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议论文

时间:2025-08-07 10:04:35 议论文 我要投稿

项羽议论文

  在现实的学习、工作中,大家肯定对论文都不陌生吧,论文可以推广经验,交流认识。还是对论文一筹莫展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项羽议论文,欢迎大家分享。

项羽议论文

项羽议论文1

  古人云:“胜败乃兵家常事”。西楚霸王项羽因为战败觉得自己无颜面对江东父老,便自刎于乌江。或许在某些人的眼里,这是项羽宁死不屈的选择,是保护尊严的'行为,是一种男子气概,值得赞扬。但我却不认为自刎乌江是正确的,我觉得他应该选择返回江东,韬光养晦,争取有一天厚积薄发,重新夺回属于自己的江山。

  我们都知道“卧薪尝胆”这个成语,也知道成语背后的故事。越王勾践在被俘虏后并没有怨天尤人,反而沉淀自己、安分守己,为自己赢得了重返故乡的机会。返乡后也没有放纵自己,而是韬光养晦,最终为自己血洗前耻。常言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如果项羽能够返回江东慢慢充实自己,改变自己的缺点,并且培养自己的势力,那么他就有可能推翻刘邦,推翻汉朝,成为天下的王。

项羽议论文2

  项羽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非常著名的英雄人物,作为种瓜得豆的芈月之孙,他有着光辉的历史光环和无数的传说。项羽是嬴政朝秦世家的名将,他曾经带领大军攻陷了京城咸阳,并且在赤壁之战中与刘备等著名将领联手,成功地击败了曹操军队。 然而,在西楚霸王刘邦的反攻下,项羽最终失败,失去了自己的生命。

  在历史上,项羽被认为是一位重视文化教育的人。他在平定江南叛乱时,亲自命令士兵去书院里取得文献,为自己的军队进行培训,这也是他取得重大胜利的重要原因之一。事实上,项羽是一位卓越的谋略家和战略家,他深刻理解到文化和知识的重要性,这让他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取得了很多优势。他也喜欢和文人交往,获得了很多童谣和歌颂自己的作品。

  项羽生前留下的言行事迹有很多让人敬佩的地方。比如在争夺天下的过程中,项羽曾经用自己的铁剑,割掉了自己的长发,许下“重足以为社稷,长一以报国”的豪言壮志。这件事情成为了后来士人论文的元素,成为了文艺复兴时期的“自剃头韩愈,重其名著”。

  除此之外,项羽还喜欢在朋友、士人之间讲故事。他的故事在结构上精彩、生动,情节跌宕起伏,颇有文学感染力。据说他曾经和韩信一起下榻营帐,韩信问其故事。项羽唤来一名士兵,领到树林下,执剑割下树枝,留下一短枝,召士兵过来,命其砍断。士兵大惊,推辞不敢砍,项羽笑言:“女子无重弩,砍此不害。”故事激起了韩信的灵感,史称“树枝打马”的'谋略。

  总结起来,项羽是一位非常有趣的历史人物,他对文化和文艺颇有自己的想法,同时在战争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敬重知识和文化,鼓励培训,这对后来的文化繁荣和士人文化传统都有很大的影响。其豪言壮志、故事传奇,以及让世人敬佩的爱国主义情怀,都成为了后来文生们创作论文和小说时的丰富素材。

项羽议论文3

  项羽,中国古代著名历史人物之一,相信大家都有所了解。项羽奋起反秦,带领农民军大败秦军,推翻了秦朝的统治,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缔造者。项羽的成就和贡献是不容忽视的,今天我们就从项羽议论文素材范例100字的角度来了解一下。

  项羽是个有思想的人,他不仅有天才的战略头脑,而且在文学上也很有才华。有关穆天子册文的.事情就是很好的证明。穆天子,即楚怀王。前205年,项羽征服了楚国,俘获了穆天子。穆天子被俘后,项羽命令他写一篇礼赞项羽的文章,但穆天子不愿写,于是被斩杀。项羽也在此事上表现出了其傲慢和独裁的一面,但穆天子所表示的态度,却非常值得我们推敲。

  从历史上看,项羽对于穆天子来讲,是一个对他产生了极大伤害的对手。但穆天子在面对时任敌人的项羽时,却选择了坚守信仰,宁愿面临死亡也不愿屈从。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它所体现的是对于信仰和原则的坚守和执着,而这也是每一个成功者所具有的品质。

  另外一个让人无法忽略的特质是项羽的豪爽,这种豪爽可以表现在思想和行动上。例如,项羽的“一炬华山”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文学作品,都是其豪放不羁的表现。他的豪爽不仅表现在创作上,更体现在他对于对手的态度上。在文学上,项羽可以说是骄傲自负的,然而在面对敌人时,他又是极大尊重他们的。

  这种精神也是当今社会所需要的,要做到通情达理,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平和心态,不卑不亢,大度得体,更需要我们以严谨、细致的态度面对工作和人际关系。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很多杰出的人物,而项羽可以说是其中之一。他的思想受到了很多后续的人们的追崇和借鉴。在今天的社会中,要成为一个有理想、有信仰、有勇气的人,需要我们不断学习前辈的优秀品质,才能不断提升自我,获得成功。

项羽议论文4

  楚汉相争中,地痞流氓刘邦最终战胜了西楚霸王项羽,成为大汉朝的开国皇帝。然而直到现在,人们似乎总是倾向于项羽这个“失败的英雄”。但无论如何,霸王败了,流氓胜了,而胜负代表一切,不管刘邦手段多么恶劣,他终究得到了天下,这已经证明刘邦比项羽强。

  项羽虽然力大如牛,打架斗殴或许在行,然而他没有团队合作意识,不知道这个世界上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比他强的人还有很多,只靠自己的那点智商,根本无法成就大业。他太自命不凡了,从不愿听取别人的意见,连仅有的`范增也被他赶走。相反,刘邦博采众长,手下文武双全,那么他就等于用几个人的智慧去攻打一个人的智慧,更何况他的对手还如此自负,骄兵是必败的。

  或许刘邦天生是项羽的克星。实际上,在巨鹿之战中项羽已经大败秦军主力,刘邦只是坐享其成。而项羽一生气起来便会冲动,这对战争是非常不利的,也导致了楚军走下坡路。如果没有刘邦,没有持续多年的楚汉之争,或许取代秦朝的就是项羽了。鉴于项羽的种种缺点,他建立的国家未必长久,然而千百年后,人们会说:“推翻秦朝暴虐统治的英雄,名叫项羽。”

  诀别虞姬、杀出血路逃至乌江边,看着原本四十万大军只余下十几人,我不知道此时的项羽在想些什么,但他定然是非常不甘的。“吾可取而代之!”这是他少年时的梦想,更是被秦所亡的楚国的梦想,自己差一点点,就办到了啊……既生羽,何生邦!

  我认为,在他抽出剑时,项羽想的,并不是咒骂刘邦,并不是怨天尤人。他应该是在忏悔,忏悔使无辜的士兵惨死,忏悔没能保护虞姬,忏悔当初不听信范增……他原本可以渡过乌江东山再起,然而他性格中过强的自尊使他无颜返回家乡,也就造成了这个悲剧。

  比起刘邦来,项羽确实是更有骨气的,但是他冲动、固执、无恒心无毅力等种种缺点使他成了失败的一方。楚汉相争的结局,在开始前便早已注定,它并非偶然,而是必然。

项羽议论文5

  项羽大势已去,已经无力再和刘邦对抗,他应该向人们说的,返回家乡再做打算,也好过让那些卖命的人丢了性命,话说回来,项羽这个人宁屈不折的,非要争个高低,就是因为他的优柔寡断,才让他的手下丢了性命。退一步讲,如果他就是过了江东,还会有人在冒着性命干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去和刘邦对抗吗?就是有人愿意能打赢吗?答案显而易见。

  近百年来有太多人认为项羽死得壮烈,太过傻气,如果当初他忍得了一时,说不定能东山再起,问鼎中原。而自杀在江边似乎也是最好的结局,进一步他已失民心无人追随他再去赴死,退一步他不甘心,又怎会回故乡,重待势力。项羽一代英雄就在此泯灭,不仅是他最好的归宿,也留下了烈士一词。说到底他就不该过江东,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他应该回到江东等待东山再起。他是一个军事天才,一个常胜将军。垓下之围是项羽军史上最大的失败。乌江自刎是项羽最悲壮的战斗。但除了这个活着对他是一种耻辱和折磨。

项羽议论文6

  我觉得,项羽应该过河。

  首先他过河之后,可以保证暂时的安全,为以后做打算,即使不是为了争夺霸业,也可以安稳的过一辈子,更何况他身上还有夺取天下的雄心,为了那心中的志向,还是思考一下比较好,与其白白的牺牲在那里还不如留下自己的'性命东山再起。是尊严迫使他不得不自刎于乌江,但是我们知道,他即使不是死在战场上,也可以得到后人的赞扬,而不是唾弃,更何况过了河之后,说不定还有东山再起的力量,还有赢的希望,即使是十分的渺茫,也总比断绝希望来的更有希望。我认为,一世英名的项羽不应该在那里失去生命。还有更广大的舞台等着他去表演。这就是项羽,一个应该留在历史上的人物。虽然他表现出来了非凡的气概,却无法抵挡面子的诱惑。如果他能放下自己的些许尊严,也许就会成就一段不一样的历史。而书写历史的人也许就并不一定是刘邦,改而成为项羽。也许是强大的力量使他无法正视自己的失败,迫使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但是无论历史是如何抉择的,他仍然是那个不愿过河的项羽,一个身上背负着许多尊严的男人,不管我们如何猜忌,项羽终归是项羽。如果再让他回到当初,我想他还是那个不会过河的英雄。

项羽议论文7

  《项羽本纪》是篇有着史诗般气魄的历史悲剧,其中,有成功的英雄,也有失败的豪杰。而一场鸿门宴更是以传神的笔触,写出了项羽光明磊落,不屑使用阴毒手段的气概,塑造了一个活生生的血性汉子。

  不可否认,项羽是一个英雄,在与秦国的战斗中,他身先士卒,所向披靡,号称西楚霸王而无人敢轻撄其锋。他是英雄,所以摆下鸿门宴又因其大丈夫行径而放虎归山;他是英雄,所以火烧阿房宫为天下百姓出了一口恶气;他是英雄,所以中了刘邦四面楚歌之计而自刎于乌江岸边。他是英雄,也是莽夫。他可以在战场上当者披靡却不懂得如何收买人心;他可以凭着手中之剑纵横天下却为阴谋诡计所害。即便如此,他依然为人所敬重,只因为他啸傲战场的英姿,睥睨天下的气概,所以,他仍是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

  项羽,是一个失败的英雄。一出垓下之围以凄怆而悲壮的笔调,叙述了他的穷途末路:他高吟悲歌与爱姬挥泪诀别,率领将士突围。他大喝一声,尾随的汉将惊慌失措回奔数里;他凄然与江东子弟八千渡江而一人生还,断然驻足乌江岸边,以悲壮的`笑容迎接死神,他与蜂拥而上的追兵肉搏,令人难以置信地斩杀数百人,最终身受重创,从容自刎。细腻忧伤的宋代女诗人李清照,在读了<<项羽本纪>>之后,曾颇有须眉气概地写道:

  生当做人杰

  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项羽,更是一个令人快意的英雄,司马迁一生爱一切奇,而尤爱人中之奇。人中之奇,就是才,但尤其为他所深深礼赞的,则是一种冲破世俗,傲睨万物,而又遭遇不幸,产生悲壮戏剧性的人物。够得上这个资格的,就是项羽!他“长八尺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他不肯学书,书足以记姓名而已;不肯学剑,剑只能一人敌,要学的是万人敌。他不管什么兵法不兵法,他会自己披甲持戟出来挑战,只要一声大喝,那敌人就“目不敢视,手不敢发”,接着便“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他爱马,爱美人,爱故交,最后自刎而死!这是一个十足的令人快意的英雄!

  人生匆匆数十年,项羽叱咤风云,活得轰轰烈烈,快意无比。在烟云袅袅的历史长河中,英雄豪杰数不胜数,但惟有他,才当得起一个“霸”字!

项羽议论文8

  刘邦与项羽的明争暗斗,最终还是项羽输了。

  这是什么原因所导致的呢?是项羽的军力比不上刘邦吗?当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而刘邦的军队只有十万人,军力悬殊很大。项羽的军力比刘邦多得多,很显然,这并不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真正原因。在“武”上项羽是胜过刘邦的,他真正输给刘邦的是他的.“不智”。他的智慧远远比不上刘邦。

  明明范增劝告过项羽,要抓紧时机打败刘邦,项羽却使这个大好机会白白溜走了。项伯偷偷过去把项羽与范增的刺杀计划告诉了刘邦,项羽还不知道。到了第二天,项羽相信了刘邦,还把刘邦军队里的奸细给说了出来,完全没有察觉到刘邦的诡计。到了席上,项羽还不顾范增的暗示,仍然没有行动。错失了第一次良机。后来项伯因一直挡在刘邦前使得项庄的刺杀失败,这一次的行动也失败了。

  后来刘邦起身以上厕所为借口,乘机溜走了。项羽却不够警觉,根本就没察觉到刘邦的逃跑,还傻傻地在座位上等着。刘邦的手下贡献给了项羽一块玉就把项羽彻底制服了。项羽不但不生气,不追刘邦,反而还把那块玉放在他的座位上,安定地坐着。范增看着项羽这么不成器,愤怒地把玉扔到地上用剑砍碎,这次刺伤计划完全失败了。

  项羽的上了刘邦的当,被刘邦的表演被蒙蔽了双眼。刘邦的谦恭使项羽自以为很厉害,无意中竟说出了曹无伤是个奸细的秘密,这是项羽的“不智”所导致的结果。这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第一个因素。

  进入宴席后,项羽竟只在意刘邦的“义”,而没有想到放过刘邦的后果,他只看到了眼前的情况,却没有看到长远的情况,他的心肠太软而完全没有在意范增的暗示,使得行动有了耽误。这是项羽的愚蠢所导致的结果。他不知道,在你死我活厮杀的战场上,是不需要怜悯、心肠软的。这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第二个因素。

  最后,刘邦溜走后,他的手下献给了项羽一块玉。项羽不但不生气,反而小心翼翼地把它放到了坐席上,完全没有要去追杀刘邦的打算。他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却没有想到,如果他夺走了项王天下,那该有多少荣华富贵,金银财宝都是他的!是他的目光短浅,贪财所造成的。这是项羽败给刘邦的第三个因素。

  项羽只在武力上超过刘邦是远远不够的,是项羽的不聪明而使他败在了刘邦的手下。

项羽议论文9

  人生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项羽最终落得乌江自刎,但他却是值得的,宁可站着死不肯跪着生?他就是这样一个人,如若他过了乌江,形影单只的苟且偷生,失了骏马负了虞姬,恐怕也要被千古后人所不齿。倘若他有东山再起之日,汉军定会想方设法除掉他。提心吊胆的'日子如此,可最痛苦的是无法逃脱思念虞姬的囚笼。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不肯过江东是一个明智的选择,更是一种高境界的活法,莫说人生只有一次失败,纵有一千次也无法抹去项羽的千古雄姿。

项羽议论文10

  历史的车轮辗过,如过眼烟云的几千年中,有一个高大的身影,将永远被人铭记。

  都说历史是给胜利者的传记,而项羽,这个在楚汉战争中的失败者,原本应被历史一笔带过的。或许是司马迁对刘氏家族的不满,把他,这与刘邦抵抗至生命最后一息的'失意英雄记入了《史记》中的本纪。

  残阳似血,映着滚滚黄沙。历史是无情的,它使得四面楚歌别虞姬,霸王终在乌江自刎。为何如此一支英雄部队会沦落到这样的地步?其中也是有原因的。

  项羽的缺点不少。一是用人。刘邦知人善用,因此得多位贤哲。其实项羽手下也不是没能人,他的谋士范增足智多谋、忠心耿耿,水平也算天下数一数二。可你看看项羽,只因前夜叔父项伯的几句话,在鸿门宴上竟然对范增的几次暗示,甚至是最后他忍无可忍的“明示”都无动于衷,结果错失了杀刘邦的最佳时机。如此之事,极似三岁小儿所为。

  二是贪财。同样是鸿门宴,张良替刘邦献上白璧一双给项羽,项羽欣然接受,还恭敬地“置之坐上”。气得范增都说出了“竖子不足以谋”这样的话。进了咸阳,白璧玉杯怎会少?项羽就是目光短浅,贪图小钱。遇上这样的主子,范增也只有叹息的份。

  三是心无城府。这一点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比起老谋深算的刘邦来说,他还是太嫩了点。好不容易有个曹无伤肯给他做间谍,搞搞情报工作,愣是被项羽三言两语就给透露了。动不动就会被别人说出去,遭杀身之祸的工作,换谁谁都不会去干。看了曹无伤这个刀下鬼,我们也自然明白:项羽这人,靠不住。

  不仅这事儿,再往早追溯几年,尚还年少的项羽看到了秦皇威武的样子,便脱口而出:“彼可取而代之!”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说这样的话,是要掉脑袋的。可项羽没想这么多。

  再听听刘邦这小子说了点什么:“大丈夫安当如此!”多么妙的一句话呀!看似赞扬秦王,其实也道出了自己的伟大志向。

  以小见大,由此,你或许能明白项羽————这一代好汉失败的原因了吧!

  “有缺点的战士毕竟是个战士”最后还是用李清照的《夏日绝句》来作为结尾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其实,项羽大可不必如此,他觉得“无颜以对江东父老”?这样也酿就了项羽一生中的最后一个悲剧,说实话:

  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会有期。

  知耻而后勇,项羽若能东山再起,那刘邦,怕也只有望洋兴叹的机会了。

项羽议论文11

  《鸿门宴》是《史记》中非常出彩的篇目,同时这也是西楚霸王项羽人生中最重要的转折点。此宴中,项羽错失了一个杀死敌人刘邦的机会,由此他便处于下风直到兵败垓下四面楚歌。有人说项羽只是因为在鸿门宴中没有杀死刘邦而失败的,但是我认为项羽的失败是有多方面的原因。

  首先,项羽在性格上就注定了这场失败,项羽在性格上与刘邦差异十分之大,当接到间谍曹无伤的告密,说刘邦欲王关中,项羽立刻暴怒,想杀了刘邦。可是当刘邦赴鸿门宴,在他的冠冕堂皇说辞之下又立刻放下对他的杀心、警戒。“优柔寡断”一词在项羽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虽然刘邦、项羽觊觎帝位之心相同,但是刘邦却更显隐忍稳重。“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在乌江自刎前还惦记着美人和宝马,可刘邦却心怀大义,心怀整个天下,愿意放下所有。一个直率粗犷,一个胸有城府。

  其次,刘邦的内部十分团结,可项羽反之。在刘邦在鸿门宴上生死之际时,他的手下樊哙愿意勇敢拿兵器闯项羽军帐,说要“与之同命”,拼死也愿意保护刘邦,可见刘邦的手下对他十分忠诚,且上下团结一心。可项羽呢,在鸿门宴上范增多次暗示项羽杀了刘邦,可他却无动于衷;项庄舞剑,项伯翼蔽沛公。由此可见,项羽集团内部并不团结,不能一致对外,这也是项羽重要的失败之因。

  最后,项羽自身就不具备当帝王的能力,即使他杀了刘邦,仍然会有千千万万个刘邦冒出来,项羽的`失败不是巧合而是历史的必然。

  在《史记》当中,本纪是用来写帝王的,可是司马迁却专门列了一个《项羽本纪》。可见,项羽在司马迁心中的地位是十分高的。项羽的确有着英雄的气魄和行为,但他多方面的性格缺陷以及外部原因导致了他在楚汉之争中的失败。

项羽议论文12

  项羽是秦末起义军中一支重要的力量,是最杰出的一位将领,在灭秦之后,他与刘邦进行了长达四年的楚汉相争,最终兵败垓下而乌江自刎,也正是这武将疑问,成就了这位千古不朽的悲剧英雄的形象。

  对于项羽,历史上的评价褒贬不一,其中较为精辟的有杜牧的“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弟子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王安石的“百战疲劳壮士衰,中原一战势难回。江东子弟今虽在,肯于君王卷土来?”还有李清照的“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毛泽东也有“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的诗句。可见,项羽是一个复杂的`人物,须多方面对他研究。

  项羽年幼时,学书不成,学剑又不成,而要学“万人敌”的兵法。项羽天生神力,力能扛鼎,“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远大,秦始皇游会稽时,项羽有幸见之,说出一句让人奇之的话,“彼可取而代也”。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作为军事家,他是很勇敢,很能打仗的。而当时,能称得上一流军事家的,除韩信之外非项羽莫属。他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带领八千江东子弟兵转战疆场,所向披靡,力量不断壮大,大了不少硬仗。巨鹿之战时,他作出了其他人无论如何都想不出的英明决策:破釜沉舟,他自断后路,以振士气,终获大胜。

  与项羽在战场上的无往不胜相对的却是政治上的幼稚甚至是愚蠢。作为一个政治家,项羽缺乏头脑和眼光。他在灭秦后,恢复割地分封制度,违反了历史发展规律和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他攻入咸阳,大肆烧杀,阿房宫烧了三个月仍不熄。他处死秦降王子婴,坑杀二十万秦军降卒,因而失去人心。灭秦后。有人劝说项羽定都关中,而项羽却执意东归,说:“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何人知之?”说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便不由得说了一句:“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后又因分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项羽政治上的幼稚更表现在用人上,刘邦手下有萧何、张良、韩信等人出身不同却能尽其所能,而项羽却连一个反增也不得用,与刘邦形成鲜明的对比。按王立群教授的话讲:“项羽是一个非常可用之人,却坐在了用人之人的位置上。”这就是项羽的悲哀。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他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于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

项羽议论文13

  楚汉之争,发生在两千多年以前的一段为中国人所熟知的历史,是那样的惊心动魄。钜鹿之役、鸿门之宴、鸿沟协定、垓下之围、舞剑别姬、乌江自刎……文艺家们历来咏叹不绝。西楚霸王项羽,学术界、戏曲舞台或是民间,都记住了他的粗莽勇武、简单而缺少谋略。

  而我眼中的项羽却是一个具有诗人气质的人,他会舞剑,会吹箫;不要江山,只爱美人;他不求权力,只盼自己心灵的归宿。他智勇过人、个性鲜明、有主见而不乏天真……

  项羽的天真透射着一种可爱且爽直磊落的人格魅力。他鄙视贪生怕死,鄙视阴谋诡计,一切不够光明正大的行为都与他无缘,不论这行为能否导致一个多么功利实用的结果。他崇尚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崇尚祖父项燕那种坦荡悲壮的生命终结。

  于是项羽就必然会鄙视刘邦。他在鸿门宴的刀光剑影中让刘邦轻松跑掉,并非因为他的愚蠢和任性。他决意要杀刘邦不是与他争夺地盘的需要,他是从内心深处瞧不起这个市井无赖。可已经闪露寒光的青锋剑最终还是插回了剑鞘,只是由于那一刹那,亚父范增“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如此,光明正大的较量变成了鼠窃狗偷的阴谋!一个一生追求坦荡的人如何能容忍阴谋?历史证明,这一插剑入鞘铸成了大错。而在历史的紧要关头,项羽把人格看得比什么都重要。

  项羽的本性就是一个诗人,本来对执掌江山并无兴趣,他理想中的生命状态是与自己深爱的女人一马双跨,逍遥于山水之间。项羽与虞姬的相遇相识相爱,也许比我们所了解的更加浪漫动人。虞姬说“这个世界不好,是因为总有人要用刀说话”。项羽记住了,因为这正是他一生所追求的--不用刀说话,用人格的魅力和高尚。这样,他们的相爱,他们的生死与共,便矢志不渝。

  楚歌阵阵,悲壮悠扬,仿佛自天而降。“汉兵已掠地”,将项羽逼到了乌江边上。都听得京剧里虞姬唱“大王意气尽”,而真正的虞姬,对项羽,既不埋怨也不惋惜,她深深地理解他,平静如水,拔剑自刎。作为项羽的女人,她和项羽一样,不为其他,只要给自己一个交待。

  历史竟成了这样,项羽似乎明白了,“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比起那些悲痛欲绝的儿女情长,项羽气吞山河、壮烈瑰丽的生命结剧给我们留下了说不尽的`感慨和遐想。

  这便是歌者,这便是诗人。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军人,他要把战争写成一首诗……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爱人,他要把爱情写成一首诗……

  他要做一个真正的男人,他要把生命写成一首诗……

  他轻轻地割下虞姬的头颅,那温暖的血喷射在他的脸上;他微笑着割下自己的头颅,火热的血浇开了一片虞美人……

项羽议论文14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的一首词,只有寥寥几句,却让多少人热泪盈眶。一代热血男儿,一代西楚霸王项羽,为了尊严,宁愿放弃生命,挥剑自刎于乌江之畔。一代英雄就此落幕…

  千百年来,有太多的人惋惜项羽的结局,有太多的人幻想着他可以回到江东卷土重来。正如杜牧在《题乌江亭》中所言:“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可细细想想,倘若项羽当日乘船离开,他真的`可以改写历史吗?依我愚见,未必。

  且先不论他“乌江不是无船渡,耻向东吴再起兵”的个人荣辱感,就算他回到江东,那里还有多少子弟可以一起同他再度起兵?当时他可是带走了数万名江东子弟啊!就算他费尽千辛万苦,东拼西凑出来一支军队,他们可还“肯于君王卷土来”吗?再者说来,他的劲敌刘邦会给他整装待发的时间吗?只怕不过是祸水东引罢了。计谋过人的项羽绝对不会想不到这些,既然徒劳无功,到不如拔剑自刎。最后只得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逐鹿中原,将五侯而灭秦,霸王别姬,乌江自刎,这都是我们所熟知的项羽。一生波澜壮阔,结局也悲壮惨烈。宁要牺牲性命,也要保全尊严,这,就是英雄的选择!

项羽议论文15

  一代霸王竟自缢于乌江之上,让后世对之惋惜不已,真是天妒英才,英雄命短啊。

  项羽是多么铁骨铮铮的男儿,一生南征北战,以少胜多的战役更是数不胜数。但最后却被区区刘邦逼得走投无路。他本有机会逃出,可是年纪轻轻,血气方刚,有这极端自尊心的他,选择了一条不归路,他愧对江东父老,无颜再见,最终垓下成为他的`最后一战。可我想说的是:留的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最先笑的不一定是赢家,可笑到最后的一定是赢家,他大可不必和刘邦的军队正面交锋,回到江东,秣马厉兵,再争天下,相信以他的智谋,再结合这次失败的经验,占据江东这个易守难攻之地,东山再起指日可待。

  大丈夫当能屈能伸,大可不必趁一时之勇,做事要三思而行,谋而后动。

【项羽议论文】相关文章:

关于项羽的议论文07-02

(优秀)关于项羽的议论文06-17

议论文06-21

经典议论文05-01

关于选择的议论文作文_议论文03-26

论读书议论文_高中议论文05-07

暗香作文议论文-议论文作文06-29

快与慢 议论文 快与慢的议论文10-18

成功在于议论文_作文_议论文作文05-11

关于时间的议论文 关于时间的议论文0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