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4-10-04 08:25:35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教学的心得体会可以总结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学反思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现实的问题情景,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并能利用10以内加减法正确解答。

  (二)过程与方法 使学生经历与同伴合作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从问题的角度寻找相关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找问题的审题方法,同时进行数学问题结构的渗透。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现实情境引导学生逐步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世界,发现与数学有关的问题并能够提出数学问题,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首先能看懂数学问题,能够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的'基础上,逐步深入分析题目,从而提出不同的问题,以培养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看懂数学问题并找到问题与条件之间的联系,明确“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使其正确解答。学会从问题的角度寻找与问题有关的条件和从条件的角度提出问题的分析方法、渗透数学问题结构,体会两个相关信息和一个问题构成一个数学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本节课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独立思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过程。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教学中,我给学生创设了许多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机会,使学生在交流和分享探索结果的快乐中,主动学习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掌握数学方法。第一个教学环节,完全放给学生,学生根据主体图,自主提出问题,学生根据生活实际提出了不同问题(有一步的,有两步的)。学生们积极动脑,思维活跃。在解决问题的环节中,让学生积极开动脑筋,自主探索,小组合作,研究出了多种多样的解决方法,即加减混合、带小括号。正是因为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学生把自己最原始的想法展现了出来。解决问题要体现出学生思维的个性,这一点特别重要,往往思维的火花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为了更好地体现这一点,我采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调动,学习热情高涨,学生的思维打开了,竞相展示自己的想法,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闪光点。例如:教学例1,有一个学生想出了16+13=29,“16”不是题中直接给出的条件,而是学生在心中将第一步计算出来的得数直接应用到了算式中,这时,其他学生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16是22-6得出的,而你在算式中没有表示出来,这样解答不行……通过其他学生的补充,这名学生很快修正了自己的问题。再如:从教材的编排来看,例1处理加减混合,例2处理连减和小括号。但今天,学生在解决木偶戏的过程中就想出了带小括号的解答方法,这在试讲的过程中是没有出现过的,于是例1、例2的重难点内容,学生全部在例1中通过自学自悟理解、掌握了。

  此外,本节课中我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功能,通过课堂教学的过程性的评价语言以及学生的自我评价,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促进了学生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本节课的关键是强调学生完整说话,形式是执行说,集体说,强调个别说。并且在列好算式后强调各个数字表示什么意思。整体从“小鹿图”扶,“蘑菇图”扶,“天鹅图”放开让学生自己解决。上完课后,感觉自己的学生理解并未到位,对于“已知什么条件”和“解决什么问题”并没有分清楚,自己也感到很挫败感。

  公开课之后,许多老师给了我很中肯的意见和建议。

  优点:教师情感丰富,表达能力强。课堂中注重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应用题的语言复述,形式多样如指名讲,同桌对话,自由讲。关注算理,培养学生分析能力。

  有待提高:

  1、在教材研读上需多下苦功夫,关注教材的`前后联系。

  最好:打开小鹿图时,自行来信,发现错误,指出这节课和以前的不同之处在于“文字信息”,可以直接从“文字信息”里提取条件。重点突出“文字信息”。

  2、学生解题时要回答完整,比如“一共有6只,走掉了2只,还剩4只。

  3、发现学生在读提的时候有“拖腔”现象。

  4、缺少一个重要步骤,在计算结果后应问学生,“解答正确吗?”“你是怎样检查的呢?”

  总体要理解本节课的教材每一环节安排的目的,教学重视长效,要用整体观。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本节课学生初次利用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上完后,感觉有不少问题存在。

  教学例3时,我首先从例题上引导学生读题观察,理解题意,然后指导学生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交流汇报时,学生说出了如下数量关系:

  警戒水位+超出部分=今日水位

  今日水位—警戒水位=超出部分

  今日水位—超出部分=警戒水位

  然后让学生依据数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这时学生发现例题与之前所学的方程有所不同,之前列方程时题目中未知数已经有了,直接看出x表示那个量,而例题中并没有x,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到:要列方程必须把其中的未知量假设为x,从实际中让学生发现列方程解决问题时有“设??为x”的必要性,不至于出现在列方程时不写“解:设??”的情况。

  但是,在列方程的时候却出现了这样的问题,因为教材只要求掌握“未知数不是减数和除数的方程”解法,在例题教学中,有的学生列出了这样的方程:14.4—x=0.64,从意义上来说,这样的方程肯定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应该怎样解呢?是否该向学生讲解方法?所以我就绕开后两种数量关系只讲了课本的例题。但是通过作业发现有些同学还是会列出类似14.4—x=0.64这样的方程,但是却不会解。所以过后我就《黄冈小状元》里的培优作业进行了补教。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用连乘方法解决问题》是三年级的一节数学课,学生在二年级学习时,已经会用表内乘、除法以及加、减法解决简单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本单元提供的需要用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选材范围扩大了,提供的信息数据范围扩大了。问题解决”从原来的计算、概念、应用题到现在新课程的“处处渗透”,从有形到无形,从典型问题到生活问题,进行了较大的改革.我有以下几点反思。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

  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以境促情,激发学生自主探究。

  问题蕴含在生活之中。以学生喜欢的运动作为情境载体,让学生计算小朋友每天跑两圈,跑道每圈400米,她一个星期(5天)跑了多少米?以主题式展开教学,让学生在这些熟知的生活情境中提炼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不仅让他们体味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也大大激发了他们自主探究的兴趣。教学中,老师通过让学生选择老师出示的算式哪些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让学生通过算式说说想的过程,通过相互交流,能有条理地分析连乘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让学生初步感知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让学生初步掌握连乘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4、丰富的题型,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师成功的预设是课堂教学得以和谐展开的基础。单一的问题解决课教师稍有不慎就极易上成练习堆积课。老师通过知识层次的递进,一步步的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的练习也是水到渠成了。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让学生感受身边的数学。现代课程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只是被动地按照教材的内容进行教学。教师的工作是一个创造性的工作,教材只是教师进行教学的重要依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实际全面地理解课程标准,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教材。将课堂内外紧密结合,使教学内容更具有真实性,更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更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合作是人类相互作用的基本形式之一。小组合作学习是对班级教学形式的补充和改进。它的实质不仅是要解决班级教学条件下学生两极分化的问题,或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互动机会少的问题,更是立足于现代教学的高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和条件。本课无论在进行新课还是在练习过程中,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充分的合作与交流,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以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作用,强化学生群体之间的互动,让小组成员通过讨论来提出、发现并解决问题,然后再汇总各组的`信息,沟通他们所学的东西,让大家共同分享他们的学习成果。

  三、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它向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这节课我采取了实地拍摄,将教学楼的各种信息拍摄成画面作为本节课新授内容的丰富素材,面对熟悉的教学楼画面,学生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调动了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列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人民老师,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写教学反思可以很好的把我们的教学记录下来,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列方程解决问题例5”教学反思,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这节课学习的是列方程解决行程问题中的相遇问题,学生基本对列方程解答实际问题的思路、方法步骤已经熟悉,解各种方程也熟练,现在我们主要解决的是如何分析相遇问题的数量关系,这是本节课的关键。但关于行程问题,学生学习过一步解法,知道速度×时间=路程,但两人有关的行程问题较难,比较抽象,学生不易理解,这节课是相遇问题的基础,其拓展的问题会比较多,且更难。我从学生实际出发,并利用实际行动展现,逐步引导学生探究。

  一、复习等量关系,做好铺垫。

  学生已学习了一人行走的`行程问题解答方法,我上课开始,举例一步问题,让学生解答,并说出等量关系。同时改变问题,问等量关系。使学生进一步熟悉行程问题的解答依据。

  二、学生上台展示,变抽象为直观。

  相遇问题比较抽象,我让两名学生上台走路,现场照题目要求直观演示。为了让学生观察清楚,也为了更好地贴合问题,直观展示,我特地喊口令,让两学生依口令一秒一秒走,并掌握步幅大小,保证三秒相遇:第一秒,你两步,我三步;第二秒,第三秒相遇。

  理解了题意,问题来了,两学生同时走,到相遇,时间有什么关系?(相等),这段路程几人走完的?总路程怎么计算?通过提问,发现有学生模糊,刚才关注点和问题脱钩,于是刚才演示的两名同学再次演示,这次学生带着问题观察,问题逐一解答。

  三、画线段图,帮助学生建构模型思想对走路演示,学生铭刻在心,脑中有相遇问题的全过程和细节,如两人的时间啦,哪一段路程谁走的?相遇点会靠近谁?等等。首先要求:已知条件要全部表明,连同单位,问题也要标注。师生一步一步,共同完成线段图画法,把心中的理解都画出来。再次直观展示,使学生对相遇问题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帮助学生建构相遇问题的模型思想,两人共同走完,即甲的路程+乙的路程=总路程。同时两人时间相等,即:速度和×相遇时间=总路程。学生很快列出方程解答。

  数学实际问题往往比较抽象,老师需借助各种手段,想方设法变抽象为直观,帮助学生更好理解实际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昨天,学习了8和9的解决问题,这是在教授了6和7的带有大括号和问号应用题之后的图文相结合的应用题,要求学生掌握在图和文字的帮助下列出算式,还要求学生能够看图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上课开始我由带有大括号的图引出,先让学生说图意,接着把学生说的文字记录下来揭示今天所学的内容,同样,教减法的时候,用同样的方并法引入,最后,总结,求一共有多少用加法,求还剩多少用减法。

  学习完之后,大部分学生能够掌握这一学习内容,但在做练习时候,我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解答的时候,所有学生都沉默了。课后,我静下来想,不是学生不会说,而是学生不懂怎么去说,因为我在课堂上没有给出示范,这一次的.教学失败,让我感受到,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养成听讲的习惯很重要,其次,讲授新知识的同时不要忘记先帮后扶,最后再让自己走的思想。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24

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反思06-28

《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2-01

解决问题说课稿06-08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01-15

教学反思05-21

让教学反思12-15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中班教学教学反思03-18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