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化学说课稿范文九篇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是进行说课准备的文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化学说课稿9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化学说课稿 篇1
我将从“教学理念”、“教材分析”、“教学策略”、“教学流程”、“教学创意”五个方面来进行说课。
一、依据课标说理念
本课题主要采用问题探究来设计教学,始终贯穿“设置主题──分析思考──实验探究──总结交流”的教学流程,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努力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探索精神。
二、依据学情说教材
《空气》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的课题一。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学生已经了解空气占据空间,空气有质量、能流动,空气里有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等,这些都为本课的学习打下了有利的基础,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单元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用途、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同时也为第三单元从微观上学习水、分子和原子做了铺垫,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既是对于以前的知识是一种补充和完善,又是对以后的知识则起着铺垫的作用,是知识逐步向能力转换的一座桥梁。通过对它的认识和了解,可以顺利的引导学生进入化学世界来探索物质的奥秘。
2、结构特点
这一节内容包括三个小标题:“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保护空气”。这三部分内容相互密切联系,并逐步深入,因此,内容的安排上既没有与小学科学课中的知识重复,又以此为基础拓展深入,表面上平行的三个小标题,在结构上有着递进的关系。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我将本节的内容分为二课时,下面我就第一课时“空气的组成”的教学设计进行说明。
3、教学目标
根据科学大纲要求和教材内容以及学生实际情况,确立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⑴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⑵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
⑴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⑵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⑶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保持对生活和自然界中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强烈的探索欲,进一步发展对化学学习的兴趣;
⑵初步树立科学的物质观,科学的看待科学家的实验过程及结论;
⑶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⑷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仪器、药品: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装置、水槽、塑料瓶、红磷、水、火柴,蜡烛、木条、注射器、石灰水。
三、创设情景说策略
“教无定法,贵在得法”。选择有效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的保证。新课程改革强调“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大力倡导“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科学学习方法,要求全面提高每个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方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讨论。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重视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注重体现教与学合理的运行机制,从而达到掌握知识和发展技能的目的。
四、立足互动说流程
引入课题→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究2:探讨空气成分(包括:空气中有哪些物质;科学家探索空气成分的历史与评价等)→探究3: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得出结论→反思与评价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猜谜语:“看不见,摸不着,没有颜色没味道,你的身边常围绕……”。该谜语的谜底是什么?
(展示一只空塑料瓶)瓶中有什么?
一、空气的存在
头脑风暴:你对空气知道多少?请同学们尽可能多地提出有关空气的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①为什么空气看不见而又摸不着?
②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
③空气由什么物质组成?
④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
⑤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其含量是多少?
⑥为什么风景区的空气
比较清新,而一些大城市特别是一些大工业城市的空气质量比较差?
⑦为什么有的物质在空气中燃烧?……
教师引导:今天,我们将一起探究空气的成分。主要解决你们提出的下列问题:怎么证明空气确实存在?空由什么物质组成?空气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还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如果空气是有多种物质组成的,那么这些物质是什么?又分别有多少?
【实验探究1】想一想,根据你日常生活中的经验,还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你能用一个简单的实验或列举实例来说明空气确实存在吗?
列举的实例和实验可能有:1、把一个空的塑料瓶放入盛满水的水槽,向下压,塑料瓶内的水无法上升到顶端,说明塑料瓶内确实存在空气。
2、用1中的塑料瓶向水中挤,会看到有许多气泡从瓶口冒出,松开手后,塑料瓶中出现水柱,说明空气确实存在。
3、把一个压扁的塑料袋抖开,再将袋口系住,用双手挤压塑料袋,感觉到有压力,是因为塑料袋内充满了空气。
4、用扇子朝脸扇,感觉有风,就是因为空气在流动。
实验验证:指导学生完成实验。
获取结论:空气是客观存在的。
化学说课稿 篇2
尊重的各位领导,老师们,大家好。我来自于泉巨永初中,我说课的标题是九年化学人教版第三单位《水的净化》,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要领、说学法引导、说教学流程,教学反思,计划理念几个方面谈谈我对本节课的教学计划。
一、说教材
《水的净化》是9年级化学第三单位课题3的内容,这个课题在曩昔的老教材中是没有分外涉及的,云云摆设也是为了切合新课程与门生生活贴近,强调可连续生长的目的。此中强调了一个初中的根本实行操纵——过滤,也提及了蒸馏装置的组装与实行。
课文分三部门:
第一部门:解说天然界水的漫衍以及自来水厂净水历程;
第二部门:通过实行探究教学过滤的操纵步调与细致事变
第三部分:硬水与软水的区别以及如何将硬水变软的方法(蒸馏)。
鉴于我对教材的理解,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二、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纯水与自然水,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认识吸附,沉淀,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会做过滤的实验。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的宝贵,养成节约用水的好习惯
目标重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别,过滤与蒸馏等净化水的方法
目标难点:吸附和过滤等的操作技巧。
有了教学目标作纲领,还要有好的教学方法,它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于是我采用了如下的教学方法。
三、说教学方法
通过课件演示,讨论总结,结合实验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实践。
四、说教学流程
(一)教学引入
1、从生活情景入手
2、污水、纯净水、湖水、自来水的区别
3、讲解自来水厂的净水过程。
(二)净水的方法
1,除不溶性杂质的方法
1)、静置沉淀
2)、吸附沉淀
3)、过滤
实验探究:
1)除可溶性杂质的方法
2)如何区别硬水与软水
3)演示实验---蒸馏
(三)练习巩固
想一想:有一种含有碎菜叶、碎塑料薄膜、泥沙、氯化钠(可溶),还具有一定臭味的生活污水(生活污水的成分十分复杂,此处为了便于讨论,已将其成分作了“简化”),将其经去渣、去臭处理后可转化为厕所的清洗用水。问:
(l)采取何种操作,可除去污水中的碎菜叶、碎塑料薄膜及泥沙?
(2)用什么物质,可除去污水的臭味?
说一说:某山区在梅雨季节会出现山洪暴发,给山区人民的生活用水带来困难,请你运用已有的化学知识和必备的化学药品,帮助山区人民设计一个合理的方案,以获得清洁卫生的饮用水。
(四)课后作业
独立完成本课后习题
(五)课后动手
自己动手制作一个简易净水器。
五、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教学的设计,我深刻体会到了“生活是最好的素材”这一艺术创作的理念,并把它运用到了化学课堂设计中,引导学生从生活入手,理性地分析生活,研究生活,得到经验,获得真知,然后将得到的东西再灵活地运用到生活中去,展现了科学研究与发现的真实过程,实现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这一要求。
本节课由于实行探究的内容较多、讨论整理的关键偏多,以是课堂节拍的调控必要深入思索,必要老师在课堂上机动地处置处罚和掌握,以便顺遂完成教学使命。
六、教学理念:
本节课为门生落实了技能目的,强化了历程与方法,点拨了情绪态度与代价观,以是本节课表现了如许几个教学理念:
⑴本节课内容比例多,化繁为简,创建了新的教学体系。
⑵新课标的三维目的只有先辈的教学理念才气支持,本节课便是对这种理念的不停探索。
(3)强调科学探究的科学性,体验探究的快乐、提倡门生自主互助的学习方法。
以上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列位向导老师赐与品评指正,谢谢。
化学说课稿 篇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一、教材分析
1、本课题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化学研究的对象是物质。本节内容之前,学生已经通过学习"走进化学世界",对学习化学有了基本的了解,体会到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空气是学生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本节内容引导学生先从宏观上认识空气的组成、空气的发现史等,为课题二和课题三从宏观上研究氧气的性质和制取奠定基础。所以,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2、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联系初三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认识身边最常见的物质──空气,并了解空气的组成;
(2)能从生活经验出发,对空气的成分进行合理的推测,并能利用教师提供的简单仪器和药品,对空气的成分进行科学的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初步学会简单的实验设计、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并加以描述,对相关实验现象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过程与方法目标
(1)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方法,在进行"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探究过程中,能提出问题,并设计简单实验解决问题;
(2)初步学会用观察、实验的方法获取信息,并从实验信息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在探究过程中,能主动与他人交流、讨论,清晰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
(2)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观念。
学法指导目标:
在学习概念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时指导学生合作学习。在探究活动中,指导学生探究式学习。
3、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需要重点掌握和理解的内容,那么本课的重点是:
重点:空气的组成,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是一节课中学生难以理解或易混易错的知识,所以我认为本课难点是: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二、学情分析
空气对学生来说是一种非常熟悉的气体,学生在过去的学习及日常生活积累中,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都显得比较零碎,不够深入。而本课是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空气的成分,由于初中生抽象思维能力、科学实验探究能力较弱,因此在教学过程教师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实验探究,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培养科学探究能力。教材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手段
1.说教法
本节课我主要采用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相结合的教法,重视实验现象的观察、分析与讨论。
2.说学法
我引导学生采用观察法、合作探究法、阅读法、实验法等。
3.教学手段
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和实验器材等教学手段。
四、教学设计
在这一部分呢,我设计了四个教学环节:实验导入,引出新知---科学探究,学习新知---实践操作,运用新知---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一)、实验导入,引出新知
课件出示:(1、小实验: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
2、说说你对空气的认识。)
以一个小实验导入,让学生尽可能长时间的屏住呼吸,之后谈谈自己憋气的.感受,从而引出课题,同时也让学生感受到了空气的重要性。学生通过小学自然等学科的学习对空气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让学生说说对空气的认识。
设计意图: 以有关空气的趣味实验导入,迅速拉近学生与化学的距离,产生对化学的亲近感。
(二)、科学探究,学习新知
在这个大环节中我设置了两个探究活动。
探究1:证明空气的存在,探讨空气成分
课件出示:1、空气看不见,也摸不着,有哪些办法能证明空气确实存在呢?
2、空气是由什么组成的?
针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列举实例和叙述实验, 证明空气的存在。针对第二个问题:学生通过阅读自主学习空气的成分与含量,之后教师小结并引出混合物、纯净物的概念。让学生以具体的例子为感知对象,形成对混合物、纯净物的认识。
设计意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从而也突出了重点。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搜集证据的能力。
探究2: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在认识空气成分的基础上,我将问题引向深入:
课件出示:
1、空气的成分是怎样发现的?
2、如何测定空气的中氧气的含量呢?
让学生阅读拉瓦锡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并思考如何设计简单的实验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这部分既是本节课的重点,也是本节课的难点,我采用师生互动的方法,在教师的点拨下,引导学生思考,师生共同总结实验思路,从而攻克本课的教学难点。
课件出示:
((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出示实验装置,药品。(4)注意事项。
(5)实验步骤,分组实验,观察现象,记录数据。(6)现象描述;
(7)讨论交流,得出结论。)
重点讲解:
(2)实验原理,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思路:
a.如何将密闭容器中的氧气消耗掉而又不产生新的气体?
b.如何测得消耗掉氧气的体积? c. 水为何会进入集气瓶中,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取决于谁的体积?
(4)在强调注意事项时,我要求学生结合实验要求,小组分析确保实验成功应注意的问题,在讨论如何检查气密性时,学生出现了困难,我先引导学生自己想办法,到必要时进行示范。
(7)重点讨论:同学们实验结果差别较大,你认为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我则适时引导补充。
课件出示:
反思:做这个实验时如果进入的水达不到1/5,是什么原因呢?红磷的量为什么要过量?
师生共同反思、讨论,总结原因。
设计意图:使学生在教师有意识的引导下,主动参与课堂,在亲历探究的体验和感觉中构建自己的认知体系。以培养学生勇于创新、敢于进取的科学探究精神,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主动性。
(三)实践操作,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练习题
在本环节我利用课件出示这样的习题。在做题之后,我与学生共同进行信息反馈,对于学生出现有争论的问题,我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让学生在知识的碰撞中产生结论。我根据学生思维方式、答题方式、解题方式进行适当的评价和指导。
设计意图:紧扣课程标准的要求,突出了重、难点;考查学生对概念的理解和记忆情况,及对实验现象的判断和记忆。
(四)联系实际,拓展新知
课件出示:
1、思考题: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中对反应物和生成物有什么要求?
2、家庭小实验:自己设计一个可行的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并动手做一做。
3、课后查阅和整理关于空气中各种成分的用途及保护空气的资料。
设计意图:通过系统问题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扩大知识面,进一步促使他们将知识转为能力。
【板书设计】
一幅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这节课的板书我主要以蝴蝶寓意以情,鼓励学生要像蝴蝶的蛹一样不畏漆黑,敢于展翼飞向光明。
五、教学感悟
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科学史的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分析性、实用性、创造性三元思维,并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的合作精神,使学生在获得新知识的同时,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但是学生动手实验时间不好控制,出现了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在以后的实验课中,我会对学生进行实验的时间进行明确的要求,以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就是我说课的全部内容,请各位评委老师多加指正!
化学说课稿 篇4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本节内容选自全日制高级中学化学课本必修第一册第五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第二节。主要内容包括: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并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属基础理论知识范畴,不仅是本书的重点,也是整个中学化学的重点。在教材安排上,它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不仅对学过的碱金属‘卤素等主族元素作了规律性的总结,也为即将学习的元素周期表和氧族元素等律后元素的学习奠定了理论知识基础。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同学们才真正打开了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元素及其性质的科学大门。
3教材目标
(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掌握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元素主要化合价与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2).认识元素性质的周期性变化,是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结果,从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3).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情感目标:热爱、理解对规律探讨的科学家
(二)能力目标:进行科学研究方法的教育观点教育:量变引起质变。通过元素周期律的推出及运用,初步培养学生抽象归纳以及演绎推理能力;在学习中提高自学能力和阅读能力
(三)德育目标:结合元素周期律的学习,使学生树立由量变到质变以及“客观事物本来是相互联系的'和具有内部规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从周期律的导出,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以及探求知识、不断进取的优良品质。
4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重点:核外电子排布与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难点: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
二.教学方法:
1方法:诱思探究法──通过自学、讨论、对比、实验、设疑等方式诱导学生思考、观察、分析、归纳、推理、探究。采用探索发现和迁移类比。思考讨论,分析讲解,探索规律,总结归纳,理解实质。结合周期律的推出,使学生初步掌握从大量的事实和数据中分析总结规律、透过现象看本质、宏观与微观相互转化等科学抽象方法。
2.教具:投影仪、胶片。
实验用品:试管、酒精灯、胶头滴管、镁带、砂布、铝片、蒸馏水、酚酞试液、1mol/L盐酸、1mol/LAlCl3溶液、3mol/L硫酸、6mol/LNaOH溶液、培养皿
三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具有基础理论知识的特点,需要掌握的知识内容较多,且较为抽象,理论性‘联系性较强。知识点之间环环相扣,学生容易混淆。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能条理清晰,有逻辑的予以掌握。另一方面,本节课所使用的资料及实验等比较多。本节课因为有演示实验,也是本章的第一次实验,根据高一学生的心理特点,讲授此课并不会显得十分枯燥,但本节内容的目的是在实验验证的基础上来帮助学生巩固和理解元素周期律的实质的。若教师引导不好,往往易使实验起到喧宾夺主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讲授本节内容时,一定要注意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其既动手练习,又动脑思考,从而激活他们的思维,使其认识上升到认知的高度,并锻炼他们的抽象思维推理能力。因此,教师应注意合理安排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正确引导学生。指导他们删繁就简,学会举一反三,更轻松有效的学习。
四教学过程
1.原子序数和周期性的概念的学习;运用生动的比喻-时钟记时引出周期性的概念:这种周而复始、循环往复的现象,就称为周期性。原子序数的学习则通过学习自学,归纳得出。
2.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学习。通过投影,展示表格等直观材料引导学生依次思考.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
(1)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原子半径;
(3)最高正价和负价;呈现怎样规律性的变化?请学生总结并得出结论,教师予以纠正和补充。最后小结得出: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原子的电子排布、原子半径和化合价均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的周期性变化。以及了解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等几个部分。
(1)通过复习碱金属元素与卤素,引导学生回忆并得到元素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
(2)演示实验A组钠、镁与水的反应。实验B组镁、铝与盐酸的反应镁铝6mol/L盐酸学生做实验。根据判断依据得出结论金属活动性顺序:Na>Mg>Al再推广展开到横行纵列行与行之间,最终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元素非金属性则通过对表5-8的分析,通过学生与教师的共同探讨,得出结论元素的金属性也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
(3)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的学习,通过概念的类比引出两性氧化物和两性氢氧化物的概念。可由酸性氧化物和碱性氧化物的概念类比引出。
4.思考元素周期律的实质并小结。得出结论元素性质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呈现出周期性的变化。这个规律叫元素周期律。是核外电子排布周期性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元素周期律的实质。
五学生学习方法:
观察法,分析法,推理归纳法。
六反馈练习(投影)
化学说课稿 篇5
设计思想:
新课课倡导“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让学生学习有用的化学”。
一、教材分析
乙醇是生活中的常见有机物,是学生每天都能看到、听到的,学生感觉亲切、熟悉。《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指出:知道乙醇的主要性质,认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介绍其主要性质以及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建立有机物“(组成)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认识关系,使学生形成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从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从实验开始,组织教学内容,尽力渗透结构分析的观点,使学生在初中知识的基础上有所提高,学无止境。
二、学情分析
初中化学知道了乙醇的组成、物理性质、燃烧反应和一些用途,但是学生对物质性质的认识主要停留在宏观表象阶段,只是在烯烃的学习中开始从微观结构认识物质。因此在乙醇的教学设计中,回避了乙醇分子结构的探究,而是借助水分子与乙醇分子、氢氧化钠和乙醇钠的对比,渗透结构决定性质这一科学分析方法。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乙醇化学性质的教学采用学生小组实验探究的方式突破重、难点。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的确定:
1.教学目标(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
(1)学生通过讨论、交流,能够列举出乙醇的主要物理性质;
(2)通过实验探究,能完成乙醇与氧气、与钠反应的实验操作,并能正确书写相应的化学方程式;
(3)通过师生共同归纳,初步学习羟基、官能团等概念,并能解释羟基对乙醇性质的影响;
(4)通过阅读、交流加深对酒驾、乙醇汽油等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的问题的认识,体会到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
2.教学重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和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3.教学难点: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四、教学过程:
认知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有一句至理名言:“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句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惟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教学第一环节──学生讨论、交流所知道的乙醇
学生讨沦、交流所知道的乙醇,归纳出乙醇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及乙醇的`物理性质。(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会提出与已有经验相联系而义具有新的自己可望进一步了解的东两,如饮酒与人体健康、司机酒后驾驶等问题)
教学第二环节──实验探究乙醇的催化氧化
以学生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酒驾切入本节课的教学。创没情景:世界卫生组织的事故调查显示,50—60%的交通事故均与司机洒后驾驶有关。提出问题:人在过渡饮酒后,会出现种种不适症状,乙醇在人体内发生了怎样的化学变化?(教师向学生展示乙醇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图)
提出问题:
乙醇生成乙醛的变化在人体外也存在着。铜银焊接时表面会生成发黑的氧化膜,工匠说只要把铜银在火上烧热,马上蘸一下酒精,就会光亮如初,这是什么原理?
实验探究:
学生分小组模拟这一实验过程。
实验改进:
将盛有无水乙醇的试管浸入到500C左右的热水中,以保持反应所需要的温度(参考苏教版教材),铜丝使用细电线中的细铜丝,经砂纸打磨后绕成螺旋状,改进之后的实验增大了反应物的接触面积,只需l一2次就可以成功的闻到乙醛的刺激性气味。(学生观察铜丝表面的颜色变化,对比实验前后试管中液体气味的变化,书写方程式,思考铜丝的作用)
归纳总结:
教师与学生一起完成方程式,认识羟基结构,得出铜丝在反应中起催化剂的作用。
教学第三环节──阅读、交流,认识乙醇与强化剂的反应及应用
乙醇在催化剂作用下生成乙醛,它的毒性是乙醇的10倍,乙醛能够麻痹大脑的中枢神经,继而出现心悸、恶心、呕吐、四肢不协调等症状。交警是如何检验司机酒后驾车的呢?教师指导学生阅读课本资料卡片。学生了解乙醇与强氧化剂反应,直接被氧化为乙酸,同时对学生进行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教学第四环节──观看录像,探讨乙醇汽油的利与弊
教师播放一段录像,目的让学生关注乙醇的能源价值。学生了解到乙醇汽油的推广使用减少了有害气体的排放,节约了石油资源,解决了能源危机。教师提醒学生乙醇汽油的生产消耗了大量的玉米,从而出现汽车与人争粮食的社会现象,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认识和警醒,培养学生参与礼会建设的意识。
教学第五环节──探究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创设情景:百度搜索──乙醇钠,乙醇钠是制造二十余种西药的原料。提出问题:由乙醇如何制得乙醇钠?(类比水与钠的反应)实验探究:学生分小组完成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实验改进:取一支注射器,拔下注射器活塞,将一块绿豆粒大小的金属钠放人其中,再将注射器活塞装上,之后轻拉注射器活塞,使乙醇进入注射器中,可以观察到钠与乙醇发生反应,有大量气泡产生,将注射器内的不纯气体排出,迅速倒转注射器,反应产生的气体可以将乙醇排出,待钠消失后再排出多余的乙醇,轻推注射器活塞,点燃反应产生的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干冷的烧杯。改进之后的实验减少了反应物的用量,氢气无需验纯,操作简单,适合学生完成。
归纳总结:
学生模拟钠与水反应的原理书写方程式:
概括整合──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学生观察发现乙醇的两条化学性质均与羟基结构有关,讲解官能团的概念并强调对有机物性质的重要影响,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科学思想,引导学生建立“结构一性质一用途”的有机物学习模式。
化学说课稿 篇6
一、说教材分析
1、教材分析
铝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位于苏教版必修一专题3第一单元第二节,是属于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范畴。 它是高中学生学习的重要化学知识。在学习这部分内容时,使学生能初步积累一些对化合物的变化的规律性认识,可以为后面学习其他的元素打好基础。
2、目标分析
在本节课中,课程标准要求:根据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或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铝及其重要化合物的主要性质。所以,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氧化铝、氢氧化铝的两性和相关性质。
2、能分别写出它们与强酸强碱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与离子方程式。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教师演示实验,得出氧化铝 氢氧化铝的两性
通过自主探究活动,进一步了解探究活动的一般方法和过程,学习构建知识结构和原理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实验探索,掌握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制备方法,体验实验与探究的乐趣。
3、教学重难点
基于我对本节教材价值的认识和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我将教学重点确定为: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难点是:对两性氧化物的理解和化学方程式 。
重难点的确立依据:因为学生第一次遇到具有两性的化合物,较难理解和学懂,因此,我把氧化铝和氢氧化铝的两性定为教学的重难点。
二、学情分析
在前面,学生已经学习了关于卤素、钠和镁等有关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也学习了从铝土矿中提取铝的方法。但由于缺乏系统的元素理论,学生可能感觉元素化合物知识比较零散,较难学懂。而且,元素化合物的知识会相对比较枯燥,学生有可能没兴趣学习。所以,在学习本节内容时,需要用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动手做实验,能够较好的让学生掌握本节课的知识,并加深对于本节知识的印象。
三、教法和学法
情景引入 实验演示 小组讨论 实验探究 课堂小结 引入新课来结课
四、教学过程
1、氧化铝
(1)创设情景,引入新课
我会通过投影两组图片,第一组是铝土矿、氧化铝粉末、氧化铝制成的坩埚,第二组是红宝石和蓝宝石。并让同学们归纳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结合教材资料卡上出现的有关知识创设铝的氧化物的`情境,通过展示有关氧化铝的图片,引领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并通过图片提供的信息,归纳出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2)演示实验 得出结论
【教师活动】取两支试管各加入少量氧化铝粉末,后分别滴入适量的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氧化铝具有两性,是两性氧化物的结论并给出两性氧化物的定义。
【设计意图】:师生互动,探究新知。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和分析实验现象的能力。
2、氢氧化铝
(1)创设问题情景,引入新知识
通过向偏铝酸钠水溶液中加入二氧化碳产生氢氧化铝引出氢氧化铝,进而通过观察氢氧化铝得出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
【设计意图】通过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法引出氢氧化铝
(2)提出问题 演示实验
【教师提问】氢氧化铝是否也像氧化铝那样具有两性呢?然后通过实验验证
【教师演示】向两只氢氧化铝的试管中分别加入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实验现象
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得出氢氧化铝具有两性,是两性氢氧化物的结论并给出两性氢氧化物的定义。
【设计意图】通过类比、演示实验的方法得出氢氧化铝的两性
3、氢氧化铝的制备
(1)氢氧化铝制备
运用所给药品,分小组讨论制备氢氧化铝的方案
药品 6mol/L 氢氧化钠溶液 6mol/L 氨水溶液 2mol/L氯化铝溶液
并猜想不断向氢氧化铝溶液中通入氢氧化钠的现象,进行实验,验证猜想。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能根据所学的知识设 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即活学活用的能力,并培养他们归纳、总结的能力。
4、归纳小结
分别从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两性,氢氧化铝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两性,及氢氧化铝的两种制备方法进行总结。
5、创设新情景,引出下节课内容
通过投影福州地铁的图片,提问同学们,地铁的主要材料,进而引出下节课要学习的铝及铝合金,叫同学们做好预习
【设计意图】引出下节课所学内容,引起同学们的好奇心,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
化学说课稿 篇7
尊敬的林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溶液的形成》,选自人教版初中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第一节第一课时。是一节课前说课。
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特色五个部分进行说课。首先是第一部分
一、教材分析
溶液是物质共存的一种状态,是中学化学遇到的一类分散体系。在下一单元里将要学习常见的酸和碱,有关它们之间的化学反应几乎都是在溶液里进行的,要学好这些内容,就很有必要要求学生系统地掌握溶液的有关知识,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也正好为下一单元的学习提供知识准备。
本课题是有关溶液的初步知识。第一部分主要是使学生在宏观上认识溶液的特征,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是溶质以分子或离子形式,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均一体系。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溶液的较为科学的概念,进而认识溶质、溶剂及辨证关系。最后通过实验简单介绍了乳化现象,以激起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根据教材特点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置了三维的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
2.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3.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4.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问题讨论和实验探究,观察、记录和分析实验现象学会学习科学探究和科学实验的方法。
1.初步了解生活中溶液的重要意义,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2.通过实验和问题的探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合作的科学探究态度。
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
重点:溶液的概念以及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
二、学情分析
思维特征:九年级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教学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观察现象、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心理特征:培养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充分发挥演示实验的作用,迎合他们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法与学法
教育学理论认为,选择和采用教学方法时,不仅要根据学科的特点,而且要根据教学任务和学生的认知特点选用。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的实验要求,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我将采用情景教学、实验探究教学、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讨、分析推理和比较归纳,并结合多媒体辅助教学,减少板书的时间,提高课堂效率
说学法
直观生动实验是学生最喜欢、效果最好的学习方法。所以本节课学生以分组实验和探究式学习为主要方法。
这是本节课所需要的教学器材。
化学说课稿 篇8
教材分析和教材处理;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空气 氧是初中化学重点内容之一,也是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一个新课,它对以后学习化学知识和学习化学的兴趣,有着重要的影响。氧气的实验室制法是学生第一次接触到的化学知识,讲好这部分知识,对今后学习化学知识有着重要意义,对于学习化学基础知识的重要性质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1、 教学目的
知识目的:掌握实验室制氧气的药品、反应原理、仪器装置、收集方法、验满、检验及操作注意事项。了解工业制取氧气的方法和原理。了解催化剂、催化作用的概念。理解分解反应的概念及应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德育目标:通过氧气的制法的性质,对学生进行量变能引起质变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激性,使学生乐学、好学、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 重点和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氧气的实验室制法。
教学难点:对催化剂、催化作用的理解。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
教学目标的达成,需要优选一定的教学方法,本着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原则。本节课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
教学手段:本节课设计投影机辅助教学,利用有利的条件使学生充满乐趣,并且把知识具体化、形象化,这样既体现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又突破教学难点。
二、教学程序
1、新课导入:
空气中按体积计算氧气占21%,工业上就是利用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自然资源——空气制取氧气的。那么医院用的氧气是不是利用空气制取的呢?如果不是化学实验室里是怎么样把氧气制取出来的呢?又是怎么样收集的呢?设置这些问题是为同学们创造探索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性趣。这样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汾当中被老师带入了新课的教学内容。
2、新课讲解:
为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安排学生阅读课体第17页,氧气的工业制法。来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及口头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归纳、概括、总结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氯酸钾加热制取氧气的速度,说明制取氧气的速度慢,时间太长。加热二氧化锰又说明受热不产生氧气,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就可以在较短的时间里制取氧气。而且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都没有改变,说明了二氧化锰的作用。导出了二氧化锰是催化剂这一重要的概念。让同学们总结回答。这样增加了对综合知识的的应用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通过氧气制法的演示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便能灵活运用这一知识来制取一些气体,并运用这些知识在科学生产中的重要意义。向学生简单扼要的介绍氧气的应用,使学生知道一些氧气的化学知识,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加深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建设家园的教育。
3、归纳总结: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要给学生充分表现自己的机会。因此在本节课前及课程教学完成之后,让学生自已来归纳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
4、反馈练习:
为了解教学目标是否达成,设计了一些富有启发性的习题。而且变化比较灵活,来激发学生的性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及学生灵活运用知识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5、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因此,本课我采用了知识网络式板书,使学生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系统。
化学说课稿 篇9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在中学阶段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知识中,《氧化还原反应》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贯穿于中学化学教材的始终,是中学化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在中学化学中要学习许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凡涉及元素价态变化的反应都是氧化还原反应。只有让学生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概念,才能使他们理解这些反应的实质。把氧化还原反应理论安排在《卤素》这章里讲述,是由于这章介绍的`氧化还原反应较多,客观上有从本质上认识氧化还原反应的需要,并能加深对卤素和其他元素化合物性质的理解。
氧化还原反应像原子结构、元素周期律等内容一样,历来是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氧化和还原是一对典型的矛盾,它们既有斗争性,又有统一性,既是相反的,又是相互依存的,有氧化反应发生必然有还原反应发生,它们绝对不可能孤立存在而是统一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化学中的对立统一现象到处可见。通过认真引导,就可以使学生逐步理解对立统一规律在自然现象里的体现。反过来,这又会帮助学生用正确的观点和方法学习化学知识,对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和意义。
2教学目的要求与编排特点
本节要求学生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加深对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等概念的理解并学会用化合价变化和电子转移的观点判断氧化还原反应,并能用箭头正确表示电子的转移。本节教材从复习初中学过的狭义氧化还原反应入手,也即从得氧失氧角度分析氧化还原反应入手,继而从化合价升降角度(或观点)分析,最后上升到用电子转移(电子得失或电子对转移)的观点来揭示氧化、还原的实质,从而形成广义的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这种由狭义至广义、由简单到复杂、由特殊到一般、由宏观到微观的安排具有较强的逻辑性,符合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过程。
3教材的重、难点分析
本节教材所要探索的主题是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重点及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用相关知识从化合价升降和电子转移观点认识氧化、还原、氧化剂、还原剂、氧化还原反应等概念,从而归纳出氧化还原反应的特征与本质;至于难点还有如何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发生氧化反应的物质是还原剂、发生还原反应的物质是氧化剂,以及如何用双线桥法和单线桥法表示电子转移情况及其该两种方法的区别之处。
【化学说课稿】相关文章:
化学说课稿10-03
化学说课稿10-17
化学键说课稿12-05
高中化学经典说课稿07-03
初中化学说课稿12-22
高中化学说课稿10-22
《化学反应速率》说课稿09-26
高中化学说课稿09-18
高一化学说课稿09-13
人教版初中化学说课稿08-08