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教案

时间:2024-11-11 11:38:07 教案 我要投稿

初中生物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初中生物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初中生物教案

初中生物教案1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能力目标:通过对化石及化石挂图的观察、比较、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问题、解决问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结合我国出土的化石的事例及其研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结合生物进化历程学习,进一步增强学生爱护动植物的教育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

  1.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三、教学难点:

  化石所证明的四个结论。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由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2.案例分析1:学生阅读课本53页资料分析1。

  学生讨论分析:对不同地层中的化石进行分析、比较,发现了什么?为什么生物化石能作为生物进化的证据?

  教师归纳总结:说明生物是在不断地进化的,生物进化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的发展过程。

  3.案例分析2学生观察分析始祖鸟的一些形态特点。

  学生讨论得出:始祖鸟具羽毛、有翅、有牙齿、翅尖有趾爪、具有脊椎骨的长尾这些特点。讨论在这些特点中哪些是鸟的特点?哪些不是?是哪一类生物的特点?象分析马的变化一样来分析归纳出始祖鸟是处在爬行类和鸟类之间的过度类型是鸟类和爬行类的共同祖先。说明现代生物间有亲缘关系。

  4.案例分析3出示若干恐龙化石挂图。

  (1)介绍我国许多地方发现了不少恐龙化石和恐龙蛋的化石。指出恐龙属于古代的爬行动物,科学家对恐龙化石研究得出恐龙生活在大约1亿至2亿年前,遍布海、陆、空,陆地上有的恐龙体形巨大。

  (2)教师放事先录好的恐龙在地球上生活时间的自我介绍磁带。

  (3)学生讨论恐龙灭绝的原因。接下去教师放恐龙灭绝原因的磁带(恐龙的`自我介绍)。

  5.案例分析4:比较生物与人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组成的差异。

  6.讨论:

  (1)上述资料中,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问题时各采用了什么方法?

  (2)上述资料中,科学家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根据上述资料,你能队生物进化的历程作出怎样的推测。

  7.教师小结本节主要内容

  第2课时

  1.复习提问:结合原始地球景观挂图,利用特定的语音、语调来讲述原始.生命形成的条件和过程。

  2.出示生物进化系统树后,阐明原始生命由于营养方式的不同而出现两条进化路线,接着让学生回忆已学习过的植物和动物界中的几大类群主要特征。在此基础上逐一贴放各类生物(剪贴图)于系统树上,最后完成了整体图示,并且根据生物的进化总结出生物进化历程;

  3.分小组参与拼图竞赛,比一比哪一小组配合得好,能迅速而准确地把进化树重新拼合起来。教师组织学生自评、互评。

  4.引导学生完成技能训练:评价证据和假说。

初中生物教案2

  一、教学目标:

  1、进一步熟练制作临时装片和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胞,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区别动植物细胞结构的主要不同点。

  2、提高制作以及观察临时装片的技能。

  3、设计实验、改革实验,弄好自己的创新潜能,以此来体会科学探索的和方法是不断发展的,继续形成“胆大心细”的心理素质

  二、教学重点:

  说明人口腔上皮细胞的基本结构,比较动植物细胞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提高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

  1、制作临时装片过程中的刮取。

  2、细胞结构的观察。

  1、阅读书本P47方法步骤,出每个步骤:擦—滴—取—涂—盖—染—吸。(口要漱干净)

  2、这里面滴的与制作植物时不一样,不同在哪?(滴的是生理盐水)。因为动物细胞外面没有细胞壁,要使动物细胞处于活性的必须给它一个适合于它所在的环境,而0.9%的生理盐水就是适合于细胞生活的环境。就是为了维持细胞正常的形态。生理盐水的成分就是0.9克盐99.1克水。

  3、注意,取口腔上皮细胞的时候是在口腔两颊取。

  4、因为口腔上皮细胞比较难找,要把已经做好的口腔上皮细胞涂片给学生看,让他们准确找到细胞。

  四、布置作业:生物实验报告册P10、13、16

  教学反思:

  因为有了上一节课的植物细胞的实验,这一实验学生比较容易操作,但有的学生觉得在口腔里面取细胞很恶心,要教育他们科学。对于口腔里面的上皮细胞,压片时并没有植物那样容易,可以老师先做好一片示范的在讲台,让学生先了解这些上皮细胞成什么形态后再自己观察,这样易于学生找到细胞,而且也不用老师逐个指导。很多同学做实验的时候没有找到细胞,虽然有的书上写在实验中可以先染色后盖玻片,但对于这个实验来说,先盖玻片后染色成功率更高。

初中生物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概述肺与外界气体交换的过程。

  2.通过小组讨论,提高动手能力及合作能力。

  3.体验发现的乐趣,增强热爱科学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难点】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让学生将手放在胸前,深深的吸气和呼气,感受胸部的运动。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胸部是怎样运动的?(吸气胸部向外扩;呼气胸部向里缩。)

  提问:我们能够感受到呼吸时胸部的变化,那么呼吸到底是怎样的过程呢?导入新课。

  (二)新课教学

  1.多媒体展示肺部图片,提问:肺的位置、形态特点及生理功能?

  (它位于胸腔内,左右各一个,左肺有两叶,右肺有三叶。在你不知不觉中,你的肺在有节奏地呼气和吸气,一分钟大约呼吸16次。)明确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2.播放呼吸时胸廓和肋骨变化的Flash动画,组织学生观察肋骨和胸廓的'变化。提问:在吸气和呼气时肋骨是怎样运动的呢?胸廓是如何变化的呢?

  (吸气时,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增大;呼气时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缩小。)

  3.提问:是什么导致胸廓容积的扩张和收缩呢?学生无法解释,教师讲解原因:胸廓的扩张和收缩,是肋骨间的肌肉收缩和舒张的结果,还与膈的运动有关。顺势介绍膈的位置及组成。

  4.再次播放视频,提问:呼气和吸气时,膈肌怎么运动的,胸廓容积又有怎样变化的?同时组织学生填写表格。

  (在吸气时,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呼气时正好相反,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

  5.过渡:胸廓的变化与呼吸有什么关系呢?是由于胸廓扩大导致吸气,还是因为吸气后使胸廓扩大?(学生疑惑。)

  6.教师进行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讨论:气球在什么情况下胀大?在什么情况下回缩?分别模拟胸腔内部的哪些变化?如果气球破损漏气,或者罩口密封不严,结果会怎样?

  (放松橡皮膜时,气球胀大;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气球回缩;放松橡皮膜模拟的是膈肌舒张,胸廓变小,胸腔内气压变大,肺变小,呼气。橡皮膜向上运动时,模拟的是膈肌收缩,胸廓变大,胸腔内气压变小,肺变大,吸气;气球没有变化。)

  7.教师组织学生讨论:肺与外界如何进行气体交换的呢?

  (肺富有弹性,当肋骨间的肌肉和隔肌收缩使得胸腔容积扩大时。肺便扩张,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降低,于是外界气体就被吸入。当肋骨间的肌肉和膈肌舒张使得胸腔容积缩小时,肺便收缩,肺内的气体压力相应増大,于是气体就被呼出。这就是肺与外界的气体交换。)

  (三)巩固提升

  出示放松橡皮膜、气球胀大状况示意图,学生判断是吸气还是呼气。

  (四)课堂小结

  学生分享本节课的收获。

  (五)布置作业

  查资料了解呼气、吸气成分的变化。

初中生物教案4

  教学目标:

  1.举例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难点: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教学设计:

  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通过各个事物特征的比较,可以把握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认识事物的本质。对不同生物种类的形态结构进行比较,可以推断他们之间的亲缘关系。

  举例:

  1、化石

  化石:生物的遗体、遗迹或生活痕迹,由于某种原因被埋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形成的。

  科学家通过对化石的研究发现,鱼类的化石在比较古老的地层中出现,而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则在越来越晚近的地层中才出现。以上事实告诉我们,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低等;距今越晚近的地层中,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所以说在研究生物进化的过程中,化石是非常重要的证据,也是最直接的证据。

  2、始祖鸟

  通过比较发现,始祖鸟的身体结构特点及和爬行动物有相同之处,又与鸟类有相同之处,由此可以推断始祖鸟是古代爬行动物进化成鸟类的中间产物。

  3、细胞色素c

  细胞色素c是一种蛋白质,科学家比较了一些生物的'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的差异,发现人与黑猩猩的差异最小,与马的差异则大一些,而与果蝇、向日葵的差异则更大,因为蛋白质在基因的控制下合成,基因控制生物的形状,由此可以推测人与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与果蝇、向日葵的的亲缘关系最远。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1、读p55页进化树

  动物:原→腔→扁→线→环→软→节→棘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植物:藻→苔→蕨→裸→被

  2、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3、在生物进化的过程中,有一些新的物种产生,也有一些物种灭绝,如恐龙。各种生物在进化中形成了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一、研究生物进化的方法----比较法

  二、生物进化的大致历程

  历程:

  动物:原→腔→扁→线→环→软→节→棘皮→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植物:藻→苔→蕨→裸→被

  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课后巩固:

  1、生物进化的直接的证据是

  a.化石b.比较胚胎学c.解剖学d.陨石

  2、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

  a.数量越多b.种类越丰富c.越复杂、越高等d.越简单、低等

  3、与始祖鸟相似的生物是()

  a.鱼、鸟类b.鸟类、爬行类c.爬行类、哺乳类d.鱼、哺乳类

  4、脊椎动物的进化历程大致是

  a.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和哺乳类b.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哺乳类

  c.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d.鱼类→爬行类→两栖类→鸟类→哺乳类

  5、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真正陆生脊椎动物是()

  a.古代鱼类b.古两栖类c.古爬行类d.鸟类

  6、如果两种动物的化石在同一岩层中发现,由此可推测两者()

  a血缘关系很近b生存年代很近c生活习惯很相近d个体构造很相近

  7、物种a化石比物种b化石在较晚地层中出现,由此可推测两者

  a.物种a比物种b数量多b.物种a可能是较晚形成的

  c.物种a由物种b进化而来d.物种b由物种a进化而来

  8、化石证据表明,有的物种只存活了短暂的时期就绝灭了。下列哪种说法最准确()。

  a.这些生物体缺乏可遗传的变异b.它们的生活环境太恶劣

  c.这些生物体的食量太大d.它们的生殖能力太弱

  9、细胞色素c是构成生物体的一种重要蛋白质,它是由许多氨基酸组成的。可学家通过分析比较马、驴、兔、蛇、龟和鲸6种动物的细胞色素c,发现马的细胞色素c和其他五种动物细胞色素c的氨基酸有一些差异,其中马与驴有1个氨基酸不同,与兔有6个不同,与蛇有22个不同,与龟有11个不同,与鲸有5个不同。

  (1)基于这些数据,与马的亲缘关系最近的是驴,最远的是蛇。

  (2)你认为以上资料涉及到的研究方法是比较法。

  (3)你认为这种方法能确定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亲缘关系吗?为什么?

  答:能。通过比较生物体的物质组成,可以确定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即物质组成越相似,说明他们的亲缘关系越近。

初中生物教案5

  教学目标

  1、通过网络等各种途径获得信息的方法

  2、组织学生调查本市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交流合作能力。

  教学重点:

  认识可持续发展对生物圈的重要意义,关注环境问题,形成环保意识。

  教学难点:

  认识生物圈中的各种资源有限性

  教学方法:

  调查法,讨论法,小组合作学习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收集的有关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资料,学生提前做好的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调查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物圈是人类和其他各种生物的共同家园,但是,人类活动强烈地干扰生物圈的自然发展,并逐渐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资源的枯竭,这不仅破坏了自然界各种生物的.生存条件,而且已经达到威胁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地步。下面请同学们谈谈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

  二、新课讲授

  生:(第一组学生代表)我们从网上收集到如下资料:近年来,由于人类不注重保护环境,地球环境日益恶化。人类活动对生物圈的影响(图片展示)

  土地利用对生物圈的影响

  砍伐森林对生物圈的影响

  环境污染对生物圈的影响

  师:这组同学调查得很好!现在请大家讨论:目前生物圈的状况如何?要不要采取措施保护?

  生:热烈讨论、总结。

  得出结论:保护生物圈刻不容缓。

  生:(第二组学生代表)汇报提前做好的本地区土地和水资源及其利用状况的调查

  淮北市在塌陷土地和塌陷湖的再利用方面的成就(图片展示)

  师:第二组准备得非常充分!如何才能保护好生物圈?展示保护生物圈的措施

  (图片展示)与环境有关的纪念日

  延伸拓展:作为一名中学生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生物圈?建立环保小组,制定环保计划

  生:(第三组学生代表)介绍垃圾分类方法,生活中环保节能的小知识

  学生讨论、交流,师生共同总结得出生活中环保节能的具体做法,发出环保倡议,树立绿色生活,节约为先的理念。

  三、总结巩固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四、作业布置:建立环保小组,落实环保计划

初中生物教案6

  教学目标

  1、了解释绿色植物在光下制造淀粉等有机物

  2、探究光是绿叶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

  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学情分析

  1、七年级同学对生物科学有着浓厚的兴趣,参与性强、讨论积极性高,愿与同学合作探究学习,敢于大胆质疑。

  2、虽然学生具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和知识储备,如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知道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对光合作用也有所了解。但由于是起始年级学生的学习能力有限,尤其是动手实验能力、社会实践能力不足,在开展教学活动时会有一定的困难。

  3、学生还没有十分熟悉实验室一些常见仪器的使用方法,有些实验仪器学生第一次涉及,如酒精灯的正确使用等,需要课前培训部分学生以利于探究实验的顺利进行。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教学过程

  课前教学准备

  课前由实验小组的同学与教师共同进行

  (1)实验器材的准备

  (2)选择健壮的天竺葵或其它叶片绿而薄的植物两盆,一盆在暗处放置24小时一盆放置在光下。一盆银边天竺葵或其他银边植物。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教师讲述:宁夏灵武是优质大枣基地,全国许多地方人们喜欢吃灵武大枣,摘枣子、采苹果,还可以体验一把挖土豆的乐趣。那你知道土豆中主要含什么有机物吗?

  探究一:土豆中含有淀粉吗?

  提示学生回忆:馒头成分的鉴定?由此学生可联想到淀粉的鉴定方法。遇碘变蓝。

  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向土豆切面上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结论:含有淀粉

  探究二:土豆中的淀粉来源于哪呢?

  土豆中的淀粉是从哪来的呢?土豆生长在什么地方?土中,土豆是不是直接从土中吸收的淀粉呢?我们看看土中有无淀粉。

  演示实验:学生向土壤溶液中滴加碘液,观察现象。

  结论:不是来源于土壤,可能来源于叶片。

  探究三:绿叶的哪里含有淀粉吗?

  1、试验要先放好装置,再点酒精灯;

  结束后要先撤酒精灯,(叶色变黄),再用试管夹将大烧杯连同内部装置一起取下;

  2、使用酒精灯不能近距离围观。

  (二)引导实验过程:实验装置的装配

  1、将大烧杯倒入适量清水;

  2、将小烧杯(小锥形瓶)倒入少量酒精;

  3、将叶片放入小烧杯(小锥形瓶)中;

  A:普通天竺葵;B:银边天竺葵

  4、将盛有酒精叶片的小烧杯(小锥形瓶)缓缓放入大烧杯中

  5、架好三脚架,放上石棉网,将大烧杯放在石棉网上

  6、点燃酒精灯,将酒精灯缓缓推至三脚架石棉网下方加热大烧杯

  (三)给出实验步骤:

  1、把叶片放入盛有酒精的小烧杯(小锥形瓶)隔水加热,使叶绿素溶解,至叶片变黄色

  A:普通天竺葵(见光,遮光)

  B:银边天竺葵

  2、用清水漂洗叶片,再把叶片放到培养皿里,滴加碘液

  3、稍停片刻,用清水冲掉碘液观察叶色变化

  观察实验过程并针对实验步骤进行提问,观察动手得到结果

  分析实验结果:遇碘变蓝。

  实验结论:绿色植物的绿色部分见光后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淀粉。亲自动手参与实验并得出结论后对实验前的疑问进行解答,并对实验提出改进的方案。

  教学反思

  1、遵循上述的教学设计,符合《课程标准倡导的》“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倡导探究教学”为指导思想,课前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放手组织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2、在活动中教师鼓励评价让学生在一种宽松、自主、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感到教师是他们最有力的支持者,这样可以促进学生自由地表现其探究欲望和探究行动。

  3、这是一节实验探究课,学生是活动的主体,课堂不是很有序严谨,各种偶发情况都会发生,这就需要教师不仅要备好课上好课而且备好学生。

  3、这节课的教学秩序我做的了调整,引课从身边的实例讲起,让学生体到知识离生活很近。舍弃了阅读经典的海尔蒙特实验引发的思考,但可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想想议议,去设计,启迪创新。

初中生物教案7

  知识与能力:

  了解文中介绍的生态环境知识,了解生物入侵者的有关情况。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

  2.分析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教学重点

  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文章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了解生物“污染”,增强防范意识,为建设家园、保护家园而努力。

  课时安排:1课时

  一、科技高度发达的21世纪,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正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挑战,环境问题已成了摆在人类面前的亟待解决的问题,而生态问题则又是当今世界环境问题的中心议题。“生物入侵者”是什么?大家对此可能会感到陌生。要知道,这正是人类自己挑起的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能不引起我们高度警觉,今天,让我们走进梅涛的《生物入侵者》去寻找答案。

  二、自读课文

  1.圈划生字词

  栖息 (qī) 藩篱 (fān) 归咎 (jiù ) 河蚌(bàng) 厄运( è) 蜥蜴(xī yì ) 劫掠( jié )

  酝酿(yùn niàng ) 蒲公英(pú)五彩斑斓 (bānlán)

  啸聚山林(xiào) 棕树蛇(zōng)束手无策(shù )

  扼制( è)物竞天择 (jìng)无动于衷(zhōng)

  2.字词积累

  在劫难逃:命中注定要遭受祸害,逃也逃不脱(迷信)。现在借指坏事情一定要发生,要避免也避免不了。

  束手无策:比喻没有办法。

  无动于衷:心里一点不受感动;一点也不动心。

  五彩斑斓:灿烂多彩。

  3. 用恰当的词语表达句中划线部分的意思

  (1)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遭受灾祸,逃也逃不掉。(在劫难逃)

  (2)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那些适应能力和繁殖能力极强的动植物,人们仍将没有任何办法。(束手无策)

  (3)仅在美国,每年由“生物入侵者”造成的经济损失就高达两千多亿美元,面对这样的天文数字,人们岂能心里一点也不有所触动?(无动于衷)

  (4)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在山林里拉帮结伙,为害一方。(啸聚山林)

  三、整体感知

  1.划分层次

  第一部分(1~4):什么是“生物入侵者”?它有什么危害?

  第二部分(5):生物是怎样入侵的?

  第三部分(6~8):我们该怎样对待“生物入侵者”?

  2. “生物入侵者”的定义?

  专家们把这种原本生活在异国他乡、通过非自然途径迁移到新的生态环境中的“移民”称为“生物入侵者”。

  3. 为什么人类早期没有“生物入侵者”?

  人类文明的早期,陆路和航海技术尚不发达,自然界中的生态平衡并没有受到太大破坏……都是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条件下缓慢进行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都非常有限,因此不会造成生态系统的严重失衡。

  4. 在第三、四自然段中,作者列举了几样“生物入侵者”?

  斑贝 天牛 红蚂蚁 棕树蛇

  5.阅读课文第四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1)请概括这段文字说明的中心。

  “生物入侵者”对被危害的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方法:找出中心句)

  (2)本段的第一句话起什么作用?文中还有其他段落的作用和它相同吗?

  承上启下。第六自然段。

  (3)这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列数字、举例子

  (4)这段文字的结构是怎样的?

  总分

  6. 换词比较,谈谈其好处

  (1)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斩尽杀绝.

  (2)关岛本地的大多数鸟类已被棕树蛇斩尽杀绝.

  两处表述的差异是:_采用列数据显得更真实更可信_.

  (1)悄悄到达的.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的目的.

  (2)事实上许多异地生物通过非自然途径到达新的环境,正是通过跨国贸易的途径.

  两处表述的差异是:_采用打比方显得更简洁更生动_.

  7. 本文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说说这样安排说明顺序的好处。

  (1)引出话题:介绍 “生物入侵者”的概念(1)

  (2)摆出现象: “生物入侵者”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作用(2-4)

  提出问题

  (3)探究原因:入侵的途径和增多原因(5)

  分析问题

  (4)生物学和生态学界的两种不同态度(6-7)

  (5)措施世界各国都在采取相应的措施(8)

  解决问题

  (逻辑顺序,运用逻辑顺序符合人们的认知规律,且使文章结构严谨、层次分明。)

  四、文章主旨:

  本文从各个方面介绍了生物入侵者、生物入侵者造成的危害及各界人士对此的不同观点。以引起读者对生态环境的重视。

  五、布置作业

  文中生物学和生态学界对待“生物入侵者”的两种观点,你赞同哪一种?面对“生物入侵者”,我们人类应该做些什么?

初中生物教案8

  课前检测: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2、生物的化石在地层中的出现有一定的顺序:越古老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简单、越低等;距今越近的地层,成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复杂。

  教学目标:

  1.模拟保护色的形成过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选择学说,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重点难点:

  一、 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

  读p58页图24:1850年,英国曼彻斯特地区的桦尺蠖大多数是浅色的,只有少数是深色的

  读p58页图25,100年后的1950年,曼彻斯特已成为一个工业城市,树皮被熏成黑色,结果深色桦尺蠖变成了常见类型。

  思考:它们的数量为什么随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保护色:

  1、 生物进化的原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内因:可遗传的变异

  外因:环境的变化

  生物的后代会发生不同的变异,若变异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能生存下来;若变异不能与生活环境相适应,则具有此种变异的后代就不能生存下来,将会被自然界淘汰。

  二、达尔文自然选择: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

  1859年,达尔文出版了《物种起源》这一划时代的巨著。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达尔文根据20多年来积累的资料,以自然选择学说为中心,从遗传、变异、人工选择、生存斗争和适应等方面论证了物种的起源。该书强调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给神创论以沉重的打击。《物种起源》是关于生物进化理论的重要著作,是生物学研究历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①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②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过度繁殖 达尔文发现,地球上的各种生物普遍具有很强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几何比率增长的倾向。达尔文指出,象是一种繁殖很慢的动物,但是如果每一头雌象一生(30~90岁)产仔6头,每头活到100岁,而且都能进行繁殖的话,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对象的后代就可达到1 900万头。因此,按照理论上的计算,就是繁殖不是很快的动、植物,也会在不太长的时期内产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满整个地球。但事实上,几万年来,象的数量也从没有增加到那样多,自然界里很多生物的繁殖能力都远远超过了象的繁殖能力,但各种生物的数量在一定的时期内都保持相对的稳定状态,这是为什么呢?达尔文因此想到了生存斗争。

  生存斗争 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强大,但事实上,每种生物的后代能够生存下来的却很少。这是什么原因呢?达尔文认为,这主要是繁殖过度引起的生存斗争的缘故。任何一种生物在生活过程中都必须为生存而斗争。生存斗争包括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斗争,生物种内的斗争,如为食物、配偶和栖息地等的斗争,以及生物种间的斗争。由于生存斗争,导致生物大量死亡,结果只有少量个体生存下来。但在生存斗争中,什么样的个体能够获胜并生存下去呢?达尔文用遗传和变异来进行解释。

  遗传和变异 达尔文认为一切生物都具有产生变异的特性。引起变异的根本原因是环境条件的改变。在生物产生的各种变异中,有的可以遗传,有的不能够遗传。但哪些变异可以遗传呢?达尔文用适者生存来进行解释。

  适者生存 达尔文认为,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容易在生存斗争中获胜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变异的个体,则容易在生存斗争中失败而死亡。这就是说,凡是生存下来的生物都是适应环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对环境不适应的,这就是适者生存。达尔文把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达尔文认为,自然选择过程是一个长期的、缓慢的、连续的过程。由于生存斗争不断地进行,因而自然选择也是不断地进行,通过一代代的生存环境的选择作用,物种变异被定向地向着一个方向积累,于是性状逐渐和原来的祖先不同了,这样,新的物种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环境是多种多样的,因此,生物适应环境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所以,经过自然选择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样性。

  请按照自然学择学说解释长颈鹿的进化。

  答:略

  补充:

  最先对长颈鹿的长颈作出解释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拉马克(1744—1829)在达尔文之前就已经认识到生物是不断发生进化的,并提出了两条著名的法则:一是用进废退,二是获得性遗传。

  拉马克认为,环境变化是生物变化的原因。环境变化了,使得生活在这个环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有的.器官则由于没有使用而退化;这些变化了的性状,即后天获得的性状是能够遗传的。拉马克常以长颈鹿的进化过程为例,来说明他的进化思想。拉马克认为,长颈鹿的祖先,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环境里,不得不经常努力地伸长颈和前肢去吃树上高处的叶子,由于经常使用,颈和前肢逐渐地变得长了一些,并且这些获得的性状能够遗传给后代。这样,经过许多世代,终于进化成为现在所看到的长颈鹿。

  二、人工选择

  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有目的对自然界出现的生物变异进行选择,形成生物新类型的过程。达尔文认为,饲养动物和栽培植物是长期人工选择的结果。现已成为选育农作物和家畜家禽优良品种的重要手段。

  板书设计:

  第三节 生物进化的原因

  一、生物进化的原因: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内因:可遗传的变异

  外因:环境的变化

  二、自然选择:(自然界)

  1、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着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这就是自然选择。

  2、自然选择的过程:过度繁殖,生存斗争 ,遗传和变异,适者生存。

  三、人工选择:(农作物和家畜家禽)

  课后巩固:

  1、下列属于 保护色对生物的作用的是( )

  a一起敌害警觉而被吓跑 b不易被其他动物发现 c有利于躲避敌害 d有利于捕食猎物

  2、澳大利亚东部有一种外形奇特而美丽的琴鸟,他们大都在冬季繁殖,这样可以避免兔、蛇等前来偷食他们的卵和雏鸟,这是( )

  a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b变异造成的 c条件反射造成的 d自然选择的结果

  3、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是( )

  a产生了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b产生了可遗传的不利变异

  c产生了不可遗传的有利变异 d产生了可遗传的不利变异

  4、在以下生物的特点中,是人工选择结果的是( )。

  A来航鸡每年下蛋200多枚 B一条雌蛔虫每天产卵20万粒

  C长颈鹿颈长,腿长 D鸵鸟有一对退化的翅??

  5、中国是世界上金鱼品种最多的国家。形成众多金鱼品种的原因是( )。

  A水环境的多样性 B自然选择 C金鱼的适应能力强 D人工选择

  6、现在长颈鹿的颈部都很长,这是由于( )的结果。

  A常用颈部 B人工选择 C不断变异 D自然选择

  7、生物进化的内因是( )。

  A遗传和变异 B生殖 C生长和发育 D环境的变化

  8、达尔文发现在大风经常袭击的情况下,可格伦岛上的那些有翅昆虫,要么翅很强大,要么翅退化,没有中等大小翅的种类,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是否经常使用翅膀的结果 B食物获得有多有少的结果

  C定向变异的结果 D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9、冬天的雷鸟体色是白色,而夏天它却呈现褐色,这种现象时( )。

  A生物具有保护色 B雷鸟随意改变自己的体色

  C因为冬天较冷,夏天较热 D夏天阳光较强烈

  10、自然界中生物进化的外界原因是( )。

  A环境的改变 B其他生物的影响 C气温的变化 D人工选择的结果

  11、生物生存必然发生生存竞争的原因是 ( )。

  A生物好斗的本性 B竞争是自然存在的

  C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空间等有限 D为了产生更好的后代

  进化教案篇4

  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生物进化的证据。

  2.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重点:

  1.生物进化的证据

  2.生物进化的总趋势。

  难点:运用对比的方法对生物的进化进行研究。

  教学过程(1课时)

  (一)导入

  提出问题,引出新课:地球上生活着丰富多彩的生物,有绿色开花植物,有脊椎动物,有无脊椎动物……这些种类繁多的生物类群,是怎样由地球上最初的原始生命演变来的呢?

  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节生物进化的历程

  (二)生物进化的证据

  科学家是如何了解进化的历程的?科学家又是怎样知道地球是曾经生活过什么类型的生物?生物化石可以作为研究地球曾经生活过的生物的材料,通过化石了解生物进化的历程。

  cai展示化石图片

  ⑴什么是化石?

  ⑵化石仅仅具有收藏和观赏价值吗?它还有什么更重要的价值?

  学生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思考

  cai展示马的进化过程

  讨论:马的进化过程

  观察、比较、讨论,回答下列课题:

  ⑴比较不同时期马的形态、结构有什么不同?

  ⑵比较不同时期马生活环境有什么不同?

  ⑶通过以上比较,你可以得出那些结论?

  讨论:鸟的进化过程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仔细研究各种鸟化石的结构特征,找出“鸟可能起源于古代爬行动物”的证据。

  ⑵研究各种鸟化石,排列出它们进化的顺序。

  cai展示相关化石图片

  学生分析、思考回答。

  讨论:生物进化历程

  根据以上马以及鸟类的进化过程分析生物进化历程

  ⑴比较、研究不同地质年代中发现的化石,找出化石类型与地层的关系;

  ⑵总结以上研究,得出进化规律。

  cai展示

  (三)生物进化的历程

  与原始生命起源一样,生物进化的历程也是极其漫长的过程。现在地球上的丰富多彩的生物界是经过漫长的历程逐渐进化形成的。

  活动: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拼图

  小组讨论,研究以下课题:

  ⑴小组阅读、讨论,尝试在进化树上写出代表生物的名称及其所属的生物类群。

  ⑵仔细阅读、讨论进化树,尝试分别说出动物、植物的主要进化历程。

  ⑶进一步讨论,归纳出生物进化规律.

  ⑷游戏:对应两组交换自制的生物进化拼图,并在不看书的情况下,比一比哪个组配合得好,拼得好,拼得正确。

  分析植物以及动物的进化历程

  在进化的早期,由于营养方式的差异,原始生命的一部分进化为具有叶绿素的原始藻类,另一部分进化为不含叶绿素的原始单细胞动物。以后,这两类原始生物分别沿着一定的历程发展为动物界和植物界。

  cai展示

  完成拼图

  科学家在研究生物进化的历程过程中对不同类群的生物进化比较,对比不同类群的生物的结构、功能和生活习性,发现各类生物的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一般说来,亲缘关系近的生物类群,相同的特点较多,反之较少。根据分析比较,找出不同类群生物的关系和进化发展的顺序。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对植物和动物两类生物中的不同类群分析比较,认识它们的进化历程。

初中生物教案9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了解细菌的发现过程。

  ②了解细菌的形态类型、基本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特点。

  2、能力目标:

  ①通过巴斯德的实验,让学生参与探究细菌发现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②通过细菌与动植物细胞比较,推测细菌营养方式,培养学生分析和思考能力。

  3、情感目标:

  ①认同科学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密切相关。

  ②重视搞好个人卫生。

  二、重点和难点:

  ①细菌形态结构的特点。

  ②细菌的营养方式和生殖。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讨论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细菌的`发现

  1、过渡:为什么我们时时刻刻在与细菌打交道,却又不了解细菌呢?

  2、学生阅读课本58—59页。

  3、知道了解巴斯的实验。

  (二)细菌的形态结构:

  1、过渡:细菌很小,却看不到,那么它们的形态、结构是怎样的呢?

  2、细菌图片展示。

  (三)细菌的生殖:

  1、过渡:我们熟悉的生物大多是怎样繁殖的?

  2、课件展示。

  (四)课堂练习:

  (五)作业:

  附板书

  第二节细菌

  一、细菌的发现

  二、细菌的形态和结构

  1、形态、球形、杆形、螺旋形;

  2、结构: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

  三、细菌的生殖:分裂生殖

初中生物教案10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

  (2)种群、种群基因库、基因频率的概念,以及基因频率的计算方法。

  (3)突变和基因重组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的原因。

  (4)自然选择在生物进化中的作用。

  (5)隔离的概念和类型,以及隔离与物种形成的关系。

  2.能力目标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总结能力。

  教学重难点

  (1)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及其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2)运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解释生物界的现象,既是本课题的重点,又是难点

  (3)对达尔文学说的评价是教学的难点

  (4)达尔文学说的主要内容和各要点之间的关系,以及用达尔文学说解释生物的适应(5)性、生物的进化,这成为组织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一] 导课

  世界上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这个问题困扰了人类几千年!对于这个问题,首先是神学家们作出了“解释”:先有鸡,因为上帝创造了鸡,然后让鸡下蛋!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不相信上帝了!没了上帝,上帝创造了鸡的“解释”也就没人相信了。于是关于生物起源、进化的种种猜测又被提了出来……我们已经知道地球上现存的有记载的生物种类大约200多万种,还有许许多多种生物没有被我们发现。

  没有发现的生物数目可能要比已经发现的多10倍,更何况已经绝灭的生物比现存的还要多得多,据估计,曾在地球上生活过的生物种数可能多达5亿~10亿。这么多的生物从无到有,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一批又一批地“踏上”地球,又“远离”地球走向死亡,进行着自然界的“新陈代谢”,这就是生物的进化。

  [二]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

  1.主要内容

  师讲述:进化的原因是什么呢?拉马克关于进化的用进废退学说

  拉马克是进化论的奠基者,他在18世纪初提出了用进废退的进化学说:环境的改变是导致生物进化的原因。环境改变了,生物的生活方式也要跟着变,有的器官由于经常使用而发达起来,有的器官则由于长期不使用而萎缩退化了。

  师讲述:在19世纪,达尔文提出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核心的生物进化论。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呢?

  放映录像:非洲草原野牛四季生活及生殖过程,重点放映迁徙路径大河时,许多野牛个体被淹死或被鳄鱼吃掉的情景。

  师引导:学生根据录像及初中所学有关知识总结归纳出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是:过度繁殖,生存斗争(生存竞争),遗传变异,适者生存。

  师引导:指导学生明确以下内容:

  (1)任何一种生物的繁殖能力都很强,在不太长的时间内能产生大量的后代。但因为生物的生存条件有限,生物在争夺有限的`空间和食物的情况下,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种与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着激烈的生存斗争,斗争的结果是一部分个体被淘汰。例如:鲤鱼在繁殖季节,雌鱼会产许多卵,雄鱼也会产下大量的精 子,但是能够形成受精卵是少数;受精卵形成后,在孵化的过程中个体弱小的幼鲤又会被淘汰掉,能够存活下来的只是很少的一些个体。

  (2)在生存斗争中,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将幸存并会将这些变异遗传下去;而不利变异个体则很容易地被淘汰掉。达尔文把这种适者生存,不适者被淘汰的过程叫做自然选择。在长期的自然选择过程中,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变为显著变异,从而产生了适应特定环境的生物新类型,这就是生物进化的原因。

  (3)自然选择学说科学地解释了生物进化的原因及生物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但由于受到当时科学发展水平的限制,自然选择学说对于遗传和变异的本质,自然选择如何对可遗传的变异起作用的问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

  2.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提出

  近些年来,生物学家在达尔文的进化理论的基础上,将遗传学、生态学等研究成果引入到进化论的研究中,形成了以自然选择学说为基础的现代生物进化理论。

  [三]、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简介

  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包括:

  (1)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2)突变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

  (3)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

  (4)隔离导致物种的形成。

  1.种群的定义

  师:举例:

  (1)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鲤鱼;

  (2)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3)一片草地上的全部植物;

  (4)一片草地上的全部蒲公英。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出(1)与(4)属于种群。

  师生归纳:种群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2.种群的特点

  (1)种群的个体之间具有年龄和性别的差别,并不是机械地结合在一起。

  (2)种群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单位。个体之间彼此可以交 配,并通过繁殖将各自的基因传递给后代。

  师:种群为什么是进化的单位呢?

  出示资料:大熊猫的生存

  从进化上看,大熊猫己经历了小大小的兴衰历程,从分布范围看,它已由厂布于亚洲东部而退缩到中国。特别是近半个世纪以来,人类生产活动无节制地扩展,大熊猫分布区已由约5万平方公里缩小到1万多平方公里,数量不足1000只,且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20多块岛屿状孤立地带。

  由于大熊猫的分布是呈岛屿状的小种群,每个种群的个体数不足50只。难免导致它们近亲繁殖而使其丧失遗传多样性,最终导致种质较差的小种群逐一灭绝。加之大熊猫食性单一,若遇大熊猫主食竹周期性地开花枯死(约60年一周期),必然导致大熊猫因食物匮乏而饿、病死亡。

  3.基因库、基因频率

  生:阅读教材p65,找出基因库和基因频率的概念。

  师生归纳:种群的基因库是指一个种群所含有的全部基因。不同的基因在种群的基因库中所占的比例是不同的。

  师举例:我们知道多指为显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而绝大多数人表现为正常。白化病是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绝大多数人表现正常。

  师生归纳:基因频率是指某种基因在某个种群中出现的比例。

  生质疑:怎样才能知道某种基因的基因频率呢?

  我们可以通过抽样调查的方法获得。

  师引导:学生计算这样一个例子:从某种生物的种群中随机抽出100个个体,测知其基因型分别为aa、aa、aa的个体分别为30、60和10个,问其中a基因频率为多少?a基因频率为多少?

  解法一:通过基因型计算基因频率,就aa、aa、aa来说,每个个体可认为含有2个基因,则100个个体共有200个基因:

  a基因频率=(2×30+60)÷200=60%

  a基因频率=(2×10+60)÷200=40%

  解法二:通过基因型频率计算基因频率,即一个等位基因的频率等于它的纯合体频率与1/2杂合体频率之和,则:

  a基因频率=30%+(1/2)×60%=60%

  b基因频率=10%+(1/2)×60%=40%

  从上述可知,种群中一对等位基因的频率之和等于l(其基因型频率之和也等于1)。

  生质疑:种群中某基因的频率是否一直不变呢?让我们观看一个课件。

  生观看:用cai课件模拟英国曼彻斯特地区桦尺蠖从19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浅色型桦尺蠖和黑色型桦尺蠖所占比例发生剧烈变化的过程。

  1850年以前该地区的桦尺蠖以浅色为主,黑色个体很少。随着英国工业的发展,工厂排出的煤烟使环境发生了改变,黑色桦尺蠖与浅色桦尺蠖的数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黑色型达到了95%左右,浅色型由余下了5%左右。

  师生归纳:由此可见,种群中的基因频率是在不断改变的。种群中的个体一代一代死亡,但基因库却在代代相传的过程中保持和发展。

  结论:生物进化过程实质上就是种群基因频率发生变化的过程。所以说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单位。

  [四]教学目标巩固

  1.自然选择题学说的主要内容之间的关系

  (1)过度繁殖为自然选择提供更多的选择材料,加剧了生存斗争。

  (2)变异是不定向的,具有有利变异的个体通过遗传在后代中得到积累和加强,产生适应环境的新类型,这是生物多样性和适应性形成的原因,因此遗传变异是生物进化的内在因素。

  (3)自然选择是定向的,决定着生物进化的方向。

  (4)自然选择是通过生存斗争来实现的,生存斗争是生物进化的动力。

  (5)适应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2.达尔文在北大西洋东部以马德拉群岛上发现有550种昆虫,其中有200种昆虫的翅已退化,不会飞翔,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 )

  a.生存斗争的结果 b.食物中缺乏翅生长的物质

  c.定向变异的逐代积累 d.自然选择的结果

  答案:d

  3.从某生物种群中随机抽出1000个个体,测知基因型为bb、bb、bb的个体分别为300个、600个和100个。

  (1)在这1000个个体中,b基因有 ;其基因频率为。

  (2)在这1000个个体中,b基因有 ;其基因频率为。

  答案:(1)1200 60% (2)800 40%

  4.下列生物属于种群的是( )

  a.一块水田里的全部水稻、水草、鱼、虾及其他生物 b.一块朽木上的全部真菌

  c.一块棉田中的全部幼蚜,有翅和无翅的成蚜 d.一个池塘中的全部鱼

  答案:c

  5.根据达尔文的进化学说,长颈鹿的颈和腿之所以特别长,是由于( )、

  a.为了摄食树叶,颈和腿不断伸长,代代相传,愈伸愈长

  b.长颈、长腿者比短颈、短腿者有较佳的生存机会

  c.长颈、长腿者影响了遗传基因

  d.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达时受到环境的影响

  答案:b

  6.自然选择是指( )

  a.生物繁殖能力超越生存环境的承受力 b.生物过度繁殖引起的生存斗争

  c.在生存斗争中,适者生存 d.遗传使微小的有利变异得到积累和加强

  答案:c

  [五]总结

  本节课主要是了解了“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意义和局限性”;由于其具有局限性,所以人们对其进行了补充和发展,提出了“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现代生物进化理论认为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

初中生物教案11

  学习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

  2、尝试根据一定的科学依据进行推测。

  3、培养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4、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

  学习中难点:生命的起源

  一、前置补偿:

  你知道最早的生物是从哪里来的?第一个生物是怎样形成的?

  二、导读提纲:

  1、阅读课本第3-4页,课本插图5.1-2,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

  (1)地球上的生命是怎样起源的?

  (2)这个问题上有哪些不同的观点?

  (3)你还了解哪些观点?

  (4)地球上原始大气的成分和现在大气的成分有什么明显的不同?

  (5)你认为原始地球上存在生命吗?

  2、阅读课本第4-6页,课本插图5.1-3,分析并讨论下列问题:

  (1)在米勒的实验装置中,向密闭的实验装置内通入的气体代表什么?

  实验过程中的火花放电,模拟了原始地球的什么现象?

  (2)冷凝管可使反应后的`气体与水蒸气冷却形成液体,这模拟了什么过程?

  (3)米勒的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哪个阶段?

  三、知识归纳:

  四、巩固练习:

  1、原始的地球大气与现在的空气在成分上有明显的差别,那时的大气成分主要是()

  a、水蒸气、氨、甲烷等b、氮气、氧气、水蒸气、二氧化碳等

  c、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d、水蒸气、氧气、氮气等

  2、在原始的地球表面,首先形成的生命的基础物质是()

  a、小分子有机物b、大分子有机物c、小分子无机物d、原始生命

  3、原始生命形成的场所是()

  a、原始大气b、原始海洋c、陆地上d、大气层中

  4、下列有关生命的起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生命是上帝和神创造出来的b、生命是从外星球迁移过来的c、生命是自然而然产生的d、生命的形成是按照由原始大气中的无机物到有机物,再到原始生命这一顺序逐渐进行的

  5、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合成氨基酸的科学家是()

  a、爱因斯坦b、米勒c、爱迪生d、牛顿

  6、下列哪一项是原始大气中没有的()a、氨b、水c、氧气d、氢

  7、下列关于生命的起源过程中,物质变化的趋向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由无机物生成有机物b、由非细胞结构发展成为细胞结构

  c、由简单有机物形成复杂有机物d、由无生命物质演变为有生命物质

  五、课堂检测:

  1、原始的海洋,就像一盘稀薄的热汤,其中所含的()不断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逐渐形成了()生命。

  2、原始大气在()、()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长期作用下,形成了许多简单的有机物。

初中生物教案12

  一、教学目标

  1、说明肾单位的组成及作用,概述尿液形成的过程。

  2、通过动手探索的形式,提高综合运用知识和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

  3、初步形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肾单位,尿的形成过程。

  难点:尿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生活实例:病人看病,医生有时会要求病人做尿常规化验。提问:这项检査反映人体什么系统的健康状况?

  (泌尿系统)

  追问:泌尿系统中肾脏是最重要的器官,尿液在肾脏中是怎么形成的呢?进而导入新课——尿的形成。

  (二)新课教学

  1、肾的微观结构——肾单位

  (1)观察肾脏的模型,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感知肾的颜色、性状、大小,肾脏中的什么结构起重要作用?

  (肾外形如蚕豆,紫红色,肾单位是肾的结构和功能基本单位。每个肾脏包括大约100万个肾单位。)

  (2)观察肾单位结构图,小组讨论思考如下问题:

  肾单位由什么构成?各部分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观察、讨论,教师巡视点拨,在黑板前板画并标注出各部位结构的.名称。

  学生回答问题,教师总结

  (每个肾单位由肾小球、肾小囊和肾小管等部分组成。肾小球是血管球,由入球小动脉分出的许多毛细血管相互缠绕而成。肾小囊套在肾小球的外面,下接肾小管。肾小囊壁和肾小管壁为单层细胞。)

  2、尿的形成

  过渡:血液在流经一个肾单位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1)组织模拟活动:筛粮食

  出示一包带杂质的粮食(有花生米、大豆、黑米,也有石子、沙粒),启发学生:怎么有效去除杂质呢?

  (用筛子筛去杂质。)

  请两名学生到讲台参与实践活动,动手将含有杂质的粮食筛干净。

  教师引导:筛出去的杂质能否直接丢掉呢?

  (不能,因为杂质中还有一些小粒的粮食)

  教师继续引导:应该把漏掉的小粒的粮食从杂质中重新捡回来。那么我们回顾下,刚才“筛粮食”的情境中,都包含了哪些过程?

  (筛出去和捡回来。)

  (2)课件展示尿的形成动画。提问:筛粮食与尿的形成有什么关系?

  师生共同总结:“筛出去”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球,即将血液中的某些成分筛出去;“捡回来”的过程发生在肾小管,即把筛出去的某些小分子物质重新捡回来。

  (三)巩固提高

  尝试尿的形成的示意图并标出肾单位各部分名称。

  (四)小结作业

  1、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作业:血液流经肾小球时哪些物质被过滤出去了?原尿流经肾小管又有哪些物质被重吸收回来了呢?

  四、板书设计

初中生物教案13

  一、复习目标:

  知识目标:

  1、描述生命起源的过程--------化学进化过程。

  2、举例说出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3、概述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4、举例分析生物进化的原因-----自然选择。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化石图片,推测每种化石生物可能的生活环境,及生物进化趋势。

  2、观察米勒的模拟实验,预测产生的小分子物质。

  3、说出研究生物进化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目标:

  1、认同生命的物质性,生物起源于非生物。

  2、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促进了生物进化的观点。

  3.学习达尔文严禁的科学态度以及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

  二、重点、难点:

  1、生命起源的过程。

  2、生物进化的历程。

  3、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

  三、重点、考点突破:

  1、原始大气的成分中没有氧气,而现在的大气成分中有氧气。

  2、米勒实验模拟原始地球的条件和大气成分,通过进行火花放电(模拟闪电),合成了许多种氨基酸。从而可以推测出,在原始地球的条件下,从无机小分子物质形成有机小分子物质是完全可能实现的。

  3、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4、生物进化的原因是自然选择。自然界的生物,通过激烈的生存斗争,适应者生存下来,不适应者被淘汰。生物通过遗传、变异和自然选择,不断进化。

  5、达尔文自然选择学说的内容有:过度繁殖、生存斗争、适者生存、遗传变异、自然选择。

  四、知识梳理:

  a、生命的起源

  1、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

  原始大气的成分:、氢气、氨、()、硫化氢()等,与现在大气成分的主要区别是无()。

  2、生命起源的过程

  a、原始大气中的()物质在()闪电等条件的激发下,形成一些()物质,随降雨汇入()。

  b、有机小分子物质经长期相互作用形成较复杂的()物质,如原始的蛋白质、核酸等,这些物质聚集并在外表形成(),经不断完善后实现原始的()和(),原始生命诞生了(原始生命起源的标志)。

  c、结论:原始生命起源于()。

  3、实验探究

  a、米勒实验支持了生命起源过程的()到()阶段。

  b、1965年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氨基酸,成功的合成了具有生命活性的结晶牛胰岛素,这证明了生命起源过程的()到()阶段。

  b、生物进化的证据

  1、化石证据

  a、是生物进化的最直接最重要的证据---------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是有一定顺序的。

  b、分布规律:越是古老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越是晚期地层中发掘的化石结构越()。

  2、解剖学证据

  a、同源器官

  b、发现的意义:能反映生物之间存在一定的(),说明凡是有同源器官的生物都是由共同的()进化而来的。

  3、分子生物学证据

  a、分子生物学,例如()为研究生物进化提供了重要依据。

  b、()是生命活动的主要体现者,()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意义):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亲缘关系越远的生物,其蛋白质分子的()。

  c、生物进化的历程

  1、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

  2、生物进化的主要历程

  a、植物进化的历程

  j()

  -----------------------k()→()

  b、动物进化的历程(脊椎动物)

  j()

  原始鱼类→原始两栖类→原始爬行类k()

  d、生物进化的原因

  1、自然选择学说(生活在自然界的动植物)

  a、达尔文

  b、内容:()。

  c、意义:解释(选择题)如:长颈鹿、某种害虫、病毒等

  2、人工选择学说(家养动物和栽培植物)

  在生产和生活实践中,人吗根据自己的()和(),不断选择和培育()的过程。

  五、基础自测(理解、巩固、记忆):

  1、关于生命的起源,写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的物质,②生命起源于陆地,③原始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水蒸气、氨气、沼气等,④现在地球上不可能再形成原始生命。

  a、①②③b、①②c、①③④d、②③④

  2、“地球上的生命来自外星球”这一声明起源的推测得到了部分人的认可,理由是()

  a、米勒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推测b、原始地球环境不可能形成有机物

  c、星际空间的陨石中发现了有机物d、在其他星球已经发现了原始生命

  3、下列关于生物进化趋势的表述中不合理的一项是()

  a、形体小的生物早于形体大的生物b、水生生物早于陆生生物

  c、单细胞生物早于多细胞生物d、低等生物早于高等生物

  4、对古代长颈鹿进化成现代长颈鹿的原因的叙述错误的`是()

  a、古代长颈鹿有颈长和颈短的变异b、古长颈鹿繁殖的后代较多

  c、大自然保留了颈长的变异d、长颈鹿自己选择吧颈长的个体保留下来

  6、分析下面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图,回答问题:

  ⑴、图中a、b、c代表的生物类群分别是---------------、--------------、----------。分析图可得出:一般来说,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是由简单到-----------,由低等到-----------,由-----------------到陆生。

  ⑵、生物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各自适应环境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如不同动物的体色与周围的环境相似,形成---------,这是-----------------------的结果。

  六、能力提升、直击中考:

  1、下图表示植物的进化历程,据图回答问题:

  ⑴在图中方格内填上合适的生物类群

  ⑵原始的蕨类植物进化为原始的种子植物,试分析现代蕨类植物是由哪类原始植物进化而来的?

  (3)由图可知,原始苔藓植物和原始蕨类植物是有共同的祖先---------------进化而来。

  (4)由图可知,哺乳类的近亲是---------------,他们都是由-----------------经过漫长的岁月演变而来。

  (5)原始生命由于-------------的不同逐渐进化成原始藻类植物和原始单细胞动物。

  第六.1图第六、2图

  2、右图是米勒涉及的实验装置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⑴、a烧瓶内诸如的气体是-----、-------、-----和------等,这是模拟-------的成分。

  ⑵火花放电模拟的是--------,这主要

  是为该实验提供-------------。

  ⑶实验中,要将b瓶内的水煮沸,模拟的是---------。

  ⑷连续火花放电后,从活塞处取样,c烧瓶内的样品中含有的有机物主要

  是-------------------。

  ⑸你认为米勒作出的假设是------------------------------------------------------。

  ⑹你认为米勒提出的问题是-----------------------------------------------------。

  ⑺通过实验,米勒得出的结论是-------------------------------------------------。

初中生物教案14

  教案精选:初中生物《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动物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了解生物技术和仿生学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培养:通过调查活动,培养和激发学生热爱生物科学。

  3、情感目标: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动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树立投身生物科学的远大志向。

  二、教学设想:

  学习的动力来源于兴趣,本节内容与生活关系系密切,趣味性强,如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则学生们自觉求知的欲望就会增强。因此,在课前安排进行一次探究活动,调查和记录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和了解的动物,则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于调动学生动手参与调查实践活动的能力,了解动物与人类的衣、食、住、行、用等日常生活的关系,学生查阅资料和归纳总结资料。因此,本课应以“课前调查,课上交流”为主线来组织教学,概述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这样,能较好的调动和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收到较好的效果。

  四、教学重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2、生物反应器、仿生

  五、教学难点:

  1、“动物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的调查方法

  2、仿生

  六、教学方法:

  调查、讨论、归纳法

  七、教具准备:

  教师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的资料等,学生收集有关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收集有关生物反应器和仿生学方面的资料。

  八、教学过程:

  1、教学过程思路:

  提前一周安排学生分组调察日常生活周围常见的动物及动物制品、收集动物与人类关系的资料、调动学生积极性。

  学生分组介绍课前调查体会、收集的小资料,调动课堂气氛。

  教师设疑,学生分组研讨,将调查结果、收集的资料归纳回答,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学生共同归纳,总结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展望生物科技发展的前景,激发学生树立远大志向。

  2、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根据上节课布置同学们完成的分组调查任务,现在由各小组派代表汇报调查结果,互相交流,体会、总结动物与人类的关系。

  [学生汇报]

  学生代表会将他们从各个方面了解到的情况资料,如:家养动物、养殖场饲养的'动物的用途,商场内的动物制品、饮食、饭店等处调研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情况、动物园内饲养的动物、家庭中饲养的宠物、药店中与动物有关的医药制品…………

  (在课前的调研活动之前安排好各组目标)

  [总结活动,得出结论]

  先发动学生根据各组汇报的情况总结、教师在此基础上进行完善。

  [资料汇报]

  各组代表将他们从图书馆、资料室、报刊上了解到的有关生物科技的资料进行汇报,教师总结,通过图片示例、录像等引出生物学发展的新方向:基因工程、生物反应器、仿生学。

  引导和激发学生树立热爱生物学,将来利用生物科技为人类造福的远大思想。

  [课堂小结]

  展望21世纪,这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技:如生物反应器、仿生学的应用,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进行生物科技的研究,除了生物学要学好外,其它各学科也都要打下坚实的基础,引导学生对各学科都要均衡发展。

  [巩固练习]

  1、潜水艇是模仿哪些动物的结构研制的?

  2、萤光灯是模仿哪种动物研制的现代的社会条件下,它有什么意义?

  [板书设计]

  第二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一、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

  1、提供衣、食、住、行、用等生活用品

  2、发展畜牧养殖业、渔业

  3、带动经济

  二、动物与生物的反应器

  1、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要的物质。

  2、优点:

  (1)成本低,效率高。

  (2)设备简单,产品作用的效果显著。

  (3)减少工业污染。

  三、动物与仿生

  1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2、例:“电子蛙眼”等

初中生物教案15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利用与所学概念有关的实物材料,如蛇、龟、鳖的实物或挂图、鳄的模型请学生观察,并进行探索研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把探究活动中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通过相互交流、补充和启发,达到异中求同,归纳出爬行类的主要特征,从而使学生对爬行类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二、课时安排

  本节课共安排1课时

  教案实例

  一、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理解蛇与生活习性相适应的外部形态、结构和生理等的特点。

  2.了解其它爬行动物。

  3.掌握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4.了解毒蛇与无毒蛇的区别。

  (二)技能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的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通过对爬行动物特征的总结,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

  (三)情感目标

  1.通过对爬行动物适应陆地生活特征的学习,培养学生树立生物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2.通过对珍稀爬行动物的介绍,提高学生保护动物的思想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爬行动物适应陆生生活的主要特征。

  2.教学难点 :归纳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教学准备

  蛇、龟、鳖的挂图或实物,蛇的浸制标本,扬子鳄模型(最好有蛇爬行、蛇卵孵出小蛇的录像)。

  四、教学过程

  两栖类已开始适应陆地生活,但由于生殖、发育等的特点,它们没有彻底摆脱水的环境,所以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

  出示蛇的浸制标本,并告诉学生以蛇为代表的爬行类才是真正的陆生动物。今天我们以蛇为代表来探讨爬行类是真正陆生动物的原因。

  (一)蛇

  1.观察记录

  展示蛇的标本,并播放蛇爬行及卵孵出小蛇的录像,把观察的结果记录在表格内。

  外部特征 身上有鳞,有各种花纹,舌头分叉,两端细,中间粗,腹部一节节。

  行走特点 身体紧挨着地,弯弯曲曲地爬行,一边爬,一边不时地向前伸出分叉的舌。

  你还知道哪些有趣的事? 蛇会生蛋,即卵生,也有的卵胎生;蟒蛇会把人缠死;蛇吃青蛙、田鼠等小动物;蛇怕人伤害它,常生活在石堆、草丛等较隐蔽的地方;蛇肉可吃,很鲜美。

  2.引导讨论

  针对以下问题,展开讨论。蛇的身体覆盖角质鳞片,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用什么呼吸?蛇卵的外面有什么?它与陆地生活有关吗?蛇怕冷吗?它如何过冬?教师提出与教学概念有关的问题,引起学生对刚才观察的结果作进一步地探讨。

  3.师生共同归纳

  ①角质鳞片可防止体内水分的蒸发,并起保护作用。②蛇终生用肺呼吸。③蛇卵生,卵外有坚韧的卵壳保护,适应复杂多变的陆地环境。④蛇变温,所以冬天要冬眠。

  (二)龟、鳖、鳄

  展示龟、鳖的挂图或实物,鳄的模型,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特征,并进行相互交流,认识到它们的身体都分为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都用肺呼吸,卵生。介绍我国特产的珍稀爬行动物—扬子鳄,为了使扬子鳄繁衍发展,采取了许多有效的措施,并获成功。最后归纳出爬行动物的主要特征。

  (三)爬行类的主要特征

  身体一般分头、颈、躯干、四肢和尾五部分,体表覆盖角质鳞片或甲,可防止体内水分蒸发,并起保护作用,用肺呼吸,多数在陆上生活,而且幼体的发育彻底摆脱了水的环境,成了真正的陆生动物。

  (四)毒蛇与无毒蛇

  展示毒蛇与无毒蛇的挂图或投影,重点观察外形特征,并记录。

  毒蛇 无毒蛇

  外形特征 头呈三角形, 身体粗短, 尾骤细。 头椭圆形, 身体较长, 尾渐细。

  其它特征 有毒牙和毒腺 无毒牙和毒腺

  引导学生比较它们的特征,并得出:有无毒牙和毒腺是毒蛇和无毒蛇的本质区别。

  讨论:毒蛇咬伤后如何处理?

  学生阅读教学材料,结合平时的生活经验发表见解,教师适当补充。学生了解这些知识,有益自身保护。

  简单介绍毒蛇养殖,让学生认识到动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

  教师简单小结。

【初中生物教案】相关文章:

初中生物教案优秀10-12

初中生物说课稿06-14

初中生物的说课稿04-23

初中生物教育教学总结09-15

初中生物实验报告01-06

关于初中生物教学总结范文12-10

初中生物教学心得体会12-19

初中生物教师个人总结04-12

初中生物实验室工作计划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