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时间:2022-12-16 08:18:44 教学设计 我要投稿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联系上下文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如愿以偿、羞愧万分”等词语的意思;

  ★能够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无价的,懂得要孝敬父母。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内容,能够感受到母爱是无私的、无价的。

  教学难点:

  联系上下文及结合生活实际理解词语的意思。

  教学准备:

  投影片、红色心形卡片

  教学过程:

  一、直入新课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17课,齐读课题《账单》。

  二、整体感知:

  1、出示词语:索取、报酬、如愿以偿、羞愧万分、塞进

  2、轻声读课文,想想这篇课文围绕着账单写了一件什么事?可以用上这些词。自己试着说一说指名说

  3、课文中出现了几份账单?找到这两份账单读一读,想一想它们有什么不同?

  三、重点理解

  1、是谁先给谁写账单呢?

  彼得为什么会给妈妈写账单呢?你能从文中找到答案吗?你觉得小彼得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课件出示句子:由于他聪明过人……小商人了。)指导读出自豪的语气。

  2、小彼得觉得自己是个小商人了,他要把自己掌握的填写账单的方法用到生活中,于是,他给妈妈写了这样一份账单。(课件出示账单)

  自己读一读,小彼得帮妈妈做了什么事?索要多少钱?

  最后他还对自己进行了一个总结,说:

  (出示句子:我一直是个听话的孩子)

  (1)读读

  (2)“一直”什么意思?你能换个词吗?

  (3)出示:我是个听话的孩子。

  我一直是一个听话的孩子。

  读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有什么体会?

  (4)你能用“一直”说一句话吗?

  3、师:小彼得所做的事情你有没有做过?你做过什么?

  你有没有想过给妈妈写一份账单索取报酬?如果你这样做了,妈妈可能怎样做?

  4、小彼得的.妈妈是怎样做的呢?你能从文中找一找吗?

  妈妈心里可能在想什么?接下来妈妈做了什么?你从哪知道的?

  5、小彼得向妈妈索取60芬尼,妈妈给他了,小彼得得到了这60芬尼,他……(学生说:如愿以偿)

  什么叫“如愿以偿”?你有如愿以偿的时候吗?

  6、正当小彼得如愿以偿,要将60芬尼放入口袋时,他发现了妈妈的账单(课件出示)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前师后)

  (1)提问:妈妈所做的这一切,真的只有0芬尼吗?小彼得10岁了,10年来妈妈为孩子都做了什么呢?

  (学生自由发言)

  10年的吃和穿,生病时的医药费、护理费需要多少钱?

  10年来妈妈一直无微不至地照顾着你,这些需要多少钱?

  10年来幸福的生活着,这些又需要多少钱?

  (2)如果真的付给妈妈报酬,要付多少呢?

  有一位专家帮我们计算了一下,想听吗?(听资料)

  听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指名说一说

  如果妈妈向我们索取报酬,就按少的计算,年薪48万,十年呢,480万。彼得妈妈的账单就要这样写。(出示改写的账单)齐读

  可是,彼得的妈妈是怎样写的?(出示:再次师生对读,师前生后)

  7、小彼得读着妈妈的账单,此时此刻他感到……

  什么叫“羞愧万分“?

  出示:于是………妈妈的口袋!你从哪看出他羞愧万分?

  (指名读一读)

  师:现在,你对小彼得有什么评价?

  四、讨论题意,升华内涵

  1、师:我们相信,妈妈这一份充满宽容、怜惜、关怀、挚爱的亲情,会像缓缓流淌的小溪,永不停息地陪伴着小彼得一天天长大。所以说妈妈的账单是……

  小彼得的呢?

  2、师:彼得把小脸蛋藏进了妈妈的怀里,他一定会把这件事永远珍藏在心里。我们也一样,要时刻用这个故事来告诉自己:

  父母对我们(),我们应该()。

  五、课后小结

  1、我们应该感谢小彼得的妈妈,她的这份爱的账单让我们感受到母爱的无私,亲情的无价,它不仅教育了小彼得,更深深感动了我们。此时此刻,你想到自己的妈妈了吗?你想说些什么?拿起笔,写在心形卡片上!

  2、同学们的语言感动了老师,我相信此时我们都想说上这样一句话。(出示:妈妈,我爱您!)齐读

  六、布置作业

  回家给妈妈讲一讲《账单》的故事,将你做的卡片亲手送给妈妈。更重要的是要用你的实际行动表现出对妈妈的爱,对吗?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2

  一、课题:

  那一定会很好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能准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过程。

  过程目标:学会默读课文的方法,理解课文内容。

  情感态度目标:体会种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追求自己目标的心情变化过程。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一课时

  五、教学内容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2,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六、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教学方法:讲授法、阅读法

  教具:多媒体、PPT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激情导入

  同学们,童话故事一直伴随着我们长大,她就像一粒美丽的种子播种在我们心田,为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留给我们许多难忘的回忆,今天我们就再一次走进这个奇妙的童话世界。齐读课文——你一定会更好。

  二、品读感悟,深化认识。

  (一)学习第1-4自然段。

  1.轻声读第1-4自然段,思考这部分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自由交流。

  3.全班交流。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交流:种子是怎么想的?

  (课件出示)

  '这真难受''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泥土中种子的难受,读出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2)指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交流:种子是怎么做的?过了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指导朗读:读出种子喜悦的心情。

  指导造句: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3)指名朗读第四自然段。交流:种子长成大树后看到了什么?它的想法发生了什么变化?

  (课件出示)

  高大的树能看到很远的地方,它看见人和动物在山路上走来走去,跑来跑去。'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读出大树的愿望。

  (二)学习第5-8自然段。

  1.轻声读第5-8自然段,思考大树'做一棵会跑的树'的愿望实现了吗?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3

  教材分析:

  《望洞庭》这篇课文是描写秋夜景色的七言古诗。《望洞庭》是唐代诗人刘禹锡在被贬为朗州司马后,赴任的途中经过洞庭湖时所作。这首诗选择了月夜遥望的角度,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形象的比喻,描绘了一幅宁静优美的洞庭月夜图,重在表现洞庭湖的柔和秀美。古诗先写“秋月”与“湖光”相映照,月光如水洒在湖面上,水平如镜,静静的月,静静的湖,两相辉映,构成了一幅沉静、和谐、秀美的景色。“潭面无风镜未磨”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安宁温柔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古代没有玻璃,镜子是用青铜铸的,磨光以后才能照人。未磨的镜面,朦朦胧胧,用来形容月夜湖光,真是恰到好处。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放眼远望,皓月银辉之下,洞庭山愈显青翠,洞庭水愈显清澈,山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如精美绝伦的工艺珍品,生动形象。全诗纯然写景,既有细致的描写,又有生动的比喻,诗人极富想象力的描写,将洞庭的湖光山色别出心裁地再现于纸上。

  设计理念:

  古人云:“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古诗语言凝练,所描绘的意象所构成的意境美,能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欣赏美,感受美的能力。但很多时候,古诗的教学都只是注重让学生理解诗的意思,忽视对意境的感悟。对于学生来说“诗境”难以感悟,这也是我们古诗教学的难点。

  《望洞庭》这首诗总体给人空灵、缥缈、温柔、宁静、和谐的感受,特别是诗中形象的比喻,形、色和谐,让人感到洞庭山水如设色淡雅、造型精致的艺术品,玲珑剔透。根据这首诗的特点,本节课,我力图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通过丰富想象,感受水天一色物象的画面美,从而感悟空灵、缥缈的意境美。为了突破难点,我在设计时整首诗紧扣“和”教学,首先从“色调”方面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其次抓形象的比喻,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在学习后两行诗,感悟诗句“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诗人别出心裁的比喻后,巧妙引出唐五代诗人雍陶的《题君山》中的名句“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两首诗都运用丰富的`想象和巧妙的比喻,写出了洞庭的宁静、和谐的景象。这两句巧妙地以“螺”作比,但一首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成银盘中的青螺,一首将倒映湖中的山比成仙女青黛色的螺髻。把名句拿出来让学生进行赏析,想象画面。使学生在体会巧妙的比喻同时,洞庭的山水的秀美也给他们留下深深的印象。最后是拓展6句古诗名句。一是让学生迁移学诗的方法。二是领略诗人从不同角度写洞庭的山水的美。三是激发诵读经典兴趣,引导学生积累绝妙佳句。本节课设想做到三抓:⑴?抓字眼:旨在明确诗的意思。⑵?抓想象:旨在领悟诗的意境。⑶?抓吟诵:旨在进一步升华情感,得到美的熏陶。(紧扣我校经典诗文诵读实验的课题”经典诗文名句的教学研究”设计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望洞庭》诗中出现的生字,能结合注释理解词义。

  2、通过品读,想象《望洞庭》古诗词所描绘的画面,感悟意境,感受古诗词的语言美、韵律美。

  3、在交流体会描写月夜洞庭的美景时,随机指导学生有感情的诵读,体会作者的情怀。背诵《望洞庭》。

  4、拓展吟诵洞庭美景的名句,达到深化和积累的目的。

  教学重点:

  理解“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难点:

  想像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诗境,体会形象的比喻。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李白眼中的水。“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是苏轼笔下的水,祖国的山山水水,从古到今不知吸引了多少文人墨客,写下了许多美诗佳句,今天我们随唐代大诗人刘禹锡去感受一处山水,板书《望洞庭》。指导书写“庭”

  二、读准古诗,整体感知

  1、师配乐范读古诗,提出倾听的要求。

  2、自学古诗,小组交流

  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借助插图、注释、字典理解古诗的大意。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难理解的字、句。

  三、读好古诗,理解古诗

  1、指名读诗。(通过评价导向,从读准字音,字正腔圆到读出节奏)

  2、指名讲古诗的大意。

  四、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再读古诗,边读边想象诗中的画面,读到有所感觉时把你的手举起来。

  ☆美读古诗,想象画面。

  1、品读前两行诗,抓住“和”来引导学生想象水天一色的画面美。感悟“和”

  (1)你从前两行诗中读懂了什么?“和”是什么意思?

  (2)说说你想象的画面。

  (引导学生语言描述想象中的美,如:感受银色的光辉撒在湖面,朦胧的月光。)

  (3)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学生读好诗句。

  如:用你的朗读来表达你的感受。(师生评价)

  应该怎样读?(轻轻地读、读出柔和的美)

  引读:秋月的清辉静静地洒在湖面,湖面好象披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

  是多么的宁静!一起来读……

  洞庭湖在淡淡的月光笼罩,点点银光,此时那就像一位仙女降落人间,是那么温柔,一起读……

  小结:一个“和”字让人有多少遐想啊,“和”字就是这首诗的“眼睛”叫诗眼。

  2、品读后两行诗,从形、色两方面引导学生想象洞庭山水工艺品般的画面美,进一步品味“和”

  (1)这洞庭湖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2)你能说说,到底从哪里感觉到,诗眼“和”你想象的画面怎么样?(引导感悟比喻用得形象、生动、巧妙。)

  (3)你有这样的感受,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只要学生讲出读的理由符合诗意即可,让学生个性化朗读,或惊讶或赞叹等,让学生练习读互相听,听出什么感觉,告诉同学。)

  (4)指名读(以评促读,引导学生读出韵味,逐步提升读的质量。)

  (5)品味独特的比喻:末句改为“君山好像一青螺”好像更清楚,这样改行吗?

  3、补充教材内容二,通过对比,欣赏比喻的巧妙

  (1)谈话引出诗人“雍陶”,投影出雍陶的《题君山》“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2)学生自读,感悟诗意,品味语言的形象生动。

  (3)师读,要求同学闭上眼睛听,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4)反复引读这两个比喻句,让学生体会两种不同的比喻生动和所描绘的美。

  点点银光……翠绿的君山,诗人不由赞叹到——

  君山倒映在洞庭湖中的妩媚姿态,美如仙女,楚楚动人如——

  4、配乐朗读古诗一和补充材料

  5、体会诗人宽广、豁达的胸怀。

  6、背诵古诗。

  四、欣赏名句积累名句(10分钟)

  自古人称“洞庭天下水”。许许多多有名的诗人,像李白、杜甫、孟浩然都慕名而去,写下了不少经典名篇,传诵至今,我们一起来欣赏。

  1、还记得我们学习〈望洞庭〉是用什么方法学习的?

  2、出示6个名句,提出要求。

  (1)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两句诗,多读几遍,并品味诗句好在哪里。

  (2)同桌交流读后的感受。

  3、学生选自己喜欢的诗句读,并想诗句的意思,品味诗句。

  4、集体交流感受。

  交流2-3句诗,采用指名讲,讲后读,同学补充等形式,好的句子全班齐读。

  5、背诵自己喜欢的诗句。

  五、总结

  六、作业

  背诵剩下的名句,默写《望洞庭》。

  板书设计:

  望洞庭

  光、色和(柔)形

  补充教材内容二疑是水仙梳洗处,一螺青黛镜中心

  ——雍陶《题君山》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理解诗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3、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应该互相尊重。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难点:

  让学生懂得人人平等的道理,激发学生热爱和平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认读词语(教师用多媒体出示)。

  2、教师出示几幅图片,引导学生回答,从而导入新课。

  二、出示教学目标

  教师用多媒体出示教学目标,并对教学目标进行解读。

  三、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1、学习课文1、2小节

  (1)教师播放课文朗读。

  (2)指名读第1、2小节,这节写了孩子的什么?都有什么颜色?

  (3)你见过什么人的眼睛是黄、蓝、灰、黑?

  (4)指导朗读(怎样才能读出一样来呢?那些词应该重音读)

  (5)齐读1、2 小节。

  2、学习课文的第三小节

  (1)齐读课文,这一小节写了孩子的什么?(头发)

  (2)看图说出孩子的头发怎样?

  (3)指导朗读,(怎样读出和花冠一样美丽的头发)

  3、学习第四小节

  (1)课件出示,一枝花和一束花,大家认为那个美呀?为什么?

  (2)那我们看看花园里的花怎样?谁能读一读第四小节?

  (3)指导朗读(如此美丽的花我们应该怎样的朗读呢?)

  (4)齐读课文

  4、学习课文第五、六小节

  过渡:花有五颜六色,那人是不是有不同的肤色呢?你知道都有哪些?告诉同学们,那在作者的心目中又是怎样的?我们来看第五小节:

  (1)谁能用最美的语言给大家读一读第五小节,谁就像最美丽的花束。

  (2)交流

  (3)汇报

  (4)孩子像鲜花一样漂亮,孩子听了高兴吗?你们高兴吗?怎样读呢?

  四、再读课文

  1、教师提出朗读要求。

  2、教师提问:课文中 “你” 、 “我”、“ 他”都是指的是什么?。

  五、拓展延伸

  1、同学们,读了诗歌,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2、在这广大的世界上,世界各国的孩子都是“最美的花束”,我们都是平等的。同学们,你们能谈谈自己平时如何与同学相处的吗?

  六、总结

  1、播放《各国儿童心连心》歌曲,出示图片。

  2、边看图边总结。

  待学生总结完后,教师概括总结。

  七、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2、办板报。(语文天地的“初显身手”)

  板书设计:

  最美的花束

  眼睛不同 都能看到太阳

  头发不同 都是漂亮花冠 渴望和平

  种族不同 都像美丽花束

  教学反思

  《最美的花束》是一首通俗易懂的诗歌,诗人通过描绘不同肤色、不同种族的儿童都像花儿一样美丽,表达了向往世界各民族人民平等相处的美好愿望。这节课的优点有以下几点

  一、采取多种形式的读,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因本课内容通俗易懂,学生又很喜欢这样的儿童诗歌,所以在预习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基本能理解诗歌内容。

  二、突出本课的重点。

  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我结合课文后面的思考题引导学生思考,理解“最美的花束”及文中的“你、我、他”指的是全世界的孩子,而“花园”指的是地球。

  三、在学完课文后进行了相关的句式练习,强化平等的意识。

  我给出例句:“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让学生填空。有的学生说“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漂亮 。”“蓝眼睛和黑眼睛一样 能看到美丽的世界。”等。我又让学生补充句子:“ 和 一样 。”有学生说:“ 男孩 和 女孩 一样 可爱 。”

  本节课存在的不足有:

  一、虽然课文读得比较多,学生也能熟练背诵,但是在感情朗读方面还体现得不够。

  二、在理解诗歌后,学生谈今后怎么做时,因思维局限谈得不够好。我发现学生对平等与尊重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露珠的美好。

  3、能用“越来越”造句。

  4、能积累好词佳句,练习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目标1、2。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刚才我们认读了生字词,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小露珠》。

  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小露珠与动植物的交往。)

  二、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知道了什么?小露珠是怎么出现的?(越来越)

  2、指导朗读第二句:练习,指读。

  三、第二——五自然段:

  1、轻声读,这部分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可以用文中哪句话来概括?

  2、小动物们为什么都喜欢小露珠?出示三个小动物的话及图片

  (1)从它们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出示对比图)

  (2)小露珠多美啊,那么闪亮,那么透明,那么圆润,难怪小动物都很喜欢她。

  (3)练习朗读,接读(指名读三个小动物的话,师读叙述,第六自然段齐读。)

  四、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这一段又写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

  2、能试着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这一段的主要内容吗?(熠熠格外)

  3、出示课件,引导理解比喻句(就像戴上哪些珠宝?联系上下文来想象。)

  4、小露珠不但自己美丽,还能把植物装点得更美丽,这是多么美好、多么温馨的情景啊!看看怎么读才能表达出我们美好的感受呢?练读,指读,接读(师第一句,男生至“格外精神”,女生读其余部分。)

  五、第七自然段

  1、自由读,知道了什么?体会到什么?(小露珠和大家道别,大家依依不舍。)

  2、小露珠是怎么样变成水蒸气的?指导用“越来越”造句。

  3、这时小露珠的心情怎么样?你从哪里知道的?(笑着笑盈盈)

  4、多么温馨感人的告别场景!练习朗读,接读(师读至“向空中飘去”,后部分学生读至“留住呀”,前部分学生读其余部分,可面向后加动作。)

  六、巩固拓展

  1、末段内容可以用文中一个词概括就是——“告别”,用科学术语概括就是——“蒸发”。

  2、这篇文章写得好不好?好的文章值得积累,练习背诵,齐背读全文。

  3、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摘抄好词佳句;(3)了解“蒸发”的知识。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6

  一、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刚刚上完一节洋溢着爱的口语交际课,那些感人的事例我们终生也不会忘记。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父母对自己的爱。先自己想一想写什么。

  2、自由发言,互相启发,拓展思路:可以写自己在口语交际课中讲过的事,也可以写在综合性学习中了解到的其他事,还可以写自己和父母之间其他感人的事。记住:只要是爱的故事,无论大小,无论远近,都值得我们用心去写。

  二、鼓励有个性的表达

  1、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

  2、各组说一说你们讨论的写法有几种(如,写信;给自己的习作绘制插图;附上照片;在习作前给爸爸妈妈写几句话等)。明确,只要表达了真情实感,把感人的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爸爸妈妈一定会将我们的习作当做最好的礼品。

  三、进行习作注意书写工整,语句通顺。教师对部分同学进行个别指导。

  四、延伸课外

  1、同学们,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2、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

  篇二:小学三年级语文园地五作文教案

  【训练要求】

  这次习作,要在口语交际的基础上,用一两件事,写写父母爱自己的一件事,也可以写发生在自己和父母之间的感人的事,要表达真情实感。写完以后,读给爸爸、妈妈听,请他们提提意见,再认真改一改。

  【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强调淡化文体意识,倡导自由表达,强调习作 “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不说假话空话”。本文设计力求体现《课程标准》精神,主要表现在:

  1.减少束缚,引导自由表达。打破框框,淡化文体意识,把习作指导渗透在作前谈话、作后点评之中,学生在自然而然的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无拘无束、敢说敢写、自由奔放地进入习作状态。

  2.诱发兴趣,引导真情表达。习作也是一种情感的体验、流露、交流的需要。注重在教学之中通过“录像引发→闭目回忆→互谈感受(说与写)→品读交流”等形式,引发学生情感兴奋,开启学生心扉,引吐内心真情,确实把课堂当作一种情感体验与交流的场所,当作情感倾诉与交流的需要,真正做到“为情而造文”,使“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习作当文宗旨得以实现。

  [导写过程]

  一、忆父爱、母爱——创设情境,引发真情

  1、吟颂诗文

  《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录像引入。

  师:同学们,我们来看一段录像好吗?(播放录像,再现温馨家庭生活场面,激发情感兴奋)。

  3、引发回忆。

  师:这是一段什么内容的录象呢?你能体会到爸爸、妈妈对你无微不至的关爱吗?想一想在你的生活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最深的.感受呢?(学生自由答)

  4、闭目想象。

  师

  :闭上眼睛,伴着音乐,把感受最深的爸爸、妈妈疼爱你的那件事情再回忆一遍。(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

  二、说父爱、母爱——开拓思路,引吐真情

  1.小组交流。

  师:我们这篇习作的第一读者将是我们的爸爸妈妈,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写,才能让他们知道自己的孩子的理解并铭记他们的爱呢?让我们小组内讨论一下。把刚才回忆中感受最深的爸爸妈妈疼爱你的事具体地讲给小组同学听听,怎么想就怎么说,做到说真话,吐真情。 (学生小组交流,教师巡视,参与交流。)

  2.集体交流。

  师:好,接下来,请同学们把你和爸爸妈妈之间感受最深的事讲给全班同学听听。其他同学

  可以围绕是否把意思表达清楚、具体,进行补充、评议。

  ①谁愿意讲讲自己脑海中印象最深的人是谁?他(她)为什么给你留下这样深的印象呢?(个人发言,其他同学补充、评议)

  ②谁愿意讲讲你感受最深的事是什么?说说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怎么样?

  ③谁还愿意讲讲你感受最深的是哪个地方?说说原因。

  ④谁愿意讲讲其他有关“爱”的方面的内容?

  3.小结:同学们刚才讲得很生动,也很精彩,能把自己认为最受感动的情节,具体地、形象地描述出来,令听者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三、写父爱、母爱——引导习作,抒发真情

  1.习作导入。

  还有许多同学要讲,这样吧,请你提起笔,无拘无束,自由自地写下你认为印象比较深刻的,爸爸妈妈爱自己的一件事或发生在自己和爸爸妈妈之间的感人的一件事,体裁不限,怎么想就怎么写,做到写真话,吐真情。

  2.学生进行片断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品父爱、母爱——评析习作,交流真情

  1.小组评析。写好了读,让小组的同学评议,有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

  2.集体评析。投影仪出示几个学生的习作,让全班同学评议。

  3.小结延伸:

  ①同学们,作文是心与心交流的书面表达形式,选择真实的事例,抒发真实的感情,带给我们无穷的乐趣。我相信我们的每一篇习作都表达了我们与父母之间最真挚的爱,就让我们把这篇充满真情实感的作品献给爸爸妈妈。回家后,请读给父母听。

  ②让爸爸妈妈对你写的内容提出意见,我们认真改一改,再请他们在我们的习作后写上批语,做上“星级评价”。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7

  【教材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人教课标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篇幅较长,以优美的语句描写,通过海水、海底、海滩、海岛四个方面生动形象地向学生介绍了西沙群岛的富饶和美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条理清晰,按先总述后分述的顺序叙述。分述部分又按照“海水──海底──海滩──海岛”这样的层次围绕“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展开具体叙述的。着重写了物产丰富,从而突出了主题“美丽、富饶”,课文又抓住每一事物的特点来描述。

  用词准确、生动、形象,是本课表达方法上的特点。

  【学生分析】

  1、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经过一、二年级的培养和训练,审美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理解感悟能力得到加强。他们已掌握一些阅读的方法,绝大多数学生阅读速度较快,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这个年龄的学生的有意注意的时间还是较短,好动,好玩。

  3、西沙群岛是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更是个遥远、模糊、神秘的地方。特别是云南的学生,平时对大海也难得一见 ,因此对课文中描写的景物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

  【设计理念】

  1、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间存在着个别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因此,教师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要求,力求达到学习成果最优化。

  2、架设课外知识与教材联系的桥梁,创设情境,引导和调动:

  学生的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注重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3、合作、探究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

  学生在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习,自主地读、说、演,在合作探究中掌握知识要点,感受语言文字美,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学生走近西沙群岛,与西沙群岛进行零距离的对话

  在感知文本前,学生欣赏形声同步的 录像,视听结合,眼界大开。原本对西沙群岛模模糊糊的认识一下子变得清晰明朗起来,心中也油然升腾起对西沙群岛强烈的探究欲望。

  【学习目标】

  1、认识“饶、屿”等10个生字。会写“蓝、赖”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等21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培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摘抄课文中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课前准备】

  1、让学生自读课文,搜集与西沙群岛有关的图片与文字资料。

  2、教师准备与课文内容相关的风光片或图片,制作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崖、威、武、卵、渔”等5个生字。会写“蓝、赖、披、划、威、武、拣、颜、形、状、渔”等11个字。能正确读写“深蓝、懒洋洋、披甲、划来划去、威武、拣贝壳、形状、渔业工人、山崖、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相互交错、高低不平、千奇百怪、成群结队”等15个词语。

  2、学习课文2~5自然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5自然段,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读懂课文2~5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4、摘抄2~5自然段中的优美语句,丰富语言积累。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懒、威、武、拣。

  2、理解课文2~5自然段的内容。

  3、有感情地的朗读课文2~5自然段。

  〖教学难点〗

  理解海水的景物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多媒体课件播放歌曲《西沙,我可爱的家乡》

  师:同学们,这是一首歌唱西沙群岛的歌曲,它唱出了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和可爱,好听吗?,你们有谁知道西沙群岛在什么地方吗?

  2、多媒体课件出示祖国地图

  师:请看,这是一幅我们伟大祖国的地图,谁能从地图上找到西沙群岛的位置?

  (第一张图说明云南和西沙群岛的相对位置;第二张图略述“海防前哨”的含义:周围是菲律宾、越南等国家。)

  3、多媒体课件展示西沙群岛风光片

  师:这节课就让我们来游览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吧!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西沙群岛的风光片。

  师:(播放完)西沙群岛美吗?

  二、初读课文

  1、过渡:

  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富饶的西沙群岛》这一课。刚才我们在短片中欣赏了西沙群岛的优美风光,如果我们读了这篇课文,一定会有更美妙的感受的。 下面,请同学们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

  ⑴ 明确要求(多媒体课件出示)

  ①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 思考: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西沙群岛的;

  ③ 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

  3、检查自读情况:

  师:谁来说说课文是按什么顺序来介绍西沙群岛的?

  (点名说。)

  (结论并板书:海水、海底、海滩、海岛。)

  三、研读课文2~5自然段,交流感受

  1、海水(第二自然段):

  ⑴ 自由读课文:

  师:下面,我们就按照课文的顺序,来看看西沙群岛的海水、海底、海滩、海岛。我们先来看看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⑵ 点名读课文:

  (先点一名学生读,问:刚才这位同学读得好不好?你能读得更好吗?再点一名学生读。)

  ⑶ 练习:

  ① 课文中描写海水颜色的词语有哪些?

  ② 西沙群岛的海水为什么是五光十色的?

  (多媒体课件展示练习。学生一起做练习。点名学生回答。用课文中的词语回答。)

  ⑷ 讨论: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什么样的?你想用什么词来说说?

  (引导学生回答,并相机板书:五光十色 瑰丽无比)

  ⑸ 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水

  师:让我们来看看这五光十色、瑰丽无比的海吧。

  ⑹ 多媒体课件展示海水五光十色的原因

  2、海底(3、4自然段):

  师:我们通过读课文,知道了西沙群岛的海水是什么样的了,我们现在来看看西沙群岛的海底有些什么生物。请同学们读课文每三、四自然段。

  ⑴ 自由读课文,多媒体课件出示阅读思考:

  ① 海底都有哪些有趣的生物?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② 课文中描述的鱼都有那些样子?

  ⑵ 检查自读情况。

  (点名回答阅读思考中的两个问题。)

  ① 海底都有哪些有趣的生物?它们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点名回答,相机板书)

  珊瑚

  绽开、分枝

  花朵 鹿角

  海参

  懒洋洋

  蠕动

  大龙虾

  披甲

  划过来、划过去

  威武

  (多媒体课件展示)

  ② 课文中描述的鱼都有那些样子?

  (点名回答,相机板书)

  全身

  布满

  彩色条纹

  头上

  长着

  一簇红缨

  周身

  插着

  扇子

  眼睛

  (多媒体课件展示)

  ⑶ 练习:

  前后两桌(四人)为一组,用“有的……有的……有的……有的……”连一段话。

  (生练习后,点名两组说。)

  3、海滩(5自然段):

  师:谁来介绍一下海滩上有什么?

  (点名读课文。)

  (多媒体课件示范朗读。)

  四、字词学习

  1、生字学习:

  (课件展示本课时生字,重点讲解四个生字:懒、威、武、拣。其它略讲。)

  2、新词学习。

  五、作业

  1、在课文中选出自己最喜欢的一段,背诵。

  2、如果你到了西沙群岛,能为自己设计一份旅游计划吗?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8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这是课文学习的重点。

  3.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体会故事中所讲述的道理。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动物王国有许多可爱的朋友,看,今天老师把谁请来了?(课件:小鹿)

  2.谁来描绘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鹿呢?

  二、初读全文,了解课文大意。

  1.师:有一天,这只温顺又美丽的鹿遇到了一只凶猛的狮子,到底发生了怎样的故事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寓言,这则寓言将要告诉我们一个新的道理。

  (出示课题,读课题。)

  比比看,谁的读书本领强,能够自己读懂课文,领悟其中的道理。

  现在就请大家翻到课本110页,自由地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想办法解决,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可真认真!

  看,生字朋友来了,考考你能不能直接喊出他们的名字。

  出示:匀称 珊瑚 抱怨

  逼近

  犹豫

  撒开腿 凶猛 一扯 挣脱

  泛起了波纹

  撅起了嘴

  配得上角 甩在了后面

  师:你是第一个举起小手的,你来。你觉得哪几个字需要提醒同学的?

  (撅嘴,做一做动作)

  谁还想来读读?

  开小火车读。

  小火车开得可真稳!奖励大家再读一次!

  师:词语读得那么好,相信课文会读得更好。

  2.师:课文里,先讲到了鹿欣赏自己的角,后来又抱怨自己的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再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板书:角)

  3.师: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呢? 能根据大屏幕上的提示说说吗?

  (虽然————但是——可见——)

  三、朗读对比,感悟课文

  1.师:是啊,鹿角多美呀!让它如此地陶醉,课文中有哪些词语和句子可以让我们感受到鹿的美丽呢?

  生找鹿夸耀自己的话,读一读!

  2.师:鹿角长得多美丽呀!可小鹿却抱怨起来了,为什么呢?

  谁找到了?(生读)

  师:你怎么理解“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这句话?

  师:是啊,鹿角这么美丽,可是它的四条腿,却如此得细,鹿不禁难过道。

  是啊,纤细的腿根本就配不上这两只精美的角,鹿不禁伤心起来。

  难怪小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

  3.多明显的对比呀!我们请女同学来读读欣赏自己的话,男同学读读抱怨的话。

  4.师:读得不错,现在让我们变成自我欣赏的小鹿,到森林深处去亲自体验一下。你想啊:清清的池水边,一头公鹿正在忘情地自我欣赏。殊不知远处的树丛中,两只虎视眈眈的眼睛正在注视着它,一场厄运就这样降临了,鹿猛一回。(手势)

  齐读:(惊叫)哎呀,一头狮子正悄悄地向自己逼近,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一生接着读第六自然段。

  师:此时,你的脑海中冒出了一个怎样的词?

  危险、紧张、可怕、惊险……

  预设:(危险)你从哪里体会到了危险?

  除了危险还有什么词跳入了你的脑海?

  “哎呀”句:是什么词?(逼近、悄悄)“悄悄”读时指导读轻。而此时鹿却毫不知情——(好险啊!)齐读。

  “就在狮子灰心丧气”句:是啊,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它的命——(好险啊!)

  “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句:哪些词让你感觉特别紧张?(猛扑、赶紧)是啊,这时候生死关头,的确是(好险啊!)齐读。

  “眼看就要被追上了”句:哪些词让你觉得的确很危险?这时,对鹿来说就是生与死的考验,真的是(好险啊!)

  而在这危难的时刻,鹿是在谁的帮助下脱离了危险?(指板书)

  5.师:下面请同学们再去读读五、六自然段,体会那紧张的.场景!

  四、小结故事 明确寓意

  1.师:同学们,在鹿的逃生过程中,这两束美丽的角充当了一个怎样的角色呢?

  让我们过头去,看看小鹿是怎样夸赞自己的角的!(示:两句话)

  师:这时候,你想对小鹿说些什么?

  师:小鹿和也是这样想的(示:两只美丽的鹿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出。)

  2.师:经历了这次灾难后,小鹿痛定思痛,它决定锯掉头上那两只美丽的角,你们说,鹿该不该这样做呢?

  3.师(指板书):同学们,美丽的角差点送了鹿的命,可丑的腿却让鹿狮口逃生。学到这,你有什么想说的呢?这不禁让我想起了《陶罐与铁罐》、《矛和盾的集合》

  (示寓意:事物各有优点,正确看待长处与不足,扬长避短,才是最棒的!)

  五、总结全文 课外延伸

  看来,今天小朋友从这则寓言中悟到很多,真了不起!

  在这里,老师还想给大家介绍一本好书:像我们熟悉的《龟兔赛跑》、《狐狸和葡萄 》《狼和小羊》都选自《伊索寓言》,伊索寓言语言凝练,寓意深刻,大多用拟人的手法,用一个简短的动物故事来说明一个道理。在这个脚步匆匆的世界里,寓言是一种别致的快餐,能让我们在读后获得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满足,希望同学们能和寓言交上朋友。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9

  1、指导格式教师:

  对日记有了初步了解了,下面我们来讨论一篇日记。别忘了第一行先写清什么?

  2、指导写日记内容教方法:

  1) 注意看,你看到了什么?(老师在黑板上画上一个大s)指名说。

  2) 注意听,你听到了什么?(老师说:“今天我们用S形作画。”)指名说。

  3)听了老师的'话,你有什么想法?指名说。

  4)你能连起来说说吗? 出示:

  今天,老师()。 我听见()。 我想()。 指名说。(2——3位) 教师小结过渡:这几位同学说得非常好,他们认真观察,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记下来,他们都是有心人。你能比他们做得更好吗?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0

  教学目标:

  1、把玩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2、要表达出自己愉快的心情。

  教学重点:

  把玩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难点:

  表达出自己愉快的心情。

  教学准备:

  学生自己最喜欢玩的玩具或者玩耍时的一张照片。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教师兴高采烈地走进教室,说:“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吗?”

  2、在黑板上画出一个头像,却没鼻子。让学生猜猜,将会做一个什么游戏。

  (板书:画鼻子)

  二、引导学生进行活动:

  (一)宣布活动:

  1、同学们,今天我们在教室里开展一次画鼻子游戏,你们高兴吗?

  2、请几位同学说说,当听到老师说进行做游戏时时心情如何?

  3、再请几位同学回忆一下,当老师宣布进行画鼻子游戏时,你观察到了谁的神态与动作变化,全班同学的心情如何?有什么表现?

  (二)准备活动:

  1、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2、准备两条红领巾。

  3、观察头像的外貌特点,你想给他配一个怎样的鼻子?

  4、谁再来说说这两位选手的心情如何?你能猜到此时他俩心里会想些什么吗?台下的同学们心情如何,会想些什么呢?

  (三)活动过程

  1、教师大声宣布“游戏开始”,同学们积极举手,都想上台画一画。教师提示同学们认真观察都想上台参与游戏的热闹场景。

  2、教师点一名学生上台,蒙住其眼睛,转三圈,动手画。同学们,谁来把你刚才观察到的.两位选手的面部表情和动作向大家描述一下。

  (引导学生从台上学生的神态、动作、心理活动,位置画错时,台下学生激动的神态、语言,热闹的场面等方面进行描述)。

  3、请另外选手接着游戏,请同学们继续观察。

  (四)活动结果

  他们分别把鼻子画在了什么位置?谁的鼻子画得最好?得到奖励后他的心情怎样?谁来描述一下?

  三、写作练习

  1、我们的游戏结束了,现在请你来说说整个游戏中你和同学们的心情如何?

  2、同学们,你们刚才仔细观察了参与画鼻子的同学的神情、动作以及台下同学们的表现。也揣摩了他们的心理活动,大家的描述很准确、精彩。现在你们能把整个活动的过程写下来吗?

  3、教师出示习作要求。

  (1)要把活动的过程写完整,交待清楚。

  (2)把活动过程中自己印象最深的地方写下来。

  (3)描写过程时一定要注意表达出自己的愉快心情。

  板书设计:

  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

  画鼻子游戏

  参与者的神情、动作

  其他人的表现

  所有人的情绪

  教学反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说得多好!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呢?我的做法是先让学生到实践中去亲身体验。只有来源于生活,才能使文章写得生动具体、才能让学生有话可说、才能让学生真正地做到通过语言文字表达真情实感。

  于是,我利用游戏,让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亲身体验整个活动过程。我还要求学生仔细观察相关人物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并及时讨论、描述出来。有了亲身体验,这篇作文一点也不难写。学生们也就文思如泉,下笔有神,一篇篇美文也就跃然纸上。

  的确,亲身体验,放飞心灵。写作教学如果做到了让学生亲身体验,感受生活,那么学生也会是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写出自身的真情实感。这样的习作才会有血有肉有灵魂。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1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仔细观察的习惯,多看课外书的兴趣。初步养成写日记的习惯。

  2、 懂得日记的内容和格式。

  3、 初步学会按照日记的格式写一则观察日记,语句要通顺,意思要连贯。

  二、教学重点

  写一则日记,做到格式正确,语句通顺,意思连贯。

  三、教学难点

  内容的选择和安排

  四、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 教学什么叫日记和日记的内容。

  ⑴、 联系本单元学过的《雷锋日记》和《不合群的小蝌蚪》,告诉学生:写日记一般都是记自己做过的事,也可以记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或想到的事。

  ⑵、 为了防止学生记“流水帐”,教师可提问“是不是一天当中所有做过的、听到的、看到的和想到的事都要统统几下来呢?”

  ⑶、 学生讨论。

  得出结论:写日记要有重点,选择一天生活中自己觉得印象最深而且是最有意义的事做为日记的.内容。一般来说,一天的日记写一两件事就行。由于记的事情少,所记的事情可以记的具体一些。

  2、“理解坚持写日记是个好习惯”。

  ⑴、 讨论写日记有什么好处。

  (重要的事情几下来,以后可以查看,俗话说的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有意义的事情记下来,对自己是个教育。写日记也是积累作文材料,作文练笔的好方法,作文练笔的好方法。经常认真地写日记,就不愁写不好作文了。

  ⑵、 要求学生从今天开始经常写日记,养成习惯,以后教师可以定期检查。

  3、复习日记的格式

  4、明确习作的要求

  写一则观察日记。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打开学生的思路:日记本来是写当天发生的事的,今天是作文练习,可写任何一天的事,写明几年几月几日。内容是“观察到的事物”。如果是“事”,这件事可以在任何地方发生,如家里、上学路上、学校、公园等。如果是“物”,小动物、玩具、新开的商店都可以写。写什么内容想好后,注意日记的格式,再把要写的内容写成一段话。

  5、 提示学生,要写好日记,把所记的事情写具体,要靠自己在日常生活中作个有心人,多留心周围的事物,多观察思考。

  6、 学生写日记,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课时

  (学生互评日记,教师指导,学生自行修改)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2

  一、听说训练

  1、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珍珠鸟。

  2、首先我们进行听说训练,请同学们听仔细,说清楚: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3、指名听说。

  4、齐说。

  (RGB出示)

  5、对于这句话,你有什么问题吗?

  (针对一些简单问题,可以当场解决。)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有价值,学完课文《珍珠鸟》,你会对这句话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

  二、复习朗读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1、2两小节,字里行间我们可以体会到我对珍珠鸟的喜爱,下面就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让我们带着喜爱之情来读一读课文的1、2两小节。

  三、讲读3~6

  过渡:朋友送我一对珍珠鸟,我给它们安排了一个舒适、温暖而且安全的住处,三个月过去了,我在珍珠鸟的住处发现他们有了雏儿,雏儿长得什么样呢?它又是怎样和我交往,一步一步接近我的呢?请同学们快速地读一读3~6。

  (自由快速读3~6。)

  1、讲读3:

  ⑴ 指名读3:

  那小雏儿究竟长什么样呢?答案就在第三小节,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⑵ 你们喜欢这段话吗?那你们喜欢它什么地方?下面就请同学们自己再读3,在文中找一找,你喜欢哪些句子,读一读,你从这些句子中体会到了什么?

  ⑶ 交流。

  (边交流边知道朗读。)

  ⑷ 齐读。

  2、讲读4:

  ⑴ 引读4:

  正因为我对小珍珠鸟的喜爱,所以珍珠鸟才一步一步地接近我,课文第四小节就把这个过程写的非常具体,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起先……渐渐地……后来……)

  ⑵ RGB出示:

  起先……渐渐地……后来……

  听的仔细的同学一定会发现老师刚才和同学们一起读书的时候注意到了几个词语,听出来了吗?对了,这些是表示时间先后的词,用在这里就把雏儿和我渐渐接近的过程写的具体、生动,又有条理了。你能试着用这些连接词把雏儿和我渐渐接近的过程来说一说吗?

  ⑶ 自由练说。

  ⑷ 指名说。

  ⑸ 同学们说得连贯流利,起先,这小家伙只在笼子四周活动,渐渐地它胆子大了,为什么它的胆子会变大了呢:

  ① 交流。

  ② 看到这小家伙在屋子里乱飞,我们的主人并没有伤害它,那下面就请同学们发挥一下你们的想象,这时候的我会有怎样的表情、神态,又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

  (小组交流。)

  ③ 交流。

  ⑹ 小家伙看到我的种种表现,终于完全放心了,你从哪里可以看出这小家伙是完全放心了呢:

  ① 交流。

  ② 小家伙是一步一步接近我,先……然后……再…,看来还是小心翼翼的,小家伙一边这样做,一边它又会想些什么呢?

  ③ 引读4的最后的话。

  ⑺ 背诵4:

  就这样,慢慢地,雏儿和我越走越近,越来越友好,现在你愿意把雏儿和我渐渐交往的过程,也就是4背出来了吗?

  ① 自由背。

  ② 齐背。

  3、读5。

  (引读5。)

  4、讲读6:

  ⑴ 瞧,有一天,又发生的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读6。

  ⑵ RGB图:请同学们看大屏幕,细细地观察这幅图,联系刚才读过的文字,这时候,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⑶ 同桌讨论。

  ⑷ 交流。

  四、讲读7

  过渡:我们的作者也和你们一样,看着这可爱的小家伙,一步一步地和我越走越近,我从内心底自觉地发出了一声呼唤:

  1、RGB:

  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2、理解“不由自主”:

  信……作者是从内心底自觉发出的一句话,从……也就是我们书上所说的一个词语,就是(不由自主),还可以用其他词语吗?

  (情不自禁。)

  3、雏儿和我在慢慢的交往中成为了好朋友,为什么它们会成为好朋友呢?

  (交流。)

  对,就象我和雏儿一样彼此相互信任,这就是信赖,而这种相互信赖又使得朋友之间相处得(非常愉快),朋友之间友好愉快地相处,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这也就是我们这句话中提到的(美好的境界)。

  五、延伸

  1、其实在我们的周围,在我们的生活中,象我和雏儿一样相互信任的例子还有很多,在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都存在着彼此的信赖,有了这种信赖,我们才拥有美好的生活。你能联系生活举些这样的例子吗?

  2、交流。

  3、小结:

  是啊,只有人与人之间,人与动物之间,动物与动物之间彼此信赖,我们才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让世界的每个角落充满了欢声笑语。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3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的9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12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在生活小事中所蕴含的父子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在品读文本的过程中学习作者运用心理、动作、情态等描写人物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感受父子之间的真情,并从中受到启发,学会关爱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

  策略与方法:

  读中感悟,合作交流,教师点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老师和大家一同见证了一对地震中的了不起的父与子的爱,他们的爱震撼了我们的心灵,今天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父与子的爱的文章,也许,这对父与子的爱,不会像阿曼达与父亲的爱那样给我们带来强烈的震撼,但它却会像涓涓细流一样,轻轻流过我们的心田,那划过的痕迹依然会令我们回味无穷。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1)出示生字卡片,指名读、轮读、纠正字音。注意“攒、挪”的读音。

  (2)各种形式理解文中词语。

  ①借助词典理解:思忖、井井有条、呜咽。

  ②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理解怦怦直跳、吱吱嘎嘎。

  2、检查读文情况。

  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听的同学注意评价、纠正字音。

  三、 分析字形,指导书写。

  1、在小组内分析记忆字形,给生字组词。

  2、注意“殊、呜、彼、套”容易写错。

  3、指导书写,把子写规范、些漂亮。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的主要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先给你的同桌讲一讲。

  第二课时:

  五、品词悟情,体会人物思想感情。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对于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谁能复述一下这个故事?

  指名复述课文

  (设计理念:锻炼学生复述的能力,同时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做一个整体的回顾。)

  师:提到“礼物”,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什么?麦克的礼物是一件怎样的礼物呢?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说出麦克的’礼物”是一件”特别的礼物”,进而追问麦克的礼物有什么特别?为什么要送这样的礼物?)

  预设一:

  学生可能回答“麦克觉得父亲非常辛劳,他爱他的父亲,所以要送父亲这样的礼物……”

  教师可抓住这一点向学生提问:你从哪儿能体会出麦克对父亲的爱?

  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语或句子加以深刻体会和感悟。

  预设一:

  学生可能回答:“麦克的父亲很爱他,为了感谢父亲,麦克要送父亲一件特别的礼物……”

  对于学生的这一回答教师可劲儿提问学生:“你从文中的哪些地方能体会出父亲对儿子的爱?”

  学生通过再读课文,勾画出重点词语或句子加以深刻体会和感悟。

  六、深层感悟

  1、师:为了感谢父亲,麦克要给父亲一个惊喜,他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

  听着楼下父亲沉重的.鼾声,他思忖着:父亲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每天不辞辛劳地工作着,他是多么爱我呀!送件什么东西给父亲作为新年礼物呢?麦克已经积攒了一点儿钱,够买一条花色领带。不过他知道父亲是不喜欢多花钱的。

  (引导学生抓住“沉重的鼾声”“不辞辛劳地工作着”体会麦克家境的贫寒,体会父亲为了家人的生活整天的奔波劳碌以及他对家人深深地爱。)

  “啊,对了,我明天可以早点儿起来,在四点钟以前就溜进牲口 棚,挤完牛奶。等到父亲去干活的时候,一切干得井井有条 。 ”

  设计意图:抓住重点词句以及人物的心理描写、感情朗读来理解人物形象,来体会父子深情。

  2、抓住三处细节深层感悟文本

  师:麦克两次觉得时间过得漫长:

  (1)“或许是第二十次醒来了,每一次他都划根火柴,看一眼那只古老的钟。一点半,两点……三点差一刻了,他激动地坐起来,套上衣服,摸索着溜下楼梯,悄悄地打开吱吱嘎嘎作响的木门。”

  引导学生抓住“二十次”“ 一点半,两点……三点差一刻了”来体会麦克为了送这件礼物生怕错过时间的心情。让学生换位想象一下,此时麦克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兴奋、激动、急切)

  师:你觉得麦克是一个怎样的孩子?(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体会人物性格特征)

  (2)他竖起耳朵听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挪动着——十分钟、十五分钟……

  抓住“挪动”体会麦克急切的盼望看到父亲收到礼物后的反应。

  (3)体“麦克,”父亲笑着,一种带着呜咽声的笑,“你想让我吃一惊,是吗?”

  师:为什么父亲会带着呜咽声的笑?

  因为儿子所做的事令父亲非常感动。父亲是如此的高兴,以至于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只是紧紧抱住儿子。尽管屋里很黑,他们彼此瞧不见对方的脸,但是他们的心灵是相通的。那是爱的暖流在涌动。此时的父亲已经不知道用什么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感动,让我们帮父亲说出他想说的话吧……

  给学生提供说的机会。

  通过这一说话训练,让学生进一步感悟父子情深,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七|:拓展升华

  麦克的礼物如此的不平凡,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深刻的体会,你收获了什么?将你的感悟写下来。

  板书设计:

  新年礼物

  礼物

  儿子——————父亲

  爱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4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本课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1)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2)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2)学生交流字词学习情况。

  三、再读课文,提出问题

  1、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有什么问题写在书上。

  2、学生提问,教师小结归纳。

  2、着重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四、作业

  1、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一起继续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 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 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

  学生选择其中最感兴趣的问题,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 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交流第二个问题

  (1) 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 比较句子

  a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 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

  3交流第三个问题

  (1) 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 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 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 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 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 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 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 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设计:

  17“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 惊喜 → 不情愿

  爸爸: 赞赏 → 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18、狼和鹿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引号的作用。 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及想象的能力。

  4、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从“狼和鹿”的故事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

  狼为什么是“功臣”?而鹿是“祸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问:当你们刚看到课题的时候,曾想到它会是一篇什么样的文章?

  2、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它写了什么?

  二、初读指导

  1、标上小节号,一边读一边想想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

  (1)自学生字

  (2)检查自学效果

  出示词语:

  繁殖 捕杀 枯黄 生机勃勃 惨 灾难 葱绿 传染病 生儿育女

  指名读一读

  讨论“怎样抓住它的关键部件记忆字形?

  说说你不能理解的词语,集体讨论。

  3、课文告诉我们了狼和鹿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根据学生回答,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三、课堂作业

  1、练习读课文,准备读给大家听。

  2、抄写词语

  3、描红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继续学习课文,通过诵读,从人们随意杀狼护反而害鹿,使鹿成了破坏森林。毁灭自己的祸首的事实中,悟出保持生态平衡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听写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自由读课文1—3自然段,每段的意思用一幅画来描绘。

  想想:每幅画上该画些什么?怎么画?为什么这么画?不太好画的部分用直线标出。

  交流自己的画。

  2、讨论:

  (1)一百多年前,凯巴伯森林里的狼和鹿是什么情况?森林呢?

  (2)后来狼和鹿的情况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

  (3)结果,凯巴伯森林变成了什么样子?

  理解: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

  体会森林里闹饥荒的情景。

  3、板书:

  4、指导朗读第1—3自然段。

  5、过渡

  从一百多年前到1942年,凯巴伯森林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样变化的原因是什么?凯巴伯森林从此成了鹿的“自由王国”是什么意思?

  6、学习第4自然段,联系上下文,体会下列句子中加引号词语的意思。

  (1)人们做梦也没有想到,他们捕杀的狼,居然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人们特意要保护的鹿,一旦在森林中过多的繁殖,倒成了破坏森林也是毁灭自己的“大坏蛋”。

  7、讨论:

  (1)什么是“功臣”?为什么讲狼是森林和鹿的功臣?

  (2)“坏蛋”什么意思?鹿怎么成了“大坏蛋”呢?

  8、小结:文中三处引号所引用的词语都是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三、由事明理

  学习这篇课文,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四、练习朗读全文。

  五、指导复述

  指导:恰当引用文中例句,有利于复述。

  同桌练习复述。

  指名当众复述。

  六、作业

  1、总结:今天,我们两次来到了凯巴伯森林,在被毁的森林里我们明白了自然界中,每一种生物生存都有它的用处,不应该随便消灭它,现在让我们一起乘着风车走出森林,回家吧,回家后把你的想法赋诸于行动。让大家齐心协力,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而努力。

  2、现在有人想在凯巴伯森林入口处竖一块警示牌,你认为该在上面写些什么?

  七、生活小水滴

  最后,让我们来看看“生活小水滴”,去调查,了解身边有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行为;去思考,如何阻止人们愚蠢的行动;去行动,让大家都来保护地球。如果你做到了,你将得到的奖品是地球的美丽和人类后代的幸福。

  板书设计:

  18狼和鹿

  功臣 狼暗算鹿 森林 一片葱绿 生机勃勃

  鹿只有四千只 鹿 活泼 美丽 嬉戏

  祸首 狼被捕杀 森林 绿色消退 枯黄蔓延

  鹿超过十万只鹿 疾病象….游荡 只剩下八千只病鹿

  19、放飞蜻蜓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9个生字,绿线内的7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了解有关蜻蜓的科学知识,懂得蜻蜓是人类的好朋友,激发学生保护有益动物的情感。

  教学重点:

  1、在读文的基础上了解关于蜻蜓的知识,明白道理。

  2、学习多种途径收集、处理资料。

  教学难点:

  通过自主学习,了解蜻蜓的习性、特点,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配套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扣题引发,理清脉络。

  1、启发猜想:出示课题,学生围绕课题质疑。

  2、导入:这篇课文就是围绕大家的猜想来写的。不过,这个和小朋友们说蜻蜓的人,是一位了不起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你们想了解陶行知先生让孩子们放飞蜻蜓的经过吗?快读读课文吧!

  3、初读,理清脉络:

  (1)第一遍读,读准字词、读通课文。

  (2)第二遍读,联系上下文或、词典弄清词语意思。

  (3)第三遍读,根据板书(捉)蜻蜓——(谈)蜻蜓——(放)蜻蜓,让学生填上恰当的词,弄清文脉。

  二、简析首尾,聚焦“放飞”

  1、指名读第一段,了解大意,想象孩子们捉蜻蜓的快活情景。

  2、读第三段(11自然段)

  (1)从“纷纷”一词可以看出孩子们都同意放飞蜻蜓。

  (2)从“放了它,放了它”连喊了两遍,体会孩子们的心情。

  3、激起悬念。

  翠贞他们一群孩子好不容易才捉到一只蜻蜓,为什么最后大家都迫不及待地要把蜻蜓“放飞”呢?(在“放飞”下加重点号)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读课文,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指导写字

  1、出示本课生字,学生再次认读。

  2、学生找出简单的,可以自己写好的字:舌、蝇、蚊、饿、构描红、记忆字型。

  3、教师范写:陶、慈、抢(强调左边不是“仓”)、复,抓住重点笔画进行提示。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问题导入

  1、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2、请学生简要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回顾上节课的提问:陶行知先生究竟是怎样和这群孩子谈蜻蜓的呢?

  二、读文入境,探究自悟

  1、学生自由读二、三段,想一想:如果你就是这群孩子中的一员,在和陶行知先生一起谈了有关蜻蜓的事之后,你会自觉自愿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吗?为什么?

  2、学生结合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形成自己的理由。

  3、教师组织课堂讨论:联系前后文说明自己放的理由,关键点:

  (1)陶行知的语气:“慈爱的”、“商量的”(尊重孩子,耐心、民主,孩子们容易接受他的教育)

  (2)陶行知先生与孩子们的对话内容:蜻蜓吃什么?尾巴有什么作用?眼睛的结构。(了解蜻蜓的特点,认识到它是益虫,应该保护)

  提问:从他们的对话中,你对蜻蜓有了什么了解?(学生读议)

  (3)孩子们的回答内容和神态。(“入神”说明陶行知先生的话太吸引人了)

  4、练习分角色朗读。

  (1)同座间练习,再次体会人物的心理。

  (2)指名演读,集体评议。

  5、启发小结。

  师:为什么这群孩子在和陶行知先生谈了蜻蜓后,会自觉自愿、非常乐意地把捉到的蜻蜓放飞呢?请结合刚才同学们的发言,对理由作一个小结。

  学生小结。(教师点评)

  三、拓展交流,深化理解

  1、师:读了这篇课文,你对文中的哪个人物印象最深?

  2、学生整体默读全文,从人物的角度再次感悟。

  3、指名谈感受,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相关段落。

  4、课后研究性学习:陶行知先生说:蜻蜓饿极时会吃自己的尾巴,这个说法对吗?找找有关资料验证一下。(组织学生结合问题查找资料,展开交流。)

  板书设计

  19放飞蜻蜓

  捉蜻蜓

  识蜻蜓

  放蜻蜓

  习作6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学会发表自己的看法。

  2、认真观察图画,结合已有的知识,说说对不良现象的看法,并发出合理的倡议。

  3、在练说的基础上,把自己的想法和建议写下来。

  教学重点难点:

  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把它写下来。

  努力使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有理有据有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教学准备:青蛙的资料、光盘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师生谈话,引出话题

  1、(播放光盘:青蛙捉害虫的情景。)师:谁能用一两句话说说谁在干什么?看谁说的准确、生动。

  2、学生根据课件内容说话。

  二、情境启思,例文引路

  1、让学生观察图画(几个小朋友在捉蜻蜓,蜻蜓在他们的网兜里扑扇着翅膀挣扎着)师:同学们,快看,灾难忽然就降临在正在忙碌的小蜻蜓身上了,瞧,那只被捉住的小蜻蜓怎样了?

  2、引导学生想象:蜻蜓会说什么?

  提供提示语:

  蜻蜓有的绝望地说:

  有的愤怒地说:

  有的不解地说:

  有的痛苦地说:

  3、看到这样的情景,你们有什么想法呢?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

  (1)说给小组里的同伴听。

  (2)指名发表看法。

  4、读例文,再交流。

  (1)学生自由读。

  (2)指明朗读。

  (3)师生交流:夏志成同学发表了怎样的看法,有什么值得借鉴之处?还想在他的'基础上补充或修改什么?(引导学生辨证地读例文。)

  三、看图,指导表达自己的看法。

  1、CAI:一个老头叫卖青蛙。

  2、请学生就这幅图谈谈自己的看法。

  (1)给学生时间,让他们构思,形成观点。

  (2)学生畅所欲言,发表个人的看法。(或谴责或倡议)

  3、将话题拓展:除了例文和图上的这两件事,在我们身边,你还想对什么现象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呢?(学生交流、评议:是否说清了观点,是否有凭有据,能不能被大家认同。)

  4、师:如果把刚才你们谈的看法整理一下,写出来,就是一篇你的小评论文章了。大家快试试吧,争取让你的看法被大家接受,为社会新风做一份努力。

  5、学生再次整理思路,准备成文。

  第二课时

  一、学生完成初稿,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二、指名读自己的习作,集体评议:

  1、观点是否鲜明、正确。

  2、把自己的见解说清楚没有,有没有凭据。

  3、有没有独到的见解。

  三、学生根据评议修改自己的初稿。

  1、好朋友之间互改。

  2、自己修改。

  练习6

  教学目标:

  1、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2、练习书写呈三角形的字,注意上紧下松的要点。

  3、背诵八个成语和古今贤文。

  4、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5、学写毛笔字——横折斜钩、横折弯钩。

  教学重点:

  学习和巩固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并学习王尔德对待标点这样的“小事”严肃认真的态度。

  教学难点:

  按要求调查、填表,然后向大家口头汇报调查结果,并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教学准备:小黑板、课件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第一题——处处留心。

  1、审题。

  (1)学生自由读题,弄清题目要求。

  (2)师生明确题意。

  2、让学生默读小故事,并请学生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3、学生试着读读没有加标点的短文,然后交流读没有标点文章的感受。

  4、出示一首标点歌:

  标点符号很重要,组成文章不可少。

  该用哪种小符号,都要认真来思考。

  意思未完用逗号,一句完了用句号。

  喜怒哀乐感叹号,提出问题用问号。

  并列词语用顿号,并列分句用分号。

  提示下文用冒号,对话引用加引号。

  书文名称要标明,前后加上书名号。

  有些意思要省略,可以加上省略号。

  标点符号用准确,文章清楚都称好。

  5、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和儿歌,回顾逗号,句号,冒号,引号的用法。

  6、师生小结加标点的方法:先给文章断句,然后根据文章的内容、停顿加上适当的标点符号。

  7、学生按照方法逐段给短文加上标点。

  8、学生自由读读加上了标点的故事,感受语气,集体交流如何加标点。

  9、练习读出感情,齐读小故事。

  10、学生谈读了故事的启发、收获。

  二、第二题学——写好钢笔字。

  1、出示三个字:未、允、夹。学生读字,观察字型。

  2、学生说说三个字的共同之处。(独体子,外形上呈三角形。)

  3、观察例字,发现这类汉字的书写要点——上紧下松。

  4、教师范写:夹。

  5、学生描红、临帖,感受书写的技巧。教师巡视指导。

  6、反馈:同座互相欣赏书写成果。互评和自评相结合。

  7、再找找这种字型的其它字,练习书写。

  第二课时

  一、读读背背——成语。

  1、学生自由认读成语,不认识的字或问老师。

  2、检查成语的读音。重点指导读准:妄、蠢、厉

  3、集体交流,弄懂成语的含义。(让学生结合自己的原有经验或查词典谈自己的理解。)

  (1)坐观成败:指对于别人的成功或失败采取旁观的态度。

  (2)按兵不动:是军队暂时不行动,等待时机,现也指接受任务后不肯行动。

  (3)轻举妄动:妄,盲目。指不经过慎重考虑,盲目行动。

  (4)操之过急:办事过于急躁。

  4、学生再次认真读成语歌,看看有什么新的发现。

  (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引导:每排两个成语意思相近,可以连用;每行后一个成语的最后一个字都是“动”;成语的意思都和打仗有关;有些成语出自历史典故。)

  5、练习背诵。

  (1)根据以上发现,自己练习背诵。(边记边想)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集体背。

  6、拓展练习:让学生说说其他关于战争的成语,扩充积累。

  二、读读背背——古今贤文。

  1、回忆已经背诵过的古今贤文,集体背诵。

  2、学生自由读古今贤文,扫清字词障碍。

  3、逐句交流、理解,获得启示。

  (1)小组学习:在小组里,每人读一句,说说理解,互相补充。

  (2)指名读自己能读懂的句子,说感受,再齐读。

  (3)反复读,加深理解。

  (4)说说这些句子都是写什么的。联系生活实际举例说明。

  4、练习背诵——开展背诵竞赛。

  第三课时(想想做做)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古今贤文《环保篇》,学生齐背。

  2、由环保的话题引入新课:学生谈谈自己对环保的认识及其重要性。

  二、想想做做

  1、了解表格要求。

  (1)学生认真看看所需填写的表格,弄清要填的内容。

  (2)根据内容讨论:我们需要做哪些调查工作。

  (3)分小组,明确分工及注意事项,合作完成调查任务。

  2、学生走出教室,到校园进行调查,作好记录。

  3、集体交流,各自汇报调查结果。(汇报时,帮助学生弄清什么是落叶树及落叶树的种类;什么是常青树及其种类。)

  4、讨论:结合调查结果,说说对学校今后绿化的建议。

  (可以引导学生从花草树木的种类及种植的位置等方面考虑。)

  5、将建议可行化:小组合作,会画的,会写的,分工合作,完成一份可行的校园绿化建议。

  6、评选最佳建议。(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15

  教学要求:

  1、会写本课生字,正确认读“罚”等5个生字。掌握“假”这个多音字。会写“落、荒、笛”等13个生字。认读“湿润、荒野、簌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的情景。

  3、在阅读、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想象诗歌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的意境。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课件。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教师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拉宾德拉纳特?泰戈尔(1861年—1941年),印度诗人、文学家、社会活动家、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义者。代表作有《吉檀迦利》《飞鸟集》《眼中沙》《四个人》《家庭与世界》《园丁集》《新月集》《最后的诗篇》《戈拉》《文明的危机》等。

  二、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1、读准下列字的字音。荒笛罚假裳2、交流、识记生字。A。加偏旁记忆的字:荒—谎B。换偏旁记忆的字:笛—油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湿润:潮湿润泽。荒野:荒凉的原野。狂欢:纵情的欢乐。

  急急忙忙:心里着急,行动加快。

  三、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1、学生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同学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其他同学思考每一段讲了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指导。

  3、说说每段的内容。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2自然段):想象阵雨降落时,花儿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第二段(第3自然段~第5自然段):想象雨来时,关了门在做功课的花朵们便放假了。

  第三段(第6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在雨中穿着各色的衣裳,冲了出来。第四段(第7自然段~第9自然段):想象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他们对准妈妈扬起了双臂。

  四、朗读课文,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1、听教师朗读。

  2、教师领读,学生齐读课文。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己最欣赏的句子。4、同桌交流,说一说这些句子美在哪里?5、教师利用课件出示佳句。

  6。让同学们说出自己的感受,大家共同欣赏。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开火车读课文,边听边思考:每一段讲的是什么?2、指名学生用简洁的话概括每一自然段的内容。

  二、读中感悟,探究解疑。1、学习第一段。A。教师指名读。

  B。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话,并说明喜欢它的原因。湿润的东风走过荒野,在竹林中吹着口笛。

  理解体会:哪一个词语概括了东风的特点?(湿润)从“走过”“吹着口笛”这两个词语中,你感悟到了什么?这句话该怎样理解?读了这句话,你会想到怎样一幅画面?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理解体会:为什么是“一群一群的花”,而不是“一朵一朵的花”呢?你认为花会从什么地方跑出来呢?教师引导,启发想象。你从“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这句话中感悟到了什么?“狂欢”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出花儿在绿草地上跳舞的情景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2、学习第二段。A。学生齐声朗读。B。读中感悟,合作探究。为什么“我”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你是怎么理解“雨一来,他们便放假了”?

  3、指导学习第三段。A。教师范读。B。合作探究。

  树枝在林中互相碰触着,说明了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绿叶在狂风里簌簌地响”一句的?“雷云拍着大手”是什么意思?

  你是怎么理解“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的?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C。教师指导朗读。D。学生自由朗读。4、学习第四段。A。学生齐声朗读。

  B。指导学生理解、感悟、朗读。

  小作者认为花孩子们的家在哪里?“那儿”是指哪儿?你能想象出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的情景吗?在作者看来,花孩子们急急忙忙赶回家是为了什么?

  C。学生自由感悟、想象。5、小结。

  三、拓展延伸。

  说说你想象中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先在组内交流,然后在班上交流。

  板书设计:花的学校

  花孩子: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蹈在地下学校关了门做功课急忙回家对妈妈扬起双臂真可爱

  《花的学校》教学片段◆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了解花孩子的特点,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教学

  师:花的学校的孩子们那么美丽、可爱,你们喜欢他们吗?(课件出示句子)试一试你们能不能读好这些句子呢?要读出自己的喜爱哟!

  1、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2、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3、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哪儿去吗?4、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生分别读这四句话)师: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恰当地在一些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

  (师范读,生练读)1、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舞、狂欢。

  2、妈妈,我真的觉得那些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3、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哪儿去吗?4、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吗?(找学生试读)师:你还能找出哪些句子读一读呢?

  生1:“这时,花孩子们便穿了紫的、黄的、白的衣裳,冲了出来”。我认为“冲”字要重读,体现了花孩子们的高兴心情。

  生2:我觉得最后一句要读得幸福、深情,因为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多么幸福快乐呀!

  师:你能读给我们听听吗?(生自读)

  赏析:这一教学片段重点指导学生的朗读,以读促悟,学生通过读,品味了语言的美感,通过读,感受到了丰富的想象情景,花孩子的美丽、可爱、调皮的特点跃然纸上,与其说是在读诗,不如说是在认真倾听着孩子们说不完的童言稚语。

  教学反思:

  对泰戈尔的《花的学校》一文,我非常喜爱。说实话,读第一遍的时候,我没有读懂,这篇课文在讲什么。我反复认真地读了这首诗,根据课后要求,我也背了这首诗,渐渐的,我体会到了诗人的情感,对花儿们的喜爱,及大胆、有趣的想象力。教学内容的安排要依据学情,要从孩子们的角度去设计教学流程。站在孩子的角度读,我把自己想象成花朵,我会渴盼什么,我对什么不明白。我一遍遍的读,每读一遍都会有新的感受,每背一遍都会想到孩子们在背诵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什么地方要给予帮助。

  我也站在老师的角度读,在这样的阅读中,我被作者感动着,也被自己感动着。作为一个语文老师,我只有站在学生的'角度,走进文本,被文本感染感动,才能够理解、感受到诗人的那种热烈的情感,丰富大胆的想象力。所以我就这样来进行教学:要求孩子们把自己想象成一朵美丽的花,听我范读课文,随故事情节而做出自己喜欢的动作。随后,整个课堂进入一个美好的境界,孩子们好似刚从睡梦中醒来,一个个打着哈欠,伸着懒腰,那舒服劲,让人看着都羡慕。

  在课堂上,作者与我,我与孩子们都成了花园中的一份子,孩子们仿佛走进了文本,随着作者的语言狂欢,嬉闹,生长。我想,这应该是我理想中的灵动的语文课堂,我们的语文课应该是踏踏实实地立足课内,放眼课外,展望未来,为孩子的生命奠基的。

  这一课中,我成功的地方是,采用多种手段,运用不同措施来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以提高学生的的创造想象力。如“你认为花孩子们冲了出来,要到哪里去?为什么?”引导学生们放飞想象,小组讨论交流。再如“在花儿的学校里,还会发生那些有趣的事?说一说,看谁想的奇妙。”“花的学校的孩子们那么美丽、可爱,你们喜欢他们吗?你能读给大家听吗?”学生的感知不能靠单一的阅读材料简单重复,只有多方位、多种形式的参与,才能在学生头脑中建立丰富的表象。

  不足之处: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我的语言要简练明了,设计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要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促进小组合作的意识,从而喜欢阅读,喜欢上语文课。

【三年级语文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的教学设计12-20

语文教学设计07-25

《语文活动》教学设计11-27

三年级语文《赵州桥》教学设计07-30

三年级语文《荷花》教学设计07-28

《语文天地一》教学设计07-21

《语文天地六》教学设计07-21

《语文园地二》教学设计07-21

语文园地七教学设计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