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出示各种字体的“山”及《望天门山》的草书作品,初步感知书法魅力。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游泰山》),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绘画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诗画诗画,诗画不分家,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当一回小画家,把诗人所看到的景象画下来。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10.让老师用线条为你们勾勒——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1.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2.(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3.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4.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5.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播放视频)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出示课件:几种不同字体的古诗)让我们来看看这些作品,你认为哪一幅最能表达诗人的情感、表现诗的意境呢?
5.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点评:这个环节的设计将古诗与书法的.魅力融为一体,既让学生初步感受草书的内涵,又是课前交流的巧妙延伸。
五、总结方法,赏析拓展
1.(指板画,配乐)瞧——青山、绿水、红日、白帆,多美的一幅画啊!(贴草书诗句)看,书法也以独特的方式向我们诠释着刚劲之美。(板书:书画)
2.诗可以是一幅美妙的画,也可以是一行行灵动的字,难怪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课件出示)生齐读。
3.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
4.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5.总结:相同的地点不同的诗,我们又可以用怎样的画、什么样的字来表现呢?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用这样的方法去赏析写景的古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句,想像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一、预习探究
导课:同学们好,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一起到祖国的各地去感受祖国的美丽、富饶,愿意吗?现在,我们先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去欣赏第一个景点——(出示课件:天门山)。谁知道天门山在哪里?
说的好,作者望天门山会看到怎么样的景色呢?又有怎样的感受呢?
二、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这首古诗,(出示课件:结合书中的注释,想想诗的意思,要是有不懂的字词可以画出来)。
2、你们愿意把你们自学的情况向老师汇报一下吗?(出示课件: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妆)。
3、如果同学们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出示课件:课文《望天门山》)
4、同学们,诗读得如此精彩,那诗句的意思你们读出来了吗?(出示课件:文中注释)请同学们借助注释自读自悟诗句的意思。
同学们,刚才老师看出来了,你们自读自悟诗句好认真哦!愿意把你的成果与你们小组的同学分享吗?那请开始吧。 三。品读体验 1、 “天门中断楚江开”, “开”的意思是什么?(开就是断开的意思。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是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解释得不错。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水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这行诗吧。
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2、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
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出示课件:图画。)
你们看,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汹涌的长江水流到这里激起回旋,水势更猛,非常壮观,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
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行诗吧。(出示课件:一二两行诗。)
3、读得真不错,还有意思不懂的字词吗?
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相对出”的'“出”是什么意思?(“出”就是出来的意思。)
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诗的最后一行“孤帆一片日边来”,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相对出。)
对啊,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行诗吧。(出示课件:后两行诗。)
4、老师想请一位叔叔给同学读一读整首诗,愿意听吗?(出示课件:古诗朗读。)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你就是诗人,正随着汹涌的长江水乘舟而来。
睁开眼睛,谁说说你们刚才的感受?(站在帆船上,我感到心旷神怡,两岸的青山,像是两位热情的主人,正在迎接我。长江特别有气势,越靠近天门山的地方,水流就越急,帆船也随着水流摇摆着,发出哗哗的巨响。不光长江有气势,而且天门山也非常雄伟。)
想象力真丰富。大家体会得真好。
5、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四、巩固延伸
1、书写生字
2、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2.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
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重难点: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指名说)
现在,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古诗
1.自读
大家喜欢这首诗吗?那就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读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
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把古诗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古诗。合作理解诗意,再来读古诗,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
五、交流、品读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你从这首诗中体会到了什么样的美景呢?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
(出示天门山图片)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3)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
(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4)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5)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指名读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
让我们齐读后两句。
小结:
诗中这么几个字,我们却品味欣赏了这么久,让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中藏着的`美,并从内心产生一种震撼,一种敬畏,这就是诗的魅力。
4.再读悟情
(1)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体会和感受再把诗读一读,看看诗中都描绘了哪些色彩鲜明的景物?(板书:青山碧水白帆红日)
同学们都有一双慧眼,你们看,青的山、绿的水、白白的帆、红红的太阳,构成了一幅多么精美的图画呀!真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2)同学们,诗歌感动人心的艺术魅力不仅在于写景如画,更在于借景抒情,这首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板书: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3)请同学们带着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满腔的爱一起朗诵。
评价:非常有感情,体现出了长江流经天门上时的壮观景象。
五、欣赏录像
1.下面就让我们走近长江,去领略一下它的风采。
(播放《再说长江》的片段)
解说: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在这个世界上已经生活了千千万万个春秋了,可她还是这样年轻,这样清秀,充满着青春的活力。
你们看,这两岸陡壁耸立,直插云天,浩瀚的长江水只好紧束腰身,使出浑身力气,从两山之间挤出一条弯弯的水路,奔腾汹涌,勇往直前。她是那么百折不挠,锐不可当。有人说长江像一幅展不尽的山水画;也有人说长江是一条丰富多彩的文化艺术长廊;依我看,长江倒更像一部辉煌的交响乐!你们听,由江流组成的主旋律多么高亢、多么雄壮!
2.我听到了同学们的惊叹,说说你有什么感受?
3.同学们说得非常好,看到这惊心动魄的江山胜景,我和你们的感受一样,难怪当年的李白看到后诗兴大发,写下这如此不同凡响的《望天门山》,连清代的乾隆皇帝都称赞这首诗:“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六、背诵
1.同学们,这么好的一首诗,你们想不想背下来?试试看
谁愿意上前面背给大家听?(配乐)
2.你们都能背下来吗?
请同学们站起来,面向听课的老师,让我们用激情的朗诵把诗中的情传送给在座的每一位老师。
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七、总结拓展
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大量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你们想一想,我们曾学过李白的哪一首诗也是抒发了这种感情?(《望庐山瀑布》)同学们记得可真清楚。
这首诗通过描绘庐山瀑布的壮美景象,抒发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江山真是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我们开一个“赞美祖国诵诗会”!
板书:
望天门山
青山碧水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白帆红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4
一、猜字导入
1、出示“天、门、山”的象形字由学生猜。(分别板书:天门山)
(1)连起来读——天门山
(2)从“天门山”三个字,想象一下天门山是怎样的?
(3)你们没有看过天门山,就能从“天门山”这三个想象到天门山的样子,这就是汉字的魅力。(出示“天门山”的注释)
2、公元726年,唐代大诗人李白(板书:李白)经过天门山,留下了千古绝唱《望天门山》(板:望)
(1)“望”是什么意思?
(2)读课题,读出远看的感觉。(“望”字读得长、重,有味道)
二、初读感知
1、李白望到了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把这首诗多读几遍,注意读准字音,读清楚节奏。读完后结合注释、看看插图,想想诗的意思。
2、师强调“中断”、“至此回”的读音。
3、再指名读,注意朗读节奏。
4、(课件出示划节拍线的全诗)谁根据划分的节奏再读?
三、读诗,感悟美景
1、有点儿“歌”的韵味,诗可以当歌唱,诗也可以当画赏。李白的《望天门山》一句一景,就像一幅连环画。请大家快速默读这首诗,找一找诗中描绘景物的字、词。(板:景)
2、前面我们了解了天门山,有谁知道“楚江”?
3、(出示“楚江”的'注释)
4、同学们,天门山给我们的感觉是高,那楚江给你的感觉呢?用一个字来形容。
5、那孤帆和太阳离作者是?(很远)
6、山高、水广、帆远,这些景组成的图画给我们的感觉是高广辽远的。那咱们在读诗的时候应该把速度放慢一点儿。
四、感悟诗中色彩的鲜艳,明丽。(色彩美)
1、同学们我们欣赏完这幅画的景,让我们再来欣赏这幅图画的色彩,这水是什么颜色?
2、什么样的色叫碧色?
3、这“碧”,像青色的水晶,似绿色的翡翠,难怪诗人对“碧”字情有独钟。你看
a、贺知章笔下垂柳的色彩是“碧”。
b、杨万里笔下莲叶的色彩是“碧”。
c、李白笔下楚江水的色彩也是“碧”,读——
4、一个“碧”字,让景色熠熠生辉。再看,这山是什么色彩?
5、孤帆和日是什么色?
6、同学们碧、青、白,红,这么多的颜色给你什么感觉?
7、是呀!李白望见的显然是一幅美丽的连环画!就让我们读出诗的美丽,注意在读的时候慢中要带着激昂。我们来合作读。(师生合作读)
五、感受景的动态美
1、有人说,李白就像是一个天才摄影师,如果我们细细感受,这高广辽远、色彩明丽的景,就会发现它不是静止的,而是流动的。你能找出让你感受到景在流动的字和词吗?静静地默读,画出关键字、关键词。
2、有了这些动词,这幅画似乎动起来了,活起来了!
3、感受“断”“开”体现的江水气势汹涌
(1)先来看“中断”,什么意思?
(2)如果说天门山是砍断的,那砍断天门山的利斧是什么?
(3)从这我们能看到楚江水怎样的气势?
(4)这“断”这“开”,分明让我们感受到了浩荡江水的威力。这样的力量、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4、体会“出”和“来”的妙用
(1)同学们即使是这样来势汹涌的江水,在遇到天门山却也至此回,天门山硬生生地让浩荡的长江水改变了方向,这天门山给你什么感觉?
(2)水是浩荡的长江水,山是险峻的天门山,山水在暗暗较量,读好这个“回”字。
5、那么青山和孤帆,诗人又是怎样把它们写活的呢?两座青山相对而立着,此时此刻的李白,似乎感到两座青山在欢迎他呢,如果说李白是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主人),面对这青山,这绿水,这孤帆,李白会对着天门山说些什么呢?
6、那么李白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7、是呀!这些哪里仅仅是景,这分明还有李白与青山的“情”。(板:情)一起读,读出李白此时的心情——
8、同学们,青山碧色,孤帆日边,这在常人眼里就是一道美景罢了,为什么李白却激动万分呢?(出示课件)老师来告诉你们,年轻的李白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的时候,他把自己比作大鹏鸟,说大鹏总有一天会和风飞起,直上云霄的。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的时候,他离开家乡四川,沿长江远游。一年之后,他来到天门山,看到这自然胜景,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他觉得实现理想,指日可待。同学们李白这样的心情怎么表达呢?瞧,眼前天门山的美景给了他一个机会,读——
9、同学们,试想此时你就是年轻的李白,你就是志向高远的李白,你乘船而来,只见:楚江敞开胸怀欢迎你,青山伸出手臂迎接你;更有那辽远的白帆奔你而来,于是,你提笔写下了,(配乐)读——
六、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2、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景情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5
1课标解读
古诗词教学没有想象,就没有情境,没有品位,没有创意。学生要充分了解诗中意境,就要靠自己的想象补充和领悟。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有丰富的想象力,可以利用古诗词作为一个载体。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创设情境,通过描述、插图、音乐等手段,给学生营造便于正确把握古诗词基调的“生活新境”。
2教学目标
1.通过各种朗读方式,熟读成诵,抓出重点词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通过引导叙述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3重点难点
中年级段学习古诗,不能只满足于读一读,背一背;也不能像高年级那样,准确地理解每一诗句的意思及诗人的背景、写作风格。学生要对古诗内容有一定了解,能初步体会诗人情感。根据这个年段学生长于形象思维特点,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充分启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诗句,感悟古诗词的情、意、韵。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活动】教学过程
一、单元导读,明确目标
1.出示第六组单元导读,全班齐读,抓住主要学习目标。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唐代诗人李白,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今天,就让我们随着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板书)
【通过链接李白的其他写景诗,引领学生获得对祖国大好河山之壮美的初步体验与感受,产生“课伊始,情已生”的教学效果。】
二、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1.学生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在本环节的教学中,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达到读准、读通、初步读出韵味、读懂古诗的目的,为领悟诗境、感悟诗情打下基础。】
三、以趣激情,以情促思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音乐是流动的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指名答后再读。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2.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
【诗中有画,画里有诗。”通过抓“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循引导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的澎湃。】
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像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紧扣关键字“出”进行感悟,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再辅以复沓手法,通过一次次朗读达到回环效果,凸显“出”中之情。】
14.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15.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16.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通过形象的生动的讲解及入情入境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诗人喜悦的心情,从而达到声随情动情更深的古诗欣赏境界。】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出示《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独坐敬亭山》,拓展学生阅读量。
五、作业设置
1.背诵《望天门山》,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明天交流。
2.搜集课外写景的古诗词,读读背背。
六、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天门开
碧水回
青山出
孤帆来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1、学会“断、楚、孤、帆”四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望天门山》;
3、能结合注释,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色,用自己的话说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等诗句的意思;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诗中重点词“断、开、流、回”,背诵古诗。
难点:能想象并体会诗中描绘的景象,在朗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学过很多首李白写的诗了,谁来背几首给大家听。
生可能会背(静夜思、望庐山瀑布、赠汪伦、独坐敬亭山、夜宿山寺)
师:看来,同学们会背的还真不少,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的另一首古诗《望天门山》
师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大声的读,干脆的读)
(二)分析题意
师:“望”在这里是什么意思呢?师PPT出示“望”在字典里的解释,那“望”在这里是第几个解释?
生:看,在远处看。
师:根据你对”望”的理解,你能说一说望天门山的意思吗?
生:站在远处看天门山。
师:天门山你们了解吗?哪位同学给大家介绍一下天门山?生汇报!
师:你是从哪里了解到的?
生:注释!
师:你真会学习!注释能够帮助我们读懂古诗,是理解古诗的一种好方法!
这就是天门山(出示天门山图片介绍天门山):天门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三)初读古诗,感悟意境
PPT出示整首古诗!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走进天门山,去欣赏它的雄伟与秀丽吧!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速度和语调自由地读一读这首古诗注意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生自由读古诗
师:这首诗里藏着几个有趣的词语,只有读懂了这几个词语我们才能读懂古诗,老师给他们涂了颜色,谁来读一读?(指名读2学生,齐读)
师:刚才我们通过注释了解了天门山,那楚江呢?谁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楚江?请看书中注释!
师出示图片,补充讲解:这里的楚江指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于楚国,所以叫楚江!
“楚”是我们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我们一起来写一写。
师:字词都过关了,再读古诗我们会更加顺畅的,谁愿意来试一试?(指名读2学生)
师:我们把字音读准了,能否读出诗的节奏呢?谁来读?(指名读)
师:请按照老师划分的这个节奏来读。
生读;
师评价:读得不错,奖励你一个任务,听好了,请你推介一位同学,推介的理由只有一个:他的朗读水平很高,可能超过你!
师:你为什么推介他?生说明推荐的理由。
师:多么谦虚的一个孩子!同学,请你不要辜负你同学对你的期望!来,请你读一读!
师:孩子,首先得感谢你,因为你的眼力很准,你为我们推荐了一位朗读的老江湖!
师:同学们,一首诗就是一幅画,诗人笔下的这首望天门山更是一幅精彩绝伦的画,现在请大家默读古诗,找一找看诗中出现了哪些景物?用你的笔圈出来。
(指名回答)
生可能回答: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相互补充)
师:把你们的回答串联了起来,就成了一幅绚丽多彩的的山水画了(出示PPT图片)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师:下面就让我们跟随李白一起乘坐小船去感受天门山的雄伟与壮阔吧!
(四)指导想象,感悟诗境
师(出示第一句诗):读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生读
传说中这天门山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阻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师:这一句中有两个字特别形象地给我们写出了天门山的雄伟和楚江水的气势你找到了吗?
生:断,开
师:PPT出示断字小篆体)这是断字的小篆写法,左边是一把刀把两束丝完全剪短,右边是一把锋利的斧子,就这个断字,你能想象到天门山是怎样分开的吗?
生可能回答:被江水的气势给冲断了,是被江水像刀子,像斧子的波涛给冲断了。
师:哦,江水的这种气势你感受到了,用一个词来形容江水的这种气势?
生可能回答:波涛汹涌、封号怒吼等
师:让我们聚焦这个开字,(板书“开”)
师:波涛汹涌的长江竟然把天门山给劈开了,现在请你再把这两个字放到诗句中读一读,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你能根据老师的提示说一说吗?)
我仿佛看到:天门山被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一分为二
师(出示PPT):高高的天门山被浩荡的长江水从中间劈开了,形成了水冲山断的画面,这样的气势谁来读?
生读
师指导
全班读
师:那又是谁有如此的能耐让不可阻挡的楚江至此回呢?(出示第二句诗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图片展示);这是天门山,滚滚东流的江水经过两山夹道处时水面变窄,碰到山壁时激起回旋,在这里翻滚咆哮,遇到山时,只能绕山而流,这样回旋徘徊,天门山能够把浩荡的长江水给调转方向,
生汇报:山
师:是呀,湍急的河水流到那里又受到了山的阻碍,你是从哪个字感受到了那份气势?
生:回(板书“回”)
师:同学们真棒,我们一起来看这个回字,这个回字很有意思,是个象形字,本身就像旋转的漩涡,老师这里有回字的两种解释(出示PPT)诗句中的“回”字是哪一种意思,谁来说?并说说你的理由。
生:第二种(说出自己的理由)
此时此刻,你觉得天门山是怎样的?
生:高大、坚固、坚不可摧
师:是啊,天门山真坚固啊,现在的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思考汇报
生:碧绿的江水流到两山夹道处时激起回旋
师(出示意思):形成了一幅山阻水回的画面(板书—回)我们一起来读这句诗,读出山阻水回的气势。楚江水撞击(或是板书勾画楚江水撞击天门山构成巨大回旋的简笔画)
师:水冲山开,山阻水回,形成这样的壮举,让我们合着来读一读
生读
师:在波涛中,李白的小船继续前行着,终于近了,李白又看到了(出示PPT—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读
师:你认为在这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巧妙?为什么?
生汇报:“出”(化静态为动态)(板书:出)
好一个“出”字啊,这两岸的山好像是面对面的在比高矮呢!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明白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双臂在迎接他。读——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当小船在青山间穿行的时候,李白抬头向远处看,他的眼前一片开阔,进入他眼帘的是(出示PPT—孤帆一片日边来)
生读
师:此时此刻,你又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可能回答:一只小船从日边漂来、一只小船沐浴着阳光从远处漂来……
(板书:来)
师:青山出迎、帆来日出,李白陶醉在山水中,让我们把这两句读一读。
那诗人当时途径天门山挥毫写下这千古绝唱时到底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下面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播放视频)
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
(五)合作朗读,升华情感
1、原来山的热情、水的澎湃皆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呀!所以面对眼前这壮丽的山河,不禁激发了诗人报效祖国、建攻立业的雄心壮志。他满怀希望,满怀激情地吟诵着——(男生读)
2、想象一下,此时的你也和诗人一起站在顺流而下的小船上,眼前的景色怎不让你激动,你也情不自禁地吟诵着——(女生读: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3、如果有一天,你也来到天门山,你一定会想到一个人——李白!想到李白,你就一定会想到今天学的这首诗《望天门山》,你一定也会像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吟诵起“天门中断楚江开……”全班一起朗诵。(配乐)
总结:这就是经典的魅力,这就是文化的力量,愿同学们能熟读经典,成为传承文化的使者。
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
(六)总结拓展,积累运用
(方法一)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他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还写下了另一首《天门山》和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写诗的生涯里是不多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心里的地位是很高的。下面我们就来读一读他的另一首是《天门山》ppt出示
(方法二)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游历了许多名山大川,因此,也写下了很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除了今天学得这首望天门山,还有他的《早发白帝城》、《望庐山瀑布》都抒发了这种感情。
总结:同学们,我们祖国江山美如画,历代诗人都为之陶醉,并留下了许多经典之作,像这种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不仅李白写过,其他诗人也有很多,请你们回去后继续搜集背诵,看谁背得多!好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
(七)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开借注释
回看插图
出想画面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并背诵古诗。
2、感受祖国山河壮丽,体会作者乐观豪迈情怀。
教学难点:
体会诗句所描写的意境。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学生课前准备:
收集有关长江、李白的资料。
教学过程设计:
一、读诗导入,了解长江。
1、课件出示一组有关长江诗词,学生读。
2、你对长江了解有多少。(汇报有关长江资料)
二、朗读古诗,初悟诗意。
1、(课件出示古诗)请同学们自由出声读。
2、师范读。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全班读。
三、品读理解,感悟诗情。
1、理解诗意你有哪些方法。
用喜欢的方法自学古诗。
2、汇报诗题。
(1)“望”是什么意思。
(2)“天门山”指什么。
(3)看作者把诗题的意思补充完整。
3、汇报第一句。
(1)指名解释第一句(一、二名学生汇报)。
(2)启发提示。
理解古诗中的“断”、“开”和“回”。
(3)第一句诗中作者看到了哪些景色。
4、汇报第二句。
(1)指名释意古诗(一、二名学生汇报)。
(2)看最后一句古诗,你认为李白现在在哪儿。现在能更完整地说出诗题的意思吗。
(3)这“一片孤帆”从哪里来。作者正往哪行驶呢。
(4)点拨难点。
A:“出”字是一个表示什么的词。;
B:用动词写天门山你有什么疑问吗。;
C:此句诗改成“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D: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E:学生讨论汇报,并提出汇报交流要求。
听别人的发言,请你认真思考,看对自己的.想法有提示、帮助。
5、解释整首诗的意思。
6、通过整首诗看出李白在赞美什么。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吗。
四、拓展知识,丰富积累。
1、汇报交流有关李白资料。
2、能背出李白写的其它古诗吗。
五、结语升华,提出希望。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李白及他的诗歌只是这宝库里一颗璀璨的明星。
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待我们去欣赏、去诵读。课后同学们多积累古诗,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宣布下课)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8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那些山?还想去游那些山?你们知道吗,在我国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天门山,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就去过那里,并写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板书:望天门山。
二、初识“天门山”
1、你从诗题中知道了什么?
①望:看,往远处看。
②天门山:“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山的门,可见天门山是……(高、俊秀、险等)师补充: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像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由此得名。
2、李白远望天门山,见到怎样美丽的景色呢?今天,我们就跟随李白一同游览天门山。
三、游览“天门山”
㈠我能读,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教师示范,指导朗读。
①读音准确;
②停顿恰当;
③有表情地朗读;
④有画面地朗读。
3、变换形式,反复诵读。(指名读——小组读——男女读——全班读)(过程)
㈡我能说,1、说一说这首诗让你感受最深的一点。
①我感受到诗歌磅礴的气势。理由:“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②我感受到李白内心的激动。理由: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
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要用高昂的声音来表现内心的激动。
2、说一说这首诗你不理解的和有疑问的词语或句子。
学情预测:
①“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中断:从中断裂;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开:通,流过的意思;回:回旋;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天门山仿佛是被神斧拦腰从中劈开似的,长江从两山之间奔腾而出。只见向东流去的碧绿的江水,在这里打了个回旋径直向北流去。
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突出,耸出来;孤帆:单独的一只船;日边:遥远的天边。
两岸苍翠的东西梁山隔江相对从船的两边掠过。一叶孤帆从天水相接的远方徐徐驶来。
(适时补充: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①“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②“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③“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小结: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
㈢我能画,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你觉得这首诗可以画几幅画?说说你的`理由。
①画单一景物;
②画一个片段;
③画连环场景。
2、作品展示。
3、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四、课堂小结。
小结:①你能想象得出作者舟行天门山时的感情吗?
(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②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
(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五、作业布置
这么好的诗应该背下来。大家试着读读背背。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一课时
课前准备:
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
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相关链接:《望天门山》说课设计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1
【教材分析】
古诗词是我国最璀璨的文化遗产之一,在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诗词学习,可以使学生了解和学习祖国的优秀的文化遗产,并能在这个学习的过程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积极、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体会诗词所表达的真挚情感,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能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古诗词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小孩子特有的表现欲望、探究需要、被认可的需要,利于教者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教学设想】
1、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能力,课前指导学生预习,查询李白和天门山的资料。
2、课堂上展开小组活动,师生互动,学生讨论,师生协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3、让语文课堂有声有色,培养学生的美感。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大致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朗读能力和想象能力。通过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培养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生活的,积极、向上、乐观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
1、借助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体会诗歌的意境美。
【教法】
情景创设法、质疑导思法、讨论法
【学法】
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了解李白,导入新课
1、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位名人吗?(板书:李白)
2、学生回答,汇报自己的预习收获。
3、师总结:李白是著名的唐朝诗人,被人称为“诗仙”。
4、师:那我们以前学过他的诗篇有哪些啊?
5、点学生回答,做点评。
6、师:今天我们再来欣赏李白的另一佳作,“望天门山”(板书课题:望天门山)。
二、进入新课学习
1、释题
(1)师:天门山在哪里啊?我们看一下84面课后的注释,一起读一遍“天门山:在安徽和县与当涂县的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2)师:那它为什么又叫“天门山”呢?(出示课件图片:天门山)我们看一下这幅图。因为东西梁山隔江相对,它的样子就像门户一般,所以叫“天门山”。
(3)师:(出示课件: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望”是什么意思呢?(学生回答:看)那诗人为什么不直接用“看”字,而用“望”字呢?
(4)师引导:我们经常说“看”书、“看”报,而不是“望”书、“望”报,这是因为这些书就摊在我们的面前,距离很近;而“望”字呢,也是表示看,但是它是看远处,或者从远处看;同时,“看”能到很小的一块地方,而“望”呢就表现出了诗人视野是十分开阔的,他将天门山这一带的所有景色尽收眼底,所以“望”字就比“看”字要好。
(5)师:我们一起来读下课题“望天门山”。(出示课件)
2、朗读
(1)师:诗人到底望到了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一下。首先我们来欣赏一段录音,听听别人是怎么读的!(放范读录音)
(2)师:下面请大家自由地、小声地朗读。要注意:读准字音和停顿,并且在不懂的地方做下记号。
(3)师:谁愿意给我们读一下?
(4)指名两三位学生朗读,并作点评。
(5)师:我们来一起读一遍。
3、诗句的.理解
(1)师:刚刚同学们读得很好,现在我们来理解一下这首诗的意思。
(2)师:先来学习第一小节(出示课件)。“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3)师:有谁能读一下这两句诗(指名学生朗读)。
(4)师:在我们自由朗读的时候,我们把不懂的地方坐下了记号。现在我们来共同学习一下。(逐一探讨每个问题)
(5)(同学们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举手提问)学生提问——(师:有没有谁知道它的意思?)点学生回答——师补充
(6)疏通字词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总结这段的意思。(让学生讨论)
(7)指名学生回答
(8)师相机指导,最后补充(出示课件)。
(9)师:我们再带着对这两句诗的理解,大声地读一遍。
(10)师:同学们学得真快,那我们就接着学习下面两句。(出示课件)“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11)师:谁能读下这两句呢?
(12)师:关于这两句你们又有什么不懂的呢?
(13)学生提问——(师:有谁知道它的意思啊?)学生之间解决——师补充
(14)(疏通字词后)师: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下这节诗的意思。
(15)先请学生回答,根据具体的情况再做补充(出示课件)。
(16)师:同学们理解的真好,让我们再读下这两句诗。“两岸青山相对出——”
(17)师:现在同学理解的真快啊!让我们再读一遍,带着一种江水的气势和对这美好的景色赞美的感情来读。望天门山预备起——
三、课堂小结
(1)(出示课件)师:同学们学的真棒!那我们现在来回忆一下在这首诗中诗人望到了哪些景物?我们也可以看看这幅图上有哪些景物。
(2)在学生的回答声中,完成板书。
山——出
水——回
帆——来
日——升
(3)师:同学们观察的真仔细,那我们接下来就完成这道填空题。
(4)(出示课件)这首诗是()朝诗人()写的,它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表达了诗人()的感情。
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山——出
水——回
帆——来
日——升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诵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教学重点: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我也非常喜欢,因为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以来,优美诗作就浩如烟海。据我了解,同学们已经背诵了不少的古诗了,谁愿意把你最喜欢的一首诗背给老师听一听?(3、4名同学,及时评价)
同学们背的诗真不少,看来都非常善于积累。苏东坡先生有句话说得好:腹有诗书气自华。是啊,学习古诗不仅能丰富我们的知识,开阔我们的视野,还能陶冶我们的情操呢!
二、了解诗人及写作背景、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板书:李白)对于李白,同学们并不陌生,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李白呢?(幻灯出示李白资料)是啊,李白是一位非常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游中度过的。25岁的时候就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离开了家乡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船顺江东下,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被眼前雄奇秀美的景色吸引住了,于是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诗----《望天门山》。(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望天门山》(齐读)
三、初读
1、自读
你们想知道这首诗是怎样写的吗?那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请同学们打开自己手中的课文纸,赶快自己读一读吧,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待会儿老师检查,看谁读得好。
2、检查并正音
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大家注意听他字音读准了没有。大家觉得他读得怎么样?指名点评
谁还想读给大家听?师点评,出示难读字音
3、师范读(配乐)
四、小组合作学习
为了把课文读得更好,老师建议大家再来读课文。可以结合课文纸上的注释和插图来读一读,理解诗意,然后再来读课文,相信大家会读得更出色。(个人自学开始)
现在,小组交流一下你的.学习收获。(幻灯出示自学要求)
五、交流、品读
同学们交流的非常认真,下面我们就谈一谈,这首诗中你看到了哪些美景呢?(指名学生回答)
1、天门山
你们知道天门山在哪里吗?为什么叫天门山呢?(出示天门山图片,简介天门山和楚江)
你们看,这就是天门山,你们觉得天门山怎么样?
雄伟险峻的东、西梁山分别矗立在长江两岸,两山隔江相对,犹如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间挤开一条通道,奔腾前行。
2、学习前两句诗
此时,作者李白看到了这壮观的景象,不由得吟出了前两句诗。
(1)谁来读一读前两句?
(2)同学们想一想“中断”是什么意思?天门山为什么会从中间中断呢?“至此回”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至此回?
(3)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这种情景?真是山水相依,你冲我挡。
(4)从这两句我们可以体会出江水怎么样?(汹涌的江水录像)
你们看,汹涌的江水正奔流而下,多有气势啊!
(5)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磅礴,雄壮,充满阳刚之气)指名读,生点评优点或缺点
(6)范读
请同学们注意听老师读,哪里有停顿,哪些词是重读的?
(7)学生练习,再指名读叠读,带着动作读
3、学习后两句
1)读到这里,我不由得要问:这么壮美的景色,诗人是在什么地方看到的呢?你怎么知道的?
诗人是在船上看到的:两岸青山------相对出
(2)“相对出“什么意思?青山为什么能出来呢?
(船随着激流前行,诗人望着人前方迎面的天门山扑入眼帘,又向后移去,好像是出来迎接自己一样。感觉不是船在动,而是青山在逐渐靠近自己。)
(3)生活中你有这种感受吗?(行驶的车辆)
诗人用词多么精妙啊,一个“出”字把山给写活了。
(4)这青山仿佛是要出来迎接自己一样,诗人的心情怎样呢?(高兴、激动、自豪)
那你就是李白,请你读出诗人的这种心情。
(5)李白在高大的天门山面前,丝毫没有感到自己的渺小,自己虽从遥远的天边来,却有这青山专程相迎,这又是多么豪迈呀!让我们齐读后两句。(男生读,女生读,带着动作读)
(6)学生带上动作朗读全诗
(7)以小组为单位,可以齐读,可以一人读一句,也可以做动作读还可以配乐读,读出诗人表达的感情。
六、幻灯出示练习题,学生填空,试背诵。
1、同学们朗诵的非常精彩,让我们都很好的感受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
2、古诗新唱,全班同学带着自己感情一起跟着旋律唱出这首诗。
七、学写生字“断”“楚”。
八、布置作业
1、有感情的背诵这首古诗
2、收集相关写景古诗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理解《望天门山》这首诗,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3、通过诗中描绘的情景培养学生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学习古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
教学难点:
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
教学时间:一课时
课前准备:背诵课文查阅资料了解李白和他的作品。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释题:
天门山:在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
二、范读诗歌
三、自读诗歌,提出疑问。
四、试讲诗歌大意
1.同座对讲。2.指名试讲。
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
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
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五、指导朗读
这首诗热情赞颂了祖国山河的壮丽,气势十分雄伟。从中充分展现了诗人自己那开阔的胸襟和热情豪放的性格。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六、动手做
根据这首诗的诗意,参考书上的插图,请你用彩笔画一幅图。图上要有青山、江水、孤帆、太阳。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3
一、预设目标:
1、培养幼儿诵读古诗的兴趣。2、尝试理解古诗的内容。3、在熟悉练古诗内容的基础上能有感情地诵读。4、学习创编古诗的动作。5、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二、活动准备:
flash动画、幻灯片、板书、乐曲《平湖秋月》
三、活动过程:
1、导入新课
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李白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2、播放课件,引导幼儿欣赏并感受诗的意境美。
3、教师范读古诗,请幼儿欣赏古诗的音韵美。
4、古诗欣赏与理解:
(1)天门山,就是安徽当涂县的东梁山(古代又称博望山)与和县的西梁山的合称。两山夹江对峙,象一座天设的门户,形势非常险要,“天门”即由此得名。诗题中的“望”字,说明诗中所描绘的'是远望所见天门山壮美景色。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2)古诗大意:高高天门被长江之水拦腰劈开,碧绿的江水东流到此回旋澎湃。两岸的青山相对耸立巍峨险峻,一叶孤舟从太阳旁边飞速飘来。
(3)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着重写出浩荡东流的楚江(长江流经旧楚地的一段)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楚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
(4)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着重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楚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5)“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望中所见天门两山的雄姿,下句则点醒“望”的立脚点和表现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在舟行过程中“望天门山”时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夹江对峙的天门山,似乎正迎面向自己走来,表示它对江上来客的欢迎。
(6)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则远客自当更加兴会淋漓。“孤帆一片日边来”,正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它似乎包含着这样的潜台词: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今天终于看见了你。由于末句在叙事中饱含诗人的激情,这首诗便在描绘出天门山雄伟景色的同时突出了诗人的自我形象。
4.配乐诵读全诗。(个人读、评价读、小组比赛读)
5.背诵诗句。(男女生比赛读、背)
6、找一找古诗中认识的字,用不同颜色的图形标注出来。手指点读教材中的古诗《望天门山》。
7、游戏“回音壁”,随师有韵味地诵读古诗。
8、观看flash、集体跟读。请幼儿边观看古诗课件,边跟读。
9、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10、教师鼓励幼儿自编动作帮助记忆。
四、活动延伸:
了解了古诗的内容,回家和父母结合古诗内容画一幅图画。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4
学习目标
①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二,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三,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生字词。
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你们爱游山玩水吗?都去过哪些山?
2.所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祖国大好河山看不完、道不尽。有一位唐代诗人,他游历了许多名山古川,写下了千余首流传千古的诗歌,被人们称为“诗仙”,又被称为“游侠”。他就是——李白。(板书)
3.出示课件(《望庐山瀑布》读后揭题:他还去过一座山,山名就在刚才那幅字里,看得出是去哪座山吗?(师板书:天门山)
4.今天,就让我们随大诗人李白去望天门山。(师板题)释题:“望”就是看,那么李白在这儿望到了什么,又是在什么位置望的?让我们去诗中寻找答案吧!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指名读,正音,强调:“中”是个多音字,“中断”就是“中间断开”的意思,因此在诗中读第一声。
3.教师范读,学生评议。
4.学生自由练读,读出节奏。
5.指名读。
6.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是一幅画,画里都有些什么呢?
7.再读诗,画出诗中写景的词语。
8.全班交流。(课件出示:天门、楚江、孤帆、日。)
三、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谁愿意用朗读和大家分享自己想象的画面?
3.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4.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也。(师板画天门山。)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出示第一句)
5.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话,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
6.让我们想象着奔腾东去的楚江水,咱们一起读!
7.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指名读读!(出示第二句)
8.看,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闭上眼睛,让音乐带着我们走得更近些。
9.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
10.(师板画两岸的青山)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理解。)
11.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你知道了什么?谁来画一画?(生板画孤帆、红日。)
12.现在我们联系这两句来探讨探讨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
13.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
1.师述:唐玄宗开元13年,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又带着对未来前途的忐忑之心。当他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毫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2.听完老师的介绍,你觉得诗人当时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呢?
3.看,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4.是啊,这幅草书行云流水,好像让我们看到了天门山的气势,(读1、2句)这幅字畅快淋漓,仿佛让我们感受到了诗人喜悦的心情,(读3、4句)
6.配乐背诗。
五、总结
让我们一起把这首诗留在心底吧!(加动作背《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2-06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8-02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优秀08-14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04-21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10-22
望洞庭教学设计 望洞庭设计思路05-29
望洞庭教学设计10-23
《望岳》教学设计05-28
《望洞庭》教学设计0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