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23 16:38:47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促进我们快速成长,使教学工作更加科学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能够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成语,理解并积累严守规则,遵纪守法等方面的对句。

  2、运用已有的阅读文章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并交流自己对“人间天平”这一主题真切的感受和体会。

  3、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说出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4、能把自己经历或看到的有关规则事情如实而有条理的写下来,学会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5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成语运用、积少成多”。

  一、成语运用

  1、师讲笑话导入课题:同学们,这是亮亮给爸爸的信(投影出示)。

  我最亲密无间的爸爸:

  你好!

  最近身体是否健壮如牛,工作是否蒸蒸日上。我现在正在奋不顾身的学习。前天,老师表扬了我的丰功伟绩,我听了以后沾沾自喜。您批评我滥用成语,我以后一定前功尽弃,卷土重来。祝爸爸万古长存!你独一无二的儿子小明。

  你们是不是也能准确地运用成语呢?我就来考考大家对成语的运用能力。

  2、恢复成语原貌。

  (1)投影:读一读划线部分,你能把句中画线的部分改成成语吗?

  ◆ 于是,他在新的法令颁布之前,费尽心机,苦苦思索了好几天,终于想出了一个取得老百姓信任的好办法。( )

  ◆ 唐高宗突然间因愤怒变了脸色,准备严惩权善才。( )

  ◆ 到了豫州,他看到到处是流离失所、呻吟呼号的难民,无辜而受牵连的人极多,内心非常不安。( )

  ◆ 我高兴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连忙对这位拾到钱财不藏起来据为己有的黑大哥表示谢意。( )

  【学生自主读题,先弄清题目的要求,再读句子中画线部分的意思,理解后改写成相应的成语。】

  (2)你能运用“冥思苦想”、“勃然大怒”、“哀鸿遍野”、“拾金不昧”说话吗?

  【强调不仅能够理解成语,还要重视成语的准确应用。】

  3、选择恰当的成语,填入句子里。

  五光十色 五颜六色

  ◆ 走进花园,郁金香开得正盛,( )的花朵在阳光下显得格外艳丽

  ◆ 大厅里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艺品,( ),琳琅满目。

  滔滔不绝 夸夸其谈

  ◆ 爸爸是个足球迷,一谈起他喜爱的球队,总是( )。

  ◆ 新来的同学维克多喜欢( )。他说自己一个人曾经扑灭过一场大火,肚子一人去过很多大城市游玩,一天看完过三本小说……,可是他说的并不真实。

  【先要引导学生弄懂出示的两组成语的意思,找出每组里两个成语区别之处。比如:“五光十色” 是形容色彩鲜艳,式样繁多。而“五颜六色”是指各种颜色。夸夸其谈形容说话、写文章浮夸不切实际;滔滔不绝是褒义词,形容口才很好,说话不间断。在理解词的基础上,根据句子的意思、感情色彩、语言环境,再在提供的成语中选择恰当的一个,填入句子里。意在让学生感悟成语的特点,激发学生积累和运用词语的兴趣。】

  二、积少成多

  1、引入:同学们,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能灵活的运用所学的成语,并能把握成语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感受到成语的精炼和含义深刻。下面让我们学习一些对句,这更会让我们感受到中国语言的精炼和含义深刻。

  2、出示对句,让学生朗读。

  ☆ 有令即行,有禁即止

  ☆ 道德行为凭自律 文明规范贵坚持

  ☆ 须养成处处好风正气 方配做泱泱大国公民

  ☆ 修身治国生死无惧 敬业奉公宠辱不惊

  ☆ 车走直马走斜必依规矩 绿灯行红灯止才成方圆

  ☆ 崇尚文明充实精神生活,升华公德熏陶思想感情

  3、让学生合作交流,理解对句的意思。

  通过诵读你读懂了什么?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吗?

  【引导学生通过对严守规则,遵纪守法,讲正气,讲公德,崇尚文明,修身治国,敬业奉献等方面对句的交流。目的是增加语言积累,树立讲正气,讲公德,讲敬业奉公的精神,作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4、引导学生背诵。

  三、作业:

  请学生再搜集一些相关内容的对句,谚语。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温故而知新”中的“拓展交流” 与 “ 阅读平台”

  一、拓展交流

  1、谈话导入:同学们,本单元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公正执法,严守规则的故事,我们也从中结识了一个个主持公平正义的人物,学了本单元课文以后,谁给你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请大家读读宁宁同学的读书日记,然后说说自己的想法?(课件出示)

  三月十二日 星期一 天气:多云转晴

  学完了这单元的课文,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

  放学路上,我看着路边的车辆,眼前总浮现出课文《美丽的规则》中的所描写的场面,我现在还能背诵那句话“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平衡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马路,一边是密密麻麻的车子。”这的却是一种“最美丽的景观”,我不禁为那些遵守规则的人而感动,我想,如果每个人都这样,世界不就会变得更美好吗?

  2、分组合作交流。

  【首先在组内确定交流的重点内容是什么?然后回顾自己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他的哪些地方使你最受感动?你受到了什么教育和启发?在组织交流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密切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自己的生活和思想实际,说出自己真切的感受和体会。如果学生还愿意交流自己在其他方面的收获和心得,比如文章的表达方法,词句的理解与积累等,也是可以的。】

  3、展示交流范例。

  二、阅读平台

  1、学生自读《女儿要投诉》。

  2、指名学生朗读,并评价。

  3、让学生提出疑惑的问题。

  4、说说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女儿要投诉》讲的是“我”和读小学的五年级的女儿到一家商城的顾客投诉室投诉的事情,表现了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具有较强的法制观念和法制意识,赞扬了她的维权行为喝乐于体谅别人的精神。

  5、讨论和交流:你对这位小学生投诉的行为有什么看法?

  【让学生读出自己的感情,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

  第三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口语交际

  一、讨论案例

  一天放学后,初中生小明在校外遭到几名社会青年的勒索,他们强行将小明身上的钱抢走,并威胁小明以后每周一放学后都要交出20元钱,并不许告诉任何人,小明又气又怕,不知该怎么办……

  1、你认为小明可能会想出哪些对策?

  2、请你帮小明决定,应该选什么对策,不应该选什么对策,并分别说明理由。

  【对策:①忍气吞声,自认倒霉,第二天把钱带来;②纠集社会上的不良青年进行报复;③去敲诈小学生,搞到钱后给他们;④向老师家长反映,或向学校领导求助;⑤打“110”报警,或直接向公安部门报案;⑥在被敲诈时,实施正当防卫。

  说理:如:笫一种,这种做法是错的,因为当我们的合法权益受到非法侵害时,我们不能忍气吞声,要用法律武器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又如:笫五种,这种做法正确,因为当公民的合法财产受到非法侵害时,既不能忍气吞声,也不能自行报复,而应当及时寻求法律援助,运用法律武器来依法维护自己的合法权。】

  二、导入话题

  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怎么维护自己的权益。那么,在你的身边(学校或社会),是否有过违反法律法规的事情发生?你是否见过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你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吗?当你面对这些事情时,你的感受是什么?今天,让我们以“维权守法小卫士”为主题开一次交流会吧!板书课题。

  三、活动建议

  阅读教材中“活动建议”部分,明确本次活动的内容和要求。

  1、选择一两件你见过或经历过的与维权守法相关的事情,回忆当时的情况和自己的感受。

  2、向同学讲述时,要运用法律知识,说明人物的所作所为维护或损害了谁的什么权益;维护或违反了哪方面的法律法规。

  3、听的同学可就所讲事件,提出自己的看法或感受。

  4、大家讨论一下:怎样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个“维权守法小卫士”?

  四、活动准备

  选择一两件自己见过或经历过的与维权守法相关的事情,并回忆当时的具体情况和自己的感受。(可列出简单的提纲)

  五、进行交流

  (1) 讲述时,要运用法律知识,说明人物的所作所为维护或损害了谁的什么权益;维护或违反哪些方面的法律法规。

  (2) 听了别人所讲的事情后,要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身边(学校或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以及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从而增强法规、法制观念、自觉维权守法,提高口语交际的能力。】

  六、进行活动评价。

  (1) 评价的`要求。

  ①讲述的内容是否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交代清楚;讲述的感受是否真实可信。

  ②交流时是否提出有法律的依据的见解,并是否用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2) 进行评价。

  【小组成员要有分工,按秩序人人参与,人人评价。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评价,看小组代表讲述的内容是否完整,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否交代清楚,讲述的感受是否真实可信;交流时是否能提出有法律的依据的见解,并是否能用简单的事例加以说明。】

  七、拓展交流,深化交流主题。

  怎样在保障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做一个“维权守法小卫士”?

  (学习法律知识是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需要。维护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是法律赋予公民的权利,要运用好这个权利,只有学法懂法,才能认清和揭露违法犯罪行为。遵纪守法,学法护法是一种被人们公认的美德。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校有校纪,遵纪是守法的基础,青少年时代是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黄金时代,我们青少年学生要认真学习《学生守则》、遵守校纪校规,遵纪守法,严以律己,从小事做起,从自己做起,自强、自尊、自重、自爱,争当一个文明的新时代青少年。)

  第四、五课时

  教学重点:

  1、积累成语和对句。

  2、能围绕一个主题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教学难点:

  能够有顺序的、语言具体的围绕主题写一件事。

  教学内容:习作

  一、引入主题,明确习作要求

  1、上节的口语交际“维权守法小卫士”,你一定很受启发吧!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身边(学校或社会),违反法律法规、侵害公民权益的事情以及见过或经历过维权守法的事情以及感受吧!

  2、让学生阅读习作要求:

  课件出示本次习作的具体要求。

  ⑴、所写的一件事必须与规则有关,要表明与什么规则有关,这个规则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⑵写清楚这件事是怎么发生的,相关的人都做了什么。

  ⑶习作要写得真实而有条理,要如实的描述出自己的感受和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⑷在习作之前要列一个简要的提纲。习作之后要认真自我修改,还可以同学交换习作,互相修改。

  二、启发习作内容,感悟习作方法

  1、让学生说一说,想写身边的哪件事,为什么要写这件事。

  2、有位同学也写了有关规则与维权的一件事,请你们读一读,评一评。

  出示范文:

  3、引导学生欣赏评价例文。

  【习作的赏析、交流、评价,是习作训练的一次良好的语言训练。教师要引导学生在佳作赏析中,通过对话交流,点拨写作方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表达能力,达到听说读写综合发展,习作与口语交际双赢的目的。】

  三、让学生写一段精彩的片断。交流片断,并评议。

  四、以“规则”为话题写一篇习作,题目自拟。

  (写好后,学生自读自改。)

  五、交流、评改。

  1、集体评议一篇作文。

  评议要点:

  ①题目是否新颖。

  ② 叙述的事件是否真实,表达的是否完整(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③是否描述了自己的感受或是别人对这件事的看法。

  ④语句方面是否表达准确、具体。

  2、小组互评。

  3、展示最佳作品。教学后记: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会用“无……不……”“无不”等词语造句。

  2、认识文章的中心句,理解课文重点句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4、欣赏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花影,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文章的中心句,体会作者对夹竹桃的喜爱的原因。。

  2、通过朗读、重点体会第四节描写夹竹桃可贵韧性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认识两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初读课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初步感知夹竹桃的可贵韧性和动人花影,体味作者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出示夹竹桃图片。同学们,你们认识这种植物吗?在生活中见过吗?你对它了解多少呢?出示介绍夹竹桃的文字,强调夹竹桃的花期有4-12个月。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著名学者季羡林先生笔下的《夹竹桃》。板题及作者名。齐读题目。

  3、认识作者季羡林先生:北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士,中国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

  二、 自读课文:

  1、请同学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理解的词句可以做下记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两行词语:融洽 花团锦簇 榆叶梅 鸡冠花 江西腊 玉簪花

  叶影参差 花影迷离 荇藻 微风乍起 叶影吹动

  先指名读好第一行,再指名读好第二行,并齐读。

  2)检查课文:

  师过渡:夹竹桃不是名贵的花,也不是最美的花,那季羡林先生为什么要写它呢?

  A指名读第一段

  说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板:值得留恋和回忆 齐读第一段

  B那夹竹桃究竟有何值得留恋回忆呢?指名读第二段。理解“融洽”一词。

  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夹竹桃开花的景象十分奇妙有趣。板:开花景象奇妙有趣

  齐读第二段。

  C过渡:作者说“我们家里一向是喜欢花的,虽然没有什么非常名贵的花,但是常见的花却是应有尽有。”指名读第三段。分季节看图,春天:迎春花、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花团锦簇)夏天: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夜来香等等(满院生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秋天:玉簪花、菊花。出示“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开出黄色的小花,报告春的消息。以后接着来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叶梅、丁香等等,院子里开得花团锦簇。到了夏天,更是满院生辉。凤仙花、石竹花、鸡冠花、五色梅、江西腊等等,五彩缤纷,美不胜收。夜来香的香气熏透了整个的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时候也不会忘记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带来凄清的寒意,菊花则在秋风中怒放。一年三季,花开花落,万紫千红。”指名读,再齐读。

  D看来作者家种常见的花真是应有尽有啊!那么在万花丛中夹竹桃又是怎样的呢?指名读第四段。出示“在和煦的`春风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茂盛的时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别衰败的时候,无日不迎风吐艳。从春天一直到秋天,从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无不奉陪。这一点韧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来,不是显得非常可贵吗?”指名读,读了这段话你知道了夹竹桃开花是怎样的?板:韧性可贵

  E师: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这些。指名读第五段。

  出示:“但是,夹竹桃的妙处还不止于此。我特别喜欢月光下的夹竹桃。你站在它下面,花朵是一团模糊;但是香气却毫不含糊,浓浓烈烈地从花枝上袭了下来。它把影子投到墙上,叶影参差,花影迷离,可以引起我许多幻想。”指名读。查字典理解“叶影参差”。齐读。

  出示:“我幻想它是地图,它居然就是地图了。这一堆影子是亚洲,那一堆影子是非洲,中间空白的地方是大海。碰巧有几只小虫子爬过,这就是远渡重洋的海轮。我幻想它是水中的荇藻,我眼前就真的展现出一个小池塘。夜蛾飞过,映在墙上的影子就是游鱼。我幻想它是一幅墨竹,我就真看到一幅画。微风乍起,叶影吹动,这一幅画竟变成活画了。”

  指名读读,说说作者把月光下的夹竹桃花影幻想成了什么?再分“地图”、“荇藻”、“一幅墨竹画”来读句子。理解“荇藻、微风乍起”最后说说这段话主要讲了什么?板:引发幻想

  是啊,这么神秘又美丽的夹竹桃能不让人喜爱吗?齐读这一段。

  F齐读第六段。板:爱上夹竹桃

  三、理清课文层次。

  按板书分段。一、(1)二、(2)三、(3-5)四、(6)

  四、总结。

  今天,我们一起随季羡林先生观赏了他家里具有可贵的韧性,又能引发人无穷幻想的夹竹桃,相信同学们获益不少。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课后寻找夹竹桃,观察一下。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3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把握课文重点,总结出主要描写对象豪猪的特点。

  2、品味文章对豪猪特性的精炼传神的描写;体会作者调侃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义。

  3、认识生物进化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客观存在,懂得贪图安逸,不思进取必将走向衰亡的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总结豪猪的特点,体会精炼传神的语言。

  2、难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领悟关于人类生存的启示。

  三、教学方法

  朗读、探究、讨论、联想法。

  四、教学手段

  多媒体

  五、课前准备

  搜集关于绅士的资料,加深认识理解。

  六、教学过程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窈窕绅士》剧情:

  谈谈你对绅士的认识?风度翩翩、温文尔雅、潇洒悠闲……在森林中也有这样一位野兽绅士,让我们走进茅盾的《森林中的绅士》,去一睹它的庐山真面目。

  2、整体感知

  ①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描绘这位绅士的外貌。(出示豪猪图片)

  一张方正而持重的脸,鼻子比较脆弱,头部、背部、尾巴上都长着钢针似的刺毛,还有一根不太长然而还强壮有力的尾巴,矮胖胖的四足兽。

  ②它最主要的特征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满身钢针似的刺毛。

  刺毛的作用在于;

  (1)可以与同伴保持相当的距离;

  (2)当它从高处跌落,可以保护身体不受损害;

  (3)落水时,可以起到救生衣的作用;

  (4)是绝妙的自卫武器。

  ③是什么原因让如此形象的豪猪称为“绅士”呢?

  (说明:抓住豪猪与绅士外在形象上的不似,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同时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引导学生体会精炼传神的描写)

  例:①它的潇洒悠闲,实在也到了殊堪钦佩的地步:可以在一些滋味不坏的灌木丛中玩上一个整天,很有教养似地边走边哼,逍遥自得,无所用心,宛然是一位乐天派。

  突出表现了豪猪的生活方式悠闲自在,逍遥自得,颇具绅士风度。

  ②它躺在树枝间,从容自在地啃着树皮,啃地倦了,就打个瞌睡;要是睡中一个不小心倒栽下来,那也不要紧,它那件特别的长毛大衣会保护它的尊躯。

  能吃能睡,甚至边吃边睡,吃、睡均从容不迫,豪猪的憨态跃然纸上。

  结合文中语句归纳以下内容:

  本文从待人接物的方式、对敌人的战术和独自的无病呻吟等几方面突出表现了它的绅士风度。豪猪的待人接物很有分寸,始终保持距离。豪猪长得和蔼可亲,潇洒悠闲,很有教养似的边走边哼。豪猪的.日常起居,活动范围不出三四里地。从树上倒栽下来,也很从容。受到攻击时,仍不失绅士风度。豪猪的无病呻吟是玩玩的,是无目的的安安逸逸。

  3、深入探究

  ①森林中的绅士豪猪,代表了怎样的一种生活方式,为什么作者说这种生活方式叫人看了心寒?

  懒散悠闲(潇洒悠闲、逍遥自得、镇定自若懒散、无所用心、不思进取、得过且过、缺乏危机意识)

  结合以上加点词语体会作者调侃的语言中蕴含的深刻意义。(如文中的它永远踱着方步,从容不迫,不慌不忙,潇洒悠闲,即使面对敌人的进攻和围困也处变不惊,从容应对换个角度其实是得过且过、缺乏危机意识)

  在生物进化优胜劣汰是客观存在,如果生物自身不能更好地适应环境,一味地逍遥自得,无所用心,面对天敌只能消极地挨打,就必然影响其生存能力,即使没有大的地质变迁、天敌的攻击,最终也必然会导致其自身器官机能的退化,避免不了灭绝的境地。从豪猪的特性延伸到人类,不也是同样的命运吗?因此,作者对豪猪那种太懒散而悠闲的生活方式是不满的。

  ②文章把豪猪比作绅士,仅仅就是为了写豪猪吗?

  补充;

  A、现代散文重在表达作家对人生的一种感悟。所谓感是说作家由某一眼前物或某一身边事发生了某种亲切的感受,或触发了某种潜在的感情。所谓悟,是从中悟出某种人生的真谛和哲理。这里,眼前物、身边事是实,而人生的感悟就是虚。

  B、这篇文章写于20世纪40年代

  C、绅士是指旧时地方上有势力、有功名的人,一般是地主或退职官僚。

  作者称豪猪是森林中的绅士,是因为豪猪与现实中的绅士有很多相似之处。学生在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应该从文中寻找出这些相似之处,体会作者对现实中的绅士的态度,明确豪猪的生活方式其实就是作者所担忧的某些人的一种生活状态。作者的用意在于提醒艰苦年代的人们不要像豪猪那样生活,否则也有绝种之忧。

  ③学完本文后,由豪猪的命运你还会联想到什么?(言之有理即可)

  作业:材料探究

  美国康奈尔大学作过一次有名的实验。经过精心策划安排,他们把一只青蛙冷不防丢进煮沸的油锅里,这只反应灵敏的青蛙在千钧一发的生死关头,用尽全力跃出了那势必使它葬身的滚滚油锅,跳到地面安然逃生。

  隔半小时,他们使用一个同样大小的铁锅,这一回在锅里放满冷水,然后把那只死里逃生的青蛙放在锅里。这只青蛙在水里不时地来回游动。接着,实验人员偷偷在锅底下用炭火慢慢加热。

  青蛙不知究竟,仍然在微温的水中享受温暖,等它开始意识到锅中的水温已经使它熬受不住,必须奋力跳出才能活命时,一切为时太晚。它欲试乏力,全身瘫痪,呆呆地躺在水里,终致葬身在铁锅里面。

  阅读以上材料,并联系本文豪猪的生活方式,结合自己或社会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想。

  (说明:此题意在引发学生思考自己所处社会生活对人的要求,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小结:从容持重、雍容大度的绅士是令人景仰的,处变不惊、潇洒悠闲的绅士风度是令人羡慕的。然而,作者通过对森林绅士豪猪生活方式的描写及其种族命运的揭示,让我们看到了隐藏在这种典型的绅士式的生活方式后面的巨大忧患:过度的懒散悠闲最终必将导致种族灭绝的悲惨结局!让我们学会居安思危!

  板书:

  森林中的绅士

  茅盾

  豪猪安逸、不思进取濒临灭绝

  绅士叫人心寒启示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4

  一、训练要求: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 三课时

  三、重点难点:

  1、读写重点:

  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方法。

  2、难点释疑:

  “被捕”这一段,通过正面和侧面的描写,表现了李大钊崇高的共产主义精神。“被审”这一段,通过李大钊同志的衣着、眼镜、头发和神态,含蓄地表现了李大钊同志伟大的胸怀。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这篇课文是谁回忆谁?

  3、为什么“回忆”前要加“十六年前”呢?(“十六年前的回忆”即回忆十六年前。)

  4、简介时代前景及作者。

  二、初读课文,交流自学情况。

  1、注意多音字。(待、夹)

  2、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幼稚:这里形容因年纪小,缺乏经验,考虑问题比较简单。

  娱乐:本课指使人快乐。

  轻易:本课指随随便便。

  沉重:本文指“重”的意思。

  三、默读课文,思考。

  1、作者回忆的是一件什么事?重点回忆了哪几方面?

  (重点回忆“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

  2、理清文章的脉络。

  请按照“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被害”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说说每段大意。

  全文分四段。

  第一段(1-7小节)写李大钊被捕前在局势十分危急的情况下仍然坚持革命工作。

  第二段(8-18小节)写李大钊同志不幸被捕。

  第三段(19-29小节)写李大钊在法庭上异常坚定、沉着。

  第四段(30-33小节)写全家人得知李大钊被害的消息后,无比悲痛的情形。

  四、读课文第一段,讨论。

  1、课文第1小节是记什么时候的?从全文看,这一小节是什么叙述方法?为什么用这种叙述方法?

  (第1小节是李大钊被害十六年之后的叙述,用倒叙的方法,因为课文是十六年前的回忆。)

  2、第1小节告诉我们什么?

  (李大钊遇害是1927年4月28日,距写文章时已有16年了,作者深深地怀念着她的父亲李大钊同志。)

  3、请再读课文,比较一下,那年春天,父亲的态度与平日有什么不同?父亲态度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①早出晚归与平常不同;②整理书籍和文件,烧书和有字的纸片;③含糊地回答我的问题。)

  (局势越来越严重,工友阎振三被捕。)

  4、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劝李大钊离开北京,李大钊是怎么说的?找出这句话,读一读,从这句话里可以看出什么?

  (从李大钊对局势有清醒的誝,对坚持斗争有危险性有充分的估计,局势越紧张,他越紧张工作,不肯离开,可以看出李大钊对革命事业高风亮节的负责精神,置个人安危于度外的大无畏气慨。)

  五、小结。

  第二课时

  一、学习第二段,思考并讨论。

  1、这一段写哪一天的事?什么事?

  (1927年4月26日,李大钊不幸被捕。)

  2、在这样的时候,李大钊,“我”和敌人的态度各有什么不同?从文中有关语句读一读,并议一议。

  3、从这可以看出李大钊是一个怎样的人?

  (临危不惧、大义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气慨和对敌人的无比蔑视。)

  4、指导有感情朗读这段课文。读出“我的惊慌,李大钊的沉着冷静和对敌人的蔑视的感情。读出表现敌人的凶暴的语气。

  5、小结。

  这一段讲李大钊被捕的经过,着重描述了李大钊同志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的精神和坚贞不屈、大义凛然的英雄气慨。

  二、学习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我在法庭上看到父亲是什么样的?有关句子读一读,并说说这些外貌的描写说明了什么?

  (李大钊由于不屈服,已受过酷刑折磨。即使李大钊受过酷刑,仍保持着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人民深沉的爱。)

  2、李大钊对亲人的哭声和喊声有什么表示?他为什么会这样?

  (只是瞅了瞅,没对我们说一句话。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

  (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僱,所以不但在敌人的严刑拷打下毫不动摇,而且也不应亲人的喊声、哭声而忧伤;相反地,他要用“安定”、“沉着”影响亲人,使他们化悲痛为力量。)

  3、我在法庭上为什么表现得机智勇敢?

  (李大钊同志平时对“我”的教育和熏陶,“我”看到父亲被捕和在法庭上的表现,“我”从父亲那儿吸取了无穷的力量。)

  4、小结。

  这一段写李大钊在法庭上的表现,面对凶残的敌人,李大钊脸上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表现了李大钊身陷囹圄,但对革命事业仍然充满必胜的信心的那种伟大情怀。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段。

  1、这一段写全家人听到父亲被害的噩耗后悲痛万分的情形。画出描写全家人悲痛的句子,想想这些句子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母亲说“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中的“记住”包含有哪几方面的意思?

  (怀念亲人、憎恨敌人、报仇雪恨)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

  4、小结。

  这一段着重描述了“我”和母亲悲痛欲绝的情感和母女俩饱含着强烈爱与憎的对话,以表现他们对敌人无比仇恨,要铭记这难忘日子的誓言,计还血债的决心和对亲人深深怀念的情感。

  二、总结全文。

  1、讨论文章的中心。

  (通过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法庭上和敌人作斗争的情景,赞扬了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精神。)

  2、讨论文章的写法。

  ⑴什么是照应?(在一篇文章里,有的内容前面提到了,后面再交代一下,这种写法叫“照应”。有了照应,容易把事情说得更加清楚,使文章前后联系得更加紧密,要注意,前后照应,中间在时间上或事物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有一定的间隔。)

  ⑵讨论课外练习题3,找出相应的照应句。

  ①母亲醒过来了,她低声问我:“昨天是几号?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我低声对母亲说:“妈,昨天是4月28日。”

  ②后来听母亲说,军阀张作霖要派人来检查。为了避免党组织被破坏,父亲只好把一些书籍和文件烧掉。

  ③在军警中间,我发现了前几天被捕的工友阎振三。

  3、课文前后照应,都是为了表现什么?

  (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坚贞不屈,勇于献身的高贵品质。)

  《十六年前的回忆》教学设计

  作者:陆星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回忆录,是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1943年写的,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十六周年所以题目为《十六年前的回忆》。这篇文章是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好教材。文章开头提出十六年前的1927年4月28日是父亲的被难日,结尾又强调母亲嘱咐自己要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这样首尾呼应,充分显示了敌人的凶残和革命者的英勇。

  学情分析:

  对于李大钊,部分学生有所了解。学习本文,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并适当展开讨论,使学生深入体会李大钊同志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在敌人面前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思想内容,了解李大钊同志在被捕前、被捕后与敌人作斗争的事迹,受到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

  2、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写法以及这种写法的好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深入领会描写李大钊同志革命精神的重点词句。

  2、深入体会课文前后照应的写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

  2、读课文,初知全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明确学习目的

  1、默看导读,明确要求

  2、导入课题

  毛主席在“咏梅”词中,赞颂了梅花顽强不屈的斗争精神。梅花的品格在无数革命者身上得到具体体现。李大钊同志就是其中的一个,为了革命,他不谓艰险,面对敌人,他大义凛然,表现了革命者无所畏惧的崇高品德。

  本课是革命先驱李大钊烈士的女儿李星华在1943年写的,这年正值李大钊同志遇难16周年——李大钊烈士牺牲于1927年,所以文章题目叫《十六年前的回忆》。李大钊的女儿李星华同志,在父亲遇难十六周年所写的回忆录中,把我们带到那腥风血雨的年代。

  3、简介背景

  1927年,军阀张作霖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率兵进关,占领河北、山东等地,以武力威胁正在胜利北阀的国民革命军,还下令通缉在北京坚持革命斗争的李大钊同志,但李大钊同志毫不畏惧,在极端危险的情况下仍然留在北京从事革命工作。1927年4月9日被张作霖逮捕,受尽酷刑,始终坚贞不屈,在狱中继续领导党的工作,4月28日被敌人绞死。

  二、初读课文,思考:

  1、自读课文,让作者永远忘不了的是哪一天?为什么永远忘不了?

  2、本文介绍了谁的什么事?(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被捕后与敌人斗争的事迹)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自学生字词,有不会的地方查字典。

  1、读准字音。

  2、记清字形

  3、理解字意

  军阀:指旧中国拥有武装部队,霸占一方,自成一派的人。

  儿童娱乐场:相当于现在的儿童乐园之类。

  僻静:偏僻安静。

  恐怖:惊慌、害怕。

  宪兵:旧社会反动派用来镇压人民的军队。

  苦刑:使人非常痛苦的刑罚。

  押:暂时把人扣留,不准自由行动。

  绞刑:死刑的一种,用生字勒死。

  四、巩固练习

  1、抽读生字卡,口头组词语。

  2、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讲读课文,进一步理解内容

  2、朗读全文,能回答课后练习题1

  教学过程:

  一、学习被捕前部分

  1、轻声读这一部分:

  2、讨论:

  (1)“那年春天”指的是哪一年春天?这句话在这里有什么作用?

  (承接第一节,引起下文的回忆)

  (2)李大钊被捕之前局势非常危急表现在哪些地方?

  (1、烧掉文件书籍;2、张作霖要派人搜查;3、工友阎振三突然被捕)

  (3)李大钊同志是怎样对待这严重的局势的?按以下要求从文中找出句子:

  1、李大钊同志夜以继日地为革命忘我地工作。

  2、李大钊同志不顾个人安危,一心只想到革命工作。

  3、李大钊同志为了革命事业,把个人生死置之度外。

  二、学习被捕时部分

  1、说说文中哪几个自然段是写李大钊被捕经过的。

  2、思考:

  (1)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李大钊同志被捕时的紧张气氛?

  (2)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我”的惊恐?

  (3)文中哪些词语写出了敌人的凶残?

  (4)文中哪些词语写出李大钊同志的沉着和对敌人的蔑视?

  3、小结

  三、学习被捕后部分

  1、带着以下问题自学这一部分

  (1)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外貌。

  (2)用“~~~~”画出在法庭上李大钊同志的神态。

  2、思考讨论:

  (1)“我”在法庭上见到父亲是,父亲是什么样子的?他说明了什么?

  “没戴眼镜,乱蓬蓬的头发”——李大钊经受敌人的残酷折磨。

  “平静而慈祥的脸”——说明父亲对敌人的无所畏惧和对亲人的爱。

  (2)李大钊在法庭上见到妻子和孩子都被捕了,但他“脸上的表情非常安定,非常沉着”说明了什么?

  (一方面说明李大钊对亲人被捕早已预料,更重要的说明了他对革命事业的爱,超过了对亲人的爱,正是对革命事业的无比热爱,使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这种力量就是“他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心”,这种力量支持着李大钊同志跟敌人斗争,使他表现的无比坚强、沉着。)

  (3)说说“安定”“沉着”这两个词在课文中的意思。

  (1、“安定”——不动摇。文中表现出李大钊不为私情所动摇。

  (2、“沉着“——从容镇定、不慌不忙,文中表现出李大钊同志在法庭上无所畏惧、镇定自若。

  四、巩固练习

  1、说说每一部分都讲了哪些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三课时

  一、学习第四部分

  (1)轻声读

  (2)语言练习

  (3)画出文中写李大钊同志被害后,全家无比悲痛的句子。

  (4)“记住,昨天是你爹被害的日子”,昨天是四月二十八“这两句表达了母子俩什么样的感情?

  (未在悲痛中倒下,不会忘记敌人欠下的血债,要问反动派讨还血债,继承先烈的遗忘革命到底)

  (5)最后三段与开头有和关系?(前后照应,首尾连贯)

  二、总结课文

  1、李大钊同志被捕前到被害时的表现是怎样的?

  2、通过李大钊的表现,反映了李大钊具有什么样的精神品质?

  a)对亲人充满慈爱。

  b)对革命事业无限忠诚。

  c)对敌人顽强斗争、坚贞不屈。

  3、读完课文,你受到哪些教育?

  (1)革命先烈英勇献身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2)继承革命先烈的遗志,完成未完成的事业,做革命事业的接班人。

  三、巩固练习

  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板书设计永远忘不了父亲被难日

  局势严重

  工作紧张

  十六年前的回忆

  不慌不忙

  保持严峻

  平静慈祥

  安定沉着

  记住父亲被害的日子

  乐余中心小学教育平台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5

  学习目标:

  1.交流对学过的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也可以交流学习了本组课文,在写作表达方面有哪些收获。

  2.熟读并背诵名言,养成积累的习惯。

  3.读懂成语故事《邯郸学步》,理解成语的寓意。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1.重新阅读本组几篇课文。

  2.查阅、搜集资料,了解“日积月累”中六句名言的出处、作者和含义。

  3.阅读成语故事书。

  教学过程:

  交流平台

  一、谈话导入。阅读同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那么这些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二、体会范例。结合《桃花心木》,理解如何才能读懂课文,形成自己的独特见解。

  三、迁移练习。各自找一找本组课文或以前学过的课文,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对学过的某篇课文的.理解和感受,说说自己的见解是怎么获得的,是如何加深的。

  四、拓展练习。结合自己读过的文章,想一想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是怎样获得的,是怎样加深的;在写作中尝试运用本组课文在表达感悟方面的写作方法。

  日积月累

  一、各自读一读,想一想这些名言的意思。

  二、小组内互相说说这些名言的意思。

  三、全班交流,对这6句名言含义的理解;理解不清楚的地方,教师及时讲解。

  四、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背诵名言。

  五、当堂检查背诵情况

  六、拓展。你还知道哪些文言文中名言警句。

  成语故事

  一、读故事,讲讲故事的内容。

  二、悟寓意,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

  三、想生活,谈谈现实生活、学习中有没有邯郸学步的人和事。

  四、拓展阅读,推荐《东施效颦》和《蜥蜴失策》两篇文章,供学生阅读。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6

  [教学目标 ]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雪松在逆境中得以生存的原因。

  3、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鼓励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

  4、通过雪松这一形象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悟既要敢于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多媒体课件

  [课前活动]

  1、猜谜。

  2、过渡:猜谜语还是比较简单的,同学们经过思考,大都能揭开谜底。但世界上也有许多谜却并不那么容易解开。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在加拿大魁北克的一个山谷中就有一个谜,(板书:山谷中的谜)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呢?(板书:底)

  2、今天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山谷中的谜底》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快速地阅读课文,说说这山谷中的谜是什么?谜底又是什么?

  2、学生读。

  3、交流。

  ⑴山谷中的谜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图)

  ⑵认识松、柏、柘、女贞以及山谷

  (3)谜底又是什么呢?

  指名说(出示谜底)

  三、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1、山谷中的谜我们知道了,谜底也揭开了,但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2、认识雪松的本领。

  3、探讨弯曲是不是懦弱的表现,正确认识弯曲。

  (1)仔细读课文第三小节,找出能说明雪松弯曲不是懦弱表现的`词句,并标注阅读体会。

  (2)全班交流

  (3)从雪松身上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四、联系生活,学会“弯曲”

  1、出示启示之一“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要向雪松一样学会弯曲,以求的反弹的机会。” 其实对于像雪松这样的弯曲,在很多的故事中,很多的人身上都发生过,谁能举些例子说明?

  2、学生交流

  3、教师补充文本资料《卧薪尝胆》

  4、出示启示之二:“弯曲不是屈服与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教师补充资料《马嘉鱼的悲哀》学生阅读并完成对资料空白的补充。

  5、再读启示,情感深化。

  6、对于这种充满智慧的弯曲,我们的古人早已心神领悟,在很多的成语中都浓缩着这种思想与精神,多媒体课件展示:

  7、师:古往今来,从自然界到人类,像雪松这样弯曲的例子还真不少!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了(齐读最后一句话)。

  五、教师小结:

  同学们,坚持固然可敬,退让亦是良策。弯曲不是低头,是为了重新开始;弯曲不是懦弱,是为了生存和发展;忍辱才能负重,委屈才能求全,过硬的挺进有时会造成无限的失败,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时风平浪静,在人生的道路上,让我们永远记住这样的人生哲言:(齐:有时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面对外界的压力,我们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要向雪松一样学会弯曲,以求的反弹的机会。)记住,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更要做生活的智者。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7

  目标预设: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两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品味,体会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色。

  课前预习:

  1、自学本课的生字,通过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熟练地朗读课文。

  3、搜集图片、查阅文字资料了解三亚的概况。

  课程实施:

  一、知识链接,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知道地处我国最南端的城市是哪一座吗?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三亚)

  2、通过课前预习,相信同学们对三亚都有了些了解,谁来简单地介绍一下三亚。

  指名学生简单介绍

  3、教师小结揭题:三亚是祖国南海一颗璀璨的明珠,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登上时空飞车,跟随作者到祖国的南疆海南省的三亚市,去欣赏那里浓浓的热带风情和那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

  (板书:落日)

  二、品读词句,潜心感悟

  (一)品味浓浓的热带风情

  过渡:去过三亚的人多说三亚美,三亚美在哪儿呢?孩子们,让我们一起轻声读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用我们的慧眼去找找三亚的美。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找出作者所描写的三亚景物。

  2、随意指名说说三亚美在哪儿,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出示:

  (蓝透了)的海水(低翔)的白鸥(洁白)的翅尖

  (挺拔俊秀)的椰子树(碧玉般)的树冠(玉屑银末般)的细沙

  3、指导读好这组词语

  过渡: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读这段话,一边听一边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

  4、师在优美轻柔的音乐中倾情朗读。

  5、学生在音乐声中交流自己的所思所想。

  (如:我仿佛看见了金色的阳光洒在海面上,波光粼粼,我仿佛听见了海鸥欢快的鸣叫声。走在沙滩上,脚下软绵绵的,玉屑银末般的细沙挤进我的脚丫,痒痒的。

  我看到了太阳照着白鸥,白鸥的翅尖都变成金色的了,一群小朋友在沙滩上堆起了沙房子。我看见了一棵又一棵结着椰子的椰子树,听见了渔船上飘荡的渔歌)

  6、指导朗读:听了同学们优美的描述,老师也完全沉醉于三亚那迷人的热带风情之中了,就让我们把这份赞叹、这份喜爱融入于朗读中吧。

  7、小结过渡:蓝蓝的海,蓝蓝的天,白如雪的海鸥绕着你低低地飞,脱下鞋袜,踩在那柔柔的、细细的、玉屑银末般的沙子上,感受三亚迷人的热带风情,那是多么惬意啊,在这样的地方看落日,可真有诗意呀!(板书:真有诗意),难怪作者会说在三亚看落日滑落的景象是美妙绝伦的。(板书:美妙绝伦)下面我们一起去欣赏那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

  (二)感悟美妙绝伦的落日景象

  1、师:在作者的眼里三亚的落日像什么呢?请大家仔细阅读第三、四自然段,完成填空。出示:三亚的落日一会儿像,一会儿像,一会儿像。

  2、学生朗读后交流,教师相机板书:孩童大红灯笼跳水员

  3、师:是呀!三亚的落日是善变的,相比较而言,你更喜欢它像什么呢?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读、想想、品品。

  4、全班交流。

  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孩童的时候,相机出示语段:

  它(歪)着(红扑扑)的脸蛋,毫无倦态,(潇潇洒洒)地从身上(抖落)下赤朱丹彤,在大海上(溅出)无数夺目的亮点。于是,天和海都被它的笑颜感染了,金红一色,热烈一片。

  (1)指名填空,在学生回答的同时教师用红粉笔写上文字。

  (2)引导感悟:歪着红扑扑的脸,没有一丝的疲倦,还在潇洒的抖动,这说的分明就是一个孩子呀!读读这些词,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孩子?

  (3)指名回答:我仿佛看到了。

  (4)指导朗读:我们真得感谢作者的神来之笔,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如孩童般快乐的落日。孩子的灵动可以感染一切,三亚的落日也像孩子般用它的热情感染了大海,金红一色,热烈一片,读出这种快乐和热烈。

  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大红灯笼的时候,相机出示语段:

  夕阳也渐渐地收敛了光芒,变得温和起来,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悬(浮)在海与天的边缘。兴许是悬得太久的缘故,只见它慢慢地下沉(下落),刚一挨(碰)到海面,又平稳地停住了。

  (1)指名读(不要读括号里的词),说说在这段话里,作者把三亚落日比作了什么?

  (2)小声读,请注意文中带点的字,如果换成括号里的字,有什么不一样?

  (3)学生交流,师相机点拨字词间的区别。

  (4)小结:同学们的分析得真深刻,体验得很到位。这就是作者用词巧妙之处,每用一词都是十分讲究。给读者以无限的品味。结合刚才的理解,让我们再来读读这段话。

  学生交流到喜欢落日像跳水员的时候,相机出示一组语段:

  A.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落下去了。

  B.我瞪大双眼正在欣赏着,突然那落日颤动了两下,最后像跳水员那样,以一个轻快、敏捷的弹跳,再以一个悄然无声、水波不惊的`优美姿势入了水,向人们道了再见。

  (1)分组读两个句子,说说哪句话好?好在哪里?

  (2)指名说。

  (第二句把夕阳完全落下去的情景写得十分细致,而且写活了,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3)齐读第二句话。

  (4)我为什么要瞪大双眼欣赏落日呢?说明了什么?

  (突出我对落日景象的赞赏和惊叹,同时也从侧面突出了落日的美妙绝伦。)

  (5)是啊,落日的美景让所有的人都为之惊叹,让我们再好好的读出落日的美妙吧!

  5、师:三亚的美景带给了我们无穷的遐想,让我们把这美妙的瞬间永远定格在脑海中吧!请同学们选择你最喜欢的地方美美的背诵下来,好吗?

  三、总结课文,升华情感

  1、作者以诗一般的语言描绘了三亚落日的美丽景象,包含着作者对这自然景观的喜爱和赞美。多美的景象啊!面对此情此景,万语千言,只有一声感慨。出示:哦,这就是三亚的落日!

  2、指导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优美的音乐响起,伴着海浪涌过的涛声,海鸥的鸣叫声。

  3、同学们,在我们生活的周围,其实也不乏美景,让我们用自己智慧的双眼去发现吧!别忘了把你喜欢的美景描绘下来,用文字行,用画笔也行,好吗?

  四、拓展延伸,积淀内化

  1、阅读补充教材上巴金的作品《海上日出》。

  2、小练笔:

  大自然的景象变化万千,只要大家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仔细观察,就一定也会发现更多的美,请你观察一种自然现象,如朝霞晚霞、月圆月缺、春风春雨、雾起雾散等等,把它的变化特点写出来,题目自己定。

  板书设计:

  真有诗意!孩童

  三亚落日大红灯笼

  美妙绝伦跳水员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8

  教学内容17* 《汤姆.索亚历险记》主备人 执教者

  教学目标阅读作品梗概,浏览作品精彩片段,了解大意。

  关注人物命运,体会汤姆敢于探险、追求自由的性格特点

  激发学生阅读原著的愿望。

  教学重难点 阅读梗概和精彩片断,把握名著的内容,激发学生读外国文学作品的兴趣。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个人使用批注

  猜想激趣,导入新课

  阅读梗概,了解内容

  浏览片断,体会特点

  快速浏览课文中的精彩片段,思考:

  (1).你觉得汤姆是个怎样的孩子?哪些地方给你的.印象最深?

  (2).你认为精彩片段中哪些地方最精彩?

  2.学生自由发言,展开交流。

  四、结合疑问,激发兴趣

  1.学生自由质疑。

  2.师生解疑。

  五、课堂小结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17* 《汤姆.索亚历险记》

  情节——浪漫有趣 有惊无险 引人入胜

  语言——轻松幽默 讽刺夸张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9

  教学目标

  1.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粗犷、自然而质朴的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2.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3.激发学生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的词句。

  教学重点

  阅读课文,感受青海湖的`美。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及表达的方法,想象文中所描述的画面。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青海湖风光录像

  教学方法

  启发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性学习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导语:我国地域辽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在我国青藏高原的青海省东北部有一处令人向往的湖泊——青海湖。齐读课题《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2.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找出文中与题目照应的句子。理解“梦幻”。(因为青海湖美,作者欣赏过后,有如在梦境中的感受。

  2.默读交流,文中分几个方面表现青海湖的美?

  3.师生交流板书:湖水清,环境美,鸟多。

  4.师指导学生理清课文段落,写出段意。

  三、熟读课文,质疑问难。

  1.通读全文,你有哪些不理解的词句?

  2.师生互相交流解答问题。

  四、小结

  师:我们了解到作者从三个方面来介绍青海湖的美。

  第二课时

  一、谈话导入。

  青海湖是祖国大地上最大的内陆湖,也是一个咸水湖。它四面环山,景色奇特。这节课我们去领略青海湖的风光。

  二、学习全文,想象品味。

  1.分组研读,协作讨论。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组织小组学习,要求找到有关句子。

  读读想想,从那些描写中读到了美?为什么?

  师巡回指导,随机参与学生的讨论。

  2.课堂交流,汇报学习成果。

  3.朗读体味,想象描画。

  (1)学生再次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描写青海湖美的句子,练习朗读,读出自己的感受。

  A.小组为单位练习朗读,看谁读得最美。

  B.学生自主选择,自由读给全班听,师生评议。

  (2)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描绘一张青海湖的风景画,要求画出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处景色。

  A.学生自己作画。

  B.展示作品,并配以解说词。

  (3)欣赏青海湖风光录像。

  三、总结升华,迁移增效。

  1.假如你正面对青海湖,你会对它说什么?

  2.作者写青海湖美,表达的目的是什么?

  板书设计: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湖 水 蓝

  环 境 美

  青海湖鸟(世界)如梦境

  鱼(天堂)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难点:抓住重点语句,理解为人民服务的道理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

  一、揭题

  1.介绍什么事演讲词的特点。

  2.课件出示毛泽东题词:为人民服务3.介绍毛泽东和张思德。

  二、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思考:演讲的听众是谁?毛泽东同志的这个讲话围绕什么中心讲?分几层意思讲?每层意思是什么?

  分五层讲;意思分别是:

  指出我们的队伍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张思德同志就是队伍中的一员。指出张思德是“为人民利益而死的”,他的死比泰山还要重。指出我们要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改正错的。

  指出为人民的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但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牺牲。号召大家追悼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同志,寄托哀思,团结起来。

  2.第一段有几句话?每句写什么?句与句之间有什么关系?有三句。分别说队伍的性质、任务、这次追悼的人物。并列关系。

  三、学习第二段。

  1、中心句: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

  2、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句进行论述的?先引用司马迁的话做论据,再具体讲什么样人的死毫无意义,什么样的人死得有价值。最后肯定张思德的死比泰山还要重。

  3、你怎样理解司马迁的话?“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句话的意思是人总是要死的.,有的人的死比泰山还重,有的人的死比鸿毛还轻。

  小结:这一段是讲革命者对生死的看法,人要死得有意义、有价值,揭示了革命的人生观。

  四、学习第三段。

  1、这段是围绕哪句话论述的?我们为人民的利益坚持好的,为人民的利益改正错的,我们这个队伍就一定会兴旺起来。

  2、是怎样围绕这句话论述的?

  通过举例(李鼎铭提出”精兵简政“的例子)加以论述。

  3、每句说的是什么?第一句讲有了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第二句讲不管是什么人,谁向我们指出都行。第三句讲凡是符合“说得对”、“对人民有好处”这个条件,不管是谁的批评和意见,我们都要改正,都要照办。

  五、学习第四段。

  1、“共同的革命目标”是什么?解放全民族,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

  2、为实现这一革命目标应该怎样做?“不怕困难”,“不怕牺牲”,“互相爱护”

  3、各层层意

  第一层: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为了一个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但要取得全民族的解放,还要团结更多的人。

  第二层:讲怎样对待困难,要看到成绩、光明,要提高我们的勇气,不要灰心。

  第三层:讲正确对待牺牲。一是为人民利益而牺牲是“死得其所”;二是要避免不必要的牺牲。

  第四层:革命队伍的人要互相关心、爱护、帮助。

  我们“为了一个共同的革命目标,走到一起来了”这个目标是什么?为什么说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目标是彻底地、完全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因为我们的目标是为人民服务

  六、学习第六段。

  1、我们要为什么人开追悼会?(开追悼会的制度是什么?)

  不管是谁死了,只要他是做过一些的益的工作,我们都要给他送葬,开追悼会。

  2、开追悼会的意义是什么?寄托哀思,使整个人民团结起来

  3、为人民服务(毛泽东)

  演讲人:毛泽东

  听众:根据地军民

  背景:张思德为革命牺牲,送葬的追悼会。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理解“荡然无存、野性难驯”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学会阅读介绍科学知识文章的方法:从事实中把握知识要点,了解有关动物冬眠的知识。

  3、体会文章用词的确切与严密,体会数字在文中的作用。

  4、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初步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阅读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文章中所介绍的知识要点。

  难点:体会文章的词句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

  教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时间:2课时

  板书预设:

  把握知识要点琢磨文章词句

  什么叫冬眠?——自然现象

  冬什么时候冬眠?——漫长的严冬(低温)

  眠冬眠时的情况怎样?列数字、举例、作比较等

  什么时候结束冬眠——3月(惊蛰时节)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学习单元提示,了解动物冬眠的知识。

  教学过程:

  一、学习单元提示,揭示课题。

  1、学习提示的第1句话。

  我们在第七册第六单元《会说话的灯》、《航天飞机》等课文中已学过怎样阅读儿童科普文章,知道要想一想作者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是怎样用生动的语言来写的,还要想想这些知识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关系。今天要学的这个单元的文章也都是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在学习上有什么新要求呢?请同学们划出“学习提示”中的第一句话读读说说。

  板书:把握知识要点,琢磨文章词句。

  2、揭示课题。

  (1)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冬眠》,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科学知识?是怎样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的呢?

  (2)从课题看,你推测课文会写些什么呢?

  板书:什么叫冬眠?什么时候冬眠?冬眠时的情况怎样?什么时候结束冬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把握知识要点。

  1、自由放声读课文,读准生字字音,想想词语意思,并质疑。

  (1)重点正音:靴xuē窑jiào刨bào拎līn驯xùn

  (2)重点字形指导:靴窑

  (3)重点字义检查:

  状况如故(原来)——样子和原来一样。

  荡然无存——完全不存在了。

  野性难驯(使驯服)——野蛮的性情不容易驯服。

  (4)质疑:生理机能?(放至深读时解释)

  惊蛰时节?(二十四节气之一,3月上旬)

  细刨花?洞穴?地窑?

  2、再读课文,想想你从文中读懂了作者向我们介绍的哪些科学知识,请把要点记在书上。(提示:可以参照看课题时所提出来的问题来进行思考。)

  3、交流,点拔:

  (1)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了()”的句式进行交流自己所知道的科学知识要点。并要求找出课文中的依据,并相应地指导读通读熟那些句子或段落。

  (2)据生交流,师随机归纳,板书。

  A、知道什么叫冬眠?指导读通第4自然段。

  冬眠是一种自然现象。(就像雨后出彩虹,天要下雨等。)

  冬眠是一种怎样的自然现象?(冬眠不是睡眠,和日历上的日月扯不上关系。一般地说,它是动物在漫长的严冬,在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中减少精力消耗的一种自然现象。)练说,说熟练为止。

  B、知道什么时候冬眠?(冬天、三伏天都可以,关键原因是要低湿,低到7度左右。

  C、冬眠的特点呢?(体温下降,生理机能减弱,每隔两三个星期醒一次,撒尿,进食。)

  D、什么时候结束冬眠?(3月,惊絷时节)

  (穿插理解:哪些是生理机能?减弱表现在哪里?)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回答课后第1题的第(1)小题:

  (在文中起总起作用,引出下文。下文分:(1)什么时候冬眠;(2)冬眠的特点;

  (3)什么时候结束冬眠等三部分来说这个意思的?)

  2、据此给文章分段。

  (1)(2)║(3)——(8)║(9)——(12)║(13)——(15)║

  3、说说各段的意思;完成课作6。

  四、设疑结课

  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的呢?下节课重点研究。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进一步巩固动物冬眠的知识,深入体会作者是怎样运用文字,把科学知识介绍得准确、生动;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和方法。

  一、复习“单元学习提示”。

  1、上节课已经知道阅读科技文章时要抓住哪两个重点呢?

  板书:把握知识要点,琢磨文章词句。

  2、齐读单元提示第一句话。

  3、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文章向我们介绍了哪些知识要点?(提示:看板书回答。)

  4、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科学知识介绍得真实、准确、生动的呢?这是这节课要认真研究探讨的问题。

  二、重点学习第四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把什么叫冬眠和动物什么时候冬眠这两个知识点介绍清楚的呢?请读读这段文字。

  2、出示第4自然段的第2—4句。

  (1)第2句:

  A、“它”指什么?(冬眠)

  B、缩句:冬眠是一种自然现象:

  C、理解修饰语:

  漫长的严冬,不容易找到食物的季节——冬眠的时间

  减少精力消耗(联系第5自然段的内容理解)

  D、熟读成诵。

  (2)作者用了哪些词把动物冬眠的时间可能出现的几种情况以及动物冬眠主要原因介绍准确的呢?(引导找出并圈出“一般地说”、“但是”、“因此”。)

  (3)想想这几个词语在这段话中所表达的意思和所起的作用。

  (加上“一般地说”,说明这是一般情况,下面一句用“但是”转折,提出了特殊情况:动物并不是只有在严冬才会冬眠,放进冰箱因为周围温度低了,即使是三伏天,它也会冬眠。这里用上“一般地说”,判断更加准确、严密。第二句用了“因此”,是在一面“一般地说……但是……”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

  (4)完成课作3。

  (5)小结:这里用上“一般地说”、“但是”、“因此”等词把动物冬眠时间的一般情况、特殊情况以及引起冬眠的主要原因介绍得一清二楚。足见其用词非常准确,判断严密。

  3、齐读第4自然段2-4句。

  4、背诵这三句话。

  三、重点学习第五自然段。

  1、作者又是怎样把动物冬眠时的特点介绍准确、生动的呢?让我们一起学习第5自然段。

  2、默读,思考:这段话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先概括后举例,多次采用列数字的方法,还采用比较的方法。)

  3、填表:(课作4:先填“呼吸”和“心跳”这两格)

  4、你觉得作者用了这么多精确的数字来说明动物冬眠时,生理机能一同减弱有什么好处呢?

  (用了数字,比较准确,通过对比,能更清楚地说明生理机能的减弱程度,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5、再读这一段,你觉得作者除了用列数字的方法使你感觉到知识点介绍得非常准确、形象外,这一段中还有哪些词用得也很准确?

  (至多……甚至……而且常常……)

  6、指导朗读这一段。

  四、自读6——15自然段。

  1、作者是怎样把刺猬冬眠每隔两三周要醒一次,撒尿、进食和结束冬眠时间的知识介绍准确、生动的呢?请自由读6——15自然段,继续完成课作4。

  2、反馈交流第4题,看着所填写的数字,你有什么想法?

  (1)用词准确;(2)观察仔细、认真。

  3、再读6——15自然段,说说还有哪些词令你觉得作者用词非常准确?

  (1)这小东西跟我还不熟……恐怕它也不肯让我把……测量体温。

  A、“恐怕”什么意思?

  B、这个词若删除,句子意思有什么变化?

  (“恐怕:表示一种推测,而不是事实。若删除,就表示一种事实。)

  (2)走近一看,我发现从……,我断定这是它撒的尿。

  A、“断定”什么意思?

  B、如果把“断定”改为“想”或“知道”等词好吗?为什么?

  (“想、知道”等词语意不如“断定”来得肯定。而作者这里已经十分确信是刺猬撒的尿,所以还是用“断定”确切些。

  C、这里作者是根据什么断定的?

  (3)我相信,即使把它拎起来,它也不会醒,至少不会立刻醒。(即使……也……至少)

  (4)它似乎对饮食比睡眠更感兴趣……。

  五、朗读全文,质疑。

  1、朗读课文,针对课文内容再质疑、解疑。

  2、再读课文,回答课后第1题第(3)小题:

  (仔细观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小结:以后我们对事物感兴趣也一定要养成仔细观察的好习惯。

  六、总结全文,小结方法。

  1、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大家可以从地点、气温、样子、时间、作者的`新发现等方面去概括。

  2、我们还知道了读介绍科学知识的文章时要注意两点:(),所以我们写这类文章时,也要怎么做?

  (把科学知识介绍清楚,还要注意琢磨用怎样的词句把科学知识介绍得更准确、生动。)

  七、扩展延伸

  1、“冬眠”一课的学习告一段落。大家一定联想到自己知道的有冬眠习性的动物,说一说有哪些(学生可以发言列举)。

  2、可惜我们没有认真接触它们、观察研究它们,这不要紧。今天我们读了“冬眠”,应该受到启发。它的作者——德国的霍斯特?斯特恩生动地介绍了动物冬眠的科学知识,特别有趣地描述了刺猬冬眠的全过程。不仅了解了刺猬冬眠的特点,还感受到作者认真观察、善于观察事物的科学态度,也了解到作者按事物发展的先后顺序介绍事物的写作特点。希望同学们不断地向作者学习。

  八、课外作业

  1、观察与调查相结合,了解一种小动物的生活习性,注意科学性。

  2、推荐阅读:中国科技公众网新年爱护动物杂谈人类陌生的鲸鲨

  乌鸦也是“右撇子”射水捕食的猎手森林里最快的舌头

  夜晚出没的伞兵——北美飞鼠会“轻功”的蜥蜴

  海豚爱照镜子动物也喜好音乐吗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把握文章主题,体会文章思想感情;学习文章以小见大的写法。

  2、过程与方法:自主阅读,体会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和关爱。

  4、教学重难点及突破:懂得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帮助。

  教学设计:

  一、激情导入。

  在《新来的王老师》一文中,王老师别有用心,送给蔡林一份“差生档案”,给了他特别的鼓励,让我们感受到了老师对学生的关爱。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文章,看看老师对学生又有哪些帮助。

  二、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思考以下问题。

  (1)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2)“我”的作文《补考》有着怎样一段补平凡的经历?

  (3)当“我”听说作文被贴在报告栏上时,“我”有什么表现?

  (4)“红双圈”给“我”这一生带来了怎样的影响?

  2、组织学生就以上问题进行交流,教师明确:

  (1)文章写了因为一篇作文的成功,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自此以后,陆续发表文学作品,最终成为知名作家一事,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2)贴在报告栏上——发表在县办刊物上——发表在地区刊物上——发表在正式刊物上。

  (3)“我很兴奋,即刻就想去看看,却又矜持,不愿在同学面前显出我的迫不及待。”

  (4)影响:“我”在红双圈的'鼓励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最终成为作家。

  三、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从本文中你学到了什么写作手法?

  明确:文章以小见大,从一篇作文上的红双圈,赞颂了老师对自己人生的引领作用。

  四、交流体验。

  1、文中讲述的故事在你身上发生过吗?请与同学交流类似的经历,并谈谈你的感想。

  学生交流后,教师作适当总结。

  2、让学生将交流的情况整理成文。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3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3.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过程与方法

  1.通过交流读书名言揭示课题,由课题质疑导入新课。

  2.指导学生读准本文的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情,读出味。

  3.调动学生质疑解疑的读书体验,以朗读促思考,理解全文,体会精思与熟读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快乐地学习。

  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知识,感悟古文的语言特点,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出味,读出情。

  2.学习古人的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突破

  1.了解学生朗读本文的情况,再对学生朗读的字音和节奏进行指导。

  2.在指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大意后,再对课文进行分析。

  教学准备

  学生:

  1.预习课文,读通课文。

  2.搜集古人关于治学的名言警句。

  教师:

  1.准备相关的多媒体课件,搜集有关朱熹的音像资料、挂图等。

  2.推荐适合学生课外阅读的中华传统文化名著名篇。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名言,导入新课。

  1.引言:同学们都很喜欢读书,有的已经与书成了朋友,那么怎样才能读好书呢?大家把搜集的读书名言交流一下,看看我们是否能从这些名言中获得启迪!

  2.学生交流古人读书名言。

  3.课件出示部分读书名言。学生齐读名言,体会名言中包含的读书观点。

  (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2)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3)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如。--苏轼

  (4)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5)读而未晓则思,思而未晓则读。

  (6)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7)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8)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

  4.学生交流对名言的理解。

  后四句老师没有注上作者,同学们知道是谁说的吗?

  对,是朱熹所言。从这几句话我们可以总结其读书方法。(循序渐进、多读熟读、质疑精思)

  5.引出新课。今天,我们就运用朱熹总结的学习方法来学他的文章《熟读精思》,看看他是怎样具体介绍这一读书方法的。

  板书:熟读精思(节选)

  (设计意图:结合预习基础,运用名言导入新课在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领其积极参与到新课的学习中,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同时对朱熹的言行初步接触可引发他们的探究欲,鼓励他们利用名言所指点的`方法学习下文。)

  二、了解作者,简释课题。

  1.大家了解朱熹这个人吗?,谁来介绍一下朱熹的生平事迹?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课件出示朱熹简介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宋代徽州婺源(今属江西)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他一生刚正不阿,无意仕途,平生致力于著书立说,创办学院,讲学传道,是我国继孔子、孟子之后的一代宗师。他还是南宋著名理学家,世称“朱子”。其著作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朱子大全》《童蒙须知》等多种。本文选自宋人张洪等选编的《朱子读书法》。

  2.齐读题目,理解“熟读精思”的意思。

  (熟,熟练。精,精心、细致。反复读课文,把课文读熟练,同时要精心思考课文的意思。)

  3.预习时看到题目,你想到了什么问题?通过预习课文你解决了吗?

  (学生提出问题,对没有解决的简单问题可相互帮助解决,对重点问题如熟读的好处,怎样做到精思等教师引导学生一会儿放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解决。)

  三、初读课文,读通读顺。

  1.学生自读课文,质疑解疑。(解决从课题产生的一些疑问,记录读书过程中的困难和疑问。)

  2.交流疑难及解决办法。

  (学习古文与现代文不同,教师适时交给学生学习方法:结合注释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意思读好停顿;借助工具书帮助理解难词难句;可以和同桌交流讨论等……)

  3.生再读课文,结合注释或借用工具书初步理解文意,试着读好停顿。

  4.指名朗读,教师根据读的情况指导读好停顿。

  (1)确定文中多音字及通假字的读音。

  “须整顿几(jī)案”“不可倒(dào)读一字”“读书百遍,其义自见(xiàn)”

  (2)难读之句要在理解意思的基础上,反复读读才能读好停顿。

  (3)第一段停顿示例。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5.教师范读或教读。

  6.教师引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反复读,达到读通、读顺。

  (设计意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古文学习上也不例外。本环节旨在唤起学生主人公的意识,让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在疑难处点拨,困惑之时引领。朱熹言“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学会思考,同时把古文朗读放在第一位,让学生把课文读通读顺,为下面理解和分析课文打下基础。)

  四、再读课文,深化理解。

  1.学生再次借助注释等理解字词句的意思,试着说说全文大意。

  2.指名说说文章大意。

  3.师生交流重点词语及句子的理解。课件出示重点语句。

  (1)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

  (2)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

  (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

  (3)读书千遍,其义自见。

  (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

  (4)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做心到、眼到、口到。)

  (5)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读书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之中,心到最要紧。心已经到了,眼、口难道会不到吗?)作者这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要让学生通过读感知文言文反问句的表达特点。

  4.齐读课文,读出味,读出情。

  (设计意图:深入理解课文要在熟读的基础上进行,这样学生易于掌握和接受。这也是在实践朱熹的“熟读精思”的读书法。同时让学生体会到从有疑到释疑再到无疑的这一学习过程也是熟读精思的过程。)

  五、熟读精思,分析课文。(引导学生解决重点疑问。)

  1.学生静心默读,思考:

  围绕题目,三个段落分别侧重讲了什么?

  (习惯,熟读,精思)

  或问文章先写什么,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先写读书前必须做好准备工作;然后写“熟读”的要求和意义;最后写“精思”的要求和意义。)

  2.用原文回答下列问题,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读书的准备是什么?

  (整顿几案、书册。正身体,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

  (2)熟读有什么要求?有什么好处?

  (要求: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无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好处:“久远不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不带解说,自晓其义”。)

  (3)精思的前提和关键分别是什么?

  (精思的前提:“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精思的关键:“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3.学生交流并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可以用一句名言概括此观点。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尽信书,不如无书。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卢梭……)

  4.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谈谈自己学了课文后的感想。

  5.教师小结。我们通过对本文“熟读精思”理解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要熟读书更要多思考、善思考。读与思是读书学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只读不思,必是死读,光思不读,纯系空想,毫无意义。“心到,眼到,口到”6个字高度概括了熟读与精思的关系,二者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通过今天的学习,希望同学们都能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和读书方法,让书真正成为我们生活中的良师益友。

  6.练习背诵。再读课文,读出情,悟出理,然后自由背诵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要求在学生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进行,目的是进一步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熟读精思的具体内容,体会“熟读”与“精思”的关系,领悟文章给人的深刻启示。在学习分析过程中,仍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只点拨疏导。通过再学习、再思考、再交流及教师的引导总结,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会得到升华和提高,朗读时更能读出情,读出味,悟出理,从而达到本文的学习目的。)

  六、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拓展:

  1.课件出示《熟读精思》全文和《“朱子读书法”六条》。(见附页)

  学生读读只做初步了解。也可放到课下仔细读一读。

  2.推荐读物:韩愈的《进学解》和荀况的《劝学篇》

  作业:

  1.把课后第四题的治学名言读一读,背一背。

  2.继续背诵课文第二三段。

  (设计意图:拓展练习目的是让学生把课堂掌握的学习方法运用到课外阅读,进一步加深对古文的了解,增强对古文的兴趣,感悟我们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作业的设计重在让学生多积累优秀语言。)

  板书设计

  读书前的准备 整顿几案,正身体,仔细读之。

  21 熟读精思  熟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节选)  精思  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附:

  “朱子读书法”六条

  1.循序渐进

  所谓“循序”,就是必须遵循所读之书内容的客观顺序和读者的主观能力、条件,按此而规定读书的进程。“渐进”指的则是像流水盈河而后进、音乐成章而后达一样,量力而逐步成就。

  2.熟读精思(略)

  3.虚心涵泳

  其含义是:第一,读书不先带框框,不先下结论,不固执己见,要尊重原著,探明愿意。第二,读书不先带偏见,不执著旧见,要持公正态度,要独立思考,坚持新的见解。第三,不穿凿附会,不遇难退缩,要接受简明平正的道理,还要反复详玩,勤苦奋进。第四,虚心涵泳的反面正是骄傲。

  4.切己体察

  所谓切己体察,首先,读书必须与自己的思想实际、生活经验等结合起来。其次,还要以所读之书的道理来指导自己的实践,或使之在实践中受到检验。

  5.着紧用力

  其含义有这样两个方面:一是读书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穷究到底,永不放松。二是“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

  6.居敬持志

  所谓“居敬”就是思想精神和注意力高度集中。所谓“持志”,就是树立远大的目标,明确读书的目的。朱熹把它视作“为学”的最根本性的问题。

  《熟读精思》全文

  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至于文义有疑,众说纷错,则亦虚心静虑,勿遽取舍于其间。先使一说自为一说,而随其意之所之,以验其通塞,则其尤无义理者,不待观于他说而先自屈矣。复以众说互相诘难,而求其理之所安,以考其是非,则似是而非者,亦将夺于公论而无以立矣。大率徐行却立,处静观动,如攻坚木,先其易者而后其节目;如解乱绳,有所不通则姑置而徐理之。此观书之法也。

  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千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4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会写“媚、砖、蚁”等13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明媚、翻箱倒柜、念叨、惊惶、依偎”等词语。

  2.默读课文,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

  3.抓住关键词句,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方法。

  4.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重点

  体会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学习作者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

  比较《匆匆》和《那个星期天》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教学方法

  1.“读、思、议、导”结合法。

  2.“读、写”结合法。

  学生学习方法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有过等待去做某事或答应一件事却迟迟不能实现的焦灼吗?不妨说一说当时的心理。好,今天我们就一起随着史铁生看一看那个星期天他又有着怎样的期盼的。

  二、预习查评

  1. 检查预习学案的完成情况。

  2. 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1)朗读课文,正字正音。

  吓唬(xià hu) 挨(āi) 绊(bàn)耽搁(dān ge) 揉(róu) 绽开(zhàn)沉郁(yù) 缥缈(piāo miǎo) 急遽(jù) 惆怅(chóu chàng) 惊惶(huáng)依偎(wēi)消逝(shì)

  (2)解词

  盼望:殷切的希望。

  明媚:(景物)鲜明可爱。

  吓唬:使害怕,恐吓。

  空空落落:空旷而冷冷清清。

  翻箱倒柜:形容彻底地翻检、搜查。

  耽搁:拖延时间。

  沉郁:低沉郁闷。

  缥缈:形容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急遽:急速。

  惆怅:伤感,失意。

  惊惶:惊慌。

  依偎:亲热地靠着,紧挨着。

  消逝:消失。

  3. 作者简介

  史铁生(1951—20xx),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多年来他与疾病顽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人知的文学作品。主要作品有中短篇小说集《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礼拜日》《舞台效果》《命若琴弦》,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等。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

  三、初读感悟

  1.在朗读的基础上,讲课文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1):开篇点题,那个星期天记载着“我”的第一次盼望。

  第二部分(2—6):写“我”在母亲一次次爽约下,希望逐渐落空的心理变化过程。

  第三部分(7):序写“我”在希望落空后倍感伤心以及母亲对“我”的安慰。

  2. 用自己的话概述一下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

  (设计意图:抓住文本,整体感知。在读文中去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在读文中去理解词语的意思。总之,在读文中去思考并解决问题。同时,随文教给学生学习语文的方法,培养学生概括课文主要内容,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四、重点研读

  1.自读课文,圈画表达心情的关键语句,并且交流“我”的心理经历了哪些变化。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预设:

  (1)“……这不会错;……都不会错”,“我想到底是让我盼来了。”表现出“我”满怀期待的心情。

  (2)“春天的早晨,阳光明媚”“跑出去,站在街门口”“藏在大门后”这里通过天气、动作的描写,体现出“我”的兴奋。

  (3)“这段时光不好挨。”作者怎么来体现不好挨?通过跳房子,看云彩,拨弄蚁穴,翻看画报——看了多少回的电影画报,想象陌生人的生活。

  “院子很大,空空落落”,写出“我”独自等待时的寂寞。

  等待的过程非常漫长而又孤独,但是“我”依然没有放弃,一直耐心、执着地等待着。

  (4)“整个上午我就跟在母亲腿底下”,“追在母亲的腿底下”,“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这里写出了“我”紧跟着母亲,想要等母亲停下来的焦急心情。

  (5)“男孩儿蹲在那个又大又重的洗衣盆旁,依偎在母亲怀里,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这里写出了“我”在期望落空后的失望委屈。

  5.总结:本文写了“我”等待的过程,在这一天里我心情的变化是:(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设计意图:再读课文,理解“我”的心情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的,引导学生将“我”心情的变化与这一天里时间的推移结合起来体会,以便更全面、准确地把握课文主要内容。同时,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他们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提高语文素养。)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总结全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了“我”心情的变化。作者是如何在具体细致的叙述中真实自然地表达内心感受的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

  2、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设计意图:总结全文,巩固知识。激发学生继续学习探究的兴趣。)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1.上节课,我们一起感受了“我”在等待中的心路历程,请一位同学回顾一下,“我”的心情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板书:兴奋期待——耐心等待——焦急无奈——失望委屈

  2.今天我们继续来探索“我”的内心世界。

  二、品读课文,感悟写法。

  预设:

  1.我蹲在她身边,看着她洗。我一声不吭,盼着。

  (1)这里表现出“我”怎样的心情?(焦急、执着)

  (2)“看着”“我一声不吭”,这个动作写出“我”的心理是怎样的?(想看看母亲还有多少衣服,看看天是不是晚了,心存期盼。)

  2.我感觉到周围的光线渐渐暗下去……越来越缥缈

  师引导学生体会:环境描写,写出光线变暗,暗示时间的推移,“我”的期盼落空。同时也照应“我”的心情,希望渐渐破灭的`失落。

  3.忽然有点儿明白了。

  (1)“我”明白了什么?(今天是没有希望再出去了。)

  4.我现在……那声音无休无止就像时光的脚步。

  (1)师引导学生感受:用光线的变化和声音,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写出等待中的孤独、时间的漫长及等待无果后的悲伤。

  (2)为什么光线“漫长而急遽”?漫长,时间长。急遽,虽然等待时间很漫长,但是“我”却并不希望黑夜降临,希望白天能更长一点。体现出“我”执着盼望的心情。

  5.母亲发现男孩儿蹲在那儿一动不动,发现他在哭,在不出声地流泪。

  这里表现出他无比的悲伤、绝望的心情。联想迢迢牵牛星中的“泣涕零如雨”“脉脉不得语”,可以感受到那种极度地悲伤,无以言表。

  6.闭上眼睛不再看太阳,光线正无可挽回地消逝,一派荒凉”内心的绝望,无奈。

  梳理人物的心情变化:期盼——愉快——等待——执着——焦急——失望——绝望

  相对应的时间也产生了变化:阳光明媚——暗下去——消逝

  7.总结两条线索并行,写出人物的心路历程。

  (设计意图:紧扣习作单元的教学目标,把学习的重点放在对文章写作方法的理解和领悟上,在重视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同时,引导他们更加关注表达。)

  三、积累拓展,质疑问难。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吗?

  2.全班交流。

  3.预设问题。

  (1)那是一个星期天,从早晨到下午,一直到天色昏暗下去。(“昏暗下去”在这里有几层含义?)

  有两层含义:表现了天色的变化,表明了傍晚的来临,天色越来越暗了;表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揭示了由期待到失望委屈的心理变化。

  (2)我还没有她的腿高,那两条不停顿的腿至今都在我眼前晃动,它们不停下来,它们好几次绊在我身上,我好几次差点儿绞在它们中间把它们碰倒。(句中的观察点发生了转换,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这样写让读者感到身临其境,其实也表现了母亲马不停蹄的劳碌情景。

  (3)我感觉到母亲惊惶地甩了甩手上的水,把我拉过去拉进她的怀里。我听见母亲在说,一边亲吻着我一边不停地说:“噢,对不起,噢,对不起……”(母亲为什么“惊惶”?)

  为了生计,母亲不停地忙碌,最后还认为自己疏忽了“我”的“正当要求”,没有兑现自己的承诺,因而“惊惶”,连声对“我”说对不起。

  四、归纳总结,当堂练笔。

  1. 通过这篇文章,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文章记叙母亲答应带孩子出去玩,但由于家务繁忙而一次次爽约的事,表现了孩子期待已久而又落空失望的心理过程,也表现了母亲从早到晚操劳家务的辛劳。

  2. 试归纳本文写作上的特色。

  (1)运用描写表现人物心理。

  (2)文章首尾呼应,行文自然。

  3.请描写一次你考试或等待时的心理活动。

  五、比较阅读,方法提炼。

  1.学习了《匆匆》和《那个星期天》这两篇课文,想想它们在表达感情的方式上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试着完成下面的学习单。

  课文 表达方式 相同点 不同点

  《匆匆》

  《那个星期天》

  2.学生快速默读这两篇课文,自主完成表格。

  3.小组合作交流,结合课文中的关键语句谈感受。

  4.全班交流。

  (1)两篇文章在表达上的相同点是在情感上都表达出了对时光易逝的无奈、惋惜、惆怅。

  (2)两篇文章的不同点是表达方式的不同,《匆匆》通过运用设问、排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对时光飞逝的惋惜和感叹。《那个星期天》则是一系列细致的动作、心理、环境描写来细腻再现当时作者情感的变化。

  4、总结。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我们要学习作家们真实自然地表达对社会、人

  生、生活的情感,只有采撷生活之浪花,只有采用生花之妙笔,才能让思绪在笔下肆意地流淌,才能让真情在纸上纵情地绽放。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爷爷向往、热爱春天的情感,感受生活的美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知道一年有多少个节气吗?会背二十四节气歌吗?

  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就和其中的一个节气有关,哪个节气?(冬至)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2、通过预习课文,你对冬至这个节气有哪些了解吗?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次走进课文,去细细品味,去感受冬至的梦的美好。

  二、品读感悟

  1、请同学们打开书第29课,快速默读课文,冬至的梦是怎样的梦?勾划出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在书中的空白处写上你的体会。

  2、全班交流

  预设一:第二自然段

  (1)冬至的天气是怎样的?(图片)冬天还不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最冷的节气是哪个节气?(大寒)冬至离一年中最冷的大寒还有一个月的时间,那离温暖的春天就更远了,但是就在冬至和春天漫长而寒冷的时间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都做着自己温暖的梦、希望的梦。这不禁让我们想起了一句话——冬天到了,春天还会远吗?再看这段话,你有什么新的体会吗?

  (2)都有哪些事物在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

  同学们想象一下,还有哪些事物也做着温暖的梦、希望的梦?一个省略号让我们产生了无尽的遐想。这些事物在寒冷的冬天,看上去是那么冷清,但他们背后隐藏着的是什么呢?是生命的涌动,是迎春的力量,我们不禁为这种强大的生命力而震撼,下面就让我们通过朗读,感受生命的血液在涌动。(感受到作者对生命力的讴歌。)

  (3)在这样寒冷的冬天,如果让你去寻找春天的足迹,你觉得容易吗?那要怎样找啊?作者是怎样找的?(动作:拨开、扒开,仔细)

  作者多善于观察啊,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所以同学们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观察、善于发现,这样对你的学习是很有帮助的。经过作者一番仔细寻找,他找到春天的足迹了吗?他的心情怎么样?你能带着欣喜的感受读一读这段话吗?

  他们已经等不及了,谁等不及了?他们会说话吗?到底是谁等不及了?你觉得这段文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板书:向往春天、热爱生活)

  冬至过后,人们就开始期盼天气转暖、大地解冻、小河流水、枝条吐绿,一切事物在呼唤春天中焕发出勃勃生机。所以说,冬至的梦里充满了——温暖、蕴藏着——希望,下面就让我们在读中品味这份温暖,在读中感悟这份希望。(配乐读)

  (读得真好,老师相信你的心中也一定涌动这对春的向往与热爱)

  这样优美的文字,让我们能把它记在心里,经常重温这份温暖与感动,谁能试着背诵几句。

  还有哪些段落或句子你感受特别深,我们接着交流。

  预设二:第三自然段

  (1)为什么要经过难熬的八十一天?从冬至开始数九,看大屏幕,《数九歌》。冬至的梦要历经九九八十一天才会迎来明朗温暖的春天。

  (2)你从哪些词体会到了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我们在读的时候就要突出这些词,谁想带着你的感受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让我们一起来感受“我”和爷爷对春天的期盼。

  第五自然段

  (1)文中除了第三自然段提到了梅花图,还有一个自然段也提到了梅花图,哪个自然段?从这个自然段你体会到了什么?

  (2)齐读对联。你觉得爷爷是怎样的人?

  文中两次提到梅花图,饱含了“我”和爷爷向往春天、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感。让我们再读对联,体会“我”和爷爷对春天的向往、热爱之情。

  生活是多么美好啊,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像作者和爷爷那样心怀希望,热爱生活。文中还有那些文字写得特别美,让你感受最深?

  第四自然段

  “哦,……!”你体会到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在冬夜里等待春天的过程是美好的,因为它让我们始终心怀希望,心怀向往,下面就让我们沉浸在这个梦里,去感受它的温暖、漫长,而又充满希望。(配乐朗读)

  冬至的梦是多么美好,你能不能模仿文中的写法,用诗意的语言描绘你心中冬至的梦。

  那是的梦,是的梦,是……

  三、课外拓展

  课下请同学们搜集有关冬至的诗歌、谚语,摘抄在采蜜集上,并背诵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7-26

语文六年级下册的教学设计15篇12-28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15篇07-27

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设计07-27

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总结07-01

一年级下册语文识字教学设计07-06

二年级下册语文《雷雨》教学设计07-14

五年级语文下册《祖父的园子》教学设计12-02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设计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