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25 09:44:4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数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数学教学设计1

  一、案例实施背景

  本节课是20xx-20xx学年度第一学期笔者在一乡镇中学的多媒体教室里上的一节课,课堂中数学优秀生、中等生及后进生都有,所用教材为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九年级数学(上册).

  二、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24章第1节内容——圆,圆的概念是中心对称的继续,是后面研究扇形、弧长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三、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探索圆的两种定义,理解并掌握弧、弦、优弧、劣弧、半圆等基本概念,能够从图形中识别.

  2、数学思考:体会圆的不同定义方法,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联系

  3、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使学生体会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四、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圆的两种定义的探索,能够解释一些生活问题.

  2、难点:圆的运动式定义方法.

  五、案例教学用具

  1、教具:多媒体课件、圆规、细线、铅笔。

  2、学具:圆规

  六、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引出本节内容

  1、如图1,观察下列图形,从中找出共同特点.

  图1

  2、学生活动:学生观察图形,发现图中都有圆,然后回答问题,此时学生可以再举出一些生活中类似的图形.

  3、教师活动:让学生观察图形,感受圆和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渴望以及探究热情.

  (二)问题引申,探究圆的定义,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1、如图2,观察下列画圆的过程,你能由此说出圆的形成过程吗?(课件展示画图过程)

  图2

  2、学生活动:学生小组合作、分组讨论,通过动画演示,发现在一个平面内一条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就是圆.

  3、教师活动设计: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圆的一些基本概念作一界定:圆:在一个平面内,一条线段OA绕它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所形成的图形叫作圆;圆心:固定的端点叫作圆心;半径:线段OA的长度叫作这个圆的半径;圆的表示方法: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4、师生共同归纳:

  (1)圆上各点到定点(圆心)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

  (2)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同一个圆上.

  (3)圆的第二定义:所有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组成的图形叫作圆.

  5、讨论圆中相关元素的定义.

  (1)如图3,你能说出弦、直径、弧、半圆的定义吗?

  图3 (2)学生活动:学生小组讨论,讨论结束后派一名代表发言进行交流,在交流中逐步完善自己的结果.

  (3)教师活动: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得出上述概念的严格定义,对于学生的不准确的叙述,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 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作弦; 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作直径;

  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作圆弧,简称弧;

  AB,读作“圆弧AB”或“弧弧的表示方法: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AB”;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把圆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都叫作半圆.

  优弧:大于半圆的弧叫作优弧,用三个字母表示,如图3中的 ABC;

  . 劣弧:小于半圆的弧叫作劣弧,如图3中的BC

  (三)讨论,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如果做成正方形会有什么结果?(课件:车轮;课件:方形车轮)

  1、学生活动:学生首先根据对圆的概念的理解独立思考,然后进行分组讨论,最后进行交流.

  2、教师活动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如下分析:如图4,把车轮做成圆形,车轮上各点到车轮中心(圆心)的距离都等于车轮的半径,当车轮在平面上滚动时,车轮中心与平面的距离保持不变,因此当车辆在平坦的路上行驶时,坐车的人会感觉到非常平稳;如果做成其他图形,比如正方形,正方形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距离地面的距离随着正方形的滚动而改变,因此中心到地面的距离就不是保持不变,因此不稳定.

  图4

  (四)应用提高,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m的圆?说出你的理由

  2、师生活动设计: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让学生表述自己的方法.根据圆的定义可以知道,圆是一条线段绕一个端点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形成的图形,所以可以用一条长5m的绳子,将绳子的一端A固定,然后拉紧绳子的另一端B,并绕A在地上转一圈.B所经过的路径就是所要的圆.cm,这棵红杉树平均每年半径增加多少?

  图5

  4、师生活动设计:首先求出半径,然后除以20即可.

  解答:树干的半径是23÷2=11.5(cm).

  平均每年半径增加11.5÷20=0.575(cm).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小结:圆的两种定义以及相关概念.

  作业:请做一个正方形的车轮,体会在车轮滚动的过程中车身的情况

  七、教学反思

  1、教师角色的转变:本节课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与共同探讨者。在引导学生观察、画图、发现结论后,利用多媒体课件直观的、动态的展示圆的形成过程及车轮原理,激发了兴趣。

  2、学生角色的转变:学生的角色从学会转变为会学。本节课学生不是停留在学会课本知识的层面上,而是站在研究者的角度深入其境。

  3、课堂氛围的转变:整节课以 “流畅、开放、合作、“隐导”为基本特征。教师对学生的思维活动减少干预,教学过程呈现一种比较流畅的特征,整节课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以“对话”、“讨论”为出发点,以互助、合作为手段,以解决问题为目的,让学生在一个较为宽松的环境中自主选择获得成功的方向,判断发现的价值。

数学教学设计2

  5.1总体平均数与方差的估计

  学习目标:

  1、理解总体与样本的关系,认识并体会统计估计的意义,实施办法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2、理解用样本平均数、方差推断总体平均数与方差。

  重点、难点

  体会统计思想,并会用样本平均数和方差估计总体平均数和方差。

  教学过程:

  一、旧知回顾:

  1、在调查研究过程中,总体是XXX,个体是XXX,样本是XXX,样本容量是XXX

  2、平均数的计算公式是

  3、方差的计算公式是

  二快乐自学:

  阅读教材P140—144完成下列练习。

  1、在总体中抽取样本,通过对样本的'分析,去推断总体的情况,这就是思想。

  2、用样本平均数、方差去估计总体的XXX然后再对事件发展做出决断、预测。

  3、在“说一说”及“动脑筋”中,分别是可以用样本的

  去估计总体的XXX、

  4、例题是通过计算零件直径的方差来得到机器两个时段的运作性能是否稳定正常的。

  三、巩固练习

数学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结合实例和具体活动,感知镜面对称现象。掌握镜子内外图形对称、左右错位的规律,能利用镜子寻找对称轴(特别是不能对折的物体)。

  2、引导学生观察、探索、发现、交流,经历探索镜面对称现象特征的过程,使学生学会从数学的角度解释生活,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创新能力。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每个学生都能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重要素材。学生的空间观念要在他们自己的观察、试验、操作等“做数学”的体验活动中才能不断生成和发展,因而要挖掘和利用身边的实例,引导学生在“做数学”中体会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发展空间观念,既起到巩固旧知识的作用,又为学习其他图形奠定基础。

  镜子不仅是人们生活中常见的生活用品,它还包含着许多数学知识,为了让学生全面准确地了解、认识镜子中的数学奥秘,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把镜子中的数学知识蕴藏于游戏、活动中。活动的设计是具有丰富的现实背景,具有生命活力的,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动,让学生经历一次“研究与发现”的全过程,让学生在充分体验的基础上自主认识,在交流中迸发灵感,挖掘生活中蕴藏的数学知识,培养收集、分析信息的能力;通过动手操作,建立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并能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学校及学生状况分析

  我校地处市中心,教学设备较齐全,学生多数来自经济条件较好的家庭,家长对教育比较重视,学生的`知识面较广。在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指导下,教师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给予学生更多探索、创造、交流的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不断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由生活伙伴引入

  今天,老师带来了一个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好伙伴,瞧,它是什么?从镜子中你们看到了什么?

  2、由猜测引发矛盾冲突,激发求知欲(全班同学照着大镜子整理衣服和红领巾。)

  师:咦,我发现××同学今天头上还戴着漂亮的发卡,请同学们看一看,如果我们从镜子中看她,她的发卡在她头上的哪一边?

  (先猜一猜,学生猜测后,请她上台面向大家,举起右手,再转身,验证猜测是否正确。)

  师:发卡在她头上的右边,为什么从镜子中看是在左边呢?今天我们一起去探究镜子中的数学奥秘!(板书课题)

  (评析结合学生实际情况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通过照镜子的体验,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引发学生认知冲突,生成“愤”与“悱”的课堂氛围,使学生初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动手实践,合作探究

  1、拿起镜子照一照身边的物品,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镜子内外,左右是否相同,还是相反?

  (先独立思考,再在小组内讨论;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用实物进行验证。)

  师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左右相反。

  (评析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为其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让学生在“提出假设――验证假设”的实践中充分体验镜子内外空间事物的位置与顺序所发生的变化,逐步探究出镜面对称的特征,经历与体验由问题到假设再到验证的数学过程与方法。)

  2、机灵狗不知道镜子中的这个奥秘,所以碰到一个难题,同学们愿意帮助它解决吗?

  师:机灵狗从镜子中看到的时间对吗?为什么?

  (先独立思考,再小组合作,利用手中的镜子和钟面实践,然后小组派代表汇报。)

  (评析通过运用知识帮助机灵狗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到帮助别人的快乐。)

  师:还有哪些时间从镜子中看,容易被看错?

  (评析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散学生思维。)

  3、刚才同学们帮助机灵狗解决了问题,它送给每个人一张智慧大“王”的图片,用镜子照一照,你又有什么精彩的发现?跟同伴说一说。

  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互相对称,利用镜子能看到镜子里的图形和整个图形。

  (评析变学数学为做数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充分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4、课本上还有一些美丽的对称图形,你能把镜子放在图中适当的位置,看到图的全部吗?

  (学生上台展示做法。)(评析运用镜面对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5、老师手上这些图形只有一半,猜猜,它们的整个图形分别是什么?

  你能想办法验证你的猜想吗?

  引导学生归纳:镜子内外,左右相反,互相对称,这种现象称为镜面对称现象。

  (评析通过各种动手操作活动,使学生逐步建构镜面对称现象的模型。)

  (三)解释应用,发展思维

  1、模拟照镜子的游戏。

  师:假设苏老师站在镜子前,谁来做镜子中的苏老师呢?(师生表演。)

  采访镜子中的人:你为什么能做得这么准确?

  (同桌互相做游戏,请一组学生全班展示。)

  师:他们为什么能准确地做出对方的动作?

  (评析通过游戏活跃课堂,培养学生空间感觉和空间想像能力,进一步感知镜面对称现象的特征。)

  2、同学们能把镜面对称的知识运用在生活中,老师决定奖励你们,请大家看《猴子捞月》的动画片。

  师:猴子为什么捞不到月亮?

  (学生独立思考,再选代表回答。)

  师:镜面对称现象在大自然中还有许多,我们一起去欣赏祖国美丽的山水!(放录像)欣赏之后你想说什么?你发现了什么?

  (评析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热爱祖国的品德教育,使学生再次体验镜面对称现象。)

  3、生活中应用镜面对称知识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什么问题?

  师:我们来看看这些录像和图片,你能发现什么?镜子和水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播放《五朵金花》录像片断:姑娘在泉边梳妆;出示图片:牙科检查镜、汽车后视镜、商场防盗镜等。)

  (评析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在解释应用中提高认知水平。)

  (四)归纳小结,提升认识

  师:今天同学们有什么收获?你的心情怎样?

  (评析引导学生学会反思,培养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关注学生情感。)

数学教学设计4

  一、设计思想

  新课程将致力于使学生体会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应用数学的信心。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和其他学科学习中的困难。本课要让学生经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的过程,通过本课的学习,初步学会选择有用信息进行简单的、有条理的思考,在与同伴的合作中解决问题。

  二、教材分析:

  "用数学"在前面已经结合教学内容进行了多方面的教学,知识没有用标题的形式明确给出。在这里出现"用数学"的标题,目的是让学生知道数学知识是为了解决问题,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自觉性。第七题是用"停车场"的画面展开的,描述了停车场上已经停放了9辆汽车,同时还有6辆车正在开进停车场,要解决的是"现有几辆车"的问题。这类问题,学生首次接触,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因此,本课的复习重点是培养学生合理使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复习难点是文字信息的处理,依靠关联词语理清解题思路。

  三、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能够根据情境图给出的资源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但对于捕捉文字信息尚有困难。因此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教师须指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挖掘出形象图外的信息资源,学会解答用比较抽象的文字表示条件和问题的.题目。

  四、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3、创设情境,在游戏中感知数学,在数学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五、教学重难点

  培养学生合理利用各种信息解决问题的意识。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

  复习"用数学"第117页第7题时教师出示没有文字的情境图,让学生自己观察,并说出发现了什么。也可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接着出示图中两为小朋友的对话,理解"又开来了6辆"这话的含义,告诉学生,图上开来的汽车没有画出来,应该根据图上小朋友告诉我们的条件来解决问题。

  七、课前准备

  课件:停车场情境图,堆雪人图和妈妈儿子对话图。

  八、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指名口算

  10-7 5-4 6-2 7-3 8-0 18-10

  17-7 18-5 2+13 4+10 6+9 27-20

  8+5 0+0 15+4 5-5 5+7 20+9

  2、填未知数

  (1)6+( )=11 14-( )=10

  讨论:,括号里该填几?怎么想?指名回答。

  (2)练习

  9+( )=13 8+( )=15 12-( )=2

  5-( )=4 7-( )=1 ( )+7=14

  学生做完后,问是怎样想的。

  (二)创设情景

  1、出示书上第117页的第7题。

  (1) 学生观察,分组讨论,说说发现了什么?

  (2) 引导学生思考: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3) 问:为什么开来的汽车有一辆没有画完整?看着这幅图,你能准确地说出又开来几辆汽车吗?

  (4) 引导学生看书中的小朋友是怎么说的?

  (5) 问:现在有几辆车?你会列式吗?学生说教师板书:9+6=15(辆)

  (6) 问:如果把"又开来了6辆"这句话去掉,让你们说又开来了几辆,你们会解答吗?四人小组说一说,然后派代表说。

  (三)巩固练习新题

  出示"堆雪人图",书上第121页第11题。

  问:你们喜欢堆雪人吗?

  分组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要求口头编出一道应用题。)

  你知道一共有几个小朋友在堆雪人吗?

  列出算式,一人板演,其余在书上完成,并说一说为什么?

  2、出示"对话图",书上第121页第12题。

  (1) 分组讨论,说一说图中讲的是一件什么事情?

  (2) 引导学生看图,结合文字理解内容。

  (3) 根据问题列式计算,并说说你是怎样算的?

  (4) 举例说一说日常生活中的有关数学知识方面的问题?

  (四)教师总结

  1、小朋友,今天我们学习了"用数学",大家能够根据图上的意思解答问题了。现在老师出一道题目,你还会做吗?(出示下题)

  2、从你们身边的事物中找一找,根据"9+7"的算式,提出两个条件和一个问题。想一想,怎么编?可以与同伴交流,也可以与老师、爸爸妈妈讨论,看谁编得好。

  九、板书设计

  十、作业设计

数学教学设计5

  一、向量的概念

  1、既有又有的量叫做向量。用有向线段表示向量时,有向线段的长度表示向量的,有向线段的箭头所指的方向表示向量的

  2、叫做单位向量

  3、的向量叫做平行向量,因为任一组平行向量都可以平移到同一条直线上,所以平行向量也叫做。零向量与任一向量平行

  4、且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5、叫做相反向量

  二、向量的表示方法:几何表示法、字母表示法、坐标表示法

  三、向量的加减法及其坐标运算

  四、实数与向量的乘积

  定义:实数λ与向量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

  五、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e1、e2是同一个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λ1e1+λ2e2,其中e1,e2叫基底

  六、向量共线/平行的充要条件

  七、非零向量垂直的充要条件

  八、线段的定比分点设是上的两点,P是上_________的任意一点,则存在实数,使_______________,则为点P分有向线段所成的比,同时,称P为有向线段的定比分点定比分点坐标公式及向量式

  九、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1)设两个非零向量a和b,作OA=a,OB=b,则∠AOB=θ叫a与b的夹角,其范围是[0,π],|b|cosθ叫b在a上的投影

  (2)|a||b|cosθ叫a与b的数量积,记作a·b,即a·b=|a||b|cosθ

  (3)平面向量的数量积的坐标表示

  十、平移

  典例解读

  1、给出下列命题:①若|a|=|b|,则a=b;②若A,B,C,D是不共线的四点,则AB=DC是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的充要条件;③若a=b,b=c,则a=c;④a=b的.充要条件是|a|=|b|且a∥b;⑤若a∥b,b∥c,则a∥c,其中,正确命题的序号是______

  2、已知a,b方向相同,且|a|=3,|b|=7,则|2a—b|=____

  3、若将向量a=(2,1)绕原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得到向量b,则向量b的坐标为_____

  4、下列算式中不正确的是()

  (A)AB+BC+CA=0(B)AB—AC=BC

  (C)0·AB=0(D)λ(μa)=(λμ)a

  5、若向量a=(1,1),b=(1,—1),c=(—1,2),则c=()、函数y=x2的图象按向量a=(2,1)平移后得到的图象的函数表达式为()

  (A)y=(x—2)2—1(B)y=(x+2)2—1(C)y=(x—2)2+1(D)y=(x+2)2+1

  7、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已知两点A(3,1),B(—1,3),若点C满足OC=αOA+βOB,其中a、β∈R,且α+β=1,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A)3x+2y—11=0(B)(x—1)2+(y—2)2=5

  (C)2x—y=0(D)x+2y—5=0

  8、设P、Q是四边形ABCD对角线AC、BD中点,BC=a,DA=b,则PQ=_________

  9、已知A(5,—1)B(—1,7)C(1,2),求△ABC中∠A平分线长

  10、若向量a、b的坐标满足a+b=(—2,—1),a—b=(4,—3),则a·b等于()

  (A)—5(B)5(C)7(D)—1

  11、若a、b、c是非零的平面向量,其中任意两个向量都不共线,则()

  (A)(a)2·(b)2=(a·b)2(B)|a+b|>|a—b|

  (C)(a·b)·c—(b·c)·a与b垂直(D)(a·b)·c—(b·c)·a=0

  12、设a=(1,0),b=(1,1),且(a+λb)⊥b,则实数λ的值是()

  (A)2(B)0(C)1(D)—1/2

  16、利用向量证明:△ABC中,M为BC的中点,则AB2+AC2=2(AM2+MB2)

  17、在三角形ABC中,=(2,3),=(1,k),且三角形ABC的一个内角为直角,求实数k的值

  18、已知△ABC中,A(2,—1),B(3,2),C(—3,—1),BC边上的高为AD,求点D和向量

数学教学设计6

  一、教学目标

  1、在初中学过原命题、逆命题知识的基础上,初步理解四种命题。

  2、给一个比较简单的命题(原命题),可以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通过对四种命题之间关系的学习,培养学生逻辑推理能力

  4、初步培养学生反证法的数学思维。

  二、教学分析

  重点:四种命题;难点:四种命题的关系

  1、本小节首先从初中数学的命题知识,给出四种命题的概念,接着,讲述四种命题的关系,最后,在初中的基础上,结合四种命题的知识,进一步讲解反证法。

  2、教学时,要注意控制教学要求。本小节的内容,只涉及比较简单的命题,不研究含有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命题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3、“若p则q”形式的命题,也是一种复合命题,并且,其中的p与q,可以是命题也可以是开语句,例如,命题“若,则x,y全为0”,其中的p与q,就是开语句。对学生,只要求能分清命题“若p则q”中的条件与结论就可以了,不必考虑p与q是命题,还是开语句。

  三、教学手段和方法(演示教学法和循序渐进导入法)

  1、以故事形式入题

  2、多媒体演示

  四、教学过程

  (一)引入:一个生活中有趣的与命题有关的笑话:某人要请甲乙丙丁吃饭,时间到了,只有甲乙丙三人按时赴约。丁却打电话说“有事不能参加”主人听了随口说了句“该来的没来”甲听了脸色一沉,一声不吭的走了,主人愣了一下又说了一句“哎,不该走的走了”乙听了大怒,拂袖即去。主人这时还没意识到又顺口说了一句:“俺说的又不是你”。这时丙怒火中烧不辞而别。四个客人没来的没来,来的`又走了。主人请客不成还得罪了三家。大家肯定都觉得这个人不会说话,但是你想过这里面所蕴涵的数学思想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就能揭开它的庐山真面,学生的兴奋点被紧紧抓住,跃跃欲试!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复习提问: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各是什么?

  2.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是什么?

  3.原命题真,逆命题一定真吗?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这个原命题真,逆命题也真.但“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的原命题真,逆命题就不真,所以原命题真,逆命题不一定真.

  学生活动:

  口答:(l)若同位角相等,则两直线平行;

  (2)若一个四边形是正方形,则它的四条边相等.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识,打下学习否命题、逆否命题的基础.

  (三)新课讲解:

  1.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是“同位角相等”,结论是“两直线平行”;如果把“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看作原命题,它的逆命题就是“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也就是说,把原命题的结论作为条件,条件作为结论,得到的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命题。

  2.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同位角不相等,两直线不平行”,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否命题。

  3.把命题“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的条件与结论互相交换并同时否定,就得到新命题“两直线不平行,同位角不相等”,这个新命题就叫做原命题的逆否命题。

  (四)组织讨论:

  让学生归纳什么是否命题,什么是逆否命题。

  (五)课堂探究:“两条直线不平行,则同位角不相等”是否真?“若一个四边形的四条边不相等,则不是正方形”是否真?若原命题真,逆否命题是否也真?

  (六)课堂小结:

  1、一般地,用p和q分别表示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用¬p和¬q分别表示p和q否定时,四种命题的形式就是:

  原命题若p则q;

  逆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否命题,若¬p则¬q;(同时否定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

  逆否命题若¬q则¬p。(交换原命题的条件和结论,并且同时否定)

  2、四种命题的关系

  (1).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命题不一定为真。

  (2).原命题为真,它的否命题不一定为真。

  (3).原命题为真,它的逆否命题一定为真。

  (七)回扣引入

  分析引入中的笑话,先讨论,后总结: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主人说的四句话:

  第一句:“该来的没来”其逆否命题是“不该来的来了”,甲认为自己是不该来的,所以甲走了。

  第二句:“不该走的走了”,其逆否命题为“该走的没走”,乙认为自己该走,所以乙也走了。

  第三句:“俺说的不是你(指乙)”其值为真其非命题:“俺说的是你”为假,则说的是他(指丙)为真。所以,丙认为说的是自己,所以丙也走了。

  五、作业

  1.设原命题是“若断它们的真假.,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命题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

  2.设原命题是“当时,若,则”,写出它的逆命题、否定命与逆否命题,并分别判断它们的真假。

数学教学设计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表示成正比例的量的图象特征,并能根据图象解决相关简单问题。

  2、通过练习,巩固对正比例意义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渗透函数思想。

  重点难点:

  能根据数量关系式或图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新课讲授

  教学第46页内容。

  教师出示表格(见书),依据表中的数据描点。(见书)

  师:从图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些点都在同一条直线上。

  看图回答问题

  ①如果铅笔的数量是7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②总价是4.0的铅笔,数量是多少?③铅笔的数量是3支,那么铅笔的总价是多少?描出这一对应的点,它们是否在同一直线上?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有什么体会?

  组织学生分小组汇报,学生汇报时可能会说出

  ①正比例关系的图象是一条经过原点的直线。

  ②利用正比例图象不用计算,可以由一个量的值,直接找到对应的`另一个量的值。

  二、练习讲授

  1、基本练习。

  (1)投影出示教材第49页第1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正比例的意义及判断是否成正比例的方法。学生独立完成练习。

  教师要求学生从两个方面说明为什么成正比例。a.电是随着用电量的增加而增加;b.电费与用电量的比值总是相等的。

  师生共同订正。

  (2)投影出示:一列火车1小时行驶90km,2小时行驶180km,3小时行驶270km,4小时行驶360km,5小时行驶450km,6小时行驶540km,7小时行驶630km,8小时行驶720km……

  ①出示下表,填表。

  一列火车行驶的时间和路程

  ②填表并思考发现了什么?

  ③教师点拨:随着时间的变化,路程也在变化,我们就说时间和路程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板书:两种相关联的量)

  ④教师:根据计算你们发现了什么?指出:相对应的两个数的比值固定不变,在数学上叫做一定。

  ⑤用式子表示它们的关系: 路程÷时间 =速度(一定)。

  教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成正比例的量,下面我们继续学习和练习。

  2、指导练习。

  (1)完成教材第49页第2题。

  (2)完成教材第49页第3题,先由学生独立做,后由老师抽查。在抽查第(1)小题时,多让不同的学生回答。做第(2)小题时应多让学生们交流。第(3)小题汇报时要求说出,你是怎样估计的,上台在投影仪上展示估计的思维过程。

  (3)解决教材49页第4题:①投影出示书中的表格,引导学生观察表中的数据。

  ②组织学生在小组中合作探究。a.动手画一画,指名汇报图象特点。b.组织学生说一说,相互交流。

  提示: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先要判断它们是不是相关联的量,再判断它们的比值是否一定。

  三、课堂作业

  1、根据x和y成正比例关系,填写表中的空格。

  2、看图回答问题。

  (1)在这一过程中,哪个量没变?

  (2)路程和时间有什么关系?

  (3)不计算,从图中看出4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4)7小时行驶多少千米?

  课堂小结:

  教师:判断两个相关联的量成正比例的三个要素是什么?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板书设计:

  正比例图像

  图像:一条过原点的直线。

数学教学设计8

  1.教学内容解析

  教学内容主要指“课标”的“内容标准”中所规定的数学知识及其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教学内容解析的目的是准确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做到教学的准、精、简。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有效开展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教学内容解析要做到:

  (1)正确阐述教学内容的内涵及由内容所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并阐明其核心,明确教学重点;

  (2)正确区分教学内容的知识类型(如事实性知识、概念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元认知知识等);

  (3)正确阐述当前教学内容的上位知识、下位知识,明确知识的来龙去脉;

  (4)从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角度分析内容所蕴含的思维教学资源和价值观教育资源。

  2.教学目标设置

  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生学习结果。教学目标是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方法和安排师生活动方式的依据,是教学结果的测量与评价的依据。清晰而具体化的目标能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数学学习。教学目标的设置与陈述要做到:

  (1)正确体现“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课堂教学目标”的层次性,在“课标”的“总体目标”和“内容与要求”的.指导下,设置并陈述课堂教学目标;

  (2)目标指向学生的学习结果;

  (3)目标要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避免抽象、空洞;

  (4)要用清晰的语言表述学生在学习后会进行哪些判断,会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会分析、解决什么问题等等。

  (5)明确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具体内容,避免泛化。

  3.学生学情分析

  学生学情分析的核心是学习条件分析。学习条件主要指学习当前内容所需要具备的内部条件(学生自身的条件)和外部条件。学习条件的分析是确定教学方法、组织教学材料的前提。鉴于学习条件(例如,内部条件包括认知因素和非认知因素)的复杂性,本标准着重强调如下要求:

  (1)分析学生已经具备的认知基础(包括日常生活经验、已掌握的相关知识技能和数学思想方法等);

  (2)分析达成教学目标所需要具备的认知基础;

  (3)确定“已有的基础”和“需要的基础”之间的差异,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学生通过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师帮助下消除;

  (4)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明确教学难点,并分析突破难点的策略。

  4.教学策略分析

  教学策略是指在设定教学目标后,依据已定的教学内容和学生情况,为解决教学问题而选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策略分析的一个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效益。从数学课堂教学的实际出发,教学策略分析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并做到具体且针对性强:

  (1)对如何从学与教的现实出发选择和组织教学材料的分析;

  (2)对如何根据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情况选择教学方法的分析;

  (3)对如何围绕教学重点,依据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学生的思维规律,

  设计“问题串”以引导学生的数学思维活动的分析;

  (4)对如何为不同认知基础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学习机会和适当帮助的分析;

  (5)对如何提供学生学习反馈的分析。

  5.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数学学习活动,包括学生对数学知识的认知和实践两个方面。从操作层面看,教学过程就是由教师安排和指导的学生数学学习的活动步骤和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要注意说清设计意图。

  对教学过程的要求是:

  (1)根据不同知识类型学习过程安排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课题、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已有相关知识和学习兴趣,呈现有组织的学习材料,引导学生开展主动理解、探索知识的数学思维活动,通过练习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提供应用性情境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等;

  (2)正确组织课堂教学内容:正确反映教学目标的要求,重点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核心内容及其反映的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识与已有相关知识的实质性联系,保持知识的连贯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错、易混淆的问题有计划地再现和纠正,使知识(特别是数学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的巩固和提高;

  (3)学生活动合理有效,教师指导恰时恰点: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内提出问题,使学生面对适度的学习困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发全体学生开展独立思考,提高学生数学思维的参与度,帮助学生逐步学会思考;

  (4)恰当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机智运用反馈调节机制,根据课堂实际适时调整教学进程,通过观察、提问和练习等及时发现学习困难并准确判断原因,采取有针对性的补救教学,为学生提供反思学习过程的机会,引导学生对照学习目标检查学习效果;

  (5)设计的练习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既起到巩固知识、训练技能、查漏补缺的作用,又在帮助学生领悟数学基本思想,积累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发展数学能力,培养学习习惯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6)恰当运用学习评价手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精神状态;

  (7)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及学生学习的需要,恰当选择和运用包括教育技术在内的教学媒体,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以更好地揭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及其本质,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数学知识,发展数学思维。

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认识连加,理解连加的意义,初步渗透部分与整体的相对性。

  2、通过教学中的游戏,让学生掌握连加计算的方法,并体验算法的多样化。

  3、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理解连加的意义,掌握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明确整体与部分的相对性

  教学过程

  一、抢答游戏复习10以内的加法(引出本节课所要学习的问题)

  1+2=

  3+2=

  5+2= 3+1=

  5+1=

  7+1=

  二、情景导入,揭示连加含义

  初步理解连加的含义

  教师: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明明,明明是个爱劳动的孩子,瞧,明明在干什么呢?(呈现65页第一幅情境图)

  三、探究连加的计算方法

  教师(出示5+2+1):这个算式读作“5加2加1”学生齐读算式:5加2加1教师:5+2+1怎么算呢?先想一想,再和前后桌说一说教师:谁来说说你是怎么算的?学生:先算5+2=7,再算7+1=8教师重复,边说边在算式上标出运算顺序,完成如下板书

  教师:

  5、2、1各表示什么?谁来说一说

  学生:5表示先来的5只小鸡,2表示后来的2只小鸡,1表示最后来的1只小鸡

  教师:8表示什么?

  学生:8表示一共来的小鸡。

  教师:你们看明白了吗?

  四、巩固练习,动手操作

  摆一摆,让学生动手操作,先拿出4根,再拿出2根,最后拿出3根。共拿出了几根?列算式说得数。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五、拓展练习

  小猫钓鱼

  送花花回家

  六、总结

数学教学设计10

  函数的奇偶性

  函数的奇偶性是函数的重要性质,是对函数概念的深化.它把自变量取相反数时函数值间的关系定量地联系在一起,反映在图像上为: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像关于坐标原点成中心对称.这样,就从数、形两个角度对函数的奇偶性进行了定量和定性的分析.教材首先通过对具体函数的图像及函数值对应表归纳和抽象,概括出了函数奇偶性的准确定义.然后,为深化对概念的理解,举出了奇函数、偶函数、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和非奇非偶函数的实例.最后,为加强前后联系,从各个角度研究函数的性质,讲清了奇偶性和单调性的联系.这节课的重点是函数奇偶性的定义,难点是根据定义判断函数的`奇偶性.

  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函数,让学生经历奇函数、偶函数定义的讨论,体验数学概念的建立过程,培养其抽象的概括能力.

  2.理解、掌握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奇函数和偶函数图像的特征,并能初步应用定义判断一些简单函数的奇偶性.

  3.在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归纳、抽象概括能力,体验数学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的任务分析

  这节内容学生在初中虽没学过,但已经学习过具有奇偶性的具体的函数:正比例函数y=kx,反比例函数,(k≠0),二次函数y=ax,(a≠0),故可在此基础上,引入奇、偶函数的概念,以便于学生理解.在引入概念时始终结合具体函数的图像,以增加直观性,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为阐述奇、偶函数的几何特征埋下了伏笔.对于概念可从代数特征与几何特征两个角度去分析,让学生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域是关于原点对称的非空数集;对于在有定义的奇函数y=f(x),一定有f(0)=0;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有f(x)=0,x∈R.在此基础上,让学生了解:奇函数、偶函数的矛盾概念———非奇非偶函数.关于单调性与奇偶性关系,引导学生拓展延伸,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一、问题情景

  1.观察如下两图,思考并讨论以下问题:

  (1)这两个函数图像有什么共同特征?

  (2)相应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是如何体现这些特征的?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y轴对称.从函数值对应表可以看到,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两个函数值相同.

  对于函数f(x)=x,有f(-3)=9=f(3),f(-2)=4=f(2),f(-1)=1=f(1).事实上,对于R内任意的一个x,都有f(-x)=(-x)2=x2=f(x).此时,称函数y=x2为偶函数.

  2.观察函数f(x)=x和f(x)=的图像,并完成下面的两个函数值对应表,然后说出这两个函数有什么共同特征.

  22可以看到两个函数的图像都关于原点对称.函数图像的这个特征,反映在解析式上就是:当自变量x取一对相反数时,相应的函数值f(x)也是一对相反数,即对任一x∈R都有f(-x)=-f(x).此时,称函数y=f(x)为奇函数.

  二、建立模型

  由上面的分析讨论引导学生建立奇函数、偶函数的定义

  1.奇、偶函数的定义

  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奇函数.如果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函数f(x)就叫作偶函数.

  2.提出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1)如果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满足f(-2)=f(2),那么f(x)是偶函数吗? (f(x)不一定是偶函数)

  (2)奇、偶函数的图像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图像分别关于原点、y轴对称) (3)奇、偶函数的定义域有什么特征? (奇、偶函数的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三、解释应用[例题]

  1.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注:①规范解题格式;②对于(5)要注意定义域x∈(-1,1].

  2.已知:定义在R上的函数f(x)是奇函数,当x>0时,f(x)=x(1+x),求f(x)的表达式.

  解:(1)任取x<0,则-x>0,∴f(-x)=-x(1-x),

  而f(x)是奇函数,∴f(-x)=-f(x).∴f(x)=x(1-x).

  (2)当x=0时,f(-0)=-f(0),∴f(0)=-f(0),故f(0)=0.

  3.已知:函数f(x)是偶函数,且在(-∞,0)上是减函数,判断f(x)在(0,+∞)上是增函数,还是减函数,并证明你的结论.

  解:先结合图像特征: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猜想f(x)在(0,+∞)上是增函数,证明如下:

  任取x1>x2>0,则-x1<-x2<0.

  ∵f(x)在(-∞,0)上是减函数,∴f(-x1)>f(-x2).又f(x)是偶函数,∴f(x1)>f(x2).

  ∴f(x)在(0,+∞)上是增函数.

  思考:奇函数或偶函数在关于原点对称的两个区间上的单调性有何关系?

  [练习]

  1.已知:函数f(x)是奇函数,在[a,b]上是增函数(b>a>0),问f(x)在[-b,-a]上的单调性如何.

  2. f(x)=-x3|x|的大致图像可能是()

  3.函数f(x)=ax2+bx+c,(a,b,c∈R),当a,b,c满足什么条件时,(1)函数f(x)是偶函数.(2)函数f(x)是奇函数. 4.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和偶函数,并且f(x)+g(x)=x(x+1),求f(x),g(x)的解析式.

  四、拓展延伸

  1.有既是奇函数,又是偶函数的函数吗?若有,有多少个? 2.设f(x),g(x)分别是R上的奇函数,偶函数,试研究:(1)F(x)=f(x)·g(x)的奇偶性. (2)G(x)=|f(x)|+g(x)的奇偶性.

  3.已知a∈R,f(x)=a-,试确定a的值,使f(x)是奇函数.

  4.一个定义在R上的函数,是否都可以表示为一个奇函数与一个偶函数的和的形式?

数学教学设计11

  教学对象:小学高年级学生。

  教学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提高学生的文学能力,加强数学与文学的联系,体现学科间的互通性与相联性;

  3、培养学生的联想、迁移能力,发展学生智力。

  教学准备:诗词、谜语、题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学科,日常生活中处处都涉及到数学知识。从平时的观察中,我发现同学们有偏科现象,有些同学偏爱语文,有些同学偏爱数学。其实,数学与文学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这节课我们一起来研究数学知识在文学中的妙用。

  (二)数学知识在诗词文学中的妙用:

  出示诗二首:

  ①一去三四里,烟村四五家;

  门前六七树,八九十枝花。(乡村景色)

  ②一片两片三四片,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无数片,飞入梨花都不见。(形容雪花纷飞)

  (1)问:诗中共有几个数字,从诗中我们可想象出什么?诗中的十个数字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2)指出:两首诗都用了1~10这十个数字,巧妙入诗,成为千古佳句。

  (三)数字成语:

  我国文化源远流长,四字成语之多,当居世界第一。尤其值得指出的是,许多成语、口语中都镶嵌了数目字,所占比例非常大。看来,数字与中国人特别投缘。下面我们利用成语、常用语中涉及的数字,做一做巧妙的计算游戏。

  1、在( )里填数字,组成数,按规定进行计算。

  如:(十)拿(九)稳-(七)上(八)下=(三)位(一)体

  算式:109-78=31

  分组竞赛:(在规定时间内全体同学操作,看哪一组组员做对的`总题数最多。)

  ①( )光( )色×铁价不( )=( )货公司

  算式:

  ②( )年青÷( )合花=( )花齐放

  算式:

  ③( )刀( )断×( )字经=( )头( )臂

  算式:

  ④( )嘴( )舌×( )视同仁=( )上( )下

  算式:

  ⑤( )万火急×( )指连心=( )万富翁

  算式:

  ⑥( )( )生肖×连升( )级=( )( )( )计

  算式:

  ⑦( )年树木×( )年树人=各有( )秋

  算式:

  ⑧( )面威风×( )窍生烟=( )颜( )色

  算式:

  ⑨( )霄云外-( )见如故=( )面玲珑

  算式:

  ⑩( )令( )申+( )波( )折=( )通( )达

  算式:

  2、根据等式填成语或口语。

  如:算式:78+23=101

  成语:(七)上(八)下+(两)面(三)刀=(百)无(一)失

  (1)分组竞赛:(比一比哪组做得又对又快。结束后小组间互相交换,评价答案是否可行。)

  ①算式:48-36=12

  成语:

  参考答案:(四)平(八)稳-(三)头(六)臂=(一)刀(两)断

  ②算式:9+1001=1010

  成语:

  参考答案:(九)霄云外+(千)钧(一)发=(十)全(十)美

  (2)每个小组出一道类似的题目(必须先拟定参考答案),指名考一考另一小组。

  (答对的加1分,答不上的扣1分:由出题的小组出示答案,并加1分。)

  3、分别用“一”至“十”10个数字为头,写出十个成语。

  一( );二(两)( );

  三( );四( );

  五( );六( );

  七( );八( );

  九( );十( )。

  (每对一个,计一分)

  (四)数学谜语:

  导入:数学与文学之间还有一些很有趣的联系,如数学谜语,既可以由数字想象出文字,又可以根据文字的意思联想到数学名词。

  抢答:

  (1)7/8(猜一成语)七上八下

  (2)并肩前进(猜一数学名词)平行

  (3)0.30元(猜一数学名词)三角

  (4)七天七夜(猜一图形长度)周长

  (5)两牛相斗(猜一几何名词)对角

  (6)2~9999(猜一成语)万无一失

  (7)7分钟+8分钟=1000元(猜一成语)一刻千金

  (8)10002=100×100×100(猜一成语)千方百计

  (五)小结评价:数学在生活、学习和其它学科领域中的应用广泛,起着其它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善于应用数学知识,才能使人类智慧得以提升。在今天的活动中,同学们思维敏捷,拓宽了视野,开阔了眼界,相信在今后的学习中会更投入,取得更好的成绩,能做到吗?(激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六)课外拓展作业:寻找生活中除文学外,数学知识在其它方面的应用。

数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猜测、推理等活动发现事物中简单的排列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推理能力。

  3、培养学生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以及发现和欣赏数学规律美的意识。

  教学重点:

  理解规律的含义,掌握找规律的`方法。

  教学难点:

  能够表达发现的规律,并会运用规律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初步感知规律

  师:孩子们,今天几只可爱的小动物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你们能够猜出它们是谁吗?

  孩子们自由猜(小猫、小狗、小猪……)

  师评:有可能也有可能说不定吆你可真敢想希望如你所愿一切皆有可能师:它们到底是谁呢?瞧,它们来了!让我们大声喊出它们的名字吧!

  生:小狗小猫小狗小猫……

  师:猜猜看,接下来会是谁呢?

  生:小狗小猫

  师:孩子,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有规律

  出示:规律

  师评:你们都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们真棒!今天就让我们带着这双会发现的眼睛去“找”规律。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地读一下课题,好吗?——找规律

  二、自主探究,认识规律

  课件出示主题图

  师:看,同学位正在举行联欢会呢,他们的教室多漂亮呀!仔细观察,从图中你都看到了什么?谁来说说看?

数学教学设计13

  一、引入课题

  日历已经是我们日常生活、生产中必不可少的工具,我们聪明的祖先,在上千年前就根据日月星辰的变化规律,制定了这个记载时间流逝的工具。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日历中的规律吧!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下这个月历:

  二、观察月历,规律分类

  通过观察月历,我们发现月历中所呈现的规律特别多,但归纳起来,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横向型

  2.纵向型

  3.左上到右下型

  4.左下到右上型

  5.综合型,比如“工”字型,“ 3×3”方框型等。

  二、观察月历,探索规律

  1.横向型

  如图所示,如果我们横向圏定三个数字,它有什么规律呢?因为横向是一列连续的正整数,所以后边的数总比前边的数大1。

  若前面的数是16的话,则中间的数为17,最后面的数是18,若换成字母,中间数为X,则前一个数为X-1,后面一个数为X+1。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2.纵向型

  如果我们纵向圏定三个数字,它有什么规律呢?因为纵向是不同周次的同一天,所以下边的数总比上边的数大7。

  若中间的数是8的话,则上面的数为1,下面的数是15,若换成字母,中间数为X,则上面的数为X-7,下面的数为X+7。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3.左上到右下型

  如果我们从左上到右下圏定三个数字,它有什么规律呢?显然,左边的数字总比右边的数字小1,上边的数字又总比下边的数字小1,所以右下的数总比左上的`数大8。

  当然,我们也可以这样思考,上面的数总比下面的数小7,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小1,所以右下的数总比左上的数大8。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若中间的数是9的话,则左上的数为1,右下的数是17,若换成字母,中间字母为X,则左上的数为X-8,右下数为X+8。

  4.左下到右上型

  如果我们从左下到右上圏定三个数字,它又有什么规律呢?显然,左边的数总比右边的数小1,下面的数又总比上面的数大7,所以,右上的数总比左下的数小6。我们也可以这样去理解,下面的数总比上面的数大7,左边的数又总比右边的数小1,所以,右上的数总比左下的数小6。

  若中间的数是8的话,则左下的数为14,右上的数是2,若换成字母,中间的数为X,则左下的数为X+6,右上数为X-6。三个数的和为中间一个数的3倍。

  5.综合型

  (1)规律一、规律二综合的:如“十”字型。

  若中间一个数为18,则左边的数为17,右边的数为19;上面的数为11,下面的数为25。用字母表示,若中间的数为X,则左边的数为X-1,右边的数为X+1,上边的数为X-7,下面的数为X+7。5 个数的和为中间数的5倍。

  (2)规律三、规律四综合的:如 ” X ” 型。

  若中间一个数为16,则左上角的数为8,右上角的数为10,左下角的数为22,右下角的数为24,若中间的数为X,,则左上角的数为X-8,右上角的数为X-6,左下角的数为X+6,右下角的数为X+8, 5 个数的和为中间数的5倍。

  (3)规律一、规律二、规律三、规律四综合的:比如:“工”字型; “H ” 型; “3*3”方框型等。

  下面我们以“3*3”方框型为例来探索它的规律:若中间的数字为10,则它前面的数字为9,后面的数字为11,第一排的数字依次为2,3,4,第三排的数字依次为16,17,18,若中间的数字为X, 则它前面的数字为X-1,后面的数字为X+1,第一排的数字依次为X-8,X-7,X-6,第三排的数字依次为X+6,X+7,X+8.

  除以上几种类型外,常见的类型还有 “ L ” 型、 “ V ” 字型、 “ M ” 型、 “ W ” 型等,有兴趣的同学可以结合本节课的学习继续进行探索。

  三、课时小结,巩固提升

  下面我们把学习的内容回顾一下:

  (1)横向型:从左到右,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1,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2)纵向型:从上到下,下边的数总比上边的数大7,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3)左上到右下型:从左上到右下,右下的数总比左上的数大8,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4)左下到右上型:从左下到右上,右上的数总比左下的数小6,三个数之和是中间数的3倍。

  四、教师寄语 鼓励成长

  今天的日历之旅一定对大家有很多启发,希望同学们能珍惜时间,不畏艰险,迎难而上!愿同学越来越聪明!

数学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乘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笔算,并能对其中的算理作出合理的解释。

  2、使学生体会小数乘法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问题的重要工具。

  2、过程与方法:

  在探索计算方法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推理能力以及抽象、概括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练习,感受数学探索活动本身的乐趣,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理解并掌握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

  理解小数乘小数的算理。

  3、考点分析:

  利用整数的乘法原理解决小数乘小数的算法,让同学们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理解小数乘法的能力,高效快捷的计算小数的乘法。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情境导入

  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小数乘整数和整数乘小数,我们根据原则能不能计算一下下面的题目。

  1、复习旧知:

  师:根据15 × 12 = 180,直接写出下面各题的积。

  15 × 1.2=?

  1.5 × 12 =?

  生:

  15 × 1=18

  1.5 × 10=18

  师:

  那么大家知道:1.5x1.2=?

  2、导入新知:

  师:同学们,下图中是一个课桌,我们能看图解决下面的问题吗?

  ①从图中,你能获取那些数学信息?

  ②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③下面我们就来解决课桌的面积有多大?

  你会列式计算小课桌的面积吗?

  生:

  ①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课桌的长和宽。

  ②提问:怎样求课桌的面积呢?

  2、探究新知

  一、问题解决(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1、多媒体展示计算流程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一个问题?

  学生:观看课件解题过程

  在观看课件的过程中教师要合适的进行讲解,让同学们看清小数乘小数的解题过程。

  2、问题解析:

  二、问题解决(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我们大家一起来解决前面的第二个问题?

  学生:举手发言

  通过上一个例题的讲解,学生们能够更加踊跃的举手回答问题,在竞争学习中,学生会获得学习的成就感。

  三、实际问题(例1)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现在同学们来看看小数的乘法究竟如何计算?

  计算:1.3x1.2

  生:

  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思考,看谁能最快找出解题思路。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3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为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2位。

  四、实际问题(例2)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0.14x1.2

  生:学生分组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计算,看哪个小组计算得又对又快。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4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五、实际问题(例3)

  1、多媒体展示问题

  师:计算:1.1x0.12

  生:每位同学都看是进行计算,看那位同学计算的又快又准。

  2、问题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1x12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3位小数,所以积有3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巩固提高

  1、师:现在请大家看屏幕上面的这几道题,能不能找出那些是正确的,哪些是错误的。(课件出示题目)

  师:要找出正确的题目,主要是找对小数点的位置。

  生:学生互相探讨交流,完成整个题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解:

  56.7×38=2154.6正确

  0.37×0.94=3.478错误,应该是0.3478

  41.2×9.2=3790.4错误,应该是379.04

  0.78×6.1=47.58错误,应该是4.758

  2、师:接下来,再看一个题目,这次要分组进行,看看哪个组做得又快又好。(课件出示题目)

  题目:小明每小时能走12.5千米,从教室去图书馆用了1.5小时,教师距离图书馆多少千米?

  ①各小组先列出算式

  生:各小组在竞争中享受获取知识的`乐趣。

  答案:12.5x1.5

  ②现在各小组开始竖式计算,看哪个组计算得快。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125x1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2位小数,所以积有2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3位。

  3、师:现在我们来计算一下这一个题目,这次要自己独立完成。

  题目:0.75x0.25

  解析:

  第一步:同学们先来计算:75x25

  第二步:数一数因数中总共有几位小数?

  因数总共有4位小数,所以积有4位小数。

  第三步:把整数乘法的即向前移动4位。

  4方法总结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5作业布置

  1、计算下列小数乘法:

  ① 0.87x2.25

  ② 0.45x3.2

  ③ 1.4x2.55

  ④ 3.6x1.8

  ⑤ 11.2x3.5

  解析:

  2、如果长方形的长为30px,宽为45px,求出长方形的面积?

  解析:

  可以列出算式为:1.2x1.8

  答:长方形面积为54px?。

  课后小结

  今天这堂课大家运用知识间的联系,探索出小数乘小数的计算方法,生活中有许多小数乘法的问题,希望你们能用学过的知识去解决。这节课主要为了让同学们掌握小数与小数乘法的计算,在教学中涉及了学生互动,分组学习等教学模式,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寻找知识、体会知识。并在授课中采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这样学生才能更加清晰的了解小数乘法的计算过程和原理。

  板书

  第2节小数乘小数

  小数乘法计算方法:

  1、先计算整数乘法

  2、数出因数的小数位数

  3、移动小数点

数学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知道小数的运算顺序和整数运算顺序相同。

  使学生掌握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方法,正确地进行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并能解答有关应用题。

  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并能用其解释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通过旧知迁移新知识的方法来学习小数连乘、乘加、乘减的计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的运算顺序。

  2、教学难点

  正确地计算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习题。

  教学工具

  多媒体,口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准备,揭示课题

  [1]复习准备:

  1、口算。(出示口算卡片)

  1.02×0.2 0.45×0.6 0.8×0.125 0.759×0

  0.25×0.4 0.067×0.1 0.1×0.08 0.85×0.4

  2、说一说下面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2×5×60 30×7+85 250×4—200

  ⑴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运算顺序;

  ⑵ 小结:

  ①整数连乘的运算顺序是:从左到右依次运算;

  ②整数的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或减法。

  ⑶让学生算出结果并集体订正。

  [2]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已学会了整数连乘、乘加、乘减题的计算方法,其实,小数的运算顺序跟整数的一样,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小数的连乘、乘加、乘减。

  板书第4节连乘、乘加、乘减

  2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3]自主探索

  师:在本节课的开始,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问题,希望同学们帮忙解决。

  情景图出示

  (1)指名学生读题。

  (2)师:题目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怎样列式计算?

  指名学生回答

  (3)学生尝试练习。

  学生板演:0.9×0.9×100

  =0.81×100

  =81(平方米)

  [4]交流汇报

  师: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生:这个算式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先算0.9×0.9,再乘100.)

  生:0.9×0.9是什么意思?(求的是一块砖的面积)

  生:为什么要用0.9×0.9呢?不可以用0.9×100吗?(因为占地的是瓷砖的面积,而不是瓷砖的边长。)

  生:再乘100呢?求的是什么?(100块砖能够铺地的面积。)

  师: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3、扩展提高

  师:在整数乘法中我们已学过哪些运算定律?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板书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律:a(b+c)=ab+ac

  师:出示3组算式:下面每组算式左右两边的结果相等吗?

  0.7×1.2 1.2×0.7

  (0.8×0.5)×0.4 0.8×(0.5×0.4)

  (2.4+3.6)×0.5 2.4×0.5+3.6×0.5

  师:每组左右两边的算式有什么关系?你发现了什么?自己计算一下,验证一下你的结论对不对?

  引导学生比较两组算式的结果,得出结论: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板书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1)自主探究

  师:出示例题:0.25×4.78×4.

  师:引导学生进行思维迁移:你能仿照整数乘法中,类似的题目的简算方法来计算这道题吗?你能说出每一步各应用了哪一条运算定律吗?

  (2)巩固练习

  50×0.13×0.2、1.25×0.7×0.8、0.3×2.5×0.4

  学生独立完成,巡视辅导有困难的学生。指名板演,集体订正。

  (3)难点释疑

  师:出示题目0.65×201.

  师:你认为此题的关键是什么?(把201变成200+1,用乘法分配律完成)你会做吗?谁来讲讲这道题的解题思路?

  0.65×201

  =0.65×(200+1)

  =0.65×200+0.65(乘法分配律)

  =130+0.65

  =130.65

  (4)趣味练习

  狐狸卖香蕉:

  卖水果的狐狸波利称水果时总缺斤短两,熊猫菲菲打算惩治他一下。这一天菲菲来狐狸波利这儿买香蕉。“香蕉一元钱一斤,您买多少啊?”波利很热情。“我买一百斤,不过得麻烦您把它们全部剥好,我给您每斤香蕉皮5角钱,每斤香蕉肉5角钱,行吗?”狐狸波利想:5角钱加上5角钱,还是每斤一元钱。便爽快地答应了。熊猫菲菲把钱付了,可是狐狸波利盯着自己的`钱,总感觉有问题,却又不知问题出在哪里?同学们,你们能帮波利找出问题出在哪里了吗?

  提示:假设熊猫菲菲买的香蕉皮有a斤,香蕉肉有b斤,a+b=100(斤),那么应付的钱数为:

  0.5×a+0.5×b

  =0.5×(a+b)

  =0.5×100

  =50(元)

  所以熊猫菲菲少付了50元,让狐狸吃了亏。

  六层灯塔:一个六层塔,每一层点灯的盏数都是它的上一层的3倍,已知最顶层点了2盏灯,求这座塔共点了多少盏灯?

  [5]小结

  师:你认为在做连乘习题时应注意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今后我们在进行小数四则运算的时候一定要先搞清楚运算顺序再计算。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4、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课堂练习

  “做一做”

  ⑴指名学生说一说每题的运算顺序。

  ⑵独立计算出结果。

  ⑶师辅导有困难的学生,集体订正。

  ⑷做乘加题注意什么?

  提示:要先计算乘法再计算加法。

  参考答案:72×0.81+10.4 7.06×2.4—5.7

  =58.32+10.4 =16.944—5.725.8

  =68.72 =11.244

  [2]巩固练习

  ⑴出示:50.4×1.95—1.8 3.76×0.25+25.8

  =50.4×0.1 =0.094+25.8

  =5.04 =25.894

  ⑵怎样判断它对不对?

  ①先看它的运算顺序是否正确;

  ②再看它的计算结果是否正确。

  ⑶根据这两点进行判断并把不正确的改正过来。

  ⑷集体订正。

  参考答案:50.4×1.95—1.8

  =50.4×0.1

  =5.04

  运算的顺序错误了,应该先算乘法,再算减法。正确的算式应为:

  50.4×1.95—1.8

  =98.28—1.8

  =96.48

  第二题3.76×0.25+25.8的乘法部分计算错误了,应为:

  3.76×0.25+25.8

  =0. 94+25.8

  =26.74

  2、综合练习:

  看谁算得快。(分组比赛)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参考答案:

  19.4×6.1×2.3 3.25×4.76—7.8 18.1×0.92+3.93

  =118.34×2.3 =15.47—7.8 =16.652+3.93

  =272.182 =7.67 =20.852

  3、用简便方法计算7.用简便方法计算。

  (1)6.4×1.25×12.5

  =8×0.8×1.25×12.5

  =(8×1.25)×(0.8×12.5)

  =10×10

  =100

  (2)15.12—6.82—8.18

  =15.12—(6.82+8.18)

  =15.12—15

  =0.12

  (3)0.76×0.43+0.24×0.43

  =(0.76+0.24)×0.43

  =1×0.43

  =0.43

  (4)5.86×0.4×0.5×0.5:

  =5.86×0.4×(0.5×0.5)

  =5.86×0.4×0.25

  =5.86×(0.4×0.25)

  =5.86×0.1

  =0.586

  课后小结

  师:谈一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收获了什么?你觉得这节课表现得怎么样?你对自己的表现满意吗?

  本课主要知识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3、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到小数乘法中。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小数的连乘、乘加和乘减的计算,知道了小数的混合运算顺序和整数的运算顺序是一样的,在计算中我们可以把整数的乘法运算规律运用到小数乘法中,使我们的运算更加简便。

  板书

  第一章小数乘法

  第1节连乘、乘加、乘减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与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一样的

  2、先算乘除,再算加减,有括号的先算括号里面的。

  3、整数乘法的运算定律也可以应用到小数乘法中。

  4、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同样适用。

【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数学教学设计07-21

数学教学设计07-02

《数学广角》教学设计10-05

小学数学的教学设计08-19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05-22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8-01

【合集】数学教学设计05-26

数学下册教学设计08-07

数学教学设计心得08-12

数学周长教学设计0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