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5-11-07 10:05:13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物理说课稿集锦十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职工,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优秀的说课稿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物理说课稿10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物理说课稿集锦十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本节从我国古代磁学研究的成就引入,指出指南针的发明对世界文明有重大影响。然后依次展现了三个三级主题:“无处不在的磁”、“地磁场”、“磁性材料”。这样地结构贴切地体现了本节的主题---“我们周围的磁现象”。

  根据如上分析,可确定出本节教学的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列举磁现象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2、了解地磁场的知识,知道磁性材料的概念及主要用途。

  3、了解我国古代在磁现象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其对人类文明的影响,关注与磁相关的现代技术发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物、收集资料,初步了解我们周围的磁现象,培养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2、通过收集磁性材料应用实例的活动,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交流、合作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通过回顾我国磁学研究的光辉篇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与爱国情怀,树立振兴中华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通过了解磁现象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广泛应用,使学生更加明确科学与技术、科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3、 通过对地磁场成因的探讨及对“信鸽认家”现象的实验研究,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与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分析:

  知道磁现象,了解地磁场和磁性材料是重点

  二、说教法、学法

  本节作为全章的起始节,避免涉及枯燥抽象的概念,力求从生活生产中的磁现象入手,引起学生研究的兴趣与激情。因此,教学中应尽可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解决参与举例、讨论、探究等学习活动,逐步建立关于磁现象的感性认识,为进一步研究磁现象做好准备。

  三、说程序

  1、新课引入(复习初中知识)

  磁性:能够吸引铁质物体的性质

  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极。

  小磁针静止时指南的磁极叫做南极,又叫S极;指北的磁极叫做北极,又叫N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同名磁极相斥,异名磁极相吸。变无磁性物体为有磁性物体叫磁化,变有磁性物体为无磁性物体叫退磁.

  2、新课教学

  (1)让学生阅读课文,列举身边的磁现象

  (2)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巨大的磁体.

  地磁的北(N)极在地理的南极附近,地磁的南(S)极在地理的北极附近. 地磁场:地球由于本身具有磁性而在其周围形成的磁场叫地磁场.

  注意:地磁极与地理极并不完全重合,它们之间的夹角称为磁偏角。

  ⑶制做指南针原理:

  把一块小磁铁放在它可以自由旋转的环境中,例如放到水滑水平面上或用转轴支起来,这就做成了一个指南针.

  指南针静止时取向:

  无论小磁铁怎样转动,等它静止下来,它的两端总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并且指南的一端总指南,指北的一端总指北.通常把指南的一端作标志,并做成针状,因为这端总是指南,所以称为指南针.

  说明:①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原来的”司南”发展而来.

  ②指南针的发明对促进人类航海事业的发展和改变整个世界面貌有巨大影响.

  ⑷磁性材料

  :通常指磁化后磁性很强的物质(铁磁性物质)

  分类:按磁化后去磁的难易分为两类:

  ①软磁性材料:磁化后容易去磁的物质.如软铁、硅钢、镍铁合金和锰锌铁氧体、镍锌铁氧体等.

  ②硬磁性材料:磁化后不易去磁的物质.如碳钢、钨钢、铝镍钴合金和钡铁氧体、锶铁氧体等.

  按化学成分来分,常见的有两大类:

  ①金属磁性材料;

  ②铁氧体:是以氧化铁为主要成分的磁性氧化物.

  应用:

  ⑴软磁性材料:剩磁弱,易去磁.适用于需要反复磁化的场合,可用来制造半导体收音机的天线磁棒、录音机和录像机的磁头、电子计算机中的记忆元件,以及变压器、电动机、交流发电机、电磁铁和各种高频元件的铁芯等.

  ⑵硬磁性材料:剩磁强,不易去磁.适合制成永久磁铁(应用在磁电式仪表、扬声器、话筒、永磁电机等)、磁记录材料(可用于录音磁带、银行卡、计算机磁盘等).

  四、课堂小结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本节课内容选自《光纤通信原理》第二章第二节。

  1.教材主要内容:

  (1)光的反射和折射

  (2)光的全反射及应用

  (3)阶跃型光纤中光射线的分析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光纤通信原理》这整本教材讲述光纤通信是怎么回事的开始,也是后续内容学习的必要基础。

  二、学生分析

  本次课前面已讲述过了光纤通信的优点和结构,学生对如此细小的光纤却能比粗得多的电缆传更多的电话有了新奇感。但所教学生普遍基础较差,中学时所积累的知识比较薄弱。并且学习主动性较欠缺,容易对一门课,失去信心和耐心。因此培养和保持学生的学习信心和耐心至关重要。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通过在对光的反射、折射及全反射的复习的基础上,使学生理解光能在光纤中传波的'原理及条件。

  (2)理解阶跃型光纤的主要特性参数及物理意义。

  2.情感、态度目标

  通过本节课讲解用以前所学知识解释通信上的一个实际应用,让学生了解,光纤通信并不难学,——中学知识就能解决。以此树立起学好这门课的信心。

  四、说教法

  本节课图例采用幻灯片动画效果,以此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帮助学生理解。并且在教学过程中采用逐问逐答的循序渐进的方式,帮助学生记忆起曾学过的知识(光的反射、折射、全反射)

  五、说重点和难点

  1.光在介质交界面产生全反射的条件,光纤传光原理

  2.阶跃型光纤主要的一些特性参数

  六、说教学程序

  1.导入本课内容

  利用幻灯片观看几张光纤传光的图片,以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问,“那么光是怎么样才能在这么细小的光纤中向前传播的?”接下来还是自我回答,“就是应用初中学过的全反射”,引出本节课的内容提要。

  2.本课内容

  (1)复习光的反射、折射、和全反射

  考虑到这些知识点对后续内容的重要性及学生的知识素质较差这两个情况,这几点内容稍加详细讲解。

  首先给出一幅光的折射和反射图。讲解三个角的含义,并引导学生说出三个角间的关系式——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

  在了解了折射定律的情况下,问学生可不可能入射光线全部产生反射,提高学生用折射定律去思考这个问题。等学生回答后不马上给出答案,往下利用折射定律进行分析,最后得出可以产生全反射,但必须符合两个条件。

  (2)讲授新课

  应用光的全反射原理解释光能在光纤中传播的原因及传播方式,用图加深理解,并指明为什么纤芯折射n1要大于包层折射率n2

  光纤主要特性参数是本课内容的一个重点,折射率差Δ这个参数,比较好理解。重点是数值也径NA和时延差τ。讲解数值孔径时,直接给出NA的物理意义,看图加深理解。图中两条光线,一条符合全反射能向前传播另一条不符合全反射原理不能身前传播。再根据折射定律,推导出NA与折射率间的关系;时延差指的是不同角度的入射光线在光纤中传播相同的长度L时,所用的时间不同。给出这个时延差的定义后,展示一张图片,不同角度的光线走过一段光纤,路程不同所用的时间不同。由于时延差的存在会造成信号的畸变。

  (3)小结

  板书,边回忆,边书写本课主要内容。以帮助学生巩固。

  ●光的反射和折射

  反射定律:θ1=θ2

  折射定律:

  n1sinθ1=n2sinθ2

  ●光的全反射产生全反射的条件

  n1>n2

  90°>θ1>θc

  ●阶跃型光纤中光射线分析

  ▲阶跃型光纤中的光射线a

物理说课稿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弹力、弹力产生的条件.

  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

  知道形变越大,弹力越大.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弹簧测力计的结构.

  通过自制弹簧测力计以及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掌握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周围生活中弹力应用的实例有浓厚的兴趣,体会科学技术的价值.

  乐于制作弹簧测力计,在实际制作过程中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弹力的.概念

  教学方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弹簧测力计、握力计、钩码、头发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见到或接触到一些有趣的物体.它们在被挤压后,形状或体积会发生变化,但一旦撤消挤压,它们就会恢复原来的形状;而一些物体即使撤消挤压后,它们也不能恢复原来的形状、样貌.

  请同学们根据自己日常所见、所用,找找哪些物体能够恢复形状?哪些物

  体不能恢复原貌?

  学生交流、讨论、回答。

  介绍弹性和塑性的概念,弹力及弹力产生的条件。

  二、新课教学

  1.弹簧测力计的制作和使用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我想知道自己使出的力多大,或一个物理受到多大的重力,怎样才能测出来呢?可不可以利用一个物体受到力变长,不受力能够恢复原来形状即弹性去制作出一种工具来测量呢?

  学生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

  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弹性有更进一步的理解,通过发表见解,培养学生语言表述能力。

  表扬学生的讨论,并鼓励学生利用手上的器材,进行简单的实验证明自己的观点。

  2.教师指导学生进行探究实验.并引导学生得出结论.

  教师总结归纳结论.引导学生分析一个完整的弹簧测力计还需要些什么?

  学生参考课本P5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内容使用测力计.

  学生自己动手用弹簧测力计进行测量、记录数据.

  学生根据自己的制作和使用过程,总结弹簧测力计的使用,并积极回答.

  启发并引导学生指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教师指出市场上用的各种测力计及秤都是利用在弹性范围内,弹簧受的力越大,弹簧的伸长越长的原理制成的。

  三、小结: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

  第一节弹力弹簧测力计

  1.弹性和塑性

  2.弹力的定义

  3.探究弹簧测力计的原理

  4.制作和使用弹簧测力计。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变压器》,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目标分析、过程分析和效果分析四个方面对本节课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课的内容是电磁感应教学的进一步延伸;同时变压器也是交流电路中常见的一种电器设备,是远距离输电不可缺少的装置。本节也为进一步学习远距离输电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的重点是:变压器工作原理及规律、

  难点是:

  (1)推导变压器原副线圈电流与匝数关系、

  (2)掌握公式中各物理量所表示对象的含义、

  二、目标分析

  针对本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以及新课标的要求,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知道变压器的基本构造2)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3)探究并应用变压器的各种规律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分析论证能力。

  2)在本节课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科学思想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本节知识的学习,体会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

  2)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本节内容特点我确定的`教法与学法是:

  教法:为了让学生加深对本节内容的理解,在教学中我采用讲述、对比、探究,讨论等方法进行教学、

  学法:为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三、过程分析

  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了如下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把两个没有导线相连的线圈套在同一个闭合铁芯上,一个线圈连到交流电源的两端,另一个线圈连到小灯泡上。

  提出问题:小灯泡不与电源直接相连,它能发光吗?

  这个问题的提出和学生的原有知识造成冲突,演示中随着我闭合电键,灯泡发光了,学生感到非常的惊奇。我接着又说,“我还能时它变得更亮,你信不信?”,随着我的演示,灯泡变亮了。

  “这个装置能起到改变电压的作用,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问题——变压器。”这样非常自然地引入了新课教学。

  (二)师生互动,新课教学

  1、变压器的原理的教学:

  (1)我先让学生自主学习变压器的构造和原理

  随后我课件展示多种形态各异常见的变压器。

  提出问题:根据你的观察,变压器由哪几部分构成?

  然后学生自主总结变压器结构,介绍原、副线圈、铁芯相关概念,画出变压器的示意图和符号。

  设计意图:开拓视野,增加实际知识,让学生获得亲身感受,提高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学生自主学习变压器的工作原理

  教师仍然根据开始的演示实验提出问题:小灯泡未与电源直接相连,为什么发光了呢?你

  认为变压器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总结工作原理:“互感现象”。原线圈和副线圈有共同的铁芯,由于电流方向的不断变化,穿过他们的磁通量时刻改变,在副线圈中引起感应电动势,所以副线圈就有电流输出。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原有知识,引导学生发现变压器的工作原理,让学生获得学以致用的成就感。

  2、探究变压器线圈两端的电压与匝数的关系:

  (1)首先让学生猜想:副线圈输出电压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2)经小组讨论,学生可以想到副线圈输出电压与原线圈电压、原副线圈匝数有关。设计实验电路图,得到实验方案:插图:

  (3)然后进行实验探究:U1一定时,n1,n2对U2的影响;n1,n2一定时,U1对U2的影响。

  (4)最后由学生分析总结规律:即电压与匝数成正比。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体会合作的快乐。

  3、理想变压器:(1)变压器工作时的能量损失

  问题1:为什么上述实验的数据存在一定误差?变压器工作时有哪些途径会损失能量?

  问题2:为什么铁芯是闭合的?在变压器通过交变磁场传输电能的过程中,闭合铁芯起什么作用?

  演示实验让学生观看实验现象:

  将可拆变压器的铁芯由不闭合到闭合,观察接在副线圈两端的小灯泡的亮度变化。师生互动总结:①理想变压器的特点②理想变压器的规律

  设计意图:形象的实验,降低了学习铁芯的作用的难度,结合原有涡流的知识,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从生活实例到理想化模型的建立,使学生的知识得以升华。

  (三)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设计适量的练习题,并且将练习题分为A、B两组供不同层次的学生使用。

  设计意图: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四)课堂小结和作业

  让学生概括总结本节的内容,构建知识框架,作业布置要有针对性,梯度。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自己的体验,自己的总结,真正达到了检验学生课堂效果的目的。

  作业课后2、3、4题;

  板书设计我分两部分,主板书写在左侧,体现本节课的主干知识,副板书在右侧,主要画用来辅助说明的草图。

  四、效果分析

  通过以上的过程设计我预计可达到以下效果:

  1、能够使学生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而实现本节课的知识目标。

  2、能够充分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发展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变规律的传授过程为规律的探究过程能够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当然本节课的设计还存在着许多的缺点和不足,请各位老师给予批评和指正。

物理说课稿 篇5

  一、说教材:

  《磁铁的磁性》是科教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磁铁》第一课时的内容,本课指导学生认识磁铁最基本的性质————磁性。为下一步学习磁铁的两极和指南针等内容打下良好的基础。本课教学内容分为3部分。

  第一部分:我知道的磁铁。

  这部分是本节课的导入部分,目的是调动学生回忆曾经玩过和见到过的磁铁,已获得对磁铁的初步认知。一方面,交流我们曾在什么地方看到过磁铁,知道磁铁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另一方面,交流我们认识的磁铁的形状以及磁铁的名称。激发学生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的愿望。从而激发起他们进一步研究磁铁的兴趣。

  第二部分: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这部分首先是让学生通过猜想和实验感知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通过对比、讨论的方法找出被磁铁吸住的物体和不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是什么材料做的。由此再进一步认识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是铁做成的,初步建立起“磁性”的概念。

  第三部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

  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都一样吗?这部分是以一个问题的形式提出来的,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书上提供的两个范例,相信学生通过小组讨论能设计出实验方法来。比如用磁铁的各个部位去吸引一堆回形针,观察磁铁的各个不同部位吸引的回形针的数量是不是一样多;还可以分别用同一块磁铁的不同部位去靠近同一根大头针,观察磁铁的各个部位能把大头针吸引过来的距离是不是一样,以检验磁铁哪部分磁性强。如果学生都想不到呢?教师可把它作为一个问题提出,然后让学生用实验来验证。通过这一教学活动,一方面可以检测学生对于“磁铁两极磁性最强”是不是真正认识、理解了,另一方面,也进一步验证了磁铁各部分的磁性强弱是否一样。

  在探究了磁铁各部分磁性强弱后,教材通过文字告诉学生“磁性最强的地方叫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这时,学生们可能会不断提出新的问题。例如:“每种磁铁都有两个磁极吗?”等等,借助这些问题,就会延伸出学生课内或课外的探究活动。

  二、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结合四年级学生的实际,遵循课标精神,我确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通过探索,让学生知道磁铁有磁性、初步建立“磁性”的概念。

  2、指导学生探索,知道磁性最强的地方是磁铁的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建立“磁极”的概念并认识磁铁各部分磁性的强弱、

  能力目标:

  1、能根据现象进行猜想、推测、并能通过实验验证从而发现规律,亲历一个完整的探索过程、

  2、能不断的提出一些问题,自己设计研究方案去解决问题、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扬声器一个,防盗报警门模型一个。

  观察演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型磁铁等形状不同的磁铁、

  分组实验:磁铁、塑料勺、铁汤勺(食堂有)、铁勺、铁钥匙、铜钥匙、回形针、大头针、铁钉、牙签、橡皮塞、塑料尺、纸片、棉签等、

  三、教学策略、方法及过程:

  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力图体现以活动组织教学,通过营造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经历一个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验证、得出结论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去认识磁铁的磁性。本课分六个环节来展开。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魔术表演,导入新课

  教师表演《喇叭变话筒》

  课堂开始,我先出示一个喇叭,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东西吗?学生一定会说是喇叭,我说是话筒。学生感到惊讶,同时产生认识上的.冲突,明明是喇叭怎么会是话筒呢,接下来我就对着喇叭说话,音箱里传出响亮的声音。学生惊呆了,都想知道是怎么回事,我借此机会向学生道明其原因。其实喇叭和话筒的原理都是一样的,即可当喇叭用也可当话筒用,因为喇叭和话筒上都有一个很重要的东西,你们猜是什么?老师指着底部的磁铁,学生恍然大悟说是吸铁石。吸铁石还有一个科学名叫……学生齐答:磁铁。老师板书:磁铁(引出课题)

  强化课题:磁铁俗称吸铁石,不过在课堂中我们要注意科学语言,我们应该把它叫……学生齐答:磁铁。

  (这一环节的设计通过生活中常见的喇叭为道具,把喇叭当话筒用,让学生在物体识别上产生冲突,进而吸引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从而产生探究欲望,让其自主地参与到活动中来,充分调动学生思维,为新课做好铺垫。

  (二)、交流我们知道的磁铁、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们知道哪些物品上有磁铁吗?

  预计学生可能说:磁性黑板、冰箱门、铅笔盒。

  你们看到的磁铁都有什么形状呢?谁来说?

  预计学生可能说:有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环形。

  我出示常见的磁铁问:你们能给这些磁铁取名字吗?让学生说……

  为了便于我们的实验研究,科学上根据磁铁的形状特点统一取名为: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和方形磁铁等。

  板书:条形磁铁、蹄形磁铁、环形磁铁

  (本环节的设计注重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交流自己所见过的磁铁,让学生根据磁铁的形状为磁铁起名称,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的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三)、学生猜想并验证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

  (1)、玩磁铁:

  这个部分内容我是通过玩磁铁这一开放性的活动展开的,以激发学生兴趣的问话方式:你们玩过磁铁吗?玩过的请举手,学生兴趣一下子调动起来,接着问:想不想再玩磁铁呢?投影出示活动要求:1、看哪一组同学的玩法最多,发现的密秘最多。2、老师在你们桌上放了许多物体,你们猜一猜,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然后做实验验证你们的猜想,并在表格中能被吸住物体名称后划“√”不能吸住物体名称后划“×”5分钟后宣布活动结束,指名学生汇报玩磁铁中所发现的新问题和实验结果。

  (2)、了解磁性:

  老师分别在黑板上贴出“能被吸住”和“不能吸住”两张卡片。根据前面学生的汇报情况,指名一个小组上来把老师事先准备好的各种物体名称的纸片分类贴在黑板上。问:这些能被磁铁吸住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呢?学生预计会说:都有铁的成份或者说都是铁做的。师:说得很好,这说明磁铁它有一个什么性质呢?预计学生会说:“能吸铁”。师:出示一张卡片,上写有“能吸铁”。学以致用:老师今天来得匆忙,没有带双面胶,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不用双面胶,怎样把这张小卡片贴在黑板上?生:上来用磁铁贴上。借此机会问:你是怎么想到的呢?预计学生会说:因为黑板是铁的,磁铁能吸铁所以把纸片吸在黑板上了。师:那么我们把磁铁能吸铁的这个性质叫磁性。(板书:磁性。)

  (这一环节学生玩磁铁的活动力图让学生玩出新花样,发现更多现象,产生更多质疑,同时又赋予一定的任务,有了任务就有了目标。学生根据老师提供的材料和实验要求,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去感知并认识磁铁的磁性。当中设计了一个上黑板贴卡片的活动,让整个课堂动起来,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最后设计了一个问题,老师没带双面胶如何把卡片贴黑板上,学生马上会想到用磁铁,并让学生上黑板来完成贴卡过程。这一设计是为了考察学生对“磁性”的理解程度和应用。形成一个完整的“磁性”概念,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充分的体现新课程的精神,为下一步研究磁极奠定基础。)

物理说课稿 篇6

  一、教材分析

  《平抛运动》是高一新课程必修2第一章《抛体运动》的第3节。本节课是曲线运动的一个实例,《高中物理课程标准》对这一部分的要求是“会用运动合成与分解的方法分析抛体运动”。在高中物理课程中,《平抛运动》这一节课内容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是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实际应用和延续;同时也为研究斜抛运动、带电粒子在匀强电场中的类平抛运动等奠定基础。

  教材对《平抛运动》的处理分为三个层次:

  (1)通过对生活实际现象的分析,建立平抛运动模型;

  (2)通过实验方法和理论(动力学)探究找到研究平抛运动规律的方法——分解为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化繁为简);

  (3)通过数学和物理已学知识(直线运动规律、合运动与分运动关系)找到平抛运动的规律,并且能够运用该规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材这样安排,强调了实验探究的重要性,突出了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让学生明白,物理规律不仅可以直接由实验得到,也可以用已知规律从理论上导出。

  二、学情分析

  在必修一课本中,学生已经学习了直线运动规律、牛顿运动定律,而在本章第一节学习了曲线运动,在第二节学习了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道什么叫合运动,什么叫分运动,合运动与分运动是什么关系,同时也知道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可以是曲线运动。但是在学生的头脑中并没有建立起“分曲为直”、“化繁为简”的具体概念。

  三、教法分析

  本节教学要突出学生“自主探究”的主题,注重从问题、情景出发,在质疑中引发思考,提出概念 ;在讨论中激烈碰撞,找到规律。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准确说出平抛运动的定义

  (2)知道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以及为什么可以这样分解

  (3)掌握平抛运动规律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本节课学习让学生体会物理的研究方法——化繁为简、实验探究、理论探究等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教材上所附彩图“平抛物体的闪光照片”的分析以及平抛运动录像的慢放分析,启发学生:处理物理问题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来弥补我们感官功能上的不足,鼓励创造出新的研究方向和创造新的测量仪器。

  四、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平抛运动分解方法的探究过程;

  平抛运动规律。

  (2)教学难点:

  平抛运动分解方法的探究和规律的得出过程教师引领的问题设计。

  五、教学流程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环节一设计:

  创设情境、问题引领、提出概念

  创设情境:

  纸片、相同纸片叠成的飞机、相同纸片揉成的纸团分别以相同的水平速度抛出。请学生观察运动情况。

  问题引领:

  问题一:物体的运动形式决定于哪两个因素?

  答:初速度、受力

  问题二:纸片、纸飞机、纸团的质量相 同、初速度相同,为什么运动情况各异?

  答:空气阻力

  问题三:有什么办法让三者运动趋同?

  答:减小空气阻力(减小体积)

  抽成真空

  概念提出:

  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以相同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其运动轨迹相同,称为抛物线。物体的运动称为平抛运动。

  定义:

  平抛运动:以一定速度水平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叫作平抛运动。

  教学环节二设计:实验探究、自主探究、找到分解方法

  第二步:针对演示实验进行小组讨论。

  讨论的问题:

  1、在演示实验中,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

  第三步:研究频闪照片并回答下列问题:

  1、你从照片上得到什么信息?

  2、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水平方向做什么运动?为什么?

  3、做平抛运动的小球在竖直方向做什么运动?为什么?

  第四步:理论探究

  问题1:如果物体以一定的水平速度抛出后,不受力的作用,物体将做什么运动?

  问题2:如果物体没有初速度,只受重力,将做什么运动?

  教学环节三设计:平抛运动规律

  七、板书设计

物理说课稿 篇7

  一、教材分析

  欧姆定律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识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结构性、系统性。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了解运用“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同时也为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打下基础。

  1.本课时在初中物理课程系统中的地位:欧姆定律(初中学习的是部分电路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金钥匙。欧姆定律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也是初中《物理》中重点内容之一。

  2.本课时的特点:十分重视探究方法教育,重视科学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提出的问题,设计实验方案,通过实验和对实验数据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

  二、教学目标

  依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要求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1.认知目标: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

  2.能力目标:学习用“控制变量法”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严谨细致、一丝不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探索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通过联系欧姆定律的发现史,在教学中渗透锲而不舍科学精神的教育。

  三、重点、难点分析

  新课标中要求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初步认识科学研究方法的重要性,学习信息处理方法,有对信息的有效性作出判断的意识。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学习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尝试应用已知的科学规律去解释某些具体问题。有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本节课的.重点为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并应用所归纳简得出的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而难点就是实验的设计及数据的处理和分析。

  四、教学设计

  (一)复习设疑,启发探究欲望。

  复习:

  1、电流是怎样形成的?是什么原因使电荷作定向移动的?

  2、导体的电阻对流有什么作用?

  猜想:

  1、既然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那么导线中的电流与两端的电压有何关系呢?

  2、既然电阻对电流起阻碍作用,那么导体中的电流与它本身的电阻有何关系呢?

  设疑:学生对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猜想,那么这三个量究竟有什样的数量关系呢?

  点出本节课题“欧姆定律”。

  这样通过简单回顾、分析,使学生很快回忆起三个量的有关概念,通过猜想使学生对这三个量关系的研究产生了兴趣,激发了求知欲望,并使学生的注意力很快指向本节课。

  (二)展开探究活动,深入研究实践

  1、预备知识:向学生介绍“控制变量法”,即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的关系,是通过保持其中一个量不变,看电流与另一个量之间的关系,在研究电流与电压关系时,保持电阻不变,通过改变电压,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在研究电流与电阻关系时,保持电压不变,通过改变电阻,观察电流是如何变化的。

  2、同桌同学讨论:根据研究的目的和方法,利用我们学过的仪器,设计一个实验。通过讨论使学生对实验方法有了进一步理解,而且,使学生了解科学实验的设计过程:

  ①明确研究目的。

  ②确定研究的方法。

  ③设计合理的实验方案。

  在对学生讨论作简单的分析和评价的基础上,教师投影实验电路图,介绍有关仪器,特别强调滑动变阻器在实验中的作用。

  3、实验:教材是通过演示实验,来研究电流与电压电阻关系,从而得出欧姆定律。虽然,这样安排教师的主导作用能发挥得比较好,但演示实验可见度不大,学生动手参与率不高,学生主体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另一方面,学生已初步学会了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具备做此实验的基本技能。因此,本节课我把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分组实验,使学生在实验中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同时也使学生通过实验,对欧姆定律有了感性认识。

  4、各小组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三)交流探究成果,及时矫正

  这一环节的操作要点,以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为主。其目的是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进行反馈,对学生参与实验态度和效果进行反馈,这一阶段学生的认识将在教师的引导下,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飞跃,学生的情感将在教师对学生参与分组实验,小组讨论和各小组在班级中汇报情况中得到升华。

  具体做法是:

  1、各小组在教师指导下,对实验数据进行数学处理,理解数学上“成正比关系”、“成反比关系”的意思。

  2、各小组汇报实验结果,最后分析得到二个结论:

  在电阻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在电压不变的情况下,导体中的电流跟这段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3、进一步引导得到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

  4、说明:在欧姆定律中的两处用到“这段导体”,这两个这段导体却是指同一导体而言,即电流、电压、电阻对应同一导体,而且具有同时性。

  这样做能真正把学生推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让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学习的全过程。提高了学生实验能力和运用数学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巩固和反馈,知识迁移训练

  1、例题:一个电灯泡工作时的灯丝电阻是484Ω,如果电灯两端的电压是220V,求灯丝中通过的电流大小。

  分析:本题已知的两个量,电阻、电压都是针对同一导体电灯灯丝而言的,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的数学表达式计算,但在解题时,一定要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强调电流、电压、电阻“同一段导体”,“同时性”等。

  2、小结:突出欧姆定律的内容,强调“同一导体”。

  五、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编制两类练习题目:

  一类是直接应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的计算,达到巩固欧姆定律内容和表达式;

  另一类是了解在研究欧姆定律实验中滑动变阻器作用,进一步体验“控制变量法”。

  2、作业:

  (1)、作业本作业巩固性练习。

  (2)、讨论题:怎样用学过的知识和仪器,来测定一未知的电阻值,请说出实验方案。

  使学生产生新的问题.新的求知欲望。

物理说课稿 篇8

  一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启蒙课,引言则是启蒙课的开篇。向孩子们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展示五彩缤纷、充满神奇的物理世界。通过引言学习让学生们初步了解物理学的研究方法、物理学家的高尚情操以及物理学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重大作用等,以便使孩子们对物理世界有一种新奇感、求知欲,产生学习物理的浓厚兴趣。引言体现了义务教育阶段物理教育的培养目标: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从引言可见本教材的主要目的:不仅要从知识与技能方面培养学生,而且还将注重从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培养学生,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良好的思维习惯,有根据的怀疑精神,一定的创新意识等

  2、教学目的:

  根据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节教材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认为这一节课的教学目的有三点:(1)通过观察、实验活动,初步感受物理现象的奇妙,激发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初步体验观察的方法,能根据观察到的物理现象提出简单的科学问题。(3)让学生在熟悉的情景中,用生活中常见的物品进行实验探究,从而感受物理与生活的联系.

  3、教材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使学生们对物理世界有种新奇感、求知欲,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学的浓厚兴趣。

  难点是成功地演示新奇有趣的物理小实验。

  二、说教法

  物理课是初二年级学生接触的一门新课程。这门课对于部分初二学生来说简直有点“谈虎色变”,因为听哥哥姐姐或高年级同学说物理最难学,所以对物理课已经产生逆反心理和畏难情绪。要改变同学们对物理课的偏见,必须用“兴趣”心理去战胜他们的“逆反”心理。心理学理论指出对事物的第一次印象是最深刻、最难忘的。而引言课是初二物理的第一节课,所以我精心设计,力求把它上得生动活泼,使学生们一接触物理,就对它产生极大的兴趣和美好的印象。本节课我采用演示实验及学生分组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观察和实验是学生认识物理世界,获取物理知识的重要途径,是发展学生智力的前提条件,是检验物理知识真理性的标准。教师边演示、边导控,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学生亲自动手实验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三、说学法

  根据大纲的要求和本节课的特点,在教学中,我着重指导学生如何观看演示实验和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因为这是初中物理的第一节课,对于这些物理现象,无需让学生弄明白其中的道理,只要让学生亲自经历实验探究的过程,并产生追根究底的'欲望,获得科学研究方法的初步体验,就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四、教具和学具

  教具:多媒体课件、新教材配置的VCD、长、短两只蜡烛、火柴、大、小两个玻璃罩、圆底烧瓶、、试管夹、酒精灯、金鱼。

  学具:玻璃杯、水、铁架台、条形磁铁、铁钉、细线、玻璃板、搪瓷盘、塑料板、铜板、铝板。

  五、说教学程序

  1、 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几幅图片(如蔚蓝色的天空、从树上掉下的苹果、浮在水面上的钢铁轮船等)和一段二胡曲。从幼年起我们就对自然界中的现象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一个个现象觉得就是一个个谜,总想把它们打开,为了揭开其中的奥秘,让我们一起来探索。

  2、 进行新课

  (1) 观察有趣的物理现象

  本活动包括两个简单的演示实验。完成这两个实验本身并不难,教师也无需花费力气去讲解实验的原理,但在整个活动中要让学生参与到对问题探究的过程中。要让学生对实验结果做出猜想,引导学生观察物理现象,不失时机的引导同学们讨论研究,启发学生对物理现象提出问题,对于提出有独到见解问题的学生要给于鼓励。例如,放在玻璃罩里的长、短两只蜡烛,谁先熄灭的演示实验,实验前,先让学生猜一猜究竟是那只蜡烛先灭,引导学生讨论,这是一个开放性的实验,实验时控制条件可得出不同的实验结果。实验完成后,在启发学生思考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提问。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会提出各种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接着做水煮金鱼的演示实验。实验前让学生猜一猜,实验后,使其感到惊奇,产生疑问,引起思维,激发兴趣。

  (2) 动手做一做

  这是学生第一次独力观察物理现象,我采用同座位的两个同学为一小组的方式进行。活动(1)透过盛水的玻璃杯看书本上的字,你发现了什么?请同学们做个小小科学家,实验前先猜测结果,再做实验验证你的猜测是否正确。比赛哪一组做得又快又好、发现的物理现象最多。 实验时,给学生留有足够的观察和思考时间。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物理现象并说出自己的各种发现。如从杯子侧面观察发现书本上的字是变大了;发现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近,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大;书本离玻璃杯越来越远,书本上的字就越来越小,其间还有一个字体左右反向的过程;从杯口向下观察的情况等。教师与学生一起归纳、总结,再请同学们将自己没有发现的物理现象做实验验证。教师不要刻意追求学生得出完整的观察结果,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观察的过程。最后请同学们参与探究活动(2)隔着玻璃板、课本、搪瓷盘、塑料板等物品,磁铁对铁钉的吸引会变化吗?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发现了许多物理现象,也产生了许多疑问,要想知道产生这些现象的原因,等你们学习了物理以后,就能将这些谜一个个打开。

  3、 课外作业

  (1) 调查一下,你周围有哪些有趣的物理现象和问题?

  (2) 做以下的小实验:

  [1] 将一个生鸡蛋放进盛有清水的杯中,然后逐渐向水里加食盐并使其溶解,注意观察会发生什么现象,并对这个现象提出问题。

  [2]小心地把水、食用油(每种一小杯)沿着杯壁依次缓缓倒入深玻璃杯內,然后再放入一粒葡萄或一小段蜡烛。将你观察到的现象画下来并提出问题。

  4、 板书设计

  引言—探索物理世界的奥秘

  第一节 奇妙的物理现象

  一、 观察有趣的物理实验

  二、 动手做一做

物理说课稿 篇9

  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下面,我将通过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部分来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这节课是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六章第五节的内容,是新课程实施后增加的一节内容,知识相对独立,内容对应于物理课程标准中物质(一级主题)的一个二级主题,本主题所涉及的科学内容,与日常生活和自然现象密切相关,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前沿有重要联系。学习这些内容能让学生在小学科学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物质世界。

  教材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图片,自主的发现物质的一些属性,如:密度、透光性、弹性、导电性等,目的是希望强调物质属性的多样性。接着将硬度作为一个比较突出的属性,通过探究活动的形式对物体的硬度进行比较排序,在比较的时候用到了刻划法。最后谈到对物体属性的深入研究,促进了材料学的发展,催生了新技术和新器件等。教材整体内容特点是知识比较浅,但内容可以铺的很开,教师设计的空间大,同时能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2.学情分析

  从心理特征来说,处于八年级下学期的学生,思维已逐步从经验型向理论型发展,观察能力,记忆能力和想象能力也随着迅速发展。但同时,这一阶段的学生好动,注意力易分散,爱随时发表见解。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这些特点,一方面运用直观生动的实验,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自由的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从认知状况来说,学生在此之前已经学习了物质的密度,对鉴别、区分物质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顺利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打下了基础,但对于物质物理属性的理解(由于其概念抽象程度较高,)学生可能会产生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学中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教学目标分析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情分析,结合新课标的要求,我制订了以下三个维度的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密度、硬度、导电性、弹性、磁性等都是物质的物理属性,会描述物质的这些属性。

  ②会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尝试将物质的一些物理属性与生活中物质的用途联系起来。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物质导热性、导电性、硬度等属性的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以及发现问题、分析归纳的能力,并体会比较的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验知识来源于实践,又应用于实践,能保持对科学研究的热情。在实验中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有爱护公物的意识。

  4.教学重难点分析:

  我将本节课的重点确定为:了解物质常见的属性,会根据物质的物理属性对物质进行分类。难点确定为:如何通过实验发现和认识物质的物理属性。

  在教学过程中,我打算在实验中突出重点,在讨论中突破难点。

  5.实验器材:

  保险丝,回形针,塑料勺,金属勺,钳子,火柴,牙签,肥皂,钢针,干电池,小灯泡等,学生自带物品。

  二、说教法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行为的主体,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结合本节课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征,本节课我主要以启发式教学为主,结合实验法、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将课堂交给学生。在实验中,既能满足初中学生的操作和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有效的体会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在讨论中,既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所有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又能展现个性,学会交流,促进学生自由、充分、全面的发展。让学生在启发、观察、实验、讨论中,眼手共用学动手,手脑共用学动脑,在动手动脑中完成对知识的自主构建,并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说学法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技能的获得不是老师教出来的,而是学生学出来的,因此指导学生由“学会”变为“会学”是教育追求的目标之一。因此,从学生“学”的角度出发,本节课我主要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思”,手脑共动,通过观察、实验、思考、讨论、体验等,了解物质的物理属性,体会这些属性在生活中的应用,让知识和方法随着课堂的进展逐步渗透到学生的头脑中。

  四、说教学过程(教学环节设置、 教学评价、板书设计)

  1.说教学环节设置

  物理的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活动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间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成长的过程。为了有序、有效地进行教与学的活动,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本节课我主要安排以下五个教学环节:

  环节1.设置情境,引入新课

  发现问题是学习的开始,提出问题是探究的开端,所以我设计了以实验引入,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中,自然进入本节的主题。

  实验一:两个不同的回形针(买来的回形针,用保险丝做成的回形针),分别进行打开拉直、拉断、用火柴烧断、烧不断用钳子夹断等实验过程,体会硬度、韧性、熔点等属性的不同,在对比中让学生发现不同,从而自然引入对物体属性的研究。

物理说课稿 篇10

  一、教材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物体运动与摩擦力,通过摩擦力的定义、感受摩擦力让学生认识摩擦力。通过测量摩擦力知道摩擦力有大小,为下面环节准备。

  第二部分:研究摩擦力的大小影响因素,经历假设、设计方案、实验、数据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

  学生在学习了:拉力、重力、弹力和反冲力之后引入摩擦力,关于摩擦力学生已经有了初步的感知,这为本课学习提供基础。

  3、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⑴、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发生摩擦,会产生摩擦力。

  ⑵、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表面越光滑,摩擦力越小;表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

  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重量有关:物体越重,摩擦力越大;物体越轻,摩擦力越小。

  过程与方法: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推测、设计实验检验摩擦力与接触面和重量的关系;做摩擦力大小的对比实验。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认真实验、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精神。

  三、教材的重难点:

  重点: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训练学生识别和控制变量的科学方法。

  难点:通过测量摩擦力的大小,感知静摩擦力的存在。

  教学准备:

  1、演示实验材料:供拉动的小物品若干、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钩码、100目砂纸一张。

  2、分组实验材料:玻璃球10个、筷子一双、橡皮泥、棉布、线绳、弹簧测力计、塑料盒子、50g的钩码、一100目砂纸一张。活动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对比观察,感知摩擦和摩擦力

  ⑴、课件出示新旧轮胎,新旧运动鞋图片,请学生观察对比,发现它们的表皮发生了什么变化?

  ⑵、是什么使它们变得光滑了?

  ⑶、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也会有摩擦现象发生?请学生举例。

  ⑷、15秒夹玻璃球比赛。

  思考:对筷子怎样改动能在15秒内夹得更多?

  ⑸、小结:(课件出示)由于摩擦,运动物体要受到一种阻碍运动的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这种力叫摩擦力。(教师板书)

  (二)物体运动与摩擦力

  1、测量摩擦力

  ⑴、出示鞋子请学生思考鞋子往右运动时,摩擦力会朝哪个方向?(左)

  ⑵、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会是多大呢?我们可以用什么仪器测量?(生:用测力计测量)

  师示范,“一小格,两小格,三小格……六小格”(物体刚运动时读数)

  ⑶、师:通过测量我们知道鞋子受到的摩擦力为“ n”,这是刚刚能够使鞋子运动起来的力。

  2、研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系。

  ⑴、(出示几种有代表性物体)这些物体运动时受到摩擦力的大小一样吗?物体运动受到的摩擦力与什么有关呢?

  ⑵、组织学生分小组讨论、猜测。

  ⑶、提问:摩擦力有大有小,那么摩擦力会与哪些因素有关系呢?

  让学生充分讨论,提出假设。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提出以下假设: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滑动或滚动有关系;

  摩擦力的大小还可能与被拉动的物体的轻重有关系。

  ⑷、教师小结:看来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很多因素都有关系,我们今天先选择“表面粗糙和光滑哪个摩擦力大?”“物体的轻重不同,哪个摩擦力大?”这两个问题进行研究。

  (三)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

  1、组织学生猜测: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表面光滑程度有怎样的关系呢?说说你的理由?

  2、师:在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的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系时,实验中哪些条件要相同,哪些条件要不同?学生交流,教师填写在活动记录纸上。

  3、同学们的猜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这些都只是我们的猜测,我们还需要用实验来验证我们的想法。老师今天给你们提供了一个测力计、塑料盒子(里面有两个50g的钩码)、一张砂纸。你们能用这些材料设计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吗?请你们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填写实验计划表)

  4、实验提示。

  ⑴、砂纸两面的区别

  ⑵、正确使用测力计

  5、小组讨论,制定实验计划。

  6、组织交流实验计划表,教师适时询问:实验要改变什么条件?怎么改变?实验中不能改变什么条件,怎么保持它们不变?我们的实验做几次比较好?

  7、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单1),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8、交流反馈,得出结论:通过刚才的研究,我们发现“物体间接触面光滑,摩擦力小;物体间接触面粗糙,摩擦力大。”

  (四)研究“物体轻重不同,摩擦力哪一个大?”(整个过程放手由学生分小组独立完成)

  1、摩擦力大小与物体重量会有怎样的关系呢?

  2、请同学们先猜测(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3、请学生谈谈实验中我们要注意什么?(不改变的条件,改变的条件,怎么改变?)

  4、请各小组独立完成实验并填写记录单2

  5、生实验并填写实验记录单2,教师巡视指导。

  6、学生根据实验报告单反馈实验结果:物体重,摩擦力大;物体轻,摩擦力小。

  (五)实践活动

  1、课堂小结:通过以上实验的研究,你发现了物体在运动中,摩擦力的大小和哪些因素有关系?

  2.摩擦力既然和接触面的光滑程度有关,和物体的重量有关,那我们在生活中该怎样来增大或减小摩擦力,使之为我们服务呢?大家一起来看一看。

  课件演示:汽车在雪地行驶时加防滑练,工人在自行车的转轴上刷油……

  3.生活中还有哪些现象是增大摩擦力,哪些是减小摩擦力?

  学生交流。

  4.做个小小设计家

  张大爷家最近买了一套新房,这两天准备装修卫生间了,装修公司的老板催他把地砖买回来。请你帮他出出主意,买什么样的地砖好呢?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9-11

物理说课稿08-16

初中物理说课稿10-11

初中物理说课稿06-09

初中物理说课稿08-27

【精选】物理说课稿4篇10-18

【精选】物理说课稿汇总9篇03-19

关于物理说课稿五篇04-27

【精品】物理说课稿汇总10篇09-29

【热门】物理说课稿集合7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