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读后感

时间:2024-09-14 16:43:31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追问》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何不静下心来写写读后感呢?想必许多人都在为如何写好读后感而烦恼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追问》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追问》读后感

  《追问》读后感 篇1

  在少年文学里面看到这样一篇散文,对生命的最后意义的感想。它主要是说,一个有着青春活力的少年在面对重重困难时,受不了而自杀。 “自杀”一个多么严重的词语啊,爸爸妈妈给了我们一个这样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世界。为什么要自杀呢?一个快乐的人就会把这所谓的“重重困难”一样一样的去克服。但实际上的背景没有我想的那么简单……

  那个姐姐的家庭是四分五裂的,爸爸妈妈都离婚了。原本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都搞得冷冷清清的。所以她被领养到姑姑那儿生活,但终究不是亲生的,不是很疼爱。在她的生命里是没有爱的存在和意义。但她依然是老师眼里的'好学生,老师眼里的文艺委员。在她小的时侯常常想过“自杀”的念头。最后好心的爸爸收留了她。在面临高考的时候,由于不及格而服药解脱了世间的所有问题。

  忽然间,我觉得她的生命真的没有意义吗?不,不是的。主要是由于大姐姐接受不了这种刀割一样的困难,所以就上了天堂。人偏偏要在这个时候,要坚强起来,振作起来。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生命的最后关头。不能泄气,要一样一样的克服。这才是最好的办法!

  《追问》读后感 篇2

  这本书让我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个清晰的轮廓,在孔子孟子的仁和义;墨子的兼爱;道家的“无为”,这些高深的哲理中慢慢吸取中国文化的营养。当看到《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时,毫不犹豫的收入囊中,信手翻开书页,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这让我记起戴维。申克《天才的基因》提出的新观点,“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 “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静心想想,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内容。

  《追问》读后感 篇3

  我很早就知道张海迪,她因邓小平的一副题字而家喻户晓,但那时我只知道张海迪是个高位截瘫的残疾作家,真的,仅此而已。但在语文课上,老师又讲起了张海迪,讲起了她在轮椅上写成的著作《生命的追问》。读着选编在教科书上的《口哨》,我渴望,渴望了解张海迪,渴望能阅读完《生命的追问》。于是我在书店里买了一本《生命的追问》,由于正值单元测验的前夕,书被搁置在了书架上,书的封面渐渐落了一层厚厚的灰。

  直到一个周末的午后,我守着难得的悠闲,对着高楼发呆冥想,静静的享受一个人的幻想。不知怎么地,我那随意而又漫无目的的眼光落在了书架上那本《生命的追问》上,我这才想起自己还没有读过这本书呢!在好奇心的促使下,我翻开了这本曾令我梦魂袅绕的书。夏日午后的阳光很灿烂,但在张海迪充满感染力的文字陪伴下却显得有一抹蓝色的忧郁。张海迪的文字很美,把自己四十年的生活写得亦虚亦实,给人以眩晕的感觉。风吹动着我一页页地向后翻阅着,印象中的那个张海迪也愈发清晰起来了。

  张海迪有一个快乐的童年,童年时代的她无拘无束,和同龄人一样顽皮天真,也时常闯祸,被爷爷惩罚。她五岁时,患了脊髓病,拜访多处医院,做了手术,仍无济于事,手术带给她的是童年的.缺失,没人能够想象张海迪躺在病床上的孤独与寂寞。张海迪曾经随着父母下放到西北高原的尚楼村,在那么一个偏僻的地方,张海迪虽然失去了物质生活的满足,但她却收获了纯真的友谊,收获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尚楼村的乡亲们、孩子们的朴实与憨厚给了张海迪太多的感动。

  张海迪没有娱乐,她唯一的朋友就是自己手中那支笔和床头的几本书。因此,在病床上,她笔耕不辍,无声地诉说着她的人生。从常人的角度看张海迪,我们会觉得她的遭遇是那样悲惨。但张海迪在作品中,在平时的记者会上,她没有流露出对生活的一丝不满,相反,她在众人面前脸上永远挂着一个微笑,她的作品是乐观的,字里行间传达着对生活的期待和希望,她让许多一蹶不振的残疾人学会了坚强,学会笑着面对有着挫折的生活。

  轻轻地,轻轻地,风把我手中书的最后一页翻过,我合上书页,抬起头却见天边已是一道霞光,恍惚间,我仿佛看见张海迪坐着木轮椅在乡间小路上竭力前行,碾过那乡村小路的泥泞。张海迪在中国人心中是一道阳光,张海迪说:“即使被痛苦的磨盘碾碎躯壳,还会留下灵魂闪闪发光。”张海迪曾在少女时代梦想过有一天自己的病会好,如今三十多年过去了,昔日的少女已经成了半老徐娘,但张海迪的理想没有变,她依然坚强而脆弱,她向往着健康人的生活,她仍旧是那个用口哨吹着《红莓花儿开》的少女。所谓“岁已逝,志不移。”

  《追问》读后感 篇4

  看着《冯友兰追问人生》一书,随着文字,跟随冯友兰先生的目光探寻人生四部曲。本书45篇文章,从人生真相起笔,到人生境界等,最后落笔于人生的漫谈,四部曲层层递进,演绎人生之旅。

  书中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在受到过不公平的批判,他从不垂头丧气,也未影响他的生活节奏。把哲学境界贯彻到日常生活中,赋予他的学问长久的生命力,具有垂范当世稀缺的人格精神。有关人生的哲学,是每个人在每一天都会有所渗透和应用。

  本书让人回归内心的宁静。在一遍又一遍的解读中,攀升人生的新境界;在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历久弥新。人生是一个宏观的理论,冯友兰先生从微观的角度,阐述这个宏观概念,我喜欢听他娓娓道来,讲授一个个哲学命题,传授哲思,人生成功之因素,他讲解只有才力命三种因素结合,才可以成功,《伤仲永》中讲述的神童仲永,天姿聪颖,后来自己不要学习,沦落为一个普通人,就是没有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所以古人云:业精于勤,而荒于嬉。只有努力才能在某个专业取得成功,但是要想有大的作为,就像诗人能成为大家,或名家,就要靠他的才来决定。正如爱迪生所说“天才是1%的灵感加上99%的汗水,但那1%的灵感是最重要的`,甚至比那99%的汗水都要重要”。

  “人人体内都藏着一个天才”,他指出天才不是靠天资,而是训练出来的,莫扎特、贝多芬都是小小年纪开始训练,坚持不懈,才获得成功。“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恒心和毅力是制胜的法宝,戴维.申克先生在书中强调后天的重要性,认为只要努力,就会成功,我不完全赞同戴维.申克先生的观点,我赞同冯友兰先生和爱迪生的观点,没有天资,你即使再努力,也不一定能成为大家、名家。

  冯友兰先生提出自然、功力、道德、天地的“人生四境界”说,从低到高,帮助人们在欲望和迷茫的世界中,构筑精神的理想境界。静心想想,我们都只有一个人生,一定要活出自己而不是成为别人。读着这句话,我想起周国平先生所言,活得简单才活得自由。只有一个人生,我们是浑浑噩噩还是清清楚楚,每人的基调不一,正如一千个人眼中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如何去感受人生、体味人生,做真实的自己,活出真性情,活出自我,这也是我们该思考的内容?

  《追问》读后感 篇5

  障碍有时会变成真正的障碍,处处是一张网,唯有精神上的解脱,才能挣脱这张网,获得自由。这是张海迪在《人生问答》里说的。寥寥数语,将她不向命运低头、追求美好生活的个性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

  张海迪从五岁开始就生病,从此在轮椅上度过了一生。然而,她从不气馁,她坚信:“即使肉体被痛苦的磨盘碾碎,灵魂依然闪耀!”

  我打开《人生问答》,边读边笑。书里的姑娘多调皮啊!她终日爬上顶楼,追赶公鸡,在秋风中放飞姐姐抓到的.蝴蝶。书里的姑娘多浪漫啊!她吹着口哨,唱着苏联歌曲,幻想着跳芭蕾舞;眼前一闪,我仿佛看到了一个穿着白兜的小女孩在整洁的隔离室里追逐着公鸡,又仿佛看到一个长发飘飘的女孩坐在轮椅上,眼巴巴地吸取着花蜜。书。

  《质疑生活》是张海迪对生活的追忆,也是她对生活的诠释。从书中我明白,没有人能抗拒衰老,没有人能逃脱死亡,所以我们更应该珍惜生命。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我们都不能自暴自弃。我们要在生活中坚强起来,让生活更加灿烂。

  时间从未停止,任何力量都无法阻止它的前进。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些人惶恐不安,感叹人生苦短,盲目享乐;生命与时间赛跑,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正如张海迪所说:“我们应该是与时间赛跑的人,在时间之剑射入黑洞之前,无论经历了多少痛苦,我都是幸运的,因为我飞到了时间。”

  朋友们,让我们向张海迪学习,抓住时间的尾羽,珍惜生命,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让我们坚定地面对生活,让心灵飞得更高更远!

  《追问》读后感 篇6

  这是一部感情浓烈思考真切的现实备忘。腐败似乎人人痛恨,但似乎又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关于腐败的案例解读理论阐释科研报告对策方略制度设计人员投入,在目前的中国可谓空前,各种成果更是车载斗量汗牛充栋。但一打纲领不如一个行动,大家真切地感受则是十八大以来的真反腐,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丁捷的《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有男,有女,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行八作。丁捷以极大的精力浓烈的感情为这些多被概念化脸谱化模式化的群体一一解剖认真谛听理性思辨。面对这些曾经的成功人士精英人群,不是故作高深地鄙夷不屑,不是肤浅廉价的翻案猎奇,而是力求深入地把他们人生归零后的各种引人思索的悲剧色彩,一一罗列,录以备忘。

  这是一部没有教条答案悬念丛生开放的病理诊断。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中国病人的典型案例。但对这样的一群中国病人,如何做出权威诊断,提供灵丹妙药?作者没有坠入这样的全知全能的虚妄陷阱,他以文学的前程作家的担当提供文本,启人思考,放平姿态,倾听而不盲从,理解而非曲解,各种诊断也都力避千篇一律大而无当。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树叶,也没有可以复制雷同的人生。丁捷的鞭挞拷问,贵在指出问题,引人思索,除了《追问》的主体部分,它的亲历、印象、尾声或在卷首,或在文尾,切不可当做闲笔而等闲视之,它们与整部书浑然一体,都是应该注意到的不可错过的文字。

  如此众多的人生就此名裂身败,如此众多的人生就此归零黯淡,怎能一言以蔽之一纸判决一进囹圄,就万事大吉归于沉寂?《追问》以其勇气敏感更以其切合当下社会重大命题的独特文本价值,成为人们热烈争议的一部纪实力作。

  《追问》读后感 篇7

  “障碍有时成为真正的屏障,成为一张无处不在的网,只有精神的解放,才能挣脱这张网,获得自由。”这是张海迪在《生命的追问》中令我至今记忆犹新的几句话。短短几行字,却将她不向命运屈服,追求美好人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张海迪是我国著名的残疾人作家,她自从五岁患病后,她的一生几乎都在轮椅上度过的,但她面对命运的不公并没有自暴自弃,他从不甘心。就像他书上所说的“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好,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她坚信即使被痛苦的磨盘压碎躯壳,她会留下躯壳闪闪发光。于是张海迪开始把握生命的每一分每一秒,不管穿越多少大山,他永远让生命之泉发出最清亮的最快乐的声音。

  我打开《生命的追问》,读着读着便笑了起来。书中的女孩多么淘气啊!她整天疯跑疯玩,爬顶楼,撵公鸡,还把姐姐的蝴蝶抛散在秋风里。书中的女孩多么浪漫啊!他吹口哨,唱苏联歌曲,并幻想去跳芭蕾。他教乡村小学里的孩子们唱大刀砍鬼子。张海迪的书让我眼前一亮,我仿佛看见一个围着白兜兜的小女孩在整洁的隔离室里赶公鸡,又仿佛看见一个长发飘飘的少女坐在轮椅上,如饿似渴地汲取着书中的甘露。

  《生命的追问》是张海迪对生命的回忆,同时也是在诠释生命,从书中我明白了谁也无法抗拒衰老,谁也无法躲避死亡,但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珍爱生命。不管前面的路有多艰难,我们都不能自暴自弃,要做生命的强者,让生命更加灿烂辉煌。

  时间永不停息,任何力量也阻挡不了他的`前进。时间之箭,从亿万年射来,箭头指向未来,最终射向时空的黑洞。面对残酷的现实,有人感叹人生的短暂,便一味享乐;有人无知地用荒唐的举动为人生画上了一个草草的句号;还有人却握住了时间的尾羽,他们用汗水甚至生命去与时间竞赛,一直奋战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就如张海迪所说,我们应该做与时间的人,在时间之箭射入黑洞之前,无论经过多少痛苦,我都是幸运的因为我曾飞翔在时间之中。

  让我们向张海迪学习,把握住时间的箭尾,把握生命,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追问》读后感 篇8

  《无尽的追问》是我国著名的核物理学家王淦昌讲述自己从事核物理学研究的经历和故事的一本书。他用平实而睿智的文字,讲述了自己一生中求学、从事科学研究和做人的故事。我们从中看到的是一个个坚强生命的奋斗历程,是几十年来中国科学发展的历史,更是一种高尚的人格精神。

  王爷爷未满四岁就失去了父亲,小学五年级时母亲逝世,但他自觉努力,成绩优秀,18岁考进清华,23岁留学德国,29岁担任浙大教授,48岁当选院士,一直在科研战线上奋斗到老。

  在德国,有人劝王爷爷:“科学是没有国界的,中国很落后,没有你需要的研究条件,何必回国呢?”可是王爷爷说科学家是有祖国的,祖国困难,我更要回国服务。

  正当王爷爷取得了一个个的'科研成果,有可能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中国也能造出原子弹、氢弹来,他隐姓化名,默默地在戈壁滩极其艰苦的环境下工作了17年。

  感悟与明晰: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

  梦想,一个人怎能没有梦想?没有梦想,便没有奋斗的目标;没有梦想,生活则平淡如水;没有梦想,便失去了人生的价值……在这本书里,我体会到了王爷爷所讲述成就梦想的艰辛和磨砺,他的梦想从不可能到完全实现,一波三折,不断跨越自我和超越自我的极限,这些故事令我感动。

  女航天员刘洋姐姐说:“梦想有多远,探索的足迹就有多远。”我们是国家民族的希望,为了实现中国梦,为了梦想的中国成为现实,我们准备好了!我会认真努力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成长成国家的栋梁,将承担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将成为中国梦的兑现者,让中国梦这个词更有质感。

  少年智则中国智,少年强则中国强,我的梦是中国梦,中国的梦是我们的梦!同学们,让我们好好学习,用自己的力量去完成自己美好的梦想,让我们的梦想尽情飞翔,让它带领我们走向成功,走向完美。让我们的祖国变得更加强大、繁华!让梦想照耀中国,闪亮世界!

  《追问》读后感 篇9

  人要学会学习,一旦放弃那就会后悔一辈子的。我要学一个勤学好问的人,不做不懂装懂的人。因为我知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吗? ”

  当我读了《蓝色的追问》这篇课文,让我深刻受到了许多的启发!

  1930年世界亚洲第一个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拉曼,出生于印度南部的特里诺波利。曾在1921年半晚乘船回印度时在船上听到一个小男孩和妈妈在说:“大海叫什么名字?为什么叫地中海?那它为什么是蓝色的?”这一系列的问题使拉曼受到了启发,回到印度后他就研究海水为什么是蓝色,不断的从实践中得到论证,后来从中发现光散射效应被人们称为“拉曼效应”。

  学了《蓝色的追问》看到了拉曼勤学好问、坚持不懈的精神,我要向他学习,有一次老师在教我们 “朝代歌”时把“虞yu”读成“shen”,后来我查了一下果真,是读yu,后来我就告诉老师是读yu。

  正是拉曼这种好奇心震撼了我,也启发了我,科学之路,就是要常怀好奇之心,并努力地拿出确凿的证据来证明。

  其实,世界上并没有什么天才,但我们可以做一只脚踏实地的蜗牛,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心中的'目标前进,只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我们都能登上人生的珠峰。

  同学们!让我们以坚持不懈的精神,唤起心中学习的激情,乘着知识的列车,迈着坚定的步伐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追问》读后感 篇10

  拿起书,我望着它,读后感:生命的追问。扉页上印着烁大的五个字“生命的追问”。我对书中这样两句话仍记忆犹新:“假如我能站起来吻你,世界该有多美啊!”“ 即使翅膀断了,心也要飞翔。”

  这是一个勇敢坚强地面对挫折、面对命运的人。她是山东济南人,5岁时因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瘫,却凭着惊人的毅力,自学了小学、中学的全部 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德语和世界语,翻译和出版了大量外文资料和 著作。她还自学了医学知识和针灸技术,被誉为中国的“保尔·柯察金” ——她就是这本书的作者,也是主人公——张海迪。在书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了残疾人的痛苦和作为一个作家发自内 心的激情。整本书中,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个残疾人对爱的向往,对大自然 的追求,对生命的渴望,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对命运的挑战。

  作者总是以乐观的心态来对待事物,因此文章中很少出现苦痛、酸楚 、伤心等类字眼。作者更多描写的是当年随父亲一起流放的那个小山村, 村里一群热情的姑娘和一些淳朴的乡民。当这群乡村少女围在作者轮椅旁 亲昵地叫着“玲玲姐”,推着她去十八里铺的公社看电影,听她唱着苏联民歌《红莓花儿开》时,那是一幅何等质朴的画卷,充溢着浓浓的乡土气 息,令人陶醉呵!这不仅深深地打动着作者,也深深地感染了我,她们的纯洁善良,她 们的热情开朗,在作者笔下一次次展现在我的眼前。她们是一群快乐天使 ,带走无穷的忧愁和病痛,与她们共享欢乐与青春,不仅给作者以无穷的 生命力量,也传递给我们健康的珍贵和生活的乐观。我感叹于作者的坚韧,更感叹于她的博爱和惊人的毅力。

  我从她的脸上,分明看出了病痛留给她的印记:我从她呈献给我们的这本厚重的书本 中,分明看见了她用激情热流融化了自己心灵的.痛苦后,以文字的永恒魅 力所展示出来的她的心灵美丽;我从她那没有知觉的躯体中,分明看到了 那钢铁般的“保尔·柯察金”;我从她那坚强不屈的性格中,分明看见了生命的追问在大放异彩。

  生命是什么?是拼搏,是奉献!我若是船,那么她就是帆,她永远鼓动着我在浩瀚的书海中乘风破浪 。即使有狂风巨浪,浓雾弥漫,我不怕,因为我有帆,有了她,我想自己 一定能登上理想的彼岸……

【《追问》读后感】相关文章:

《昆虫记》读后感 -读后感06-16

读后感05-16

读阿甘正传读后感范文_读后感06-07

《呐喊》读后感03-10

《孝经》读后感03-12

《掌声》读后感03-16

《在人间》读后感02-27

匆匆的读后感03-01

围城读后感03-02

呐喊读后感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