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总体把握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3分钟)
导入语: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学过的一篇鲁迅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吗?里面有位讲美女蛇故事的长妈妈还有印象吗,这个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文章里多次提到,鲁迅先生还专门为她写了一篇文章。在鲁迅先生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今天让我们通过学习《阿长与〈山海经〉》这篇文章来全面地了解这个有趣的人物。
板书标题、作者,简介作者和题目。
1、鲁迅:
(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2、《山海经》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又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神话传说的大汇编。全书共十八篇,分为《山经》和《海经》两个部分。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的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黄帝擒蚩尤》等神话传说。
3、介绍背景资料
阿长(?~1899),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楼人。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长妈妈的夫家姓余,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叫五九,是做裁缝的,她有一个女儿,后来招进了一个女婿。
鲁迅对长妈妈怀有深厚的感情,在《朝花夕拾》中,有好几篇文章回忆到与长妈妈有关的往事,其中《阿长与〈山海经〉》是专门回忆和纪念她的。
二、学生自己查字典,掌握下列词语。
骇掳悚煌急疮疤诘问渴慕霹雳烦琐惧惮
三、仔细研读课文第1—5自然段,并思考长妈妈的名字,长妈妈长什么样子,长妈妈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明确:从这几个自然段的描写中,可以了解到长妈妈"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这些描写真切生动,作者采用戏谦谑的口吻来描写,又显得很风趣,刻画出长妈妈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四、仔细研读课文第18自然段到28段,并思考,这里写了一件什么事?
分析买山海经这件事,并从中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
买《山海经》的起因是什么?
“我”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
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认为和她说了没什么用处,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可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
说明“我”对从她里得到《山海经》没抱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当阿长说:“哥儿,有画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映?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着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
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别人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不识字的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由此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
“我”为什么因此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我”对她根本没抱希望,她却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这在孩童的眼里,似乎“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但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很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而且也确是当时“我”渴慕已久的。
综前所述,作者详写买《山海经》的事件,意图已经非常明显。同学们,你们能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件事吗?
这件事更能表达作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也能表现长妈妈对一个孩子真诚热情的帮助和关爱。
五、总结。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前半部分和后半部分,并对长妈妈其人有了一个初步的认识,通过作者对长妈妈的描写以及通过详细地叙述长妈妈为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来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态度和感情,下节课,我们将贯穿全篇课文来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以及长妈妈的生动的人物形象。
七、作业。
课后练习四,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标题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对文章作进一步理解。
2、复述课文,分析长妈妈的性格。
3、理解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学习长妈妈真诚、善良淳朴、关心孩子的性格。
教学重点:重点了解阿长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文章的特色和叙事手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3分钟)
教师:长妈妈给人的初步印象是什么?(指名回答)
长妈妈喜欢饶舌多事、不拘小节。那么,长妈妈还具有哪些性格特征呢?
二、学习新课。
(—)请学生分角色朗读6—17自然段。其他学生思考:
1、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元旦除夕吃福橘,说是吃了它,一年到头,顺顺溜溜……
2、文中描写了长妈妈塞给"我"福橘的往事,是怎样描写的?她的这一举动寄托了她怎样的愿望?
明确:文中写她"立刻伸出臂膊,一把将我按住""惶急地看着我"?quot;她又有所要求似的。摇着我的肩"。焦急的神态跃然纸上。而当"我"说:"阿妈,恭喜……"之后,"她于是十分欢喜似的,笑将起来,同时将一点冰冷的东西,塞在我的嘴里。"
欣喜之态溢于言表。作者虽然认为这是"元旦辟头的磨难",但正是这"磨难"中,寄托着长妈妈怎样善良真诚的愿望啊!她希望自己和孩子"一年到头,顺顺流流",这其中更重要的是孩子,因为并不是她自己吃福橘,而是由她"塞在我的嘴里"。
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吃下去;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
从对这些烦琐的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是关心爱我"的,不然她也不会这样"切切察察"、不厌其烦地告诫"我"。
3。作者还用诙谐的笔墨叙述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令人捧腹的同时,又使人看到了长妈妈的无知、淳朴。这在一个孩子的眼中,她有"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然而,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呢?
买山海经这件事
1、这里,作者详细叙述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经过。提问:文中哪些地方抒写
了作者这种怀念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2、学生发表意见后,教师明确:最后两个自然段,直接抒发了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这正是作者深沉怀念的真实写照。
3、请你说说: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指名回答)
三、总结全文。
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2。看看文章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略写哪些,重点详细写哪些。有什么好处
文章先介绍了人们对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和她外形的特点,以及她的一些不好的习惯。如写她喜欢"切切察察"、喜欢"告状"、睡觉爱摆"大"字等;接着写她懂得的许多"我听不耐烦"的规矩。比如元旦、除夕吃福橘、人死了要说"老掉了"等;"长毛"的往事最后写了长妈妈为"我"买《山海经》的事,而且叙述得很详细,是课文记叙的重点。
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
3、作者先写讨厌、憎恶,但结尾又写“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灵魂”抒发出一种深沉的怀念之情。你是怎样理解作者的感情的?在作者眼里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这是本课难点)
“先抑————后扬”的手法,在对比互衬中刻画人物形象。(难点突破了)
阿长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可让学生根据几件事讨论归纳,不要求全面,说到一点就表扬。
阿长是个饶舌、多事、有许多繁文缛节,愚昧无知、略带粗野,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她有着淳朴、宽厚、仁慈的美德,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补充:(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记叙文的详略安排,是根据中心来确定的。对表现中心意思有较大作用的,为了突出重点,就要详细描述;与中心意思有些关系的次要材料就要写得简略些,详略配合得当,才能更好地突出主要人物和主要事件,更好地表达中心意思。略写往往是记叙文中的烘托部分,没有略写,文章内容就会呆板,头绪就会不清,情节就会不连贯。如果说详写是红花,略写就是不可少的绿叶。如文中略写的“我”不大佩服阿长的三件事就起到了丰富文章内容,更全面完整地刻画阿长这个人物形象,增强文章的真实性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题三。
2、选择一个你熟悉的人物,写一两件事,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鲁迅
内容(几件事)人物性格特征
a、爱说闲话(表现阿长)→饶舌、多事
b、“大”字睡相令人讨厌、憎恶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有许多繁文缛节
d、“长毛”的故事愚昧、无知、淳朴
e、买《山海经》(详写)→热情、乐于帮助别人
总之(归纳):长妈妈是——劳动妇女
刻画人物:“先抑——后扬”,对比、互衬
(1)写的几件事(2)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感情变化
a、爱说闲话→不大佩服、
b、“大”字睡相→讨厌、不耐烦—
c、我所不耐烦的规矩→非常麻烦
d、“长毛”的故事→空前的敬意(善良的讽刺)
e、买《山海经》→产生新的敬意(买书)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2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精心导入。
导入语: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有一位“长妈妈”,她给鲁迅讲的故事使我们对百草园更产生了一种神秘感。其实关于“长妈妈”还有很多有趣而令人感动的事情呢!同学们想了解吗?那么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阿长和〈山海经〉》这篇课文。
二、漫谈感受。
1.请同学们速读课文,如有不认识的字,可查字典,自行解决。
2.如对课文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提出来,大家讨论解决。(如果学生不能解决,教师可适当点拨,但不宜过于深入)
3.谈谈自己读完此文后的感受(不限话题)。
同学们的话题可能涉及到: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阿长的性格特点;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师归纳。
三、讨论形象。
课堂主问题: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说出理由或举出例子。)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补充:
1.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2.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不说“死掉”而说“老掉了”,是避讳修辞;而关于长毛的传说,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太平军。
4.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讨论这一点,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最令人感动的是为“我”买来《山海经》——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此时“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后来,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即是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别人“不能做”,“她却能够成功”,因此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第二课时
一、体会感情。
1.设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提示:读课文寻找关键词语)
讨论、明确:不大佩服——产生敬意——憎恶——感激(新的敬意)——怀念
这是文章的线索。
2.设问:1—17段对阿长多用抑笔,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但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你能感受到作者对阿长的同情与怀念吗?(提示:读文中关于阿长的身世,特别是其不的遭遇、生活追求方面的文字)
课堂讨论、交流:“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鲁迅在具体描写中却流露着同情与怀念。鲁迅透露了阿长的身世,就是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心理,但心是好的。她青年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的.描写中饱含同情。
3.朗读课文最后两段,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感激之情。
二、探究写法。
1.详写与略写。
设问:文章哪些部分详写,哪些部分略写,这样详略结合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明确:(详写与略写的内容略)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2.传神的描写。
设问:文章对阿长的描写有些什么特色?(提示:寻找相关描写,仔细研读,体会特色)
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第一、善于抓最富有特征的一两点来写。如写阿长“切切察察”的样子,既绘形又绘声。
第二、善用比喻。一个“大”字的比喻,形象地写出阿长的睡相。
第三、善于修饰语。如写阿长的叮嘱,用“郑重”一词,写阿长因我不开口说恭喜的神情,用“惶急”一词,准确地写出阿长的神态。
小结:鲁迅的描写之所以特别出色,功夫在于选择、提炼,写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外貌、动作、语言,这是在我们的写作中需要学习和加强的。
3.扩读——读叶至诚的《几件小事》选段,说说这篇文章在描写方面的特色。
几件小事
父亲也有管着我的事,譬如让我递给他一支笔,我随手递过去,不想把笔头交在了父亲手里,父亲就跟我说:“递一样东西给人家,要想着人家接到了手方便不方便,一支笔,是不是脱下笔帽就能写;你把笔头递过去,人家还要把它倒转来,倘若没有笔帽,还要弄人家一手墨水。刀子剪子这一些更是这样,决不可以拿刀口刀尖对着人家。把人家的手戳破了呢?!”直到如今,我递任何东西给别人,总是把捏手的一边交给对方,报纸书本也让人家接到手就能看。
冬天,我走出屋子没把门带上,父亲在背后喊:“怕把尾巴夹着了吗?”次数一多,不必再用这么长的句子,父亲只喊:“尾巴,尾巴!”就这样渐渐养成了我冷天进出屋子随手关门的习惯。另外,父亲还告诫我开关房门要想到屋里还有别人,不可以砰的一声把门推开,砰的一声把门带上,要轻轻地开,轻轻地关,我也从此遵循到现在。
后来我想:父亲不管我的,都是只关系我个人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很讲民主,给我极大的自主权,有时侯在我喜爱的事情上帮我一把,譬如为我儿时的集邮册页的榆木夹板雕刻篆字题签,给我们手足三个修改文章,等等;而父亲管我的,都是涉及我和他人之间的关系的事,在这方面,父亲反反复复地要我懂得,我是生活在人们中间的,在我以外,更有他人,要时时处处替他人着想。
(提示:通过细节表现人物)
三、情感体验。
设问:虽然我们不是生在鲁迅那个年代,但阿长的某些特点却在我们身边一些平凡朴实的人身上体现出来,你察觉了吗?将你的发现告诉给大家,一定会引起同学们的共鸣,不信你可以试试。(提示:如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她淳朴、善良而又迷信;懂得许多当地的“规矩”;关注孩子……)
学生思考、课堂交流。
四、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2.写作:写一个人物,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标题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3
教学目标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线索。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
教学重点
1、分析人物形象,探讨作者对主人公的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线索。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详略描写的安排,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以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
教学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
二、整体感知课文。
1、检查预习,解决生字词。
惊骇掳去震悚惶急疮疤诘问疏懒霹雳孤孀惧惮粗拙渴慕
2、释题:结合课文内容,谁来说说阿长与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
阿长买《山海经》。
那文章的题目为什么不直接叫“阿长买《山海经》”?
还写了阿长的其他许多事情。
3、关于《山海经》
三、作家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省绍兴市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著作有杂文、小说、散文、诗歌等,收在《鲁迅全集》里。)
(1)回顾学过的鲁迅作品;
(2)请学生简要叙述鲁迅的`生平及作品;
(3)展示图片并明确。
四、重点研读(事件、感情线索)
1、细读阿长(本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是什么?生讨论,师明确)。
2、阿长其人(提炼人物形象,概括其人其事其特点)。
3、情系阿长(抓住文中的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变化,理出一条情感变化线索)。
4、祈祷阿长(生齐读最后两段,体会作者的感情)。
五、课堂小结及作业
寻找阿长——回想身边的阿长。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爱的方式有很多种,也许她们的方式是当时的你所不能理解或接受的。但是,有一天,你读懂了她们。请以“读懂身边的爱”为话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随笔。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4
学习目标:
1 学习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a紧抓能凸显人物性格特征的生活细节;
b先抑后扬的写作技巧;
c详略得当
2 功利阅读(为解决眼前的问题而读)潜意识的激发与培养
3 调动生活体验,关注身边的人给予你的真爱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大家知道鲁迅这一代文豪“最初得到的,最为心爱的宝书”是什么吗?(适时板书《山海经》)。这本书的由来又和谁密不可分呢?(板书“阿长与”)
二.功利阅读。
带着下列问题细读课文,或圈点勾画,或涂涂写写,节约时间,思考答案。
1. 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重点写了什么?
2. 从中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学生发言,形成共识:
事情:切切察察;“大”字睡相;元旦仪式;繁琐道理;长毛故事;谋害隐鼠;买《山海经》。
重点:买《山海经》
阿长:地位低下,饶舌多事,不拘小节,迷信善良,无知淳朴…
【写作提示】紧扣特点,关注细节,详略得当。
三.质疑探究。
问题:有人说,文中所列举的生活小事虽多但缺乏联系,特别是阿长替“我”买《山海经》一事纯属她的一时冲动,甚至让读者感到阿长的前后举动有矛盾。
对于这个问题,大家是怎样看的?小组讨论,形成共识,课堂发表。
(师生总结:事情多,但详略有致,联系紧密。阿长粗犷中有细心,愚鲁中有率真。她对我的关爱是始终如一的。有些事情可能令人费解,但不管怎样,她的出发点是好的,善良的。阿长替我买《山海经》一事更是故事的高潮,也是她对我的关爱情感的高潮,所以不矛盾。)
【写作提示】行文中,情感线索很重要;先抑后扬:铺垫——烘托
四.真情流露。
童年或现在,我们可能都生活在爱的包围之中,只是有些时候有些人有些事被我们遗忘罢了。甚至,有的人还被我们无端的误解。静下心来,梳理梳理,敞开心扉,好好聊聊。
五.作业布置。
结合生活体验,写一篇本文读后感,字数300——500字左右。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5
教学目标
识记重点字词,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选取典型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性格;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课时安排
两课时。
课前准备
学生查字典、看注释,扫除文字障碍,熟读课文。查找有关鲁迅的资料,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知识积累。
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出示目标,板书课题。
检查预习
“读一读,写一写”读准字音,并理解词义。
整体感知
学生带着问题速读课文。
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你从这些事中,看做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讨论明确:
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厌恶的种种规矩,关于 “长毛”的故事,给我买《山海经》。其中重点写的是买《山海经》一事。因为买《山海经》 透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敬意和怀念,最能突出文章的主题,所以重点详写。
对她不好的习惯,“我”开始是“憎恶”“讨厌”的;当听到阿长讲长毛的故事后,“我”对阿长产生了敬意——“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神力”;但当阿长踩死隐鼠之后,“我”对她的敬意突然消失了;当得知长妈妈买来“我”渴慕已久的《山海经》时,“我”对她产生了
新的敬 意,认为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白本文前一部分多用抑笔,对她“不大佩服”、“讨厌”、又是“不耐烦”、“麻烦”,倘用“妈妈”。称呼,名不符实;将“阿长”与《山海经》连接,看似矛盾,却令人好奇;用“阿”字有亲呢的‘意味,符合作者当时已经是四十六岁的中年人的口气。
(学生的总结大意对即可,语言不求一致,重在学生自已讨论解决问题。不到位之处教师可点拨)
[过渡]
从总体上来说,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怎样的呢?——尊敬、喜爱的。尤其课文的'结尾“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表达了作者对她的深切怀念。祈祷地神赐福于她,让她的灵魂得以永安。可是为什么在课文的前半部分,作者大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呢?应该怎样理解?长妈妈具有怎样的性格?
四人小组探究合作学习,讨论明确:
“憎恶”“讨厌”是儿时的心理,阿长的出身低下,表明她的粗俗是情有可原的。她的管教很不适合儿童的心理,但心是好的。她年青守寡,非常不幸,出来做女工,没有别的奢望,但求“顺顺流流”,鲁迅在具体描写中饱含同情。在写法上也是欲扬先抑,是在为写买《山海经》一事作铺垫,更好地突出了重点。在作者眼里,长妈妈多事,不拘小节,麻烦多礼,但同时又心地善良、仁慈,乐于助人。
小结:这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的内容,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地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
作业:朗读课文,写生字,解释词语。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作者叙述了长妈妈的一些琐事后,用相当多的篇幅推出了买《山海经》一节。
指名学生朗读19~29段。
学生思考下列问题:
在阿长买《山海经》之前,还写了哪些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 心理?
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学生在自主学习后讨论明确:
此前,先写远房的叔祖使我接近了书籍,交代了我是怎样地渴慕《山海经》,而又为什么
求之不得,“谁都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又是怎样地念念不忘。有了这些铺垫,才能说明
阿长为什么使“我”大喜过望,而且感到她确有“伟大的神力”了。
“我”认为对她说了没有用,但既然来问,又不好不说。说明“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没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我似乎遇到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了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说明“我”听到以后很震惊,很感动,进而想到这别人不肯做,或做不到的事,这样一个普通人居然做到了,“我”也由此而对她“发生新的敬意了”。平时对她根本不抱希望,她却居然给“我”弄来了最想要而又最难弄的《山海经》,在孩童眼中,长妈妈似乎真的“有伟大的神力”。前面写阿长讲完长毛的故事,“我”觉得她有“伟大的神力”,虽然是描摹当时还是小孩子的“我”的心理,但由成年作者写出来,总带有戏谑成分;而此处再写长妈妈“确有伟大的神力”,语气显得庄重,感情极为诚挚。
这四本书虽然很粗拙,却是由一个谁也想不到的人给我买来的,当时给了“我”非常大的震动,让“我”产生过感激和“新的敬意”。
小结
阿长自己没有读过书,见孩子念念不忘《山海经》,就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一直挂在心上,并想方设法买来了《山海经》,这部书成了鲁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鲁迅是一辈子跟书打交道的大文学家,而第一部宝书是阿长给买的,阿长为孩子倾注的这一片心血,深深地打动了鲁迅,因而阿长值得鲁迅纪念是理所当然的。
拓展延伸。
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小结.
在这篇回忆性散文里,鲁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集中记叙长妈妈给他留下的儿时印象,把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
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作业:将自己交流过的短文整理在作业本上。仿照本文的写法用一两件事写一个自己熟悉的
《阿长与山海经》的反思
我由学生初一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入本课。先请学生解释评价课文标题,让学生学会拟题。然后整体感知课文,然后让学生说课文写了哪些事?学生踊跃发言,回答说写了长妈妈的称呼、称呼的由来、外形的特点、以及作者讨厌她的一些事例,最主要讲了她给作者买《山海经》这件事,最后写作者对她的怀念。
这节课并不是根据我的预设教案来上的,而是根据当时的学情临时确定的,我认为这节课上的较成功的原因在于:
第一, 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在合作学习中自己主动去思考。在整节课中,教师点拨、总结的时间在15分钟左右,其余的时间都由学生来参与,所有问题都在学生主动思考、酝酿中解决,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要将问题设计巧妙,使新旧知识发生合理而自然的联系。从学过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讲美女蛇的长妈妈引到给我买《山海经》的阿长,学生感到自然、轻松。
第三, 给学生一个主动思考、想象的空间。如在提问中: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她买到书后心理是怎样的?这些问题充分发挥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他们觉得有话说、有意思。
通过这节课,我深深体会到学生的潜力说无限的,他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讨厌阿长的地方正是作者儿童心理的正常表现,阿长学识、地位的研讨正揭示了她为何有这些令人讨厌的举止的原因,她如何给我买到了书,把想象的空间交给了学生,也展示了阿长热情,关心孩子,淳朴的性格。这节课留给我的印象是比较深的,它将给我今后的教学以启迪,让我不断反思、提高、完善自己的课堂教学。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6
教学目的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记叙的顺序。
3、学习本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刻画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词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阿长的品格风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画人物的方法。
3、正确认识阿长性格中的缺点。
4、对重要语句深刻含义的理解和主题深度的把握。
教学设想:
针对教材的特点,尊重认知规律,体现教师主导和学生为主体的课堂地位。可采用“导读法”;也可采用“整体感知一重点的研读一揣摩迁移”三步走的模块式;也或采用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讲讲、读读、议议的方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我相信同学们一定了解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为在初一时,我们已经学习了从中选出的一篇优美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今天,我们再学一篇选自《朝花夕拾》中鲁迅先生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
二、解题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情思隽永、蕴涵深刻的佳作。在这篇文章里,鲁迅通过对幼时保姆长妈妈以及她为我寻找《山海经》一书的有关情景的追忆细腻而饶有风趣地表现了“我”对长妈妈的认识过程,赞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表达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
三、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课文。
1、初读课文。
要求:①边读边给生字、生词作记号。②给段落标上序号。③用符号标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了解文章的大致内容:人物、思路、所写的事情等。
2、借助工具书解决生字词。
(二)具体研习。
1、明确目标。细读课文化,研习以下几个问题。
(1)文章选取了长妈妈哪些事情作为写作材料,这些材料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2)这些材料是按什么顺序来安排的?
2、学生研习,教师巡回指导。
学生研习,可以采用分小组讨论的方式进行,要求将讨论的要点写在书上相应的位置,并与原文相结合作评、点、批、注。教师通过巡回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困难,注意研习情况的信息反馈。
3、研习效果反馈。(学生发言,教师点拨,板书重点内容。)
问题①: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这样几件事:A、交待“阿长”的来历;B、阿长喜欢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态;C、她懂得许多规矩;D、讲“长毛”的故事;E、给“我”买《山海经》。
问题②(点拨提示内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时,是以作者少年时代对长妈妈的感情为线索贯穿全文的,其变化过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这种“层层剥笋”的方式,使长妈妈的形象在先抑后扬、对比映衬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问题③(点拨提示):文章围绕长妈妈选择了5个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安排,使长妈妈的品格风貌表现得非常突出。开头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简练的笔法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旨在说明她是一个没有社会甚至连真实姓名也不为人们所知的平凡劳动妇女。接着第3–5段,从“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写了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间摆成一个“大”字的睡态,刻画了她质朴而唠叨、略带粗野的性格。第6–12段,着重从“我”的“不耐烦”去写长妈妈懂得许多规矩,如说人死为“老掉了”,不能进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说这些“琐碎之至”的规矩,意在说明长妈妈有着跟千百万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劳动者一样的特点:质朴的品质和迷信的缺点。第13–18段:随着感情的变化,作者又从“我”对长妈妈产生的“空前的敬意”,来写长妈妈讲“长毛”的故事,从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笔一转,写了“我”对长妈妈产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长妈妈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给“我”买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带画的《山海经》,展示了她的“伟大的神力”––––“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从而突出了她对“我”的关心和体现出来的热情、仁慈、乐于助人的品质。而长妈妈高洁的灵魂也就在这“剥笋”式描写里,在由表及里、浅而深的认识过程当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现: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质朴、善良、慈爱的劳动妇女。作者在充分展现了长妈妈的品格风貌之后,在文章的结尾以深厚的感情抒发了自己对她的怀念之情。
四、课堂小结
解说:这一环节主要是对学生在研习中的表现进行总结,好的现象进行表扬,给予鼓励,对不良现象要明确指出,并要求改正,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目的。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根据习题三,析读课文中买《山海经》的部分。
2、课外阅读(朝花夕拾)。
第二课时
一、检查作业情况
二、研习课文
1、研习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语言。
2、具体研习。
教师出示目标后,由学生独立阅读思考,对相关文字进行评、点、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还想互相提问,排除相互干扰,遇到问题举左手,由教师帮助解决。教师巡回辅导的同时注意收集各种信息,使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拨提示,具有针对性。
3、研习反馈。
学生发言,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点拨提示。
目标①分析刻画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
A、描写法:如写长妈妈是个普通劳动妇女,作者除简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来历外,着重选择了两个生动的细节:一是她在“向人低声絮说些什么事”的时候,还要“竖直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长妈妈质朴、略带粗野的性格在这些细节中刻画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处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如元旦时,她教“我”说恭喜的话和吃福橘的情节,作者通过“伸出……按住……惶急……”“摇……笑……塞……”这些动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欣和热情的语言写出了真诚的祈求,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写,突出中心。如当长妈妈买回了《山海经》后“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个心理活动,写出了“我”的吃惊。正是这种吃惊,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动––––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从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对比、映衬法: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目标②品味本文的语言。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细细品味,妙趣无穷。
如:“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再如,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这段文字中“发生新的敬意”。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又如:“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这段文字里对刑天“执干戚而舞”再次描写,既前后照应,又表现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视天帝,死而不屈,表现了极强的反抗精神,而“我”酷爱刑天,正曲折地表现了鲁迅不屈服于20年代围攻他的黑暗社会势力的斗争决心,使文章具有了“自叙传”的色彩,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感和战斗力。
三、课堂总结
1、对两节课的教学内容进行总结。
2、对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
3、对学习方法进行归纳总结。
四、拓展迁移,布置作业
对看课后练习四,写一个你所熟悉的人。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7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
2、学习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二、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2、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3、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教学重点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教学难点:
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
教学方法
1、阅读领悟法
2、互动研讨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型:新授。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在初一时我们学过鲁迅先生的回忆性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文中美女蛇的故事给美丽的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故事的讲述者长妈妈,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几次都提起,可见她是一个对自己很有影响的人物、那么她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今天就走进鲁迅先生为她专门写的《阿长与<山海经>》。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lu)去震悚(song)惶(huang)急疮(chuang)疤
诘(jie)问惧惮(dan)霹雳{pili}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A名字B说出C名誉D有名的
2、(念)念不忘()A惦记、常常地想B念头C读D“廿”的大写
3、(疏)懒()A分散B不亲密C粗心D不熟悉
4、烦琐之(至()A极B以至C到D至于
三、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
惶急:恐惧着急。
诘问:追问、责问。
惧惮:惧怕。惮,害怕。
渴慕:迫切地羡慕。
霹雳:云和地面之间发出的一种强烈的雷电现象。
烦琐:繁杂琐碎。
疮疤:疮口表面所结的'痂。
毫不相干:一点关系也没有。
情有可原:这种情况有可以原谅之处。
深不可测:深度大,难以测量。形容深奥难以理解。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道理}。名,说出。
四、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教师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明确: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写得好,它写出了、、、、、、”的句式进行品析并说话。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理出了事件,认识了人物。
六、布置作业
研讨与练习一、二。
第二教时
课型:新授、练习。
方法:自学指导。
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整体感知:
文章主要描写的对象是长妈妈,作者几乎是按生活的原样,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自己童年时期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请同学们在自读课文的基础上,找出描写长妈妈的事件或细节,并说说这些事件或细节体现了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情。
1、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名字的人
——长妈妈地位低下
2、长妈妈睡觉时总是“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长妈妈睡相不好)
——长妈妈是一个粗人。
3、长妈妈“常喜欢切切察察”
——长妈喜欢饶舌多事。
4、长妈妈“逼”着我吃福桔
——长妈妈有着太多的繁文缛节
5、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
——长妈妈是无知而又淳朴的。
6、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
——长妈妈是一个真诚,善良,关心孩子,尽可能帮助孩子的好人。
四、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教师举例: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1、文章前两段介绍了“长妈妈”称呼的由来,从中可看出“长妈妈”怎样的社会地位?
地位低下,不被人重视
2、作者写了阿长的哪些令“我”讨厌的生活习惯?可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
饶舌多事,粗俗、不拘小节
3、长妈妈懂得哪些“我”所不耐烦的规矩?从对这些规矩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1)元旦道恭喜、吃福橘
(2)说人死了必须说“老掉了”……
真诚和善良
4、我为什么对长妈妈产生了“特别的敬意”?这些描写可以看出长妈妈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长毛”的故事,出乎我的意料,更让我感到长妈妈的伟大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
无知、淳朴
5、最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什么事情?
为“我”买回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6、当阿长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什么心理?
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我对从她那里得到《山海经》不抱任何希望,只是说说而已。
7、阿长把《山海经》买回时,“我”有什么反应?体现了怎样的心情?
“我似乎遇到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震惊、感动的同时进而对长妈妈产生了新的敬意。
买《山海经》一事写出了长妈妈热爱、关心孩子的美好品质。
附: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感知人物:烦琐、愚昧、迷信善良、朴实、真诚
拎出线索: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细节:竖手指、睡觉姿态、古怪仪式、讲长毛
想象创新:紧扣人物性格、联系现实生活
主要事件:
“切切察察”的毛病——饶舌多事
摆成“大”字的睡相——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的规矩——麻烦多事
“长毛”的往事——纯朴无知
购买《山海经》——热情助人
五、师生作结
鲁迅先生对阿长的热爱与悼念融在了课文的字里行间。
六、布置作业:
以“我的母亲”为题,仿写课文,写一段话。
第三课时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对这句话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十分害怕起来。
B、遇到一个霹雳是比喻的说法,表明了我的震惊。
C、遇到了很大很响的雷,全部的人都感到震惊。
D、我似乎遇到霹雳,其实我并没有遇到,表明我很胆小。
2、选出字形不正确的一项()
A、保姆大抵面如土色B、福橘烦琐莫明其妙
C、渴慕投掷毫不相干D、哀悼和蔼深不可测
3、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我大吃一惊之后,也就忽而记得,这就是所谓福橘,元旦辟头的磨难,总算已经受完,可以下床玩耍去了。(开头)
B、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拟声词,形容细碎的说话声音)
C、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大家)
D、我惧惮她什么呢!(害怕)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两脚两手,在床中间一个“大”字,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得那么热。
A、张开摆开压烤B、伸开摆成挤烤
C、张开摊成挤烘D、伸开摊成压烘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是()
A、每当回忆起向王老师学琴的那段生活,他那严肃的神态,亲切的话语,耐心的指导,总浮现在我的眼前。
B、他找到了一个补救损失的办法,心情突然渐渐平静下来。
C、你能不能取得好成绩,取决于你的不懈努力。
D、他进了考场才发现铅笔盒和草稿纸落在家里了。
6、下列句中说话得体的一项是()
A、老师对小明说:“这道理很简单,是人就懂,你怎么不明白?”
B、谢谢您的合作,欢迎您再来。
C、昨天是我的16岁诞辰。
D、老师,你上课讲得太快,我根本没听懂,再给我讲一遍。
二、填空题。
1、给加点字注音或写出汉字。
憎恶()惧惮( ) 粗拙( ) 哀悼( )震悚( )
chuāng()疤孤shuāng()jié()问pī()雳渴mù()
2、本文选自散文集《 》,作者鲁迅,原名 ,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 》。
3、填空,理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发展的线索。
→ →敬意逐渐淡薄直至完全消失→
4、在括号里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1)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 (冷淡、淡薄、冷漠)起来,但完全 (消失、消灭、消亡),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 (询问、审问、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
(2)这 (就、也、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 (却、也、还)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 (基本、全部、完全)消灭了。
三、刻画人物形象,常用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等方法。指出下列各句分别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
1、她生得黄胖而矮。()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
3、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8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体裁为叙事散文,根据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以及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的有关精神: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本文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思路和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几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情。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情。
综上所述,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
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
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法:
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
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趣。
【说学法指导】
1、圈注法:
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
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本课课型】
新授课。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具】
多媒体。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约需1分钟)
二、板题,解题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约需3分钟)
三、电脑出示目标
为了加深印象,学生默读识记,约需2分钟。
四、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题1,让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讨论的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位置,第一问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易。
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我让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
1、全文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品格风貌的句子,并体会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2、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方面,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你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并做简单批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进行点拨提示。我着重从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方面指导,描写法有对长妈妈进行的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一点以前训练过较为容易;对比映衬法,学生接触不多,能说到这一点较难,因此我提出几个问题:
⑴ 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怎样的感情?
⑵ 《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突出了“宝”的特殊意义──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容易理解两者的“对比”关系,对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了了解,有完整的印象。
这时教师小结:长妈妈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来刻画的。
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解决1后,请学生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学生可能会说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我顺势导入第二方面,主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自学,质疑,教师巡回指导,点拨。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时,我在一旁加以提示,如⑴“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口头作文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实生动传神。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价。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举多得。
七、教师总结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通过苗写法和对比映衬法,刻画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有许多繁文缛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今后的学习。
八、布置作业
把课堂上的口头作文,写在周记本上。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9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详略得当以及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2、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能够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并体会本文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提高语言分析的能力。
【学习重点】
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的写法。
【学习难点】
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作者在字里行间蕴含的深情。
【使用说明】
1、 在充分预习,熟读文本的基础上,认真研究学案。
2、 认真限时完成,规范书写;小组合作讨论,答疑解惑。
【自学导航】
一、预习点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阿长( ) 骇( ) 掳( ) 惶急 ( )
疮疤( ) 诘问( ) 惧惮( ) 霹雳( )( )
粗拙( ) 憎恶( )( )絮说( ) 孤孀( )
2、理解下面词语。
深不可测:
莫名其妙:
震悚:
3、文学常识
(1)作者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出身于破落封建家庭,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来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希望用以改变国民精神。1918年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主要著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2)散文
散文,是指同诗歌、小说、戏剧并列的一种文学体裁。这种文体篇幅短小,取材广泛,形式自由,写法灵活,表达含蓄,意境深远,语言优美。
散文按照内容和表达方式的不同,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记叙散文,即以记人叙事为主的散文。这类但闻在表现手法上,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成分。内容上要求有真情实感,即叙写真人真事。
抒情散文,即以抒发作者感情为主的散文。这类散文常见的写作手法是直抒胸臆、托物言志和借景抒情。
议论散文,即以说理为主的散文。这种说理长借助生动的事例、形象的描绘和感情的抒发来表达,文学色彩较浓。其特点是“形散而神不散”、意境深邃,语言凝练。
4、相关链接
《山海经》是我国第一部描述山川、物产、风俗、民情的大型地理著作,也是我国第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除此之外,《山海经》还以流水帐方式记载了一些奇怪的事件,对这些事件至今仍然存在较大的争论。全书18篇,约31000字。五藏山经5篇、海外经4篇、海内经5篇、大荒经4篇。全书内容,以五藏山经5篇和海外经4篇做为一组;海内经4篇作为一组;而大荒经5篇以及书末海内经1篇又作为一组。它以描述各地山川为纲,记述了许多当地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后羿射日、大禹治水等
二、走进长妈妈。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情,重点写的是哪件?
2、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AB层同学必掌握)
3、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中,可以看出作者在刻画阿长时,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AB层同学必掌握)
4、作者按照生活的本来面目,真实的再现了长妈妈的形象。使我们了解了长妈妈这个鲜活的人物。你能总结长妈妈的形象吗?
5、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A层同学必掌握)
6.质疑问难:阅读课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疑难要与同学们共同探讨的,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训练】
你觉得阿长像身边的谁?是年迈不识字的老祖母,爱唠叨的母亲,还是爱管闲事的阿姨……说说你的看法。
【自主练习】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一文选段,按要求完成文后各题。
①大概是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②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我高兴地说道:
③“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④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⑤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⑥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1、当阿长问《山海经》时,表现了她对“我”的关心,而“我”却认为“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这种想法表现了“我”当时什么样的心理?)
答:
2、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表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情?
答:
3、文段⑤中画线句子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是: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中的“这”指代的是:
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答:
5、文段最后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答:
【当堂检测】
1.给下列加点的汉字注音。
骇( ) 掳( ) 悚( ) 惶急( ) 诘问( ) 保姆( )
2.找出下列语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过来。
①……说得阔气一点,就是我的保母。( )
②都是些烦锁之至,至今想起来还觉得非常麻烦的事情。( )
③但当我衰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 )( )
④书的摸样,到现在还在眼前……( )
3.文中作者“憎恶”、“讨厌”阿长的原因是:
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又是:
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
【学习反思和总结】(提示:本文在写法上有哪些可借鉴之处)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准确把握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题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第一课时
一、导入。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提到“美女蛇”的故事,这故事是谁讲的?保姆阿长。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章就是写她的。
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呢?在少年鲁迅的眼里,她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大家仔细阅读课文。
二、疏通生字词,给加点字注音。
憎恶zēng wù絮说xù惶急huáng烦琐suǒ骇hài掳去lǔ
疚疮疤jiǔ chuāng bā诘问jié惧惮dàn渴慕mù疏懒shū
霹雳pī lì震悚sǒng粗拙zhuō孤孀shuāng
三、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文章写了阿长哪些事情?重点写哪些事情?依课文记叙顺序列出。
2、依次领会并归纳每件事情所刻画出的阿长的形象特征,再总结归纳阿长的形象,体会这样写真人实事的好处。
3、依照事件的次序划出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思想感情。
四、小组代表发言交流,教师归纳。
明确:
1、从记叙事件的篇幅的长短、情节的具体及表达的中心思想可得知哪些是重点。
喜欢切切察察/不许我走动/睡觉摆大字/懂得许多规矩如元旦吃福橘,还教给我很多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给我买来《山海经》。
其中“给我买来《山海经》”一事是重点。
2、“切切察察”“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的神态――饶舌多事。
摆“大”字等细节描写――不拘小节。活画出她的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的性格特征
元旦吃福橘,将福橘“塞在我嘴里”,虽是迷信却是真诚善良的祝福。教给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于对我的关心爱护。
讲长毛的故事,讲到“脱下裤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的话,更是让人看到长妈妈的无知与淳朴。
写到买《山海经》时,作者用了相当多的篇幅和非常具体的细节来写,作者只是随意地告诉阿长《山海经》的事,她却真的买了回来,而令作者对她产生了衷心的敬意。体现了这位长妈妈的善良、热心和对孩子的关心、爱护。而文章自始至终就一直在刻画她对孩子的关心爱护的品质:从她“不许我走动”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晒裤子的竹竿底下,是万不可钻过去的”道理及后来买《山海经》都充分体现出来。所以她虽然饶舌、多事、有许多令人生烦的规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热心、乐于助人、关心爱护孩子;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淳朴、善良、仁慈的美德。
作者这样写阿长,“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是一种尊重事实、实事求是的态度,而且这样把她的善良仁慈的美同愚昧落后的丑相掺杂,沙里淘金似的让她闪烁出美的光辉,将阿长这个人物写得更加真实感人。因此本文是写真人实事散文的典范之作。
3、作者对她的“喜欢切切察察”和“不许我走动”及“睡觉摆大字”是“实在不大佩服”甚至“最讨厌”的。对她的烦琐的规矩和很多道理也觉得“非常麻烦”;而后对她讲的“长毛故事”却产生“空前的敬意”,但很明显这并不是真正崇敬和敬爱的心意,因为“这种敬意”,后来竟“淡薄起来”,甚至“完全消失”。最后她买来《山海经》时,作者产生了“新的敬意”,这才是真正的崇敬和敬爱,才是发自内心的、深切的、永久的敬意,因为作者说: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这样才有作者后来的真挚的感激、怀念之情,所以最后作者发出一声深沉的祝福: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总观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后来发生“新的敬意”,到最后发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这一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刻画出了一个淳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小孩的长妈妈形象,抒发了自己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怀念。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研讨与练习”一、二、三。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1
【学习目标】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真切怀念之情。
【学习重难点】
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性格以及详略得当的写法。
2、 理解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流程】
预习导学
1、 给加点字注音:
掳去( ) 震悚( ) 惶急( ) 疮疤( ) 诘问 ( )
惧惮( ) 粗拙( ) 疏懒( ) 惊骇( )
2、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 哪些略写?哪些详写?
略写:
详写:
学习研讨
3、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提示: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
4、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在课文中划出有关词句。
5、作者在文中为什么要花大量笔墨写他如何“憎恶”“讨厌”阿长?
6、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映?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7、为什么说“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8、质疑问难:阅读课文过程中,你还什么疑难问题要与同学共同探讨,请把它写下来。
拓展学习
9、课文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我们留下了一个想象的空间,大家想象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请以《阿长买〈山海经〉》为题,写一篇 300字左右的想象短文。
10、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些什么?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2
【知识与技能】
1、学习围绕中心选取几件事刻画人物的写法。
2、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3、掌握文中一些生动活泼的词语。
4、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朗读积累词语,概括故事主要内容。
品味分析塑造人物的方法,体会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沉感情。
2、感受长妈妈的人品。
3、学习鲁迅从小就喜爱读书的良好品质。
【教学重点】:
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
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从生活现象中挖掘深刻的主题;尝试运用本文的写法去写作。
【教学方法】:导读法,品味分析法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1分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作者生动的向我们介绍了他童年时期难忘的生活:百草园令人难忘的乐园、三味书屋枯燥的读书生活、阿长讲的美女蛇故事。阿长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扮演着什么角色呢?今天我们再学习一篇反映他童年值得缅怀与思念的文章《阿长与〈山海经〉》。并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比较,有哪些异同。
二、回顾作者常识:口头填空的方式进行,3分钟
三、初步感知内容 : 默读思考 10分钟
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并借助工具书自己解决生字生词。
思考的问题
1、文章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2、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鲁迅先生对她的感情有什么变化?(从文中找出)
3、阿长与《山海经》有什么关系?
四、学习字词: 2分钟
1、生字正音:
憎恶(zèng wù) 疮疤(chuāng bā)
霹雳(pīlì)
震悚(zhèn sǒng) 诘(jíe)问
2、整体感知内容: 20分钟
(1)明确:本文围绕长妈妈写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介绍了长妈妈的身份、外貌及其性格特点。长妈妈是一个没有姓名用了别人名字的保姆,可见其地位是何等卑微。她喜欢切切察察,爱饶舌,睡觉姿势不雅,占床等都是略写。懂得许多规矩,繁琐的礼节,迷信等内容则详写。
第二件事向我讲长毛的故事。写的较详。
第三件事写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这里没有详写长妈妈怎样给我买来《山海经》这本书的,重点写我如何喜欢《山海经》及其他好书。这件事写的详细。
(2)这样安排与什么有关?
略写的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是文章的动情点,成为作者情思的触发点,同时构成文章内容的高潮。这样写,重点突出,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3)长妈妈与《山海经》本无任何关系。看到“我”对《山海经》的念念不忘,就来问是怎么一回事,在“我”看来,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既然问了,也就对她说了。当听到长妈妈说“三哼经”买回来了的时候,“我”全身都震悚起来了。一位没有姓名、满肚子繁琐礼节、大字不识的、连《山海经》都说不准的保姆,居然给“我”买来了《山海经》。这是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又怎能不使“我”对她产生新的敬意,反映了她虽然粗俗却很细心。她给“我”买的《山海经》虽然粗拙,但却是“我”最心爱的宝书,成了“我”喜欢读书的启蒙。
(4)作者的感情变化过程:(从文中找出表明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变化的词语)
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意——新的敬意
具体分析过程:
阿长是一个没有姓名的保姆,大家是用别人的名字来称呼她的。
“我”起初对阿长的看法:“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①她喜欢切切察察,低声絮说,还竖起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点着鼻尖。②向母亲告“我”的状。③她粗俗:睡觉时在床中间摆成个“大”字,一条胳膊还搁在“我”的颈子上。这实在是无法可想了。
“我”所不耐烦的是她懂得许多规矩:除夕夜教“我”新年第一天如何说祝福的话、吃福橘等繁琐的礼节,让“我”如同受磨难一般。还有许多麻烦事如:有关死人、生孩子、拣饭粒、晒裤子的竹竿等。虽然愚昧无知、落后陈腐,但却很善良。
让“我”对她产生空前的敬意的原因,是她常对“我”讲“长毛”。拿人头当饭吃、拉小孩去当长毛、女人脱裤子敌人的炮就不响了。她肚子里装满了故事,“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麻烦的礼节,却不料她有这样伟大的神力。”对幼小的“我”具有很大的诱惑,实在是深不可测。使我对她的感情由厌恶到赞叹。
“我”对《山海经》的渴望,以致于念念不忘,没有人愿意替我买,作为保姆的长妈妈却帮“我”买回来了,满足了孩子内心强烈的愿望。“我”对长妈妈的感情也发生了大的改变,产生了新的敬意。
四、课堂小结: 2分钟
鲁迅认为长妈妈与《山海经》是密不可分的。没有长妈妈就没有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作者对长妈妈感情的变化是随着情节的发展而达到高潮的。
五、课后拓展:
你对本文还有什么疑问或自己的看法?请谈谈。 2分钟
六、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试题。
B组(中等生):整理笔记,字词小楷。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字词小楷。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没有姓名 行为粗俗(不大佩服)
长妈妈
礼节繁琐 迷信 (不耐烦)
讲长毛的故事 (产生敬意)
帮“我”买《山海经》(新的敬意)
诚挚的感情,对她的思念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一、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A、传神的描写:
①细节描写:
②本文中对人物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别具特色。
③心理描写,突出中心。
B、对比、映衬法:
本文中将“叔祖”与长妈妈进行了对比,突出了长妈妈对“我”的热情和关心,《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进行对比映衬,突出“宝”的特殊意义。
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C、先抑后扬法:使描写的人物形象给人意外的惊喜和惊叹,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实可感,鲜明突出。这种写法可以使文章有层次,形成跌宕。
二、总结人物形象。
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要求:说出理由或结合情节)
1.是一个没有文化的粗人,饶舌多事而又不拘小节:“生得黄胖而矮”;喜欢“切切察察”;对“我”管得很严,喜欢到母亲那儿告“我”的状;夏天睡觉喜欢在床中间摆“大”字,挤得“我”无法翻身。
2.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淳朴、善良而又迷信:连姓名都不为人所知,不识字,没有文化;“青年守寡”,在别人家做女工,一年只能告假几天回家;对生活并无更高的要求 ,但求“一年到头,顺顺流流”;相信儿童金口,郑重其事地要孩子大年初一睁开眼就向她祝福。
3.是民间文化的载体,知道许多“规矩”:有迷信的成分,如“死了人,生了孩子的屋子里,不应该走进去”。也有落后的成分,如认为孩子拔草、翻石头就是顽皮。更多的是有益的成分。如要孩子恭喜、吃福橘,是吉利文化;饭粒落在地上,必须拣起来,是珍惜劳动果实;不要从晒裤子用的竹竿底下钻过去,是讲究形象;不说“死掉”而说“老掉了”,是避讳修辞;而关于长毛的传说,则是珍贵的历史资料,有助于我们认识太平军。
4.是一个倾心关注孩子的人,心地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要孩子干净、安全、有教养,总是为孩子操心(讨论这一点,要求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最令人感动的是为“我”买来《山海经》——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而且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也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这表明此时“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的心理;后来,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使我发生新的敬意”,“别人不肯做”,即是别人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没有阿长那样热心,而且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别人“不能做”,“她却能够成功”,因此作者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这件事,使作者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也令读者为之肃然起敬。
二、语言品味,方法借鉴。
本文的语言有的含义深刻,有的诙谐幽默,有的感情浓烈,请你细细品味,你将会感受到无穷妙趣。请同学们试着美读自己喜欢的语句,小组交流,并说出喜欢的理由。
例1:“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物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了,倒应该我退让。”
这是“我”听了长妈妈给“我”讲了长毛的故事之后的心理反应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儿童的心理来认识长妈妈的“伟大神力”,实际上是对长妈妈的愚昧迷信以一种苦笑进行讽刺。整段文字寓庄于谐,增添了幽默风趣之感。
例2:“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这是对长妈妈能做成“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伟大神力”,中华民族“最值的宝贵的民魂”:对青少年的关心爱护和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的歌颂。
三、体验拓展,内容探究。
(一)体验拓展: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1.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的话:
“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 ”
2.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二)理解延伸
1、学了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呢?
长妈妈这个人物写得栩栩如生。这是生活中真实的阿长,都是“从记忆中抄出来的”事实。尽管阿长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作者写得却十分亲切自然,读者从她身上看到了那种难能可贵的纯朴和直率。《山海经》是作者“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他将对长妈妈的感激变成永久的怀念,以浓情的笔墨为长妈妈的在天之灵祝福。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时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2、课外延伸:
①当有一天阿长为“我”买到绘图的《山海经》时,如果“我”想对她说句话,会是什么话?请写几句话表达一下。
②以《阿长买》为题,写一篇300字的想像短文。
③以《我熟悉的一个人》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④课外可推荐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或散文诗集《野草》让学生阅读。下面是选自《野草》的《好的故事》,读后思考:“好的故事”是否记叙了一个故事?它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附:
好的故事
鲁迅
灯火渐渐地缩小了,在预告石油已经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灯罩很昏暗。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我闭了眼睛,向后一仰,靠在椅靠上;捏着《初学记》的手搁在膝髁上。
我在朦胧中,看见一个好的故事。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片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我仿佛记得曾经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农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合;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水是生动,水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河边的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带织入狗中,狗织入白云中,白云织入村女中……在一瞬间,他们又将退缩了。但斑红花影也已碎散,伸长,就要织进塔、村女、狗、茅屋、云里去。 现在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典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故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视他们……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无意识地赶忙捏住几乎坠地的《初学记》,眼前还剩着几点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总记得见过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四、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写一个人物,通过细节表现人物特点,标题自拟,字数在400字左右。
B组(中等生):口头作文,说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要求既能表现人物的整体情况,又能鲜明的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完成课后练习三、四题。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一、回顾内容,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一起理清了文中所记事例,掌握了作者感情变化的线索。请同学们回忆一下,进行简单陈述。(请一两个同学来讲)这节课我们一起探讨作者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比较本文与《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及《阿长与〈山海经〉》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二、研讨新课:
1、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归纳明确:
(1)本文在写法上的特点首先是刻画主人公时用了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呼后应。先写阿长的种种缺点令我不满、繁琐的礼节等内容、然后笔锋一转,着重写了给“我”买《山海经》一事。“我”渴望得到《山海经》,可谁也不肯帮“我”,只有阿长主动帮“我”买。充分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心思观察得是那么仔细,对孩子的愿望是那么体贴,满足孩子的愿望是那么认真,郑重其事。
其次,运用多种描写使人物更加生动鲜明。①细节描写。如:她在向别人絮说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指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睡觉时,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体现了她质朴的一面。②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伸出---按住---惶急 摇---笑---塞等动作及 “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聪明!恭喜恭喜!”充满欢喜和热情的语言,表现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还有文章线索明确清楚,详略处理的巧妙
开始语言幽默,富有情趣,对长妈妈的感情发生大的转变时语言则变得深情了。
(2)本文与《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中大人们对孩子的关爱具体是:卖灶糖老汉明知小女孩不可能做他的媳妇,到死都疼爱小女孩。别人都只拿“我”开玩笑,老汉却满足了“我”的愿望;家里所有的人都知道“我”想要一部绘图《山海经》,但就是没有人帮“我”。每人把它当回事,阿长主动问“我”并帮我买来“我”向往以久的《山海经》;“我”对李小屹美好童心的呵护,李小屹却毫不知情。
(3)《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与《阿长与〈山海经〉》比较。
两篇文章的题目都突出了所要写的内容,都能表现出文章结构的特点。
不同的是:前者用了“从…到…”的句式,表明所写内容是要随着时间空间的变化而变化。后者用“…和…”的句式,“和”的前面写人,后面写人和书,都是为突出人物。
两篇文章都写的是少年时期的生活,都是怀念故乡的人或事。前者通过对比表达了作者的爱憎之情。后者则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深化中心。
前者在文中只提到了长妈妈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是为了增加百草园有趣的生活。突出百草园是我的乐园。后者侧重描写长妈妈的言行,突出人物特点,以达到赞颂祝福长妈妈的目的。
三、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比较,我们分析了不同文章的共同点和不同点,了解掌握了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及材料的详略安排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四、布置作业:
A组(学优生):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一位你熟悉的人。
B组(中等生):完成相关的练习题。
C组(后三分之一学生):整理笔记,梳理知识。
板书设计:
阿长与《山海经》
写法:
1、先抑后扬的写法,前呼后应
2、多种描写使人物生动鲜明
(1)细节描写;(2)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3、线索明确清楚,详略处理的巧妙
4、语言幽默,富有情趣
比较:《阿长与〈山海经〉》《拣麦穗》《雪地贺卡》三篇文章都体现了主人公对孩子的关爱。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3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了解课文围绕中心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教学工具
多媒体、板书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本课。
同学们,还记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那个神秘莫测的美女蛇的故事吗?它给百草园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讲这故事的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长妈妈是作者儿时的保姆,长妈妈知道许多事情,懂得许多道理,可以说,她是民间文化的.载体,对于鲁迅来说,她可是一个有影响的人物。可是在《阿长与<山海经>》里,鲁迅却将长妈妈称为“阿长”,这是为什么呢?作者究竟是怀着怎样一种感情来写长妈妈的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感悟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感情。
二、检查预习
注音:
惊骇 诘问 惧惮 憎恶 疮疤
恶: 憎恶 恶心 恶毒
模: 模样 模范
三、整体感知
放录音带,出示思考题
1、课文围绕长妈妈写了哪几件事?重点写的是哪件?为什么这样安排?
2、你从这些事中,看做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3、课文题目为什么称长妈妈为“阿长”?
明确:1、一共写了七件事。
①常喜欢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动
③睡觉时挤得我无法翻身
④懂得许多规矩和麻烦的礼节
⑤讲长毛攻城时护城
⑥谋害我的隐鼠
⑦为我买《山海经》
明确:略写了阿长的称呼的来历、“切切察察”的毛病、摆成“大”字的睡相、令人讨厌的种种规矩、“长毛”的往事,详写了为“我”买《山海经》一事。略写的那些内容能使人对长妈妈有个初步了解,她的外形特征,真实地反映长妈妈的一些毛病,但这些并不能削弱对阿长妈妈的敬意,而详写买《山海经》一事,却令人对长妈妈刮目相看,在作者看来“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情,她却能够做成功”,我们可以想到幼小的鲁迅对长妈妈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2、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
明确: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课后习题
抄写并识记本课生字词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4
教学目标:
1、 掌握课文的生字生词,整体感知课文。
2、长是准确把握阿一个怎样的人,体会作者“不虚美、不隐恶”真实写人的主张。
3、 学习用一两件事真实、生动、传神地写熟悉的人物。
重点:
领会文中带有感情色彩的词句,体会先抑后扬的表现手法,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领会作者围绕人物特点选择典型材料的方法。
预习形成:
一、引入:有谁还记得我们初一学过的,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先生写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美女蛇的故事?记得这故事是谁讲的吗?我们今天来学习鲁迅先生专门写她的一篇文章。板书课题:阿长与《山海经》。在学习课文内容之前我们先来复习一遍生字生词。
二、检查预习:
(一)注音:
掳( )去 震悚( ) 惶( )急 疮( )疤( )
诘( )问 惧惮( ) 粗拙( ) 疏( )懒 骇( )
(二)为下列词语中加括号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将序号填在括号内。
1、莫(名)其妙 ( )
A 名字 B 说出 C 名誉 D 有名的
2、(念)念不忘 ( )
A 惦记,常常地想 B 念头 C 读 D “廿”的大写
3、(疏)懒 ( )
A 分散 B 不亲密 C 粗心 D 不熟悉
4、烦琐之(至) ( )
A 极 B 以至 C 到 D 至于
三、 自主学习,请大家将课文仔细地阅读一遍,解决下列问题。
1、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2、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出怎样的心情?
3、“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为什么会产生“新的敬意”?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4、“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5、文中哪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6、划出描写阿长的句子,判断这些句子运用了哪几种描写方法?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分析“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一句有哪些精妙之处,写出了人物的哪些特点?
2、 依照文中事件的次序划出事件中表明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态度的词句,对比前后的感情有什么变化。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是一种什么写法?
3、作者叙述的几件事情中,属于“抑”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属于“扬”的方面的事件有哪些?
五、检测反馈:
1。指出下列句子描写人物的方法。
(1)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抛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2)她却立刻伸出臂膊,一把把握按住。我惊异地看她时,只见她惶急地看着我。( )(3)“哪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吗?我们也要被掳去。”
2。下面哪些句子是表现长妈妈的性格特点的?在该句后打“√”
(1)她生得黄胖而矮。( )
(2)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着什么事。( )
(3)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母亲去了。( )
(4)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 )
五、课外延伸:
在你童年的记忆中,有没有接触过类似课文中所说的作者幼年吃福橘的“规矩”?如果有,请简要概括“规矩”的容,写出你当时的感受,谈谈你现在对他的看法。
阿长与《山海经》学案 第二课时
设计人:郝希凤 20xx、10、23
【学习目标】
(1)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
(2)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分析文章先抑后扬的写法。
【预习目标】
1、布置自读课文,要求读准以下字音,并注音。
掳 悚 絮说 惶急 疮疤&nbs
p; 诘问 渴慕 霹雳 辟头 画舫
2、根据你对课文的理解,用“阿长是一个 的人”说话。可以用课文中的词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从外貌、身份、细节、性格等各方面说。
【拎出线索】
1、问:者对阿长的感情怎样?边听边标出课文中表示作者对阿长感情的词句。 并总结作者对阿长情感变化的过程。
一、品味细节
1、读课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变化的原因。
提示:我们知道,“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作者的感情变化是因为发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说,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变化的原因。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联读课文,用简要的话概括出这些事情。
2、这些事中哪些地方写得最细,最精彩。请找出来,用“ 写得好,它写出了 ”的句式进行品析并发言。 (不少于2处)
二、想象创新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 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代长妈妈说些话。
三、自主学习,完成下列问题:
阅读文章“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最为心爱的宝书”回答下列问题。
1、当“我”听到阿长买了《山海经》后,是怎样的一种精神状态?请用原文回答并指出这句话所用的修辞方法。
2、“我”对阿长产生敬意的原因是什么?“我”对阿长的评价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3、人不肯做”中“别人”指____________________。
4、有伟大的神力”中“神力”指代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山海经》,体现她对“我”的________,而“我”认为“________”,也就从来没有对阿长说起《山海经》的事,这次也只淡淡地回答,表现了“我”对阿长的________,这些都为下文________设下了伏笔和悬念。
四、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该句的表达方式是________,它表明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句中的“这”指代________________。
2、这四本书,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为什么这样说?
五、课外拓展:名著导读。书目:《西游记》、《水浒传》、《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骆驼祥子》。
(1)请从上述书目中选择一部你熟悉的作品,对其中你喜欢的一个人物进行简要评析。
作品:《 》 人物:
人物性格: 相关故事:
(2)谈谈你阅读课外读物的方法以及该读物带给你的收获。
六、作业、
在你的童年中,有没有想阿长这样的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同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请用一二百字写下来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5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分析本文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方法。
2、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文章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回顾上节课所讲内容,在思考中导入新内容。
二.精读课文,重点研讨:
学生重点研读买《山海经》部分,思考并讨论下列问题:
1.买《山海经》一事的起因是什么?(请用一句话概括)
2.文中写了哪些人对待这件事的态度?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3.阿长来问《山海经》时,我是怎样想的?表现了我的什么心理?
4.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
5.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
6.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用的是一种叙述语言。为什么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呢?(留下想象的空间),你认为她是怎样买到这本书的?
7.这件事可以表现长妈妈的什么特点?
8.长妈妈买的《山海经》实际上是一本怎样的书?它在我心中的地位是怎样的'?为什么这样说?
9.结尾两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小组合作,探究方法:
作者在刻画长妈妈的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动、鲜明。你能分析一下吗?
四.总结全文:
从整体说来,本文诙谐而富有情趣,但又不失深沉庄重。“切切察察”的神态,睡相的描写,吃福橘日于的紧张心情,“长毛”的故事等,读后令人捧腹开怀,忍俊不禁。可是,当长妈妈为“我”买回《山海经》后,作者的感情变得深沉庄重,深切怀念之情流露于字里行间,这种色彩的变化,使得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表达得更加真实感人。
五.布置作业:
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象阿长那样关心你、并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是怎样看待他们的?写一篇小作文,和同学交流。尽可能写得真实、生动、传神。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相关文章: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稿02-24
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模板6篇04-29
【必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四篇04-3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12-12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11-25
阿长与山海经的读书笔记05-27
2022阿长与山海经读书笔记11-25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一等奖10-13
阿长与山海经读书心得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