速度的变化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速度的变化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速度的变化教案1
一、教学目标
1、知道加速度的定义和表达式,可以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2、通过探究加速和减速深刻认识加速度的定义,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得到提升。
3、通过对于加速度知识的学习,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协作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加速度定义和表达式
【难点】理解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关系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新课导入
温故知新:教师提问学生如何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学生根据之前学习内容可说出是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教师继续提出问题:那么如何表示物体的速度变化的快慢呢?学生产生疑惑,从而引入本节课课题《速度变化快慢的描述——加速度》。
环节二:新课讲授
环节三:巩固提升
提问学生有没有符合下列说法的实例?若有,请举例。
①物体运动的加速度等于0,而速度却不等于0。
②两物体相比,一个物体的速度变化量比较大,而加速度却比较小。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共同总结本节知识点。
作业:思考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和加速度之间的区别。
四、板书设计
(略)
速度的变化教案2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领会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实验设计思路,经历探究学习的体验过程。
2、理解巧妙改变做功倍数的方法。
3、知道小车做匀速运动阶段测量速度比较合理。
4、能进行实验操作,会采集实验数据。
5、学会利用实验数据寻找w与v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会通过建立坐标系、描点、连线,利用图象寻找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并得到物理结论。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感受探究过程中避繁就简的方法选择,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如实记录实验数据、实事求是的科学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探究功与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学会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教学方法】
实验观察法、图象法、迁移法、归纳总结、讨论。
【教学用具】
长木板,相同橡皮筋(若干),小车,打点计时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观察运动员掷铅球,人推车启动等视频。
师:是什么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生:由牛顿定律知,力是速度变化的原因。
结论:力对物体做功可以改变物体运动速度。
师:功与物体速度的变化有什么样的关系呢?我们今天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进行新课
实验目的: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师:在实验中,应如何对物体做功?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呢?
(引导学生讨论后总结)既可以考虑用恒力做功,也可以用变力做功。若用恒力做功,例如用一砝码盘牵引着小车做实验,则可以通过改变砝码盘的质量及下落的高度来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若用变力做功,可以采用容易获取的橡皮筋作为器材之一。
师:橡皮筋对小车做的功如何测量?
生:拉力为变力,做功很难直接测量。
师:橡皮筋的拉力是变力,无法直接进行测量计算。
师:那探究过程我们是否需要测出橡皮筋做功的`具体数值?
生:不需要,知道比例关系也可以。
师:那又如何改变每次做功的大小?
生:我们用每次增加橡皮筋的条数来改变功的大小。
师:每次实验对橡皮筋的长度有什么要求?
生:拉伸长度相同,保证每根橡皮筋做功相同。
师:回答非常好,如果一条橡皮筋对小车做功为W,则两条橡皮筋做功为2W,三条为3W,依次类推,每次做功都可以用W的倍数来表达。这种处理方法,把不便于用公式计算的弹力做功转换为比值代替,是一种很好的思维方法,其精妙之处在于巧妙的回避了功的测量。
师:应如何来测量物体的速度呢?
(学生分组讨论,用打点计时器或者用气垫导轨配套光电门……)
师:介绍打点计时器。让学生讨论如何设计探究方案。
生:可以用长木板、橡皮筋、小车、打点计时器组合方案。
速度的变化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理解加速度概念,知道加速度方向和大小
2,运用类比法得到加速度公式
3,学会利用DIS试验获得加速度运动物体v-t图像,并利用其图像的数学含义加深和完善对加速度概念的理解
二、教学重点
知道加速度是矢量,能判断加速度方向
三、教学难点
加速度概念的建立
四、教学过程
教师:前面几堂课主要学习的是匀速直线运动,对于这类运动有什么特点?
学生:单位时间里经过的位移都应该相同,任何时刻物体的速度都是一样的。
观察下面几个场景(火箭升空等),这些物体的运动是否匀速直线运动?
(学生回答)这些运动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
教师:可见生活中的很多运动都不是匀速直线运动,应该属于变速运动的范畴,这些物体的速度时刻在发生变化。
举例讨论:麦克拉仑车队的赛车最高时速可达231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2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3秒。
法拉利赛车的最高时速可达220千米/小时;它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1秒,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2秒。
教师:这两辆赛车各有什么优势和劣势?
学生:法拉利赛车的启动比较快。
提问:学生提到的“启动快”的确切物理含义是什么呢?
学生:是速度增加的快
教师:对,他们增加相同的速度,所用的`时间不同,也就是有快慢的区别。今天我们就来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
下面再看几个例子,阅读教材P29:
1.卡车起动
2.摩托车启动
3.运动员起跑
4.兔子起跑
在10秒内哪个速度变化快?
既然物体在运动过程中速度变化有快慢之分,那么我们用怎样的物理量来表示物体速度变化之快慢呢?
设问:怎样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大小,怎样表示物体速度变化快慢?
学生:速度变化量ΔV=Vt-Vo
教师:速度变化快慢=(Vt-Vo)/ t
我们已经学习了,位移变化快慢=(St-So)/ t
问全体:我们是用什么物理量来描写位移变化快慢的?
学生:速度v= Δs/Δt
1.确立概念
用加速度a速度变化快慢a=Δv/Δt
2.归纳小结:表示物理量变化快慢的方法
某物理量变化快慢=某物理量变化量/变化量所需的时间
例如:位移变化快慢:Δs/Δt(v= Δs/Δt)
速度变化快慢:Δv/Δt(a=Δv/Δt)
3.加速度概念
加速度:速度变化量v与发生这一变化所需时间t的比。
公式:a=Δv/Δt
单位:m/s2
读法:米每二次方秒
教师:加速度是矢量还是标量(可参考速度概念)
应用:
1.法拉利赛车从启动加速到60千米/小时需要3 .1秒,试计算该过程的加速度。
如果从启动加速到100千米/小时要6.2秒,试计算该过程的加速度。
2.DIS试验:
加速情况:V-t图,使学生了解加速情况下加速度大小计算方法和斜率物理意义。
2.加速度方向
有公式可以知道,加速度a的方向和速度变化Δv的方向相同
(1)加速时
V0表示Vt表示
Δv=Vt- V0的方向向右,a的方向也向右
(2)减速时
V0表示Vt表示
Δv=Vt- V0= Vt +(-V0)
教师:上面2个速度矢量叠加后的方向向什么方向?
结论:加速时:a与速度方向一致
减速时:a与速度方向相反
【小结】
1.什么是加速度?加速度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加速度的表达式是什么?
速度的变化教案4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车、停表、刻度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的?(要求学生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五一节?
二、新课教学
学生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现在我们先选择第一个问题:小车没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分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好实验报告。
(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提示实验的方法)
三、实验。
四、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五、教学后记
速度的变化教案5
一、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会用打点计时器打下的纸带计算物体运动的速度;
(2)知道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关系;
(3)学习利用物理图象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1)初步了解探究两个不成正比变化关系的物理量的基本程序和方法;
(2)探究力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体验探究过程和物理学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验探究的困难,享受成功的乐趣,激发学习的兴趣;
(2)培养交流合作的意识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学习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关系的物理方法,并会利用图象处理数据;
2、难点:
(1)实验数据的处理方法——图象法;
(2)复杂问题的'转化方法。
三、教学用具
弹弓一只、小纸团若干个、长木板(带垫木)、小车、电火花打点计时器、刻度尺、纸带、橡皮筋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投影弹弓图片,展示弹弓实物。引导学生回忆儿时的游戏,教师再通过演示重现“玩弹弓”的有趣活动。
提问问题:是什么原因使小纸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答:被拉伸的橡皮筋产生弹力,弹力对小纸团做功,使小纸团的速度发生了变化)
教师评价学生的答案,提出本节课的实验探究课题: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二)提出问题
设计实验 提出问题:我们怎样去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呢?(让学生相互交流讨论,初步形成实验方案)
评价学生提出的不同实验方案,肯定优点,改进不足,并逐步形成课本上的实验方案。(稍后,展示本节实验器材)
让学生讨论课本实验方案并思考:
1、橡皮筋弹力对小车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为什么要通过改变橡皮筋条数来改变弹力对小车做的功?
3、如何测定小车的速度?该选用哪些点迹来测定小车的速度,为什么?
4、小车在运动过程中所受的摩擦力对速度的影响怎样消除?
(三)实验操作与数据收集
1、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设计实验数据表格,收集整理实验数据(实验步骤略)
2、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1)适度平衡小车受到的摩擦力;
(2)每次实验小车都要从同一位置由静止开始运动;
(3)橡皮筋的拉伸长度要适度;
(4)使小车挂住橡皮筋的中点,放正小车,使小车沿木板的中间线运动。
(四)分析与论证
1、教师指导学生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可以让学生充分交流、讨论,选用各种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以发现规律,得出结论。
2、通过对照、计算可以知道:力对小车做功越多,小车获得的速度越大。
3、有没有更直观的处理方法吗——图象法。
(1)功——速度图象:所得图象是一条曲线,不能直接确定功与速度变化的关系。
(2)功——速度平方图象:启发、引导学生大胆猜测,分别作出图象,确定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4、结论: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
(五)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探究课的实施过程,突出方法与过程的重要性。
附:板书设计
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一、实验探究
1、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变化的关系
2、探究功与物体速度平方变化的关系
二、实验结论
结论:力对物体做的功与物体速度平方的变化成正比。
速度的变化教案6
时间:20xx、9、29。课时:1课时
地点:物理多媒体实验室。授课人聊天。
课题:§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教学目标:
1、采用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的方法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能通过实验测量数据,并正确记录数据。
3、懂得个人观点、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实践)来证明,通过实验养成认真细致的行为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精神、养成和其他同学合作的意识,初步认识科学探究方法。
重点难点:
重点:科学探究的过程。
教具:停表、米尺、斜面、小球、挡板等。
教法:讲解、讨论、实验、交流
课型:科学探究课
释疑知识点:
科学探究活动与实验是有区别的。不能将科学探究简化为实验,实验过程是探究活动的组成部分,因此,探究活动的计划,评估和交流显得更为重要。
一、科学探究过程:(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教师引导)
例题:
如图,探究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⑴提出问题:小球沿斜坡下滑时,做的是变速直线运动吗?
你提出的问题是:
⑵猜想与假设:小球在斜坡下滑时的速度可能越来越大。
你的猜想是:
⑶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要想搞清楚小球沿斜坡下滑的速度究竟怎样变化,可以将斜面分成两段,分别利用测量的方法测出小球在上半段和下半段的速度加以比较。
①由速度公式可知,只要我们能够测出小球通过每一段的及所用的`,利用公式就可以算出对应的速度。
②需要的器材有:。
思考:小球通过下半段的时间怎样测量呢?把小球放在B处开始下滑测时间,这样做对吗?
你的观点是:。
③设计实验纪录表格,为收集数据,分析实验结果提供依据。
⑷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实验中有以下几个问题需要考虑:如何测小球下滑的路程?正确记录数据。如果发现不合理的数据可以更改吗?该怎样处理?
⑸分析与论证:下面是一个小组测量的记录数据,请你帮他完成表格。
路程
运动时间
平均速度
全程S1=100m
t1=10s
v1=
上半段S2=50m
t2=6s
v2=
下半段S3=
t3=
v3=
结论:
(6)评估、交流与合作:
二、课堂练习:
课后作业1、2、3
三、小结(略)
四、布置作业:
1.写出探究报告,并分析得出结果。
板书设计:
§2-4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反思:
答案:⑴小球沿斜坡下滑时速度越来越快吗?(或越来越慢吗?)
⑵同上。
⑶①v=s/t,路程,时间
②刻度尺、秒表(停表、手表)、挡板、斜面
观点:不对。此实验是要测小球在一个运动过程中,各段的速度如何变化。
③如题⑸所示
⑷不可以更改,需重新测量数据
⑸S3=50cm;t3=4s;v1=10cm/s;v2=8.3cm/s;v3=13.3cm/s
S1=
s2=
s3=
t1=
t2=
t3=
v1=
v2=
v3=
结论:小车作运动。
(答案:150m;200m;300m10s;10s;10s15m/s;20m/s;30m/s变速直线)
C组
猜想一下你在百米赛跑中的速度越来越慢,是先慢后快,还是……怎样验证你的猜想是否正确?你能和同学们想办法完成这次实验探究活动吗?请将这次探究活动的主要内容写下来。
[提示]:设计实验:
⑴路程分几段
⑵各段时间如何测量
速度的变化教案7
教学目标
1.将物体运动所经历时间或路程分解为若干段,测量不同阶段物体的运动速度。
2.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3.知道个人见解的正确与否必须通过实验来证明。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通过实验测量数据,会正确记录测量结果。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2.难点
(1)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
(2)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与方法。
教学方法
复习法、阅读法、科学探究法、讨沦交流法、讲授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斜面、金属片、小球、木块、停表、刻度尺、卷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2.什么叫变速直线运动?
3.你是如何探究运动物体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求学生能参照课本P27探究物体运动速度变化的方法,即在相等时间内,运动物体通过的路程是否相等,或通过相等的路程,运动物体所用的时间是否相等。)
4.科学探究有几个主要环节?
二、新课教学
师: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29“提出问题”有关内容。
生:阅读。
师:对于“提出问题”,在没有获得证据之前,人们对于问题所做的解释,发表的见解就是猜想或假设。为了证明你的猜想或假设是否正确,需要用证据来证明。证据可以从图书馆、互联或书店等处收集,也可以做实验收集数据。在收集证据时,应操作规范、实事求是,具有严谨客观的科学态度,不随意涂改实验数据。
自己做实验需要考虑什么是有价值的证据,用什么方法,什么仪器来收集证据,以及如何让别人相信证据等,这就是设计实验。
下面有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提己的观点,通过实验收集证据,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否正确。这三个问题可以任选一个或两个,也可以三个都探究;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一起完成。
问题1: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2: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问题3:同学在lOO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请大家分小组讨论、交流:
1.你要探究的.问题
2.你的猜想或假设
3.你设计的实验(方法、仪器、步骤、数据、数据记录表格),并写在实验报告上。
教师巡回检查、指导。
师: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间较短,测在相同时间内通过的路程,难度较大,能否用另一种方法?
生:讨论得出:让小球、木块通过相等的路程,测所用的时间。求出通过各段路
程的速度,就可判断小球、木块在斜面上下滑时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了。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1)
提出问题: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小球沿斜面下滑的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让小球从斜面顶端A下滑,通过相同的路程(距离)sAB、sBC、sCD所用的时间为tAB、tBC、tCD,根据v=,算出小球通过AB、BC、CD段路程时速度vAB、vBC、vCD,就可以知道小球在斜面上下滑的速度变化情况了。为了便于准
确地测量路程和时间用金属片(金属档板)分别固定在B、C、D三个位置。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小球、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
1.在斜面上用刻度尺进行测量,并作记号B、C、D,让sAB=sBC=sCD=10m
2.将金属片固定在B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1,tAB=t1,记在下表中。
3.将金属片固定在C处,用停表测出时间t2,tBC=t2-t1,记在下表中。
4.将金属片固定在D处,用停表测邮时间t3,tCD=t3-t2,记在下表中。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1)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小球在斜面上下滑运动,速度发生变化,越来越快)
实验评估:(实验设计有没有不合理的地方?操作中有没有失误?测量结果是不是可靠?)
实验交流:(把你的探究过程及结论告诉同学和老师,或者把这个探究记录给他们看,征求他们的意见。既要改正自己的错误与不足,又要为自己的正确观点和做法辩护。把交流情况写在这里。)
师:实验前要做好准备工作:
1、组装斜面,调整斜面的高度,使小球刚好从斜面上滑下,小球下滑太快,不易计时,让学生反复练习几次,使得每次小球从斜面顶端放开后都得沿斜面滑下。
2.学生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回表、读数,两个学生配合,一个学生以一定的时间间隔倒数“3、2、l、0”,当读到“0”时,将小球从斜面顶端放下,另一个同学同时启动停表。当小球滑到斜面底端撞击金属片发出响声时立即停表。回表,重复几次这样的练习。两个学生交换进行同样的练习,作到比较熟练计时。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2)
提出问题: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猜想或假设:粗糙的木块沿斜面下滑速度越来越快。
设计实验:
(同上略)
实验器材:斜面、刻度尺,粗糙的木块、停表、金属片。
实验步骤:实验数据记录表格(2)
(同上略)
路程s/m
0.1m
0.1m
0.1m
时间t/s
速度v/m·s-1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同上略)
实验交流(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同上略)
学生探究实验报告(3)
提出问题: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是否变化?如何变化?
假设或猜想:同学在l00m跑的过程中速度发生变化,可能是越跑越快。
设计的实验:
先在百米跑道上每隔20m作出记号A、B、C、D、E、F,用停表测出某同学通过B、C、D、E、F位置的时间;tB、tC、tE、tF,算出tAB=tA,tBC=tC-tB,tCD=tD-tC,tDE=tE-tD,tEF=tF-tD,据v=,算出vAB、vBC、vCD、vDE、vEF就可知道某同跑100m速度变化的情况了。
实验器材
卷尺、停表、白石灰、100m的跑道
实验步骤
1.在l00m跑道上从起点开始用卷尺量每隔20m,用白石灰画一条线。
2、用停表测出某同学在通过B、C、D、E、F处白线时的时间。
3.将数据记录在表格中,算出对应的速度。
实验数据记录表格(3)
路程s/m
20m
20m
20m
时间t/s
速度v/m/s
实验结论:
实验评估(要求同上略)
实验交流(要求同上略)
师:实验前的准备工作:
1.学生先练习停表的操作:启动停表、停表、回表、渎数。
2.喊起跑口令的同学以——定的时间间隔倒数“5、4、3,2、l、0”,当读到“0”时跑步的同学起跑,计时的同学启动秒表,三个人反复练习几次,做到起跑、计时都准确,配合默契。
教师检查后,认为实验安全、可靠、可行、批准学生分小组动手探究。
学生交流实验结论,教师给予肯定、表扬、鼓励。最后要求学生好实验器材。
三、归纳与学习过程评估
师:本节课我们学到了什么?
生:学会了科学探究:物体运动速度是否发生变化。
师:实验探究过程要注意什么?
生甲:实事求是、严谨认真,不随意涂改实验测量数据。
生乙: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坚持实验。
生丙:要注意合作、交流。
师:每位同学对自己在这节课的学习情况、实验情况进行评估。
四、课后练习与实践活动设计
1.课本P30作业1.2。
2.课本P30实践活动1。2。
3.选用课时作业设计。
五、板书设计
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
(一)探究问题
1、从斜面上滑下的小球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2.从斜面上滑下的粗糙的木块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3.百米跑步的同学速度是否发生变化?如何变化?
(二)探究实验报告
1.提出问题。
2.猜想或假设。
3.设计的实验(包括实验器材)
4.实验步骤及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5.实验结论。
6.评估。
7.交流。
六、课后反思
【速度的变化教案】相关文章:
神奇变化教案10-31
《家乡的变化》教案05-20
什么比猎豹的速度更快教学反思05-22
气温的变化说课稿11-21
四年级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09-02
《变化的量》教学设计04-08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09-30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反思07-17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