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说明文

时间:2024-07-26 15:02:32 说明文 我要投稿

初三说明文

  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说明文,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那么什么样的说明文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说明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说明文

初三说明文1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初三说明文2

  我有一支漂亮的铅笔,它的长度大约有17厘米,是绿色和白色相间的花纹,圆柱体的形状,摸起来很光滑,散发着迷人的香味。

  它可勤劳了,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干活,把我的字写得漂漂亮亮,它还是个绘画高手,画了城市、房屋、大山、还有树林……

  当我难过时,我会把苦恼的事告诉它,它总会对我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当我开心的`时候,它就陪我一起嬉戏玩耍。

  每天我都把它削得很尖很尖,可我看着它一天天变短,我却一天天长大,真希望有一支永远不变短的铅笔啊!

初三说明文3

  在台灯下,做着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忽闻楼下的小朋友数着:一,二,三……我顿时感到无限茫然,暑假快乐时光已被强盗洗劫了一半。剩下的时间能用来干嘛呢?是感慨,还是叹息。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当那秋风来时,我便要乘风回到那告别良久的学校。等待我的会是怎样的初三?

  期末考的前几天,初三的学哥学姐们走了,楼上已空空如也,想起那就是我们明天的教室,不觉心底感觉到一点空虚。初三的日子是安静的么,我可不希望班上这热闹的气氛被寂静所取而代之,希望等待着我们的不是那一斤斤的试卷还有老师的题海战术,初三会被函数、ABCD、电路、还有那之乎者也,氢氦锂铍硼所包围呢?不会臣服于那勾勾叉叉,初三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现在还是个迷,只能等到秋风阵阵时,才得以解开吧。

  从网上得知了一位学姐的喜讯,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她是有多开心,毕竟那是初中三年和最后一年冲刺的结果,6个A啊。我也从心底里佩服她,那同样也是我的目标,看样子初三还是蛮简单的,我的初三应该不会差到哪去吧。我身边有这么多的活宝,想不开心也难啊。大家共同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也算是共患难的难友了吧,初三是难不倒我们的,初三,你好。我们要比你活得更精彩。

  气温已经开始下降,气候也慢慢变得宜人,难道这已经是临秋的讯号了吗?我望着窗外有点泛黄的叶子,树下还有绿葱葱的`草,这是秋天的开始,还是夏天的结束。是该惊喜,还是该惋惜,现在的我还无从得知。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打开窗,去仰望星空,那漆黑的天空中闪耀着点点星光,是那样的美丽、迷人,我突然恍然大悟,那漆黑的天空,就是初三生活的实质吧!但那亮晶晶的星星才是初三中我们欢乐的时光,经管它是短暂的,但它依旧美好。

  想着那璀璨的群星,充满对初三的期待,就这样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初三说明文4

  有遁世者说:“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 ——《徒然草》 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冬至,脑海中响起了一首曲子,莫扎特的《魔笛》,同时响起的还有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2018年11月7日22点20分,这个平静小镇中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沉浸在莫扎特临终前最后一部也是最为辉煌的一部歌剧《魔笛》的'吟唱声中。这样的一句台词来自于电视剧《冬至》。

  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于节气时令的变化,我们总是很敏感的。时令变了,皮肤感触到的温度变了,眼中看到的风景也变了,从枝桠新抽一直看到黄叶满地。徒然草中写道:“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不能忘怀的,是看到眼中,记在心里的自然的美丽吧。 明刘基有首诗:“日薄云阴雪在山,夜寒溪静客舟还。乾坤簸荡逾三载,风俗乖张似百蛮。废井衰芜霜后白,空村乔木晓余殷。独怜节序逢冬至,不得安息学闭关。”诗中闭关的意思就是“闭门谢客,断绝往来,不为尘世所扰。”如此说来,不知闭关者是否可以算是遁世者。时序节令的推移可以使他们感到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

  又是一年芳草绿。今天讲到了一首皇甫松的《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游。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可以想见到的江南风光,可以想到的大胆热情却又娇羞可爱的江南姑娘。这首诗使我想起了《天龙八部》一书《向来痴》一章中后半部分阿碧的出场: “便在此时,只听得(矣欠)乃声响,湖面绿波上飘来一叶小舟,一个绿杉少女手执双桨,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听那曲子是:“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滩,笑脱红裙裹鸭儿。”歌声娇柔无邪,欢悦动心。”水面上全是菱叶和红菱,清波之中,红菱绿叶,鲜艳非凡。见过荷塘,但是这样的景象我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只能想象了。

  于是,在冬至之日,在朔风呼啸彻骨寒之时,我向往着一个江南采莲的梦。

初三说明文5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换句话说,惠州民间过重阳节是以放纸鹞为主要特征的。此习,除惠州流传的民谣中有叙述以外,光绪《惠州府志》亦有记述。

  纸鹞亦现在的风筝。风筝是五代以后的称谓,五代之前,北方习惯称“纸鸢”,南方则多叫“鹞子”,惠州的“纸鹞”称谓很明显的是保留了五代以前的古老名称,且有“南北混合”的味道。

  风筝始见于春秋时期,初型均是鸟类。相传公输般(鲁班)“削竹为鹤,成而飞之”,“作木鸢以窥宋城”。这里的“竹鹊”“木鸢”,就是代风筝的雏型。不过,当时没有纸,只能用竹木制成。清人笔记中说“韩信率军十万围攻项羽于垓下,以牛皮制风筝一具,下置善笛之人吹思乡之曲,其声悲怨,楚军弟子八千人尽皆散去”。这里所说的汉代风筝,也只不过是牛皮制的风筝。东汉蔡伦造纸术面世后,始有纸制风筝,出现了“纸鸢”和“鹞子”的称谓。“风筝”之名的出现,据记是出现在五代,《询刍录》记曰:“风筝,即纸鸢,又名风鸢。初,五代李邺于宫中作纸鸢,引线采风为戏,后于鸢首以竹为笛,使风入竹,声如筝鸣,俗呼风筝。”唐以后,风筝盛行,并定清明节为风筝节,宋已后更是在老百姓中间普及了。从这以后,风筝的形状已不局限于鹊、鸢、鹞等鸟类,虫、鱼、人神均有之,明清以后,风筝制作已成为一种十分精湛的`手工艺术。

  惠州民间的纸鹞,已非本来面目,多为四方平面,带一尾巴,其形状与民间所贴门神、神位相似,故疑为神状风筝的一种简化。在惠州民间,风疹制作极为简单,采竹一枝弯曲,一支直竖,撑住一张四方纸,贴上尾巴调好线,即可放飞。有一种不带尾巴,四方状纸稍大,称“阿婆鹞”,以放飞时平稳、安定而得名。

  除此外,其他形状的纸鹞也偶而有之。

  重阳这天,人们多伴以凳高,于街道和旷野处放飞风筝,孩童、成人均有之,亦甚壮观。

  按我国的传统习惯,放飞风筝多在清明。重阳放纸鹞可说是惠州民间特有习俗。其来由无从考究。但从惠州的领南气候观之,时间上似乎颇为恰当。清明前后为雨季,春雨不断,这时显然是不适合于放纸鹞的,而重阳前后秋高气爽,劲风不断,人们按传统习俗要登山登高,进行户外活动,此时放纸鹞,天时地利人和,是颇多为适合的。

初三说明文6

  荆门大雪枣,实则是子陵八角庙生产的。大雪枣外观雪白,形似一个熟透的小冬瓜。它个头大,每个一两左右,吃起来香甜酥脆,满肚粉丝,味道纯正,老少皆宜。多吃不用怕虚火上延,反而还会滋阴补肾。

  荆门大雪枣至少也有数百年的历史。明世宗朱厚熄生于毗邻县钟祥郢中。1552年登上龙廷宝座以后,取号嘉靖。嘉靖为追诏其生父为皇,在钟祥建造陵园,以求彪炳千古。皇陵告竣,龙颜大喜,以养育之地的名贵特产,犒赏群臣,以示恩宠。据县志记载:帝悦之,赐左右枣,硕无朋,色如雪。百官窃语,而生辉。

  雪枣好吃,做起来可不容易。首先要精选上等的糯米作原料。子陵建泉河畔,华阳溪边,一马平川,土地肥沃,不旱不涝,生产的糯米颗粒颀长。这雪白的糯米,是做雪枣的上乘原料。选好糯米以后,浸泡一星期左右。泡好的糯米用清水淘净、沥干,上机磨粉。粉上蒸笼蒸熟,再用搅拌机把蒸熟的粉搅成糊糊。在搅拌过程中,边搅边洒上些豆浆。其目的,一是让它尽快发酵,二是油炸时使枣瓤成丝。搅好的发酵料就倒在特制的盒子里,让它凉透成条。枣坯条>每根要有一寸来宽,三寸来长,五分来厚。分条时,边分边撒上石膏粉,防止翻晒时粘条。晒条是最繁琐的工序,前后要晒20天左右。日出搬出,日落收进,既要防止牲畜糟踏,乂要谨防沙土玷污。最怕的还是阴雨天,要是给碰上了,那可倒霉透了,枣坯报废了,又把时间给耽误了。每至晒坯的好日子,青山脚下,溪河两岸,村挨村,户挨户,竹帘与苇席携手,蚕匾与晒箩并肩。那白茫茫、雪花花的晒场,块块相连,片片相靠。你走过去,五里不见边,十里不见头,大有叫人置身水乡泽国、冰川雪原之感。晒好的坯条,收缩得只有中指粗细了。

  坯条晒好后就放在锅里油发。这是最关键的技术活。油温太高,坯条一下锅就变焦变糊,油温太低,坯条就发不起来。只有油温适度,坯条才会慢慢地变粗变长。最后发到三寸来长,一茶杯来粗。每至发坯时节,村组作坊里煞是热闹。油锅十口、八口排开。锅下炉火熊熊,锅上油烟袅袅,香飘十里。那运料的、下条的、起枣的,莫不手脚伶俐,往来如梭。只有那掌作师,眼盯锅中,神情专注,手里翻翻拨拨。那双双油箸,如同饲养员手中的长篙,驱赶着一群群戏游的'白鹅。

  从油锅出来的枣叫丫枣,就是半成品了。再一道工序就是上霜,也就是穿糖衣。这要分两步走:第一步先将蜜糖放人锅中加人少许水溶化拌匀,糖稀老了粘不上,过嫩又要瘪坯;第二步扑粉,粉是白糖磨细后与熟面粉掺和而成的,扑粉后雪枣才落口香酥,甜透心窝。

  最后的工序是包装。包装分袋装、盒装两类。用塑料袋装,便于就近上市,可谓价廉物美。用盒装便于远途运输,远销外市、外省。

  大雪枣啊大雪枣,愿你走遍天涯海角,走千家,串万户,带去荆门人民的一片心意,给勤劳的人们送去香甜与欢笑。

初三说明文7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

  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

  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初三说明文8

  国人什么时候开始喝腊八粥,现在无稽可考,敢肯定没有两千年历史。腊八粥是汉地人的风俗,起源于佛教,因此也叫“佛粥”。

  腊八粥的具体做法是:将预先分别泡过的五谷杂粮和粥果放在一起,加水熬煮。五谷杂粮有大米、小米、江米、薏仁米、大麦米、红豆、蚕豆等,粥果有栗子、红枣、核桃、桂圆肉等,一边煮,一边用长柄勺子不停地搅动。讲究一点的还要再另备一盘果料,如瓜子仁、杏仁、松子、葡萄干、蜜饯、青红丝,这是为了放在粥面上的。

  不过好象北方喝腊八粥比较多,宁波还没怎么听说过,以后在家里自己烧。

  距今两千五百五十五年,佛诞生在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父亲净饭王,母亲摩耶夫人,自己是太子。感于人类对生老病死的苦恼,二十九岁出家,隐居雪山修道。起初每日食一麻麦,瘦得前心贴到后背。由于如如不动,鸟儿在蓬乱的头上筑巢。越六年,未得道。起身到尼连禅河洗去了身上多年的尘垢。遇到牧牛女苏耶妲,牧女以牛奶和腐烂粥供养。不久太子面色红润,身体康健。于是跌坐菩提树下发愿,若不成佛,将不起此座。是夜,清风和煦,繁星闪烁。黎明时分,太子仰头刹那,望启明星豁然开悟,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腐烂粥,就是杂粮放在一块熬的`粥。东汉永平年间佛教自阿富汗传入中国后,逐渐国内也兴起了“腊八粥”的风俗。喝腊八粥,一来纪念佛的成道,二来也祈求自己未来成佛的愿望,或者说希望得到佛的哀佑。

  我的母亲没上过学,连自己的名字也不认识,每年的腊八粥总会按时熬就的。那时家里穷,无非用的是大米小米萝卜白菜之类。熬一大锅。弟兄姐姐好几个,吃的很香。母亲说腊八粥是团圆饭,全家人都应该吃。有年二哥不在家,母亲把粥盛一大碗珍藏起来,春节时哥哥回来了,母亲看着哥哥把粥吃了。

  母亲去世多年了,哥哥姐姐都相继成家,全家人再也没机会围着锅喝香喷喷的粥了。身处江南,这里家家户户都喝腊八粥。单位的食堂也给职工煮粥喝。明天早晨我端碗时候,碗里盛的不仅是古老的传统文化,而且也是久久怀恋渐行渐远的亲情。

初三说明文9

  我像是一只被你囚禁的鸟,已经忘了天有多高,如果离开你给我的小小城堡,不知还有谁能依靠。

  天空多么蓝,草地儿多么绿,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我却无权参与,然而我连井底之蛙都不如,他还能靠井壁望望天空,而我呢?却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的鸟,我拼命暗示主人我想飞往外面广阔无垠的世界,然然而他却一点儿也不懂我的心思,我向往外面的蓝天,我向往与白云嬉戏,我向往与大自然有关的'一切亲密接触,然而我更加向往的是与其它鸟儿一样能在天空中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翱翔,没有压迫没有战争鸟儿比什么都快乐!时而像说着笑话,时而与白云一起玩捉迷藏,瞧!它们多快乐!我像一只没有翅膀的鸟儿,只能永远的呆在笼子里,我常在笼子里四处碰撞,很疼很疼真的很疼,我却一点儿也不想被别人看穿我很疼,我像让他们都知道我是一只“快乐的小鸟”

  如今,现实社会的人心险恶,风气不好,如若是这样,我都不愿意在去探索外面那五彩斑斓的世界,在社会上得小心翼翼的处着生怕自己什么做错了何必呢?俗话说“夜路走多了,总会遇到鬼”你都不去走的话自然也就碰不到了,我常在想,为什么有时候我又甘愿沦为一只永远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呢?纵使这样我知道我就不能再去看外面的世界多么精彩多么有趣了,我自然也不会明白他们的喜怒哀乐,但是我却可以再笼子里假装快乐,我不愿与社会上有不良行为的人同流合污,我本是很高傲。我甘愿成为一只被囚禁的鸟,知道有一天我长大了,明白了,这些是我们成长的必经道路,我愿意尝试我那双从未试过飞翔的翅膀,努力向高空翱翔!

初三说明文10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桃是一个多义的象征体系。在人们的文化观念中,桃蕴含着图腾崇拜、生殖崇拜的`原始信仰,有着生育、吉祥、长寿的民俗象征意义。这些象征意义以各种不同的形式潜存于民族心理之中并通过民俗活动得以引申、发展、整合、变异。桃花象征着春天、爱情、美颜与理想世界;枝木用于驱邪求吉,在民间巫术信仰中源自于万物有灵观念;桃果融入了中国的仙话中,隐含着长寿、健康、生育的寓意。桃树的花叶、枝木、子果都烛照着民俗文化的光芒,其中表现的生命意识,致密地渗透在中国桃文化的纹理中。

初三说明文11

  桃文化中一直关照着生命的意识。桃是远古人类童年时期,生命的载体、一种精神的转移,这主要表现在孕育生命、庇佑生命、延续生命三个方面。从桃文化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土壤起笔,追溯了桃文化产生的原生文化土壤即图腾崇拜和生殖信仰;借用桃的生物性特征,从与桃有关的民众信仰出发,阐述了桃在民俗生活中所表征的.生育、吉祥、长寿意义;利用民俗符号学理论,将体现生命意识的桃进行文化阐释,深化其在文化中的表征意义。当然也不忘将桃体现的生命观置于中日文化中作以比较,相似的民间故事情节,由于不同民族民族文化底蕴不同,对生命意识的理解不同,相似故事情节折射出不同的文化精神。最后,反观在当代社会里,桃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传承和嬗变。在此基础上,分析在现代生活的冲击下,桃文化的现实应用及未来发展趋势。桃文化作为一种观念意识,长期潜存于民俗内心,并通过民众活动能够继续传承,同时在现代生活中由于神秘色彩的淡化,使桃文化向着实用、娱乐、审美方向发展。

  桃文化的社会背景从原始社会生产力的滞后性和原始社会人口形势的严峻性两方面进行。然后从夸父神话入手,捕捉夸父神话中有关桃的生命信息,由此引出桃文化产生的文化土壤,即根植于图腾崇拜和生殖崇拜的文化土壤之上。

初三说明文12

  清晨,我和妈妈一起去公园散步。

  一进入公园,我顿觉空气清新、神清气爽。一排苍天大树步入眼帘,我抬头仰视,只见树与树之间枝杈交错,不留一点空隙,就好似一对对好朋友,手拉着手在空中快乐地游戏。奇异的花草成了公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你看那漂亮的甲龙头,花瓣簇拥着花蕊,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绿草地上,每颗草尖上都挂满了一个个晶莹的小露珠,在阳光的照射下,犹似一颗颗小珍珠,当调皮的小孩儿们欢快地去采集时,露珠们就跟他们捉起了迷藏。更有趣的`是,当人们走进草坪,一些大胆的小露珠就会跳到人们腿上、脚上,去开始它新的旅程······

  啊!彩虹!我高兴地叫了起来!可是,没下雨,怎么会有彩虹?我百思不得其解,决定“打破砂锅看到底”,于是,我跑向彩虹。哦!!!原来是爷爷奶奶们为了段练身体,“重现江湖”,舞起了一把把“青龙剑”。剑柄上五颜六色的穗穗儿,舞起来就像一道道美丽的彩虹,真是漂亮极了!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一阵嘹亮的戏曲声传来,随着悠扬的琴声走去,我的眼前出现了一个“公园剧场”,我左拐右拐地挤进去,只见几位爷爷正在投入地伴奏,他们有的在拉小提琴;有的敲锣打鼓;还有的在拉二胡······演唱人员声情并茂,动作优美,他们精彩的演唱引得树上的蝉儿都争着为他们伴奏,观众们一阵阵热烈的叫好声和掌声响成一片。

  我和妈妈慢慢向前行,我的眼前是一片花团锦簇的木槿花林。咦!好漂亮的蝴蝶!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一只只蝴蝶在美丽的木槿花林上飞舞,我高兴地向前去,想和蝴蝶们一起嬉戏玩耍。不走不知道,一走便明了。原来是老爷爷老奶奶们在练扇子舞!他们手中舞动的扇子就像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我们走进了一片小树林。这儿可真凉快!许多人都在这里散步。你看他们有的一边走,一边活动手臂;有的一边走,一边踢腿;还有的在绕着大树跑······小树林的旁边是一片宽阔的绿草地,草地上,狗儿们在快乐地摇着尾巴奔跑嬉戏,旁边的大树上,小鸟们叽叽喳喳地叫唤着,好像在为它们唱歌。最开心的当然是小朋友们,你看他们在快乐地随着风筝奔跑,看着风筝自由地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孩子们一起拍手欢呼叫好。

  走出树林,一片银杏林映入眼帘,我走进银杏树林,啊!这里真安静!我背靠大树,打开书本,给公园的早晨又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初三说明文13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最近,随着“家风”一词火了起来,脑海中不禁涌现出爸爸妈妈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打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告诉我或老师。”!上小学了,妈妈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妈妈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因为我记住了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宽以待人的处事原则。

  做人是要守时的'。虽然爸爸没有教我这个道理,但他却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爸爸总是提早几分钟到达。他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爸爸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现在,我已经读五年级了,已经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的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妈妈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爸爸还是时不时用他的行动告诉我如何做一个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人。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它就像一粒种子播下一种行为,播下一种习惯,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让我的成长更加健康。

初三说明文14

  蛹,尽力了就是蝶。

  ——题记

  天赐的才能,展现出来,只是虚妄高傲;而尽到全力的拼搏,才是真正令人臣服的境界。

  或许你的字并不是最清秀的,但只要尽力了,在字里行间也会散发着用心负责的淡淡清香,也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或许你并不是最优秀的,但只要尽力了,也可以在苦难中放出光芒,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精彩的.人生。或许你很懦弱、胆怯,但只要尽力了,困难并不是无法战胜的。

  倚着窗,望着天边的光亮一点点的黯淡下去。华灯初上,随着路人回家的脚步流转,鸣笛声、车铃声在大街上喧闹着。视线中,忽然看到头发蓬松,衣着破烂不堪,好像没有完全进化好的远古人类。起初,内心不禁涌起一丝怜悯之情,不觉哑然一笑,这人难道仅仅是因为家庭背景的缘故吗?我想:他大概是没有尽力而为吧!试想,如果,他不屈从于这样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强一点,努力一点,何至此地步?

  尽力而为真是一座通向美好的桥,但有的人,有桥不走,偏偏寻死跳河。万事不求完美,只需看到尽力的汗水,他将永远是隐在差距之中等待未来创造的奇迹。英国政治家狄斯累利说得好:“当一个人全心全意追求一个目标,甚至愿意以生命为注时,他是所向无敌的。”

  凡事尽力而为,就好。

初三说明文1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

  诗歌在中国已流过五千年的光辉岁月,奔腾的黄河,浩汤的长江,巍峨的长城,都是它厚重底蕴的见证。

  时至今日,尽管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诗歌仍然流淌在中国社会的演进中,仍然浸润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在中国社会的内核里,在中国人的内心里,诗歌依旧熠熠生辉。

  诗歌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土壤,是中国人繁衍发展的'精神食粮。

  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就承载于不断继承和创新发扬的诗歌之中。

  诗歌陪伴中国人走过历史,诗歌亦将陪伴中国人走向未来。

  众所周知,诗歌在中国有两大源头,一个是《诗经》,确切地说,是《诗经》中的“风”。一个是《楚辞》,代表作是《楚辞》中的《离骚》。“风”开辟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而《离骚》则开辟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风”和《离骚》像中国诗歌的一对翅膀,成就了中国诗歌的腾飞。

  正如袁行霈教授在其《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学的长河,是以诗歌为主流的”,对其他文学体裁以及艺术的许多门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文章和艺术的影响。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源于中国诗歌的四大内在特质。一是抒情性,中国诗歌特别注重抒情的表达,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无论是边塞诗歌,还是山水田园诗歌,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二是尚善的态度,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不离开善的准则。三是乐观的精神,《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中国的哲学观念中,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发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中国诗歌往往以否极泰来看待和描写人生。四是含蓄美,中国诗歌要求通过有限的字句和表达来启发读者的无穷想象,特别注重以小见大,言尽意远,含蓄不尽。

  这四个特质,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核心衡量尺度。

  诗歌在魏晋时期走向自觉,它的重要代表就是建安诗歌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它们成为中国诗歌的厚重积蓄和沉淀。

  终于,到唐代,诗歌走上了巅峰!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都达到空前的高度。李白、杜甫、韩愈和白居易成为中国诗歌星空中最耀眼的星辰。

  盛唐的衰落,使诗歌也不得不走下巅峰。“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一首《乐游原》,为唐诗画上了句号。

  后来宋诗,明诗,清诗,虽不乏经典诗作,却再也无法企及诗歌曾经的巅峰。

  然而,晚清的一首小诗却朴素生动,轻松明快,如果在唐代,一定可以步入唐诗的殿堂。

  它便是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寥寥数语,妙趣横生。袁枚把儿童的天真烂漫,农耕社会的自由闲适,人心灵深处的纯真无邪表达到了极致。

  朗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一个诗人,你会有无尽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有无尽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音乐家,你仍然会有无尽的想象。事实上,无论是哪个读者,朗读此诗,都会有无尽的想象。因为它写出了最朴素也最无价的东西。

  我多想变成那个牧童啊,骑着黄牛,漫步林间,闻听鸣蝉,走进田园!

【初三说明文】相关文章:

初三说明文11-17

初三说明文范文05-30

优秀初三说明文11-05

初三说明文15篇11-20

说明文12-26

苹果说明文07-01

水果说明文11-11

动物说明文01-25

西湖的说明文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