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凸透镜教案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物理凸透镜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物理凸透镜教案1
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
2、知道国际单位制中时间的基本单位,并知道它与其它单位的关系。
3、知道测量存在误差。
过程与方法
1、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会进行特殊测量。
2、会正确使用手表或停表测量时间,并会估测时间。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主动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刻度尺的使用和测量时间。
2、单位的换算和特殊测量。
教学难点
1、单位的换算。
2、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3. 教学用具:刻度尺、乒乓球、物理课本、钟表、录音机
4. 标签
教学方法
讲授、讨论、归纳、对比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生活、生产和科研中,人们经常要进行各种各样的测量。体检时量身高、体重、血压等,买菜时称一下菜有多重等。
小刚到学校医务室去体检,医务人员给小刚量完身高后告诉小刚他的身高是163。小刚的身高到底是多少呢?(学生讨论并得出正确的结果:163厘米或1米63)
讲解:上述问题告诉我们,测量时必须首先规定被测量量的单位。为了世界各国交流的方便,1960年,国际上通过了一套统一的测量标准,叫国际单位制,简称SI。
(二)进行新课
一、长度的单位及测量
1、长度的单位
在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基本单位是米(m)。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其它的长度单位: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纳米(nm)。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是:
1km=103m; 1dm=10-1m;
25px=10-2m; 1mm=10-3m;
1μm=10-6m; 1nm=10-9m。
例如:惠安至泉州的距离约30km(公里),初二年龄段的同学身高多数在1.5m—1.7m之间,手掌的宽度大概是1dm,手指的宽度大概是25px。
2、长度的估测
问题1:请目测一下黑板的长度。
(请5个同学目测,再用米尺实际测量,比较谁目测的结果更准。)
问题2:人们正常走路一步的距离大约为0.5m,以此为长度标准,估测教室的长度。
(请两同学同时在教室中走路进行估测)
3、长度的'测量
长度估测的结果精确度是不高的,当精确度要求高时,可以选择适宜的长度测量工具进行测量。
展示:各种类型的长度测量工具[尺子、三角板、米尺、卷尺、游标卡尺(精度高)、螺旋测微器(精度高)等]。
介绍:刻度尺的使用方法。
活动1:(1人一组):用刻度尺测量物理书的长度和宽度(结果填入表格中)。 (选择两个较为典型的、有点问题的测量数据进行评价。)
活动2:(两人一组):测量乒乓球的直径。
(教师巡视,并对同学进行指导。)
介绍:国际乒联为了我们限制我们中国乒乓球选手,同时也有利于乒乓球活动在全世界更好地开展,把乒乓球的直径从原来的38mm提高到40mm(即所谓的小球改大球),把乒乓球比赛从原来的一局21分制改为现在的一局11分制。但在刚结束的第28届雅典奥运会上,中国选手表现依然锐不可挡,取得男双、女单、女双三块金牌。
物理凸透镜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知道物距、像距的概念,掌握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提升科学探究的能力。
3.提升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形成主动与他人合作和交流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过程。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片: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提问学生:他们在结构上有什么共同点?(都有凸透镜。)
教师引导:都是凸透镜,为什么我们看到的像不同?凸透镜成像有怎样的规律?引出课题《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环节二:新课教学
多媒体展示:照相机和投影仪所成的像与物体到镜头的距离特征,提出问题:照相机和投影仪成像情况有何不同?(物体离照相机镜头较远,成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镜头较近,成放大的实像。)
教师讲解:物体与凸透镜的距离是物距,像与凸透镜的距离是像距。
提出问题:凸透镜成像的正倒、大小、虚实和什么因素有关呢?
猜想与假设:学生大胆猜想,有的认为可能与物距有关,有的认为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展示实验器材(蜡烛、凸透镜、白色硬纸板、光具座),介绍光具座的作用:可以调节蜡烛、凸透镜和光屏的位置和高度,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提出问题:根据这些实验器材,如何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以及实验记录表格?
提示学生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和透镜的焦距有关系,所以研究物距的变化时,重点关注物距等于、大于或小于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时的成像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小组讨论,由组长反馈讨论结果,教师总结,并在多媒体上出示实验记录表和具体实验步骤:
①每组选用不同焦距的凸透镜,记录其焦距,再组装实验器材,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和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②将烛焰向凸透镜由远及近移动,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直到光屏上出现清晰完整的像,观察像的大小正倒虚实的变化规律,多测几组,并记录。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组装实验器材,进行实验。教师进行巡视指导,对组装和操作有问题的同学进行指点和帮助。
分析与论证: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总结实验规律,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问: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分别是什么位置?(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可用顺口溜记忆: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分大小,(成实像时)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
作业:思考用照相机照相时,发现底片上的像有点小,想要使像更大一些应该如何操作?
四、板书设计
物理凸透镜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透镜的种类。
(2)了解透镜的焦点、焦距,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探究并知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4)了解透镜在投影仪中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2)通过探究活动,体验探究过程的全过程和方法。
(3)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2)初步建立将科学技术应用于实际的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充分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1.复习:筷子斜插入透明玻璃杯的水中时,为何从侧面看筷子变弯折?
生:发生了光的折射现象。
2.故事引入:同学们听说过用冰取火的故事吗?用冰取火,似乎不可思议。但这并非讹传,这一创举发生在一千多年前。据晋代张华的《博物志》记载:“消冰命圆,举以向日,以艾承其影,则得火。”这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的发明创造。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其中的奥妙以及所蕴藏的科学道理呢?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将逐步揭开这其间的神秘面纱。
二、新课教学:认识透镜
其实将透明的冰削成圆形后就变成了一种光学器材,我们把这种光学器材称之为透镜。
1.透镜:由玻璃、树脂或水晶等透明材料制成的两个表面或至少一个表面是球面的光学装置。
(展示实物)
2.透镜的类型:请同学们观察上图,看看这些透镜有没有什么特点?
生:有,有的透镜中间厚,边缘薄;也有的透镜中间薄,边缘厚。
①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②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那么,“用冰取火”的故事中的透镜应该是哪一种呢?为什么这种透镜可以点着火呢?
生:应该属于凸透镜。
看来,我们还得先来了解一下各种透镜对光会起到怎样的作用?
3.(观察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取一个大烧杯,里面充以烟雾,倒扣在桌上,用以小型平行光源射出一平行光束。然后在杯底放一个凸透镜或凹透镜,从烟雾中观察透镜对平行光的作用。
观察教师演示实验,通过对所观察到的现象的讨论得出结论:光束通过透镜时会发生光的折射现象。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教师总结: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4.几个关于透镜的基本概念:
①主光轴:通过透镜两个球面球心C1、C2的直线。
②光心:主光轴上的特殊点,通过它的光线传播方向不变。薄透镜的几何中心可以认为是光心。用“O”表示。
(演示现象,从现象入手介绍焦点、焦距的概念。)
③焦点:平行于透镜主光轴的光束经凸透镜折射后的能量会聚点,用“F”表示。这一点光斑最小、最亮。
④焦距:焦点到透镜光心O点的距离叫焦距,用表示。
师:我们又如何能找出凸透镜的焦点并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呢?
生讨论分析得出:我们可以让凸透镜正对太阳光,通过透镜的太阳光能聚集在一点,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我们如果能测出承接面与透镜平面的距离,那么我们就测出了该透镜的焦距。
5.测量凸透镜的焦距的方法:聚焦法
6.透镜对光的作用中的几条特殊光路。
师: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能否也像平面镜一样成像呢?如果能成像,那么凸透镜成像的原因是什么呢?
生:也能成像。
7.凸透镜对光的会聚作用是凸透镜成像的'原因。
三、课堂反馈
画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
四、课内小结
学生总结本节知识要点
【实践活动】
让学生们在课后去观察一下,在生活的周围有没有透镜?能不能区分哪些是凸透镜?哪些是凹透镜?通过实践活动,再次了解两种透镜对光的作用。
【课后作业】
学生活动手册的部分练习,或可由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当安排练习。
【教学反思】
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师的教学过程应当是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过程中应让学生自己尽量通过自己的观察去发现问题、认识透镜、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不同点,在实验的基础上,由学生找出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不同作用。本节通过教师的适当引导、学生的自主观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其进行观察,使其在观察中学习、思考。
物理凸透镜教案4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凸透镜和凹透镜。
2.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3.知道什么是凸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4.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的发散作用。
(2)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3)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
2.难点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熟悉探究式学习的一般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实验法、讨论、交流法、阅读法。
教具准备
老花镜、近视眼镜、凸透镜、凹透镜、刻度尺、白纸板。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同学们,在生活中你用过或见过哪些镜子?
生甲:穿衣镜、汽车后视镜、交通镜、哈哈镜。
生乙:老花眼镜、近视眼镜、平光镜、放大镜、三棱镜、太阳镜。
师:请同学们对你们见过的这些镜子进行分类,并指出分类的根据。
生甲:根据镜面的形状来分,镜面是平的有:穿衣镜、三棱镜、近视眼镜,平光镜;镜面是弯曲的有:哈哈镜、老花眼镜、近视眼镜、放大镜、交通镜、汽车后视镜。
生乙:根据能反射光和能透光来分,能反射光的有:穿衣镜、凸面镜、凹面镜,能透光的有:老花眼镜、近视眼睛、平光镜、三棱镜、放大镜。
师: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生活中能让光透过的这一类镜即透镜。
板书: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二、新课内容
1.提出问题。
师:对于生活中的透镜,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透镜都是用玻璃制成的吗?
生乙:透镜有多少种?
生丙:近视眼镜度数与什么有关?
生丁: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
生戊:老花眼镜和近视眼镜怎么对远视眼睛和近视眼睛进行矫正的?
生己:《哈特拉斯船长历险记》中的旅行家们为什么能用冰透镜取火?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非常好,我们将在今后的学习中陆续探究,由于时间关系,这节课我们重点探究其中的两个问题:透镜有多少种?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有什么区别。下面请问学们阅读课本P63—64三段内容以及课本P66信息窗内容,并完成投影幕上的问题:
(1)生活中常见的透镜有和。
(2)中间厚、边沿薄的透镜叫,它是利用原理制成的光学器件。
(3)中间薄、边沿厚的透镜叫,例如。
(4)一束平行光通过透镜后将会聚于一点,所以透镜又叫会聚透镜。
(5)右图中的F点叫透镜的,F点与O点的距离叫透镜的。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凸透镜和凹透镜。
生:用手摸镜片,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是凸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是凹透镜。
师:请同学们鉴别桌面上的老花眼镜与近视眼镜。
生:用手摸镜片是凸透镜的就是老花眼镜,镜片是凹透镜的就是近视眼镜。
师:冰透镜为什么能生火?是哪一种透镜?
2.作出假设或猜想。
生:应该是凸透镜,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
3.设计实验。
师:下面我们就来用实验探究透镜对光的作用,要探究这个问题我们需要哪些仪器?
生甲:需要透镜——凸透镜和凹透镜、光(太阳光或手电简发出的光)
生乙:还需要纸板、笔、尺子。
师:怎样进行实验?
生:将凸透镜正对太阳光,再把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直到纸板上的光斑变得最小、最亮。这个点就是凸透镜的焦点,用
尺子测出这个点到光心距离就是凸透镜的焦距,然后将凹透镜也正对太阳光,纸板放在它的另一侧,来回移动,看看在纸板上是否能观察到最小、最亮的光斑。
4.进行实验。
师:请同学们带齐仪器(凸透镜、凹透镜、老花镜、纸板、笔、尺子)到室外有阳光的地方完成实验,并测出凸透镜和老花镜的光斑到透镜的距离。
学生分小组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启发、指导。
5.分析论证。
师生回到教室。
师:请同学们根据实验现象分析归纳得出实验结论。
生: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
师:请你们将所观察到的“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的现象用简洁的图形表示出来,画在纸上,再与课P64图4—41Lk较。同样厕出“凹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再与课本P66图4—46进行对比。
师:什么叫凸透镜的焦点、焦距?
生:与主光轴平行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会聚在主光轴上的一点,这点叫凸透镜的焦点,焦点到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师:什么叫凹透镜的焦点和焦距?
生:平行光经凹透镜发射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焦点到凹透镜光心的距离叫焦距。
板书、作图
6.实验评估。
师:刚才的实验结论可信吗?是否还有什么因素没有考虑?
生:刚才我们用的`透镜都是玻璃做的,如果用冰、水做的,材料不同,会影响结论吗?
师:请同学们用桌上的灯泡和水来探究水透镜对光的作用。
生:将水倒入废灯泡中,拿到太阳光下一试,它仍然能将太阳光会聚。
师:冰透镜对光的作用,同学们可以回家去做。目前我们能想到的可能影响实验结果的因素都作了充分的考虑,实验结果是可靠、可信的。
7.交流与合作。
师:请同学们自由组合,交流所测的凸透镜的焦距是否一样?是什么因素影响了凸透镜的焦距?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凸透镜表面越凸,焦距越小。
师:在实验探究过程中,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
生甲:知道了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
生乙:我最感兴趣的是探究水透镜对光线作用。
生丙:我最感兴趣的是到教室外,到大自然中做实验,感觉很轻松、愉快。
三、归纳及学习过程评估
师:通过本节课探究、你获得了哪些知识?
生:讨论、交流后得出:我们知道了透镜有凸透镜、凹透镜两种。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凹透镜对光线有发散作用,凸透镜和凹透镜都有主光轴、光心、焦点、焦距。我们还学会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基本方法。
师:请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学习情况进行自我评估,下课后交给组长,并进行登记。
四、课后练习
1.课本P67作业l、2。
2.选用课时作业没汁。
五、板书设计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一课时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一)
(透镜)
1、透镜2、焦点F,焦距f,主光轴、光心O。
六、课后反思
物理凸透镜教案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物距像距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习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虚像
共同点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⑴能成在光屏上
⑵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⑴不能成在光屏上
⑵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⑴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⑵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⑶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⑷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物理凸透镜教案6
【三维目标】
1、知道物距、焦距和像距的概念,知道凸透镜的成像规律。实验时能够正确测出凸透镜的焦距,能够利用光具座进行实验。
2、能设计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经历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全过程。
3、通过实验探究,体验参与实验探究的快乐和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与他人交流、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材分析】
学生对凸透镜的认识,在上一节课的学习中已经有所了解,但对物体通过凸透镜怎样才能在光屏上成像,及会成什么样的像,还不够了解。所以,本节教材主要对凸透镜成像规律进行探究,这个探究实验是一个较完整的科学探究实验。目的是:一让学生认识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二是让学生学会科学探究。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2、难点:
1)实验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2)让学生知道科学探究中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方法。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讨论交流法。
【教学用具】
光具座、凸透镜、蜡烛、光屏、火柴、小玩具等。
【教学过程】
一、新课教学
1、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提出问题教师:请同学们用小玩具按照课本P61图3-47所示的方法做一个实验,移动放大镜或白纸板的位置,会在白纸上看到怎样的'像?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了解情况。让学生说出看到的像的特征。教师:对你所观察的现象,你想提出什么问题?如:凸透镜所成的像跟哪些因素有关?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交流讨论,提出自己的猜想,并说出猜想的依据。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我们知道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那么,要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就要进行实验。
请同学们分组讨论交流,设计出实验方案。(在此,教师边示范边讲解,向学生介绍光具座的正确使用方法,同时指出实验时要注意的问题。)由于不同组桌面上的凸透镜的焦距不同,你们想通过什么办法得知凸透镜的焦距?(实验测量,也可查说明书)请同学们分组讨论,制定出实验步骤。让其中一组把实验步骤向大家介绍一下,如果可行,给予肯定;如果不可行,应予以纠正。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让同学们进行实验。比一比,哪个小组实验做得最快、最好,要注意分工合作。
5)分析与论证分析实验数据,用自己的话把凸透镜成像规律表达出来。
6)交流与合作请跟同学们交流一下实验研究的结果,看看得出的规律是否一致。板书:凸透镜成像规律
2、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学习放大镜的有关知识:
1)放大镜的工作原理?
2)使用放大镜时要想让物体的像变大些,应怎么办?让学生阅读课文后或做过实验后,回答上述问题。思考:若两个凸透镜大小相同时,透镜的厚度对放大倍数有影响吗?可让学生通过实验,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请同学们观察图3-50: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及用其观察到的像。
二、归纳小结
通过本节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让学生对本节的学习进行归纳,特别是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及其探究实验。
三、巩固练习
1、完成“自我评价与作业”。
2、写出实验探究报告。
3、完成本节的“基础训练”。
四、反思
本节教学安排及设计还是比较充分的,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从问题的提出到实验方案的设计,从实验进行到结论的得出,学生做得既全面又准确,效果较好。
五、板书设计
物理凸透镜教案7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有关数据和资料
过程与方法:
经历从所观察到的凸透镜成像的有关现象和所收集到的实验数据中,学会归纳出凸透镜成像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交流合作、评价探究结果的初步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探究过程
难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探究与归纳 。
[教学用具]
蜡烛、凸透镜、火柴、刻度尺、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光具座、光具盒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对上结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凸透镜除了对光线有会聚作用以外,它也能成像。哪,到底是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今天我们就来探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板书标题)
二、新课学习
1、根据前面同学们观察到的现象,请同学们猜想一下: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正立的像?什么条件下凸透镜会成倒立的像?为了表述得比较清楚,我们先熟悉下面这样几个概念:放大、缩小、正立、倒立、实像、虚像。
2、教师在学生做出成像条件的猜想后,组织学生利用点燃的蜡烛、凸透镜、光屏进行探究。
3、组织学生探讨使用这些器材在桌面上做实验不是很规范,也不是很精确,所以,人们设计出一个专门来完成这种探究的器具叫光具座。启发式光具座和光具盒中器具的科学性。
4、指导学生利用光具座完成探究实验,并记录相应的数据(这些探究问题可以板书在黑板上,也可以印成学案发给学生)。
⑴光屏上能不能找到像?什么条件下(什么距离时)光屏上便找不到像?
⑵当光屏上的没有像时,从逆着光线的传播方向去观察,能不能看到像?
⑶光屏离凸透镜怎样的距离时,光屏上便能出现像,此时,像是放大还是缩小的?
⑷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放大的像?
⑸什么条件能成既倒立又缩小的像?把数据记入表格:
像的特点(或像的性质) 物距 像距 焦距
成倒立、缩小的像时
成倒立、放大的像时
成正立、放大的像时
5、组织学生把猜想与实验结论结合起来进行归纳,并板书结论。
6、组织学生阅读课本,思考实像和虚像的区别(这个内容可以在上一章学,上一章学习后,此处只要归纳一下,然后用表格指明即可)
实像 虚像
共同点 都能用眼看到
不同点 ⑴能成在光屏上
⑵实际光线会聚而成的`像 ⑴不能成在光屏上
⑵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相交而成的像
举例 小孔成像、凸透镜成像 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
7、展示课件内容,组织学生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8、组织学生讨论:
⑴凸透镜成虚像与成实像的分界点。
⑵凸透镜成放大的实像与成缩小的实像的分界点。
⑶讨论把凸透镜挡住一半,像有怎样的变化?
9、组织学生完成简单的形成性练习。
10、在交流与合作中,学习投影仪、放大镜的使用:
⑴选择某组同学与老师一起带领大家完成投影仪的调节工作,共同评价字的放大与亮度的价值取向。
⑵平放投影仪,翻开反光镜,观察物体的运动和像的运动方向的不同;观察一只苍蝇模型在凸透镜上和玻璃板上时投影的效果。
⑶让学生用蜡烛、凸透镜体验放电影时物体与像的运动情况、体验用手把一半透镜遮挡后的成像情况。
⑷再让学生体验在一定条件下凸透镜才能算是起了放大镜的作用?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物理凸透镜教案8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用速度描述物体的运动.
2.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知道匀速直线运动的概念.
二、能力目标
1.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现象的主要特征,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2.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1.感受科学与艺术结合所带来的美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时的喜悦.
教学重点
速度的概念及单位.
教学难点
匀速直线运动的判断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方法
观察比较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比较,理解速度的概念和匀速直线运动与变速直线运动的区别.
练习法:通过学生练习,学会应用速度公式的简单计算及速度单位的换算. 教具准备
投影仪、录像机及资料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
动画片“龟、兔赛跑”的片断
战争题材电视片中立体战的片断
[师]刚才的画面中,同学们看到了在地面上沿直线爬行的乌龟、在笔直的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在空中沿直线飞行的飞机??结合同学们上节课学习的知识,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吗?
[生](以地面为参照物)它们都在运动.
[生]它们运动的路线都是直的
[生]它们都在做机械运动.
[师]它们做机械运动的情况有没有什么区别呢?
[生]有.它们有的在天上飞,有的在地上爬.
[生]它们运动的快慢不一样.
[师]运动有快有慢,怎样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呢?
二、新课教学
1.速度
(1)概念
[想想议议]
[师]请同学们继续观看学校田径运动会上100 m决赛的盛况.
[放录像]
学校田径运动会100 m决赛
[师]在一片欢呼声中,100 m决赛的冠军产生了.同样是跑100 m的运动员,如何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都是百米运动员,他们跑的路程一样长.先到达终点的运动员用的时间短,他运动得就快.
[生]通过相等的路程,用的时间短的人运动得快.
[师]同学们归纳得很好.大家接着观看另一场精彩的比赛片断
[放录像]
24届奥运会万米赛片断
[师]比赛还在进行中,怎样比较运动员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看看他们谁跑在最前面,跑在最前面的人跑的路程最长,而时间一样.
[生]在相等的时间内,跑的路程长的运动员运动得快.
[师]通过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在路程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时间的长短来判断运动的快慢;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比较路程的长短来比较运动的快慢.请同学们继续关注下面的问题.
学校百米赛冠军的成绩是12 s,24届奥运会万米赛冠军的.成绩是28min,怎样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
[生]根据前面的方法,可以比较他们一段相同路程内的时间或比较他们一段相同时间内的路程.
[生]可以比较他们在1 s内运动的路程.
[师]请同学们分别计算他们在1 s内的路程.
一名同学板演
学生演算、教师巡视.
100m=8.33 m/s 12s
10000m 万米冠军:=5.95 m/s 1680s 百米冠军:
[师]在物理学中物体运动的快慢用速度(velocity)表示.同学们刚才求出的就是两名运动员各自的速度.速度等于什么呢?
[生]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
[生]刚才计算的是1 s内运动员跑的路程,所以说速度等于1 s内的路程.
[师]能不能分别计算出两名运动员在1 min内、1 h内跑过的路程,来比较他们运动的快慢呢?
[生]可以.
[师]“1s、1 min、1 h”都叫做单位时间,所以可以把速度定义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
[板书]速度等于运动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2)公式
[师]在以前的学习中,同学们肯定已经注意到,每一个物理量都有自己的表示符号.物理学上,路程用“s”表示,时间用“t”表示,速度用“v”表示.如果一个运动物体在“t”时间内运动的
路程是“s”,那么这个运动物体的速度该如何表示呢?请大家写出速度的表示式.
[生]v=s t
[师]这就是速度、路程和时间的关系式.即速度的公式.
(3)单位
[师]同学们可以由速度的公式,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讨论一下速度的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根据速度的公式可以看出速度等于路程除以时间,所以速度的单位是、由路程的单位除以时间的单位组成.如果路程的单位用米(m),时间的单位用秒(s),速度的单位就是米(m)除以秒(s).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国际单位制中:路程的单位是米(m),时间的单位是秒(s),速度的单位就写成米/秒(m/s),其中“/”表示除的意思,读作“每”,所以.米/秒(m/s)就读作“米每秒”.
物理凸透镜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2.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3.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难点】在探究过程中,学生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请结合上节课所学的知识思考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所成的像具有怎样的特点呢?(物体离照相机镜头比较远,成倒立、缩小的实像;物体离投影仪的镜头比较近,成倒立、放大的实像;物体离放大镜比较近,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教师引导: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呢?进而引出课题《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二)新课讲授
猜想与假设:学生猜想离凸透镜越近所成的像越大。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教师讲解:物体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物距,像到凸透镜的距离称为像距。出示实验器材:蜡烛、白色纸板、光具座等,介绍光具座的作用:使烛焰、凸透镜、光屏在同一直线上,并且可测量物距和像距。
小组讨论:根据现有实验器材如何判断成像的特点呢?像的虚实、大小、正倒与物体离凸透镜的距离有什么关系?请学生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进行为时十分钟的小组讨论。教师进行巡视指导。
教师总结:由于凸透镜对光的偏折程度跟透镜的焦距f有关系,所以在研究物距u的变化时,焦距可能是个应该注意的参照距离,因此在实验的过程中应该重点关注物距在焦距整倍数前后的成像情况。结合学生的讨论结果,总结实验步骤为:(1)把蜡烛放在较远处,调整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烛焰在屏上成清晰的实像,记录物距和像距,同时观察像的大小及正倒的变化规律;(2)不断把蜡烛向凸透镜移近,调节光屏的位置,多测几组,记录数据;(3)继续向凸透镜移动蜡烛并调整光屏位置,撤去光屏,从光屏一侧向透镜方向看去,记录数据。
教师提问:为使像能够更好被观察到,烛焰、凸透镜、光屏应该如何放置?
学生:应使烛焰的中心、凸透镜的光心、光屏中心在同一高度上。
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请大家以物理兴趣小组为单位,根据实验步骤进行实验,并将数据记录在书上表格内。
分析与论证:根据实验数据,与学生共同总结实验规律,并让小组代表将小组内所得的成像规律进行板书。
(三)巩固提高
焦距与像的虚实、正倒、大小有什么关系?
(一倍焦距是实像与虚像,正立与倒立的分界点;二倍焦距是放大与缩小的分界点。)。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学生总结。
2.作业: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运用到了凸透镜成像规律。
物理凸透镜教案10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章的核心,它是学生在学习第1节“透镜”,对生活中常用的透镜及对其成像情况获得丰富、具体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带着问题,用探究的方法研究本节的内容。本节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通过科学探究的活动,找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使学生在全过程中自主探究,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从而激发学生探究成像规律的兴趣,使学生能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新教材以探究凸透镜成像情况与物距关系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提出问题、猜想、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与结论”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产生兴趣、发现问题、激发矛盾、进一步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这样加深学生对凸透镜规律,又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生活中的透镜的成像原理。教材这样处理,体现了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思想。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①理解凸透镜成像规律。
②知道凸透镜成放大、缩小实像和虚的条件。
二、过程与方法
①能在探究活动中,初步获得提出问题的能力。
②通过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过程,体验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与方法。
③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学习从物理现象中总结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乐于参与观察、实验、制作等科学实践。
②通过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勇于探究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规律。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①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理解和认识。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难点
①指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建立起实验与物理模型之间的必然联系。
②组织、指导学生完成探究凸透镜规律的`实验。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新课导学(第1课时) (3分钟)
根据上节课生活中的透镜提出利用什么光学元件成像和成像有什么差异的问题,再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引入新课。
(回忆生活中的透镜成像情况并回答问题,并产生凸透镜有什么规律的想法,从而激发探究的兴趣。)
提出问题
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都有凸透镜,但有大小、倒正和虚实的差异,通过引导学生由凸透镜成像的差异提出凸透镜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有什么关系。
(学生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的成像情景,从而提出问题。)
猜想
继续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的同相点及不同点,引导学生针对像的大小、倒正和虚实分析并做出其与物距或者像距大小关系有关的猜想与假设,同时板书。
(学生讨论、观察投影仪、照相机和放大镜成像情况,做出猜想与假设。)
设计实验
指导学生要检验猜想是否正确需要实验,提出实验是探究物理知识最基本的一种方法。
给出器材,让学生根据猜想设
计实验方法,并说出器材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明确实验观察什么、测量什么和记录的数据以及实验的主要步骤及过程。
演示:根据学生的实验方法补充说明实验操作步骤、注意事项,如:蜡烛、凸透镜、光屏的摆放位置。
根据猜想,实验时先改变物距,由大到小进行几次实验。
并提醒学生怎样观察像;怎样记录物距、像距;注意分工合作。
教师巡视,对学生的探究过程进行指导,及时对学生探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导,并鼓励最先完成实验的学生填写黑板的数据.
(学生阅读、讨论、作答,举手发言。其他同学评估、改进实验方法。明确实验目的。
回顾凸透镜焦距测量的方法,并让两位学生测出本节课凸透镜的焦距.)
进行实验
教师事先画好表格,指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及数据思考得到什么结论,是否证实了猜想和假设,并进一步思考、归纳出凸透镜成像的规律并让学生以书面或口头形式表达自己的观点。
(分二人小组实验,观察记录,思考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记录、思考、作答。)
分析和论证
(第2课时)
(讨论思考得出凸透镜所成像的大小、倒正与物距或与物距和像距的大小关系有关,进一步综合、分析归纳出:
当u>2f时,成倒立、缩小的实验像;
当f
当u 成实像时,物距变小时,像距变大,像也变大。 ) 归纳小结 请学生小结本节课的收获,教师同时用Flash动画展示凸透镜成像规律. (从知识、方法、有什么体会方面小结,并观看动画进一步理解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活动给学生一个全新的体验,学生活动进行热热闹闹,但我们一定要注意,要达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的探究,通过培养学生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和论证的能力,使学生得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让学生亲身体验在不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过程中逐步完善和升华,深化对凸透镜成像规律的认识,从而用实验探究的方法来得出凸透镜成像规律的特点,使学生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和放大镜的原理。 【物理凸透镜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物理教案11-04 弹力的物理教案01-05 初中物理教案12-29 高二物理教案10-18 物理教案电压表12-30 初中物理动能和势能教案12-28 物理说课稿03-29 物理说课稿08-16 物理教学总结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