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
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编写教学设计是必不可少的,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化学教学设计1
【学海导航】
1、了解物质的聚集状态以及聚集状态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理解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3、理解气体摩尔体积概念,以及与气体,物质的量之间的关系。
【学习方法】
通过课堂老师的讲解,课前、课后多看书理解气体摩尔体积的概念。
【学习过程】
〖问题创设1〗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固体有一定的形状,液体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固定的体积;气体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气体容易被压缩,而固体、液体不宜被压缩。
为什么固体、液体和气体物质的某些性质存在差异?与这些物质的微观结构有何联系?
一、物质的聚集状态、结构和性质
通过学生讨论,指导学生阅读表1—3:
物质的聚集状态微观结构微粒的运动方式宏观性质
固体
液体
气体
〖问题创设2〗通过前面学习,知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1mol不同物质的体积是否相同?。
〖学生活动〗思考,并通过计算填表1—4:
物质摩尔质量/g·mol—1密度1mol物质的体积
Al 26.98 2.70g·cm—3
Fe 55.85 7.86 g·cm—3
H2O 18.02 00.998 g·cm—3
C2H5OH 46.07 0.789 g·cm—3
H2 2.016 0.0899 g·cm—3
N2 28.02 1.25 g·cm—3
CO 28.01 1.25 g·cm—3
二、影响物质体积大小的因素:
1、因素:
①条件(温度、压强);
②微粒数目多少;
③微粒本身大小;
④微粒间的.距离等。
2、在一定温度和压强时:
(1)1moL固体或液体体积;
由于,所以体积。
(2)(1)1moL气体体积;
而气体,所以。
三、气体摩尔体积
1、定义:将气体所占的体积称为气体摩尔体积,用符号" "表示。
2、注意点:①研究对象为气体;②单位;③标准状况下,气体摩尔体积约为。
3、气体体积(V)、气体摩尔体积(Vm)、物质的量(n)三者关系:
【例1】13。0g锌与足量的稀盐酸完全反应,最多可收集到多少体积(标状)的氢气?
【练习1】计算在标况下,至少需要多少体积的氢气与足量的氧气反应才能生成18g水。
〖思考〗
使用22。4 L·mol—l应注意哪些问题?请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如不正确请改正。
(1)在标准状况下,1molH2SO4的体积约是22.4L。
(2)1molCO2的体积约为22.4L。
(3)1molCO2和lmolCO所含的分子数相同,所占的体积也相同。
(4)标准状况下,O2的体积约为22.4L。
(5)1molH2在20℃时体积一定大于22.4L。
(6)1molCO2和CO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所占体积约是22.4L。
(7)当某气体的体积为22.4L时,它一定处于标准状况下。
高一()班姓名学号成绩
【达标训练】可不要做错噢!
1、相同状况下,下列气体所占体积最大的是
A、80g SO2 B、16g O2 C、32g H2S D、3g H2
2、标准状况下,将1g氦气、11g二氧化碳和4g氧气混合,该混合气体的体积约为
A、8.4L B、11.2L C、14.0L D、16.8L
3、在相同条件下,下列各组气体中,分子数一定相同的是
A、14g N2和32g O2 B、34g NH3和4g H2
C、2L CO2和2L H2O D、11。2L O2和0。5mol O2
4、有下列物质:①0。5mol NH3 ②标准状况下22。4L He ③4℃时9mL H2O ④0。2mol H3PO4按所含的原子数由多到少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④③② B、④③②① C、②③④① D、 ①②③④
5、等体积的两容器内,一个盛一氧化氮NO,另一个盛氮气和氧气的混合气体,若容器内温度、压强相同,则两容器内所盛气体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总数B、质子总数
C、分子总数D、质量
6、448mL某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质量为1。28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约为
A、64g B、64 C、64g/mol D、32g/mol
7、a mol氢气分子和a mol氦气分子一定具有相同的
A、原子数B、物质的量C、质子数D、体积
8、用NA表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含有NA个氦原子的氦气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11。2L
B、 25℃,1。01×105Pa,64g SO2中含有的原子数为3NA
C、在常温常压下,11。2L Cl2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物质聚集状态教案
D、在标准状况下,11。2L H2O含有的分子数为0。5NA
9、如果a g某气体中含有分子数目为b,则c g该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用NA表示)
A。 B。 C。 D。
10、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标准状况下22。4L/mol就是气体摩尔体积
B、非标准状况下,1mol任何气体的体积不可能为22。4L
C、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D、1mol 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
11、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的理想气体,影响其所占体积大小的主要因素是
A、分子直径的大小B。分子间距离的大小
C、分子间引力的大小D。分子数目的多少
12、氢气、氧气、氮气各10g,在标准状况下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所含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3、A、B两种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之比是8:9。将两种金属单质按物质的量之比为3:2组成1。26g混合物。将此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溶液反应,放出1。344L(标准状况)氢气。若这两种金属单质在反应中生成氢气的体积相等,则A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B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
14、标准状况下,CO2和CO的混合气体15g,体积为10。08L,则此混合气体中CO2和CO的物质的量各是多少?
【奥赛链接】普通班可不做,重点班必做
13、由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组成的混合气体在同温、同压下与氮气的密度相同。则该混合气体中二氧化碳、氢气、一氧化碳的体积比为()
A。29∶8∶13 B。22∶1∶14 C。13∶8∶13 D。26∶16∶15
14、(1)森林是大自然的清洁器,一亩森林一昼夜可吸收62kg二氧化碳,呼出49kg氧气,即在标准状况下吸收____________L二氧化碳,合_______________个二氧化碳分子;呼出__________L的氧气,合____________个氧分子。
(2)一定量的液态化合物XY2,在一定量的O2中恰好完全燃烧,反应方程式为:XY2(液)+ 3O2(气)= XO2(气)+ 2YO2(气)冷却后,在标准状况下测得生成物的体积是672mL,密度是2。56g/L,则:
①反应前O2的体积是_______________。
②化合物XY2的摩尔质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若XY2分子中X、Y两元素的质量之比为3:16,则X、Y两元素分别是_________和________。(写元素符号)。
化学教学设计2
1. 1.知识目标:a常识性介绍化学研究的对象。
c初步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描述实验的能力,启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知觉性和积极性。
3. 3.德育目标:通过学习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永恒运动的,是不可消灭的,
4.美育渗透点:以化学实验为载体,向学生展示化学实验中的仪器美,化学实验现象美,从而激发学生对化学科学的喜爱之情。
解决办法:
(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列表记录实验现象,由学生讨论而得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本质区别。
(2)通过学生讨论而归纳出物质的性质与物质的变化的区别。
2.学会观察化学实验。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
构成物体的材料叫做物质。区别两个概念:物质与物体。如铁这种物质能制成铁钉、铁锤等物体。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描述实验时应注意语言清晰、准确,只说现象不说结论。
下面请大家观察几个演示物质变化的实验,主要观察变化前后物质的颜色、状态、并列表记录。分别由学生描述并记录实验现象。
[实验2]胆矾的研碎
变化前的物质
变化时发生的现象
变化后产生的物质
液态的水
沸腾时生成的水蒸气遇玻璃
又凝结成液体
液态的水
蓝色块状的胆矾
块状固体被粉碎
蓝色粉末状的胆矾
燃烧,放出大量的热,同时
发出耀眼的白光
白色氧化镁粉末
加热后,绿色粉末变成黑色,
管壁出现小水滴,石灰水变
浑浊
三种其他物质:氧
化铜(黑色)、水、
二氧化碳
引导学生小结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A、发光放热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B、固体变成气体一定是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物理变化 D、物理变化过程一定伴随着化学变化
解答此类题要熟悉下列要点:
物理变化
化学变化
概念
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现象
物质的状态、形状等发生
变化
放热、发光、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
实例
冰→水→水蒸气,汽油挥发,
木材制成桌椅
铁生锈、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
食物腐烂
根本区别
是否生成其他物质
关系
化学变化的过程中一定伴随物理变化
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有化学变化
[讲述]物质的性质,无论是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均指物质的特有属性,物质不同,其性质也不同。下表有助区别两种概念。
[投影]
化学性质
[讨论]
1、下列哪种性质属于化学性质?( )
3、判断下列描述哪些是物理变化?哪些是化学变化?哪些是物理性质?哪些是化学性质?
A、 铜绿受热时会分解;
B、 纯净的水是无色无味的液体;
C、 镁条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氧化镁;
D、氧气不易溶于水且比空气重;
E、 木棒受力折断。
四、为什么要学习化学?
五、如何学好初中化学?
绪言
一、 化学是研究什么的?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观察实验的方法:
[投影] 变化前: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
变化中:物质发生的主要现象,如是否发光、放热、颜色怎样变化、是否有气泡产生,产生的气体是否有气味,有什么颜色的沉淀产生等。
变化后:生成物的颜色、状态、气味。
二、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
化学变化:变化时都生成了其他物质。
三、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四、化学史。
化学教学设计3
授课时数:3学时
教学目标
1、掌握:蛋白质基本组成单位--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主要特点;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2、熟悉:当代生物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各种氨基酸的结构;蛋白质的分类。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蛋白质元素组成及其特点。氨基酸的种类、基本结构及理化性质。蛋白质的一级结构与高级结构,肽键、肽单元、肽平面的概念。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蛋白质组学概念,蛋白质的主要理化性质及其应用。蛋白质分离纯化的方法及其基本原理
难点:
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氨基酸序列分析及空间结构测定。
授课内容
绪论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生物化学就是生命的化学。它是研究活细胞和有机体中存在的各种化学分子及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的科学。分子生物学:是研究生物大分子结构、功能及其基因结构、表达与调控机制的科学。
一、生物化学发展简史
二、生物化学研究内容
1.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2.物质代谢及其调节
3.遗传信息的传递及其调控
三、生物化学与医学
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在生命科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2.生物化学的理论与技术已渗透到医学科学的各个领域
3.生物化学的发展促进了疾病病因、诊断和治疗的研究
第一章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
一、蛋白质(是由许多氨基酸通过肽键相连形成的高分子含氮化合物。
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功能最多的生物大分子物质,几乎在所有的生命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1)作为生物催化剂,2)代谢调节作用,3)免疫保护作用,4)物质的转运和存储,5)运动与支持作用,6)参与细胞间信息传递。
二、蛋白质的分子组成
1.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主要有C、H、O、N和S,各种蛋白质的含N量很接近,平均16%。
通过样品含氮量计算蛋白质含量的公式:蛋白质含量(g%)=含氮量(g%)×6.25
2.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L-a-氨基酸:种类、三字英文缩写符号、基本结构。
分类(非极性脂肪族氨基酸、极性中性氨基酸、芳香族氨基酸、酸性氨基酸、碱性氨基酸)。
理化性质(两性解离及等电点、紫外吸收、茚三酮反应)。
3.肽键是由一个氨基酸的a-羧基与另一个氨基酸的a-氨基脱水缩合而形成的化学键。
肽、多肽链;肽链的主链及侧链;肽链的方向(N-末端与C-末端),氨基酸残基;生物活性肽:谷胱甘肽及其重要生理功能,多肽类激素及神经肽。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1.蛋白质一级结构
概念: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指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排列顺序。
主要化学键——肽键。二硫键的位置属于一级结构研究范畴。
2.蛋白质的二级结构
概念:蛋白质分子中某一段肽链的局部空间结构,即该段肽链主链骨架原子的相对空间位置,并不涉及氨基酸残基侧链的构象。
主要化学键:氢键
肽单元是指参与组成肽键的6个原子位于同一平面,又叫酰胺平面或肽键平面。它是蛋白质构象的基本结构单位。
四种主要结构形式(α螺旋、β折叠、β转角、无规卷曲)及影响因素。
蛋白质分子中,二个或三个具有二级结构的肽段,在空间上相互接近,形成一个具有特殊功能的空间构象,被称为模体(motif)。
3.蛋白质的三级结构
概念:整条肽链中全部氨基酸残基的相对空间位置。即肽链中所有原子在三维空间的排布位置。
主要次级键——疏水作用、离子键(盐键)、氢键、范德华力等。
结构域(domain):大分子蛋白质的三级结构常可分割成一个或数个球状或纤维状的区域,折迭得较为紧密,各行其功能,称为结构域。
分子伴侣:通过提供一个保护环境从而加速蛋白质折迭成天然构象或形成四级结构的一类蛋白质。
4.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每条具有完整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subunit)。
蛋白质分子中各亚基的空间排布及亚基接触部位的布局和相互作用,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
各亚基之间的结合力——疏水作用、氢键、离子键。
5.蛋白质的分类:根据组成分为单纯蛋白质和结合蛋白质,根据形状分为球状蛋白质和纤维状蛋白质。
6.蛋白质组学
基本概念:一种细胞或一种生物所表达的全部蛋白质,即“一种基因组所表达的全套蛋白质”。
研究技术平台
研究的科学意义。
四、蛋白质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1.蛋白质一级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一级结构是高级结构和功能的基础;
一级结构相似其高级结构与功能也相似;
氨基酸序列提供重要的生物进化信息;
氨基酸序列改变可能引起疾病。
2.蛋白质空间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蛋白质的功能依赖特定空间结构;
肌红蛋白的结构与功能。
血红蛋白结构、运输O2功能,氧饱和曲线。
协同效应:一个寡聚体蛋白质的一个亚基与其配体结合后,能影响此寡聚体中另一个亚基与配体结合能力的现象,称为协同效应。
变构效应:凡蛋白质(或亚基)因与某小分子物质相互作用而发生构象变化,导致蛋白质(或亚基)功能的变化,称为蛋白质的变构效应。
蛋白质构象改变可引起疾病如疯牛病等。
五、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两性解离
等电点:当蛋白质溶液处于某一pH时,蛋白质解离成正、负离子的趋势相等,即成为兼性离子,净电荷为零,此时溶液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
2.胶体性质
3.变性、复性、沉淀及凝固
蛋白质的变性(denaturation):在某些物理和化学因素作用下,蛋白质分子的特定空间构象被破坏,从而导致其理化性质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
变性的本质:破坏非共价键和二硫键,不改变蛋白质的一级结构。
造成变性的因素:如加热、乙醇等有机溶剂、强酸、强碱、重金属离子及生物碱试剂等。
蛋白质变性后的性质改变:溶解度降低、粘度增加、结晶能力消失、生物活性丧失及易受蛋白酶水解。
若蛋白质变性程度较轻,去除变性因素后,蛋白质仍可恢复或部分恢复其原有的构象和功能,称为复性。
蛋白质沉淀:在一定条件下,蛋白疏水侧链暴露在外,肽链融会相互缠绕继而聚集,因而从溶液中析出。
变性的蛋白质易于沉淀,有时蛋白质发生沉淀,但并不变性。
蛋白质的凝固作用(proteincoagulation):蛋白质变性后的絮状物加热可变成比较坚固的凝块,此凝块不易再溶于强酸和强碱中。
化学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复习回顾,加深对酸碱化学知识的理解,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将所学知识在头脑中进行有效的组织。
2、过程与方法:在复习过程中总结出解题的思想套路,掌握学习的一些规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及通过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总结和归纳能力。
学时重点
通过题型训练,总结出解题思想套路。
学时难点
如何教学生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教学活动
活动1【讲授】酸碱化学性质复习板块
完成复习学案第一部分:知识整理
解题指引:
回忆总结酸碱类物质各所具有的通性
设计意图:
知识梳理,整理出框架,作为下面的解题工具
例题分析:
例(1)物质X可发生下列所示的两个反应,则X可能是①X+碱→盐+水
②X+金属氧化物→盐+水
A.HCl B.CO C.NaOH D.CaO
解题指引:
(1)、①②中X与碱或金属氧化物指导学生交换位置
(2)、指导学生回忆碱与金属氧化物的化学性质
(3)、推出哪类物质能与上述两类性质共同反应
(4)、验证选项中哪个属于推导出的这类物质
设计意图:
从最简单的选择题入手,先巩固学生利用所整理出来的知识来直接套用,形成最简单的解题思路框架
例(2)如图如示,若将稀H2SO4比作初三学生在“应急演练”中,要从楼顶入口处由上至下疏散到出口处,各层都有三道门(空白处为通道),稀硫酸要在每层中至少打开一道门(即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才能到达出口处,请根据图示回答以下问题.
①若按“距离最短”的原则疏散,则其疏散路线由上至下依次为(填化学式)进口→ →出口.若按“速度最快”(化学反应速度最快)的原则疏散,则应将上述疏散路线中第五层改为(填化学式),所有楼层中能与稀硫酸反应的物质共有种.
②写出疏散路线上经过第三层时的物质与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若将稀硫酸改为稀盐酸则无法通过第层.
解题指引:
(1).透过图表理清应急演练中的疏散路线
(2).判断H2SO4属于哪类物质
(3).分析酸所具有的通性,套用所整理的知识网络
(4).注意题干要求“距离最短”
(5).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
(6).复分解反应的条件与规律
设计意图:
从填空题出发,说明该部分知识出题方向的多样性。也把知识点透过图表来考查分析,吻合中考命题方向,也适时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另外,也把学科内、学科间的知识进行综合考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
例(3)如图以稀硫酸例的反应关系体现了酸的化学性质,其中的X与图中所给物质的类别不同.结合此图回答下列问题:
(Ⅰ)稀硫酸中阳离子的符号是;
(Ⅱ)反应①中石蕊溶液变为色;
(Ⅲ)反应②的化学方程式为;
(Ⅳ)图中只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包括填序号);
(Ⅴ)若X溶液既能跟稀硫酸反应,又能跟Ca(OH)2反应,则X可能是(BaCl2、CuSO4、
Na2CO3)中的.
解题指引:
(1).判断H2SO4属于哪类物质
(2).整理酸的通性,并把酸的几个通性套到图形中
(3).判断出X属于哪类物质
(4).再根据复分解反应进行的条件来判断
设计意图:
综合考查酸的性质,通过图形串连出酸的通性,也更进一步巩固知识的套用思路
从例题中总结解题套路
理清题意→判断物质类别→分析物质属性→结合信息,找准思路
设计意图:
从做题经验中总结出解题的一般规律,给予学生解题方法,将活的知识死用,也突破知识难点,理清解题思路,提高应试能力。
4、学以致用
解题指引:
审题→判断→套用
设计意图:
通过习题适时检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也能透过题目将知识综合起来。练讲过程中及时查漏补缺,及时巩固知识。
5、课后作业(南方新中考P42-45)
设计意图:
强化基础,强化训练,加深题型外延,使知识更加牢固。
6、板书设计
酸与碱的.化学性质
1、酸的通性
①酸能与指示剂作用
②酸+活泼金属→盐+氢气
③酸+金属氧化物→盐+水
④酸+碱→盐+水
⑤酸+盐→新酸+新盐
2、碱的通性
①碱能与指示剂作用
②碱+非金属氧化物→盐+水
③碱+酸→盐+水
④碱+盐→新碱+新盐
3、解题套路
理清题意→判断物质类别→分析物质属性→结合信息,找准思路
7、教学活动评价设计
关于本部分内容的复习,我认为学生已对酸碱的概念有一定的认识,在这个基础上展开复习。先是判断物质的类别,再分析其通性,再直接套用,从例题到习题的评讲与练习过程,我发现大部分学生对这种解题模式已经是得心应手,也解决了学生面对酸碱盐这一大知识板块就产生恐惧心理。
但本课题学习的一个障碍点就是,有少部分学生对酸碱的概念认识模糊,无法判断物质所属类别,导致无法使用解题框架。
8、教学反思
通过这几年的教学经验总结,我认为对于化学教学要把握好两个趋势。第一,对于零散的知识点的教学要做到勤抓、勤练,这样,学生才能巩固好基础。第二,对于有难点的知识板块,作为教师要用经验总结出解题思想套路,学生就会感觉做起来得心应手,在每种题型中驾驭自如。另外,把难点知识简单化,公式化,这样也就解决学生的应试恐惧心理。针对本节课教学过程所出现的一些情况,我认为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还必须强化酸碱的概念教学,这样才能为本节课打下基础,为解题框架的确立找对方向。
化学教学设计5
一、教学目标
了解人体的元素组成;了解某些元素(如钙、铁、锌等)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懂得一些生活常识。
初步学会运用多种手段(特别是网络)查找资料,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获取有用信息;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分享。逐步建立科学的世界观,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初步认识化学科学的发展在帮助人类战胜疾病与营养保健方面的重大贡献。
二、重点和难点
无机盐的生理功能,即一些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
1、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可现场上网的课件,随时上网查阅资料。
2、调查市场上有哪些补钙、补锌、补碘、补硒和补铁等的保健药剂或营养补剂出售,查看它们的标签或说明书,了解它们的主要成分,上课带来。
3、收集几种不同品牌和不同产地的食盐包装袋、牛奶瓶(或牛奶袋),上课带来。
四、教材分析
课题2包括人体的元素组成和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着重叙述了组成无机盐的一些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如钙、钠、钾),同时教材还以表格的形式列出了铁、锌、硒、碘、氟几种元素的生理功能。教材指出了微量元素分必需元素、非必需元素和有害元素三类,而必需元素也有一个合理摄入量问题,摄入过多、过少均不利于人体健康。这将使学生认识到,对含某些元素的`营养补剂要科学地、辩证地看待。
五、教学设计
活动一:观察与思考
屏幕投影学生观看三幅图片,思考病人得了哪种疾病说(或猜)出疾病名称。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根据学生回答逐一显示图片和疾病名称:粗脖子病、佝偻病、龋齿)
思考你知道引起这种疾病的原因吗引出课题课题2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阅读教材指导学生阅读教材P97~P101内容,并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组成人体自身的元素约有多少种人体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哪一种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哪一种这些元素是以什么形式存在的
②常量元素和微量元素划分的依据它们对人体有什么作用(学生阅读和课堂交流)投影一人体中元素的存在形式
小结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而且有些元素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过渡下面着重讨论钙、碘、铁、锌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投影二元素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阅读教材引导学生阅读教材P95~P97内容。并积极讨论:
1.钙
(1)根据自己查阅的资料,谈谈你对钙元素的认识。交流汇报学生将自己课外查阅的资料在班上进行交流展示。(如果学生准备的资料不是很充分,教师此时可利用自己制作的课件,现场连接到相关网站演示,同时告诉学生查阅资料的方法。
角色扮演课前精心挑选一名学生以角色扮演的形式,课堂上出其不意地演出如下一幕:一位“老人”突然从教室后走向讲台,在跨上讲台时,故意摔了一跤,“老人”痛得呲牙咧嘴地坐在讲台上,用双手捂住一只腿(作痛苦状),口里自言自语:“怎么又把腿摔断了”教师乘机提出如下问题:老年人为什么容易骨折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自然地转入到怎样科学补钙上来。
问题情景如何科学饮用牛奶你知道生产商用什么方法来保存鲜奶吗学生讨论后投影:喝牛奶的误区常见的有:
①饮袋奶、不加热。袋奶采用75 ℃左右的巴氏灭菌法,没有高温瞬间灭菌彻底,故袋奶中残留有细菌,因此,喝袋奶必须煮开了再喝。
②空腹喝牛奶。空腹饮牛奶会使肠蠕动增加,牛奶在胃内停留时间缩短,营养素不能被充分吸收利用。因此,喝牛奶最好与馒头、面包、玉米粥、豆类等同食。
③食物搭配不当。牛奶不宜与含鞣酸的饮食同吃,如浓茶、柿子等,这些食物易与牛奶反应结块成团,影响消化。牛奶与香菇、芹菜、银耳等配合食用,对健康大有益处。
④饮奶时间安排不当。喝牛奶以每天早、晚为宜。清晨饮奶能充分补充人体能量;晚上睡前喝奶具有安神催眠功效。
投影将学生带来的牛奶袋、牛奶盒和牛奶瓶等实物上的图案和说明文字投影到屏幕上。同时教师将收集到的琳琅满目的各种补钙品补充投影到屏幕上。
问题情景阅读屏幕上情景素材:
由于种种因素的限制,含钙丰富而又易被人体吸收的奶及奶制品目前尚未走上大多数国人的餐桌,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地区。国人饮食上通常是以含钙量很低的素食为主,基本上不能保证钙的供应。这种膳食结构和饮食习惯使得国人缺钙确实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设问是否有一种既能照顾城镇,又能兼顾农村居民的补钙措施谈谈你的“金点子”。说说你选择这种措施的理由是什么。(分组讨论,达成共识)投影你我共识:
①安全、有效──安全第一。
②经济又实惠──买得起。
③生活化、长期化──每天都吃。
补钙措施:食用钙盐(盐中加钙)。
小结:人体每日必须摄入足够量的钙。幼儿和青少年缺钙会得佝偻病和发育不良,老年人缺钙会骨质疏松,容易骨折。
过渡那么,如果人得粗脖子病,又是由什么元素引起的呢(共同学习第二种元素──碘)
2.碘
交流展示碘元素对人体有哪些重要作用
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教师将其实物投影到屏幕上。投影碘有“智力元素”的美誉,碘和蛋白质、脂肪、糖类、维生素等一样是作为一种营养素而存在于人体,它在人体内的含量仅有25~50毫克(平均35毫克),为身体重量的两百万分之一,属于70余种微量元素的一种,尽管含量极低,却是人体各个系统特别是神经系统发育所不可缺少的。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不可缺乏的重要原料。甲状腺激素具有影响肌体代谢、生长发育,特别是脑发育的生理作用。因此,如果甲状腺功能异常,分泌激素过量或不足,势必对机体的代谢、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造成很大影响,导致种种疾病的发生,如较常见的甲状腺问题。问题预防碘缺乏病最根本的措施是什么通过讨论得出补碘的有效途径是食用含碘食盐。
活动二:讨论并交流
1、你家里炒菜做饭使用铁锅还是铝锅用什么锅较好谈谈你选择的理由。
2、教材P101练习与应用:根据你所知道的知识连线。
3、通过对碘、钙、铁、锌、硒五种元素的学习,请你用一句广告词来反映其重要作用。要求通俗上口,特点鲜明,字数少。
五、反思与小结
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收获、体会、方法)投影学生小结,屏幕投影。
人体由50多种元素组成,其中含量较多的有11种,它们占人体质量的99.95%。
无机盐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很大,它们能够调节人体的新陈代谢,促进身体健康,有的还是构成人体组织的重要材料。
物极必反,凡事都应有一个“度”,元素的摄入不应过量。知道了怎样科学饮用牛奶。
有些商品标签上蕴含有丰富的化学知识,学会了怎样看商品标签上的信息。
投影关注健康,珍爱生活,用科学把握生命。
六、课外作业(任选一题):
1、收集有关微量元素氟、钠和钾与人体健康关系的资料,并了解人体是如何摄取这些物质的。
2、查阅资料,我国有哪几种主要的地方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3、对伊战争如箭在弦,武器核查仍在继续,战争给人们的创伤实在太多太多。1991年海湾战争中曾使用了贫铀弹。请你查阅资料,了解什么是贫铀弹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伤害对此你有何感想。
化学教学设计6
1.教学目标
是否明确而恰当?
教学目标明确、恰当。
2.内容聚焦
是否聚焦核心知识?是否突出重点难点?是否详略得当?
是的,聚焦核心知识,重难点突出,详略得当。
3.建立结构
是否注意建立知识横向或纵向联系?
知识间的纵横向的联系串联的较好。
4.关注联系
是否关注学生新旧知识的联系?是否体现与学生实际、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充分体现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密联系生活实际。
5.学科特点
是否体现了本学科特点与本质?
记忆会学是学好化学的最好方法。
6.教学资源
是否合理使用教材和校内外教学资源?
合理充分使用教材,采纳校内外可用资源。
7.学法指导
是否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和培养?
学法恰当
补充视点
理清化学式的学法和读法之间的关系
教学改进建议
利用多媒体
教什么:学习效果如何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先学后教
是否通过预习,摸底诊断等暴露学习中的问题,为新知识教学打基础?
通过自主学习,暴漏问题,提高认知。
2.以学定教
能否针对学生的问题有效教学?
针对性教学
3.教学方法
是否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兴趣?是否恰当采用课堂提问(启发式提问的次数,无意义提问的次数)?是否恰当采用直观、示范、体验、变式等方法?是否恰当采用小组讨论、合作、探究的`方法?
导入,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小结
4.技术手段
有无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增强教学效果?
借助多媒体
5.教师行为
是否态度亲和、善于倾听、言行规范?生成的问题或以外的事件处理是否得当?是否细心聆听学生不同意见,并灵活积极地回应?
注意激励性语言,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当堂检测
是否当堂检测学习效果,及时反馈回授?
当堂检测,评价及时反馈。
7.平衡教学
是否将启发式、探究式教学与有意义接受式教学相结合?
采用启发式教学
补充视点
可以扩大教学的容量
教学改进建议
增加拓展知识
怎么学:怎么学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情绪状态
学生是否对学习内容或教学活动表现兴趣?
是
2.注意状态
学生面对教与学任务时是否保持注意力集中?
注意力集中
3.参与状态
需要学生参与的活动,学生是否积极主动?是否人人参与?
人人主动参与
4.合作状态
需要学生合作完成的任务,学生是否分工明确,人人有事做,热烈交流、相互配合?
分工明确,相互配合
5.思维状态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是
6.学习方法
学生是否能用工具、记笔记、抓要领、做标记、做小结、做对比等?
是
7.活动作业
学生是否有自主活动、作业练习或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是
补充视点
练习可以多一点
教学改进建议
采取举一反三方法
怎么学:学得如何观察者:
观察视点
观察记录
1.目标达成
有无当堂检测预期教学目标是否达成?
有
2.各有所得
全班不同水平的学生是否各有所得?
是
3.特殊需要
是否满足个别学生的特殊需要?学困生是否得到个别帮助?独特的思考和创见是否得到鼓励?
是。学困生得到帮助。独到之处及时进行鼓励。
4.问题解决
老师分层布置的作业,各层次学生是否都能顺利完成?
疑难问题得到解决
5.作业完成
学生是否独立思考,主动发现、提出问题?是否思维活跃灵活,能够举一反三,求异创新?
学生能顺利完成作业
6.反馈辅导
学生作业或测验结果是否得到反馈?并得到矫正或改进指导?
反馈并进行指正
7.新的期待
学生对下一次课是否表现期待?
是
补充视点
无
教学改进建议
加大练习的强度和力度
化学教学设计7
离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知道原子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难点)
2.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重点)
3.了解原子结构示意图涵义及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想象、猜想→探索证明→归纳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培养学生空间想象力。
2.观察l~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归纳小结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3.探究分析NaCl的形成过程,了解离子的形成,初步认识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粒子。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学习的兴趣。
2.唤起学生对科学的好奇与向往。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教师富有感情地朗读学生作品──科普小论文《漫游原子世界》,巩固原子结构的知识。
附文:我是一个小小的电子,我在原子里围绕着原子核不停地转动,虽然空间很大,但我和我的同伴总想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可是原子核这个小老头很有能耐,虽然只占原子的一丁点空间,里面却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中子不带电,质子带正电,正好把我身上的负电深深吸引。
2.设问:原子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呢?它们能否挣脱原子核的吸引呢?
二、引导探究核外电子的排布
1学生猜想:核外电子是如何运动的?
2.学生交流:向你的同学说一说你想象中核外电子如何运动?
3.探究证明假设:阅读课本图文。(把图4-9“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示意图” 制作成挂图,借此引导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解电子分层排布)
4.归纳结论:核外电子是分层排布的。
5.教师启发:科学家在探索原子核外电子运动时,也经历了假设、猜想的阶段,然后通过科学的手段、借助先进的仪器进行实验测定、检验而得到真理的。那么电子为什么有的排在第一层?有的排在第二层?各电子层上电子数目有什么规律?(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后,进一步启发学生对电子排布的通想,提醒学生到高中后还会有更深入的研究,有兴趣的同学可自己查阅有关资料)
6.学习原子结构示意图表示的`意义:
7.练习巩固:向你的同桌说一说下列原子结构示意图的意义:
8.展示挂图:1~18号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学生观察、互相讨论、归纳原子最外层电子数目与元素性质的关系:
元素 最外层电子数 元素化学性质
稀有气体元素 8个(He为 2) 比较稳定
金属元素 少于4个 不稳定
非金属元素 多于4个 不稳定
9.教师设问:稀有气体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8(He为2),达到稳定结构,故化学性质比较稳定。金属元素原子和非金属元素原子最外层电子未排满,要趋向稳定,怎么样才能达到目的呢?(制造探究情境,诱导学生下一步的探究)
三、探究离子的形成
1、提供信息:①钠与氯气反应生成氯化钠。②钠和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2、学生表演:两个学生通过观察原子结构示意图,分别扮演销原子和氯原子(头上贴元素符号,身上贴最外层电子数目的“电子”),其他同学当裁判。(表演的形式活泼而又巧妙地考查了学生对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理解,学生热情高涨地参与,课堂活跃起来)
3.学生讨论;要趋向稳定结构的钠原子和氢原子该如何变化来达到稳定呢?设计一个方案。(生动的情境、求知欲的驱使,学生积极设计多种方案:①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中三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最外层电子数平均,分别为4。②氯原子的最外层七个电子转移到钠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③钠原子的最外层一个电子转移到氯原子的最外电子层上,使双方达到稳定结构。这样,较好地暴露了学生的原有思维,有利于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引导,对于方案①,教师要让学生分辨生活中的平衡与化学中的稳定的区别;对于方案②、③,教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分析发生这两种情况的难易程度)
化学教学设计8
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
1、了解空气的组成、污染和防治
2、了解稀有气体的性质和用途
能力目标:培养学习能力
教育目标:进行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的教育 增强环保意识的`教育
重点、难点: 理解和记忆
教学方法: 实验导思法
教学媒体: 有关实验仪器
教学 学生
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活动
复习 空气中有哪些成分? 提问 回忆
导课 简介化学家拉瓦锡发现空气的过程 演示p燃烧 观察
新授 一、空气的组成:(v%)
n2 : 78% 归纳 思考
o2 : 21% 整理
稀有气体: 0.94% 结论
co2 : 0.03%
其他气体和杂质: 0.03%
二、空气是一种资源
1、 氧气: 指导学生阅读 通读
2、 氮气: p24~26内容 讨论
3、 稀有气体: (主要是用途) 交流
三、保护空气:
1、污染空气的有害物质: 给出讨论提纲 讨论
气体: co no2 so2
(来源于矿物燃烧和工业废气) 归纳
粉尘: 沙尘 烟尘
(来源于水土流失和工业排放 )
2、污染的防治:
可采取的措施: 提示 回答
(1)禁止工业废气的任意排放
(2)处理汽车尾气
(3)严禁燃烧散煤
(4)使用无铅汽油
(5)不焚烧垃圾
(6)使用清洁燃料
(7)种树、造林、种草防止水土流失
(8)不燃放烟花爆竹
开放性问题讨论: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分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四、空气是一种混合物
特点:
化学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感受化学在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2.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激发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4.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
5.认识化学的两面性,初步树立绿色化学观。
重点、难点:
1.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
3.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 在我们正式学习化学课前,请同学们谈谈你在生活中所感知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和经验。
[学生活动] 交流生活中对化学的感知。
一、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提出问题] 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学生学习] 天然材料和人工制造材料。
[学生活动] 设想来到与世隔绝的荒岛,没有了化学制品,你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二、观察化学变化
[阅读分析]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定义。
[活动天地] 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引导观察现象,认识仪器,准确地记录并记忆实验现象。部分环节由学生参与完成,活跃课堂气氛。
总结以下几点:
1. 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2. 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3. 开展化学研究的基本目的。
4. 认识化学的两面性,了解绿色化学观。
三、化学变化的奥秘
阅读想象水的构成,初步建立宏观与微观联系的思维方式。明确以下几点:
1.水是由大量的水分子构成的。
2.每个水分子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
3.水分子是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4.化学变化的本质就是生成了与原来物质组成或结构不同的新物质。
5.通过原子种类、元素种类、物质种类的数量比较,体验物质构成的丰富多彩。
[课堂小结]
本节重点是认识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知道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等粒子构成的,初步形成物质构成的微粒观;初步树立为民族振兴、为社会进步学习的志向。
[课后作业]
1.记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
2.完成P6交流共享。
3.记忆有关实验现象。
化学教学设计10
一、课程概况
生物化学是研究生命化学的科学,它在分子水平上探讨生命的本质,即研究生物体的化学组成及化学变化规律的科学。医学生物化学主要研究人体的生物化学,它是一门重要的医学基础课程。近年来,生物学、微生物学、免疫学、生理学和病理学等基础医学学科的研究均深入到分子水平,并应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技术解决各个学科的问题。同样,生物化学与临床医学的关系也很密切。近代医学的发展经常运用生物化学的理论和方法来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而且许多疾病的机理也需要从分子水平上加以探讨。生物化学课程为其它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是医学各专业的必修课。
本课程适应医科类各专业的学生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化学的基础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理解生物分子的结构与生理功能,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理解生物体重要物质代谢的基本途径、主要生理意义、调节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的关系;理解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过程、基因表达调控的概念;理解各组织器官的代谢特点及它们在医学上的意义。根据课程的分工,有关血液凝固、纤维蛋白溶解、气体运输、各种激素的结构与功能,及肾脏的有关内容归入生理学课程。本课程的同期及后续课为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病理学、药理学等。
第一部分为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包括第1~4章,内容为蛋白质化学、核酸化学和酶。第二部分为物质代谢与调节,包括第5~10章,内容为糖代谢、脂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
第三部分为遗传信息的传递,包括第11~14章,内容为DNA的生物合成——复制、RNA的生物合成——转录、蛋白质的生物合成——翻译、基因表达调控与基因工程。
第四部分为重要组织器官代谢,包括第15~20章,内容为肝胆生化、血液生化、骨骼与磷钙代谢、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生化。
第一部分生物分子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章蛋白质化学
要求掌握
1.蛋白质的重要生理功能;
2.掌握蛋白质的含氮量及与蛋白质定量关系;
3.蛋白质的基本结构单位;
4.掌握蛋白质一、二、三、四级结构的概念;
5.掌握结构与功能的关系。
熟悉
1.氨基酸的酸性、碱性、含硫、含羟基及芳香族氨基酸;
2.熟悉蛋白质的重要理化性质及其在医学中的应用。
提要:
本章着重从蛋白质的基本化学组成、分子结构以及结构与功能的关系、理化性质和分类等方面进行讲述。
一、蛋白质的元素组成
蛋白质是各种生命现象的主要物质基础,是各种组织的基本组成成分。人体内蛋白质含量约占人体干重的45%。其主要元素有碳、氢、氧、氮、硫等,其中氮的含量比较恒定,平均为16%左右。这是蛋白质元素组成的重要特点,也是蛋白质定量测定的依据。通常只要测定出生物样品中的含氮量,就可用样品中含氮的克数乘以6.25=样品中蛋白质的克数来计算蛋白质的含量。
二、蛋白质分子的基本结构单位—氨基酸
氨基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有20种,它们在结构上都有一个共同点,即在α-碳原子上都结合有氨基或亚氨基,都为L型α-氨基酸。所有的氨基酸都含有碱性的氨基,又含有酸性的羧基,因此是两性电解质,在不同的pH值溶液中,可带不同的电荷。当氨基酸处在某一pH值溶液中时,氨基酸所带的正、负电荷数相等,此时溶液的pH值为该氨基酸的等电点(pI)。不同的氨基酸有各自特定的等电点。氨基酸由于和茚三酮反应发生颜色变化,故可用于氨基酸的定性和定量测定。
三、蛋白质的分子结构
由一个氨基酸的羧基予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脱去一分子水形成的键称为肽键。肽键是蛋白质结构中的基本键。根据多肽链中氨基酸的残基数分别称为二肽、三肽、寡肽或多肽。
多肽链是蛋白质分子的最基本结构形式。蛋白质多肽链中氨基酸按一定排列顺序以肽键相连形成蛋白质的一级结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其高级结构的基础。蛋白质分子中的多肽链经折叠盘曲而具有一定的构象称为蛋白质的高级结构。高级结构又可分为二级、三级和四级结构。维持蛋白质高级结构的化学键主要是次级键,有氢键、离子键、疏水键、二硫键以及范德华引力。
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是指在一级结构基础上多肽链本身折叠或盘曲所形成的局部空间构象,主要的有α-螺旋和β-片层结构。蛋白质的三级结构是多肽链在二级结构的基础上进一步盘曲、折叠而形成的整体构象。某些蛋白质具有三级结构即可表现生物学活性,三级结构是其分子结构的最高形式。许多蛋白质分子是由两条或两条以上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相互聚合而成的蛋白质分子称为蛋白质的四级结构,其中每一个具有三级结构的多肽链称为亚基或亚单位。亚基之间借次级键缔合在一起,形成寡聚体或多聚体。其中每个亚基单独存在时无生物学活性。但并非所有蛋白质分子均具有四级结构形式。
蛋白质的功能与其特异的构象有密切关系,而一级结构对空间结构有决定作用。即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是其生物学功能的基础。蛋白质一级结构不同,其生物学功能不同,各种蛋白质的特定功能是由其特殊的结构决定的。蛋白质的一级结构改变而使生物学功能发生很大的变化。蛋白质的空间结构直接与其生物活性相关,空间结构发生改变,其生物学活性也随之改变。
四、蛋白质的理化性质
1.两性游离和等电点:蛋白质的部分理化性质与氨基酸相同,如某些呈色反应等。根据蛋白质的两性游离性质,采用电泳方法可对蛋白质进行分离、纯化鉴定和分子量的测定。
2.高分子化合物的性质:如胶体性质,易沉淀,不易透过半透膜。根据蛋白质这些性质可用透析法分离蛋白质,利用超速离心法既能分离、纯化蛋白质,又能测定蛋白质分子量。天然蛋白质常以稳定的亲水胶体溶液形式存在,这是由于蛋白质颗粒表面存在水化膜和表面电荷。如除去这两个稳定因素,蛋白质就可发生沉淀。例如调节蛋白质溶液的pH到等电点,加入脱水剂去除水化膜。常采用盐析、有机溶剂和某些酸类或重金属离子等都可使蛋白质沉淀。
3.蛋白质的沉淀:蛋白质的沉淀和变性反应是不同的两个概念。蛋白质在某些理化条件下,空间结构发生变化而丧失其生物活性称为变性。分散在溶液中的蛋白质分子发生凝聚,并从溶液中沉淀、析出的现象,成为蛋白质的沉淀。根据沉淀的方法和条件不同,蛋白质的沉淀可能是变性的,也可能是未变性。
第二章核酸化学
要求掌握
1.DNA和RNA分子组成的异同;
2.掌握多核苷酸链中单核苷酸之间的连接方式及多核苷酸链的方向性;
3.掌握DNA双螺旋结构模型要点、碱基配对规律;
4.掌握核酸的紫外吸收特性、DNA变性、Tm、复性及杂交的概念。
熟悉
1.核酸的分类、细胞分布及生物学功能;
2.熟悉核酸的平均磷含量与核酸定量之间的关系;
3.熟悉核苷酸、核苷和碱基的基本概念;
4.熟记常见的核苷酸的缩写符号;
5.熟悉体内重要的环核苷酸cAMP和cGMP;
6.熟悉rRNA、mRNA、tRNA的结构特点及功能。
提要:
1.核苷酸的分子组成
核酸分子主要由碳、氢、氧、氮和磷等元素组成,含磷量为9%~10%,可通过测定磷含量来估计样品中核酸含量。核酸的基本组成单位是核苷酸,核酸是由数十个到数十万个核苷酸连接而成的,故也称为多核苷酸。核苷酸由碱基、戊糖和磷酸组成。碱基又分为嘌呤碱和嘧啶碱两类。戊糖可分为核糖和脱氧核糖。DNA中的碱基和戊糖与RNA的有所不同。DNA分子中主要有A(腺嘌呤)、T(胸腺嘧啶)、G(鸟嘌呤)和C(胞嘧啶)四种碱基,戊糖为脱氧核糖;RNA分子中碱基成分多为A、U(尿嘧啶)、G和C,戊糖为核糖。此外,DNA和RNA还含有少量稀有碱基。
碱基和戊糖缩合后的生成物称核苷。嘌呤和嘧啶可分别与核糖以糖苷键相连,形成嘌呤核苷或嘧啶核苷。嘌呤和嘧啶同样也可与脱氧核糖以糖苷键相连,形成各种脱氧核苷。核苷与磷酸以磷酯键相连,可形成2’-,3’-或5’-核糖核苷酸。脱氧核苷与磷酸借助磷酯键相连可形成3’-或5’-脱氧核糖核苷酸。
在生物体内大量游离存在的多是5’-核苷酸(NMP)。5’-核苷酸的磷酸基上往往可以再连接一分子磷酸或二分子磷酸,形成二磷酸核苷(NDP)或三磷酸核苷(NTP)。脱氧核苷酸(dNMP)也可以再连接一分子或二分子磷酸,形成脱氧二磷酸核苷(dNDP)或脱氧三磷酸核苷(dNTP)。在体内有一些游离的核苷酸及其衍生物在代谢中起重要作用。如多种三磷酸核苷特别是ATP是重要的直接供能物质。4种NTP和dNTP是合成RNA和DNA的原料。
cAMP(环化腺苷酸)和cGMP(环化鸟苷酸)是多种激素作用的第二信使,调节细胞内多种物质代谢。一些游离核苷酸的衍生物是体内一些重要酶的辅酶,参与生物氧化和各种物质代谢过程。
2.DNA分子的空间结构
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各种生物都含有两类核酸,即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只含有DNA或RNA。DNA是遗传信息的载体,其绝大部分存在于细胞核内。RNA与蛋白质的合成密切相关,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在多核苷酸链中,脱氧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数量和排列顺序称为DNA的一级结构。组成核酸的核苷酸按一定顺序排列,以3’,5’-磷酸二酯键相连的链式结构。首尾分别为5’-磷酸基及3’-羟基,即按5’?3’方向书写。二级及三级结构统称高级结构,DNA和RNA各有特点。DNA的二级结构特点是双链双螺旋、两条链反向平行、碱基向内互补(A-T,G-C)。每个碱基对的两碱基处于同一平面,该平面垂直与双螺旋的中心轴。配对碱基之间的氢键和范德华引力使该结构稳定。无论DNA双螺旋结构形式如何,DNA分子中两条多核苷酸联的碱基排列顺序总遵循碱基互补规律的。只要其中一条链排列顺序确定,另一条也随确定。DNA的三级结构是在二级结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的超螺旋结构。如真核细胞DNA的双链缠绕在组蛋白上构成核小体,它是染色体的基本单位。
3.RNA的分子结构
RNA为单链结构,局部可因碱基互补配对(A-U,C-G)以氢键相连形成双螺旋结构。不参加配对的碱基所形成的单链则被排斥在双链外,形成环状突起。这就是RNA的二级结构。RNA按功能不同分为三类,即信使RNA(mRNA)、转运RNA(tRNA)及核蛋白体RNA(rRNA)。每三个碱基对应一种氨基酸,因此其碱基排列顺序决定了由它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多肽链的氨基酸排列顺序。
mRNA携带了DNA的遗传信息,在蛋白质合成中作为合成蛋白质的模板起传递遗传信息的作用。
tRNA的二级结构最具特色,呈三叶草型。其主要功能部位有二个,一是氨基酸臂的3’末端为-CCA-OH,起特异结合氨基酸作用;二是有一个反密码环,环上有反密码子,与mRNA上的密码子反向互补,于是由tRNA携带的氨基酸可被转运到与密码子对应的部位,因此tRNA具有携带转运氨基酸的作用。tRNA的三级结构为倒“L”型,是天然状态下的构象。
rRNA不单独存在,它与蛋白质结合为核蛋白体,分为大小亚基,存在于粗面内质网与胞浆中。核蛋白体是蛋白质生物合成的场所。
3.核酸的理化性质和应用
酸碱性:由于DNA和RNA的多核苷酸链上既有酸性的磷酸基团,又有碱基上的碱性基团,因此它也是两性电解质。在一定pH溶液中可带某种电荷,故可用电泳方法将其分离。核酸通常显酸性,易与金属离子生成盐,此时可加入乙醇或异丙醇使其沉淀析出。
高分子特性:如:胶体性质。
紫外吸收特性、变性、复性与杂交特性::核酸在260nm处有吸收峰,可用于定量分析。核酸还具有高分子化合物的某些性质,如粘度大,沉降速度快。核酸在某些条件下会发生氢键断裂,双螺旋结构松散分开即为核酸的变性,但无共价键的断裂。核酸变性后理化性质发生改变,如紫外(260nm)吸收峰值增高,粘度降低。核酸热变性时,其紫外光吸收峰值达到最大值一半时的温度称解链温度(Tm)。Tm值大小与核酸分子中的G-C对含量多少及核酸分子的长度有关。核酸热变性后,温度再缓慢下降,解开的两条链又可重新缔合而形成双螺旋,此即为核酸的复性。不同来源的变性核酸一起复性,有可能发生杂交,核酸分子杂交在分子生物学研究中是一项应用较多的重要实验技术。
第三章酶
要求掌握
1.酶、酶的活性中心、必需基团、酶原的激活、同工酶和变构酶的概念;
2.酶的化学组成、特性和结合蛋白酶(全酶)类的特性;
3.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
4.米氏方程和米氏常数的意义;
5.竞争性抑制作用的概念;
6.三种抑制作用对最大速度和Km的影响。
提要:
生物体内所有的反应均在常温、常压和近中性温和的内环境条件下进行。这是因为生物体内存在着一种生物催化剂一—酶。酶是由活细胞产生,能在体内外对其底物(作用物)起催化作用的一类蛋白质。酶与一般催化剂的不同点在于酶具有极高的催化效率、高度专一性(特异性)、高度不稳定性和酶活性的可调控性。
酶按其分子组成可分成单纯蛋白酶和结合蛋白酶(全酶)两类。前者酶分子全部由氨基酸组成,如蛋白酶、脂肪酶、淀粉酶等。结合蛋白酶的分子组成除含蛋白质部分(称酶蛋白)外,还含有非蛋白质部分(称辅助因子),根据与酶蛋白结合的牢固程度不同又可分为辅基和辅酶。辅助因子由金属离子、B族维生素衍生物等组成。酶蛋白与辅酶(辅基)的关系是:一种酶蛋白只能与一种辅酶(辅基)结合生成一种全酶,催化一种反应,而一种辅酶(辅基)可与多种酶蛋白结合生成不同全酶,催化不同的反应。因而酶蛋白决定反应专一性,辅酶则具体参加反应。酶蛋白与辅酶单独存在时均无活性,只有结合成全酶,才有活性。
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在某一区域,集中了与酶活性密切相关的集团,称为酶的必需集团,这些必需集团比较集中,并构成一定的空间构象,直接参与酶促反应的区域称为酶活性中心。
酶促反应动力学研究各种因素对酶反应速度的影响。主要因素有:作用物浓度,酶浓度,pH,温度,激动剂及抑制剂。Km值是当反应速度为最大速度的一半时的底物浓度,它表示酶与底物的亲和力,Km值越大,亲和力越小,反之Km值越小亲和力越大。
由于本部分介绍的内容是基础知识,请同学自己加以总结。
第二部分为物质代谢与调节
第二部分物质代谢与调节—糖、脂类代谢及生物氧化
生命活动最重要特征之一是生物体内各种物质按一定规律不断进行新陈代谢,以实现生物体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及自我更新与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物质代谢中绝大多数化学反应实在细胞内优美催化而进行的。各种物质代谢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而且集体具有严密的调节控制能力,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物质代谢的正常进行是生命过程所必需的,这一部分主要介绍糖代谢、脂类代谢、生物氧化、氨基酸代谢、核苷酸代谢、及各种物质代谢的联系与调节规律。
第四章糖代谢
要求:
掌握血糖浓度正常值、血糖的来源与去路、肝脏和激素对血糖的调节作用;掌握糖酵解的基本反应过程、限速酶、ATP的生成及糖酵解的生理意义;掌握糖有氧氧化的基本反应过程、限速酶、ATP的生成及生理意义;掌握糖原合成与分解的生理意义;掌握糖异生途径的限速酶、生理意义及乳酸循环概念;掌握关键酶及磷酸戊糖途径的生理意义;掌握糖耐量试验的意义。
熟悉糖原合成与分解的基本反应过程、限速酶;熟悉糖异生的概念及基本反应过程。提要:糖是体内重要的能源物质,也可以作为组成细胞的结构成分。食物中的糖类主要是淀粉,经消化作用水解为葡萄糖后被吸收。吸收后主要经门静脉入肝,一部分在肝细胞中合成糖原或转化为其它物质,其余则以血糖形式进入大循环供各组织利用。
一、血糖
血液中的葡萄糖即为血糖,是糖的运输形式。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对保证组织器官,特别是大脑的正常生理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脑组织所需能量主要依靠血中葡萄糖的氧化分解供给。正常人空腹血糖浓度为70~110mg/dL(4.5~5.5mmol/L)。血糖
浓度的相对恒定依靠体内血糖的来源和去路之间的动态平衡来维持。
血糖的来源主要包括四方面,主要代谢去路包括五方面,而血糖浓度的相对恒定依赖于血糖来源与去路的平衡。肝脏可进行糖原合成、糖原分解和糖异生过程,是调节血糖浓度的最重要器官。肌糖原对血糖浓度也有一定调节作用,但不能直接调节血糖,需通过乳酸循环方可调节血糖浓度。葡萄糖在肌肉合成肌糖原,肌糖原分解产生大量乳酸,通过血液循环运送到肝脏,经糖异生作用转变为葡萄糖以补充血糖。该葡萄糖经血液循环又可被运送到肌肉合成肌糖原,上述过程称为乳酸循环。
血糖主要在神经、激素的调节下维持恒定。其中降低血糖的激素有胰岛素,升高血糖的激素有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这些激素在不同环节上影响糖代谢,调节血糖代谢。
二、糖的分解代谢
糖在体内分解代谢主要通过糖酵解、有氧氧化及磷酸戊糖途径。
糖酵解是指葡萄糖或糖原经过一系列反应生成丙酮酸的过程。它在机体各组织中普遍存在。催化此代谢途径的酶存在于细胞胞液中。其中己糖激酶(在肝中为葡萄糖激酶)、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过程的三个限速酶。糖酵解可产生少量能量:1分子葡萄糖经糖酵解净生成2分子ATP,糖原中的每1分子葡萄糖残基经糖酵解净生成3分子ATP,糖酵解的主要生理功用是在无氧条件下提供机体能量。
糖的有氧氧化是指葡萄糖或糖原在有氧条件下,彻底氧化成C02和H20,并产生大量能量。
化学教学设计11
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之中强化“高考意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教师来说,有利于在复习教学中紧紧把握住学科复习的范围、深度和重难点,根据高考要求,按识记、理解、分析、应用和综合各个不同层次的知、能要求组织复习活动,提高备考的质量;对于学生来说,能增强迎考的紧迫感,激发备考的信心和斗志,根据高考的要求从知识、能力和熟悉高考题型题量、提高做题速度等方面,做好适应性的准备,[高中化学]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
那么,怎样强化“高考意识”、并使其贯穿于化学复习过程的始终呢?归纳起来,我们的做法是发挥了如下“五个作用”。
一、发挥“考纲”要求的主线作用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强化“高考意识”理所当然地应当使“考纲”成为教师组织学生复习的主线。由于“考试说明”仅是很简要的目录式提纲,为使学生对高考要求的领会明确具体,我们在开始系统复习之前,就把“考试说明”各个项目化解、组编成六个专题,每个专题又划分成若干单元,形成了《中学化学复习知识体系表解》发给学生,化学论文《[高中化学]把强化“高考意识”融合在化学复习教学过程》。这份“表解”实际上成了教师进行复习教学的提纲;复习进行到哪里,学生就阅读到哪里,从中一目了然地明确哪些知识点是必考内容,哪些是考查重点,各考查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使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头脑里有“考纲”这根“弦”,发挥了它在高考复习中的主线作用。
二、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
高考题是高考要求的具体体现,它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教学的“无形指挥棒”。纵观近年来全国的化学高考题一直保持了相当强的'连续性,所以,让学生以它们为范例,把握来年高考的尺度,这对于强化“高考意识”十分必要。如何发挥历届高考题的示范作用呢?我们从以下三方面布局:
首先,把近五年高考题收集起来,按中学化学知识的“六大块”--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又细分“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化学反应速度与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三部分)、元素的单质及其化合物、化学计算和化学实验,组编成八组“高考题专题汇编”,印制出来,复习进行到哪个专题就将与之相关的“高考题汇编”同步发给学生,进行配套训练。
其次,我们经常选用历届化学高考题中的典型题目作为课堂复习教学的例题,引导学生分析,使学生经常将复习化学基本知识与解答高考题挂起勾来,真正做到复习“双基”着眼高考要求。尤其是近几年全国化学高考题采用了若干知识迁移能力的考题,所考的知识有的是教学大纲和教材未涉及的内容,学生只能在考试过程中通过阅读题目的文字,例如1991年高考题中有关第1000万种化合物结构式、分子式和同分异构体的推理,就是这类颇具难度的题目。我们在复习中,结合有关知识点,以这样的
化学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概览
(一)知识目标
通过复习使学生获得的知识系统化,并巩固本章知识。
(二)能力目标
1、提高学生分析、判断和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2、提高学生解题举一反三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教会学生多角度、度方位看待事物、分析问题,从而了解事物的本质。
教学重点: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
教学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和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教学方法:启发讨论式
教学过程:
请说出以下四个反应的反应类型
①NH4HCO3 === NH3↑+CO2↑+H2O↑ ②CuO+H2===Cu+H2O
③Ba(OH)2+H2SO4 ===BaSO4↓+2H2O ④ 2Fe + 3Cl2 = 2FeCl3
略
1、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
①属于分解反应 ;②属于置换反应;③属于复分解反应;④属于化合反应
2、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
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①、③属于非氧化还原反应
3、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参加:
①、②、④属于非离子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
一、化学反应的分类
化合反应
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 分解反应
的类别和种类可分为 置换反应
复分解反应
化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 氧化还原反应
学 电子转移可分为 非氧化还原反应
反 根据反应中是否有自由 离子反应
应 移动的电子参加可分为 非离子反应
据化学反应中热量 放热反应
变化情况可分为 吸热反应
上述反应②、④属于氧化还原反应,请用双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并指出氧化剂和还原剂,氧化产物和还原产物。
略
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由此而产生的其他概念及转化关系规纳如下:
二、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及转化关系
氧化剂→具有氧化性→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化合价降低→还原产物
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化合价升高→氧化产物
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是电子的转移,特征是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我们判断某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可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这一特征。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概念一般是成对出现的,理清概念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三、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表现性质规律
当元素具有可变化合价时,一般处于最高价态时只具有氧化性,处于最低价时只具有还原性,处于中间价态时既具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性质强弱规律
(1)在氧化还原反应中:
强氧化剂+强还原剂=弱氧化剂(氧化产物)+弱还原剂(还原产物)
(2)一般来说,含有同种元素不同价态的物质,价态越高氧化性越强(氯的含氧酸除外),价态越低还原性越强。
3、价态归中规律
含有不同价态同种元素的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该元素价态的变化一定遵循“高价+低价→中间价”,而不会出现交错现象。
4、反应先后规律
同一氧化剂与含有多种还原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氧化的是还原性较强的物质;同一还原剂与含有多种氧化剂(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溶液反应时,首先被还原的是氧化性较强的物质。
反应③属于离子反应,请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
略
反应③的离子反应方程式还能表示哪些物质间的反应?
略
离子方程式书写的基本规律要求。
四、离子方程式
(1)合事实:离子反应要符合客观事实,不可臆造产物及反应。
(2)式正确:化学式与离子符号使用正确合理。
(3)号实际:“=”“”“→”“↑”“↓”等符号符合实际。
(4)两守恒:两边原子数、电荷数必须守恒(氧化还原反应离子方程式中氧化剂得电子总数与还原剂失电子总数要相等)。
(5)明类型:依据离子反应原理,分清类型,总结方法技巧。
(6)检查细:结合书写离子方程式过程中易出现的错误,细心检查。
五、例题分析
例1下列化工生产过程所发生的反应不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
A.用油脂制肥皂 B.用铝土矿制金属铝
C.用氯气和消石灰制漂白剂 D.用氢气和氮气合成氨
解析:判断氧化还原反应的最简单的方法是看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是否发生了变化。B中:Al2O3→Al,C中Cl2→CaCl2+Ca(ClO)2,D中N2+H2→NH3,均有化合价变化,故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选A。
例2已知在某温度时发生如下三个反应:⑴ C+CO2=2CO ⑵ C+H2O=CO+H2 ⑶ CO+H2O=CO2+H2 由此可以判断,在该温度下C、CO、H2的还原性强弱顺序是( )
A C>CO>H2 B CO>C>H2 C C>H2>CO D CO>H2>C
解析:对于反应:氧化剂+还原剂=氧化产物+还原产物,有以下规律:还原剂的还原性>还原产物的还原性,氧化剂的氧化性>氧化产物的氧化性。由反应式(1)可知C>CO,由反应式(2)可知C>H2, 由反应式(3)可知CO>H2。本题正确答案为A。
例3、G、Q、X、Y、Z均为氯的.含氧化合物,我们不了解它们的分子式(或化学式),但知道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具有如下的转换关系(未配平):(1)G Q+NaCl (2)Q+H2O X+H2 (3)Y+NaOH G+Q+H2O (4)Z+NaOH Q+X+H2O这五种化合物中氯的化合价由低到高的顺序为 ( )
A.QGZYX B.GYQZX C.GYZQX D.ZXGYQ
解析:根据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可知,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由(1)得Q>G,因为该反应为歧化反应,G中氯元素的化合价必介于Q和-1价氯之间。同理由(3)结合(1)得Q>Y>G,由(2)得X>Q,由(4)结合(2)得X>Z>Q。本题正确答案为B。
例4、下列离子方程式正确的是( )
A.氯化铝溶液与氨水反应:Al3++3OH-=Al(OH)3↓
B.磷酸二氢钙溶液跟足量NaOH溶液反应:
3Ca2++2H2PO4-+4OH-=Ca3(PO4)2↓+4H2O
C.硝酸亚铁溶液中滴入稀硫酸:3Fe2++NO3-+4H+=3Fe3++NO↑+2H2O
D.硫氢化钠水解:HS-+H2O=H2S↑+OH
解析:本题涉及溶液中电解质强弱、离子反应规律、氧化还原反应、盐的水解等知识,需要对各选项仔细全面地分析,才能正确解答。
A中氨水是弱电解质,应写化学式;B中NaOH足量,Ca(H2PO4)2全部参加反应,式中Ca2+与H2PO4-不符合Ca(H2PO4)2化学式中的比例,故不正确;C中 在酸性条件下具有氧化性,正确。D中HS-水解程度很小。不能用“=”、“↑”,故不正确。答案为C。
例5、(1)向NaHSO4溶液中,逐滴加入Ba(OH)2溶液至中性,请写出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以上中性溶液中,继续滴加Ba(OH)2溶液,请写出此步反应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一个“反应进程”的试题。解题的关键是“中性”。即加入的Ba(OH)2溶液中OH-恰好与H+完全反应。再继续滴加Ba(OH)2溶液时,要分析此溶液中还有什么离子能继续反应。
答案:(1)2H++SO42-
+Ba2++2OH-=BaSO4↓+2H2O
(2)Ba2++SO42-=BaSO4↓
例6、下列各组中的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Ag+、 、Cl- B.Ba2+、 、CO32-、OH- C.Mg2+、Ba2+、OH-、NO3- D.H+、K+、CO32-、SO42- E.Al3+、Fe3+、SO42-、Cl- F.K+、H+、NH4+、OH-
解析: A组中:Ag++Cl-=AgCl↓ B组中, + =BaCO3↓
C组中,Mg2++2OH-=Mg(OH2) ↓ D组中,2H++CO32-=CO2↑+H2O
E组中,各种离子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
F组中,NH4+与OH-能生难电离的弱电解质NH3·H2O,甚至有气体逸出。
NH4++OH- NH3·H2O或NH4++OH-=NH3↑+H2O
答案:E
化学教学设计13
初中化学优秀教学设计:燃烧和灭火
课题:燃烧和灭火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燃烧的条件,认识探究问题的方法
2、认识对比实验在化学学习中的作用
3、体会运用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化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对化学保持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2、增强日常生活中防范灾害的'意识,并注意采取安全措施
教学重点:
1、认识燃烧的条件
2、认识灭火的原理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小组讨论
课前准备:大烧杯镊子 药匙 试管 胶塞 红磷白磷热水
化学教学设计14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反应前后的质量关系,理解和描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学会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2、利用微粒观点,通过对化学反应的微观分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
3、通过学生合作设计、交流实验方案,动手实验,初步学习用实验、观察法定量研究化学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归纳、总结和实践能力。
4、通过讨论、交流,使学生能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5、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乐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6、通过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让学生知道科学的发展是曲折而漫长的,学习科学家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培养学生“物质是永恒存在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二、教材分析
《质量守恒定律》一课在初中化学体系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还具体学习了氧气有关的化学反应,这些知识都为本节教学提供了知识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将引导学生从量的方面去研究化学反应的客观规律,为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以及利用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做好理论准备,因此本节课学习的质量守恒定律,对全部初中化学的学习,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重要定律,新课标中要求达到“理解”的层次。本课题教学通过一系列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定律,并运用化学反应的实质解释和分析“质量守恒定律”的根本原因,让学生体会科学知识的探究方法。通过学生参与“质量守恒定律”的整个实验探究过程,使学生从被动的听课者成为主动参与各项学习的探究者,并学会获取信息、加工信息的方法;同时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和品质。
三、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上看,初中学生对化学的学习还处于启蒙阶段,这就需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探究过程,在知识的形成、联系、应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逐步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从知识储备来看,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物质的微观构成有了一定的认识,初步建立了微粒观;对化学反应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知道化学变化一定生成新物质,能判断出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知道化学反应过程中原子是不变的。从能力水平上看,学生已经初步学会一些实验的基本操作技能并可以进行简单的化学实验。但是学生没有从定量的角度认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也没有把原子不变跟物质总质量不变联系起来,我们可以初步培养学生应用实验的方法来定量研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意义。
2、能够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3、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教学难点:
1、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结论,如何使学生理解质量守恒的原因,从而达到从定量角度理解化学反应。
2、学生能用微观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定律。
五、教法和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比较分析、启发引导
学法:实验探究、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六、教学过程
导入:
1、创设情境,激思引趣
我们身边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化,食物的消化、身体的成长、呼吸作用等,蜡烛燃烧也是我们身边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景再现:点燃蜡烛
问:关于蜡烛燃烧你有哪些了解?
这些都属于定性研究,蜡烛燃烧是一个化学变化,这节课我们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
展示本节课学习目标。
认真听老师介绍。认识化学变化的重要性。
从化学的角度观察蜡烛燃烧这个化学变化。
学生从生成物、宏观现象等来描述这个变化。
仔细阅读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设疑创景,激发引学。
联系生活实际,以学生身边的化学变化为例,调动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初步认识定性、定量是研究化学变化的两个角度,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
目标指导学生后面的学习。
新授:
提出问题,建立猜想。
提出问题:化学变化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是怎样变化的呢?
初步猜想: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识做出猜想。
“权威”对比,进一步引发认知的矛盾冲突:
(1)1673年波义耳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增加。
(2)1756年罗蒙诺索夫煅烧金属后质量不变。
(3)1774年拉瓦锡的燃烧实验,结果质量不变。
根据老师的问题说出自己的想法:不变、变大或变小。
根据科学家的实验结果,对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真正产生疑问。
引发猜想,认知冲突。
让学生大胆参与并阐明自己观点,教师适时激励评价,激发学生的信心和勇气。
通过化学史的学习,让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产生过程,感受化学家的探究历程,通过科学家的实验结果,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质量是否守恒的欲望。
2、实验探究,收集证据
(1)引导思考,明确思路
让学生思考:通过实验探究反应前后质量变化需要考虑的方面
(2)设计方案,合作探究
可供选择的三个反应:
1、白磷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
2、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
3、盐酸和大理石(主要成分: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组织学生小组的成果展示和交流,鼓励小组之间互相评价和改进方案。
教师演示:探究白磷在空气中燃烧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4)小组合作,实验探究:
一组:探究铁钉跟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物质总质量变化。
二组:探究稀盐酸与大理石反应前后总质量的变化。
教师巡回指导,针对学生实验情况拍照上传。
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说出自己的想法,师生一起明确研究的思路。
学生小组合作设计三个实验的方案,可以利用老师准备的仪器和用品,也可以自己创新,把方案记录在学案上。
小组代表交流方案的设计思路、步骤或者装置图。
学生仔细观察现象
根据分组,小组分工合作,完成实验探究。
动手动脑,合作探究
通过实验思路的整理为后面实验方案设计奠定基础,突破分组实验中的障碍。
使学生个人探究与他人的经验互相借鉴和补充,培养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
让学生在交流中思维碰撞和创新,使实验方案不断优化,学习成果不断地丰富和提升。
防止学生做白磷实验出现意外。
培养学生进行实验探究的能力,同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的精神。
为后面的展示交流保留资料。
3、展示交流,获得结论
(1)小组汇报,展示交流
教师组织学生小组汇报展示实验结果,教师适时评价,并激发小组间的“矛盾”,鼓励他们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2)大家找茬,反思评价
针对实验结果有误差,组织学生开展反思评价。
(3)获得结论,总结提升
总结:有气体的反应必须密闭,气球或注射器可以缓冲。
汇报小组探究成果,评价老师上传的照片。
对于有些小组实验的失败,找出原因,进行反思和评价。
展示成果,共同进步
培养学生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4、对比分析,正确认识
以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为例引导学生一起分析反应前后的质量,对比获得结论。
同理,让学生写出白磷与氧气反应、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的质量守恒关系,组织交流。进一步归纳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突出重点。
分析反应前后称量的质量,得出质量守恒关系,获得结论: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分析三个反应中的等量关系,深入理解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关系。
5、学以致用,加深理解
科学家发现质量守恒定律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
(1)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失之交臂的原因。
(2)蜡烛燃烧质量减少的原因。
学生交流,纷纷发表观点,学习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常见的化学变化。
情感教育,持续发展
加深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
6、求异探新,发展思维
为什么宏观上一切反应都遵守质量守恒定律呢?
播放:“水电解”实验“化学变化中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分子”的动画课件。
教师适当点拨,突破难点。
总结:宏观与微观相联系的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事物及其变化的本质。
学生观看动画、讨论、归纳小结。
由学生总结出质量守恒的根本原因。
知识迁移,开拓创新
通过师生问答等形式,使互动交流达到高潮,使问题得到逐步明晰和解决,使知识得到构建。在教师的指导下使学生感觉到知识的掌握不再是艰涩难懂的,而是充满乐趣的探索过程,让学生充满快乐感和成就感。
7、畅谈收获,总结提升
教师对本节进行总结提升:
质量守恒定律是物质不灭定律的一种表现,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定律之一,它告诉我们利用化学方法只能改变物质的成分而不能改变物质的质量。
这节课我们用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习了质量守恒定律,并从宏观微观两个角度认识了质量守恒定律的涵义和实质,质量守恒定律属于化学变化的定量研究,我们也可以定性研究化学变化,定性、定量是科学研究的两个不同角度。
学生从知识、能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体验成功。
让学生树立了信心与勇气,使每位学生学有所得。
8、布置作业,课外延伸
(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解释下列现象
①古人幻想“点石成金”,你认为可能吗?试解释之。
②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物质量比细铁丝质量大。
(2)请到图书馆或互联网,查阅资料,进一步链接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认识定量研究对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化学教学设计15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b、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a、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b、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b、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此前,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研究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对其中表现出的金属活泼程度的不同有所了解。在这里安排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能使学生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又能通过反应上的区别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下一课时,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执教者自我分析
本人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恰当的处理教材,正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实验、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设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利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建构金属活动性顺序15 min【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金属和氧气的反应,首先来回忆一下,mg、fe、zn、au这四种金属,是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如果可以,各需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化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化学的教学设计01-08
化学教学设计范文04-12
化学键教学设计11-23
中学化学教学设计06-09
化学教学设计(15篇)03-18
初中化学教学设计07-21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07-06
化学教学设计(合集15篇)03-19
高一化学教学设计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