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变化教案

时间:2024-10-31 13:23:07 教案 我要投稿

神奇变化教案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神奇变化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神奇变化教案

神奇变化教案1

  活动目标:

  1.了解莫比乌斯圈的特征,探索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

  2.能制作莫比乌斯圈,并能大胆进行猜想和尝试记录。

  3.体验莫比乌斯圈给生活带来的便捷。

  活动准备:

  纸条、纸圈、剪刀、固体胶、课件、记录表、记号笔。

  活动过程:

  一、激趣

  以手指游戏引入纸圈。(教师用食指和大拇指变化出一个圈、两个圈、许多圈导入课题--纸圈。

  1.出示纸条,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师纸条也想变成圈,你们能不能帮助纸条变出圈?鼓励用多种方法,可以跟别人的不一样等。)

  2.幼儿尝试做纸圈。(幼儿做出的纸圈都一样)

  3.教师以魔术的形式展示莫比乌斯圈的神奇变化,引起幼儿的兴趣。

  二、设疑

  1.幼儿第一次尝试剪圈,让幼儿体会挫折,激发幼儿的求知欲及探索精神。

  2.画线对比

  教师提出要求:在两个圈上分别画线,从接头处开始画,到起点处结束,可以在里面画也可以在外面画。可以两人合作,一个人转圈,一个人画线。

  师:你的线画好了吗?你发现了什么秘密?普通圈的线只画了一个面就连了起来,但是莫比乌斯圈的线特别长,画过了红颜色的一侧又到了蓝颜色的一侧,最终又回到了原来的出发点。

  结合ppt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一个特征:普通圈有2条边2个面,莫比乌斯圈只有1条边1个面。

  3.实验总结出莫比乌斯圈的第二个特点:沿线剪开普通圈,变成一样大的两个圈,莫比乌斯圈变成有两个接口的大圈。

  4.尝试自己制作莫比乌斯圈。教师小结:把纸条的一端扭一下和另一端粘合在一起,就做成了一个这样的圈。咱们做的这个圈啊,还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呢,叫做莫比乌斯圈。是德国科学家莫比乌斯在1858年发现的。人们为了纪念他就给这个圈取名为莫比乌斯圈。

  三、探索

  沿着莫比乌斯圈的二等分线剪开和三等分线剪开会有神奇的结果。出示记录单:

  1.出示课件,教师讲解记录单。

  2.猜测普通的圈沿剪线剪开会怎么样。(记录)

  老师示范剪法。

  幼儿尝试剪普通的圈。

  3.幼儿猜测莫比乌斯圈沿着这条线剪开会怎么样。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1)幼儿自己剪剪看看。

  (2)请幼儿讲述操作结果。看一下,现在的莫比乌斯圈有几个接口?

  (3)它的结果跟你猜的一样吗?

  (4)教师小结:一个麦比乌斯圈沿着中间的`线剪开就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而且有了两个接口的麦比乌斯圈。

  4.教师出示画有两条线的麦比乌斯圈。

  (1)幼儿猜测,教师和幼儿一起记录。

  (2)幼儿剪剪看看。教师指导。

  (3)幼儿讲述结果。

  (4)小结:今天我们的小朋友也做了一回小科学家。发现了莫比乌斯圈的很多秘密,知道画有一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会变成一个更大的莫比乌斯圈。画有两条线的莫比乌斯圈剪开后变成了一个大一个小两个套在一起的莫比乌斯圈。

  四、拓展

  1.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生活中的应用。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神奇的莫比乌斯圈,莫比乌斯圈不光好玩还很有用呢,你知道它有什么用吗?(幼儿自由发表意见)

  其实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藏着许多莫比乌斯圈,我们一起来看看吧。(出示课件)

  立交桥:避免行人车辆的拥挤。

  过山车:更加刺激好玩。

  传送带:减少反复的摩擦工作,增加传送距离和面积......

  2.观看课件了解莫比乌斯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

  原来莫比乌斯圈不仅给生活带来了方便,艺术家和建筑设计师还利用它来美化我们的生活(继续展示ppt)。

  5.延伸

  瞧,老师这里还为小朋友准备了画有三条线和四条线的麦比乌斯圈呢。你知道沿着他们剪开会变成什么样吗?

  活动反思:

  本课是二年级上册《材料》单元的第4课。本课教学以纸为载体,通过改变一张纸,比较和体验纸改变前后性能的变化,交流纸的这种变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等,激发学生继续改变材料、发现材料性能的探究欲望。

  根据教材,我把本课分为几板块:

  第一板块——聚焦,承接第3课的内容,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原有认知经验说说普通纸的特点,引发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让纸具有更多的本领。

  第二板块——探索,探索又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明确改造纸的方法,先交流改变纸的方法,再明确本节课探究的改变纸的方法。第二部分,用“折一折”这种改变方法,引领学生用对比观察的方法研究纸被改变后形状、性能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先在观察中发现纸的新变化,通过观察两种纸的侧面,发现普通纸和瓦楞状的纸分别是一字形和波浪形。在实践中发现纸的新功能,其中比较观察又分三步,即按一按(将白纸与瓦楞状纸分别平放在桌面上,用手轻轻按一按白纸和瓦楞状纸,认真体验手心的感觉,比较弹力)、放一放(取两个盒子,中间隔开一定的距离距离平放在桌面上,先将普通的白纸放在两个盒子上,接着由轻到重将物体(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放在纸的正中间,看纸能否承受得住以及能承受多重的物体。测完白纸后,再去测瓦楞状纸能承受多重的物体。一边实验一边记录,比较承载力)、摸一摸(用普通纸贴着装有热水的杯子感受冷热程度;换用瓦楞状纸,再次感受冷热程度,比一比有什么不一样,比较隔热能力)。

  第三板块——研讨,纸改变后性能的变化及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四板块——拓展,引导学生在纸上用刷油的方法改变一张纸,然后探究这张纸具有的全新功能。

  在授课过程中,我还发现了一下几个问题:

  在说一说纸的特点时,学生能够说出纸的颜色、形状、易折叠,但是学生会钻形状这个牛角尖,不断说出:长方形、有四个角、有四条边等等,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说出纸容易破、遇水会湿、纸的厚薄等等。

  按一按这一板块,学生通常不能直接说出有弹性,能弹回,他们最多说到的就是:刺刺的、有一棱一棱、不能直接接触桌面……要说有弹性,能弹回还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说出。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折瓦楞状的纸不是难事,但是学生自主折纸,会有横竖两种折法,在放一放这一部分,两种折法会对纸的承重能力有影响。

  与教材配套的学生活动手册中,放一放瓦楞状纸和普通纸分为“能支撑”和“不能支撑”两种,但是我认为这样划分不太准确,普通纸依旧能支撑像回形针那样的较轻物体,瓦楞纸上放过重的物体也不能支撑,因此我在授课时,把能不能支撑改为“能支撑较重物体”和“能支撑较轻物体”,让学生分别用回形针、铅笔、文具盒来尝试,较轻的回形针能够被普通纸支撑,瓦楞状纸能够支撑回形针、铅笔,铅笔盒不太重时能够被瓦楞状纸支撑,过重的铅笔盒则不能被支撑。学会能够通过这三种材料感受到普通纸和瓦楞纸的不同。

  第一次用低年级以及新教材开课,我在试上的时候发现引导学生回答,实验准备等等所花费的时间较多,整节课较为仓促。因此在第二次上时,我把折瓦楞状纸以及实验材料准备都放在课前,由于第二个班的学生能很快的说出纸的特点以及瓦楞状纸,整节课最后多余了一点时间,我用来和学生一起进一步探究瓦楞状的纸。

  在给低年级授课过程中,我认为我对学生的还是了解较少,对于不同的班级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的调整而不够灵活,路漫漫其修远兮,作为新教师,我要学习的还有很多。

神奇变化教案2

  活动目标

  1.用科学小实验的办法发展幼儿的探索精神,激发他们对科学活动浓厚的兴趣。

  2.通过幼儿亲自的操作活动,使幼儿初步感知淀粉、石灰水和碘三者之间简单变化。

  活动准备

  1.幼儿人手一份试管、烧杯、滴管和喷雾器。

  2.桌上准备淀粉、碘水和石灰水,试管架和抹布等,幼儿已经有做各种小实验的简单经验。

  3.贴在墙上的白纸两条,上面已经有淀粉画。

  活动过程

  一、教师简单交代,引出主题:做小实验。

  1.出示聪明豆玩具,激发幼儿兴趣。

  2.师:聪明豆知道许多科学知识,最喜欢和大家一起做科学实验。看,今天又为大家准备了什么?我们可以用这些器具干什么?

  3.创造条件,让幼儿多讲、互讲,小声议论。

  二、通过淀粉和碘水混合的.试验,引导幼儿发现变化。

  1.师:聪明豆给小朋友带来两瓶神奇的水,它是什么颜色?猜猜它可能什么?

  2.请小朋友讨论,如果将这两种液体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什么现象。

  3.教师提操作前要求:玻璃制品轻拿轻放;按标签放滴管。

  4.幼儿操作,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神奇变化。

  5.教师提问:实验有没有变化?是什么样的变化?怎样变的?

  教师小结:原来的黄色液体(碘)和白色液体(淀粉)通过混合后,颜色变成了蓝紫色。这两种神奇的液体分别是碘和淀粉。

  三、通过提供的第三种液体,使幼儿继续感知神奇的化学反应。

  1.师:刚才的实验有趣吗?你们还想做实验吗?聪明豆又带来一瓶更加神奇的水,它有颜色吗?和前两瓶一样吗?猜猜它可能是什么呢?

  2.请幼儿继续讨论,如果将第三瓶液体滴入刚才的试管中会怎样。

  3.幼儿亲自试一试,在操作中发现变化。

  4.教师提问:发生变化了吗?是什么样的变化?怎样变化的?

  教师小结:这瓶液体是透明的,叫石灰水,倒入刚才的蓝紫色液体中,却将颜色一下子变没啦!这是产生了化学反应。

  四、做游戏:寻找聪明豆的礼物。

  1.出示周围墙上的淀粉画,教师介绍,礼物是用淀粉画在纸上,所以小朋友看不见。

  2.启发幼儿:纸上有什么?看得见吗?聪明豆将礼物藏哪啦?怎么办?

  3.引导幼儿用灌有碘水的喷雾器向周围墙上的淀粉画喷射,使幼儿惊奇的发现纸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画的礼物。

  4.可以请幼儿再想一想消除画面的办法。用有石灰水的喷雾器喷射。

  师:今天的游戏有趣吗?我们发现了许多秘密,在我们生活的周围,还有好多有趣的变化,以后我们一起再玩。

神奇变化教案3

  活动目标:

  1、有探索、发现事物变化的兴趣,体验变化带来的快乐。

  2、感知两原色变三色的的变化,并能用语言大胆地表述。

  3、能选择自己喜欢的颜色正确的涂色。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活动准备:

  1、认识多种颜色

  2、材料准备:红、黄、蓝颜料,勺,棉签,卡纸等

  活动过程:

  一、幼儿自由操作:

  1、老师提问引导幼儿参观好的环境,激发幼儿活动兴趣。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你认识哪些颜色?如果吧两种颜色混在一块,会发生什么变化啊?

  2、提出操作要求。鼓励幼儿大胆尝试并做记录。

  要求幼儿保持环境、他人、自己的清洁,有目的、有秩序的用相应的小勺取放颜料,不混淆,用过的棉签放进垃圾桶里。

  3、幼儿交流:

  幼儿与幼儿之间的交流,幼儿与老师之间的交流,并请个别幼儿大胆的展示自己的'发现,给与肯定;表扬哎清洁的幼儿。

  二、幼儿操作:涂色活动

  1、教师出示一张画有图案的白色卡纸,引发幼儿涂色的兴趣。

  2、请一幼儿上台示范涂色,师进行纠正。

  3、师讲解涂色方法:用棉签蘸取适量的颜料,朝一个方向均匀的涂色,尽量不涂到线条外。

  4、鼓励幼儿又能够自己喜欢或调制的颜色进行涂色。教师巡回观察幼儿涂色,指导个别幼儿,及时给予肯定。

  三、评价活动:

  1、幼儿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参观,相互评价。

  2、教师挑几幅具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评价,激发幼儿下次活动的兴趣。

  活动反思:

  本次活动我与幼儿充分互动,孩子与老师提供的材料之间也是充分互动,因此活动中孩子兴趣很浓,对于本次活动的目标也很好的完成了。

神奇变化教案4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特征,并能判断日常生活中一些物质的变化。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提高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和实验等活动,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化学变化的特征。

  【难点】

  正确区别物质的变化。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提出疑问】化学在我们的生活、生产以及发展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我们知道,大到宇宙中的.星体,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粒子,构成了我们这个千姿百态的物质世界。各种物质之间存在着多种相互作用,也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变化。你能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成水蒸气和冰;钢铁制品在潮湿的地方会慢慢生锈。

  【教师引导】这些变化具有怎样的特点,这些变化中涉及的物质又具有怎样的性质呢?认识物质性质及变化特点,掌握其变化规律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所必需的。化学就是研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科学,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环节二:新课教学

  【演示实验】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将纸点燃,思考这三种变化有什么不同?试着将这三种变化进行分类。

  【学生回答】将纸揉成一团、将纸撕碎都没有生成新物质;而纸的燃烧生成了新物质。

  【提出问题】结合小学科学学过的知识,这两类变化称为什么?

  【学生回答】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生成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教师活动】变化中常伴随哪些现象呢?下面我们通过几个实验一起来观察。实验过程中,大家注意观察和比较物质在变化前、变化中和变化后所发生的现象。

  【演示实验】水的沸腾,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试管中的水沸腾,有大量水蒸气冒出,玻璃片上有小水滴附着。

  【演示实验】胆矾晶体的研碎,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蓝色块状固体变成了蓝色粉末状固体。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两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大家还能举一些物理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冰雪融化、蜡烛融化、水的三态变化、铁做成锅等。

  【演示实验】实验1—2(1)点燃镁条,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发出耀眼的白光,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白色固体。

  【演示实验】实验1—2(2)向试管中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再滴加几滴酚酞试液,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溶液变成红色。

  【演示实验】实验1—2(3)将锌粒放入试管中,加入稀盐酸,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有气泡产生。

  【演示实验】实验1—2(4)向硫酸铜溶液中滴加氢氧化钠溶液,通过实验你们看到了什么现象?

  【学生回答】产生了蓝色絮状沉淀。

  【教师提问】同学们认为这几个实验是什么变化?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有新物质生成。

  【教师提问】同学们能举出生活中发生的化学变化的例子吗?

  【学生回答】植物的光合作用,人的呼吸作用等、炼铁、铁生锈等。

  【教师提问】你能从上述几个有关化学变化的实验和生活实例中总结一下哪些明显现象可以用来判断一个反应是化学反应吗?

  【学生回答】发光、发热、颜色变化、产生气体、生成沉淀等现象。

  【教师总结】化学变化通常伴随有明显的现象,我们可以据此来判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播放视频】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教师讲解】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不但生成新物质,还会伴随着能量变化。这种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能、光能和电能的释放或吸收。比如炸药、石油、煤炭等储存的能量都是通过化学反应释放出来的,而绿色植物则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太阳能储存起来。

  【教师提问】同学们想一下蜡烛燃烧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学生回答】蜡烛燃烧时蜡烛融化成蜡油是物理变化;但是蜡烛燃烧过程中,石蜡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

  【教师提问】你能从中看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有着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回答】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但物理变化的过程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环节三:巩固提高

  PPT展示题目,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

  下列变化中前者属于物理变化,后者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蜡烛熔化矿石粉碎B、食物腐烂光合作用

  C、酒精挥发镁条燃烧D、汽油燃烧干冰升华

  【解析】C

  环节四:小结作业

  请学生回答本堂课的收获: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区别。

  课后作业:课后去发现身边更多的化学变化。

神奇变化教案5

  活动准备

  PPT:漂亮的线。

  挂图:《绣品》。

  塑料线若干。

  中国结一个。

  活动目标

  体验编织中的乐趣。

  能够合作进行简单的编织。

  欣赏中华文化中的刺绣和编织艺术。

  活动过程

  一、导入

  师:小朋友们,我们这个月的主题是关于各种各样的线,现在请小朋友们想想看,除了可以用画笔来画出漂亮的图画外,我们可以怎样用线来表现出漂亮的图案呢?(线贴画、刺绣等)

  二、过程

  1、教师出示挂图《绣品》。让幼儿了解中国刺绣。

  师:老师现在请小朋友们来看看这幅挂图,这图上都有些什么呀?(衣服、帽子、绣品等)

  这些都是每个地方不同的刺绣作品,我们来看看它们都绣了些什么东西?

  你最喜欢哪一样,为什么?

  2、教师展示PPT,让幼儿了解苏绣。

  师:我们刚刚说这是哪个地方的刺绣呀?(教师指着挂图上的苏绣)

  我们苏州的刺绣非常有名,接下来老师就给大家看看其他图案的苏绣。

  (当看到工人刺绣的图片时可让幼儿模仿刺绣动作)

  3、PPT展示中国结

  教师拿出一个中国结给小朋友们看。

  师:这个小朋友们应该都知道了,它叫什么名字呀?(中国结)

  中国结一般都是做什么用的'呢?

  老师这里还有几张关于中国结的图片,我们现在来看一看,中国结还有哪些样式。

  (有很多颜色,但普遍还是红色为主;每种结都有不一样的名称)

  4、编中国结

  师:我们已经看了这么多中国结了,现在小朋友们想不想编一个自己的中国结呀?

  下面老师就教你们编一种十字结。

  5、幼儿作品展示,教师点评

  师:沈老师之前给教给小朋友们编的爱心圈可以送给爸爸妈妈,编的这个中国结可以送给你们自己,编得长一点可以做手链,短一点在下面挂两个铃铛可以挂在包包上做装饰。

  三、结束

  师:今天我们了解到了很多漂亮的绣品和中国结,小朋友们也都编了自己的中国结,老师会把剩下来的这些绳子放在我们的手工区,想要继续编的小朋友可以下课了去编中国结,感兴趣的小朋友也可以回家学编更多的中国结,带来和其他小朋友分享。

【神奇变化教案】相关文章:

神奇的指纹教案11-07

神奇的颜色教案04-18

《家乡的变化》教案05-20

神奇的指纹大班教案02-10

《神奇的水》大班教案优秀12-09

科学教案神奇的纸圈09-25

大班科学神奇的光教案02-16

中班科学活动教案:神奇的磁铁01-08

神奇的象形字大班语言教案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