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5-07-12 10:02:4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六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高中化学说课稿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有关高中化学说课稿集锦六篇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1

  苯是继烷烃、烯烃这些链状烃学习之后,向学生介绍的另一类重要的环状烃,它的学习使烃的知识更加全面和系统 。以下是高中化学苯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教材的地位和

  苯是芳香烃典型的代表物,苯分子结构中特殊的化学键决定了苯的化学性质,因此教材在介绍苯的化学性质之前,首先介绍了苯分子的结构,通过苯分子结构中的独特的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苯的---兼有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性质,通过苯分子化学键的分析研究引出下节课苯的化学性质,为下节课苯与溴的反应、苯与硝酸的取代反应的讲解奠定了基础,使学生体会结构决定性质的辩证关系。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苯的物理性质,理解苯分子的独特结构,了解苯能够燃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物展示、学生自学了解苯的物理性质;通过对苯分子式的可能结构的分析,与提供的信息资料分析最后得出苯的特殊结构。

  三、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苯”之前已学习了烷烃——甲烷、烯烃——乙烯,初步掌握了碳碳单键、碳碳双键的一些特征反应,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少部分学生甚至还有碳碳叁键及环的概念,具备了一定的“先备知识”,这正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必要的知识基础。我们应引导学生对比前面刚刚学过的甲烷和乙烯的性质得出苯的独特的性质,帮助他们建立有机物“结构——性质——用途”的认识关系,逐步熟悉研究有机物的一般方法。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苯的分子结构的研究与其能够燃烧的化学性质。

  (2)难点:苯分子结构的推断,理解苯环上碳碳间的化学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独特的化学键。

  (3)关键:正确处理苯的分子结构与其化学性质的关系。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逻辑分析、归纳、概括和综合的能力,另外烷烃、烯烃的学习使他们对碳碳单键和碳碳双键的性质比较熟悉,所以学生在探究苯结构时,已经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

  四、说教法

  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五、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引入】“有人说我笨,其实并不笨;脱去竹笠换草帽,化工生产逞英豪”,猜一字。(苯)

  【苯的发现】19世纪欧洲许多国家都使用煤气照明,煤气通常是压缩在桶里贮运的,煤气用完后桶里总剩有一种油状液体,但长时间无人问津。1825年英国科学家法拉第对这种液体产生了浓厚兴趣,他花了整整五年时间提取这种液体,从中得到了一种含碳氢的无色油状液体。热拉尔等化学家测定该物质的分子式为C6H6,并命名为苯。这

  就是今天广泛使用的化工原料——苯。

  【设计意图】用学生感兴趣的猜字谜引入,学生的兴趣瞬间被调动起来,然后一步步地被指引到所要学习的内容苯,苯的发现史更让学生知道了苯的来源,更让他们知道生活中有化学,化学牵引着生活,联系着生活,要善于发现,敢于质疑。

  2、实物展示,引发探究

  A、在学生对苯这种新物质充满好奇的时候,我及时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用密封的小瓶子盛装的苯发给学生,让学生“看一看”苯有哪些物理性质。

  B、再让学生探讨苯还有哪些物理性质,应该如何得到呢?学生提出:溶解性、密度、熔沸点等问题。在试管中倒入2毫升苯,在加入4毫升水,振荡,观察现象。探究苯的密度和溶解性,学生会观察到苯不溶于水,学生会观察到下层体积大的是4毫升的水,而上层

  体积小的是苯,很容易推测出上层为苯而下层为水,得出苯的密度比水小的结论。

  C、最后引导学生回归课本,找通过实验未能得到的苯的物理性质。

  物理性质: 苯是无色、易挥发、有特殊气味、比水轻、不溶于水、熔点5.5℃,沸点80.1℃的有毒液体。

  【设计意图】在研究苯的物理性质时,实物的展示更有说服力,通过学生亲眼所见使他们对苯的物理性质印象更深刻,我通过A.B.C三个步骤层层递进地引导学生得出苯的物理性质,这种方法既避免了直接给出答案而使学生死记硬背的俗套,又能使学生逐渐形成实验推断的能力。

  3、精心设疑,实验探究

  第一步,实验探究

  给出苯的分子式C6H6,让学生与饱和烃和不饱和烃的通式做对比,

  分析得出苯的不饱和度。引导学生讨论猜测苯的结构。学生会得出苯为不饱和烃、可能含有多个双键、具有与烯烃类似的性质这些结论,并得出苯的可能结构CH2=C=CHCH=C=CH2。

  结合学生已有知识,我会让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这些猜测,学生在前面乙烯内容已经知道,双键能够与溴水、酸性高锰酸钾反应。所以学生就知道根据苯是否能使溴水褪色、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来验证这一猜测。我把全班同学分为甲乙两组分别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是否成立,通过实验,甲组会得出苯不能使溴水褪色,乙组则会得出苯不能

  使酸性高锰酸钾褪色这一结论,两组交流实验结果,可以认识到苯不是不饱和烃,苯中不含有双键。

  第二步,化学史实

  由于探索的结果与学生的猜想并不一致,这时学生会非常困惑,此时我引出凯库勒发现苯的化学史料,1865年的一个晚上,研究到深夜才睡的凯库勒做了一个梦,梦中,一条蛇咬住了自己的尾巴转了起来,醒来后凯库勒深受启发,提出了苯的单双键交替的环状结构,此时我会让学生想到凯库勒提出的苯的结构应是怎样的呢?我及时鼓励学生转变思维,讨论得出苯凯库勒式,进一步探究苯的结构。

  第三步,真相大白

  在学生讨论之后,发现凯库勒式中依然含有双键,这与刚才的探究实验得出的苯中不含双键结论并不相符,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限于学生的知识水平,到这里我就会直接向学生解释苯凯库勒式中含有的双键是怎么一回事。我会解释到:这一特殊苯分子具有平面正六边形结构,分子中 6个碳原子和6个氢原子均处于同一平面上,各个键的键角均为 120°。苯中的碳碳键是一类特殊的化学键,苯分子中6个碳原子之间的键均相同,而非单双键交替,每个键是一种介于单键和双键之间的特殊键,既不同于单键也不同于双键。画成单双键交替的凯库勒式,仅仅是为了表示苯不饱和度的一种形式,因为苯的通式CnHn与饱和烷烃CnH2n+2相比还远达不到饱和的状态。

  【设计意图】

  苯的结构探究这一内容是我的教学重难点,因此我在课堂中设置了“三步”教学步骤,根据学生认知过程一步步突破这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2

  各位专家、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九中学的申海英,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化学选修4第三章第4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

  我将从以下六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三维目标、设计思想、教学流程、教学反思

  一、教材分析:

  第三章《水溶液中的离子平衡》是应用第二章所学的平衡理论,进一步探讨水溶液中的离子行为。而第四节《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是新教材增加的内容,是继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水解平衡之后又一个重点。可以帮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水溶液中离子平衡相关的理论,使他们更加透彻地理解在溶液中发生离子反应的本质,及它们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帮助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二、学情分析:

  认知基础: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二理科学生,学生已经具有溶解度、离子反应的知识基础,和动态平衡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学习本节内容,学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心理特征:学生有了一定的理论基础,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对用所学理论解决问题充满期待。

  三、三维目标、重点、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学生的特点,确立以下的三维目标和教学的重难点:

  知识与技能:

  (1)了解难溶电解质在水中的溶解情况及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能描述沉淀溶解平衡;提高知识迁移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能运用平衡移动的观点对沉淀转化过程进行分析,知道沉淀转化的本质并能对相关实验的现象以及生活中的一些相关问题进行解释。

  过程与方法:

  在探究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实验中,学会自主设计实验、独立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实验探究过程中,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树立对立统一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3.教学重难点:

  重点: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建立

  难点:建立“沉淀溶解”的微观、动态过程,了解沉淀转化的本质。

  四、设计思想:

  新课程倡导通过实现学习方式的多样化,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思考”,新教材的设计也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表情更加关注化学与生活、生产实际的联系。基于以上的理解,我采取了以下教学策略:

  基于学的教,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开发学生学习潜能。

  1.使用知识迁移的方法。基于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的学习基础,站

  在动态平衡的高度理解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和移动,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2.以实验为载体进行探究性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促进知识的主动建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理论联系实际。加强知识与生活生产的联系,赋予知识实用价值。

  (2).应用“四脑合一”的教学法,让学生会学,学会,体验成功。

  “四脑合一”是我承担的科研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应用脑科学研究的成果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的教学策略之一。“四脑”是指大脑的生理性、认知性、情感性、社会性特点。“四脑合一”简而言之即在同一堂课的不同时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比单一的方式效果好;采用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效果好;让学生在适度兴奋的情绪中学习效果好;让学生有机会合作、交流、展示才华、体验成功的效果好。“四脑合一”的教学策略改变了学习方式,提高了认知水平,营造了和谐课堂,取得了教和学的良好效果。

  五、教学流程:分成六个环节进行:

  一)导入新课

  播放溶洞景观的图片,指出溶洞里有千奇百怪的石笋、石柱、钟乳石,你知道这些地貌的形成原因吗?通过本节课《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的学习,你将从反应原理上弄清楚这个问题。

  通过设计情境,引入新课。以熟悉的事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

  (二)分析课题,温故知新。

  设计以下四个阶梯性问题,采取对话方式,使学生温故知新:

  1.通过课题请你分析本节课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2.该物质所属的类别是按什么标准进行分类的?与强弱电解质是否有一定关系?

  3.什么是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度在什么范围?绝对不溶解的物质有吗?怎样理解溶解性表中“不溶”的含义?

  4.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盐类的水解平衡各是如何建立的?你认为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又是如何建立的呢?

  通过以上问题,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与前面的内容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解溶与不溶是相对的,没有绝对不溶的物质。科学家在100多年前就提出了这么科学辩证的论断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所要学习的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小于0.01g的电解质,可能是强电解质,如Baso4,也可能是弱电解质,如Al(oH)3。

  此时学生通过积极思维,自己对即将学习的知识做好了准备,思维进入兴奋状态。

  (三)类比分析,自主构建“沉淀溶解”平衡的微观、动态过程。

  首先做演示实验:通过向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加入浓盐酸,产生白色沉淀。引导学生分析得出在Nacl的饱和溶液中钠离子和氯离子仍然可以结合。继而提出问题:问题一:为什么在加入浓盐酸之前没有晶体析出呢?

  学生思考可得出结论:饱和氯化钠溶液中钠离子与氯离子结合的速率与溶解的速率相同,形成沉淀和溶解平衡状态,所以不会有沉淀析出。Nacl(s)Na+(aq)+cl-(aq),加入浓盐酸,氯离子浓度增加,平衡发生逆向移动,才有Nacl结晶析出。

  然后通过类比:将等物质的量浓度,等体积的Nacl溶液和AgNo3溶液混合沉淀后,上层清液中是否存在Ag+和cl—呢?

  学生通过对溶解度的分析,根据溶解度再小也不会等于零,得出一定存在Ag+和cl—,形成Agcl饱和溶液的结论。接着提出问题:那么固体Agcl和溶液中的Ag+和cl—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这个状态是怎样形成的?学生很自然地想到也形成溶解和沉淀平衡。通过画时间速率图像,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体会易溶电解质和难溶电解质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其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没有本质区别。

  最后归纳总结:让学生自己归纳总结得出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概念,结合动态平衡的特点总结难溶电解质溶解平衡的特征。促进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

  然后教师讲述沉淀溶解平衡表达式:

  Agcl(s)cl-(aq)+Ag+(aq),强调各符号的意义,让学生对比与电离方程式的区别,通过课堂练习对新知识进行巩固。

  再将知识加以引申,促进学生对反应本质的理解:提问:在以前的学习中我们会认为等物质的量的cl-和Ag+会反应完全,那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对cl-和Ag+的反应有新的认识吗?

  这个问题的设计目的是想让学生转换思维的角度,重新认识有沉淀生成的离子反应其实质就是难溶电解质建立沉淀溶解平衡的过程。化学上规定,相当量的离子互相反应生成难溶电解质,可以认为反应完全,方程式中用“=”表示,解决学生的认识冲突。

  以上是通过思维探究的方式进行理论部分的学习,完成了沉淀溶解平衡的建立过程的分析,引导学生从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分析问题,建立微粒观。深入地理解反应的实质,将知识进行整体建构,有机整合。

  (四)、然后实验探究,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本环节按照提出方案、讨论方案、实验探究、分析现象、总结规律环节进行。

  首先以改变哪些条件可以使mg(oH)2沉淀溶解为例,通过实验探究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

  根据学习经验,依据勒夏特列原理,学生会想到加热,加水,加酸等方法,也有同学提出可以加入显酸性的盐,如:fecl3、NH4cl溶液溶液等方法。

  把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按照一个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并将实验现象进行汇报并加以解释。

  第一组:加水和加热现象不明显,让学生分析原因,借助于溶解度进行分析可以促进学生的理性思维发展。

  第二组:加入NH4cl溶液后mg(oH)2溶解,到底是因为溶液的酸性使oH-浓度减少,还是NH4+直接结合oH-形成弱电解质使oH-浓度减少呢?教师适时提问:是否通过实验验证哪一个解释是正确的?把课堂讨论推向高潮。促进学生实验能力的提高?

  验证实验中选择试剂是难点,可以引导学生分析需要引入的离子是什么?需要改变的是什么?学生利用盐类水解所学到的知识,可以想到cH3cooNH4。通过加入cH3cooNH4也能使mg(oH)2溶解,从而得出正确结论。

  第三组:学生对白色沉淀转化为fe(oH)3红褐色沉淀感觉新奇,讨论的热情非常高,得出“沉淀的转化实际就是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这一结论非常兴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追问:什么样的沉淀之间转化比较容易?学生通过比较溶解度可以得出正确结论。教师可以利用向Agcl沉淀溶解平衡体系中依次加入NaBr、Na2s演示实验强化学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

  然后,通过汇总实验现象,总结影响沉淀—溶解平衡的因素。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探究环节,学生眼、手、口、脑等多感官参与,对大脑多通道信息输入,符合大脑的认知规律,学习效率高,印象深刻。学生体会探究的快乐和合作交流的喜悦,大脑的社会性特征得到满足。

  (五)总结和提高:

  让学生从知识、方法等角度谈本节课的收获。起到概括知识内容,总结学法的作用。

  (六)习题反馈,加深理解:从生活情境中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学以致用,提高科学原理在生产生活中的指导意义。其中最后一个问题紧扣开篇,首尾呼应,呈现出一种浑然一体的感觉。

  作业:活学活用,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培养自学能力,为下节课做好预习。

  1.锅炉中常有水垢生成,会降低燃料的利用率,造成能源浪费,也会影响锅炉的使用寿命,形成安全隐患,因此要定期除去水垢。水垢中有caco3、mg(oH)2、caso4等成分,其中caso4不溶于酸,如何除去?

  2.自学沉淀溶解平衡常数。如何把沉淀溶解平衡的移动由定性判断上升为定量判断?如何用Qc判断平衡的移动?

  以下是我的板书设计:(幻灯片)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分成了三个主要的时段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感觉学生的注意力一直很集中,热情高。从课堂气氛,学习效果看采取的知识迁移、思维探究、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比较合适。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积极表达的、给学生客观准确的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四脑合一”的教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3

  一、指导思想

  化学基本概念的学习,长期以来都陷入教师感觉难教,学生感觉难学的困境。既无生动有趣的实验,又无形象具体的研究对象,如何让概念学习的课堂也焕发出勃勃生机,对此我进行了大量探索,选取了“物质的量浓度”这一概念教学作为尝试。

  在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我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

  本节课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必修)《化学》第一册第三章第三节《物质的量浓度》第一课时。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物质的量”的基础上引入的新的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通过本节的探究既巩固对“物质的量”的运用,又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扩充对溶液组成表示方法的认识,提高化学计算的能力。

  2.教学目标分析

  依据教改的精神、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a.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b.掌握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区别与联系。

  c.了解物质的量浓度在生活、生产中的运用。

  能力方法:

  a.通过课前探究,学会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

  b.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c.通过对溶质的质量分数与物质的量浓度的对比,提高运用比较、归纳、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

  a.在相互交流与评价中,养成团结协作的品质。

  b.关注与物质的量浓度有关的生活、生产问题,体验化学科学的发展对当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c.通过溶液组成的不同表示方法之间的关系,渗透“事物之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其成因

  物质的量浓度在高中化学中具有极其广泛的`应用,因此将理解并能初步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确定为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是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将在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构建过程中学会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应用知识的方法确定为教学难点。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他们具有一定的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对初中接触的“溶液体积”与“溶剂体积”存在一定程度的混淆。

  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受概念、具体实例运用概念、交流评价强化概念、归纳小结升华概念,加深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同时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和泛味感。

  四、教学程序

  本节课依据主体探究式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设计。

  按照主体探究式学习,我在教学中力求“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从而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让学生体验、理解和应用科学方法,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我提前一周布置学生课前探究收集生活中各种溶液的标签,很快他们带来了自己家中的诸如复方甘草口服液、84消毒液、眼药水、枝江大曲、矿泉水等,实验室诸如硫酸、NaOH溶液等标签。在课堂上我将请他们相互展示,并根据自己手中的标签归纳表示溶液组成的多种方法:v/v、m/v、n/v、m/m,从而教师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之一—物质的量浓度。在此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获取信息和加工信息的基本方法,又得到了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同时真正感受到化学来源于生活,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自主探究

  探究一、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主体探究式学习认为:学习者不是把知识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经验为基础通过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获取新知识。

  采用主体探究式学习,学生不再把“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从课本搬到记忆中,而是以原有的“物质的量”、“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等基础通过生生间、师生间的相互协作来获取新的概念。

  学生首先自主阅读课本感受概念,然后在三个具体实例的练习中运用概念。

  (计算下列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

  1.1mol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2.1克NaOH固体溶于水,配制成体积为1L的溶液。

  3.1molNaOH固体溶于1L水配制的溶液。)

  第一个练习直接运用概念的表达式;第二个练习巩固前面所学知识“物质的量与物质的质量间的换算”。心理学告诉我们:人都是渴望成功的,学生更是如此。两个不同层次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三个练习看似简单,实则引发学生的思维碰撞。学生们将在各自不同的评判与反思中,激烈的争论,我将这个“舞台”让给学生,他们尽情发挥、表演,相互解答困惑,自主进行合作探究。学生对此练习可能会有下列见解:溶液的物质的量浓度为1mol/L;溶液的体积和溶剂的体积是不相同的;此题尚须补充、添加已知条件;必须知道NaOH固体的密度,则可计算NaOH固体的体积,然后与水的体积相加就可求出溶液的体积;体积是不可以相加的,必须知道NaOH溶液的密度,通过溶液的质量求出溶液的体积。

  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仅用自己的脑子去想,而且用耳朵去听,用嘴巴去说,用彼此的心灵去相互碰撞。直到他们达成共识,共享成功后,我再给出练习所缺条件—溶液的密度,同学们再次进行计算,他们就不仅仅领悟了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还掌握了溶液体积的计算方法。思想汇报专题乘胜追击的几个判断题的设计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上,启发学生总结溶液稀释和体积分割时对物质的量浓度的影响及溶液中溶质的微粒种类,即为后面的“当堂反馈”作好铺垫,又达到了升华概念的目的,使学生的认知结构更为丰富。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教材简介:

  本节教材选自全日制高中化学课本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四节化学键,课时为3课时。

  本节教材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关于离子键的内容,第二部分是关于化学键的内容,第三部分是关于介绍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第四部分介绍化学键的概念。此外本节还包括了一个演示实验和一张表格。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理解离子键,共价键的概念,能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形成。

  2. 使学生了解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3. 通过离子键和共价键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微观粒子运动的想象力。

  学情分析:

  第一部分关于离子键的内容,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活泼金属钠与活泼非金属氯起反应生成离子化合物的过程。第二部分关于共价键的内容,学生也已学过了氢气和氯气的反应生成氯化氢的过程。因此这两部分可在对有关知识进行复习的基础上进行引导学生学习。在初中,学生已经学过了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等知识,因此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从熟→生的过程。

  教材地位与作用

  本节教材内容属于物质结构理论的范畴,而物质结构不仅是本书的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教材的重点。通过本节教材的学习,形式认识了化学键和化学反应的实质,对分子结构理论将有整体认识。

  教学重点:

  1. 离子键,共价键

  2. 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及其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化学键概念,电子式

  二、教学方法

  1.“启发探究式”

  本节内容具有教学的特点,又有基础理论教学的特点,可采取教学方法,即教师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多媒体教学

  本节教材概念多内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可充分利用直观教学手段,使抽象概念形象化,如:讲到二氧化碳分子,水分子结构时,可借助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或实物模型,展现分子结构进行教学,展现微观分子的运动过程。可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过程:

  按照教材的安排,将化学键概念放在离子键和共价键之后,我认为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过程,即归纳教学的方法。因此我的教学也按照教材编写的顺序进行。

  1.关于离子键的教学

  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化学课本中关于离子化合物的内容,重点复习离

  子与原子的区别和离子化合物的形成。

  课堂中要根据教材的安排,通过钠与氯气反应生产氯化钠的过程进行演示实验,组织学生讨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从而引出离子键的概念。讨论中要着重抓住离子键的原因,成键粒子和成键性质三点,从而让学生认识到离子键的本质和形成条件。要指出在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时学生经常出现的错误,如(1)离子漏标电荷数;(2)离子所带正负电荷数与元素化合价分辨不清等,注意强调书写的规范化。

  此外,为了使学生知道氯化钠在通常情况下以晶体形式存在,我将利用课后资料中的晶体结构示意图展示氯化钠晶体的模型,培养对此感兴趣的学生,并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2.关于共价键的教学

  课前可布置学生复习初中关于共价化合物的内容,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讨论氢气和氯气反应的过程,讨论中要着重抓住共价键的成因和表示方法。

  在讨论共价键的原因时,我将启发对比氖原子和氯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分析为什么氖分子是单原子分子,而氯原子是双原子分子。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是否达到稳定状态,分析得出形成共价键的条件,并用电子式表示氢气和氯气的形成过程。在本节的教学采用与离子键的对比进行教学,通过概念与用电子式表示离子键和共价键形成的对比,将使教学更加顺利。

  3.关于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教学

  复习导入:在复习共价键概念后,可由学生在黑板上写出氢气,氯化氢,水分子的电子式。

  提出问题:(1)在氯化氢中及水分子中,为什么电子对偏向氯原子和氧原?(2)而H2中为什么电子对未偏移?(3)氢气和氯化氢,水分子中的化学键是极性键还是非极性键,并总结出规律。

  4.关于化学键的教学

  在通过以上的学习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归纳出化学键的概念。同时得出“一个化学反应的过程,本质上就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的结论。如果条件允许,可以将其设计成多媒体动画教学,可以达到更好的效果。

  在小结时,应当着重强调以下几点:

  (1) 化学键是存在与分子内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

  (2) 是指两个直接相邻的原子

  (3) 原子指广义的原子与上面的原子有所区分

  (4) “强烈的相互作用”不能说成结合力

  四、反馈练习

  离子键部分是强调离子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的形成过程。共价键部分应强调共价键的概念和用电子式表示共价分子的形成过程。此外,还要强调极性键和非极性键的区别。

  五、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5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高中化学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1、本节课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放在金属和非金属的之后构成氧化还原与元素及其化合物之间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氧化—还原原理对本节课的学习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节课在初中的基础上,对硫的最高氧化物的水化物—H2so4的性质作进一步的认识。作为三大强酸之一的硫酸,从性质上来说,不但具有酸的通性,还具有自己的特性,这就让学生在已往知识的基础上对酸的性质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同时也深刻的体会到了普遍性与特殊性间的关系。另外,硫酸的通性和特性,尤其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为接下来HNo3性质的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本节课的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3、本节课的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是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4、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复习已知的硫酸的性质;掌握浓硫酸的强氧化性。

  (2)能力目标:分为以下三点:

  ①、通过浓硫酸性质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②、培养学生理论问题实验探究,实验现象回归理论的良好化学学习习惯。

  ③、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元素及其化合物的一般思路、方法和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掌握浓硫酸和稀硫酸性质的差异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帮助学生树立起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并从实验中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二、学生情况分析:

  1、原有认知情况:对酸的通性比较了解,了解浓硫酸的脱水性和稀释的方法。但在课堂上对浓硫酸的化学性质无接触。

  2、学生认知特点:对物质的性质停留在表面的识记,未养成通过实验、逻辑思维分析物质性质的习惯。

  3、探究能力:在前期的学习中做过几个探究实验,有一定的经验。

  三、教法和学法:

  1、教法设计:教学活动是教和学的双边活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为此,我采用了学生实验探究为主、老师引导为辅的教学模式,分为创设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归纳结论五个阶段,进行开放式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设计实验等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参与和主动探索意识,顺着学生的思路走,以激发学生主题性学习的兴趣,开拓思维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感知和探索新知,从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学法指导:让学生通过思考提出假设设计方案验证假设获得新知,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发展新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达到发展思维、提高能力的目的,培养实事求是、勇于探索的'独创精神。

  四、教学设计:

  1、时事新闻导出问题:

  ①播放宜昌硫酸泄露事故新闻

  ②观看录象后提出问题:

  A、为什么现场烟雾腾腾?

  B、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人员伤亡?

  C、为什么浓硫酸会造成空气污染?现场刺鼻的气味是由什么物质引起的?

  D、为什么消防队员要用水稀释浓硫酸?

  2、解决问题复习性质

  ①解决问题A并复习浓硫酸的稀释方法。

  ②解决问题B并复习浓硫酸的吸水性和脱水性。

  过渡: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三个问题,浓硫酸为什么会造成空气污染呢?

  3、进行假设展开探究

  ①探究实验

  A、目的:浓硫酸泄漏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B、硬件:烧杯、试管、试管夹、酒精灯、浓硫酸、PH试纸、品红试纸、铁钉、铜片、氧化铜、水泥路面碎块。

  C、由学生进行假设,边假设边讨论验证假设的方案:

  (A)浓硫酸是一种挥发性酸,挥发出硫酸气体。

  (B)硫酸和路面上复杂的物质发生反应产生了一种。

  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该种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讲解:可见浓度的变化,有时也会引起性质的变化。

  过渡:那有的同学可能有疑问了,既然浓硫酸的氧化性比稀硫酸强。那为什么稀硫酸常温下可以和铁发生反应,而浓硫酸和铁在常温下混合却没有明显现象呢?

  5、引出问题继续探究

  ①目的:浓硫酸和铁钉混合后无明显现象的原因;

  ②归纳的出钝化,及浓硫酸的保存和运输。

  6、总结性质引出用途

  ①总结浓硫酸的性质,引导学生回答问题D;

  ②性质决定用途,通过性质的复习引出浓硫酸的多种用途,并用投影展示浓硫酸的用途。

  7、思考巩固

  ①演示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

  ②问下面几个问题:

  A、蔗糖和浓硫酸的反应体现了浓硫酸的什么性质?

  B、为什么反应中蔗糖的体积会膨胀?

  C、请设计实验验证蔗糖和浓硫酸反应后的产物(装置图以及涉及的反应方程式)?

  8、布置作业

  五、板书设计:

  硫酸

  一、浓硫酸的性质

  1、溶于水放热;

  2、吸水性可用作干燥剂;

  3、脱水性按2:1夺取有机物中的H、o使有机物碳化;

  4、氧化性。

【高中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7-03

高中化学说课稿10-22

高中化学说课稿09-18

高中化学说课稿模板集锦5篇06-25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10-01

高中化学教学反思05-27

高中化学教案11-16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06-09

高中化学实验报告02-24

高中化学知识点总结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