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七律》读后感

时间:2024-01-10 11:39:55 读后感 我要投稿

《教学七律》读后感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是时候写一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一下了。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教学七律》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教学七律》读后感

  一次偶然的机会,浏览到《教学七律》这本书的名字。于是怀揣着渴求知识的心态,打开了这本文字总数不多却能引人深思的一本教育专著。品读着书中的内容,感悟其深邃却又易懂的教学思想,让你无法相信它写于1884年。虽然这本书距今已有一个半世纪左右了,它却仍然对今天的教学工作有着很强的指导意义,相信每一个阅读过它的人都会有很深刻的印象并能从中受到一定启发。

  全书内容不多,逻辑清晰,理例结合,用通俗易懂、让人易于接受的方式表达了许多的教育理念、教学技巧,至今仍然让人受益。比如,书中提到要因材施教,以学定教,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等思想,应该是古今中外教育人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本书里没有提及像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哪些高大精深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但深入浅出像教育者传递出了教学的好办法、金点子,至今拿来仍让人受益,这实在是了不起。因为这对于一个半世纪以前,就能对教学有如此深刻系统的理解,实属不易,在当下,教育者也不一定对书中提到的观念、理念有准确的认识,较好的施行。

  《教学七律》这本书中有很多观点让我醍醐灌顶。在这里想重点写写语言使用定律“教学中使用的语言必须是教师和学习者共同的语言”,这个观点所引发的我的思考。语言是师生交流的重要媒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或许知道老师所表达的每个字词的意思,但是当它们组成句子、段落时,学生未必能很好领会教师的意图。因为,师生之间的话语体系不在一个点上,尽管教师在课堂上滔滔不绝的输出,但是学生并未进行准确的输入,这样的教学无疑是无效的。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对语言的精通和准确的掌握十分必要,同时教师还要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他们的语言系统发育到什么程度了?用这样的表达方式能否让学生很好理解自己所说的内容?这些都很重要,只有当教师的语言用科学合理的方式表达学科语言,准确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形成自己的语言时,这样教学的目的才能达到。

  从上面这点可以很好解释,在课堂教学中,为什么教师教了学生还是不会,除去学生刻意不学、智力有严重缺陷的情形,很多时候,教学的无效和教师自己有很大关系。这种情况很好理解,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碰见这样的情况,有些人说了一大堆话,但不知道他表达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在与人交流时,对方出现答非所问的情况。而这些情形实际上,根本原因就在于双方的语言体系不在一个层次上。

  回到现实的教学中来,可以发现,教学其实就是一件事,即将书本的话语体系先准确的变成教师的话语体系,让后再由教师将自己掌握的话语体系寻找一种最合适的方式传递给学生,从而让学生的话语体系逐步向教材的话语体系靠近,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联结、引导的作用。学生最终形成的话语体系越接近教材的话语体系,其学习结果的表现就越好。但是,若教师不能准确将教材话语体系变成自己的话语体系或者自己的话语体系在传递给学生的过程中出现了纰漏(或是方法的、或是语言的表达等),学生终将远离教材的话语体系,从而导致教学的失败。

  上次学习,有老师讲到,教材其实就是压缩文件,而教师的关键任务就是要将教材内容解压,还原成让师生都能通俗理解的内容,其实和这里提倡的师生间共通的话语体系有异曲同工之妙。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思考教材的实际、学生的实际、传递方法的实际,用现在通用的说法就是教学要分析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方法。只有将这三者都分析到位了,才能让学习者听得清楚、想的明白、用的到位。

  当然,在变换传导话语体系的过程中,教师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作用。用书中引用的夸美纽斯的话说就是:“大多数教师只是栽种植物,而不是播撒种子;他们没有从最简单的原则开始,而是马上把学习者引入一大堆杂乱的书籍和含混不清的课题中。”这句话的意思,也就是告诉我们:真正的教师只是翻土撒种,让谷物生长并且成熟的是土壤自身的力量。而我们要做的就是将学生当成有顽强生命力的种子,为他们翻土并让他们来到这片土壤,在适宜的土壤中尽情吸取成长的营养。

【《教学七律》读后感】相关文章:

七律长征教学设计03-12

《有效教学》读后感03-12

教学勇气读后感12-26

教学名著的读后感12-26

教育教学读书心得11-15

教学勇气读书心得10-24

《有效教学》读书心得07-09

教育教学著作读书心得12-15

关于有效教学的读书心得12-12

英语游戏教学读书心得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