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科学教案模板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科学教案 篇1
【教材分析】:
本节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初步尝试进行物理问题的科学探究.教材设计了一个科学探究的案例,让学生初步亲身经历科学探究的完整过程,从中领悟到科学探究的几个基本要素,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学情分析】:
本节安排在物理学入门《1.1希望你喜爱物理》和《1.2动手做实验》之后,在1.1节让学生走进物理世界,进而知道物理,喜爱物理之后;1.2节让学生亲身经历了物理实验,知道了什么是物理实验,物理实验并不神秘,物理就是一门实验的科学;而1.3节进而将实验提高了一个档次的要求,要求学生在物理实验中了解和初步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教材的安排是循序渐进、更上层楼的.教师在中要体会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探究,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一般步骤.
经历科学探究,获得对科学探究过程的一般性认识,领悟科学探究的几个重要环节,在科学探究过程中挖掘学生的探究能力.特别是抽象和假设检验的能力,了解科学探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通过科学探究活动的亲身参与,养成对科学的热爱,增强探究科学的欲望,乐于参与到科学探究活动中去,能事实求是的记录实验数据,并根据实验数据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有与他人合作和进行交流的愿望.
【教学理念】:
本节课就是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活动.可放手让学生去思考、操作、讨论.实验中,不要太过要求严密(例如,规定怎样测量线长、摆动次数、实验顺序和总结报告的格式等.)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的能力.
教学难点:提出问题、制定计划和设计方案.
根据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采用探究法、讲授法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探究钟摆的奥秘
师:科学的核心是探究,学习物理就要学会科学探究.
展示摆钟实物,让学生观察+观察摆钟的外部构造.
师:最近,小慧家的摆钟走快了,请邻居张师傅帮忙,只见张师傅将摆钟下面的螺母拧几下,摆钟走时就准了
1、提出问题:
师:对这个现象,你想知道些什么?
生:张师傅拧摆钟下面的螺母究竟调节了摆钟的什么?改变了摆钟走时的准确性?
生:钟摆来回摆动的时间是由什么决定的?
生:……
师:提出问题是进行科学探究的第一步,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有时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同学们要仔细观察平日周围的事物,善于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2、猜想与假设:
师:对于以上问题,你们的猜想是什么?(想想看,问题的真正答案可能是什么?)
生:摆动的快慢(摆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可能与摆锤的轻重有关.
生:摆动的快慢可能与偏离的角度大小有关.
生:摆锤下面的螺母位置估计会影响摆的长度,看来,摆动的快慢跟摆的`长短有关.
师:好,前面几位同学分别提出了他们的猜想,是否还有同学有不同的猜想和假设?如果没有,那么你赞同哪位同学的观点?(设疑)其中是只有一位同学说对了,还是有若干同学正确?切忌从老师的表情上揣度答案,这不是一种正确的科学探究态度.
a、如果你认为,摆锤的轻重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轻的快,还是重的快.
b、如果你认为,摆动的角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是摆角大的快,还是摆角小的快.
c、如果你认为,百的长度会影响摆动的快慢,那么情况又是怎样的呢?
生:……(思考、交流、回答)
师:牛顿说,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作不出伟大的发现.在科学探究中,猜想不是胡猜乱想,它是以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为基础作出的一种试探性的解释.
3、设计实验与制定计划:
师:对于以上的猜想,你们准备怎样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来验证呢?
生:用细线系住小球代替钟摆,用秒表测量摆动的时间.
师:设计实验应针对探究目的,选择探究的器材,在此,对具体的实物进行了简化,用细线悬挂小球代替,是一个很好的设计.下面请分组讨论制定实验步骤,设计实验数据表格.(若学生初次探究设计表格有一定困难,可由教师示范表格设计方法:控制变量→待研究变量(纵向列表)→实验次数/顺序(横向列表)→待测数据)
生:探究步骤如下:……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师:实验时要严格按照实验步骤操作,操作中要注意观察,把观察到的重要现象和数据记录下来,数据的记录要尊重事实,不可拼凑、不可杜撰.
生实验.
5、分析与论证:
师:实验数据只是一堆原始材料,必须通过分析、论证,才能形成结论.好比建造房子,一堆砖块、黄沙、水泥等材料要经过设计、施工、装饰,才能变成宏伟的建筑.下面请根据实验数据对比分析,得出你的实验结论.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来回摆动一次的时间)与摆重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动的角度无关.
生:摆球摆动的快慢与摆长有关,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板书』:摆动的快慢只与摆长有关,与摆重、摆角无关.
摆长越大,摆球摆动越慢;摆长越短,摆球摆动越快.
6、评估:
师:探究过程是否恰当?探究得到的结论是否合理?探究过程中是否出现新的问题等,都需要再进行充分的考虑.
生:如果我们再多做几次,总结出的结论可能会更可靠.
生:我们测的摆动时间还真准确呢.
生:我认为结论是可靠的,刚才看见张师傅把螺母往下拧,估计起了增加摆长的作用,使摆动变慢,原来走快的钟就准了,张师傅的做法和我们实验的结论一致.
生:我认为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影响,钟的快慢可能跟它所处的地点有关.
7、交流:
生:……
二、科学探究的过程
师祝贺学生成功完成了探究实验.总结探究的环节
三、自我评价与作业
小玲、小红和小丽在操场上玩荡秋千。小丽把小红、小玲分别轻轻推一下,细心的小丽发现,她俩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几乎一样。那么,秋千往返摆动一次的时间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三人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提出如下猜想:
猜想1: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人的质量有关。
猜想2: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的绳长有关。
猜想3:秋千往返摆动一次所用的时间可能与秋千摆动时离开中心线最大距离有关。
为了验证上述猜想,她们来到实验室,找来刻度尺、细线、秒表、小球,依照物理学习中的科学方法,按右图进行实验,得到下表中数据。
请你通过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为验证猜想1,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2)为验证猜想2,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3)为验证猜想3,应选用序号为两组实验进行对比分析。
(4)实验结论:小球往返一次所用的时间与有关,
与无关。
五、板书设计:
科学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知道世界上的动物不仅身体构造不同,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也不同;
2.初步了解常见的6类动物分类方法:哺乳类、鸟类、鱼类、昆虫类、爬行类、两栖类。
3.初步了解6类动物的主要特点。
4.能通过合作形式整理总结出动物的共同特征。培养小组分工、整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重点】
寻找动物的共同特征。
【教学难点】
根据观察到的事实做出科学判断。
【教学准备】
教学用的6种典型动物图片或标本。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一、引入
1.从旧课引入。
(提供 6种典型动物的图片,引入教材第一段)
2.引发学生开展讨论。
3.从讨论活动中捕捉探究的问题。
1.回忆上一课的活动内容。
2.学生说说这6种动物的特点。
3.小组讨论。
引发探究的兴趣。
二、寻找相似动物的特点
1. 提供丰富的动物图片。
2.说说为什么这样找?这样找的理由是什么?它们怎样相似?
1.先找出一种与猫、鸽子、金鱼、甲鱼、青蛙、蜻蜓相似的'动物。
2.分组将其他的动物分别归类。
初步培养学生的分类科学素养。
三、逐步建立浅近的概念
1.将看法一致的动物分别列在表格中。
2.将看法不一致的动物罗列出来。
3.运用先前达成的共同特征来分析该种动物,如果看法达成一致则列入表格,如果不能达成一致,教师则提供进一步的资料(主要是形体特征和行为方面的)。
4.提供科学家的分类依据和命名方法,交流:我们的看法与科学家的分类方法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需要在哪些方面进行修改和补充?
1.说说这样处理的依据是什么?(初步抽象出共同特征)
2.各方面陈述自己的理由。
3.进一步抽象各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为每类动物命名。
4.还有哪些动物和这6类动物都不相似?蜗牛是哪类动物呢?
初步培养学生根据事实作出判断的能力。
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
四、寻找动物的共同特点
1.这些动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2.教师总结动物的共同特征。
1.小组讨论。
2.交流,达成一致。
从找相似的动物实践上升到理性的认识。
五、作业
学生完成作业。
附板书设计:
2.形形色色的动物
和猫相似的动物:
和鸽子相似的动物:
和金鱼相似的动物:
和甲鱼相似的动物:
和青蛙相似的动物:
和蜻蜓相似的动物:
科学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 能积极观察、寻找春天植物发芽的现象,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2、 乐意用语言和动作等表现嫩芽的特点。
3、 关注周围植物的变化,有初步的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4、学习用语言、符号等多种形式记录自己的发现。
5、 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活动重点:
能通过观察、寻找春天植物发芽的现象,知道植物发芽是春天的一大特征。
活动难点:
能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嫩芽的特点。
活动准备:
1、 选择初春时小草、树木刚发芽时的户外场景。
2、 树木嫩芽PPT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回忆冬天的树木是什么样子。
师:冬天时,树木是什么样子的?你见过吗?(没有叶子、光秃秃)
二、自由表达对春天的认识。
师:你们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春天)
师:春天到了,公园里的花草有什么变化?光秃秃的树枝上会有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看(鼓励幼儿自由大胆表达自己的认识或猜测)
三、师幼一起寻找、观察小芽。
师:春天到了,我们走近些看一看树木有什么变化?(引导幼儿边走边观察周围树枝上的变化,帮助幼儿寻找树上的“芽”)
师:你在哪里找到小芽的?(树枝)你看到的小芽是什么颜色的?像什么?和你隔壁的小朋友说说你自己的发现。(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芽的颜色、形状,自由寻找并相互交流各自看到的小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出来。
师幼总结:小芽是浅绿色的,嫩嫩的,是春天的特征之一。
师:想一想,你们能不能用动作学一学小芽的样子?(引导幼儿用体态动作来表现自己所看到的小芽)
四、结合PPT,增加生活经验。
师:刚才我们在外面找了找小芽,我们再来看看春天还有哪些树上也有嫩芽?
师:你还见过哪些植物上有小嫩芽?它们是什么样的?来说给其他小朋友听。
师总结:春天来了,天气变暖了,小草、小树的种子都发芽了,花儿也开得漂漂亮亮的,春天真美啊!
教学反思:
活动中充分让幼儿动口动脑,既培养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发展了思维,各种各样的种子是幼儿日常生活中常见但又不被注意的东西,因此调动幼儿主动参与搜集各种丰富的材料,结合幼儿的实际经验,调动幼儿多感官参与,鼓励幼儿自由的观察、操作、发现、比较、讨论与探究,充分展示了一个以幼儿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发现学习的动态活动过程。
使幼儿带着浓厚的兴趣,强烈的探究欲望,对种子的形状、颜色、大小及异同展开了多角度地联想和思考,在亲自动手操作的活动中加深了认识,以至于在“分组找种子”这一环节中都积极参与,各抒己见,其观察能力既思维创造能力得到了高度和谐地发展。整个活动的气氛随幼儿思维的活跃而活跃起来。孩子们是在玩中找,找中学,议中学,想中学结束的。
科学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尝试运用多种感官初步感知:糖、奶粉、果珍粉能溶化在水里,感受水的“变化”现象;
2、能将自己在活动中的发现大胆地表述出来;
3、愿意参与实验活动,对科学实验有兴趣。
活动准备
1、一杯白糖水,标记指示图,磁铁板一块。
2、装有温开水的水壶每组两把,奶粉、果珍、白糖若干盘,小勺、水杯人手一个,盖布四块。
活动过程
1、观察活动,引入课题
教师出示一杯白糖水,让幼儿猜猜是什么水?
请个别幼儿品尝,说说是什么味道的。
猜测活动:水怎么会是甜的?
2、实验活动:水娃娃的魔术
观察桌上的材料,说说都有些什么?
你们猜猜看,如果把这些料放在水里会怎样呢?(幼儿自由表达)
提出操作要求:
(1)只能选择一种饮料粉进行冲调。
(2)水壶倒水时,一手哪好把子,一手扶助壶身,不能倒的太满。
(3)使用过的物品(小勺、水壶)要放回原处。
幼儿操作,教师观察。
比较、探讨“饮料粉”到哪儿去了。(帮助幼儿理解“溶化”,并引导幼儿发现:怎样才能使饮料粉溶化的方法。)
3、品尝活动
说说调配好的.水是什么味道的。
4、表述结果,教师记录
请个别幼儿说说自己的冲调方法、步骤。
教师利用标记指示图进行记录。
5、再次冲调饮料
提出要求:
(1)选择另一种材料进行冲调。
(2)鼓励幼儿尝试用不同的方法来冲调。
幼儿操作。
活动延伸
你还喝过哪些味道的水。
水除了能使糖、奶粉、果珍粉溶化,还能使什么溶化?
活动评析
该活动属于“猜想―验证式”的设计。幼儿对于溶解现象有一定的经验和认识,但是知之不多。这一活动就是利用幼儿对溶解现象的一定经验,鼓励幼儿大胆猜想,并让幼儿通过实验拓展他们的认识,验证他们的猜想。
科学教案 篇5
学生分析:对模拟声音活动感兴趣。
教学目标:
1、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周围各种声音。
2、能比较形象地模拟周围一些物体发出的声音。
3、能用科学的方式描述自己找到的声音。
4、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重点:能够利用感官发现并模拟周围的声音,并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能提出一个以上自己想要研究的有关声音的问题。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师:老师先提个问题,别紧张,很简单。平时在学校里,你是怎么知道什么时候该上课,什么时候该下课的呢?(生:听铃声)
师:好。你听(师跺脚),这是——(跺脚的声音)。
再听(师拍手)你听到了什么?(拍手的声音)其实我们生活中的声音绝不止这几种。有一位学者就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到处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声音,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倾听声音。(板书课题:倾听声音)
二、 猜声音。看谁听得清,猜得准。
播放课件:
1、播放第一种声音,指名猜。
2、播放第二种声音,指名猜。
3、播放第三种声音,指名猜。
4、后两个一起播放,看谁都能猜出来。
同学们猜的都很正确,可见同学们平时都很用心地倾听声音。
三、 寻找声音
科学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过程与方法:
1、用刻度杯测量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2、用橡皮泥制作成不同的形状,使之能够浮在水面上。
3、根据橡皮泥排开的水量,做出沉浮判断。
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2、在探求原因的过程中,懂得证据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教学难点】
认识到认真细致地采集数据的重要。
【教学准备】
水槽1个,不溶水的橡皮泥若干块,刻度杯1个,记录表(教材第8面)。
【教学过程】
一、观察橡皮泥的沉浮(实心):
1、导入: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沉的,有的物体在水中是浮的。我们能想办法改变它们的沉浮吗?
2、把一块橡皮泥放入水里,观察它的沉浮。
3、把一块橡皮泥做成各种不同的形状,放入水中,观察它的沉浮。
4、分析:改变橡皮泥形状,橡皮泥的质量有没有发生变化?橡皮泥的体积有没有发生变化?(预设:若学生对橡皮泥的体积是否改变无法确定,可出示刻度杯测量。从而得出,改变橡皮泥的形状,质量没有变,体积也没有变,橡皮泥的沉浮状态不会发生改变。)
二、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
1、有没有办法能让橡皮泥浮在水面上呢?(前提仍然是改变橡皮泥的形状,不能有其他添加物,方法是做成船形或者空心的。)
2、讨论:同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有的沉入水中,有的浮在水面上,这是什么原因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概括:橡皮泥浸入水的体积发生改变,导致在水中排开的水量发生了变化。)
三、比较橡皮泥排开的水量:
1、讲授: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排开的水量可以用量杯来进行测量。方法是:放入物体后的刻度减去量杯原有水的刻度就是物体排开的水量。(补充:排开的水量与我们平时说的是排水量是有区别的,前者指的是物体排开水的体积,而后者是物体排开水的重量。另外用量杯测量排开的水量还不是很精确,所以在读数的时候一定要细致,特别是观察刻度时视线要与水凹面持平。)
2、取一个量杯,在量杯里倒入200毫升水,把橡皮泥做成实心团,放入量杯中,观察它排开的水量,做好记录。再把橡皮泥做成能浮在水面的各种形状,观察它们排开的`水量,也记录在表格中。(教材第8面)
3、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了什么?(沉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小,浮的形状排开的水量小,即浸入水的体积大。从上面的数据中我们发现,橡皮泥浮起来的原因在于它的质量不变,而浸入水的体积增大。)
4、铁块在水中是沉的,钢铁造的大轮船却能浮在水面上,还能装载货物。对于这个问题,我们能解释了吗?如果要制造能装载更多货物的超大轮船,你认为个怎样做呢?
板书设计: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橡皮泥的
形状量杯里的水量
(毫升)放入后
水面刻度排开的水量
(毫升)沉浮状况
实心团200
沉的形状200
浮形1200
浮形2200
浮形3200
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船浮在水面上排开的水量很大
教学后记:
科学教案 篇7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初步感知溶解现象,知道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哪些东西不可以溶解。
2、大胆表达自己的发现。
3、感受活动带来的乐趣。
4、愿意大胆尝试,并与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每个幼儿四个塑料杯、一根筷子
2、白糖、味精、盐、米、沙子、记录表
指导要点
1、活动重点:帮助幼儿理解,掌握溶解的现象。
2、活动难点: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看到的现象。
活动过程
1、小实验:引起幼儿观察、学习的.兴趣。
师:“今天老师带来一些好玩的东西,我们一起来看看。”
(1)老师出示一杯温水、一些白糖,幼儿观察。
师:“白糖和水要一起玩游戏了,我们来看一下。”
老师示范:糖放入温水中,并搅拌。
(2)讨论:白糖放入水里怎么样了?刚才老师做了什么动作?
师:糖放入水中、经过搅拌,就不见了,溶化了。
2、幼儿实验活动:分出哪些东西可以溶解,哪些不溶解。
(1)师:“老师也准备一些材料,你们来做一做,待会告诉老师你们观察到的现象。”
介绍操作材料和要求
(2)幼儿进行操作并回答问题
师:“小朋友把这些材料放入水中出现了什么现象?
(3)幼儿再次实验,并做好记录(一幼儿操作一幼儿记录)
(4)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分类:可溶解和不可溶解的,并记录下来。
小结:有些东西是可以溶解的,有些东西是不溶解的
3、师:“你觉得还有哪些东西在水里能溶解的?”
活动延伸
师:“小朋友用你们学会的方法,回家动手做一做,看看哪些东西是可以溶解的,哪些是不溶解,来学校告诉老师。”
活动反思
教师教态亲切、自然,思路清晰,教具准备充分,幼儿积极参与操作过程。但在演示讲解时,表述还不够清楚。在幼儿操作时,对幼儿的观察不够。
科学教案 篇8
活动准备
布袋若干、内装有积木、海绵、粗抹布;
丝绸、小热水瓶、小冰水瓶等质地、形态各异的材料。
活动目标
能用较恰当的词汇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用手触摸感知物体的兴趣,发展触摸感知力。
能用手感知物体的软、硬、冷、热、光滑、粗糙的特性。
活动过程
1、出示布口袋,引起活动兴趣。
请2~3名幼儿随意摸出几件物品,感知口袋中有不同的物品。
2、幼儿练习用触摸感知物体的特征。
(1)幼儿随意在布袋里摸物品并说出其特征。
(2)游戏:听指令取物。
请幼儿按照老师的`指令摸出相应的物品。
3、共同小结:
我们的小手真能干!我们用手摸一摸,就可以知道这些东西有的软,有的硬,有的冷 ,有的热,有光滑,有的粗糙。幼儿教育网()
【科学教案】相关文章:
科学教案07-20
(精选)科学教案11-18
科学教案(精选)12-14
科学教案经典07-09
科学教案[经典]08-20
(经典)科学教案10-28
(热门)科学教案07-23
(热)科学教案07-29
科学教案(推荐)11-14
科学教案(推荐)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