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时间:2024-01-08 15:02:24 教案 我要投稿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学传统文化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1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亚里士多德的成长历程,“柏拉图学院的头脑”,亚里士多德的思想。“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哲学、生物、物理、逻辑、伦理学等方面的成就。(三段论和中庸之道)。亚历山大的家庭教师。吕克昂学院。对亚里士多德的评价。理解唯物论和唯心论,东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及世界文化的同一性,中庸思想。学习亚里士多德的求知精神和科学态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比较西方古希腊文化与东方中国文化,掌握文化的多样性。运用亚里士多德的中庸之道与看待现实生活中的诸多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分析文字材料法,问题探究法、比较归纳法、讨论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从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形成,认识古代思想文化“继承与发展”的关系。树立科学的态度及全新的人才观。亚里士多德在古希腊文化中的地位。

  [教学重点]

  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及学术成就。

  [教学难点]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思想的继承和突破的问题。如何看待中庸之道。比较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

  [教学过程]

  [课标要求]: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柏拉图的思想,那么在柏拉图之后希腊有出现一位重要的哲学家,并且是和柏拉图有着师徒关系的,并且一些名人评价说:

  “古代最伟大的百科全书,古希腊人的科学的杰出代表和改革者,古典时代最博学的人”——马克思和恩格斯

  黑格尔:“人类的导师”

  罗素:“第一个像教授一样地著书立说的人”这位人物是谁呢?

  这节课,我们主要看看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思想,以及他的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一、亚里士多德的生平经历:

  归纳亚里士多德的人生经历。

  出生御医家庭——求学雅典,师从柏拉图——离开雅典,从事科学研究——成为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重返雅典,创立学园——再次离开雅典——逝世

  这样,亚里士多德完成了从北方小驹——学院灵魂——博学家的转变

  1、家庭出身前384年出生于希腊小城斯塔吉拉的马其顿御医家庭。

  他的父亲是一位颇受人敬重的御医,这使他经常有机会出入马其顿王宫,接触到了广泛的文化知识,特别是这时的希腊哲学、文艺以及一般文化都已发展到可以作总结的时代,这种背景对于亚里士多德的成长产生了深刻的影响。17岁,为了寻求智慧,他来到雅典的阿卡德米园学习。

  2、前367年,求学雅典,师从柏拉图探索真知的精神

  柏拉图61岁的时候,亚里士多德来到了学园。在柏拉图学园进修的二十年中,亚里士多德表现出惊人的求知欲和超凡的才华,他的许多观点代表着他那个时代有教养、有阅历的人的流行见解。他并不盲从,正如柏拉图所说:“亚里士多德士学园的头脑”。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讲授亚里士多德哲学时,用这样的话来评价亚氏的一生:“亚里士多德出生,思考,而后死去。”这句话就是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就是他的一生。亚里士多德的一生就是思考的`一生,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来没有停止过。

  亚氏之后近两千年,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了这样一句话:“我思,故我在。”笛卡尔用这样一句简短的话给思想家作了一个注脚:思考,是一个思想家的名片、通行证和墓志铭,也是思想家存在的唯一方式。

  他有一句我们大家都非常熟悉的名言:“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这句话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尊师而不盲从

  这句话给我们今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供了怎样的启示?

  这种关于师生关系的观念对于我们今天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仍具有借鉴意义。作为学生来说,既要把老师当作良师益友,又要敢于独立思考,突破老师观念的局限,勇于创新。这一点尤其值得同学们学习。

  回归课文:学生举例子

  亚里士多德对柏拉图的继承与突破

  ①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的境界,不放弃现实幸福

  ②指出柏拉图理念论的最大弱点

  ③肯定客观世界的真实存在,而且是人类认识的来源,认识产生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

  举例“母鸡”柏拉图认为先有理念“母鸡”,而后才有母鸡。亚里士多德不同意这个观点。

  这种批评在柏拉图还活着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以至于柏拉图经常善意地称他为“小驹”,这个称呼的来源是因为小驹吃足了奶就会乱踢它的母亲。正是这种不迷信、不盲从、敢创新、善开拓的精神,使亚里士多德在学术研究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

  3、前347年,离开雅典,从事科学研究(博学家)

  为什么亚里士多德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他对当时所能涉及的学科都做过研究,他在逻辑学、政治学、伦理学、教育学、心理学、生物学、生理学、医学等众多学科中,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厚的遗产。

  ①、哲学:A继承又突破了柏拉图的思想。肯定客观世界是真实的存在,是人类认识的来源,产生于对外界事物的感觉。这一观点使他“接近了唯物主义”,但不彻底,常动摇于唯物和唯心主义之间。

  B确立了哲学研究的对象,在《形而上学》中,提出哲学所必须研究和解决的十三个问题,其中一些问题,一直是后来西方哲学争论的中心,②、生物学:对五百多种不同的动物进行分类,至少对五十多种动物进行了解剖研究。

  ③、物理学:在《物理学》中,指出具体事物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④、逻辑学:提出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至今仍被学术界尊为权威。

  ⑤、教育:创办“吕克昂”学园,著书讲学。

  ⑥、伦理学:提出“中庸之道”。

  所谓“中道”,意即中庸,他认为宇宙间万物过了不好,不及也不好,在太过与不及之间就是最好。比如他说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勇敢并不是什么都不怕,有些该怕的东西就应该怕,不怕就是鲁莽,太怕就是怯懦,都不好,它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应该以“理性”为行为准则,这一点和儒家思想中的中庸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我们今天处理人际关系和建设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4、前343年,成为亚历山大王子的老师

  前343年,亚里士多德收到了马其顿国王腓力二世的一封信,信中写道:“我有一个儿子,但与其我感谢神灵赐予我此子,还不如感谢他们让他生于你的时代。我希望你的关怀和智慧将使他配得上我,并不负于他未来的王国。”这样,亚里士多德荣幸地当上了马其顿王子亚历山大的老师。这位王子就是后来继承马其顿王位并建立一个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为师期间,他一方面耐心教育亚历山大王子,终于造就了这位雄才伟略的旷世君主;另一方面,他利用优越的条件,继续研究哲学和各类科学,使他在学术与思想上进一步发展。

  5、前335年,重返雅典,创立学园

  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希腊。而此时这位国王的老师并没有留在国王身边享受荣华富贵,而是回到雅典创办了吕克昂学园,并在那里讲学。吕克昂学园虽然不像现在的学校那样正规,没有考试,不制定教学大纲,但在这里,亚里士多德把自己的思想和知识倾囊相授,并与学生进行交流。他口才很好,讲课时条理清楚,富有说服力,机智锋利、妙趣横生。他的教学方法别具一格,在吕克昂学园里,老师和学生经常漫步于花园亭台,一边散步,一边交流,师生相得,其乐融融,令人羡慕。喜欢一边讲学一边散步,非常随便,有一种潇洒飘逸、逍遥自在之感,因此被人称为“逍遥学派”。

  6、前323年,再次离开雅典

  公元前323年,远征国外的马其顿王亚历山大暴死。消息传到雅典,雅典反马其顿情绪立刻高涨。作为马其顿人和亚历山大老师双重身份的亚里士多德,自然而然地被推到民族冲突的风口浪尖。雅典人以不敬神的罪名指控亚里士多德,亚氏的处境,比七十六年前的苏格拉底更加危险。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问题!无所畏惧,从容赴死是潇洒的;有所珍惜,吝爱生命,有时弥足珍贵。

  亚里士多德没有像苏格拉底那样选择死亡,他挥泪离开了雅典,离开了他精心经营的吕克昂学园。像亚里士多德这样的思想巨子,只要有逃生的机会,绝对不会甘心死于一帮异族的蠢货之手。

  但这次政治事件,毕竟给了亚里士多德以致命的打击,从此陷入孤寂落寞之中。第二年,亚氏病逝,终年62岁。有人说他死于胃病,也有人说他饮鸩自杀。

  7、前322年,逝世

  二、亚氏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我们学习了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可以看出他的思想确实是博大精深,那么我们应该如何评价他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呢?

  (1)建立了多个学科的学科体系。

  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伦理学中的“中道”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政治学中的“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三、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四、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

  (1)哲学思想:

  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

  (2)政治主张:

  柏拉图: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国,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五、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③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

  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了亚里士多德这一课,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虽然亚里士多德的一生非常坎坷,但他一生都在不停地学习,思考。他对真理的追求从来都没有停止过,他尊师而不盲从,他为了真理而用于争辩,他在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众多领域都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思想,他对整个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令人惊叹,有人称他为“学者中的大师”,有人称他为“所有真正思想家中的永恒巨人”,他的深邃的思想,他的探索真理的精神,都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课后反思]

  对比、比较是历史学习很重要的一种方法,通过布置课后作业孔子与亚里斯多德,让学生比较,从中可以看出伟人的成长之路有些地方是相通的,使得学生能有所借鉴。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2

  教学内容:

  (一)成语探源(二)成语诗画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成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才学情分析:

  成语及成语故事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有利于学生吸取传统文化。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学懂成语的来源。

  教具: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艺海拾贝”部分,师生共同学习“指鹿为马”及其意思,领略对联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赵高、阿、阴中、诸、法、杞人忧天、高山流水”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对联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祖国文化的'情感。

  (2)搜集有关成语及故事取处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总结评价阶段

  (1)生自我总结,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成语探源四面楚歌洛阳纸贵夜郎自大

  杞人忧天闻鸡起舞凿壁偷光杯弓蛇影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3

  [复习目标]

  ①人口素质的概念和影响人口素质的因素

  ②原生环境与次生环境对人口身体素质的影响

  ③人口科学文化素质对环境的影响

  [知识要点]

  人口素质:指人口群体适应地理环境的`条件和能力。包括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

  身体素质:指人口群体平均的身体健康状况。

  科学文化素质:指人口群体的平均受教育水平,以及人口对科学技术知识的掌握和运用程度。

  思想道德素质:指人口群体平均的思想意识形态及其社会行为。

  一、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环境因素

  1、影响人口身体素质的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4

  一、活动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让学生了解祖国的灿烂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活动中相互分工,相互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通过展示有关传统文化资料,旨在引起学习传统文化的浓烈兴趣,领略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感和保护祖国传统文化的意识,从而激发对伟大祖国的挚爱之情。

  二、活动准备:

  1、了解有关民族传统文化,了解传统文化中丰富的内容。

  2、图片,实物(中国结等),文字资料。

  3、黑板中间写“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标题。

  三、活动人员:

  XX班全体师生。

  四、活动过程:

  (一)活动的步骤:

  1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内涵。

  2展示中华传统文化多彩的内容。

  3培养爱国情感。

  (二)活动的具体过程

  1、宣布主题:

  老师:“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现在开始!。

  2、活动开始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了一件礼物,你知道这是什么吗?(出示中国结)

  全班答:中国结。

  那你能说说你所了解的关于中国结的资料吗?

  学生A:……学生B……学生C……

  主持人甲:谢谢大家。

  主持人乙:看完老师的展示,我知道大家也准备了很多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资料。请看李然等同学的展示。

  李然:我们几个给大家带来的是几首古代的诗词。

  (诗词背诵)

  是啊。同学们,看了这么多,你最喜欢谁的展示呢?

  学生A:……学生B:……学生C:……

  请大家谈谈自己的打算吧。(学生交流、汇报)

  主持人甲:请班主任老师给大家做总结。

  班主任总结:

  今天的主题班会开得很成功,我在同学们的展示中呀,看到了祖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同学们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了解,老师为你们感到骄傲,感到自豪。

  作为新世纪的主人,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优秀的文化传统。

  3、主持人宣布活动结束: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主题班会到此结束。

  老师讲过传统节日的习俗

  一、过年、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

  2、户户大清扫

  3、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4、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春联是对联,门对的一种常见形式。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古时候,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对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无法正确理解。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就总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于是,在腊月里多数人家用两块桃木削成一两寸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于门侧。这实际上就是将门神与春联合在一块了。

  5、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湖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此诗借咏年画,描绘了春节将到之时,民间普遍挂年画的新气象。

  6、吃团年饭:

  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白酒、啤酒、饮料款款齐备。全家围席而座,大吃大喝,谓之“吃团年饭”。

  7、守岁、关财门:

  大年之日,团年饭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时间拉得很长。有的人家吃上2~3小时不散席。因此,平常有人责怪别人吃饭慢吞吞时,就比喻说他是“吃年饭”--慢条斯里的,一点也不性急的。吃过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七仙湖区农家流行俗语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8、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

  9、耍龙舞狮打花鼓:

  10、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称“上元”(古称“上元节”),又叫“灯节”。

  三、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作为民间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①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五、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六、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在农历八月十五日。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魏晋时期已开始中秋赏月。唐代有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之风俗。北宋太宗年间(988-1003),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此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也很盛行。

  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因此,“花好月圆”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该节日的节庆活动以及民俗心理是极为有情致、颇具诗情画意的。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自习俗有异,但有许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①拜月赏月:每当明月升起,清辉晒满大地之时,人们便在露天或桂花树下摆设桌椅,把圆形的果子(苹果、葡萄、枣子等)和圆形的食品(月饼、糖果等)端上桌子。全家老小围在桌边,默默地仰视着明月,肃然站立片刻,以示祭月拜月。之后,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美味的食品和明月的清辉。文人墨客或雅士大家此时此刻往往会诗兴大发,搜索枯肠,吟诗唱对。因故不能回家团聚的夫妻、情侣,身处异乡,仰望圆润的明月,勾起对故乡亲人无限思念之情。宋朝大诗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无疑是给天下所有不能如期团聚的有情人的最美好的祝福。“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人们把中秋明月当作团圆的象征,因此“独在异乡为异客”者,总是在中秋佳节之夜,每当看到“床前明月光”时,便会“疑是地上霜”,然后情不自禁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起来。无疑,唐朝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自古以来独处异乡之人对自己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情结,深刻揭示了人们对美满生活的深情向往。

  ②品尝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相传,元朝末年,各地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官府。为了秘密联络起义平民,泰州张士诚把写有八月十五日杀敌起义的秘密传单夹制在月饼里面,送给平民。起义平民吃到月饼后,就知道了起义的时间、地点,从而一呼百应,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并取得了胜利。后来,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流行互赠月饼,吃月饼的习俗,以示对前人的纪念和对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

  ③送礼拜节:中秋节这天,民间盛行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特别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节日拜会岳父母大人。礼物不拘轻重,但月饼是不能少的。另外还有糖果、酒类、水果、糕点等。最好是成双成对,表示吉利。如当代月饼有“七星伴月”,“八仙团圆”,“九龙戏珠”等等。均是双数,又是名牌,价格也不菲哟。

  ④中秋集会:每年中秋佳节,现代人们会聚集在城市的广场,或公共绿地,举行大型的集会。内容有文艺表演、武术竞赛、篝火晚会、情侣化妆舞会、集体婚庆大会等。还有的地方在山地湖边宿营,海滨举行自助式烧烤集会,露天夜食集市和服饰贸易集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人目不暇接。场面盛大而热闹非凡。有的地方节日集会自娱自乐,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5

  一、教学目标:

  1、学生感悟民族语言的魅力,聆听到古代圣贤关于做人、处世的语重心长的教诲。

  2、学生通过诵读、记背,读熟品味出道理,变成自己的`东西。

  3、学生深刻了解中国文化长廊,为自己身为一名中国人而骄傲。

  二、教学重难点:

  背诵这首描写松树的诗是重点,难点是能够理解诗的意思,并翻译出译文。

  突破措施:通过配乐的经典回放,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教学过程:

  1、启发导入音乐播放:小松(唐王建)

  小松初数尺,未有直生枝。闲即傍边立,看多长却迟。让学生反复听几遍后,开始朗读,可以分角色朗读。

  2、出示译文

  小松树刚刚几尺高,还没有长出挺直的树枝。空闲时站在树旁边,天天看着它,只觉得它长得很慢。让学生理解后开始背诵。

  3、作者简介

  《小松》的作者是唐朝人王建,他以简练的语言写出了观察松树生长时的情景。

  四、教学反馈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6

  一、班会主题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二、活动背景

  大众传媒对中学生的影响不可小视。电视、电脑和网络游戏中的那些虚幻的感情,暴力和血腥的场面,崇尚武力、崇尚金钱的价值取向,以及很多粗制滥造的影视作品,对中学生的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在中学里,学生学的科目多达十几种,对传统文化的涉及少而又少。偶尔涉及,也是以古文的形式出现。我们有的中学生、甚至于大学生,必须经过翻译才能明白其中的含义。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我的传统文化,再怎样发展,也只能成为别人的文化附庸;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我的民族精神,再怎样粉饰,也只能是一盘散沙。

  三、活动目的

  1、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孕育学生的文化底蕴。

  2、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和提高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忱。

  3、全面发展中国传统文化与学校文化。

  四、活动形式

  主题班会、情境对话、才艺表演、通读传统经典。

  五、活动资料

  1、观看《百家讲坛》中于丹教师讲《论语》的.片段

  2、传统文化知识竞答

  3、诵读传统文化经典

  六、活动过程

  (一)、情境短片:三个学生正在为艺术节开幕式紧张排练:练习拳法,剑术,一会儿,走过来一个学生乙,比比画画,来回捣蛋,拽着别人教他武功,别人不理他,他继续窜来跳去,无奈之下,决定教他几招,可是有个条件,要问问他为什么练武术学生乙不屑地说,这样就能够在别人欺负我时对付他了,还能混个大哥大当当,看谁敢跟我打。这时三个学生很生气,决定让他转变错误思想,重新认识武术精神。其中一学生讲:武术是一种传统文化,武术以“尚武崇德”为基本原则,崇尚道德修养,与人为善,宽厚处事,豁达胸怀,经过武术训练,磨练出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树立尊师爱友,诚实守诺,团结互助的团体主义观念,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自强不息的精神,到达修身养性的作用,你没看见“武”字拆开是“止戈”,就是停止干戈……学生

  乙蹲马步,只叫苦,嘴里不停地说,什么文化,还传统,都什么年代了,哪还有那么多的传统传统文化,OUT了,三个学生一气之下,决定带他见识一下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走进班会现场。

  (二)、你好,传统文化

  1、了解传统文化的内涵:中华传统文化应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等;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2、我是传统文化的代言:出示图片,过新年,奥运会会徽、中国结、剪纸等,请形象代言人展示。

  3、小品:《如此节日》认识传统文化受到冲击,受到冷落的现状,引发思考,经过小组讨论,寻找传承、拯救传统文化的途径。

  (三)你好,魅力华夏。

  1、学生传统文化才艺展示:在古典音乐《春江花月夜》的背景衬托下,几名学生吟诵诗词经典,同时有学生在剪纸;有学生在书法,有学生自创中秋诗,有学生背诵弟子规,还有的学生在编中国结。曲终,学生展示作品,并做简洁说明。

  2、观看班会的那几名场外同学对话交流,刚才学生乙大吃一惊,表达感悟,重新练习武术,那三名学生,让他看看,星光中学课间操练习武术操的阵容和气势,让他真正懂得了练武的意义。

  3、配乐武术表演

  (四)、你好!心灵盛宴拍手齐诵:弟子规曹红莹:我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千七百余年的历史传承过程中,我的形式日益多样,春联,婚联、寿联、挽联都是我的兄弟姐妹,今日我还带来了一幅对联作为礼物送给大家。上联是春节清明端午中秋显民族特色下联是:笔墨纸砚诗词曲赋谱华夏春秋。

  黄硕:“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吟诵一首经典,品尝一杯香茗,这是何等的惬意呀。各位同学,我是中华五千年悠久历史孕育的诗词经典,我的家族可谓庞大,唐诗、宋词、元曲、歌赋,源远流长。

  乔吉昊:我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中,各民族都有自我的文化习俗,一年365天,喜庆不断,有正月初一过春节,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初九重阳节,腊月初八腊八节,怎样样,丰富多彩吧。

  主题班会流程

  一、情境短片《我来学武术》

  二、开场白《您好,传统文化》

  三、说说我眼中的传统文化。(曹红莹、黄硕、乔吉昊)

  过渡词:感激三位同学的精彩介绍,原先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生活中,

  可是传统文化的内涵实在是太丰富了,戏剧、曲艺、书法、灯谜等等不胜枚举。我听说我们班同学中还有异常热爱传统艺术的,他们想为传统文化作代言人,就让大家做评委,看看谁是最佳形象代言人。有请:翟悦:奥运会徽代言人张琪:中国结代言人徐静宜:世博会中国馆代言人

  过渡词:不愧是形象代言人,各出奇着,我相信有了你们的大力宣传,

  将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到你们的团队中,可是,在如今的生活中,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传统节日正一点一点在人们的心中淡化,应对洋节日的犀利进攻,传统节日不得不向洋节退让,不信,你看,这个小品《如此过节》必须会给你些警示。演小品:《如此过节》

  过渡词:讨论应对传统节日受到冲击,受到冷落的现状,你有哪些好的

  提议。(学生讨论的时间2分钟后各抒己见)

  四、您好,魅力文化

  过渡词:每一个炎黄子孙都有传承民族文化,发扬民族文化的使命和职责,我们不仅仅要宣传,更要拿起传统文化的接力棒,用实际行动肩负起复兴传统文化的重任,请同学们行动起来,用我们的智慧展现华夏文化的魅力。我明白咱班的剪纸小组,书法小组,诗歌创作组,诵读小组都进行了精心的准备,正等着大显身手呢。咱们快去看看。(播放轻音乐,各小组进行准备3——5分钟,展示)剪纸作品中、书法作品、诗歌作品,诵读《春江花月夜》

  五、场外对话:学生乙:今日我可是大开眼界了,文化,文化的确有

  味道,另一个学生说:你今日可是品尝了一顿精神大餐,此刻练武为了什么学生乙:看来练武除了强身健体外,更是传承祖先的留下的文化,培养自强不息的精神。另一个学生说,你总算是开窍了,此刻中小学校都在开展传统文化系列活动,咱们校的课间操不正练习武术操吗,那阵容那气势,咱们看看去。(播一段学生表演)学生乙说:你们不也在为艺术节紧张排练吗,今日就演给我们大家看看。欣赏:配乐武术表演《中国龙》

  过渡词:正像歌中唱得那样:上山是虎,下海是龙,在人间我是堂堂的大英雄。习武是武德呀,立德才能行走天下,寡德之人必定寸步难行。同学们让我们在古训的金玉良言中,做讲诚信,崇尚道德的真君子。拍手齐诵:弟子规。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7

  教学内容:

  蓝贞之的古诗《八水河玉龙瀑》

  教学目标:

  流利地朗读背诵古诗,了解龙潭瀑的景观。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搜集、处理资料的能力。

  教材学情分析:

  该诗对学生有一定的吸引力,该瀑布也很美诱引学生一睹为快,利于学生细细学习。

  教学难点重点:

  使学生体会到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

  教学方法:欣赏学习法、读书指导法

  教具:光盘、资料卡、投影仪

  教学过程:

  1、教学“诗画览胜”部分,师生共同学习《八水河玉龙瀑》古诗的诗意,领略古诗语言的魅力。重点讲解“已、练、违、通银河”等词语。

  2、学生自学“温馨点击”部分,。

  (1)学生自读,借助工具书学习。

  (2)教师帮助学生对景色特点产生一些理性的认识。

  3、学习“活动广角”部分

  (1)教流学生对景点的认识,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2)搜集有关龙潭瀑的资料,比一比,谁搜集的最多最丰富。

  4、阶段

  (1)生自我,谈自己的真实感受。

  (2)师表扬积极发言的优秀学生。

  板书设计:

  八水河玉龙瀑

  百尺峭崖高无已,左右青山近相比。

  一练高挂悬崖巅,玉龙侧喷西江水。

  余波流沫随风飘,如抛珍珠坠还起。

  只应泉源直上通银河,不然何以仰视去天不违咫。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8

  一、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了解作者李商隐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相见时难别亦难”中两个“难”的含义以及“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和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的感情。

  2、过程和方法:

  在朗读、自由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看课文,初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含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理解古代女子在悲伤与痛苦的爱情之中仍然富有灼热的渴望和坚忍的执着精神以及感受到作者李商隐的诗歌常以清词丽句构造优美的形象,寄情深微,意蕴幽隐具有朦胧婉曲之美。

  二、教学过程:

  1、导入:

  2、作家、作品简介:

  3、具体讲解:

  学生自由朗读。读完课文后,独立思考理解。试用诗歌鉴赏方法。

  4、检查初步感知和独立思考效果

  准备课堂练习本,思考问题:

  (1)“无题”有几种情况,你以为何种在鉴赏中更重要?

  (2)从“丝”的注释看,该句用了什么修辞?

  (3)三、四句一起表达了什么情感?

  (4)解释“晓”的意义,注意“鬓”的音、义。

  (5)“蓬山”是目的`地,还是出发点?(注意句式倒装)

  (6)“殷勤”意义(古今异义)

  5、学生讨论、核对,检查自读习惯,反思学习方法。

  6、选生讲,教师补充。

  (双关: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无题:《诗经》、乐府诗很多;说无题,真正的“题”是什么?文章写的角度,前四句是……,5、6句是……,用了什么手法?与杜甫的什么句子最相似?)

  7、请大家分组讨论:

  (1)诗中“相见时难别亦难”这句诗中的两个“难”的含义。

  (2)如何“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的本意?今天人们常用它来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3)学过这首诗后,你对诗中的爱情是怎样看的?也可以谈谈你心目中的爱情是什么样子的。请每组的学生代表到讲台前发言。

  8、赏析参考资料:

  9、欣赏歌曲《相见时难别亦难》,感受意境。背诵全诗并要求会默写。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9

  [考点要求]

  了解文化景观所反映的文化现象

  理解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和指示意义

  [复习目标]

  ①文化景观基本特性的含义、形成原因和实践意义

  ②文化景观的指示意义

  ③文化景观与环境的关系

  [知识整理]

  一、文化景观的基本特性:

  1.功能性:

  (1)含义:文化景观是人们为了某种需要,利用自然物质加以创造的产物,具有一定用途。

  (2)特性:人类创造和使用每种文化景观都有一定目的.,因而文化景观(不管是残破的还是完好的)对人类社会具有功能意义。

  例如:城市雕塑具有美学欣赏功能;烽火台可以传递信息;寺庙是宗教活动的场所。

  许多文化景观具有多种功能,如城市既是人们居住的聚落,也是人们从事各种经济活动的场所。

  2.空间性:

  (1)含义:文化景观需要占据或大或小的空间,具有稳定性或固定性。

  (2)表现:任何文化景观都占据一定的空间。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10

  授课时间: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岑参及其《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的原文及译文。背诵这首诗。

  教学过程:

  一、经典回放。

  1、读原文,学生初步感知。

  2、学生了解边塞诗人岑参。

  二、出示译文。

  学生与原文对照,进行自学。

  三、温馨点击。

  读读,增长知识并从中受到教育。

  四、活动广角。

  1、背诵古诗。

  2、找另外描写边塞军事生活的诗歌来读一读。

  王昌龄《从军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李颀《古从军行》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王之涣《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五、成长阶梯。

  认真填写。

  宋词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11

  一、教学目标:

  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体会剪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掌握剪纸的剪刻方法,会灵活选择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二、重点难点:

  了解我国优秀的民间剪纸艺术,体会剪纸的类型和特点以及表现的内容,掌握剪纸的剪刻方法,会灵活选择方法创作剪纸作品。

  三、课前准备:课件、剪纸,剪刀,纸

  四、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师生互动过程:

  一、聆听美的枕声

  1、检查学具,稳定学生情绪。

  2、播放歌曲《新年好》。加强美术与音乐的联系,创设一种过年的气氛。

  导入新课

  二、回想美的画面

  1、牵引:优美的歌声,强烈的节奏,我们眼前又浮现了过春节的情形。

  2、显示:课件显示过春节的一组镜头。(镜头特写:礼花、灯笼、剪纸、对联、舞狮……)

  3、设问:劳动人民在过春节的时候都有些什么习俗?

  4、评论:过春节时为什么要贴剪纸?

  5、:贴剪纸能把节日装扮得更加喜庆,它是劳动人民对生活的讴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板书课题:剪纸通过播放录像,渗透民间美术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情感。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通过回想熟悉的画面,强化学生艺术体验,让学生感悟到美术的语言魅力和特点。

  教学新课

  三、感受美的艺术

  1、简介剪纸。

  课件边显示剪纸作品,边解说,并配以古乐曲《流水》,使学生感受到古代艺术之美。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西晋时就己形成。剪纸艺术是真正的劳动群众的艺术,创作者大都是农民和农村妇女,题材与农村生活密切相关,如丰硕的果实、田园生活、花鸟虫鱼等。它是对自然的赞美、对生活的赞美、对人们的祝福、对未来的向往。劳动人民凭着简单的一把剪刀或一把刻刀一张纸,就能创造出许许多多生动活泼极富有艺术情趣的艺术形象。正如郭沫若所说:"一剪之巧夺神功,美在民间永不朽",这确是对民间剪纸艺术最恰当的。

  2、体会剪纸类型和特点

  1)定向:课件显示导学题。(播放古乐《荫中鸟、姑苏行》。)

  ①剪纸艺术有几种类型?

  ②剪纸艺术有什么特点?

  ③谈谈看完后你的感爱?

  2)自学:学生带着上述问题,在音乐背景下,自学课

  本。

  3)交流:小组自由交换看法。

  4):在教师参与下,共同得出结论。

  ①类型;从色彩上分有单色,如第22页的5幅作品,套色,如第23页的左下角的作品。

  板书:色彩一一单色、套色

  从技法上分有阴刻,例如作品《虎》、有阳刻,例如作品《蝶恋花》《喜鹊登梅》等。

  板书:技法一一阴刻、阳刻

  ②艺术特点:单纯、质朴、简练、装饰性强。

  板书:特点一一单纯、质朴、简练、装饰性强

  5)演讲:指定几名同学上台畅谈观后感,教师适时

  点拨。

  3、学习剪纸造型的方法。

  1)创设学习情境。

  ①谈话:欣赏完了剪纸作品,同学们感慨万分,这

  些剪纸作品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呢?请观赏《金鱼》的创作过程。

  ②演示:课件显示金鱼的照片,然后抽象,概括出金鱼的`大体外形,通过夸张,提炼的手法画出金鱼的主要构造,最后剪刻成剪纸作品《金鱼》的艺术形式(见图1-图3).

  2)诱导学习动机

  ①谈话:大家了解了剪纸造型手法,怎么制作呢?

  你们想不想知道?老师今天剪一幅蜻蜓作品。

  ②激趣:教师用极快的速度剪出一幅蜻蜓图。(见图

  ③设问:老师剪得好不好?快不快?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试一试?

  好!老师和你们一起研究剪剪纸的方法。

  4、研究剪纸的技法。

  1)介绍用具:剪刀、刻刀、胶水、红纸等。

  2)教师示范(见图4-图7)

  ①思考要表现什么内容。

  ②把要剪刻的内容画在白纸上,对称图形要将纸对

  折,注意图形之间的连结;非对称图形注意图案间的连结。

  ③把画稿放在大红纸上,用大头针固定,先用刻刀刻最细小的部分,然后从中间向四边刻,最后用剪刀剪外边。(说明:方法可创造)

  ④剪成后,在背面涂好胶水,轻轻将剪纸压在白纸上,再用一张白纸盖在上面,用手压严即可。

  3)步骤:

  学生根据教师示范制作步骤,教师随学生回答板书:

  步骤一一构思、起稿、剪刻、装裱。通过品古乐,欣赏剪纸艺术,听介绍,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培养他们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感知能力。

  培养学生自学

  能力,为学生终身学

  习打基础。

  培养团结协作,集思广益,共同进步,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

  概括时,答案力求个性化;演说时,鼓励发表独特见解,这有利于培养学生主见和个性化人格。

  通过演示《金鱼》的创作过程,使学生感受到美源自生活,又高于生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表演绝活引发学习兴趣。

  在学生强烈需求下,与他们探讨剪刻方法,能使他们记忆深刻。教学中,鼓励学生尝试用其它工具,用其它方法制作剪纸,力求在继承传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艺术创作

  四、实现美的创造

  1、作业要求:自主构思,题材不限,方法不限。

  2、出示范画:出示几幅剪纸作品(图略)供学生。

  3、自由讨论:打算剪什么,同桌相互讨论。

  4、学生实践:学生作业,教师辅导使自己的生活经验和艺术经验相互联系,尝试用艺术的方式表现生活。

  全课五、品评美的创想

  1、优秀作品展评

  挑选几副好作品展览,师生一起作品。

  2、学习情况。

  这节课我们了解了剪纸艺术的历史,特点、掌握了剪纸的方法,希创造出更好的作品来弘扬民间艺术,装扮我们的生活。注重个性化,提高审美情趣

  社会实践六、进行美的探索

  教师就社会实践活动提要求:

  1、实践内容:调查本村有多少人会剪剪纸,会剪什么样的剪纸?查资料了解我国各地剪纸各有什么特点?收集一些好的剪纸作品。

  2、拟订:学生课余自由纽合成一些小组,确定采访和查阅资料的时间、对象、方法、活动步骤等,填在《关于剪纸的社会实践活动表》上(见附表)。

  3、实施活动,在小组长带领下,按实施,遇到难题要协商解决。

  4、交流:一星期后,各小组完成调查,并写好调查报告,在学习民间艺人剪纸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几幅作品与同学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能力和社会实践能力,引导参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培养他们热爱民间艺术的情感。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12

  教学目的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认识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

  3、进一步了解唐代诗歌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领悟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

  2、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

  一、导入新课

  《问刘十九》(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寒冷的冬夜要下雪了,我备了酒,生起了火炉,你能来喝一杯吗?

  “绿蚁”是酒上泛起的泡沫,酒是自家新酿的,还没有经过清滤,“红泥小火炉”是用来温酒。没有金樽清酒,也无玉盘珍馐,“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不是宴大宾的陈设,但却最适合二三知己围炉夜饮,酒不酣而情浓,不醉于酒却醉于情。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这是对朋友的邀请,也是对温暖与友谊的需求,能来喝一杯吗?雪夜围炉,清谈小饮,非知音者,何能为?质朴简单的言语,如新酿和红泥火炉一般没有半点矫饰雕琢。

  今天看来,用这样美妙绝伦的诗歌写封邀请函实在太奢侈了,而在古人却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接受这张便条的人或许眼睛一亮,却也并不惊骇万状。于是,一种包括书写者、接受者和周围无数相类似的文人们在内的整体文化人格气韵,就在这短短的书信中泄露无遗。”在这里,艺术的生活化和生活的艺术化相溶相依,诗歌不在是高高在上的阳春白雪,不是为赋新词强说的.愁,而是坦坦然然地点化了整体生活的美的精灵。

  不仅诗歌如此,同样拥有这般自然而诚恳的美丽的还有散文──《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二、整体感知

  王维官至右丞,天宝三载,朝政由奸丞李林把持,有才能的人和敢谏诤的人,纷纷受到压制、打击。在这种情况下,王维早年经国济民的心志开始冷淡下来,于是他便在蓝田购买了辋川别业,每到休假之时,就来到这里,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裴迪曾是王维辋川别业的常客,也是他寄情山水的同道。他们经常一起“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品尝山林隐逸生活的乐趣。天宝三年的腊月末,裴迪在家中温习经书,准备去应科举考试。王维居住在辋川别业颇有孤独之感,便写了一封信给裴迪,约请他明年春天来这里与他同游。这封信就是《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注释及印发的参考资料,阅读全文。

  2、学生朗读,教师正音并纠正错误的断句与节奏。

  三、品读课文,理解“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

  1、请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这一问题──小组探究──全班交流(教师结合学生的阐述,可结合绘画的构图色彩等结合文章做适当引导点评

  2、学生自行朗读,在朗读中请学生品味“文中有诗,诗中有画”的风格与韵味。

  四、深入阅读,感悟以“深趣”融贮禅趣

  1、学生较难理解,以老师讲授为主,作此拓展意在让学生更为深入地理解王维作为“诗佛”的独特风格:

  ⑴由于受到母亲的影响,王维从小与佛教、尤其是与禅宗的深厚缘分,心灵浸染了佛教清静无为的色彩,其诗作或直接阐释禅理,或渗透禅趣。

  ⑵《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的禅趣主要表现为王维所极力营造的一种得意忘言的“深趣”,意象空灵,境界清幽,呈现出一种闲澹冷寂的氛围:

  2、请学生欣赏朗读视频,感悟文章以“深趣”融贮的禅趣。

  3、学生朗读,教师小结:

  五、布置作业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13

  [复习目标]

  ①人口自然增长,机械增长以及生育率的含义

  ②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

  ③环境因素对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影响表现

  ④人口数量变化对环境的影响表现

  ⑤人口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

  [知识要点]

  一、人口数量的变化:

  1、人口增长方式:

  (1)人口的自然增长——指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之间的变动。

  (2)人口的机械增长——指人口的迁移引起的.变动。

  2、数量变化原因: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主要的原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以及机械增长。从全球范围来看,人口数量变动的主要因素是人口的自然增长。实际上,人口迁移仅影响局部地区的人口数量变动。

  二、环境对人口数量变化的影响:

  1、环境的含义: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气候、水文、地貌、土壤、生物等属于自然环境;政策、经济、交通、科技、教育等属于社会环境。

  2、影响途径:环境主要是通过影响人的生育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生育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出生人数与育龄妇女(指15岁到49岁妇女)数之比,它决定出生率的大小;出生率是指出生人数与全体人口之间的比率。)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14

  一、活动设想:

  学校周计划中要求以诗歌朗诵为主题,但不拘泥于此,形式多样可自行组织。所以,此次活动加入了一些有关中秋节的知识竞赛、音乐欣赏、图片欣赏、视频等,资料较丰富,能够拓展学生视野。

  二、活动目标:

  1、中秋即将来临,让学生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感受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2、经过朗诵,是同学们能自主参与到活动中,增强自信心,提高朗诵本事。

  3、查阅有关中秋节的资料,了解有关中秋节的一些传说、习俗等,让学生受到美的感染,情的熏陶。

  4、培养学生搜集信息的本事,提高审美本事和创新本事,培养民族精神。

  三、活动准备

  1.精美课件

  2.学生报名(朗诵的诗歌名、配乐等)

  3.查资料明白有关中秋的风俗或故事

  4.确定主持人(我)

  四、活动过程:

  (一)、引入:(配乐(琵琶语))

  时光的车轮年过一道道深深的痕迹,留下金秋的收获;

  皎洁的月光传达的是一种真切的思念,向往中秋的团聚。

  今日,就让我们带着对团圆幸福的渴望,感受古圣先贤的中秋情怀,体验诗歌中月的美丽,情的芬芳。让我们真心祈祷,祈祷大家明天会更好,真心祝福,预祝大家中秋欢乐。八一班“中秋诗歌朗诵会”正式开始。

  中秋节在我们中国文化的传统中,已经成为表达美满、和谐、团圆和安康的完美愿望,也成为团结、庆丰收的象征,但团圆是中秋节最重要的资料。此时此刻,就让我们随着美妙的旋律走进诗的海洋。

  (二)、诗歌朗诵

  《我的思念是圆的》艾青

  《月亮》

  诗歌总是那么优美,或忧伤,或活泼,总是让人回味无穷。

  请同学们评价,并选出优胜者。

  (三)、说一说(多媒体展示)

  1.本地的中秋风俗有哪些(学生互相交流,自由发言)

  2.你明白那些有关月亮的传说或故事(在皎洁的`月光下流传着各种传说和神话故事,让我们交流收集的典故嫦娥奔月、吴刚折桂、玉兔捣药等)

  3.有关中秋的起源(①中秋月饼到底出现于什么时侯

  ②有关月的成语和典故)(竞赛,优胜者可获中性笔)

  4.欣赏视频《中国民俗大观——中秋节》

  (四)朗诵

  教师以饱含活力的语调朗诵:

  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五)、教师小结:

  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着中华礼貌的特点。经过今日的学习,现新同学们对此也有了许多新的认识。传统文化是一粒最有生命力的种子,只要心里播下这粒种子,它就会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生根、开花、结果,作为一名学生,作为中华民族的后代,我们有义务,有职责弘扬我们的传统。

  最终,在这金风送爽、丹桂飘香之际,共祝福大家团团圆圆、和和美美、学业提高。

  五、活动结束

  在王菲主唱(水调歌头)的歌声中宣布活动结束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15

  一、教学目标:

  运用传统的泥塑造型方法,欣赏古、今泥塑作品的艺术特色及审美情趣、关注民族的文化遗产,感受泥材的土趣味的独特的艺术美感,并从中学习泥塑知识。在泥塑创作中,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二、重点难点:

  感受泥材的土趣味的独特的艺术美感,并从中学习泥塑知识。在泥塑创作中,了解三维空间的塑造方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造型能力和创造力。

  三、课前准备:课件、版画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新知

  播放一段录像,哪个同学知道这段录像的地点是哪里,是什么内容?(学工基地)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把学生带回学工的场景,激发回忆,激发学生的兴趣,并让学生结合自己在学工时的泥塑作品谈一下自己的感受。激励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本课的学习。

  (二)、教师引导,探讨解疑

  1、欣赏从古至今的'泥塑作品,品味泥塑的艺术美感。

  [设计意图]感受泥塑的艺术美,,理解其独特趣味,通过学生资料与课件的资料相融合,更加深对作品的理解,即强调了学生的参与性,又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2、跟我学

  通过看书及课件学习泥塑罐的制作方法及装饰方法(切挖、粘贴、雕刻等)

  注:泥条要保持湿度,相互间要紧密,注意保留自然的凹凸纹理

  [设计意图]探究学习,重点掌握泥塑的泥条成型的制作方法,引导学生在探究中提高自学,动手能力,并激发学生发现其它的泥塑方法。

  (三)、创作体验,形成技能;

  (1)、学生创作,体验创作过程。

  动起来吧!设计一件即实用又美观的器具。怎样使它更有特点,与众不同?

  注意:1、你身边有许多辅助工具,在遇到问题时,可以运用备用的工具来解决。

  2、可几个人一组,共同完成一件作品,每组的负责人安排好每个人的任务。

  3、注意室内及自身的卫生。

  (2)、教师辅导,学生形成技能。

  教师对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好学生鼓励他们大胆创造。

  [设计意图]根据课标对美术作业的要求出现的三部分“基本要求”、“具体化”、“可选部分”来设置本课的创作体验过程,加深对泥塑的理解,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及对泥塑的审美能力。

  (四)、激发潜能,表现;

  评出最佳造型奖、最佳技巧奖、

  谈创作体会,制作过程中有什么新发现,遇到什么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设计意图]采用自评与他评的方法,标准体现多维性,以鼓励为主,成功展示自我,愉快学习,提高学生的表现力、自信心和能力。同时配合课题要求评出各种奖项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达到课标提出的作业要求与作业相统一的原则。

  (五)、布置展览,成果展示。

  在美术专业教室展台上,为期一周。

【小学传统文化教案】相关文章:

小学传统文化教学计划12-22

小学美术教案08-20

争吵小学教案07-22

小学体育教案08-02

小学书法教案05-17

小学乘法教案12-12

小学数学教案07-13

小学语文穷人教案11-17

小学数学教案08-03

小学英语教案0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