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3-06-26 08:23:53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推荐】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编写教学设计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语文教学设计,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推荐】语文教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体会孩子走向横木时的危险处境。

  3、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船长在危急关头果断处理问题的方法;明白遇事应该想想后果,不要一时冲动。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孩子、水手和船长在同一件事发展过程中的不同表现,体会船长处理问题的方法。

  2、弄清孩子是怎样一步步走上桅杆顶端的横木上的以及得救的过程。

  3、船长为什么要用枪逼迫孩子跳水,跳水是不是最好的办法。

  一、回顾课文,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跳水》的第一课时,《跳水》这篇小说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

  生:水手们拿猴子取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发生了危险,船长要孩子跳水,水手们把孩子救上船,孩子得救了的一个故事。

  二、学习4-6自然段

  (一)处境的危险

  师:思路真清晰。那孩子当时的处境危险吗?

  生:危险。

  师:文章的哪些描写表现了孩子危险的处境?我请一个声音响亮、吐字清晰的孩子给大家读一下学习导航。(出示学习导航)

  师:你们找到了哪些关键词能表现当时的孩子处境的危险呢?

  生:

  1、桅杆的顶端(批注:高、危险)

  2、从桅杆到挂帽子的横木的一头有一米多。(批注:远危险)要拿着帽子,手必须放开绳子和桅杆,此外没有别的办法。(批注:危险)

  3、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批注:危险)

  师:孩子这时候失足没有?

  生:没有。

  师:对了没有,还没有发生的情况,只是大家的猜想,叫假设。师:那想来读一读这两个假设的句子呢?

  生:只要孩子一失足,他就会跌到甲板上摔个粉碎。即使他不失足,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

  师:声音很洪亮,如果能读出孩子当时危险的处境就更好了,谁再来试一试?

  生: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已经感觉到了危险。全班像他一样用危险的语气来读一读这句话。只要就??

  (二)甲板上的人的表现

  师:在孩子追猴子的这个过程中,甲板上的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

  生:

  1、甲板上的人笑得声音更大了。(批注:看热闹)师:孩子当时的表现是怎样的`呢?

  生:脸红了。(批注:生气)

  师:生气的孩子爬上桅杆,可猴子还在戏弄孩子,这时候孩子心里?

  生:气急了。

  师:可是猴子还是做怪样,孩子心里已经?

  生:气极了。

  师:气极了的孩子,丢开桅杆,走上横木。这时甲板上的人们有什么反应?

  生:

  1、吓呆了。(批注:危险)

  2、所有的人都不知所措。(批注:危险)

  3、人群里有个人吓得大叫一声。(批注:危险)师:这一声大叫让当时的孩子?

  生:醒悟过来了。

  师:孩子当时的处境到底有多危险呢,让我们一起到甲板上去看看。(出示图片)你在甲板上看到了孩子站在什么地方呢?甲板上的人他们又都是怎样的?

  生:孩子站在桅杆的顶端,甲板上的人惊呆了的表情。师:可见当时孩子的处境真是十分危险、万分危急!

  三、高潮部分

  师:在这个万分危机的时刻,船长走了出来。当看见自己的儿子站在横木上,他的表现是怎样的?(出示学习导航)谁来给大家读一读学习导航?

  生:读学习导航,小组合作学习。

  师:哪个小组准备好了?先来给大家汇报一下学习成果。

  生:

  1、四个感叹号。(批注:危险、担心)

  2、立刻。(批注:果断)师:只要孩子一失足??

  生:他就会跌倒甲板上,摔个粉碎。

  师:即使他不失足??

  生:拿到了帽子也难以转身走回来。师:当时的情况真是万分危急啊,在父亲刚刚喊出“三”的时候,小孩跳到了水里,这时大家还在看热闹吗?

  生:没有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已经。说明孩子还没跳水的时候,水手已经在海里了。

  师:四十秒钟以后——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你觉得这句话矛盾吗?

  生:不矛盾,因为大家当时心情都十分紧张。(批注:紧张)

  师:又过了几分钟,孩子又开始呼吸了。当船长看到这儿时,他的表现是怎样的?

  生:呜咽起来。

  师:看来船长不仅机智果断,还有着作为父亲对儿子的?

  生:爱。

  四、内容小结

  师:托尔斯泰通过对孩子当时所在的位置和甲板上其他人的变现,刻画出了当时孩子的处境万分危急。作为孩子父亲的船长用他的机智果断,化解了这场危机。我们也一直在这甲板上感受着当时的危险,现在孩子已经获救了,你有什么话,要对轮船上的人说吗?

  生:对船长说?对甲板上的人说??

语文教学设计2

  知识技能:

  1、积累“读一读、写一写”部分的14个词语;

  2、体味“雪”的含义,加强朗读训练,在反复朗读中揣摩作者的心绪;

  3、学习文章借景抒情和对比的表达技巧。

  过程方法:

  1、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2、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情感态度:

  培养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做一个奔放的挑战者和战斗者。

  教学重点:

  品味景物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

  深刻理解本文语言的内在含义,领悟作者的个性精神。

  教学方法:

  1、朗读法;

  2、品味鉴赏法;

  3、自主合作探究法;

  4、个别指导提示法

  教学用具:

  黑板、暴风影音播放器、flash8、0播放视频

  课时安排:

  一课时

  一、 新课 导入

  1、音乐 欣赏《塞北的雪》

  2、教师提问 :请同学们用一个词或一个简短的句子来概括塞北雪的特征(指名回答)。

  3、揭示课题:(播放flash视频)

  那一年的冬天,在北京的鲁迅,看到一场大雪。 他,展开了丰富的联想和想象,用他那支生花妙笔,慷慨淋漓地描绘了 两幅迥异的雪景图——雪。

  4、教师板书课题: 雪 鲁迅

  二、 听读课文,学生整体感知

  1、教师出示学习要求:

  ①听准字音,听出语气,初步把握 作者情感;

  (温馨提示:博识 消释 褪尽 凛冽 升腾 脂粉奁 磬口 胭脂 目光灼灼 朔方 蓬勃 弥漫 旋转 精魂 )

  ②思考:课文描绘了哪两幅画面?

  2、指明学生回答,教师板书: 江南的雪 朔方的雪

  3、它们分别在文章的哪些段落?请同学们快速找出

  三、品味欣赏

  (一)江南的雪

  1、学生自由朗读“江南的雪”语段,

  2、教师出示问题:江南的雪有什么特点?

  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描绘?

  3、学生发言,集体讨论;教师明确,板书:滋润美艳

  4、全班女生齐读,感受江南雪的优美的特点。

  5、你觉得文中的哪些字、词或句子深深地打动了你?请从文中找出,并说说你的理由。

  温馨提示: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这一句“冰冷的”“坚硬的”这两个词,强调了雪的不屈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作者赞美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它蕴含着“青春的消息它如同那“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这些富有感情色彩的语言。不仅说明了江南雪花的特点,也表露了作者对江南柔雪充满怀念与喜爱的感情。

  (3)、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运用联想由冬景想到春景,不但突出了江南的雪滋润美艳、蕴藏生机的特点,而且表现了作者对江南的雪的喜爱之情。

  (5),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

  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孩子塑雪罗汉时手被冻的形状。

  (6),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

  作者用排比的手法罗列出在江南雪野中的各色花草,突出了江南雪景的美艳之至。

  6、 学生找出后,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让全班试着齐读。

  (当学生读到雪中的。花时,顺势提问:雪天真有这么多的花吗?这是作者的联想。板书“联想”。)

  7、 全班齐读第一部分。

  (二)朔方的雪

  1、 请一位男生朗读“朔方的雪”部分的内容;

  2、教师出示思考题: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这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温馨提示:如粉如沙 决不粘连 表达了作者对北方雪的喜爱、不畏艰险、与惨淡人生抗争到底的不屈不饶的战斗精神)

  3、在这里,你觉得哪些句子很不好理解,请在课本中划出,先单独思考。

  4、将难解句子提交小组讨论;

  5、全班交流这些疑难句子,教师作适时指导。

  (1)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

  (温馨提示:比喻 形象生动、传神逼真地描绘了朔方的雪的孤独而倔强的性格。)

  (2)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

  (温馨提示:把雪比作人,表现了朔方的雪坚强,独立,倔强的形象。不仅如实地反映了北方严冬的景象,而且也暗示了当时冷峻严酷的社会现实)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温馨提示:赞美了朔方的雪的完全的献身精神。它是凝聚了所有坚强不屈精神的内核。)

  (4)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烂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温馨提示:作者以炽烈的感情、豪放的语言和刚劲的笔力,描绘了北方飞雪磅礴的气势 我们由北方飞雪冲破酷寒的压迫、自由驰骋于太空的壮举,自然联想到当时作者及进步人士所作的种种不屈的斗争)

  教师讲解指导时穿插写作背景:《雪》写于1925年,正值不平凡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可谓是春暖花开之日,然而,北方还处于一片寒冻之中。面对黑暗的现实与酷冷的季节,鲁迅以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战士的姿态,去寻求“革新的破坏者”,去战取理想的春天。他不仅以小说、杂文进行战斗。而且“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野草》共收散文诗二十三篇,也是鲁迅追求革命真理、抒情述怀与进行对敌斗争的记录。

  6、全班同学齐声朗读这四个句子,从有声语言中读出作者的精神气质和美好理想。

  四、学以致用

  本文写了塑雪罗汉的情景,《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100字以内。没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象作文片断。

  五、 巩固朗读

  最后,让我们跟着作者的思维,再次走进作者对江南雪景的美好追忆,感受作者对“雨的精魂”的深情赞美。

语文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1、写本课10个生字,会读文中16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对数学的严谨与执著。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华罗庚对数学的严谨与执著。

  教具准备:

  课件

  板书设计:

  华罗庚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1、请同学们根据查阅的资料介绍一下华罗庚是什么人?

  2、过渡

  师:华罗庚在数学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他的童年。

  二、学文

  (一)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自读课文,老师提示要注意认读生字,多和生字打招呼,直读到自己满意为止。

  2、同桌互读。

  3、指名接段读文。

  4、学生评价刚才那几个同学读书的情况。

  (1)评价优点

  (2)提点意见

  5、出示生字,会读的字多读读,不会读的'字到课文中找一找念什么,并想想怎样记住它。

  6、选择一个自己认为难记的字,说说怎样记住它,并用这个字组词或说一个句子。

  7、开火车识字。

  8、小组长检查生字的认读情况,并在评价册上给以评价。

  (三)专题研讨:华罗庚是怎样的小朋友,阐述观点,并在书中找到理由。

  (1)自由读书准备

  (2)说出自己的观点并说明理由

  其他学生可以对他的观点补充或反驳,教师加以指点,如:华罗庚爱学数学,从课文中那里看出来的?……

  (3)相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读课文。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给学生自读自学的空间

  注意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出示华罗庚爷爷的照片,讲一讲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第二课时

  一、出示华罗庚爷爷的照片,讲一讲华罗庚爷爷的故事。

  全班交流听完故事后的感受。

  二、写字

  1、开会车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2、在具体环境中认读:出示带有生字的句子。

  3、出示要写的生字

  以各种形式和生字“打招呼”

  4、让学生挑出最难写的字进行指导。

  (1)老师范写

  (2)学生描红

  (3)讨论怎么记住这个字?

  5、让学生找其他生字之间的联系和规律,如左右结构的字在田字格中的占格位置等

  6、学生练写其他的生字。

  7、用这些字组词。

  三、学后总结

  老师让学生总结这节课有什么收获。

  四、课后延展

  1、课后阅读名人故事。

  2、将阅读后的感想写在小本本上。

  全班交流

  学生描红

  采用在语言环境中认读和以各种方式和生字“打招呼”两种形式进行生字认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年龄特点

  重点指导与学生找规律写字相结合。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

语文教学设计4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按时间顺序来组织结构的写法。

  2、能够提取最主要的信息。过程与方法:

  学会删繁取简,提炼关键信息。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始终补语的爱国情操、献身科学的追求精神。

  教学重难点:

  了解传主其人其事,学习华罗庚分离拼搏、自学成材的精神和始终不渝的爱国之情,知道华罗庚在数学领域里的杰出成就。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有关华罗庚的人物传记,作者是顾迈南。他是新华社记者,著有大量科学家传记作品,象《华罗庚传》、《丁肇中:故国情深》、《李政道》等。众所周知,华罗庚是举世闻名的数学家,除此之外,同学们对华罗庚的了解还有哪些呢?(学生回答)比如,将统筹方法运用于工农业生产就是他的一项重要成就。什么叫统筹方法呢?比如,煮饭、烧水、洗菜、炒菜,你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完这几件事情,并且把保证高效性呢?(煮饭的同时烧水,在煮饭、烧水的时候洗菜、炒菜,这就是统筹方法。)这只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同学们预习过这篇课文,那么熊庆来、华罗庚、陈景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同学回答)华罗庚的成名与熊庆来密不可分,熊庆来对华罗庚的悉心栽培栽培成就了华罗庚。这种知遇之恩,华罗庚从未忘怀。在以后的教育生涯中,他慧眼独具,为中国的数学事业选拔培养了一批青年学者,陈景润就是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位。陈景润突破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论方面卓有建树。那么,华罗庚有什么样曲折的人生经历,取得了哪些举世瞩目的成就呢?

  二、总体感知,分组讨论(合作探究):

  一、二组负责梳理华罗庚的生活经历,

  三、四组负责梳理华罗庚一生的主要成就。主要生活经历:

  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江苏省金坛县;

  1925年,进入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就读,后因贫困而失学;18岁时,与吴筱元结婚,后染病而导致终身残疾;

  1932年秋季,到清华大学担任数学系助理员,并研究数论;

  1936年夏天,中华文化教育基金会资助华罗庚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1937年夏天,由英国回国担任西南联合大学的数学教授;1945年下半年,应苏联科学院的邀请,到苏联旅行;1946年秋天,应邀访问美国;

  1950年2月,从美国动身回国,同年3月16日到达北京,回到北京清华大学担任教授;1979年,再次访问英国;197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主要成就:

  1930年,上海《科学》杂志第二期刊登华罗庚的《苏家驹之代数的五次方程式不能成立的理由》;

  1936年夏天,到英国剑桥大学留学,后得出著名的“华氏定理”,其间他写了18篇论文,其中包括《论高斯的完整三角和估计问题》;

  1941年,完成第一部著作《堆垒素数论》的手稿;

  1946年4月,苏联科学院出版了他的成名代表作《堆垒素数论》一书;

  1946年秋天,访问美国,其间研究范围扩大到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和矩阵几何;1955年国家建立科学奖励制度,1957年1月华罗庚获得一等奖,得奖的论文题目是《多复变函数论典型域上的调和分析》;

  1953年,《堆垒素数论》中文版出版;1957年,《数论导引》出版;

  1958年以后,开始研究把优选法和统筹法应用于工农业生产,后出版《优选法平话》和《统筹法平话》;

  1963年,华罗庚与万哲先合著出版《典型群》一书。

  三、局部分析:问题一:“伯乐识马”是人所共知的经典故事,作者在一开头就写这个故事,用意何在?明确:一方面表明19岁的华罗庚具有非同寻常的数学才能以及他命运的一个重要转折,突出了传主的基本特性,一方面为下文埋下伏笔。华罗庚的才华被熊庆来发现,命运发生转变。后来他自己成为“伯乐”,发现和扶持了陈景润等青年学者。此外,在时间叙述上,从华罗庚“出名”时起笔,是一个倒叙,并由此引出“他已经走过了一段相当坎坷的生活道路”这样的开头,避免了平铺直叙和波澜不兴。

  问题二:在运用倒叙手法插入一个小故事以后,就进入了对华罗庚艰难曲折的求学、治学经历的追忆之中。请看第一部分“艰苦自学的青年时代”,这一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哪些经历?是由几个小故事组成的?

  明确:这个部分讲述了华罗庚的三个小故事:“物不知其数”的算题(卓越的'数学天分)、“罗呆子”的绰号(刻苦自学的情形)、可怕的伤寒症(选择数学作为人生目标的过程)。问题三:回顾一下,华罗庚在数学领域取得了哪些成就?

  明确:解放前:堆垒素数论、多复变数函数论、自守函数、矩阵几何;解放后:《数论导引》、优选法、统筹法、培养数学人才。

  问题四:除了在数学领域取得杰出成就之外,华罗庚的身上还具有新旧交替时代科学家所特有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明确:国难当头,悲愤至极;梁园虽好,非久居之乡;数学下乡,造福于民;光荣入党,欢欣鼓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问题四:文章有几处嵌入了华罗庚的诗词?这些诗词对表达华罗庚的生活经历和人生感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些诗词突显出华罗庚勤奋努力、拼搏进取、献身科学、爱国爱党的一面。

  四、总结:

  这篇传记在写法上的突出特色:

  ①以时间流变为线索,勾勒传主的基本生命历程,概括性地描绘出较为完整的华罗庚形象。 ②这篇文章嵌入了多首华罗庚的诗词,使得这篇科学家的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 ③作者有意识地讲述了一些小故事,增加了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

  五、作业:

  1、完成《创新思维训练》中《华罗庚》这一课的练习。

  2、整理生字词,收集成语。

  3、预习《罗曼·罗兰》,扫清字词障碍。

  ①思考并完成课后练习。

  ②《罗曼·罗兰》在写法前面两篇人物传记有什么异同点?

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宜实色华。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说金秋

  1、同学们,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2、出示图画:你知道这里是什么季节?这什么?你最喜欢秋天的什么。

  3、出示句子:过了炎热的夏天,我们走进了凉爽的秋天。秋天的景象真美呀,就像一幅多彩的图画。

  二、自由读课文

  1、复习春天的词语:春回大地万物复苏

  2、那么,秋天里你有什么好的词语来说说秋天的景色。

  3、自由学习秋天的词语。

  4、指名读,纠正不正确的.读音。

  5、同桌对读,四人小组轮流读。

  6、比赛读、齐读。

  三、朗读感悟

  1、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画面。交流,说说你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你是听了哪个词语才有这样的画面?(估计学生会先听懂大雁南飞、五谷丰登、瓜果飘香等比较感性的词,这时可以让学生对照图片找一找)

  2、自己读课文,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太理解,需要向别人请教。

  3、交流有关词语,说说各自的理解,比如:秋高气爽春华秋实秋收冬藏

  4、学生边读边想象,联系大自然,整体感悟词语的意思。

  四、认一认生字

  1、出示生字,自主认读。

  2、开火车读生字。

  五、写生字

语文教学设计6

  《只有一个地球》微课教案

  一、教案背景

  1.教案设计面向小学五年级学生。

  2.教材使用北师大版五年级上册第十单元《家园的呼唤》第一篇课文。

  3.课前准备:①教师准备:利用百度搜索相关的视频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②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信息网络手段查找介绍地球的资料。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课文介绍的有关地球的知识,弄明白为什么说“只有一个地球”。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条理,了解作者说明事物的方法: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读中悟。

  3.情感目标:使学生受到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教育,懂得我们生活的地球是多么可爱,同时又多么脆弱。

  三、教材及学习者分析

  《只有一个地球》是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十单元第一篇。这是一篇科学小品文,从地球上可供人类生存的范围、资源已遭到严重破坏、破坏了地球人类将别无去处等角度说明不能再破坏地球上的生态环境了,呼吁人们保护地球,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由于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和实践,已经掌握了一些学习语文的方法,具备一定的独立学习语文的能力,同时五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利用网络查阅资料、提问题、探究阅读、合作学习的能力。在课前,学生已经通过网络等手段查阅的了有关资料。对本课的内容已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根据这些,我特确定以下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明白地球上人类生活的范围很小,我们不能再破坏资源,一旦地球被破坏了,我们将别无去处。

  教学难点:如何采取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更加深刻的认识到地球的现状,地球目前正面临的危机,教育学生懂得保护生态环境,珍爱地球,善待地球。

  四、教学方法

  1.创设情境法:利用百度强大的搜索功能,搜索介绍地球视频资料,为学生创设情境,变想象为形象,了解我们生活的地球“美丽又渺小”。

  2.活动探究法:利用百度搜索大量生动、逼真的影像,把“地球的美丽”、“人类生活范围很小”、“人类对环境的破坏”以及“无法移居别的星球”等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引导学生对各种搜集资料开展讨论来获取知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语文教学设计7

  一、整体把握

  钱塘江是浙江省最大的河流,全长四百多公里,流经杭州,在杭州湾入海,由于江口呈喇叭状,海潮倒灌,便形成了钱塘潮这一自然奇观,被前人称为“壮观天下无”。钱塘观潮也成为古今盛事。本文就写了南宋时期钱塘江海潮的景象和观潮的盛况。本文用十分精练的笔墨,分四段写了海潮的壮观景象、水军演习的动人情景、弄潮的健儿和观潮的人群。

  本文是一篇在艺术上很有特点的写景记事佳作。首先,本文结构得当,语言精练。钱塘潮雄伟壮观,水上表演头绪纷繁,场面众多,观潮者人数众多,但在这篇短文中,作者却写得井然有序,主次分明。这一方面是由于作者结构精巧,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另一方面也由于作者惜墨如金,用语十分简练的结果。其次,本文描写十分生动。不仅用了比喻、夸张等描写手法,而且即便是简洁的白描,也十分形象生动。

  二、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字词。

  (2)了解我国南宋时期钱塘江潮的盛景和观潮的盛况。

  (3)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赞美自然的豪情,争做时代弄潮儿。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

  教学难点:理解文章精巧的结构安排。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者及背景简介

  周密,字公谨,号草窗,(与吴文英(梦窗)齐名,人称“二窗”。)四水潜夫等。湖州人,南宋文学家。宋末曾做过义乌县官,宋灭之后不再做官。他诗文都有成就,又能书画。《观潮》选自《武林旧事》,这是周密在南宋灭亡之后追忆往事的一部作品。

  南宋的国都是临安,即现在的杭州,观潮地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又有吴地少年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上到宫庭下到民间争相观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南宋词人周密曾经观看了钱塘江涌潮,并将自己的所见所闻生动的描绘了出来。

  3、全体朗读,掌握正确的读音

  杨诚斋(zhāi)京尹(yǐn)艨艟(ménɡchōnɡ)乘骑(jì)

  如履平地(lǚ)倏尔(shū)一舸无迹(ɡě)善泅(qiú)

  鲸波(jīnɡ)罗绮(qǐ)僦赁(jiùlìn)

  4、对照课本注释,借助工具书,同桌之间互相翻译,疏通文意。

  5、初读感知

  (1)、描述观潮时四副各具特色的画面

  a)写海潮的雄伟壮观

  b)写水军演习的`精彩场面

  c)写弄潮健儿的英姿

  d)写观潮人数之多

  (2)、从“既望”看古人对某些日子的特殊称谓。

  “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是指过了阴历十五,因此是十六这一天。类似的称谓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朔”(阴历每月的初一)

  6、研读赏析

  (1)、《观潮》第一句说:“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这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一句大有横空出世之势,先声夺人揭示了描写对象,点明了题旨,揭示了中心,可以说集全文要义于首句。

  (2)第一段中,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有哪些?作者按怎样的顺序写景?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潮来之状进行描写的?采用怎样的修辞方法来表现?

  明确:从“方其远出海门……势极雄豪”为描写钱塘江大潮的句子;作者按由远及近的顺序,从形、色、声、势四个方面写出了海潮的壮丽雄奇。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仅用“如银线”“玉城雪岭”“如雷霆”“吞天沃日”几句,就把海潮在远方、渐近、奔涌到眼前时的形象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3)水军演习的场面写得扣人心弦,其精彩之处表现在哪里?这样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这是采用怎样的写法?采用这种写法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个场面精彩之处在于参加演习的船只众多,演习中阵势变化多样,水兵作战技艺娴熟,演习中战斗激烈,声势浩大,演习结束后撤退迅速;

  最后结束在“烟消波静”的静景上,是采用动静相衬的方法,造成起势浩荡,转瞬即逝,令人回味无穷的效果。也为下文别开生面的另一场水上表演作了铺垫。

  (4)第三段为何写彩旗?

  明确:持彩旗弄潮不是为了装饰,乃是为着“夸能”,用某一具体的物体把某种无法直接显示出来的效果和情景突出强调出来,这是彩旗的主要作用。“旗尾略不沾湿”是对弄潮儿本领的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5)第四段中写观潮人数之多与上文写钱塘江潮的气势、操练水军的情况及吴中健儿有何联系?

  明确:观潮人群如此密集,说明江潮和水上表演是多么吸引人心,所以写观潮之盛,是为了从侧面映衬江潮之盛和水上表演之精彩。

  7、小结:

  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江涌潮的奇伟壮丽,又共同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展示了自然的不凡魅力和弄潮儿的不凡风采,让我们深切感受到其自然美和人文美。

  8、作业:

  《大考卷》或《新概念》

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结构,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2.通过对课文的主干部分内容和观点展开讨论,提高学生关注周围事物以及探究问题的能力。

  3.引导学生关注现代建筑的变革发展,理解大师的科学思想,培养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

  划分文章层次,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对辨析的关键信息进行归纳总结的能力。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你所知道的中国传统建筑有哪些?并能说出它所代表了中国建筑的什么特点。(学生口头表达)

  二、课堂流程:

  1.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你所知道的梁思成以及科普文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学生站起来口头表达,需要补充的话则邀请学生进行补充)

  过渡语:那以上这些观点都是我们自己对中国建筑的感性的、零散的、直白的认知,那么今天我们将带着科学的'、理性的、整体的眼光来看一看,在梁思成这一伟大的建筑家,他的笔下,中国建筑有何特征。

  2.出示PPT中的学习目标。

  3.整体感知。快速浏览课文,并给文章划分出层次,并组织语言概括段意。(3分钟左右,2分钟学生展示,教师点评。)

  4.细读文本。“一篇标题是一篇文章的眼睛,那么你认为这篇文章的标题中的中心词是什么?”“那么我们的研读重点就放在了文章的第二层。接下俩我们将要仔细品读第二部分的文章内容。

  5.小组合作讨论。每个小组按照顺序,分析自己的特征,并用自己的话归纳概括其特征是什么。(学生板书展于后黑板。)

  6.那么这九大特征能否调整?并说出你的理由。

  教师点拨:文章的写作顺序是怎样的?

  三、课堂作业

  用你自己的话按照文章中你所学到的写作顺序介绍你的学校。

语文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一、我来试试:

  1、读读认认形近字;

  2、读读写写AABB式的词语;

  3、照样子写句子;

  4、读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二、探究与发现:

  读读想想,区别句子;

  三、我的作品:

  写话练习:我的愿望。

  把你的愿望用笔写下来吧,还可以配上可爱的图画哦!

  教学重难点:

  区别形近字,进行词句练习,了解成语故事。

  教学重难点:

  练习写话。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小朋友们,语文乐园的大门已经向我们开启了,让我们一起到里面来玩一玩吧!

  二、我来试试。

  1、读认认形近字;

  (1)学生自己读一读儿歌和右边的形近字。

  (2)说说自己的发现。

  (3)引导学生通过字意联系偏旁来区别形近字。

  2、读读写写AABB式的词语;

  (1)读一读,注意轻声的读法。

  (2)说说这些词语有什么特点。

  (3)写一写。

  3、照样子写句子;

  (1)读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2)照样子说句子。

  (3)照样子写句子。

  4、读成语故事《叶公好龙》;

  (1)简单介绍什么是成语和成语故事

  (2)读一读这个故事。

  (3)和同学讨论一下:叶公是真的很喜欢龙吗?

  二、探究与发现。

  1、把学生分为两组,分别读每组的两个句子,注意带点的词语。

  2、说说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

  3、再读句子,体会。

  三、我的作品:

  写话练习:我的愿望。

  把你的愿望用笔写下来吧,还可以配上可爱的图画哦!

  口语交际:有趣的`事

  教学目标:

  1、能和同学进行交流,态度大方。

  2、能通顺完整地叙述暑假中的经历。

  教学重难点:

  用普通话与同学交流暑假的经历。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表演文文和乐乐的对话,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师引导。

  看,文文和乐乐已经聊上了,他们正在介绍自己觉得有趣,也就是有意思,很好玩儿的一件事呢!同学们,在漫长的暑假中,你经历了哪些有趣的事呢?快和小组的同学们说一说,,让大家都来分享你的快乐吧!

  提示:在发言之前,先想一想自己准备告诉同学们你准备说哪一件事,把这件事发生的经过说清楚,还要说说你为什么觉得它有趣。别人说的时候,小组的其他同学要认真听,你觉得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向他提问题。最后每个组的同学一起评一评,谁介绍的事情最有趣,我们请他上台来讲给全班同学听。

  三、小组交流。

  四、全班交流。

  五、教师小结。

语文教学设计10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正确读写6个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理解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含的道理,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能够感悟到作者所表达的育人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种树人的话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介绍种树的经验、道理和方法仅是一个比喻,其目的是为了说明育人之道。

  三、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写课题、读课题,引入:这是一种树的名字,它生长在热带雨林地带。今天,让我们跟着作者一起去看一看。打开课本,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通句子,读错的地方重新读,读完一遍后举手示意。

  2.反馈:

  (1)新词认读要求:正确、响亮

  (2)你想提醒大家注意哪个字的写法?

  (3)读到“优雅自在、勃勃生机”这两个词,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景象?

  (二)整体感知

  提问:同学们,课文中的种树人,他种树的方法与你想象中的一样吗?默读4~11自然段,找一找他是怎样种树的?作者看到后的心情又是怎样的?用波浪线划下来。

  1.朗读出“奇怪”:

  谁来读读第一句?种树人这样种树,你想读出怎样的语气?其他同学仔细听:他有没有读出“奇怪”?是怎么读出“奇怪”的味道的?

  带着这样的韵律与感觉,请大家试着把所有的句子连在一起读一读,你注意到作者内心的变化了吗?

  2.理解明“奇怪”:“奇怪的是,他来的天数并没有规则,有时三天,有时五天,有时十几天来一次。浇水的量也不一定,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作者一次比一次更奇怪,他在奇怪些什么呢?你能用自己的话简练地来说一说吗?

  (三)精读课文

  1、听了种树人的话,作者想到了什么?

  2、质疑:这段话中,也有两个“不确定”。这两个不确定你又是怎么理解的呢?

  3、面对大自然的不确定,桃花心木是怎么做的?面对人生的不确定,人又该怎么做?

  4、你知道哪些遭遇人生的不确定时,能够经得起考验的人呢?

  (四)拓展延伸

  除了这些名人,你或者你身边的人,可能会遇到哪些不确定呢?又该怎么做呢?

  (五)小结作业

  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课后写成一篇读后感,下节课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四、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鸟的天堂》教学设计篇二

  学习目标:

  1.认识“浆、耀”等14个生字,会写“隙、暇”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应接不暇、不可计数”等20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描写最美的或自己喜欢的部分。

  3.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难点:

  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激发热爱自然的情趣。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搜集有关鸟、树的词语。

  2.制作大榕树,百鸟飞翔和画眉的课件。

  3.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一、揭题

  1.出示“天堂”,提问:这个词常常用来比喻什么?(比喻羌好的生活环境,没有烦恼,只有快乐的地方,那地方如仙境一般)

  2.那“鸟的天堂”指什么?

  二、出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初读课文,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交流:你喜欢读哪一节?

  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感到陌生或困难的词语:

  缝隙、颤动、应接不暇、静寂。

  三、精读大椿树部分

  1.学生自由读课文。

  2.图文对照:欣赏图画(课件——大榕树),把能表示榕树特点的词写到黑板上,可以从课文找,也可以用自己的词来概括。

  3.我们来看同学们所写的词,有不合适的吗?井把它划去。

  4.大榕树的这些特点,都交叉地写在课文第七、八自然段,现在老师只要求你们通过自古的朗读,把这些特点表现出来,你先自己试试。

  5.指名读。

  我有机会看清它的真面目,真是一株大树,枝干的数目不可计数。枝3c5L生根,有许多根直垂到地上,伸进泥土里。

  (1)你为什么这样读?

  (2)“垂”写出榕树最与众不同的特点,独木成林,盘根错节。

  (3)“枝上生根、不可计数”写出榕树很奇特、很壮观的景象。

  (4)就让我们把奇特、壮观、美丽的榕树朗读出来。

  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5)读了这句话,你最喜欢哪里?为什么?

  (6)看着这一切,作者被榕树的勃勃生机震撼了,产生了联想,请你再读这一段话,想一想哪些是作者看到的?哪些是作者联想到的?

  (7)这么美的大树,这么美的语言,让我们美美地读一读。

  (8)通过刚才的朗读,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和美丽,让我们再来有感情地朗读大榕树这一部分。

  (9)把你最喜欢的部分背下来。

  第二课时

  四、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导入: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感受到了大榕树的奇特、美丽。其实在这棵树上栖息着成千上万只小鸟。第二天清早,我们又来到这里,有幸目睹了百鸟欢腾,群鸟纷飞的情景,你们想看吗?点击课件——百鸟纷飞图。

  五、精读写鸟部分

  1.请大家静静地看,仔细地看,你感受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2.老师指图,你看这只鸟在干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3.那么巴金爷爷是怎样把百鸟欢腾写出来的呢?

  出示课文,请你想一想怎样读才能表现这种场面?

  (1)读好的,老师马上说:老师感觉到你刚才这里的短句子读得特别好,像跳舞似的,你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读吗?

  (2)读不好的,老师说:老师觉得这句子写得很特别,你看都是两个字两个字的短句组成,你想想怎么读才能读出韵味来。

  (3)师读后,师点评:

  对呀,大大小小,各种颜色,还用了四个短句子就写出来了,读起来多有节奏感啊,就像刚才同学说的像跳舞似的。好,现在你能读好了吗?老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好的。

  (4)13小节呢?你能读出“应接不暇”吗?好,试试看。

  4.刚才大家用自己的嗓音读出了小鸟的欢乐,小鸟的欢腾,那么,小鸟们为什么如此的快乐?如此的开心呢?

  5.联系第九自然段,生自由谈。

  6.师接着说:是啊,你的意思老师明白,繁茂的大榕树给了小鸟一个舒适美丽的家,你看,生活在大榕树怀抱里的小鸟,它们没有烦恼,没有忧愁,没有敌人,没有威胁,没有争吵,只有快乐,只有自在,只有欢乐,只有幸福。就好像生活在天堂一般。小鸟因树而可爱,树因小鸟而充满生机,你感受到了吗?(齐读第十三自然段)是啁,树离不开鸟,鸟离不开树,所以,画眉时常引歌高唱,站在树枝上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呢!看图——点击画眉图,你想想画眉会唱些什么歌呢?

  7.所以,作者情不自禁地发出了感叹: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

  抄写句子,积累语言

  把描写优美的语段抄写在作业本上,并背诵。

  六、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鸟的天堂”现已成为一处浏览胜地,根据课文内容和搜集到的资料,写一篇导游词。

  七、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春晓》教学设计篇三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会5个生字,理解字词的意思,能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古诗的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意思,背诵并默写课文,学会学习一般古诗。

  2.过程与方法:利用课件引导生看图,读诗、品句进行总结学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人的诗意,懂得爱惜春光。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诗意,体会诗人爱惜春光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

  三、教学方法

  朗读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启发学生说说自己知道的或看到的春天美丽的景色(学生结合实际自由说)。

  引出课题:春晓。

  解题:解释“晓”的意思。

  2.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得连贯,注意读准下列字音:“觉”是多音字,在诗中读jué,啼是二声。(学生自读初步感知)

  (2)指名说说诗中写了春天的哪些景物(边读边思考)。

  3.细读课文

  结合插图与实际理解前二句诗。

  (1)这两句诗大致写什么意思(看图自悟,讨论)。

  (2)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提示学生根据所查字义来分析)充分想象。

  (3)结合讨论,具体理解字词。

  (4)边读边看文中插图,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意。

  仿照上面两句的学习方法,读讲后两句。

  4.再读课文,准确把握。

  指导朗读:启发谈话:多美的春光啊!我们应带着什么感情朗读这首诗呢?

  (1)确定读诗情感(赞美、喜爱);

  (2)自己试读;

  (3)和同学交流;

  (4)指名读,读读评评,并配乐朗读。

  5.拓展延伸:古诗中,描写春天景色还很多,你还知道哪些古诗?说一说大家自学一下,如《咏柳》(学生自学,师点拨)

  五、板书设计

  小学语文《坐井观天》教学设计篇四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初步了解寓意。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小鸟和青蛙的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学习、做事要眼界开阔,不能目光短浅的道理。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本课生字词,并能正确读写。

  难点:初步理解寓意,懂得人要开阔眼界,不能目光短浅。

  三、教学方法

  谈话法、诵读感悟法、合作探究法

  四、教学过程

  (一)温故导入

  根据之前所学过的课文《小蝌蚪找妈妈》引入今天要讲解的课文主人公——青蛙。学生交流之前对青蛙的认识。教师点评总结,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讲授

  1.初读美文,整体感知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重点讲解”“际”的读法,“观”和“沿”的写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引导学生理解“无边无际”“大话”的含义。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生自由发言对青蛙和小鸟的看法,教师相继指导点拨。

  2.精读美文,品悟表达

  (1)学生再读课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青蛙和小鸟的对话,体会青蛙和小鸟的的不同语气,学生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点拨。

  (2)教师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下列问题。

  你想学习文中的青蛙还是小鸟,学习了本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三)巩固总结

  1.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假如文中青蛙跳出井底会对小鸟说什么。

  2.引导学生谈谈本节课的收获和体会,教师适当总结补充。

  (四)作业布置

  课下搜集其他的寓言故事,下节课分享给同学。

  五、板书设计

语文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能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说出读后受到的启发,学习船长遇事沉着镇定,机智果断的品质,并练习归纳。

  3、能体会课文情境的发展变化,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分清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知道船长是怎样一个人。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人物品质,并学会正确表达。

  教学过程:

  一、视频导入

  (播放跳水视频)中国跳水健将无论是他们屈体、翻腾、旋转的优美身姿,还是入水后激起的漂亮水花,都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也为祖国赢得了一块有一块奖牌,他们是中国人的骄傲。我们学习《跳水》一课,(板书课题)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给我们描述的是怎样的场面,同学们觉得这块奖牌应该奖给谁?试着说出你的理由。

  二、走进列夫·托尔斯泰(课件出示)

  三、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课件出示)

  (1)我们想一想这篇课文里都有哪些角色?学生回答

  (2)按角色的'出场顺序说说?(生回答,生板书:水手、猴子、孩子、船长)

  (3)这些角色与角色之间发生了什么事情?师生交流板书。

  2、我们都来试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那么同学们觉得这块奖牌应该奖给谁?试着说出你的理由。

  四、抓住“惊险”让学生细读课文,思考:

  这个惊险故事中的关键人物是谁呢?(无论猴子、水手、船长还是孩子在这个故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根据学生的回答,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课文内容。预设一:(放肆)预设二:(三次大笑)预设三:(立刻)(千钧一发、迫在眉睫、危在旦夕、十万火急、万分危急……)

  出示课件:

  正在这时侯,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他本来是想打海鸥的,他看见儿子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就立刻瞄准儿子喊:“向海里跳!快!不跳我就开枪了!”孩子心惊胆战,站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没听明白爸爸的话。船长又喊:“向海里跳!不然我就开枪了!一!二!”刚喊出“三”时,孩子往下一纵身,从横木上跳了下来。

  (指导朗读:谁来读?谁来当船长读读这段话。

  谁还想当船长,直接下命。(直接读船长的话。)

  引导:船长那么机智果断,是像你这样喊的吗?

  都试试读读这段话。)

  预设四:(情绪变化)

  五、总结深化:

  1、学了这篇课文,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课件出示)

  2、孩子又开始呼吸了,终于化险为夷,转危为安了。现在大家浏览一下课文,想一想课文哪些段落是写跳水的?(课件出示)写法指导

  我们看看前面那么多笔墨都是写什么的?文章为什么用这么大篇幅写原因?

  由于水手取乐猴子,猴子逗孩子,孩子追猴子,追到桅杆顶端陷入了绝境,这些描写都是跳水的?不是,但是正是由这些原因才有跳水这个结果。

  水手们从始至终都在场,可当孩子陷入了绝境,竟然不知所措。是船长命令孩子跳水解决了问题。有了前边的铺垫,才显船长的机智果断。可见跳水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这种命题方法和以往写事的文章不一样,它采取的是抓住关键内容,抓住关键情节命题的方法。

  六、课后作业:

  写读后感

语文教学设计12

  一、导入

  1、欣赏《黄果树瀑布》(课前),用一个词或者一个句子来形容你对瀑布的感受。

  小结:可是有这样一条瀑布,它没有振聋发聩的轰鸣,没有雪浪飞溅的翻腾,它不是从岩壁上倾泻而下的一匹白练,而是从空中垂下的紫色的大条幅,它就是紫藤萝瀑布。(课题幻灯)

  2、这条花瀑使作者宗璞“不由得停住了脚步。”于是我们班上等同学就纳闷: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幻灯)

  请同学们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想一想:为什么“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请同学用自我的话来说说

  (预设:喜爱藤萝,赞美藤萝,从未见过开的这样盛的藤萝)(板书:盛)

  二、赏花之盛

  1、赏

  请同学们勾画描述盛开的紫藤萝花的句子,并选择你喜欢的句子简明的旁批你喜欢的理由。

  喜欢的理由能够从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现出什么等方面研究。(幻灯出示旁批要求)学生交流

  2、读

  (1)经过同学们的赏析,我们发现作者笔下的紫藤花真的好美呀,如果同学们能把自我喜欢的语句有感情的读出来,那就更美了。那么如何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呢?我们一齐看这个语句,同学们觉得哪些词能更好的表现花的繁茂和作者的赞叹?

  幻灯: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

  (预设:盛和辉煌,有赞叹之意;流动、欢笑、生长等动词能够适当注重重音;深深浅浅,叠词反复咏叹,赞美之情尽在其中,读时注意语速。(幻灯:改变字色)将这些词读时加重音,改变语速、重要的是投入自我的感情。)

  (1、请学生自我先读一读2、请一个同学来朗读,其他同学点评,3、全班齐读,)

  (2)、幻灯:赏读美句佳段方法:

  1、感知写了什么,怎样写的,表达了什么情感。

  2、将体现作者感情的词、句做重音、语调、语速、语气的处理。

  3、投入自我的感情,将文中语言化为自我的心声。

  请大家结合朗读技巧,再次美读自我喜欢的语句,再请两个同学来读。

  小结:经过刚才同学们的细赏和美读,我们感受到了作者从未见过的这一树紫藤萝花的“盛”,盛在它的花开繁茂,盛在它的活泼热闹,盛在它的气势壮美,盛在它的生机盎然,(板书),就如山涧的瀑布一样有力量,有气势,有动态,难怪作者给此文取名为紫藤萝瀑布。

  这一条流动的花瀑,让宗璞心旌摇荡,这一朵朵紫色的精灵,让宗璞心醉神迷。紫藤萝瀑布中的每朵花都装满了神秘的仙露琼浆,让宗璞情不自禁的想摘一朵,最终她摘了吗?

  (幻灯)(可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

  所以又有同学等有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我没有摘花的疑问,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小结:宗璞是惜花、爱花、懂得生命的完美与可贵,对生命充满热爱和尊重的宗璞。古诗云:“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宗璞却没有摘花,更不会折枝,她期望花盛开在枝头,凋零飘落于尘土,然后化作春泥,回归自然。她对生命是热爱的`,更是尊重的,她懂得生命的完美与可贵,所以她没有摘花的习惯。

  三、探花之“不盛”

  作者惜花,爱花,尊重生命,可有人虐花,摧花,伤害生命。这个问题要追溯到十多年前,当时正是危难,(1966到1976年),文章中哪一段讲了十多年前的故事?

  1、此段主要讲述了什么故事?(十多年前家门外一株藤萝的遭遇)

  2、你觉得这是一株怎样的藤萝?

  (试探这个词赏析,试探什么?试探外面是否安全,试探那个环境适不适合开花?试探结果,不安全,不能开花。(之后连花串也没有了,园中的紫藤花架也拆掉了,改种果树了。)这是一株花势衰颓的藤萝,是一株不容于世的藤萝,是一株活的战战兢兢的藤萝,是一株孤独无奈的藤萝。(板书)

  3、那为什么紫藤萝会被毁掉,文中哪个句子交代了原因?

  幻灯: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

  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班上大多数同学在预习时都提出了这个问题,

  引导:我们此刻认为爱花的人是怎样的人?(善良完美,热爱生活,乐观自信……)可是那时的说法,这个那时指何时?

  (危难的时候,这是个特殊的时代,那时的主流思想:人们认为赏花时资产阶级的生活方式,谁赏花,那就是生活腐化和精神的堕落。(幻灯)

  四、研人之不幸

  1、这个背景此刻听起来是多么不可思议,可那时就是这么荒谬,在那样一个时代,花尚且难逃劫难,出生书香世家,父亲是哲学泰斗的宗璞以及她的家人能幸免于难吗?文中哪里透漏了信息?(焦虑和悲痛,生死迷,手足情)

  幻灯:出示宗璞简介

  2、作者到底有着怎样的遭遇,她为什么会焦虑和悲痛呢?这是怎样的一个谜,这是怎样的一份情?

  先请同学回答,然后出示资料:

  (1)宗璞一家在危难中深受迫害,“焦虑悲痛”“一向压在”作者的心上。这篇文章写于1982年5月,可是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作者十分悲痛。

  (2)小弟是作者最钟爱的弟弟,也是老父亲最器重的儿子。这位20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航空系的飞机强度总工程师,毕业之后三十余年在外奔波,积劳成疾。最终离开了挚爱他的亲人。宗璞含泪写下《哭小弟》。

  (3)那一段焦急的悲痛的日子,我不忍写,也不能写。每一念及,便泪下如绠,纸上一片模糊。这一天本在意料之中,可是我怎能相信这是事实呢?他躺在那里,但他已经不是他了,英不是我那正当盛年的弟弟,他再不会回答我们的呼唤,再不会劝阻我们的哭泣。

  小结:十多年前的藤萝受到摧残,不能盛开如瀑布,十年危难中的那一代人又何尝不是这样,所以宗璞说:“我哭我们这迟开早谢的一代人。”(幻灯)

  五、品花之神

  1、过了这么多年,紫藤萝又开花了,并且开的这样盛,这样密。虽说新悲旧痛让宗璞心中充满了焦虑和悲痛,可是当她看到一条闪光的辉煌的紫藤萝瀑布时,她的心境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宁静,喜悦)

  那么作者到底从紫藤萝花中感悟到了什么呢?找出作者从花中得到生命感悟的语句。

  幻灯: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可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美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齐读此段。分析作者的感悟

  作者感悟到:(引导:“我”认识到什么?“我”获得了什么力量?)

  个体生命是有止境的,但人类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比个人利益大的还有团体,国家,民族,整个人类。

  我好奇藤萝为何开的如此茂盛美丽,于是我抚摸了花舱,原先是生命的酒酿。我获得了生命的力量。人亦如花,只要加快步伐,张起生命的风帆,在这闪光的时代中航行,你也会再次盛开,也会组成那灿烂瀑布的一朵浪花。

  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河坚持坚定的信念,我们不能陷在个人的不幸中不能自拔,不能让悲痛压在心中,应当应对新生活,振奋精神,要与祖国人民同命运,共呼吸,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伟大的事业中去。

  2、有了这样的生命感悟,作者不觉的加快了脚步。那么从这样的感悟中,我们还发现宗璞除了是一个爱花,惜花,尊重生命的人外,他还是怎样的一个人?

  预设:关注生活,对生活充满信心,自我砥砺,奋发自强,有信念,爱家爱国之人。

  3、作者把这种信念和生命力量借紫藤萝瀑布传达给我们,于是她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在作者笔下,紫藤萝已不仅仅是一种植物,而是带上了作者浓郁主观感情色彩的“意象”,这种表现手法叫做“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六、爱花之语

  作者托这一树紫色的瀑布,言一曲生命的赞歌!

  最终我给同学们带来宗璞的另外两篇生命赞歌,同学们能够在树荫下,在池塘边细细品读这些美丽的生命。《好一朵木槿花》《花的话》。

语文教学设计13

  单元教材分析:

  本单元包括四篇识字课文和一个练习。《识字1》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春天”这个主题勾画了一幅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春景图,并分别从“气象、草木、动物、花朵”等不同的方面介绍了春天的特征,让我们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多姿。《识字2》也是以词串识字的形式出现,围绕足球运动,把12个词语按一定的逻辑关系排成四组,第一组介绍了和足球相关的场地,第二、三组介绍了踢足球的动作和技巧,第四组介绍的观众反映。使学生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增长知识。《识字3》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展示“舟、竹、石、泉、川、燕”

  “实物—古文字—今文字”的演变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有些汉字是由图画演变而来的。第二部分是一首儿歌,把前面所学习的生字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表达了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识字4》也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主要是显示了基本字“车”和不同偏旁所组成的字及所组成的词语。第二部分是一首儿歌,把前面学习的生字结合在一起,描绘了一幅和谐号快速飞奔的画面,表达社会科技发展的迅速。《练习!》包括认清笔顺、学用字词句、读读背背、写好铅笔字、口语交际这五方面内容。

  1、晨 光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5个生字,会写田字格中的7个生字,认识5个新偏旁。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根据诗歌顶针、拟人、反复等表现手法,背诵课文。

  3.在诗歌中感受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感受晨光中大自然变化的神奇、焕发的勃勃生机,愿意读、主动读更多的诗歌。

  教学重点:

  有感情朗读,读出大自然的变化和勃勃生机。

  教学难点:

  仿照第3小节说出自己眼中的世界。

  第一教时:

  课前预习:正确朗读课文,主动识字。

  一、导入新课

  1.字源识字认识“光”,教写“光”,认识“尚字头”。 2.完成课题板书:晨光(理解课题)

  二、初读课文,伙伴互助

  1.同桌分别读一遍课文,互相做小老师纠正朗读中的问题。 2.出示PPT,课文中的生字词

  同桌互相读,指名读,开火车读。 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同伴帮助。

  3.《晨光》是一首诗歌,你知道它有几个小节吗?你是怎样标出小节的?

  你愿意把课文读给大家听吗?请三位同学分小节读课文,读后,伙伴评价。根据朗读评价,全班齐读课文。

  三、学习第一小节

  出示晨光图片:孩子们,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出现啦。谁被一一叫醒啦?

  你愿意叫醒它们吗?你会用什么样的声音叫醒小伙伴?(指名朗读)

  请五位同学分别扮演晨光、风、树、鸟、云,并朗读。

  晨光:晨光叫醒了风

  风: 风叫醒了树

  树:树叫醒了鸟

  鸟: 鸟叫醒了云

  云:(云会叫醒谁,学生自己说一说)学生可以往下接着说。

  同学们,这一小节写得有意思吗?你觉得哪里有意思?(初识“顶针”)

  他们在叫醒对方时,会说些什么呢? 你能背诵第一小节吗?

  四、字源识字,指导书写 田字格中有7个生字,我们已经会写“光”了,剩下的6个生字中,有两个字跟“光”有关,你找到吗? 字源识字:阳 亮

  阳(认识新偏旁:双耳),重点指导双耳旁的写法,第一笔“横撇弯钩” 亮:上紧下舒,中间宽,上下对正。

  五、作业

  1.习字册:光 阳 亮

  2.给“光 阳 亮”找朋友

  3.把第一小节背给爸爸妈妈听

  第二教时:

  教学新课前,诵读《日有所诵》(一年级)金波的几篇诗歌。

  一、复习

  1.认读生字词。

  2.背诵第1小节。

  二、学习第2小节

  1.云醒了,在做什么?

  大海有什么变化?大海又在做什么?

  大海怎么会把太阳“洗亮”?你是怎么理解的?

  2.云“变成”雨滴,海水“变蓝”了,你喜欢这样的变化吗?能跟大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吗?

  3.变化很神奇,变化很美丽,你会用什么样的`语调来读呢?(学生练习朗读,指名读,老师也来读一读)

  4.学生看着PPT,根据画面背诵第2小节。

  三、学习第3小节

  1.升起来的太阳,睁着亮眼睛——学生齐读“望着树,望着花……”

  2.太阳“望着树,望着花,望着鸟,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看到这一切,你觉得太阳心情会怎么样?他会想些什么,或者说些什么呢?

  3.“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你看到了吗?感受到了吗?

  4.把你眼睛里的美丽世界跟大家说一说。 PPT:太阳睁着亮眼睛,望着(),望着( ),望着(),到处花花绿绿,到处热热闹闹。(自己思考,同桌互相说一说,全班交流)

  5.齐读第3小节

  四、诵读,走近诗人,走进诗歌

  1.这首诗歌的作者是金波爷爷,他为小朋友写了很多的诗歌和童话。PPT出示《日有所诵》中已诵读篇目及内容:《蝴蝶飞》《野牵牛》《小螳螂》《小枕头》《捏泥巴》学生诵读诗歌。

  2.读完这些诗歌,你有什么话想对金波爷爷说。

  3.感谢金波爷爷为我们写了这么多美妙的诗。孩子们,捧起书,让我们美美地再读《晨光》。

  4.如果你喜欢金波爷爷的诗,可以读一读这本诗集——《让太阳长上翅膀》。

  用你的耳朵去听,用你的眼睛去看,用你的心去感受,你也会发现世界的美丽,你也可以写出属于自己的诗。

  五、字源识字,写字指导

  1 .成:字源识字,认识“戈”字部。书空笔顺

  起:学生说出起的偏旁。

  处:教学偏旁,知道名称,正确写出“夂”。

  2.教学半包围字的书写(左下包围)左下包围的字,应注意左边伸展,右边收缩,内外要靠得紧一些。

  学生描红仿影临写“起”“处”,点评作业,继续练习。

  六、作业

  1.完成习字册

  2.背诵课文

语文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积累重要的词句,了解作者及哲理散文的相关知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明白作者写作意图。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富含哲理的文句含义,巩固修辞手法的运用。

  2.体会作者对生命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知道:一个人从出生那一刻就注定着要面临死亡,每个人拥有的生命都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但作家严文井却说“生命是永久的”,这又是为什么呢?下面让我们来听听作者严文井的解答吧!

  二、检查预习,积累字词。

  (一)字音

  臼jiù齿茸róng毛蔓màn延凋diāo谢牛犊dú

  (二)词义

  兴味:兴趣、趣味。

  洗涤:洗。

  卑微:地位低下。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不断向周围扩展。

  (三)作者简介:

  严文井,原名严文锦。1915年生,湖北武昌人,作家。1934年毕业于湖北省立高中,次年到北京图书馆工作,并开始以“严文井”的名字发表作品。1939年在延安鲁迅艺术学院文学系任教。1945一1951年任《东北日报》副总编辑。到北京后历任《人民文学》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等职。第一部童话集《南南和胡子伯伯》出版于1941年。主要著作有:《严文井散文选》《严文井近作》《严文井童话集》《严文井童话寓言集》等。1958年出版的中篇童话《“下次开船”港》被译成多种外文介绍到国外。《严文井散文选》获中国作家协会首届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在第二次全国少年儿童文艺创作评奖中被授予荣誉奖。本文选自《严文井散文选》。

  三、品读课文,整体感知,体会作者情感。

  1.读课文,明结构。

  先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朗读时要注意语调的把握。感情激烈处声音要响亮,情调应激昂;感情平静处要读得深沉些。文章篇幅短小,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其次教师范读,然后让学生探讨出课文结构。

  明确:

  第一部分(1)谈生命的易逝,表现出人对生命的无奈。

  第二部分(2——3)通过小草和小牛犊具体表现生命永久不朽的意义。

  第三部分(4——5)了解了生命的真实的意义,联系现实生活,高唱生命的凯歌。

  2.通过富含哲理的文句,读懂作者对生命的理解。(教师设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合作讨论解答,可以前后四桌间讨论交流。用多媒体展示问题)

  (1)怎么理解文题“永久的生命”?(提示:文章在哪句里出现了“永久”一词,联系文句去体会)

  (2)本文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3)怎么理解“生命在那些终于要凋谢的花朵里永存”?

  (4)作者为什么说“那些暴君们能够杀害许多许多人,但是他们消灭不了生命。”

  (5)“生命要不断给世界以色彩,不断给世界以芬芳。”的含义。

  明确:

  (1)第三段第一句话“生命分开来是暂时的',合起来却是永久的”里出现了“永久”一词,作者所说的永久的生命是合起来的生命整体,不是一个个单独的生命。“永久的生命”指生命整体,这与个体生命短暂不矛盾。

语文教学设计15

  课初热身: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 扬。”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

  [学习任务]

  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

  3、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4、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达标任务]

  预习之后,独立完成:

  (一)了解作者作品

  1、鲁迅,原名 ,字 ,他是现代著名的 家、 家、 家。

  2、本文选自《 》,这是鲁迅的一部 集。鲁迅还有一部散文集《 》,两部小说集《 》和《 》。

  (二)掌握字词

  1、给下列字注音。

  磬( )口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 )笑 褪( )尽 朔( )方 凛( )冽 ( )

  2、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 凛冽: 天宇:

  精魂: 消释: 升腾:

  (三)放声朗读课文,要求能流利朗读有情感地朗读。

  (四)初步感知

  1、给课文划分层次并概括层意。

  2、请大家找出这篇散文诗的关键句。

  3、课文题目是雪,作者写的是什么地方的雪?你以为作者更喜欢哪儿的雪?

  (五)问题:

  课内研讨:

  (一) 自学反馈

  师生合作交流,共同解决学生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二) 精读课文

  1、 仔细研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

  (1)第 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

  (2)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3)作者对江南的雪有没有遗憾?为什么?

  2、学生齐声朗读第4至6段思考:

  ( 1)在描写完江南的雪之 后,转入到对“朔方的雪”的描述中。中间用了“但是”一词,起到了什么作用?

  (2)北方的雪有什么特点?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3)从对北方的雪的描述中,我们还能感受到北方的雪的哪些个性?

  (4)作者称北方的雪是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北方的雪的什么态度?

  (5)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3、理解语句含义

  结合课文理解下列语句,探究括号里的问题。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

  (“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分别形容江南的雪的什么特点?)

  (3)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孤独的雪”、“死掉的雨” “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总结达标]

  两片秋叶

  我悲秋,我亦恋秋。

  秋意渐浓,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不肯离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颜色黑黄,边儿早已碎败,身子蜷曲着,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吗?

  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润湿了我的窗帘,那种夹杂着甜味的秋就袭上来,牵出一线忧思,唇边也会滑出一声长长的“唉”,落进心底,化作一缕莫名的 悲哀。

  有一阵风过,叶儿在书页上颤了颤,想要飞去,我捂住了它,想把它嵌入书中,又觉得摊 开的这本书词语太热,容不得这冰冷的形体,须得另寻一本。

  从枕旁的书堆上取到一封未拆的信,想是同寝室的给带回来搁在那儿的。一看那刚劲的字,立刻就像看到了那双闪亮的眼睛,一股热热的生命的力量关不住般地从那里面溢了出来。于是,我的搁上了秋的心顿然感到一阵麻酥酥的暖意。他是我最要好的大学同学,深深挚爱着大山——大学毕业时,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职位,毅然选择了大山。

  拆开封口,抽出信来,一片红红的什么被带了出来掉在地上,定睛一看,腾地涌起一股热,热,从心窝里往外冒的热——那是一片火一般红的`枫叶。

  我木然地站着,下意识地将两片秋叶搁在一处。顿时,那片枯叶在红枫的映照下愈发 显露出它的可憎可怜!我迷惘起来,自己先前为何竟会产生了要将这片已枯死的冷了人心的叶儿珍藏起来的雅兴!

  “你爱这大山的红枫吗?”那双洋溢着炽热生命力的眼睛好像在信中盯住我说,“是的,它也坠落于肃杀的秋风之中,然而,它却是拼尽了热,将自身烧得 通红,用自己最后的生命,给寒冷的世界装点上一片红于二月花的色彩>>”

  我慢慢觉得,心上搁个秋,并不尽是愁。因为,即使 到了秋,不是也还有这烧 红的枫叶吗?

  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 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

  1、本文以两片秋叶为线索,写出了“我”情感变化的过程,这一过程是:

  2、作者笔下的两片秋叶各自具有怎样的特点?

  第一片:

  第二片:

  3、作者写第二片秋叶时,由物及人,向我们展示了赠叶者怎样的精神世界?

  4、 请把你对“我于是将那片枯叶弹出窗外,将那片来自大山的红枫嵌进了书页”这句话的理解写在下面。

  5、作者将两片秋叶放在一起写有什么好处?

【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语文教学设计07-25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11-27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12-20

《语文天地六》教学设计07-21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07-21

《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07-21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07-25

小学语文《假如》教学设计07-19

二语文下教学设计01-12

语文教学设计心得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