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周列国志读后感

时间:2025-09-27 10:00:42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必备15篇]

  当阅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东周列国志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必备15篇]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

  《东周列国志》是明朝冯梦龙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故事。读完这本书,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其蕴含的历史魅力和文化底蕴。

  书中的人物形象鲜明,情节跌宕起伏,十分引人入胜。春秋战国时期的战争、外交、文化、思想等都得到了生动的展现。其中,我印象深刻的是管仲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的故事,他以智慧和谋略成功地使齐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此外,还有孔子的“仁义礼智信”,墨子的“兼爱非攻”,老子的“道法自然”等思想,都对当时和后世的政治、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价值的角度来看,《东周列国志》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作品。其中所描绘的礼仪、服饰、建筑等都展现了当时的文化特色,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政治制度。书中所展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风貌,更是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重要阶段。

  总的来说,《东周列国志》是一本非常值得读的书。它不仅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展现中国古代文化的作品。通过阅读这本书,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和文化,也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2

  同学们!一月不见,可曾想我马庆原么?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书是《东周列国志》,相信很多同学都看过这本书,不少同学都写了读后感,现在,让我来谈谈我对《东周列国志》的感受。

  西周的最后一个皇帝"周幽王"为了褒姒的一笑竟大动干戈,点燃了烽火台,弄得诸侯团团转,结果敌人真的来了,他又点燃了烽火台结果诸侯们一个都没来导致了西周灭亡。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这和"狼来了"的性质不一样么

  《卧薪尝胆》最让我敬佩的人是越王勾践。他在越过辅佐君主。一次,吴国为了报以前越国侵犯的仇,发兵伐越,结果大败,后来吴国君主死后。波的'儿夫差继位吴王。他打败越国后,越国勾践求饶,吴国答应了。与施工见到了吴国养马,而且整天穿着童仆的衣服,天天斩草料喂马,还舔过夫差的大便,夫差见勾践如此忠心于他,就放松了对他的警惕。其实,他每天都要卧薪尝胆,不忘国耻。就这样,20年后,文中训练的精兵终于灭了吴国。他那种短时忍辱,最后报仇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假如我们因为一时冲动而导致结果不堪设想时就完了。

  最后秦王赢政统一六国,但他逼迫百姓们修建万里长城,是百姓们感到绝望。后来陈胜和吴广将军举行了农民起义,秦朝灭亡了。

  从西周到秦朝,都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没有永恒的国家,也没有永恒的皇帝,只有永恒的人民,还有永恒的忠臣,谢谢!这是我的理解。我们大后天见。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3

  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里讲述了西周的败溃、东周的建立和秦王朝的兴起。

  这本书讲了秦王赢政统一六国(韩、赵、魏、燕、楚、齐),以“三皇”里的“皇”和“五帝”里的“帝”合体为“皇帝”作为自己的称号之后,修建万里长城,做了许多劳民伤财的事情。后来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秦王朝很快就灭亡了。这本书里讲到了大家熟悉的秦王赢政、吕不韦、李斯、范雎、周幽王等等。负荆请罪、毛遂自荐、脱颖而出、图穷匕见、焚书坑儒这些成语都是在这里产生的。我喜欢其中“三家分晋”的故事,这个历史事实使晋国分裂,也加快了秦统一中国的步伐。

  晋国实力非常强大。可是到了公元前403年,晋国分裂成韩、赵、魏三国。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晋国的军队分上、中、下三军,每军都有一个正统帅和副统帅。打仗时,他们是统帅,不打仗时,他们就是朝中的'“六卿”。也掌握实权。由于晋献公时期,听从宠姬骊姬的谗言,残害公族,导致同姓公族势力急剧下降,这异姓大官“六卿”便掌握了实权。当时六卿分别是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智氏先灭了范氏和中行氏,接着,其他三家要地。由于当时智氏的智伯实力最强大,韩氏族长韩康子听从家臣段规的意见;魏氏族长魏桓子也听从家臣的意见,给了智伯地。可当智伯向赵族族长赵襄子要地时,赵襄子却说:“地是我们祖宗传下来的,不能给你。”智伯很生气,联合韩康子、魏桓子、在赵族的领地晋阳打了一仗。由于晋阳城异常坚固,赵军又军民同心,打了一年也打不下来。智伯想了一个办法,派士兵堵住晋水修建一个渠,放晋水水淹晋阳城。水一直淹了三年,人也只能住在树上了。赵襄子没有办法,就找他的家臣张孟谈商量。于是当天夜里,张孟谈爬出城墙,找到韩康子和魏桓子,说服了他们背叛智伯。一天晚上,智家士兵正在睡觉,忽然听到哗啦啦的水声,原来韩、赵、魏三家的士兵把水改变了方向,直淹智军军营。智伯夺了一艘船想逃走,结果被张孟谈的伏兵抓住杀了。所以到了公元前403年,周天子宣布:晋国正式分裂成韩赵魏三国。

  我对这个故事,也有看法。智伯自仗实力强大,想独吞晋国,在第一步时就取得了成功,更加骄傲,结果不但没有独吞晋国,连自己的性命和老祖宗给他传下来的地也丢掉了,太可惜了。像这种有趣的故事,《东周列国志》里还有很多。

  我喜欢看《东周列国志》这本历史书!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4

  《东周列国志》是明朝冯梦龙所著的一部历史小说,讲述了春秋战国时期各个国家的历史故事,涵盖了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读完这本书,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中国古代历史的博大精深,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类智慧和经验。

  本书的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细节描写十分到位。每个故事都充满了戏剧性和悬念,让人不禁为之惊叹。同时,作者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描绘,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社会风貌等方面的特点,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和演变。

  从个人角度来看,这本书让我认识到了人类历史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智慧和经验。通过阅读这些历史故事,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政治权力的运用、军事策略的智慧、文化艺术的魅力以及社会风气的`变化等方面。同时,作者对历史事件的描写也让我对历史事件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增强了我的历史意识和历史素养。

  总之,读完《东周列国志》让我对中国古代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也让我对人类历史的发展和演变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小说,更是一部人类智慧和经验的集大成者。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5

  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读过《东周列国志》这一本书?这本书是由明朝时期的冯梦楼写出来的。这本书一共有四十二回,有三百零七页。书中的时期是从东周时期一直写到秦朝始皇统一天下。

  我喜欢的人物有: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江小白;讲义气的好朋友,管仲和鲍叔牙;机智勇敢的'大军师孙膑等人物。

  我喜欢的故事就是献地图刺杀秦始皇。图穷匕见,虽然荆轲后失败了,但是荆轲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大英雄。因为荆轲身上体现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去学习。那就是以弱小去对抗暴秦,为和平而献身。在去刺杀秦始皇从燕国出发前,他就已经知道自己必死无疑。“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临走前说的话,当时看的心里很是沉重。

  这本书里还有许许多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读一读这本书。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6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集合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著名历史典故。这本书讲了: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精彩混乱的时期,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制社会制度开始形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由此引起了战争。在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中,不仅有倾国倾城的褒姒,昏庸无道的幽王,还有骁勇善战的郑伯友、白起等人物。

  读了这本书,让我仿佛亲身经历了奴隶制社会变成封建制社会的.过程,亲眼看到了因为西周灭亡,东周的建立而造成的战争。感受到了当时奸臣的挑拨,致使很多忠臣被陷害,斩头。

  在这本书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白起大将军,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为秦国统一大业立下了大功。只可惜,后来因为残忍的杀死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又接连触怒了秦王,最终被贬为平民,被逼自杀。我想:如果没有范睢这些奸臣的的挑拨,白起将能为中国历史进程再立下汗马功劳。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7

  这是一本好书。它能告诉我春秋战国时期的帝国兴衰,能让我知道各国之间争斗的激烈,它还能让我们认识春秋战国时期传奇人物的故事。这本书就是—《东周列国志》。

  这本书主要讲了东周从开始到灭亡,期间发生的许多事情。有烽火戏诸侯、商鞅变法、荆轲刺秦王等等,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展现在眼前,怎么会不好看呢?其中秦王统一六国又灭亡的故事,我觉得很精彩:秦王统一后,看似很和平,可是,秦朝朝廷内乱,秦王不管政事,一心想长身不老,民愤四起。这是为什么?因为国家不和平。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和平,需要。可是更需要国家内部的'和平,否则就会起内讧。这就是秦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这本书还让我认识了许多传奇人物:春秋战国时期,有许多有才干的聪明人,比如智勇双全的伍子胥和精通兵法的孙膑。这些才高八斗的聪明人主宰了帝国的兴衰。

  这本书告诉了我战乱时的能人与和平真理。我喜欢读这本书,已经读了很多遍了。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8

  荆卿,名轲,本庆氏 ,齐国大夫庆封之后也。时楚国讨伐庆封,其族人奔卫,卫人谓之庆卿。后荆轲以剑术说卫元君,元君不能用,复奔燕,改氏曰荆,燕人谓之荆卿。

  荆轲嗜酒,日与燕人高渐离饮于燕市。高渐离善于击筑,荆轲常和而歌于市中,已而相泣,旁若无人,以为天下无知己。燕之名士田光先生知其非庸人也,常资于酒资,善待之。

  未几,燕太子丹为国之大事求教于田光先生,田光先生便力荐荆轲。在得到荆轲答应去见燕太子丹时,为避免国家机密有泄漏之嫌,田光先生遂拔剑自刎,以死自明。

  于是,燕太子丹尊荆轲为上卿,在秦国归顺大将樊於期公馆旁边,复筑一馆,名为荆馆,以奉荆轲。事后,太子丹日造门下问安,供以太牢,间进车骑美女,资其所欲,惟恐其意不适也。

  为取信秦王,荆轲献计:用得罪于秦国的樊将军之首,以及督亢膏腴之地奉献秦王。秦王必喜而见臣,臣左手把其袖,右手斫其胸,则将军之仇可报,而燕亦免于灭亡之患。樊於期闻听此计,即拔佩剑刎其喉,慷慨献颅。

  于是,太子丹又以百金觅得锋利匕首一枚,并淬以剧毒,包裹在所献地图之中。另外,太子丹挑选门下最勇武士秦舞阳为其副手。

  及见秦王之时,秦舞阳面白如死人,不能升阶。荆轲只能一个人来到秦王面前,将所之物拱手奉上。待秦王展图欲观之时,图中匕首已现,荆轲依计左手把秦王之袖,右手执匕首刺其胸。秦王惊而奋起,挣断袖袍,绕柱而行,待内侍提醒,方才拔出宝剑,将荆轲刺倒在地。

  事败之后,荆轲倚柱而笑,向秦王箕踞骂曰:幸哉汝也!吾欲效曹沫故事,以生劫汝,反诸侯侵地,不意事之不就,被汝幸免,岂非天乎!

  荆轲枉害了田光、樊於期、秦舞阳三人性命,又断送了燕丹父子,结果却是功败垂成!

  但是,历史往往并不是以成败论英雄的。在司马迁《史记---刺客列传》中,榜上有名的共有五位,即曹沫、专诸、豫让、聂政,最后一位就是荆轲。

  在这几个人当中,代价最小,效果最佳的当属曹沫;最有耐心,最有执行力的是专诸;最为衷心,最为惨烈的是豫让;最忠孝两全,不计名利的是聂政;最高消费,最为悲壮的就是荆轲了。

  不可否认的是,时至今日,影响力最大的却是荆轲。

  一是荆轲刺杀的对象名气最大。

  春秋三百年间,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最后一统天下的正是秦国,而秦王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始皇帝。

  如果荆轲所属意的好友盖聂能够担当荆轲的副手,而不是临上阵前才仓促换上了徒有其名的秦舞阳,也许这个计划可能完成;如果荆轲不心存侥幸,想学曹沫,生擒秦王,胁迫其返还诸侯领地,也许,最先倒在地上的应该是秦王了;如果荆轲的行刺能够成功,荆轲改变的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而且整个世界的历史恐怕都得重新书写了。

  二是荆轲行刺的目的是为了天下百姓,而非一己之利。

  曹沫劫持齐桓公是为了追讨其三战所亡之鲁国失地,意在雪耻,以此来洗刷齐国手下败将之名;专诸刺杀吴王僚,是为了还吴公子阖闾的人情债;豫让毁容吞碳,行乞于市,几次刺杀赵王无恤未果,是为了报智伯知遇之恩;聂政刺杀韩相侠累,是为了酬谢严仲子供奉老母之义。而荆轲刺杀秦王,则是为了向秦王讨还各诸侯国的土地,免除战乱,让老百姓能够过上一个安生的日子。

  另外,更有甚者,当年美国总统的.里根遭到一名企图“以刺成名”的刺客的刺杀,一颗子弹穿过了里根的胸膛。而这名青年暗杀里根的惟一目的——竟是为了引起一名著名女影星的注意。他试图以这种形式 来博取世人的瞩目,结果却是成为世人的笑柄而遗臭万年。

  三是荆轲的那首绝唱,赢得了众多粉丝。

  临发之日,太子丹与相厚宾客,以及知其事者,俱白衣素冠,送荆轲至易水之上。高渐离闻讯,亦持酒肉而至。酒行数巡,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之:“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此歌声,如长虹贯日,直达九霄,至今还环绕在我们的耳畔。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9

  “卫石碏大义灭亲 郑庄公假命伐宋”

  “为大义而灭亲,真纯臣也!”,于春秋乱世,礼崩乐坏,而在《东周列国志》的第六回中,石碏向读者展示的却是一个完全正面的角色。

  公义私情不两全,甘心杀子报君冤。州吁杀兄长卫桓公篡位,石厚帮其夺位,实属大不义之举,石碏献计使二人被捕于异国,群臣念及石厚乃国老石碏之子,愿意饶其一命,但丝毫不有舐犊之私心,愤怒的要亲手斩杀儿子,最后獳羊肩代石碏斩了石厚。古往今来,石碏之举得到无数赞许,更是印证了在国家生死存亡的危难时刻敢于为国锄奸、杀子灭亲是多么的难能可贵!于吾辈自身而言,石碏大义灭亲之例,在当下对我等做人做事于公于私、于国于己、孰重孰轻、怎样权衡、如何取舍也有一定的启示和教益。

  自是老臣怀远虑,故留子厚误州吁!在儿子石厚一开始为恶不仁之时,石碏其实一直有机会铲除逆子,但出于对卫国长久发展考虑以及对州吁为人的了解,深知若现下除掉石厚,只会更加纵容州吁的胡作非为,倒不如留着石厚在州吁身边有所提点,待事情有了转机,再斩草除根也不迟,不得不佩服石碏的深谋远虑,救国救民于水深火热之中。同样这也启示我们,放长线,钓大鱼,眼下的蝇头小利、利得利失不必过分在意,怀着长远辩证的眼光看待万事万物,不拘泥于一时间的结果,不单单着眼于当前。

  透过冯梦龙的文笔,我们也能看到更加丰满的石碏个人形象,他有着难能可贵的文人气节,敢于劝谏君主、直言不讳;坚守个人本心不随意侍君、不为金宝折腰;德高望重、为群臣所尊;善于处理外交、友好陈国。

  笔锋一转,冯梦龙接着上文阐述郑国庄公假命伐宋之事。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战,伐宋当然也要满足一些先决条件,春秋时期,各国之间关系纷乱,剪不断、理还乱,首先要团结陈、鲁两国,方能有所胜算,最后,事情的结果也是如郑庄公所愿,有了发兵的理由,并成功的团结了陈、鲁、齐三国出战宋国,透过现象看本质,在伐宋的准备中,我们能看到怎样的背后呢?

  重用能人异士、好的臣子的辅佐事半功倍,君主善于纳谏、从善如流相得益彰。郑庄公起初准备直接出兵宋国之时,幸得身边臣下祭足、颖叔考的`出谋划策,即团结他国、有充足的伐宋理由,郑庄公对臣子的意见也是虚心接受、而非刚愎自用,才有了十足的准备,正所谓内因起决定作用,伐宋的准备进展的如此顺利,离不开君臣间的美美与共。

  明正则言顺,言顺则事成,充足而又正义的出兵理由很难不让人赞同。虽说郑庄公此战非义战,但打着的是周天子的名号,是因为宋国不来朝觐对王室缺乏尊重所以才出兵的,引得路人群众纷纷一边倒向郑庄公,宋国也就成了众矢之的,孤立无助,在战初处于被完全碾压的局势。假的名号被信服的背后我们也能看到周天子仍具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天子不是完全的形同虚设。当然,郑庄公假托王命的行为,在当下的正能量教育中也是不可以被当做正面教材。

  国与国的政治外交中,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齐、鲁二国只是单纯的想帮助郑国才愿意协助出兵的吗?非也,我们不能完全的排除这方面的原因,但齐、宋之间本就是表面关系,且鲁与齐牵扯的各方利益更是多,鲁国愿意帮郑国,齐国自是不能袖手旁观,且郑庄公说过在伐宋之战中,所得到的领土,皆归二国所有,没有单纯的只是出于道德的政治关系,一段好的政治关系的出现,在它的背后一定有着更深层次的利益结合。

  在《东周列国志》第六回中,冯梦龙通过精彩、犀利、而又通俗易懂的文笔用石碏大义灭亲向我们展示了为人为臣之道,同时也用郑庄公伐宋之事让我们看到君臣间相处之道以及国与国之间的维系之法!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0

  《东周列国志》里面故事众多,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单个故事精彩绝伦,这些故事比任何有经验的导演的作品都精彩百倍,里面的角色比任何级别的演员都有血有肉。烽火戏诸侯的暴君最终江山不保,成就丰功伟业的霸王传颂后世;有争风吃醋不知廉耻的让人唾弃,贞烈寻死的妃子让人佩服;阿谀奉承的小人最终命运凄惨,也有一心为民衷心报国的忠臣成为世人楷模……一部春秋战国史荡气回肠,值得品读。

  但是,个人认为书有个小小的不足。书中有单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弱变化的描写,也有外交强弱的阐述,从相关史料中也能查出国土面积的'增减变化,但是书里面缺少经济发展水平的介绍。外交需要军事力量毕竟军事力量需要对应经济支持,如果国库空虚,甚至民不聊生,即使武器充盈,战车无数,要想维持一场战争尚且吃力,更不可能布武天下称霸中原了。只有经济发展国富民强,军事力量才能顺应而上,如果单纯穷兵黩武,最终是否会落得个内忧外患的下场也未可知。

  厚厚的一本书,各种忠烈轶事,感慨无数,任何读后感都显得浅薄无知,所以咱们且记下自己浅薄的一点想法,留当以后回忆或更正。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1

  在中国历史上,总有许许多多历史故事熠熠生辉,并能够给人们启迪。而《东周列国志》就再现了当年烽烟四起、诸侯纷争的年代。它成书于明代,作者是明代的冯梦龙,记载了从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至秦始皇统一中国的这一段历史,其中的许多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如退避三舍、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家喻户晓的故事。令我感触很深的是春秋时期郑庄公“黄泉”见母亲的行为。郑庄公母亲武姜不喜爱大儿子,也就是郑庄公,因为武姜生他不太顺利,而武姜更喜爱小儿子共叔段。郑庄公即位后,武姜与共叔段想谋反,不料被郑庄公发现。于是郑庄公发誓,不到黄泉绝不与母亲相见。一年后,他后悔自己说的话,十分怀念母亲。大臣颍考叔出主意,他认为“黄泉”为地下的泉水,让郑庄公在地道中挖出泉水的地方与母亲相见。颍考叔安排之后,母子俩抱头痛哭。我欣赏郑庄公孝顺母亲的行为,尽管母亲谋反,但他始终对母亲念念不忘。而现在的我们,有些人就为小事而与母亲发生争吵,实在不应该。“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用自己的能力去发扬光大。管鲍之交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两位好友互谦互让,值得赞扬。其中,在《东周列国志》中记载了一个故事:管仲带兵打仗,向前冲总在最后面,后退总在最前头,大伙儿都笑他胆子小。鲍叔牙帮好友辩解,说他家老母无人赡养,管仲要保护自己性命。从这本书的.语言中不难看出,作者对鲍叔牙的行为是赞扬的。可能,由于古代与现代观念不同吧,我认为观众的行为应当要批判。

  保卫祖国,就应冲锋在前退却在后。而鲍叔牙既然是他的好友,更不应包庇。这故事放在现代的话,可能会遭批判。因此,在当今这个社会中,我认为还是不要学习他们的,不过应该学习的是管仲的孝,鲍叔牙与管仲间真挚的朋友关系。

  阅读这本书,我真的是学到了很多。学习历史,就是为了“鉴往知来”,这些栩栩如生的故事,有正面的例子,也有反例。我们应自己分析,自己判断,做一个“大写的人”。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2

  东周列国志是一本集合了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的闻名历史典故。这本书讲了:春秋战国时候是我国历史上1个出色混乱的时候,奴隶制社会开始瓦解,新的封建制社会制度开始构成。西周灭亡后,代之而起的东周没有约束力,各地诸侯称霸一方,由此引发了战争。在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中,不仅仅有倾国倾城的褒姒,昏庸无道的幽王,还有骁勇善战郑伯友等人物。

  读了这本书,让我仿佛亲身历程了奴隶制社会变成封建制社会的过程,亲眼看到了正因西周灭亡,东周的建立而置成的战争。心里感受到了当时奸臣的`挑拨,致使好多忠臣被陷害,斩头。

  在这本书中,我最中意的人物是白起大将军,他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为秦国一起大业立下了大功。只可惜,之后正因残忍的杀死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又接连触怒了秦王,最后被贬为平民,被逼自杀。我想:假如没有范睢这些奸臣的的挑拨,白起将能为国内历史进程再立下汗马功劳。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3

  这个假期我读了一本叫《东周列国志》的书。

  这本书记叙的是从西周末年周幽王朝政败落敌人入侵,东周建立一直到六国被灭,秦始皇统一天下。

  这里讲述东周时期的各位诸侯王互相争战,互相将自己国家的太子送到别的国家谈和当人质,这种方式让我感到古代人思想的落后,心眼不好,而且一道各国发生矛盾,两国交战时,被攻的一方城内除了卫兵之外还要让百姓也扛上斧门。棒子。锤子来守城,真不知道古代的那些大王是怎么想的.,卫兵就要保护百姓,让百姓先撤,如果百姓也要战斗,那卫兵和百姓有什么差别,百姓当不当卫兵有什么关系呢?这让我感到古代人的精神、意志太落后,只会索取,会奉献的没几个。而有一点让我最痛恨的就是,为什么在守城弹尽粮绝时或天灾人祸没饭吃时,就把自己家的小孩子或是看到的小孩子,不管是亲生的还是领养的,不管是亲戚的还是朋友的全都将小孩为什么小孩就要被大人或老人吃掉,为什么古时的大人就不能割两块自己的肉给孩子吃。古时的大人跟现在的妈爸跟本没法比。我也不说了,大家都眼见为实。为什么那么残忍,怎么能他们也有舍不得的,但他们不是大家都饿着,宁愿饿死,也不动孩子一个手指头,而是两家人交换孩子,互相吃肉!可气!可恨!可恼

  后来各国连年征战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国,最后秦国灭了其他七国统一天下。这时东周呢?早就在历史上记录住了。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4

  这几天,我读完了《东周列国志》这本书,书中最令我百看不厌的是《晏子巧辩挫敌焰》这一篇文章。

  楚灵王在位时,楚国势力很强大。小国向楚国朝拜,大国同楚国进行外交往来,时间一长,楚国就骄傲起来。

  一次,齐国派大夫宴婴去楚国,楚灵王得知后,便和大臣们商量怎样羞辱宴婴,因宴婴身高不足五尺,一位大臣出了个主意,楚灵王一听,便在城门边挖个小门。第二天,宴婴等人来了,见城门禁闭,开口叫开门,士兵说:“大夫也不高,就从这里走吧。”宴婴就说:“楚国是狗国,因出使国家走城门,出使狗国才走狗门。士兵不知怎么回答,便回了楚灵王,楚灵王觉得宴婴不好对付,便让人打开了城门。

  在通往王宫的路上走着,忽然,两辆马车行使而过,车上是一些精壮大汉,身穿盔甲,手握长戟大刀,威风凜凜,想借此显示楚国人高马大,晏婴身材短小。晏婴明白他们的用意,微笑着说:“我今天来是交好,不是来攻战的,用得着这么多武士吗?”那些人听了,只得灰溜溜的跟在后面不敢出声。

  来到大殿里,楚灵王坐在大殿上往下看了看,故作惊讶地说:“怎么,齐国没人了吗?”晏婴先行了个礼,自豪地说:“齐国有很多人。街上总是挤满了人,走路肩膀挨着肩膀,甚至会相互踩到鞋子,每人哈口气就能变成云彩,每人挥把汉就会下雨,怎能说齐国没人呢?”楚灵王用嘲笑地语气说:“既然这样,那为什么泒你这么矮小的人出使我国呢?”“大王有所不知,我们齐国的人成千上万,但有这样的规定:贤明的国家泒贤明的使节,差些的国家就泒差些的`使节,我晏婴是齐国最没用的人,就只好泒到这里来了,”楚灵王听了哭笑不得,看占不到便宜,对晏婴尊敬起来。

  从以上的这些事可以看出晏婴机智过人,非常聪明,反应灵敏,善于辩论,对晏婴这种人不能以貌取人。我们应该学习晏婴,做一个像晏婴一样有才华的人。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5

  卜世虽然八百年,半由人事半由天。

  绵延过厉缘忠厚,陵替随波为倒颠。

  六国媚秦甘北面,二周失祀恨东迁。

  总观千古兴亡局,尽在朝中用佞贤。

  没错,这就是《东周列国志》的开篇词,讲的是整个东周列国的`整体情况。《东周列国志》是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写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主要讲了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的故事,并且在每一章故事后面都有一个人物介绍,生动而又传神。

  这本书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个故事是《卧薪尝胆终吞吴》。在这个故事当中,吴王夫差为了给父亲阖闾报仇,去攻打越国,并战胜了越国。但夫差不听大臣伍子胥的劝告,没有杀掉越王勾践,而是把勾践放回了越国。勾践回国后,没有顾着享受荣华富贵,他时刻激励自己,天天睡在柴草堆里,吃饭睡觉前都要去尝一尝挂起来的苦胆,以此鞭策自己不忘战败的耻辱。过了几年,越国慢慢强大了,于是勾践带领训练好的兵士,大举进攻吴国,打败了夫差,为自己报了仇雪了恨。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被后人广为流传。

  看了《卧薪尝胆终吞吴》这个故事之后,想起了蒲松龄的一副对联: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相关文章:

《东周列国志》读后感11-25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读后感05-16

撒哈拉的故事读后感言_作文_初中读后感作文01-09

读阿甘正传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6-07

《活着》读后感11-15

《哈姆雷特》读后感10-07

《简爱》读后感11-17

《童年》读后感09-04

简爱读后感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