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案

时间:2024-09-25 08:29:20 教案 我要投稿

语文教案范例[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语文教案8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语文教案范例[8篇]

语文教案 篇1

  入新课

  有一天,森林里举办拔河比赛,小动物都跑去看比赛,比赛完了,小动物们纷纷回家了。可是,有一只小鸭子看完比赛却迷路了,天渐渐黑了,怎样才能找到家,找到亲爱的爸爸妈妈呢?谁能帮它想想办法。那么,小鸭子到底是怎样回家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小鸭子回家》。学生根据创设的情景回答提出的问题。

  自主识字与交流

  1. 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认字,在识字中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2. 引导学生说一说怎样记住这些字。

  3. 出示长满聪明果的智慧树,组织学生进行摘果子游戏,检查认字情况。 1. 在小组内一起认字,并读给伙伴听。

  2. 交流: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的'识字方法。

  3. 汇报自学结果,说对了,把聪明果作为奖励送给学生。

  理解课文内容

  1. 指名学生读课文。思考:

  1) 小鸭子在回家的路上的到了谁对它的帮助?

  2) 他们是怎样帮助小鸭子回家的?学生回答的对,适时出示图片,边板书:保护、灯笼照、送)

  2、启发学生:

  (1)天黑了,小鸭子迷路了,在三位朋友的帮助下,小鸭子走出了森林,终于回到了家。(边说边将小鸭子移至房屋前)小鸭子会对三位朋友说些什么呢?

  (2)三位朋友是怎么说的?

  1)、各小组讨论: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小鸭子是一只勇敢的小鸭子?(板书:勇敢)

  2)、小鸭子遇到困难表现得很勇敢,那么如果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怎么办呢?

  3)、分角色朗读课文。 学生读课文。

  回答问题。

  学生结合生活实验进行交流、对话。

  学生找课文中的句子朗读,用高兴的语气读,练习读。

  学生合作学习,小组讨论。共同商量找答案。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说一说怎样做才算勇敢。

  学生充当不同的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家出示头饰若干,指名学生上台表演。学生上台表演课文内容。

  板书设计

  小鸭子回家

  月亮(送)

  蜜蜂(保护)

  萤火虫(灯笼照)

  小鸭子(勇敢)

语文教案 篇2

  【教材分析】

  《风筝》是鲁迅的一篇名作,被收录到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这个单元的文章都是文情并茂蕴涵浓浓亲情的优美篇章,多数出自名家之手。本单元的学习要求是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会朗读和圈点勾画。《风筝》是本单元的第一篇文章,所以就承担着这个责任。

  课文叙述了我的一件往事及其带给我的一段思想感情的经历。我向来不爱放风筝,并不准自己的小兄弟放,有一次还粗暴地毁掉了小兄弟苦心孤诣做好的风筝。这件当年毫不在意的小事,时隔二十年,突然出现在记忆中,竟如此剧烈地啃嘘着自己的心,以致渴望得到补救,却已经无济于事,只是平添了心头的沉重。此后每当回忆这事,就感到一种无可把握的悲哀。探究这篇散文的内涵:有兄弟之情,有游戏对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省精神,还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感慨。这正是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理想教材。

  【学生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对鲁迅并不陌生了,他们已经略知鲁迅的有关生平情况,但是他们对鲁迅的思想以及那个时代的文化背景的了解是微乎其微的。当然,另一方面七年级学生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能够理解和欣赏一般的文学作品,对生活也有一定的感悟和积累。在教师的指导下完全有能力学好这篇散文。

  【设计理念】

  1、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2、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3、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4、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教学目标】

  1、掌握憔悴、嫌恶、瑟缩、虐杀、宽恕、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等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究性学习。

  3、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重点】

  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教学方法】

  朗读感悟法;启发疏导法。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查阅有关鲁迅的资料;完成课后练习一。

  教师应准备一些资料,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可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时间】

  两课时。

  【预设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假如在杨柳依依,春风送爽,春暖花开时节,当你们看到满天的风筝,会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谈感受)

  是啊,当看到风筝与风儿交谈、与云儿嬉戏时,我们会暂时忘掉难堪的往事、忧伤的情怀,可是有一个人,他看到风筝反而会想起伤痛的往事,他是谁呢?

  明确:鲁迅(出示其照片并由学生来介绍鲁迅,教师归纳)。好,今天我们就用心来倾听鲁迅给我们讲的《风筝》的故事。板书课题。

  导语的设计既能深入学生的生活、抓住学生的兴趣,切入课题,又以对比的手法为本文定下情感的基调,同时又能激发学生阅读课文的欲望。

  二、整体感知

  过渡:同学们想听鲁迅给我们讲故事吗?(学生:想!)我们还是先做好听懂故事的准备吧!

  1、听写字词;

  2、同桌校对;

  3、大屏幕投影出示,让学生读读说说:憔悴、嫌恶、瑟缩、虐杀、宽恕、堕、恍然大悟、苦心孤诣;

  4、让学生用上这些词语把文章的内容复述出来;

  5、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鲁迅看到风筝的感受是什么?为什么会感到惊异和悲哀?你能从结构或情感的角度谈谈你的感受吗?

  明确:因为故乡的风筝时节是春二月,而北京冬季未过就放风筝,所以感到惊异;我看见风筝就想起了小时侯精神的虐杀的一幕,而且无法补过,心头不禁悲哀。(学生谈感受略)

  通过这一环节的落实,学生既会写字词、会用字词又对文本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与真实的情感体验,为下一课时的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三、布置作业

  课后读一读,写一写。

  第二课时

  一、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

  过渡:上一节课我们听了鲁迅给我们讲了一遍《风筝》的故事,今天再和鲁迅一起去回忆他二十年前悲哀的事吧。请同学们把目光聚焦第三、四段。

  1、重点品读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⑴ 听读第三、四段的录音,要求:用笔划出能让你触摸到作者心跳的、感觉到作者呼吸的语句,并在旁边写下你的理由。

  ⑵ 学生品读,教师引导学生朗读,从读中去领悟我和弟弟对风筝的不同态度及蕴涵的感情。

  明确:我对风筝的态度是:嫌恶 撕毁(板书)

  弟弟对风筝的态度是:痴迷 偷做(板书)

  朗读指导:

  ① 神态朗读法,如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

  ② 换词朗读法,如我即刻伸手抓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

  ⑶ 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鲁迅不知道小兄弟后来是怎样,但你们想知道吗?(学生:想!)那就发挥你们的想像吧。(学生畅所欲言)

  ⑷ 教师导读:我为什么要这样心狠手辣地把风筝在一瞬间撕毁?我又为什么把自己刻画成心狠手辣的形象?

  明确:因为我以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这流露出我对弟弟的爱,又是体现鲁迅严于解剖自己的精神。

  ⑸ 教师导读:就因为这个标准我和我的弟弟在矛盾中冲突了,在冲突中却流露出我对弟弟的爱啊!但在成年后的鲁迅看来在种爱的方式是对还是错?

  明确:是错的,因为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

  ⑹ 你们对游戏和玩具又有什么新体验?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的感受。

  ⑺ 教师导读:当爱变成了伤害后,鲁迅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你能把它读出来吗?

  明确: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地堕下去。他只是很重很重地堕着,堕着。

  此环节的品读是为了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从多角度去理解作品的内涵,并且有创意地去填补文本留下的空白。

  2、品读小兄弟的回答:

  过渡:但堕下去又不至于断绝,那说明我还想去弥补,还想去讨他宽恕,但我的弟弟是怎么说的呢?

  明确:有过这样的事吗?

  ⑴ 提问: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凭你的经验来谈谈你的看法。

  追问:假设小兄弟是真的忘了此事,那你又有什么感想?

  ⑵ 教师补充:我的看法是小兄弟也许是忘了,因为当时受封建思想的影响,对孩子管教非常的严格,像撕毁风筝的事时时发生,处处存在,小兄弟也习惯了,他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他已经麻木了,他怎能不忘呢!也正因为如此,鲁迅感到悲哀,他更是对那个时代感到悲哀,对那个民族感到悲哀,因为还有多少个儿童的天性被虐杀或正在被虐杀,鲁迅曾在《狂人日记》中写到: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救救孩子

  过渡:是啊,当爱成为一种伤害时,可能是一种悲哀;当这种伤害无法得到弥补的时候,则是一种更大的悲哀。

  ⑶ 集体朗读课文结尾三段。

  有过这样的事吗?这句话情感丰富,意蕴无穷,是培养学生多元解读能力的关键所在,同时在学生解读过程中自然而然地体验到兄弟手足情深的美感。

  二、体验与反思

  一只美丽的蝴蝶风筝,牵动了千千万万读者的心,你从中受到了什么样的感染?那从鲁迅身上又学到什么呢?

  此环节的目的是让学生去归纳本文构思和主题。

  三、布置作业

  在你的家里,有过类似的体验吗?你有没有伤害过的亲人,或你误解了你亲人的关爱?试着用一件事写一写。

  布置这个作业是让学生走进文本得到体验后能反思自己的人生,达到语文教学生活化,生活材料语文化的效果。

  【课后反思】

  我觉得这节课的成功关键是:

  1、教学目标定位准确,使预设与生成达到和谐统一。要解读这篇思想深邃的散文,关键点就是抓住本文主题的多元化,所以我就把教学目标的核心确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解读文本。首先是通过重点品读文章第三、四自然段让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去解读文本的主题──感悟亲情的含义;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学习鲁迅的自省精神等。其次是通过多元解读小兄弟的回答:有过这样的事吗?这一句话,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文本,感悟亲情的含义及作品的批判性。所以整堂课学生的思维活跃,畅所欲言,情感真挚。

  2、教师的导语、过渡语、评价语富有感染力,有语文味。如一开始我就用优美感人的语言导入新课,学生在美的语言的感染下也把握住作者的感情基调,为进一步寻求作者的感受,与作品中的人物共休戚、同悲欢,爱其所爱,憎其所憎,陶醉其中打下了基础。又如在重点品读第三、四段这一环节中教师讲了这样能触动了学生心灵的话:用笔划出能让你触摸到作者心跳的、感觉到作者呼吸的语句,直接就激发了学生品读的欲望,以感情赢得了感情。

  3、教师时刻关注学生。关注就是尊重、关心与牵挂关注本身就是最好的教育。关注学生对语文的情感体验就是关注教学过程。在课堂中及时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注意捕捉细节,以心灵感受心灵,评价到位多样,这样的师生关系和谐,学生也感受到温馨与亲切,这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做好交流的关键所在。

  当然本节课也给我留下一些遗憾,如没有为学生提供一些鲁迅那个时代有关封建文化的背景材料,从而影响了学生对作品的批判性的深刻挖掘等等。也许这种遗憾是美丽的,因为只有遗憾的课堂教学才是真实的,更何况我们的水平是有限的。也因为遗憾,我们才会去反思,去追求。著名的特级语文教师于漪说:我上了一万两千多节课,但没有一节是我自己满意的,更谈不上是示范课。这也许是名家的谦虚,但更是她对艺术追求的真实表达。

语文教案 篇3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E级。主要考查学生用词是否准确,语言是否简约、合乎语境、得体恰当,语脉是否贯通,主题是否明确,语句是否有文采等能力。

  ①题型明确,主观题和客观题互现。考查“连贯”多采用选择题,其他采用主观题。如20xx年采用选择题的有北京、辽宁、广东、课标全国卷,20xx年在此基础上继续扩大,增加了福建卷、全国卷、湖南卷等。

  ②考查方式灵活。既可以综合考查,又可以单项考查,也可以几项结合考查,还可以结合语段压缩、图文转换、宣传语、公益广告、新闻评论和启事等多种形式进行综合性考查。如20xx年四川、安徽、广东卷,20xx年山东、天津、福建、安徽卷。

  ③考查重点明确。“连贯”“得体”是考查的核心和重点,“连贯”多考查语句的衔接,“得体”多以主观表述题为主,体现日常实用的特点。重点考查“得体”,如20xx年安徽、湖南、山东、重庆卷等。

  ④语言材料、背景环境多选用贴近现实和时代生活、贴近考生实际的鲜活材料,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如20xx年的天津、安徽、全国卷,20xx年的广东、江苏、天津、浙江卷等。

  真题体验

  1.[20xx·课标全国卷]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在我国古代,人们盛物用的器皿除陶器等之外,还有一种容器,是葫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最早的记载见于《诗经》,如《公刘》篇中“酌之用匏”的“匏”就是指葫芦

  ②用葫芦作容器是先民们认识自然、利用自然的结果

  ③葫芦是一种葫芦科爬藤植物的果实

  ④葫芦成熟后,掏空里面的籽瓤,即可当容器使用

  ⑤它大多呈哑铃状,上面小下面大

  ⑥我国劳动人民使用葫芦盛物的历史非常悠久

  A.⑥②③⑤④①

  B.⑥①④②③⑤

  C.⑤③④①⑥②

  D.③⑤④⑥①②

  [解析]答案及解析参见本专题“现场指导”。2.[20xx·全国卷]请在下面画线处补写一句恰当的`话,使它与后面部分构成一个完整的文段。不得超过20个字。(3分)

  ____________。音乐作品的“深度”有不同的表现形态。比较重要的形态通常有两种:一是“深刻”,二是“深邃”。大致说来,“深刻”是就作品的主题而言;“深邃”是就作品的意蕴而言。“深刻”诉之于意义,比较理性;“深邃”诉之于体验,比较感性。“深刻”如同在二维平面上的篆刻,是静态的;“深邃”却似三维空间中的景致,是动态的。西方音乐以“深刻”见长;中国音乐则以“深邃”著称。

  [答案]作为一门艺术,音乐也要追求“深度”(或“音乐作品也需要追求‘深度’”)。(补写正确给3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表达出“音乐要有深度”意思的,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连贯及补写的能力。总起的句子,关键词在于“音乐作品的‘深度’”,所以要填写的句子既要体现音乐作品,还要出现“深度”,同时要具有引起下文功能的作用,不必写得太复杂。例如:伟大的音乐作品往往具有一定的文化底蕴与深度。

  考点精讲

  考点一 简明

  “简明”,就是简要、明白,即用语简洁,表达清晰。首先考虑“简”:句子里不要有表意作用完全相同的成分;能省略的虚词,就尽量省略;可以指代的内容尽量用指代性词语。其次要考虑“明”:句子的意思不要晦涩难懂,让人听不明白;句子的意思要确定,不要有歧义。考查形式一般为辨析和修改病句、语段写作等。

  考点二 连贯

  “连贯”是指语言的表达要注意句与句之间的组合与衔接,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高考“连贯”备受青睐,考查形式包括排列句序、复位填空、续写语句等。

  考点三 得体

  “得体”,就是语言表达符合具体的情境、对象、语体,要求分清不同场合、不同时间、不同身份、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用恰当的语句来表情达意。语言得体的重点是分清清文学类语体色彩、实用文体类语体色彩和口语类语体色彩,前两种属于书面语。正确应用时须注重日常交际中的谦辞敬辞。表达得体还要注意恰当地选用褒义词、贬义词、中性词。得体题型的考查包括用词得体、分寸得当、身份相符、场合相配、角色转换、语体转换等。

  考点四 准确

  “准确”,是指在正确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把握句段的关键信息、内容要点、中心思想,按照题目的要求,使词语运用、句式选择等方面完全符合表达的目的。“准确”在各种语言运用题型中均有考查,一般结合正确使用词语(考查范围涉及用词准确、搭配准确、筛选准确、转换准确,准确表达褒贬感情,准确表达喜怒哀乐的心理状态,正确使用口语、书面语,准确表达范围大小、程度深浅等)、辨析修改病句、图文转换、压缩语段、语意连贯等综合考查。

  考点五 鲜明

  “鲜明”,就是要明确合理、态度鲜明地表情达意,不模棱两可,不含糊其词。具体是指语意明确,条理清楚,色彩分明,观点明确。考查形式常出现在概括、修改病句、拟制广告词、邀请信、劝告勉励、请托拒绝以及致辞、演讲稿等需要表明观点态度的题型中,或出现在描绘场景、仿写扩写改写语句的试题中。

  考点六 生动

  “生动”,就表达效果来说,是指具体形象新鲜活泼,能使人感动。要求用语具体形象,注重炼字炼词和修辞方法的运用,以及灵活地运用句式。考查形式有选择题、改错题、分析鉴赏题等,常结合仿句和修辞等能力综合考查。

语文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能说会道。

  教学目标:

  创设情境,在能说会道中表演故事,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重点难点:

  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能说会道的`题目是:看望生病的伙伴。当你的朋友、伙伴生病了,你会怎样做呢?(自由说一说)。

  二、练习说话。

  1、指名说。

  2、出示挂图,学生观察后表达图意。

  3、小组讨论。

  4、指名汇报,师作指导。

  5、连起来说一说。

  三、演一演。

  1、小组内分好角色,并商量怎么演。

  2、小组内分角色演。

  3、班内演,师生评议。

  四、作业

  把所说的内容写下来。

语文教案 篇5

  教学目标设计

  1. 会认7个生字,会写15个生字。正确读写“名堂、浪费、镜片、看守、定时、清闲、放大镜、细微、阅读、随意、调节、简单、显微镜、挤来挤去、微生物、拜访、玩具”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列文虎克在玩放大镜的过程中,是怎样发明显微镜和发现微生物的,从而激发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观察能力,增强创造意识。

  4. 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教学方法设计 引发质疑、以疑导学是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它不仅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主动探究和发现,从而深刻地理解、感悟学习内容,进而推动学生的阅读思辨与探究。

  教学程序设计 教材处理设计 师生活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做游戏引入。板书课题。

  2、看课题质疑。

  二、由疑而入,整体感知

  1、检查一下词语的认读情况。

  2. 指名接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三、研读课文,领悟玩法

  1、指名读第一段。与家长对玩的看法比较。再读读第一段,体会 “但”。

  2、列文虎克是怎样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请同学们默读课文2~4自然段,划出列文虎克玩的语句,认真读一读。

  3、交流体验

  (1)玩放大镜的目的。

  (2)再玩的新发现。

  (3)指导朗读。

  四、精读课文,欣赏玩的名堂

  从哪看出他玩出了大名堂?读读第5自然段。

  课文中是怎样描写微生物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把“微观世界、微生物、显微镜”和文中的“小人国、居民、玩具”进行替换,朗读。

  五、归纳总结,拓展延伸

  1、再读读课文,结合刚才学习的收获,做做填空练习。请学生课前收集有关显微镜的知识和有关微生物的知识。

  识字时可以让学生运用以往学过的各种方法识字。写字时加强教师的示范作用,并进行个别的针对性的指导,提高学生的写字能力。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列文虎克是怎样从玩中发明了显微镜和发现了微生物的,并交流从中受到的启发;写玩中的乐趣或收获。

  围绕“”怎么玩“和”玩出什么名堂“引导学生边思考边阅读,边想象边阅读,在读中悟,在悟中再读,体现为三个层面:初读,整体感知;研读,领悟玩法;再读,挖掘名堂,从而得到启示。

  具体描写玩的语句:

  1、这份工作相当清闲,他待着没事,就一边看门,一边磨起了镜片。他把厚玻璃的四周磨薄,做成放大镜,用来看细微的东西,或者阅读字很小的书籍。

  2、他越玩越带劲,就把一片放大镜固定,让另一片放大镜可以随意调节,这样就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 游戏:高老头

  指读生词,接读课文。

  默读2—4段,研读描写玩的句子,重点围绕第四段,完成表格。

  新的想法

  新的玩法

  新的发现

  朗读第五段,体会描写的特点。(小人国、居民 玩具)

  2、谈谈对“名堂”的'理解与新认识。

  3、拓展话题:其他玩出名堂的故事和人物。总结成功秘诀。

  六、作业

  推荐阅读:

  莱特兄弟玩橡皮筋发明了飞机。

  富兰克林玩风筝发明避雷针。

  瓦特因为观察烧开水的水壶而发明了蒸汽机。

  爱迪生发明电灯。

  第二课时

  一、 交流课外阅读收获。

  二、 指导练笔

  同学们平常都爱玩,在玩中也得到一些收获和启发,也得到不少的乐趣,赶快用笔记下来吧。

  1、说一说准备怎么写。

  2、师生讨论,总结: 谁?玩什么?怎么玩?玩中的收获或发现?

  三、指导写字。

  四、作业

  整理观察日记。 3、他用显微镜观察水,看见水里有许多小生命挤来挤去;观察牙齿,看见里面有一种从来没有见过的小东西。他发现,除了我们平时看到的世界,还有另一个平时看不到的世界。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

  “从列文虎克玩出名堂的过程中受到启发,从而培养在观察中用心思考、勤于动手,才能有所发现的意识”是本课学习的一个难点。通过讲讲有关“玩出了名堂”的小发明家的故事,使课文内容得到拓展,升华“名堂”的涵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在课外玩中注意观察和发现,再把玩的乐趣和收获写下来。 交流玩出名堂的名人故事。

  指导完成练笔

  学习生字词。

  板书设计 玩出了名堂

  (谁? 什么? 怎么? 名堂?)

  列文虎克 玩镜片 做放大镜 做显微镜 发现微生物

  好奇心 观察 思考 求知欲 课后反思 本课紧扣“玩”字,把“玩”与“名堂”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由“列文虎克喜欢玩什么——怎样玩——玩出了什么名堂”为线索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悟得“玩”的学问,教学中既注重让学生思考交流,同时也注意点拔。在感悟的基础上,融“阅读”与“练笔”为一体,先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伟大发现都是“玩”出来的,再让学生回归生活,让学生写自己非常熟悉的生活中的“玩”,这样从“悟玩——拓玩——写玩”环环相扣,促使学生的感悟步步深入,让学生把自己熟悉的玩同化在学习内容之中。

语文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2、理清文章的思路,研读课文,学会质疑。

  3、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学重点

  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思想感情,体味人与人之间的真情。

  教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人生在世,人们夸赞的最多的是母爱,人们最不能忘怀的也是母爱。可是今天我们要为我们的父辈唱一首颂歌,他们同样让我们难以忘怀,他们同样值得我们夸赞。现在我们就一同去认识一位可敬又可爱的父亲吧!

  二、整体感悟:

  1、检查预习情况。

  2、快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在朗读中思考问题:

  从全文看,爸爸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花”在全文结构中起着怎样的作用?

  c、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学生速读课文后,四人小组讨论回答,学生间互相评论补充。

  a.爸爸表面上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

  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

  很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便急得吐血了。

  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就是浇花。

  b.文章题目为“爸爸的花儿落了”,与题目相映,文章也多处写到花,如开头由衣襟上的夹竹桃引出爸爸生病住院,结尾用“垂落的夹竹桃”回应前文,点出爸爸已不在人间,可以看出“花”是作为线索贯穿小说始末的。

  c.表达了作者失去父亲的痛楚与无奈,同时又深深眷念的感情。

  三、研读与赏析

  1、教师导学:

  这篇文章以“爸爸的花儿落了”为题,一方面指爸爸种的夹竹桃凋谢了,另一方面则点出了爸爸的离开人世。那么爸爸在我的成长过程中究竟起了怎样的作用呢?同学们可以围绕这个话题再深入提出问题进行讨论,力求对文章能有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

  2、自主探究;

  确定思考题,教师引导学生逐渐将思考题集中到以下几方面,大屏幕出示问题组:

  a.文中哪些写的是眼前事,哪些是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情呈怎样引出的?

  b.文中是如何暗示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可能将不久于人世的?

  c.怎样理解文章末尾“我”默念的话的含义?

  教师引导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然后学生在课文中勾画,四人小组讨论回答,教师补充归纳。

  a.文章开篇用衣襟上的粉红色夹竹桃,引出前一天去医院探望爸爸时的情形;通过忆述探病时爸爸的一番话,特别是嘱咐她不要迟到,引出六年前因赖床不起受爸爸惩罚以及自己以后上学从不迟到的情形;这时,礼堂的钟声响了,想到爸爸不会来了,她思潮起伏,想到爸爸的病和因病而不能料理花儿,于是又忆起爸爸爱花的情形;还没有想完,韩主任已经讲话了,我们也唱起了骊歌,由此想到很多人盼望自己长大,进而回忆起爸爸要她闯练,让她到东郊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的经过;最后毕业典礼回来,看着满院零落的`花儿,听到老高的话,她清醒地意识到爸爸的花真的落了,自己已经长大了。

  b.比如开头“我”回忆去医院看望爸爸时,爸爸曾说:“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长大了,是不是?”这是一处伏笔。又如当毕业典礼的钟声响起后,我突然又想到妈妈爸爸,疑惑“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是在暗示妈妈对爸爸的病情很了解,知道他将去世。而毕业典礼结束后,“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急急忙忙赶回家去,这恐怕是一种预感。至于写他进家门以后看到“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更是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

  c.是说作者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子了。

  四、作业

  1、识记字词,完成读一读,写一写。

  2、思考“研讨与练习”一。

  3、进一步阅读文章,思考“研讨与练习”:

  4、准备说说自己的爸爸。

  第二课时

  一、研读与赏析

  教师导学

  上节课我们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文章,已经基本把握了文章的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脉络。这节课我们就文章的重点进一步学习和探讨,使自己的认识达到新的高度。请同学们重点阅读爸爸逼“我”去上学以及毕业典礼后“我”急着回家两部分,可就下面的问题展开讨论。

  a.对爸爸逼“我”去上学的回忆表明了爸爸怎样的态度和情感?对“我”的成长有什么影响?

  b.毕业典礼后“我”回家时见到了怎样的情景?这情景预示着什么呢?

  c.“我”是不是真正感觉到自己长大了?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教师引导学生再读有关内容,然后进行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明确:

  爸爸对“我”要求很严格,希望“我”从小就能养成好的习惯,但是他表面的严厉中又有无限的关爱,关心自己的冷暖和苦乐。爸爸的爱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为“我”以后的成长上了很好的一课。

  弟弟妹妹们只是自顾自地玩着;爸爸种的夹竹桃垂下了好几枝,很不像样子;小青石榴从树上掉下来,老高急匆匆地告诉医院来了电话,等等,这些都预示着爸爸已经病得很重,将不久于人世。

  是的。“我”得知爸爸不行了,首先意识到“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然后就对老高说话,而且是“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最后在心里默念“我已不再是小孩子了。”

  二、体验与反思

  组织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讨论“我们”为什么很喜欢、又害怕变成大人?教师应给学生自由说话的机会,使学生畅所欲言,并且明确每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烦恼,但只要正确对待就一定会解除烦恼,迎接新的挑战。

  进一步提问:

  1、课文中还有什么情节会引起你的阅读兴趣?谈谈体会。

  2、你有没有类似“我”赖在床上不想上学的经历,你的父亲是如何处理的?

  三、拓展延伸

  有首歌说;世上只有妈妈好。今天的文章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父亲,那深沉的爱,那感人的爱,让我们说真话,诉真情,用自己的心声说说,“世上还有爸爸好”。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总结,作者的文章和同学们的发言合成了一首感人肺腑的父爱的乐章,让我们把这些内容记在本子上,印在脑海里,留在我们成长的记忆长河中。

  四、作业

  小作文:《世上还有爸爸好》

  教后记:这是一篇感情颇深的文章,学习中学生能够理解文章的意思,但对作者的感情理解不到位,不能够完全进入课文中的状态。衣襟上的夹竹桃引起“我”对爸爸的回忆,回忆中有快乐,也有感伤;有爸爸严厉的责罚,也有他绵绵的爱意。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我”已经长大了。

  二.爸爸的花儿落了

  第一课时

  一、引入本文节选自女作者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本文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告别了她的童年,走向了成熟。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这种爱,追寻作者告别童年的脚步。

  学生浏览全文后回答

  二、整体把握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文中几次写到了爸爸的花?(读相关部分)

  对花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象征爸爸身体,贯穿了全文)

  在这些描写中又写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忆?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段)

  “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

  一(1-12)爸爸没有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在毕业典礼上想起了昨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

  二(13-31)“我”回忆起过去因为懒惰而受到爸爸惩罚的事。

  院里的花今年都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而平时爸爸最喜爱花。

  三(32-34)“我”想起院里的花今年都没有上肥,而爸爸平时最喜欢花了。

  四(35-53)毕业典礼上,“我”想到自己是个大人了,又想起过去爸爸让我单独去汇钱的事。

  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而石榴也掉了好几个。

  五(54-67)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学生齐读

  讨论回答

  三、探究写作思路本文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是哪两层含义呢?(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仅是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有一条什么线索呢?(毕业典礼)而作者在描写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回忆,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插叙)

  而这些回忆的展开以及下文的事情在文章的开头都有伏笔。

  英子回家后得知爸爸死讯时,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与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这句话相对应)学生单独回答:

  第一段写爸爸对她说的话,还和下文的哪些事情相对应?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好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作者用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并且采用插叙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了一系列的回忆。而这些回忆和描写都是由爸爸的一席话引起的。作者采用这样的思路是为了起什么作用呢?

  (文章结构清晰而又波澜起伏,内容丰富而不混乱,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对父亲的爱)

  学生自由回答

  四、字词肿胀(zhǒng)(zhàng)叮嘱(dīng)(zhǔ)恐惧(kǒng)(jù)骊歌(lí)告别的歌。花圃(pǔ)襟(jn)挪窝儿(nuó)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这里指起床。鸡毛掸子(dǎn)耻笑(chǐ)鄙视和嘲笑。咻咻(xiū)(xiū)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玉簪花(zān)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些线索写了哪些事?学生单独回答,其它学生可以补充

  二、分析重点段落在回忆的事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两件事,爸爸逼“我”上学和爸爸让“我”一个人去汇款。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件事刻划爸爸的形象。

  阅读第二、四段,完成下列问题:

  读22、23、28、29四个小节,两者体现出的爸爸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的描写显得矛盾吗?(既严厉又充满爱心)

  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单独去汇款这件事对“我”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使“我”有勇气闯过困难,感受自己长大了)

  阅读全文,归纳一下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历程。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来了。很重感情,特别爱花。

  “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

  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这些描写将感情表现得深沉而含蓄,值得大家深刻体会。

  三、文中的伏笔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去世,但文中处处有伏笔,阅读全文,找出这些地方来。(见教参)

  这种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由发言

  四、联系实际《城南旧事》描写了一个小姑娘成长的历程(简介小说梗概)英子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的事件后告别了童年。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走到这一天,你愿意告别你的童年吗?大家说说为什么你既喜欢又害怕成为大人呢?

语文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背诵并会默写。

  3、感悟诗歌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4、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5、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搜集相关资料,做好对课文的预习。

  【教学课时】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西辞”“烟花三月”“尽”“唯”等词语。

  2、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整体把握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2、师生互动,交流收集到的材料,了解李白、孟浩然两位诗人。

  3、了解预习情况,指读正音。

  4、交流初步感受:

  了解这是一首送别诗。板书:送

  二、通读诗文,理解大意

  1、回顾以前学诗句的方法:

  如:查字典、看注释、看插图、读资料等。

  2、引导学生自主选用以上方法同桌说说诗的大意。

  3、全班交流诗的大意。

  三、品读诗句,进入诗境

  1、理解第一、二句诗:

  ⑴ 请找出第一、二句中的地名,师生互动,明确位置。

  (教师板画帮助理解。)

  ⑵ 图文对照,理解“西辞”。

  板书:

  名楼送

  ⑶ 抓住“烟花三月”,展开想象:

  拓展学生思维,体会“盛世、盛景融名人”的华美画面。

  板书:

  盛景送

  ⑷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2、理解第三、四句诗:

  ⑴ 读读这两句,请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谈感受。

  ⑵ 重点体会“远影”“尽”“流”等词语的丰富内涵:

  ① 算算帆影远去直到尽头大约会用多长时间,谈由此产生的感受。

  (引导体会目送时间之长,情谊之深。)

  板书:

  目光送

  ② 想象“尽”了的是什么,无“尽”的是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情深意更重的挚友情谊。)

  ③ 讨论:

  滚滚东去的仅仅是一江春水吗?

  (引导体会虽然“多情自古伤别离”,但“人虽分,心相随,情永在”的丰富内涵。)

  板书:

  心随送

  ④ 师生互动,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四、赏读诗句,深悟诗情

  1、自由赏读

  (尊重学生个性的情感体验,请学生把自己就当作李白,换位赏读。)

  2、师生配乐互读,有感情地背读。

  3、简略欣赏李白的《赠孟浩然》。

  (辅助理解李白与孟浩然之间的真挚情感。)

  4、请用一个词或用一句感叹的话来形容一下两位诗人的深厚友谊。

  (根据学生发言相机板书。如:情深意长。)

  五、阶段总结,布置作业

  1、围绕“朋友间的真挚情谊”做总结。

  2、谈话激发学下一首诗和继续搜集这一类诗的兴趣。

  3、布置作业。

语文教案 篇8

  【设计理念】

  《他们这样过年》是二年级上册“年的故事”板块中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以小灵通为线索,带领学生走进意大利、巴西、法国、加拿大四国,了解他们国家不同的过年习俗,并在学文的过程中,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认识本课12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认识多音字“还”。

  二、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情感目标:

  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不同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了解不同国家过年的不同习俗,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难点】

  体会过年的快乐。

  【教学准备】

  生字、生词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

  板书“过年”这个词,齐读,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哪些过年的情景?是的,贴春联,吃饺子,放爆竹,扭秧歌,所有这些,都是我们中国人过年的特有习俗,它带给我们欢乐、幸福,吉祥、安康,希望、向往。那当我们中国人用我们特有的方式过我们的中国年的时候,你知道外国人是怎样庆祝自己的节日的吗?和我们一样拥有好奇心的小灵通就在新年期间乘坐“先锋号”火箭到几个国家去探访,领略了他们过年的习俗,让我们一起学习《他们这样过年》。板书“他们这样”,与前面的板书“过年”形成完整的课题。齐读课题。

  二、欣赏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拍回来的过年的图片。

  过渡:是的,他们是这样过年的,这是小灵通拍回来的照片,我们一起来欣赏。

  1、出示部分国家过年的风俗图片。

  2、一边看图一边引导学生说出图意。

  3、填空:过年的时候,有的国家,有的国家,有的国家,还有的国家。

  这些国家这样过年,你知道其中的含义吗?让我们到课文中来找找答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范读课文,思考:小灵通都到过哪些国家?

  2.自读课文,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喜欢的地方要带上自己的感情,做到读准字音,不添字、不丢字。

  3.了解初读效果,认读生字、新词。

  ⑴指名分段读课文,纠正字音。

  ⑵出示生字卡片:期、夕、做、钟、扫、房、还、鬼,开火车读。

  ⑶出示词语卡片:星期、除夕、做好事、钟声、扫地、房子、还给、妖魔鬼怪,指名读,开火车读。

  同学们,课文已经读了三遍了,你知道过年时人们打开窗户,往外扔东西,深更半夜到深山老林里去寻找“金桦果”,在庭院里立风向标,观察风向,下雪时,不把路上的积雪扫掉,堆成雪墙是为什么了吧?那你最喜欢哪个国家过年的习俗呢?我们一起来分享那份过年的快乐好不好?

  四、品读课文,随文识字。

  新年期间,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到几个国家去看看他们怎样过年,我们也一起过去看看吧!

  第一站:意大利

  1、出示课件:小灵通乘坐“先锋号”火箭在旋转的地球上飞行,飞行的火箭落在旋转的'地球上,变成一红点,镜头切入在点所在的地方,那是意大利的版图,在这版图上再选一点,再扩大,变成一幅情景图,只见很多人家打开窗,往窗外扔东西。

  2、用自己的话说画面的情景,学生说完后,师问:想想看,这是为什么?让我们去问一问老爷爷。

  3、出示第一自然段的文字,老爷爷的话用红色字区别一下,指一学生读,并回答扔东西的含意。

  4、你能模仿老爷爷的口吻说含意吗?

  5、你听懂了什么?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6、小结:是啊,新年了,送旧迎新,迎接一个全新的未来,美好的未来。

  第二站:巴西

  夜晚,小灵通乘坐的“先锋号”火箭又降落了,这是哪?是什么吸引了他?

  1、课件演示:巴西的夜晚,当钟声响过十一下,只见许多人家高举火把,唱着轻快的歌儿,向山林里奔去。他们干什么去了?

  2、出示“小灵通悄悄地跟着他们”一段,指生读,认识“幸福”、“顺利”二词里面的字,并理解这两个词,用喜欢的一个词说一句话。

  3、假如你找到了“金桦果”,你就能得到幸福的话,那你想要点什么?每个人对幸福的理解是不一样的,但对生活的向往却是相同的,人们通过这一行动,表达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对美好未来的一种追求,是的,人们企盼着,希望着,新的一年生活能幸幸福福,做事能顺顺利利。

  但这一切是找到了“金桦果”就能实现的吗?

  4、小结:真正的幸福要靠我们的双手去创造。

  第三站:法国

  第二天,小灵通又飞往法国,看到一个小朋友在庭院里立了一个风向标,他正在认真观察风向,这一回,请你们在小组内自己去学,好吗?

  1、自学提示:

  (1)先自己读读课文。

  (2)到课文中找一找小朋友在庭院里立了一个风向标,还认真观察风向,是为什么?

  (3)在组内汇报。

  2、班内汇报。

  3、小结:是的,这只是人们的希望,人们希望着风调雨顺,水果丰收,鱼、畜兴旺。人们企盼着,企盼着生活的美好,步步登高!

  第四站:加拿大

  最后,小灵通到了加拿大,正赶上下大雪,那白雪积了足有一尺多厚,要是我们,得怎么办呢?让我们自己读读加拿大人是怎么做的。

  1、自己读这一段,感知加拿大人的过年习俗。

  2、在班内汇报。体会人们对“平平安安”、“快快乐乐”的向往,并说出一些这样的词语。

  3、学习多音字“还”。

  不多时,我们已经从意大利到巴西,又从巴西来到了法国,最后在加拿大落脚,你能说说这四个国家的人们是怎样过年的吗?可以用“有的…有的…有的…”的句式来说。

  那过年时,你能将这么多的过年习俗讲给你的家人或朋友们听吗?

  总结: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同样生活在地球村上,可人们过年的方式竟五花八门,这是多么有趣的一件事啊!但不管哪种方式,在送旧迎新之时,人们企盼的愿望是相同,那就是幸福、丰收、平安、快乐!

  五、拓展

  你还知道哪些国家的过年习俗,讲给我们听听。

  附:板书设计

  他们这样过年

  意大利 巴西 法国 加拿大

【语文教案】相关文章:

【精选】语文教案05-05

语文教案08-09

(精选)语文教案09-20

语文优秀教案03-07

语文教案【经典】03-31

语文优秀教案07-03

语文教案07-27

语文教案[优]04-15

[实用]语文教案04-30

[精品]语文教案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