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说课稿

时间:2025-11-04 09:57:59 说课稿 我要投稿

【热门】物理说课稿集锦8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物理说课稿8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热门】物理说课稿集锦8篇

物理说课稿 篇1

  一、说教材

  (过渡句:教材分析是上好一堂课的前提条件,在正式内容开始之前,我要先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离心运动》是人教版必修2第五章第七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总结了因圆周运动条件变化而产生离心运动,它在生活中的运用及防止,充分体现了学以致用的思想。同时学生在本节课之前学习过圆周运动的相关知识点,对本节课起到铺垫作用。

  二、说学情

  (过渡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的已有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与出发点。)

  本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中的学生,学生之前已经对圆周运动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同时在日常生活中接触过大量的离心运动的事例,这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高中生在知觉和观察事物时比以前更全面、更深刻。他们能发现事物的一些主要细节和本质方面,其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概括性都比初中有了很大提高,其思维具有高度的抽象概括性,喜欢怀疑、争论。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出发,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的效果。

  三、说教学目标

  (过渡句: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特点、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1.学生能说出离心运动的原因和条件,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及离心运动的利弊。

  2.通过多次实验,观察探究离心现象的成因及其轨迹特征;通过观看生活中离心运动的实例,及老师演示的几个小实验,学生认识到离心现象在生活中的普遍性。

  3.通过不断地实验,学生能提高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能力,增强探究意识,掌握科学有效的探究方法。

  四、说教学重难点

  (过渡句:明确了教学目标,本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我的教学重点是)

  【重点】

  离心运动的条件,应用。

  【难点】

  离心运动的两种形式各自的条件以及运动轨迹的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

  (过渡句:新课程教学中的指导思想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基于此,我将引导学生采用以下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自学法、小组活动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过渡句:教学过程分为以下四个教学环节。)

  首先是导入环节:

  我采用的是实验导入,向学生展示如下实验,将一个旧电池放在转盘上,转动转盘,电池跟着一起做圆周运动。以此实验为依据,引导学生复习之前学过的圆周运动及向心力的知识,同时提出问题:当转盘转速增加时,电池会如何运动,并实验展示,从而引入新课——离心运动。【设计意图:通过实验导入,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离心运动的例子,同时复习前面的知识,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基础。】

  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也是教学过程的核心。

  结合之前所学知识引导学生分析上述实验中离心运动产生的原因,即静摩擦力不足以提供离心运动所需的向心力。

  之后再演示两个实验:

  实验一:老师用一根绳子拉着小球水平方向做圆周运动;

  实验二:倒置开口玻璃瓶,在瓶口放一小球,在桌面上摇动玻璃瓶,让小球转动,然后拿起玻璃瓶,观察小球的运动方向。

  通过这两个实验,让学生感受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向心力消失时,物体会沿切线方向做离心运动。

  然后询问学生除此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离心运动的情况,引导学生说出合外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物体也会做离心运动,并且通过实验三来演示这类情况,即:一根短管,中间穿一根较长的绳子,绳子两端分别系一个球,手握短管,进行摆动,当转的越来越快时,发现上面的绳子变得越来越长,下面越来越短。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观察到合外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时,物体不会沿切线方向运动。

  最后也让学生观看汽车转弯是的离心现象,师生一起总结离心运动: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受到的合外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物体圆周运动所需向心力的情况下,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叫离心运动。

  并且提问学生离心运动的实质是什么?

  通过之前的学习,学生可以想到是由于物体的惯性导致离心运动的产生。

  【设计意图:之所以这样设计,实验及问答的形式,能够让学生很好的融入课堂,主动思考,主动学习,提高对物理课堂的兴趣。】

  然后进入巩固环节

  在这个环节我会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应用离心运动的例子,同时分析如何避免离心运动带来的不便与危害。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设计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同时能够检验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作业环节:

  课堂最后,我首先会对离心运动的应用于防止做出总结,之后引导学生总结出本节课的知识点。并且要求学生课下思考如下一个问题:转盘上有两个相同的物体,一个在外,一个在内,转动转盘之后,哪个先滑离?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方式,一方面能够帮助学生系统的梳理本节课知识,同时能够让学生体会到物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

  七、说板书设计

物理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一)教材在整个中学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

  《力的合成》是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四节。在此之前,学生已学习了力的基本概念,力的图示和重力,弹力,摩擦力这三种基本性质力,这为过渡到本节的学习起着铺垫作用。本节内容是研究多个力的合成问题,它是前几节内容的深化。

  同时,本节课在整个中学物理中的作用和地位也是很重要的。因为力的合成是解决力学的基础和工具;“平行四边形定则” 则始终贯穿在物理知识内容的全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预备性,为以后学习速度,加速度,位移,动量,电场,磁场等矢量运算奠定了基础;而本节课所涉及的等效代换思想贯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因此,本节课不过关,后续课的学习,就无从下手,本节课是后续课程的知识准备阶段。

  (二)课程标准分析

  教材安排这节课的目的一是从等效代换思想出发,理解合力、分力的概念;二是体会实验探索物理规律的方法,并初步掌握用平行四边行求合力的方法;三是会用作图法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求共点力的合力;四是知道合力的大小和分力夹角的关系;五是将力的合成的知识与日常生活相结合。

  (三)教材内容分析

  教材上本节内容最大的亮点在探究实验部分,同样是先用互成一定角度的两个力F1、F2将一端固定的橡皮条的另一端拉到O点,接着用另外一个力F再次将橡皮条的一端拉到O点,然后给出合力和分力的概念。不同的是接下来以前的就教材是这样说的:可以看出合力F的大小和方向可以用对角线表示出来;而我们现在的新教材是这样讲的:我们要探究的是:合力F与分力F1、F2有什么关系?

  通过新旧教材的对比可以发现,旧教材注重知识结论的给出。而新教材则更加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

  二、说学情

  学生在学习本节知识前他们已经具备了力的矢量性、力的三要素、力的图示、有关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几何知识、等效替代的思想等等,为本节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然而高一学生习惯于代数运算,即使对位移、加速度等矢量,之前也是由直接的代数计算得出,又因为有些学生几何知识迁移能力较差,对力的平行四边形定则这一图形计算往往不习惯,通过探究实验,则能加深学生对平行四边形定则的理解。“等效替代”是高中物理学习中常用的方法之一,但很多学生对此却不甚熟悉,教师可以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和对多个实例的分析说明,加深学生对等效替代的认识。同时在学习方式习惯上,大多数学生还是习惯“吃现成”,同过本节课,要近一步提高他们的自主探究能力。

  三、说目标

  鉴于以上分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制定如下: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合力、分力、力的合成、共点力的概念;

  2、掌握平行四边形定则,会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合力;3、理解力的合成本质上是从作用效果相等的角度进行力的相互替代。

  过程与方法目标:

  1、了解物理学常用的方法——等效替代法。

  2、通过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与实施,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并进行初步的探究。

  3、学生在自主找规律的过程中体会学习的乐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培养学生善于交流的合作精神,在交流合作中发展能力,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2、通过力的等效替代,使学生领略跨学科知识结合的奇妙,同时领会科学探究中严谨、务实的精神和态度。

  重点: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体验科学探究过程,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2) 理解合力与分力的关系及平行四边形定则的应用。

  难点: (1)探究实验的设计,课堂教学设计中的时间安排与预设教学目标的达成;

  (2)合力的大小与分力间夹角的关系。

  四、说教学设计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本节课需要给学生大量的探究时间,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使探究过程自然而又合理,为了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里,圆满达成教学目标,我对本节课做如下设计:

  1、创建良好的教学情境

  观察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开始,科学始于好奇,发现始于观察。我国伟大的地质学 家李四光先生说过:“观察是得到一切知识的一个首要步骤。”在课堂教学的开始,教师要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从观察中获得感性的认识,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2、引导学生提出合理的猜想

  猜想与假设是对已知事实材料和科学知识作出的一种猜测性陈述,对问题中事物的因果性、规律性作出假定性解释。在学生通过观察得出简单结论的基础上,教师要适当的给以引导,让学生提出符合实际的,合理的猜想。

  3、指导学生合理设计实验

  实验设计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与要求,运用有关的科学知识,对实验过程中的材料、手段、方法、步骤等的全部方案的制定和调整,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等,是物理实验能力的综合体现。对实验设计能力的培养,要经过一个长期的过程,切不可为了设计把一切都抛给学生。在探究性学习中要有强有略,要对设计过程进行有计划的指导。

  4、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评估

  由于学生探究的内容是人类早已发现的,学生的学习活动不宜设计成真正具有探究性的过程,在极低端得情况下,往往成为目标和路线都明摆着形式化的探究。让学生自己动手去探究合力与分力的几何关系,只是让学生经历探究过程,学习探究方法,改变获取知识的方法。并不是真正意义的通过探究从未知到达已知。

  五、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懂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法的人”,因而,我在教学过程中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让学生从机械的“学答”向“学问”转变,从“学会”向“会学”转变,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这节课在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和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思考评价法、分析归纳法、自主探究法、总结反思法。

  六、结束语

  本节课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初步体验探究的科学方法,对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有一点了解和体会。不求目标的全面达成,希望学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能够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科学探究的尝试。谢谢大家!

物理说课稿 篇3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是学生接触初中物理的第一节,在教材中以及在以后的物理教学中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此,能否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到物理学的美,激发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初步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观察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和探究意识、创新意识,就成为这节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为了更好地突破以上难点,落实新课标的精神,我在教学策略上努力实现三个转变:

  (1)由重知识传授向重学生发展转变;

  (2)由重教师“教”向重学生“学”转变;

  (3)由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总之,通过本节课将努力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活动中学习、在美的熏陶中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人。

  2.教学内容及教材特点:《声现象》这一章主要是通过对生活、生产中丰富多彩的声现象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声音有哪些特性?人们是怎样利用和控制声音的?本章特别注意使学生了解声音在生活、生产和社会等方面的应用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结合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加强与实际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初步的实验操作技能,使学生初步学会有目的的观察;

  (2)使学生能利用常见的器材进行实验探究,会描述实验现象,收集有效的信息并根据信息归纳科学规律;

  (3)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领悟解决问题的途径和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4)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用语言表达物理知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通过感受自然界声音的美好与有趣,让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知识。

  (2)通过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用不同的实验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3)通过教师、学生双边的教学活动,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互动,营造共同讨论、共同参与、共同尝试的民主融洽的教学氛围;并通过学生的探索实验,培养同学间相互合作、探讨交流、共同探索的团队精神。

  【教学重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声音产生的原理和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只有了解声音的产生与传播的原理,才能从本质上理解对它的控制与应用,这是进一步学习本章其它内容的前提,这个前提的掌握与否是本章后续学习的关键,是实现本章教学目标的基础。

  【教学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难点是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因为仅仅依靠学生的日常生活感受很难认识到这一点,只有借助于实验及推理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而学生刚刚接触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相对薄弱,易于形成难点。

  【教法与学法

  本节课教学属于知识探究性教学。本节课拟采用诱思探究→实验论证的教学方法。在教师的导控下创设教学情境,提出探究的问题,学生边观察、边思考,并通过亲自动手及分组实验来进行论证,通过小组交流进行归纳总结,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活动的积极性。充分体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原则。

  以上这些,可以概括为:创设情景→导入目标→自主探索→实验论证→表达交流→总结归纳。

物理说课稿 篇4

  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为大家说课的题目是《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个方面来阐述对本节课的理解和这样设计的理由。

  一、教材分析

  (一)、内容说明:

  《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是人教版物理义务教育八年级下册第七章“欧姆定律”的第二节内容。

  (二)、内容解析: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编排在学生学习了电流、电压、电阻等概念,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使用方法及《探究电阻上的电流跟两端电压的关系》之后,它既符合学生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的认知规律,又保持了知识的系统性。欧姆定律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规律,反映了电流、电压、电阻这三个重要的电学量之间的关系,是电学中最基本的定律,是分析解决电路问题的关键。

  2、欧姆定律这节课特点:十分重视科学方法研究,重视科学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验方法、学习方法,了解得出欧姆定律的过程。教学内容的编排是根据上节实验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得到定律以及数学表达式,无形中降低了难度。

  3、通过本节课学习,主要使学生掌握同一电路中电学三个基本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掌握运用欧姆定律解决实际电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体会“控制变量法”研究多个变量关系的实验方法及“等效替代”的方法,同时也为后面学习“测量小灯泡的电阻”和“安全用电”打下基础。所以欧姆定律是本章的重要内容。

  二、学情分析

  (一)、学生思维特点:

  初中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是:开始从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但思维还常常与感性经验直接相联系,仍需具体形象的知识来支持。

  (二)、学生知识情况:

  学生在没有学习本节知识之前,已了解了电流、电压、电阻的概念,初步学会电压表、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的使用,具备学习欧姆定律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但对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定量关系,认识是肤浅的,不完整的,没有上升到理性认识,没有形成科学的体系。

  三、学法指导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

  1、让学生在探究学习中自己摸索,通过观察、比较、分析、归纳出“新”的物理规律。如让学生从实验得到的两组数据进行讨论分析,最终得出“导体中的电流,跟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跟导体的电阻成反比”,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

  2、让学生亲自经历运用科学方法探究物理知识的过程,真正掌握控制变量实验这种科学方法。如在研究电流与电压的关系时保持电阻阻值不变,而在研究电流与电阻的关系时,则调节变阻器的滑片,保持每次定值电阻两端的电压不变。

  3、通过自学、观察、阅读等方法获取物理知识。本节通过阅读例题,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模仿分析、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掌握欧姆定律及其表达式,能用欧姆定律进行简单计算。

  2、能根据欧姆定律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的电阻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

  1、使学生初步领会用控制变量法研究物理规律的思路。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分析、概括实验结论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认真谨慎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难点、

  为了达到以上目标,并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觉得本节课是这一章内容的第二节,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我认为:理解欧姆定律的内容以及表达式、变形式的意义是本节的重点;培养学生运用欧姆定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本节课难点。

  六、内容方法

  (一)、教学内容

  1、欧姆定律及其应用,

  2、电阻的串联与并联。

  (二)教具使用

  教师演示用:课件、干电池、开关、电阻、灯泡、导线、示教板。

  学生分组用:电源、导线、电阻、灯泡等。

  (学生刚接触电学,内心既好奇又感到恐惧,课堂上尽量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活动之中,体会学习的快乐和成功。)

  (三)、教学方法

  基于上面的教材分析,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在教学方法上突出以下几点:

  1、是设计了学生探究电阻的串联和并联关系实验,突出物理学以实验为基础的特点,体现新课程“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基本理念,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过程,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实践精神以及创新意识。

  2、是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法、观摩法、阅读法、分析、归纳法等,使整个教学过程处于引导——启发的教学状态之中,以求获得最佳教学效果。

  3、是注重渗透物理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和等效替代法,让学生在探究学习知识的过程中,领会物理学研究的科学方法,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造性素质。

  我进行了这样的教法设计:在教师的引导下,创设情景,通过开放性问题的设置来启发学生思考,在思考中体会物理概念形成过程中所蕴涵的物理方法,使之获得内心感受。

  接下来,我再具体谈一谈这堂课的教学过程: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置悬念

  试电笔是检修电路时必备的工具,使用它来检查电路时手指必须接触到笔尾的金属体,让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

  让一位学生当场检查教室里插座的火线和零线,并说说有没有不良的感觉。

  引导学生分析、提问:通过人体的电流有多大?它与电路的电压和电阻有什么关系?通过演示,创设物理情景激发学生探究心向,引导学生提问问题。从试电笔的使用引入新课,试电笔是家庭常备工具,同学大多有使用过,用这个例子引入,目的要体现新课标从生活走向物理的基本理念。

  (二)“温故知新”——引入概念

  我经常在思考:长期以来,我们的学生为什么对物理不感兴趣,甚至害怕物理,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物理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远了。事实上,物理学习应该与学生的生活融合起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让他们在生活中去发现物理、探究物理、认识并掌握物理。

  出示表一:R=5Ω

  U(V)

  1

  2

  3

  I

  0。2

  0。4

  0。6

  表二:U=3V

  R(wΩ)

  5

  10

  15

  I

  0。6

  0。3

  0。2

  结合表格提出以下问题:

  1、实验时用到的物理方法是什么?

  2、分析表格,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得出欧姆定律。

  (三)“水到渠成”——得出公式

  I=U/R

  对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变形进行分析,并介绍欧姆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四)“精讲例题”——学以致用

  在这里我精心设计了一道生活中的题目: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达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育理念。

  对于物理计算题,要逐步进行板书,可以引起学生思考,教育学生学会规范解题。

  (五)“及时训练”——巩固新知

  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设计了两道及时训练题,通过学生的观察尝试,讨论研究,教师引导来巩固新知识。

  (六)“顺理成章”——串并电阻

  1、探究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的关系:

  ①学生分组实验,分别把两个电阻串联、并联接入电路,观察灯泡的亮度,得出电阻的变化情况。

  ②学生分组实验后,讨论得出结论:两个电阻串联后电阻变大了,因为灯泡变暗了;两个电阻并联后电阻变小了,因为灯泡的变亮了。

  2、出示问题:为什么串联后电阻变大?并联后电阻变小?从前面学习过的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能不能得到解释。

  学生讨论后,带着小红帽上台演示:电阻串联,越串越长,所以越串越大;电阻并联,越并越粗,所以越并越小。

  3、问题:

  ①电阻串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5Ω的电阻与10Ω的电阻串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③电阻并联后总电阻与原来的电阻有什么关系?

  ②两个10Ω的电阻并联总电阻可以用多大的电阻来代替?

  采取学生自主实验的方法,使学生更直观地体验电阻的串并联引起的电路中电流的变化,从而自主得出结论,能更好的证明规律的客观性、普遍性、科学性。鼓励学生进行各种大胆的猜想,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驳时,更容易激发学生的思考,可以使学生的印象更深刻。当学生的猜想与实验结果相同时,他会在实验中体验到快乐与兴奋,有利于激发学习的兴趣。

  (七)“总结反思”——提高认识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主要内容:⑴欧姆定律及其有关概念;⑵串并联电阻的特点;⑶根据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规律推出串并联电阻的两个公式;让学生通过知识性内容的小结,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通过物理思想方法的小结,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物理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个性品质目标。

  (八)“任务后延”——自主探究

  学生经过以上几

  个环节的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探究物理规律的一般方法,有待进一步提高认知水平,因此我针对学生素质的差异设计了有层次的训练题,留给学生课后自主探究,这样既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又使学有佘力的学生有所提高,从而达到拔尖和“减负”的目的。

  八、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分为两部分,左边是欧姆定律的内容、公式、电阻的串并联。右边是例题的解题过程。这样的设计既能突出重难点,也为学生规范解题起到示范作用。

  以上,我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学法指导、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内容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阐述了自己对本节课的认识。不当之处,敬请各位评委教师批评指正。

物理说课稿 篇5

  1.知识与技能

  知道各种形式的能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知道在转化的过程中,能量的总量是保持不变的.

  列举出日常生活中能量守恒的实例.

  有用能量守恒的观点分析物理现象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生自己做小实验,发现各种现象的内在联系,体会各种形式能量之间的相互转化.

  通过讨论体会能量不会凭空消失,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自己做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物理规律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通过学生讨论锻炼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强调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科学中最基本定律.

  教学难点: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原理计算一些物理习题;运用能的转化和守恒定律对具体的`自然现象进行分析,说明能是怎样转化的.

  教学方法:提问讨论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体的动能和热能,是由物体的机械能运动情况决定的能量,内能跟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情况有关。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物体的机械运动都是物质运动的形式,由于运动形式不同,与之相联系的能量也不相同。

  二、进行新课

  (1)自然界存在着多种形式的能量。尽管各种能量我们还没有系统地学习,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有所了解,如跟电现象相联系的电能,跟光现象有关的光能,跟原子核的变化有关的核能,跟化学反应有关的化学能等。

  (2)在一定条件下,各种形式的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和转移(列举学生所熟悉的事例,说明各种形式的能的转化和转移)。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的内能转移到低温物体。运动的甲钢球碰击静止的乙钢球,甲球的机械能转移到乙球。在这种转移的过程中能量形式没有变。

  在自然界中能量的转化也是普遍存在的。小朋友滑滑梯,由于摩擦而使机械能转化为内能;在气体膨胀做功的现象中,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在水力发电中,水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在火力发电厂,燃料燃烧释放的化学能,转化成电能;在核电站,核能转化为电能;电流通过电热器时,电能转化为内能;电流通过电动机,电能转化为机械能。有关能量转化的事例同学们一定能举出许多。

  (3)在能量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的总量保持不变。大量事实证明,在普遍存在的能量的转化和转移过程中,消耗多少某种形式的能量,就得到多少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在热传递过程中,高温物体放出多少热量(减少多少内能),低温物体就吸收多少热量(增加多少内能);克服摩擦力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机械能转化为能量,但能量的总量不变。就是说某物体损失的能量等于几个物体得到几个物体得到的能量的总和。例如,把烧热的金属块,投到冷水中,冷水,盛水的容器以及周围的空气等,都要吸收热量,它们所吸收的热量总和跟金属块放出的热量相等。再如水电站里,水从高处流下,损失了机械能,一方面由于推动发电机转动而转化为电能,一方面水跟水轮机、管道摩擦而转化为内能。那么水的机械能的损失等于产生的电能和内能的总和。

  以上规律是人类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直到19世纪,才确立了这个自然界最普遍的定律棗能量的转化守恒定律。通常把它表述为:

  能量既不会消灭,也不会创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他形式,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而在转化和转移的过程中,能量的总保持不变。

  三、小结

  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是自然界最普遍的、最重要的定律之一。

  (1)能量守恒定律普遍适用。

  (2)能量守恒定律反映了自然现象的普遍联系。

  (3)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认识自然的重要依据。

  (4)能量守恒定律是人类利用自然的重要武器。

  四、布置作业:课后“动手动脑学物理”

物理说课稿 篇6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是4号,我说课的题目是1号《比热容》,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1章第4节的内容,下面我从教材、学情、教法和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五个方面来说这节课。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比热容是11章《热和能》的重点,同时也是初中物理的一个难点。它是反映物质特性的一个重要物理量,自然界中的许多现象和生产技术上的许多问题都跟物质比热容有关,但比热容这一概念对于初中学生来说是比较抽象的,针对这一特点,应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突出物理教学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特点,进行实验探究,体现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认识规律。按照新课标要求,体现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在正确理解比热容物理意义的基础上,总结出热量的计算公式Q=cm⊿t,运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是本节的又一重点。故本节课分两个课时,第一课时:探究比热容实验.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的概念.

  2.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

  3.会查比热容表,知道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探究比较不同物质的吸热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实验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分析概括能力及抽象思维能力;学会用表格法表示物理量间的相互联系;训练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控制变量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利用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学生自己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体验从实验到理论的科学方法。故本节的学习目标为:(出示课件)

  三.教学重、难点和关键

  重点:比热容的概念的建立.

  难点:1.制定实验探究方案;2.了解比热容概念并能利用它解释有关现象。

  关键:做好水与煤油吸热升温的对比实验是突破难点的关键

  (二).说学情

  1.初中学生对事物存在着浓厚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操作兴趣,但学生仍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时期。

  2.在学习本节之前,学生对质量、温度、热量已有一定的认识,但这种认识具有一定的孤立性、片面性,没有深刻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三).说教法和学法

  说教法:依据《课标》要求,本课以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经历实验探究的全过程,学生在交流合作中深入了解比热容的含义。引导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习科学的研究方法。

  说学法: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物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之一──“控制变量法”,让学生从生活现象入手,进行实验设计、实验操作,学会记录实验数据和信息,进行合作与交流。

  2.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适时启发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数据信息,学会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得出实验结论,进一步从形象思维过渡到抽象思维,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切实体验物质的属性,加深对比热容概念的了解。结合《课标》本节的教学程序设计如下:

  (四).说教学程序设计

  1.新课引入

  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进社会,这是新课程理念。(出示课件)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汽车发动机用水冷却,新疆谚语“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等实例引出需要探究的物理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学习本节内容:《物质的比热容>>,引入课题。(情景引入,拉近了物理和生活的距离,并有效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欲望。)

  2.生活感知:(出示课件)

  ①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有什么关系?(用生活里的现象支持你的观点)

  ②烧水时,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温度升高多少有什么关系? (用生活里的现象支持你的观点)(这种设置问题的方法,比教材中直接提问水吸收的热量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是什么关系,更具开放性,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总结得到:水在温度升高时吸收的热量,跟水的质量有关,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

  那么(出示课件)

  ③将质量相同的铜块和铁块加热,升高相同的温度,需要的热量一样多吗?(强调质量、升高的温度相等)

  (通过层层递进的问题设置引导学生猜想物质吸热可能与物质种类有关,使探究目标更为显性化。)

  提出探究问题:不同的物质,在质量相等,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是否相同?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实验方案的制定是探究是否顺利的关键,由于本实验涉及的内容较多,学生综合考虑有一定的难度,故教师可引导学生重点探讨如下问题,以帮助学生设计实验。(出示课件)

  (一)根据问题讨论设计实验

  (1)选取什么物质进行对比?用什么工具测质量?

  (2)用什么工具对它们加热?

  (3)用什么工具显示它们温度的变化?

  (4)怎样比较它们吸收热量的多少?(学生在完成本实验提示的基础上来)

  (二)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设计方案,表述自己的设计思路,应有两种方案(出示课件)。

  方案一: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加热相同的时间(吸收相等的热量)后,比较温度的变化。

  方案二:取等质量的水和煤油,使其升高相同的温度,比较加热的时间(吸收热量的多少)。

  (让各小组讨论,然后教师特别强调“相同条件”是哪些,强调控制变量法的思想,明确按实验方案二进行实验,与提出的问题一致,简化了实验,可使学生做实验的目的更明确一些)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本环节事先应安排好小组分工,明确小组要求)(出示课件)

  物质名称 质量m/g 初温t1/℃ 末温t2/℃ 升高的.温度t2-t1/℃ 加热时间t/min 水 煤油

  (将学生划组,明确分工,其目的是将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同时通过评比星级小组,星级组员,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分组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实验能力,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与他人合作的精神。)

  5.分析和论证

  选择学生有代表性的一组数据,(实验数据误差大)组织学生讨论。做好两种物质的数据对比,学会分析数据,探究结论,先小组交流意见,再师生共同交流,最后确定实验结论。

  6.评估:

  交流实验的得与失,操作是否规范,实验误差的原因(热源不可能绝对一致、加热时间的控制等),结论是否恰当,描述是否准确等等。在学生得到质量相等的不同的物质,升高相同温度时,吸收的热量不同的基础上自然引入下面问题?

  7.交流与合作:

  (1)水和煤油谁的吸热能力强?

  (2)如何科学地比较不同物质的这种特性?

  在学生提出该问题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学:

  (看课本P34页的的文字,解决下列问题)(出示课件)

  (1)比热容的物理意义是什么?

  (2)比热容的定义是什么?

  (3)比热容的单位是什么?符号呢?

  讨论如何比较不同物质吸热能力不同,引入比热容的概念。在讨论中注意尊重学生意见,适当点拨,在不同意见的碰撞中发现真理。帮助学生正确了解比热容的含义,认识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学会查比热容表,通过读表,发现规律,从而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8.走进生活,拓展应用

  主要尝试用比热容解释简单的自然现象及生产生活的应用事例,使物理走向社会,及时反馈矫正。(出示课件)

  ①小组讨论:为什么三峡水电站建成后能调节当地的气候,使冬天气温将升高2C,而夏天将降低2C?

  ②深化:尝试解释海陆风的成因。

  ③拓展:阅读“气候与热污染”,请交流各自搜集的资料、解释成因并提出改善这一现象的建议。

  ④课后思考:根据水的比热容的物理意义,尝试解答:把质量为2kg、温度为30℃的水烧开(一标准大气压下),水吸收的热量是多少?

  设计意图:《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学“从物理走向社会”,只有将所学的知识等加以运用才能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所以让学生通过解释简单的生活现象中发现的问题,解决了生活中的疑问,增强了学生学习物理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同时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服务于人类的意识和使命感。

  9.课堂总结

  回扣目标,让学生总结学到了什么,有哪些疑问,及时补救。

  (五).说板书设计

  (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出示课件)

  比热容

  一.实验探究

  1.水吸收的热量多少与水的质量和升高的温度有关。

  2.质量相等的不同物质升高相同的温度,吸收的热量不同。

  二.比热容

  1.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吸收的热量。符号c。

  2.单位;J/(kg ℃)

  3.意义:1千克的某种物质每升高(降低) 1℃,吸收(放出)热量是多少J

  (六).结束语

  在整个授课过程中,利用探究法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现象学习和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试验能力和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以上是我对《比热容》这节教材的认识和这堂课的整体设计。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附:后记

  我抽的面试题目是1号:主要是问课堂遇到突发事件如何处理,思考阐述3分钟,感觉当时有点紧张,回答的不够全面,考完了又整理了一下,希望对今后需要考试的同行有帮助!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会发生争执。学生不会轻易放弃自己的见解,常有谁说不服谁的情况。当着众人面对他们加以大声呵斥和责骂,这样只会招来反感和叛逆。

  课堂45分钟是有限的,毫无节制的争论会影响教学进度。因此,当学生不能被教师说服时,或学生几种意见争执不下时,教师要采取“冷处理”的办法,暂时“休战”,课后慢慢解决。这样既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又使课堂教学得以顺利进行。

  作为老师,课堂上我必须保持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我现在是在上课,我所面对的不是一个或几个捣乱的学生,而是全班这么多可爱的学生,全班其余的同学是无辜的,他们有权利享受上课的快乐。课堂上我的主要工作是实现教学目标,完成教学任务。

物理说课稿 篇7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奥斯特的发现说明了电能产生磁,而法拉第的发现说明了磁能产生电,从另一角度揭示了磁和电之间的联系,使电能的大规模利用成为可能,为发电机的制造和应用奠定了基础,因此这一章是本章的教学重点之一。学生学好这一节知识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为升入高中学习电磁感应定律奠定了基础。

  重点:产生感应电流的条件,感应电流的方向与那些因素有关。

  动卷式话筒的原理

  难点:法电机的结构原理。

  关键:本节的教学关键是指导学生边学边试验,探究电磁感应现象及其规律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电磁感应现象及其产生的条件;知道动卷式话筒的和发电机的结构原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的观察、归纳和概括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3)素质目标:通过介绍科学家法拉第的事迹,培养学生刻苦学习,探索真理的精神。渗透物理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训练学生研究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

  采用改演示实验为学生探究性实验,边设疑,边讨论,启发诱导,指导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介绍科学家的事迹,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说学法

  1、通过猜想、讨论、答疑、设计试验方案,培养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习兴趣,提高自信心,培养顽强意志,建立良好的学习习惯

  四、说手段

  利用多媒体或投影仪学习提纲,归纳实验结论,讨论练习。学生实验操作歩骤、探究的问题,印刷在纸上课前发放在课桌上,这样可以提高课堂效率

  五、说教学程序设计

  1、设疑引学

  前面我们学习了“奥斯特的发现”它揭示了电和磁之间的联系,说明电能生磁,电流和磁场是不可分割的,那么我们可不可以反过来进行逆向思索:磁能否生电呢?让学生猜想。在学生猜想的基础上,教师进一步提问:怎样才能使磁生电呢?

  板书:一、实验目的:探索磁能否生电,怎样使磁生电

  2、讨论实验方案,选择实验器材

  师问:根据实验目的,本试验应选择哪些实验器材,为什么?

  师生讨论认同:根据研究的对象,需要有磁体和导线,检验电路中是否有电流,需要有电流表,控制电路通断必须有开关等。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根据实验方案,将矩形线圈,电流表,开关,导线连入闭合电路,矩形线圈先不要放在磁场内。

  第一阶段:研究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

  提出问题:如何做实验?其步骤又怎样?

  引导学生做如下设想:电能生礠,反过来,我们把导体放在磁场里观察是否产生电流,那么导体应怎样放在磁场中呢?导体在磁场中是静止?还是运动?怎样运动?

  (1)投影学习提纲

  按课本图14—41装置,利用矩形线圈的一条边作为直导体做如下实验:

  a、闭合开关,让导体在蹄形永久磁铁中不动;让导体在磁场中上下移动;让导体在磁场中前后左右移动;观察电流表的指针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b、断开开关,重复上述实验,观察电流表指针的偏转情况,并做记录

  (2)学生实验研究

  学生根据学习提纲的要求边学边实验,边看书边讨论,教师进行巡回指导。

  (3)思考讨论

  在指导学生观察实验和阅读课文的基础上,用投影仪出示下列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

  a、在实验中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在什么情况下导体中有电流产生?

  b、通过观察实验和自学课文,你能否归纳出磁场产生电流的条件有哪几条?

  (4)在学生讨论和答问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归纳概括出规律

  教师板书

  教师讲述:电磁感应现象最早是由英国物理学家法拉第在1831年发现的,所以我们把电磁感应现象叫做法拉第现象。进一步介绍法拉第的事迹发现电磁感应现象的意义,给学生以教育和激励。

  第二阶段: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和发电机的原理

  (1)动圈式话筒的原理就是依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2所示,在接收声波的膜片后面粘贴着一个由细漆包线绕成的'线圈,它能随着膜片一起运动。膜片的后面有一个环形的永磁体,并使线圈置于它的磁场中。线圈的两端用导线引出。你能说出它的工作原理吗?学生讨论后回答。

  (2)发电机的原理也是根据电磁感应的原理制成的,它的结构如图14—44、14—45所示,学生看书后讨论回答下列问题:

  a、什么是交流电的频率?频率的单位是什么?我国交流电的频率是多少?

  4、巩固强化

  (1)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材料”

  通过指导学生学习“法拉第的故事”,使学生加深对感应电流的认识,而且可使学生认识到物理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是否符合客观实际,对于研究物理问题的重要意义,从而有机的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素质。

  (2)找学生对本节知识小结。明确本节课采用了什么方法,探索研究了哪几个问题?

  (3)完成本节的练习题(投影显示)

  练习题的设计目的在于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持久的记忆,由认识的表象转化为学生的内在能力,在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运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说课稿 篇8

  (一)光源出示迷人夜景图。

  (激发学生对光感兴趣)观察

  (对光的现象有感性的认识)

  我们要看清五彩缤纷的世界,必须有光射入我们的眼睛,那么,光是从哪里发出来的呢?

  (提出问题,引起悬念)思考、讨论

  (带着问题,参与讨论)

  除了太阳、电灯之外,日常生活中,你还知道哪些物体能够发光?

  (让学生收集相关的资料,可以是图片、文字、实物,主要是由于学生参与实际活动,提高学习兴趣。)讨论、交流

  (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可以

  加强与同学之间的交流)

  反馈练习1:

  下列物体不属于光源的是:

  A、月亮。B、萤火虫。

  C、水母。D、霓虹灯。巩固练习(此题练习中,有的.是生活中常见的;有的是农村可见的;有的是城市可见的;也有不常见的,让各层次学生增长知识)

  (二)光的传播手里拿着一个激光手电,它可以发光,是一个光源。(展示光源实物,在此用的是激光手电,而不用一般手电筒,是因为激光手电光线比较集中)

  有一个问题:从光源发出的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传播出去的?观察、思考

  (随着问题的提出,学生的讨论式学习随之开始)

  请同学们根据学过的知识讨论并提出自己的猜想。猜想

  (让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实际和小学自然课本学过的知识,进行大胆猜想)

  (二)光的传播让学生讨论回答。(光是沿直线传播的)讨论、回答

  到底猜想是否正确呢?

  (鼓励学生用桌子上这些简单的器材去大胆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进行实验

  (有了感性认识外,还要让学生自己亲自动手做实验。)

【物理说课稿】相关文章:

物理说课稿09-11

物理说课稿08-16

初中物理说课稿10-11

初中物理说课稿06-09

初中物理说课稿08-27

【精选】物理说课稿4篇10-18

【精选】物理说课稿汇总9篇03-19

关于物理说课稿五篇04-27

【精品】物理说课稿汇总10篇09-29

【热门】物理说课稿集合7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