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兰河传读后感

时间:2025-09-20 08:27:38 读后感 我要投稿

呼兰河传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一定都收获不少,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后感头疼,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呼兰河传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读后感1

  以冬天开始,以死亡结束,让人不由自主地疑惑,这部以儿童视角来书写童年往事的作品为什么会如此苍凉?《呼兰河传》虽然是在以儿童的角度看世界,却无时无刻不体现出一种强烈的女性立场与生命悲剧意识。

  首先,这部作品中萧红选择了一种童年视角表现出一种对苦难的直视,尤其是女性的苦难,对女性坎坷遭遇的关注和同情。卑微的地位和无常的命运经常将一些作为弱者的女性推入绝境。这些加诸在女性身上的磨难多种多样,而作品集中体现了三种,首先便是失子。像《呼兰河传》中的王寡妇,因为十月怀胎和生育的过程,无论孩子是男是女,女性都要比男性对孩子有更多的牵念,失子之痛成为了已为人母的女性的一种噩梦。其次还有受虐,无论是女儿还是媳妇,受虐的女性在作者笔下都是屡见不鲜的,就像妞儿玩久了就要被她父亲殴打,然而可悲的是,虽然女性一生几乎都要经历一些残暴的对待,在很多时候她们却要把这些传递下去,所以才十二岁得团圆媳妇才到胡家就被婆婆的“下马威”打的不成人形,在婆婆对道士的自白中可以看出她对团圆媳妇所谓的下马威实际上是一种非人的折磨。这样受虐的直接结果便是很多女性的非正常死亡,《呼兰河传》中团圆媳妇的死几乎成了全书最喧闹却最悲哀的一个场景,在大家的围观之下,被开水烫得死去活来的小女孩不久便离开了人世,冯歪嘴子的媳妇由于长期的营养不良和痛苦的生产也是年纪轻轻就香消玉殒,然而“传说上这样的女人死了,大庙不收,小庙不留,是将要成为游魂的” 。作者虽然以儿童的视角观察世界,却有意无意的聚焦在一代代女性所遭受的不平和苦痛,并加以毫不掩饰的呈现。

  其次,选择这样的儿童视角也体现出了一种对男权社会秩序的恐惧和回避。在《呼兰河传》中作者提到了自己与父亲关系的疏离,在重男轻女的社会大风气下,女儿总是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照顾。在《呼兰河传》中作者写道,“正在这喊之间,父亲一脚把我踢翻了,差点没把我踢到灶口的火堆上去”。在作者的叙述中没有流露过多的感情,然而最悲凉的地方正是对这样不公平对待的习以为常与理所当然,在众多亲属中小说中的“我”只和祖父亲近,因为在祖父那里能感受到这个冷漠喧嚣的社会中唯一的人性关怀。“走过院子,看到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了” 。在类似这样的语句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作者流露出对童年的留恋。对作者来说不只有自身经历的一种关爱的残缺,在看过那些关于女性的人间惨剧,女性作为弱者所遭受的种种不幸之后,小说中的“我”总会不由自主的回避这种社会秩序。而作者选择这样的儿童视角也说明了对童年一种无忧无虑的心境的怀念,对这种社会文化形态的控诉与无奈。

  另外,这种对秩序的恐惧与回避直接导致了小说主人公的一种自我隔离,体现在作品中就是一种挥绕不去的孤独感。一方面,缺乏应有的关爱,小说中作者并没有记录主人公与同龄玩伴自由自在的游戏,而是让她们都呈现出一种孑然一身的孤独状态。虽然《呼兰河传》中的“我”经常赖在祖父身边,但一旦缺少了祖父的陪伴“我”就会感到异常的寂寞无聊。作者反复写道,“我家是荒凉的”,“我家的院子是荒凉的”,然而这样的荒凉也存在于精神层面。

  萧红由于其早年失家、情路坎坷、病痛缠身的曲折命运和战乱频仍,颠沛流离的生活环境都使《呼兰河传》这部作品虽然采用童年视角,却表达出无限苍凉。在《呼兰河传》中不难发现,作者将在知叙事与限知叙事中自由转换,由于《呼兰河传》是一篇自传体小说,在这样的全知视角与限知视角的转换中可以发现体验自我与回忆自我同时存在于作品之中,使儿童视角蒙上了更多的成熟色彩。《呼兰河传》无疑关注了更多更复杂的社会现象。小说中的“我”虽然年龄很小,却对当地的婚丧嫁娶风俗礼节都了若指掌,萧红在作品中想要集中体现的是这个病态的民族和社会。作者将跳大绳说成这个地方精神上的盛举并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在庙会上人们想拜娘娘庙却一定要先拜拜老爷庙更表现出了一种在迷信思想中也无孔不入的男尊女卑的思维,还有放河灯,看大戏,对这种种现象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站在女性立场上对这个病态社会的揭露与讽刺。

  “满天星光,满屋月亮,人生何如,为什么悲凉” ,不同于一种温馨童趣,萧红以儿童视角来书写当年在呼兰河城的生活却像是一首余音绕梁的时代悲歌。究竟是怎样莫测的命运,残酷的生活深深地印在了作者童年的脑海中使整部小说如此苍凉?而在祖国的不知道多少个角落,曾经或是现在,那些贫苦的人们、弱势的女性在生活中苦苦挣扎却不自知。萧红自身的生命历程仿佛也在诠释着她笔下悲哀无奈的女性命运,但是她的人,她的作品却超越了时代至今仍深深撞击着人们的心灵。

呼兰河传读后感2

  这个小城并不繁华,一年四季有非常多的事。在萧何的笔下,却写得如此生动特别。其中,这个小城的东二街道的六七尺深的大泥坑让我印象特别深刻。不下雨那泥浆好像粥一样,下了雨,这泥坑就变成河了。在连续三个月不下雨的时候,车夫和马翻过好几次车,而翻了之后,过路的人看着他们似乎也起不来,便来帮帮忙。

  有时因为拖不出马,而准备走人。但看看马快被泥坑憋死了,只好又过来再次帮忙,还不时的`喝彩!闹得非常热闹,也使居民说长道短,得以消遣。当这个坑淹死了猪后,有些人会把死猪拿去卖,并且是非常便宜的。有些小孩就说这是瘟猪肉,并且是在许多家长面前说的,便会被家长打。我看后,觉得萧红是在讽刺这些贫苦的劳动人民,让人感到凄凉。

呼兰河传读后感3

  童年是一首歌,唱出了我们五彩的生活;童年是一首诗,诵出了我们美好的回忆;童年是一幅画,画出了我们美丽的世界。

  萧红,相信你们都认识她吧!她是著名的'女作家《呼兰河传》这本书就是1937年到1940年12月写的。她用了将近4年的时间,写出了这么精彩生动的书。让人拿起了就不想放下,爱不释手。这本书详细的写出了在她故乡的每一分每一秒。在呼兰河里以前住着她的外祖父,现在埋着她的外祖父,可惜这么慈祥的外祖父不在了。

呼兰河传读后感4

  不为人知的小城,封建迷信的呼兰河,发生了许多故事,引发思索。

  冯歪嘴子,在小城里几乎唯一清醒勇于反抗的神级人物,“众人皆蚀我独醒”正刻化了他的特点。

  团圆媳妇昏迷,该找大夫,却请来了不知来路的.驱鬼大师,花了许多钱元。冯歪嘴子相反,媳妇死了,自己独立带着俩娃长大,而且还乐观向上,积极对待每一天这正是我们要学习的!

  不同于团圆媳妇无意识被几千年传下来的习惯而思索而生活的传统,冯歪嘴子是有意识的反抗。他家庭贫寒,生活艰难,却敢于打破了封建传统规矩屏障,直面人们的谩骂和艰苦的生活难题,并想改变命运。

  在呼兰河的小城里,人们用封建观念解决一切,而冯歪嘴子不同,活得更为真实,这种顽强的生命力值得我们敬佩。

  要是呼兰河多些像冯歪嘴子这样的人,结局是否会变呢?

呼兰河传读后感5

  最近读了公司精心挑选的好书《呼兰河传》,读完后感觉到身体沉浸在萧红描绘的世界里久久不能自拔,萧红是个心思寂寞的人,可是从她身上我又看到一股极不平凡的魅力。就像她写的《呼兰河传》,有人说它像小说,又有人说它像自传,萧红的文章就是这样,在不知不觉中令人不明其中的所以然。

  《呼兰河传》不像《城南旧事》,虽然同样是写小城里的故事,可《城南旧事》给我的感觉像是一朵含苞怒放的花,紧紧的让人读得轻快自然;但《呼兰河传》不同,它就像一盘颜料,什么赤橙黄绿青蓝紫全都混在一起,令人琢磨不透,可又别有一番韵味!

  《呼兰河传》是一片美文,文章中,极有艺术感的文字令人心动不已;《呼兰河传》也是寂寞的小说!当时的萧红,一个人身在沦陷的'香港,心中苦闷而寂寞,这种心情,通过文字渗透进了我们心中。

  在第二章《小城三月》中,我在不知不觉中,又看到了另一个萧红。小城的三月风景如画。瞧,三月的原野绿了,像地衣那样绿,透在这里、那里,好一个这里、那里,连一片草地都能写得如此唯美、动人!

  再看看第三章《生死场》,哎,如此悲伤、凄凉,令人心痛。

  《呼兰河传》是立体的、有寂寞、有美好、有悲伤、有希望。今年秋天,我读了故事,这故事,没有华丽的词语做点缀;没有优美的句子做装饰;有点只是灰白的画面,可是从灰白的画面中,我分明听到了了一曲凄凉的笛声,能让我听到这笛声的恐怕只有这《呼兰河传》了!

  一本好书之所以被称之为好书,就是因为它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呼兰河传》就是这样一部好书,我从中看到了自己,看到了时代,这就是我此次读书的收获。

呼兰河传读后感6

  《呼兰河传》写的太好了。

  第一章便是全文主旨——人们四季里,风霜雨雪的过着……

  作者写的,是这土地上仿佛庚古未变的样态。

  在呼兰河这座小镇上,那总也不变的大泥坑,那总可以吃到的便宜猪肉,而人们总也不承认那猪肉是瘟猪,总是相信那是泥坑里淹死的猪。

  在呼兰河这座小镇上,那总也不变的药店,那总也不变的扎彩铺,那总可以看到的火烧云,人们的生活,仿佛千百年来从未改变过。

  在呼兰河这座小镇上,有那么一个院子,那院子里有蜂子,有蝴蝶,有黄瓜,有不结樱桃的樱桃树,有那么一个整天跟着祖父的“我”。

  即便是这么一个小镇上的小院子,也仿佛总也不变似的,养猪的住在院子一角,院子那边磨坊里总是传出来打梆子声,还有那赶大车的一家,还有那住草房子总能吃到蘑菇的人们,哪怕那草房子摇摇欲坠,却还是日日住在里面。

  “我”轻快的童年便是在这仿佛永无变化的院子里流淌。

  可就是这轻快的童年里,有那么几个人几件事,仿佛给平静的时间之河里投下了那么几个石子,纵有波纹,却无波澜。

  一个是团圆媳妇——12岁的童养媳。

  一个是有二伯,一个是歪嘴子。

  这三个人,若说起来,也没什么稀奇。因为他们都是最底层最底层的人了。

  《呼兰河传》读之让人叹服之处,便是作者的不评论不说教了。她只是把那些个人以一个孩子的视角去做一番审视,再以平静的叙述去做一番描写,再以一个孩子一说完就跑去追蝴蝶玩儿去了似的心思,叙述完了便完了,空留下我们这些个读者,顿在那场景里,回首之处,看到的是这平静而破败的院子,竟不知该把心思收到哪里去。

  《呼兰河传》让人从一个几岁的孩子的眼睛里,一眼望穿了几千年!

  这几千年,是平静的,却也是波涛汹涌的。

  平静在于“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天地中,命运并没有惠顾谁,该生的该死的,全都一个样。

  波涛汹涌在于,如鲁迅先生说的,这几千年便只有两个字“吃人”。

  那小团圆媳妇之死,她不是死在人们的麻木与愚昧,她死在了她是一个比一块豆腐都不值钱的底层社会地位上。她的婆婆,舍不得去打牲口打鸡仔,舍不得打儿子,可自己又想打什么来发泄情绪,便抓过来小团圆媳妇打一打。越打越是顺手,越打越是重。为了让自己打人打的理直气壮,便要找出许多是为了小团圆媳妇好的说辞。而每一个人都认可这种“是为了她好”,这不是因为人们麻木冷漠,而是因为这是当时每个人的价值观,每个人都是这样的过活,就像那舍不得买的红花油,舍不得买的一块豆腐。

  红花油有价,豆腐有价,穷人家的女儿可哪里有价呢?她无价啊,无价就是不值钱,就是比个豆腐也不如,比个鸡仔也不如,就像《白鹿原》里白嘉轩那六个媳妇,在婆婆嘴里,不过是窗户纸,坏了便再糊一层。

  底层相杀,不是因为人血馒头好吃,不是人们麻木不仁,而是那些千难万难生存下来的人,已经认可了这吃人的哲学。他们死里逃生,却摆着善良却愚昧的样子,再去围观别人的生不如死。

  有二伯的疯疯癫癫,正如《Holle树先生》里的树先生,孩子们时而叫他有二爷叫他有二掌柜的,时而叫他有子,专门让他急的跳脚。

  一想到歪嘴子媳妇生第一胎时候,那冰冷的磨坊里,孩子盖着五个面口袋,还要被东家赶出来,一想到那月子里的婴儿在那喜鹊窝一样的草窝里的样子,便心酸的要命。

  这三个人的故事,特别的短,短的.还没有那院子里的蜂子、蝴蝶、不结樱桃的樱桃树篇幅长,却把这人世间的苦楚写的太深了。

  这些人,最苦楚之处在于他们被命运的车轮裹挟着活下来,却完全听命于命运,不做任何抗争,任凭命运摆布着自己。

  《呼兰河传》读第一章时,读到那句“人们四季里,雨雪风霜的过着”,我便泪湿了,因为我便知道了,这美丽的火烧云之下,这平静的岁月之下,一定会有让人心碎的故事。

  没想到,这故事发生在那样平静美丽的四季里,那样无忧无虑的童年里,那样平静的叙述里……

  《呼兰河传》总提起那便宜猪肉,若说起来,这便宜猪肉就是小说的题眼所在了,那些揣着明白装糊涂的人们啊,就没有实事求是的精神,正如打着为小团圆媳妇好的旗号去虐待她,这些人,哪里可曾真正的面对过真相,又何谈去探寻真理呢?

  所以,作者以小孩子的“真眼”,在那满是真切的院子里,看着那许许多多的人的虚假。

呼兰河传读后感7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满童心、诗趣和灵感的“回忆式”长篇小说。茅盾评价《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作者萧红以自己童年的回忆为线索,将呼兰河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通过质朴的文字描述下来,展现了那个时代中国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仿佛在我眼前呈现了一幅画,画中的街道、人群、店铺以及仿佛魔爪一样的大泥坑让我感受到了繁华中的荒凉。在我国东北边陲有一个小城,叫做呼兰河。这里的严冬是冰封的天地,冷漠的社会冷漠的'人,愚昧的人们信奉鬼神之说。呼兰河是座封建气息浓重的小城,城中的人们狭隘自私。呼兰河民间文化是多种多样的,如跳大神、唱秧歌、放河灯、野台子戏、四月十八娘娘庙会等,但是都与迷信有关。因为“祖父”整天带“我”在后花园玩儿,看到整日无所事事的人不去为改善自己的生活努力,而把注意力放在那些命运悲惨的人身上,可见小城人们生活的单调和同情心的淡薄。“我”想带小城人们走出封建迷信,可是又有着各种各样的阻力与无奈。

  我觉得描写十二岁的小姑娘被卖做童养媳使我触动很大,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嫁到“婆家”做了团圆媳妇,长期被婆婆虐打,被逼疯了还用滚烫的水洗澡,婆婆因为烧“替身”花了100多吊钱而心疼却不知道心疼一个活生生的孩子,最终导致一个花一样年纪的小姑娘死于非命。多么残忍的封建社会!

呼兰河传读后感8

  阳光洒在我的床上,照在我的书桌上,映在我正读的《呼兰河传》上。《呼兰河传》中描写了很多的人物形象,如自卑的`二伯,可怜的团圆媳妇,还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冯歪嘴子。

  冯歪嘴子是一个能够坚强面对生活的人,因为家里穷,所以托别人找了个媳妇——王大姐。王大姐来了后,日子过得很清贫,一年后,王大姐生了第一个孩子,日子过得比原先更困苦。然而,第二年,王大姐又生了第二个孩子,这使得原本就清贫的生活犹如雪上加霜,伤口上撒盐,苦不堪言。最最不幸的是,王大姐因为难产死了。

  这无疑是给冯歪嘴子一个致命的打击,王大姐死后,冯歪嘴子又当爹又当妈,每天脚不着地,但他还是乐此不疲,把孩子们一一拉扯长大,他的这种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值得让人敬佩。

  冯歪嘴子在那么艰苦的情况下都能挺过来,没向命运低头,而我们往往只是在生活中遇到一点困难就选择退缩逃避,轻易放弃,不去努力抗争。在我们写作业的过程中,一遇到自己不懂的题目时,首先想到的就是问家长,而不认真思考,甚至抱怨题目太难。可我们应该是这样学习的吗?当然不是。学习的过程虽然艰辛,但也充满乐趣和挑战,最主要的是,我们可以从中获得很多知识,帮助我们更好的成长。

  在冯歪嘴子的身上,还有很多可贵的精神品质,如坚强的意志,乐观精神,不轻易屈服等,这些都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学习。

呼兰河传读后感9

  读了《呼兰河传》这本书后,我觉得这篇文章非常的特别,跟别的小说明显的不同,文中的人物都非常的愚昧、无知,对生活一点都不积极!我非常的不喜欢他们。 此文围绕着呼兰河边的小村庄来写,开始写了村庄里的大泥坑,不管是晴天还是雨天,好的家禽都死在了里面,可是周围的人们只是在想怎么躲开它,而不是怎么解决它,哎,真是替那时候的人们悲哀啊!思想简直是太落后了,一点都不积极向上,好像天天就是为了活着才活着的! 还有一个跟我一样大的小姑娘,本来是同样的十一二岁,我还在上学,她却早早的给人当了媳妇,而且被她的婆婆又打又骂,还被用热水烫了三次,最后一次被活活的烫死了。好好的'童年就这样失去了,我真的开始痛恨那个社会了,要是我在那个年代,我不疯了才怪呢! 糊糊涂涂的年代,简简单单的岁月,一点色彩都没有的日子,让我有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为我们的现在庆幸、自豪吧,我们应该好好把握现在,摆脱那种年代的愚昧,为了我们自己的未来,加油努力!

呼兰河传读后感10

  读完《呼兰河传》是在一个绵绵的雨夜,雨湿润而又凄凉,淋湿着每一个还醒着的灵魂。静静的,似有剪烛西窗的宁静,实则围绕着你的是铺天盖地的悲伤。

  因着大家的口耳相传,我对《呼兰河传》产生了极大的好奇,生出了对此书作者了解的欲望,这就是所谓的由屋及屋吧!

  对于已逝的作者,有人评价为一代文学洛神,对于《呼兰河传》人们评价为她的巅峰之作。没有读过她的全部作品,未曾深入了解她的人生,这种评价我只能持以敬佩和仰慕。在所读到的关于作者的言论中,作者自己曾说:我的作品将来不会有多少人看,但我的绯闻会流传很久。事实的确如此。所以有时候你不知道是令人厌恶的绯闻成就了你的名声,还是你的名声成就着你的作品。甚至有时候是某些人的那种逐臭的天性成就了某人的红极一时吧,虽然这种红并不是被每个人所喜、所乐见的。当然,在这里我并不指萧红。

  关于萧红有许多的传言,我是说传言,而非传奇或者传说;当用辩证的、体察的心来感受。细细品读着她的作品,她的“洛神”的光环就被慢慢地褪去,让你觉得她是以一个人的身份去写另外一些人,是写人的感受和体验。书的封面上说《呼兰河传》是一幅生与死、欢乐与悲伤的风俗画卷,大概的确是这样的吧!

  她以童年时可爱、调皮、聪慧的孩子的形象藏匿于小说之中,时常让我想到我可爱的侄女,她跳跃着自己快活的脚步参看着别人的人生,让人感受那么深,那么真实!

  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生与死并非是多么地悲壮与轰轰烈烈,好像是在轻声软语,却透着一股不可自制的悲哀。让我忍不住湿了眼眶而又哭不出来的悲伤,至今说来仍觉得堵在心口的是“团圆媳妇之死”——描写一个健康活泼的女孩子如何被逼得发疯。感悟中说,“一群对自己的生老病死都提不起劲的人,还会被别人的生死触动灵魂吗?”惊得人眼眶生疼。而其实真正的最厉害的杀人武器是那蒙昧与无知!

  十二岁的童养媳是如何被发疯的呢?婆婆的话里藏着玄机——“她来到我们家,我没给她气受,那家的团圆媳妇不受气,一天打八顿,骂三场。可是我也打过她,那是我要给她一个下马威。我只打了她一个多月,虽然说我打得狠了点,可是不狠哪能够规矩出一个好人来。我也是不愿意狠打她的,打得连喊带叫的,我是为她着想,不打得狠一点,她是不能够中用的。有几回,我是把她吊在大梁上,让她叔公公用皮鞭子狠狠地抽了她几回,打得是着狠了,打昏过去了。可是只昏了一袋烟的工夫,就用冷水把她浇过来了。是打狠了一点,全身也都打青了,也还出了点血。可是立刻就打了鸡蛋清子给她擦上了。也没有肿得怎样高,也就是十天半月地就好了。这孩子,嘴也是特别硬,我一打她,她就说她要回家。我就问她‘那儿是你的家?这儿不就是你的家吗?’她可就偏不这样说。她说回她的家。我一听就更生气。人在气头上还管得了这个那个,因此我也用烧红的烙铁烙过她的脚心。谁知道来,也许是我把她打掉了魂啦,也许是我把她吓掉了魂了,她一说她要回家,我不用打她,我就说看你回家,我用锁链子把你锁起来。她就吓得直叫。”大概此时是疯了吧!因为坐得直,走得快、说话声音大,便要规矩,直到规矩疯了,如果在现时,应该以虐待罪可判刑了吧?可是人们并没有住手,而是用他们的善良、热情、无知继续绑架着这孩子的人生,摧残着这孩子的生命。

  十二岁的童养媳是如何被爱死的呢?

  夜夜跳起大神来、扎纸人、找偏方、一个疯子胡诌乱语开的一个偏方也硬是给吃了、又找了个云游真人,真败得个家财不剩,其中以给童养媳洗澡部分最为惊悚。

  大缸里满是热水,是滚热的水。她在大缸里叫着、跳着,像逃命似的狂喊,旁边三四个人从缸里搅起热水来往她的头上浇。再也不能够挣扎了,从大缸里抬出来,浇上冷水,当晚又被热水烫了三次,烫一次,昏一次。

  这个场景让我想到了杀鸡,其实人不如鸡,鸡是死后受灼烫之苦,而这孩子在这群好心人的眼睛底下经受着地狱里的炮烙之刑,想想那场景,岂是一个“可怜”就了得的?

  这种为了彰显自己的好的爱令人窒息,暗无天日,终致一个生命就这样逝去。这份愚昧的.经验传承,造就着多少封建思想的,当事人无能为力,读者亦觉毛骨悚然。没有高举旗帜高呼新思想的出现,却处处是对封建思想、封建礼教、封建传统道德的深恶痛绝和无情的鞭鞑,难怪此书一出,被誉为是革命思想的觉醒!

  她用清澈的眸子观察着生活的周围,她用清醒的头脑回忆着生活中的悲情,她用平实的笔调表达着天惊般的苦闷,她用倔强的身姿支撑着贫弱的生命,她是苦的,所以她能感受到别人的苦,能刺透着生活的本质。比如作品中她说:

  这些盛举都是为鬼而做的,并非为人而做的;

  他们过的是既不向前,也不回头的生活,是凡过去的,都算是忘记了,未来的他们也不怎样积极地希望着,只是一天一天地平板地,无怨无尤地在他们祖先给他们准备好的口粮之中生活着。

呼兰河传读后感11

  呼兰河传是一部充盈着童谣风格的自传体回忆式长篇小说。萧红以自己的童年生活为线索,追忆了旧时光中的人与事。

  萧红除了写呼兰河县的寒冷,还写了祖父与园子,萧红小时候最喜欢的是祖父与园子。我小时候也喜欢和祖父待在一起,听祖父讲小时候的趣事。小时候我去祖父家,祖父经常准备汁多鲜美,又大又甜的.西瓜给我吃。

  后来萧红的祖父死了,菜园也消失了,萧红喜欢的一切都消失了,再没有蜻蜓、蝴蝶和蚂蚱了。前几年我的祖父去世了,我最后一次和祖父相见,印象很深。记得我最后一次去祖父家,祖父领着我走过昏暗、狭长的台阶,到家门口的水果店买西瓜吃;又到街头的烧饼店吃一碗馄饨,啃一个烧饼,嚼一个生煎,幸福的味道和着阳光流遍了我的全身。可我万万没想到这竟是最后一次相见。

  萧红祖父的去世给萧红带来了沉痛的打击,我祖父的离去对我们全家人来说也一样,都是万分悲痛的。祖父活着的时候我经常陪伴着他,现在祖父虽然走了,但我并没有灰心,因为我和祖父已经快乐地生活在一起过了。死了的人,不管怎么样都不会再活过来;但活着时却无时无刻都可以陪伴,因此我们要好好陪伴自己的长辈。

  《呼兰河传》中萧红描写的民间生活极其细致,从一条条相互交错的小胡同里传出一阵阵充满民间气息的吆喝声,我印象最深的是跳大神是专门给人叫魂的。

  《呼兰河传》中每一个角落都充满着生活的气息,让人感到很亲切。

呼兰河传读后感12

  暑假期间,我读了萧红的《呼兰河传》,一开始,我只是粗略的读了一遍,感觉跟我们此刻的生活环境,简直是天壤之别,令我难以想象。慢慢的,我被她的故事吸引着,感动着,愤慨着,我又回过头来仔细的品读起来。

  呼兰河让我感到温暖而冷淡:比如这个街中大坑,车夫和马陷了进去,有一种穿长袍短褂的,在那里喝彩,帮忙车夫的人,全是平民百姓。生活是需要温暖的,人与人之间是需要互帮互助的,这样,才会让生活更完美;而我与老祖父这篇文章,讲述着祖孙深情,仅有祖父喜欢“我”,祖母不喜欢“我”还用刺扎“我”的手。“我”在祖父的关爱下,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为“我”的童年留下了完美的回忆。

  让我感触最深的是,小团圆媳妇。十二岁的她花一般的年纪,原本是一个活泼可爱的小姑娘,却成了胡家的童养媳,在照“规矩”被婆婆“调教”之后,日渐病倒。他们无视她为什么会病倒?是什么致使她成为了一个“黄瘦的病人”?此时最愚蠢的是病倒了不选择去看医生,而选择了“跳大神”。

  当众强行脱光了小团圆媳妇的衣服,推到大缸里用热水,是滚烫的热水,往她的头上浇,到最终,头发都烫掉了,还说她是妖怪。含苞待放的花朵就这样凋零了。我们想想看,别说是生病的人,就算是健康的人受这种折磨之后,会变成什么样呢?更让我气愤的是,她死后,她的家人并没有所以而难过,还觉得花了那么多的钱,亏本了。想想我们同她一样的年纪,享受着父母百般宠爱,无忧无虑如小公主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

  《呼兰河传》读完了,这个暑假中,听着萧红讲述着呼兰河的故事,尽管忧郁,但依然美丽动人。

呼兰河传读后感13

  在一个周末,我看了著名女作家萧红的《呼兰河传》,窗外细雨绵绵,我的心情由天气变得很沉重.

  灰色的色彩,平静的叙述,黯淡的画面把我们带到了二十世纪初的小城呼兰河,这个小城并不繁华,春夏秋冬,一年四季来回循环地走.在故事发生的小村庄里,到处都显得那么萧条:灰色的天空,灰色的画面,灰色的人生.整个村庄就像是笼罩在一片黑暗的天地中,乌云蔽日,见不得半点阳光.在这里,到处可见由于人们的无知.愚昧而引发的一场又一场的灾难,人们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一个又一个画面,一个又一个悲剧地出现,让我不知道该如何去评判哪个更值得我同情,哪个更值得我痛恨……

  在东二道街上有个大泥坑,六七尺深,人们和家畜无论是在晴天,还是在下雨天都会遭受到灾难,淹死过小猪,用泥浆闷死过狗,闷死过猫,鸡和鸭也常常死在这里边.人们说拆墙的有,说种树的有,但从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想过把泥坑填平.

  在作者的'描述中她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但也是寂寞的,她的活动地就是后院的那个大花园.在这座大花园里,作者和祖父一起玩耍,一起干活,童年的生活充满了乐趣.这也不由得使我想到了自己的小时候,那充满温馨的一段时光.在每个人的记忆里,童年像一幅画,像一首诗,像一曲歌.

  《呼兰河传》读完了,而我的心情很久很久都沉浸在那一片灰色的画面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14

  “晚饭一过,火烧云就上来了。照得小孩子的脸是红的。把大白狗变成红色的狗了。红公鸡就变成金的了。黑母鸡变成紫檀色的了。喂猪的老头儿,往墙根上靠,他笑盈盈地看着他的两匹小白猪,变成小金猪了。”

  这样一幅绚烂温暖的晚霞图是萧红的《呼兰河传》最初打动我的地方。萧红的确是一位善于描写的高手,她总是会用最简单朴素的语言来为自己的童年“绘画”,绘出一幅幅虽并不生动甚至有些单调但纯净、真实、自然而富有回忆的画面。寒冷的被冻结的东北大地,萧条的并不算热闹的呼兰城,带给居民福利,给孩子们乐趣的泥坑,小吃摊上的麻花、豆腐,大街上流动的车马牛羊;烂漫多姿的火烧云,天空中飘着的燕子蝴蝶,菜园里结着的大黄瓜大倭瓜:祖父教的唐诗。我家荒凉的`大院子。忠诚的黄狗,喷香的苞米;跳大绳、唱秧歌、放河灯、娘娘庙会。

  这一切的一切,不管是呼兰河城的一街一道还是大自然的亲切馈赠,都是延续百年的传统习俗,都把读者带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满满的都是对儿时的回忆。我们在感受作者笔下呼兰河城给她童年回忆的同时想必也会不由自主的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每个人的童年都大同小异的。不管如作者一样的单调平淡还是你我一样充满趣味和欢乐都是让人难以忘却。无论将来我们身处何境,年华几何,童年都会是我们第一笔不小的精神财富。

  我在《呼兰河传》的字里行间,还看见了孤独的作者和破败的宅院,可怜的小团圆媳妇和她被折磨致死的故事,一贫如洗的有二伯和他非同寻常的经历,勇敢无畏的冯歪嘴子和他乐观向上的精神……

  我们这一生为什么而来?我不禁思索。为磨练意志而来,为学习知识而来,为追求幸福而来,为改革创新而来,为中华腾飞而来。如果想做到这几点,就先得明白生命的意义,就要像冯歪嘴子那样乐观、坚韧、勇敢、顽强、敢于同命运抗争,要有“人人平等”和不贪小便宜、不好假面子、不受诱惑、除旧革新的意识。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也会对得起先辈们的流血牺牲、艰苦奋斗。

  《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惨的歌谣,它带给你心灵的震撼和深深地思索!

呼兰河传读后感15

  《呼兰河传》的作者萧红1911—1942,在世31年,原名张乃莹,现代著名女作家。

  这本书主要描写一个叫“呼兰河”的小城。介绍这里的'的人,这里的事,这里街道。这里的事很有趣。还有“扎彩铺”, 在这里扎彩铺里什么都有,一切都活灵活现,以至于人们羡慕到了阳间的生活。

  我最喜欢萧红的祖父那一段很有趣,可见祖父十分疼她,在院子里,很自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在院子里观察、玩乐、劳动十分有意思。祖父在园子里浇水,萧红也浇,但她不往菜上浇,而往天上浇并大叫“下雨了,下雨了”;祖父铲草,她也铲,但往往把韭菜当野草一样铲掉,把狗尾巴草当谷子留下。总之祖父干啥,她就干啥 ......

  这本书是不是很精彩,想看不,赶快行动吧!

【呼兰河传读后感】相关文章: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05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09-04

呼兰河传的读书笔记08-12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2-05

《呼兰河传》优秀读书笔记10-1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12-05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精选15篇09-23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 15篇12-14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07-31

《呼兰河传》读书笔记(15篇)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