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登岳阳楼》教学设计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总归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优秀《登岳阳楼》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分享。
优秀《登岳阳楼》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内容,掌握生字词。
2、体会文章景物描写的妙处,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3、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重难点突破
重点:学习具体生动描写景物的方法。
难点: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教法与学法
教法:
1、自读点拨法:结合学习过程,点拨学生研读文章,感悟文章的写作技巧。
2、情境设置法:利用视频和图片,给学生以情境感,引领学生感受勃朗峰景色之美。
学法:
1、阅读品味法:通过反复研读与细致品味等活动,深入文本,感受这篇游记的独特魅力。
2、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小组合作,充分准备,学习游记的语言和技法。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CAI课件、与本文有关的拓展资料。
学生:
1、熟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2、勾画语句,形成初步的阅读体验。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约5分钟)导入法一:
出示勃朗峰的图片,介绍:
勃朗峰,又译为白朗峰,是阿尔卑斯山的峰,位于法国的上萨瓦省和意大利的瓦莱达奥斯塔的交界处。勃朗峰的最新高度为海拔4810。90米(20xx年9月15日),它是西欧的峰。
勃朗峰每年都能够吸引大量的游客前来滑雪、登山等等,勃朗峰也深深吸引了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前去游赏。今天,让我们随着这位大作家走近勃朗峰。(板书课题:登勃朗峰)
导入法二:
板书课题及作者。
师:本文的作者是美国小说作家马克吐温。他是一个幽默风趣的人。有一次因为看不惯国会议员在国会通过某个法案,因此在报纸上刊登了一个广告,上面写着:“国会议员有一半是混蛋。”报纸一卖出,许多电话随之而来,这些国会议员可不认为自己是混蛋,纷纷要求马克吐温更正。马克吐温于是又刊登了一个更正:“我错了,国会议员,有一半不是混蛋。”
有一次,马克吐温应邀赴宴。席间,他对一位贵妇说:“夫人,你太美丽了!”不料那妇人却说:“先生,可是遗憾得很,我不能用同样的话回答你。”头脑灵敏、言辞犀利的马克吐温笑着回答:“那没关系,你电可以像我一样说假话。”
这位幽默大师真是机智幽默啊!今天,他给我们带了怎样的惊喜呢?请看他的散文《登勃朗峰》。
图片具有可视性、直观性可使学生具体直观地感受到所学课文的内容,同时运用图片导入生动形象,更容易激发学习兴趣。
利用趣闻轶事导入,可激发学生对作者作品的阅读兴趣,同时加深对作者的印象。
二、初读课文
(约16分钟)1、学生默读课文,解决生字读音。(投影)
翌日(yì)尘埃(āi)络绎不绝(luòyì)
辚辚(lín)焦炙(zhì)俯瞰(kàn)
蠼峻(chán)独踞(jù)苍穹(qióng)
纷至沓来(tà)霓裳(cháng)骤然(zhòu)
皑皑(ǎi)拾阶(shè)
2、结合课文内容,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投影)
(1)翌日:指第二天。明日,明天。
(2)络绎不绝:络绎:前后相连,连续不断;不绝:不断。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
(3)美不胜收:胜:尽。美好的东西很多,一时看不过来。
(4)一如既往:一:完全;如:像;既往:从前。指态度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像从前一样。
(5)纷至沓来:纷:众多,杂乱;沓:多,重复。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6)名副其实:副,符合,彼此相称。名声或名义和实际相符。
(7)霓裳羽衣:以云霓为裳,以羽毛作衣。形容女子的装束美丽。
(8)骤然:来得很突然,没有任何的'征兆,一下子就发生了,没给任何准备。
(9)拾阶:拾,轻步而上。逐步登阶。
3、介绍作者及著作。(投影)
马克吐温(Mark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是美国的幽默大师、小说家、作家,也是演说家。其幽默、机智与名气,堪称美国最知名人士之一。他被誉为“文学的林肯”。是19世纪后期美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之一。主要作品有《百万英镑》《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汤姆索耶历险记》等。
4、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阅读,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2)理清本文的写作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明确:
①文章记叙了作者一行登勃朗峰的过程。
②理清文章的思路:
第一部分(第1~6段):描写作者登上勃朗峰的见闻
第二部分(第7~11段):叙述作者一行下山的经历。
5、具体分析:
(1本文是一篇游记,请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梳理作者登勃朗峰的过程。
学生在默读的同时进行圈点批注,探究答案:
明确:
早晨八点多,徒步上路,路上见到很多坐车的男女。
取道黑首,抵达高地,沿途看到诸多美景。
拾阶而上,看到巍峨壮观的勃朗峰及其周围的山峰。
就地而坐,饱览美景,心有所悟。
雇了马车,美餐畅饮。
车夫车技高超,一路颠簸疾驰,先于其他人到达沙蒙尼,住进旅馆的上等房问。
(2)第一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这一部分作者主要运用了描写的表达方式,具体生动地描写了登勃朗峰途中所见美景。凉爽的树林,巉峻的岩壁。巍峨的勃朗峰,奇形怪状的山峰,色彩斑斓的彩霞,瞬息万变的光影,无不令人神往。
(3)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写作重点是什么?
明确:第二部分主要运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人叙事。这一部分主要刻画了车夫的形象:他性格豪爽、车技高超,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夯实基础,因为语言文字是感情的载体。
介绍作者,加深学生对马克吐温的印象,增加学生的知识积累。
自读的目的是让学生走入文本,初步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学生一边默读课文一边运用各种符号标记、批注、勾画,培养了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逐层深入把握学习重点,结合文章内容,由整体到具体
三、合作探究。
(约18分钟)1、理解重点句子。
①天气灼热难当,乘坐在缓慢爬行的骡背之上和辚辚前进的马车里的男男女女,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真是可怜可悯。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作者为什么认为乘坐马车的和骑骡的游客“可怜可悯”?)
学生交流后回答:旅游,本就是置身自然、亲近山水。作为游客,应该尽可能脚踏实地,徒步而行,感受自然的魅力。而这些人乘车、骑骡,不但“焦炙于火辣辣的艳阳之下”,不能“在树林中避暑纳凉”,而且失去了旅游的乐趣和意义,岂不“可怜可悯”!
②我们可在树林中避暑纳凉,稍作歇息,可那些人不行。既然花了钱坐车,就一定要使他们的旅行物有所值。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段话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语调朗读?表现出作者什么样的心理?)
学生交流后答:这段话要读得轻松、轻快。作者为自己感受到了旅游的乐趣而喜悦。“物有所值”一词褒义贬用,表达了作者对乘车、骑骡的人的含蓄嘲讽。
③自然界中最美丽最精致的造物,莫过于肥皂泡泡了:刚才空中的华丽色彩,天衣云锦,恰如那在阳光下破裂并蔓延开去的肥皂泡。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里联想到肥皂泡,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慨?)
学生交流后答:这是作者对生活的一种感悟和感慨:生活中美丽精致的东西,都是过眼云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就像美丽的肥皂泡终会破裂。因此,我们要珍惜当下,乐活当下。
④如果这位王爷的车技略欠敏捷——或者说,不是老天有意安排,在他离开阿冉提时喝得酒气醺醺——结果就不会是这样的了。
(小组合作交流、探究:这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学生交流后答:这句话表现了作者的愉快心情。由于车夫的技术高超,他们才能够赶上并超过长长的游客车队,得以住进上等房间。作者对此欢欣庆幸并对车夫驾车的技术表示赞叹。
2、归纳写作技法。
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文章所运用的不同的写法,体会作者多变的笔法。
小组合作交流后,教师明确:
作者写上山,用的是散文笔法,绘景抒情:通过描绘山中奇景、嶙峋的怪石和变幻的光影,表现勃朗峰周围的奇妙景色,引出作者的无限感慨;写下山,用的是小说笔法,写人叙事:惊险的旅途,怪异的车夫,富有传奇色彩,幽默风趣,吸引读者。
3、小结:
本文记述了作者一行人登勃朗蜂的过程。全文以作者的游踪为线,具体形象地描绘了勃朗峰美不胜收的景物,并刻画了一个驾车技术高超、性格豪爽的车夫形象。研读、揣摩句子含义的训练,让学生学会揣摩语言,养成揣摩语言的习惯可以加深其对语言文字运用技巧的理解,不断增强自己的语感。
通过讨论交流等方式培养学生分析、理解文段的能力,激发学生的积极主观能动性。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主动参与活动的意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课堂小结能有效体现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完整性,突出教学重点,为学生复习巩固提供导向性。
四、对照梳理。
(约6分钟)本文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同为游记,但阅读后的感受大不相同,请从文章内容和写作方法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
(同桌讨论并回答)
教师归纳:
1、两篇文章都是游记,都用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大自然无与伦比的美景。不同的是,本文写景重在表现自然的赏心悦目,令人热爱与赞美;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重在表现自然的庄严神圣,令人敬畏与崇拜。
2、两篇文章都以作者的游踪为线索展开全文。本文运用变化的笔法,先以散文手法描绘景物,抒发感慨;再以小说笔法叙述事件,刻画人物。细细读来,感受到一份别样的幽默。而《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则巧妙地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突出了雪域高原的壮美、神圣,表现出作者对自然的崇敬,给人印象深刻,让人久久回味。这一环节,通过比较阅读把两篇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鉴赏,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帮助识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是很有好处的。
19、登勃朗峰
马克吐温
上山见闻:浓墨重彩绘景抒情表达多样
下山经历:简笔勾勒写人叙事笔法多变
优秀《登岳阳楼》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本诗;学习如何通过对古典诗歌中意象的把握来体会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诗、品诗、悟诗,真正做到"置身诗境,缘景明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感受杜甫的伟大精神。
〖教学重点〗
理解和体会杜甫怀才不遇的忧愤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5分钟)
播放视频《杜甫很忙》导入新课。
是啊,杜甫真的很忙,不光光忙着被现代的熊孩子们恶搞。杜甫年轻时,忙着憧憬未来,心怀梦想,阔步走向盛唐;杜甫中年时,当理想照进现实,等待他得却是处处碰壁,即使如此,他从未放弃对大唐的热烈颂扬;就这样,他一直忙到了大历三年(公元768年),这个时候,杜甫已经57岁了,距离他人生的终点不过两年光阴,此时,他又在忙什么呢?我们一起走进《登岳阳楼》,来看看诗人的晚年景象。
【过渡】古人云:书读百变,其义自现。可见读,太关键了。大家先凭着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自由品读。
二、朗读背诵(10分钟)
1、自由品读。
2、学生个别读。
【教师作诵读提示】
这首诗所包含的内容极为丰富,感慨也极深沉,要读得缓慢些。首联从"昔闻"到"今上"长达数十年,已包含着人世沧桑的感慨,读得快了则意味不同,可能正如仇注所云"喜初登也"。颔联写岳阳楼景色,读时须有纵目远眺之意,"日夜浮"三字尤应慢读——似乎说"多少个日日夜夜就这样过去了"。这是为下文蓄势。下面两联说感慨,要用深沉的语调读:颈联说个人,有无限辛酸,调子低些为好;尾联说国家,有满腔悲愤,调子稍稍上升——这是全诗高潮所在。
3、学生朗读背诵。
先教师范背,再学生个人朗读,集体齐读,试背。
三、置身诗境(15分钟)
1、探究诗情,每组一句按照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昔闻":慕名已久、向往之久
"今上":夙愿得偿,幸事一件
"律诗之妙全在无字处" "昔"与"今"之间,未简单的以"喜""悲"之词加以填充,而是留给读者自己去想象、回味。
"昔"与"今"之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距离,天在变,地在变,国在变,人也在变。
诗人青年时代当值"开元盛世",到处都是歌舞升平的景象,诗人既闻洞庭之名,必有向往之意,可惜未能一游;
祖国山河残破,疮疾满目,而诗人也到了暮年,且历尽人生坎坷,却有幸登楼,怎能不百感交集呢?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气压百代,为五言雄浑之绝。"
——宋刘须溪
"已尽大观,后来诗人,何处措手。"
——明王嗣奭【shì】
"坼":
洞庭湖波涛万顷、巨浪千层,方圆数千里的江南大地訇【hōng 】然裂为两片,刹那间,乾坤摇动、天崩地解——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
"浮":动态感,在诗人的笔下,洞庭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漂荡起落
——一派壮阔的图景。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观沧海》
气势磅礴,意境阔大,景色宏伟奇丽。
这样来描写洞庭湖,有人以为过于夸大,"于事理未当",像是写大海而不是写湖(见喻守真《唐诗三百首详析》)。
实则此评未免拘泥。须知诗歌不同于科学论文,是容许使用夸张来充分表现视觉(或听觉)形象,以畅快宣泄作者的意兴与情绪的。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老病":时年五十七岁,距生命的终结仅两年,身体衰弱不堪——患肺病及风痹症,左臂偏枯,右耳已聋,靠饮药维持生命。
"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
"有孤舟":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
和无边的宇宙"对应"的是什么呢?
是一个极为渺小的"有限"之身,是"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的行吟者,是被命运抛弃于苍茫湖水之中的。如此穷愁潦倒的一个孤魂。
缺衣乏食,居无定所,得不到亲友的慰藉,连一个赖以承受痛苦的正常的身体都没有。
飘零、孤寂、衰老、贫病,一个活人生存所需的空间萎缩到不能再萎缩。
"写景如此阔大,自叙如此落寞,诗境阔狭顿异。""不阔则狭处不苦,能狭则阔境愈空。"——浦起龙《读杜心解》卷三
上联展现浩瀚的洞庭湖水,下联画出水上的一点孤舟。湖水动荡,孤舟飘浮,虽然大小悬殊,却统一在一幅画中。如果将洞庭湖水比作整个国家,那么那一点孤舟就是诗人杜甫自己!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从个人推及到国家,近十年的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造成巨大的损失。此后,外族侵扰,藩镇割据,民不聊生,怎不令诗人牵肠挂肚?
这涕泪之中,有对亲戚朋友的眷念,有年老孤独的悲伤,有对国家前途的忧虑,也有无以报国的自悼。
孤舟虽小却装着整个天下。衰老多病的躯体中,仍然跳动着—颗忧国忧民的志诚之心。
江山之壮阔与诗人胸襟之悲壮,互为表里,故虽悲伤却不消沉,虽沉郁却不压抑。
2、现在就让我们借助联想和想象,看能不能用自己的话将诗人所描绘的画面描述出来?(四个大组,每组承担一句,依次接龙)
教师预设:早就听闻洞庭湖水的波澜壮阔,今天有幸登上了岳阳楼来一睹洞庭湖的雄姿。只见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一分为二,分布于东南两边,苍茫无际的湖面上,波浪一浪掀过一浪,向天边汹涌而去,大地长天、日月星辰日日夜夜在湖里浮荡着,景象壮美极了!回头想一想自己,亲朋故旧竟无一字寄给漂泊江湖的'我,衰老多病的我呀,只有生活在一只小小的舟船上。透过这浩渺无边的洞庭湖,遥望关山以北,那里仍然是兵荒马乱、战火纷飞;一想到这,靠在窗轩之上的我不禁涕泪交流。
本阶段板书内容
景情
洞庭水、岳阳楼百感交集
吴楚、乾坤日月豁然开朗
孤舟孤苦无依
戎马关山涕泗流壮志难酬
四、自主赏析(10分钟)
宋人方回曾登上岳阳楼,见右壁写杜甫的《登岳阳楼》,左壁写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诗,他说:"岳阳楼天下壮观,孟杜二诗尽之矣。"又说:"后人不敢复题矣"
下面请赏析孟浩然的《临洞庭湖赠张丞相》,比较与本诗的异同。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背景点击】此诗当作于公元733年(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当时孟浩然西游长安,张九龄任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士,二人及王维为忘年之交。后张九龄拜中书令,孟浩然写了这首诗赠给张九龄,目的是想得到张九龄的引荐。
五、学生小结:(3分钟)
1、杜甫其人其诗……
2、赏读诗歌的方法……
3、关于网络恶搞……
六、课堂小结(2分钟)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末端。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梦想,今天终于如愿了。可这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已经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这里,我们就能体会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壮阔明朗,诗人的心情就愈黯淡凄凉,因为登楼远眺的他似乎已经看到了北方的战事,已经想起了自己的落魄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凄凉之情一齐袭上心头,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也是高大的。他那爱国忧民的高尚情操深深感动着我们。
多媒体显示:
"任何伟大的诗人之所以伟大,是因为他的痛苦和幸福植根于社会和历史的土壤里。"(别林斯基)
孟子曰:"鸡鸣而起,孳孳为善者,舜之徒也;鸡鸣而起,孳孳为利者,跖之徒也。欲知舜与跖之分,无他,利与善之间也。"
最后我还是想说,杜甫真的很忙,一直很忙,可是从来不是为自己。希望在座各位,也可以向杜甫看齐,在将来不仅为自己而忙,为利益而忙,也为国家而忙,为道义而忙。忙,并快乐着。
七、布置作业
运用本课所掌握的鉴赏方法,赏析《旅夜书怀》
【优秀《登岳阳楼》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12-30
登岳阳楼教学反思11-29
《登岳阳楼》古诗教学反思01-04
《登泰山记》教学设计06-14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07-30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08-10
《登鹳雀楼》的教学设计12-19
《岳阳楼记》教学设计15篇08-01
(通用)《登鹳雀楼》教学设计15篇05-17
优秀教学设计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