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实用【15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经常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人们把记忆中所存储的有关知识、经验和思想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的记叙方式。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作文该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没错,这句词描写的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独有的元宵节!
说起元宵节,不少同学肯定都不知道它的来历吧,元宵节的来历,那可要从两千多年前的西汉说起了。
元宵节在古代名为上元节,始于提倡佛教的西汉时期。佛教又有正月十五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做法,于是就令士族庶民都挂灯,久而久之,元宵节逐渐形成民间盛大的节日。到了现在,元宵节就变成了中国的传统节日。
说到元宵,人们立刻就想起了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数不胜数,多姿多彩的民俗活动。
元宵这天,我和外婆起的早早的,因为我可以和外婆一起做汤圆。我之前做过一次,所以手法比较娴熟。先做一些豆沙馅味的汤圆,嗯,首先拿一块糯米浆放在手心压扁,让他尽量成圆形,在中间放入豆沙,接着把糯米浆圆片周围捏拢,放在手心揉搓,这样一个漂亮的`汤圆就做好了。一个、两个……过了半个小时,一个个小汤圆整齐划一的摆放在盘子里。仿佛就像一只训练有素的军队,一个个昂首阔步。接下来把汤圆放进水里,让它们在水里快乐的游一个泳,光看他们在水里浮上浮下,光闻闻那味道,就能够让我的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了。汤圆吃起来口感也相当不错,软软糯糯的外皮下躲藏着甜甜腻腻的豆沙馅料,先把汤圆的“大衣”咬破一个小口,再吮吸里面的豆沙口齿留香回味无穷吃完一碗还想再吃一碗,不愧是我做的汤圆!
说完汤圆,就该说那元宵节五光十色,色彩缤纷的花灯和乐趣无穷的猜灯谜了!
花灯花灯,重要的是“花”,在各种各样的稀奇古怪模样的灯上画着,雕刻着多彩多姿的图案,一个一个花灯挂在天上,简直就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更何况是在花灯上写下了许多灯谜,更是为这天上人间的美景增添了一份趣味性。
无论是圆圆的花灯还是像一个小皮球似的月亮,亦或者是圆滚滚的汤圆都表达了团团圆圆的美愿景,元宵节所承载的不就是如此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2
在我们家乡,过年时总要抬大龙,这是我们的传统风俗。
正月十五通常是抬大龙的日子。有一回,我和许多人在路旁等待,我问妈妈:“为什么要抬大龙呢?”“因为传说龙可以行云布雨、消灾降福,于是人们借此祈求每年可以风调雨顺、鱼虾满舱、平安丰收。”妈妈解释道。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
“大龙来了!”有人大喊了一声。!我拼命探头,却没能看见,不过隔着老远就听到了响彻云霄的龙吼声。待龙近了,那吼声更是惊天动地、震耳欲聋。“哇!这也太惊艳了吧!”我不禁感叹出声来。龙头足足有两层楼高,宽度更是霸占了整条街。龙牙有半个人高,仿佛瞬间就能把一个人撕碎。张开的龙嘴里含着篮球般大小的龙珠,彩灯层层环绕。龙眼直直地目视前方,透出一种威严。
路边人们的感叹声此起彼伏,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工艺复杂,制作精妙、夺人眼球的大龙上。
龙头如此精致,那龙身一定也不差吧!还真说中了。几十余米长的龙身,见首不见尾,都用毛竹彩纸装饰而成,还有些许金色的小鳞片。庞大而长的龙身下,倒是有短小的龙爪,反差之大,却显得毫无违和感。由于机械的缘故,大龙全身都能动,龙爪在身下挥舞,再加上锣鼓声,就好似神龙欲飞。
路边的'人有的在感叹制作不易,有的在赞美做工精细,有的在目瞪口呆地欣赏,还有的在紧闭双眼向龙祈祷。
在大龙远去后,我回家查阅了有关平阳县春节风俗抬大龙的资料,才得知这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早在20xx年就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资料更加深了我对这项风俗的喜爱与崇拜。另外据《平阳县志》记载·流传其历史已有400年,活动时吸引了十多万民众,壮观直气势非凡。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传统风俗,是老祖宗代代相传下来的,所以我们也要将它传承发扬下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3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一个人的家乡都有着自己独有的风俗,而我们家乡的风俗也与众不同,独具特色,处处都彰显着风俗的独特魅力。
我的家乡在淳安,我们这儿的风俗——跳竹马,是最有代表性的。每年最热闹的时候,也就是在春节的时候,家乡的跳竹马活动就开始了,这表演我看过几次,十分隆重,也极具特色。
我印象最大的是,今年的跳竹马了。那一天是村里来了艺人们的'一天,说是艺人,其实是村里平时表演的人。
不一会儿,城里乡下,不少人们都聚了过来,到了舞台旁,大家都赶来一睹热闹。
随鞭炮与锣鼓声的响起,竹马也开始“翩翩起舞”,老幼青壮年们都从各地纷纷的赶了过来。不一会儿,竹马表演到了高潮部分,人们不禁欢呼着,鼓起了掌。有些人也想去穿那一身竹马服,与他们共舞呢!
竹马演出的地方,在村里的“毛族广场”上。表演进行到了最后部分,在后台的村干部们居然也加入了大家的表演,有了领导们的加入,我们就更开心了。
竹马表演完了,睦剧也隆重的登场了,主要戏目有《南山种麦》、《挑女婿》等,也是十分精彩。
其实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处处都能体现出我们习俗的独特魅力。我们应该要去保护,传承这种美好的习俗,让美好与快乐持续下去。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4
离家三里远,别有一乡风。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习俗。
每年的农历腊月二十九或三十就是春节,春节是个团圆的`日子,家家户户包饺子吃团圆饭,吃完年夜饭家长们就会给小孩子发红包。传说是为了压一个叫岁的神兽,所以又叫压岁钱。
农历初一就是春节了,凌晨家家户户开大门放鞭炮,寓意日子红红火火。男孩子们喜欢放爆竹,听着砰的一声,有的胆小的孩子被吓了一跳,放爆竹的小孩笑了起来,也有的男孩喜欢把钱用来买些吃的,相比男孩,女孩的小玩意就更多了,勇敢的女孩子会买一些烟花,仙女棒棒。用祭神的香一点,散开火花别提多好看了,还有一些女孩子会买布娃娃等等的小玩意。
而大人呢就会聚在一起喝点小酒,吃点下酒的花生瓜子,有的在一起打牌、打麻将,唠唠嗑悠哉悠哉都闲得很。
老人就会去祭祖,上香,有些会和小孩一起去庙会。
春节是代表了新年新气象,新的一年又开始了,告别了旧的一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5
春节,在中国人的眼中是一个重要节日。春节来临之际,人们穿梭在大街小巷置办年货,家家户户忙得热火朝天。广西也不例外,人们祭祖守岁,让除夕这一天独具特色。
除夕一大早,天刚蒙蒙亮,广西的渔民们就在咚咚的太鼓声中为祭祖活动做准备了。大家陆续来到祠堂,祠堂前的空地上摆满了祭祖用的酒肉,祠堂内,一座慈眉善目的神像伴着一排排先祖牌位,在红烛的映衬下显得特别神秘。渔民们祭祀的是妈祖,他们坚信,妈祖能够保佑自己平安出海,满载而归。鞭炮在四处繁响,太鼓声和铜锣声不绝于耳。
祭祖仪式过后,便是舞狮表演。渔民们欢聚一堂,兴致勃勃地观看。伴随着激烈的'鼓点,那头色彩斑斓,装饰华丽的“狮子”,摇头晃脑,还时不时一蹿一跃,活灵活现。几个顽童往狮子的脚前扔了一小串鞭炮,“嘣,嘣嘣”!短暂而剧烈的响声,吓得狮子慌忙抬脚,向后急退,又背过身瑟瑟发抖,这惟妙惟肖的表演把人们逗得更乐了。
广西的舞狮,俗称“南狮”,“醒狮”,人们认为舞狮可以驱鬼避邪,舞狮的形式也丰富多样。狮子出场,先是“喜”形于色,接着被外物阻挡骚扰,不胜其烦,“怒”发冲冠。好不容易去赶走骚扰,棘手的问题又来了,木桩太高跳不上去,难免伤心,曰“哀”。经过几番折腾,狮子终于跳上木桩,少不了一番庆祝,扭身摇尾,“乐”在其中。哎呀,一串鞭炮袭来,“惊”也就顺势上场,经过这么一番折腾,狮子真是怀“疑”此生。喜、怒、哀、乐、惊、疑,这六大表演形式,正是南狮起舞的精髓所在。
舞狮的高潮是“采青”。人们事先在演出场地的最高处悬上一棵生菜。精力旺盛的“狮子”在梅花桩边上蹿下跳,忽一抬头,看见高处有棵生菜,便跃下地,不断向上张望,抓耳挠腮,犹豫不决。过了半晌,猛的一跃,叼住生菜,匆匆咬碎,再吐出来。围观的人们拍手叫好,这就是“采青送福”。
舞狮表演结束,祭祖活动也就进入尾声,太鼓铜锣和鞭炮声渐息,喧嚣过后,留下满地喜气洋洋的红色碎屑。到了晚上,渔民们在自家庭院里,燃起熊熊篝火,架上烤肉,呼朋唤友,相互聊起今年的收成。孩子们则去海边点起期盼已久的烟花爆竹,将心愿撒向天空。他们追逐着,嬉闹着,累了就躺在沙滩上,数一数天上的星星。色彩鲜艳的烟花装饰着夜空,篝火燃着,孩童叫着,大人聊着,家家户户灯火通明。
这就是广西渔民们除夕守岁的美妙画卷,除夕大摇大摆离去,新的一年正在大步流星地来临……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6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那天,家家都会聚在一起,吃汤圆,看花灯……
每年的这个时候,我们家都会自己做汤圆吃,有甜的,也有咸的。妹妹喜欢吃甜口的,可我更爱吃咸口的。“吃甜的`!”“吃咸的!”“甜的好吃!”我与妹妹再次争论起来,外婆总是笑眯眯的看着我俩“好好好,两个口味都做!都做!”“耶”我与妹妹一拍即合欢呼起来。
外婆拿出一大碗糯米粉,加入水,便开始揉和面团。只见外婆的手沾满面粉,在碗中揉啊揉,一会儿把面团“折”起来,一会又翻过去。几个动作反复进行着。不一会儿,一块光滑的面团展现在我眼前。紧接着,开始搓汤圆了。我们全家都围在桌边搓汤圆。一块块小面团在我手中变成了一个个圆滚滚的“球”,妈妈和外婆再往这些球的肚子里装点料,就完成了。另外,我还搓了几颗小兔形状和星星形状的汤圆。
准备下锅了,白滚滚的汤圆一个个跳进锅中,随着沸腾的水,在锅中翻滚,如同一群白白胖胖的顽皮孩子,好似在锅中游泳呢!不一会儿,一个个汤圆浮在水面上,变得更胖了。再捞起,装盘,热气腾腾的汤圆令人垂涎三尺。我抢先吃了一个,却烫得咽不下去。咬上一口,芝麻味的流心露了出来,溢满口腔,甜腻腻的感觉让人回味无穷。
趁着空闲,外婆又用实心的小汤圆,煮了一碗咸的。一家人围在桌边,吃着热乎乎的汤圆,其乐融融。我边吃边问爸爸:“老爸,这吃汤圆有什么含义吗?”爸爸放下勺子,回答道:“这汤圆谐音“团团圆圆”,寓意阖家幸福团团圆圆啊!”
吃过汤圆,我们有去看了花灯。五颜六色各式各样的花灯让人应接不暇。有兔子形状的,有莲花形状的……看到很晚,我们便回家了。
难忘……正月十五的元宵节。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7
“正月十五闹花灯”。
一大早,我就闻到了元宵的味道,下了床,来到厨房,奶奶正在一锅一锅的煮着香甜软糯的汤圆。
“你知道元宵节是怎么来的吗?”我摇了摇头。“正月十五的月亮很圆,像一个汤圆,加上这是一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寓意团圆,因此得来元宵节。”
吃完了元宵,我出门一看,大街小巷的花灯都摆了起来,井然有序,似乎只待一声令下,马上灯火通明。早市上,虽是到了元宵节,却依然卖着五光十色的花灯,这倒是为了多挣钱,还是让人们增加些节日的气氛也说不清楚。
转眼间,太阳落下山去,重头戏也拉开帷幕。随着路灯的亮起,街上便是猩红一片。虽是不比北京城的繁华热闹,但在我心中,已是热闹非凡。稚嫩的小朋友们看花灯,猜灯谜,悠闲地大人们在小广场上欣赏文娱晚会,一切的一切,祥和又美好。
除了在户外,家中也是别有一番风趣。阳台上,那一盏盏大大的.红灯笼,那灯光“红光满堂”。往外一瞧,家家户户都散发着五彩缤纷的光。
热闹了一夜,一次令人回味的元宵节又过去了。
第二天醒来时,这寒假也就结束了,早早收拾好书包,返回了久违的校园。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8
在我的老家,有一种奇特的风俗活动,每年春节,我们家都会举办,这个活动就是请火姑娘。
请火姑娘可讲究了,只有在正月初一到正月十五之间才能请到,在别的时间段,是请不来火姑娘的。
请火姑娘的第一步,制作火姑娘。
首先,得先准备七根柳条、七根桃树枝、七根茅草、一个小稻草人,还有一个竹提篮。接着,把柳条、桃树枝、茅草插在稻草人背后,再把稻草人固定在竹篮里。紧接着,来到最重要的.一步为火姑娘画上一个漂亮的脸蛋。把脸蛋画好后,再把它粘在稻草人头上。准备工作便做好啦。
夜幕降临,大家在院子里围着火堆,火堆前方,两个姑娘提着竹篮,周围摆满了贡品和火纸。接着,外婆便熟练地喃喃自语(四川话):
“杀大猪,宰大羊,不请爹,不请娘,就请天上的火姑娘,火姑娘你要来,早点来,莫在路上紧到挨,紧到挨,打湿你的绣花鞋。”
接着,外婆就问:“火姑娘,来了没有,来了就点一个头。”神奇的事发生了在没有人偷偷摇竹篮,没有风的情况下,火姑娘竟自己点了一下头(使劲向前摇了一下),这表示火姑娘已经来临。
然后,我们就可以向火姑娘提各种问题了。并且,火姑娘真的超级灵验!
那一年,小姨妈正巧怀二胎,十月怀胎只差了十几天,但小姨妈依旧没有生产。我们恰好赶上请火姑娘,于是,我的三姨妈便问:“火姑娘,我的妹妹最近会生产吗?会的话就点一个头,不会的话就点两个头。”我们全神贯注的看着火姑娘,而火姑娘也给出了肯定的答案。
于是我们赶紧给小姨妈打了视频电话,给她通报了这个消息。结果,不知道是否出于心理原因,次日凌晨,小姨妈竟然真的生了!
迄今为止,火姑娘还没有一个准确的科学解释。她也因此成为了我心中那一道最神秘的光彩。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9
我盼望的春节一步一步向我走来,街上的小吃,总能迷倒正在玩耍的孩子,四川的春节很特别,它和其他地区截然不同,今天,我就带领大家走入四川的春节。
一走入四川的小吃街,便能闻到浓浓的辣椒味,街头巷尾的小吃个个都是火红的,麻辣的,代表着四川独有的味道!巷尾老爷爷家的麻辣兔头可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小吃,听妈妈说那可是火了整整20年的美食,老爷爷的叫卖声吸引了许多外地的游客来到这里,吃完还不忘打包带走,回去带给自己的亲朋好友。
四川的火锅是风靡世界的美食,同时也馋住了某些人的嘴巴,无论是寒冬或是盛夏,勤劳热情的四川人民都喜欢围坐在火锅旁,哪怕汗流浃背也定要美美的吃上一顿,一阵阵笑声若隐若现。锅中沸腾的花椒辣椒和牛肉丸子不停地翻滚,如同跳舞一般,让人垂涎欲滴,可每次都能从我的筷子上正大光明的溜走……。路边,张大爷悠闲地吹着口哨,空气中弥漫着火锅的`香气,小狗在四周徘徊,巷子口卖的粘牙糖那可是我的最爱,令我印象深刻,每次回到老家都要买上几个!那些有名的店铺门口总是悬挂着红红的大灯笼,再配着一串串火红的辣椒,还有的门上贴着财神爷和山水画,那些倒贴着大大地“福”字,处处都体现着“年”的味道。
家乡的春节就是这样,每次回到老房子就能联想起家乡的无比美好,虽然时代变化很快,可是家乡的热闹和思念却永存下来,这就是我家乡的风俗,它的年味总能令我念念不忘!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0
我的家乡是首都北京,那是一座有着20xx多万常住人口的超级城市,也是一座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都。北京既现代又古老,历史的年轮和文明的积淀赋予了大都会北京特有的年俗。
对于一个中国人而言,最重要的一个节日莫过于春节。春节又叫“过年”,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给人们带来厄运的凶兽,每到除夕,“年”一来就要吞食牲畜,伤害人命。但是年兽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所以每年除夕家家都贴红对联,燃放鞭炮,户户灯火通明,守更待岁,这成就了中国人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过年”。我最喜欢过年了,因为过年的时候能放鞭炮、拜年、得红包,而北京过年还能逛庙会。
过年放鞭炮是我的最爱,每年的除夕夜我都会兴冲冲跟着爸爸和妈妈一起去放鞭炮。我会像一个小侦察兵一样快速扫视周围的环境,选择一片开阔、平整的地面,迫不及待的撕去炮皮,把鞭炮稳稳的放置在地上。手拿一截香柱又紧张又期待的小心翼翼地靠近鞭炮,爸爸会拿着手电帮我照着鞭炮的引线,这时候我会深吸一口气,慢慢地俯下身子,双眼紧盯引线,伸手将香柱头稳稳地靠向鞭炮,然后迅速的转身,大跨步的跑开,一下子就离了鞭炮几米开外。紧接着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会响彻夜空,天空中也接二连三的绽放出一朵朵绚丽的花朵,胆小的'妈妈会捂住耳朵,我们全家人一起沉浸在这五颜六色的夜晚,辞旧迎新的爆竹声将过年的喜庆气氛烘托到顶点。
在北京过年还有一项特殊的习俗,那就是逛庙会,北京最有名的莫过于地坛庙会啦。还没到地坛庙会的大门,迎面就能看到红红的灯笼,百盏千形、喜气洋洋。周围到处都是人,叔叔阿姨爷爷奶奶的脸上,欢声笑语都带着喜庆。路两旁早已被五花八门的小贩挤得水泄不通,不断传来小贩们的吆喝声和大家买卖之间的讨价还价声。仔细一瞧,还真是吃喝玩乐样样俱全。看,十里飘香的羊肉串摊位前挤满了众多食客,金黄色的热油、红彤彤的辣椒粉、黄橙橙的孜然面包裹着一串串羊肉串,在炭火上发出“呲呲”的响声,馋的人口水直下三千尺;闻,古朴幽香的不是一杯杯回味无穷的奶茶吗?时不时的吸引着人们驻足品尝,卖奶茶的蒙古族小姑娘脸上总是会露出温暖的笑容,好像奶茶也变得更加香甜啦;踩高跷、舞龙、秧歌作文……一出出民俗表演更是异彩纷呈。在北京的庙会里,年的味道更加浓郁。
我喜欢过年,但我更爱我的家乡——北京。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1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没错,这句诗讲的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听老人们讲,重阳节还有一个神奇的故事呢。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一个瘟魔,只要他一出现,就会天天有人丧生,青年恒景见了,发誓要为民除害。于是他去访仙学艺,终于打听到东方有一座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位法力无边的道士,道士被恒景的精神所打动,于是便收留了他。斗转星移,恒景的发力与日俱增。有一天道士告诉他,瘟魔已经出现了,让他把乡亲们带上高处,喝下菊花酒就可以幸免于难。还赐给了恒景一把降妖除魔剑。恒景按道士所说,果然打败了瘟魔。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就把农历九月初九定为重阳节。
在我的家乡四龙剪金山顶上有一座寺庙,初九这天,山路上到处是登高望远的人群,有去庙里烧香拜佛的人、有去看热闹的人、还有为庙会助兴的人,其中最多的便是十一二岁的孩子,因为不仅可以体验一把“天梯”的刺激,在山顶上还可以品尝到美味的斋饭,何乐而不为?更何况这事还可以成为与小伙伴吹嘘的资本,那就更要去了。
“天梯”顾名思义是一段几乎垂直于地面的阶梯,两边没有扶手,山势十分陡峭,攀登天梯全程仅凭一根拇指粗的麻绳。我爬天梯的时候,内心十分紧张,生怕一脚踩空或从天梯边跌落,心都提到了嗓子眼儿上,只能抬头往上看,根本不敢看脚下。小心翼翼地挪动着脚步,生怕出什么差错,好在爸爸在后面保护我,这才松了一口气。经过一个多小时的“折磨”,终于抵达了山顶!不过,看到山顶的景色独特美丽,呼吸到的空气清新扑鼻,我觉得也值啦!
重阳节不但要登高,而且要开庙会。
庙会不仅有歌舞,还有舞狮子的。艺人们穿好服装,摆好姿势,从平地一跃而起,稳稳地落在一米多高的木桩上。周围的人群中发出一阵阵惊叹,看的`我也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其中最惊险的动作要数“狮头下垂”,眼看狮头马上就要掉下来了,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最前面的人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人们顿时松了一口气,不得不说,他们的表演精彩绝伦,观众们也大方的送上了雷鸣般的掌声。
马路两边摆满了货摊,商品琳琅满目,让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平日里见不到的稀奇玩意儿,全都在这儿出现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
这就是我家乡的节日——重阳节,你想来吗?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2
春节的潮汐刚刚退后不久,元宵的风暴又再次来袭。按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我们家乡的元宵节,家家户户要挂彩灯,赏花灯,吃元宵。
相传汉文帝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之乱,每逢正月十五,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那时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故这一夜又称元宵,这就是元宵节(山元节)的由来。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你看,家家户户门前都挂着红灯笼,几个稚童拉着发光的兔子灯,在喜庆的音乐声中,欢快的在大街上奔跑嬉戏,只留下随行的大人在后面隐约地喊道:“慢点,慢点,别摔……”不一会儿,街道上就已经人声鼎沸,一串串的车灯如同一条条奔流不息闪光的长河,远远望去,一盏盏路灯又好似绵延千里的银龙,一直伸向远方……
“赵晨羽,别趴在后窗上看了!快过来做汤圆啦!”妈妈的话语打断了我的思绪,我赶忙起身,加入了做汤圆的大军。我将一坨小小的面团揪下,搓成了一个小圆,然后轻轻地用大拇指摁出了一个小坑,随后便将那早已准备好的芝麻馅趁它不注意,塞进它的小肚子里,温柔地放进掌心,轻轻地给它按摩,让它恢复到原来的光鲜亮泽。周而复始,一个排的汤圆集结完毕,即将投入到热火朝天的“战场”之中,俗话说: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即使我再嘴馋,也只能干等着。一分钟、两分钟……经过漫长的`等待,一碗热气腾腾的汤圆终于来到了我的面前,雪白圆润的汤圆在碗里向我“招手”。我用汤匙轻轻捞起一个,放入口中,香甜软糯,唇齿留香。此时的窗外寒风凛冽,屋内暖气四溢,看着围坐一起的爸爸妈妈,我想这才是元宵的真正含义:团圆。
元宵元宵,祸患全消,愿山河无恙,人间皆安!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3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听到这首儿歌,就让我想起了端午节。
端午节,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屈原因受奸人陷害,投河自尽,人们划船追赶拯救。岸上的人则是把食物投下江去,以免水怪吃了屈原,这才有了端午节划龙舟,包粽子的习俗。
端午节也是我们这几天最忙的时候,一大早,我们就要把艾枝插在门上,或用艾蒿编织成艾虎,在门楣中央或带在身上,驱虫辟邪,以保安康。有时邻居还会过来互相祝贺,端午节的热闹气氛洋溢在每人心头。
而端午节最大的事莫过于包粽子,事先准备好粽叶和米,米要在前一天夜里泡下,使米膨胀,煮得时间就会大大缩短,可是偏偏,平时细心的妈妈今年却变成了愣头青,今天才想起泡米。妈妈这时也毫无办法,只好去请教外婆。外婆说道:“晓燕啊!长这么大,怎么还那么健忘啊,你只需要用热水泡上一小时就行了。”妈妈悻悻然地跑了回去。
开始包粽子了,这次轮到我发愁了,我看着这一片片绿色的粽叶中,再想想粽子那金子塔的外表,手足无措。妈妈走了过来,露出了会心的一笑:“来,过来看。”只见妈妈手拿两粽叶,一翻,变成了三角,放入米,再放豆沙和枣或放肉,再放米,手接着一翻,绳子一紧,一个粽子就包好了。我经过多次尝试,也开始变得顺手。包粽子的人越来越多,人们边聊边包,一副其乐融融的`样子。你瞧,邻家的那个“小公主”也相当积极,一连包了好几个粽子,但她也遇到了和我同样的问题,弄得到处都是馅渣子儿,人们见了,不禁哈哈大笑,可“小公主”却不肯停手。只是狠狠瞪了那几个起哄的人一眼,就掘起嘴不理他们了。盘中的粽子越来越多,样子也各不相同,谁包的粽子一清二楚,大人们手法娴熟,手一动,粽子就出现在盘子中了,孩子全神贯注,汗水直流,也包不好一个。但是大人虽笑,却从不骂孩子,只在一旁静静地看,有时指点两句。终于粽子包好了。“这包得怎么看都不像个粽子。”我在心中暗想,但大人却说“真棒!”这情景让我想起了我第一次包粽子。
终于,粽子包好了,粽子一个个排队跳下了锅。刚出锅的粽子清香四溢,男女老少无不流露出喜悦的笑容。这让我感叹祖宗的智慧,还让我知道家人的意义。包容是家庭组成的原因,包容对方,包容对方的一切,包括缺点,才能让家庭坚实、稳定。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4
我的家乡在贵州,那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在四周都有青山环抱,空气清新,景色优美。
我家的四周都是青山,最有名的黄果树大瀑布。这里除了风景好之外,在我们当地,各种各样的习俗是十分有趣的。像新年和元宵两个节日。在新年的`前一天,每家每户都会贴上红红的对联;威严的门神;各种各样的“福”字剪纸。在新年那一天,人们会把长长的一串鞭炮从山上铺到山脚(只铺四米长)然后点燃,听外婆说这是和山里的山神一起过年,求山神保佑,来年的田地五谷丰登。在这一天,人们还会做饼、打糍粑、吃长寿菜。整条街都十分喜庆,这一切无疑透露着人们对新年的重视,新年对人们的重要。过了新年,就是又一个高潮――那就是元宵。
元宵在我们那边,也是一个长辈们重视的日子。在我们那里“元”同“圆”谐音,所以长辈们这一天,就想一家人团团圆圆。这一天,长辈们,还会自己亲自包汤圆,她们会在汤圆里包上各种各样的馅,还会在汤圆里包一些别的东西,像钱、桂圆、花生等,花生预示吃苦耐劳,就会有好结果;桂圆圆圆满满,则表示一家人团团圆圆;钱,希盼来年财源滚滚。元宵那天,还会养鱼,养一天后放生。为什么不在新年养呢?新年养鱼年年有“余”嘛。长辈告诉我:新年吃鱼,有了一个“余”,那个时候养鱼,两个“余”就抵消了,就没福气了。所以在元宵养,就一直有好福气,又给元宵一个新的意味。
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习俗,真是应了“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这句话。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
腊八粥
杭州市时代小学六(4)班于隽蘅
腊月初八要喝腊八粥,这是每一个杭州人都知道的传统习俗。
这好喝的腊八粥是怎么发明的呢?传说,这粥是明太祖朱元璋发明的。朱元璋小时候家里很穷,有一次,他在柴房的老鼠洞中找到了各种各样的老鼠的存粮,用他们熬成了一大锅杂粮粥,用它果腹充饥。后来,朱元璋当了皇帝,又想起当年那锅“救命粥”,便命御厨熬了一锅各种粮食混在一起的粥。又因为吃的这天刚好是腊月初八,便把这锅粥命名为腊八粥。
腊八的前一天晚上,外婆就把芸豆、红豆、绿豆、莲子、花生、糯米等食材,用清水洗净,放入碗中,用温水浸泡一夜。第二天一大早,外婆就把泡软的食材放入锅中,再加入桂圆肉、红枣、冰糖,倒入大半锅水,开大火煮沸,然后转小火慢炖,期间还要不停地搅动,以防沾锅。大约一个小时后,一股浓浓的'香味从厨房里溢了出来,在屋里的各个地方弥漫开来。
腊八粥熬好后,我迫不及待的盛出一碗,舀起一大勺便往嘴里塞,舌头却被热粥烫出了两个泡。哎,真是心急喝不了热粥啊!
其实,不仅是每家每户,社区会熬腊八粥分送给孤寡老人,灵隐寺也会给在风雪中站岗的交警,为城市“扮靓”的环卫工人们,以及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们,送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腊八粥。
从杂粮粥到腊八粥,从暖胃到暖心,我相信,杭州的腊八粥会一定会继续传下去,温暖更多的人!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相关文章: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6-25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经典】04-10
家乡的风俗作文六年级01-27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02-19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精彩04-29
河南家乡风俗六年级作文11-17
六年级下册作文家乡的风俗11-18
六年级家乡的元宵风俗作文11-04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11-06
家乡的风俗六年级作文(15篇)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