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礼物读后感
品味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命礼物读后感,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1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作品。他们在书里谈论亲情、谈论友谊、谈论失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还有珍贵的爱情。
这些作家里有的还年轻、有的已是年过花甲。然而在他们娓娓道来的文字里,无一例外地都流露出或深或浅的孤独感。
不论爱情如何美妙、世界如何精彩,孤独都是人类必须去面对和承担的永恒宿命,没有任何人任何事能够将它改变。
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它能让人坚强,让人自立,让人构建起自己的精神世界。而这些真正独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现实世界如此多元而丰富的原因。
人民常说,书籍是人类的朋友,有朋友的人,当然不会孤独。
而当我看完《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时,才深深的体会到,孤独不是寂寞,而是一生相伴的伙伴。只有学会与孤独相伴,才能不妥协、有勇气,有尊严。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2
在兔年的除夕,我终于阅读完了《生命的礼物》这本书。读完整本书,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什么样的生命是伟大的?而这些伟大的生命是如何面对死亡的?什么是真正爱情?什么是真正幸福美满彼此成就的婚姻?什么是人生的导师,为什么人生路上要多读书,为什么要与智者同行?这些小问号闪烁在我的脑海中。
感恩龙英姐在20xx年最后一个月带着我和我妈妈一起走进海棠书斋,走进海棠读书会,走近《生命的礼物》书写营。甚至,在兔年最后一次读书会上,我还成功邀请到我的女儿一起来参加了龙英姐别出心裁的世界咖啡形式读书会。无论是妈妈的参与,还是女儿的造访,让我觉得我真的好幸福,因为有愿意我和一起学习、一起成长我的最爱最亲的'人。还有,这些书写营中每一位长者、书友,真的让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感受到活到老学到老,感受到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不仅仅为了自己,更是为了他人。谢谢龙英老师和各位书友给我、我妈妈和女儿的掌声、鼓励、支持、接纳,是你们给我如此之多的灵感,让我对读书、对学习、对写作的兴致持续昂扬。
《生命的礼物》是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和玛丽莲倾情之作,用文字记录了两个相爱的人如何一起面对死亡的所思所想所感。我从来没有读过一本像这样能真实地、坦诚地、详尽地描写痛失我爱的文字。我被欧文的文字所打动,被玛丽莲的勇敢、无所畏惧所打动,为这个优雅和谐的家庭成员的行为所打动。
生命是一份礼物,生命与生命的相遇是一份礼物,感恩所有生命中的遇见。欧文在17岁遇到玛丽莲,从此两个人相伴70年,彼此相爱,彼此成就。想象作为心理学家的欧文尚难以面对爱妻的离去,作为常人的我们对衰老及死亡的恐惧是非常正常的。而长寿时代,百岁人生再不是人们的梦了。那如何坦然面对衰老死亡呢?记得姥姥活着的时候,常说老伴老伴,只有人到老的时候更知道老伴的重要性。然而没有人能做到“虽不是同年同月生,但求同年同月死”的理想状态。当一方不得不要离开另一方时,到底该怎样面对呢?欧文的章节中详细描写了他是如何克服自己的懦弱后勇敢的面对爱妻离开的经历,又是如何一步一步从绝望中走出来重新直面人生。
作为这样一对伉俪,当一方即将走到生命的尽头时,另一方却要独自一个人面对越来越衰老的未来的岁月,也许这就是生命的无常。接受生命的无常也是我们每个人不断修行的课题。然而再达观的人也免不了伤感、眷恋、思念。
死亡是生命的最好的礼物,正是因为有死亡,所以我们才需要更加珍惜我们活着的每一天。书中说“你活得越充实,便死得越坦然”。面对死亡我们能做什么呢?只有认真过好当下每一天,善待我们的伴侣、善待我们的家人、善待我们周围的一切。所以,去爱自己,认真的和自己相处,充分的活自己、绽放自己,追求自己的热爱,勇敢面对自己的一切,我们一定可以做到死而无憾。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3
“人生就是一辆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有很多车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个陪着你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从豆蔻到古稀,我们的生命仿佛陀螺,一圈圈在原地反复地旋转着,勾勒出我们手指的纹路。我们用岁月雕刻出的陀螺经过用悲欢离合的缰绳的鞭打,终会琢磨出完美的'轮廓,到那时迎向所有走向你生命的:挫折、迷惘、朋友、勇气、同情、智慧……“在往复崎岖的路程中,有一天你总会听到身后逐渐清晰盈耳的潮声;当你回首,你将看见一条开阔奔腾的大河波流浸灌,与海相若。”
人生苦短。总有那么些时刻,撕心裂肺,欲哭无泪;总有那么些人,无法相会……那一篇篇掩于岁月的故事,铺垫在滚滚红尘之下,无人知晓。我们彼此终是过客。
生命或许无常。或许“只是一再地还魂”,在渺渺岁月,如“梦幻泡影,云散长空雨过。”我们时常“不知道该按下那个键”或“输进什么样的密码,才能得到彼此想要的。”
我们终会拥抱孤独。不管是爱情、忧伤、痛苦、怨恨“统统收纳。”从没想过,“这个储存记忆的地方竟然有个最大的诨名”叫遗忘。
你的孤独都会被时光锻造成钢。相对,我们的陀螺会越转越慢,但那又何妨呢?
按照你所预定的轨记,不奢求。在哪里停下,哪里亦是终点。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4
在现代社会,代表孤单、孤寂、单一等意思的“孤独”却意外地成为了一个热词。这本身就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孤独”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独自一个人;孤单;孤立无所依附;不合群;不喜欢跟人来往”。但是汉语也是一门与时俱进的学问,对“孤独”这样的解释已经是远远不够的。孤独,其实是一种状态,孤独者都是思想者,当一个人孤独的时候,他的思想是自由的。孤独者,代表安静、代表思考、代表自得其乐,代表了一种哲学的存在。
另外,通过对孤独与寂寞进行对比来理解“孤独”也是一种很好的视角。寂寞是一种迫于无奈的虚无,百无聊赖像困兽一样踱来踱去,是一种焦灼的状况,甚至是一种无所适从的可怜,这样的状况称为寂寞,它跟孤独不是一码事。而孤独是自成世界的一种独处,孤独是一种完整的状态,所以,孤独者是自成世界、自成体系,表现出一种“思考人生”的高贵,或者说,孤独是一种境界。
上述这些想法,其实都得益于《孤独是生命的礼物》这本书,这是一本以“孤独”为主旨的散文集,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麦家、阎连科、王安忆以及杨澜、周大新等人的作品,这其中,有直接写“孤独”的,如纳兰妙殊的《租客》一文,虽然写了很多人,很多事,经历了很多的搬迁与变动,但是骨子里对于生活的一种“孤独感”,甚至,作者买房的时候,作者都宁愿只写先生一个人的'名字,她的“孤独”代表了她的“存在”;有写历史的变迁所带来的文化的“孤寂感”的,如塞壬的《悲迓》,写楚剧与人生的悲欢离合,充满了历史的纵深感和命运的无力感;也有间接写“孤独”的,如阿来的《达古的春天》,纯碎是对大自然的一种“独有的享受”,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是对自己独享春色的一种得意。还有周国平先生在序言里对“阅读与人生”命题的深入解读,读书,远远不是当前全民陷入的一种“全民狂欢”,不是“读书节”,不是各种“读后感”,更不是“报告会”,读书同样需要读出“孤独感”。
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如果我们遇到了“孤独”,千万不好紧张,更不要无助、害怕,也许,我们离理解人生的真谛更近了一步。孤独,是生命送给我们的礼物,不懂得孤独不足以谈人生,它是人生的催化剂。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5
我相信有很多人都不喜欢孤独,孤独意味着被人遗忘、被人冷落。但是我所理解的孤独是为自己觅得一些独自思考、独自回忆、独自幻想的时间和空间,它是生命的礼物。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是一本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作品的书籍。刚开始打算买这本书其实是被书名吸引的,特别是“孤独”二字,使我身同感受,于是决定收入囊中。
书中的`这句话“其实孤独并不可怕,它能让人坚强、让人自立、让人构建自己的精神。而这些真正独立的精神世界正是现实世界如此多元而丰富的原因”既说出了孤独的好处,又道出了孤独者的共鸣。当别人嘲笑我那不太现实的梦想时,我会感到孤独;当别人误解、冤枉我时,我会感到孤独;当别人拿着我身上不算缺点的不足来当笑柄时,我会感到孤独……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渐渐懂得了即使或者最简朴的生活,也一定不要扔掉看起来遥不可及的梦想,要知道,倔强是时光在心上留下的茧,厚厚的孤独,会让人变得更坚强。
对美好事物的喜欢和执着,让很多人尝尽了孤独。古往今来,有多少做大学问的学者以及有很大成就的科学家,他们何尝不是与孤独作伴,在独处中寻觅自我,创造辉煌,他们钟情理想,甘于寂寞,让人难以望其项背。
窗外是红尘喧嚣,心中却是风轻云淡。让人疲惫的,不是面前的高山,而是登山鞋里的沙粒。只有学会与孤独相伴,人才能不妥协、有勇气、有尊严,才能不畏惧人生路上的风风雨雨。
请记得:你的孤独以及你所畏惧的,都将被时光锻造成钢。学会与孤独相处,不要抱怨,因为它是你生命的礼物!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6
每每谈到孤独,总有一种淡淡的哀愁感,让人陷入沉闷压抑之中。似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孤独史。孤独是一种主观状态,孤独的人会脱离社会群体而生活在一种消极的状态之中。但我们今天要谈的孤独却并非如此。
一天无意间看到这本书,我承认在我的人生中从来不缺乏孤独。介于对孤独的那种深深的恐惧感令我毫不犹豫地买下了它。我觉得它的名字让我对其很反感,孤独怎么会是礼物?有谁会喜欢孤独?但是不得不承认,我极力地想从那种处境中挣脱出来,趁着对它还有一丝丝信任,我也希望作者可以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带着错综复杂的心情,我读完了它。
作者讲述的孤独别有洞天,书中有写到时光,也有人心,有情怀,当然也有文朋诗友,亦不缺青春爱情!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作者并没有控诉孤独给人的彷徨和无奈,也没有指责人因为孤独所经历的种种。我更多地看到了孤独是人生的常态,用心经历,用心对待!
“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谈。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
生活练习?没错,孤独是生活练习!小时候的我和作者一样都很爱哭,因为它可以帮助我博得同情。眼泪对于我来说,并不是示弱而是武器,在我还可以任性的时候,在还有人愿意为我的任性买单的时候。长大以后,我知道我不能再哭泣了,因为我已经是一个大人了。可却还是会哭,纵然哭了也不会像从前那样,只能一个人隐匿于某个角落,偷偷地安静地啜泣,然后等待着时间慢慢地收拾我的情绪,等眼泪干。
长大后的'我哭泣,要的并不是同情,而是陪伴!在儿时有父母的陪伴,曾经的我天真地以为只有我会长大,殊不知父母也会变老,在他们还没有白发的时候我一直是这么想的。现在的我,很多时候都只能一个人走人生了。时间这种可恶的催化剂,加速扩大了我们和父母之间的代沟。很多时候,他们都不能再陪伴我们了,不是他们不愿意,只是时代变了。曾经志同道合,肝胆相照的朋友现在也早已桥归桥,路归路了。正如林海音的《城南旧事》中写的,人生中曾经陪伴过自己的人也都一位位地逐渐远去,最后只剩下自己。看完后才明白,原来很多路只能一个人走,于是最后只剩下眼泪,苦苦的。
孤独是人生常态,不是吗?这本书并没有教会我如何逃避孤独,而是把人生常态摆在我面前,让我知道,其实这很正常,我应该正视它。孤独是生命的礼物?是的,它让我知道我在成长!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7
人人都拥有一个美丽的生命,但人的生命像一个花瓶,要对它轻拿轻放,小心翼翼,一旦马虎大意,将它碰到地上,就会粉身碎骨,并且无法挽留,所以我们要珍惜这个无价之宝般的生命,懂得欣赏生命的多姿多彩,发现生命的用途与意义,享受生命的乐趣与幸福。文章讲述了奶奶对生命的看法,如何面对死亡的严峻考验,如何挽救了奄奄一息的生命。如同罗曼·罗兰说的那样“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了解而且热爱生命的人。
”他身边卧着一条棕色的大狗,那条狗看上去已经不行了,老得连牙都掉光了,听到开门声,狗艰难地睁开眼睛看了一眼我们。“狗的眼里似乎流露出了一丝满怀期望的神情,它渴望能吃点美食来填饱肚子,那神情可能是打动了作者的奶奶,或许是奶奶富有爱心。”这饭我不能白吃,您还是点首曲吧。“帮助别人,快乐自己,你帮助了别人,将得到两份快乐,看到别人如愿以偿、心满意足的笑脸,你将快乐无比,我们都要助人为乐献爱心。”都会死的,不管是人、树甚至房子都会塌。哭没有用,要趁它们还在的时候好好待它们,到时候土堆里面的外面的就都安心了。“这便是
文章的精华部分,这就是作者描述的生命的礼物,生命都会面临死亡,但在活着的时候,要尽心尽力地保护它,因为人的生命不可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不能投胎转世。我们要珍惜自己的'生命,不能让我们的生命索然无味,黯然失色,要让我们的生命光芒四射。
费洛姆说过,”尊重生命,尊重他人也尊重自己的生命,是生命进程中的伴随物,也是心理健康的一个条件。“从生命的起航到生命的结束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为什么有的人长命百岁,有的人年纪轻轻就面临死亡,因为他们对待生命的做法不同,结果也就不同,细节决定结果。有的人对待生命是全心全意的尽力保护它,有的人对生命不顾一屑,对它不闻不问。让我们行动起来,让生命之花芬芳四溢吧。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8
对于人世间的孤独,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会,而这本散文集,却也不像是在说孤独,而是那段久远的岁月,那些求学或值得回忆的过往,而这些时光中保留下来的,除了孤独,还有一个时代的印记吧,而深入其中,才会发现书里的宝藏。
而这本书里的作者都是台湾的,写的内容也都是关于台湾的,比如后半部分的厦门路,还有一系列文学社,出版社,以及那些发表过文章的作者的追思。这些题目和地方对于大陆的我们来说,还是有点陌生,这样就更有吸引力,令人心驰神往,想去那个学术与文艺青年崛起的地方。它不仅仅是青田巷,也不只是厦门街,也不只是纪州庵,也不仅仅是以前的新公园。还有很多对于每一个人有意义的地方,而这些地方也被贴上了作者的情感标签。
这是一本大家的`散文集,每一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都是精品,有的诙谐,有的禅意,有的怀念,有的热血,而这一个个主题都是这样的可亲可爱。关于自己的年纪,自己的老态,还有缅怀曾经的故事,都是很动人的风景。
比如游荡在夜踯躅里的作者,因为一个一个寂寞的夜晚去寻求同类的慰藉,比如无名的浴伴,比如曾经的擦背女,比如病房里的有故事的大姐,这些有故事的人是不是也会引起大家的猜想,也许每个人在别人的眼中都是特别的,但是,也许她只出现在你生命中一刹那,但却给你留下来难以磨灭的印象,正如书里的这些人一样。
时光里的那些人生,第一次读白先勇的文,原来他的父亲就是白崇禧将军,可是我也不认识他,那是一段**年代的英雄崛起史,一将功成万骨枯,白将军英勇善战,屡战奇功,一路走出了一条胜利之路,这些热烈的,艰难的战事,只用这朴素的语言描述,更让人深思其中的惊险与艰难,因为国民党后期的不信任,父亲大抵还是草草的离开了。
这些时光中的一些人和事,一腔孤勇和热血,一些感悟和体会,关于人生的一系列的思考和探索,而我深感荣幸,能阅读这群有才华有情义有思想的作者的文,同时这些文也督促着我,多阅读,多思考,也许对于自己的人生,你也会有不一样的见解吧,而这时光里的孤独,也是我们会怀念的吧。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9
马森在《八十自述》中写道:“说起来我们更加幸运,我们看到了一部分民主自由的环境和丰衣足食的生活的实现,而胡适那一代的人却没有看到。我们之所以能够看到,不只是因为我们比他们年轻,也因为我们在这个世界上待得更长更久。”
读到这里,不由让我想起了《明朝那些事儿》里,朱元璋打败陈友谅后,陈友谅的结拜兄弟张定边拒绝了朱元璋的任用,出家当了和尚,而且活到将近百岁才死,比朱元璋还多活了20多年。张定边见到了朱元璋登基后的兔死狗烹,死后的骨肉相残,也算是给陈友谅报了仇。
这两本书的联想,让我感慨:有时我们不必争一时的`输赢,来日方长。但要想来日方长,我们就需要重视自身健康。
步入社会,应酬总是难免的,但酒桌上总有那么一些人,喜欢喝酒和劝酒,遇到这些人,我们想安静的吃个饭可没那么容易做到。桌上的不是领导就是客户,烦恼之时,更多的是无奈。
于是有些人受不了他人的言辞讥讽,仗着自己年轻,豁出命去,誓要灌醉他们,但最后醉的往往都是自己。有些人想借着酒劲发泄自己的不满,佯装酒醉,发表一些不恰当的言论,做一些不恰当的举动,自以为聪明却得罪了其他人。还有些人选择离席,觉得惹不起还躲不起吗。
我个人觉得这些都是不可取的,我也不喝酒,而且是滴酒不沾的那种,从以前害怕上酒桌,到现在习以为常。遇到劝酒,我们可以找一个固定的借口,谦虚的拒绝,一次不行就两次,两次不行就三次。用一种平和的心态来处理这些状况,说到别人信为止,有时不喝酒不在于你能不能喝,而在于你给别人的态度。问题在于有时我们过不了自己这一关,因此首先“自欺”,然后“欺人”。有时想想,自己能够比别人多活几年、十几年或者二十几年,就会感觉自己赚到了一样。
其实在酒桌上看似意气风发、独领风骚的人,下了酒桌就是一脸疲惫。不少人在私底下说自己并不喜欢喝酒,可一旦上了台面,却个个装作很能喝、很喜欢喝的样子。有时两个私底下都和我说过不喜欢喝酒的人聚在一起,却又开始喝起来,谁也不愿意承认,谁也不愿意说出真实的想法,只将一杯杯浓烈的白酒习惯性的灌入喉中。我不知道他们相互戴着面具,究竟是给谁看?
或许他们习惯了用酒来交流,已经忘记了其他方式。或许他们通过抽烟喝酒建立起来的关系,没办法说断就断。
曾经一位在酒桌上劝酒的领导,如今调离工作岗位,见面也就点头之交,这个世界,没有了权利,就是人走茶凉。曾经有一位劝酒的人,当初他是上级,现在却成了下级。曾经有一位在酒桌上劝酒的人,在酒后出了事故,离开了这个世界。当然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我并不觉得他们劝酒就一定错了,但是我们需要看到,在酒桌上比拼,豁出一切去喝酒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做好工作并非只有喝酒一条途径。因此,我们在酒桌上不必争一时的输赢,来日方长,换一种交流方式,换一种应对思路,不要最后也变成了只会用酒来交流思想的人。只有健康的活着,才能体验到生命的精彩,才能在未来看到自己想要的景象。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10
生命的海洋中,有谁迷失其中,又有谁在人生的道路上无从知返呢?——题记
岁月如水,冲走了寂寥,冲走了彷徨,有时也冲淡了对每个人都有非凡意义的最单纯的记忆。仿佛是心中那只远飞的纸鸢再一次重现,却又销声匿迹。
流年易逝,勿忘初心。如果说生命中最难以留下的是纯真的记忆,那么初心便是在记忆中的一颗熠熠发光的钻石,它折射着每个人心中的信念与坚守。就像穆怀黎在书中说的“用阅读致敬初心,找回自己明亮的眼睛、澄澈的初心。”这份来自心灵的.礼物馈赠给所有告别童年,走向成熟人生的人。它“唤醒”“沉睡”在深处的初心,当热血沸腾的斗志再次涌上心头时,阴云雾霭会顿时化为虚无,洒满希望之光的人生旅途将伴随着生命的乐章娓娓道来。真的,心底那股勇往直前的冲劲往往蕴藏在灵魂深处。
这份弥足珍贵的礼物更需要我们去悦纳。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岁月的磨炼和生活的挑战,我们必须不惧前方,砥砺前行。勇敢接受且欣然接受苦难的唯一方法便是把它们看成是“上帝赐于你的礼物”。即使有一天我们忘记了快乐的滋味,也会本能地向荆棘遍布的前方行走,这便是来自初心的本能--韧性。所以,珍惜我们内心独有的领悟,更要学会在岁月流年里珍重保持这份永远的初心。
生活不会永远是鲜花与掌声,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上总会遇到失意与无措。面对勇往直前还是就此放弃,许多人都踌躇不决。这时候,你要记得这样一句话:“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趁着心中的斗志尚未泯灭,就要绝地反击。要坚信:处于落魄的低谷,更预示着将迎来成功的巅峰!
信念不在于他人的另眼相待;不在于命运的造化弄人;不在于经验的微乎其微,只在于心底的坚定不移和踌躇满志,坚持行走在我们所选择的道路上,对自己怀有敬畏之心,请永远铭记:路,是自己脚踏实地走出来的;难,是自己咬牙坚持渡过去的。当苦难远去时,成功便摆在眼前。’
初心便是那美好、善意而又积极的梦想;初心便是当所有人都不认可自己时坚持向前的勇气;初心便是在寂寞岁月里一首妙趣横生的歌谣,它慰藉了无数失魂落魄的追梦人。
生命中最珍贵的礼物莫过于初心,拥有它,我们才能不乱于心,不惧于难,不逝余生,不忆过往,如此,安好!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11
自己很少完整的读完一本书,除非是非常引人入胜的小说。这次龙英老师邀请参加读书会,真是一次非常动心的体验。读书后自己的感悟,加上大家带着不同主题各自体会的共享,使我收获满满。从作者欧文和玛丽莲夫妻60多年的相爱相伴相知,到互相成就出书立说,到生儿育女享受天伦之乐,到广结善缘朋友分布世界各地。我从多角度看到了一个人的一生该怎样度过。读书会给我打开一扇新视角,生活中爱情,亲情,友情,事业是个整体,相辅相成,不必顾此失彼,手忙脚乱。
稳稳的`幸福,就是阅读《生命的礼物》一书给我的最好的礼物。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12
诚如周国平所言,读书有三大目的,一是消遣打发时间,二是满足生活需求,三是寻求精神世界,而前两者都不算读书,后者才是真正的阅读。那么,对那些功利主义者而言,阅读如此艰难又能带来什么好处呢?我们先不谈好处,不凡看看那些暴发户们的所作所为,即使家中装了豪华书架却从不翻书,即使远渡海外也受人诟病,由此可见,不读书无以明理。当然,读书一定能带来什么好处吗?恐怕也不见得,更有甚者,读了一些与当权利益不符或者“有害之书”还有可能招来杀身之祸或走火入魔。那我们为什么还要读书呢?在我看来,我们每个人从出生到死亡这一辈子面临着很多选择,或康庄大道、或羊肠小道;我们前进的方式也大不一样,或笔直前进、或原地打转、或南辕北辙。我们选择什么样的路,怎么走完这条路完全取决于我们内心的精神世界,我想,这就是周国平先生对读书看得如此之重的原因吧。
那么,此书名为《孤独是生命的礼物》又讲了什么内容呢?本书收录了周国平、余秋雨、陈忠实等人近期创作的散文,他们将自己的经历与感悟言表于这些散文之中,逝去的青春、久别的故乡、珍贵的爱情、忘怀的先祖……情感真挚动人,语言轻快诙谐。如纳兰妙殊将自己以前的租房生涯生动形象地记录下来,还旁征博引有着租客身份的中国古代文人,妙不可言。再如陈忠实老先生的《儿时的原》,回忆童年趣事,那一群一起放牛的娃、那一片热血土地都不复重来,自己的灵魂就像一个没有家归的'幽灵般,飘荡在关中平原的上空,久久不愿离去。当然,散文的趣味绝不在于剧情与简介,而在于语言、更在于情感,多嘴的我只得闭嘴等待各位看官自己细细领悟。
失去的东西总是感觉弥足珍贵,在此书中,我看到的更多的是对以往事物的追思,新潮流带来新东西的同时也摧毁了很多让人无法忘怀的旧事物,可我们在这种潮流面前显得那么的无能为力。于是,愈加失去就愈加孤独,但也让我们愈加冷静。人生就是这样,得到的永远习以为常,失去的不愿放手,但我认为,看得多了,也就淡了,谨此送给那些孤独的人们。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13
你曾梦想做个骑士,脚跨骏马,手执利刃,行侠仗义荡平人间不公。
你曾梦想做个书生,白衣素缕,羽扇纶巾,纵横捭阖天下尽在我手。
你曾梦想做个高僧。青灯古佛,舌灿莲花,红尘滚滚看破痴嗔戒贪。
今天的你,西装革履,皮鞋锃亮,一手提着公文包,一手拿着手抓饼。随着公交车晃动,被人流挤下车的瞬间,好像沙丁鱼带着茄汁冲开了马口铁罐头。
你问自己,还是那个阳光下憧憬未来的少年么?我说是的,这就是成长。如果说梦想的破碎是成长的阵痛,那么孤独,便是生命的礼物。
中学时学习英文,有一句话常常挂在嘴边: I’m alone,but I am not lonely.”我仅仅是独处,但我并不孤独。似乎谁要是说自己是孤独的,那就意味着性格怪癖,不能与大家好好相处。然而渐渐长大后,经历了人群聚散,看过了悲欢离合。慢慢明白,这一生唯有自己能给自己最长久的陪伴。也慢慢在孤独中品出了别样的滋味。
时常想起作家余华的`书《在细雨中呼喊》,那个性格沉默的我被刻画的入木三分,他因从小被兄弟和父亲排斥而沉默寡言。孤独的成长过程中和同样孤独的苏宇成为好朋友,但是随着苏宇的早逝,他又变成了自己一人孤独成长。青春期懵懂的性心理伴随着人格逐渐的走向独立,使得这一时期显得更加孤独。但幸运的是,这也恰恰给予了我们人生中第一次独立思考的机会,使我们第一次学会与孤独相处,置身于孤独之中,似乎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不再去烦扰纷杂的社交关系,也不再去理会复杂的人情世故。在孤独的世界里,只有我。我可以更加深切的感受自己的喜怒哀乐,徜徉在自我满足的世界里,我就是我。人一生不能辜负的很多,自己是第一个。
孤独是对生命的敬重。罗曼罗兰说,“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体会到孤独之后,便会真正的理解生命的意义。重者恒重,大浪淘沙之后,那些不能辜负的感情就变得弥足珍贵。在自然的时间里,千年仿佛是昨日,在人文的世界里,千年已经是不朽。孤独的时光,仿佛流动的乐谱,承载着过去的点滴,流淌向未来,慢慢的轻吟着旧日子里的歌。
生命礼物读后感 篇14
孤独是生命的礼物,书名起的很美,让人回味无穷。封面写着不求回应,不求认同,学会与自己交流,听自己说话,学会孤独。这句话让很多人都感同身受吧。
余光中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至今驰骋文坛已逾半个世纪,涉猎广泛,被誉为“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诗坛健将、散文重镇、著名批评家、优秀翻译家。代表作有《白玉苦瓜》,《记忆像铁轨一样长》及《分水岭上:余光中评论文集》,《乡愁》等等。
林清玄,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诗人、学者。笔名有秦情、林漓、林大悲、林晚啼、侠安、晴轩、远亭等。著名散文《查塔卡的杜鹃》,《和时间赛跑》,《桃花心木》,《打开心灵的门窗》等等他是台湾作家中最高产的一位,也是获得各类文学奖最多的一位,也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作家"之一。
白先勇,台湾当代著名作家,中国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寂寞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散文集《蓦然回首》,长篇小说《孽子》等。其中《台北人》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
孤单和孤独在本质上有很大的区别,孤单是一个人的独处,就个人而言,它是外在的,犹如离群的人便是典型的.孤单。孤单的人是群体里像是个“异类”,如缺少与人沟通交流,缺少友情温暖的和缺少爱情的困惑者。这类人是骨子里孤单,在寒冷里的夜晚只有一个人独处,在黑暗里看不到温暖。
孤独是内在的,精神上的,内心空虚,没有依靠和寄托。哪怕是有再多的朋友,再多的人,但在你心里却依然还是孤独,在人生的道路上,孤独就是与生俱来陪伴你一生的,孤单只是短暂的,而孤独却是一生的事情。孤单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上的孤独。它就像是一种烙印深深刻在你脑海里。面对孤独我们要不断去接受它,去学习。它远离现实,超越现实的存在我们的身边,我们要接受它,而不是想方设法的远离它。孤独是对外界的渴望的自由和美丽的追求,它所得到的体验、信念、人格、美好、灵魂上的快乐都不是现实所能给予的。它也许痛苦,但苦得犹如苦瓜一样,是一种境界。
作家们在本书通过自身的经历,来为读者们展现了对孤独,对人生的启发,引起读者们对生命的思考。无论是余光中的《眼前的轮回》还是《父亲与民国》等等,都对孤独有着深刻的感悟,每个人都不同,对孤独的领悟也是各不相同。但是孤独是一种高贵的礼物,一个永恒的精神家园。我们都得接受它。
【生命礼物读后感】相关文章:
生命的礼物读后感05-22
生命生命读后感11-18
[精华]生命生命读后感09-06
《生命生命》读后感14篇03-09
生命生命读后感15篇01-29
《生命 生命》说课稿11-14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6-05
《生命生命》教学设计07-01
《生命生命》教学反思11-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