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时间:2024-11-18 08:26:41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大全13篇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使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范进中举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大全13篇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分析范进和胡屠户的形象(前后对比)。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3、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度的讽刺艺术。

  4、认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批判封建社会趋炎附势的世风。

  【教学重难点】

  1、范进、胡屠户的形象对比(重点)。

  2、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教学时数】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介绍作者吴敬梓及《儒林外史》。

  1、吴敬梓(1701~1754)字敏轩,又字文木,安徽全椒人,清代小说家。

  2、《儒林外史》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计五十五回,课文节选第三回的后半回,原题是“周学通校士拔真才,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儒林”指读书人这一阶层。《儒林外史》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分子为主要对象,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书中人物,大都有当时真人真事为影,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但有一个贯串其中的中心,即反对封建科举、封建礼教,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会风气。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如周进、范进、马二先生,严监生等等。在中国文学史上,尤其是讽刺小说中,这本书获得很高评价。小说虽以明朝为背景,反映的却是清朝的社会现实。

  3、明清科举制度简介:

  童试──秀才(生员、相公、进学)

  正式的科举考试分三级,即乡试、会试、殿试。他们的.第一名分别叫解元、会元、状元。

  二、整体感知

  在阅读课文的基础上感知以下问题。

  1、围绕“中举”这一中心事件,按时间顺序,小说可分成哪两个部分?

  中举前和中举后。

  2、说说中举前、中举后各写了哪些事?用四字短语概括。

  屠户贺喜 范进借钱 范进发疯 屠户治疯 乡绅拜访

  3、读这篇小说中,你觉得哪个人物最可笑又可厌?

  胡屠户。

  4、胡屠户可笑在哪里?找出课文句子来回答,并归类。

  对范进的称呼:“现世宝”──“贤婿老爷”。

  对范进外貌的描述:“尖嘴猴腮”──“才学又高,品貌又好”

  贺礼:“一副大肠和一瓶酒”──“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动作:“腆着肚子去了”,“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那手早颤起来”,“干思万谢,低着头,笑迷迷的去了”

  对女儿婚姻的态度:“倒运”,“累了我多少”,“可怜可怜”──女儿像有些福气。

  5、胡屠户的表现可用四个字概括,哪四个字?

  前倨后恭。

  6、小说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现出胡屠户怎样的性格?

  通过对比,表现出胡屠户欺贫爱富、嗜钱如命、趋炎附势、贪财虚伪的市侩性格。

  7、乡邻们的变化说明了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人?表现了什么样的社会风气?

  嫌贫攀富,冷漠势利,整个社会都弥漫着冷漠炎凉的气息。

  8、张乡绅是个怎么样的人?他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

  道貌岸然 老奸巨滑

  他和范进称兄道弟,为的是攀附范进宗师周学道和杨知县,来巩固和扩大自己的权势,好为将来仕途发展作铺垫。

  9、张乡绅对待范进态度的变化反映了什么?

  反映了当时官场结党营私、官官勾结、相互舞弊的事实。

  三、课堂小结

  从小说中三类人的变化,反映出当时人们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奉承,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表现出了科举制度下的世态炎凉,这正是范进所生活的社会环境,那么,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同学们自己先自读分析。

  四、布置作业

  1、自读分析范进的形象。

  2、体会小说用了哪些手法。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二、讲授新课

  1、速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说说范进是一个怎样的人?

  自私虚伪,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

  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置老母和妻子挨饿于不顾,可见他急切地艳羡功名富贵。

  2、范进为什么会发疯?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这是喜极而疯。范进中了举,几十年来的贫苦屈辱一旦改变就惊喜得发疯了。

  说明他的灵魂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之深。

  从中举之后看,范进已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新贵,他得到了他想要的功名富贵,但他也马上表现出虚伪,圆滑世故的性格,对胡屠户态度变化,与张静斋称兄道弟,这就表现他已被科举制度所腐蚀、所同化,同流合污。

  3、范进中举,喜极而疯,那么中举到底是喜剧还是悲剧?

  范进中举,从一个人的命运看,是于他有利,改变了他的命运,但是透过范进看当时的读书人,悲剧普遍存在,如果不能中举或中举后变成疯子、傻子,就是一场真正的悲剧,表面看来是喜剧,本质看来是悲剧,从个人来看,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框架内,扼杀他们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4、文中多处引人发笑,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效果?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讽刺。本文最大的特色在于它的讽刺艺术。讽刺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对比、夸张、反语以及直接写实等。本文主要用了对比、夸张和细节描写直接写实三种。

  ⑴ 对比:

  上节课分析的围绕着范进中举前后在贫富、哀乐、荣辱等方面的巨大变化,在人物关系上是“冷”和“热”的鲜明对比,以及范进本人从唯唯诺诺到圆滑世故的变化。

  ⑵ 夸张:

  范进喜极而疯,胡屠户一巴掌居然能治疯。

  ⑶ 细节描写直接写实:

  白描式的细节描写,如“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十几回。”“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了过来。”前后矛盾的细节描写,如范进中举前,胡屠户离开范进家“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离开范进家“说了一会,千恩万谢,低着头,笑迷迷地去了。”夸张性的细节描写,屠户打了一巴掌后,手掌弯不过来。范进的细节描写。卖鸡时和发疯时的表现,让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下文人的迂腐、病态和畸形的心理。

  三、课堂小结

  小说以范进中举为中心事件,对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进行了对比刻画,形象生动的刻画了他周围的人,尤其是对范进的老丈人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和范进“中举后”的不同表现,反映了当时中国人的世态和人心,揭露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二、三。

  2、预习《香菱学诗》。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2

一、设计依据

  1、教材分析:《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的传统名篇,作者以及漫画式的笔触,塑造了范进这个被封建科举制度扭曲了灵魂的腐儒形象,活灵活现地刻画了当时社会众生相,在讽刺科举制度的同时揭露了社会的世态炎凉。

  解读人物是读懂小说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将人物放回他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加以解读。第一课时主要和学生一起分享资料,了解《儒林外史》、吴敬梓、科举制度等,分析其社会背景。第二课时从探讨范进中举的悲喜剧入手,把握人物形象,深层探究人物悲剧的社会原因,以理解全文主题思想。同时,引导学生品味小说幽默讽刺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基础分析:初三的学生已经接触过小说学习,基本了解小说的三大要素,并能够自行分析人物形象,但是对于人物的深层把握还需要老师很好的引导。

3、教学任务分析:《语文新课标》对义务教育初中阶段文学作品教学提出的目标是: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做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因此我对本课的把握是要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文中人物形象,把握情节,联系小说的写作背景去认识小说的主题,认识社会。

  新课改还指出要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恢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大力倡导和形成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新方式,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讨论。因为班级中学生层次存在的差异,我在设计问题时也照顾到各层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让每个人都觉得有话可说,能更好的把握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积累字词

  了解吴敬梓和《儒林外史》

  2.能力目标

  分析范进、胡屠户的性格特征,理解其典型意义。

  掌握文章所运用的讽刺手法,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3.德育目标

  认识科举制的罪恶,了解其对知识分子灵魂的毒害。

  教学重点

  1、感知主要人物形象范进,理解范进形象的典型性。

  2、欣赏本文的讽刺手法,体味对比、夸张与写实在讽刺小说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1、认识范进所处的典型环境。

  2、探究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人格的解构。

  教学方法

  文献法 讨论法 点评法 赏读法

  学法指导

  课前搜集相关资料,了解科举制度,《儒林外史》及其创作背景,阅读《儒林外史》其他章节,与课文联系起来思考。

  课时安排

3课时

二、教学过程设计

  第一课时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导语设计

  学生结合课前预习资料介绍相关内容,互相补充。

  学生概括,互相补充

  学生思考,各抒己见

  学生从文中找出人物前后变化,分析众人物形象

  学生自由发言,注意人物刻画的方法以及精彩之处不同表现手法的运用。

  学生将片段与《范进中举》进行比较,发现艺术手法上的共同之处。

  (二)相关资料

  学生介绍吴敬梓、《儒林外史》,老师补充。

  结合课外资料,了解科举制、八股文。

  (三)整体感知,把握故事情节。

  1、听读课文,正音正字。

  2、概括故事情节

  概括故事时抓住故事的主要情节即可,一个中心事件:范进中举,喜极而疯;两类人物变化:范进和周围的人们,包括胡屠夫、众乡邻、张乡绅。围绕范进中举,讲述中举前后个人的变化。

  3、找出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地方,读一读。

  (四)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思考“范进中举,是喜还是悲?”

  第二课时

  (一)回顾第一课时内容。

  (二)感知人物形象,探究主题。

  1、范进中举,是喜,还是悲?

  喜——经济状况好转、社会地位提高

  悲——35年挣扎的悲哀,受科举摧残至深

  总结人物形象,范进是一个迂腐而又虚伪世故,被科举扭曲了灵魂的读书人。

  (多媒体显示,补充“周进”片段)

  ※不仅范进中科举之毒,封建社会的读书人都被科举所戕害。

  2、我看众生相

  (1)小说中,范进喜极而疯,仅仅是读书人的范进“失常”吗?他周围的人是否都是“常态”呢?

  分析众生相

  胡屠户:前倨后恭

  众乡邻:漠不关心——热情帮忙

  张乡绅:不识范进——送银赠房

  (2)补充“周进中举后”片段

  ※不仅是范进周围的人变化大,而是整个社会太功利,反映的'是社会的悲哀。

  小结:病态的科举制度,病态的读书人,病态的众生相,病态的社会。

  (三)学习刻画人物的技巧,赏析讽刺艺术。

  1、你认为小说中的哪个人物刻画最为精彩?

  2、小结:文中作者都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刻画人物形象?(学生列举)

  对比,夸张,细节——讽刺艺术

  (四)拓展延伸,感受名著魅力,充分认识科举制度的危害,体会讽刺的艺术效果

  多媒体显示“严监生将死”片段。

  作者刻画严监生主要从动作、神态两个方面进行描写,严监生临死时念念不忘的是灯盏里点的两茎灯草,这件事充分揭示了他吝啬的本性,使他成为文学画廊里一个不朽的形象。

  和《范进中举》一样,“严监生片段”主要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来达到讽刺的效果。

  (五)课堂小结

  文章为我们展现了范进等人的丑态,鞭挞了封建社会期贫爱富、趋炎附势的人情事态,对我们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有重要意义。科举制度促成了中国古代文人人格的解构与重构,是中国文化的一次浩劫,对社会文明的严重侵害,值得我们深思。

  (六)布置作业

  1.请设计一个场景,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反映人物的某一性格特征,并且用到本文运用的手法,达到讽刺的效果。(300字左右)

  2.课外阅读《儒林外史》的其他文章,感受名著魅力。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材分析

  《范进中举》是初中语文教材第五册中的一篇自读课文。《范进中举》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二.教学对象分析

  初三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三.教法分析

  《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安琪的礼物》,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如果全由老师讲课,学生就会先有了一个定式思维,认为老师的都是对的,就不敢质疑不敢发表自己与众不同的看法。但让学生先预习,再讲自己预习的收获和心得或预习时的疑问,其他的同学通过讨论可以发表与他不同的看法或解答他的疑难。这样就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课堂上也常常有激烈的辩论,学生对所学也有了深刻的印象。

  同时会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四.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五.教学重点、难点

  1.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六.解决办法

  教师作好引导,让学生有一个自己学习的方向,并且教会学生归纳知识,懂得从课文吸收方法并应用于写作。

  七.课时安排

  一课时。

  八.教学媒体

  多媒体教学平台。

  九.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A.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B.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C.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导(即教师导入。)

  师:

  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封建社会的知识分子十年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朝成名天下知。然而,很多人数十年苦读依旧美梦落空,有的人能美梦成真,从此踏上富贵之路,也有的人为科举演出了一出出悲喜剧。今天我们来学习《范进中举》这一课,让我们一起看看范进究竟命运如何?范进又是怎样的一个形象?

  (三)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讲。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出示幻灯片: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所以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不要求有标准答案,是开放性题,只要求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五)移(知识迁移)

  从文章出发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有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谈谈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手法。)

  2.迁移到课外。

  出示幻灯片:

  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又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去叫他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出示幻灯片: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五)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4

  【目的要求】

  运用夸张、对比手法形象地表现人物性格,揭示文章中心。

  了解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欣赏文章的讽刺艺术。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课文解析】

  注音释义

  作揖(yī) 行(háng)事 醺(xūn) 腆(tiǎn)

  啐(cuì) 星宿(xiù) 讳(huì) 绾(wǎn)

  带挈(qiè):提携。文中的意思是“让你沾我的光,得到好运气”。

  唯唯连声:连连答应。唯唯,答应的声音。

  体统:规矩。

  见教:指教(我)。“见”字用在动词前面表示对“我”怎么样。

  舍与:施舍给,赏给。

  央:恳求。

  局不过:碍于情面,虽然自己不愿意,也只好屈从。

  小心:文中是顾虑的意思。

  兀自:只管。

  桑梓(zǐ):家乡。

  轩敞:宽敞。

  内容主旨

  本文节选自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2):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侧重描写胡屠户的倨傲。

  第二部分(3—12):写范进中举后“发疯”、“治疯”和张静斋的拜访,在对比中表

  现整个社会各色人等的形象。

  本文的中心是:课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颠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批判的锋芒不仅对着科举制度而且指向整个封建社会。

  写作手法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范进中举惊喜的发了疯这一情节,用的是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中举发疯”在当时的士人中虽不是普遍现象,却也是“会有的实情”,因而是真实可信的。当时的读书人热衷“举业”,一旦功名到手就如醉如痴,惊喜若狂。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辛辣的讽刺效果。

  对比手法主要运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了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使他的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性格,跃然纸上。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

  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这个市侩形象栩栩如生的勾画了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范进的语言也随着他的身份、地位的变化而不同。范进中举前,对胡屠户的训斥只是“唯唯连声”,低三下四的.说:“岳父见教的是。”表现了他的迂腐、无能和逆来顺受。中举以后,他不再称胡屠户为“岳父”而改称“老爹”了。张静斋拜会范进时,用了那些表示最亲密友谊的词语,充分表现出这个老奸巨滑的乡绅的拉拢手段。

  典型材料对刻画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写文章,特别是写小说,讲究选用典型材料来刻画人物形象。课文为塑造范进这个热衷功名的知识分子形象,精心选用了不少典型材料。如范进进学、胡屠户贺喜一段,主要写胡屠户将范进训得唯唯诺诺;范进借钱、胡屠户唾骂一段,则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胡屠户的欺贫爱富;范进中举,乐极发疯一段把范进的疯态写得活灵活现,让人们从中看到了封建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胡屠户壮胆掌打范进一段则和前文唾骂范进形成鲜明的对比,进一步刻画了胡屠户的市侩形象;张静斋拜会范进一段,与上文的情节相得益彰,点明范进发疯的真正原因,使人们明白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和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

  【重点语段研读】

  语段

  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笑着,不由分说,就往门外飞跑,把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林漓漓一身的水。众人拉他不住,拍着笑着,一直走到集上去了。众人大眼望小眼,一齐道:“原来新贵人欢喜疯了。”老太太哭道:“怎生这样苦命的事!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这一疯了,几时才得好?”娘子胡氏道:“早上好好出去,怎的就得了这样的病!却是如何是好?”众邻居劝道:“老太太不要心慌。我们而今且派两个人跟定了范老爷。这里众人家里拿些鸡蛋酒米,且管待了报子上的老爹们,再为商酌。”

  研读

  这一段人物描写,可谓穷形尽相,跃然纸上。作者主要运用了两种技法,一种是多层次的细节描写,一种是侧面烘托。

  范进欢喜疯了的过程,分作四层。第一层写昏厥,第二层写疯跑,第三层写跌倒,第四层写疯走上集。范进的疯,是因喜而疯,范进的喜,是喜至于疯。作者紧紧把握这一特点,逐步展开。四层中,拍手的动作,笑的表情几乎一以贯之,又略有起伏。范进的语言描写,前两层中用反复手法作了安排。反复中又有变化,前一处用“好了”,后一处只用一个“好”字,冲动的劲儿又有区别,足见用词的细心。

  侧面烘托有两种,一种是零星的穿插在范进喜疯的每个过程之中,一种是集中的安排在正面描写之后。用老太太的慌,烘托范进昏厥的怕人,用报录人和邻居都吓了一跳的表情,烘托范进飞跑的疯狂,用众人拉他不住的动作,烘托范进的那股疯劲,一处处衬笔都突现了中心人物。

  语段

  范进看了众人,说道:“我怎么坐在这里?”又道:“我这半日,昏昏沉沉,如在梦里一般。”众邻居道:“老爷,恭喜高中了。适才欢喜的有些引动了痰,方才吐出几口痰来,好了。快请回家去打发报录人。”范进说道:“是了。我也记得是中的第七名。”范进一面自绾了头发,一面问郎中借了一盆水洗洗脸。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见丈人在跟前,恐怕又要来骂。胡屠户上前道:“贤婿老爷,方才不是我敢大胆,是你老太太的主意,央我来劝你的。”邻居内一个人道:“胡老爹方才这个嘴巴打的亲切,少顷范老爷洗脸,还要洗下半盆猪油来!”又一个道:“老爹,你这手明日杀不得猪了。”胡屠户道:“我那里还杀猪!有我这贤婿,还怕后半世靠不着也怎的?我每常说,我的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你们不知道,得罪你们说,我小老这一双眼睛,却是认得人的。想着先年,我小女在家里长到三十多岁,多少有钱的富户要和我结亲,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说罢,哈哈大笑。众人都笑起来。看着范进洗了脸,郎中又拿茶来吃了,一同回家。范举人先走,屠户和邻居跟在后面。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研读

  本段主要描写了邻居和胡屠户的媚态。先是写了众邻居说话恭敬,接着写“一个邻居早把那一只鞋寻了来,替他穿上”,大献殷勤,谄媚之态清晰可见。段中又极其精彩地描写了胡屠户的一番无耻的恭维,有前面臭骂范进尖嘴猴腮的话,胡屠户的恭维更显得厚颜无耻。“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用“低着头”的形体动作来显示心灵的卑劣。写上次数,讽刺味儿更足。

  【测试题与答案】

  测试题

  一、作家与作品填空

  《儒林外史》是一部 长篇 小说,共 回。作者 ,字 ,安徽省全椒县人, 小说家。

  二、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是( )

  才去不到两个时候,只听得一片声的锣响。

  两个时候:两个时辰,即四个小时。

  岳父见教的是。

  见教:指教(我)。

  中了一个甚么举人,就得了这个拙病。

  拙病:倒霉的病。

  胡老爹,这个事须是这般,你没奈何,权变一权变。

  权变:使权力发生变化。

  三、下列加点的词含有什么意味,体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特点?

  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道:“这个,你且收着。我原是贺你

  的,怎好又拿了回去?”范进道:“眼见得我这里还有这几两银子,若用完了,再来问老爹讨来用。”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答: 。

  四、对下面对比的写法理解正确的是( )

  中举前:范进到城里乡试回来,家里已饿了两三天。到出榜那日,家里没

  有早饭米,母亲已饿得两眼都看不见了,范进慌忙抱了鸡到集市上去卖。

  中举后:邻居纷纷送来鸡、蛋、酒、米,张乡绅上门赠银送屋,胡屠户送

  来几千钱祝贺。

  A) A)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同情可怜者,扶危济困的社会风气。

  B) B)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们尊重知识,崇尚才学的社会风尚。

  C) C)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D) D) 反映了当时社会人与人之间势利、冷酷的关系。

  答案

一、章回体 讽刺 55 吴敬梓 敏轩 清代

  二、D

  三、讽刺意味 贪婪、虚伪

  四、D

  【资料窗】

  作者

  吴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自称秦淮寓客,晚年又号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生于豪门巨族,却厌恶科举,不慕荣利。他的一生,经历了由富裕而贫穷的过程。他受尽冷遇,体察到炎凉世态,看到官吏徇私舞弊,土豪劣绅横行乡里,膏粱纨绔平庸无能,举子利欲熏心,他便在《儒林外史》中对这些作了淋漓尽致的揭露和批判。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这部书由许多故事连缀而成。贯穿全书的主题是反对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对人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全书用白话写成,语言准确、生动、幽默、洗练,细节描写传神,人物栩栩如生,艺术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就。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活动,了解小说主题;

  2、探究小说的喜剧性与悲剧性,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表演和讨论等方式来分析探究人物内心世界,了解小说主题;

  2、结合现实生活,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与价值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了解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人的毒害,同时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与价值观。

  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对于小说的学习已经不陌生了,对于故事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分析、写作手法的探究也是驾轻就熟。但虽然他们的认知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情感世界也很丰富,有了自己独立的思考能力,可是对小说的主题挖掘上还是有所欠缺,不能认识范进及范进那个时代的悲剧性。而且九年级的学生即将面临中考,这是决定前途命运的时候,那种无助与渺茫感使一部分同学对学习产生了懈怠,因此有必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小说的深刻内涵,形成正确、健康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对人物内心的剖析,了解小说主题;

  2、结合社会现状分析范进的心理活动

  难点:小说的悲剧性与喜剧性的探讨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出本节课文内容

  范进中了举人,高兴得疯了,他的丑态在作者的描述下,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是一位既可怜又可悲的人物形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人物的心灵,了解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板书课题)

  二、走进范进,了解人物内心世界

  1、当范进看到报帖时,他说了一句:“噫!好了!我中了!”为什么说“中了”就“好了”呢?在这一瞬间,范进想了些什么,你能说出他的内心活动吗?

  (先请学生说一说,然后让学生演一演,模仿范进的口吻,以第一人称来演出人物的内心独白)

  2、范进的“疯”病治好了,他就有官做了,试想一下,他会如何做官?

  (请深入范进的灵魂,代他说说他的“为官”之路)

  三、合作交流,探究小说主题思想

  4、鲁迅说过:“悲剧就是把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喜剧就是把无价值的东西展示给人看。”那么,范进中举是悲剧还是喜剧?他“中了”真的“好了”吗?请同学们分组讨论。

  (明确: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喜剧,理由是:

  (1)文中写范进发疯和胡屠户打嘴巴都运用了夸张手法;

  (2)揭露了当时士人热中功名的丑恶灵魂和市侩的趋炎附势的嘴脸;

  (3)范进终于清醒过来,结局圆满。

  范进喜极而疯是一场悲剧,从人物命运的角度说这是一场悲剧,把一生浪费在科举考场中,是范进的人生悲剧;把知识分子束缚在科举制度的框架内,扼杀他的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灵魂是国家民族的悲剧)

  5、文章着重刻画范进的癫狂丑态及众生相,是什么目的?

  (明确:是作家对腐朽的科举制度以及深受其毒害的范进、胡屠户、张乡绅等人的无情揭露和讽刺,抨击和鞭挞,轻蔑和否定,是作家愤世嫉俗的感情。)

  6、小结:疯了的范进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清醒后的范进。他时来运转,得到众人的簇拥,得到了精神和物质上的满足,而且,他的灵魂已经扭曲,他会变本加厉,把这些年的贫穷和屈辱加聚在老百姓身上,会成为封建统治者的走狗。这才是最荒谬的。这样的现实、这样的社会、这样的制度、这样的人生、这样的民族心态,这不仅仅是范进一个人的悲剧,而是那个时代的悲剧,民族的悲剧。一个民族的知识分子,应该是这个民族思想上的灵魂,这个灵魂被窒息扼杀,这个民族也就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

  四、拓展延伸,树立正确价值观念

  那么,作为21世纪的青少年,你觉得怎样读书才算是真正的“好”,你想给范进一点忠告吗?请以“范进,让我告诉你”为开头,写一段话,奉劝范进该如何读书、如何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给学生五分钟的时间,写一段话,来谈谈自己的读书观、人生观)

  (师:是的,读书不应该是为了一己私利,为了谋求荣华富贵,而应该让情操得到陶冶,修养得以提高,让视野得到拓展,才能得以增加,能为国家、民族做出贡献,让自己的人生有价值!亲爱的同学们,希望你们会读书、读好书,成为国家的栋梁,民族的希望!)

  五、布置作业,课后深入思考探索

  1、小练笔:假如范进没有中举,他该怎么办?请发挥想象,写一段300字左右的文字。

  2、课后阅读鲁迅的《孔乙己》,将范进与孔乙己比较,探究人物形象的异同。

  教学反思:

  这节课是第三课时,第一二节课了解了故事情节、分析了人物形象、把握写作手法。此节课通过对范进的内心活动的剖析,来探究作品的主题,期望挖掘更多更深的思想内涵,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有正确的读书观、人生观、价值观。

  在教学中,我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说‘中了’就‘好了’”?让学生揣摩范进的内心活动,再通过范进的“为官”之路的分析,看到他被扭曲的灵魂,再探讨“‘中了’真的‘好了’吗?”来分析范进中举的喜剧性与悲剧性,揭示小说主题,抨击、鞭挞封建科举制度对于个人、社会、民族的悲剧性。在拓展延伸环节,又问,如何读书才是真正的“好”?自然过渡到当今社会我们如何读书,如何树立正确人生观与价值观方面的认识。这样一线贯穿,思路很明确,而且层层深入,帮助学生很好的了解文章思想内涵,并渗透了思想品德教育。

  课上,我采用了说和写结合的活动方式,说有表演内心独白,有合作探究与交流;写分课内练笔与课外练笔。这些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分析探究中获得收获。

  从教学效果来看,学生们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特别是在树立正确的读书观上,学生们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分别从读书的目的与价值上来发表看法,并结合当今社会现实,认为读书是为了陶冶情操、提高修养,是为了增长见识、拓宽视野,读书不应该死读书,要培养能力,要为社会做出贡献、能够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些健康、积极的观点,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读书观与人生观价值观。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6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功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摘自《语文建设》2006年第9期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7

  《范进中举》自主学习方案

  張娟

  小说是人类生活的百科全书,读小说不仅能得到艺术的享受,而且能从中得到对社会、自然、人生的感悟。透过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同学们不难看出封建社会各色人等的丑态,从而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一、整体感悟

  1、浏览:积累字词

  (1)、读准字音:

  作揖带挈腼腆星宿

  兀自长亲桑梓忌讳

  (2)、释准词义

  a、宗师说我火候已到,自古无场外的举人,如不进去考他一考,如何甘心?

  b、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收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

  c、邻居内一个尖酸人说道:“罢么,胡老爹,你每日杀猪的营生……”

  d、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口里说道:“也罢,你而今相与了这个张老爷,何愁没有银子用?”

  2、初读:感悟内容

  (1)说说这篇小说的三要素。

  (2)找出文中最好笑、最精彩的片段。

  二、分析揣摩

  1、研读:分析人物

  (1)读范进中举发疯部分,研讨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

  (2)读胡屠户治疯部分,研讨胡屠户是怎样的一个人?

  2、赏读:品味特色

  (1)、品细节描写的作用:读下列语句,体会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a、“屠户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低着头,千恩万谢,笑眯眯的去了”。

  b、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壮一壮胆,把方才这些小心受起,将平日的凶恶样子拿出来,卷一卷那油晃晃的衣袖,走上集去。

  c、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着头替他扯了几十回。

  d、“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屠户连忙把拳头缩了回去,往腰里揣”

  (2)品析对比的讽刺手法:思考《范进中举》是怎样运用对比进行讽刺的?

  三、探究质疑

  同学们学了《孔乙己》,再读《范进中举》,是不是有一种感觉:两个不同时代的作家,同以“科举制度”为话题,写了两篇异曲同工的传世之作。你能不能就两篇课文的人物形象、思想意蕴、语言风格或其中的某一方面作比较鉴赏。

  四、读写结合

  1、有人写了一副对联,很好地概括了范进中举前后的境遇:“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适,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你不想一试身手吗?

  2、有兴趣把《范进中举》改成课本剧或挑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过一回演员瘾吗?

  五、拓展延伸

  1、阅读《儒林外史》第三回(课文内容所在的章节),了解范进中举前后的的详

  细情况。

  2、如果有兴趣又有时间的话,可阅读与范进有关的章节或《儒林外史》全书,领

  略小说高超的讽刺艺术。

  参考答案:

  一、整体感悟

  1、(1)作揖(yī)带挈(qiè)腼腆(miǎntiǎn)星宿(xiù)兀自(wù)

  长亲(zhǎng)桑梓(zǐ)忌讳(huì)

  (2)a写文章的功夫b顾虑c说话尖刻d结交

  2、(1)主要人物:范进胡屠户张乡伸等

  情节:范进中举前后,周围人对他的不同态度

  环境:封建科举制度下的世态人情

  (2)范进中举发疯、胡土屠户治疯

  二、分析揣摩

  1、(1)范进:热衷科举,一旦功名到手,就迷了心窍的下层知识分子

  (2)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

  2、(1)a、表现胡屠户粗鲁没修养,前倨后恭、嫌贫爱富的市侩丑像。

  b、表现胡屠户对中举后的范进的敬畏心理。“油晃晃的衣袖”,把胡屠户的职业特征表现得非常鲜明。

  c、一个“扯”字,充分表现了范进中举后,胡屠户对他极尽谄媚之能事。

  d、胡屠户见财心喜却假意推让的一系列动作,如特写镜头,讽刺意味十足。

  (2)文章有多处对比,如:

  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的身分对比。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被人们认为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高贵之极;而眼前的这个范进的形象却是穷酸、疯狂、荒唐,丑态百出。

  通过人物对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因情势的不同而态度截然不同的对比,达到讽刺的目的。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现,同一地点、同一对象,评价完全不同。范进中举前,胡屠户骂他:“像你这尖嘴猴腮,也该撒抛尿自己照照!不三不四,就想天鹅屁吃!”范进中举之后,胡屠户却说:“我这个贤婿,才学又高,品貌又好,就是城里头那张府、周府这些老爷也没有我女婿这样一个体面的相貌。”通过这一对比,使得胡屠户前倨后恭、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嗜钱如命、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性格跃然纸上。

  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的丑恶灵魂。范进中举前,“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无人理睬他的生死。而范进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口口声声“世先生”“亲切的世兄弟”“你我年谊世好,就如亲骨肉一般”,而且又送银子,又送房子。这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卑劣的形象昭然若揭。

  三、探究质疑

  孔乙己和范进同是读书人,一个始终没有进学,潦倒而死,一个到晚年终于中举而发疯。从思想性格上讲,他们都热衷于功名,迂腐可笑。但孔乙己的性格中尚有清高的傲气,偷窃懒惰的恶习之外不乏善良正直;范进则显委琐懦弱又圆滑世故。

  两篇文章从不同的`角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毒害。两位作家,都怀着满腔忧愤,奋笔抨击黑暗腐朽的科举制度,但吴敬梓的笔触,只限于鞭挞这种制度的弊害和知识分子精神的堕落,而鲁迅先生则把批判的矛头直指封建末期的整个病态社会,比吴敬梓更胜一筹。

  对其他人物的刻画,两篇文章都令人拍案叫绝,但两位作家的立足点有所不同。吴敬梓用胡屠户前倨后恭的自我嘲弄来嘲讽趋炎附势的丑恶社会;鲁迅则以掌柜对19个小钱的念叨,剖析了病态社会异化了的人们对不幸者无动于衷的凉薄。

  在讽刺手法的具体运用上,虽然都具有“谐”、“讽”的特点,但两篇文章仍有明显的差异。吴敬梓运用夸张变形的笔法,酣畅痛快,一泻无余;而鲁迅运用令人叹服白描功夫信笔写来,沉郁含蓄。

  四、读写结合(略)

  五、拓展延伸(略)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8

  【设计思路】

  1、长课文教学讲究适当的取舍,尤其要注意精讲。本文的教学,应在“中”和“好”字上下功夫,应重点分析范进这一人物形象,并与孔乙己进行比较。

  2、方法上以默读体会、比较鉴赏为主。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并把握其特点,理解范进中举的悲剧及其社会根源。

  2、体会作品的讽刺性和戏剧性效果,学习鲜明的对比手法和高超的讽刺艺术。

  3、提高学生在比较阅读中感知、欣赏艺术形象的能力,为学生阅读文学名著打下基础。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鲁迅先生的《孔乙己》是一个充满笑声的悲剧,控诉了科举制度和封建文化的罪恶,反映了当时的世态炎凉。今天,我们将认识一位古代知识分子──范进,他20岁开始应试,前后考过二十多次,直到54岁才中举。几十年的痴情追求,一旦功名到手竟高兴得发了疯,命运也发生了戏剧性的变化。现在让我们一起学习课文《范进中举》。

  二、教学重点突破

  1、从品味人物个性化的语言切入:

  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引导学生分析范进中举前后地位的变化,理解人物性格及思想情感,深刻认识全文主题。

  师:范进中举后发疯时说:“噫!好了!我中了!”这句话中,哪一个字道出了他发疯的根本原因?谈谈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是什么。

  2、从品味对联切入:

  “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这副对联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体现了文章主旨。从中我们认识到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

  3、从人物形象比较切入:

  比较《孔乙己》《范进中举》中的主人公的异同。(小组讨论,作多角度探究比较。)

  三、教学难点突破

  教学难点──理解对比手法,鉴赏讽刺艺术。用引导点拨法和讨论法来突破难点。

  师: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

  学生讨论后明确: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对比形式:

  1、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强烈的讽刺效果。

  2、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的不同态度,揭示矛盾,形成对比。

  四、拓展延伸

  1、英国作家爱德华·福斯特写过一本小册子《小说面面观》。他把文学中的人物分为扁平的和圆形的两种,称那些类型化的、容易辨认的人物为扁平的,而称那些有多侧面的、性格复杂的人物为圆形的。

  2、阅读《儒林外史》全书或与范进有关的章节。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9

  教学主题:

  赏析古代白话小说之讽刺艺术

  教学内容及分析:

  本文主要内容是范进中举前后主要人物范进的变化对比、胡屠户对待范进的不同态度的叙写,表现当时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及社会的深远影响,世态人情,揭示其腐朽。对比与夸张充分讽刺了人物与社会。

  教学对象及特点:学生对科举一知半解,主要是金榜题名等知识,前面学的《故乡》提到过中举,而对科举的负面毒害了解不多。对小说三要素掌握较好,但独立分析的.能力较差,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基本滨握,对比手法在《故乡》中能理解,在本文要让学生能运用。讽刺手法艺术是小说的一种重要特色,要在阅读与分析及表演中体会。

  教学目标:

  1、了解常识及基础知识

  2、理清情节概括大意,领会理解作者运用对比夸张讽刺刻画人物形象。

  3、充分认识到科举制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和封建社会世态炎凉,珍爱当下美好。

  教学重难点:

  目标2、3

  教学方法:

  课件填表对比、赛读与课本剧表演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人生三大幸事之一:金榜题名及相关的故事引入本课教学

  二、预习展示

  先让学生展示,引导学生从二个方面展示:一是常识与生字生词;二是主要内容即故事概括

  三、整体感知

  1、让学生先速读,再交流,再说一说

  2、以中举为线索,理清故事清节

  四、赏析人物

  侧重于人物的夸张与对比的理解与运用

  对比填表:范进胡屠户

  表格略

  五、精彩重现

  情节:范进中举发疯

  先找出,个人读,以小组为单位赛读

  此片断课本剧表演以小组为单位比赛

  六、类文拓展

  练习册《周进中举》

  七、小结作业

  1、师生共同回顾重难点,放一放“电影”

  2、写一写课后“读读写写”

  杨柯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目标】

  1、了解封建社会庸俗腐`败的人情世态,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2、学习通过对话、对比的细节等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3、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重点难点】

  1、重点:

  ⑴学习通过对话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⑵学习对比写法。

  2、难点:

  欣赏本文的讽刺艺术。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先复习小说的常识,后以“彩票”引入,它可以一夜暴富。联系到古代的“中举”。

  二、检查预习

  1、《儒林外史》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儒林外史》是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讽刺艺术的最高峰,给后世的谴责小说以直接影响。它以整个封建社会为批判对象,以不同类型的封建知识分子为中心,通过对他们生活和心灵的'描绘与剖析,勾画了一群“儒林”的丑恶形象。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三、整体感知

  1、速读课文,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第一部分(1~2段):写范进进学回家到中举前的情况。

  第二部分(3~结束):写范进中举后情景。

  2、再读课文,划出描写范进的有关内容。

  请同学绘声绘色地复述范进中举后发疯的丑态。

  四、讨论

  1、范进为什么会发疯?

  2、范进是怎样的一个人?说出根据。

  主要是两点:

  ⑴热衷功名利禄,梦寐以求跻身于统治阶级行列。所以家中断粮,仍要去参加乡试;一旦中举便乐极发疯。

  ⑵虚伪。张乡绅送银子,范进“再三推辞”,“才把银子收下”。可张乡绅刚走,“范进即将这银子交与浑家打开看,”可见推辞是假意。

  3、通过范进这个艺术形象,我们可以看出这篇作品的主旨是什么?

  批判科举制度对整个社会尤其是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五、小结

  本文着力刻画了范进这个热衷科举的下层知识分子的典型形象。描述了穷秀才范进中举前后的生活经历,深刻揭露并辛辣地讽束了封建科举制度,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的腐朽及其对读书人的腐蚀和毒害。

  六、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一、二。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的】

  1、探讨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2、学生对信息的搜集处理能力,协作交流能力;

  3、写作模仿创新能力。

  【教学重点】

  探究小说中的讽刺艺术。

  【教学难点】

  如何在小说中运用讽刺艺术(通过对比、夸张的手法达到讽刺效果)。

  【电教手段】

  计算机网络教学,学生和教师在网络机房进行学习(教师指导,学生交流探讨)。

  【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集体责任感、交流创新能力。

  【课件制作】

  素材搜集来自互联网和教学参考资料,DreamWeaver MX 制作网络课件。

  使用软件工具还包括:WORD、ASP、FLASH5.0、FireWork MX、CUTEFTP。

  【教学环境】

  计算机网络机房(校园网宽带接入国际互联网)。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封建科举制度简介,作者吴敬梓简介。

  二、明确任务

  1、探求小说讽刺艺术的.表现手法。

  2、根据学习过程的提问,讨论问题并做出结论。

  3、模仿讽刺小说的艺术表现手法,写一段讽刺小作品。

  三、协作学习

  1、思考问题,形成小组观点,并用 BBS 交流。

  2、形成各自结论作品。

  为了完成任务,同学们需要经历哪些过程?请仔细看下面的步骤,并按要求一步步进行。

  ⑴ 分好三人小组(课前已经完成)。

  ⑵ 小组成员阅读《范进中举》文章中,5~9自然段。思考: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是什么?(讨论,把小组的结论写下来。)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

  ⑶ 故事欣赏(《范进中举》的图片故事)。

  ⑷ 范进中举前后有什么变化?胡屠户又有怎样的变化?作者用什么写作手法来体现这种变化的?(阅读课文,并作出总结,写下来。)

  ⑸ 在“自由阅读”资料中任意选择一篇讽刺小说阅读,思考:小说中运用了什么方法来体现讽刺效果?(学习建议:选择一篇小说,仔细阅读,分析其中运用了什么手法达到了讽刺的效果,小组成员讨论,并写下你们的结论。)

  教师在网络课件中列出如下资料:

  《国王说再来一次》──马克·吐温(美国)(短篇)

  《官场现形记》节选──李宝嘉(清朝)(中篇)

  《报 应》 ──佚名(现代讽刺小说)(短篇)

  示例:我们小组认为,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主要是……

  ⑹ 小说的讽刺艺术表现手法究竟是什么?请做出总结。

  ⑺ 创作并讨论。模仿并运用小说讽刺手法,小组创作一段讽刺小作品。最后到讨论区发布小组结论和作品,和同学们交流。

  四、探讨交流,给出评价

  小组成员在 BBS 上根据各个小组的发言,评价各个小组的作品。

  教师在课堂上给出总结性评价。

  课后,根据小组的课堂表现、发言记录、课件中“评价标准”给优秀小组鼓励。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2

  1、本文如何运用细节描写,逼真形象地体现了人物的性格特色?

  分析:

  胡屠户“拿着一副大肠和一瓶酒,走了进来”,“……横披了衣服,腆着肚子去了。”

  ——粗鲁没修养,一副市侩丑像。

  胡屠户又道:“……这十几年,不知猪油可吃过两三回哩!”

  ——讽刺、夸张意味很浓,胡屠户对“亲家”的嘲讽,反映了他的嫌贫爱富。

  屠户见女婿的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替他扯了几十回。

  ——横蛮不讲理的胡屠户,一下子变得憨态可鞠,十分可笑,用意颇深,讽刺效果很强。

  2、《范进中举》与《孔乙己》相比较,有什么不尽相同之处?

  分析:

  A、从人物形象上看,写孔乙己侧重写孔乙己自身思想意识和社会地位的矛盾,通过对几个场面及他的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完成的;写范进则侧重写他中举前后的变化,通过他的疯和周围人的变化完成的。

  B、从行文上看,《孔乙己》写了“笑”,笑得悲凉。批判中见同情:《范进中举》,虽字面少见“笑”字,但却处处可笑,充满着嘲讽、批判。

  C、从主人公的`结局上看,一个悲惨,一个富贵,没爬上去和爬上去终究不是一回事,揭示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和实质。

  3、本文如何通过对比,讽刺鞭挞,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分析:我们试分析三种不同的对比形式,来看对比达到的艺术效果。

  ①通过人物的种种丑态和高贵身份的对比,收到了强烈的讽刺效果。

  那中了举人的范老爷:“抱着鸡,手里插个草标,一步一踱的,东张西望,在那里寻人买。”(丑态之一)“走出大门不多路,一脚踹在塘里,挣起来,头发都跌散了,两手黄泥,淋淋漓漓一身的水。”(丑态之二)“在一个庙门口站着,散着头发,满脸污泥,鞋都跑掉了一只,兀自拍着掌,口里叫道:‘中了!中了!’”(丑态之三)

  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里,举人老爷是天上的文曲星下凡,而眼前这个形象却是:穷酸、疯癫、荒唐。对比十分强烈,岂能不教“众人和邻居见这模样,忍不住的笑”。从而收到了理想的艺术效果。

  ②通过同一人物对同一事件因情势的不同而前后语言行动都不同,揭示矛盾,形成对比,来达到讽刺的目的。

  胡屠户两次贺喜的表演,同一地点,对同一对象,评价截然不同。前面是说“我自倒运,把个女儿嫁与你这现世宝,历年以来,不知累了我多少”;后来“现世宝”成了举人,成了老爷,语言立刻变化,说“我自己觉得女儿像有些福气的,毕竟要嫁与个老爷,今日果然不错”。

  中举前后胡屠户对范进的态度完全两样。中举前,范进去向胡屠户借盘费,“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凶神似的”样子简直令人发指。中举后“屠户被众人局不过,只得连斟两碗酒喝了,壮一壮胆’……”“大着胆子打了一下”,居然“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这一打一骂相映成趣,讽刺鞭挞何等深刻,胡屠户的形象也就跃然纸上。

  ③通过人物的言词与截然相反的事实之间的对比,来揭示人物丑恶的灵魂,取得良好的讽刺效果。

  中举后,张乡绅来了,张口一个“世先生”,闭口一个“亲切的世弟兄”,而且“你我年谊世好,就如至亲骨肉一般”,又送银子,又送房子。既然如此亲近,那么当初,当初范进“家里饿了两三天”、“抱着鸡”、“寻人买”时,你这位“至亲骨肉般”的世弟兄到哪里去了呢?人物的言词与当初的事实一对比,那丑恶的灵魂,那可鄙的形象不是昭然若揭了吗?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篇13

  一、 教学目标

  1.能自己搜集资料,运用学过的小说知识基本读懂课文;

  2.培养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

  3.学习课文描写人物的方法,并能知识迁移,学习如何写一个人。

  二、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生能自己基本读懂课文;

  2. 学会如何描写人物。 (多媒体展示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三、教学设想

  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小说通过对比描写范进中举前后,特别是出榜那一天截然不同的境遇,着重刻画范进癫狂的丑态与他周围各色人等趋炎附势的嘴脸,真实深刻地反映出封建科举制度对人心灵的荼毒。

  这篇文章运用了多种手法成功的刻画了范进、胡屠户等形象,是学生学习如何描写人物的好范文。

  2.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能自己搜集资料并借助资料自学一些课文内容。但作文水平低。

  3.《范进中举》之前有教读课《故乡》、《我的叔叔于勒》、《智取生辰纲》,学生学完这三篇教读课后,能够对小说的特点有所理解,所以能运用已学知识比较独立地阅读课文,并初步学会知识迁移。

  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更多的学生真正参与课堂,用导(教师导)、讲(学生讲)、议(众人议)、移(知识迁移)的教学模式。同时设计一些开放性的题目让学生发表看法,没有标准答案。

  因为是自读课,所以文章内容的细致分析不会是重点,而人物形象如何刻画,我们如何学习描写人物的方法才是本课要点。

  4.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布置自学:

  1. 自己搜集资料,借助资料并根据小说的特点,自读《范进中举》,读完后想想:

  1 读完这篇课文,自己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 你认为文章刻画得最成功的是哪个人物?

  3 阅读完这篇文章,你有什么疑问?或者有什么知识你想了解但无从了解?

  2.请把这些问题记录下来,以备课堂上拿出来讨论。

  (二) 导(即教师导入。)

  师: 1、同学们,你们知道封建社会选拔人才的最主要的方式是什么吗?(科举。)对了,“中举”是封建社会里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中了举就能升官发财,吃用不愁……可是范进中举后却疯了,这是怎么回事?结果又怎样呢?

  2、“范进中举”写了范进中举前后的经历,范进是人物,中举是事件,标题就是小说的中心事件。

  (三) 讲(请学生把自己预习时的心得体会或疑问讲出来,让大家一起讨论解决,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师: 同学们已经自学了这篇课文,也把一些感受与心得或疑问记录下来了,请几个同学来给我们讲一讲。 (学生讲前先展示范进中举前后的有关图片)

  (四) 议(让同学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是疑问的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帮助他解决,是感受的请同学们议一议,有不同意见的可以辩一辩。)

  同学们议完后,教师归纳小结并引导学生想深一点。

  讨论下列问题: (多媒体展示问题)

  问:1、为什么范进会对科举如此痴迷?中举后又为什么会疯了?

  (因为一旦中举,就可以彻底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境况,功名富贵马上就会到来。前一刻范进还无米下锅,马上就说他中了举,几十年朝思慕想的功名富贵到手了,时间太短而变化太大,难怪范进会疯了。)

  2、如果你是与范进同年代的读书人,你会像他一样去考科举吗?

  3、你怎么看封建社会的科举?你又怎么看现在的高考?两者之间有区别吗?

  (这两道题是开放性题目,不要求有标准答案,要允许学生充分发表看法,鼓励有理有据,不可轻易否定学生的观点。)

  (五)移(知识迁移) (多媒体展示以下三个问题)

  1、小说描写的年代距今已接近三百年,为什么我们仍然对《范进中举》如此感兴趣?为什么我们似乎亲眼见到了范进、胡屠户?

  (因为课文写得好,尤其是人物,刻画得很成功。)

  2、请同学举例说说课文刻画人物所用的方法。

  (主要用了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刻画人物,也用了对比手法,尤其是胡屠户,还用了夸张、讽刺的手法。)

  3、下面的话,出自哪篇课文,是出自哪个人物之口?

  “那么,我对你说,讯哥儿,你阔了,搬动又笨重,你还要什么这些破烂木器,让我拿去罢。我们小户人家,用得着。”

  “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约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霉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人挨近我们!”

  师:同学们,你们一下子就能答出来,证明作者描写的这些人物给你留下了很深刻的印象。可是,你可以写一个人,不出现他的名字而让人猜出他是谁吗?

  请学习《范进中举》中的描写人物的方法,用几句话写一写身边的同学,请不要出现所写同学的名字。(可以是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

  写完之后,请一些同学把自己写的短文读出来,让其他同学猜猜写的是谁,猜中的证明写得不错,同学猜不中的,小作者可要加把劲练习写作。

  教师小结并布置作业(多媒体展示作业)

  作业:请运用课堂上学习的写作方法写一个你熟悉的人,题目自拟,要求600字以上,夹叙夹议,要求有描写方法和具体事例,要写出人物的特点。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04-26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09-03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04-23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0-22

《范进中举》优秀教学设计12-01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12篇05-27

范进中举读书笔记02-07

《范进中举》读后感07-07

范进中举读后感08-02

《林黛玉进贾府》教学设计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