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

时间:2024-06-25 18:27:54 总结 我要投稿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

  总结是对过去一定时期的工作、学习或思想情况进行回顾、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的书面材料,通过它可以全面地、系统地了解以往的学习和工作情况,我想我们需要写一份总结了吧。总结怎么写才不会流于形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欢迎阅读与收藏。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1

  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 夏商政治形式

  1、商的政治特点:

  (1)商代贵族以血缘为纽带;

  (2)实行宗法制;

  (3)王权与神权紧密结合。

  二、西周

  1、分封制:

  (1)背景:武王伐纣,商朝灭亡。

  (2)目的:巩固统治,扩大统治疆域。

  (3)含义:周天子把王畿以外的土地和人口分封给同姓子弟,功臣和古代帝王的后代,让他们建立诸侯国,拱卫王室。即“封邦建国”、“以藩屏周”。

  (4)权利和义务:

  权利:建国、继续分封、设置官员、建立武装、征派赋役等。

  义务:随周天子出征,随同作战;定期朝觐述职;缴纳贡赋等。

  (5)特点: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具有长期的稳定性和延续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分离性和独立性。

  (6)性质:商周时期实现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7)作用:巩固了(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统治;边远地区得到开发,并扩大了西周的统治区域;形成对周天子众星捧月的政治格局;西周成为一个延续数百年的强国。

  (8)衰落:受分封的诸侯国本身就具有相当大的独立性,诸侯国势力的强大;西周后期周王室的衰落。

  其衰落的根本原因是:生产力的进步和发展;其衰落的具体表现为:诸侯争霸等。

  2、宗法制:

  (1)含义: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制度。

  (2)目的:为了加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西周实行了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的'具有政治性质的宗法制。

  (3)特点:嫡长子继承制;大小宗相对。

  (4)评价:

  作用:保证了各级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即,凝聚宗族、防止纷争、强化王权、家国合一)。

  影响:对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产生了重大影响。

  3、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1)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2)血缘为纽带形成的国家政治结构;

  (3)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形成权力高度集中。

  三、补充与拓展:

  1、宗法制与分封制的关系:相辅相成(互为表里),宗法制在政治方面的体现就是分封制,在家中、族内就是宗法制,上升到国家就是分封制;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宗法制是分封制实施的法则,宗法制的实施进一步巩固了分封制。

  2、宗法制也是一种宗庙之法。其实质是按照血缘关系在其宗族内分配政治权利,以保持贵族对政治权利的垄断和财产的分配。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2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3、中国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农业经济发展基础上取得的。

  4、但是,小农经济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经成为阻碍生产发展的因素。

  五、官营手工业(“工官”制度)

  1.“工官”制度始于夏商周,直到明朝前期为止,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主导地位。

  2.定义:从汉武帝时期起,酿酒、煮盐、冶铁、铸钱、炼铜等最有利可图的行业,都由政府垄断。由工官负责生产军用的兵器和装备,皇族的生活用品。

  3.特点:⑴官办手工业代表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的顶峰;

  ⑵局限于为帝王贵族服务,产品不流入市场;

  ⑶行业之间相互隔绝,新技术难以推广;

  ⑷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封闭性的,往往导致失传;

  ⑸匠户没有人身自由,他们的劳动创造性自然也受到严重束缚。

  六、列举古代中国在冶炼、纺织、制瓷等手工业部门的主要成就。

  冶炼:①青铜器铸造夏商周-春秋(青铜时代)

  数量多、种类齐、工艺精、造型生动

  司母戊鼎

  ②冶炼生铁和钢发明于春秋时期

  春秋-块炼钢;杜诗(东汉)发明水排,提高了生产效率

  南北朝-灌钢法

  16世纪前,世界;大大推动生产发展

  ③燃料煤冶铁——世界最早,汉代开始,北宋普遍

  焦碳冶铁——南宋末开始,明朝流行

  纺织:①丝织-上古学会养蚕缫丝世界最早

  西周丝织工艺突飞猛进,品种日益丰富,花色图案精美

  汉代丝绸远销欧洲,中国获“丝国”称号(丝绸之路)

  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

  明清鼎盛时期苏州、杭州

  ②棉织-宋末元初棉花向内地传播,宋代棉花种植及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元代黄道婆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元明江苏松江成为全国棉纺织业中心

  明后期棉布成为民众的主要衣料,棉花种植面积普遍扩大,一些地区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自由劳动力市场。

  制瓷:新石器时代开始烧制陶器

  商代烧制出原始瓷器(世界最早)

  东汉晚期烧制出成熟的青瓷

  南北朝烧制出白瓷

  隋唐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

  唐三彩(陶)

  唐代制瓷业成为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品,

  越窑(青瓷)邢窑(白瓷)

  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出现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清代康熙年间,粉彩瓷器工艺的发明又推进了生产技术的提高,粉彩瓷器烧制技术在雍正时期达到登峰造极的水平。

  七、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传统社会长期存在农耕为主兼营副业的自给自足的手工业经济。

  2、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就成为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代表中国古代手工业水平的则是官营和专业的私营手工业生产。

  3、在漫长的自给自足自然经济时代,家庭手工业占有相当的比重。家庭手工业生产对于稳定小农经济起到一定作用,但技术落后,生产分散,妨碍了市场发育。

  八、有关市的发展:

  (1)秦代:法律管理商业。

  (2)汉代:进行集中贸易的“市”,有专门的管理机构,相当严格;

  汉代:形成若干全国性商业中心。如: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

  (3)六朝:出现草市,但也实行行政管理;

  (4)唐代:夜市繁盛草市逐渐演进为地方商业中心;

  (5)宋代:“市”突破时空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直接监管。夜市、晓市都很兴盛,还有定期庙会集市,宋代:草市配套的饮食服务设施也较完备;

  (6)明清:都市中形成繁华的商业区。

  九、主要的商业城市与的商帮

  1.先秦:商业城市开始兴起

  2.汉代:长安和“五都”(洛阳、邯郸、临淄、宛、成都),以“市”为标志的全国商业中心形成

  3.唐朝:长安、洛阳、广陵(即后来扬州,当时号称“雄富冠天下”)

  4.宋代:汴京(开封)

  5.明清:苏州(“十万烟火”,财富“甲于天下”)

  商帮的出现(晋商、徽商势力)

  十、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人很早就学会经商,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农耕时代的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2、春秋战国时期,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然而整体看来,古代中国商业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

  3、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促进了经济的进步,商业繁盛促使了古代都会的大量兴起。

  十一、简述古代中国执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基本史实,分析这一政策得以长期推行的原因。

  史实:1、战国时期:商鞅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2、汉初:民生凋敝,商人却囤积牟利。汉高祖严禁商人“衣丝乘车”和购置土地,并“重租税以困辱之”

  汉武帝时: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经济措施,全面控制工商业。私营工商业者受到沉重打击,再也无法与国家抗衡。

  3、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4、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依然坚持抑商政策并实行闭关,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原因:①中国古代社会的经济基础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又是古代决定性的生产部门,直接关系国家兴衰和人民生计

  ②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农业和小农经济是国家赋税和徭役征派的主要承担者。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

  十二、如何评价“重农抑商”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1、“重农抑商”政策是为了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也有安定人心的政治文化方面的考虑。

  2、但是,明清时期的抑商政策,不仅阻碍工商业发展,社会经济活力受到压抑,而且强化了自然经济,使之迟迟难以瓦解,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长期得不到正常发育,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

  3、“重农抑商”政策,虽然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但它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从根本上说,“重农”是正确的,但不能把“农业”和“商业”长期放在对立面。

  十三、明清为什么要实行“海禁”政策?如何评价“海禁”政策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海禁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称为“海禁”。

  原因:①明初主要是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②清初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③后来,清政府一方面为防范“外夷”侵犯,另一方面认为天朝上国无所不有,不需与外国交流。

  评价:消极作用占主流地位。使中国日益脱离世界发展大势,堵塞了给中国近代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提供外部刺激的渠道,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工业化的契机。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3

  一、 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法令初一):

  (1)基本内涵(基本特征):独尊、至上、世袭。根本特征:至高无上。本质:君主专制。皇权具有随意性和独断性,因此皇帝个人的品行和执政能力决定了王朝的稳定和兴衰。

  2、相权与君权的矛盾

  (1)丞相的职责:

  (2)根源:制度本身。

  (3)历代皇帝调整相权的原因:防范宰相擅权,加强统治、提高行政效率;也是弥补这是繁多而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4)汉代:中外朝的形成:

  原因:卿相的无能;为了抑制丞相的权利。

  结果:中朝成为了决策机构,外朝变为执行机构;丞相权利受到削弱。

  中外朝的'出现:是君主专制本质的反映。

  (5)唐代:三省六部制

  出现于隋,完善于唐。

  评价:三省分工明确,相互合作又相互制衡,保证了皇权的独尊(特点);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创新。是唐代社会繁盛的政治保障。

  (6)宋代:

  措施:设副相、枢密使、三司分别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财政权,确保君权的独断地位。

  评价:相权进一步削弱,皇权加强;也给宋朝带来了冗官、冗费问题,是宋朝中期社会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监察制度:

  1、历代王朝的监察制度:

  (1)秦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监御使。

  (2)汉朝:中央:御史大夫;地方:刺史。

  (3)唐朝:御史台;(4)宋朝:提点刑狱司。(5)元朝:御史台。

  2、评价:

  (1)积极:在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止官员的_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局限:实际效能是有限的,无法从根本上监督和扼制官员的腐败行为。监察官员并不能代表社会履行职责,而只是帝王的耳目和工具。

  知识拓展:刺史制度的特点:以轻制重(以小制大)。

  三、选官制度:

  1、世官制(世卿世禄制):

  (1)开始于先秦,衰落于春秋战国。

  (2)选官依据:血缘和出身。

  (3)世袭。

  2、察举制:

  (1)开始于秦朝;完善于西汉;衰落于东汉。

  (2)选官依据:品行和才能。(品行中孝、廉是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3)方式:自下而上推荐人才的为官的制度。

  (4)途径:征召、举荐等。

  (5)特点:封闭性,民意无从体现。

  3、九品中正制:

  (1)开始于魏晋,盛行于南北朝,衰落于隋唐。

  (2)选官依据:血缘和门第。

  (3)特点:世袭,等级森严。

  4、科举制:

  (1)开始于隋,完善于唐宋,衰落于明清。

  (2)依据:文学才能。

  (3)评价:

  进步性: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场的垄断局面;保证了行政人员的来源;提高了行政效率;形成了重学风气;体现了公平公正。

  弊端:考试的内容和范围不出儒学经义,尤其是到了明清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精神和创造意识的人才。

  四、地方行政制度

  1、历代王朝的地方行政制度:

  (1)秦汉:郡、县;西汉中期后是州、郡、县。

  (2)唐代:道、州、县。

  (3)宋代:路、州、县。

  (5)元代:

  实行行省制(10个),形成:省、路、府、州、县。

  两个单列行政区划:“腹里”即中书省;宣政院(藏、青、川)。

  评价:行省的设置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对于加强中央集权,特别是调整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6)明代:承宣布使司、府、县。

  (7)清代:省、道、府、县。

  2、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化趋势:

  五、拓展与补充

  1、三省六部制:三省的各自职责:中书省(起草政令);门下省(审核);上书省(执行)。

  2、宋代“二府”:即掌管军事的枢密院(西府);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政事堂、东府)。

  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4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界60年代——19世纪中期)

  1.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

  (1)前提: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

  (2)条件:

  ①资金:通过国内圈地运动及海外的殖民扩张、黑奴贸易、海外贸易积累了大量资金。

  ②劳动力:圈地运动使得大批失去土地的农民成为自由劳动力。

  ③技术:工场手工业时期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基础

  ④市场:英国海外市场日益扩大,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商品生产已无法满市场的需要。(直接原因)

  2.英国工业革命的`成就

  首先开始的领域:棉纺织业

  第一次工业革命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英国、瓦特、改良蒸气机。

  交通运输业新的发明有:1807年,美国人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英国人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火车)。

  3.英国工业革命的影响

  (1)经济上:工业革命极大的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第一工业强国。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2)政治上: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使社会分裂成两大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由此促进工人运动的兴起。

  (3)生产方式上:客观上传播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猛烈冲击了当地的旧思想旧制度。

  (4)思想文化上:促进了科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也促进了科学共产主义的诞生。

  (5)世界格局上: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东方从属于西方,促使了资本主义市场的初步形成和逐步成熟。

  4.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1)形成过程:

  世界市场进程时间推动因素主要途径

  初具雏形新航路开辟后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掠夺

  初步形成19世纪中期第一次工业革命以炮舰开路行不平等贸易

  最终形成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瓜分世界

  (2)初步形成的标志:日本的“开国”、澳大利亚成为英国的殖民地和中国的“门户开放”。

  (3)逐渐成熟标志:国际经济交流基本准则的确立。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9世纪70年代——20世纪初)

  1.中心:美国和德国。

  2.主要成就:1866年德国西门子发明第一台大功率发电机。(开始的标志)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新的交通工具: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特点(与第一次工业革命比)

  (1)科学和技术紧密结合。

  (2)速度快,范围广,规模大,多国同时进行。

  (3)一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4)经济结构:从重工业开始。

  4.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促进生产力发展: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和钢铁时代。垄断组织(实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的形成;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建立。

  5.第一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棉纺织业、机器制造业、交通运输业。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出现的新兴行业:电力工业、电气产品制造业、石油工业、汽车工业等。

  6.世界一体化趋势(19世纪末20世纪初)根本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对一体化趋势的评价,有利有弊。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5

  一、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

  1.明朝产生

  (1)出现原因: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出现地点:江南地区

  (3)出现部门:纺织部门

  (4)出现标志:“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机房出现(雇佣关系)

  2.清朝发展

  清代资本主义萌芽继续发展的表现

  (1)手工工场规模扩大

  (2)分工更细

  (3)雇工数量增多

  (4)部门和地区增广

  3.对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认识

  (1)明清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代表了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总趋势

  (2)资本主义萌芽只出现在少数地区的少数行业当中,是稀疏而又微弱的

  (3)资本主义萌芽发展非常缓慢,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

  二、“重农抑商”政策

  1.首倡商鞅变法,为后来的朝代所推崇。

  2.推行的目的:

  (1)直接目的:确保赋役的征派和地租的征收。

  (2)根本目的:巩固封建统治

  3.明清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具体表现

  (1)明清两代继承传统的专卖制度。

  (2)对民营商业,不断加征商税。

  (3)歧视商人,限制商人的'社会地位

  (4)组建庞大的官营手工业,压制民营手工业的发展

  4.关于对明清“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

  (1)积极作用:重视农业保护了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2)消极作用: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妨碍了国内市场的扩大,违背了历史潮流。

  三、“海禁”与“闭关锁国”

  1.“海禁”的直接原因: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明朝的统治

  2.“海禁”的表现

  民间贸易:明初实行“海禁”,禁止民间贸易;明中后期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

  官方贸易:积极开展官方贸易,官方贸易一直不断

  3.“闭关锁国”的含义: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4.“闭关锁国”的直接原因: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5.“闭关锁国”的表现:清代初年,厉行海禁、迁界,海外贸易陷入停顿;康熙晚期,禁止商人前往南洋贸易;乾隆开广州通商,特许“十三行”经营管理对外贸易

  实行“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的根本原因:自然经济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6

  一、帝国的建立,即“六王毕,四海一”

  1、秦的统一:过程(略);意义: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秦王朝。

  2、军事上的巩固:

  (1)史实:筑长城、开“直道”,北击匈奴;开灵渠,平定岭南;开“五尺道”,开辟西南。

  (2)意义:加强了北方的边防;首次把岭南、西南归入中央王朝的政治版图内。

  3、评价(意义):秦朝的军事、政治措施,不仅加强了对周边地区的政治控制,扩大了统治区域,而且推动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化格局的形成。

  二、如何巩固其帝国统治?

  1、地方制度:实行“废分封,行郡县”,即“海内为郡县”

  (1)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大规模推行:秦统一之后。

  (2)内容:郡、县、乡、里;少数民族聚居地的同级地方行政机构称为“道”。

  (3)性质:是中国古代自秦王朝以来长期实行的一种地方行政制度。

  (4)特点(与分封制相比):形成了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郡县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不得世袭。

  (5)巩固:西汉继续实行郡县制,并逐步消除了与中央抗衡的地方割据势力。

  (6)评价:实现了这样对地方政权的直接有效的控制和管辖;是中央集权形成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也是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制度,即皇帝、百官公卿。

  (1)皇帝制度的创立:至高无上。

  (2)中央官制:

  三公九卿:

  “三公”的职责。丞相:统领百官,协助皇帝处理朝政。御史大夫:监察百官。太尉:负责军事。九卿:略。

  特点:互相配合,彼此牵制,军政大权操纵在皇帝手中。

  (3)朝议制度:

  概念:丞相、御史大夫、诸卿讨论国家军政要务的方式。

  评价:集思广益,减少决策的失误,但秦始皇晚年遭到破坏。

  (4)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增加了“刺史”和司隶校尉。意义: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对于巩固政权,防止地方分裂势力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评价:

  1、秦汉建立的.“大一统”政体为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的定了基本格局。

  2、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和完善。

  四、知识拓展

  1、秦朝虽有太尉一职,但是实际上并没有设立官员,而是由秦始皇自己亲自担任。三公真正的确立是在西汉

  2、秦汉时期:郡守和县令每年定期是向丞相述职,而不是向皇帝述职。

  3、君主专制的两大基本矛盾:军权和相权;中央和地方。两大矛盾的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被废除;中央的权力越来越集中,地方的权力不断被削弱。

  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本质特征:封建地主阶级的专制统治。

  5、君主专制的弊端:独断性和随意性,不可避免决策中的重大失误,且容易导致暴政。因此皇帝的品行在其执政过程中至关重要。

  6、三公九卿的评价:三公九卿组成的朝廷是秦代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三公的出现是对世卿世禄制的彻底否定。

【高一历史必修一重要的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一政治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6-09

高一化学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2-04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02-02

高一年级英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05-08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11-19

高一英语必修一作文06-07

高一知识点总结05-15

高一历史教学总结12-14

物理必修2知识点总结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