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木叶教案

时间:2024-07-23 11:42:04 教案 我要投稿

说木叶教案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木叶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说木叶教案

说木叶教案1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导入: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可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深远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整体把握课文,概括每个段落的大意。

  第1段,说明从屈原《九歌》开始,“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文章举了谢庄《月赋》、陆厥《临江王节士歌》、王褒《渡河北》为例。

  第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后来又发展到用“落木”。

  第3段,说明“木叶”“落木”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由此可见,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从“木”所用的场合可以看出,自屈原开始把“木”用在秋风叶落的季节之后,后代诗人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效果。作者把曹植诗中的“树”的形象与吴均诗中“木”的形象作比较,“树”没有落叶的形象,而“木”显然有落叶的景况。

  第5段,说明“木”为什么有这个特征。因为诗歌语言在概念的背后,还躲着暗示性,它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还具有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让我们想起树干,而不大想到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而“树”与“叶”的形象之间是十分一致的。作者以周邦彦的词为例加以说明。

  第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正因为有这个特征,所以《九歌》中的“木叶”才如此生动。而曹植《美女篇》中的“落叶”,是饱含水分的繁密的叶子;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中的“黄叶”,是在蒙蒙细雨中,没有干燥之感,因此都与“木叶”的形象不同。至于“落木”,比“木叶”更显得空阔。“木叶”的`“叶”,有缠绵的一面,“木叶”是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而“落木”就连“叶”这个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第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第7段是小结。

  “木”的艺术特征的分析

  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造成“木”的这个特征的原因: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文章第五段开头)

  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第四段:“树”和“木”的对比

  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木”比“树”更显得单纯,防范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第五段:

  “木”的暗示性,潜在的形象——树干,暗示着落叶。

  “树”则具有繁茂的枝叶,“树”与“叶”有太多的一致。

  第六段:“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树”:褐绿色;“木”:黄色

  树叶(绿色繁润绵密):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木叶(微黄疏朗干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落木:空阔、洗净

  木叶:疏朗而绵密,迢远而情深,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总结:

  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才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清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天才诗人屈原才吟出了如此动人的不朽诗句。

说木叶教案2

  教学目标

  1.比较“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在诗歌中不同的意蕴。

  2.善于根据题目,关键性的字、词、句,去理清文章的大体思路,化繁为简。

  3.在诗歌鉴赏中,引导学生做一个敏感而有修养的鉴赏者。

  教学重难点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学情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背诵杜甫《登高》,师:请想象其中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摹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是不是说漫天的木头从天而降呢?

  明确: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漫天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

  师:这样看来,“落木”就是飘落的树叶。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落叶,而用落木呢?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著名学者林庚先生给我们解答吧。

  二、整体感知,明确观点

  Ⅰ发现问题(1-3)“木叶”为古代诗人所钟爱。

  Ⅱ分析问题(4-6)分析“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Ⅲ总结全文(7)艺术领域:一字之差,一字千里。

  三、合作探究,品味“木”的丰富意蕴

  1.多媒体显示诗句,学生体味“木”与“树”的不同,得出“木”的第一个特征。

  “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木”比“树”显得更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

  ..

  一个落叶的因素。

  .....

  2.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

  明确:因为“木”具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了。

  3.辨析“树叶”与“木叶”“落木”的不同意味,概括“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

  (表格见学生导学案)

  4.思考: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确: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诗歌语言往往是“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阅读诗歌的时候要深入理解诗歌的`语言,才能把握诗人蕴含在诗歌里的情感,这是读诗歌的关键。

  四、学以致用,鉴赏诗歌

  我国古典诗歌中,有许多意象在长期的文化进程形成了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他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情感。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三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种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前人在评述这首诗的时候说,“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诗中“折柳”的寓意是什么?

  明确:“折柳”是全诗的关键,“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的笛声引起的。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

  多媒体投影: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采薇》)

  相看看指杨柳,别恨转依依。(李冶《送韩揆之江西》)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李白《忆秦娥》)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戎昱《移家别湖上亭》)

  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晏几道《清平乐》)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

  五、布置作业:

  六、小结:今天,林庚先生通过丰富的例子来告诉我们诗歌语言有暗示性,这就启示我们在诗歌鉴赏中要非常注重对意象的细细体会,学会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这样你就会找到一条从平常世界进入诗歌世界的通道。

说木叶教案3

  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语言的特质。

  二、学习分析与综合的方法。

  课文围绕“木叶”举出古典诗歌中的大量实例,通过精到的比较、分析,阐发了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质。教学中可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把握作者的基本观点,学习比较的方法,认真体味“木”、“树”等词语不同的意味和艺术效果,从而对诗语的特点和鉴赏诗语的方法获得实感。

  教学步骤

  一、说“木叶”

  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涛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我国是诗的国度,从劳动中产生了诗歌,经过了不算长的时间,到唐代就已达到顶峰,纵观古代诗歌,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气息。作者由诗人们钟爱的“木叶”人手,解析了树、树叶、木叶之间细微的差异,重点分析了木与树相同又不同的地方,进一步强调了诗歌语言中的暗示性问题。

  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爱桃花,写过一首咏桃涛:“禁苑春晖丽,花蹊绮树装。缀条深浅色,点露参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风共一香。如何仙岭侧,独秀隐遥芳。”而杜甫却说“轻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贬得一钱不值。

  作者林庚是著名的学者、诗人,本文中,他对“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作丁极为精细的辨析,应该说对我们怎样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颇有启发。

  三、给下列词语注音

  A.袅袅( )桔颂( )灼灼( )皋( )

  B.征戌( )瘐( )缠绵( )褒( )

  C.翩( )荃( )干燥( )漂零( )

  D.漂泊( )迢远( )桅杆( )

  二、研读课文,讨论问题。

  1.古典诗歌中“树”与“木”的艺术特征、意思情味、适用场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叶

  特树枝叶的绿色,树干褐绿色

  木质的树干,落叶的因素

  征木黄色、干燥的质感

  意树:饱满

  味木:疏朗

  场树满树叶子吹动,浓阴密密层层

  合木秋风叶落

  2.以“木”引起落叶的联想为例,说明诗歌语言的特质及其对诗人创作的意义。重点研究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指词语的形象色彩和联想的意义)问题。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从字面上讲,“木”就是“树”,:者是同一概念,但两个词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联想不同。“木”具有着“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说木质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树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质的叶子。“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练习:

  一、指出下列诗句的作者与出处: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作者出处

  3.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5.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二、请补足下列诗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层岭,。(吴均《谷柳恽》)

  2.,海水扬其波。(曹植《野田黄雀行》

  3.柔条纷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风吹,。(吴均《青溪小姑歌》)

  5.,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三、鉴赏下面一首古诗:

  咏蝉①骆宾王

  西陆②蝉声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鬓④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①注:这首诗作于高宗仪风三年(678年)。当时骆宾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忤武后,遭诬,以贪赃罪名下狱。

  ②西陆: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 ④玄鬓:指蝉。

  试从思想内容、表达技巧方面鉴赏这首诗。

  答案:

  一、1.屈原《九歌》 2.谢庄《月赋》 3.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4.王褒《渡河北》 5.萧纲《折杨柳》

  二、1.寒风扫高木2.高树多悲风

  3.落叶何翩翩4.叶落依枝5.无边落木萧萧下

  三、这是一首咏物言志诗,涛人借对蝉的吟咏,抒发了自己虽有高洁的品性,但不为时人所了解,相反还被诬陷入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的思想感情。

  唐诗中的“柳”

  柳,姿态婀娜,摇曳多姿,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常用来作为抒情言志的对象。唐诗中的咏柳佳作更是不可胜数。其中当数贺知章的《咏柳》诗最为著名: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诗歌一反前人以杨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条的写法,而使杨柳化身为美人“碧玉”而出现,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画出杨柳那曼长披拂的枝条、嫩绿的新叶在春风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态。

  在唐朝诗人中,对柳最有感情的当数李尚隐了。在他的诗集中,以“柳”为题的多至十几首。《赠柳》诗描绘春柳风姿:

  章台从掩映,郢路更参差。

  见说风流极,来当婀娜时。

  桥回行欲断,堤远意相随。

  忍放花如雪,青楼扑酒旗。

  “掩映”“参差”写柳色或明或暗、柔条垂拂的繁茂景象,“风流”“婀娜”写柳的体态轻盈,花飞似“雪”则把春柳的繁华写到极致。

  而《柳》是写秋日之柳:

  曾逐东风拂舞筵,乐游春苑断肠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带斜阳又带蝉

  写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咏柳,诗人却表现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写春柳,突出其对春柳繁华的欣喜之情、爱惜之情;写秋柳,则表现诗人对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叹之情。

  咏柳,在唐诗中常被用以赋别。罗隐的《柳》就是运用比兴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写暮春晴日长安城外、灞水岸边送别情景的:

  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在赋别诗中,诗人一般以折柳相赠惜别。如戴叔伦的《堤上柳》:

  垂柳万条丝,春来织别离。

  行人攀折处,是妾断肠时。

  施肩吾的《折杨柳》:

  伤见路旁杨柳春,一重折尽一重新。

  今年还折去年处,不送去年离别人。

  而雍裕之的《江边柳》则别出新意:

  袅袅古堤边,青青一树烟。

  若为丝不断,留取系郎船。

  诗中女主人公不仅没有折柳赠别,倒希望柳丝绵绵不断,以便把情人的船儿系住,永不分离。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楼西老柳》用简括的笔触勾勒了一幅“临风立马图”,又是诗人的自画像:

  半朽临风树,多情立马人。

  开元一支柳,长庆二年春。

  而唐彦谦的《垂柳》诗又别有寓意:

  绊惹春风别有情,世间谁敢斗轻盈。

  楚王江畔无端种,饿损纤腰学不成。

  这首诗不仅写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别具柔情,而且联想到楚灵王“爱细腰,宫女多饿死”的故事,托物寄兴,讽刺矛头直指皇帝及其为首的封建官僚集团,于柔情中见犀利,于含蓄中露锋芒,堪称“咏柳”诗一绝。

说木叶教案4

  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养成咀嚼、回味的良好阅读习惯。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策略:在熟悉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展开讨论,在探讨中加深对诗歌语言微妙意味的认识和理解。

  教学步骤:

  一.导入:(投影以下内容)师生朗读一遍(读出感情来)。

  《九歌湘夫人》:(节选)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师:木与树、木叶与落木有什么联系,有什么区别?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大家速读课文,思考讨论下列问题。)

  二.(投影以下内容)

  1.诗歌中的语言可以单凭语言解释吗?为什么?

  2.根据课文内容填写下表

  意象微妙的意味

  木

  树

  (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郑板桥有一句诗,叫做“删繁就简三秋(),领异标新二月花。”在()处应填“树”还是“木”好,为什么?

  三.品味下列诗句,谈谈你对它们的微妙的意味和表达效果的理解。

  (培养学生体察、咀嚼、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培养融会贯通质疑思辩的能力)

  第一组: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韦应物)

  树初黄叶日,人欲白头时。(白居易)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司空曙)

  第二组:

  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第三组:

  萧萧马鸣,悠悠旆旌。(〈〈诗经〉〉)

  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杜甫)

  四.作业:摘抄、诵读课文中的名句。

说木叶教案5

  一、课文悟读

  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一味想方方正正分析诗的人,读诗必将是顾此失彼的折磨——诗人跳跃的思维恰是调皮的小精灵,它不守理性的规则,自然也就不会顾及跌跌撞撞的老学究。

  读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我首先想到这样一段话。诚如林先生所言,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科学”的解答的。马致远的被誉为“秋思之祖”的曲子《天净沙秋思》,展示了秋天夕阳下的特有的意象,表达了游子浪迹天涯的孤独与愁苦。曾有一位数学老师发问:什么“枯藤老树昏鸦”,什么“小桥梳水人家”,什么“古道西风瘦马”,什么“夕阳西下”,把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凑在一起说个啥意思呢?我无意贬责这位老师。我想,如果他读过《说“木叶”》,定会化解心中的疑团。

  林先生在这篇诗论中所给的答案是: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成为一种“潜在的力量”,诗人“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成为令人玩味无穷的“精妙”的诗歌语言。在吟咏之间,那些“潜在的力量”便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读者,感染启发着读者,让人情思灵动,视通万里。就比如文中所说的“木叶”,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就是“树叶”。然而,“木”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起了叶子”,这样,也就有了“落叶”的暗示,还有颜色的暗示——“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诗句便“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读着它,甚至“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之于“树叶”一字千里的差异。

  林庚先生深谙诗歌妙道,此文命中了诗歌创作与鉴赏的玄机,撩开了诗歌神秘的面纱。很值得一提的是,林先生没有摆出那种“理论”的面孔来吓唬读者,没有故弄玄虚地搬弄术语,而是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古诗“木叶”意象的捕捉和阐释中。这样,读者也会在一种“潜在的力量”的影响下,不知不觉地参悟了深蕴其中的道理,走进诗歌的殿堂。

  二、亮点探究

  1.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从课文看,“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探究学习: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本植物的通称。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会让人更多地想起了树干,把“叶”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样,“木”也就给人以落叶之感。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能给人以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2.课文说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成为语言形象的潜在力量,这些潜在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结合起来,就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文中说到的“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有怎样不同的意味?

  探究学习:“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致的,都给人枝繁叶茂,浓阴匝地的感觉;而“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甚至还让人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木叶”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是属于沉沉的阴天,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而“落叶”,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来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3.第4、5段是课文的中心段,文中阐释了“木”在形象上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探究学习:“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其一,“木”比“树”更显得单纯,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其二,“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树干,而且还会带来“木”所暗示的颜色,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

  4.课文所阐释的是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而标题却拟为“说‘木叶’”,若改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你以为如何?

  探究学习:标题若拟为“谈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整个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变,它可能就要从理论的角度来论述,恐怕会写成一篇理论性较强的学术论文。标题拟为“说‘木叶”’,文章选取古诗中的“木叶”意象作为论题,在结构安排上由引古诗到探意蕴,先排除古诗人考虑文字洗炼的因素,再从它用于秋天的情景中探寻其含有落叶等因素,最后才触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问题并加以阐释。这样,把深奥的文学理论附丽并渗透于有关“木叶”诗句的品读玩味中,并逐层深入,探幽发微,既体现了作者的科学态度,也契合了读者的阅读心理。“说‘木叶”’的拟题应该是本文的一个亮点。

  5.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道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援引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揣摩一下这对于阐发道理起了怎样的作用。

  探究学习: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更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三、选题设计

  1.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它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月亮”意象。

  研究方法:

  (1)收集有关“月亮”的古诗。

  (2)班级交流。

  (3)鉴赏研究,写成小论文。

说木叶教案6

  【教学目标】

  1、本文主要是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教学过程】

  ㈠、导入:

  唐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

  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中国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板书课题)

  ㈡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

  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

  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有同学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

  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

  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象一位铮铮铁汉,象鲁迅

  (象姑娘还是象小伙子,象怎样的姑娘小伙子?)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

  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

  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

  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

  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

  首先,自己默读课文,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

  总结: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

  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

  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好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

  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

  ⒍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㈢、迁移

  ⒈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平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

  ⒉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

  梅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字·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

  ⒊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达观豪放,当如湘云--钦佩

  ⒋倘有时间,师生有感情地朗读三诗,力求通过语言声音来表达情感,展示形象。

  (四)拓展延伸(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

  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其他意象。(比如月、柳、梅、竹、松、菊、夕阳、杜鹃、燕子等等。)

  1.月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柳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汉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

  3.燕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

  泪眼倚楼频独语,双燕来时,陌上相逢否?——冯延巳《蝶恋花》

  望长安,前程渺渺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

  (燕:侯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家屋内或屋檐下,恋旧巢,深受古人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它物类所能及。)

  ①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

  ②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

  ③代人传书,幽诉离情之苦

  ④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

  (五)总结全文:

  各位同学,今天我们学习了诗歌的语言特点,然而这对于优美的古典诗歌来说,不过是冰山一角,古典诗歌那蒙娜丽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能对我们如何领略诗歌的微妙之处有所启发。不仅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许多暗示性的东西。比如红色暗示热情奔放,兴奋,喜庆。绿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爱情。

说木叶教案7

  一、基础部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笑靥(yè)梦魇(yǎn)湍急(chuān)揣测(chuǎi)

  B.复辟(bì)癖好(pǐ)褐色(hè)谒见(yè)

  C.城垣(yuán)横亘(ɡèn)反诘(jí)拮据(jié)

  D.箴言(zhēn)缄默(jiān)标识(zhì)炽热(zhì)

  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

  A.水泻不通鬼域伎俩缉拿归案流连忘返

  B.饥肠漉漉关怀倍至度过难关貌合神离

  C.伸张正义绿草如茵精兵减政相形见绌

  D.跌宕起伏歌功诵德食不果腹恰如其分

  3、对下列词语意义的解释,正确的一组是

  A.出游(出去游历)出生入死(一生下来就面临生命危险)

  出丑(露出丑相)出类拔萃(超出同类之上)

  B.辨别(根据特点加以区别)别出心裁(独创一格,与众不同)

  别致(新奇,跟平常不同)天渊之别(比喻差别很大)

  C.比照(按照,仿照)朋比为奸(互相勾结干坏事)

  比邻(位置接近)比翼齐飞(争相追逐,一同飞翔)

  D.休整(休息整顿)休戚相关(彼此间祸福相互关联)

  休想(不要想)休养生息(休息调养,恢复体力)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A.这种草药能治疗高血压病,对人体又没有任何副作用,我们屡试不爽,你还有什么可怀疑的?

  B.角色的个性鲜明,是电视剧《康熙王朝》最值得欣赏的地方。甚至连配角都栩栩如生,令人难忘。

  C.尽管世界杯小组出线的前景微乎其微,“米家军”的全体将士仍然准备再做最后一搏。

  D.明星出书无可厚非,但有的书错别字连篇累牍,简直让人不堪卒读。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①地质工作是地下情况的调查研究工作,往往在短时间内不能产生经济效益,容易被有些领导__________。

  ②凡星期天参加本系统歌咏比赛的同志__________调休一天。

  ③殖民主义者掠夺、扩张的野心是绝对没有__________的。

  A.轻视一律界线

  B.忽视一概界限

  C.轻视一概界线

  D.忽视一律界限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刚刚创刊的这一期《青年文学》,以大约一半的篇幅,对年轻人关注的话题进行了重点采访和报道。

  B.生活是一个宏伟的竞技场,大家尽可以在那里进行夺取胜利的较量,但必须老老实实地遵守比赛规则。

  C.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一切事物的发展都是有起有伏,波浪式地前进,这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以及自然和社会种种外因所决定的。

  D.这个时候不适当地浇水施肥,就会影响今后庄稼的.生长。

  二、阅读部分

  (一)阅读《木叶》全文,回答文后问题。

  (全文略)

  诗歌的语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诸言外。鉴赏诗歌,不仅要品尝言内的意思,而且要品尝言外的滋味。认真阅读本文,回答下列问题。

  7、“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8、说说“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的意味的不同。

  9、“木”在形象上有哪些艺术特征?

  10、在我国诗歌中,有许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文中的“木叶”),但也有的时候,诗人把它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边诗词中“梅”这一意象,表现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试做一点辨析。古代诗歌中类似“梅”的意象不胜枚举,不妨多找出一些,大家相互交流。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王安石《梅花》)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说木叶教案8

  教学目标

  1、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3、能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4、创设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分析:诗歌的暗示性是一个诗歌理论问题,而学生对诗歌只有浅近的知识,也容易为文题的表面所迷惑,不能把握本文的真正用意。因此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突破认识的难点,帮助他们理解、学会暗示这一表达技巧,汲取宝贵的艺术营养。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诗圣”杜甫有一句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么其中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呢?天上掉下来的木头吗?(学生回答)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词的鉴赏离不开对意象的分析把握,今天我们就走进林庚先生的《说“木叶”》。(板书课题)

  二交代预习情况

  课前预习的时候,我让同学们处理了相关的生字词,并对文中的诗词做了大概的了解,同时要求同学们抓住每一段的关键句。在研习课文之前,先给大家补充一些读书的方法:宋朝的心学家陆九渊曾经总结出一些读书的方法,我认为这对于我们现在的阅读理解以及平时读书都是非常有帮助的

  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未晓不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陆象山文集》

  上诗的意思即是:1、读书必须要静下心,心静自然能讲文章理解透彻;2、好好玩味其中的意蕴,所谓的意味深长;3、读不懂得地方可以先行放过,不要走死胡同;相反的,在重点之处则应该仔细思量、考虑。

  《说“木叶”》是林庚先生关于诗歌意象的一篇文化随笔,文中篇幅很长,引用的诗词很多,那么我们在接受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应该运用到上面所说的读书方法,整体把握,抓住关键,把书读薄。弱水三千,我独取一瓢而饮。

  三研习课文

  下面我们进入到课文的学习,我想让我们的男同学把第一至第三段的关键句子提炼出来,而第四至第六段就交给我们细心的女同学,最后一段最简单就留给老师解决。

  (一)两分钟阅读各自任务段落

  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提问)

  明确:作者引用了大量诗句,旁征博引,提出了需要论述的对象:“木叶”成为了诗人钟爱的形象。

  引用的作用:引出话题

  2、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它们的关系如何?(提问)

  明确:树、木、树叶、木叶、叶、落木。“木叶”就是“树叶”,少用“树叶”,常用“树”、“叶”及“落木”。主要归纳起来就是:用“木叶”舍“树叶”。

  3、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提问)

  明确:“木叶”、“落叶”、“树叶”、“落木”等,其实主要是承接上面所提到的几个对象。几者的主要区别关键字在“木”字。归纳起来就是:用“落木”舍“木叶”。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我们注意“木”字为诗人们所喜欢的原因。

  小结:第一至第三段是作者在文章中提出研究对象,列举了一系列现象,促使读者继续读下去,究其根源。

  4、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提问)

  明确:本段主要探究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引用的作用:以诗歌作为例证。

  5、第五段和上一段有什么关系?作者主要讲了什么?(提问)

  明确:“木”何以有这个艺术特征?意即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6、第六段的主要意思是什么?(提问)

  明确:注意上一段的最后一句“这里又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那么这一段是总结“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在颜色上具有暗示性。

  小结:第四至第六段主要是针对提出的疑问进行论述,找到相关的答案,即“木”的两个艺术特征。

  7、最后一段是作者在分析论述的时候得到的一个结论:艺术形象的领域中,概念相同字不同,其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文章一至三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四至六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这也是同学们需要学习的论证方法。

  (二)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同学们掌握了抓住文章关键句子于阅读文章的方法,我认为这还不够,我们除了能够宏观把握全文,还应该从微观的角度对文中的切身之处仔细玩味,这样才能把文章读懂读透,而不是一知半解。下面我们进入第二部分:含英咀华,寻幽探微。

  1、“木”和“树”有什么不同?(提问)

  明确:文章举了吴均的《答柳恽》“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和曹植《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进行比较:“高树”没有落叶的形象,“高木”有木叶形象;“高树”饱满,“高木”空阔,落木千山;“木”在这里比“树”显得更加单纯。

  补充:比较“空阔”与“空旷”“空濛”。

  2、“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

  明确:意象颜色触觉意味

  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

  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

  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夏之际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疏朗与绵密交织,一个迢远而美丽的形象。

  补充:比较“疏朗”与“疏落”

  疏朗:稀疏透明、通透明亮。

  疏落:稀疏零落、稀稀落落。例如疏落的晨星

  诗句引用的作用:1、引出话题;2、用作例证;3、提高全文文化意味。(总结)

  (三)总结:通过从上面两个部分的解读,希望对同学们解读相关的社科类文章有一定得帮助,总结起来就是八个字:整体把握、咬文嚼字。

  四、作业布置

  通过对本文的学习,同学们都知道了:在中国的诗词中出现过很多的意象,岁月的淘洗使他们具有了一种特定的意蕴,但是在不同的诗歌中,相同的意象也会用以表达不同的思想情感。请同学们完成课后练习二,试着结合用林庚的方法去比较“梅”在不同诗词中的用法。注意结合一下几个问题去思考。

  王安石《梅花》

  1、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特点?

  2、主要表现的怎样的人格特征?

  陆游《卜算子咏梅》

  陆词中的梅花与王诗中的梅花有什么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毛泽东《卜算子咏梅》

  1、毛词中的梅花除了傲雪凌霜的品格,还有什么特点?

  2、与陆词比较,这首词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

说木叶教案9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抓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

  1、浏览全文,勾出关键句,理清思路,概括观点关键句:

  1)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

  3)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4)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5)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6)“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

  7)“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思路:

  第1段:列举诗句,引出议论话题——“木叶”成为古诗意象。

  第2段:提出古诗中用“树”“叶”“木叶”而不用“树叶”的文学现象(现象)第3段:提出要对“木”的来历进行思索。(质疑)第4至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解疑)

  其一:艺术特征之一:“木”用于秋风叶落季节,含有落叶因素。

  举例、比较:“高树”——满树叶子、饱满“高木”——叶子越来越少、空阔分析原因:诗歌语言有暗示性。

  具体阐释:“树叶”——“树”与“叶”的形象一致,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

  “木叶”——“木”有“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让人想起树干,很少会想到叶子。“叶”被排斥到“木”的形象之外。“木”与“叶”的形象不一致,“木叶”暗示着落叶。

  其二:艺术特征之二:“木”有微黄、干燥之感。比较分析:“树”——褐绿色,与叶接近“木”——微黄色,干燥

  举例阐述:“木叶”——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整个疏朗清秋的气息。

  “落叶”——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

  “黄叶”——长满树上,有微黄颜色,没有干燥之感,缺少飘零之意。“落木”——比“木叶”更空阔,洗尽绵密之意。

  第7段:小结——概念相去无几的词语,艺术形象几乎是一字千里。(总结)综上所述,全文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部分。第1至3段为第一部分,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第4至6段为第二部分,说明了“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第7段是小结。即:“木叶”现“木”.象.→分.析.的暗示性→结.论.:一字千里。

  板书:

  说“木叶”

  木叶——————————疏朗

  ︳

  ︳相去无几——暗示性———字千里︳

  ︳树叶——————————绵密

  第二、三课时

  教学重点:

  1、探讨意象“木叶”,体会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点(文字的联想意义)

  2、了解中国古典诗歌意象相对稳定的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教学过程:

  一、思考:阅读课文,比较两首诗,思考高木和高树两个意象有什么不同?

  1、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

  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高木”则空阔;“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

  2、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高树”则饱满,二、从课文中摘录出所引用的下列诗句,思考诗句中“木叶”或“落木”的意象和“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各有什么不同特点?这些文学现象说明了诗歌语言的什么特征?

  课文诗句: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2、洞庭始波,木叶微脱桂树丛生兮山之幽

  3、木叶下,江连波,秋月照浦云歇山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5、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皎皎云中月,灼灼叶中华

  6、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处征戍忆辽阳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7、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8、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9、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午阴嘉树清圆

  明确:“木叶”或“落木”的意象①都是秋季;②都有“秋风扫落叶”的意境;③“木叶”和“落木”给人的感觉是干燥的,是疏朗的清秋的气息;④有色彩上“干黄”的感觉。

  “树”、“绿叶”、“落叶”一类的意象①都是树叶茂密的感觉;②都是潮湿的感觉,都是属于雨的、沉沉的阴天;③色彩上是“湿绿”的特点。

  小结:①“木叶”往往形容秋天干黄的落叶,与秋风紧密相连,是典型的清秋的性格;

  ②“树叶”一般是不在古诗中出现的,“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排斥,而且十分一致,古诗中往往要表现“枝繁叶茂”的意境就用一“树”字直接表达了;

  ③“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木叶”与“落木”还有着一定的距离:“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是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形象,而“落木”是“疏朗的”、“空旷的”,是“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

  说明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读第五段: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三、迁移延伸:

  1、赏析杜甫的《登高》,联系课文解说的“落木”这一意象的含义,思考作者使用这一意象旨在表达什么样的意境和思想情感?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理解该诗最为关键的意象就是“落木”,正如课文中所说,“落木”不是从天而降的木头,而是比“木叶”更加干燥的、干枯的树叶,杜甫用这一意象渲染的是“秋风扫落叶”及“干燥的枯叶”即将落完的意境(无边落木萧萧下),登高远望,满眼的萧杀凄凉,为下文的忧国伤时做好充分的铺垫。使用落木进一步渲染秋天的气氛:使秋意甚浓甚浓,无边的枯叶纷纷落下,一片萧杀凄凉的景象,为下文写人生之秋的情感表达铺垫张本。主题更为鲜明,意境也更为开阔。

  2、意象就是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物象。所以鉴赏诗歌,要把握诗人的情感,关键是揣摩意象,而古诗中的意象,一般有相对稳定的特点,如“木叶”、“落木”表达的都是萧杀凄凉、悲秋的意境。想想下列诗句中的意象都具有怎样的意味,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1)“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李煜《浪淘沙》)“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欧阳修《踏莎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落花流水——“落花流水”的意象,往往代表生命的短暂,惜春、伤时的惆怅愁怨的浓厚和不绝和对死亡的焦虑忧伤。

  2)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

  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相识。”

  鸿雁——苏武牧羊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他曾把书信缚在雁足之上带回祖国,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鸿雁传书”。所以“鸿雁”常借指书信。“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雁过也,大雁没带来盼望已久的书信,引起了女词人无限的思念。

  3)骆宾王《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宋人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息。”

  寒蝉——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折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了悲凉的同义词了。第一首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念家园之情。第二首还未直接描写离愁,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满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4)“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

  “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关山三五月,客子忆秦川”(徐陵《关山月》)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说(《虞美人》)明月——千年来,月寄愁情。自然界的月明、月阴,月圆、月缺与人世间的团圆、分离有相似之处。因而诗人笔下的月便常常与人的悲欢离合联系起来了。因此人们也总是用月来寄托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月升月落,月圆月缺象征时间,诗人以月光流逝,喻生命,因而月光是生命的,是时间的。古人常以月的伤感生命的流逝、岁月的流逝。月代表爱情。皓月当空,令人遐思,月是情绪的,情到深处,月夜里月便自然与情爱相连了。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三国演义》开篇词: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李白的《忆秦娥》词末:“西风残照,汉家陵阕”,都以写夕阳怀古,充满历史沧桑感。柳永《八声甘州》:“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莫不是借助夕阳来渲染男女相思不相见的伤感情思。

  夕阳——夕阳(包括斜阳残阳)多给人以失落凄凉之感。古人常用夕阳发思古之幽情,充满历史沧桑感。此外古人还常用“夕阳”写男女相思不见得失落。

  5)唐诗人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宋词人柳永的《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柳”的意象。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它常常出现在送别诗里。这些诗歌里,“柳”就是思念,柳就是离情别意。这一特点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最为常见。

  6)《楚辞招隐土》:“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

  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浸古道,睛翠接荒城。”

  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

  芳草: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

  7)李白《菩萨蛮》:“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李叔同《送别》:“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长亭:长亭是陆上的送别之所。

  8)“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秦观的词里,借杜鹃声,渲染孤馆的哀怨之情,传达出诗人的哀怨思乡之情。“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杜鹃啼”,李商隐诗中借杜鹃表达殷切的思念。

  “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白居易借杜鹃啼血渲染江洲的荒凉,表达自己被贬江洲的哀怨之情。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笔下起句中点明时令,在萧瑟悲凉气氛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

  杜鹃:杜鹃,又名杜宇,子规。相传是古代蜀国郡主之望帝,杜宇,因禅让而隐居山林,思归朝而不得,郁郁而终,魂化杜鹃,叫声凄切;同时杜鹃的嘴角鲜红之说──古典诗歌中往往和哀怨,思归相关。

  3、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回答问题:秋词二首刘禹锡

  (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二)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1、这两首诗都描写了秋天,但各有侧重,请找出它们的不同之处。

  前诗侧重描写秋天的生气和活力,从而鼓舞人们要振奋精神,顽强奋斗;后诗咏叹秋天令人敬肃的色彩,从而唤醒人们要情操清白意志坚定。

  2、这两首诗都描写了春天,那么作者对“春”的感情评价和“春”的作用是否一致?为什么?

  不一致。前诗并没有否定春的生气和活力,并且用春来衬托秋的生气和活力更

  胜一筹;后诗否定了繁华浓艳教人轻浮若狂的春色,诗中用春来反衬秋色的清净高雅。

  可见,同样的意象,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的思想情感也许不尽相同结束语:我们的古诗人是“敏感而有修养的”,他们似乎参透了深奥的美学和心理学原理,创造了耐人“触摸”的精妙的诗歌语言,这语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谓的科学的解答的,需要我们用心灵去解读它的无限“暗示”,从而领略它的无限精妙。“诗歌是激情和想像的艺术。只有用你的激情与想像去品读,“诗的感觉”才会喷涌而出。”

说木叶教案10

  【教学目标】

  1、学习、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2、根据诗歌语言的特质,进行迁移,领略诗歌的精妙之处,给同学如何鉴赏诗歌提供实感。

  【课时分配】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诗中有两句传诵千古的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同学们知道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吗?(学生明确“落木”即“落叶”之意后)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落叶,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呢?“木”与“叶”有何区别呢?文学作品中,一个字精妙与否,足以决定作品是流光溢彩,还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们的古典诗词,用简短的几个字,造就的却是丰富的情感与博大的意境。读后满口余香,却是妙处难与君说。这跟诗歌的语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们就通过《说“木叶”》一文,对xx古典诗词语言特质作一番探幽。

  二、检查预习情况给下列划横线的字注音

  袅袅()橘徕()亭皋()寒砧()漂泊()窸窣()迢远()冉冉()落于言筌()灼灼()门栓()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者发现了一个文学现象,是什么?xx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

  2、文章题目为“说‘木叶’”,为了说得有序,说得深透,本文采用了句首标义法,每段开头都用一句话领起下文,容易让读者把握“说”的要领。请默读全文,抓住一些关键语句,理清文章结构。1-3段:“木叶”为诗人所钟爱。4-6段:“木”被人喜欢的两个原因7段:总结经过四个到六个学生的回答,教师加以总结。这样处理教材可以练习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让他们能够高屋建瓴地来把握文章,提纲挈领,切中肯綮。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写“木叶”的真正目的何在?明确:不是。写“木叶”的真正目的是为了阐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点。

  4,作者是如何阐释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的呢?明确:这种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四、分析文章,引出诗歌语言特质:

  ⒈时至暮秋,《说木叶》一文此时出现可谓恰逢其会。一个简单的问题:请看窗外,那绿色的,我们称它为什么?同学说那是“树”,我说那是“木”,可以吗?(请生物课代表告诉我,在生物学上,树与木有何区别?)用生物学的概念来说,两者没有区别。

  ⒉既然生物上的“树”与“木”无大区别,为何我们的同学却称之为“树”,鲜有称之为“木”呢?因为在我们的大脑里,“树”与“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样的,联系课文,能说说它们分别是怎样的形象吗?树:枝繁叶茂,青翠葱茏,蓬蓬松松xx象一位圆润,丰满,婀娜的少女。木:木头木板,干枯,孤单,笔直,黄褐色像一位铮铮铁汉。

  ⒊“树”与“木”这样的差别,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树:有浓密青翠的叶子,一大片的“树”给人的感觉是饱满浓厚。木:落光了叶子,一大片的“木”给人的感觉是空阔萧条,“木”让人联想到了落叶。从上面我们可总结出“木”有两个艺术特征:第一,“木”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斥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例如,“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扫高木”,显然是落叶的景况,显出“落木千山”的空阔。第二,“木”还暗示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而清秋的气息。至于“落木”,则比“木叶”显得更加空阔,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树”与“木”的这种明显的区别呢?文中是怎么给我们讲述“树”与“木”的区别的呢?让我们一起来仔细分析这篇课文,文中自然会给我们答案。首先,自己默读课文,通过对文章的理解,我们应该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这个特征了吧?在文章第五段: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齐读这一段)。在文学领域,概念相同的两个字,它们在形象、色泽、联想意义上,可能大有区别。进入诗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对于这个现象,我们的诗人早就慧眼独具的发现了。在表示清秋的句中,诗人们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接下来我们看看,“木叶”与“树叶”在意味上有何不同?木叶:疏朗微黄(微黄干燥的叶子正在飘零,越来越少)树叶:繁润青翠(就象窗外,偶尔飘落一两片)

  ⒌这些不同暗示性的字词进入诗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们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诗,它们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意境?空阔黄色——木: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饱满绿色——树: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疏朗微黄——木叶: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繁润绿色——树叶: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总结:不同暗示性的字进入诗歌,往往产生了不同的意境与情感。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们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叶,诗人为何用木叶取代了树叶。木叶更能体现秋的性格:空阔,疏朗,微黄,干燥。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才有了推敲的美谈。

  五、合作探究

  ⒈杜甫突破了“木叶”的传统写出了“无边落木萧萧下”的名句, “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意境有何不同?“木”有疏朗之意,“叶”有绵密之意。屈原的“木叶”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衬托了湘夫人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性格形象。杜甫的“落木”以“木”代“叶”,洗净了“叶”的绵密之意,意境更为空阔,生动的描绘了三峡萧索的秋色,有力的烘托了悲秋之感。

  ⒉课文作者既是一位深谙诗歌妙趣的学者,也是一位畅游诗歌海洋的高手。文中大量引用古诗人关于“木叶”的诗句有什么作用?明确:一是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二是作为例证,使得析理有凭有据;三是调节文气,增添文章的文化内涵。

  六、迁移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但是,暗示性也会给诗歌创作带来负面影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曾说:联想意义也最容易误用而生流弊。联想起了习惯,习惯老是欢喜走熟路,熟路抵抗力最低,引诱性最大,一人走过,人人都跟着走,愈走就愈xx滑俗滥,没有一点新奇的意味。美人都是柳腰桃面,王嫱、西施;才子都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谈风景必是春花秋月;叙离别不离柳岸灞桥;做买卖都有端木遗风;到现在用铅字排印书籍还是付梓、杀青。后人受屈原“木叶”诗句的影响,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是不是一种流弊呢?古代诗歌还有没有类似的常见意象呢?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条,明月等等。我们熟悉的岁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洁,耐寒,坚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那就成了鹦鹉学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咏梅诗:梅花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一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注意三首诗词中的不同意象群,比较三首诗词中梅的不同生长环境,试对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做点分析,并说说诗人对自己笔下的梅分别赋予了些怎样的情感。讨论分析:

  其一:强调了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白雪世界,墙角飘来缕缕清香,让人发现那正怒放着一簇梅花)xx一枝独秀,冰清玉洁的女子,当如宝钗xx爱慕

  其二:无奈凄凉,孤傲清高(黄昏风雨之中,驿外断桥边上,香飘万里无人晓)xx敏感忧伤,质本洁来还洁去,当如黛玉xx爱怜

  其三:达观坚定,壮美豪放(在风雨飞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绽放着笑脸)xx达观豪放,当如湘云xx钦佩七、拓展延伸

  (运用文中理论,进行文学鉴赏。)古诗中有许多耐人寻味的意象,他们如“木叶”一样,成为难以言传的精妙语言。请根据课文所阐释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理论,体味古诗中的其他意象。(比如月、柳、梅、竹、松、菊、夕阳、杜鹃、燕子等等。)

  1.月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2.柳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相传,长安东有一桥名为灞桥,xx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后世就习惯用“折柳”来作为赠别和送别之词.柳”和“留”谐音,于是“柳”就有了惜别的意义在里面。

说木叶教案11

  ●备课资料

  一、课文补注

  林庚简介

  林庚先生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州市),19XX年生于北京,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

  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其中大多数是关于屈原生平及其作品中文字、地理等问题方面的考释,也有一些论述屈原的人格、艺术成就和作品特色的文章。林庚教授对明清小说也很关注,并提出了颇多精辟的创见。林庚先生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

  二、阅读方略

  体味语言

  所谓体味语言,就主要是指在文学作品阅读过程中从不同角度来体会、琢磨和分析语言。

  文学作品的语言属于形式范畴。可以从内容的角度来体味语言,如从主题思想、情感变化、意境特征来体味语言;还可从表达的需要来体味语言,如从思路安排、结构转承、情节连缀的角度,从形象刻画和艺术手法运用的角度,从修辞方式的使用的角度来体味语言。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因此,文学作品的阅读对体味语言的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又因为文学语言是一种形象的语言,在解读它的表层意义时又可能需要联想和挖掘它的潜在意义;所以,体味语言的水平的高低,从某种角度来说,决定一篇文学作品阅读的成功与否。

  如何去体味语言,切入点必须选好,切入点的把握同样对语言的揣摩、品味有很大的影响,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切入:把握整体关系体味语言,不要就词论词、依句说句,要从作品的整体关系上去理解某些词语的意义,如文章中的文眼、领起句、过渡句和收束句中的关键词以及文中被反复强调和渲染的词语等;把握不同角度体味语言,可以从内容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内容与形式的结合等方面去体味;把握两个层次体味语言,两个层次指表层和深层,要从词语的上下文语境里由表层意义入手,去琢磨言外之意,分析深层意义。

  体味语言也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平时的阅读过程中,要注重训练,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单位中进行词语与句子的`理解训练。既可借助词语内语素、词语间的结构关系进行意义推断和确认,也可从句和篇的关系来分析。词语和句子这两种语言单位的意义理解都强调在语境中完成。

  体味语言的训练,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语言特点的把握上去进行,使学生明白既要注意语言的静态意义,还要注意语言的动态意义;既要注意语言表层信息的分析,还要注意深入捕捉语言的潜在信息。要注意语言的多义性、模糊性和形象性的特点。

  也可以从文学作品的构成方面去进行训练,要能从内容(题材、主题、情感、意境)和形式(形象、结构、情节、技巧、风格)与语言的联系中体味和分析语言。

  总之,语言的体味,尤其是琢磨其意外之意,去更深地探究语言的深层意义,进而去理解作者蕴含在文中的真实意图。“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唯有在平时阅读中注重思考,勤加训练,才能做得更好。

说木叶教案12

  教学目的:

  1.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进而提高鉴赏古典诗歌的能力。

  2.锻炼学生提取课文关键信息的能力、总结归纳分析的能力,运用本课所学知识及获得的能力分析诗歌同类现象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对诗的热情,使学生感受我们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唤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学重点:

  1.理解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了解其所造成的诗歌的意境差别;

  2.“木”在形象上的艺术特征的理解

  教学难点:

  1.把握文章的写作目: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的特点

  2.学会如何鉴赏诗歌,读懂诗歌中的`暗示性语言

  教学方法:

  朗读法、探究法、分析与归纳等方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幻灯片

  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简单介绍作者

  2.从一些诗句入手引入课文

  (二)讲授新课(30分钟)

  1.请学生在下面默读课文,理清每段的主要内容并划分段落(1)第一段的重点在哪里?主要讲述的是什么?

  (2)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二段主要针对的对象有哪几个?

  (3)第三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三段的主要对象又有哪些?

  (4)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第四段开始探究上文中提出的问题,作者在这里是怎么回答的呢?

  (5)第五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6)第六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第七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对课文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1~3段)

  第二部分(4~6段)

  第三部分(7段)

  2.老师带领学生齐读课文,再次体会,然后对文中的重难点问题进行分析:

  (1)作者分析“木叶”这—艺术性形象,到底有什么意义?

  (2)“木”的两个艺术特征是什么?

  (3)为什么在中国古典诗词中,“木”暗示了“落叶”呢?

  (4)“木”与“树”的意味有什么异同?

  (5)树叶和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6)木叶和落叶的不同?

  (7)“落叶”与“落木”、“落木”与“木叶”的意味有何不同?

  (三)归纳小结

  (1)“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有哪些?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2)作者在论述时,引用了大量的诗句。诗句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3)本文仅仅是为了介绍“木叶”的艺术特征吗?

  (四)作业安排(1分钟)

  1查阅资料总结

  我国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些意象及其代表的意义,体会诗句中不同意象所带来的不同意境。

  2板书设计:

  说“木叶”

  第一部分(1~3段)“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一个形象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即

  第三部分(7段)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和艺术形象上的异同

  “木”的两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有颜色的暗示性

  意象颜色触觉意味树叶褐绿色密密层层浓阴繁密充实木叶微黄干燥不湿润疏朗、飘零之意落叶繁密绿色饱含水分春与夏之交。

  落木: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说木叶教案13

  教学目的:

  1、积累文中词语并熟练使用。

  2、领会古人是如何写“木”的,作者又是如何体察“木”的特征的。

  3、把握文章脉络,理解文章精髓。

  4、学会体察诗歌艺术中的精微之处。

  教学重点:

  理解文章精髓。

  教学难点:

  体察诗歌艺术的精微之处。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体读法。

  一、教学导入:

  教师朗读几首写树木的诗歌,引入课题。或请学生背诵一两首写木的诗歌入题。

  二、预习诊断:

  1、选择注音正确的一项(A)

  A、陆厥(jue)招徕(lai)橘颂(ju)

  B、寒砧(zhen)涔阳(qin)锭药(ding)

  C、窸窣(cui)曙光(shu)号咷(tao)

  D、亭皋(gao)竹筌(quan)干燥(cao)

  2、用课文前面列出的词语组一个短语:

  炊烟袅袅、北风萧萧、风度翩翩、冉冉升起、文意绵密、情意缠绵

  3、“木”在形象上有几个艺术特征?

  提示:“木”在形象上有两个艺术特征:首先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种落叶的因素。它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模板”等的影子,这使读者更多地想到了树干,而很少想到叶子,“叶”因此常常被排除在“木”的形象之外,这排斥暗示着落叶。其次它还按时了它的颜色,可能是透着黄色,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于是“木叶”显得更加空阔。“木叶”中的“叶”带有绵密的意思,“落木”则连“叶”这个字所保留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三、理清全文内容,归纳全文大意:

  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1~3段)列举我国古代诗歌史上的'一个现象,就是“木叶”成为诗人笔下钟爱的形象。而“木叶”形象的关键在一个“木”字。

  1段:“木叶”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2段:说明“木叶”就是“树叶”,但用“树叶”的十分少见,大量的是用“木叶”,又发展到用“落木”。

  3段:说明“木叶”“落叶”与“树叶”“落叶”的不同,关键在于“木”字。在诗歌中,概念相同的词语,也有可能在形象上大有区别。

  第二部分(4~6段)说明“木”的两个艺术特征,以及为什么有这些特征。

  4段:说明“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含有落叶的因素。

  5段:说明“木”为什么含有落叶的因素——诗歌语言的背后含有暗示性。

  6段:说明“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有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带来疏朗的秋天气息。

  第三部分(7段)作出小结:说明“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差无几,在艺术形象上的差别几乎是一字千里。

  四、画出文中所引的古诗文语句,再用8分钟左右的时间体会其中的“木叶”包含的意味。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请教老师。

  五、完成课后的第二题。

  1、朗读这三首诗词。

  2、学生先独自体会其中“梅”这一意象所包含的思想感情。然后与同学交流。

  提示: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的“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这与我国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的文化传统相一致,三个意象同是高贵圣洁的象征。陆游的《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题、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和豪放乐观,振奋人心。

  3、另外再搜集几首写梅花的诗词,体会其中的梅花包含的思想感情。

  潇湘神

  刘禹锡

  斑竹枝,斑竹枝,

  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瑟怨,

  潇湘深夜月明时。

  长相思·雨

  万俟咏

  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

  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

  空阶滴到明。

  菩萨蛮·落梅

  孙舣

  一声羌管吹呜咽,

  玉溪夜半梅翻雪。

  江月正茫茫,

  断桥流水香。

  含章春欲暮,

  落日千山雨。

  一点着枝酸,

  吴姬先齿寒。

  六、你同意作者对“木叶”的理解吗?请提出你的看法。

  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营造一种小小的学术气氛,激发学生对学术兴趣,塑造学生做学问的信心。

  教师提示:“咬文嚼字”有可能牵强附会,但作为初学诗歌的学生来说,“咬文嚼字”有利于打下扎实的基础,值得重视。

  七、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练习。

  2、选取一首咏物诗,体会其中的意象包含的思想感情。

说木叶教案14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林庚

  2、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3、整体感知全文。

  教学难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重点:积累古诗词名句并把握本文古诗词名句的意义。

  教学过程:

  【导读】完成目标一 林庚,字静希,原籍福建闽侯(今福建省福州市),1910年2月22日生于北京,现代诗人、古代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北京大学教授。193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历任厦门大学、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1933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1934年以后,他作为一名自由诗体的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冬眠曲及其他》还出版过《春野与窗》、《问路集》等六部新诗集及古典文学专著《诗人李白》、《中国文学简史》等。。20xx年10月4日林庚先生病逝于北京,享年97岁。

  作为一名学者,林庚教授的研究主要涉及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显示出诗人学者的独有特色。他将创作新诗和研究唐诗完美地统一起来。在唐诗研究方面,他提出的最著名的论点是“盛唐气象”。与“盛唐气象”紧相联接的,是他对盛唐诗歌的另一艺术概括--“少年精神”,其研究成果汇集在《唐诗综论》里。林庚教授的楚辞研究和他的唐诗研究可称为双璧,《诗人屈原及其作品研究》是他多年研究楚辞的一部论文集。

  【导思】找出本文涉及到的诗句,并理解其意义。

  【导读】1、“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九歌·湘夫人》

  这一凄清杳茫的秋景,构成了一个优美而惆怅的意境,成功地点染了抒情主人公的心境,被后人称为“千古言秋之祖”。 《湘夫人》是写湘君与湘夫人相约但最终未能相见的故事。这一句,描绘出一幅秋风微吹、湖泊清泛,万木叶落的秋天图画,有着美丽凄婉、如梦如幻的意境。

  袅袅:形容微风吹拂。洞庭:洞庭湖。波:微波泛动。木叶:枯黄的树叶。

  即秋风微微吹拂,洞庭湖水微波泛动,湖畔枯黄的树叶随风摇落

  2、“木叶下, 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 陆厥《临江王节士歌》

  树叶落下来了,江水波涛相连,秋天的月光照在水面上,云彩在山顶上一动也不动。

  以“木叶”、“江波”、“月浦”、“云山”等景物组成一幅 气象开阔、气韵凄清的秋景图。 如此秋景, 即令人联想到楚辞《湘夫人》中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寂寥意境,又令人生发出“萧瑟兮草木摇 落而变衰”的凄凉意绪。这般“秋思不可裁”,有如缕缕秋风袭上心来,更何 况秋露凝衣,更添几分悲凉!

  3、“洞庭始波,木叶微脱。” 谢庄《月赋》

  洞庭湖的湖面开始有了波浪,于是树叶就开始渐渐脱落了。这是指秋天来了,一些该有的自然反映都开始出现了。 始:开始 微:渐渐、有一些

  4、“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 王褒《渡河北》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故国的怀念和羁旅他乡的感慨。诗歌开头两句用“因物兴感”的手法来引出对江南故国的悠远思念。黄河边上的“木叶”在秋风中纷纷飘落,想来此时此刻,那浩荡的秋风也同样吹拂着江南的洞庭湖水……。“还、似”二字把诗人的怀念之情极其委婉地表达出来了。

  5、“后皇嘉树,橘徕服兮。” 屈原《橘颂》

  译文: 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生下来就适应当地的水土。

  赞颂橘树之美。“颂”是一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生态和习性,运用类比联想,将它与人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人,既沟通物我,又融汇古今,由此造出了清人林云铭所赞扬的“看来两段中句句是颂橘,句句不是颂橘。”

  6、古诗十九首 “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

  奇树:犹言美树。 华:同花。 滋:繁盛也。

  在春天的庭院里,有一株嘉美的树,在满树绿叶的衬托下,开出了茂密的花朵,显得格外生气勃勃。

  7、“叶密鸟飞得,风轻花落迟。” 萧纲《折杨柳》)

  叶子太密了,鸟飞起来就不方便;风如果吹得轻些,那么叶子就不会那么快落下来了。

  8、“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陶渊明《拟古》

  意思是云间之月皎洁明亮,绿叶丛中繁花似锦,固然无比美好,但月盈必亏,花开必落,今日虽是花好月圆,但不久之后又当如何呢?

  9、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南朝梁柳恽《捣衣》

  亭皋:水边平地。陇首:山名,在今陕西、甘肃之间。捣衣不是洗衣,而是制衣前捶捣衣料使之平软的工序

  译文:水边平地上的树叶,纷纷飘落;陇首山头上的秋云,飘飞在空中。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是脍炙人口的写景佳句。“皋亭”指水边平地,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陇首”即垅头,暗指北方边塞之地。“木叶下”化用了《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木叶”即枯黄的落叶。上句实写思妇捣衣时眼前之景,下句是想象之景。表达了思妇无法及时将寒衣送给远人的嗟叹之情。

  10、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 九月寒玷催木叶,十年征戌忆辽阳。

  白狼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沈佺期《古意》

  诗写的是一位少妇思念久戍边塞未归的丈夫 。深秋九月的捣衣声,催落树上枯叶;丈夫守边十年,她日夜怀想着辽阳。

  11、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唐·杜甫《登高》

  [译]无边无际的林木,树叶萧萧飘落;无穷无尽的长江,江水滚滚而来。

  [赏析]这两句诗作于夔州,写登高所见的江天秋色。夔州滨临长江,江流在此进入瞿塘

  峡,峡口多风,深秋时更是天高风急。诗人登高仰望,只见无边无际的林木落叶萧萧而下,滚滚而来的长江奔流不息。雄浑、寥阔而又肃杀、凋零的`气象,使诗人更加感到太空浩茫,岁月悠久。联想到自己年华已逝,壮志未酬,心情何等落寞,何等悲壮!全联对工整,气韵流畅,加上“萧萧”“滚滚”两组叠字的对用,读来音调铿锵,气势奔放,前人称它为“古今独步”之作,实非过誉。

  12、 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

  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吴均《答柳恽》

  “秋月照层岭”四句想象柳恽旅途中的景象与经历,极言其风霜雾露之苦。秋月照在层层的高岭之上,令人感到凄清而幽冷,寒风吹拂着高高的树木,枯黄的树叶纷纷飘零。“扫”字下得极有力,使人想见寒风阵阵,木叶尽脱的景象,渲染出了边地秋天的萧杀气氛。因为是夜行,所以说雾露侵湿了衣衫,经过一夜的旅途颠顿,至天色拂晓时分,关山才在晨曦中露出了它峥嵘的面貌,似乎在催促着行人快快前去。这里的“月”、“风”、“雾露”等天象与“层岭”、“高木”、“关山”等景物结合起来构成了索莫而壮阔的画面,“侵衣”、“催轴”则将人点缀其中,一幅“关山行旅图”宛然在目,柳恽旅途的艰险与辽远于此可见。

  13、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利剑不在掌,结友何须多?

  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野田黄雀行》 曹植

  译文 :高高的树木不幸时常受到狂风的吹袭,平静的海面被吹得不住地波浪迭起。宝剑虽利却不在我的手掌之中,无援助之力而结交很多朋友又有何必?你没有看见篱笆上面那可怜的黄雀,为躲避凶狠的鹞却又撞进了网里。张设罗网的人见到黄雀是多么欢喜,少年见到挣扎的黄雀不由心生怜惜。拔出利剑对着罗网用力挑去,黄雀才得以飞离那受难之地。振展双翅直飞上苍茫的高空,获救的黄雀又飞来向少年表示谢意。

  鉴赏:此诗选自本集卷六,以下两首同。史载,建安二十四年 (219),曹操借故杀了曹植亲信杨修,次年曹丕继位.又杀了曹植知友丁氏兄弟。曹植身处动辄得咎的逆境,无力救助友人,深感愤忿,内心十分痛苦,只能写诗寄意。他苦于手中无权柄,故而在诗中塑造了一位“拔剑捎罗网”、拯救无辜者的少年侠士,借以表达自己的心曲。此诗开端,诗人以“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的意象渲染出浓郁的悲剧气氛,隐喻当时政治形势的险恶;而少年拔剑捎网的形象则寄寓着诗人冲决罗网、一试身手的热切愿望。

  14、《满庭芳·夏日溧水无想山作》 周邦彦

  风老莺雏,雨肥梅子,午阴嘉树清圆。地卑山近,衣润费炉烟。

  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 凭阑久,黄芦苦竹,拟泛九江船。

  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且莫思身外,长近尊前。

  憔悴江南倦客,不堪听、急管繁弦。 歌筵畔,先安簟(diàn)枕,容我醉时眠。

  [评析]周邦彦任溧水县令,本篇为此间所作,词中通过凭栏眺望,描绘初夏景色,抒发倦于宦游生活的政治失意之情。上片写景,观察细致,体物精微;下片以社燕自比,感叹身世飘零,行踪无定的生活。是周邦彦羁旅行役之词中的名篇,颇受后人推重。本词先后化用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杜牧等人的诗,结合眼前之实景,胸中之真情,运典入化,了无痕迹,丰富了词的内容含量,加强了表现力。“风老莺雏”三句是初夏美景,可喜。“地

  卑山近”两句略点,稍见可忧。此一顿挫。“人静乌鸢自乐”三句又写美景,可喜。人静乌鸢自乐,小桥外,新绿溅溅。“人静”二句辞意又一顿转,写溧水县人家闲静乌鸦自乐,人鸟和谐颇有忘机之趣;小桥外还有新涨绿水在浅滩上急流激溅。一静一动,写出溧水县环境淳幽之美。此词抒情自然,但顿挫曲折,显示出内在情感的丰富复杂性。用风华清丽的景物与孤寂凄凉的心情相交错映衬,乐与哀相交融,欣慰与苦恼相衬托,对比相映,构成一种转折顿挫的艺术风格。

  15、[南唐]吴均《青溪小姑歌》:“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丹心寸意,愁君未知。”

  注:相传蒋子文妹妹未嫁而死,旧有“开门白水,侧近桥梁。小姑所居,独处无郎”句。此为痴情女子假托的怀人之作。 青溪:水名,在今南京市,发源于钟山。 小姑:汉秣陵尉蒋子文的第三个妹妹。

  16、 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 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以我独沉久,愧君相见频。 平生自有分,况是蔡家亲①。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②

  [注释] ①分(fèn):情谊。蔡家亲:也做霍家亲。晋羊祜为蔡邕外孙,这里借指两家是表亲。 ②见宿:留下住宿。

  赏析:这首诗是作者因表弟卢纶到家拜访有感而作。首句是写作者悲凉的境遇:年老独居荒野,近无四邻,孤苦无依,生活贫困。“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一联写景抒情,把一位穷愁潦倒的白头老人的形象刻画得很丰满。后两句写对表弟到来的感激,这是写“喜”,但喜中仍有悲。喜的是因为自己被贬沉沦,亲人还来探望,自然喜出望外;但自己的处境不佳,又感到对不起亲人,所以仍感辛酸惭愧。全诗语言朴实,语调低沉悲切,真实感人。

  17、《美女篇》曹植

  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攘袖见素手,皓腕约金环。

  头上金爵钗,腰佩翠琅玕。明珠交玉体,珊瑚间木难。罗衣何飘摇,轻裾随风还。

  顾盼遗光彩,长啸气若兰。行徒用息驾,休者以忘餐。借问女安居,乃在城南端。

  青楼临大路,高门结重关。容华耀朝日,谁不希令颜?媒氏何所营?玉帛不时安。

  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众人徒嗷嗷,安知彼所观?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

  赏析:《美女篇》是乐府歌辞,属《杂曲歌.齐瑟行》, 以开头二安为题。这首诗以美女盛年不嫁,隐喻诗人自己有才能而没有施展的机会,慨叹怀才不遇英雄无用武之地。这首诗通篇用比,比是我国古代诗歌的传统手法,《诗经》、《楚词》多用之。《美女篇》以绝代美人比喻有理想有抱负的志士,以美女不嫁,比喻志士的怀才不遇。含蓄委婉,意味深长。其实美女所喻之志士就是曹植自己。所以,清人王尧衢说:"子建求自试而不见用,如美女之不见售,故以为比。"(《古唐诗合解》卷三)

  这首诗语言华丽、精炼,描写细致、生动,塑造了一个美丽而又娴静的姑娘,写得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清代叶燮推为"汉魏压卷",并且说:"《美女篇》意致幽眇,含蓄隽永,音节韵度皆有天然姿态,层层摇曳而出,使人不可仿佛端倪,固是空千古绝作。"绝不是偶然的。

  导练:

  1、找出涉及到“木叶”意象的诗句。

  2、初步感知全文,试为全文划分结构。

说木叶教案15

  教学目标

  1、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理解它在文学鉴赏中所具有的普遍意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借助在品味诗句时的审美体验,唤起对古代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奋发向上的情感。

  教学重点:

  弄清文章由“木叶”所阐释的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理论。

  教学难点:

  理解古诗词语言的暗示性在文学鉴赏中的意义。

  教学方法:激趣法、设悬法、讨论法、演习法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屈原〈楚辞?湘夫人〉》

  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之二

  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吴均《答柳恽》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沈佺期《古意》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看来,秋季中让人浪漫又伤感的是那随风飘荡的树叶。虽然同是写树叶,为什么直接用“树叶”的诗词句几乎没有。

《说“木叶”》课堂实录

  一、填一填

  师:名句填空: ,不尽长江滚滚来。

  生:无边落木萧萧下。

  师:什么是“落木”?

  生:就是树叶。

  师:那杜甫为什么不用树叶、枯叶,而用落木?

  (生众说纷云)

  师:这个问题我们还是请教专家给我们解答吧。(板书课题)

  二、读一读

  师:大家先用5秒钟的时间快速浏览全文

  (生愕然、阅读)

  师:来得及吗?

  生:来不及。

  师:为什么呢?

  生1:文章太难。

  师:难在哪?

  生2:古诗词引用太多。

  师:所以就有恐惧感了?“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我们别的先放一放。第一步就来看这些诗句。请大家找出文中所有的诗句,划出来并比较一下,你最认可哪一句、为什么?

  (生边读边划、然后讨论)

  三、议一议:

  师;谁先说说?

  生3:我最喜欢杜甫的那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师:讲讲你的理由。

  生3:这句诗对仗工整、意境悠远。诗人站在江边,听树叶萧然飘飘、看长江波涛滚滚,不由得感慨万千。

  师:你估计他感慨什么呢?

  生:时光流逝、自己岁月蹉跎一事无成,非常悲凉。

  师:精彩!掌声鼓励!(掌声)

  师:还有谁愿意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4:我,我认为“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一句写的好。诗人没有写秋叶的飘零,却让人感受到秋天的凉意。秋风瑟瑟,树叶象海水一阵一阵荡漾着悲凉。

  师:又是一首抒情诗!(学生自发鼓掌)

  四、比一比:

  师:19句都很精彩,但我们不应忘记我们的主题——为什么古人多说“木叶”,而很少用“树叶”入诗?

  师:(投影表格)请大家再次阅读课文,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完成表格。

  (生阅读课文、填写表格)

  师:大家基本上都填好了,大同小异,同桌间再相互交流一下。

  (学生完成后,投影交流)

  五、找一找:

  师:这么一比较,我们可以看出“木叶”较“树叶”有两个艺术特征,请大家在文章中找出来。

  生5:木叶,本身就含有落叶的因素。

  师:这是其一,还有一个呢?

  生5:木,不但让人想起树干,还能让人想到木的颜色。

  师;这两个艺术特征,我们不妨用课文中的一个词概括一下,3个字。

  生(一番寻找、发现):暗示性。

  师:我们大家一起把眼睛闭起来,想象一下“木叶”给我们的暗示,(轻念)班白的树干、枯黄欲落的树叶、冷风中瑟瑟飘零……

  六、连一连:

  师:这是一篇文化随笔,给我们谈了一点文艺理论,我们一起来念一下,文章第5节前3句。

  (生念课文)

  师:诗歌语言有暗示性,其实不少东西具有一定的暗示性。比如:红色代表热情……

  生6:绿色代表生命。

  师:好,大家随便说说。

  生7:鸽子代表和平。

  生8:白色代表纯洁。

  ……

  师:很好,还有几天就是母亲节了,我在网上找了几种花,你们会选哪种送给最亲爱的母亲呢?(投影图片:百合花、玫瑰花、康乃馨、君子兰)

  生9:康乃馨

  师:为什么选康乃馨?

  生9:因为康乃馨表示最温馨的祝福、是送给母亲的最好礼物。

  师:当然还有你的进步、你的成绩。

  《说“木叶”》原文阅读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 《九歌》 ) 自从屈原吟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陆厥的《临江王节士歌》又说:“木叶下,江波连,秋月照浦云歇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其实“树”倒是常见的,例如屈原在《橘颂》里就说:“后皇嘉树,橘徕服兮。”而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里又说:“桂树丛生兮山之幽。”无名氏古诗里也说:“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可是为什么单单“树叶”就不常见了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 ” 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 ( 萧纲《折杨柳》 )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陶渊明《拟古》 ) 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炼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炼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 柳恽《捣衣诗》 ) “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沈佺期《古意》 ) 可见洗炼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是大家熟悉的名句,而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例如我们无妨这么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岂不更为明白吗?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 “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 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 ( 周邦彦《满庭芳》 ) 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木”不但让我们容易想起了树干,而且还会带来了“木”所暗示的颜色性。树的颜色,即就树干而论,一般乃是褐绿色,这与叶也还是比较相近的`;至于“木” 呢,那就说不定,它可能是透着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我们所习见的门栓、棍子、桅杆等,就都是这个样子;这里带着“木”字的更为普遍的性格。尽管在这里“木”是作为“树”这样一个特殊概念而出现的,而“木”的更为普遍的潜在的暗示,却依然左右着这个形象,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落下绝不是碧绿柔软的叶子,而是窸窣飘零透些微黄的叶子,我们仿佛听见了离人的叹息,想起了游子的漂泊;这就是“木叶”的形象所以如此生动的缘故。它不同于:“美女妖且闲,采桑歧路间;柔条纷冉冉,落叶何翩翩。” ( 曹植《美女篇》 ) 中的落叶,因为那是春夏之际饱含着水分的繁密的叶子。也不同于:“静夜四无邻,荒居旧业贫;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 司空曙《喜外弟卢纶见宿》) 中的黄叶,因为那黄叶还是静静地长满在一树上,在那蒙蒙的雨中,它虽然是具有“木叶”微黄的颜色,却没有“木叶”的干燥之感,因此也就缺少那飘零之意;而且它的黄色由于雨的湿润,也显然是变得太黄了。“木叶”所以是属于风的而不是属于雨的,属于爽朗的晴空而不属于沉沉的阴天;这是一个典型的清秋的性格。至于“落木”呢,则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它连“叶”这一字所保留下的一点绵密之意也洗净了:“日暮风吹,叶落依枝。” ( 吴均《青溪小姑歌》 ) 恰足以说明这“叶”的缠绵的一面。然则“木叶”与“落木”又还有着一定的距离,它乃是“木”与“叶”的统一,疏朗与绵密的交织,一个迢远而情深的美丽的形象。这却又正是那《九歌》中湘夫人的性格形象。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里。

【说木叶教案】相关文章:

《说“木叶”》教学反思08-26

马说公开课教案11-30

《马说》教案范文锦集九篇10-19

《马说》教案范文汇总5篇04-09

《说勤奋》说课稿02-20

《马说》教学设计07-14

《说屏》教学设计12-05

《说“屏”》教学设计11-18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案13 少年中国说06-26

泰戈尔说高一作文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