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时间:2024-01-24 13:50:12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当品读完一部作品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你想好怎么写读后感了吗?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

  一次次让我停了下来。原因很简单,书看的让人头"胀"。对,用“胀”这个字形容,最接近我的状态了。我自认心理精神还是蛮强大的,但是越到后来没看两篇就得停下来,让大脑休息一下。这时最大的感受就是特别想做个数学题或者几个英语单词。前者让我重新回到理性的世界,后者让我暂时忘掉一些东西。

  这不是危言耸听。虽然最终因为好奇心的驱动,我还是读完了小说。

  它对人最大的帮助是里面好多个案例涉及到了量子物理的知识以及相对论的知识。“精神病人”用巧妙地比喻让人恍然大悟。扭曲空间是相对论的结论,但是我一直不知道怎么理解。那个“疯子”天才般的用苹果在布上滚动解释,顺便解释了黑洞和白洞之间的联系,让人不得不佩服。

  但最后别看这本书。

  每读到一个案例,特别是遇到逻辑能力很强的病人,他的逻辑没有丝毫弱点,讲的让我感觉“很有道理”。我不止一次的想到这几个字,然后提醒自己,他是个精神病人。连作者也不知一次的提到精神病医师被自己的病人搞得成了精神病的事。作者费尽心思的写这些东西,很好,但是几乎每个案例,他都留下了空白。那是个令人难受的空白,他采访了病人,病人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作者把笔录搬出来,即就是把精神病人的语录复述一遍。作者按照自己的理论,把自己的空间缩小,让病人释放出自己的空间。可是他写成了书之后,那些病人的空间被无限的放大了。

  换句话说,作者的每次采访,特别是那些非常厉害的病人,他都会被其他医生一再警告,最好别把病人说的当真。可是作者把这些极其危险地思想毫无保留的说了出来。这不就等于让读者真切的面对这些”天才“吗????

  最令人不可忍受的`是,靠后有一篇的案例的病人竟是作者自己。他毫无掩饰的承认了自己的多重人格。如果说,从前的我对于精神病人,以玩笑的态度视之,今后我不得不提醒自己,他们只是少数而已。

  看书的这几天,我发现自己想问题的方式已经有了变化。强迫症的感受也更加强烈。总之,我很后悔自己看了这本书,并且思考了其中的内容。

  看书的时候,我有的添加笔记。我不愿意再回顾这些天才们的高见了,那些”经典“的思想我也不愿再记住。愿想看书的人,收起你的好奇心,珍爱生命。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2

  题目是摘自一本书《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面的前言的一句话,当初看完这篇前言的时候,我知道如果放在语文,克里的话,这句话的作用应该是引出下文或提出中心论点,或许是别的,这也不怪,我语文本来就不好的。

  作者说他当初看到这句话时,他有一点立马带上行李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但后来他放弃了。至于理由他没有说,他说是由于一种不可抗拒的原因。但当时我的脑海中浮现着第1个想法是没钱。但具体是什么谁知道呢?

  作者说他第1个想法去旅行,而且还生出了无限感慨,从他那长长的情缘就能看出来,而我就没有这种感觉,可以说是什么感觉都没有,心中也伤不起什么感情来,或许是人生的阅历不同,也许是我压根对这句话提不起什么感情来,后来才发现当时我注重的是这本书的故事,在我看这本书时,我关注的是他的.故事,而那些类似于感慨总结这一类的,我往往会选择一眼扫过或者直接掠过,不光是这本书,阅读其他书也是一样的。

  “最精彩的其实是世界本身”。当时我回过来慢慢品赏这句话的时候,你会发现文字很美,对我来说组合起来的更美,这句话使我想起了崔万志所说的一句话:“世界就像一面镜子,你是怎样的,那世界就是怎样的”。你是忧郁的世界也是忧郁的,你是高兴的世界也是高兴的,这样的世界不精彩吗?还有世界那么大,还有那么多不知道的地方,对于那些探险家来说不精彩吗?世界宇宙那么辽阔,我们地球甚至整个银河系在宇宙里只不过一颗尘埃,或许连尘埃都不如,这不是很精彩吗?

  或许表达的不够充分具体,当然每个人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人说过,1000个人眼里有1000个哈姆雷特。也有人说过,每个人读《红楼梦》都有不同的体会,都会把它当做不同的题材来看。如果每个人的理解都和感触都一样的话,那么这个世界也未免太过于单调了吧,那么世界还会精彩吗?

  地球正是因为有了盆地山峰草原,高原森林,多种多样的地形和多种多样的生物。才会变得如此的丰富多彩。才会令那些探险家为此痴迷,不惜自己的生命,为的就是想在那自以为绝美的遗迹上面留下自己的脚印。再一个又一个的险境之中探寻着最美的风景,这大概就是文中的作者想要去旅游的原因吧,想去多看看这个世界。

  世界正是因为多种多样,而因此变得精彩。而最精彩的往往是世界的本身。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3

  谈到精神病,很多人脑海里就是这样。有的认为是小说;有的能将人类看成动物;有的人能看到每天的颜色;有的把这一生看做章节里的一章;有的将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思索。

  会浮现出一个举止癫狂,胡言乱语的形象。我在没看这本书之前也是这样认为的。

  这本书,让我仿佛打开了一个新世界。

  原来,这个世界在他们眼中原来,他们的世界这么专一。每天都期盼着发现高级生命;用大块头字典查生僻单词只为“了解四维生物所告诉的”,研究学说到疯狂。

  原来,梦中的事也能将现实中的人击垮,整个世界就只剩下自己一个人的孤寂,每次都要体会一次死亡的绝望,最后带着不甘离开。

  原来,他们也能当我们的老师,一些新的`知识通过他们的嘴讲述出来变得通俗易懂,真是讽刺呢,人们苦思冥想也不能理解,自己所看不起的一些精神病人却能用简单的方法讲述出来。你将他看做疯子,他把你当做笑话。

  在“永生”中,我体会到了活在当下的满足,永生一直是人们向往的,可它的缺点人们却不能忍受,承认自己只是一个时间过客,看着自己的妻儿子女相继离去,忍受数辈子的碌碌无为,人们总想去打开潘多拉之盒,却没有勇气去承担相应的后果。

  我害怕死亡,因为生命太过脆弱,有的人上一秒还在言笑晏晏,下一秒就躺在那冷冰冰的地上,上一秒还温柔的对我微笑,下一秒却在病床上面如土色,。现在我已经不再恐惧,他们,可能进入了一个新世界,可能以新的形式存在,可能.......

  在“伪装的文明”中,我们是被欺骗的部分,外星人是受害者,为了限制表象存在的人口而组织二次世界大战和各类疾病发生,假设是真的,那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在“永远,永远”中,老太太的感情让我泪目,最让我羡慕的爱情从来不是那些抖音里所谓的“狗粮”,而是在过马路时两位银发老人相握的手,而是在午后在藤椅上相靠着闲聊。那些温馨的画面,组成了如今我对爱情的最美诠释。

  在读完这本书,我对当精神病医生有了不小兴趣,但正如本文所说,如果你被他们绕进去,就会由精神病医生变为医生精神病。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4

  很早知道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图书,却不知道这是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看完以后,我会发现这些人比正常人还正常,书中涉及到的内容太多太多了,心理学、宗教、量子物理、多重宇宙以及玛雅文明等,真的不懂这些人到底是疯子还会天才,这个世界有我们太多不理解的东西。

  这个世界究竟是什么样子的?或许我们自己也说不清楚吧,作者却从一种不同寻常的方向探索这个世界,首先不得不佩服作者的勇气,不断地访问这些精神病,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不同寻常的世界观。只是有限,有些地方虽然没有看懂,略有遗憾。但是却感觉到他们的世界观很奇特,知识是那么的丰富,每个故事都有令人深思的问题在里面。他们的执着是那么可怕,对这个世界的疑问是那么的多。或者这就是我们质疑他们为神经病的原因吧,在他们严重我们何尝又不是一群怪人呢?真的不知道是他们真的疯了,还是我们已经习惯了命运的安排。

  想到《灵魂的尾巴》里面的几句话:想出去很简单,就跟灵魂盘起尾巴基金躯壳当人一样,想不被人当神经病,那就必须藏好一些想法,不要随便告诉别人,这样就安全了。正常人之所以为正常人,大概是因为我们在很多时候隐藏了我们心中的.想法吧,感觉这真的像一个悲剧的故事,。

  其中的《角度问题》也让我深有感触,随着时间的流逝,阅历的丰富,现在的我们想事情越来越复杂了,我们习惯自己的经验和态度去教育孩子,试想一下,这样的操作孩子真的能接受吗?他们真的会理解吗?动画片《天上掉下个猪八戒》里面有这样一个场景,八戒倒立以后发现福迪变高了,变得不是福迪,而是看人的角度。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事情的话,或许就能明白他人的看法了吧。有时候我想不明白精神病人讲的那些话,换个角度或许就懂了,作者也是这样走进他们的世界的吧。如果哪天你看到我不正常了,或许是你不正常了,哈哈哈...

  作者说这本书是一个悲剧,现在想想也确实如此,书中提到很多神奇的想法,四维生物、灵魂的尾巴,时间的尽头,多重宇宙...这些“疯子”严密的逻辑性和推理又让我们无言以对。而我们早已不再对这个世界充满各种各样的疑问,习惯了每天的事情,到底谁才是天才,谁才是疯子?不管如何,我们已经渐渐地走向普通人这条路。通过这些“疯子”的故事,希望我们可以从他们世界观中获得一些启迪,对这个熟悉又陌生的世界有一些不一样的了解。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5

  其实开始读《名人传》之前,我是不太想读的,甚至怀着几分鄙夷之情的。因为平时名人故事见得太多了,不就是举一些伟大的事例用伟大的描述表现名人伟大的灵魂吗?对于这些七吹八捧的东西,我还真不大感冒。虽不说古井无波,但也不至于心潮澎湃,因为它们太精彩了,却往往遮掩了名人们完整的人的形象,而把其写成了神,不免有一种读圣经般虚无飘渺感。

  在这个时代,我们感动的能力降低了。

  于是,我撑着头开始读。一行又一行。

  但,我渐渐发现了不同,这本书并不是以往的十分写人九分吹,一分描写,而是通过一个又一个不同的事例,表现一个又一个不同的形象,十分全面。

  这无异于一剂强心针,这才是真正能读到我心底的东西。以往的名人们太完美了,以至于有一种不真实的距离感,我自然不会放在心上。

  慢慢的,我终于有了一丝微笑,我看到了名人们的`伟大。小气、怪异、敌对,甚至还有几分疯癫。

  对,没错,就是疯癫。

  他们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全无缘无故发火,又会画出或写出或刻出一些没人看懂,最终却又成了流传千古的名作。

  在人们眼中,他们疯癫,他们古怪,他们不近人情。

  但,谁又能说他们是错的呢?他们不过是活在自己的世界中,仅此而已。

  人们对与错凭判准则是什么?是自己,并没有注定的错与对。在我们眼中,他们疯,在他们眼中,我们疯。我们都习惯于把异己定为错误的一方。

  没有谁对与错,立场与追求不同罢了。

  道家有云:返璞归真乃大道。当一个人无视世俗的眼光,自由自在的成为自己时,他才是自己,独一无二的,而不是人群中随便的一个谁。

  所以他们才是名人,他们才能创作出与众不同的作品,所以人们才会眼前一亮,不会看作平常之物。

  平常人,习惯于将自己放在世俗,将自己束缚,让自己站在众人一方,但也不再是自己。自然也不会成为一代名家,因为你与大家没有区别,你没有理由脱颖而出。

  束缚自己,永不飞翔。

  所以,当你见到一个与众不同的人时,不要排斥他。

  在你眼中,他疯;在他眼中,你俗。

  而悲催的是,结局,往往是他站在时代之巅;而你,浸沉在人海中。

  不要怀疑,看看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就行了。你有资格与其比么?

  天才便是疯子,疯子便是天才;因为他们判断标准无异:与众不同。

  所以,想成功,先成为你自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

  本书的封面写着『作者耗时4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诸多神秘机构,得以和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直接接触,最终产生了——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

  第一本这件事不考究,序言中作者也有说接触对象有经过筛选,所以你在本书中可以看到许多个世界,没错,就是世界

  本书大致分为三个部分(其实三个部分没有什么太大差别),各自再细分成几个小故事,分篇很细,所以不会太枯燥觉得故事很沉重,因为基本上三四页就是另一个故事,大家可以没有负担的尽情翻阅

  另外,本书有句话大意是——对那些患者说的话不要太深琢磨不然会崩溃……嗯……我也是这么觉得的。

  因为有些患者的世界观,说真的,EJ乍一看真的觉得很有道理不是随便说说

  为什么非得用一般人的视角看世界才是正常的呢?你了解这个世界吗?你认为的世界真的是这个样子吗?你怎么证明?你拿什么证明?

  一切都是无法完全逻辑清晰回答完整的问题不是吗?

  所以书中有些患者说的世界观其实不完全错误不能因为他们有缺陷就否定因为有些他们被判定有疾病的`原因其实是因为其他(虽然那些其他也是因为这些世界观而发生……)有些世界观还很有道理,我想这也是作者选择这些故事的原因之一吧,否则书名也不会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个人觉得许多故事的患者对事件的解读很有意义很有逻辑性甚至有些还很靠谱!

  至于最后作者稍微涉及到自己的问题EJ果断忽略>_<原谅我已经被好几篇与物理学有关的部分绕晕了,虽然通过这种接触方式觉得量子物理学很有趣但是没有完全白话文解释我真的看不懂理解无能啊TAT(其实我觉得作者在文中呈现的与患者之间的问答互动本身就有点不合理......

  另外,整本书唯一吓到我的故事就是『2 梦的真实性』

  在本书后记中有段话我觉得很好的总结了我的想法——很多精神病人都能够快速的找到某种解释作为答案,甭管是鬼狐仙怪也好,物理生物也罢,总是很坚定的就确认了

  所以这本书可推!因为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蛮有自省的价值的(说实话某些社会上的“正常人”还真不如那些所谓的“精神病人”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7

  我不太懂这个标题,何谓左,何谓右?中间是常人吗?它们之间的分界线到底在哪里?

  我看这本书其实是个偶然,很少看亚马逊的mail的我,突然看它推荐书籍打折,封面书籍正好是室友书架上的一本,我就开始看了。我已经开始习惯了,盗版。

  这本书是很吸引人的,我想很多人都好奇过精神病人是怎么样的,是在想什么?这本书解答了我的一部分想象。

  我最大的感受就是,我可能也是精神病,但只是可控的。精神病人的很多想法,我或多或少都有过,有的曾思考过。我记得那个生命的篇章那一节,我就这么想过的,但是这不是需要过好自己的这一轮嘛。就算好奇而导致一时偏激,也应该可以化解。我记得那个把人看成猫和狗等动物的,有一种解释是她的嗅觉及其灵敏甚至可以闻出他人的性格。这个我也有一种类似的感觉,或者错觉。对于一些人,从前两眼看他/她,我就可以感受到这个人的不同,人群中最出众的那几个人。打坐结束后那种体验,我也似曾相识;当年想过人其实每一秒都在步行上万公里……

  或是天才,或是疯子,其实可能差不多的。不是有一句话领先时代半步是天才,领先一步是疯子。那我估计只是一个正常人了。比起疯子或者天才,可能自己的好奇心还是太少了,行动力还是太差了,我不敢太过的超出社会所容。可是我也不愿意呀……正如书中所说,精神病人一般都很快的找到了一个解释,而我却找不到。这是一种谨慎,对未知的敬畏。

  我想到一个人,A,我还是这句话,我在他的身上看不到敬畏感与羞耻感。我想他未来应该不至于变成精神病吧。我觉得精神病的思考还是很有趣的,思维或可是我之前忽略的,是我挺感兴趣的。这篇读后感写的干瘪瘪的……这本书给我的感受就是有趣,有值得思考。有趣是因为我说他们想的',很多东西都是我曾经想过的,我们有共同之处。但为何他是精神病而我是所谓的正常人?不知道能否用钻牛角尖来解释。在这之后我想说值得思考,尤其是对于自己曾经想过的东西,虽然不能说一定有什么意义,但是我想这或许是曾经美好的创造力?大概也是值得思考吧,即为何我会这么想,为何我没有继续做下去?与现在的联系?

  此生不休,望思考不停。自己还是需要疯一点。从思考到行为。所谓个性,我真的挺羡慕。我有我的行事方式,我遵守我自己的道义,他不一定完全符合你的道义,但如果你比我弱,请在我的领域按我的方法做事。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8

  我曾经和大多数人一样,认为那些被关进精神病院的疯子思维混乱,只会胡言乱语。但实际上,那些精神病人其实没有传言中那么恐怖。他们有着只属于他们的思维方式,和缜密到让你找不出任何破绽的世界观。他们的知识面可能比你要广得多,他们可能精通量子物理学,可能精通哲学……他们总能看到那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

  还记得,我打开这本书看的第一篇访谈实记,叫角色问题。说实话,我当时觉得我看的是一个短篇科幻小说,一篇读完,给我的感觉只有一个——不可思议。

  这一篇说的是一个妄想症患者,他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他创造,且是为了对他这个主人公产生影响而存在。他的人生如同一本小说,他自己便是这本小说的主人公兼作者,所有的事都会按照他所想的样子去发展。相信你一定会觉得这很荒谬,无法理解。但是,在结尾,作者发现这位患者准确地预测了自己出院的时间。这也就是我上文中说到觉得不可思议的原因。

  如果你看到了这篇访谈实记,那么你将会有和作者一样的感觉——这个患者的世界观坚不可摧。(虽然这只是从这个患者个人的角度)

  我相信,看到这里,你应该也已经对那所谓的疯子有了一定的改观。或许,你认为上面那个患者只是运气好,并不能说明什么。

  但相信我,如果你看完了这本书,你一定会惊异于那些所谓的'疯子的智商的。

  现在的我,对这个特殊的群体充满了敬畏。其实从某种角度来说,他们独特的、不为常人所理解的世界观是一种创新。他们创新了多种不同于我们的新的认识这个世界的方式,就像大家经常说的,“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现在的我们,常常会缺乏这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我总听到别人说,只要你能拿一个东西来,我们中国立刻可以给你造出一模一样的。可,这句话听起来总是那么刺耳。

  在科技方面是这样,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总是去打听那些成功的学长、学姐的学习方法,或者,不顾自己的实力如何,坚持和成绩好的同学用同一种资料。到最后,我们就会发现,我们其实并不适合他们学习的方式方法,导致事倍功半。

  在做题的时候也是一样,我们总是循规蹈矩,却忘了有时候这样并不方便,这也是缺少创新意识的表现。

  在生活中,与人的交往中,我们往往会对同一件事有着不同的看法,我们应该尝试着理解别人的世界、容纳别人的观点。这样既能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又能充实自己的观点,有什么不好呢?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9

  连续三天看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很久没有这样一口气看完一本几十万字的书了。除了包罗万象的内容很吸引我,还有点原因是我不敢看得太投入,理解得太深入,我怕会颠覆我的世界观。鉴于此,尽管作者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我不得不尽量把它当小说看。

  几十个微小说涵盖各个领域,有量子物理、哲学、史前文明、宗教…涵盖了各种类型,有心理、情感、悬疑、科幻、玄幻…我甚至觉得每个故事都能延伸出一部大制作,比如《飞越疯人院》、《预见未来》、《变脸》、《宇宙追击令》、《时间规划局》……似乎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原型。

  但是,封面上赫然写着“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纪”。作者虽然有录音证明内容的真实性,但他还是在最后强调成书时有增删,其实他就是怕读者过于沉迷。因为诸多访谈对象知识之渊博、逻辑之严密、思想之深遂、信念之坚定、感情之执着令自诩正常人的我们汗颜。

  有意思的是,书中一位精神病专家的理论印证了我说过的一句话。我说“每个人心中都住着一个疯子。”他说得更直接,“人人都有精神病,因为每个人都会有某些方面的偏执。”扪心自问,我有,你们有吗?只是很多时候正常人要压抑自己的偏执,因而过得似乎更累。

  当然,我不会因为看了这本书而变得消极,天才和疯子只有一线之隔,而我肯定不是天才,那注定也成不了疯子,虽然我多少有些羡慕他们,但我也非常乐意并享受做一个平凡人的快乐与踏实。所以我不会也不能认真去研究他们那一套自成体系的.各类理论,惊叹一下罢了。

  奇怪的是,我发现所有精神病人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能够静下心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但是我,一个正常人,却很难做到了。也许是太多外力的影响:世俗的眼光、物质的诱惑、生活的压力…也许是内心的浮躁、狂躁、不安、不屑…我应该反省、借鉴、改变……

  在我看来如果看完一本书后能让我有想说话的欲望,即便不知所云,那这就是好书。引段书中的话作为读后感的结尾。“…正是因为你/我才有勇气说/永远,永远”这是一个老人生前写给妻子的,但是老伴却坚定地认为他还活着。你说这是妄想症呢,还是伟大真挚的爱?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0

  很久没有好好的读一本书。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谁也不能免俗的什么都“快餐”化了,我几乎忘记了完整的读一本书的感觉。虽然从来没有放弃阅读,但网络小说鲜有精品,难得看到一本自己喜欢的文字,很多只是流于一种消磨时间。我几乎觉得我快要废掉了。当无意中一个90后跟我推荐这本书,广东省社保网又看到他在文末写下的片言只语,让我大为诧异,于是一冲动立马下单购买。好在不悔。

  初读这本书,我也像那位男生一样,在每一篇的'文末加上自己的感受,每每被文中人的话逗得乐不可支。我把这里的对话看成了一篇随笔,偶尔也会为自己的机智暗自得广东省社保网意。但是慢慢的我笑不出来了,有一种情绪让我微微不安,我发现我会跟着他们的话思考,会认同,会禁不住的想要去查询我所不擅长的一些东西,不知不觉间,我似乎变成了“他”或“她”的同类!

  我感知他们,跟随着他们思想的花在他们的时空里穿行,如果忘掉他们所处的环境,忘掉他们的身份,忘掉他们间或的“不正常”,你会忍不住喝彩,点头,或者把酒畅谈。

  想想吧,有本书教导我们,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却因为偏执而被关了起来;也有人教导我们,专注专业才能成功,他们思想的火花注定没法公之于众广东省社保网,以彼之名,既便百年后的历史如他们所言。

  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玛雅文明的探寻和论述,因为我经历过20xx那个甚嚣尘上的世界末日说,所以更能明白他探寻的意义和价值,以及严密的逻辑、推理和深入浅出的说明,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通透。虽然他们的探寻可能终不过是只属于自己的一种自言自语,之后也不过如一片落叶杳无踪迹,但现在有了这本书,保不齐哪天有哪广东省社保网只手无意中翻动并看到了这篇文字,并惊为天人而得以传世呢。

  人生若只如初见,愿鸿蒙初开,赤子之心永不蒙尘,双眸清灵通透,世事简单不染铅华,你我小径相遇,洒然一笑,期待施施然得遇于另一端的惊喜。

  人生在世,百年孤独,挣扎呼号,在灵魂的深处,与另一个自己,不期而遇。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1

  在《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中,我读到了这样一句话:那是一个很美的地方,但却只有他的存在。他承受全部寂寞等待着,他是一个孤独的守望者。

  所谓疯,只是我们在面对我们无法理解的人和事而定义的。因为我们的世界,还没有准备好容纳那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看完这本书后,且不去仅以常人的角度去评判他们是否真的疯了,但至少有那么一点我可以肯定――有那么一群疯子,是孤独的。

  事实上,疯即是一种痴。无论是对宗教信仰的迷信,还是对某一件事的过分执拗。在“思维虫子”、“时间的尽头”等章节中,我看到了一群物理和哲学天才几近痴迷般的剖析与追问。他们执着于追求自己所坚信的东西,或许从某一个角度而言,他们并不是真的疯了,只是太过痴迷。但站在这个角度上去想的话,我似乎又想明白了一个道理――当痴立于生活则是天才,当痴脱离生活则是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本好书,以对话的方式为我们呈现,让我们用自己的主观去看待疯子的世界观,而作者不做太多的评价。这也让我突然想到了“真正的世界”那一个章节,那个年轻的女孩心里一直自问着:你有没有想过你看到的世界也许本身不是这个样子的?抱着对真正世界的疑虑,她决心试着用他人的视角来看待这个世界,于是她开始不停地模仿别人,了解被模仿者的心态以求能用对方的眼睛看世界。身边的很多人都觉得她被“附体”了,她被认为是一个疯子。可事实上,她也很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只是多了常人无法理解的执着。

  真正的世界到底是怎样呢?可能最终也没能得到答案?索性,那个被人称作疯子的思考者说了这样一句话:如果有天你看到我疯了,其实就是你疯了。这句话说不出哪里好,但却在我的`心里留下来一阵困惑,久久未能平息。

  这本书里大多数的疯子,都是一群孤独的守望者。他们有着不被常人所能接受的甚至是滑稽的坚信,且不论这种坚信的是非对错,因为我们大多也不过是根据现有的知识水平去评定罢了。我们可以否认乱力怪神,但有谁敢否认外星人的存在?事实上,我也不知道该怎样对待像书中一样的那群人,是该同情还是该嘲讽?但也总不至于去相信支持吧!

  一念疯子,一念天才!一念清醒,一念癫狂!书上说:千万千万别太在意精神病人说的话、别深想他们告诉你的世界观,否则你迟早也会疯的。面对这群孤独地守候着他们的那份执念的人,虽不愿去细想他们所说的,但我想,我愿意去听他们把故事说完,倾听他们的别致的思考。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2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小时候也和大多数人一样想,天才就是高智商,疯子就是精神病,仿佛一个在天,一个在地,永远不可能有交集。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

  这是我看过最好看的书之一,即使是有之一,也不影响我所表达的对这本书的喜爱,好久没遇到一本自己如此喜欢的书了。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在大多数人的眼里,疯子都是精神病院里,精神出了问题,神经错乱,举止怪异的人,简而言之,即是脑子有病。然而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这样子定义的,他们中很多有自己的思想,页很清楚自己在想什么,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课,相信是很有资深教授的范儿的。但是这样的人却被送进了精神病院,人们把他们当成疯子,只是因为他们的思想被绝大多数人所不能理解和接受。若是人们能宽容地对待这样的思想,换个角度来看“疯子们”一些天马行空式的想法,或许他们就是坐在研究院的.科学家了。

  天才和疯子有时只是时代的差别,如果在一千多年前有人整天拿电脑,航天飞机什么的来说事,人们肯定也觉得他们是疯子,可是在今天,生活在现代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不会对此有丝毫的质疑,它们都成为了现实。再如,尼采,梵高,爱因斯坦等天才都有不被大家所理解的时候。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理解万岁。我想在以后的日子,即使我不懂“疯子们”的世界,我也会尊重他们的想法,有时并不是别人的想法怪异,只是那是自己没法达到的高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3

  天才和疯子是个怎样的界定?什么是天才,什么是疯子?在我们大多数个人表面的认识中天才好像就是智商很高,很有头脑的人,而对疯子的界定一般都是说在精神上面有问题的人。他们好像是处于我们正常人的两个极端。《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改变了很多我对这两者的看法。这是我看过最有意思的书之一。喜欢这本书,不仅因为作者轻松的笔调,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示了的一个自己几乎没有接触过的世界,展示出来的独特视角。

  看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后,我发现疯子不应该被定义为精神有问题、行为怪异的人,他们中很多人有自己的思想,清楚自己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会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做自己设定要做的。甚至很多想法是很有科学性的,就像书中的“四维虫子”和“时间的尽头”等节所提到的`,患者的思维是很严密的,所讲到的量子力学也是有根有据的,讲述时思路清晰严谨,若是在大学课堂讲,也许会是一堂很生动,很有头脑的课堂,也不会被定义为是疯子在讲。其实换一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当时他们那天马行空的想法不能被理解,也许处于不同的时代阶段,就像在几百年前飞机、电话、电脑型号都是虚幻的东西,但在我们现在这一切都实现了,现在的每一个人都不会质疑这些东西的存在,而现阶段的科学也证实了很多伟大的文学著作家和科学研究家他们所产生的那些想法,爱因斯坦三个预言:1、黑洞;2、引力波;3、爱因斯坦-罗森桥:也称虫洞,这是爱因斯坦还未被证实的预言;他的每一个预言都超越了人类思维的极限,在当时的他被界定为疯子,而现在他是为世界,为人类和平做出伟大贡献的物理学家。尼采是西方哲学的开创者,同时也是卓越的诗人和散文家。他最早开始批判西方现代社会,然而他的学说在他的时代却没有引起人们重视,这位自称是太阳的哲学家后来还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梵高也因自己的画风和当时的主流不同而不被大家所待见,后来也进了精神病院。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但在科学的证实下现阶段都被我们所介绍。

  其实,天才若是生不逢时,便也成了疯子。尽管疯子的智慧超于常人,但由于他们思维方式不同常人,甚至会产生危害,所以总要被关在铁门与铁窗的后面,与囚犯无差。然而天才有时也会透露出疯子的影子。如果说疯子是另一种天才,那么天才就是没被关起来的疯子。

  读过这书之后,学会去尊重不同人的想法,提高自己认识人、物的不同格局,增加生活的乐趣。(王艳宏)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4

  有句话说,疯子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他们只是世界观与我们不同。事实的确是这样,对于那些所谓的“疯癫”的话语,人们也许不仅仅会得到许许多多不同角度的世界观的启迪与思考,甚至还可能会发现,天才与疯子真的只是一线之隔。

  关于《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这本书,为作者耗时四年深入医院精神科、公安部等多种神秘机构,得与数百名“非常态人类”的直接接触产生的国内第一本精神病人访谈手记。全书以通篇的访谈笔录作为主体内容,形似报告文学,却又远远高于报告文学。作者成功地把闪光的思想隐藏在一般般的叙述中,引发读者余味无穷的深思。

  此书中收录着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病人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有疯狂地想要颅骨穿孔获取反自然超能力偏执患者,而最终却被心理作用吓得死去活来;有存在被事实扭曲成为多重人格的杀人犯,尽管犯下罪行却也折射出社会许多引人深思的情仇纠纷;有每夜被恐惧的梦境折磨得辗转反侧的精神患者,扭曲的梦境展现出放大的社会阴暗面;有坚定着自己家族的宗教信仰与文明的精神患者对自己的心理、宗教、预言等等匪夷所思的逻辑坚定不移……这个特殊的群体中,他们眼里的世界不同于道说的人间,佛说的六道之一,哲学说的无穷辩证迷雾,历史说的时间的累计,却同样妙趣横生,也引人深思。

  我个人让我其中《飞禽走兽》一篇最吸引眼球。其内容大概讲的是一个年仅19岁的年轻女孩,由于传说中的'第六感过于强大而导致她被诊断为精神病而送入精神病院。在她处于散瞳状态时,所有人的影像都会虚化成为不同的动物。她小心翼翼、为人精细的妈妈是“猫”,慢条斯理的爸爸是“鱼”,而活泼开朗、可爱淘气的她自己则是鼹鼠。而面对照片、电影、电视等虚幻影像,她却并没有任何怪异的视觉反应。如此匪夷所思的症状,作者最终得出一个惊人的结论:她眼中的动物都近乎完美地符合着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如此神奇的天才技能,不能不令人啧啧称奇。而由此却被诊断为神经异常的可怕异类,让人不能不为之叹息。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15

  这是国内第一部精神患者访谈手记。作者高铭是北京人,在听过一次自己的深度催眠录音后,他决议去触摸一些具有典型特征的精神患者,去看看他们眼中的国际。作者用老到却朴素易懂的文字,记载下于数十个精神病的互动,为咱们带来了一场不一样的脑力盛宴——几十个不同的视角,几十个悬殊的国际。那么究竟哪一个才是咱们很是存在着的国际呢?“不论你看见了什么,请不要对号入座!”这是劝告,更是戒律,由于,天才和疯子仅仅一念之差。何为天才?望文生义,天生之才;某百科将“天才”界说为“某人展示了卓越的构思,而此构思通常在某范畴阵线史无前例的洞察力。可用于描述一个人的某种特别才干,也能够用于描述知晓各方面问题的博学家,或许某个范畴的佼佼者。

  在本书中,疯子主要是指精神病患者。在于作者互动的患者中,有思想行为天真、简直不契合常人的逻辑的;也有逻辑完善、思想细致的;更有逻辑高手,设下的连环逻辑套,环环相扣,步步逼人。给我影响最深入的,也就数这些逻辑高人了。人生在世,必定有自己遵循的一套国际观,这将决议你的行为办法以及思想方向。

  国际观的树立必定有所依靠,最为常见的一类是依靠神论或宗教,例如基督教徒,佛教徒,道家等;再者就是依靠科学的,像是以数学、生物学、物理学、哲学为树立根底的;剩余的一些都是小门杂众。在群众看来,精神患者多半是痴傻者,由于他们的'思想行为异于常人,不契合社会群众的认知(狂躁症者或有暴力倾向的除外),或许更直截了当一点,他们的行为思想在咱们的眼中是“错”的。读后感。可是,契合群众规范的就是对的,不契合的就是错的,这样判别,是否有失偏颇呢?不可否认,思想惯性实实在在地捆绑着咱们大多数人,咱们怯于承受新的理论,新的事物,不知道的总是可怕的,我忍不住想起书中《在墙的另一边》这一章,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被一位医师和两位心理学家界说为“思想上的风险人物”的男士,他建议“思想是阻挠咱们认知国际的一堵墙,思想之外还有更大的国际”。如果我事前不知道他是一位确证的精神病患者的话,我必定会被他细致的逻辑降服。

  其实就他的病况确诊来看,为什么心理学家和医师说他是患者就必定是?判别规范从何而来?规范又是谁拟定的?其实就现在精神病医学的开展而言,精神病医学只能界说为经历医学,是在人类开展中逐渐开。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相关文章: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笔记11-12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07-07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后感6篇09-04

幼儿园左和右教案12-23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后感11-13

《天才少年维克多》读后感04-29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01-07

《额尔古纳河右岸》读书笔记9篇02-08

《毛毛》读后感11-21

雷雨读后感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