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时间:2023-11-13 14:12:15 读书心得 我要投稿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当细细品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最关键的读后感不能忘了哦。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

  在《额尔古纳河右岸》中,迟子建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文笔,以回忆录的方式,呈现了以“我”(最后酋长的女人)为时间轴上溯到父母(林克和达玛拉)等父辈和祖辈的岁月静好,和“我”和两任丈夫(拉吉达)、弟弟(鲁尼)和同伴等的生离死别,下到自己的子女(维克特、安道尔、达吉亚娜)孙子孙女(九月、安草儿、伊莲娜)等后辈在时代的潮流中各自的分散。

  书中以平缓的笔调述说了鄂温克人对生与死、爱与恨、快乐与悲伤、聪明和愚昧等的见解。相对于余华的《活着》和萧红的《生死场》,作者的定位较为含糊。作者隐藏在叙述者的后边,用较为华丽的语言呈现鄂温克人生存环境的“美”,对鄂温克人的“悲”似乎集中于现代文明的“胁迫”下的伤春悲秋,忽略了鄂温克人在自然环境(严寒、猛兽、瘟疫等)的“压迫”下平淡看待生存死亡更是一种“悲”。文后的跋似乎也强调了这一点,似乎鄂温克人就应该保持渔猎、萨满和驯鹿,以满足所谓的“传统情怀”,不应该被请出山林,不应该被现代化,从而在内心保持一种文化高地对文化低地的“怜悯”。

  额尔古纳河自西南向东北流,汇入黑龙江,现代版的地图是以北为参照,作为中俄两国的天然分界线。但是古代地图多为上南下北,作者真的想追寻传统的话,建议改为“额尔古纳河以东”会好一些。

  文中描写了太多的`死亡,有夭折的孩子,被装在布袋里,放在向阳的坡上,照着阳光,贴近土地和花朵;还有成年人的逝去,有因尊严而自杀的人,也有因为情感而绝望的人,更有为救人而舍命的人,还用被野兽伤害、被疾病夺去生命的人。

  如维克特在列斯元科山因鹿哨而误杀自己“愚钝”的弟弟安道尔,最终难过自己心里的那一关,酗酒身亡。用书中人物伊万那句话:“他们逃走了。你们不要去找,想走的人是留不住的。”生命就是这样,对于死,鄂温克人似乎早已在自然的驯服下变得“习以为常”。鄂温克族人他们在丛林中生活,生于丛林,死后风葬,又还归于丛林。

  婚礼与葬礼

  鄂温克人对于成年人的死亡采取风葬,即找出四棵相对平行的松树,把人放在上边,以此安葬。但对于夭折的孩子,通常用白布袋装起来,安葬在向阳坡。

  婚礼通常需要萨满主持,同时两个人的父母同意。相对较为自由,一般以驯鹿为嫁妆。

  书中唯一一个婚礼和葬礼合二为一的人是金得(反对父母包办的婚姻自杀)。作者把一些人的逝去通常安排在婚礼上,比如达玛拉的死亡是在儿子鲁尼的婚礼上,人的离开没有痛苦,在一片热闹中悄然离去。

  传统与现代(变与不变)

  鄂温克族人日常以驯鹿为骑,以桦树为器,以枯木为火,以山野为食,信奉玛鲁神,医病救人依靠萨满。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化的力量悄然介入,正如书中所说:“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迷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伊莲娜从丛林到现代社会再到丛林的矛盾心理就是证明。

  正是因为:“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才有画家伊莲娜最终在无法调节心理状态下,走向以我的毁灭(回归自然)。

  自然与科学

  文中自述者说:“我的一生能健康活到九十岁,证明我没有选错医生,我的医生就是清风流水,日月星辰。”萨满对鄂温克族人来说是治愈一切的。尼都萨满让日本人吉田伤口愈合,战马死亡。妮浩萨满每救一个人,自己的孩子就会死亡一个,即使这样她也义无反顾。面对科学,部落族人一开始是排斥的,从一开始去漂流乡定居,再到去布苏定居。然而,一些人也选择相信了科学。但作者对于想得到孩子的那对夫妇(达西和杰芙琳娜)去医院检查治疗持一种怀疑态度。

  善与恶

  书中人物都是善良的,即使是一开始有瑕疵后边也都会改邪归正(如马粪包、偷盗者、伊芙琳)。

  面对母亲(伊芙琳)强行安排的婚礼,金得竭力反对(最后婚礼当天晚上自杀),小达西却坚持去娶了这个歪嘴的寡妇。另外还有安道尔娶了瓦霞(说谎霸道),当想为他们解除婚约时,他一口否决了。安道尔说:“瓦霞高兴了要挠人,她还爱撒谎,我把她放走了,她又会去害别的男人!就像一条狼,我知道它吃人,还要放走它,我就是有罪的!我要留着她,看着她,不让她吃人!”

  书中虽无完人,但是人人都闪耀着“圣母玛利亚”的光辉。既然是鄂温克人面对自然的丛林法则,也就有族人自己的残酷现实,显然作者没有着墨。甚至连日本侵略者都是相对温和善良,但是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事情,作者倒是颇有微词,接近揶揄,伤痕文学的遗风。

  尾声(总结)

  所有的恩恩怨怨都会在岁月的长河中随风而逝,西班想为鄂温克族人创造文字,想记录下那如林间清风轻拂般的历史。萨满从尼都到妮浩再到后来的部族分散,个人的群体的恩恩怨怨都消失在丛林和缓缓的河水中。

  这些是是非非有对自由的追求但无奈束缚于时代和自然,事件极尽浪漫主义色彩,生活又单调危险。

  总的来说,这部作品和阿来的《尘埃落定》一样,都是一部家族自述史,书中记述的鄂温克族在自然和现代化的浪潮中的坚守,展现了民族生存的磨难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文中记述文化较单一,前半部分对游猎、日常劳动等的描写相对生动,后半部分主要集中于事件;人物描写也较为单一,在阅读中无法看清楚和区分人物的“脸”,但环境描写相对丰富,值得学习。

  有些把本书与《百年孤独》并列,显然不敢苟同。当然,读者角度不一样,体悟也不一。以上言论也仅是一家之言。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2

  合上书,充满坚韧、温暖和爱的故事如同燃烧的火把,在大自然辽阔的天地间释放着光和热,用那无限的能量,给人以安定的勇气去生活、去奋斗、去坦然面对这原本平凡的世界。

  静下心来聆听茫茫林海中生灵的呼吸,安下心来静静体会纯白雪原上天空的宁静,自然与人依旧密不可分。

  读完《额尔古纳河右岸》这本书时,正是20xx年的秋天,人们从田地里收获粮食,干枯的秸秆安静回归大地怀抱的时节。书里,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汇成丰盈、光亮的额尔古纳河,在我的面前静静流淌,竟比我眼前这收获的景色更加生动、饱满。

  作者采用自述的形式,以简约温婉的语言描述了一群生活在额尔古纳河右岸的鄂温克人,用壮阔如史诗般的场景勾画了一幅少数民族艰难生存又饱含深情的华丽画卷。作者笔下的鄂温克人以纯朴的感情深沉地热爱着这片森林、爱人、孩童,以及林中的驯鹿,并且用生命让这民族的精神如月光般皎洁,如乐章般源远流长。

  生命的敬畏

  在他们的眼中,驯鹿如同孩子般珍贵。作者用“白色的驯鹿在我眼中就是飘拂在大地上的白色云朵”来形容驯鹿,甚至说“驯鹿一定是神赐予我们的,没有他们,就没有我们”,连一头驯鹿,都同样受到尊重,这充分显示出鄂温克人对生命的敬畏。对待死去的婴儿:“我和瓦罗加再一次提起白布口袋,去埋藏鲁尼和妮浩的骨肉。在我们眼中,他就像一粒种子一样,还会发芽,长成参天大树的。”妮浩在离开母亲的风藏之地时说:“她的骨头有一天会从树上落下来——落到土里的`骨头也会发芽的”。也许你会认为这有些荒谬,可恰恰是这种荒谬和固执的举动,彰显出他们对生命的虔诚。这种纯朴的平等观念更像是弥足珍贵的火种,从容抵达人们纯净的心灵世界,在这方净土中蔓延、传承。每一个生命,之所以能够繁衍至今,必定有其存在的理由,值得人们去珍视、爱护。哪怕是树枝上的一枚叶子,也拥有它绿色的闪着明亮光芒的生命。

  生命的奉献

  妮浩作为萨满,通过舞蹈的形式为族人沟通天地、达成愿望,在挽救其他生命的同时,必须以牺牲自己的孩子为代价。尽管她心伤、凄凉、泪流满面,但仍坚守原则,遵守她即将成为萨满时承诺的“用自己的生命和神赋予的能力保护氏族”。妮浩懂得“天要那个孩子去,我把他留下来了,我的孩子就要顶替他去那里”。为了挽救何宝林得了重病的儿子,儿子果格力从松树上跌落;为了挽救被熊骨卡住喉咙的马粪包,女儿交库坎托被马蜂蛰死;为了挽救偷鹿少年的生命,无奈失去肚子里的孩子;为了祈雨救火,最终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她在不断的失去中,灵魂高度愈加上升,精神生命渐次充盈。还有很多人物,也为了保护别人而牺牲自己。这种在自身利益的释然中净化的纯洁灵魂正如林中的白雪,在天地间浩浩荡荡、无怨无悔。

  生命的传承

  小说中,一个个生动的人物陆续走向死亡,新生命不断降生,蕴含“生生不息”的深刻寓意。在如此原始的生活环境中,自然条件恶劣。“我”的第一任丈夫拉吉达为了给大家寻找驯鹿而冻死在马背上,瓦罗加为了保护放映员被熊揭开了头盖骨,齐格达误入捕兽的陷阱而摔死。太多的死亡,太多的失去,每一次都棰心泣血、悲恸不已,然而更多的,是一个个新生命的降生。作者用“它看上去就像落在大地上的一朵祥云”来形容白色小鹿的降生,维克特、安草儿的轮廓更是氏族命脉的缩影,仿佛大树的根系,日益盘结、蓬勃成长,为氏族注入鲜活的血液,让永恒的精神在动荡中依旧流传不息。

  生命的坚韧

  令小说如同史诗般壮阔的最重要原因,便是书中人们对待生活和困难的勇往直前。季节变换、野兽袭击,都是他们面临生存考验的艰难时节,可是很少有人因为惧怕生活的艰难而退缩不前,更多的是,迎着风雪挑战。作者没有运用过多的笔墨描写斗争场景,可对生命执著追求的信念却从质朴而无华的语句中晕染开来。让人们体会到在茫茫雪原和纵横交错的林间山路中,追求生命质朴之美的那种沧桑与豪迈。

  生命的回归

  书的结尾部分,作者写到:“月亮升起来了,不过月亮不是圆的,是半轮,它莹白如玉。它微微弯着身子,就像一只喝水的小鹿……忽然,那条路的尽头闪现出一团模糊的灰白的影子。接着,我听见了隐隐约约的鹿铃声,那团灰白的影子离我们的营地越来越近。安草儿惊叫道,‘阿贴,木库莲回来了!’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虽然鹿铃声听起来越来越清脆了。我抬头看了看月亮,觉得它就像朝我们跑来的白色驯鹿;而我再看那只离我们越来越近的驯鹿时,觉得它就是掉在地上的那半轮淡白的月亮。我落泪了,因为我已分不清天上人间了。”文中的“我”对驯鹿抱有特殊的感情,在经历了一世风风雨雨之后,白色驯鹿在某个夜晚寻“我”而来,体现出“我”对生命本质的探究。究竟是辽远如明月,还是实在如“我”心中至爱的白色驯鹿;抑或是坚贞纯美如月光,还是跳跃活泼如鹿铃,这些都是耐人寻味的结局。

  也许人就是自然,而自然又赋予人力量。那些过往历史的尘埃依旧会在阳光下熠熠发光,成为我们心中宽厚的基石,让我们善待生命、尊重自然、博爱人间。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相关文章: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01-07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9篇02-08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7-0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11-12

幼儿园左和右教案12-23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篇09-04

童年河读后感04-15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06-28

《鼹鼠的月亮河》读后感06-26

逆流成河读后感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