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岳》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要开展教学设计的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化规划教学系统的过程。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望岳》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望岳》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吟读诗歌,读出诗味
2、以诗译诗,读懂诗意
3、比读赏析,读透诗情 学习重点、难点:
在比读过程中赏析诗歌的炼字美、手法美、传情美等。 教学设想:
设计吟读----译读----比读---背读四个教学活动,在大量的实践中感悟积累,提升能力。 学习过程:
导入:杜甫,一个对诗歌的创作精益求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人;一个不论穷达都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相连的诗人;一个命运虽然坎坷却令人肃然起敬的诗人;今天,让我们带着对他的仰慕、敬意走进他的作品,走进他的人生。
活动一:吟读
过渡:自古就有“一章三回读,一句十会吟”的读书方法,鲁迅《从百草到三味书屋》中也提到了老先生的吟读:“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看得出吟读的韵味。
教师提示吟读方法:
声音要有一点起伏(高低、轻重、节奏、拖止) 节奏的划分;带一点古人的味道(肢体语言,投入) 学生活动:自由的、旁若无人的、自我陶醉的大声朗读课文。 学生朗读展示:
生生评价,教师评价指导。以朗读中出现的问题为引导的切入点,如诗歌的感情基调、高低、节奏的指导。
《望岳》的'自信豪放,《春望》的沉郁忧伤。
“造化钟神秀”中“钟”,“阴阳割昏晓”中“割”的重读和拖读;“家书抵万金”中后三字的段读、拖读,“浑欲不胜簪”中“簪”的颤读。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高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触目惊心;“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忧伤;
教师示范,师生合作,感染引导学生入情入境的吟读。 活动二:译读
过渡:吟读读出杜甫诗歌音韵之美,带着余音绕梁的回味,用笔欣赏语意之美。
教师提示译读方法:
把古诗译成现代诗,以诗译诗,保持诗的语言 把有些字解释一下,有些字的意思扩展一 注意力求押韵 教师示范:
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泰山啊,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我该用什么来形容你?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国都沦亡,空对着山河依旧, 春光寂寞,荒城中草木丛深。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深三月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学生活动:
选择自己最有感悟的一首诗歌以诗译诗。 小组交流,展示:
教师结合具体内容适时指导。
“齐鲁青未了”的含义;“国破山河在”中“国”含义;感叹词语的表现力。 师生合作译读: 生读诗,师读译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五岳之首的泰山啊,我该用什么来形容你? 那一脉苍莽的青色横亘在齐鲁无尽无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天地间的神奇峻秀啊,都在这一山凝结聚绕, 那山北山南明暗清晰,判若黄昏和晨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看峰峦层云迭起,胸中一阵阵荡涤波涛, 睁裂双眼目送那渐入山林的点点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啊,将来我一定要登上峰巅站得高高, 俯首一览,众山匍伏在山脚下是那么渺小。
小结:一首简短的诗歌我们可以演绎出无数种与之表情达意想附的现代诗文,感受的到诗歌语言的锤炼,含义的丰厚。
活动三:比读 探究提示:
异:诗歌的创作背景;风格基调;主题思想
诗歌的语言(我欣赏因为)
炼字、修辞、写作手法(虚实结合、化静为动、对比、移情于物、细节刻画)
同: “望”的作用 诗歌的层次 探究,合作交流,展示。 教师据展示点拨引导: 异:
背景:《望岳》开元盛世,年少豪放 ;《春望》安史之乱,饱受沧桑; 基调:《望岳》雄阔深远 ;《春望》沉郁顿挫; 思想:《望岳》抒发远大抱负 ;《春望》忧国悲己;
“造化钟神秀”中“钟”拟人,虚写;“阴阳割昏晓”中“割”夸张,化静为动;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移情于物;“国破山河在”中“破”的触目惊心; “白头搔更短”的细节刻画。
同:“望”统领两诗;两诗先景后情
小结:理性的比读走入作品,感受炼字美,传情美,人格美,思路美。 活动四:背读两诗。 自由背读,齐背。
结束语:杜甫,裘马清狂没有消磨他的壮志,十年困守没有沉沦他的赤诚,他的“圣”
不仅艺“圣”亦德 “圣”。让我们带着深深地敬仰走进他更多作品。
《望岳》教学设计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杜甫生平及诗歌背景
2、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学习重点: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
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学习方法:朗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有两个问题想让同学们帮忙解答,第一个问题:有这样一个人,他的笔下流淌的多是对黑暗社会的揭露和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一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他被人称为“诗圣”,诗被称为“诗史”。这人是谁?第二个问题,有这样一座山,鬼斧神工,集万千宠爱于一身,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为之倾倒。就连孔夫子都为之发出感叹“登泰山而小天下”。这是什么山?看来老师小瞧同学们了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师:那么,同学们,当诗人中的诗人与大山中的大山相遇时会上演怎样的传奇呢?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够解答这样一个疑问:当杜甫遇到泰山,。好,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品读唐朝诗人杜甫及其名作《望岳》 【活动一】作者简介(由学生介绍、教师总结)PPT展示
1.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时代背景简述。
二、走入课程
阅读思路:读--品---悟
(一)、读:美、高昂、气势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请学生读,指点朗读语气。再齐读。
二、品:诗联品析(合作探究) (一)、品题目师:怎样理解题目
生:望即看之意。岳:山高谓之岳,这里特指泰山。就是看泰山。
师:现在我们要随着杜甫的目光去看泰山,那我们应抓住哪一个字呢? “望” (二)、品诗意(合作探究)问:请选择一句诗进行解读要求:我们组选择诗,根据方法:
(一),解说注释
(二)、描述诗联
(三)品析字句并说出作者望到了哪些景象?
小结:“岱宗”两句:青翠苍郁,延绵不绝----惊叹----远望
“造化”两句:神奇秀丽,巍峨高大----赞美----近望
“荡胸”两句:云涌云翻,鸟儿归巢----陶醉----细望
“会当”两句:志向高大,纵览群山----豪迈
2.全诗以“望”字贯穿,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3.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广、高、美)
师小结:我们随着杜甫一步步的观望而下,我们纵览了五岳之首泰山的美景。作者除诗题中有有一个“望”字之外,诗中却不见一个“望”字,而我们却能感受到所望之景,这就是作者的独具匠心。来,我们踏着杜甫的'足迹一起再一次朗读诗歌,重走望岳之路。
(三)悟:有感而发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小结: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此时的他芳龄24岁,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这首诗正代表杜甫青年时期光芒四射、积极进取的人生。
2、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并把它写下来
师:同学们,杜甫笔下的泰山确实美,堪称仙境。但我们要知道,但凡一位伟大的诗人,绝不仅仅是就山写山,就水写水,这山水的背后定有深刻的含义。作者在最后一句中表达的是凌云壮志,人生抱负,那么讨论:这句话中给予你什么人生启示?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师小结:说得好,道出了“我不轻狂枉少年”的激越。老师也希望大家能牢记这种精神,当遇到困难时能为自己吟上一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课堂总结
师:泰山,杜甫,望岳,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请学生齐声背诵《望岳》。为了加强感情,把最后一句处理成重复。
四、布置作业
续写我们没有完成的命题:当杜甫遇到泰山,。
《望岳》教学设计 篇3
第一部分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思路》古诗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的学习是青少年了解民族传统,接受优秀民族文化熏陶的捷径。《语文课程标准》对古诗文的学习作了明确要求,要求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古今优秀诗文。本期在进行古诗词的教学时,我进行了一些探讨,现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教学《望岳》这堂课的教学设计。
一、关于教学目标的设计
本堂课的教学目标是:
1、体会《望岳》诗歌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确定教学目标的依据是:
1、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古诗词,首先要多角度激发诵读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学的情感。让学生在开阔的意境中,受到美的熏陶。
2、确定第二个教学目标主要源于自主、合作、探究这种新的教学理念。诗歌的广阔意境给学生留下了自主开掘的空间,课后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闻乐见的方式重现诗歌。
3、诗歌是语言的艺术,古诗词语言大多可以配乐吟唱,因而具有极强的音乐性,让学生在吟唱中产生特定的审美心境。柏拉图说过:“音乐把节奏与乐调的强烈力量进入心灵的最深处。”教古诗时应充分利用音乐盒带,通过听、唱把学生带入音乐的天地、艺术的王国,领会诗歌与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
4、吟唱古诗词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运用。一是指在写作中恰当引用诗句,帮助表达内容,美化文章语言;二是在写作中创造性的使用、模仿、改写诗句。
二、关于教学重点的确定
本堂课的`教学重点是领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并谱曲自唱,尝试古诗词的的写作,古诗的格律不作过多要求。
三、关于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方法以吟唱、仿写为主。
针对教学的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拓展语文学习的渠道。我尝试过借鉴过很多古诗词的教学方法:如诵读法、品析法、故事导读法、以画配诗法等等,效果都不错。我现在所教班级的学生,人才济济。他们喜欢唱流行歌曲,喜欢模仿,喜欢尝试。所以,我采用吟唱——仿写的方法来教《望岳》。这种方法也便于贯彻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首先吟唱,就要求学生自主地深入地领会诗歌的内容,这样才能选择感情相吻合的音乐曲目来配诗。在演唱时,学生可以寻求合作,可以独唱,可以合唱。仿写诗歌,既要学生自己写,更须同学互评互改,一起来锤炼字词,共同去探寻诗歌创作的奥秘。
四、关于板书的设计
《望岳》这首诗形象很鲜明,写了泰山广、高、美的特点。所以,我在板书时勾勒泰山的图画,不求形似,但求神似。给人一种美感。同时也把泰山的特点板书出来,给学生一目了然的印象。
五、关于课后作业的设计
我想通过《望岳》一诗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培养读古诗的能力。所以设计了两个作业,一是给熟悉的诗词谱曲既可套用现成的音乐曲目,也可自创曲目。二是把仿写的诗歌编订成册,出版一期诗歌集。
古诗词的影响是深远的,古诗词的教学方法是多样的,只要我们勇于尝试,必定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
《教学目标》
1、体会《望岳》一诗的意境及作品风格。
2、领略诗歌和音乐完美结合的神韵,吟唱仿写古诗词。
《教学媒体选择》
教具:录音机、计算机、投影仪、磁带等。
课件:1、课题展示。
2、《望岳》书法作品。
3、泰山风光。
3、学生作品——仿诗。
《教学结构》
这节课分两条线进行,一是学生的诵读赏析吟唱仿写;二是老师的引导、点拨。整节课分为五大板块:一、导课。二、赏析《望岳》。三、吟唱《望岳》。四、仿写及仿诗展示
五、小结。
教师活动:
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二、朗读《望岳》
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六、仿写古诗词。
七、学生作品展示。
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九、学生背诵《望岳》
十、抄写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
十一、复习以前所学古诗词。
十二、朗读《望岳》
十三、自主、合作、探究、赏析《望岳》。
十四、独唱、合唱、齐唱《望岳》。
十五、讨论、探究古诗词特点。
十六、仿写古诗词。
十七、学生作品展示。
十八、互评互改仿诗作品。
十九、学生背诵《望岳》
二十、抄写课后作业。
《望岳》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过程与方法:
通过品读,感悟诗的意境。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理解作者的情怀。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及远大的胸襟抱负。 二.教学重难点:背诵诗,感悟诗的意境,理解作者的情怀。 三.教学手段:文本教学为主,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有一首歌曲《我爱你中国》有这样的几句歌词:我爱你中国,我爱你碧波滚滚的南海,我爱你白雪飘飘的北国。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美,景色奇绝,让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心驰神往,我们知道大诗人杜甫就是其中的一位,今天我们就继续深入学习《望岳》。
(二) 复习:杜甫其人,创作背景。
(三) 新授:
1.请同学们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一下这首诗。
2.全诗围绕哪一个字来写(望)。回忆一下作者的观望顺序是什么?远望——近望——细望——神望。
3.我们来看诗的第一联,作者远望泰山看到了怎样一种景象?(连绵不绝,郁郁苍苍的山色无边无际。)作者是直言这样一种景色吗?(运用设问)我们继续思考一下,作者在这里为什么要运用设问?(一是说明此时作者并未登山泰山,这是一种遥想。二是为了突出泰山的气势,引起别人的注意。明确反问修辞的`作用——引起注意,引发读者的思考)“夫”字有没有实际的意义?(没有)去掉可以吗?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语势上的差异。(增强语势)试想一下当作者望到如此景色是怎样一种心情?(惊喜)请同学们带着这样一种惊喜读一下第一联,也让老师体会到泰山的一种气势。
4.继续学习诗的第二联。
此联写的是诗人近望泰山,请结合上节课的学习说一说近望泰山诗人欣赏到了怎样的景色?
我们重点体会“钟”“ 割 ”二字,分别运用拟人与夸张的修辞,突出了泰山景色雄奇。
诗人既然在描绘泰山是倾注了这么多的心思,描写出这么雄奇的景色,那么诗人对泰山倾注了怎样的情感呢?(赞叹)
5.请同学们自学第三联,出示自学提示,可从几方面入手
一.品重点词语。诗人此联写的是细望泰山从哪个词可以突出“细“? 二.品修辞手法。运用了什么修辞,你是从哪体会到的? 三.由景入情。
你能体会到诗人怎样一种心情? 教师总结 6 深入探究最后一联
哲理角度,登高远望。
全文围绕“望”字来写,在诗人欣赏到这样的景色之后,他终于要一登泰山,作者认为登上泰山后会见到怎样的景色?(一览众山小)告诉我们怎样的道理(站的高才能望的远) 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异曲同工。 深入挖掘,志向,抱负,胸襟。
请同学们结合写作背景重点体会一下,作者仅仅在阐述站高远望的道理吗?还抒发了怎样一种情怀呢?(远大的志向和理想)
请同学们结合诗人生平经历再深入探究一下,诗人的理想是什么?仅仅是通过科考的胜利获得高官厚禄吗?
杜甫的一生都在坚持,他是为了更多的人更好的活着,这是一种海纳百川的气魄和胸襟。 7 总结
写景——抒情——言志 五.板书设计 六.作业。
《望岳》教学设计 篇5
一、导入新课
大家都知道五岳之首的泰山吧?你能否用词、短语或语句来描绘你印象中的泰山呢?(出示视频及图片,请同学们自由发言。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
二、教学新课
(一)作者及背景简介(出示幻灯)
(二)朗读诗歌
1、配乐诗朗诵《望岳》(出示视频和音频材料)。学生听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五言古诗的诵读节奏。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古筝曲)
3、学生推荐朗读,其他学生点评。
4、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三)了解诗的内容
1、学生参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诗句,理解诗意。(学习小组交流,有否疑难及互答)
2、全班交流问题及解答。
3、学生说说诗句的含义。
(四)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加幻灯图片),要求学生一边听一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出示问题,小组研讨。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2、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研讨后,师生共同赏析:
“岱宗”两句:“远望”(补充背景常识:此句说的是泰山山脉,它在山东中部,从东平湖东岸一直延伸到淄博市南,长约200公里。)
问(1):“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朗,也更强烈。)
问(2):此句写出了泰山的什么特点?诗人是如何写的?对你有何启发?(没有抽象地说,而是别出心裁的写出自己的体会,以距离之远来烘托出泰山的高。
“造化”两句:“近望” 问:能否通过对这两句品度,各用一个字分别概括诗人眼中泰山的特点?(“神”或“秀”,“高”。这两句诗突出泰山的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荡胸”两句:“细望” 问:展开合理的联系和想象,用你的语言再现当时的画面。
“会当”两句:由“望岳”想到了将来的“登岳”。
(五)进一步感悟作者情感
1、问: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再次齐读诗歌,读出感情来。(配乐)
(六)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艺术,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问:这首诗历来被誉为歌咏泰山的绝唱,谈谈这首诗什么地方岁吸引你,指出来并说明理由。
(示例:1、炼字。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割--从山的北面看,那照临下土的阳光像被一把硕大无比的刀切割了一样,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2、哲理美。3、虚实相生 。。。。。。)
(七)背诵古诗。(齐背)
三、拓展 补充《春望》,试比较两首诗风格的异同。
(《望》--形象高大,已经壮阔,显示出气势磅礴,雄放健拔的风格。
《春》--感情凝重,景象凄清,风格沉郁,具有悲怆美。)
四、布置作业。
写出《春望》的赏析感言。(100-200字)
《望岳》教学设计 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知识。
2、了解大意,领略泰山雄伟壮丽的景色。
3、体会诗句所表现的情感,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重点、难点】
1、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2、感悟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创痍,诗中圣哲。”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同学们,这些对联中指的人物是谁呢?对,是杜甫 。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
二、文学常识:
关于作者:
《望岳》的作者是 唐 代诗人 杜甫
,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
诗圣 ”之称。他的诗被誉为“
史诗 ”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齐名,世称“李杜”,其代表作有: “三吏”“三别”, 这是一首咏东岳泰山的诗。
“三吏” :《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
“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三、朗读诗歌
初读诗歌,强调字音,把握节奏,明确体裁。
(1)学生自己默读诗歌,教师则强调一些字的读音,如“岱”、“夫”、“了”、“眦”等。
(2)诗歌的体裁:五言古诗,把握本诗的诵读节奏。
五言古诗特点:
相对格律诗而言不讲究平仄
押韵宽松
可随意转韵
句数不限
分五言 七言 乐府
四、研讨品析
1、诗题叫《望岳》,说明什么?
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只是“望“。 2:望哪里?你从何得知?
泰山,从 “岳”“岱宗”“齐鲁”
2、了解“五岳”: 补充资料:东岳、西岳、南岳、北岳、中岳
东岳泰山(1532米),位于山东泰安市。 西岳华山(1997米),位于陕西华阴县。 南岳衡山(1512米),位于湖南长沙以南的衡山县。 北岳恒山(20xx米),位于山西浑源县。 中岳嵩山(1440米),位于河南登封县。( 东西南北中
泰华衡恒嵩)
3、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请同学们任选一联说一说。
(1)望到了泰山绵延不绝、树木葱郁的景象。这是远望。“青未了”
“岱宗”两句。 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写初见泰山时欣喜惊讶仰慕的情形。)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在齐鲁大地上,那青翠的山色没有尽头。)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前句;后句借齐鲁大地烘托泰山拔地而起,参天耸立的形象。)
(2)望到了泰山既神奇秀丽又巍峨高大的景象。这是近望。
①诗中“钟、割”二字用的非常好,请你分析好在哪里?
钟——将大自然人格化、拟人化,把大自然写的有情有义; “钟”:聚集,宠爱、钟爱,既写出神奇秀丽,又写出诗人的喜爱赞叹之情。
割:阴暗对照之明显,阳光像一把刀一样有力地把阴暗隔开,突出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造化万物的大自然,使你汇聚了天地间的神奇秀丽之景。“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山南水北为阳,水南山北为阴
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巍峨高大。
(3)望到了云涌云翻的壮阔景象和鸟儿归巢的傍晚景象。这是细望。
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层出不穷的云雾使人心胸荡漾,我睁大眼睛看见欲归巢的飞鸟。表现泰山极高极幽深。“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这两句诗亦景亦情,情由景生,这里的景是指?明确:层云、归鸟。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这表达了怎样的.心情?明确:心情激荡。接着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说明站在泰山上,视线如何呢?明确:眼界空阔。这一句是抓住了层云和归鸟这两个景物细节来抒情,所以这一联应为“细望所见”。 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小结:全诗以“望”字贯穿全诗,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
4、接着诗人顺理成章地写出了他心底的愿望:“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
明确:有朝一日,我一定要登上泰山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① 那么是诗人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角度,可以一览群山呢?
明确:俯视。
五、感悟作者情感和抱负
1、年轻的诗人科举不第后游历齐赵,见到了泰山,写下了这首诗,在诗中你能看出任何科举败后消极颓废情绪吗?那整首诗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你还能联系到意境相同的哪些诗句?
诗人热情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以及卓然独立兼济天下的豪情壮志。
(王之焕“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敢于进取,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从杜甫身上学到了什么?
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3、思想感情: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 诗人赞美了泰山的神奇秀丽、巍峨高大,流露出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尤其是最后两句,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顶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六、总结
全诗紧紧围绕诗题“望岳”中的“望”字着笔,重在描写望山所见所感,以简劲的诗句写出了泰山的高 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显示出诗人蓬勃向上的朝气。表现了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豪迈气概,也抒发了攀登人生顶峰的壮志凌云。
七、拓展延伸
回忆学过的诗句,还有哪些名句也是登高远望并富含哲理的呢?试积累。 明确: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附: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写景:巍峨高大 神奇秀丽
抒情:凌云壮志 远大抱负
《望岳》教学设计 篇7
学习目标 :
1、背诵诗歌,围绕“望”,体会泰山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2、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3、感受并学习青年杜甫的豪情。
学习重点:围绕“望”,体会泰山的巍峨高大、遮天蔽日的形象。
学习难点:赏析诗中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学习方法:朗读法 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PPT
教学程序: 【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简单点评后转入杜甫的《望岳》: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唐朝诗人杜甫笔下的泰山又是如何一番景象。)
【活动一】美妙资料
1.杜甫,唐代诗人,字,子美;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他有“诗圣”之称,他的诗被誉为“诗史”。他是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时代背景简述。
【活动二】课文读背 吟诗: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请学生读,指点朗读语气。再齐读。
3.速背诗歌。
描诗:
1.读注释,做批注。
2.结合注释,组内合作交流,掌握诗歌含义。 赏诗:
1.诗题叫《望岳》,杜甫望到了哪些景象呢?请联系诗句说说。
“岱宗”两句:青翠苍郁,延绵不绝
“造化”两句: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荡胸”两句: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会当”两句:一览众山小 2.从这首诗,你感受到了一座怎样的泰山? 3.全诗以“望”字贯穿,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虚有实,那么每句分别是从“望”的哪些角度来描写泰山的景色的,又分别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呢?
(明确:诗人由远望到近望,由细望到想象将来登岳府望之景,在望岳的过程中表现了作者惊叹、赞美、陶醉、豪迈之情。)
4.根据老师的提示,用诗句回答老师的问题。
【活动三】有感而发
1、请你想象登上最高峰“一览众山小”的景象和感受,并把它写下来。 讨论:这句话中蕴含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附: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不但望得远,而且可以雄视一切,包举天下。它鼓励人们树雄心立壮志,不怕困难,坚持到底就一定能获得更大胜利。
2、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望到一个什么样的杜甫?
附:豪情勃发,壮志凌云,乐观向上,满怀建功立业,意气风发,信心满怀 。
青年的杜甫生活在唐代社会发展到最富庶的时期,他家境优越,诗才横溢,因此意气风发,信心满怀,渴望着建功立业。
【小结】
1.杜甫的这首《望岳》写尽了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景象;展现了诗人青年时代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它所达到的艺术高度是这首诗歌成为了咏泰山的绝唱,被刻在泰山山麓的岩石上。(投影)
2.泰山,杜甫,望岳,同为独尊。面对神圣的事物,我们要学会崇敬。请学生齐声背诵《望岳》。为了加强感情,把最后一句处理成重复。
【板书】
望岳
唐 杜甫
远
近 望岳(景) 巍峨高大,神奇秀丽
细
府 抒情 胸怀壮志,远大抱负
《望岳》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2.能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品味语言,培养语感,提高审美情趣。
4.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教学准备
幻灯片,有关泰山的图片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杜甫在25岁的时候,他父亲杜闲在山东兖州任司马,他曾借省亲之机去山东各处游历,这首诗就是那个时期写的。我们读杜甫“安史之乱”后的诗作,往往会觉得他是个沉郁寡欢的老人;可是,读这一首感觉就全然不同,他的雄心,他的豪气都将使你感奋不已。
二、读诗,背诗
作为一首古诗,在形式上有它特有的规律,在朗读方面,要在理解诗句意思和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选用恰当的情感来进行朗读,读时注意诗的节奏的变化,要读出诗的韵味。
参考节奏: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三、读读讲讲问问
分两步:先通过解题使学生达到整体感知;后逐句诠释。
整体感知。问: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诗中句句都是写“望”字,只是望的角度不同,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为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岱宗”两句是远望;“造化”两句是近望;“荡胸”两句是细望;“会当”两句是极望。)按:这是仇兆鳌的说法,“极望”一语,学生不易理解,无妨改为“俯视”。
逐句诠释(按:此诗非律诗,不可使用“颔联”“颈联”等名称)
“岱宗”两句。问:“夫”是个虚词,首句意思只在“如何”(怎么样)上,试比较“岱宗如何”和“岱宗夫如何”在语气上有什么不同?(加“夫”则惊奇、赞叹之情更明明,也更强烈。)泰山之北为故齐地,之南为故鲁地;“青”,指泰山之色,“了”,完的意思。整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无论从北或是从南看,泰山是看不完的。)诗人这样写有什么用意?(形容泰山极高极远。)
“造化”两句。问:“神秀”,指英灵之气,这是古人的说法。试联系前面一句说说这句的`意思。(泰山如此高远,是天地间英灵之气聚集的结果。)“阴阳”一句又是什么意思呢?(据注释作答,再补充说明:山前为阳,日光先临,故易晓;山后为阴,日光不到,故易昏。)这是形容泰山高与天齐。
“荡胸”两句。大意已见注释。问:这两句写诗人望岳所见,试作具体描述(泰山中天门以上时有云团浮现,或高或低,故谓之“层云”;鸟亦时常出没于山谷间,须睁大眼细望才能见。)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向往之至,亟欲一登。)由引出下两句。
“会当”两句。绝顶,极顶,指玉皇顶。问:诗人此刻仍在山下,但他却能“一览(全都看到)众山小”,这说明了什么?(这是诗人神游玉皇顶之所见,故谓之虚景。)
四、总结
杜甫一生极为坎坷,特别是在安史之乱发生以后,他四方飘泊,居无定所,在他生命的最后三年里竟至以舟为家,他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其中95%以上都写于这动荡不安的生活之中。读过这首诗后,你对杜甫有怎样的认识?
教学反思:
授课时间: 累计节数:
第二课时
一、引导学生通过理解注释的内容,从整体上感悟诗句的意思
在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结合各自的资料,来感悟诗句的内容,体会诗句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尝试着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二、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诗句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横亘于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遣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板书设计
远望
近望
望岳 凝望 惊叹、赞美、陶醉、豪迈
愿望
《望岳》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 能借助拼音读通古诗,知道作者。
2. 能初步理解古诗所表达的意思。
3. 能背诵古诗。
教学准备:录音,幻灯片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学习《营州歌》
1.出示古诗,听录音
2.简介作者高适
3.小组学习
(1) 读通全诗
(2) 理解诗意
4. 大组交流
(1)指名朗读
(2)理解诗意:
营州少年从小就习惯了茫茫的原野和丛林,旷阔的原野孕育了他们粗旷豪迈的性情。在城外的郊野上,时时可以见到他们穿着毛茸茸的狐皮袍子,骑在骏马上奔驰猎射的矫健身影。这种崇尚通武的'精神真让人叹服。听说,他们个个好酒量,千钟万杯也修想灌醉他们,而且,十岁的孩子,就都会骑马奔驰了。这可真叫我们中原人感到惊奇,甚至不可思议了。
5、朗读,试背
二、 学习《望岳》
1.听录音
2.自由朗读,理解意思
3.诗意:
号称五岳之首的泰山究竟是什么样的?告诉你,在整个齐鲁大地,你都可以看到他清脆的山影,雄伟绵延的山势。正是由于大自然的偏爱,才使泰山集中了神奇秀丽的景色。日光照射下的山峰拔地参天,使山北和山南像黑夜和白天那么分明。望着层层缭绕的云气,不禁使我胸怀激荡。我睁大眼睛,久久地望着这迷人的景色,甚至连黄昏时归巢的鸟儿也尽入眼帘。啊,总有一天,我要登上泰山最高的山顶,去领略那眼底的群山变得低矮、渺小师的雄伟景象。
4.对照诗意,朗读理解,尝试背诵
5. 积累:你还学过哪些杜甫的诗
三、 布置作业:背诵古诗
《望岳》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作者杜甫的文学常识;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品味诗歌语言,体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2、朗读、背诵并默写全诗,学习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诗歌,把握重点词语,理解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诗歌语言,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意蕴
教学对象:
八年级学生
教学方法:
朗读、研讨。
课型:新授课。
课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我们国家的名胜古迹可是数不胜数。单说山,就有很多,但在群山之中,当属“五岳”最有名,正如“五岳归来不看山”。那在五岳之中谁的名气最大呢?明确:泰山
简介泰山
二、读诗:
1、解题:“望“是远远地看,“岳”是指高大的山,本文指泰山。
2、简介作者:杜甫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现存诗1400首,这些诗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唐王朝由盛及衰这一转折过程中的种种社会现象,展现出广阔的生活画面,成为唐代社会的历史,历来被称为“诗 史”。代表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及“三吏”“三别”。
3、简介写作背景:杜甫20—35岁时曾遍游中国的大江南北。
进入青年时代后,诗人又开始漫游四方。他经过淮阴、扬州、渡过长江,先后游览了金陵、姑苏等地, 在这次长达四年的漫游中,杜甫不但对祖国的锦绣河山加深了认识,而且对祖国的灿烂文化加深了理解。忘情于山水之间,诗人豪迈的胸襟得到释放,锐意进取之心充盈着他的诗歌。直到开元二十三年(73s),诗人才回到洛阳赴京兆贡举。应试落第,诗人也并不在意,又于开元二十四年(736)开始了齐赵之游,《望岳》这组诗就是在他24岁时写成的。这组诗共三首,分东岳(泰山)、南岳(衡山)、西岳(华山)。书上这首诗即东岳泰山,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壮年杜甫那种蓬勃的朝气。
4、读诗:全班齐读、教师范读、领读、自由读全诗。
5、解诗:结合注视,请同学说说对诗句的理解。
诗题叫《望岳》,可见作者并未登上泰山。全诗没有一个“望”字,却句句写向“岳”而望,并且角度有别,有远有近,有虚有实。试以两句一组看看“望”的角度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远望、近望、细望、极望
6、整体把握: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和意境,想象诗人当时望岳的情景,研讨以下问题:
1、杜甫眼中的泰山有何特点?从哪些地方看出来?
答:高大雄奇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热情地赞美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也透露了诗人早年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远大抱负。
小组合作探讨1:
三、品诗:
1、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请从“钟”字入手,对“造化钟神秀”这句诗作简要赏析。
明确:“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2、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
讨论一下,这句话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理感受?
明确:“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3、“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4、动动手、动动脑,换一换,看好不好(自主探究):
请同学们来做一回小诗人,自己给诗中的字词换一换,我们一起来评一评,看看换得好不好,好在哪里?不好在哪里?
小组合作探讨2:
四、悟诗:
1、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是化用了孔子的名言“登泰山而小天下”,但用在这里却有深刻的含义。请说说你的理解。
明确:“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2、拓展与延伸:
请你再说出几句表达雄心壮志、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的诗句。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五、教师小结:
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诗人从不同角度描绘了泰山的高大雄奇,以泰山和诗人的志向作对比,以山之雄伟反衬诗人志向之远大,表现了一种高瞻远瞩的气魄,体现了诗人青年时代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六、布置作业: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教师之家--教师备课教学好帮手!
《望岳》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诵读能力;联想,想象能力,背诵这首诗;理解诗的意境。
2、过程与方法:在诵读中理解诗的意境,背诵此诗。
3、情感与价值观: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河山;陶冶美的情操。
【重点、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品味诗中的美点。
【板书设计】
望岳
杜甫
远望──绵延高耸
近观──神奇秀丽 热爱
细看──胸怀浩荡、眼界开阔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你们登过泰山吗?站在泰山之巅,俯瞰群山,感受如何呢?唐代大诗人杜甫却另有一种感受。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下他的佳作《望岳》。
二、背景和作者简介(略)
三、齐读本诗二遍(要求声音响亮,读音准确,停顿正确。)
四、理解此诗的意境
讨论:
1、这两联望的角度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表现泰山的高远幽深、神奇秀丽的?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开篇以设问起句,写意中遥想,久慕其名,而未得亲历其境。岱宗,即泰山。岱是泰山的别名,因居五岳之首,故尊称为岱宗。夫如何,到底怎么样呢?夫,在这里无实在意义。接句自问自答,以夸张手法,极写齐鲁青未了的气势,放眼望去,一片青翠苍都,绵延不绝。齐鲁,春秋时两诸侯国,后用为该地域的简称。泰山北为齐,泰山南为鲁。青未了,形容泰山山脉绵延深远,青翠苍都,从齐到鲁看不到尽头。这一句是远望,摹写泰山卧齐鲁大地,突出了岱宗的雄伟宏阔的气势。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三四句以南北分割昏晓的景象写泰山高耸云端、万仞摩天的高伟雄俊。这里是近望,赞叹大自然把天地间的神奇秀美的景色都聚集在泰山了。泰山的山峰把世界分成两大部分:阳坡是睛朗的清晨,山后仍是沉沉的'暗夜。这奇伟壮观的景象真是鬼设神施,造化所钟。造化,指天地自然。钟神秀,天地间神奇秀美皆聚泰山。钟,聚集的意思。
2、这两联望的角度又有什么不同?诗人是怎样抒发情感的?
荡胸生层云,决眦人归鸟。这两句是想像之辞。诗人由远望、近望进而想到泰山气象万千,云气层生,一定会震荡人们的心胸。使之豁然开朗;站在泰山之上,眼光也会更加敏锐,连一掠而过的归鸟也收入眼底。这两句写主观感受,反衬出泰山的雄伟壮丽及其感人力量。荡胸,心头涤荡,胸襟为之开豁。荡胸,句的意思是,山上层云叠起,冲击涤荡着心胸,胸襟为之开豁。决眦,眼睛睁大,眼角欲裂,形容极力张大眼睛。眦,眼框。入,收入眼里,看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结尾两句写有望岳而引起的决心。因泰山之雄伟而引出一览无余而后快的心绪,抒发了诗人昂扬向上,积极进取的博大胸怀。会当,应当,一定要。凌,登临,登上。绝顶,最高峰。览,俯视的意思。这两句既写了泰山的巍峨高耸,也表达了诗人的壮志和毅力,能开阔读者的眼界和心胸。
3、找出诗中的对偶句,分析它们在结构上的特点,模仿着写两组对偶的句子。
小结:这首诗层次清晰,形象鲜明,写景抒情,交相辉映,通篇写望而不著一个望字,含蓄蕴藉又自然开朗。始终在研词炼句方面颇见功夫。
五、课上练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2、填空:
《望岳》中富有哲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背诵这首诗。
六、学习小结(学生自己归纳)
《望岳》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a、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b、领略泰山雄伟神奇的景色;
c、理解并学习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重点】:
a、重点字词的含义;
b、诗人蓬勃的朝气和远大的抱负。
【教学难点】:
a、名句蕴含的人生哲理。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
【教学准备】:PPT、道具
【教学程序】:
一、导入新课
1、“五岳”导入。
2、欣赏泰山景色并描绘泰山。
二、作者并背景介绍
1、指名简介作者。师补充要点:杜甫人称“诗圣”;与“诗仙”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2、背景:应试落第。
三、初步朗读
1、听范读,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
2、全体学生齐读。
四、整体感知
1、结合注释,了解诗歌内容。
2.、速抢答,字词解释。
五、深入研读
师:诗题叫《望岳》,杜甫实际上望到了哪些景象?
1、首联“岱宗”两句。
●这是什么修辞手法?——设问。
●字词解释,梳理大意。
重点:“岱宗”、“夫如何”、“夫”、“齐鲁”、“青”、“未了”。
●指导概括并板书:远望青翠苍郁、绵延不绝。
●齐读。
2、“造化”两句。
●字词:“造化”、“神秀”、“钟”、“阴”、“阳”、“割”。
●指导概括并板书: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板书——“近望”
3、“荡胸”两句。
●字词:“荡胸”、“决眦”“入”
●看PPT图片,演示“决眦入归鸟”。
●指导概括并板书: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六、名句赏析
1、泰山如此绵延不尽,如此神奇秀丽,如此巍峨高大,杜甫看了心潮澎湃,他情不自禁地产生了一个愿望。杜甫的愿望是什么?——一览众山小。
2、“会当”两句释义。
3、抒发了杜甫怎样的`情感?
讨论后明确:不怕困难,勇攀高峰,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魄。
4、联系自己的学习生活实际,谈谈启示。
七、总结课文
1、完成填空:这首诗歌描写了泰山的景色,表达了诗人思想感情。
讨论后明确:这首诗主要描写了泰山高大雄伟的气势和神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诗人积极向上、不怕困难、勇攀高峰的精神和远大抱负。
八、背诵竞赛
九、作业:
1、字词解释抄2遍。
2、抄写原诗并翻译。
板书:
望岳
(唐)杜甫----“诗圣”
首联:远望绵延不绝、树木苍翠
颔联:近望神奇秀丽、巍峨高大
颈联:细望云涌云翻、鸟儿归巢
尾联:不畏艰难俯视一切
《望岳》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情感。
2、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产生心灵共鸣。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准备:关于杜甫及《望岳》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古诗四步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我们学习了杜甫的《望岳》,能说说板块的`题目吗?
这一册板块项目与12册有何不同,你是怎样理解的?(12册把泰山做为中华文明,泰山是一种文化)
2、叙述板块题目
(体会泰山是一处名胜,更是华夏文明中的一种)
二、简介作者及作品
三、师生共同赏析研读古诗
1、(1)配乐朗诵《望岳》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指导学生朗读
(4)教师范读
2、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3、再次播放配乐诗朗诵,品悟诗句,赏析。
设问:
(1)诗题为《望岳》,但全诗却不风一个“望”字?
(2)全诗视望,而句句写向岳而望,角度有什么不同?
(第一句远望泰山的景象;第二句近望泰山的景象;第三句是凝望泰山时所见的景象,最后一句是神游玉皇顶所见)
4、引导学生思考:
诗言志,诗歌创作无一不是为了传情达意,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五、思维拓展(作业)
通过画一画、说一说、写一写,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望岳》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古代诗歌朗读技巧。
能力目标:品味诗歌语言,理解诗歌的意境及作者的思想感情。德育目标:提高审美情趣。教学重点难点:
借诗歌内容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一、导入
我国山河秀丽,景色优美,名胜古迹数不胜数。在众多景物之中,中国人对山是情有独钟。而群山之首当属五岳。古人曾说“王岳归来不看山”。
师:你知道五岳指哪五座山?(泰山、华山、恒山、衡山、嵩山)师:五岳之首呢?泰山
的确,我国自汉代确立“五岳”之说以来,泰山就以它五岳之首的独有风姿卓然屹立在世人面前,留下了无数经典传说和美词佳句。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首诗《望岳》。
二、板书课题:望岳
三、教学过程:
1、杜甫共写过三首《望岳》,一首是咏东岳泰山,一首是咏西岳华山,还有一首是咏南岳衡山。今天我们学的这首《望岳》是咏东岳泰山的。
这是杜甫现存作品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洋溢着青年杜甫的蓬勃朝气。题解:什么是岳?(高大的山)标题是“遥望泰山”之意。作者简介:(屏幕)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现实主义诗人。
2、介绍本诗写作背景(屏幕)
3、指导朗读:
师:要理解一首诗,朗读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怎么来读呢?大家一定还记得:“凡读书必须要做到字字响亮,不可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学生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全诗。指导学生朗读。教师范读全诗。
4、整体感知诗意:
指导学生参照诠释,疏通诗句,理解诗意。
(1)巡视。随机指导。
(2)引导学生质疑,学习释疑。
5、内容品析。
“诗联赏析法”来品析这首诗。它需要以下几个步骤:(屏幕)
第一步:解说注释(借助书下注释,无注释的补充资料。字典等工具书)第二步:描述诗联(将零散的字词解释连成一句通顺的话)
第三步:品析字句(哪个字用的好,用的准,写出了什么,表现了什么)
第四步:揣摩情感(全诗表现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小组合作的方式完成前两部分内容
6、串讲四联意思(借助书下注释)
7、赏析:师:杜甫被称为“诗圣”。“圣”乃极至也。无人能敌。中国文化史上的孔子孟子都是圣。他们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在这首诗中,你觉得哪些词句超乎寻常?让你感受与众不同?再读:
读出赞美之情——前三联
读出期盼之意——最后一联诗人都是站在什么角度来望的呢?
诗言志,诗中到底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怀?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愿望。点明题旨,气势不凡,意境深远。表达出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诗句中我们并未看出他科举落地的失落,正是眼前的泰山给了他神奇的力量,而他给了泰山以精神的光芒。使这句成为千古名句。
“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诗”。人们常说心中有笔下才有。透过这些诗句,你看到了怎样的杜甫?
斗志,渴望,志向远大。(登了山顶不仅仅是他的志向,对人生充满远大志向)可见写此诗时的杜甫正是充满人生豪情的年轻时期。也正是想要实现远大抱负踌躇满志的时期。
他的远大抱负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也有济世苍生的情怀。杜甫一生各种求官之道都试图找过。他曾给当时的尚书左丞前后的韦济写过两首诗以求他的援引,韦济虽然赏识杜甫的诗才,但没能给他以实际的帮助。此时他已在长安求功名三年,结果处处砸壁,素志难伸。他一生最大的官就是左拾遗。才一年左右。(武则天时设的,是对皇帝进行规谏并荐举人才的。白居易也做过左拾遗) (屏幕)杜甫人生四个时期
总结全诗。
总结:今天我们再读望岳,不仅感受的是对泰山美景的赞扬,更是一种泰山精神的崇敬。千百年过去了,《望岳》以及诗歌体现的精神与泰山同垂不朽。它被誉为写泰山诗的绝唱,以后很多人写泰山诗却无人能敌。明代有位诗人写到:“齐鲁至今青未了,题诗谁继杜陵人”,大有眼前有景道不得,早有杜诗在上头之感。
全诗让我们感受到的是自然美与人格美合二而一的优美境界。让我们再读全诗。体会作者是斗志豪情!
板书
首联:雄伟宽大——惊叹
望
颔联:巍峨高大——赞美
岳
颈联:高峻幽深——喜爱、陶醉
尾联:想像,登山决心——期盼
【《望岳》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望岳》教学设计07-30
《望岳》教学设计15篇03-08
望岳教学反思09-01
望洞庭教学设计10-23
《望洞庭》教学设计04-23
春望教学设计08-12
《春望》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02-17
《望庐山瀑布》教学设计04-07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08-02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