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说课稿

时间:2025-04-08 08:18:08 说课稿 我要投稿

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借助说课稿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说课稿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化学说课稿5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有关化学说课稿范文5篇

化学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一)、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材地位

  该节内容为高中电化学的开始,在此之前学生学习过的氧化还原反应,能量之间转换,电解质溶液,金属活泼性等化学知识及物理电学的相关知识,已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好了一定知识储备;同时原电池的原理又为后面金属的腐蚀和防护,其它常见电池的原理及电解原理等重要电化学知识的学习奠定了基础。它是电化学学习的基础内容也是核心内容。

  作用:本节内容对发展学生逻辑推理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将理论应用于实践,实践再回归理论以及知识系统化及结构化的形成都起着重要作用。

  (二)、教学目标:

  依据: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编写教材的意图,结合本课的特点及本着在学习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学习,获得有效学习的新课程理念为出发点将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成条件

  (2)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总反应方程式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化学实验的观察操作及设计能力;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分析解决一些化学问题的高级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让全体学生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探究方法,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

  (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式和问题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科学探究的艰辛和喜悦,

  (2)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积极实践等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

  (3)学会与他人合作,主动交流。

  (三)、教学重点:了解原电池的反应原理及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

  1、依据大纲和新课程标准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2、电化学的基础和核心地位

  (四)、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反应原理

  依据:该内容特理论性强,抽象,难理解。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建立电子在原电池正负两极转移的微观模式。

  二、说教法与学法

  教法:

  1、情境激学法

  2、探究实验促学法

  3、cAI辅助教学法

  4、归纳、演绎法

  学法:

  1、实验探究法

  2、归纳演绎法

  在本节课中教师在教材中没有把教材内容作简单,有序的展示,而是在分析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学习来重新组织,站在改组和重建的高度来审视教材,把教材内容做为了解学科科学的'生长点,以学生探究实验贯穿始终,将学生置身于一个动态,开放,个性,多元的学习环境中,体验类似科学家进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在探究过程中完成知识的自主建构。

  本节课让学生采用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元化学习方式,对于更好地展现学生多元智能,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强化科学探究的意识,掌握探究的基本方法,激励学生学习兴趣和智慧潜能,学会与人合作,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造力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三、教学过程:

  (一)引课:创新实验:西红柿电池使音乐贺卡发出美妙音乐。

  目的;创设新奇刺激的前置问题情境,极大地激发调动学生感知兴趣和探知热情。为什麽西红柿电池能产生电流?

  (二)教学重点一:原电池工作原理

  突破方式:变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分组实验,变教材验证实验为探索实验。

  依据:

  1、教材演示实验不便于所有学生观察,缺少学生的参与,不能充分发挥不学生自身主体作用。

  2、建构主义鼓励学生运用他们自己的经验,让学生去学会发现并作出相关链接,主动构建有成效的内化了的,适合于自我的知识意义。

  具体做法:

  用锌片铜片稀硫酸模拟西红柿电池做两个分组实验让学生观察两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前后现象的差别。实验结果的出乎意料使学生的原有状态与目标状态之间产生了差距,引发了学生新的问题。为什么导线连接后铜片上出现气泡,教师设置几个有梯度,和层次性的问题引发学生讨论在有限的时间里经过讨论让学生在自主交流的过程中澄清了锌铜稀硫酸原电池产生电流的原因。

  讨论结束,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装置中确实存在电流且证明电子的流向是从铜片流向锌片。以上问题的提出在于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及求真务实的优秀品质,告诉学生实验结果的分析要靠实验证据不凭主观臆断想当然。

  实验结束教师收敛学生的思维,启发学生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给原电池下定义。从而完成学生思维从一般到特殊,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的]认识过程这一质的飞跃。

  最后用3D动画模拟锌铜原电池的微观反应。并将图象定格让学生书写两电极反应式。促进学生从形象思维和理性思维两个层面上共同认识原电池反应原理投影生活中常见电池:如干电池,蓄电池,充电电池,高能电池图片感受化学就在我们身边。

  以上变演示实验为分组实验增加学生的创造体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使学生的学生问题意识独立操作能力,创造能力得以充分培养。

  (三)、教学重点二:掌握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突破方式:增加教材没有的开放性探究实验。即给定多种药品(电极:锌片两个,铁钉一根,石墨棒一根。溶液:稀硫酸,硫酸铜,酒精,四氯化碳四种溶液和电流计仪)让学生自行设计并探究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依据:

  1、sTs教育观重视把科学看成是一种学习过程,认为能对自己的结论进行论证比单纯地得到指向结论的结果同样重要或更重要。

  2、实验方法论认为,化学实验功能的体现,不仅仅在于获得所谓正确实验结果,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经历和体验获得实验结果的探究过程。

  3、高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也将探究性学习确定为为学生学习化学的一种重要学习方式。基于以上原因,我大胆处理教材,将构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这一讲授性知识变为实验探究性学习。

  该实验具有一定开放性和发散性所以教师适时抛出问题启发学生引发讨论如何确定探究的方向,如何处理实验中三个变量关系,如何逐一设计实验方案探究原电池构成的一般条件。学生依据可行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让学生在实验探究过程中对所得多种实验信息进行筛选,对比,分类,加工选取有用信息,运用归纳演绎等思维方式,得出正确结论。

  该做法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求知,学会收集,分析和利用各种信息及信息资源,同时学习者之间通过讨论,交流,用集体的感知来丰富,强化个人的概括,通过学习者之间的交叉反馈来强化,矫正,丰富个体的探究结果,有利于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合作与分享意识。在实践活动理性认识的循环往复,螺旋式的上升,不仅促进了对学习内容的理解,也使学生的探究策略和方法得到提高,才能,智慧和判断力等多方面得到发展。

  (四)化学史教育:教师讲述伏打电池发明的故事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的科学精神。

  (五)小结:

  采取学生先小结,老师后总结的方式,

  目的:

  1、训练学生概括总结的思维能力

  2、实施以主动建构为基础的精简教学策略,以图表的方式直观让学生清楚本节的内容要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使学生知识系统化,网络化。

  (六)练习:为了落实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构成原电池的原理及构成条件而设。

  (七)作业:

  家庭小实验:制作水果电池。

  目的:该实验为开放性创造实验对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将科学探究延伸到课外。进一步激发学生求知欲望,调动学生探索研究的积极性,变实验知识为实践能力,升华创造意识。

化学说课稿 篇2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⑴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⑵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⑶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⑵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⑶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⑷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

  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化学说课稿 篇3

  一、说教材

  1.本节地位及作用

  本节安排在新课标人教版教材必修1第二章,从学科内容方面讲是学生认识化学学科的起始章,是连接义务教育阶段化学与高中化学的纽带和桥梁,对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引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高中阶段化学学习,具有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氧化还原反应是中学化学的重要理论,是高考的热点,同时对化学反应中能量观点的建立十分重要。因此,本节是高中化学的教学重点之一。

  2.教学目标

  2.1知识与技能

  学会运用化合价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加深对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理解。

  2.2过程与方法

  从狭义的定义入手上升到广义的定义,由简单到复杂揭示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

  以“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通过设计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学习品质。

  (2)对学生进行对立统一、透过现象看本质等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自然观。

  2.4教学重、难点

  用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观点理解氧化还原反应。

  二.说学情

  学生知识状况:初中已学习电子得失、化合价等知识以及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但不系统。学生能力情况:学生通过初中一年的化学学习,已具备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学生习惯于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不能主动参与到知识获得的过程中。

  三、说教法

  课堂上学生的思维往往是从任务或问题的提出开始的,即“不憤不启,不悱不发”。本节课我以“问题教学法”为主导,综合各种教学方法,完成任务。通过设“障”立“疑”,造成学生对所学内容时时有疑难问题可思,有各种矛盾待解决的境地,促使他们参与到教学中,运用所学知识去探求和解决遇到的各种新问题,使学生处于“愤”与“悱”的状态。

  四、说学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的生长,是由同化和顺应构成的平衡过程”。学生从得氧失氧的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基础上,在老师提出问题的指引下,积极思考,自主探究,从狭义的认识上升到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广义角度。

  五、说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投影:切开的苹果表面颜色的变化;铁钉生锈;干电池使小灯泡发光

  [问题]知道它们的原理吗?

  由情景问题引出新课,引起学生兴趣,激发探究意识。

  [复习旧知]

  [问题]在c+2cuo=co2+2cu反应中,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物质发生的反应?

  [设问]氧化还原反应中是否一定有氧元素参加呢?

  [问题]下面呈现氧化还原反应的正反例证,请同学们归纳总结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特征?

  [投影]

  例证1:H2+cuo=cu+H2o(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2:fe+cuso4==cu+feso4(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3:2Na+cl22Na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4:H2+cl22Hcl(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5:2Hcl+caco3==cacl2+co2+H2o(非氧化还原反应)

  例证6:2NaoH+cuso4==cu(oH)2+Na2so4(非氧化还原反应)

  通过学生分析归纳,从化合价角度认识氧化还原反应。

  [追问]能否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c+2cuo=co2+cu反应得到启发,归纳化合价的'升降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

  [问题]氧化还原反应中元素化合价为何发生变化?

  [实验探究]

  实验1:将锌片插入cuso4溶液中

  实验2:将锌片和碳棒中间连接一个电流计插入cuso4溶液中

  [问题]

  1.观察实验现象,并写出反应方程式。

  2.实验2中电流产生的原因?为何有源源不断的电子?

  2.通过以上实验,你认为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合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虽然没学原电池知识,但由现象能认识到本质是相同的,再在初中电流和电子得失知识上,体会到反应中有电子转移,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

  [展示]动画展示该氧化还原反应中电子转移。

  直观教学,让微观世界形象化。

  [过渡]接下来从原子结构微观

  角度认识电子转移与氧化还原反应的关系,理解电子转移两种形式——得失和偏移。

  以钠与氯气、氢气与氯气反应为例

  投影并讲解

  教学到此,分三个层次强化学生对氧化还原反应的理解。

  [问题]讨论氧化还原反应与四种基本反应类型的关系。

  [巩固练习]

  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的角度分析例证1、2、3、4中物质发生的反应

  [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是按概念的学习过程来完成的。设计中运用“问题教学法”和“讨论教学法”的相关理论。通过一连串精心设计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发现。教学的关键是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并在讨论的基础上对初中所学知识深入和拓宽,重建学生已有知识体系和网络。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一节内容。全章以及在整个中学化学课程中的地位:本章开始学生初步、系统地接触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在化学实验基本方法和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之后。在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茹下教学目标:

  A、认知目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B、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索、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团体协作的能力。

  c、情感和价值态度目标: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三、重点和难点:

  A、教学重点和难点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B、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教法和学法:

  A、本章主张自主学习为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B、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

  五、教学手段及评价方式: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六、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堂: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激发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学习兴趣。

  (二)复习旧知:

  初中已经接触到一些金属,这里复习金属的物理性质,让学生认识金属的通性;复习和金属相关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

  (三)提出问题:

  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铁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提出典型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情况。

  (四)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探究钠的相关性质。

  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考,去认识钠的化学性质活泼,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五)比较着做实验,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层次,让两位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前后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让学生自发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六)总结课堂:

  总结性的让同学们先讲讲这节课我们所学的知识点,让后教师归纳一下。在以布置一些针对性的作业结束课堂。

化学说课稿 篇5

  一、指导思想

  在教育部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的指导下,力求:"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习的过程。"

  二、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作用

  本章节选自全日制普高教科书<<化学>>第二册第二章,本节教材是在介绍了"碳族元素"的基础上,进一步的认识硅的晶体结构。性质和用途。联系C的'知识来学习硅的新知识。

  2、教学目标

  依据教改精神。新课程标准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立教学目标如下:

  a、理解并掌握晶体微粒种类及其相互作用力与晶体类型的关系,晶体类型与晶体主要物理性质的关系

  b、掌握理论知识指导学习硅元素性质知识的方法

  c、培养空间想象能力,会将平面图想象成为空间结构,又能将空间结构表示在平面图上

  三、学情。学法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高二学生,具备有一定的收集处理信息能力,同时都有一定乐于展示自我。在本节课的概念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消除学生对概念的神秘感与乏味感。

  由于理论性较强。采用互动式教学 理论性较强,用图片

  四、教学程序

  1、创设情景,引入课题

  主体探究式学习的突出特点是实践性。开放性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程,我准备请同学在课前对景德镇陶瓷。秦始皇兵马俑等作一定的了解,在课堂上早请同学作介绍后,我将给他们较为具体的去陈述中国陶器的历史。从而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含硅的性质。

  2、丰富知识的外延,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让学生阅读课本,并请学生归纳课本内容并回答

  提问如"谁知道硅在地壳中的含量?""谁知道硅在宇宙范围内的含量?""硅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式?"

  3、借助于多媒体向同学们看晶体彩图

  从晶体的外在结构引入硅的结构及其硅晶体结构平面

  再展示金刚石晶体球棍模型

  通过对比金刚石晶体与晶体的结构分析结构对物理性质的影响

  再推出原子晶体的物理性质

  通过讨论晶体硅。金刚石。二氧化碳。碳化硅四种原子晶体的熔沸点高低

  再比较它们的化学键,对它们物理性质的影响因素

  利用判断题,解决教学中可能出现的模糊点

  4、指导学生归纳本章本节的内容

  归纳。总结。及时巩固

  通过课堂练习,及时反馈学生掌握并及时解决可能留下的问题。

  五、总结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10-03

化学说课稿10-17

化学键说课稿12-05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7-03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09-26

初中化学说课稿12-22

高中化学说课稿09-18

高中化学说课稿10-22

《金属的化学性质》说课稿11-01

高一化学说课稿0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