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说课稿

时间:2023-02-25 09:56:30 说课稿 我要投稿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那么什么样的说课稿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数学说课稿,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通用15篇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分数的认识”。它位于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下面我将从教材与学情分析、教法与学法和教学流程、板书设计四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在说课之前,我觉得很有必要剖析学生现有的认知基础。一方面,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能够理解整数的意义。另一方面,学生已经懂得了平均分,知道如何将物体按照所要求的分数进行平均分配。这都为学生学习分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但是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儿童生活里没有这样的经验,而且表达方式也不相同,读数的方法也不相同。尤其是分数既表示一个量,又表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小学生较难理解。

  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这套教材,分数这部分知识是分两次进行教学的。第一次是三年级的分数的初步认识, 第二次是五年级的系统学习分数知识。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对第六册的要求是: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写简单的分数。这一课是分数教学的起始课。它是学生已经掌握整数平均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大小比较、分数的加减计算等知识的基础,在整个小学数学教学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

  根据新课程标准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和直观操作,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并会正确地读写分数,知道分数的各部分名称。

  (2)会用折纸、涂色等方式,表示简单的分数。

  (3)通过动手操作,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初步掌握简单分数的写法和读法,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意义。

  一、教法与学法

  教法: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学习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教法与学法的设计着眼让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进行独立思考,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并与同伴进行交流。教师只给予适当的帮助和指导,并引导学生开展讨论,创设主动参与、积极探究的氛围,让学生会学、爱学。

  学法:课刚开始,教师就设疑,让学生用拍手的方式回答怎样平均分。当1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个人的时候,用拍手不能解决,学生就会出现认知矛盾。从而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探究新知。怎样表示一半。认识了二分之一后,让学生动手操作,以各种方式认识、表示自己想认识的分数,并与同伴交流,让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中获得新的知识

  二、说教学流程

  (一)整体设计思路

  1、本节课是在学生掌握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初步认识分数的含义。从整数到分数是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无论在意义上,还是在读写方法上,和整数都有很大的差异。首先从生活中引入分数,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例如:表示半个月饼时,让学生尝试着想办法表示它。这样促使学生主动、全面地参与教学活动,促进学生主体性的生成和发展,知道产生分数学习分数的必要性。接着引入“一半可以用1/2来表示”。在多种表示方式的对比中,体会用1/2 表示一半的优越性,体会学习分数的必要性。

  2、学生要建立概念的过程是很慢的,为了让学生能较好地理解简单的分数的意义。先让学生认识分数1/2,又让学生在“折一折”“涂一涂”的实践操作中,使学生体会1/2所表示的具体意义。

  3、为使学生对分数有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在认识1/2的基础上,再通过观察涂色部分所占总体部分,认识“几分之几”。通过独立思考,尝试读写,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主的数学活动中真正理解分数的意义。

  4、在练习、反思与评价、课外延伸中,主要是要让学生进一步清楚地认识

  到分数是在“平均分”的'前提下研究的一种数,是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的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做分数;同时也揭示学生对本节课学习的内心世界

  (二)教学预设方案

  1、故事导入,激发情趣

  通过王妈妈帮双胞胎女儿过生日的故事导入,先将4个苹果分成2份,每人几个?(可能不是平均分,不公平,引出平均分),再将2个小熊平均分成2份到1个月饼平均分成2份,怎么表示这"半个"?

  当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时,就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来表示一半,并作集体交流。交流是要让学生说清表示的意思。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这一阶段的教学,复习"平均分",从每份是整数过渡到每份不是整数,自然引出分数。激活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并对学生发出了挑战,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2、学习1/2(1) 板书课题,直观演示,强调平均分

  师: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了“一半”,说明你们很有办法。现在我们就来帮他们分一分(将一个月饼分成一大一小)

  (这里故意用错误的动作引起学生的质疑,为后面学习分数的意义起到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师:他们每人分到的半个月饼,在数学里用分数二分之一表示。

  板书:把一个月饼平均分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1/2。

  (试问孩子们刚刚一大一小的月饼能用1/2吗)

  (2) 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各部分名称

  指导学生认、读、写分数及其意义。

  (3) 提高认识

  师:同学们,如果把这个月饼平均分成了3份,其中的1份是整个月饼的几分之几呢?

  (4) 强化平均分 (出示题目)

  师:同学们,你能判断这些图中哪些阴影部分能用1/2表示的?

  (从学生的现实学习状况入手,用多种手段加强巩固学生对“平均分”的理解,初步体验分数的意义)

  (5)认清1/2的含义

  随机分给学生不同的纸片(圆形、正方形、长方形、星形),折出纸片的1/2。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1/2。渗透单位"1"相同,则其1/2也相同,单位"1"不同,则其1/2也不相同。为学习分数乘法应用题埋下伏笔。同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突破重点。]

  3、 认识几分之几

  (1)让学生自己动手折一折、涂一涂等办法来表示分数。

  (2)让学生说一说自己写出的分数所表示的意思。

  (3)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写分数、读分数的?

  (4)师引导学生小结分数的意义。使学生能真正体会到:把一个物体平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几分之一、几份就是几分之几。

  [设计意图:这部分的教学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通过1/2的学习,学生已经初步理解了分数的含义。再让学生去进行自主创造、拓展知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学生的办法也许五花八门,但只要是学生自己创造出来的,就应该给予肯定。

  (5)教师引导像1/2、1/4、2/4、3/4、4/4,的数都叫分数,并分数各组成部分的名称,再次正确指导学生正确地写分数,读分数。

  4、深化练习,巩固新知

  练习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学有所得,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在练习设计中采用了课本的“练一练”,是由浅入深的基本练习,旨在巩固新知,掌握重点内容。

  (课本55页“练一练”)

  (1) 选择一个正确的分数表示下面各图中的涂色部分,并读一读。

  (2) 看分数,涂颜色。

  (3) 判断对错,对的给笑脸,错的给哭脸。

  (4) 谁能最快说出一个分数表示涂色部分?

  (在短时间内完成大量而又有趣的练习题,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有效在巩固了新知。)

  5、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你能结合实际举例说明生活中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通过小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概括能力,并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教学计划预评估。

  本节课通过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按照“激趣激疑—自主探究—体验验证、深化知识”的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把学生实际生活和课堂生活紧密相连,加深了学生的思考,突破了学生思维和经验的障碍,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了他们合作与交流的能力。

  板书设计:

  分数认识

  把一个月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一份都是它的1/2

  像1/2、1/4、2/4、3/4、4/4,这样的数都叫分数。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2

  说教材:

  “等量代换”是指一个量用与它相等的量去代替,它是数学中一种基本的思想方法,也是代数思想方法的基础。通过跷跷板平衡的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为以后学习简单的代数知识做准备,等量代换的理论是比较系统的、抽象的思想方法,在这节课中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题材,初步体会这种思想方法,为后继学习打下基础。

  说学生:

  由于“等量代换”需要抽象地想象替换,对还处在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三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困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应边引导边让学生在经历中感悟,在具体的情境中体验什么是等量,等量可以怎样代换,让学生亲历解决问题的整个探究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感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

  说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学会根据已知信息寻找事物间的等量关系,能解决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简单问题。

  2、通过观察、猜测、操作、交流、验证等活动,能用一个相等的量去代换另一个量,初步体验等量代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3、在丰富的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意识和合作学习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4、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等量代换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及应用价值;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心。

  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难点:能应用等量代换的思想解决问题。

  设计理念:

  三个大的环节。一是,结合典故,引出等量代换的思想;二是,创设情境,将等量代换不同类型的三种情况,融入到三个不同的情境中,使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三是,图形之间的代换,从实物过渡到图形。

  说教学过程:

  第一部分:结合历史故事,引出等量代换的思想。让学生回顾我国古代非常聪明的孩子曹冲,他称象的故事。让学生简要的概括曹冲称象的过程,通过大象的质量和石头质量相等的这个关系,引出数学中重要的思想“等量代换”,由此引入新课,并激励学生在生活中能像曹冲那样敢于挑战生活中类似的难题,初步让学生感受到等量代换在解决问题时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第二部分:创设情境,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方法。这是本节课的重点环节,创设了三个不同的情境,一是动物园中小动物们的水果交换大会,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小动物们成为好朋友,高兴地相约到游乐园里玩耍,玩的种类很多,通过过聚光灯的效果聚焦在了玩跷跷板的两个小动物身上,自然地过渡到第二个情境,跷跷板游戏;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午时分,小动物们恋恋不舍的离开游乐园去餐厅去吃汉堡、薯条和可乐去了,从而引出第三个情境,快乐的餐厅。三个情境串联了起来,让学生在小动物们快乐的氛围中,逐步地学习新知。

  三个情境,前水果交换大会和跷跷板游戏突出了等质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而快乐的餐厅则是等价的两个量之间的交换。在教学中侧重点不同,下面做具体的说明。

  情境一:水果交换大会。三个层次,首先换的是菠萝和苹果,体会天平平衡时,两个量之间相等的关系,体会只有两个量相等才能代换,得到“1个菠萝的质量和3个苹果的质量相等”,形成第一个条件;第二次换的是苹果和香蕉,得到第二个条件“1个苹果的质量和2根香蕉的质量相等”;这两次交换都是可以直接换的,第三次是用菠萝换香蕉,让学生体会到它们之间必须通过中间量“苹果”进行代换,并要求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画一画、圈一圈,清楚地体现出代换的过程,汇报交流时,利用视频台展示学生的成果,交流换水果的方法。并利用白板在演示中的强大的互动优势,让学生在白板上自由的'拖拽,演示把苹果换成香蕉的过程,学生边说边演示,不仅形象的再现了替换的过程,而且锻炼了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互动交流,形象的再现,是白板赋予了课堂以生机和活力。另外,通过对比换前图中有苹果和换后图形中只剩下了菠萝和香蕉,让学生明显的感受到苹果这个中间量在前后代换中所起的作用,

  总之,在换不同水果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体会到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同时强化了“质量相等,可以代换”的思想,而且让学生在换的过程中想一想、画一画、圈一圈,利用白板的互动作用,体会中间量的作用,逐步体会等量代换的方法。

  情境二:跷跷板游戏。首先,是兔子和猴子玩跷跷板,跷跷板平衡,得到2只兔子的质量和1只猴子的质量,然后,直接引出问题:2只熊猫要和几只兔子玩才能使跷跷板平衡?在这里故意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明确要想解决这个问题,缺少条件,也就是熊猫和猴子的关系。接着教师随着学生提出的建议,补充条件“4只小猴子的质量和1只熊猫的质量相等”,让学生小组合作在作业纸上,用比较简捷的方式,体现等量代换的过程,在视频展示学生做法后,仍然借助白板让学生演示代换的过程,清晰明了,并标注算式,将演示过程抽象出算式,指导今后的学习。

  总之,在跷跷板游戏的过程中,一是重点突出,让学生寻找、补充缺失的条件,感受要找到必要的等量关系才能进行代换,体会中间量在等量代换中的作用和重要性;二是学生经过独立思考,用不同的方式展示出代换的全过程,从不同等量关系入手进行等量代换,展示出学生灵活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重视语言表达、推理说明,通过语言,将操作逐步内化为学生的认知,为建构完整的解决问题的策略体系打下基础。

  情境三:快乐的餐厅。重点是让学生运用“推理联想”的方法,解决等量代换的问题。当课件呈现了“4个汉堡的价钱等于8份薯条,3份薯条的价钱等于6杯可乐”两个条件时,让学生展开联想,为解决下面的问题创设条件,使问题趋于简单化,由于有联想作为基础,学生很快的解决了“1个汉堡,3个汉堡可以换成几杯可乐”的问题,

  最后小结:“中间量”就像是一座桥,它沟通了两个量之间的关系。

  第三部分:巩固应用,提升等量代换思想的现实意义。通过图形代换,猫,狗,鸡玩跷跷板的游戏,以及古人换物。设计意图:用现代生活和古人换物的不同事例,对比出等量代换思想的重要性,体现其现实意义,增强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部分:回顾总结,交流提升认识。让学生说一说学习的收获,明确今天所学的“等量代换”中的“等量”,可以是同等质量,也可以是同等价钱、同等数量……,我们可以用这种方法解决更多的问题。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3

  一、教材分析

  本课时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课书《数学》三年级上策第六章多位数乘以一位数中第一课时口算乘法,本章节的学习内容建立在表内乘法的基础上,而通过本课时的学习整百乘以一位数,也为后续节次进行铺垫,如末尾为零的乘法、两位与三位数乘以一位数时看成整百、整十来进行计算,所以本节课非常重要。

  二、学生分析

  学生进入三年级后,在思维上显得更加活跃,有自己的思考,但是他们的思考往往不够全面;同时也有部分学生懂得偷懒了,日常作业出现拖欠现象。对基础知识,学生的主要问题,还是灵活运用的问题,而往往当学生碰到几次难题后,学生缺少成就感,甚至是畏惧情绪,一提笔就觉得难。有几个后进生前面抓得不够,与自学性强自学能力好的学生相比,有不少差距,令老师担心。三年级的学生在心里和生理发展还不成熟,不明白学习的重要性,所以在上课时应经常鼓励学生,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

  掌握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口算算理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迁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计算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培养学生从数学的角度看待问题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本节课时开展是围绕着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展开的,可以说都是以此为基石的,所以整十、整百的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整十、整百的计算虽然不难,但是如何深入理解并多方面的理解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对学生而言是有难度的。

  五、教、学法分析

  教师以情境引导法、讨论指导法,创设一个生动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教师积极引导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再通过适当的联系,帮助学生形成技能。

  六、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教师:我们平时是如何帮妈妈忙的,都帮什么忙?

  例如:帮爸爸买香烟,爸爸给了我30块钱,买两包香烟。

  学生描述…

  今天小明碰到这样的问题?你们帮小明一个忙

  演示一个简单的FLASH:今天妈妈让小明买洗衣粉,7元一袋买三袋,妈妈给了他25元,够吗?

  1、学生探讨如何得知是否足够

  2、得出先计算三袋洗衣粉的准确价格,然后跟25元进行比较

  通过设计一个生活中实际存在的情境,使学生这样一个贴近生活情境当中,开展学生的联想,快速的融入学习,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二)适当练习巩固探究方法

  1:小明在大家帮助下,非常准确是的买到了洗衣粉,妈妈决定在星期天的奖励小明去游乐园玩,小明非常高兴,他问了妈妈一个问题:如果有20个人坐旋转木马要多少钱?妈妈非常准确的说出了答案,你们说妈妈说的'是多少?

  讨论:十个人坐,也就是10个2相加,所以是2+2+2+2+2+2+2+2+2+2=20

  讨论结果:1×2=2 推出10×2=20

  10×2=20(元) 板书(由学生归纳总结所得,教师引导让学认为是他们自己的讨论结果)

  答:乘旋转木马需要20元。

  练习:P69、做一做,通过练习对以上的探讨结果来进行巩固。

  通过此环节的设计,让学生通过设计好的环节,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在学生的共同探讨,深化整十、整百乘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使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从而突破重难点,并在后设置几个简单的练习,树立学生的信息,使学生相信自己已经学会、掌握、理解该项知识点。

  (三)深化知识,着重总结

  学生探索:大家能不能也像小明一样提你想到的一些问题。

  例如50人坐碰碰车需要多少钱?

  练习:50×9= 900×9=

  小结:计算方法

  计算过程

  通过此环节,开动学生脑筋,深化知识点,并适时进行巩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4

  4月23日的校本教研活动中,听了程老师执教的《面积和面积单位》这节课,程老师幽默风趣的课堂组织能力,学生快乐轻松地学习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受益匪浅。

  1、在活动中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课开始,教师就让学生在动手摸一摸的比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先摸一摸数学书的面,再摸一摸文具盒的面,哪个大?第二次摸一摸课桌的面书的面,第三次摸一摸黑板的面,桌子的面,哪个大?这样很好的从学生身边的事物出发进行导入新课,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有利于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从中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识,为理解面积定义做了铺垫。感知面积的内涵之后,让学生通过“观察、重叠”等方法比较面积的大小。又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摆学具说面积大小,体验到没有统一的面积单位不便于交流,从而自然地导出面积单位。

  2、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

  程老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理解“面积单位”这一概念。在学习面积单位时,教师为学生准备了不同形状,不同大小的图形,通过学生自己想办法比较两张纸面积的大小,让学生在操作中,充分理解测量物体面积要用统一的标准,这统一标准就是要学习的面积单位。让学生在不断探索、交流中构建知识,这样符合学生的认知探索规律,有利于学生面积单位这一知识的`形成。

  3、找出生活中的单位面积物体,为学生建立表象。在认识了1平方厘米时,教师让学生找出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差不多是1平方厘米,如指甲盖,键盘上的键等,同样1平方分米的物品的寻找,特别是1平方米的报纸的出现,让学生感受到1平方米的面积好大,并通过能站几个人来实际感受1平方米的大小,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建立了单位面积的大小,教学效果好。

  本节课程老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利于让学生在具体情景中借助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学习,注重了学习过程的探索性,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重视了学生知识的形成过程,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育理念。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5

  教学重点是:会用24时计时法表示时刻;

  教学难点是:使学生理解和发现两种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进行互换。

  为了较好地达到以上教学目标,有效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采用创设情境、媒体演示、指导观察、组织交流等方法,以使教师定位于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帮助者和参与者的角色;在学法上重点教会学生观察、比较、体验、合作、交流等方法,力求实现师生间动态的对话,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鉴于以上分析,我做到了以下几点:

  (1) 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首先,以学生喜欢的脑筋急转弯引入,他们知道一天的两个6时可以用普通计时法区分,个别同学会用18时记录,接着,在生活中寻找类似18时的时刻,然后老师展示自己搜集到的信息,引出课题。

  (2) 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普通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我首先提问:你认为一天是从什么时间开始,什么时间结束的?借助课件,学生感受了一天里时针的转动过程,知道一天时针转两圈,是24时,在转的过程中,选择有些时刻让学生动作表演,加强了与生活的联系。同时加深了学生对一天是24时的理解和体会。

  其次,让学生仔细观察钟面,同桌讨论:钟面上的内圈和外圈的数所代表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相差12,这为后面两种计时法的互换打好基础。

  再次,就是能根据教学的`实况和进程来处理好课前预设和课堂动态生成的关系。原来在讲解“两种计时方法的互换”这个环节的设计上,我本来是做了比较多的铺垫。但是在上课的时候,我发现很多孩子对这两种记时方法的互换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和经验。所以我就临时做了改动:这部分内容就让孩子们自己去讲,通过生生互动,他们把自己的课外知识和课内感悟进行交流,这样等于让他们去当“小老师”,这就减轻了老师的负担,也让孩子们更能积极地参与到教学中;再就是在归纳、小结两种记时方法怎么进行互换(这个环节,我根据孩子的实际学习情况,让他们自己来讲,这样,或许孩子们能听得更清楚;

  (3) 扎实、灵活地安排练习形式。

  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先是学一种练一种,随学随练,再就是巩固练习时,以做一做,画一画,抢答题等形式把两种计时法放在一起加强练习,同时还注意与生活相联系,让他们用两种计时法生活举例,带他们去超市,按24时计时法改写后,又自己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这是一点拓展内容)。这样练习,层层递进,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思考问题的习惯。

  另外,我还安排了 “你知道吗”,和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的课外内容,让学生多了解一些与本课有关的内容,增长学生的知识,拓宽他们的视野。

  最后课余时间用二十四时计时法设计周末的时间安排,做到学以致用,学习与生活相结合。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6

  一、教学内容

  1、教材:本节课教学内容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课时,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综观全部教材,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过百以内的一位数乘、除两位数的口算和二位数乘法,这为本课教学提供了知识铺垫的思路孕伏,而本课教学又为今后继续学习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奠定基础,因而本节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

  教材创设了猴子两次分桃子的情境,第一次2只猴子平均分48个桃子,这题中十位上的数能被2整除,这个内容在第一单元口算除法中学习过,在这里主要介绍除法竖式的写法以及竖式中每一步运算的意义。第二次是3只猴了平均分48个桃子,十位上的数不能被3整除,口算就不太容易了,需要列竖式计算,教学时要组织学生用学具动手操作,并做到操作与思维的有机结合,真正理解竖式每步的含义。

  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是理解和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方法与算理,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良好学习习惯,因为这是能正确解题的关键。而学生在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较少,在教学中,应充分开发利用课程资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体悟竖式的计算方法。

  2、学生:小学三年级学生充满好奇心和对数学学习的激情,但他们由于受到认知水平的限制以及生活经验的缺乏,很难只通过课本和教师的直接讲授来学习,他们天生好动,思维活跃,喜欢动手,多通过直接体验、亲身实践来积累经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会全身心投入,他们是由兴趣而进入学习过程的。

  3、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一堂课的中心任务,所有教学环节都是为此服务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都得到进步和发展。根据这一要求和本节教学内容,并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确定如下教学目标:①探索并掌握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商是两(三)位数的计算方法和算理,能正确进行计算,并进一步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②结合具体情境,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与解决问题的能力。③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设计理念

  《课程标准》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须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数学知识、数学思维和方法应由学生在现实的实践活动中理解和发展,让学生从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做数学”,本节课教学中力求体现:

  1、建立新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学生发展为本,实现教师角色转变;

  2、致力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由“学会”变为“会学”,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紧密联系学生现有的知识背景与生活实际,使数学生活化、活动化,重视学生学习经历与体验,强调在过程中理解与发现。

  三、教学方法

  根据本节教学内容特点,以及学生年龄特征和现有知识水平,为了更好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实现上述三条教学目标,本节课采用谈活法、讨论法、练习法、发现法等多种方法交叉进行,并灵活恰当地运用电教优化课堂教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让他们多动手、动口、动眼、动脑多种感知觉都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只是在学生探究知识的本质处适当给予点拨启发。同时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启发引导,层层深入,采用设疑问难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把数学课上得生动有趣,使学生积极而有效地投入学习活动。

  四、教学过程:

  本节课从以下几个环节进行教学:

  1、故事导入,激情引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内在动力。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及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让他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乐趣、一种爱好、一种追求。小学生对故事都很感兴趣,本环节把教材主题图编成小猴分桃的童话故事,创设这一能引起学生认知冲突的问题情境引入,用小动物作为主人公,使学生身处拟人化的境界,启发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全身心投入学习活动。

  2、自主探究、理解算法

  出示课题后,老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看到这样一个课题,本节课你想学到些什么?打算有怎样的收获?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确定,学生会根据自己的情况,提出适合自己的目标,这个目标不是老师硬性规定的,而是学生根据自己原有基础提出来的,自然会为达成目标而努力,从而在各自原有水平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探究算法时,先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用的方法进行尝试计算,荷兰数学教育家弗兰登塔尔曾说:“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把要学习的东西“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东西告诉学生。

  刚进入这样除法竖式的学习,并且第二次分桃时,十位上的4又不能被3整除,对于学生来说,这一问题具有一定的挑战性、探索性,符合最近发展区理论,这时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学习时间和空间,组织学生在个别思考之后进行小组合作,并注意加强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交流反馈,自然体现算法多样化,鼓励学生解题策略的多样性。这里尊重学生的差异,鼓励创新,学生在交流反馈时,教师适时进行鼓励性评价,学生会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他们的心中唤起自豪感。实践证明,注重激励和发展的评价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保持学习热情具有极具重要的作用,是培养学生自信人格的重要途径。

  交流反馈后,面对多种算法,这时让学生说一说你最喜欢用哪种算法,给同学们介绍一下这种算法的优点,进行算法优化。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然会有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做法,他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往往正是创新思维的萌芽。

3、 巩固提高,合理迁移

  练习既是信息反馈的手段,又是学生巩固新知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措施。为此本环节安排了练习教材中的两道习题,第一题从两位数除以一位数合理迁移到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先让学生进行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第二题更贴进学生生活。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7

  一、说教材

  口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通过口算训练,即能培养学生迅速的口算能力,发展学生的注意、记忆和思维能力,同时也是学习笔算的基础。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是学生在学习一位数乘以两位数,整十数的口算以及乘数是一位数笔算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理解和掌握乘数是两位的笔算乘法的算例和计算法则作了铺垫。

  正确理解、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是成功教学的一半。教材安排了两个例题。

  29182102020360xxxx800

  教材主要介绍整百数乘一个数,就是用百位上的数去乘这个数,乘得数就是几百,所以要在这个数后面添两个“0”。教材的`这样安排,体现了知识的有序性和学生的认知规律。

  根据学生特点和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生会说乘数是整百数的乘法口算的算理,学会整百数乘一个数的口算方法。

  2、能指出乘法算式的两个因素。

  3、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4、渗透函数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算理。

  二、说教法和学法

  1、迁移法。

  2、发现法。

  3、练习法。

  4、目标教学法。

  三、说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铺垫

  从口算6道题入手,复习100乘以一个数,整十数乘两位数的口算方法,使学生通过口算,归类小结,沟通旧知,激活思维。

  (二)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

  当学生处在急于求知的状态时,及时揭示课题,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后面的教学活动就紧紧围绕着目标展开。

  (三)新课教学

  新课教学分两部分:

  1、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

  2、认识乘法算式中被乘数和乘数又叫做积的两个因素。

  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学生完全可以从整十数的口算中得于迁移。所以可以打破常规教学,先让学生编出几道乘数是整百数的口算题,试着算一算,说说思考过程,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展开思维,因为材料来自于学生,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顺利的解决了教学中重点和难点。

  (四)练习设计

  1、看卡片说得数:

  在于人人参与,人人掌握算理、算法,面向全体,避免“两极分化”。

  2、直接写得数:

  这一层次的训练,要求人人动笔,算的又快又对,提高口算要求,使每个学生都有一定的题量的练习,熟练地掌握口算方法。

  3、题组练习:

  通过一个因素不变,另一个因素扩大或缩小的题组练习,既巩固了乘数是一位数,整十数、整百数的口算,同时渗透了函数思想,引活了知识。

  4、综合练习

  这个层次的练习集旧知识、新知识、扩展性知识为一体,检查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可以采用抢答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得生动有趣。

  (五)做目标检测题,及时反馈纠正。

  学生知识的获取和技能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及时得知自己所学知识的正误和能否及时获取矫正性的信息,通过做目标检测题,可以让教师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并且及时进行调控,查漏补缺,努力使每个知识点都落实到位。

  (六)课堂小结

  可以引导学生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作出本课的小结。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8

  一、说教材及学情。

  1、教材地位及内容简析

  (1)本课是苏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的教学内容,是在学习了《认识分数》和《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这两个单元之后的一节综合实践活动课。主要知识点包括有:分数部分----进一步认识分数,能用简单的分数描述一些简单的生活现象,能通过实际操作表示相应的分数及认、读、写分数,能说明分数的意义;面积部分----正确计算长方形正方形面积并能解决相关实际问题。

  (2)本课属于农村题材的实际场景型实践活动课。从内容上来看比较缺乏趣味性,都以观察---提问---回答---小结为主。

  2、学生背景。

  对于班级里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比较贴近生活实际。他们对农田比较熟悉,对于农作物的知识了解的也比较多。鉴于此种情况,可选择创设试验田情境来设计活动。

  3、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和学情的分析,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培养学生对所学的有关面积计算、分数和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进行综合应用的能力。

  数学思考方面:增强学生灵活地组合和选择信息的能力,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增进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数学的喜爱,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灵活地组合和选择信息的能力。

  5、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学生操作纸、信封

  二、说教法与学法。

  常言道:学有良方离不开教有善法,教有善法离不开学有良方。本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的能力,使学生掌握规律性的知识,由此及彼,举一反三;配合使用谈话、演示、探究等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

  再好的教法也必须依据学法。在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采用合作探究、小组交流、动手操作等学习方法进行学习,从而达到预定的教学目标,使学生收获知识,收获学习技能。

  三、说教学程序及设计意图。

  本课教学分为四个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课件伴随乐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播放农田景象,引入课题---《我们的试验田》。由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引入数学学习,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与我们的生活是紧密联系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对所学知识的渴望,为后继教学做好铺垫,使学生轻松的进入学习状态。

  (二)、提供素材,逐步巩固。

  为了便于对试验田进行管理,我们计划用不同的年级来管理不同种植区域。课件出示各区域对应负责的年级。你想了解我们的田地吗?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出发吧!

  一年级的小朋友负责为一片玉米地浇水。出示玉米地及学生浇水图片。你想了解什么?学生由于学习数学的惯性和前面刚学习过长方形正方形面积的经验,会自然提问“长多少?宽多少?”标注长12米,宽8米。然后你能知道什么?谁能帮一年级小朋友计算一下玉米地的面积?在此复习回顾了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浏览了玉米地,我们沿着路转个弯,就来到了花房。

  花房由二年级小朋友负责照顾。出示花房图片。想不想看看花房里有些什么?激发学生兴趣。花房花团锦簇,种植了菊花和郁金香,出示花朵的美丽图片。根据农民伯伯为我们提供的这些数据,出示关于花房、菊花和郁金香的数据。你能知道些什么?你会算出什么,就写出什么,让学生自主选择问题进行回答。我们小朋友们可以为花房做些什么呢?加强与实践的联系。离开花房后,我们将进入三四五年级共同负责种植的麦地。

  出示长30米、宽20米的长方形麦地图片,表示这块地由三个年级来种植,你打算怎样合理(加重语气)分配给这三个年级呢?强调合理,就是在引导学生可以有自己的个性化设计。两人小组交流:1、这片麦地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

  2、每个年级的种植面积大约占这片麦地的几分之几?你能用手中的长方形纸来折一折、分一分吗?(用彩色水笔划分界线并标注上所属年级及对应分数)然后由不同方法的小组派代表汇报,有学生认为高年级的同学能力力气大些,应该分配多些,比如1/2,三、四年级应该相对少些;还有的学生觉得也不一定,说不定中年级的人数会多些呢,于是采取的是平均分的方法……等等,可以让学生们各抒己见,只要表达的意思对都算对。但在这里其实是个重点,不仅要让学生说分的理由,更要注重让学生说说是怎样分的,可以用什么分数表示,加以融汇分数的基本意义。小组汇报结束,看看还有哪个年级的试验田我们还没了解到?

  于是来到六年级同学负责种植的.边长是10米的正方形菜地,出示相关图片和数据。看图读已知条件,你能知道了关于菜地的什么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是本课的第二个重点,要关注引导“用几分之几种什么,是多少平方米”来汇报。而对于求总面积的几分之几是多大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思考,有学生利用学过的知识,用先平均分再求几份的方法列式计算,还有学生利用手中图形结合分数思想进行思考,都可以。这里是一处可以培养发散性思维的值得思考的地方。

  (三)、综合观察,自主提问。

  把组图都参观浏览一遍之后,小结:今天我们安排计划好了自己所有的试验田,同时出示教材两面整体图。让学生进行整体观察,看能提出哪些目前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对于田地面积之间你能发掘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提问:你能估计出麦地的面积是菜地的几倍吗?可以怎样想?同桌讨论后集体交流,鼓励使用不同方法。这里有一次体现了思维的多样性,既可以用两张纸对比比较,可折可画;也可以列式计算等。

  (四)、回顾本课,总结概括。

  原来,无论是课堂上、城市里,还是家庭中、农村里,都含有着丰富的数学知识,希望我们能够把基础打牢,用勤奋的双手种植下希望的种子,才会在将来收获丰硕的果实。

  四、说板书设计

  我们的试验田

  (左半边)一年级:12×8=96(平方米)

  二年级:18×6=108(平方米)

  36×72=2592(棵)

  45×90=4050(棵)

  (右半边)三、四、五年级:30×20=600(平方米)

  (学生作品贴图)

  六年级:10×10=100(平方米)

  (学生作品贴图)

  板书中既包涵了数学知识的体现——各部分算式,又可以体现实践活动的操作性——学生不同思路的作品图。最后以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为小结,结束全课。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9

  教学目的:

  1、经历非整十的两位数除以一位数上的个位是0的除法笔算方法的探索过程,掌握这种笔算方法。

  2、在学习活动中,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逐步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笔算的'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不够商1用0占位。

  教学程序: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针对本课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学会质疑。

  二、自主探索,领悟算法。

  1、动手操作,分组活动,汇报交流,教师演示分法。

  2、列竖式计算。

  3、讨论商的个位上为什么要写0。

  4、验算。

  5、小结。

  三、巩固深化,应用拓展。

  1、想想做做1.2.3.5.6。

  2、讨论交流,集体订正。

  四、总结评价,点拨学法,全课小结。

  五、作业布置。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0

  教材分析:

  本课是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五册第92~93页的内容。几分之一这局部内容是分数知识中最为基础的内容,它是在同学掌握了一些整数知识的基础上来认识分数的。分数和整数无论在意义上,读写方法以和计算方法上,都有很大差别。认识分数是同学数的概念的一次扩展,同学学好这局部内容,可以为后续学习小数和进一步系统学习分数作铺垫。认识几分之一是小学数学概念学习中比较笼统的内容,同学开始掌握分数的意义是比较困难的。

  同学情况分析

  小同学从认识整数发展到认识分数,是一次飞跃,同学在生活中听说过二分之一,三分之一,但是他们并不理解。分数的发生是从等分某个不可分的单位开始的,儿童生活里有这样的经验,但不会以分数来表述。

  教学目标

  《课程规范》对这节教材的要求是这样的: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理解分数的意义,能认、读简单的`分数。根据教材地位、课程规范的要求和同学的认知特点,确定以下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

  使同学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几分之一,能用实际操作的结果表示几分之一,并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这类分数的大小。

  结合观察、操作、比较等数学活动,引导同学学会和同伴交流数学考虑的结果,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同学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发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认识分数和理解几分之一的含义。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含义,形成“几分之一”的表象。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

  一、教材说明

  1、说教学内容

  我说课的内容是西师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第一课时:认识周长。

  2、教材简析

  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是学生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的基础上展开学习的,同时也将为后面学习圆的周长和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奠定基础。理解周长的概念则是本单元的学习基础。这里的周长概念不仅局限与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也包含所有平面图形的周长,既有规则图形的周长,也有不规则图形的周长,这样编写的目的一是因为现实生活中存在大量的不规则图形,另一方面学生只局限于长方形、正方形周长的认识是不全面的,也不利于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真正理解。

  把认识周长单列为一个教学内容是西师版教材编写的一个创新。教材通过让学生摸、描等操作活动引导学生建立周长的概念,帮助学生对周长的理解,组织学生测量图形的周长,加深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力求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我们应当明确教材编写的意图。

  二、说学生

  周长对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学生的认知基础:一是在二年级学会了测量长度,二是在二年级(下)已对长、正方形进行了认识,掌握了长方形、正方形的基本特征。通过数一数、比一比、折一折、量一量等实践操作活动,发现了长方形、正方形都有四条边,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相等。这些有利于学生认识周长的知识基础和实践操作能力都是我们教学中应当利用和开发的。

  另外,呈现给学生的所有图形,学生直观看到的是一个平面图形。而要让学生说到周长就会去想到“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则是一个较难的认知过程,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则是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挑战,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对此教师要注意启发、指导学生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和理解,我认为本课的教学目标应为:

  1、结合实物或图形认识周长的意义,并能指出和测量出具体图形的周长。

  2、经历观察、操作等实践活动,在获得直观经验的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体验现实生活与周长的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合作与探究能力。

  以上教学目标是根据数学课程标准中“空间与图形”部分的要求拟定的具体目标。第一个是本课的认知目标,第二个则是体现数学思考的能力目标,第三个目标的确定主要是以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态度方面来思考的。如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学习有好奇心与求知欲等在本课的学习过程中都应当注意培养。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认识理解周长的意义,会测量图形的周长。因为不管是从教材改编的意图,还是课程标准的具体目标来看,都是为了让学生能真正理解周长的意义。只有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学生才会理解计算图形的价值。

  教学难点是建立周长的观念,因为空间与图形领域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这节课的教学准备是:教具(多媒体课件、一些几何图形的图片)

  学具:(图片:长方形、三角形、圆、五角形、心型;一个篮子里面有毛线,软尺,40厘米刻度尺)

  四、教法与学法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更好地突出重点,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教师创设情景,学生操作实践,观察分析,合作探究,量中理解,联系生活应用周长等措施,让学生主动参与获取知识的过程,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揭题

  该环节设计动画展示的两只小蚂蚁争论谁爬得快,然后约定沿树叶的边沿爬行一周,看谁先到达终点,评出冠军。学生十分喜欢看动画,情景展现激发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关注和兴趣。接着让学生来当裁判,你认为谁应该是冠军?启发学生分析理解,强调1、是沿树叶的边沿,2是要爬一周(虽然红蚂蚁先到终点,但它没有沿树叶的边沿爬,黑蚂蚁沿树叶的边沿爬了一周,所以冠军应是黑蚂蚁),让学生初步认识周长,感知周长的意义。根据图示教师激励学生给这一周的长度取个名字,然后自然揭示课题,认识周长。

  (二)尝试操作,理解周长

  1、首先让学生从学具中选择一个喜欢的图形,摸一摸它的周长,让学生感知一周的长度,安排学生间和师生间的交流,通过这项活动,让学生感悟周长,理解周长的含义。

  2、然后组织学生在白纸上用水彩笔把这个图形的一周描下来。教师选取几个学生的作品上台展示,让学生观察描出来的图形周长,并适时评价。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教师课件出示五个图形(与学生学具中的图形是一样的),动画再描出刚才展示过的图形的周长,并启发学生思考,刚才你们用水彩笔描出了图形的一周,围图形的一周的长度是图形的什么?设计让学生在纸上描出图形的周长,这里实际上是一个从物体平面抽象出图形周长的过程,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数学模型的过程。

  3、当学生感知周长的意义后安排学生闭上眼睛想像一下另外几个图形周长的'图像的环节。教师引导学生先想像三角形的周长,再想像五角星的周长。本环节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学生建立周长的空间观念。

  4、因为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以让学生联系生活,指出实物或图形的周长,有助于学生对周长的理解。教师启发学生边指边说,并适时引导学生用规范的语言来描述生活中见到的实物面或平面图形的周长。

  5、引导学生概括出周长的意义

  接着学生的若干举例后教师提问:你知道什么是周长?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对周长的理解,教师结合图形引导学生概括出;围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是这个图形的周长,并板书出来。

  (三)合作探究,量中理解周长的意义

  1、学生知道了什么是周长后再组织学生具体测量一些图形的周长(完成教材98页第3体测量长方形、三角形和正方形)通过实践操作在测量中深化学生对周长概念的理解,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让学生学会测量图形周长的不同方法,为后面学习周长的计算作一些过渡性准备,培养学生思维的多样性(可能有的同学每条边都量,也可能长方形只量长、宽,正方形量一条边)。

  2、测量圆的周长

  教师用激励的语言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测量工具,想办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先让学生独立思考有什么办法?再同桌交流启发思维,然后合作测量圆的周长。本环节的设计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意图不是要求学生准确地测出圆的周长,而是学会思考用什么样的工具,用什么方法去量出这个圆的周长。达到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的目的。接着组织学生汇报并展示,使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反馈交流拓宽学生的思路,体会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学生可能用毛线围的多一些,也可能用软尺测量出周长,还有可能有学生采用把圆在直尺上滚动的方法(这应当是学生想到的最高级的方法,他反映了学生的智力水平)。

  (四)联系实际,应用周长

  1、先让学生想一想,生活中有没有用到周长的事例?(教师适时启发引导:这块黑板给它镶边……)

  2、学生举例后教师用课件展示生活中周长的应用,增长学生的见识,如用广告牌的边框、栅栏、装修房屋、地图的边界等等,最后一个场景是商场里一个叔叔因买裤子,正在量腰围。教师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去互相量出腰围,并对学生量的情况进修反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运用所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环节的设计主要目的是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习的趣味性,感受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3、教师小结

  学生对腰围的兴趣正浓,教师随机启发学生回家去测量爸爸、妈妈的腰围,去量一下家中书桌的周长等,把课内学习引伸到课外,拓展学生的数学学习。

  五、板书设计

  本节课的板书是 认识周长

  围图形一周的长度

  根据本课设计的需要,我们只把周长的概念板书了下来。简明扼要,又突出重点。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2

  一、说教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内容是有关小数的教学内容,在整个教材中,是学生在熟练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运算,学习了分数的基础上,系统学习小数的开始。这部分内容也是学生第一次开始接触小数。本节内容是在学习了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后,对小数的读写法进行教学。这是认识小数中比较重要的一环,这也是为以后进行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及小数的四则运算做知识积累准备。它是整个有关小数学习中的基础,可以说是一相当重要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对这部分教材的分析,我确定了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小数的计数单位和数位,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类比、迁移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是对计数单位的理解,正确掌握小数的读写方法。整个教学内容较为简单,相对于对计数单位间的进率和小数的读写方法可能会成为教学中的一个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结合本教学内容的特点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拟在课堂中主要采取以下两种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比赛)。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引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让他们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这是教师在设计教学方法中必须首先考虑到的问题。根据本节的内容我创设了一个“五一”期间模拟登山的.情境,整个教学活动贯穿在这一个大背景下。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给他们带来的乐趣,我将登山活动变成了一种比赛,学生初分成两队进行登山比赛。在登山的过程还设置了许多的“惊喜”,进行情感教育与表扬激励。

  2、自学辅导法。课堂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让学生学会学习,掌握学习的方法。教师要通过课堂教学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养成一些自学的习惯。因此,本节课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以教师的检查帮助学习为辅。

  三、说学法

  本班学生一直都在课堂上尝试进行自学与教师辅助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加上本内容在一定层次上的相对简单。所以我大胆采用了学生自学与学生互教的方式。学生先通过自主学习,然后与同学进行合作交流学习。这有利于学生养成好的自学习惯,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同学们五一有什么旅游计划?想不想登山?今天我们就在课堂上进行一场登山比赛。看看哪些同学能顺利登上山顶,拿到一份“宝藏”。创设一个比赛登山的情境,让学生在课前就有一种新鲜感,在课堂上能保持一种较为旺盛的学习力。

  (二)复习引入

  本节课是有关小数的读写法,这与整数的读数法有不少相似之处,可以通过以前有关整数的读写法及相关知识进行迁移和类比。所以,在新授之前安排了读整数,复习整数的数位顺序表等内容。

  1、我们今天上的是什么课?(数学课)所以一开始我们就来一轮非常简单的读数游戏。

  用小卡片出示下面的数,两组分别抽一组的同学快速读。

  7093100000.7286000.632500

  2、要读出这些数就必须非常准确、熟练地知道整数的数位顺序表(齐声说)

  比赛:每队各派两人,从教师手中抽三个计数单位,三个数位,贴在相对应的数位位置上。

  个、十、百、千、万、…(一级)

  3、引入新授

  教师出示几个小数:2.7820.4635.9。这些就是我们昨天所认识的新朋友,它们叫什么?(小数)我们观察一下这些

  小数,它们以小数点为界,分为两个部分,左边为整数部分,右边为小数部分。刚才我们分析了整数部分的计数单位和数位,其实小数也有计数单位与数位。这就是我们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三)、学习小数的数位顺序

  1、学生先在小助手“乐乐”的帮助下进行独立自学,(乐乐是在本班数学教学中的一个虚拟卡通人物,主要是在教学中提示帮助学生进行自学)

  2、在自学的基础上,结合以上的几个小数指名说说小数的数位和计数单位。然后通过一个比赛活动强化对小数数位和计数单位的记忆。两队各派三名同学上前,依次抽一个数位贴在相应位置上。十分位、百分位、千分位、万分位、…(二级)

  3、为了巩固数位顺序的相关内容,紧接着设计了以下这部分练习:

  (1)、小数点右边第二位、第三位、第一位、第四位各是什么数位?计数单位是什么?

  (2)、省略号表示什么?

  (3)、各计数单位间的进率为多少?

  (4)、写出24.375每个小数位上的数各是几分之几?(三级)

  (四)、自学小数的读法与写法

  这是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仍然是在小助手“乐乐”的提示进行自学,教师进行课堂巡查,并对部分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

  (五)、检查自学效果

  在学生对重点内容进行自学后,教师通过设计练习,对学生的自学效果进行检查,在教学中适时对学生在自学中没有掌握的内容进行强调帮助掌握学习内容。在整个练习的过程中采取了由易到难,由浅到深的设计,让学生找到自学的成就感的同时,也能及时发现学生自学时的漏洞。同时在检查过程中还设计了两个比赛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感动学习的乐趣,激发探索欲。

  1、你会怎样读小数?

  2、读出下面的小数:

  6.50.004160.0730.0085340.09

  3、想一想每个小数分别表示什么呀?(四级)

  4、比赛:一组先派一个同学写一个数,请另一组同学说,如果答对那个同学就可以当小老师,出题考另一组的任何一个同学。进行五轮比赛,看胜负。(五级)[

  5、你会怎样写小数?

  6、写出下面的小数:

  四点零三九零点四零八三十点零一五

  7、想一想:每个小数表示什么?(六级)

  8、比赛:以纸条的形式出现:三点七三零点三零七五十点二零八四万零七十三点六九

  随机从每组中各挑两名同学上台板演。其余同学先完成自己组的两道题,再检查另一组的是否正确。(七级)

  9、读P8788页的读写规则。

  (六)、巩固练习

  这个环节在整个教学中起到一个很重要的作用,它是对于新知的一个消化吸引,再利用的一个过程。在这里安排了两种类型的题目:一是基础知识题,主要是书上的相关练习,主要是让学生通过练习再次巩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一是知识拓展题,是一个书上的思考题,主要是让学生发散思维,学会对知识进行灵活运用。

  1、P88做一做(s)

  2、P894、5、6、7(s)检查方式:抽查与统一讲解相结合(八级)

  3、知识拓展:

  用5、0、7、6这几个数字,写出下面各数,每个数字只能用一次。

  (1)、小于1而小数部分是三位小数

  (2)、大于7而小数部分是三位小数

  (3)、0不读出来而小数部分是两位的小数(九级)

  (七)、小结:

  提示课题,哪些同学成功的获得了这些宝藏了?出示“我会读写小数”。你们都获得了这份非常重要的知识宝藏,相信会为你今后的学习带了许多帮助。其实学习数学就我们的队名也可以这样的快乐轻松而且简单呢。

  (八)、布置课堂作业:

  根据教学的重点有针对性的设计以下两道作业题,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1、读出下面各数:

  0.07读作:1.405读作:

  20.03读作:70.009读作:

  2、写出下面各数:

  零点二二写作:二十点零零七写作:

  三十点八写作:一百点零九三写作: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3

  一、教材:

  1、教学内容及简析:

  本课的教学内容是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学生在已经掌握了两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整十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的,为后面学习乘数数位是更多位的笔算乘法垫定基础。

  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经历探索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方法的过程,会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会用交换乘数位置的方法验算乘法。

  能力目标:培养观察力、探究能力、抽象概括能力。

  情感目标: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3、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

  难点:理解乘的顺序及第二部分积的书写方法。

  二、教法、学法:

  针对这样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在教法上,我个人认为,在教学中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启发、引导、设疑等教学手段及方法进行教学。

  在学法指导上,让学生掌握观察、比较、发现、交流、合作等学习方法。

  三、教学设想:

  课本中以订牛奶为情境,我进行了改编,以学生春游活动及游览公园为主线,通过四个环节进行教学:创设情境,激发兴趣;自主探索,研究算法;巩固强化,灵活运用;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现在正逢春季,因此,以学生去春游为背景素材,配予《找春天》的音乐,让美术、音乐与数学知识融为一体,体现学科的综合性。在情境图中标示出一个班共有48人去春游,每位同学的车费是12元,让学生准确的搜集提取信息,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自主探索,研究算法:

  在这个环节中,进行以下五个层次的教学:

  1、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当学生在情境中搜集、提取出“48人”“每人12元”后,问“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接着问“你能估一估大约要付多少钱吗?”培养学生初步的估算能力。

  2、自主探索,尝试解决:

  估算之后,暂且不做评价,采用设疑,“是这样吗?”接着,引导学生“你能试着算一算吗?”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进行同伴间的交流与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

  3、讨论交流,优化算法:

  在教学中应当鼓励学生畅所欲言:“你能把自己的算法向大家介绍介绍吗?”学生的算法可能出现以下几种:①48×10=480,48×12就是500多;②48×6=288,288×2=576;③48×10=480,48×2=96,480+96=576;④竖式计算;⑤我想口算熟练的学生也许会想到,48看成50,50×12=600,2×12=24,600-24=576。当然,在提倡算法多样化的同时,也要重视算法的优化,接着再问:“这么多的算法,你最喜欢哪一种算法?为什么?”引导学生在算法的比较中优化,因为学生有了两位数乘一位数笔算的基础,对竖式计算的好处应当有所了解,所以学生会选择竖式计算。

  4、共同学习,解决问题:

  当选择了竖式计算后,学生面临三个主要问题,这也是教学中的难点:①竖式的写法;②怎样用竖式算,尤其是第二部分的积应该怎样写;③为什么要这样写。首先引导学生自己尝试,接着由教师引导突破难点:第一,竖式的写法,学生已经学过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将旧知迁移,强调两个乘数数位对齐。第二,乘的顺序和第二部分积的书写,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中,学生已经掌握了从个位乘起。这时,先让学生观察12个位上的“2”,用个位上的“2”去乘“48”,表示2个48,这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旧知。接着,看12十位上的“1”,让学生说说这个“1”表示什么?(1个十)这个“1”和“48”相乘表示什么?(10个48)10个48就是480。这里根据口算的.方法,可以引导学生在竖式计算中先用十位上的“1”先乘48个位上的“8”,再乘十位上的“4”。第二部分的积480和第一部分的积56数位对齐了写,最后两部分积相加。第三,指出第二部分的积个位上的0可以省略不写。然后再让学生说一说写一写,最后得到内化。因为学生亲自动手写,动口说的实践活动比一味由教师说或个别学生说要更为深刻。

  5、验证结果,提高效率:

  在笔算中,验算是最好的验证方法。因此,让学生交换48和12的位置再乘一遍,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总结出乘法的验算方法。

  (三)巩固强化,灵活运用:

  这个环节共设计六个层次的练习,将多样性、趣味性、综合性、循序渐进性为一体,把练习题呈现在不同的公园背景中,以闯关游览公园激励学生巩固强化。

  (1)列好的竖式继续算

  (2)根据横式列竖式计算并验算

  (3)补充竖式中第二部分的积(补充设计的)

  以上三题是基础练习,为了强化第二步积的过程以及加强验算养成良好的习惯。指导学生先独立完成,再互相说一说,交流经验。

  (4)改错:它是一个逆向思考过程,考察学生灵活应用的能力,综合性强。因此,指导学生先观察,再找错,然后分析错误原因,最后订正,强化难点。

  (5)游戏大转盘:分小组进行,小组成员轮流旋转,旋转到哪两个两位数,就开始笔算。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练;缓解学生疲劳紧张的学习情绪。

  (6)应用题:

  ①春游途中助养小动物,为它们订牛奶。全月28元,定一份一年要多少钱?不仅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可以进行爱护动物的品德教育。

  ②公园买门票:这是一道开放题,先分组交流讨论,再全班汇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引导学生谈收获并进行总结。课后的拓展,与课前情境呼应,如果全年级都去春游,要付多少车费?(192×12)让学生“跳一跳摘果子”,尝试思考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4

  一、说教材

  教学内容: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00页信息窗5及第101页练习。

  教材分析:商不变性质是在学习了笔算乘法、笔算除法和积的变化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在小学数学中是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是进行除法简便运算的依据,也是今后学习小数乘除法、分数、比的基本性质等知识的基础。教材中利用学生已有的计算技能,通过计算比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发现商不变的规律。这部分内容不但可以巩固所学的计算知识,同时培养了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以及善于观察、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基于以上分析及新课程的要求,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教学目标:

  1、理解和掌握商不变性质,会灵活运用商不变性质进行一些简便计算。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比较分析、抽象概括能力。

  3、培养学生善于发现、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合作交流的学习能力。

  4、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培养对数学的亲近感。

  教学重点: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商不变的规律

  教学难点:理解和运用商不变性质

  二、说教法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三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我选择了引导发现法为主,辅以谈话法、直观演示法等方法的优化组合。充分发挥老师的点拨作用,利用课件调动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去发现规律、分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获取知识,从而达到训练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

  三、说学法

  教法和学法是和谐统一的,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教学时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小组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诱发其内在的潜力,独立主动的探索规律,使他们不仅学会,而且会学。如教学商不变规律时,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发现规律,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找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接着让学生从下往上观察,迁移类推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缩小相同的倍数,商不变。把学生的求知欲由潜伏状态诱发为活动状态,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索精神和概括归纳能力。

  四、说教学程序

  (一)情境导入

  师:秋天的时候,猴王在美丽的花果山为小猴分桃子。猴王说:“每3只小猴分6个桃子吧。”小猴听了直叫:“不够,不够。”猴王又说:“好吧,给你们60个桃子,30只小猴分着吃吧。”小猴听了说:“能不能再多分点。”猴王又说:“真拿你们没办法,给你们600个桃子,不过得300个小猴分。这下你们该满意了吧?”这时小猴笑了,猴王也笑了。(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的欲望。)

  (二)启发提问

  1、同学们,为什么小猴和猴王都笑了呢?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故事中的条件和问题,列出算式,为学习新知做准备。)

  “3只小猴分6个桃子,6÷3=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30只小猴分60个桃子,60÷30=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300只小猴分600个桃子,600÷300=2。每只小猴平均分到两个。”

  2、在除法算式里,除号左边的6、60、6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被除数)除号右边的3、30、300这些数我们称作什么?(除数)除得的结果我们又称作什么?(商)如果以第一个等式为标准,下面三个等式中的被除数、除数和商,什么变了,什么不变?(被除数、除数变了,商不变)被除数和除数是怎么变化,而商不变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商不变的性质"。(板书课题:商不变的性质)

  (三)解决问题

  1、观察比较。

  (这一环节我引导学生先从上往下观察,再从下往上观察来探究规律,这一环节是本节课教学的中心环节,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给学生充分的探索空间,让学生在探索的学习过程,经历自己构建数学知识的过程。)

  2、通过刚才的比较,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同一个数,商不变。

  生:我发现被除数和除数同时除以同一个数,商也不变。

  (在这里,学生能直观地看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但是还没有发现0除外的情况,教师可以先不提示,留待后面让学生自己去探索。)

  3、根据上述的例子,学生自己举例,在括号里填数。

  ()÷()=2

  4、自己填数验证规律。(通过动手验证,学生对知识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记忆。实践中也加深了对知识发生过程的理解。)

  5、你能把我们找到的规律用自己的话总结一下吗?

  学生可能会总结出: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商不变。

  师:大家总结的不错,我们可以看看书上和我们总结的是否相同,看书101页,请大家仔细读一下。

  发现了什么?(在这里,学生会发现怎么会有“0除外”这三个字呢?这是怎么回事呢?激起了学生思考和探索的欲望。)

  小组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请学生自己举例来说一说,为什么必须“0除外”。

  让学生齐读: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数(0除外),商不变。

  在书上找找那些词是关键词?(同时、相同的数、0除外)在书上划出来。

  (四)、巩固新知、拓展练习:

  (练习的设计,努力体现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特别注意在商的变化中巩固规律,使学生逐步加深对商变化规律的理解,并能够灵活运用。为此我设计了以下练习。)

  1、从上到下,先算出每组题中第一题的商,然后很快地写出下面两题的商。

  45÷ 3 =______ 8800÷ 800=______

  450÷ 30 =______80÷ 80=______

  4500÷ 300 =______880÷ 8=______

  2、找规律填表

  被除数

  60

  120

  180

  240

  360

  除数

  10

  20

  30

  40

  50

  商

  3、判断:

  (1)甲乙两数的商是7,如果甲乙两数都扩大100倍,商是700。( )

  (2)被除数扩大3倍,除数乘3,商不变。 ( )

  (3)48÷12=48 × 2 ÷12 × 2 )

  (4)48÷12=(48 ÷ 2)÷(12 ÷ 2)( )

  (五)总结: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

  一.教材分析

  这一节课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学生初步理解了小数的含义,会读、写简单的小数,并会比较小数的大小的基础上来学习的,信息窗的情境图分为两部分,分别呈现了厨房和卧室的一角。厨房里有灶室、锅、抽油烟机等物品;卧室里有桌子、椅子、书橱等家具,每幅图的下面都附有数据说明。拟让学生在感受布局协调的同时,了解设计上的科学性,由此引入对小数加、减法的学习。学好这节课的知识,对今后进一步的学习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小数加减法在本单元的地位和作用,结合三年级学生年龄的特点,我从以下三个角度制定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探索简单的小数加减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讨论、操作,培养学生观察、判断、合作、探究等思维能力。

  3.情感目标:在合作探索的学习活动中,提高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并掌握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四.说教法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学生实情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为主,再加上老师的适时点拨,学生间的互相补充,评价等方式为辅,帮助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五、说学法

  本节课,我注重了对学生以下学法的指导。

  1.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创设问题情景。

  借助学生常见的家居常识设置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情绪与兴趣,让学生提出“抽油烟机距地面有多高”,“一张0.7米得书桌该配多高的椅子”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小数加减法的兴趣,从而引入本节内容。

  2.教师大胆放手,学生自主探究。

  由于学生已有整数加减法计算的基础,学习中要充分利用这一知识经验,让学生搜集信息,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重视学生解决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培养。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前提是,是学生逐渐的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然后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自主解决问题。

  六、说程序

  测量内容

  灶台的高度

  锅底到火口的距离

  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

  书桌的高度

  桌椅高度差

  测量结果

  (一)交流信息,导入新课

  谈话:课前,老师给大家布置了一项实践作业:回家实际测量一些数据,把表格填完整(出示表格),谁来说说你的测量结果?(学生交流)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从本课的知识点,交流情况加以评价。

  引导学生交流课前测量的数据,教师合理评价,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愿望。

  (二)提出问题、合作探究

  谈话:同学们真是生活的有心人,张老师也给你们带来了一组数据(出示信息图及数据),这些数据可都是通过科学验证得来的。

  1、独立思考:读一读这些数据,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2、学生小组合作,根据信息,提出问题。

  可能学生会提出以下问题:

  (1)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2)灶台的高度和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一共是多少米?

  (3)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4)书桌高度比抽油烟机离灶台的距离高多少米?

  根据学生汇报,教师筛选问题并板书:

  抽油烟机离地面有多高?

  一张0.7米高的书桌,应该配多高的椅子?

  引导学生看着数学信息提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互相交流问题,激起思维碰撞的浪花,为成功解决问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三、解决问题,探究新知

  1、学生根据问题,独立列出算式。

  板书:0.7+0.6=0.7-0.3=

  2、合作探索小数加法。

  谈话:仔细观察这个算式----0.7+0.6=?你准备怎样计算?请大家先独立试一试,再在小组内交流。

  可能学生会出现如下算法:

  (1)0.7米=7分米0.6米=6分米

  7+6=13(分米)13分米=1.3米

  (2)把小数化成分数后计算

  0.7米=7/10米0.6米=6/10米

  7/10米+6/10米=13/10米=1.3米

  (3)竖式计算:

  米分米

  0.7

  +0.6

  1.3

  组织学生交流,教师评价。

  3、教学竖式计算。

  引导学生关注竖式计算,讨论:这样写对不对呢?

  得出:0.7米和0.6米不够一米,所以整数部分是0;根据米和分米的关系把数位对齐写出竖式。

  提问:应该怎样计算?

  引导学生将整数加法的计算方法迁移过来,说明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计算时是怎样想的,启发学生理解算理和算法。

  思考:计算小数加法和计算整数加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加法要注意什么?

  观察和思考是数学学习不可缺少的,学生通过仔细观察、思考,探究小数的加法,有助于学生理解算理,掌握计算方法,从而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和探索成功的喜悦。

  4、自主探索小数减法

  谈话:你能用我们计算小数加法的方法,试着做一做这道小数减法题吗?(绿点标示问题:0.7-0.3=)做完之后,把你的想法和小组同学交流一下。(可能学生会出现和计算小数加法同样的方法,注意算法多样化)

  学生汇报,自己总结,优化算法,教师重点引导理解小数减法的意义,明白算理,掌握算法。

  重点讨论:得数前面的0和小数点能不能不写?计算小数减法和计算整数减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小结:计算小数减法时,应该注意什么?

  迁移小数加法竖式计算的经验,先让学生自主探索小数减法的计算方法,然后集体交流,优化算法,在学生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围绕重点展开讨论,加深学生对计算中用0占位的理解。

  5、学习整数减小数

  谈话:你知道1米比0.3米长多少吗?(同桌互相讨论,独立解答)

  交流:10分米减3分米等于7分米,7分米就是0.7米;用竖式计算。

  (对“1写成1.0”,学生可能想不到,教师可以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理解。)

  整数减小数,学生计算起来相对较难,先让他们讨论,说出自己的想法,然后借助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理解算理,学生容易接受,可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四、自主练习、巩固新知

  1、算一算(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学生以比赛闯关的形式,进行计算,哪个小组做得快做得对获胜。

  2、解决问题(自主练习第3题)

  谈话:仔细观察画面,你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吗?

  学生提问题,独立解决,集体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说说是怎样想的。

  采用闯关比赛、独立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巩固练习,避免计算教学的

  单调与枯燥,提高了学生的计算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机会,进行知识的交流,情感的传递,体验成功。

  3.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一直认为日常生活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大课堂,并且应该从小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的习惯,因此我选取了一个有趣的题来巩固所学知识,肯定能激发出学生练习的欲望,题意为:每人做几个纸团,每个纸团里写一个一位或两位小数,两人一组,将准备的纸团放在一起。每人每次从中摸出一个纸团,摸出较大数的人算两数的差,摸出较小数的人算两数的和。

  我认为以这种形式出现比单纯做计算题要有趣。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数学说课稿12-07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1-16

小学三年级数学说课稿04-06

小学数学说课稿11-02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11-17

三年级数学说课稿(15篇)01-09

关于三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11-25

大班数学活动说课稿07-12

小班数学说课稿07-05

高中数学经典说课稿08-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