通;看——插图,注释;想——词意,句意;说——诗意,作者情感。

  2.创设情境,诵读古诗。

  3.总结:刚才我们细细品味,大胆想象就欣赏到了李白的作品,我们古代还有许多诗人对祖国山水也情有独钟,本课的第2、3首古诗给我们展现的就是另一番别样的美景。请大家用边读边想象画面的方法预习,下节课我们再一起去感受吧。

  五、书写生字,默写古诗。

  “断、楚、至、孤、帆”。

  板书设计

  (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用上节课学的古诗学习方法继续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两首古诗。

  2.通过多种方法理解诗句中重点字词意思,理解诗句,想象画面。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背诵《望天门山》

  2.回忆学法

  3.揭示课题,正确朗读诗题。

  4.抓关键字,解诗题。

  (1)题目告诉我们诗写了祖国哪里的河山?(西湖和洞庭湖)

  (2)题目还告诉我们什么?(饮:喝酒,初晴后雨:天气变化)

  5.出示背景资料

  二、运用学法,自主学习

  (一)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诗句,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准节奏;

  2.作者在西湖和洞庭湖看到哪些景物呢?用“ ”划出,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用圈圈出;

  3.运用结合注释、联系生活、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体会诗中美景,描述诗中描写的画面。

  (二)检查自学情况

  1.多音字:淡妆浓抹镜未磨

  2.认读:潋滟亦洞庭白银盘

  3.分小组汇报交流两首诗意。

  三、抓重点字词,品味美景

  (一)《饮湖上初晴后雨》

  过渡:如果想把古诗读得更有韵味,我们还需好好地品读诗句的意思。

  1.感受晴雨,想象西湖风景之美

  找一找:哪一句写的是“初晴”,哪一句写的是“后雨”。(板书:晴、雨)

  (1)走进晴日西湖。晴日的西湖是怎样的?你是通过哪个词读懂的?

  ①出示词语“潋滟”,根据注释理解:潋滟——波光闪动的样子。

  ②图片欣赏(出示西湖晴日美景图片)。说话练习:

  中午,在阳光的照耀下,西湖就像_____________。

  傍晚,夕阳西下,西湖睡眠金光闪闪,又像________________。

  ③揣摩诗人心境。猜猜,诗人看到波光粼粼的水面,会说些什么呢?

  诗中苏轼只用了3个字就道出了这层意思——晴方好。(换词理解“方”:正)

  (2)走进雨日西湖。雨天的西湖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

  ①赏图读词。图文一起出示:朦朦胧胧、山色蒙蒙、云雾弥漫、烟雨蒙蒙

  ②看着这些景,读着这些词,雨中的西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不能用一个词来说说?

  理解“空蒙”——云雾迷茫的样子(出示注释)

  ③提问:置身在这样烟雨朦胧的西湖之上,你会有怎样奇妙的感觉?带着这感觉再读。

  ④理解“亦”:你知道诗句中“亦”的意思吗?(也)结合《三字经》“彼虽幼,身已仕;尔幼学,勉而致。有为者,亦若是。”孔子名言“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词语“人云亦云”加深理解。

  ⑤指导对比朗读:下面,我们也来一次人云亦云,让我们用上这个“亦”字一起来夸夸晴雨西湖。(师:水光美!生:山色亦美!师:水光潋滟妙!生:山色空蒙亦妙!师:我看,晴是景。生:我看,雨亦是景。师:我看,水光潋滟晴方好。生:我看,山色空蒙雨亦奇。)

  2.探究比喻之巧,感受西湖风韵之妙

  ①过渡质疑:在艾青眼里西湖像一面镜子,而白居易眼中的西湖则像一幅图画。为什么在苏轼的眼中,西湖就像西子了呢?让我们来猜一猜,但猜要猜得有理有据。

  理由一:西湖和西子都美。(是的,请你美美地读一读。)

  理由二:它们的名字里都有一个“西”。(我想也是的,西子,西施,西湖,好巧啊,被苏轼这么一比喻,西湖从此就多了一个更秀美的名字——西子湖。板书:西子湖。)

  理由三:西子不管淡妆浓抹都相宜,西湖不管晴天和雨天都很美。

  ②引导对话,感受西子比西湖的巧。(师:如果说,晴天的西湖是浓妆;那么——生:雨天的西湖是淡妆。师:如果说,冬天的西湖是淡妆;那么——生:夏天的西湖是浓抹……)

  ③小结:西湖无论何时,都是好的、奇的、美的、妙的,神的,就像怎么打扮都漂亮的西子。引读——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④出示后人评价语,感悟苏轼比喻之妙。(“道尽西湖好处。”“除却淡妆浓抹句,更将何语比西湖?)

  (二)《望洞庭》。

  1.学习第一、二句——欣赏风景的美

  ①出示诗句,朗读,交流:写到的两样好景致(板书:湖光秋月)

  ②闭上眼,听音乐,想象画面。(师描述:夜幕刚刚降临,月亮慢慢升起,洞庭湖上没有一丝风,显得那么平静,那么悠闲。抬头,一轮明月挂在天空,把它皎洁的光轻轻柔柔地洒在了湖面上,湖水就泛起淡淡的波光……)

  睁开眼,想说点什么吗?

  ③眼前的湖光秋月图,让人感受到美好、舒畅,诗人刘禹锡用一个字把种感觉写了出来。(和)运用多种方法理解“和”:

  出示字典中“和”的7种解释,理解此处“和”的意思;

  齐读“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的美妙;

  ④观微课知“镜未磨”(播放微课视频)

  原来是像一面铜镜,而且是还没有磨亮的铜镜。 (板书:铜镜)

  ⑤读好两行诗。

  2.学习第三、四句——感受想象的妙

  过渡:好一个湖光秋月,好一个镜未磨。诗人一边看,一边想像,看得美,想得奇,难怪这首诗能流传千年。接下去,诗人接着看,恐怕,会看到更美的景,带来更神奇的想像了吧。

  ①读读后两句,想想诗人看着洞庭的山水,又想到了什么?(板书:像银盘)

  ②引导看四幅图,画的都是洞庭美景,哪一幅是根据刘禹锡的诗句画下来的。(全班选择并说说自己的想法)相机补充君山资料

  ③欣赏如此美丽秀气的山水,你一定想到一些形容这山水的词了。(青山绿水山清水秀等)

  四、诵读积累,拓展延伸

  1.引读全诗:喜欢洞庭湖吗?喜欢这像铜镜一般的洞庭湖吗?(个别读)喜欢这像白银盘一样的洞庭湖吗?(个别读)

  2.引导背诵:喜欢洞庭的人,肯定喜欢这首诗(课件:填空式____女生读)喜爱这首诗的人也肯定会爱上洞庭湖(课件:填空式___男生读)

  3.全班背诵:喜欢到了极点,就是诗已经不见,但是只要一看到湖诗句就冒出来了(看画面全班背诵)

  4.拓展:

  《饮湖上初晴后雨(其一)》《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另4首

  李白《游洞庭》

  板书设计:

  (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会写“断、楚、孤、帆”四个字。

  2.能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古诗。

  4.能正确默写《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2.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古诗表达的意境以及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田字格贴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观赏图片,揭示课题

  1.导语:同学们,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山河壮丽。大家看——(课件播放天门山图片)

  2.师:大家知道这是哪里吗?这就是位于安徽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又被叫做天门山,谁来说说自己看了这些图片之后有什么感受?

  3.师抽答。

  4.大家都说了自己看了天门山的图片之后的感受,很多年前,诗人李白也去到了天门山,看到了这样的美景,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5.下面请大家齐读课题——第二十一课,古诗两首《望天门山》(教师板书课题)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导生字的读音。

  3.班齐读,分小组读,指明反馈读。

  4.教师出示节奏划分,知道学生读出节奏及古诗的'韵律。(课件出示)

  三、逐句品读,理解诗意

  1.再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标示出不理解的字、词。(教师将诗句写在黑板上)

  2.指名反馈:哪些字、词无法理解?(天门:天门山。中断:从中间割断。至此回:到这里回旋。出:耸出来。孤帆:单独一只船。帆:船上的风帆,指代船。)

  3.多媒体出示课文插图,引导学生图文结合,理解古诗的意思。(先抽同学逐句解释,再指导全诗一起说一说。)

  (诗文解释: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山奔腾而去。碧绿的江水到这里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的情商相互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悠悠驶来。)

  四、再现画面,体会意境

  1.教师示范阅读,学生闭目想象。

  2.指名反馈: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一句诗,一幅画)

  3.感悟动词“断、开、流、回”的气势磅礴。

  4.指导学生读出雄伟磅礴的气势。

  5.教师:同学们,这首古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河的壮丽雄伟,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板书“雄伟秀丽、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6.配乐有感情朗读,熟读成诵。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指导书写“断、楚”

  2.教师总结:丽日照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临江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十分惬意和美好的图景。李白借助这些雄丽的景色,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以及自己豁达、宽阔的胸襟。

  3.背诵并默写古诗

  4.为生字“断、楚、孤、帆”组词

  板书设计:

  天门中断—楚江开

  气势磅礴

  碧水东流—至此回雄伟秀丽

  望天门山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青山——相对出

  山水相映

  孤帆——日边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相关链接:《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自制的课件。

  2、 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 ),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1.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2.“望”是什么意思? “望”字的甲骨文很传神,(板书 )你们看,像一个人站在土坡上睁大眼睛抬头向远处看。让我们带着理解一起读课题--

  3.再读,读出远看的感觉。

  4. “天门山”你们了解吗?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李白的《望天门山》到底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第一,字音要读准确;第二,节奏要读清楚。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①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②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③能说说老师是怎么读的吗?(它的停顿是二、二、三,这是一首写景诗,境界辽远,是“望”出来的,所以要读得慢一点,再慢一点,读出辽远的感觉。)

  ④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⑤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跟着老师的手势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的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学生自由作画。

  4、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

  ①仔细看这个“碧”字(板书“碧”),这是个会意字,上、下两部分分别是什么偏旁?

  ②左上的“王”是“玉”,和“白”组成的是琥珀的“珀”,下面是“石”,本义是青绿色像玉一样的石头。后来,

  这“碧”,是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读--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这“碧”,是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读--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这“碧”,是杜甫笔下春草的色彩,读--阶前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是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③仅一个“碧”,就让我们感觉到色彩的美丽和生动。

  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④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⑤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⑥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靠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如果你就是李白,看到眼前色彩明丽、流动而出的胜景,你的心情是怎样的?

  ①李白心情愉快,仅仅是因为天门山的美景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让老师来给你们讲讲李白吧。

  ②(出示资料)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就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②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③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这时,正好借眼前的山水来抒发,这就是借景抒情,(板:情)--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④可是,事与愿违,后来李白有机会在皇帝身边工作了近两年,但并没有被重用。这时侯的他对朝廷十分不满,你知道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吗?

  ⑤于是,他在《行路难》里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课件出示: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⑥情不同,景不同。同样写山水,心情苦闷时,他想渡过黄河河流被冰堵满了,渡不了;要登太行山,山路被大雪覆盖了,他登不了。读--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⑦(出示两首诗的对比)

  ①同样写山水,心情愉快时,楚江敞开胸怀,青山相对出迎,读--天门中断楚江开 两岸青山相对出

  ②“一切景语皆情语。”只有心情无比欣喜的李白,眼中的楚江、青山才会如此多情,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再读《望天门山》。

  2、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3、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望天门山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1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 理解《望天门山》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意境和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 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 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教学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师:在上课前,首先来欣赏几句名诗。

  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指名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

  师: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跟长江有关的诗歌。(师板书课题:望天门山)(生齐读。)

  3、谁理解了这题目的意思?(指名说)

  生:看天门山。

  师:“看”和“望”有什么区别?(让学生理解:向远处看就叫“望”。)

  师:同学们可能要觉得奇怪了——刚刚老师明明是说跟长江有关的诗,现在怎么变成山了?(停了停)别急,请听老师细细说来: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课件出示:安徽省地理图)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的时候,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志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东西梁山,也就是我们诗题中的“天门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课件出示课题)这首诗既描写了天门山的高耸险峻,也描写了长江的汹涌奔腾。

  二、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注意要求:自由反复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准备好了吗?(生答:准备好了。)好,开始吧。

  (课件出示诗歌,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齐读。(预设评价:读得不错,如果能把每个字音咬准就更好了;读得真不错,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

  3、师:想把它读得更有味道吗?

  生:想。

  师:那首先得弄明白这首诗的意思。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听清要求:先找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然后,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歌的意思,并互相说一说。记住了吗?(生:记住了)那好,开始吧。

  (生合作学习)

  4、你们读懂了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吗?(指名说)(随机板书: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嗯,找得很准,看来同学们很用心地去读了这首诗,那能读懂它吗?

  生:能。

  师: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指名说)

  师:这只是我们对这首诗的粗浅认识,后人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评价呢?我们来看看吧。

  5、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从诗里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特别是这个“开”字,让你想象到什么?(板书:开)

  生:让我想象到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板书:吞吐山河)

  师:你能读出这种吞吐山河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

  师:特别是这句里的哪个字?

  生: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板书:回)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你能读出这种急流回荡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指名读)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里面有个字把静止不动的山写活了,是──

  生:出。(板书:出)

  师:是呀,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这是何等的壮观啊!

  东西梁山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师手指插图)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能。

  师: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下这种气势──(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谁能来读一读这句?(指名读)

  师:还有吗?(如果没有学生说,师就引导)“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表现雄壮、磅礴的气势,还是表现温柔、平静的感觉呢?

  预设1:

  生:温柔、平静的。因为“日”给人温暖的感觉。

  师: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气势温柔吗?

  生:不温柔,很雄壮。

  预设2:

  生:雄壮。

  师: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气势当然雄壮啦!

  (板书:江水天来)

  师:你能读读这句吗?(生读)

  6、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师手指板书)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吧。

  课件出示诗歌。(指名读,齐读)

  7、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老师也很想来读一读,我来试试好吗?(生:好)

  但老师有个请求,就是我在读的时候,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看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课件播放音乐,师范读,生闭眼想象画面。)

  8、师小结:从诗歌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生:雄壮)(板书:雄壮)

  你想说些什么?

  9、这么狂放豪迈、充满激情的诗歌,想不想永远把它留在心里?(生:想)那就给你们两分钟时间把它背下来吧。(生自由背,指名背)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同学们,长江水的汹涌奔腾,天门山的高耸对峙,深深地吸引了李白,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

  (课件出示:《天门山》、《天门山铭》)师与学生一起读。

  2、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也想来展示展示,可以吗?

  (课件出示描写祖国风光的诗。)

  四、布置作业。

  将《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3

  知识目标:

  1、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古诗的能力与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了解诗人,导入课题

  1、同学们,你们知道诗人李白吗?你会背诵他的哪些诗呢?(指名背诵)

  2、看来,大家都很喜欢李白。那你对他有多少了解呢?(学生根据课前查找的资料回答),师出示课件1。

  3、这节课我们再学习他写的一首诗歌:《望天门山》》。当年25岁的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舟沿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这节课老师就带领同学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二、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1、播放朗读课件,听诗歌朗读。

  2、多媒体显示自学要求(齐读):(1)把诗读正确、流利。(2)结合注释,了解诗意。(3)提出自己的疑问。

  3、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4、小组里交流、讨论疑难问题。

  5、展示学习成果。

  (1)谁来读读这首诗?

  (2)说说你在刚才的学习中知道了什么?(学生汇报)

  (3)学生质疑,师生共同解疑。

  教师通过点拨、提示、借助课件等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师:理解了这首诗的内容,我们怎样去有感情的朗读呢?(生自由发言)

  师归纳:这首诗应该用高昂、奔放的情感去读,才能读出天门山的豪迈气势。(播放《望天门山》朗读课件)

  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在朗读中品味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情感。

  生: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模仿古人诵读古诗)—→配乐朗读师:这么美的`古诗,你们能背一背吗?(学生背诵古诗)

  四、课时小结,课外拓展

  1、诗配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反馈:天门山长江太阳帆船)我还知道同学们的画画水平挺不错,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歌的内容画下来。

  2、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大诗人李白,学习了他的《望天门山》一诗,大家的表现老师非常棒,其实李白只是古诗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在下次的语文兴趣活动课上举行一次古诗擂台赛,看谁在相同的时间里背诵的古诗最多。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理解诗句

  2、体会情感,有感情朗读诗句,背诵诗句

  3、感受诗中美景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根据诗歌内容体会出作者的感情。

  学习过程:

  一、导入

  1、学生背诵《望天门山》

  师:我们上节课学了《望天门山》,这首诗写的是(春天的景色),现在我们来看看夏天在诗人的的眼里是怎样的?(读全诗)

  二、合作交流

  1、解决生字(学生自己解决)

  潋滟:与水有关,所以是三点水。亦:也。西子:西施。相宜:合适。

  2、介绍作者

  3、师:生字、词你们都懂了,现在自己试着用自己的话把这首诗的意思说一下,然后小组之间互相说。

  三、品读体验

  1、举手发言(大概意思:天晴的时候,湖中波光粼粼,很美丽;下雨的.时候水雾迷茫,山色奇妙。我要把西湖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2、引导学生理解题目(饮:喝酒。湖:西湖。初晴后雨:雨过天晴)

  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

  3、师:这首诗是写(作者雨过天晴在西湖上喝酒看到的景色),这四句诗都写了西湖的美景(学生纠正:不是)

  师:同学们怎么说不是呢?

  (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

  师:有些同学知道了前两句是写景色,后两句不是;现在小组交流,每句诗各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

  (后两句诗写了拿西湖来比作西施了,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西湖的景色很美,西施也很美。)

  师:作者每见过西施,西施当时也没有站在湖边给作者作比较,那作者怎么对他们进行比较呢?

  (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并且比喻恰当)

  这样想象和比喻,西湖就(显得更美了)

  师:西湖就显得更美了,那现在同学们自己想象西湖的美,这么美的景色,我们一起来体验。(学生根据自己想象的“美”来读诗句,体验美。老师指导和范读。)

  四、巩固延伸 同学们,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设计:(江山如画,历代诗人为之陶醉,并留下许多经典之作,像这样的古诗,你还知道哪些?像这样赞美祖国美景的古诗还有,请同学们课后再去搜集背诵。)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5

  一、预设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四、活动延伸: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2-06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7-27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08-14

[精]《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8-11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22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04-21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设计思路05-29

《望岳》教学设计05-28

望洞庭教学设计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