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说》教案

时间:2024-09-16 17:28:48 教案 我要投稿

《马说》教案范文锦集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马说》教案9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马说》教案范文锦集九篇

《马说》教案 篇1

  《马说》教学教案设计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马说》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第五单元的第三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出登仕途 ,很不得意,心情郁郁,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英雄,谓英雄豪杰只有遇到伯乐,才可发挥才干,否则很可能遭埋没,极写知遇之难 ,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全文寄托了作者的愤懑不平和穷困潦倒之感,并对统治者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和控诉。

  新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书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使学生了解作者韩愈怀才不遇的情感,理解“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的主题。

  3、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培养学生对人才的认识。

  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学习的难点。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由《神雕侠侣》中杨过遇小黄马的经历导入。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诵读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教师提出讨论题:为什么韩愈会在文章中流露出这样强烈的愤懑不平之情?提示学生;联系韩愈的生活经历。请学生交流自己收集到的有关作家、作品的资料;教师视学生交流的内容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5、细读第三段,体会“天下无马”、“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语气。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三、积累提升

  1、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2、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解词练习,教师提出:故、或、虽。以前在何处学习过?

  3、背诵积累:

  4、知识迁移:

  ⑴ 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⑵ 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四、拓展探究

  1、你还知道哪些怀才不遇的古代文人?写了些什么作品?

  2、他们作品大多写些什么内容?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一位古代文人?

  把你的探究结果,写成一篇小短文,下节课交流。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 ──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 ──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 )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 (嘲讽)

  托物言志

《马说》教案 篇2

  《马说》教学教案的设计

  【教学目的】

  1、 熟读课文,理清思路。

  2、 理解课文所蕴含的寓意。

  【教学内容及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好!我来自榕江一所农村初中,很高兴能与同学们共度一段愉快的学习之旅。虽然乐里到凯里只有100多公里,但如果要骑马来这儿,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咱们今天就来共同学习一篇关于“马”的文章吧。请翻开书第174页《马说》。(大屏幕显示)

  二、释题及作者简介

  1、“说”,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跟现在的杂文相似。课题可简单地理解为“说马”。(大屏幕显示)

  2、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他29岁才初登仕途,但为官路上受挫颇多,怀才不遇的思想极为强烈。(大屏幕显示)

  三、研读课文

  1、教师范读(目的是让学生感受语气,初步感知大意。)

  2、学生齐读(目是让学生熟悉文句,进一步感知大意。)

  3、学生思读,讨论理解

  ⑴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以同桌为小组,结合课文注释读课文理解文意,找出作者在文中提出观点,看哪小组同学完成得又快又准确?(巡视备问)。(大屏幕显示)

  明确:作者在课文第一段首先提出论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提出自己观点:因“伯乐不常有”,“虽有名马”却“不以千里称也”是不可避免的。(即“千里马”常被埋没。)

  ⑵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说说论题中“伯乐”与“千里马”是什么关系?

  明确:“伯乐”决定着“千里马”的命运, “千里马”依靠 “伯乐”生存。

  ⑶ 教师引语及提问:明白了论题中两者的.关系,也找到了作者的观点,同学们继续以同桌为小组读课文第二段,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论述自己的观点的?

  明确:作者举例论述了“千里马”被埋没。作者认为,“千里马”没能表现出日行千里的才能,原因在于“食马者”不知马,因为他只用对待普通马的方式喂养千里马,千里马因“食不饱,力不足”,才能才被埋没。由此可知,“食马者”平庸浅薄。流露出作者的谴责之意。

  ⑷ 教师引语及提问:同学们,我们已经明白了“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现在,我们把第三段齐读一遍,想一想,作者又作了怎样的论述?

  明确:作者在这一段还是继续写了“食马者”不知马的表现,而且还刻画了一个特写镜头──“食马者”“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更进一步地指出:“千里马”被埋没是由“食马者”的不知马造成的。在这个镜头中,我们可以看到,“食马者”的不知马简直到了让人难以接受的地步,他不只平庸浅薄,还狂妄无耻!作者再也控制不住自己了,于是发出质问:“其真无马邪?”同时还作了肯定的回答:“其真不知马也。”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⑸ 教师引语及提问:第二、三段都是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马”造成的,这些内容是否重复了?

  明确:没有。第二段是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而第三段是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的。

  ⑹ 教师引语及提问:谁能说说课文的思路是怎样的?

  明确:先提出观点,“千里马”常“不以千里称也”,指出其命运的悲哀;接着从从千里马的角度论述的“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是由“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最后,又从“食马者”的角度论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同时,斥责了食马者的愚妄,并以“其真不知马也”归结全文主旨,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不知马”的强烈愤慨。

  4、学生齐读

  目的是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综合理解

  讨论理解下列问题:

  1、课文通篇不离千里马,是否只是就“马”说“马”?(大屏幕显示)

  明确:不是。文章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的现象,揭露了埋没人才的社会现状。

  2、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什么样的人?

  明确:“伯乐”比喻善于发现人才的贤士,“千里马”比喻人才,“食马者”比喻摧残人才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大屏幕显示)

  五、明确: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阐述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摧残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封建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强烈愤慨和怀才不遇的思想。

  六、课堂收束

  由于时间关系,我们今天的学习之旅只能到此为止了,请同学们利用课外时间把这篇课文背诵下来。在这即将分别的时刻,我祝愿大家,在未来的学习中收获多多、快乐多多!

《马说》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虚词也的用法,另有其、之、而、以,增强文言阅读能力。(重点)

  2.在把握文章中心的基础上,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重点、难点)

  3.通过学习,认识封建社会人才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理解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

  4.诵读训练,增强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当堂背诵的效果。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伯乐相马: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二、简介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 (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散文尤为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 的美誉,位列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昌黎先生集》。他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 (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贞元19年(803年)上书言京畿百姓穷困,请求缓征徭役,租税,被贬为阳山令;元和14年(公元819年),韩愈上著名的《谏迎佛骨表》力谏,几招杀身之祸,后经友人鼎力营救,被贬为潮州刺史。《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竟然想到了死,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心情抑郁,悲伤到了极点。这种抑郁的心情一般都注定他们不会长寿。年未四十,而视茫茫,而发苍苍,而齿牙动摇。

  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三、初读课文,积累文言词汇:

  1.通假字-----祗同只 食同饲 见同现 邪同耶 材同才

  2.而 : A转接 可以译为却,可是 B顺接 可以不译

  之: A结构助词的 B 代词,代人或物 C 无意义,句中停顿 D 帮助构成倒装,无意义

  其: A代词,代人或物 B 代词 他的 它的 C 指示代词 那种 D 反问语气词 难道 E 推测语气词 恐怕 以: A介词 因为 B介词 按照

  也: A 肯定语气 B反问语气 C 推测语气 D句中停顿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四、整体感知,理清文章脉络:

  1.课文脉络:

  第一节:伯乐知马 (伯乐对千里马命运起着决定作用)

  第二节:不知马,害了马(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第三节:太不知马(辛辣嘲讽食马者的愚妄无知)

  2.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文章一开头,作者是如何阐述伯乐和千里马 之间的关系的?

  明确: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②没有遇见伯乐,千里马的命运会如何?

  明确: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③千里马的才能为何被埋没?其根本原因是什么?

  明确: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④作者是如何描述千里马因肚饥而无法发挥才能的痛苦的?

  明确:且欲与常成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⑤作者是如何痛斥食马者的不知马的?

  明确: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⑥文中的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明确:其真不知马也。

  五、探究课文:

  1.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明确:无限痛惜;愤怒谴责;深刻嘲讽。

  2.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明确:食马者比喻不能识别人才的统治者。伯乐比喻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比喻人才。

  3.《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明确:首句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韩愈就是一匹千里马,他有日行千里之能,但在封建社会,他怀才不遇,屡遭贬斥。他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有强烈的愤慨与不满,可又不能直接表示出来,所以,他就托物寓意,借写千里马的遭遇,来写封建社会人才的遭遇。

  六、拓展:

  1.当今社会还需要伯乐吗?作者认为伯乐决定了千里马的命运,你同意他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2.千里马和伯乐究竟谁更重要

  3.如果你怀才不遇你学哪位古人?

  A.韩愈怀才不遇写文学 B.苏秦悬梁刺股发愤

  C.董邵南另寻高就发展 D..陶渊明归隐田园乐悠悠

  七、小结: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板书设计:

  马 说

  伯乐知马伯乐少,千里马被埋没。(同情痛惜)

  食马者不知马,害千里马。 (愤怒谴责)

  食马者妄说无马,实不不知马。 (辛辣嘲讽)

《马说》教案 篇4

  知识教学点

  1.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

  2.理解本文寓意和作者思想感情

  能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的口译能力

  2.训练学生分析理解文章,概括中心的能力

  3美育渗透点:讨论对人才的看法,树立价值观观念,争做“千里马”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介绍作者、文体

  1.以伯乐相马导入。(幻灯片展示)同学们知道“伯乐相马”的故事吗?(教师简单讲故事)

  2.作者介绍。古往今来写马的文章中,以韩愈的《马说》最为著名。

  韩愈:字退之……(幻灯片)

  3.文体介绍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看法,写法灵活,奇巧而言辨,与现代杂文大体相似

  幻灯片展示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

  二.正音(学生听,注音 划出通假字)

  学生读,找出错误,结合意思简单讲(先展示要注意的字音,给学生两分钟时间按照课下注释注音,点学生读课文,有错误的地方大家喊停,讲解后换人读)

  祗骈槽枥一食或尽粟一石邪通耶食马者(幻灯片显示注音)

  听录音

  三.学生初读,领会课文内容

  四.疏通文意

  学生自己按课下注释尝试翻译,遇到问题就提出来,先看有没有程度较高的同学能帮助解决,若没有,则老师讲解

  处理完字词后,给两分钟时间重新梳理课文。然后翻译

  翻译采用分组“开火车”的方式,比如第一组,一人翻译一短句,负责第一段。二组,负责第二段。三组负责第三段以达到比较大的活动面积

  完成后,教师评价,再读课文可能遇到的字词障碍

  马之千里者(马中能日行千里的,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是马也(是,这也,表判断)才美(才华和美好的素质)鸣之(之,语助词,延长音节同《狼》久之)其

  五.把握结构,疏通文意

  1.说是一种说明议论的文体。作者要借马来表明自己的观点,请同学们在结尾处找找,哪句话最等体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那么作者何以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我们一起回过头来看看前面的课文。

  2.先看第一段,我们请女生先把第一段齐读一遍,声音要洪亮

  作者以开篇就亮出了一个观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真的是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吗?那么没有伯乐,千里马就怎么样了呢?我们继续往后读

  “故虽有名马,辱于奴隶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第一段写了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展示幻灯――无伯乐则名马不名)

  看看第一段还有什么问题,自由读

  3.第一段作者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无伯乐则名马不名。为什么说没有伯乐,千里马就不能千里了呢?看看韩愈是如何进一步阐述他的观点的。男生读第二段,找出体现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的'句子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堂堂千里马,怎么会“食不饱,力不足”啊?因为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的结果就是: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反问,把责任归结到食马者不知马。读的时候要读出愤慨的感情。

  这段写无伯乐,千里马被埋没(幻灯)

  散读

  4.最后一段是对上文的总结,齐读

  第一句的句式很有特点,是什么句式?(三个不连用构成排比句)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还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把不识马者的虚妄无知的嘴脸刻画的入木三分。最后发出感慨。

  最后写并非没有千里马,而是“不知马”

  齐读

  六背景介绍

  根据文意,你觉得韩愈是在什么背景下写这篇文章的?

  韩愈当时初登仕途,恨不得志,写下此文(幻灯片)

《马说》教案 篇5

  学法指导

  1、概述

  《马说》是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一篇文章,原为韩愈所作《杂说》的第四篇,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文章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埋没人才的强烈愤慨。“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2、原文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í)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qí)真不知马也!

  3、注释

  1、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姓孙,名阳,擅长相(xiàng)马。

  2、只辱于奴隶人之手:只是辱没在马夫的手里。祗:只是。辱,受屈辱。之:的。奴隶人:低贱的人。

  3、骈(pián)死于槽枥(cáolì)之间:(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jiù)里。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

  4、不以千里称也: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以,把,用。称,称呼。千里:日行千里

  5、马之千里者:能日行千里的马。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6、一食(shi二声):吃一顿。或尽粟一石:有时要吃尽食料一石(dàn)。或,有时。尽,全,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粟,本指小米,也泛指粮食。石,十斗为石。

  7、食(sì):同“饲”,喂养。下文“而食”“食之”的“食”,也念sì。

  8、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之:(定语后置,不译。)

  9、是:这样,指示代词。

  10、能:才能。

  11、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面。见,同“现”,显现。

  12、且:犹,尚且。欲:想要。等:等同,一样。不可得:都做不到。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13、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14、策:竹制的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按照(驱使千里马的)办法。道:方法。

  15、尽其材:竭尽它的食材。指喂饱了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同“才”,才能

  16、鸣:马叫,之:代千里马。通其意:通晓它的意思。

  17、执策:拿着马鞭。执,握。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面对。

  18、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

  19、其真无马邪(yé):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难道,表反问语气。邪,同“耶”,表示疑问,相当于“吗”。

  20、其:恐怕,大概;表推测语气。

  21、常:通常,平常。

  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写作背景 本文选自《韩愈文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年版)中的《杂说》。

  《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尽管如此,他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相继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郁郁不乐,所以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

  教 学 流 程

  第一课时: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通顺而有感情的朗读全文。

  环节和时间预设:1、导入(5)2、自学+对学+群学(20)3、展示(15)4、巩固积累(5)

  1、 导入学习内容。

  2、 在教师的引领下学习作者的情况及写作背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分别用一句话来概括作者是一个什么样子的人和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即可了解了作者和背景,必须是在自主的情况下进行的,有利孩子们掌握和识记)(对自主学习和解决疑问的同学进行表扬与加分)

  3、 教师范读文章,学生根据教师的范读纠正读音和自己的断句以利于后面的朗读。

  4、 1)自己试读,要有感情。2)对子组互读,互相纠正。3)小组内展读,小群体互学。老师要针对具体情况进行评价。

  5、 全班进行展读比赛,由组内推选出一人进行有感情的朗读,从而找出不足,教师给予评价。

  6、 巩固今天的学习内容,有时间完成下节课的内容。

  第二课时 预习展示

  学习目标:1、通译全文。

  环节和时间预设:1、导入(5)2、自学+对学+群学(15)3、质疑+解疑+展示(15)4、巩固积累(5)

  1、导入。

  2、自主学习,在前一课认真完成的基础上,自己再根据自己的学习勾画出自己还不够熟悉或存在的问题,或者要告诉别人的重点内容。

  3、对组学习,把自己的疑问和感受讲给自己的同伴听一听,看能不能解决问题,把不能解决的问题再留下来,等待小组解决。

  4、小组学习,将对组的问题拿出来,在组长的带领下解决,把重点的或者是不会的不理解的提出来,质疑到自己的板面上,期待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5、解疑过程,聚焦到侧面的版面,大家共同解决留下来的问题,可以自由展示。

  6、巩固积累环节,由各组推荐一个人将其中一部分再作具体展示,以达到巩固的目的。

  学习内容: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世上有了伯乐(这样的人),于是,之后就有了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这样的人)却不常有。

  故虽有名马,只(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能辱没在马夫手中,(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槽里,不用千里马来称呼(它)。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能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有时能吃完一石(dàn)粮食。喂马的人不知道它有日行千里的能力,把它当作普通马来喂养。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但是吃不饱,力气不满足,它的才能和特长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它跟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用鞭子抽打马,不按照正确的驱使马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

  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握着马鞭面对着千里马(面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他(们)真的不认识千里马呀!

  第三课时:预习展示课

  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2、归结文章的写法及中心思想。

  3、学习刻苦学习的精神。

  环节和时间预设:

  1、导入(5)

  2、自学+对学+群学(15)

  3、分组展示(15)

  4、巩固积累(5)

  学习过程:

  1、小组交流,将自己本组内不会的.知识和重点的知识找出来,一会在展示的时候要弄清。

  2、分配任务,小组重点准备这部分内容。

  3、根据小组分到的内容进行展示,补充与点评相结合。

  学习内容:

  1、构建全文结构图(每个自然段的段意必在其中)

  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慨叹伯乐不常有的悲哀。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

  揭示中心:天下非无千里马,而是无识千里马的人。

  2、仔细阅读第一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引出论题的语句:表现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

  2)表明作者观点的语句即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3)没有伯乐,千里马将面临怎样的遭遇。

  4)概括本段段意。

  3、仔细阅读第二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概括本段的段意。

  2)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

  3)千里马被埋没的直接原因。

  4)最后一句话的作用:对千里马被埋没和食马者的无知的愤怒,谴责。

  4、仔细阅读第三段,体会内容,你发现了什么有价值的问题吗?写在下面。

  1)本段的段意。

  2)食马者不知马的具体表现。

  3)“执策而临之,天下无马”的作用:运用语言和动作描写对食马者不知马的丑态进行刻画,刻画了食马者的浅薄、愚妄、愚昧、无知。

  4)本文的中心句或者是主旨句是:

  5)文中千里马,食马者,伯乐,各自比喻的是什么人。

  5、归结文章的中心思想。

  文章借伯乐相马的故事提出了“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的见解,托物寓意,讽刺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昧与昏庸,表达了作者痛感“伯乐不常有”、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

  6、结合全文内容,写一写你阅读后的感受,可以从以下范围入手:

  A结合文章谈一谈当今人才的使用情况。

  B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看法。

  C如果你是千里马,你将怎样去做?

  D我们该如何对待千时马这样的人。

  E从全文中你获得了什么体会。

  第四课时:巩固展示课

  学习目标:1、背诵大比拼,加深对课文的理解。2、展示读后感,砸实对内容的分析。

  时间及环节预设:1、准备(5)2、背诵展示(30)3、巩固积累(10)

  具体过程:

  1、每个组要准备大家一起背诵,根据正确的程度和自信程度得分。

  2、每个组要推荐一名最优秀的同学,代表全组进行展示,获得分数,可以挑战速度和准确度。

  3、科代表与老师抽取一个人代表全组背诵其中一段,获得分数。

  4、抽取一人脱稿来展示自己的读后感,根据书写的深度与质量获得分数。

《马说》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2、掌握短文中的主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教学要求】

  1、把诵读作为本课教学的重要环节,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鼓励学生自读,认真看注释,弄清大意。

  3、疏通文意只限于难词难句,学生理解就行,不搞机械的串讲。

  【教学重点】

  理解短文《马说》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难点】

  1、难句译注

  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世:世上、世间。

  然后:这以后。

  世上有了伯乐,这以后 (才)有千里马。

  ⑵ 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是:这、这种。

  也:语气助词,在这里表示语气的舒缓停顿,可译为啊。

  虽:即使。

  能:能力,本领。

  才美:才能美质,指马的能力和长处。

  外见:表现在外面。

  常马:普通的马。

  安:怎么,哪里。

  也:语气助词,用于句末,和安配合使用,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呢。

  这样的马啊,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本领,(却)因为吃不饱,力气就不充足,(因而)出众的本领也就不能显露出来。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跑)尚且做不到,怎么能要求它能日行千里呢?

  2、《马说》的论点是怎样的?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分析:首句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就是本文的论点。提出论点后即举社会上伯乐不常有以致千里马常遭埋没的客观现实,以证明伯乐对千里马命运的决定作用。接着第2段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食马者的无知,从反面论证了论点。第3段又揭示了千里马被埋没的第二个原因──使用不当。从另一个侧面论证了论点。

  本文写作意图并不在于论证论点,而是在论证过程中突出了食马者的不知马,作者的真意在于谴责食马者的无知,对在位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了极大地愤慨。

  【课时安排】

  第1课时:通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明确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第2、3课时:翻译课文,理解文章所表达的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介绍作者

  韩愈 (768~824)字退之,南阳(现在河南南阳县)人,唐代著名文学家。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韩氏先人原是昌黎(今属河北)的大族,因而他常常自称昌黎韩愈,世称韩昌黎。他的作品集叫做《昌黎先生集》他多次被贬官降职,很受压抑。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也体现了这种精神。他是我国文学史上杰出的散文家之一。

  韩愈所处的中唐时期,藩镇割据,宦官专权,朋党之争激烈,许多中下层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都怀才不遇。韩愈本人遭遇也是这样,因此他对埋没人才不但不满,而且加以揭露和抨击。本文便是他这类作品中的名篇之一。

  三、解题

  《马说》是通篇借物比喻的杂文,属论说文体。本文是作者《杂说四首》中的第四首,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

  四、简介伯乐相马的故事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五、通读课文

  1、教师带读全文,要求学生注意难字的读音。

  2、学生读课文,并且讨论了解全文大意。

  3、讨论:

  ⑴ 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人才。

  ⑵ 伯乐指的是什么?明确:比喻识人才的人。

  ⑶ 归纳:本文就是通过千里马和伯乐,隐喻人才和识人才的人的。

  六、学习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

  ⑴ 朗读课文第1段。

  ⑵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相马 祗 骈死 槽枥

  ⑶ 教师补充讲解词义:

  伯乐善于相马的相字怎么解释?

  明确:

  察看,仔细地看。

  相马就是仔细审视、察验马的优劣。

  骈,并。骈死,并死,成双成对地死、一个接着一个地死。

  槽,是放饲料的食。槽、枥,是系马、拴马的马棚、马厩,这两个字合起来可以不分开解释,用槽枥借指马食宿的整个环境,即养马的处所。

  介词于,都可作在字讲。

  介词以,可以作因为讲。

  ⑷ 学生逐句读、译。

  ⑸ 教师归纳讲析:

  提问:世上到底是先有马还是先有对马的认识?

  明确:先有马,再有对马的认识。就一般的马来说,应该是这样的情况。然而对千里马来说,情形便有所不同。如果不能把它从普通的马群中识别出来,只有一般对待,发挥不出它的特长来,那就等于它不是千里马,就没有千里马。在这里,识马就成为前提了。所以作者劈头就提出: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连词然后,表示两件事情的联系,后事续前事而起,没有前事就没有后事。

  世上先要有会相马的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第二句从反面承接上文,转入论述。本来千里马是常有的,可是伯乐却不是经常有的。表明千里马多伯乐少。第三句的奴隶人并非奴隶,指地位低下不识好马的养马人。因为没有人识得好马,即使有了好马,也只是交到他们手中一般地对待。称,著名、著称、出名。句末也字表示陈述语气。全句说:因此即使有了好马,也只能在无识的养马人手里遭受屈辱,直到相继死在马厩里,可见由于没有伯乐,千里马只落得个平庸地默默无闻地死去的不幸遭遇。

  第1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名马无名。

  齐读第1段。

  2、学习课文第2段:

  ⑴ 朗读第2段。

  ⑵ 正音、析义 (或辨形):

  外见xiàn(同现。)

  是:此,这。

  且:副词,犹尚且。

  安:疑问副词,怎么。

  ⑶ 逐句读、译。

  ⑷ 教师归纳、讲析:

  第一句:一天能跑千里的马,一顿有时会吃光一石小米。是说才能、本领特殊,食量也特殊。由于没有识马的人,只由喂马的将它一般地喂养,便显示不出它的.特殊本领来。而字是连词,表示顺接,联系不知和食 (喂)两个动作。不懂得它能一天跑上千里而一般地喂它。也字表陈述语气,是马也,也字表句中语气的停顿。且欲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千里也应译作:而且想要跟普通马一样尚且不可能达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提问:跟常马一样都达不到,岂不是千里马不如常马了吗?

  明确:通常数量的喂养,常马吃饱了而千里马远没有吃饱;没吃饱的当然比不上吃饱的,本领自然发挥不出来。这正是说明,于千里马喂养不得法,便无法显示它的本领。

  第2段大意:无识马者则干里马无法日行千里。

  ⑸ 齐读第2段。

  3、学习课文第3段:

  ⑴ 朗读第3段。

  ⑵ 学生读、译第3段。

  ⑶ 归纳、讲析:

  提问:策之食之鸣之是什么句式?

  明确:排比句式。总括不识马者不按照千里马的特性来对待它。

  问:这里的三个之字,用法是否一样?

  明确:前两个之,代词,指千里马,分别作动词策(驱使)、食(喂)的宾语。第三个之却不同:它可以不用,用了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如同我们在第一册中读到的久之的之一样。(见蒲松龄的《狼》)这里鸣是 (马)鸣,而不是鸣(马)。句式整齐而又灵活富于变化。

  执策的策:马鞭子,名词。

  临之:面对着它 (千里马)。

  三个马字,都是指千里马。

  其其:道,那:难道真的是没有千里马吗?那是真正不识得千里马呀!第一个其同岂,第二个其作那讲。末一个也字,表感叹语气。

  全段综述不识马者的表现,活画出不识马者昏庸无知而又妄言天下无马的丑态,归结到要害是不知马。呼应了前文,证明了不是没有千里马,而是没有伯乐。

  第3段大意:妄言无千里马者,恰是不识千里马者。

  ⑷ 齐读第3段。

  4、归纳课文:

  中心思想:本文围绕着有马还是没有马的问题反复论述,慨叹世无伯乐致使千里马陷于不幸遭遇,有力地揭露了封建统治者的昏庸愚昧、埋没人才,并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心情。

  读了本文受到什么教育?

  明确:阅读本文的现实教育意义:读了本文能认识到旧社会、封建统治者埋没、扼杀人才的可恶,深感生在今天新社会的幸福。我们应当珍惜今天的幸福,要努力磨炼自己,使自已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有用之才。

  5、归纳写作特点:

  本文以物作为比喻,通篇说马,通篇喻人。先从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落笔,鲜明地提出了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接着以名马的不幸遭遇说明有千里马没有伯乐还是等于没有千里马。再以喂马的不得法进一步论证了论点,没有伯乐就没有千里马。最后用排比句有力地概述了不知马者的表现,归结到实质是不识马这个要害上来。不识马才会妄说无马,识马就有马。文章反复论述,层层深入,短小精悍,波澜曲折,耐人寻味。

  6、课堂练习:

  教师领读全文。

  分别指名学生逐段试背课文。

  七、教学小结

  八、布置作业

  【译文】

  世间有了伯乐,然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是雄健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下受屈辱,和普通的马一起死在马厩里,不会获得千里马的称号。

  日行千里的马,一顿或许能吃下一石粮食。喂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日行千里的本领来喂养它。(所以)这样的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也就表现不出来,想要跟普通的马相等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鞭策它,不按正确的方法,喂养它,又不能使它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懂得它的意思,(只是)拿着鞭子站在它跟前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啊!

《马说》教案 篇7

  【设计思想】

  本文通篇设喻,托物寓意,篇幅短小,但文意曲折,阐明了不遇伯乐千里马会被埋没的道理,借此讽喻了不能识别和选拔人才,致使众多有识之士埋没于世的当时统治者,表达了作者对怀才不遇的忧愤。

  学习本文的`文言字词及顺畅理解课文是教学的重点,理解托物寓意的手法是教学的难点。

  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由学生汇报自学所得,教师适时点拨并利用多媒体检测自学效果,师生共同完成教学难点部分。

  【学习目标】

  1、掌握本文主要文言字词的用法。

  2、理解短文所阐明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导学生学活动目标媒体应用及分析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教师导入听、看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听,朗读课文

  听 感知课文、激发兴趣 课件(感知课文激发兴趣)学习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

  适时演示幻灯片 交流学习内容。

  看老师展示应学相关内容。 培养自学能力

  通过学习使不同学生得到不同程度得发展 课件(检查自学效果,熟知应学内容)逐段翻译课文

  教师适时点拨、讲解

  适时演示幻灯片讨论、交流 学生学会翻译本文 课件(助教、助学)深入理解课文 教师设问、适时点拨

  1、理解第一段,思考:文中千里马指的是什么:伯乐指的是什么?(千里马比喻人才。伯乐比喻识人才的人。)

  2、分别理解第二、三段 思考、回答 学生理解课文深层意思 课件(助教、助学)作业

  看

  思考 课外拓展 课件(助学)结论

  与反思 1、限于学校具体情况,课件只能做成演示形。

  2、在学生做好预习的基础上来上此课,根据学生的预习情况,教师可有选择地进行演示,有些也可以作为对学生预习情况的检查反馈。

  3、此课件也可以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依据,但略显单薄,还需配备其他资料。

《马说》教案 篇8

  一、自读作业 。

  1.给加黑词选择正确的'解释。

  (1)奴隶人

  A.做奴隶的人

  B.农奴、家奴

  C. 隶人(职位低微的吏役)

  D.仆役(既含B又含C)

  答(D)

  (2)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A.等候

  B.等同、一样

  C. 等于

  D.等级

  答(B)

  (3)策之不以其道

  A.道理

  B. 规律

  C. 方法

  D. 道德

  答(C)

  (4)执策而临之

  A.面对

  B.驾驭

  C.到达

  D.光临

  答(A)

  2.选出加黑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句(一组)。

  (1)一食或尽粟一石

  A.或得日或否

  B.而或长烟一空

  C.或异二者之为

  D.或曰,此东海也

  答(B)

  (2)①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

  ②祗辱于奴隶人之手

  ③骈死于槽枥之间

  ④策之不以其道

  ⑤山之僧智仙也

  ⑥越长城之限

  ⑦愿陛下亲之信之

  ⑧悍吏之来吾乡,叫嚣乎东西

  ⑨杜少府之任蜀州

  ⑩甚矣。汝

《马说》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了解“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反复朗读并背诵课文,积累重点文言词句。

  理解“千里马”“伯乐”“食马者”的比喻义,体会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重点】

  翻译并背诵课文

  体会本文托物寓意的写法。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表达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一)PPT上展示徐悲鸿《六骏图》

  师: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下这样一幅图,这是著名画家徐悲鸿先生所画的《六骏图》。画面上的几匹马意气风发、纵横驰骋,我们今天要了解到的这种马,它的遭遇确实截然不同。到底是什么马呢?学了韩愈的《马说》我们就明白了。那有哪位同学能简要的介绍下你所了解的韩愈呢?

  生:韩愈,字退之。

  师:这位同学答除了一部分,让我们看一下有关韩愈的有关介绍。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自己默看。(PPT展示韩愈生平)好,同学们请看一下标题《马说》,在我们以前的学习过程中有没有和这篇文章类似的标题?

  生:有。师:有哪些?

  生:《爱莲说》

  师:那这些标题中都有“说”,说是一种文体,有哪位同学能来说一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生:议论题材,作者发表自己的观点。

  师:好那我们来看一下“说”这种文体有什么特点?(PPT展示,大家来看一下。)接下来我们就进入课文的学习。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是要掌握字词翻译。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在朗读之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组长上来抽签。(在最开始的时候进行任务分配)

  二、朗读课文,实现读准、读对停顿

  (一)让学生拿出导学案一起读一读文言字词积累中的第一题。

  (二)请生读课文,并让同学点评。(让生指出需注意的字词及停顿,PPT展示重要字音)

  (三)音频范读。

  师:同学们都读的很正确,现在请同学们听一听音频。(有些同学听的很认真并未能做好注释这样的学习方法是十分值得学习的。)

  三、掌握字词及全文翻译

  (一)请生将导学案中的重点字词答案写在黑板上,并生进行点评。

  师:在这篇课文中还有哪些字词我们应该注意?

  (二)请学生翻译,并进行点评。

  之后挑出重点句,开火车形式下来进行翻译。

  四、分析文章内容

  (一)师:接下来我们进一步去学习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请大家看这几个小问题:(1)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答案: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千里马和伯乐是客观存在的,为什么作者要说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呢?答案:伯乐对千里马有重要作用。

  师:但是这篇文章中的`千里马并没能遇到伯乐而是遇到(生答:食马者和奴隶人)

  (3)食马者是怎样对待马的?(用课文原句回答)答案:策之不能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才,鸣之不能通其意。

  (4)食马者这样对待千里马造成了什么后果?(原文)

  答案:1.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2.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5)这样对待千里马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对待千里马?(原文)

  答案:1.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2.其真不知马也。

  师:课文中“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情感达到了高潮,这两句话大声斥责了那些食马者。课文围绕一个中心即千里马的才能被埋没被摧残进行分析。这是伯乐不常有造成的,是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造成的。那么文章写千里马真的只是在写千里马吗?请生回答导学案中主题探究。(千里马、食马者、伯乐的比喻义)

  这种写法叫做“托物寓意”,那么作者借此表达什么样的情感?

  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对统治者埋没人才的抨击

  五、拓展延伸

  在韩愈所处的社会存在这种现象,那么在我们的社会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如果你是“千里马”,如果没有遇到“伯乐”你会怎么对待?

  生:各抒己见。

  总结:1.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2.不断的完善自己。3.抓住机会去展示自己。

  六、作业布置

  1.背诵课文

  2.拓展延伸写一写

  3.相关练习朱静思

【《马说》教案】相关文章:

马说公开课教案11-30

《马说》教学设计07-14

《马说》教案范文汇总5篇10-22

评《马说》议论文02-16

马说教案05-18

说木叶教案07-23

马说读后感09-27

《马说》读后感02-02

《送东阳马生序》公开课教案11-10

马说教学设计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