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时间:2022-11-24 18:17:30 教学反思 我要投稿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

  【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力求解决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打造有效课堂。要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必须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让校本教研开展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经过一学期的探索,我们发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系统地规划教研主题内容

  在设计相关教研活动时,我们考虑到:要让全体数学老师对教材有系统的了解。因此,我们将教材中相关教学内容划分为六次教研活动主题:低段“解决问题”例题教学探讨、中段“解决问题”例题教学探讨、高段“解决问题”例题教学探讨、苏教版“找规律”教学探讨、人教版“找规律”教学探讨、“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综合探讨。通过由低到高的教学探讨,使全体数学教师对小学全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同时在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成一致。

  二、教研活动模式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把握、课堂的组织。如何有效地把握教材、把握教学,这不仅需要学习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更重要的是在观摩真实课堂之后的集体评议与反思。因此,本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特别重视听课前的学习准备与听课后的集体研讨,做到既立足课堂也跳出课堂,以整体、全面的视角透视教学:

  ①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教研的主题内容与思考问题,把握研讨课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②通过集体教研时的教材研习去深入理解教材知识体系;

  ③通过有针对性的评课,聚焦课堂进行教学方法的提炼;

  ④在反思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研就是依托群体的智慧,借他人的眼睛观察自己,借出一双慧眼,收获的是更多的'思想。每一次的研究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讨素材,大家从他人的课堂中审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通过这样的学习与交流,促进我们每一位教师主动学习、认真钻研,为形成适合自己风格、符合我们学生特点的有效教学而努力。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我们发现:打造精品课堂的教研活动本身也应该是一个精品。只有真实、有效的精品教研,才能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目标。

  【活动后的思考】

  1、如何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

  系统的校本教研活动,需要老师自主的参与与自觉的思考,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也就失去了教研活动的意义,一切都变成形式主义。

  教研是为教学而服务,如果教研影响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那么这样的教研是低效的。所以,如何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研活动成败的关键。

  2、如何合理分配教研组织工作任务?

  学校里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任务往往落在少数教师的肩上,这给他们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工作。如何将这份任务进行分解、分配?让每位教师都成为组织者、策划者。

  【活动后的建议】

  通过校本教研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应该注意:

  ①理论的培训应充分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老师们比较喜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师培训应该更多的关注课堂教学。

  ②网络培训要与集体教研相结合。建立学校教研网站,将网络教研与集体教研相结合,使教研的学习与交流形式更加灵活。尽管网上学习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是它不能代替传统的同事间面对面相互交流的集体教研式学习。语言交流的即时性能促进同事间智慧的碰撞。

  ③教师培训要对症下药,加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关注。在设计培训之前应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培训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教学实践的观察与交流,开展理论结合实践的针对性的案例问题讨论。

  ④校本教研(培训)的开展离不开学校行政的支持。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

  一、选择贴近同学的教学内容,使同学爱学,乐学。

  首先,同学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倒推思想,比方说乘公交车,早上上学,放学后按原路返回等等;并且,同学有四则运算的基础,我只是将同学以前接触过的简单的生活倒推经过加工,变为本节课中的带有数学味的倒推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贴近了同学的最近发展区。

  其次我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同学的生活。我从引入时让同学初步体验倒推,到探索倒推的方法,再到综合应用,都是创设了同学喜闻乐见的情境,如:收集邮票,两杯果汁的多少;设计了同学喜爱的游戏,如:玩扑克牌。这种贴近生活常态的出现方式,一方面,激活同学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使同学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始终对本课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生活引入课堂,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同学贴近生活学数学,贴进生活教数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数同学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增强同学的数学素养。

  二、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这节课中,我十分注重让同学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建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验活动中学习

  课一开始,就创设了说正反话,两杯水倒推的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同学通过这两个具体问题,充沛体验什么是倒推,怎么样进行倒推。也是在此时,我出示了板书:知道现在的数量,求原来的数量;让同学边体验,边学习,体验什么是倒推,并揭示倒推的一般方法。

  (2) 在独立考虑活动中学习

  在独立考虑中学习使同学经历思维的深刻性。如:在邮票问题中,我在赋予例题收集邮票的实际情境以后,提拱给了同学三条探索建议,就放手让同学独立考虑倒推,并结合同学考虑后的结果,组织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并在关键处给同学以“点化”,使同学对倒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点燃同学思维的火花。让同学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这对每一个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探索并应用战略的意识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在游戏操作活动中学习

  游戏是同学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我注意到了同学的这一特点,在课前设计了同学喜爱的翻扑克牌游戏情境。让同学在边玩边学,边玩边解决问题。从同学回答问题来看,这样的开始,是非常感兴趣也是十分有效的。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

  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学很容易混杂

  第一个容易混杂的地方是,针对两种不同类型的问题,用方程解答,在解设未知数的时候,教材上出现的方法是在设未知数的时候,单位上就出现了不同,以至于同学不知道如何区分,什么时候该怎么设

  第二个就是方法的选择上,还可以利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倍比关系,直接计算也是一种很好的解法但是如何让同学懂得这种方法的原理很重要,从同学的课堂和课后情况来观,很多同学其实并没有从根本上懂得这种解法的原理,只是在依样画葫芦罢了

  根据同学的这一情况,课后我又对照例尺的内容重新整理了一遍,其实关键还是在于同学没有真正的懂得比例尺的概念例如:比例尺1:200000这是在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统一的时候的比,所以在用列方程入行解答的时候,如何进行解设只要抓住一个要点:对应的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是相同的才干列出方程这样就不用去顾和怎么设,只要抓住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的单位相同就可以了,怎么设都是可以解答的

  对于第二个问题,倍比关系的`懂得,实际还是对于比例尺的懂得不够深例如:比例尺1:200000表示的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1/200000,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200000倍,图上的1厘米实际是2千米,这就是线段比例尺,在有些问题中利用线段比例尺还会给计算带来方便

  在同学出现问题之后,针对同学的情况,和时地给同学适当的入行归纳整理,会加强同学的懂得,协助同学更好的掌握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4

  解决问题的解题思路要清晰,整节课教学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分从信息入手和从问题入手两个方法,条理有序,孩子们学的说的'都很好,掌握得很扎实。主要是学习,下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感悟:

  一、第一个环节是阅读与理解环节,平时要多注意培养孩子们如何读题,如何理解题意。可以划一划重点条件,找一找条件之间谁与谁有关系,可以求出什么。也可以用画图的方式,画一画示意图,分析一下题意。

  二、第二个环节是分析与解答环节,解决问题可以选择从信息入手,也可以选择从问题入手,每种方法都先写一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多培养孩子用语言叙述先求什么,再求什么,并且尽量语言简洁较为准确,不要要只要求写出算式就完了。

  再解答的环节,可以先引导孩子从信息入手,找哪两个条件有关系,可以求出什么,再求出什么,板书使用了树形图清晰明了。孩子们都说的很条理清晰,平时孩子们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的很扎实。

  然后教学从问题入手,结合板书的树形图,从问题入手正好反过来想,板书利用的很巧妙,好的板书就是整节课知识点的缩影,所有孩子都能多看几眼,便于所有孩子理解和掌握。

  三、第三个环节是回顾与反思,让孩子多说一说回顾与反思什么,怎样回顾。平时多注意培养孩子的检查习惯,孩子们都知道再把题目的信息想一遍,看看自己的思路是不是正确,计算是不是正确。

  四、第四个环节练习环节。这节课内容不少,如果把两种方法都分析理解透彻的话,确实练习的时间就基本没有了,就练习了两题目,并且也让孩子写一写先求什么,再求什么,比较费时间,我觉得可以选择让孩子说一说,多练几个。

  总之,一节课内容很扎实,所有同学应该都学会了方法。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5

  二年级下册的“两步计算应用题”是简单应用题的提高,是学生思维的飞跃。这几天在教学时我有两点感受:

  1、学生读题的习惯不是很好,光看数字的学生还是大有人在,对于图文的.题目里面隐含的条件较难找出来,因此导致诸多错误。课堂作业这道题用一步计算的同学真不少,他们看一遍就做,没有看见图中有4只熊,也没有理解条件中的“我们”。

  2、有的学生光看教师判的对错,自己并不理解为什么要这样列式。比如:爷爷说:“这瓶药共30片,每日3次,每次2片,这瓶药可以吃多少天?”学生的答案有:①3×2=6(片) 30÷6=5(天);②30÷2=15(次) 15÷3=5(天)③30÷3=10(天) 10÷2=5(天)。第一种做法,大部分学生能理解,明白先求出每天吃几片,再求这瓶药一共可以吃几天:第二种做法,只有一部分的人理解,会说出解题思路;第三解法,没有一个学生能正确说出每步求的是什么,可是这样做的人为数不少。

  反思自己的教学,关键是要引导学生分析题意,历经解题的过程。

  1、整理图文信息,在教学中多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引导学生挖掘题意,能完整表述应用题。学生能在讲题的过程中,保留有用信息,通过有条理讲题,理解题意。

  2、我在细致分析每一道题时,都对学生的各种算法做出及时恰当的评价,鼓励学生用自己能理解的方法解答,不要一味的追求标新立异,对于学生不能解释的“正确答案”,如上题说的第三种做法,要判错。

  3、尽量让学生多说,说出每一步算式的意思,充分理解题意。

  4、引导学生自己分析各条件之间的关系,找对中间问题,理清解题思路。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6

  《用比例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在认识正、反比例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这部分知识知识在一定的程度上含有辨证的思想,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本节课的学习中,我设计了课件,直播时有意放慢步骤,让学生的学习循序渐进,目的也是想照顾思维水平中等的孩子。先从复习正反比例入手,使学生分清正反比例关系,使巩固了旧知,又为本节新授做了充足准备。

  在教学新课时,我引导学生分析出题中啤酒的总瓶数和箱子个数的这两种量,从而提出疑问:“运用前面我们掌握的比例知识,同学们会解答吗?”学生列出自己的算术方法,老师给以肯定。“你还会用哪方面的知识解答?”通过生活中的已有知识经验,学生很容易知道啤酒总瓶数÷箱数=每箱啤酒的瓶数,每箱啤酒的瓶数是一定的,所以啤酒总瓶数和箱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啤酒总瓶数和箱数的比值是相等的,引导学生用比例解答。

  一节课自始至终让学生参与体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学生根据教师的巧妙设问,和富有启发性的引导,通过自主学习和合作交流,很快就掌握了新课的内容。这节课既重视用比例解应用题的解题方法的.教学,又鼓励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从中发展学生的个性。我通过引导学生认真分析题中信息,讨论题中量与量之间的比例关系,判断是什么比例,固定不变的是哪一个,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整个过程比较顺利,学生传过来的问题回答比较积极,学生的学习互动交流也比较好。

  不足之处:因线上教学关系没有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不回答问题的部分学生可能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不能达到教学目标。在以后的线上教学过程中,还需要在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方面继续努力。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7

  在教学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更加深刻感受到“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这部分内容需要补充的必要性。同时有以下想法。

  1、画线段图现在就应该加强。

  学生画线段图的技能相对较弱。在学生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我加强了学生画线段图的练习。效果不错。同时为后面更加复杂的内容的学习打好基础。

  2、加强对表示两者关系的分数的理解。

  虽然学生能够结合线段图理解分数的含义。我觉得还是不够的' ,应该让学生多说,说一说分数所表示的含义究竟是什么,也可以用手“比划“的方法。充分说一说是把谁平均分成多少份,谁相当于其中的多少份。让学生对于单位1有充分的认识。

  3、继续巩固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用乘法。

  让学生结合具体的问题多来说一说为什么用乘法。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说一说求谁,就是求谁的几分之几,用乘法计算。说的练习是一个内化的过程。我觉得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环节。

  4、抓住练习题中有代表性的问题加强巩固。

  练习四中第4题是存在两个单位1的分数乘法应用题。在解决这个的问题的时候,不能图快。要让班里每一位同学都彻底明白这个问题中存在两个单位1.如何分步进行计算。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8

  在本节课,有以下几点值得反思。

  1、强化基础训练,掌握数量关系。

  基本的数量关系是指加、减、乘、除法的基本应用,比如:求两个数相差多少,用减法解答;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用除法解答;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用乘法解答等。任何一道复合应用题都是由几道有联系的简单应用题组合而成的。基本的数量关系是解答应用题的基础,因此在教学中复习一些常用的数量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2、综合运用知识,拓宽解题思路。

  能够正确解答应用题,是学生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具体表现。应用题的解答一般采用综合法和分析法。我们在复习时侧重分析法的运用。

  3、系统整理归纳,形成知识网络。

  在应用题复习中,一题多解是沟通知识之间内在联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练习形式。它不但有助于学生牢固地掌握数量关系,而且可以开阔解题思路,提高学生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应多提倡从不同的角度去解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9

  一、教材分析:

  《用连除解决问题》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第六册《解决问题》中的例2和练习十三中的部分内容,前面的例1是用连乘解决问题,两者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学生在二年级已经认识了除法并理解了除法的意义,这为本课分析数量关系做好了孕伏,而学生对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和连除两步计算试题的掌握程度,则为本课的计算作好了铺垫。教材通过情境图60人表演团体操,平均分成两组,每组5个小圈,求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来引导学生在收集和整理信息的过程中发现要解决这个问题还需解决一个中间问题,从而学会用连除来解决问题,同时建立起解决这类问题的数量关系的模型,并能解释应用,也为后续学习解决问题打下基础。因为有了前面从不同的角度寻找解决问题的策略经验,所以学生完全有可能通过其它方法来解决。

  二、教学目标:

  1、学会用除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2、让学生经历发现、提出、解决问题的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解决问题的能力,体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

  3、通过解决具体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会用连除、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难点:在解决问题中说清算理。

  四、教学过程:

  1、创境激趣:

  多媒体播放运动会场景,听到了熟悉的音乐,你知道这是在干什么吗?(开运动会),上节课我们学了解决运动会中求队列人数的问题,这节课我们继续解决团体操中的数学问题,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继续创设运动会的场景,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突出了例1与例2的连续性,让学生感受知识间的联系。

  2、自主探究:

  (1).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信息?(只出示下面的图片)

  (站成了2个大圈,每个大圈有5个小圈)教师根据学生所叙述的贴信息。

  (2).你能依据这两条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吗?

  (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3).现在老师再给你一条信息。(多媒体出示这场团体操有60人表演)。现在你又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

  (4).(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②③:多媒体课件上出示①②③,)

  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③每个小圈有多少人?

  (5).我们首先来看第一个问题:①一共有多少个小圈?

  你会列式计算吗?为什么用乘法计算?(表示2个5是多少,所以用乘法)

  那也就是说要求一共有多少个小圈,必须要用到哪些信息?

  (6).再来看看第二个问题:②每个大圈有多少人?

  要求每个大圈有多少人?必须要用到的信息有哪些?

  你会列式吗?为什么用除法计算?

  (表示把60人平均分成2份,求其中的1份是多少)

  [设计意图]把旧知的复习糅合到新课中,既省时,又让学生清晰感受到新旧知识间的区别。

  (7).解决第三个问题,将每个小圈有多少人?板书到黑板上。

  (8).那这个问题又该怎么解决呢?你能用我们学过的方法试着做一做吗?

  学生做完后,让最快完成的学生上台板书。

  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

  ⑴先求出共有多少个小圈:

  25=10个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6010=6人

  综合算式:

  60(25)=6人

  方法一:

  ⑴先求出每个大圈的人数:

  602=30人

  ⑵再求出每个小圈的人数:

  305=6人

  综合算式:

  (教学方法如下:)

  方法一教学:

  ①让讲台上写完的学生讲一讲你是怎么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

  ②哪些同学与他的列式是一样的呢?谁再来说一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方法二教学:

  ①让板书的`学生先讲一讲每一步求的什么?

  ②你们听懂了没有啊?谁能像他这样再说说?

  ③教师板书算理。

  [设计意图]充分发挥学生地自主性,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列算式,自己说算理,并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提高了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

  提醒说明:

  ①6010=6(人)60里面有6个10。所以6010=6(人)

  ②如果学生出现了6052=6人的算式,教师要求学生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学生说不出来。教师指出:这种算式虽然答案一样,但是我们不能说清每一步求的是什么,所以一般不列这种算式。

  (9).教师小结:

  同学们,请看打屏幕:刚才这位同学是这样解答的:60人站成了2个大圈,所以每个大圈就站602=30人,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要求一个小圈有多少人,就用305=6人。

  这个同学呢,是根据有2个大圈,每个大圈里又有5个小圈,一共就有52=10个小圈,再依据这10个小圈总共有60人,求出每个小圈就站6010=6人,这两种方法都可以。同学们可以自由地选择方法解决问题。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回顾梳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进一步促进知识的内化,使学生明白解题思路的不同,才会出现不同的解题方法,让学生灵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

  (10).学生自主解决教科书第99页的做一做(我会做)

  ①学生独立看图获取信息,教师指名说出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②指名学生板演,其余学生打开书本独立解决。

  ③汇报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1至2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巩固强化新知,教师半扶半放,让优生找出信息,再让所有学生自主的解答,并让学生说出解题的思路,在这里解决讲不出道理的算式,不予采纳,使学生明白必须要根据算理来列式。

  3、交互反馈:

  (1).我会说:(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0题。)

  分析:平均每辆车每次运多少千克又是什么意思?有几辆车?现在要求1辆车1次运多少千克?怎么列式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指明回答:

  方法一:960042=1200(千克);

  方法二:960024=1200(千克)。

  老师这里有一种方法,你们认为这样列式合理吗?

  方法三:9600(24)=1200(千克)

  让学生分步说出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2).我会连(解决练习二十三的第14题。)

  学生直接连线,注重说明连除算式的算理。除以2的2是什么意思,除以3的3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这个问题是两步计算呢?

  [设计意图]面向全体学生,降低了部分题目的难度,练习体现多样化,注重学生讲清算理。

  4、全课总结

  (1).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2).回顾这几题,你们是怎样解决问题的呢?先做什么?再做什么?

  ①仔细看图,完整地收集信息。特别注意隐藏的信息。

  ②要明确问题,确定应该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③根据每一步要求什么,选择相关的信息列式计算。

  ④最后写上单位名称和答。

  (3).课堂作业:(独立完成练习二十三的第15题。)

  [设计意图]通过小结,概况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基本方法,使学生们明确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后面的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五、教学反思:

  解读教材,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不是放在解题方法的多样化,也不是由分步算式到综合算式的过渡教学,而是要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明白解决问题的思路。

  新课标对于解决问题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知道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方法。我们解决问题的策略无非有两种,一种是从问题入手的分析法,一种是从信息入手的综合法。本节课,我让学生回顾解决问题的思路,关注了学生解题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采用学生独立思考,小组合作交流等方式,以提高学生数学思考的能力。很多学生往往只停留于会做不会说,或只是少数个别学生会说。所以,教师给了学生充分展示的舞台,让学生上台板书后,自己说出算理。让下面的学生仔细的倾听算理,教师通过一系列的追问:谁和他的方法是一样的啊?、谁听懂了他的方法啊?让多名学生叙述算理。这里教师并没有在第一个学生说出算理后就急切地板书出算理,而是多让几个人说后,才板书出来。这种教学的策略,促进学生的倾听和自我知识地完善。达到让其他学生逐步内化地目的。从而学生才能从一种解题方法发展到两种,三种。

  不足之处:

  1、教师在引导、帮助学生梳理两种算法的过程中,图文没有结合好,教师要充分让学生经历从具体到抽象的过程。

  2、教师的教学过程是用的综合法解答的,梳理时可以用分析法来梳理,不仅让学生在今后的解决问题过程中,能更好地找到中间量提供基础。还让学生学会了用分析法或综合法来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0

  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面对这一教材,我思考的是作为教师应该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因为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而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提出问题的'思维要求远比解决一个问题的要求要高得多。

  在呈现的情境中,你能知道什么?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从数学角度出发而进行的一种数学的思维活动,让学生的思维活动从现实情境中得以萌发和滋长,这就是新教材编者的意图。对于这部分知识的学习,作为教师,一,对学生的看图能力要着点进行培养和训练,特别是看图的顺序、看图的角度上加以辅导。第二,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由扶到放,让学生在情境中看图时,根据顺向思维,发现一些基本的数学现实,即看懂图的意思,学生就能够提出数学问题。再次就是逆向思维的训练,指导学生说出相应的变式,这种能力要在今后的训练中同样要加以指导和训练。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1

  本节课主要是教学乘法两步计算,连乘应用题有两种解法。在教学时,为了充分体现新课改理念和研究点,我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采用独立尝试、讨论等方式,让学生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已掌握的知识技能对解决新问题产生积极的影响,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纵观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我认为本课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1、从旧知引新知,让学生从两个一步应用题合成两步解答应用题。接着请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思考:要求3个方阵一共多少人?第一步先求什么?第二步再求什么?要求学生独立思考,再同桌交流, 最后全班交流,学生积极性很高,而且有利于学生对不同解法的理解。使学生深刻的领会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数学源于生活,最终应用于生活。教材里两种解法都采用综合法思路引导学生分析推理。第一种解法是引导学生根据每个方阵有8行,每行有10人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第二种解法是先引导学生根据另外两个联系的条件思考能求什么问题,再根据什么求出题目的结果,然后依次用分步列式和综合算式解答。让学生用综合法思路来分析数量关系,有利于学生找出不同的中间问题,理解两种解法所表示的不同的数量关系,明确两种解题方法的区别,便于学生掌握分析和解答的方法。

  2、学生自主的探究与合作交流相结合。通过自己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学生的思维和方法得到了充分的展示。连乘应用题出现了几种不同的方法,而且学生普遍能讲出道理来,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积极的参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努力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大胆的发表自己的观点。把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 应用题教学理当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在分析应用题时,让学生从情景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是学生思维的过程,在课堂上给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探索。这样教学不仅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也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的发展。

  在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大部分学生都能在老师的引导下自主地解决问题,并且能一题多解,思维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但少数学生由于能力有限,所以自主学习对他们来说,还有点困难,还有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有待提高。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2

  列方程解决问题是在学生掌握了解方程的方法并且能够根据图式列方程并计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在这一章节内容中包含用方程解简单的实际问题,也包含用方程解复杂问题。

  成功之处:

  学生在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正确找到等量关系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通过例1的教学让学生明确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少)几可以得出如下等量关系:一个数=另一个数+几(或-几)

  一个数-另一个数=多几(少几)

  还通过练习中出现的倍数之间的关系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得出如下等量关系:几倍量÷一倍量=倍数一倍量×倍数=几倍量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在例2的教学中通过一个数比另一个数的'几倍多几(少几)让学生自己得出等量关系:几倍量=一倍量×倍数+多几(或-少几)

  在例3的教学中通过找两个量的和(或差)得出等量关系,如梨的价钱+苹果的价钱=总钱数一个量-另一个量=相差数

  在例4的教学中,是比较典型的倍数和(差)问题,可以根据例3的方法去寻找等量关系。

  在例5的教学中,是典型的相遇问题,其等量关系既可以根据例3的方法寻找,也可以采用速度和×时间=路程速度差×时间=路程之差

  不足之处:

  在练习中出现个别学生找不到有关等量关系的信息,导致无法正确列出方程。

  再教设计:

  在之前的算术法教学中,也应强调等量关系,这样学习方程的时候,学生不至于感觉有难度。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3

  这节课主要是学会解答“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新教材着重加了画图理解这一环节,加深对除法两种含义的理解。

  学生基本能掌握这两种类型的题是用除法计算,但在表达方面还是比较弱。所以我在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三步曲来进行回答。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进行比较,突出两个问题的结构特征,明确条件和问题,直观感知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图,动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说明选择除法的道理。通过比较异同,认识到平均分虽然不太,但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答,在比较中突出除法含义的本质。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个别说,让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然后同桌说,但发现在说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散,没有认真说,对于中下生来讲说的环节还是挺困难的。以后可能在表达的环节要采取鼓励的办法,让好生带动差生,加深除法含义的理解。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4

  这节课是教学用除法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是在学习了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通过复习引入新课,巩固旧知,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学生摆两架、三架、四架飞机,分别用了两个5根,就是10根……。

  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摆的飞机架数是老师摆的几倍?学生直观看出摆两架飞机用了两个5根,用前面所学的“倍”的知识,就容易理解同学用的小棒是老师的两倍,也就是理解为10里面有2个5也就是10是5的2倍,揭示倍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表述数量关系,讲述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渗透数学里德转化思想。通过转化,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太大。一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一部分的习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还应注重设计一些拓展题,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

  介绍解题方法时,太绕。比如“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要你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本意是在总结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忽视了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只要在课堂上不断让学生模仿老师这样说就可以,比如:“要求15是3的几倍,就是要你求15里有几个3。”这样反复的说,学生自然能明白,并记住。 如何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板书设计还可以考虑更加的清晰明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

  第一课时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等量代换”是假设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课前让学生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意在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的重量来替代大象的重量实际上就是蕴含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为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在解决例1时,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很顺利的想到将大杯换成小杯,或将小杯换成大杯。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三、以学定教,教学中适时调整教案

  在教学例1时环节,我的教学预案上,我预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种是通过画图再解答,第三种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采用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画图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全班没有列方程解答的学生。这时,我就调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种思路。方程的解法,我选择是一带而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类题目也可以用方程解答,方程也是假设的思想,而且列方程解答,相对列式解答来说就复杂一些,既然学生能掌握列式解答的方法,就不必要求他们列方程。

  四、自主尝试后小组活动

  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在解决例1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列式解答。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活动,说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样让组内学习较好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后进生来说,在自主尝试的时候没有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取组内其他成员的思路与方法,对他们理解题目起到帮助作用。个人认为在这些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前,先由学生自主尝试,能培养学生面对难题时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难题。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尝试的时间就进行小组活动,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他人产生依赖,形成惰性,面对难题时也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展示交流多样化。

  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了两种不同方法的作业纸,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这时我并没有请被展示作业的学生进行自己作业的讲解,而是请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这份作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认为被展示作业的学生已经在小组内展示过了,没有必要让他再讲解一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又给予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机会,再指名回答,在倾听他人回答的时候,这时全班同学又进行了第三次思考。

  在展示“试一试”解题过程时,我并没有在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因为我通过巡视,发现全班基本都会做这道题,所以我只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这样让学生一边倾听同伴的发言,一边思考同伴说的是否正确。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同时在倾听的同时又思考了一遍,强化了解题思路。

  不足的地方:

  一、回顾总结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环节,而我只是把这些渗透在解决具体题目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环节,回顾解决了的问题。我应该启发学生从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怎样思考等方面展开交流,并作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提升认识。

  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可能由于后面坐了听课的老师,学生有些紧张,举手的学生不多。我没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回答但是手却不举起来,这就需要我平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孩子。

  三、关注学困生还不够。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相关文章:

《用连除解决问题》教学设计12-01

解决问题说课稿07-23

解决问题教案09-05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01-15

教学的反思06-29

让教学反思12-15

解决问题的策略说课稿07-24

教学dtnl的教学反思12-15

教学反思和课后反思1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