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时间:2023-02-07 08:19:36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33页-35页内容,《乘法运算定律》第一课时。

  二、教学目标

  ⑴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⑵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⑶学生感受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对数学有新的理解和认识。

  三、教学重点

  学生理解掌握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不同方式表示运算定律,以及利用运算定律解决简单的问题。

  四、教学难点

  学生经历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的总结过程,感知“猜想----验证”这一总结规律的方法。

  五、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节课教学内容具有较强的问题性和可探究性,所以,我采用了以组织探究学习活动为主的教学策略。力求在通过“猜想----验证”的方式总结运算定律的同时,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呈现问题;

  “同学们,你们知道3月12日是什么日子吗?”

  说一说植树有什么好处吗?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通过解决与植树有关的问题去发现、总结乘法中的运算定律。

  (二)猜想验证,总结规律;

  1、引导为主探索乘法交换律

  ⑴提出猜想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上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一步乘法解决的数学问题吗? ”(学生提,师板书)

  “你们还有不一样的算式吗?”(板书两个算式。)

  “同样的问题我们列出了两个不同的算式,但结果是一样的。那我们可以说25×4=4×25。”(板书算式)

  观察这个算式,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这样一个式子,我们发现两个因数交换位置,积不变。那么,我们只是提出了一个猜想,这个规律能否试用于所有的乘法呢?我们还需要进一步的验证。

  ⑵验证猜想

  说一说,你们打算怎样验证这个规律呢?

  ⑶得出结论

  汇报。

  小结:通过刚才的猜想、验证,可以证实我们发现的规律不是偶然的,它可以应用于所有的乘法。

  (板书:乘法交换律)

  “你们能用字母来表示乘法交换律吗?”

  ⑷小结:我们已经探索出了乘法交换律。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按怎样的过程总结出乘法交换律的呢?

  引导学生回答:先解决实际问题——发现规律——猜想——举例验证——得出结论

  2、自主探索乘法结合律

  按《友情提示单》自主探究学习。

  (1) 提出活动要求。

  (2) 学生活动。

  (3) 汇报总结并板书。

  (4) 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并板书。

  三、巩固应用,拓展总结

  (一)基本练习

  1、书后做一做第1题

  2、你根据乘法运算定律,猜一猜小猫背后的数。37页2题(猜数、说说用了哪条运算定律。)

  (二) 综合练习

  课件出示小精灵的问题,说说你们的发现。(交流、汇报)

  小结:交换律是两个数相加交换位置、两个数相乘交换位置的规律。结合律是三个数相加、或三个数相乘,改变运算顺序的规律。

  (三)拓展练习

  完成做一做第2题。

  1.提出一个用两步乘法计算的数学问题并独立解决?

  2.汇报

  小结:计算三个数相乘时,乘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先相乘,这样计算简便。

  四、课堂小结

  回忆一下这节课内容,说说你有什么收获?(重点说你学会了什么?怎么得到的和怎么发现的。)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2

  活动目标

  1。 通过活动,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分段整理数据的方法,会用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表示数据,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发展统计观念。

  2。 使学生在活动中了解自己的同学,了解自己的班级,培养关心他人、关心集体的思想意识,体会合作的意义,感受集体的力量。

  活动准备

  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成长记录项目包括:学号、出生年月、身高、体重、个人爱好、个人愿望等基本情况。

  活动过程

  一、 了解谁产生统计需要

  出示本班学生变动情况统计表:

  上学期末

  本学期转入

  本学期转出

  人数

  42

  5

  1

  从这张表中,你知道了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小结:从表中我们可以知道,新学期我们班转进来5位新同学,转走了1位同学,46位同学组成了一个新的班集体。在这个大家庭中我们要互相帮助,团结友爱。(放背景音乐:《相亲相爱一家人》)你们是否了解自己班里每一位同学的一些个人情况呢?(板书:了解谁)

  [评析:从班级学生人数的变动谈起,创设相亲相爱一家人的情境,引导学生产生了解同学、了解班级的心理需求,为确定统计对象打下深厚的感情基础。]

  二、 了解什么明确统计内容

  提问:你们想了解自己班里同学的哪些情况呢?(板书:了解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可能想到:想了解同学的身高、体重;想了解同学的出生年月;想了解同学的兴趣爱好;想了解同学的家庭成员;想了解同学的家务劳动等情况。(板书: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兴趣)

  引导:同学们想了解的内容真多!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我们自己。(板书课题:了解我们自己)让我们先了解班级同学的身高、体重、年龄、生日、参加兴趣小组等情况,好吗?(我们加横线,下面板书:班级)

  [评析:确定统计对象后,需要细化统计内容。教师通过让学生自由发言,释放学生基于生活的人之常情,然后与学生协商,缩小研究范围,过渡到本节课的活动内容了解我们自己,使学生经历统计内容的产生过程。]

  三、 怎样了解确定统计方法

  1。 讨论收集数据的方法。

  小组讨论:要统计这些内容,应该怎样了解,怎样收集这几方面的数据呢?(板书:怎样了解:收集数据)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介绍一些收集数据的方法。(板书:个人了解、小组收集、查阅档案、问卷调查)

  2。 分工合作收集数据。

  要求:为了便于同学们进行统计,我们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把身高、体重归为第一类统计内容,把生日、年龄、兴趣小组归为第二类统计内容。(板书:第一类,第二类)每个小组在两大类中各选一个统计内容开展统计活动。(教师协调各小组选择的内容)

  小组分工:4人负责收集数据,1人负责汇总,1人负责校对监督。(板书:分工合作)

  学生分小组收集、整理数据,教师巡视,相机指导学生进行组际合作,组织相同研究内容的小组开展交流活动。

  汇报:你们小组收集的是哪一方面的数据?请把你们收集的`数据展示给大家。

  提问:收集好数据,接下来该做什么?(板书:怎样呈现:统计表,统计图)

  [评析:收集数据对于保证统计结果的正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收集数据方法的处理上,让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充分利用人力资源(例如小组合作与交流)和环境资源(例如学生已有的《成长档案》),从而体现方法的多样化。在统计内容的分配上,采用分类统计的形式,避免同一类型(统计表或统计图)的统计内容学生多次重复,从而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巩固分段整理数据和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

  四、 了解后怎样呈现制作统计图表

  1。 讨论统计图表的分段方法。

  找出范围:从刚才小组的汇总中,你知道我们全班同学的身高范围了吗?

  分段整理:根据最大数与最小数之间的差距,你认为身高怎样分段比较合理?其余统计项目呢?

  2。 各小组合作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的制作。

  3。 小组汇报与相互评价。

  4。 小结:通过刚才的统计活动,大家已经了解了我们自己,说说你了解了些什么?了解了我们自己这么多的情况,有什么用呢?(板书:有什么用处)(学生自由回答)

  [评析:根据数据特点将数据进行合理分段是分段整理数据的难点。教师充分利用集体讨论、小组合作、汇报交流等组织形式,引导学生完成对统计数据的整理过程,让学生灵活运用已有的统计知识完成统计表与统计图。]

  五、 了解后有什么用处知道统计用途

  谈话:统计不仅能帮助我们了解自己,还可以帮助别人了解我们,从而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1。 订做校服。

  提问:学校要给同学们做校服,应该给服装厂推荐哪一张统计表呢?

  追问:是否可以直接推荐这一张身高情况统计表呢?

  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的知识,明确应该按照服装行业的统一规定将学生的身高情况按大号(140~149 cm)、中号(130~139 cm)、小号(120~129 cm)重新分段统计。

  学生按要求重新分段统计。

  2。 最受欢迎的节目。

  提问:学校举行艺术节,最受我们班同学欢迎的会是哪一个节目呢?应提供哪张统计表?

  学生交流,并说明选择的理由。

  [评析:统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应用。在学生通过统计活动获得需要的相关数据和合适的呈现方式后,教师创设两个生活化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信息选择统计图表或改造统计图表,体会统计的作用与价值。]

  六、 回顾反思,拓展延伸

  总结:通过今天的统计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延伸:如果把我们学校的同学都看作一家人,你想了解什么呢?(板书:学校)课后,我们可以和自己的伙伴再次合作,收集学校同学的有关数据开展统计活动。

  [评析:全课以了解我们自己为线索贯穿统计知识的复习与实际应用。随着活动的展开和教学的深入,学生从统计班级的课内活动到统计学校的课外活动,了解我们自己的范围在不断扩大,相亲相爱一家人的内涵在不断丰富,可谓知识与情感双丰收。]

  总评

  了解我们自己是安排在统计单元知识后的一次实践与综合应用活动,教学活动能围绕着实践与综合的课型特点展开。

  第一,注重实践性。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具体情景的感召下,自觉引起应用统计知识来解决身边的生活问题的心理需求,进而在确定统计对象、分解统计内容、讨论统计方法、制作统计图表、感受统计应用等系列实践活动中,主动参与、主动合作、主动交流,全面而深入地体验统计的全过程。

  第二,注重综合性。一是教学内容的综合。让学生在制作中比较,在应用中选择,进一步体会统计表与统计图的特征。二是教学线索的综合。采用情感线索与知识线索齐头并进的形式组织整个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推动中应用知识,在知识的实际应用中满足情感的需要。三是教学效果的综合。在统计的实践与综合应用中,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如收集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的能力、合作交往的能力、知识应用的能力,同时还渗透了班集体建设、团队合作精神等思想教育。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3

  设计说明

  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利用现实的情境或材料进行教学设计,有利于学生体会随机思想,树立随机意识。

  1.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本节课时,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把统计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地联系起来,让学生体验生活中的数学。

  2.做探究交流的小主人。

  本节课在探究条形统计图的画法的.这个教学环节中,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与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最后小组合作尝试画出条形统计图,并且自己总结出条形统计图的画法。其间教师只是一位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样,学生就有更多的机会自主探究、动手操作,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引入复习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哪两种条形统计图?

  生:纵向条形统计图和横向条形统计图。

  师:条形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生:条形统计图能对事物进行比较,能让人清楚地看出数量的多少。

  师:这节课我们将进行条形统计图的相关复习。

  (板书课题:统计与概率)

  设计意图:通过对前面所学内容的简要回顾,再现条形统计图的特点,为复习做好准备。

  ⊙重点复习,强化提高

  1.课件出示教材111页4题。

  (1)明确育民小学各年级男、女生戴近视镜的同学人数统计表。

  (2)学生分组完成条形统计图。

  (3)各组汇报成果,投影展示条形统计图。

  (4)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思考下面的问题:

  ①四年级戴近视镜的有多少人?

  ②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人数比较多?

  ③哪几个年级戴近视镜的男生比女生多?

  (5)组织学生在小组中讨论、交流。

  指名汇报,让学生分别说出横轴、纵轴、每格代表几人;各种直条代表什么。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4

  设计说明

  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简单的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的知识,初步体验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学会了运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这节课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数据。

  1、教学中,把“统计”这一数学知识还原到了学生的生活背景中,使学生在温馨愉悦的气氛中,进入学习状态,导入新课。

  2、在探究新知时,激发学生统计的兴趣,使学生在绘制条形统计图时格子不够的认知困境中,自觉地进行探索、交流,最终把认知指向“1格表示2个数据”这一新知的前沿。

  3、学生在现实的数学情境中参与教学活动,进行数学探索、交流,开展数学操作,主动构建起“以一当二”的数学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

  学生准备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看一看老师这里的.三样早餐都是什么。

  生:牛奶,豆浆,粥。

  师:同学们喜欢这三样早餐吗?

  生:喜欢。

  师:那老师就将这三样早餐奖励给这节课表现好的三个组。现在我们看一看四(1)班的同学们最喜欢的早餐是什么?

  设计意图:爱吃是小学生的天性,用学生喜欢的早餐引入新课,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都主动参与学习,为学生学习新知做好铺垫。

  ⊙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教材96页统计表。

  2、学生观察统计表,说一说得到的数据。

  生1: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6人。

  生2:最喜欢的早餐是豆浆的有12人。

  生3:最喜欢的早餐是粥的有24人。

  3、学生拿出课前准备好的两种不完整的条形统计图卡片,选择一种把统计表中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出来。

  4、学生在组内汇报各自绘制的条形统计图,教师巡视。

  5、各组汇报并展示各自的条形统计图。(课件出示教材96页的两个条形统计图)

  6、学生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并说出区别。

  (全班交流)

  预设生1:左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1个数据。

  生2:右边这个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数据。

  7、思考:观察两个条形统计图,你认为用哪个表示这里的数据比较合适,为什么?

  (学生思考,并在全班交流)

  教师总结:有时由于数据偏大,在画条形统计图时为了方便可以用1格表示2个数据。

  8、同学们根据条形统计图能得到哪些信息?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

  学生观察条形统计图,提出问题并解答。

  9、思考:如果最喜欢的早餐是牛奶的有5人,那么在右图中怎么表示?

  学生组内讨论,各组汇报。

  引导学生明确可以用半格表示1人。

  设计意图

  这节课主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学生在活动中对比两个统计图的区别,发现“以一当一”的局限性,总结出“以一当二”的统计图。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动手操作的实践活动,使他们发现间隔 数与植树棵数之间的关系;

  2、通过小组合作、交流,在理解间隔数与棵数之间规律的基础上解决简单 的植树问题。

  过程目标:

  1、使学生经历感知、理解知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发现规律, 并应用规律来解决问题的能力;

  2、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养成良好的交流习惯。

  情感目标:

  1、通过实践活动激发热爱数学的情感;

  2、感受日常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学习成功的喜悦。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通过平时的观察,我发现四年级学生的思维仍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抽象逻辑思维有了初步的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归类梳理的数学活动经验。但这种能力不是那么强,在学习中很难独立的完成学习任务,但学生的合作意识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能在学习中在教师的引导下积极参与学习,完成学习任务。适当的鼓励是激励学生学习,克服困难的最好方法。在生活经验方面,学生们看到过“道路两旁每隔一定距离会种有树”,但是,在这样的现象中包含哪些数学概念他们是不清楚的,需要教师针对此予以明确;在数学知识方面,他们知道“依此类推”和“除法的意义”,像“100米的小路,每隔5米栽一棵”,他们可以通过计算和画图的方法解决,只是对这些量之间存在的数量关系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教学过程(按照教学步骤和相应的活动序列进行描述,要注意说明各教学活动中所需的具体资源及环境):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1、猜谜导入揭题

  师:“两棵小树十个杈,不长叶子不开花。能写会算还会画,天天干活不说话。”(手)

  师:对,我们都有一双灵巧的手,请你们伸出右手,五指张开,用数学的眼光看一看,你发现了什么?

  数一数,5个手指之间有几个空格?在数学上,我们把空格叫做间隔,也就是说,5个手指之间有4个间隔?间隔数为4。(师伸出4根手指、3根手指、2根手指)现在有几个间隔?

  师:生活中“间隔”随处可见,比如,每相邻两棵树之间的距离,也是一个间隔,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和解决一些简单的、与间隔有关的'问题——植树问题。(板书课题:植树问题)

  【设计意图】以学生熟悉的手为素材,初步感受手指数与间隔数有的关系,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不知不觉中展开对数学问题的探索,激发探求植树问题的欲望。

  二、经历探究,发现规律

  1、激趣引入,启发探究积极性

  (课件出示)出示江口小学为绿化环境的招聘启事及设计要求

  招聘启示

  学校将进行校园环境美化,特诚聘环境设计师一名。要求设计植树方案一份,择优录取。

  江口小学

  20xx.6

  设计要求:

  在一条长20米的小路一边等距离植树,两端要栽。

  【设计意图】通过招聘启示让学生设计植树方案的出发点是让所有参与者都能平等的、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中,在参与中学习和构建新的知识、形成能力。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6

  教材说明

  本节教材主要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

  1.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

  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

  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

  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积的变化规律。

  “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

  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

  估算是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节单列一个例题──例5教学估算,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两位数乘两位数估算的基础上,进一步应用所学乘法知识通过估算的手段解决具体问题。估算没有固定的.法则,应依据具体情况采用适当的策略,使估算结果尽可能接近实际。所以,例5中围绕“应该准备多少钱买票?”的问题,教材提供了两种方案,引导学生对比:“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这是教学估算最精要之处。它让学生明白,估算时,在什么情况下应估大些,什么情况下应估小些,才能使估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符合实际需求。通过让学生经历用估算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进一步培养学生灵活的估算能力,形成积极、主动的估算意识。

  教学建议

  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

  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

  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

  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解决实际问题。

  3.本小节可用7课时进行教学。

  具体内容的说明和教学建议

  例1及下面的“做一做”。

  编写意图:

  (1)精心选择以简单行程问题为背景的学习情境。在此情境中学习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一方面体现计算是因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的,另一方面为后面抽象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作铺垫。

  (2)让学生自主探索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由于学生已掌握了三位数乘一位数和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因此,例题没有展示145×12的具体计算过程,只出示145×12的竖式结果,意在让学生充分应用已有经验,自主归纳145×12的具体步骤,知道应先算145×2,再算145×10,注意两部分积的相同数位对齐,最后相加便得结果,这样列竖式算比较方便。

  (3)多项计算技能交互使用。对于如何计算145×12,教材展示了口算、笔算和用计算器验算三种算法,引导学生综合应用口算、估算、笔算、用计算器算等多项计算技能,自主选择合适的算法。

  教学建议:

  (1)让每一位学生经历“145×12”的计算过程。首先请学生估一估145×12的大致范围,然后尝试列竖式算出145×12的结果。并对照自己估算情况,算一算估算值与准确值的误差,是否合乎实际,这对提高学生估算的准确率很有帮助。练习时,应关注平时计算错误率较高的学生,看看他们每一部分积的书写位置和计算结果是否正确。反馈时,可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145×12”的计算过程。说过程时,应说以下几点:①先算什么;②再算什么,积的书写位置怎样;③最后算什么。学生梳理计算步骤的过程,就是归纳三位数乘两位数笔算一般方法的过程,它使学生懂得应如何有序的进行操作和思考,如何有条理地去解决某一个具体问题。

  对独立尝试计算有困难的学生,可作如下引导:先复习计算“45×12=?”或“145×2=?”,然后再计算“145×12”。

  (2)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检验自己运算的结果,其中之一是应用本学期学习过的计算工具──计算器。

  (3)例1下面的“做一做”是最基本的练习,让学生独立用竖式计算,以巩固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方法。练习时,应让每一个学生独立完成。完成后,可用计算器自行检验。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7

  一、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教材第67-69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初步认识分数的基础上,理解分数的意义,掌握分数单位的含义。

  2、通过分数意义的学习,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思考、抽象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到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运用分数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重点:

  理解分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认识单位“1”和概括分数的意义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教学设计注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分数的价值,激发学习的兴趣,培养良好的数感。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的过程,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的力量,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为了比较完整的建立起分数的概念,利用学生已有对分数的初步认识已有的知识为基础,提供平台让学生举例说明分数的含义,让学生在合作、探究中主动获取知识,找到把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平均分与把一个物体平均分之间的内在联系,抽象概括出分数的意义,并强调了单位“1”的概念,揭示了分数表示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五、教具准备:

  课件、圆形纸片、正方形纸片、卡纸。

  六、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

  1、师:有4只猴子,它们摘了8个桃子,需要平均分着吃,你觉得怎么分?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2、师:后来,它们又得到一个大西瓜,也需要平均分着吃,应该怎么分?每只猴子分到多少个?

  3、引出1/4这个分数。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单位“1”。

  (1)动手操作。

  师:如果用图表示1/4,可能你们每人会有不同的表示方法,现在请你动手利用手中的小纸片通过折一折、画一画来表示1/4。学生先分小组合作,后汇报展示成果。

  (2)师投影出示图片。(P61页下方的香蕉图和面包图)

  师:投影片上的.这些图,你能在每一幅图上表示出它的1/4吗?学生先小组内交流,再集体反馈。

  A:把4根香蕉看作一个整体,一根香蕉是这个整体的1/4。

  B:把8个面包看作一个整体,平均分成4份,每份两个面包是这个整体的1/4。

  (3)概括总结。

  师:刚才同学们在表示1/4的过程中,有什么发现吗?

  学生甲:都是把物体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的一份。

  学生乙:我发现有的是把1个图形平均分,有的是把一把香蕉、8个面包平均分。

  师:一个图形比较好理解,我们把它称为一个物体,那么4根香蕉8个面包是由许多单个物体组成的,我们称作一些物体。一个物体,一些物体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4)举例。

  师:对于这个整体,你还能想出其他的例子吗?

  学生:这个整体还可以是一个苹果、一盒粉笔、一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全校学生数、全中国人口、全世界人口等。

  2、概括分数意义。

  (1)概括意义。

  师:通过上面的学习,同学们对于单位“1”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可以表示一个物体、也可以表示一些物体。整体“1 ”可以很小,也可以很大……刚才同学们举了很多分数的例子,那么到底什么是分数,你能尝试用文字描述一下吗?

  先引导学生交流:把“谁”平均分?它表示的是一个什么样的数呢?

  学生试说,教师相机板书。

  板书:把单位“ 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强调必须是平均分。

  揭示课题:分数的意义。

  (2)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学生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

  3……分子

  —……分数线

  5……分母

  学生:分母表示平均分的份数,分子表示有这样的多少份。

  3.学习分数单位。

  (1)投影出示。

  一堆糖,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3份,2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4份,3份是这堆糖的()/()。

  平均分成6份,5份这堆糖的()/()。

  (2)小组合作,动手操作。

  学生用小塑料方块表示糖块,动手分一分,然后把结果填在课本上。

  (3)集体订正。

  请学生说出1/2,2/3,3/4,5/6分别表示什么意思:

  (4)引导学生明确分数单位的意义。

  师:1/2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2份,表示这样的一份。)谁是单位“1 ”。(这堆糖是单位“1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3份,表示这样的2份。)谁是单位“1 ” ? (还是这堆糖是单位“l ”。)

  师引导学生发现:1/2,2/3,3/4,5/6这些分数的分母分别是2 , 3 , 4 , 6 …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把单位“1 ”平均分成的份数。)分子又表示什么意思?(表示这样的一份或者几份。)

  讲述:回想一下:自然数有哪些计数单位?346里包含哪些计数单位?分数也有计数单位,是什么你想知道吗?

  师讲解边板书: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的分数单位。如,2/3的分数单位是1/3。

  老师指明说出黑板上其它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组内交流说一说自已写出的另外三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5)发现分数单位的特点。

  师:你们发现这些分数的分数单位有什么特点?(它们都是几分之一。)为什么?(因为分数单位是把单位“1 ”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就是分数单位。)

  说一说黑板上这些分数分别有几个这样的分数单位。

  (三)、巩固练习

  1、自主练习第1、2、3题

  2、自主练习第5、8题

  (三)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哪些内容?你有什么收获?

  (四)作业设计

  和同学们说说在生活中见过的分数,并说出每个分数的分数单位。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6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能在量角器上找到相应度数的角,进一步认识角的度量单位,加深对角的意义的理解。

  2.在独立探索和与同伴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用量角器量角、画角的方法,能正确地量角和画角,体会度量的本质,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在画角和量角的过程中,培养认真操作的良好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在实际操作中掌握用量角器量角和画角的方法。

  教学难点:用内外圈刻度正确测量角的度数。

  【教学准备】

  量角器、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迁移,引出问题

  1.回顾测量线段长度的方法。

  结论:准备好测量工具直尺,用直尺的零刻度线和线段的一个端点重合,另一个端点在直尺上的刻度就是这条线段的长度。

  2.引出问题。

  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呢?

  二、解决问题,探索新知

  问题:如何测量角的大小呢?

  1.认识量角器

  (1)请学生仔细观察量角器,你发现了什么?

  (2)学生观察后汇报。

  ①量角器上有两排刻度,分别叫做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②量角器上有一个中心点,中心点两边各有一条零刻度线,分别是内圈零刻度线和外圈零刻度线。

  ③量角器是一个半圆形,这个半圆形平均分成了180个等份,每一份所对的角叫做一度角,记作“1°”。度是角的计量单位,记作“°”。

  2.找角

  (1)自主探究:你能在量角器上出50°和140°的角吗?

  (2)组织学生交流:如何找到50°和140°的角?

  (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注意区分内圈刻度和外圈刻度)

  3.量角

  课件出示教材26页∠1和∠2,这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呢?

  (1)估一估,说说你是怎样估的?

  (2)量一量,说说你是怎样度量的?

  (3)组织交流。

  (4)师生小结角的.度量方法:

  量角时要做到两个重合,角的顶点与量角器的中心点重合,角的一条边与量角器的零刻度线重合。读度数时,如果用的是内圈的零刻度线,就读内圈刻度的度数;如果用的是外圈的零刻度线,就读外圈刻度的度数。

  4.画角

  (1)学生尝试利用量角器画一个60度的角。

  (2)学生交流画角的方法,提出画角时遇到的问题。

  (3)师生小结。

  三、练习应用,巩固提升

  1.先估一估下图中角的度数,然后量一量,你估得准吗?

  2.画一个115°的角。

  四、总结全课,分享收获。

  今天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9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材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P61精打细算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整数除法和小数意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既是小数除法的起始点,又是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的基础。因为除数是小数的小数除法都要转化为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教材创设“精打细算”的情境,贴近现实生活,提出了数学问题“哪个商店的牛奶便宜”。引导学生对此展开研究,在交流时,尊重学生个性思差异,使学生了解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突出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在总结比较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重点掌握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竖式计算方法:与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相类似,只要商的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如果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可以添0再继续除。最后将学生所学的新知识进一步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巩固深化。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小数除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除法的意义。

  2、利用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经历探索小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发展推理能力。

  3、正确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利用这些方法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理解商的小数点是如何确定的。

  教学关键:弄清楚商的小数点为什么要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

  教学设计:

  一、复习引入(7分钟)

  1、(3分钟)昨天,淘气逛商店的时候,“用432元买了8个足球,每个足球多少钱呢?用816元买了8套运动服,运动服每套多少钱?”你能帮淘气算一算吗?(汇报,如何计算的。是整数除法)(投影)

  (设计意图:先让学生用竖式解决问题,复习整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为小数除法的学习作好铺垫。)

  2、(2分钟)今天淘气打算去买牛奶(出示主题图)

  你猜一猜淘气会买那个商店的牛奶?为什么?

  生1: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甲商店的,因为11.50÷5大约是2元多,我感觉已经很便宜了。

  生2:我猜测淘气可能会买乙商店的,因为乙商店虽然总价高一些,但是可以有六袋,我觉得比较合适。......

  (学生可能会有几种不同的判断方法,这样充分看出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学习基础的差异,根据学生不同的情况,只要他说的有道理,就给予肯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估计、猜测,一方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2分钟)师:现在大家的意见不太统一,如果两个商店的牛奶质量一样,你觉得淘气应该买价格高的还是价格便宜的牛奶?

  师“如果品质相同的话,我们自然要买便宜的,因为要精打细算嘛!

  师:那么我们现在就来计算一下每个商店牛奶的价格,谁会列算式呢?

  请学生列出算式:11.5÷512.9÷6

  你是根据什么列式的?

  (总价÷数量=单价)

  师:观察这两个算式,与我们以前所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它们有什么特点?

  生:这两题的被除数都是小数,除数都是整数。

  师: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就叫做“小数除法”(板书课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看看淘气到底应该买哪个商店的牛奶。

  (设计意图:统一学生的认识,引入新知,渗透“生活要精打细算”的思想。)

  二、探索新知(20分钟)

  1、师:两个商店牛奶的价格分别是多少呢?现在同学们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想法,并且尝试计算。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巡视指导。(7分钟)

  师:请小组选派代表汇报你们的讨论结果。(10分钟)

  生1:我们组在计算甲商店中每袋牛奶的价格时,先是把11.5元转化成115角,然后用“115÷5=23(角)”最后再把23角转化成2.3元。在计算乙商店的牛奶价格时,我们用的是同样的方法。先把12.9元转化成129角,129÷6=21(角)......3(角)因为有余数,于是我们就把12.9元转化成1290分,1290÷6=215(分),215分=2.15元,2.3元〉2.15元,所以乙商店的牛奶便宜。

  生2:我们发现可以用小数直接去除以整数,只要在竖式计算时,小数点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就可以了。

  生3:这样计算到“12.9÷6”时,除小数部分的时候还有余数,我们还不知道该怎么办,请大家帮助我们。

  生4:我们可以帮助你们,当除到小数部分还有余数的时候,可以在余数的末尾补“0”,然后再继续除。因为小数的末尾添0或者去掉0,小数的大小不变。

  师:你们真了不起,有这么多想法,大家比较一下,你们认为哪个方法比较简便实用?

  生:竖式计算。(学生也可能会说其他的方法)

  师:我们大部分同学会认为竖式计算比较简便实用,现在请两名学生到前面写出竖式,大家也试一试用竖式解决这两个题目。(指名两生板演,其余学生写在课练本上。)

  集体交流订正,明确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按照整数除法的方法计算;商的小数点与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除到小数部分有余数时,可以添0再继续除。

  (设计意图:把问题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探究寻觅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但学生的语言不一定很规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

  2、(3分钟)教师板书:13.6÷812.5÷2

  师:谁愿意来试一试用竖式计算出结果?

  请两生到前面板演,其余学生自己练习。然后集体交流订正,并让学生说一说算法。

  (设计意图:及时进行相似题目的练习,对于接受快的学生有提高熟练程度的作用,对于接受慢的学生有逐步熟练的作用。)

  三、试一试(10分钟)

  看来同学们已经掌握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了,愿意用你所学的知识解决一下,下面这几道题吗?

  1、先估一估,再算一算。(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数,估算可以让我们检验自己的计算结果是否准确)

  7.42÷71.2÷513.8÷15

  题目分析:第一题是商的中间有0的小数除法;第二题和第三题是整数部分为0,除的时候还需要补0再除的小数除法,可以先放手给学生,在交流的时候再让学生讲明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充分相信学生在整数除法的基础上,能迁移出类似的小数除法。如果学生对于练习不能全部接受,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估计每题的商,然后再进行计算。)

  2、根据5145÷15=343,口算下面各题

  514.5÷15=51.45÷15=5.145÷15=

  3、开放题:(根据时间灵活练习)

  小明在献爱心活动中,准备把72.72元零花钱捐给灾区的小朋友,你认为小明会捐给()位小朋友,每个灾区小朋友()元钱。

  师:在今后的学习中,希望我们的学生也能伸出友爱之手,将自己的零花钱节省下来,捐给哪些需要帮助的学生。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在巩固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爱心教育。)

  四、总结反馈(3分钟)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呢?请大家评价一下自己的表现,说说自己的体会、感受或想法。

  (设计意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多方面的反思与回顾,培养学生自我评价的能力。)

  数学活动课《快餐店》教学反思

  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有价值”的数学应该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以往的知识体验有密切的关系,是对他们有吸引力,能使他们产生兴趣的内容。一节课下来,面对学生接二连三的出呼意料的精彩的对话,我不由得为他们喝彩。爱因斯坦说过:“教育应当使所提供的东西让学生作为一种宝贵的礼物来领受,而不是作为一种艰苦的任务要他去负担。”课堂上,学生学得轻松愉快、积极主动,而且思维灵活多样,富有创造性,获得了成功的体验。我心里有一种深刻的感受越来越鲜明——这不就是我们新课标所追求的吗?

  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

  一、巧改教材,使学习的内容更贴近学生的生活。

  小学生学习的有价值的数学应与他们的生活存在最近连接点、是思维最近发展区的数学。

  二、广挖素材,让数学从生活中来。

  众所周知,现实世界是数学的丰富源泉,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找到其原形。因此,数学教学应广泛挖掘各类生活素材,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就是从活生生的生活中来的。

  感兴趣的学习自然充满激情,让整个课堂教学充满活力,所有的问题都迎刃而解。

  三、巧设题材,让数学到生活中去。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反思本课的教学,我觉得理解什么、掌握什么、运用什么都不应该是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本课教学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让学生通过上这样一节实践活动课,使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知识无处不在,数学和我们生活息息相关,从而激发他们“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总之,面对新课程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失败,我将真实的对待、坦然地看待,将在不断地自我反思中加强“课标”的再学习、再实践,相信能在不断的反思中成长,在不断的实践中发展,在不断的成长中创新!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0

  教材分析

  1.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这两部分的内容是相辅相成、有机结合的。

  2.计算工具在当今社会和现实生活中已经普及了,人们已经不大需要使用纸笔进行大数目、多步数的计算。但是四则计算的原理与方法、混合运算的`顺序、步骤仍然是本节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在学习中感受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情分析

  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的四则计算,能进行连加、连减、加减混合以及连乘、连除、乘除混合等同级的两步运算的基础上来学习本节课的算式中没有括号只有乘法和加、减法的四则混合运算顺序和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在教学中学生比较难掌握的是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思路结合解决问题的过程来突破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在学生交流中根据题意来理解和明确运算的顺序。

  教学目标

  理解综合算式的含义,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乘法和加、减法的两步的运算顺序与书写格式。

  教学难点:列综合算式解答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1

  一、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本班学生有68人,学生基础较扎实,思想品德较好,学习能力较强,学习习惯较好,但也存在不平衡性,有些学生学习不用心,懒惰,有不做作业坏习惯,所以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本班的优势,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有效地探索知识,寻求规律,不断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智力。适当开展数学课外活动,以拓宽知识面,提高思维能力,不断增强学生素质。

  二、全册教材分析

  这一册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内容: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认识是本册教材的重点教学内容。

  在数与计算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大数的认识,三位数乘两位数,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在小学阶段,本学期结束后,有关正整数的认识和计算的内容将全部教学完。本册这些知识的学习,一方面使学生学会用较大的数进行表达和交流,掌握较大数范围内的计算技能,进一步发展数感;另一方面通过十进制计数法的学习,对有关数概念的各方面知识进行系统的整理和融会贯通,为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数学认知结构奠定基础;并为进一步系统学习小数、分数及小数、分数的四则运算做好铺垫。因此,这部分知识仍然是小学生应该掌握和形成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这一册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边形和梯形两个单元,这些都是本册的重点教学内容。在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通过丰富的数学活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直线、线段、射线、角、垂线、平行线、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学会一些简单的作图方法;同时获得探究学习的经历,体会各种图形的特征及图形之间的关系,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

  在统计知识方面,本册教材安排了复式条形统计图。教材介绍了纵向和横向两种不同形式的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学会看懂这两种统计图并学习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统计的观念。

  在用数学解决问题方面,教材一方面结合乘法和除法两个单元,教学用所学的乘、除法计算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另一方面,安排了“数学广角”的教学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初步体会的运筹的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同时让学生学习应用优化的思想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养他们探索数学问题的兴趣和发现、欣赏数学美的意识。

  本册教材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综合应用数学的综合应用──“1亿有多大”和“你寄过贺卡吗?”,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探究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计数单位“十万”“百万”“千万”“亿”“十亿”“百亿”“千亿”,认识自然数,掌握十进制计数法,会根据数级读、写亿以内和亿以上的数,会根据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数的近似数。体会和感受大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培养数感。

  2.会笔算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会进行相应的`乘、除法估算和验算。

  3.会口算两位数乘一位数(积在100以内)和几百几十乘一位数,整十数除整十数、整十数除几百几十数。

  4.认识直线、射线和线段,知道它们的区别;认识常见的几种角,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数,能按指定度数画角。

  5.认识垂线、平行线,会用直尺、三角板画垂线和平行线;掌握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特征。

  6.结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动学习图形的有关知识,发展空间观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条形统计图,学会简单的数据分析,进一步体会统计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1.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初步了解运筹的思想,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2

  课题:比大小(一)

  内容:小数的大小比较

  课时:1

  教学准备:

  教学目标:1、会比较两个小数的大小以及将几个小数按大小顺序排列。

  2、在比较小数大小的过程中,发展推理能力。

  3、在寻找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中,培养数感,获取数学学习方法。

  基本教学过程:

  一、 一、创设情境

  1、少年宫正在举行一个个人广播体操比赛,下面是先出场的两位选手的资料介绍:郑强,11岁,身高1.42米;李明,11岁,身高1.38米。

  二、自主探究,创建数学模型

  1、他们俩谁高?为什么?板书:1.42米>1.38米

  2、他们的成绩出来了!郑强的得分是9.87分,李明的得分是9.90分。谁的得分更高一些?可以怎样表示?板书:9.87<9.90

  3、第三位选手出场了,张华,今年也是11岁,身高1.40米,我们先来关心一下他的成绩:评委说,张华的表现比李明要好,但不能得10分。猜一猜评委可能给出多少分?请你将这三个同学的得分按顺序排列起来。说一说你的怎么比的。

  4、现在他们要进行团体表演,请你按从矮到高的顺序把他们排成一队。

  5、小结。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三、巩固与应用

  1、三位选手的体重是这样的':40.26千克、35.56千克、35.80千克。

  请你把他们的体重按顺序排列起来。

  2、第9页练一练第1题、2、3、4题。

  3、第9题《数学游戏》。

  四、总结。

  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

  教学反思:这节课内容比较简单,教师放手让学生讨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学生根据整数大小的比较方法类推出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发展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教学效果很好。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3

  设计说明

  本课时主要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线与角这部分知识。根据《数学课程标准》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的理念,在教学设计上有如下特点:

  1.谈话激趣,引导自学。

  上课伊始,通过谈话,引导学生回顾学过的有关线与角的知识,使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的过程中,对本册书所学的“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的线与角这部分内容有一个完整的了解。

  2.讨论练习,深化理解。

  教学中,结合典型习题,通过讨论、练习,深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直线、射线、线段的联系及区别、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及角的相关知识。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构建知识网络

  (1)谈话导入。

  师:本节课我们一起来复习“图形与几何”领域中线与角的内容。

  (2)归纳、整理。

  ①在这一环节中,你学到了哪些知识?

  ②学生独立反思、回顾整理,然后小组展示交流。

  ③汇报交流,师引导归纳,构建知识网络。

  线与角

  设计意图:在引导学生复习、回顾相关知识内容的基础上,利用课件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网络的构建,使学生对所复习的内容有一个比较系统的了解。

  ⊙分类复习

  1.结合典型习题,复习线的种类。

  (课件出示)

  (1)说一说下面各图的名称及特点。

  (2)指名回答。

  2.结合典型习题,复习线与线之间的位置关系。(课件出示)

  (1)复习直线间的相互平行关系。

  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平行线。

  (先弄清画法,再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完成画图)

  (2)复习直线间的相互垂直关系。

  过点A分别画已知直线的垂线。

  (结合学生的回答,课件完成画图。提醒学生注意写垂直符号)

  3.结合典型习题,复习角的分类、度量和画法。

  (课件出示)

  师:图中有几个锐角、几个钝角、几个平角和几个周角?(锐角:2个,钝角:2个,平角:4个,周角:1个)

  师:怎样测量∠1的度数?

  (引导学生说出角的测量方法)

  师:如果∠1=60°,∠2、∠3和∠4各为多少度?为什么?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经历整理与复习的过程,使学生对线与角有更深刻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会正确地画出指定度数的角,会量指定角的度数,会正确地画出已知直线的垂线和平行线,进一步提高归纳、整理知识的能力。

  ⊙课堂练习

  1.填空。

  (1)过一点可以画(  )条直线,过两点可以画(  )条直线。

  (2)按照角的大小,角可以分为(  )、(  )、(  )、(  )、(  )。

  (3)用一个10倍的放大镜看一个10°的角,这个角是(  )。

  2.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角的边越短,角就越小。(  )

  (2)射线比直线短,线段更短。(  )

  (3)180度的角是平角,小于180度的角是钝角。(  )

  3.按要求画一画。

  用一副三角尺画出75°的角。说一说你是怎样画的。

  4.完成教材103页3题。

  ⊙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你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

  教材103页4题。

  板书设计

  线与角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4

  平行与橡胶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内容。教材按这样的线索来组织教学内容:先教学平行,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情境,在识别直线相交和不相交的基础上认识平行线,学会画平行线;再教学垂直,从生活中选取两条直线子昂叫成直角的特殊位置关系,引导学生认识垂线,学会画垂线,并结合相互垂直的关系,认识点到直线的距离机器应用。

  在空间与图形领域的教学中,课程标准倡导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推理等手段,在多种多样的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教材在编排上也体现了这样的特点。

  1、在情境中感知直线的位置关系,在抽象中形成平行与垂直的概念。

  教材从生活中选取大量的平行或垂直的现象作为认知的现实背景和有意义的素材,让学生在观察比较中经历概念抽象的过程,以此来理解平行与垂直的概念。例如,第39页的例题分三步呈现,首先呈现一组照片,在这些照片中用不同的颜色线条勾画出两条边,这些勾画能引起学生的注意。然后根据3张照片中的彩色线条分别画出3组直线,从现实情境和具体物体上提取需要研究的对象。最后,让学生讨论这3组直线哪些相交、哪些不相交,展开数学思考。第42页例题的呈现也作了相似的安排。另外,教材在建立数学概念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现象,在现实的素材中寻找平行线和垂线。在这样的实物和图形的.反复转换中,学生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发展了空间观念。

  2、强化操作活动,加深对所学知识的体验。

  让学生画平行线和垂线不单是操作方法的教学和操作技能的培养,还是数学概念的具体应用,在应用中能加深学生对概念的认识。例如,第40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一组平行线,第43页例题要求学生想办法画两条互相垂直的线段。这两道例题都是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或垂线之后安排的,都不是叫曹指导他们怎样做,而是让学生想办法画,在画的活动中继续体会胡下岗平行、互相垂直等概念的内涵。

  3、注重知识的应用与解释,体会认识的价值。

  教材选取了大量生活的例子,让学生运用知识对相关现象作出简单的解释。如穿过马路的最短路线、怎样从大街边上把自来水引到小明家等问题,让学生带着初步形成的数学概念去观察生活,进行解释与应用,以此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还应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认知实际来组织教学活动,以体现教材的编写意图。在学习本单元内容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点、线段、射线和直线的有关特征,这些都是本单元的知识基础。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经感受了平行与垂线等现象的存在,只是这种感受是肤浅的、零散的和模糊的,是能意会而不可言谈的。因此,我们应该将充分感知平面上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认识平行线和垂线作为教学重点。此外,本单元安排了大量较为复杂的操作活动(需借助多个工具才能完成),如作图活动有画平行线和垂线等,测量活动有量出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而在此之前,学生的作图和测量机会不多,经验很少,所以,能借助直尺、三角尺等工具画平行线和垂线,能确定和测量点到直线的距离应该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需要教师加强指导和训练。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15

  设计说明

  “平行与垂直”是在学生学习了直线和角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通过具体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充分感知平行和垂直是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特殊位置关系。基于以上安排,将本课时教学设计作如下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提倡学生会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述对概念的理解,倡导学生学会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学习本课时的过程中,让学生找生活中的平行现象、垂直现象,找几何图形中的平行线、垂线等活动都是这一理念的具体体现。特别是在最后环节,通过欣赏生活中的平行与垂直,让学生体会了平行与垂直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知道了平行与垂直的重要性,更感受了数学的魅力。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将教学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探究与比较,让学生初步认识平行线和垂线;第二部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平行与垂直。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PPT课件三角尺量角器

  学生准备三角尺量角器直尺手工纸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画一画。

  (1)同学们在纸上任意画两条直线,会有哪几种情况?

  (2)教师总结同学画的各种情况,大体有以下几种:(出示课件)

  2.揭示课题。

  两条直线在同一个平面内的位置关系有以上几种情况,它们都有哪些特点呢?本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让学生发挥想象,动手画直线,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学生在动手画的过程中也感受到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探究比较,掌握特征

  1.讨论,下面的图形可以分成几类?

  (生尝试把画出的图形进行分类)

  预设学生以是否相交为标准,可能会把①、③分为一类,②、④分为一类。(图形④可暂不做纠正)

  2.小组讨论交流,探究图形特征。

  (1)明确分类标准:按两条直线“相交”或“不相交”进行分类。

  (2)重点讨论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是否相交。(直线可以向两端无限延伸,图形④中的两条直线延长后会相交)

  (3)明确分类结果。

  相交:①、③、④;

  不相交:②。

  设计意图:分类是建立概念的基础,引导学生经历分类的过程,感受相交与平行的本质区别。

  3.归纳特征,构建新知。

  (1)平行。

  ①通过同学们的探究,我们发现了在同一个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相交,另一种是不相交。在同一个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叫做平行线,也可以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板书:平行)

  ②表示方法:平行可以用符号“∥”表示。ab互相平行,记作ab,读作a平行于b

  (2)垂直。

  ①分类:把上面的图形①、③、④以“是否相交成直角”为标准再次分类。

  师:你怎么知道是否相交成直角呢?(用三角尺或量角器量一下)

  ②呈现概念:图③中两条直线相交成直角,就说这两条直线互相垂直,其中一条直线叫做另一条直线的垂线,这两条直线的交点叫做垂足。(板书:垂直)

  ③表示方法:垂直可以用符号“⊥”表示。直线ab互相垂直,记作ab,读作a垂直于b,垂足用字母“O”表示。

  4.联系实际,深化概念。

  (1)过渡:其实我们天天都在和平行与垂直打交道。你们看,书本封面相邻的两条边是互相垂直的',相对的两条边是互相平行的。

  (2)学生举例: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行或垂直的例子?找到后把你的发现告诉同组的同学。

  设计意图:让学生举例说一说生活中的平行和垂直的例子,使学生充分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从而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四年级数学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7-0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07-23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模板08-02

小学数学圆教学设计03-13

小学数学优秀教学设计04-11

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04-17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15篇11-0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2-15

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精选15篇)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